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MJC考研参考书
2018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MJC考研参考书
北京大学是中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摇篮。北京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新闻学课程的高等学府,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新闻教育史上第一本新闻学著作、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学术团体和第一份新闻学期刊。北京大学也是在建国初期全国院系调整后第一个新设新闻学专业的大学,其间尽管几度经历了新闻专业合并与重设,仍为我国新闻传播领域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和中坚力量。
2001年5月28日,北京大学恢复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依托日益增强的新闻学和传播学学科基础,整合全校资源,逐步形成具有北大特色、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和教学模式,形成了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传播、广播影视、跨文化交流、公共关系、媒体经营管理等一系列的学科群。学院现有全职教学科研人员28人,在校本科生421人(留学生108人),研究生284人(博士生89人、硕士生195人、港澳台、留学生29人)。师资队伍老中青结合,学历层次本硕博齐备,经过几年的发展,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科建设已经日臻完备,培养能力开始渐成规模。
新闻与传播学院目前设置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种学历层次。本科生设有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四个专业。研究生设置了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硕士点,以及一个传播学博士点,专业研究方向涵盖国际新闻、新闻传播实务、新闻传播史论、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大众传播、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广告理论与实务、媒体经营管理、编辑出版学等诸多领域。
一、学术型硕士
《新闻理论十讲》 陈力丹-复旦大学出版社
新传考研:http://www.xiexiebang.com/xinwenyuchuanbokaoyan
《新闻学概论第5版》 李良荣 复旦大学出版社
《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 童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闻传播史》 方汉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外国新闻传播史》 程曼丽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引论》 李彬 新华出版社
《传播理论: 起源、方法与应用》 沃纳.赛佛林 华夏出版社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 》 巴兰 戴维斯 清华大学出版社
《人类传播理论 》 李特约翰 清华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罗杰斯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 》 洛厄里 德弗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新世纪传播学研究丛书》张咏华 复旦大学出版社
《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 李彬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 黄旦 复旦大学出版社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 袁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专业型硕士
《新闻理论十讲》 陈力丹-复旦大学出版社
《新闻学概论第5版》 李良荣 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引论》 李彬 新华出版社
《全球新闻传播史》 李彬 清华大学出版社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 》 洛厄里 德弗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传考研:http://www.xiexiebang.com/xinwenyuchuanbokaoyan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罗杰斯
《传播理论: 起源.方法与应用》 沃纳.赛佛林 华夏出版社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 》 巴兰 戴维斯 清华大学出版社
《人类传播理论 》 李特约翰 清华大学出版社
《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
《新闻采访学》,蓝鸿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张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袁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大众传播:范式与流派》刘海龙 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传考研:http://www.xiexiebang.com/xinwenyuchuanbokaoyan
第二篇:2016-2017北京大学MJC新闻与传播专硕一次性考上经验
2016-2017北京大学MJC新闻与传播专硕一次性考上经验
考燕园有两种人,一种第一年就考上了,一种第一年没考上。第一年没考上的一般要几年才能考上或者考了几年不考了。我是后一种,大多数考燕园的人都是后一种。燕园很难。这种难度在于,你不知道它为什么难。
每个人都知道北大不好考。英语、政治和专业课的分数都要比较高。我们经常听见这样一种声音,考个研究生为啥要考英语,那么个分数有啥用,中国只会唯分数论,培养出来的都是一群“书呆子”。这种声音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分数具体代表了啥,分数背后代表了什么?N年的考研经历让我觉得,在英语、政治和专业课的背后却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的能力的要求。
回想初高中,老师讲的东西都一样。为什么有人高考能够考入清华北大,有人高考能够进入985而有人是一本、二本,甚至有些人连大学都不上?考试的每一个知识点老师都讲过,为啥卷纸上的分有高有低?这背后就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的差异,再扩展一点说就是计划性、执行力、自制力、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对细节的把握的差别。
计划性在于如何更好的规划学习时间。我们如何规划英语、政治、专业课之间的比重?北大要求公共课的分要很高,而专业课要看关注的东西非常多。在这么多的东西的要求下,我们能否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通过自身的情况制定符合自己最大化价值的学习计划?合情合理的评估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需要我们对自身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也需要我们对我们的目标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自制力和执行力在于有了计划能否控制住自己面对外在的诱惑,经受的住考研的痛苦,每天把计划完整的推行下去。考研很苦,你能不能忍受住这份苦很重要。晚上回来看见同学各种玩,你能不能抵住自己想玩的冲动继续学习严格完成计划真的不好说。看起来这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很难。就像成为英雄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勇敢,遇到困难和危险敢于面对。但是真的面对危险的时候不是每一个人都真有勇气去面对。
角度与细节更多是专业课而言。对于专业课,北大就两个要求。一个是不能有知识漏洞,一个是要能运用理论解决问题。但是这两个要求就决定了看书的广度与深度。
不能有知识漏洞意味着在广度上每一个主要知识点都要了解。对于整个新闻学和传播学的体系要十分清楚。不一定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背会,但是每一个知识点都至少要了解。基础知识一定要把握。这样如果老师真的反压题你也不至于无话可说。
运用理论解决问题意味着要深入理解理论的提出理论的背景、具体含义、适用范围和理论的缺陷。最重要的是运用理论解释在现实社会和网络中的事件和问题。学以致用,用所学的东西解释、预测甚至提出解决方案是社会科学很重要的特点。北大的题很活,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在书本上能找到现成答案的题目。因此,对于整个学科形成自己的框架,看待问题有自己的思考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有了自己的框架就会使得自己站在一个体系前面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解释问题的时候你就会有自己的角度。而在北大,是否有你自己的观点,是否能够完整的对一个问题进行论述,有时候比你罗列一堆观点的分可能还要高。
实际上深度和广度在最后的要求是合而为一的。心理学上认为记忆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分类(这种划分时还有感觉登记),短时记忆是维持性复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复背或者说死记硬背。而长时记忆是一种精细记忆,也就是我们说的理解后记忆。举个例子,大多数人都会记得今年大年三十你在干了什么,但是很少有人记得2013年1月20号你干了什么。你在具体的情境中很容易唤起自己的记忆。因此你有足够的深度去理解了理论,你也就更好的记住了理论。
二、专硕书目
当你知道进入到北大初录取的名单之后到开学的这段时间你会干嘛?
我之前想的是考上了北大了,终于可以出去好好的玩了,出去玩就去各种地方玩,旅游啥的,宅在家就各种看电影看电视玩游戏。但是真的考上了,我很忙,并且我知道的考上北大的几乎都很忙,忙着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各种工作、学习、实习啥的。当然不是说没有玩的,考上了玩就怎么怎么样。只是她们很少半年都在玩而已。
说这些包括上一个帖子只是想告诉那些或许和我一样基础较差的学弟学妹们。在复习的时候不要只是低头学习,也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把该做的东西都做到了;是不是坚持完成了自己订的每一天的计划;是不是英语较好却每天看五六个小时英语而一两个小时看专业课,或者英语较差每天拿一两个小时看英语而五六个小时看专业课;是不是今天状态好心情好就多看一点,明天状态不好心情不好就少看了或者压根不看了;是不是光顾着看书而没有思考社会的热点问题,或者光顾着看微博而没有系统的看书。
说这些不是想说北大怎么怎么难,我用了这么长时间不是因为我笨。如果有学弟学妹看完我说的产生这种想法,那我很抱歉,这不是我本意。说这些只是想告诉大家可能被大牛们忽略的东西,并且这些东西可能大家也没有意识到。只是希望大家能够在另一个角度看看北大考研并且看看自己。北大没有那么难,但是也没有那么简单。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到了,把所有应该看得都看了,英语单词、语法、阅读、作文。政治该练的练,该背的背。专业课的东西都做到。即使最后因为一些意外发挥不好,或者运气不好没复习到。你也会收获很多很多的。并且天道酬勤,如果你把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到了,我相信问题是不大的。
成功容易吗?成功很容易,只要每天前后甩手300下就可以。成功很难吗?成功很难,苏格拉底所有学生中,每天都甩手甩了一年的只有柏拉图。
性格决定习惯,习惯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诸君加油!
基础篇(重中之重):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许静《传播学概论》,中华传媒网《传播学精编》、《新闻学精编》、《重点难点50题》,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彭兰《网络传播概论》,老师们和业界名人的微博。
提高篇:塞弗林《传播学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巴兰、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石义彬《单向度、内爆、超真实》,《北大新闻与传播学评论》(共7辑),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四大期刊《国际新闻》、《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网站:中华传媒网,其他学科牛人的微博
提高的提高篇:学科内的各个领域,比如媒介事件、媒介素养、麦克卢汉、凯瑞的仪式观、吴婧老师的《文本机构与受众》、许静老师的《舆论学概论》,各种社会学、政治学的书目。
4月份到6月份: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许静《传播学概论》,中华传媒网《传播学精编》,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除了这些以外,自然越多越好。
7月份到8月份:批判学派和研究方法,如果有时间再加上一些新闻学的内容。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石义彬《单向度、内爆、超真实》、《新闻学精编》
9月份到10月份:传播学知识细化,网络传播,塞弗林《传播学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巴兰、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北大新闻与传播学评论》(共7辑),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吴靖《文本机构与受众》,《重点难点50题》
11月份到12月份中旬:做真题,总结微博热点,总结期刊热点。12月中旬到考试:复习之前的内容。继续看微博热点。
这个时间只是一个大概的时间,微博和期刊最好一直都关注。尤其是微博,等到11月份再回去总结,你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非常的多。还有这个时间相对还是可以调整的。如果基础相对差一点,前面的书目可以挤占9、10两个月的时间(前面的书目更重要)。同理,如果前面理解的好,或者前面的书已经看过了,后面的书目也可以放在前面看。看得越多越好。
(绿色字体无任何强调意义,只是是对原帖子的补充,方便以前看过的人快速寻找内容。强调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意义的是加粗和红色字体)
说明:基础篇重中之重。必须要好好理解。基本的东西一定要好好的掌握。个人认为这是考北大新传最基础的东西了。个人认为北大每年的题目至少有90到110可以从基础书目中的东西解释(其他的分数基本都是研究方法和批判学派),因此非常重要。这些是你不被别人拉下分数的保证,也可以说如果你英语政治足够好,专业课运气好点,你也可以只凭借这个过初试。(不过只看基础书目有风险,不推荐)
提高和提高的提高没啥区别,只是对出题的可能性程度上略有不同。其实都是一个宗旨,看更多的书。因为看的书越多,你对理论理解的越深,越容易从多角度解释热点问题。并且即使都是用同一个理论解释问题,你看的书越多也越容易自言其说(个人认为自圆其说对北大很重要)。而你的角度如果比别人新颖,或者你想到的东西是老师都没想到的,那么你的分数一定会很高。政治学和社会学对理解传播学的一些东西是很重要的。曾经一个北大学硕第一的师姐总结自己的经验的时候说她复习的时候看过的政治学的书对她初试帮助很大。
一般的考研经验到此为止。但是作为一个多年考研人,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解释这种多学科,多角度的思考如何影响你的答题。写完以后觉得好像下面啰嗦很多,大牛们可以跳过。嗯。。
最近网上曝出湖南女生在武汉学雷锋,救助摔倒婆婆希望警察帮其送回家,警察不理反被警察铐住的事件,请你简要分析。(没看见这个热点的同学最好先搜一下,自己先思考一下再往下看)
前面肯定是要对事件进行整体的描述,包括最开始是如何曝出的,之后又是如何发展的等等。不详细叙述。只进行分析部分。
传播学:这个事件说明了微博等自媒体在报道新闻的时候尤其自身的缺陷。由于微博等网络媒体和自媒体把关过程(传播学教程)的缺乏,使得网络上的新闻或曝出的事件并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管,这使得网络中开始发布的时候更多的是流言(注意与谣言不同)而不是事实。并且微博字数的限制并不适合这种过程较复杂的事件准确传播。在此事件最开始在网络曝出时,转帖人北京厨子无意中忽略了女生在要求警察送老婆婆时,老婆婆已经在医院包扎完伤口,没有危险的情况。导致网络意见极度情绪化,增加了社会的不满情绪。然而随着传统媒体的调查,发现事实是老婆婆当时已经包扎完伤口,警察下车了解了情况后觉得并无大碍并且其后面还有刑事任务的情况下才准备离开。而这种没有事实的传播,使得人们无法基于一种客观事实表达他们最准确的意见,无法实现社会的民主最终无法一致的意见(杜威,刘海龙),反而增大了社会的不满情绪。我们对此应该加强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既能让受众如何更好的使用媒介,同时也能使得受众更好的辨别网络中的信息。注意网络监管,同时也应该注意ZF微博在网上与网民的互动。尽量在第一时间发布事实真相,与网民沟通并解决问题。
法学:此女生的行为是一种错误行为,追究此女生的责任。在此事件中,老婆婆已经得到妥善包扎,并不属于紧急避险等急迫行为。而此女生拦下警察后,已然知悉警察的警员身份,在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依然做出踹警车(没看见这一点的面壁去)的行为,已然构成使用暴力阻止警察执行后面的公务,属于袭警范畴。法律讲求结果公正与程序公正,我们不能因为一种道义或者结果上的可能公正和忽视必要的公正的程序,否则人人都是法官,法律将不再是法律。当然,在处罚女生的行为时,我们也应该追究前两辆没有停车的警车的责任。究竟有无正当理由没有停车。
经济学:该女生是一种错误行为。我们最开始谴责警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作为警察你把老婆婆送回家也不费什么事,然而你不送老婆婆将可能导致老婆婆病情恶化(开始时网民不知道是拦警车时已经包扎完)。但是这不表明当时情况下,警察停车送老婆婆是一种经济行为。因为此行为是否是经济的,它的成本取决于送老婆婆时间内警察所做的事情的成本。上述观点的一大假设是警察是没什么事情的。但是有无事情只有警察自己才知道。如果当时警察是在追一位逃犯,结果因为女生把警察拦住,逃犯跑掉,结果又一次作案,这就是一个非常高成本的事情。并且以全国范围来说,如果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要求警察以后这种情况必须送,那么警察的警力会更多的被占用在此类事情,而导致巡逻等时间减少,这样会增加全国的犯罪率。更主要的是警察在很短时间内无法判断女生与老婆婆是否是亲人,学习雷锋我们提倡,并且警察也应该帮忙,但是如果规定警察这种情况必须送,一定会导致很多亲人之间学雷锋让警察送回家。
心理学:这类行为会导致他人的模仿行为。如果不对此女生处罚,他人会认为只要我站在道义的高度,只要我是帮助他人,那么即使我用脚踹警车也是没事的,是不会受到处罚的。反而会得到大家的叫好。于是在以后的相同情境中,人们会倾向于模仿这位女生的做法,最终可能产生无法想象的社会影响,例如南京彭宇案。
社会学更多的是正常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社会失范和城镇化进程中的道德下降
政治学就是人们对ZF不信任,甚至在各种群体和利益关系下导致或多或少的与ZF的对立。而这种对立和ZF极权相关,民众较少的对ZF的监督途径使得民众在表达意见时更多的时候被迫选择对抗的形态。这需要ZF加快政治改革。时间关系,社会学和政治学不展开了。
如果答题的时候能把上面的东西都揉在一起,先说网络的问题再说女生袭警应该受到惩罚,而由于强大的民意影响,警察道歉,但是这种行为可能会造成模仿效果,使得大家在此类情况都这样将会造成更大的社会问题和资源浪费。应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加强民众的法治观念,同时加快政治改革,更好的实现民众对ZF的沟通,我们的社会才更能有一个强大的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发展。
以上只是举一个例子,并不是想说回答问题一定要这样才能考上北大或者怎样怎样。只说想说明看的书越多,你的知识越综合,你就越能更好的理解热点中一些背后的问题,而进行更好的解答。不要看见这个例子觉得很难,实话说,虽然我考了N年,但是其他学科的分析角度也是考完试后才略有涉及,考试的时候除了最上面传播学和一部分社会学、政治学的角度很难想到其他的学科。因此想不到其他学科没有关系,绝大多数都想不到。能够用传播学理论较好的解释问题就足够了。其他的只是一个解释问题的精益求精的过程,知道更好,不知道差别也不大。
其他学科只是刚刚接触,如果有啥不对或者解释错误的地方。还请各位大牛多多指教。
再一次说明,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看越多的书,了解越多的理论对于答题的帮助,并不是考北大一定要知道所有的这些东西。基础书目更重要。
有时间的话,我或许会再写两个帖子,一个是关于北大的专业课的深度和广度,在这个帖子上可能会告诉大家看的书多少对是否考上北大影响不大。汗。。。觉得和这个帖子矛盾么?其实不矛盾。另一个可能会说一些英语政治的事情。不过以我的速度,什么时候才能写出来非常不好说。甚至能不能写出来也不好说。大家还是要多多努力看书。无论怎么样,别人的经验都是别人的。别人的知识也都是别人的。只有你消化了理解了才是你自己的。祝大家好运~
三、思考最重要
每一个考上的学长学姐都会给出他们的参考书目,但是每一个人的参考书目都不同,甚至有一些差异性蛮大。但是,在根本上没有太根本的差距。北大没有规定参考书目,这不是老师人为的增加难度,而是老师认为就不应该有书目,一个学科的基本知识你都应该知道的,并且了解不同人的不同观点。而不是被几本书条条框框住。因此考北大最重要的是什么?学会思考。
北大的书目更多的不是你看了多少本,当然书自然是看的越多越好。但是更重要的是你是不是理解了你看过的书中的内容,你是不是能用书中的理论解释问题。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有很多东西郭庆光的书就可以解释了。比如央视315晚会曝光苹果手机歧视大陆消费者,请简要分析
央视315晚会上,曝光了苹果手机对于国外消费者和中国大陆消费者的维修标准不统一的事件。该事件一经曝光后引起极大的讨论。
在此事件曝光后,央视和人民日报连连对苹果事件不断发声。ZF和官媒希望通过不间断的发声形成议程设置,引导受众形成官方和民间统一的舆论,对苹果公司进行压制,希望迫使苹果公司认错。
但是这一事件并没有像往常的事件那样,得到观众的一致反对,反而网民们都在痛批央视。对于这种对央视的不信任感,拉杂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对此的解释是,媒介的信息并不是从媒体直接到受众,而是经历媒体到意见领袖,再由意见领袖到受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媒体并不能直接对受众产生影响,而是要通过意见领袖的传递发挥出来。这一理论表明了受众如何认知大众媒体的信息受到受众所在群体的影响。在苹果事件中网络上的领袖们一致对央视质疑,为什么不报道猪投上海,不报道国产奶粉,反而报道苹果歧视。由于意见领袖对于受众的更加强大的影响,使得网民的意见一边倒的反对央视和人民日报。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不报道死猪和国产毒奶粉事件不完全是媒体的错。媒介作为一个经营性组织,吸引受众提高收视率和发行量是每一个媒体都努力想做到的事情。猪投上海和国产毒奶粉涉及极大的公共利益,媒介报道不仅是媒介本来的职责,也能够提高媒体的声誉提高媒体的发行量和收视率。但是媒体的报道是受到ZF的控制的。全世界都是这样,而在中国这一点更为明显。ZF为了社会稳定对媒介的控制极其严格,这使得全国范围的媒体对这两个事件造成集体失声。
此事件最终以苹果公司认错告终,但是苹果公司的认错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ZF的低头,这是因为在中国现在的媒体环境中,央视和人民日报的报道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的ZF的意见。并且不可否认的是苹果公司确实存在维修的不同国家不同标准(有趣的是有些公共领域为苹果鸣不平反而侧面验证了这一观点),因此央视以此曝光苹果很大程度上并没有不妥。
但是在ZF关注国外的同时也更关注一下国内的涉及老百姓根本利益的事情。这也是网民们痛批央视和人民日报的原因。对此,作为受众,我们应该积极形成公共领域,对媒体的信息活动进行反馈,将我们的意见传递给ZF和媒体。同时媒体也要做好媒介素养教育,使得受众能够合理地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网络更应该是理性的表达空间,而不是更多的是情感的宣泄口。
以上只是用郭庆光的书中的理论作为主要分析框架进行的解答。不是说一定要这么答题,而是想说明基础书目的重要性。当你真的能把基础书目吃透,可以用基础书目里面的理论解释问题,有许多东西是可以解答的。比如上面涉及的主要理论是两级传播、议程设置和影响媒介的因素。当然基础书目并不是万能的,比如阿里和新浪的合并只用概论类的书目就很难回答。
说这个想说明的是两个:
1、看书不能着急,也不能图快。如果你基础书目没有理解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框架就看其他的书,看了效果也不会很好,甚至是在浪费时间,至少这绝对是性价比非常不高的。并且不是说只看基础书目就可以。书是看的越多越好。如果上面的题你想到了批判学派中的公共领域、意识形态、编码和解码等理论,你的解释力会更好。
2、看书没有具体范围,说的俗一点,看书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答题。因此看书更多的是为了能够运用书中的理论解释问题。所以没有具体的书目,如果你能在你看的书中很好的解释了问题你的书目就不少。反之不能,你看的书还不够。因此最重要的一点是看书不在多,而在于你是否真正的理解了书中的内容。每一个考上的人都会强调思考是极为重要的,原因也在于此。北大有一个博士师兄,他只看了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就考上了博士。这是他亲口说的。当然,这不意味着他所有的准备只是郭老师的书,他在书以外的论文之类的准备就不一定多少了。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关于辅导班:
有些人问我是不是要报辅导班,我的意见是辅导班有用,如果有时间可以上一个新祥旭的辅导班,毕竟创始人就是新闻传播学院的。新祥旭辅导班只能帮你把主要的知识点串一遍,把他的框架告诉给你。但是注意这个时候的框架是新祥旭安排的学长和学姐的,而不是你自己的。如果你用这个话很有可能到考场的情况是看见问题你要想一下学长和学姐的框架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是怎么分析的然后再转换成你的思路进行答题。不要以为这个很简单,想想中国人为啥学不好英语,不就是因为听见和看见英语的时候总要先翻译成汉语再理解么。因此要么自己参考学长和学姐的框架做一个自己的框架,要么平时就把学长学姐的框架背的特别熟,能够用学长和学姐的框架进行思考,解释问题。但是这个时候学长和学姐的框架也就是你自己的了。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第三篇:2013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专硕MJC真题
2013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专硕MJC真题(回忆版)
当时我考研的时候苦苦找不到真题,现在把今年的真题回忆版发上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3年北京大学新传院专硕综合能力真题(回忆版)
一、简答
1.李普曼新闻理想
2.在自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如何恪守新闻专业主义
3.电视媒体过度娱乐化现象
二、论述
1.民间舆论场对官方传统媒体不信任,如何打通两个场
2.报业在新媒体环境下发展与生存模式
2013年北京大学新传院专硕专业基础真题(回忆版)
一、论述(65分)
通过杨达才“杨表哥“事件分析网络媒体的作用
二、操作
1.”走转改”活动的意义和评价(600字)(40分)
2.设计符合“走转改”活动的报道(45分)
第四篇:2018年四川大学新闻与传播MJC参考书目
2018年四川大学新闻与传播MJC参考书目
根据对最新真题的分析,很多人都能发现,我们复习的基础书目也需要与时俱进才可以。下面,勤思考研网就按专业来推荐一份可供2018考研党使用的参考书目。虽然并非来自官方,但我们更懂如何复习。当然,此时先排除2017年官方更新考试要求的可能性,毕竟现在才1月,学校不可能丢个书单出来,即便要更新,也是下半年的事儿。
以下所有教材,请都买最新版本。
新闻学、广播电视学
新闻与传播专硕
▼理论类:
1.先看《大众传播学通论》(李苓,四川大学出版社),再补充阅读《传播学总论》(胡正荣,清华大学出版社)。解决传播理论,这两本书足矣。
2.《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新闻理论部分不用看太杂。
▼历史类:
3.《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外国新闻传播史纲》(郭亚夫,四川大学出版社),▼业务类:
5.《新闻采写教程》(操慧,四川大学出版社),注意,是上下册一共两本
6.《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7.《广播电视学导论》(欧阳宏生,四川大学出版社),这本书相对枯燥,忍住看完,重点在5-9章。
新传考研:http://www.xiexiebang.com/xinwenyuchuanbokaoyan
8.《媒体产业运营方略》(李宜篷,四川大学出版社),这本书刚开始很难读,但也要坚持,信息量很大
9.《新闻编辑学》(蔡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原川大指定的书相对陈旧,建议用人大版,结合《网络新闻编辑学》(蒋晓丽,高等教育出版社)效果更佳
10.《网络传播概论》(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结合《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李良荣,高等教育出版社)效果更佳
11.《广告传播教程》(吴建,四川大学出版社),12.《新闻摄影教程》(吴建,四川大学出版社),传播学、广告与媒介经济
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符号学
▼理论类:
1.先看《大众传播学通论》(李苓,四川大学出版社),再补充阅读《传播学总论》(胡正荣,清华大学出版社)。解决传播理论,这两本书足矣。
2.《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新闻理论部分不用看太杂。
▼历史类:
3.《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外国新闻传播史纲》(郭亚夫,四川大学出版社),▼业务类:
5.《网络传播概论》(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结合《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李良荣,高等教育出版社)效果更佳
6.《广告传播教程》(吴建,四川大学出版社)
新传考研:http://www.xiexiebang.com/xinwenyuchuanbokaoyan
7.《广播电视学导论》(欧阳宏生,四川大学出版社),这本书相对枯燥,忍住看完,重点在5-9章。
8.《媒体产业运营方略》(李宜篷,四川大学出版社),这本书刚开始很难读,但也要坚持,信息量很大
9.《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李苓,四川大学出版社)
10.《新闻摄影教程》(吴建,四川大学出版社),新传考研:http://www.xiexiebang.com/xinwenyuchuanbokaoyan
第五篇:北京大学MJC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经验分享、复习指南、复习计划、参考书目(范文模版)
——始于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北京大学MJC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经验分享、复习指南、复习计划、参考书目
【网站】
(1)北大老师的博客、人人网(刘海龙刘德寰,每一篇都是必看的,观点性评论,老师是如何评论的,用了那些理论和知识点)和微博。胡泳、徐泓(热点、必看、北大徐宏)、刘德寰、杨伯溆都是微博控,要每天看看老师们关注些什么,他们是如何用专业的眼光去分析时事的,可以去跟老师们进行交流。但我非常不推荐带着功利色彩去骚扰老师。北大的老师非常负责,也很爱才,如果你真是去交流学术问题的,老师会很乐意回复你;如果你一味地求关注、写虚伪的评论、甚至求试题,这是不可取的。关注老师的言论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老师的研究领域和特色,不要太功利。此外,其他学校的老师,比如人大的彭兰老师、刘海龙老师,清华的陈昌凤老师等也应该关注一下,都是国内著名的传播学者,他们的观点值得你去学习。胡泳老师的搜狐博客,每篇必看。Etc。
(2)北大四眼论坛、北大新媒体的新浪微博、北大媒介观察的新浪微博、北大考研论坛、传媒人论坛、中华传媒网、人民网传媒频道、南方周末电子报等,要经常去看看。
(3)每过一段时间,就上网搜一下近期有什么传播学方面的学术会议、交流活动等,有什么样的学术成果,把学者们在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发表的讲话等都下载来看看,有北大老师发表讲话的更要注意。这样,你就能抓住学界前沿关注的重点。(google老师名字,传播学大会、论坛)复习规划是需要适时调整的,大家都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是心里一定要有一个大的规划,才能及时根据自己的状态调整复习方法。可以以月为单位,整理出阅读书目的计划,隔几天就要腾出一些上网学习的时间,教材与网络结合,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我复习的时候,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上网看看新闻,再去各大传媒网站和论坛里面看看有没有新消息,同时看看老师的博客、论坛板块有没有更新。对于考大传的人来说,时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好好利用网络吧。(北青论坛、近些年学科热点、动态、学界前沿重点,——传播学研究大学-论文)(4)艾瑞网、人民网、虎嗅等网站
【补充书目】
这些书是不同的前辈们推荐过的,可当作查漏补缺或者提高的教材来用。大部分书可能都读不完,但是看个大概也会有收获。在这里把每本书的大概情况介绍一下,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程度有选择性地翻翻。(1)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大学出版社
有点专著的味道,不像纯粹的教材那样容易接受和理解。可以翻翻目录,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
(2)媒介研究的进路-(英)纽博尔特-新华出版社-2004.1.1 很厚的一本书,现在貌似买不到原著,可以从淘宝上买复印版。这是一本论文集形式的书,有前辈推荐了几篇必读的重要论文:霍尔的文化研究两种范式、霸权
——始于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在文化研究中的作用,还有政治经济学的某些论文。要是能啃下来,收获肯定很大。
(3)人类传播理论(第9版)-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1 清华大学出过一套传播学的译著,都是深蓝色封皮的,这是其中的一本。又厚又深,直到考前几天我才有时间拿出来翻翻,顿时有种相逢恨晚的感觉。理论也是分高低层次的,如果能居高临下的话,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这本书不好读,我只读了前两章而已。有精力的同学可以看看。
(4)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 这是一本经典文献的集子,黄色封皮,厚厚的。上面的论文就是传播学著名理论的原出处。我挑了《沉默的螺旋》等几篇比较有名的看了。但其实不看也无所谓,因为作者的论文讲得比较详尽全面,却不精炼,我们没必要将这些原始文献一一读过,能掌握教材上抽出来的精华就很好了。
(5)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美)约翰·费斯克-新华出版社
这是李彬老师的译著。据说,只要读透了这本书,就所向披靡了。其实,它就是以词条的方式,用极为精炼的文字介绍与传播学、文化研究相关的重要概念。说实话,对考试没有直接的效果,因为毕竟是译著,不是国内学者的书,语言习惯上跟考试可不搭边。但是,我还是要强调以词条方式整理概念的重要性。杨伯溆老师说过,传播学的这些重要概念,你只要能真正掌握5个,就很不错了,许多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我的体会很深,我把公共领域、私人领域、社会资本、意识形态、霸权、异化、社会分层等概念进行了整理,把教科书上、老师的论文中以及网上提到的各种说法都进行了综合,发现可以用它们去分析许多问题。毕竟,考试也是需要你用精炼的学术语言去解决问题的,所以,这本书好好看看,把其中的概念去生发开来理解,吃透几个重要概念,你的理论层次也许会提高一个台阶。
(6)娱乐至死(7)童年的消逝
以上两本是尼尔.波兹曼的作品。我是在火车上粗略地读了一遍,把专著当作休闲书籍来阅读了。个人比较喜欢他的作品,而且写得比较生动,很容易读明白。(8)消逝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这是梅洛维茨的代表作。
(9)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 凯文·凯利的名作。凯文·凯利被看作是“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是值得一看的好书。
之所以介绍这几本专著,是想告诉大家:一,专著是很有价值读的,它能让你理解到教科书上的那些经典理论是如何抽丝剥茧地产生的;二,要根据自己的精力决定读专著的时间。像我就是睡觉前啊、坐车时啊来读的。还是那句话,毕竟是要回归考试的,我们没有精力让每个理论或观点都回归原著。考试结束后,我建议大家把这些书都找来读读,做到知其所以然,补充自己不太扎实的学术积淀。
【实务网站和媒体】
北大MJC专业二有一道80分的实务题,目前出过评论和采访策划两种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复习的时候多看、多练,分析热点,才能在考试的时候游刃
——始于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有余。
推荐大家看南方周末、人民日报、中青在线的评论、专题策划,多看看这些文章如何写,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多练习,写完之后可以发到传媒人论坛的习作点评版请版主点评。
二、复习与考试流程 备考
4月~6月底:反复阅读书单中的书籍,最好简要地做些笔记,在头脑中有一个大概的框架,掌握一些核心的观点
7月~9月初:整理笔记,初步形成基础知识框架,开始背诵基础知识 9月:政治大纲,专业进阶,开始练习评论,英语真题
10月~11月:看期刊、论文,基础知识框架成熟,政治题,英语作文 12月:背基础知识,分析热点,背研究方法 1月:考试,调整心态
MJC相较于传播学学硕的区别,主要是加入了新闻学和新闻实务的考察,这方面的比重差不多是传播学:新闻学=1:1,而且近些年有更加偏重新闻和新媒体的趋向,所以同学们在备考的时候不能过于注重传播学,要两者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