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网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网球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刘成亮,山东体育学院王清忠,国家体育总局 网球运动管理中心李友林、张东文,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骆玉峰
网球运动是世界上最具商业价值的体育运动之一。在西方网球发达国家,网球运动十分普及,网球产业相当发达。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近几年我国竞技网球在国际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网球运动迅速普及,网球产业潜力巨大。要发展我国网球产业,急需研究网球发达国家网球产业发展现状及实践经验,急需研究我国网球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发展的因素,根据国情,借鉴国外,提出发展我国网球产业的战略及对策。
一、网球产业概述
(一)历史悠久的贵族运动
网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孕育在法国,诞生在英国,普及在美国,盛行于全世界。古式室内网球起源于11世纪法国的教堂。1873年,英国少校温菲尔德在古式网球的基础上,设计发展了室外草地网球,这便是近代网球的诞生。自1878年之后,草地网球由英国的移民、商人、传教士或军官传至全球。19世纪60年代以后,网球运动由英法军队和基督教会传入我国,在军队、基督教青年会和教会学校里传播。
(二)网球产业的基本概念
网球产业是指从事网球经营、管理、服务以及网球相关物质生产的经济群体和经济活动的总和。目前,在我国,网球产业主要包括:网球运动训练培训产业、网球赛事产业、网球场馆经营产业、网球器材装备制造产业、网球运动咨询服务产业等。
二、网球发达国家网球产业管理体制和发展现状
(一)网球发达国家网球产业管理体制
1、网球产业管理机构。从国际网坛来看,国际网球的管理和网球秩序的维护主要依赖于三大国际网球组织,即国际网球联合会(ITF)、国际职业网球联合会(ATP)、国际女子职业网球联合会(WTA)。在网球发达国家,对网球项目实施管理的主要是各国的网球运动协会。同时,网球产业的经纪人或经纪公司依法从事经营活动,接受工商、税务等方面的管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科学的球员管理方式。国际网球组织,对职业球员的管理和赛事资格的确定,主要是利用科学的记分排名系统进行球员管理。规定有资格参加国际赛事的名次,鼓励球员多参加高水平比赛。
3、网球运动的高度职业化。在网球发达国家,网球运动员投资模式和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其职业化特点。从投资模式上看,主要包括家庭模式、经纪人模式、企业模式、国际网球组织模式等。职业球员通过参加商业比赛获得奖金回报。投资主体按照事先约定从奖金中分成。
4、体育经纪人和体育经纪企业在网球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形式有网球运动员经纪、网球赛事经纪、体育组织经纪等。
(二)网球发达国家网球产业发展现状
1、网球市场巨大。网球人口的数量和比例是网球市场的重要指标,代表着网球消费水平以及网球产业的规模。网球发达国家的网球人口占国民的比例一般都在1~5%之间,有的国家还超过了5%。
2、职业球员培养产业十分活跃。职业球员的培养在网球发达国家是重要的网球产业。培养方式主要有家庭模式、经纪人模式、俱乐部模式、国际组织模式等。在家庭模式下,一个球员就是一个公司。职业球员世界排名如能进入前50名,其收入不亚于一个大公司的总经理。2006年,瑞士天王费德勒的比赛奖金超过了800万美元。
3、网球赛事产业盈利巨大。网球赛事经营主要包括竞赛表演 服务经营和无形资产开发。竞赛表演服务以门票的方式销售,而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广告权、特许经营权、转播权,以及相关信息的使用和出版权等。2006年美网收益达1.6亿多美元。
(三)网球发达国家发展网球产业的成功经验
1、网球运动普及程度高。近代网球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网球文化。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发达,为网球运动普及提供了经济基础,网球运动在西方国家成为三大运动之一。
2、网球运动职业化程度高。网球运动在网球发达国家的职业化程度非常高,充分调动了企业和个人投资网球的积极性,广泛吸引了社会资金;职业球员有非常好的职业精神,训练和参赛非常敬业,球员整体素质较高,有利于运动水平的提高。
3、网球产业管理体制市场化程度高。网球产业的投资和运营以体育企业、体育经济人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率和效益优先;网球运动的管理突出了社会团体和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了行业自律,社会化程度较高。
4、网球产业运作商业化程度高。职业球员的培养、职业赛事的组织、业余网球的开展,都是商业化的运作。商业化运作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投资网球的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这对网球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驱动力。
三、我国网球产业管理体制与发展现状
(一)我国网球产业管理体制
1、网球产业管理体制。目前我国体育运动项目的管理体制大体可概括为:体育行政部门占主导、体育事业单位为依托、体育运动协会为补充的复合型管理体制。目前,经费来源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以社会捐赠和市场开发为补充。
2、专业运动员培养和专业队管理体制。国家为了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对奥运项目的训练和参加国际比赛实行的是举国体制,即 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管理下的三级训练和人才输送体制。专业队实行集中管理。
3、竞赛管理体制。以奥运会、全运会为中心,以青少年赛事、商业赛事、业余赛事为补充的竞赛体系。
4、奖金分配方式。目前国家队运动员实行的分配比例为:运动员、教练员等50%,项目协会奖励或发展基金30%,运动员所在省区市10%,其余10%上缴国家体育总局。
(二)我国网球产业发展概况
1、逐步形成稳定的消费市场。据统计,2006年,我国网球人口近200万人,网球消费总额约为80亿元。
2、网球场馆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据调查,2006年,我国拥有各类网球场馆近10000片,大部分分布在城市的宾馆、饭店、单位、企业、居民区等。
3、网球培训市场日益火爆。网球学校和网球俱乐部数量不断增加,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培训、陪打、网球交流活动。同时,它们也是网球器材装备的集中消费者,促进了网球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4、网球赛事经营提高了档次。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ITF、ATP、WTA的顶级或高级别赛事纷纷进入中国,目前国内每年举办的国际赛已近20个,奖金总额攀升至370多万美元。
5、优秀网球运动员正加快融入国际职业网坛。2003年以后,国家网球管理部门为了备战奥运会,积极与国际接轨,为运动员创造条件参加国赛大赛,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较大的突破,我国网球选手世界排名逐步提升,目前已有4名女子选手在世界排名100名之内。同时,多种形式的职业球员培养方式先后在国内出现。
四、制约我国网球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发展网球产业的基础
1、现有管理体制不太适应网球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现有网球运动管理体制,侧重于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其有限的人力、物 力、财力主要集中于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方面,对于发展网球产业,从机构设置、政策制定、人员配置、工作重点等方面,都难以适应网球产业的快速发展。
2、网球产业政策尚不健全。目前,网球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对网球产业的发展重视不够,缺乏发展网球产业的整体规划和政策措施。
3、网球产业基础设施薄弱。由于经济水平的制约,网球运动在我国普及程度还不高,发展网球产业的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如网球场馆数量有限。
4、网球运动竞技水平还不高。从整体上看,我国网球运动整体水平不高,没有形成对网球产业发展的整体带动作用。
5、网球产业经营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网球产业领域缺乏能经营、会管理的经济人才,尚未形成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优秀经营人才队伍,制约网球产业的发展。
6、网球市场还不够大。目前,我国网球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0.15%,与网球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低。加上人均消费水平不高,决定了我国网球产业的总体规模还不高。
(二)网球运动职业化程度
1、职业化程度不高。我国现有网球运动员绝大多数是国家培养的、靠国家发放工资维持生活、担负为国争光使命的专业运动员,不是职业球员。
2、职业化与现有体制的冲突。由于目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实行的是举国体制,市场化、社会化、商业化程度不高,推行职业化,必然与现有体制产生一定的冲突。如社会投资网球少,奖金分配方式与国外差异较大等。
3、职业精神不足。我国现有体制下培养的运动员,在职业精神、职业素质方面与网球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影响职业网球的发展。
(三)网球运动的商业化程度
1、运动员的专业队培养模式的非商业化。目前网球运动员主要是国家培养模式,为专业运动员,通过商业模式培养的职业球员还为数不多。
2、网球赛事的泛商业化。网球赛事主办和运营主体不是企业,不是完全的商业化模式。主办、承办和运营方,主要是政府、网球行政部门、网球协会等部门,同时吸引一些企业参加,开展招商引资,补充赛事所需经费的不足。
3、网球产业投资不旺。由于国内网球人口少,顶级赛事少,网球职业化程度不高,网球消费市场不大、不够稳定,导致商家投资网球赛事的热情还不高。
五、发展我国网球产业的战略思考
(一)发展我国网球产业的方向及目标
1、发展我国网球产业的基本方向。进一步完善网球运动管理体制,强化网球项目协会的职能作用,加快网球场馆设施建设,推进网球运动职业化进程,活跃国内网球竞赛市场,扶持网球器材装备制造业,进而推进网球运动的普及,繁荣网球市场,促进网球消费,为促进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
2、发展我国网球产业的基本目标。“十一五”时期基本形成管理体制科学,运行机制高效,配套法规健全,消费市场活跃,多业并举、结构合理的网球产业发展格局。力争用5至10年的时间,把我国网球产业发展成为继足球、篮球之后的第三大体育产业,成为体育产业的新的增长点。
(二)发展我国网球产业的战略对策
1、深化网球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发展网球产业的相关政策。理顺政府、事业单位、社团、企业之间的关系,准确定位各自职责和权限,形成职责明晰、权责一致、各司其职、互为补充的管 理体制;深入调研,借鉴国外,科学设计,制定我国网球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法管理,健全发展网球产业的宏观调控、人才培养、赛事管理、市场监管等相关法规政策,调动和发挥各方面参与发展网球产业的积极性。
2、完善网球管理制度,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化道路。在坚持举国体制的基础上,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网球职业化道路。改革国内网球竞赛的参赛办法,增加比赛次数,提高比赛激烈程度,鼓励职业球员参赛,为职业球员成才提供舞台;改革现有网球人才选拔体制,逐步用国内积分排名的办法取代原有的国家、省市、地方三级人才选拔、输送体制,建立国家、社团、企业、个人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网球人才培养体制,吸引更多的个人和企业投资职业网球;改革专业队奖金收入分配方式,提高运动员的分成比例,建议将原来的分配比例改为运动员、教练员、输送人才的地方、协会之间6:2:1:1的比例。
3、统筹规划,打造网球产业体系。加快网球场馆设施建设,为网球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完善全国网球竞赛体系,促进网球赛事产业的开发;加强对网球无形资产的经营开发,重视培养网球球星;与媒体合作,开发共赢。
4、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一支能经营、会管理的网球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按照网球产业发展的要求,多渠道、多形式去发现和培养网球经营管理人才,既要立足现有人才进行培养,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也要解放思想,引进人才,为我所用。逐步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建立一流人才、一流待遇的分配机制,吸引更多的经营管理人才投身于网球产业。
第二篇:安徽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1.1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2007年,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了持续、健康的发展趋势,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初步核算,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02年的75.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38亿元,同比增长了4.8倍;工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15.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30亿元,同比增长了7.4倍;实现利税总额由2002年的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6亿元,同比增长了3.5倍。上述三项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2%、53%、35%,产业规模已跃居全国第十二位、中部地区第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批安徽制造及安徽创造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1.1.1 电子信息产品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我省在电子测量仪器以及电子基础材料等产品的技术水平在国内有比较优势,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语音合成技术产品、高亮度特种显示器件、光刻机、多普勒气象雷达等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和特色产品,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2006年我省通信设备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营业收入为98.53亿元,位居全国第14位,利润总额为5.33亿元,位居全国第13位,年均从业人数达到2.66万人。
1.1.2 软件业取得明显进步。2007年,我省软件行业业务收入为27.3亿元,位于全国第十八位,较同期增长27.1%,高于全国的20.8%的增长水平;软件产品收入为12.3亿元,位于全国第17位,同期增长21.7%,落后全国22.5%增长比例的0.8个百分点;系统集成收入为12.9亿元,位于全国第十九位,同期增长37.5%,高出全国16%增长比例的21.5个百分点。
1.2 信息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
截至2007年底,宽带网用户已达155.9万户,比2002年扩大了20多倍;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6%和95%;在电话网络容量方面,2007年初全省固定电话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1709万门,比2005年底新增97万门,增长6%;在基础传输网络方面,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657207公里,比2005年底新增631058公里,本地中继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1015815芯公里,接入网光缆线路长度达到1099l00芯公里。
1.3 无线电管理再上新台阶
截至2007年底,我省基本完成无线电台站清理登记工作。各类无线电台站数量已达65000多个,技术设施水平明显提高。“十五”期间全省完成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投资约1.4亿元,技术装备数量和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超短波监测测向网共建成25座固定监测测向站,装备了20部移动监测测向车,实现了监测联网,可进行全省遥控、联动测试和干扰排查。
2.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省信息产业发展态势迅猛,但由于我省实力薄弱,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若干问题。
2.1 电子信息产业问题突出
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规模小。“十五”期间,尽管我省电子信息制造业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总量仍然偏小。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到5%;企业规模不大,没有一家企业进入全国电子百强;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投资类产品比重偏低;不少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2 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城乡差异明显。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率不高,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开发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安徽省信息产业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安徽省城市固定电话达到725.3万户,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59.28%,普及率高出全球固定电话普及率平均水平近10%。但安徽省农村通信发展却较为滞后,目前安徽省农村固定电话为769.0万户,农村电话普及率达到14.5%,只是城市水平的24.5%。
2.3 设施不足与通信网络重复建设
无线电基础技术设施建设、无线电管理手段还不能完全满足无线电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管理队伍的建设与实际要求还有差距,特别是市一级管理队伍更显薄弱;对紧急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还不强。通信网络重复建设。各通信企业各自为政,一味地上规模、扩大网络。这使目前安徽省的通信网络容量出现相当程度的供大于求的状况,资源利用率也很低。
3.2008年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纵观近几年来我省信息产业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和省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本文就2008年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的前景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3.1 大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省支柱产业
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后,我省提出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工业强省”战略,开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重点推进软件产业政策的贯彻落实,通过立法促进软件产业发展,制定具有我省特色的软件产业地方性法规。
3.1.1 培育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发展优势产业。首先,继续依托各地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保持我省在信息家电、软件、电工薄膜、特种线缆、磁性材料、显示材料等领域的优势和特色;其次,发展以合肥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密集区,提升周边城市的产业集聚力,形成较为合理的区域产业发展布局,发挥合肥、芜湖、铜陵、滁州等地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培育新的产业基地和园区。
3.1.2 认真贯彻落实软件产业政策,发挥示范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继续贯彻国家和我省有关发展软件产业的政策,提高协会工作人员和软件企业执行政策的水平;全面落实省信
息产业厅制订的我省软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为产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和建议;加大宣传我省骨干软件企业和重点软件产品的力度,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遵循为软件企业和协会会员服务的宗旨,打造“会员之家”的良好形象;积极推进示范行业协会的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协会工作的整体水平。
3.1.3 以企业为主,实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学校加强合作,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通过企业和高校共建实习基地,将中国科技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的生产过程中。以软件重大专项实施为引导,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资源,合力促进软件产业迅速上规模、上水平。
3.1.4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重点大型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政府为企业创新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鼓励自主创新,对知识产权给予充分的保护。通过培育大型集团和公司,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3.2 加快建设“数字安徽”
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建设骨干网,整合城域网,发展接入网,建成以基础网络为依托,以高速传输为通道,以高速交换为核心,覆盖全省、安全可靠、功能完备、适应经济国际化的信息平台。建立空间地理信息、宏观经济信息、法人信息、人口信息等数据库,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实现信息资源的标准化、数字化,提高共享水平。以电子政务为先导,着力推进县乡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加快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
3.3 进一步加强无线电管理,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无线电保障工作
第一,继续加强频率台站管理;第二,加强无线电监测工作;第三,建立全省无线电监测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第四,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比武活动浪高我省无线电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采取公开选拔的方式为无线电监测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第五,在我省奥运会无线电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认真部署并完成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无线电管理指挥中心分配的无线电保障工作,总结四月份我省承担“好运北京”篮球赛和奥运火炬传递期间无线电保障工作的经验,确保负责奥运会篮球、棒球、垒球三个赛场无线电保障任务的无线电检测技术人员,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并做好设施和技术的充分准备,随时待命,为2008年奥运会及残奥会增光添彩。
3.4 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拓宽引资渠道
把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重要实现目标,力争取得新的突破。引进战略投资者,也是我省今年乃至整个“十一五”期间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以大型经贸洽谈活动为抓手,大力开拓招商市场。积极主动参加省政府组织的各种相关招商引资活动,组团招商、组织企业参加大型经贸洽谈活动,力争引进一批重大信息产业项目,努力使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参考文献:
[1]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报告.
[2]安徽省信息产业厅2008年工作报告.
[3]国家统计局.安徽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第三篇:我国基因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基因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于贵穴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3年第03期
[摘要]基因产业是我国21世纪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同时又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本文论述了世界发达国家基因产业发展的情况、我国基因产业发展的现状,并就其发展对策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基因产业;发展对策
2000年6月26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人类基因组计划(HGP)与Celera公司的领导人在白宫的庆祝仪式上共同宣布了人类基因组框架图的完成。2001年2月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之后,随着基因结构研究的突破,以基因功能研究为核心的“后基因组”时代也已经开始。由于基因功能研究将使生命科学成为21世纪重要的主流科学,成为新技术、新产业的基础和生长点,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所以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规划,加大资金投入,争取在新兴的基因产业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基因产业发展战略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还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1.发达国家基因产业发展的现状
基因工程药物是基因产业应用得最成功的领域,目前已研制成功近百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其中销售额较大的是红细胞生成素(EPO)、重组胰岛素、生长激素(rhuGH)、干扰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每种药品的年销售额高达数亿美元甚至数十亿美元,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因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并且正在孕育成一群新兴产业,许多国家纷纷采取行动,迎接这场新兴的产业革命。
美国是应用基因技术研制新型药物的第一个国家,多数基因工程药物都首创于美国。自1982年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胰岛素上市以来,截止2000年底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已经批准了116种生物技术药品和疫苗,2001年上半年FDA又批准了27种基因技术药物,目前正在临床试验的基因技术药物和疫苗有400种左右。2000年美国基因技术药物和疫苗产值超过了200亿美元。与疾病相关的基因转让、基因制药、基因信息交流等领域,每年能产生几十亿美元的利润。2001年,全球涉及基因产业研究和开发的生物技术公司有3600多家,其中美国1610家,研发费用达到400亿美元。2001年全球基因技术药品总额突破300亿美元,比1997年增加134%。
为使基因技术成为带动新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韩国政府根据“有选择和相对集中”的原则,集中开发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基因工程项目,并对这些项目进行集中投资。根据这项计划,科技部、农林部、产业资源部、环境部和海洋水产部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重点研究项目,其中包括人体遗传基因研究、国内植物多样性应用研究、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药物的开发等。为了推进这些研究,韩国政府2001年投入资金2亿美元。
荷兰政府力举基因技术产业化,荷兰的奇尔根(Qiagen)公司是世界上基因物质如蛋白和核酸等净化剂的主要生产商,它的产品为全球大多数实验室所必备;瑞典的一家公司在生产DNA自动排序分析系统上已经成为技术领头羊,这种系统在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全图上将起到关键作用。
法国也不甘落后,政府在过去10年中用于基因技术的资金已经增加了10倍,达到了2001年的3亿美元,其中最典型的项目就是1998年在巴黎附近成立的号称“基因谷”的科技园区,这里聚集着法国最有潜力的新兴基因技术公司,另外20个法国城市也正仿照“基因谷”建立自己的生物科技园区。
巴西科学家已经完成了乳腺癌基因组的73万对碱基测序工作,使他们在这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02年有望完成一个乳腺癌肿瘤细胞的完整基因图谱。
纵观世界基因产业的发展,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1)基因工程药物。这类药物成分单
一、纯度高、副反应小,市场前景广阔。1997年全球基因技术药品市场约为128亿美元,未来市场将持续增长,年增长率超过20%,2002年全球市场将达到200亿美元左右。
(2)基因转让。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经济意义就是人类基因的解码后的商业化,现在主要的形式是基因专利的转让,其发展不可估量。1995年肥胖基因的专利转让费是2500万美元,目前的价格是7500万美元。
(3)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指将基因直接导入人体用于治疗(甚至预防)疾病,目前在遗传病、癌症、爱滋病和心血管病等领域上逐渐开展。
(4)转基因产品。现在世界上已经有不少转基因药物。克隆出“多丽羊”的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研制出的转基因羊乳中含有一种蛋白酶(可治疗肺气肿),每升羊乳可售6000美元。而克隆猪的出现,更是给器官移植业带来福音。“动物药厂”不仅使得产业化周期缩短,而且所费成本也大大降低。
2.我国基因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在基因技术领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尤其是在基础技术和实验室阶段,某些领域已接近国外先进水平。目前我国注册的生物技术公司共有200家左右,真正涉及到基因工程技术的不到100家,其中已申报基因工程药物、并在有关部门登记立项的只有60家左右,而已取得生产基因工程药物试产或生产批文的企业已接近50家。
一批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正在从实验室研究向产业化转化,基因工程制药产业已初具规模;应用于诊断或导向药物的单抗和单抗衍生物的研究进展顺利,为下一阶段抗体产品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人工血液代用品已进入临床研究;疾病相关基因的定位和克隆研究获得了重大突破;体细胞克隆和遗传病的基因诊断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B型血友病、恶性肿瘤、梗塞性外周血管病等6个基因治疗方案已进入临床疗效研究阶段。
我国在开发成功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的新药证书中,其中3种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类新药即重组人e-1b干扰素(IFNa-1b)、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FGF)和重组链激酶(r-sk)。世界上销售额排名前10位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我国大部分已能生产,目前国内市场上国产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中干扰素主要用于治疗乙肝、丙肝、病毒性角膜炎、妇科病、类风湿及疱疹等。白细胞介素-2(癌症辅助治疗)、G-CSF(刺激产生白细胞)、GM-CSF(刺激产生白细胞和骨髓移植)、EPO(产生红细胞)、rhuGH(治疗矮小病)、人胰岛素、基因乙肝疫苗、口服霍乱疫苗和痢疾疫苗等也已开发成功,并获准上市或取得新药证书。
我国在研发基因治疗药物和抗血管治疗药物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由清华源兴开发的Ad-P53抗癌注射液已完成了临床试验,它是一种广谱、强效、无副作用的抗癌药剂(国家I类生物新药)。目前我国还有多个重大疾病生物治疗方案和治疗药物正在进行研究,如恶性脑胶质瘤多基因治疗综合方案的研究;新型HSP与抗原融合蛋白靶向性致敏、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治疗CEA阳性肿瘤的应用研究;高效表达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基因病毒系统的研制;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入野生型P53、GM-CSF和B7-1基因对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表皮生长因子(EGF)受体介导的载体系统对肝、肺癌的靶向性基因治疗临床前期的研究;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梗塞性血管病和病理性瘢痕等。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已有300多家研究单位、200多家现代医药企业、50多家开发公司从事基因的研究和开发,上市公司中有30多家企业涉及基因工程制药。目前,基因工程药物、生物疫苗、生物诊断试剂三大类的基因产品均有国内企业参与生产。
随着基因产业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在向基因产业倾斜,一些新型的基因产业化上市公司中,新黄浦、友好集团、华北制药及同仁堂等,都正以各种方式涉足基因计划相关领域的产业化研究和生产,2001年基因工程药物销售已达到20亿元。
虽然我国基因研究及产业化发展速度较快,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缺乏原始性创新成果,仿制产品重复生产严重:我国已产业化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中只有3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他均为仿制产品。目前进入临床研究的基因技术药物,大多数也是跟踪仿制国外的,真正意义上的原始性创新药物很少。由于缺乏创新药物,加之知识产权保护未能跟上,导致一些药品研制和生产的严重重复。二是科研过于前沿,科研和产业化严重脱节:我国虽然在基因研究方面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众多的上游研究成果转化为基因技术产品的比例却很低,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上下游技术脱节,一方面我国从事基因技术开发的人员大多数是生物科学基础研究的科学家,缺乏基因技术产业化必需的生化工程专业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业化进程。另一方面,我国在下游工程设备、材料和新生产工艺研制开发等方面与世界先进
水平相差很大,下游经费投入和工程技术人才方面也亟待加强。在发达国家小试、中试、产业化之间投入的比例一般为1∶10∶100,而国内的投入比例严重失调,中试和产业化的投入远远不够,其结果造成成果转化率严重偏低。三是资金投入不足,融资结构不合理:由于基因研究与开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长周期等特点,前期研究和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风险来源于两点:一方面是很难保证所投入的研发资金可以回收,跟其他的高科技产业一样,投资所研发的成果未必会被市场所认可,另一方面是研发需要不断的资金投入,基因工程产业的研发成果往往是在飞跃或突破中出现的,企业要等得起。目前我国基因产业的研究和前期开发主要是依靠政府投入,财力有限。而美国基因产业的投资状况值得我们反思。根据安永国际会计公司2001年9月公布的资料,在资金短缺困扰美国许多产业的时候,基因产业的资金却很宽松,研发投资活动旺盛,财务情况处于该产业诞生近30年来最好水平,目前已有2000多家风险资本涉及基因产业,大大促进了基因产业的发展。四是基础科学薄弱,人才稀缺,专利侵权问题突出,市场陷入恶性竞争;产品生产工艺水平和经营销售手段落后。要克服这些问题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的规划和支持、基础科研投入、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化环境等众多因素。
3.我国发展基因产业的对策
(1)加快基因产业立法,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加入WTO,我国的基因产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人体共有约3万~4万个基因,人类基因组只有一套,世界各国正投入巨资寻找基因的研究实为一场“基因抢夺战”,人类有限的基因资源正在做着一次性的分配,基因医药产业正在面临着一场圈地运动。谁占有较多的基因专利,谁就将在人类基因的商业开发方面抢得先机,获取基因效率最高和数量最多的企业,有望利用其基因专利来垄断未来基因技术和制药工业发展的市场。正如比尔·盖茨所说,下一个创造出更大财富的人将出现在基因领域。基因专利的申请已成为竞争的焦点,因为没有自己的基因专利,就不会有自己的基因产业。在美国,仅基因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一个专利,就有35亿美元的销售额。今后仿制生产国外专利保护药品将面临巨额的经济赔偿,所以我们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应加大对创新性、探索性和重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采取措施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和开发,制定特殊的减免税政策以及产品出口、收入分配、人才吸引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基因工程产品,利用宏观杠杆使资金投向基因产业的创新性研发,从中国国情出发,加紧建立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二是迅速制订、出台扶持基因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府应引导科研单位通过企业合作、国际合作,加强技术、专利转让和使用许可,用5~10年的时间,使基因产业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2)加速竞争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建立国家基因工程重大项目孵化器
基因产业研发费用高、技术门槛高、开发周期长、行业壁垒高,因此,政府可通过金融市场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单位的联盟和重组提供支持。我们应组建一批以上市公司为主体的大公司、大集团,它们将通过联合、购并、重组、实现超常规的资源汇聚、资产增值和资本
扩张,形成足以与外国大公司同台竞争的实力,并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上大显身手。努力构建从研究到产业化的全方位开放体系,及时跟踪和掌握世界基因工程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前沿,充分利用共享的生物信息资源,利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机会,充分发挥海外基因工程技术人才的智力优势,加强国际合作,追求双赢的竞争与合作目标。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的条件下,建立国家基因工程重大项目孵化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政府应加大基因工程发展的战略布局,在基因工程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投资环境较好,并且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地方建立基因工程产业研发基地,形成基因工程技术产业聚集区。
(3)发挥产业比较优势,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基因工程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和朝阳产业,它不仅使人类在探索自身的奥秘中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启示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管理融合领域,而且势必产生出可以长期获取超额利润的市场机会。“十五”期间,基因工程是我国重点支持的发展项目,这将推动我国基因工程核心技术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必须把握加入WTO的发展机遇,集一些分散的资金、技术、管理和资源等要素于一体。基因产业应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行技术跨越式发展战略,国家在有限的战略性领域集中力量,选择符合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市场前景广阔,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竞争力提高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进行重点突破。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群体,拥有丰富的人群遗传资源,具有隔离人群、疾病材料丰富多样性的特点,我们可以在部分重点产品和部分重点技术领域(如功能基因组、生物芯片、中药等)实行重点突破。大力加强基因工程的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和合作,不断进行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建立学习型组织,在保持现有核心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培养新的核心能力。
(4)多渠道增加基因产业投入,积极培育风险资本市场
积极探索国家、企业和社会多渠道投入基因工程研发和产业化的新机制,加强科研投入资金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政府提供部分引导性资金,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承担新药研发的前期风险,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尽可能早期介入。发挥社会各方面投资新药的积极性,多渠道增加基因产业投入,包括部门和地方政府资金、科技贷款、股票市场、海外基金等。同时还应积极培育风险资本市场,鼓励建立基因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建立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基因工程产业风险投资基金,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基因工程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的来源可以是政府财政预算、也可以是财政资金、国有大中型企业或商业银行的基金共同组成,基金主要用于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基因工程产业的贷款贴息、股份投资和融资担保,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建立有偿使用制度,使投入各方都能得到相应的收益,保证资金的滚动增值,努力拓展基因工程产业开发高风险期的资金来源,调动社会资金,支持基因产业的发展,实现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 Conts Kenneth S.Focused Firms and the Incentive to Innovate(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etagy, Vol.9 No.3,2000,339-362
[2] Frederick R.Appelbanm.Nature, 2001,411,385--389
[3] Luiz Antonio Joia, Measuring Intangible Corporate Assets(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Vol., No.1, 2000
[4] Michael E.Porter.Strategy and the Internal(M), HB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rch 2001.[5] Pankaj Ghemawat, Fariborz Ghadar., The Dubious Logic of Global Megamergers, Ha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 2000.[6] Paul Carter.Nature.Cancer Review.2001, 1, 118-129.
第四篇:我国网球产业发展分析
我国网球产业发展分析
(一)网球场馆建设状况
1、市场结构分析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体育场馆业无疑是其标志性产业,我国体育场馆在政府主导下,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建越大。由于网球运动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新的发展热潮,网球场馆业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群体,实现公益性和效益性的有机结合,加速了自身修建和完善,尤其是我国各省省会城市,网球场馆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通过对我国省会城市网球场馆数量的分析得知,A+等级网球场馆占相当大部分比例,这有利于激发网球场馆业的竞争性,提高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但是,我国由市场完全主导的体育场馆占比仍然较少,政府仍是投资主体。网球场馆业出现了供给不足与场馆闲置并存的尴尬局面,当前存在的市场结构不利于网球场馆业运营逐步实现全球化、专业化和市场化,使得网球场馆业市场集中度降低。产品差异化决定了即使在同一价格下,差异市场的企业市场份额都不一样。从该角度看,网球场馆业产品差异化较大,相对于其他3种场地类型,草地造价最高,而硬地成本最低。以我国4个直辖市网球场馆为例,其场租价格最高可达每小时几百元,我国东部发达地区普遍高于中部,西部次之。从内外因素来看,网球场馆业进入壁垒呈现下降趋势。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和资源,引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网球场馆建设出现多元化投融资局面,场馆经营管理模式逐步实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有序分离。
2、市场行为分析
当前网球场馆在保证满足社会效益的基础上,逐渐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随着民营资本的强势介入,各省市的网球场馆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通常会采用价格策略,降低小时场租费用,以此吸引广大网球爱好者。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网球场馆业而言,承接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提升其知名度是一个很好的宣传途径。以我国国家网球中心为例,曾多次举办中国网球公开赛事,利用大型赛事效应,提升场馆知名度,成为了中国场馆的象征。
3、市场绩效分析
市场绩效是市场经济运行的结果,资源配置效率作为评价市场绩效的最基本指标,反映着一个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往,在我国网球场馆业存在供给不足与资源浪费、学校场馆缺失和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严重掣肘了网球场馆业健康发展。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虽然我国网球场馆的配套设置越来越完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东部沿海地区场馆资源配置得到良性解决,但在我国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上述问题依旧存在,网球场馆业的发展不能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相对其他运动场馆,市场占有率仍旧不大。
图表 我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网球场馆数量统计表
我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网球场馆数量统计表(续)
(二)网球竞赛开展综况
近年来,我国开展了一些网球比赛,其赛事分别有:中国网球公开赛,上海大师杯赛、城市网球公开赛、公司企业网球比赛;高校校级网球邀请赛等;从各种赛事可以看出,我国近几年举办的网球比赛逐渐增多,但除了专业及国际赛事外,目前,大多城市和地区好多比赛都是随机性的,只有4年一次的各省全运会比赛影响力最大,还有一小部分业余比赛是由网球俱乐部组织举办
(三)网球赛事转播状况
就当下而言,虽然网球运动在我国仍属小众,但恰恰也说明了此项运动的上升空间无限,根据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统计的数据,2013年,在赛事播出比重的对比中,网球暂居第四,排在足球,篮球和台球之后。
虽然网球赛事有不错的播出比重,然而,收视率却普遍偏低,以2013年为例,网球赛事全年的收视率仅为0.18。图表 CCTV5主要赛事收视率
(四)网球项目投资动态
1、金地集团投资2.5亿元 助力天津网球发展
金地集团与天津市体育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2017年3月在金茂北京威斯汀大饭店举行。这意味着双方合作基础上的职业网球运动员培训基地正式搭建,天津网球队征战赛场也将启用全新的名称——金地集团·天津网球队。
近年来天津网球队在国内外赛场都取得了十分亮眼的成绩,奠定了国内网坛的霸主地位:连续15次获得全国团体锦标赛女子团体冠军、中国女网“全天津队”阵容参加2016里约奥运会、2017年澳网女单正赛,6位入围的球员中有5位来自天津队,天津名将彭帅包揽两届全运会网球项目8枚金牌等等。目前,以张帅、彭帅、王蔷、郑赛赛、段莹莹、徐一幡、刘方舟为代表的天津女网一队组成了国家女子网球队的主力队伍,代表着中国女子网坛的最高水平。
作为中国最早上市并完成全国化布局的房地产企业之一,金地集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网球运动的发展。2011年,金地集团全资成立弘金地体育产业有限公司,全面经营与管理集团旗下的网球产业。5年的时间里,除在深圳、上海、北京、大连等地运营网球俱乐部以外,公司通过前往甘肃定西与河北南宫,选拔两批网球运动发展基金小球员,培养职业网球队伍;签约网坛金花张帅、王蔷,开展职业运动员的经纪业务;连续三年成功运营ATP深圳公开赛,并创造深圳网球赛事中“full house”(满场)盛况,以及开办国际网球学院等方式,布局网球全产业链发展,为推动中国网球运动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据了解,金地集团将在未来5年战略合作期内,累计投资近2.5亿元人民币与天津网球管理中心共同支持中国网球事业的发展,其中每年赞助天津网球队500万。公司负责人表示,将通过团队、资金资助国内优秀的女子一线球员建立第一梯队,引进培养16岁至20岁间的具有潜质的优秀运动员形成第二梯队,以13岁至16岁的潜力球员为第三梯队,广泛吸取对网球感兴趣、身体素质较高的少年儿童组建第四梯队。
2、东侨网球中心项目开工
2017年3月24日,市重点项目东侨网球中心项目开工。该项目位于北部新区福宁北路以东,团圆路以北,项目占地面积10亩,建设2片室内赛场,总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总投资3757万元,计划2017年7月底前竣工投入使用。项目的建设将为2018年省运会网球赛事提供场地支持,并成为北部新区体育设施建设的一个先例,有利于推动北部新区体育设施不断完善。
据了解,2017年东侨共实施省市重点项目15个,总投资191.25亿元,其中在建12个,总投资178.55亿元,计划投资54.11亿元;预备项目3个,总投资12.70亿元,计划投资0.9亿元。为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东侨对照重点项目工作目标责任制要求,细化项目方案,实行“挂图作战”,把工程量分解到每月、每旬、每周,并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确保逐月序时推进。
第五篇:我国花卉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花卉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 ,世界花卉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这为中国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契机。文章对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 ,中国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优越的条件 ,如花卉种质资源丰富、环境优越、科技力量雄厚、劳动力廉价等。同时也存在着制度不完善、成果转化慢、发展不平衡、生产盲目性大等制约因素。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通过政策的保障性、法律的调控性来保证花卉、人才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以及花卉商品相关技术、信息的完善性 ,真正依靠科技进步来发展花卉产业 ,为实现中国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摘 要] 针对我国花卉产业现状、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将这些内容表述出来,并且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有利于我国花卉业发展所应采取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花卉 产业现状 发展对策
花卉业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黄金产业”。当前花卉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如何抓住机遇,加快花卉业的发展,已成为国内花卉业面临的新课题。因此,深入调研国内外花卉业的现状,找出存在问题,寻求有效的应对措施,将有助于推动国内花卉业的发展。
一、国内花卉产业的现状
1.花卉生产现状。我国花卉生产现状总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生产面积逐步增大,在2000年已达14.8万公顷占同年世界花卉生产总面积的30%。二是生产区域布局日趋合理,已初步形成了以云南、广东为主的鲜切花生产中心,两省的鲜切花供应量占全国鲜切花供应量的一半以上;以广东、江苏、四川、上海为主的盆花生产中心;以上海、江苏、浙江、四川、云南为主的花卉种苗生产中心。三是花卉生产的技术与设施由传统型向采用新技术、新设施转变。
2.花卉贸易及消费现状。近年来,我国花卉出口贸易稳步提高。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的全国花卉出口贸易额为2830.1万美元、2001年为8003.8万美元、2002年为8283.17万美元、2003年上升到了9756.8万美元,分别比前三年增长244.75%、21.91%、17.79%。在我国花卉出口较稳定增长的同时,花卉进口量也迅速增加,并且进口增长幅度大于出口增长幅度。在消费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花卉消费水平很低,中国花卉消费金额每年仅有0.7欧元,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人均花卉消费水平很低;中国花卉消费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农村花卉消费几乎为空白,中小城市的消费也比较少。
3.花卉科研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重视花卉科研,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关的资助主要渠道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各省市自然基金,与技术开发特别是与高新技术开发有关的资助渠道主要有中央和部委、各省市、各地方的农林局和园林局。1996年~2000年直接用于花卉的科研经费近80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省级以上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重点花卉企业65个机在1998年~2001年有关花卉的科研成果和在研项目共328项。研究内容包括:(1)花卉种质资源及其利用;(2)花卉新品种引进、改良、繁育,包括引进、种子工程、种球繁育;(3)花卉生物技术;(4)花卉栽培与生产技术;(5)花卉采后技术。
二、我国花卉产业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花卉业成就喜人,但花卉产业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主要有:(1)研发投入少。目前我国对农业科研的资金投入较少,而且技术力量分散。
(2)新品种开发和保护工作力度不够。据估计,中国花卉市场上草花种子的80%是从国外进口的。中国的花卉新品种选育与花卉产业发展极不相配,严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花卉新特优品种,这已成为制约中国花卉产业发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突出问题。据报道,情人节最受欢迎的月季切花“泰坦尼克”,中国每种植一棵,都要向荷兰莫尔海姆公司交纳8.5元的新品种保护费,如果不交纳品种保护费就不可能走出国门。(3)花卉产品结构严重失衡。我国花卉销售八成以上是观叶植物、绿化苗木和草皮,鲜切花和盆花所占比例有限。
(4)流通方式落后。花卉的流通和交易时间快慢决定价值的高低,荷兰等先进国家的花卉批发市场一般以拍卖交易的方式,而我国仍以对手交易为主,交易规模小、管理效益低。(5)国际市场开拓不力。我国花卉出口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质量监控,没有形成品牌、品种和技术优势,另一方面也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出口管理环境不佳。
(6)宏观管理不足,花卉产业的发展盲目性较大。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作保障,花卉产业化需要科学的管理办法,然而中国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来保证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事花卉产业的人员大多是缺乏专业培训的花农小农经济思想极为严重,唯利是图,从而导致花卉市场混乱,无序竞争严重。
三、花卉产业发展的思考和策略
针对国内外花卉业发展现状、科研情况及我国花卉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加大对花卉产业的科技投入,加速品种创新。虽然中国的花卉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但产值却不足世界花卉贸易总额的1%,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更多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花色品种,很多花卉企业现在仅仅发挥着引进、栽培、繁殖的功能,没有自己的品种,企业可以与科研院所合作,运用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手段,加快新品种的培育进程。可以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又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在生产、销售、推广上的优势。
2.优化产业结构,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特有的花卉种质资源,形成有特色的产品。加快培育优新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场,花卉品质改良中心,加快国内花卉野生资源的开发、驯化和示范推广,同时加强对国外花卉品种的引进和培育。
3.健全合理完善的流通网络。完善合理的信息和流通体系是发展花卉业的必需前提。流通网络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花卉生产和销售是一对矛盾,是发展花卉企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外已经健全了供销渠道的系统化管理,如荷兰设立的花卉拍卖市场,我国是否可以借鉴。目前我国的花卉交易市场尚不健全,全国花卉市场网络还没有形成,因而要改变目前花卉企业供求脱节、流通不畅、封闭、零散的状况,就需要合理规划,形成流畅的全国花卉交易市场网络,使花卉产业健康、顺利的发展。
4.利用资源优势,降低生产成本。
在花卉生产成本中,设施能源成本占较大比重。一些国家缺乏优越的自然条件,只能利用设施和能源来弥补,提高了生产成本。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丰富多样,适合多种花卉生长,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按照“适地生产”的原则,通过合理规划和区域布局,大大降低能源和设施投入,实现低成本目标。另外,花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人口多,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占优势,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在产业竞争中具相对比较优势。我国花卉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独特的优势,权威人士分析,21世纪的世界花卉中心将移至亚洲,中国将成为世界花卉界公认的最具生产力和消费力的国家。在发展花卉产业中要善于扬长避短,不但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全面与国际接轨,更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的种质资源,挖掘、开发独特的花卉品种同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竞争力,才能参与国际花卉业的竞争。我国花卉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参考文献:
[1]王隆清: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安徽农业科学,2005.33 [2]刘晓静:我国花卉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农业科技管理,2005.24 [3]李俊龙:我国花卉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长江大学学报,2006,3 [4]王 婷:我国花卉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九江学院学报,2005.1 [5]姚 莲:我国花卉业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对策.北方园艺,2005.2 [6]赵梁军:我国花卉种业现状与发展战略.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
观
赏
学院:机电学院 班级:电气 姓名:乔中才 学号:植 物 学
122
2012034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