第一篇:确保西安经济较长时期持续快速发展研究报告(定稿)
确保西安经济较长时期持续快速发展研究报告 市委政研室
2000年以来,西安经济在较高平台上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平均增速达14.1%,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好时期。今年初,省委书记赵乐际同志来西安调研时强调指出,“要确保西安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快速发展”。确保西安经济较长时期持续快速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若干意见》和深入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现实需要,是加快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前提,是实现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两个翻番”目标的战略举措,也是省委、省政府对西安发展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如何确保西安经济较长时期持续快速发展?近期,市委政研室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西安经济跨入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2009年西安人均GDP达到4737美元,2010年将突破5000美元。未来10年,西安步入人均GDP向10000美元跨越的重要时期。参照国内外发达地区和城市发展历程,这一阶段,西安将进入经济加速转型和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阶段,并呈现以下特征。
㈠工业经济加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具有现代装备能力、技术水平的工业企业不断增多,工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循环经济为标志、集群发展为特征的现代工业加快向高端发展,尤其是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装备制造业将迅速发展。同时,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进一步加剧,辐射带动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工业仍是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㈡需求结构不断优化,投资和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双引擎。消费结构加速升级,由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向服务型需求转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领域、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民生工程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的投资大幅度增加,投资效益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加快向投资和消费双轮驱动转变。
㈢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乡经济互动协调发展。城市发展模式加速向“组团式”转变,聚集效应进一步凸显,功能进一步完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呈现出卫星城、中心镇、小城镇、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基本形成。
㈣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升,区域经济合作加速推进。“走出去”、“引进来”两个战略深入实施,招商引资取得显著进展,跨国公司数量不断增多,与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趋加强,西安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与东部地区合作进一步深化,成为东部产业转移的主要承载地。与西部地区及关中—天水经济区各城市合作更加紧密,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更加凸显。
㈤科教优势加速释放,自主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递减,科技进步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显著增强,科研院所的骨干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高校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成为全国重要的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基地。随着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发展区规划》和《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西安将迎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具备了较长时期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二、影响西安经济较长时期持续快速发展的因素 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到2015年,西安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分别再翻一番。按照这一目标测算,未来10年,西安须保持13%以上的增速,生产总值将达到1万亿美元以上,人均达到1万美元以上。从西安经济发展实际看,确保西安经济较长时期持续快速发展将会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㈠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破解三次产业结构性矛盾的任务十分艰巨
从工业看,大企业少、工业产值少、投资少等问题还十分突出。纵向比较,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从1978年的54.7%降低到2009年的30.2%。横向比较,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5.33亿元,占GDP比重为26.7%,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14位。2009年,全市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只有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也只有1058户,占全部工业企业的10.2%,全市获“中国名牌”产品仅有18个,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13位。工业投资2007、2008、2009年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分别为21%、19.9%、18.6%,呈逐年下降趋势,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2.8和17个百分点。
从服务业看,“三多三少”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即传统服务业多、现代服务业少;生活性服务业多、生产性服务业少;在旅游科教等方面拥有的发展资源多、形成的强势产业少。2009年,我市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3.6%,与2000年的50.2%比较,成为全国继广州之后第二个第三产业比重突破50%的城市,十年来服务业仅增长了3.4个百分点,发展仍显缓慢。且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目前以金融、房地产、会展、物流、服务外包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0.1%,而全国已达到42.6%,北京、上海更是达到了76%和60%。以金融业为例,2009年我市金融机构存贷比为59.6%,排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末位,与第1名宁波的91.8%和第2名杭州的90.2%分别相差了32.2和30.6个百分点。
从现代农业看,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基础依然十分薄弱。目前,我市土地流转面积仅有18.55万亩,设施农业面积仅有29万亩,分别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8%和7.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有383个和81个,远远不能满足全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㈡经济发展过分依赖投资拉动,消费和出口拉动亟待增强
从投资看,“十一五”以来,我市经济总量从734亿元增长到了2719亿元,增长了近3倍,固定资产投资由2001年的28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500亿元,增长了8.7倍,投资拉动型经济特征十分明显,且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将长期存在。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投资的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投资的效果还需大幅度提高,据统计,2009年,我市投资效果系数为0.16,远远低于全国副省级城市平均水平。因此,今后投资方向和方式必须改进优化,才能博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消费看,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已经从1981年的111.3%下降到2009年的50.8%。200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然以17.9%的速度增长,但总量仅有1381.12亿元,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13位。2009年我市城乡储蓄存款余额高达3084.2亿元,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5位,消费总额和储蓄余额形成了强烈反差,这说明我市的消费需求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据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我市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仅为131.33亿元,仅占全市的9.9%,这说明农村消费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从出口看,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足,内陆型经济特征十分明显。2009年,西安进出口总额为72.55亿美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12位,分别是前三名深圳、广州、宁波2701.55、767.37、608.13亿美元的2.7%、9.4%和11.8%,其中出口33.3亿美元,外贸逆差5.95亿美元,外贸依存度仅为18.2%。同时,外资少仍然是制约西安经济外向度的短腿,2009年,西安实际利用外资为12.19亿美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12位,还不到成都、沈阳、武汉的一半。
㈢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加速推进
目前,城乡差距较大直接影响着西安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2009年,西安4个县常住人口、土地面积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23.3%、64.6%,但GDP、地方财政收入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仅占全市的11.9%、4.5%和12.9%,加上阎良、临潼、长安三个远郊区,GDP总和与城六区差距之比为1:2.6。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继续拉大之势,从2003年的2.73:1扩大到2009年的3.02:1,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差距最大,如果再加上城市居民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一些隐性福利,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将更大。三是农村投入严重不足,2009年,西安市县两级财政对“三农”投入40.92亿元,仅占到成都市192.3亿元的21.3%,全市农村完成投资132.55亿元,仅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3%,对于农村人口占比接近一半的特大城市,城乡投入差距之大严重影响了农村发展。因此,只有尽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确保西安经济较长时期持续快速发展。
㈣科技投入仍然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西安科技实力在我国大中城市位居前列,每年有3500多项科技成果问世,但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率低、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据统计,每年有近八成的科技成果流向外地,就地转化率不足20%。从科技投入经费来看,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研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38%,与国家建设创新型企业3%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全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行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还不多,依靠核心竞争力占领国际市场的品牌几乎没有。据统计,2009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只有483家,占全市企业不足3%;国家创新型企业只有7家,占全国不足2%;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总值为1110亿元,不足成都的一半,是北京的四分之
一、上海的七分之
一、深圳的十分之一。这说明,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对经济贡献率与科技实力在全国的排位不相称,发挥科技优势、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还很大。
三、确保西安经济较长时期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思路
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制约因素,我们认为,确保西安经济较长时期持续快速发展的思路应该是:在“三个继续坚持”中巩固经济发展好势头,在“四个加快推进”中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在“四个重点突破”中培育经济增长新优势,在“实现三个转变”中取得经济发展新成效。
㈠ 在“三个继续坚持”中巩固经济发展好势头 ——继续坚持产业强市战略。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积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以及三次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壮大“五大主导产业”,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服务业的配套优势、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都市农业的规模优势,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和投资合作,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骨干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继续坚持开发区带动战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大力整合资源、要素和综合发展优势,加快产业向开发区集聚,进一步做大做强“五区一港两基地”。按照“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发展园区化”的思路,充分依托开发区,突出点片结合,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形成特色明显、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板块经济格局,使其成为引领和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继续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按照“发展抓项目、项目促发展”的思路,紧紧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扩大投资、又有利于拉动消费的重大项目,以保持经济发展的后续发展潜力。要找准项目带动经济增长的切入点,加大对工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增投资、促发展与扩消费、惠民生一举多得。㈡在“四个加快推进”中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 ——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按照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构建功能明确、布局合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主城区—城市组团和副中心—中心城镇”梯度的城市体系,重点加强城市组团、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人口的阶梯性转移,以城镇化拓展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的新空间,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城乡互动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区县域经济发展。坚持把发展壮大区县域经济作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重点支持区县工业园发展,建设一批产业特色突出、比较优势明显的特色工业园,不断强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对区县的辐射带动,使其成为区县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城市扩张的助推器。完善中心城区和远郊区县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支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发展“飞地经济”,促进中心城区和远郊区县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国家放宽市场准入的各项政策,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强化政府对民间投资的导向和非公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推进民间资本从工业项目向民生、社会事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等领域延伸,进一步发挥非公经济在调整结构、开拓市场、增加投入、扩大就业中的重要作用,使其真正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交流合作。紧紧围绕扩大改革开放、统筹市内外区域协调发展的主线,扎实推进西咸一体化,加快与西部地区和关天经济区各城市间的经济交流,推动与东中部地区互动合作,立足全局发展西安,跳出西安发展西安,进一步夯实合作基础,创新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增强合作效益。
㈢在“四个重点突破”中培育经济增长新优势 ——在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上实现突破。把建设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作为提升西安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机遇,按照市场机制统筹科技资源的思路,以改革推进统筹,形成军民融合、中央和地方单位互动、产学研一体的格局,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城市创新驱动发展。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实现突破。抓紧编制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支持发展的配套政策,重点支持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平台、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突出抓好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在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实现突破。着眼于世界范围内制造业与服务业加速融合的新趋势,依托沣渭新区、经开区等开发区,大力发展为优势主导产业配套的科技研发、金融、会展、现代物流、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集聚水平和辐射能力。
——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实现突破。加大“引进来”力度,积极应对国际经济战略性调整、东部产业梯度转移、央企省企生产力布局发展趋势,优化对接合作机制,吸引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带项目来西安投资臵业。加速“走出去”步伐,支持引导大型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创业,参与全球资源和价值链的整合,形成西安在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㈣在“实现三个转变”中取得经济发展新成效 ——实现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根本性转变。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充分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主渠道作用,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千方百计拓宽投资渠道,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以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为重点,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培育和扩大新的消费领域,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扩大出口为重点,加大对国际港务区和出口加工区扩区建设的支持力度,使其成为区域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和商贸集散中心,辐射带动全省乃至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逐步提高西安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实现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把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摆上更加重要的位臵,改变过度依赖资金、土地资源、环境投入和以量的扩张实现增长的发展模式,减轻快速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充分发挥西安科教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开放互动的创新机制和环境,以创新推进经济快速增长。
——实现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主城区支撑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转变。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重点,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为突破,加快推进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加速流动、合理配臵、高效利用,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和支持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着力推动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双向演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四、确保西安经济较长时期持续快速发展的几点建议
确保西安经济在较长时期持续快速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抓好统筹协调的同时,要大胆探索,积极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措施,不断提高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能力。
一是尽快制定贯彻落实《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明确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超前谋划项目,编制指导目录,建设项目库,主动争取支持,把政策机遇变成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的具体项目,对中央《若干意见》提出的“五个支持”,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加强区域合作,与重庆、成都建立相应的对接机制,加快有效衔接,推动三区域经济、产业等方面互动发展。
二是实行差别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按照一区(县)一策的办法,分别制定加快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县发展的意见或决定,支持发展基础好的区县率先发展,发展基础一般的区县跨越发展,发展基础较差的区县重点突破。建立“五区一港两基地”招商协调约束机制,成立由市上主要领导牵头的开发区引进项目协调工作组,统筹协调各开发区产业发展,实行错位发展,避免产业结构趋同、过度竞争。
三是整合财政资源,加大工业投入。整合市本级财政扶持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扩大资金规模,重点用于工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和区县工业园配套设施建设。建议成立“西安工业投资集团公司”,打造工业发展融资平台,增强工业发展投融资能力,确保工业投资每年增速不低于全市固定投资增速。
四是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分类差别考核,根据不同区县和开发区发展实际,制定不同的考核内容和标准,努力做到考核评价与加快发展相协调。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建立考核结果运用体系,有效运用和转化考核结果,充分发挥激励、鞭策作用,形成以实绩评优劣、论奖罚、定升迁的干部工作导向。
执 笔:李传顺 严 磊 石宝峰 孙建华 秦 辉
第二篇:狮岭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狮岭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011年,狮岭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19亿元,同比增长13%;工业总产值135.99亿元,比增长13%。
2011年,该镇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大功率机车修造基地基本建成,占地3222亩的配套园区有株洲联诚集团等企业签约落户。广州国际名店城和广州花卉之都项目被列入广州市建设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广州花卉之都市场投入使用。狮岭(国际)皮革皮具城全面升级改造,海布圣地城项目正式启动,远东工业基地、意尔康皮具工业园顺利推进。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去年1至11月,新批企业530家,投资总额11.72亿元,比增114%,注册资金11.27亿元,比增109.62%;全镇实际利用外资4314万美元,比增229.56%。外贸出口5.54亿美元,比增25.38%。
皮革皮具产业优化提升。牵头制定了3项行业标准、1项环保标准和1项广州市地方技术规范,国家皮革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州)、真皮采购中心、物流服务中心揭牌成立;成功申报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省外贸公共服务平台、省中小企业(技术)服务示范平台等市级以上项目15个;继续开展箱包设计师培训班等系列活动,与四川大学合作建立皮革卓越工程师实习基地,首位博士后顺利出站,专业人才素质持续提高;继续以“狮岭皮具”一条街形象参与广交会等大型展会,进一步擦亮了
狮岭区域品牌。2011年,“狮岭皮革皮具产业聚集区”被纳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该镇先后获得全国专业市场示范镇、广东皮具原辅料国际采购中心、广东省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等荣誉。
今年,该镇将重点抓好皮革皮具产业优化提升,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坚持“三少三高”原则,大力发展用地少、污染少、耗能少,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高、税收贡献高的产业,不断壮大经济总量。
第三篇:揭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行动细则
扩大内需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行动细则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经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受危机影响,国际市场急剧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原材料价格及运价大幅下降,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增速明显减缓,国际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受其影响,我市工业商贸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出现回落,部分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生产面临多年没有过的严峻形势。
为贯彻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关政策精神,落实省经贸委《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行动计划》和市委四届六次全会的决策部署,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促进“三加快一确保”目标落实,现结合经贸工作实际,制定本行动细则。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明确思路和目标,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切实措施,狠抓任务落实,为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1、指导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解决当前困难与解决长期性、根本性问题相结合,扩大投资与促进消费相结合,促进经济增长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拉动当前经济增长与增强发展后劲相结合,着力推进“三加快一确保”,着力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着力改善消费环境,着力开拓省外市场,着力招商引资,着力增加有效供给,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有效发挥工商领域投资和消费在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2、主要预期目标: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8%,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0%以上。
二、实施投资拉动
发挥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确保在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时我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提升。
(一)做好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申报认定为省级产业转移示范性工业园的有关工作。争取省经贸委的支持,加强与市直有关部门、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协调和配合,争取该产业转移工业园尽快得到省的认定。(负责科室:经济运行科、中小企业局)
(二)根据“2009-2010年省财政每年安排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8亿元,共3.6亿元编制滚动计划,提前使用”的精神,认真做好我市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担保体系等项目库的建设和完善工作。积极组织我市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竞争力强、高增长、有自主品牌、企业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申报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认真实施技术改造投资贷款贴息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负责科室:中小企业局)
(三)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融资工作。发挥新增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协助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推荐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争取金融机构的信贷扶持,努力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政银企的合作平台,加快推进担保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探索建立市、县政策性担保机构。(负责科室:中小企业局)
(四)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大力支持电机系统节能工程、能量系统优化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公共机构节能工程等节能重点工程;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工作,争取省对我市节能以及其他相关项目的支持,推动各地加大节能投入。(负责科室:能源科)
(五)继续推进“三个新增100”工作的实施。建立市、县(市、区)二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指导、督促和协调,切实加强规模上企业培植工作,着力抓好规模下企业转化升级,迅速提高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和质量,确保完成新增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规模上工业企业、限上商贸企业的指标任务。(负责科室:技术科、中小局、市场科)
三、实施消费拉动
发挥现代流通业对刺激消费、引导消费的积极作用,加快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业态多元、通畅高效的现代流通网络,努力改善城乡特别是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民增收。
(六)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支持我市重点 流通企业信息化改造,重点筹划“揭阳市(国际)金属材料市场”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商请北京和省等有关部门给予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在项目申报方面给予倾斜,促使该市场做强做大,带动我市五金不锈钢产业的发展壮大,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以至世界的品牌企业。(负责科室:市场科)
(七)分期实施“万巷千街”市场工程。积极利用国家和省的政策,推动我市城市社区商业发展。逐步将榕城区、东山区、普宁市等城市商业特色街、专门店、连锁店、超市等纳入规范化、规模化管理,根据省对此方面项目支持情况,推荐一批试点门店进行改造。(负责科室:市场科)
(八)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认真总结我市几年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的经验,在原有“农家店”的基础上,重点改造和扶持一批“万村千乡”的品牌店和示范店,提升县级“配送中心”的覆盖率和配送率,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农村市场上的效应得到更好的显现。(负责科室:市场科)
(九)积极组织抓好“家电下乡”。认真按照国家商务部和财政部制定的“家电下乡”有关政策规定,加强对业务人员的学习培训,大力进行“家电下乡”政策宣传,协调组织和配合相关部门和有关企业做好“家电下乡”工作。(负责科室:市场科)
(十)扶持流通龙头企业发展。建立全市重点流通企业项目库,加强和完善联系制度,综合省有关部门对流通龙头企业的资金支持情况,重点 对我市大型专业市场和物流企业给予扶持,促进我市专业市场和物流营销网络的拓展。(负责科室:市场科)
(十一)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积极利用国家政策,推荐我市一批农产品流通企业进入全省“双百市场工程”,争取在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冷链系统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得到省的支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和有关企业,在农产品采购、“农超对接”、“订单生产”等合作领域有新的突破。(负责科室:市场科)
(十二)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加强与市农业和供销社部门的联系,大力推进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对县级农资配送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继续给予资金支持,帮助其提高规范化和规模化水平,延伸营销网络,杜绝假冒伪劣,为农业生产提供多样化服务。(负责科室:市场科)
(十三)加强对县级城市商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对目前已编制或正在开展的县级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的县(市、区)加强指导和帮助,促使县级商业网点建设进一步发展,合理建设一批区域性的交易、展示和物流基地。(负责科室:市场科)
四、实施市场拉动
坚持省内外市场并重,积极倡导和推动建设区域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要素和商品无障碍流通,为我市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不断扩大揭货的市场份额。
(十四)组织实施好“揭阳市大型专业市场和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结合我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城镇群发展规划(修编)”进展情况,将规划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按程序上报并组织实施。(负责科室:市场科)
(十五)举办和组织参加重点展会。一是认真组织好今年我市到省外举办展销会活动,在组织形式、举办效果等方面力争有新的突破,在扩大消费,拓展揭货市场上有新的成效。二是组织好省委、省政府和省经贸委指定组团参加的“泛珠”、“中博”等展会。三是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我市产业发展和产品流向的实际,有选择地组织参加其它一些行业性、区域性展会。四是积极协助支持各县(市、区)举办有产业支撑的特色经贸活动,将我市的五金不锈钢制品博览会、中药材交易会、国际玉器节、普宁衬衣节、旅游文化节等办成国内乃至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会展品牌。(负责科室:市场科、经协科)
(十六)扩大专业市场辐射范围。以我市(国际)金属材料市场、普宁轻纺城、普宁中药材市场、阳美玉都等为重点,支持其产业集群、物流中心、加工中心、展览展示中心和电子交易建设,创新交易方式,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发展道路。(负责科室:市场科)
(十七)实施节能市场化工程。在全市组织推荐一批技术含量高、符合节能技术发展方向、节能效果明显的节能产品。尽快建立健全我市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引导和培育本市的节能技术服务机构,鼓励节能服务机构协助用能单位开展能源审计、节能规划、节能量审核以及诊断、融资、改造、运行、管理,开展合同能源管理等服务。(负责科室:能源科)
五、实施招商拉动
突出抓好增量培育,着力打造招商引资平台,切实加强对国有大型企业的招商,促进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
(十八)积极参与泛珠三角统一市场建设,落实广东省与泛珠三角各省区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搭建跨省区的交流合作平台。特别要做好闽粤赣十三市协作区区域合作的各项工作,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推动产品质量,技术互认,消除区域市场壁垒,切实保护双方企业合法利益,不断深化科技合作,稳步推进环保合作,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合作,为全面推进协作区间的产业合作,贸易合作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负责科室:经协科、技术科)
(十九)打造招商引资新平台。大力宣传我市投资环境,着力打造推介珠海金湾(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创业。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招商项目,把招商引资变为招商选资,大力引进质量效益型、环保生态型项目。把企业招商变为产业招商,按产业规划,围绕打造完整产业链进行选择性招商。加强同外地行业协会、商会的联系,发挥在外乡亲特别是各地潮汕商会的桥梁作用,积极实施“乡贤回归工程”,广泛发动在外揭籍企业家返乡投资兴业。支持鼓励各县(市、区)外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负责科室:经协科、中小局)
(二十)强化经贸合作活动中的招商引资功能。创新参加各类经贸活动的思路,坚持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做法,积极引导我市工商企业开拓省外市场,在进行产品展销的同时积极开展有关产业对接,促进我市与兄弟城市之间双向产业转移。以企业合作带动产业合作,以产业合作带动区域合作,拓展双方合作领域,通过参加各类经贸合作洽谈会,引进新资金、新项目、新技术、做强、做大、做活招商引资文章。(负责科室:经协科、中小局)
六、实施创新拉动
坚持以产品创新提升揭货层次,以产品质量塑造揭货品牌,以产品价格拓展揭货市场,以品牌经营提高发展质量,引导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供更加适销对路产品,切实增加有效供给。
(二十一)组织实施广东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滚动计划(2009~2012年)以及广东省“千百亿”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导向计划和“千百亿”技术创新项目导向计划。以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为重点,着力支持高增长、有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的发展。争取有更多项目列入省的各项计划。市县(市、区)财政资金对列入省计划的项目给予配套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2009年技术改造投资要比上年增长20%以上。(负责科室:技术科、中小局)
(二十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广泛宣传和落实国家增值税转型改革、技术改造投资项目优惠政策,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税前抵扣政策,鼓励企业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技术,激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投入。(负责科室:技术科、中小局)
(二十三)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争取更多的技术中心认定为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创造条件开展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通过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2个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市场建设,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负责科室:技术科、市场科)
七、实施信心拉动
坚持扩大即期消费与激发潜在需求一起抓,创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加强舆论宣传,促进消费能力充分释放。
(二十四)增强市场应急保障能力。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争取省的支持,建立我市重要生活品储备制度。继续做好600种生活必需品和300种重要生产资料的市场监测和统计分析工作,维护商品市场平稳运行。参照省经贸委的做法,拟订出台我市生活必需品供应应急预案。(负责科室:市场科)
(二十五)强化企业服务。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掌握企业第一手情况,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宣传推介国家、省、市扶持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树立企业发展信心。把服务工作的根本放在企业上,千方百计把企业留住,服务好,发展好。(负责科室:局内各科室)
(二十六)狠抓流通企业食品安全。加快屠宰企业标准化改造,建立肉品质量和酒类信息可追溯系统,加大执法力度,切实推进“放心肉”和“放心酒”工程。加强组织协调,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及假冒伪劣、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负责科室:行业科、市场科)
(二十七)加强舆论引导。加强与媒体合作,大力宣传国家和我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特别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食品安全等有关政策措施,以及我省良好的消费软硬环境,改善城乡居民对收入的预期,增强消费信心。(负责科室:综合科)
第四篇:经济快速发展利与弊
经济快速发展利与弊
近年来,世界经济依然呈现发展态势。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更是快速,甚至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状态下呈现“一枝独秀”的发展趋势。
确实,经济快速发展使得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是同样经济的不规律发展也会带来问题,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进而波及全球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就是个很好的例证。这引发深思,经济快速发展是一柄双刃剑,利弊共存。
中国经济实现了长达近30年的快速发展,不禁置疑这样的发展势头还能不能继续保持下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7年夏季达沃斯年会上的致辞中明确表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将会继续保持下去,我们对此充满信心这是因为: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我们能够争取一个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拥有支撑经济更大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有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有丰富的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资源,有一批通过改革创新成长起来的富有活力的企业,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能不能利用好这样的机遇和条件,关键取决于我们的内外政策和应对能力。尽管前进道路上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风险和挑战,但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办法战胜任何艰难险阻,把现代化建设大业不断推向前进。中国发展的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而经济发展快慢的利于弊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若要深入理解,先要从经济发展的开始进行了解。经济发展是指: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即经济发展不能以危害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应影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可持续性意味着维持乃至全人类福利的自然资源基础,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的增长靠的是科技是唯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与发明是经济发展的根本。
中国的经济确实是持续快速发展,而当今世界的经济增长中心则是:美国;西欧;以中国、日本为首的亚洲地区。由此可见,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实给世界带来了很多好处。
中国经济以年均9%左右的速度增长,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有3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在中国的发展中,最令人惊讶的经济增长典型当属上海。15年前,位于上海东部的浦东还是一片乡村,如今,浦东已成为上海的金融区,规模是伦敦新金融区的8倍。如今,中国已拥有世界增长速度最快的庞大经济,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的开放政策,指出中国向外资和贸易打开大门,而不是关闭其国内市场,结果使世界大部分国家都依赖中国市场。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明显”和“令人惊讶”的好处。摩根斯坦利的报告显示,过去10年,中国的廉价产品使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美国制造商则获利更多。
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全球贸易的顺利进行,使得很多国家依赖中国的投资等等。在近两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的4万亿投资拉动内需,稳定中国的经济局势,相应采取了合理的宏观调控措施,使得中国在金融危机下受波及达到最小化。并且收购美国的大部分国债,联合其他国家拯救美国的经济。经济影响政治,中国的在全球的地位有所提高。
在金融危机中的优秀表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金融危机起到稳定作用,立足了中国在危机过后的经济地位有所巩固。在危机过后,中国的许多企业借着契机走向国际: 2010年3月28日,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协议。吉利收购沃尔沃“终成正果”。
比亚迪进军美国,北美总部最终落户洛杉矶,终于向美国市场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比亚迪是第一个在美国设立总部的中国汽车品牌。
„„
相应地,而世界的一些大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前,也得好好思量思量是否“吃的消”中国这一特殊的市场:
2008年9月26日,丝芙兰高调进驻中国香港,野心勃勃地描绘未来在香港发展的蓝图,2010年3月31日,丝芙兰在香港唯一一家店铺关门大吉,告别了香港这座奢华的城市。
„„
这些例子都证明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带动了国内的经济繁荣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并且对世界也作出了贡献,同时巩固了中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和间接影响政治地位。
当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一柄双刃剑,同时存在一些隐患和弊端。
在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制约着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快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系统不完善,法规制度不健全。
最主要的问题和矛盾是:1.经济结构不合理;2.分配关系尚未理顺;3.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4.就业压力不断上升;5.某些自然资源,如水、石油和铁矿石等短缺对于经济的制约力增加,环境压力加大;6.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比较弱。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表现在四个失衡:即产业结构失衡、需求结构失衡、就业结构失衡和城乡结构失衡。
像现在比较突出的问题:股市投资依然过热现象、房价上涨与调控问题、物价上涨问题、“三农”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的隐患现象。
关于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在全球也实属少见。
这些问题都证明了在大环境发展很好的情况下,依然存在问题和弊端。
而如何继续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又可以解决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的问题,就成了所有人都关注的重点。而这些,也许还需要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在实践中一步步去解决,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的法规制度、制定合理可行的经济政策等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大国”。
第五篇:全力整合旅游发展要素,推动襄樊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全力整合旅游发展要素推动襄樊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大力整合旅游发展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由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轨,是当前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我们襄樊旅游经济发展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只有自觉顺应当前旅游经济发展趋势,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念,不断强化整合意识,坚持把襄樊旅游放在湖北乃至华中地区进行审视定位,全力整合襄樊内部及其同周边地区的旅游发展要素,襄樊旅游经济才有可能在新一轮旅游大发展中有所作为。
一、大力整合旅游发展要素是发展旅游经济的必然趋势第一,大力整合旅游发展要素,是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旅游经济是一种行业跨度大、产业关联度高的复合性经济,具体包含“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旅游业本身所具有的这种属性,客观上要求必须对其六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有效整合。否则,就会因为某一个环节的“瓶颈”制约,引发起一种连锁效应,制约整个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旅游消费者(游客)层次不同,对同一要素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以住宿为例,有的游客要求豪华,有的游客要求经济,还有的要求方便,等等。游客的这种多样性、个性化需要,客观上要求不仅要对旅游各要素之间进行整合,而且要求对同一要素也要不断进行整合。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力整合旅游发展要素,实际上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第二,大力整合旅游发展要素,是实现旅游经济向集约方向发展的根本途径。旅游经济是一种开放式经济,在发展初期,普遍带有粗放经营的特点,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是,随着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粗放式的旅游经营已很难给经营者带来效益。因此,实行集约式经营已是大势所趋。通过大力整合旅游要素,既可以促进提供不同服务的旅游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形成集聚规模效应,又有利于提供相同和不同服务的各个旅游企业共同组成一个地区的整体旅游形象,增加整体旅游吸引力,同时还能够提高一个地区水、电、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节约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等等,这些正是实行集约式经营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因此,大力整合旅游发展要素,究其实质就是在旅游领域实行集约经营。第三,大力整合旅游发展要素,是创新产品、提高招徕游客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市场充分发育之后,产品创新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同其他产品一样,旅游产品也必须依靠不断创新才能招徕、吸引游客,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一般而言,创新旅游产品主要就是对不同景区景点进行挖掘、进行整合。如古隆中,根据编排组合不同,可以成为“三国旅游”产品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诸葛亮”旅游产品中的一部分,还可以作为“中华名人”旅游中的一部分,甚至还可以作为“中华智慧之星”旅游产品中的一部分,等等。因此,创新旅游产品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对旅游发展最基本的要素——旅游景区进行不断整合的过程。换句话说,不断整合重组旅游景区景点,本身就是对旅游产品进行创新。因此,离开了对景区景点的整合,旅游产品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旅游经济发展也势必会走入死胡同。
二、襄樊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大力整合旅游要素来解决近几年来,襄樊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载体,大力实施“一把手”工程,使旅游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止2003年底,全市共发展起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29处,旅行社26家,涉外星级宾馆52家,各类旅游团队接待推荐单位17家,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3000余人。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行业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也日趋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旅游业的发展要素及内部结构不尽合理。集中表现为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交通等要素行业十分薄弱,全市100多家各类旅游企业中,甚至没有1家合乎规范的旅游车船公司、旅游购物商店和旅游娱乐场所,与宾馆饭店、旅行社和景区等要素行业存在着严重不对称性。这种结构失衡的状况不仅在“游、购、娱、食、住、行”旅游六大要素明显存在,而且在同一要素行业、同一区域布局之中也不同程度存在,如酒店、景区分别以二星、三星和1A、2A居多,一星、四星和3A、4A属凤毛磷角,又如我们的26家旅行社,八成以上都分布在市区,且只有1家国际社,等等。凡此种种,已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产业素质提高。二是旅游产品的品种结构过于单一。目前,全市虽然开发出了襄樊名城一日游、汉江水上一日游、荆山原始生态三日游、薤山、温泉休闲度假等一批旅游产品,并已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产品类型看,襄樊旅游产品全部以观光产品为主,结构单一,没有形成观光产品、度假产品、专项产品、特种产品等成龙配套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三是襄樊的旅游景区、项目对游客缺乏吸引力。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目前,襄樊虽然已经拥有29家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但是,由于这些景区既非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又非我有人无的独具创意的特色旅游项目,知名度十分微弱。因此,很难激发200公里以外的中远程游客专程前来旅游观光的兴趣。以襄樊唯一的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诸葛亮隐居地古隆中为例。古隆中虽然为襄樊独有,但是诸葛亮遗迹全国比比皆是,如南阳卧龙岗、成都武候祠等,论规模、论名气都比古隆中要大,游客要了解诸葛亮来古隆中的可能性自然会小之又小。这些问题,都直接制约了我市旅游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整合进行解决。因此,大力整合旅游发展要素,是襄樊快速发展旅游经济的唯一选择。
三、大力整合襄樊旅游发展要素应采取的对策整合旅游发展要素,既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要素及其内部之间的整合,又涉及到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之间的整合。无疑,这就必须依靠市场这双“无形的手”和政府这双“有形的手”加以控制和引导:一是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实现旅游要素及其内部之间的合理配置。要从襄樊的实际出发,突出对旅游交通、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等薄弱环节的支持、扶持力度。一方面,要针对性地制订出台收费、信贷等优惠政策,引导调控、鼓励支持各类资本、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