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讲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1、现在开始上课。大家好!和大家一起探讨心理健康的话题。首先恭喜大家进入大学阶段生活,经过上半学期的学习,大家对大学生活应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眼花缭乱的社团活动、学生会招聘、各式各样的竞赛、征文、演讲、校园歌手大赛、街舞比赛、书画比赛等等为同学们提供了不少展示自己的舞台。另外还有相对不那么紧张的学习,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远离父母身边,与室友朝夕相处的寝室生活„„同学们应当体会到了大学和高中的一些区别。大学不是高中。高中是为了参加高考读大学,那么读大学又是为了什么呢?
2、“为什么读大学?”读大学和没读大学有什么不同?有的答案是为了找工作,改变命运,长见识,为了赚钱,为了出人头地,为了考研,出国,谈恋爱„„我们知道,目标决定结果,如果读大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有用”,那么许多有趣的相对无用的事情就会变得苍白,比如被某件伟大的艺术作品击中,比如感悟我们文明的洪流,比如理解生命,比如眺望永恒的星空,比如谈恋爱(除非你的谈恋爱是功利性质的)。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进入大学,这是人生中第一次放下高考的重担,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同时,这也是人生中最后一次拥有较高的可塑性,能全心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系统的接受教育。这是人生中重要的转折期,是把“校园学习”和“进入社会”两个阶段衔接起来的重要时期,是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时期。在这个震荡过程中必定包含了那些看似无用,实则奠定了未来基础的元素。因为这些元素决定了你是谁。而你是谁决定了你要到哪里去,决定了未来做什么工作,是不是出国或者读研等等。因此,可以说,读大学就是为了成为你自己。
3、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想强调一下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性。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曾说“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美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糕,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们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流泪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4、那么,有了清晰的目标,为了成为自己,在大学里应该学些什么呢?有人认为大学应该学七件事:①自修之道:学会学习,不断思考、总结,培养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的自学能力,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除了记住、理解、还要有批判精神和创造力。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从各个途径吸收知识和方法。②储备知识:从心理上来看“知识就是力量”是指,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知识能使人不慌乱,是形成大智慧的基础,能提供给人稳定感和自信心。我要特别强调一下英语。它是21世纪最重要的沟通工具。学习好英语,在现代地球村里不管是阅读文献还是对外交流都将如鱼得水。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尽量阅读原版的英文文本,练习口语和听力,持之以恒的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另外还有计算机网络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等等。有的同学会觉得这些知识和以后工作未必一致,我建议大家把这些知识看成是磨刀石,只要把刀磨快了,砍什么都不费劲儿了。③实践贯通:常言道“听到的会忘掉,看到的能记住,做过的才明白”。④培养兴趣:首先是培养专业的兴趣。乔帮主说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你的事业。就算是目前你不喜欢这个专业,但一个专业包含N个领域方向,你完全有可能培养起对某个领域的兴趣。其次是勇于尝试,培养多样的兴趣。其实,人对学习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属于非冲突区的资源,但是我们人为的附加了很多物质刺激。也就是说,我们探索事物的好奇心是一种本能。保护这种好奇心,并且有意识地发展它,寻找终生志趣,将会使人生变得有生气。⑤积极主动:成为你自己,首先就是要让你对你自己负责。人生是一个漫长而又短暂的过程,没有人能替代你的成长。让大学生活对自己有价值是你的责任,因为大学四年将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积极主 动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追寻兴趣并不断尝试新的知识和领域,热爱生命,勇敢面对人生,以及人生中的一些困难,积极的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如此四年后,你才会觉得不虚此行。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曾说“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⑥掌控时间:掌控时间就是掌控人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习时间管理技巧,合理的计划安排时间,培养自控能力,分清轻重缓急,规律作息,劳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⑦为人处事:以诚待人,培养真正的友情,正确对待和处理爱情,学会有效的沟通,获得积极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
5、然而,所有的目标都是在心理健康是大前提下的。因为心理健康对人们的行为准则起着主导作用,它能够使人正确的对待自己,他人和外部世界,能够客观的认识自己生命的价值,并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为了协助大家达成以上的大学目标,本课程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大家: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6、我们一共有7讲,这是每一讲的节目预告。
7、同时为了保证大家的学习,也有6点简单的课堂要求。点名:我们这个课虽然不点名,但我们会通过作业完成情况掌握大家的出勤情况。如果在统计中有三次没有记录,就意味着你自愿放弃了这次选课,放弃了这个学分,特此说明。名片牌:不是硬性要求,但是强烈建议。我们这个课不但是学习知识技能的课堂,也是大家交朋友的平台。用A4纸制作有自己名字的牌子放在桌前,可以更快的帮助大家互相认识。大家可以发动自己的创意,在能让人看清楚的前提下,制作自己喜欢的名片牌。当然,如果你不愿意做,我们也不强求。但如果有谁没做的话,至少我们可以知道他发出的是一个“不要理我”的信息,那么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藏起来,为什么要自绝于人民,这个是可以进一步分析的。课代表:需要一名热心肠的课代表,做一些为大家服务的事情,坏处是可能会占用你一些不多的时间,好处是可以得到锻炼的机会。请大家自荐,名额有限,欲购从速。
8、考核方式。期末的考察报告可以从我们的教学内容入手,例如心理健康概况、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绪压力、学习心理等等,谈谈昨天的我是怎么样的?今天的我是怎样的?明天的我是怎样的?为了实现明日的我,我将怎样去努力?以文章的形式呈现,字数不少于1500字。
9、概述:健康的科学概念
10、健康的概念。没病就是健康吗?
11、健康不仅包括生理,而且也包括了心理,同时还涉及到社会道德方面的内容,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的整体概念。
12、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动态平衡的心理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人们不仅有安全感、自我状态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外部环境。它一般可理解为情绪的稳定和心理方面的成熟两个方面。同时这种稳定和成熟的状态是相对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切都在变化的社会中,没有人会有一成不变的精神和情绪状态。只有将制约人格的各种条件,比如文化程度、工作能力、职业、社会地位、生活演变等很好地协调起来,并能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创造环境,才能称之为心理健康。
13、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试图提出心理健康的划分标准。„„
14、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15、心理学家罗杰斯发展了这种自我实现的观点,提出了人格自我理论。认为„„
16、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自我广延的能力。能主动、直接地将自己推延到自身以外的兴趣和活动中,并且有许多朋友和爱好。人际关系融洽。能够容忍他人的缺点和不足,容忍自己与别人在价值观和信念上的差别,与他人的关系融洽,且具有同情 心、亲密或爱的能力。自我接纳,情绪上有安全感。能够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和挫折,对自己有积极、乐观的看法,具有积极的自我意象。知觉的客观性。能够准确、客观地知觉周围现实和接受现实,并善于评价情境、作出判断。专注地投人工作。具备一定的生产技能和工作能力,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高水平地胜任工作。现实客观的自我形象。能够正确理解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别,也能正确理解自己对别人和别人对自己看法之间的差别,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的现状。统一的人生哲学。具有统一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能够把他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们面向未来,其行为的动力来自长期的目标和计划。
17、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将心理健康归结为爱与工作的能力。他列出了心理健康者的共同特点包括以下7点。„„
18、总的说来,目前中外学者、以及心理卫生界普遍接受美国心理学家米特尔曼等人提出的这11项心理健康的标准。
19、同时,也有一些心理学家试图摆脱开标准的束缚,向人们描述展示一个心理健康人士的特征。还有目前最先进的健全人格理论。20、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还有具体的一些标准。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7点。1)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心理健康的学生珍惜学习机会,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保持一定的学习效率,并从学习中体验到满足和快乐。2)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当代大学生应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客观评价自己,既不妄自尊大去做能力所不及的事,也不妄自菲薄放弃发展自己的机会。3)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乐观、满足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同时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而不是被情绪所淹没。表现为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4)人际关系最能反映和体现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会把自己变得很可爱,别人愿意接近他,他也乐于与他人交往,同时以一种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和给予爱与友谊,能与集体协调、能与他人合作。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5)人格完整是指人格的各个构成要素均得到发展,情感饱满,言行协调一致,具有一定的弹性,整体精神面貌良好。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人格完善包括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6)环境适应力是指能正确认识环境并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能面对现实,对环境作出客观的评估和分析,保持与社会的良好接触,主动作出调整,及时修正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使自己的言行与社会协调一致。个体应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既要进行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革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是指当代大学生应该是蓬勃朝气、勤学好问、反应敏捷、喜欢探索的,过于老成、过于幼稚、过于依赖都不符合当前的年龄阶段特征。应具有与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人的一生包括不同年龄阶段,每一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都表现出相应的质的特征,称为心理年龄特征。一个人心理行为的发展,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如果一个人的认识、情感和言语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基本符合他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特征,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行 为异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1、这些标准都不难理解。总的说来,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压力的调适能力,对挑战的接受能力,面对挫折的反应状况以及解决冲突的办法心态等都反应出个人的心理成长发育水平和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影响着一个人对人生的看法,心理健康的人既使遭遇挫败,也能以正向积极的态度处之,不单不会损及其成就感和满足感,反而可使其生活更具挑战性,更激发创造力。同时,这些心理健康的标准并不是死板的法则,更不是歧视他人或自己的工具。不能凭一时一事就简单的给自己或他人下心理部健康的结论。我们要明白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连续动态的过程。我们也要知道与这些标准有出入,并不等于有错或者有病。比如“能良好的适应环境”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但有的人需要借由抱着玩具熊才能在新环境中入睡,这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些差异,但这本身并不是错误。每个人都有权利和别人不一样,这些不一样可以成为你成长的方向,也可以是你可爱的小特质。只要你能正确地认识人与社会,学会独立体会其中的艰辛与快乐,并于同行者携手合作,正确对待这一历程中所有积极与消极的情绪,勇敢面对挫折,超越自我,你便能维护健康的心理状态。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但不是完美的,生活是艰辛的,同时也是幸福的。只要你愿意去努力,就能够收获健康而亮丽的人生。
22、分组。纵观所有的心理健康标准,我们可以发现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人和外界的关系是否良好,特别是与他人的关系。研究已经反复证实,幸福的关键是“与他人的强联接”。金钱对幸福感的贡献大概是10%,而与别人的尤其是亲近人的人际关系占到90%。我们需要他人的亲近,需要长久稳定的关系,我们需要向他人吐露心声,需要归属感,需要给予并接受支持或帮助。研究发现,如果你有5个或更多的可以与其讨论重要问题的朋友,那么你更有可能拥有幸福感。为了让大家都立马体验到这种幸福感,我们现在开始分组。„„大家可以简要的介绍自己,比如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什么专业等等。请组长记录每个小组成员的姓名、学号。待会儿会请志愿者来介绍自己的小组成员。(志愿者课后报名字加分)
23、现在我们都从属自己的组织了,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认识一下我们的小组成员。滚雪球交换5个信息„„可以合成一句话,比如:我叫陈娟,我来自重庆,我现在在XX学院XX专业,我喜欢看书,我的优秀品质是真诚。抽查:„„
24、好,现在我们再来强化一下小组的概念。请各小组人员手拉手坐好,待会在念游戏口令时,按顺序集体起立。举例„„(最后优胜三组由组长记名字上交加分)
25、我们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人不可能时时都处在最佳的心理健康状态。那么,不在状态怎么办?有时、偶尔心理感个冒怎么办?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我们一起来看看。„„生理感冒我们都很熟悉了,因此不会慌乱,即使很难受也可以忍受,但是心理感冒我们是不是也能应付自如呢?
26、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什么是心理亚健康。心理亚健康从心理健康连续谱上可以看到,它仍然属于心理正常的范围,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之间。据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病的也只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各项体检指标均显示正常,没有明显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也无法证明其有某种器质性疾病,但与健康人相对却又显得状态欠佳。
27、处于心理亚健康的人常表现为情绪低落、生活质量差、工作效率低、极易疲劳,反应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等,许多人有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睡眠不佳、腰酸腿疼、疲劳乏力等不适。美国心理学家梅尔杰斯为亚心理健康者的心理画像是:情绪低落、自卑失助、放任冲动、角色混乱。
28、通常心理亚健康有7大信号。当出现这些信号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了。
29、发现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怎么办?三个应对办法 30、自知:重视并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断的探索自我,发现自我,理解内心的状况,发现与过去的关联,摆脱内心的禁忌,达到对自己的宽容和悦纳,从而得到内心的自由。这本身就是心理治疗所做的事情,心理治疗的核心就是助人自助。
31、心情温度计测试。心情是幸福的温度计,心情是你立马就能够知道的,虽然心理健康有许多指标,但如果心情有困扰至少就表示你现在不太幸福了。
32、测试结果解释。一个人有心理困扰一点都不可耻,相反的我能够发现和意识到,这就是一种进步和成长,并且我勇于面对,理解自己,找到改变自己的力量,找到应对之道,这种进步的动力就是一个人的生命精彩之处。
33、所谓自助,其关键是心理调节,心理调节的核心是善待压力。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在某种意义上,生活中最重大和最重要的问题都是无法解决的,我们无法解决它们,只能在成长中超越它们。因此压力是一种普遍的客观存在,学会有效地处理压力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一般而言,个体从面临压力到解决问题要经历冲击阶段(压力来临之初出现的眩晕、不知所措、惊恐状态)安定阶段(冲击之后的恢复阶段)和解决阶段(直接面对压力,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积极寻求问题解决从根本上消除压力之外,还可以凭借两种心理调节机制以缓解压力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包括自我调节机制和社会调节机制。
34、运用自我调适机制,首先是要识别自己的不良情绪,并且理解情绪背后的意义。这也是情商的一部分。比如愤怒,愤怒总是让我们充满力量,但愤怒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伤心。但如果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伤心,那么这个伤心就会不断的找不同途径表达出来。在技巧方面,有许多方法可供选择。
35、运用社会调适机制可求助于朋友、亲人、专业机构、心理医生等。在现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只要有心求助,总是会有许多选择的。
36、下面是广告时间
37、中心依托七个一:
1、一个网页38、2、一个社团39、3、一次心理普测 40、4、一次讲座41、5、一次大型活动42、6、一份报纸43、7、一个咨询室
44、咨询室值班表
45、什么情况下适合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治疗服务?总的来说,凡是想要获得帮助、支持、改变或指导时,都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治疗资源。目前心理咨询和治疗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的心理咨询形式和规模都有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倾向。“去看心理医生就是有病”的观念早已被人抛弃了,应该是“是看心理医生的都是爱自己且对自己负责的人”。心理咨询是一个主动求助的自我改变历程。人们主要可以从社会专业机构、医院和高校这三种途径寻求心理服务。特别是近年来,人们对心理治疗的观念逐渐由医学模式转变为成长发展模式,不再满足于被简单的开药,因而以谈话形式为主的心理咨询受到了欢迎。真正的心理咨询,不是吃药、不是聊天、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协助一个人完善其对自我的理解,一种对于自我具有关心、好奇和喜爱的自我接纳。起作用的,也许就是心理咨询师发自内心的关注的目光,用这种目光去同理另一个人灵魂的困境,这一目光也最终会使得来访者再次发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与社会专业机构相对昂贵的治疗费用相比,高校为本校大学生们提供的是完全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因此 我建议大家在大学四年期间珍惜这个机会,去尝试一下,尝试一下坦然开放自己的心灵,尝试一个源自内心的也许是缓慢的但坚固的创建性成长过程。
46、具备了自知与自助的能力,推而广之就是助人。虽然我们都知道,心理痛苦可以寻找心理咨询治疗服务,各种心理疗法给我们提供了改变的机会,能够帮助我们打破禁锢,让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但是真的要走进心理咨询室,处于困境当中的很多人,内心仍有挣扎和犹豫。因此,我们应当营造一种和谐包容的氛围,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以便获得更多科学有效的应对选择。
47、有一种特殊情况,关于心理危机的应对和处理。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包括自然灾害、家庭重大变故(父母离异或亲人伤亡等)、身体发现严重疾病、性侵害、感情受挫、严重人际冲突、严重学习压力(包括学业经济压力)等等,都属于心理危机的范畴。通常具有心理刺激强度大、情绪反应强烈且有伤害性、出现认知障碍及行为失控倾向的特征。而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防止过激行为,如自杀、自伤、或攻击行为等。促进交流与沟通,鼓励当事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其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提供适当建议,促使问题解决,使之尽快摆脱困难的系列措施。同时,危机的成功解决在个体对现状的把握,对自我的评价,对所经历的危机事件的重新认识以及学到的应对策略与手段,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48、自杀干预。自杀是一种复杂的自愿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一般是在经历强大的心理刺激后所激发的内部冲突所导致的。当一个人出现了自杀念头后,求生的本能会使他陷入“生死抉择”的矛盾冲突之中。大部分想要自杀的人会在这一阶段,直接或间接地发出一些信息,这可视为他内心痛苦挣扎的求救信号。他希望有人倾听、在意自己的心声,希望听者能为自己做些什么。例如,在言语线索上,有自杀意图的人在说话时,会有“我不在了,也没有人会在乎的”“我再也不想活了”“我很难过,真想放弃一切算了”等间接或者直接的陈述。他会经常与人谈论与自杀有关的话题,探讨各种死亡、死亡的方式、对死亡的看法、死后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会在日记等文字中流露出自杀意图。在行为线索上,有自杀意图的人会开始逃学、旷工;有突然或者明显的行为改变,与平时的表现反差过大;把自己心爱的、有价值的东西扔掉或转赠给别人;与平日的朋友断绝来往,或者访问、打电话给关爱他的人,说告别性语言;甚至留下遗嘱。如果这个人不再谈论自杀,情绪平静了下来,千万别放松警惕,以为是他的心理状态好转。很可能是因为他已经不再犹豫,决定自杀;或是为了摆脱旁人对其自杀行为的阻碍和干预,而进行的掩饰。
49、当捕捉到这些信息之后,怎么处理呢?首先,1.给予高度关注,并告诉处于危机状态的同学你很担心他,鼓励他倾诉;询问他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或困难,以及给他带来的影响,鼓励他向你或任何其他值得信任的人谈心,提出建议到心理健康机构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2.直接提问,是否正在考虑自杀,若是,是否有自杀计划;不要害怕与想自杀的人讨论自杀,事实上这样做反而可以使想自杀的人愿意花时间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控制;3.不要承诺保守秘密,要尽量取得他人的帮助以便与你共同承担责任。如果当事人对寻求专业帮助心怀顾虑,应多花时间倾听他的担忧,告诉他所面临的困境是能有所改变的;4.不与之争辩自杀的合理性,不评判也不表示惊讶,只表达“你需要帮助”,使他们确认,他们的自杀企图是真正紧急的,而这种紧急状况迟早会过去。建议他们不要期盼这种紧急状况马上消失,一般自杀危险通常持续24-72小时。而且有必要告诉他们,解决的办法是一步一步,一天一天进行的。无论什么时候,自杀企图变得强烈时,以直 接的方式请求帮助是很有必要的;5.带离危险的地方,不让他独处,应保证当事人申辩随时有人守护;6.通知对当事人负责的合适的成年人,如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7.保持冷静,尽力接纳,但不要试图说服他改变内心的感受,要有耐心,不要担心所出现的强烈情感反应,情感爆发或哭泣都有助于其情绪的释放;8.对于经过干预后承诺放弃自杀的人不能掉以轻心;当处于危机状态的人已明显解决了危机后,仍应密切的关注他们。事实上许多人都会在人生中的某个时刻产生自杀企图,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最后都能够从短时的危机中恢复过来,学会适应和控制,学会理解生命,长久的正常的生活,甚至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免受自我冲突的威胁。因此,我们若能在转折期拉他们一把,耐心的陪伴,那么,不管是对他人还是自己,都将意义非凡,因为生命是最高价值。50、讨论。
51、自助餐
52、结束。
第二篇:第一讲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角色特征,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⒈智力正常
智力是指一个人认识能力与活动能力所达到的水平,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等等的综合。智力正常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时,关键在于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⒉情绪良好
其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情绪反应是由适当的原因引起的,反应的强度与情境相符。情绪在心理健康中起核心作用,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
⒊意志健全
意志是一种心理过程,即个体在完成一种有目标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一个意志健全的人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有效的反应方式,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⒋人格统一完整
心理学上的人格是指与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需要、理想、信念等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完整就是一个人所想、所说、所做的都是协调一致的: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⒌自我意识正确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有自知之明,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对优点感到欣慰,又不致于狂妄自大,对弱点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善于自我接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⒍人际关系和谐
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于取长补短;对人宽容,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⒎社会适应良好
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适应。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
⒏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大学生健康心理的维护与培养
(一)准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1、不过分追求完美
2、善于保持心理平衡
(二)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许多大学生是头一次离家独自生活,一时间似乎得到了许多的“自由”。不过,如果滥用这种“自由”,或随心所欲,或负担过重,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生理节奏,都会导致精神损伤。因此,尽快地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乃当务之急。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 学习负担适量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很多心理活动都与学习有关。大学生的学习应有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对心理健康发展及学业的完成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分加重负担。
⑵ 生活节奏合理,有张有弛
大学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为合理安排生活节奏,积极参加多种样的文体活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在条件。这样即可调剂紧张的学习生活,又可以开阔视野、广交朋友,发现自己在各方面的潜力,增加与他人相处的经验,从而经常体验到愉悦。这种平稳的积极状态,能使大学生充分发挥其潜在能量,增强自信,使自己的生活有节奏感,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得到最佳的适应。
学会自娱自乐。拥有多方面的业余爱好,进行多方面的自我娱乐活动,可以在寂寞孤独、烦闷忧郁时,通过自我娱乐来缓解心境压抑,这对心理健康是极有好处的。人不可能总是工作和学习,有业余时间,积极开展愉快的娱乐活动,做到积极的放松和休整,才能使自己得到真正的心身保健,并使自己更有效地从事工作和学习。每个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都应依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条件,注意培养和发展一些兴趣和业余爱好,学会自我娱乐,这对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⑶ 注意保护大脑
大脑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大脑受到损伤,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过度的疲劳、紧张,或长时间的高度兴奋、强烈刺激,都会引起脑力衰竭。而脑力衰竭,恢复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大学生应千万注意不要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强,忽视用脑卫生。
(三)保持健康的情绪
情绪对于心理健康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个人情绪波动不稳,患得患失,喜怒无常,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中,而自己又不会调节和控制,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和心理危机,甚至精神错乱。保持健康的情绪,首先应学会合理宣泄,找到充分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既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放纵自己。其次,对于消极情绪,要学会几种自我疏导、自我排遣的方式。长期压抑情绪是有害于心理健康的。在忧郁的时候,找知心朋友或亲人倾诉,使不良情绪得以发泄,压抑的心境就可能得到缓解,甚至大哭一场也不失为一种调整机体平衡的方式。也可以用转移的方式。对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总去注意它,就会限制自己的思维,使自己越发低沉。这时,不妨将自己的注意中心转移到别的事物上去,暂时离开这件不愉快的事,去看看电影,听听音乐,这样便可使忧闷排遣出来。还有一种很好的调节方式就是幽默。幽默能使紧张的精神放松,摆脱窘困的场面,消除身心的某些痛苦,调节和保持心理健康。
(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去爱
建立良好而真诚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的途径。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也可以增加归属感。而且,去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又能促使自己拥有博大的胸怀,从而大大增加生活、学习、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感。一个孤芳自赏、离群索居、生活在群体之外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心理健康的。在交往过程中对他人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不要期望过高。对他人期望过高,往往会产生失望感,使自己的心理平衡受到干扰,对自己造成更大的不良影响。
(五)树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大学生的这种成功欲望更为强烈。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并依此付诸社会实践,获得成功。而成功的体验,对于维持心理健康是极为重要的。与此相反,如果不自量力,盲目地制定宏伟目标,导致失败,产生挫折体验,不仅白白耗费了精力,也会给自信心和心境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影响到以后的进步发展。此外,树立切实的目标,还包括不盲目地处处与人竞争,以避免过度紧张。因此,每位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竞争的领域。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成功;另一方面,也会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
(六)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
1、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三篇: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章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节现代健康观念
一:个体的健康应该是身心健康的有机统一
二:个体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辩证统一的,两者可互为因果 三:个体的心理健康是个冬天的连续变化过程
四:心理保健不仅要重视防治疾病,更要全面提升素质 第二节心理健康及其界定 一:心理健康的等级
二:区分心理异常与正常的心理学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的一致性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三:心理异常与正常的评判依据
1、统计学的常态分布
2、社会规范
3、心理疾病的症状
4、个人心理体验
5、心理成熟水平
6、社会适应
7、文化标准
四:中外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讨论
1、西方学者的心理健康观
2、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1主张寡欲清心,2强调养性培德,3主张乐观自足,4强调情绪平衡,5主张自我约束,6强调人际关系,7主张自知知人,8强调自我发展
3、我国当代学者的心理健康观
第三节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运用 一:主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标准
1、身心感觉良好
2、智力表现正常
3、情绪积极稳定协调
4、价值观和人生观与社会主导基本一致
5、自我意识有较高的水平
6、人格和谐健全
7、人际关系良好
8、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
9、热爱生活和工作,与现实保持良好接触
10、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和角色要求 二:主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标准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1、标准的相对性
2、整体的协调性
3、适应的积极性
4、动态的平衡性
5、层次的高低性
第二章专业技术人员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第一节专业技术人员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虚荣心 二:攀比心理 三:猜疑心理 四:悲观主义 五:自卑心理 六:恐惧心理 七:逃避心理 八:嫉妒心理 九:报复心理 十:挫折心理 十一:浮躁心理 十二:完美主义心理
第二节专业技术人员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一:工作压力 二:经济状况 三:政治体制 四:科技进步
五:感情与家庭的变故
第三章塑造专业技术人员的健康人格
第一节什么是人格
一:各学科对人格的研究及界说
1、总和式定义
2、整合式定义
3、层次性定义
4、适应性定义
5、区别性定义 第二节人格的特征 一:人格的基本特征
1、人格的社会性
2、人格的整体性
3、人格的稳定性
4、人格的独特性
5、人格的可塑性
6、人格的倾向性
7、人格的层次性 二:人格特征的关系
1、人格的社会性与生物性的关系
2、人格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3、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关系
4、人格的“他控性”和“自控性” 第三节怎样塑造健康人格
一:中西方人格理论家对健康人格的见解 二:健康人格的标准
1、人格健康者内部心理和谐发展
2、人格健康者恩能够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
3、人格健康者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4、人格健康者能够面对并正视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5、人格健康者协调、控制情绪,心情良好
6、人格健康者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
7、人格健康者对社会富有责任感
8、人格健康者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三:塑造专业技术人才的健康人格
1、现代科学意识的陶冶
2、正当竞争意识的确立
3、超前创新意识的激发
4、全面开放意识的加强
5、民主法制观念的强化
6、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7、合理需求意识的调整
第四章专业技术人员的应对挫折能力
第一节挫折概述 一:挫折的含义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
1、客观因素
2、主管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三: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
1、生理条件
2、心理状态
3、生活阅历
4、个体需要与动机的强烈程度
5、个体的抱负期望水平第二节挫折对心理的影响
一、挫折对心理发展的双重影响:积极和消极两方面
二、心理防御机制与个体感到挫折时的行为表现反应
1、侵犯
2、固执
3、退化
4、逆反
5、文饰
6、否认
7、投射
8、表同
9、替代
10、反向作用
三:专业技术人员挫折的基本类型及原因分析
一、专业技术人员挫折的类型
1、事业型挫折
2、人际关系型挫折
3、生活型挫折
4、心源型挫折
二、专业技术人员挫折的原因分析
1、组织因素
2、个人因素
四:专业技术人员挫折的预防和战胜
1、提高认知水平,做好心理准备
2、客观评价自我,确立相应抱负
3、创设挫折情境,增强承受能力
4、正确归因,积极应对 第三节应对挫折的自我调节 一:自我调节概述 二:自我调节的原则
1、在认知上
2、在态度上
3、在行动上
三:自我调节的办法
1、正确认识挫折
2、正确地认识和接受自己
3、改变不合理观念
4、有意识地接受挫折锻炼
5、加强修养,勇于实践
6、优化自身人格品质
7、挫折应对妙招
第五章专业技术人员人际交往概述
第一节专业技术人员交往概述 一:人际交往概述
1、什么是人际交往
2、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二:专业技术人员人际交往
1、专业技术人员人际关系的基础内容
2、专业技术人员人际交往的意义
3、专业技术人员人际吸引的条件
4、专业技术人员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第二节专业技术人员人际交往常见的困惑 一:专业技术人员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1、人际交往中的功利性
2、人际交往中的封闭性
3、面子心理作怪
4、不会说“不”
二:专业技术人员人际交往困惑的原因 三:专业技术人员解决人际交往困惑的办法
1、尽量改善、改变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客观环境,保持乐观心态
2、悦纳自己,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
3、学会自我调适,有效调节不良情绪
4、乐观合群,善于交往,不断补充心理营养
5、拓展兴趣爱好,保持乐观心态 第三节专业技术人员社交调适
一:专业技术人员建立良好人际交往的原则
1、对人际交往要有清醒的认识
2、把握成功的交往原则
二:专业技术人员人际交往的艺术
1、语言技术
2、非语言艺术
3、学会有效地倾听
4、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映像
5、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6、加强交往,密切关系
7、要提高心理素质
8、学会合理变通
第六章专业技术人员克服自我的不良情绪
第一节了解自我情绪变化 一:情绪的定义 二:情绪的特征
1、情绪的两极性
2、情绪的情境性
3、情绪的感染性 三:情绪的种类
1、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
2、心境、激情和应激 四:了解自我情绪变化
1、情绪的形态
2、提高情绪自我察觉能力的五种态度
3、认识自我情绪的四种方法
第二节专业技术人员常见的情绪困扰
一:专业技术人员常见的情绪困扰类型:1焦虑,2忧郁,3冷漠,4易怒,5嫉妒,6厌倦,7孤独,8人际关系,9消沉
二:专业技术人员情绪困扰产生的原因:外部原因、内部原因 三:情绪困扰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影响
1、情绪对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影响
2、情绪对专业技术人员健康的影响
3、情绪对专业技术人员人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专业技术人员如何调试情绪 一:情绪调适的五个阶段 二:情绪调适的方法
1、数颜色法
2、情绪日记法
3、不逃避现实法
4、暗示调节法
5、经常运动
6、音乐缓解法
7、合理饮食
8、睡眠充足
9、亲近自然
10、自我平衡法 第七章专业技术人员如何远离心理障碍
第一节心理障碍的概念及其判别 一:心理障碍的概念 二:障碍的表现 三:心理障碍的类别
第二节专业技术人员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预防 第三节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第八章专业技术人员如何应对职业心理压力
第一节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心理压力概述 第二节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心理压力源
第三节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心理压力与健康 第四节专业技术人员如何应对职业心理压力
第九章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第一节健全自我心理防卫机制
一:个体的健康应该是身心健康的有机统一
二:个体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辩证统一的,两者可互为因果 三:个体的心理健康是个动态的连续变化过程
四:心理保健不仅要重视防治疾病,更要全面提升素质 第二节强化社会心理咨询系统 一:心理健康等级
1、心理常态
2、心理失调
3、心理病态
二:区分心理异常与正常的心理学原则 第三节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作用 一:性质任务不同 二:主客体关系不同 三:理论依据不同 四:原则方法不同 五:工作内容不同 第四节重视心理休闲 第五节养成文明生活习惯 一:生活习惯与身心健康
1、心胸豁达,情绪乐观
2、劳逸结合,坚持锻炼
3、生活规律,善用闲暇
4、营养适当,防止肥胖
5、不吸烟,不喝酒
6、家庭和谐,适应环境
7、与人和善,自尊自重
8、爱好清洁,注意安全 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1、尊重人体生物节律
2、适度进行体育锻炼
3、保持合理膳食结构
4、不吸烟少喝酒
第十章案例分析
第一节如何缓解焦虑 一:自我放松法
1、调息放松法
2、纵情想象放松法
3、肌肉放松法 二:认知转换法
第二节如何走出抑郁 一:抑郁的自我测验 二:抑郁患者的自我调节 第三节如何克服失眠
一:失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二:专业技术人员中常见的失眠原因
三:克服失眠,改善睡眠可以从分析原因入手,除有针对性地调整外,更重要的是应对失眠有合理的观念和正确的认识 四:讲究睡眠卫生,改善睡眠状态 第四节如何顺利与人交流沟通 第五节如何学会对别人说“不” 第六节如何磨平急躁性格
一:急躁性格的人,一般具有如下行为特点 二:客服急躁性格,下列方法可供选择
1、“脱敏”法。
2、放松法
3、暗示法
4、提醒法
第七节如何克服火爆脾气 一:认识火爆脾气的危害 二: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三:学会进行换位思考 第八节如何走出狭隘的自我 一:丰富自己 二:拓宽心胸 三:扩大交往 四:淡化自我 五:自我检查
第四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切实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说到底就是要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服从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即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数以亿万计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要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要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亦即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3)要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即根据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其人格即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为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之目的,2002年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为此,在具体执行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1.满足合理需要
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这些需要的合理满足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发育和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比如任何一个小学生,作为班级和伙伴中的一员,如果长期得不到认可,不被接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总是受到排斥,体验不到集体的温暖,他就不会有安全感、自尊感,就会感到孤独,感到压抑,就有可能走向自我封闭,或者相反,导致逆反心理,仇恨、敌对、攻击等消极心理,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事实一再表明,满足合理需要的机会被剥夺,或者受到压抑,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满足,人的心态和行为就有可能趋向极端化,甚至铤而走险。中小学生中存在的许多不良行为或罪错行为,绝大多数都与合理需要得不到适当满足有关。学校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机构,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敢策建立起来的正规的、完善的教育系统。因而,就满足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言,所提供的机会和方式是最具合理性、方向性、教育性和权威性的,是任何家庭和其他社会部门都无法相比的。为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自觉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既要注意面向全体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共同的需要,又要注意个体间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对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及满足的正常途径能有正确的认识。否则,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接受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教育者对此必须充分注意。
2.提供指导
指导包括集体辅导和个别指导。集体辅导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是指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辅导,使之对自己成长发育中必定或可能面临的问题有所认识,有所准备,能以积极自觉的心态有效地面对。比如新人学的小学生,由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了学校的小学生,随之而来的是主导性活动的变化,由先前的做游戏为主变为以学习为主。随着社会角色的变化、主要活动的变化,家庭与社会的要求也不同。小学生要严格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要写作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已成为必须履行的社会义务。如此巨大的变化对所有学童来说都会遇到对学校生活的心理适应问题。再比如高年级小学生,面对青春期的提前到来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也有心理准备问题、心理适应问题,所有这些共性的问题都需要教师或其他人员有计划地提供及时有效的辅导,否则就会遇到困难,就可能出现困扰,不利于身心健康。个别指导主要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比如,对个别小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方法上的帮助,针对个别小学生存在的某些消极的不利于其身心发展的问题,如逆反心理、,厌学心理或人格上的某些弱点所给予的帮助、所进行的调整等均属个别指导。
3.及时调治
我们知道,学校是全方位、综合性的教育机构,有许多工作要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小学生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不可能都用于此。同时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教育的复杂性,个体间的差异性和家庭生活、环境影响的多样性,因而无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多么重视,工作多么细致,效果如何显著,也不可能使所有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能达到非常理想的程度,总会有少数或个别小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以及班主任和辅导员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并能随时与有关家长取得联系,提供建议,及时送医疗性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和治疗。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定型,各种心理问题即使比较严重,只要及时发现,善于识别,及时送医疗性心理咨询、治疗机构,接受专业人员的帮助和调治,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都能有效地加以排除,得到根治,愈后效果良好。
由此可见,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重点不在于治疗而在于识别,要能及时发现,以保证及时有效地得到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帮助和治疗。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已有明确规定。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2)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3)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4)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5)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要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的问题在于创设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相应的咨询辅导机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等,为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使之在学校和家庭都能感到具有安全感,都能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样才能减少和尽可能地消除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和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2014
大学生心理健康
五年临床三班胡阳1311143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是《弟子规》开篇的第一句话。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百善是以孝为先的。
如今,被称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正在在身体上和心理上不断的成长,不断的独立自我,可以自如的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然而,在与父母的交际沟通中,我们却是显得那样的茫然与笨拙。没错,我们确实需要一些改变,在所谓的“代沟”上架起一座宽广大桥。
首先,我们应当学会破冰,尝试一些营造家庭轻松愉快氛围的小技巧,我们不应该在自己与父母之间建立高墙。我们可能有一些习惯,习惯于别人来理解我们,来迁就我们。其实,家庭不仅是爸妈的,也是我们的。我们也有责任去付出努力,建立自己与父母之间良好互动的关系。如果换位思考,每天当父母回家,看到的是一张冷脸,无论说什么,都没有积极的反馈,我们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们会平心静气地听我们说话吗?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尝试用温暖的笑容迎接父母的回家;用一些简单积极的词语去反馈,“哦”、“好”、“这样啊”“我知道了”;用一些简单的行动去体贴父母,把你对父母的爱与关心表达出来。当然,如果是女孩子,在面对唠叨的时候,不妨撒撒娇,这比气呼呼地对抗更能化解矛盾。这样一来,爸妈一定如浴春风,心里潮乎乎的,舒服得很。
第二,当我们拉近与父母心里的距离后后,就可以勇敢地表达自己了。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对孩子有着“十全十美”不切实际的幻想,那是因为爱的缘故。关于这一点,你应该理解,但不必当真。同时,你可以寻找生活中恰当的机会,表达自己:自己对自己的期待是什么,你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慢慢地,你的父母会了解:你是有自己想法的,你在渐渐长大,他们对你的期望或许并不那么合适„„这样一来,他们也会改变,学会尊重你个人的一些想法。你要相信,一家人在一起,只要抱着积极的态度去沟通,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当然,在与父母沟通的时候,要讲究方式与技巧,不要因为他们是父母,而忽视了父母的感受。最后,不要因为所谓青春期与更年期的巨大差异,就拒绝父母对你的建议。如果你仔细听,也许会发现其中的合理之处。尝试着去理解父母。有时我们不能接受父母的建议,也许是经历不同、经验不同造成的,并不意味着父母的落伍与老土,如果拒绝,也应以理解的态度去拒绝。你慢慢会发现,方式不同,结果也很不同。
也许我们会质疑,会说,“怎么说了半天,都成了我的不是,难道父母就没有责任吗?”事情当然是双方面的,有时父母与我们的冲突只是“代沟”的表面现象,实际上是我们两代人价值观的冲突。两种价值观碰撞,仅仅靠多说话、多沟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价值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的,我们孩子是在变迁了的社会中建立了新的价值观,如果父母用旧的价值观与我们去沟通,只会把矛盾扩大化。
此外,父母还应该了解,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的压力很大,有学习的压力、发展的压力、与父母冲突的压力、与同学交往的困惑等。现在全社会都有成功焦虑。而实际上,一个人的成功标准不是惟一的,人最大的满足是精神满足,片面强调考上好大学,孩子自己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寻不到幸福感。社会在转型期价值观混乱,孩子自我选择价值观出现困难。父母应该了解孩子,才能沟通好。
作为父母还要对孩子宽容。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对孩子的不安、不满和不同观念不要紧张,要善于接纳。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另一个原则问题———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一定要实话实说,否则沟通是无效的。但是在期望父母的改变之前,我们自己要先尝试改变。如果你在做了很多努力之后,事情并没有改变,爸爸妈妈并不能认同你,那么就需要家庭系统辅导了,即父母和孩子一起接受辅导,建议寻找专业的心理人士。
我相信,只要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就会更上一层楼。我们要相信,父母给与我们的爱是最无私的,是最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