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油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油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加快蔬菜产业化进程,着力壮大“菜篮子”经济,是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江油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江油市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江油蔬菜面积已由“九五”末的*万亩发展到2006年的**.**万亩,种植面积翻了一番多,总产量达到**.**万吨,总产值*.**亿元,占全市种植业总产值的**%左右,占经济作物产值的**%,并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在生产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蔬菜产业实现了三大转变:以冬夏菜为主向四季菜为主转变、大路菜为主向精细菜为主转变和露地菜为主向保护地设施菜为主转变。蔬菜花色品种不断增多,仅淡季上市的品种就有**多种,极大地满足了菜篮子消费需求,均衡供应、外销能力不断提高。
(三)规模化经营步伐加快。充分发挥绵江产业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土地合理流转和集约化经营步伐,积极探索蔬菜产业规模化经营新路子,着力打造蔬菜规模化种植基地。如九岭镇,基本建成年单产*万亩、复种*万亩、固定大棚***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太平镇在绵江快速通道两侧***米内建成了面积****亩、水泥大棚***亩的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
(四)特色区域基本形成。全市已形成了一批优势互补、规模较大、区域特色明显的生产小区,并逐步形成“一乡一特色”和“一村一品”。如九岭的韭菜、胡萝卜、大棚蔬菜,八
一、方水一带的芋子、干红辣椒,东兴、厚坝、二廊庙一带的生姜,武都、河西的大葱,西平的莲藕等,已发展成为具有江油特色的蔬菜产业经济。
(五)营销网络日趋健全。截至2006年10月,全市共建立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处,零售市场**余处,容纳了一大批从事蔬菜生产、经营、储藏、加工的个体商户和龙头企业。同时,进一步探索“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蔬菜营销网络。
(六)无公害生产水平得到提高。通过大力普及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基本知识,培训基地的从业人员,建立和稳定试验、示范基地,探索和推广无公害蔬菜实用技术,实现规范化生产。九岭被评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江油也被评为省级优质蔬菜基地县。
二、江油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水平整体不高。一是专业蔬菜基地不足。尽管2006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万亩,产值*.**亿元,但专业蔬菜基地明显不足,整体生产条件仍然较差,突出反映在生产成本高、绝大多数兼业菜规模小,设施化程度、简易商品率和外销率不高,抗御自然灾害、市场风险能力弱,市场销售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逆向增高的现象。二是蔬菜单产不高。2006年,全国、全省蔬菜亩产平均水平约为****公斤和****公斤左右,而江油平均亩产仅为****公斤,且比2005年下降**.**%。
(二)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大,辐射带动力偏弱。虽然有了一批如五洲农业等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但企业规模偏小,品种不多,特色品牌不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偏弱,特别是产后分装、加工、贮藏、保鲜等环节的加工企业缺乏。
(三)标准化生产有待加强。虽然制定了主要蔬菜品种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但从整体上看,大部分蔬菜生产还处在比较随意的状态,一些地方缺乏真正的落实。同时,全市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的管理人员较少,管理队伍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特色产品支撑力不强。已注册的“九禾”蔬菜在市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就
全市而言,特色蔬菜产品占有量太小,难以长期支撑整个蔬菜产业的发展,势必要开发更多、更具潜力的特色蔬菜产品,以接受市场的挑选。
(五)蔬菜制种业发展滞后。蔬菜制种超前品种少,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储备薄弱,人才缺乏,积累有限,投入资金不够,发展后劲不足。真正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在省内外有名气的大公司和实体严重缺乏。
(六)市场信息服务滞后。蔬菜产业信息化建设机制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滞后,蔬菜产销信息收集、发布不畅,在一定程度上使蔬菜生产与市内外市场衔接不紧密,导致市场对蔬菜生产的引导、调节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三、加快推进江油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一是改造传统蔬菜产业。提高蔬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重点支持优质定向免疫蔬菜新品种培育、无污染蔬菜和有机蔬菜产业化技术、蔬菜采后处理加工增值技术开发等重大课题。二是引进优良新品种。不断开发优质新产品,加速蔬菜品种的更新,提高良种覆盖率,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优化种植模式。深入研究土地合理流转和集约化经营机制,全面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不断提高集约化种植水平,实现蔬菜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四是优化种植比例。根据季节特征、地理环境、供求关系等因素认真做好各个蔬菜品种的合理布局、搭配,防止品种单一化、泛滥化。五是主动适应市场。在反季节蔬菜、稀特菜、野生菜和品种多样化上做文章,不断增加蔬菜花色品种。
(二)加强基地建设。一是分层次推进。充分发挥绵江产业带的示范带头作用,深入打造九岭韭菜、胡萝卜、莲藕和大棚蔬菜等示范基地,加速推进八
一、方水、东兴、厚坝、二廊庙、武都、河西等乡镇蔬菜产业上规模、上档次,建设蔬菜产业优势集群,带动其它乡镇共同发展。二是培育“龙头”。加快优势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的步伐,建立如五洲农业公司等具有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蔬菜基地,不断推出优势、特色“拳头”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带动绵江快速通道沿线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建设种苗基地。以绵阳全兴种业公司、绵阳科兴种苗公司、绵阳五洲农业公司和青莲月元村、九岭中河村为依托,建立四季豆、红圆头萝卜、胡萝卜等地方品种提纯复壮繁种和蔬菜新品种秧苗培育中心,确保蔬菜种苗的及时供应。四是打造特色蔬菜基地。在九岭、青莲、太平、彰明、武都等*乡镇,建立常年种植专种蔬菜基地,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设施蔬菜*万亩,重点推广单体大棚、联栋大棚、中小棚、防虫网、遮阳网和梅雨季节防雨栽培等配套技术,发展特色蔬菜品种。五是野生蔬菜生产基地。在**个乡镇建立外销、加工蔬菜基地。在*个乡镇建反季节绿色蔬菜基地。
(三)培育龙头企业。一是加大项目投入。积极探索现有蔬菜龙头企业投融资机制建设,加大发展资金投入,引导龙头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二是加快项目引进。加强项目包装策划,重点推出蔬菜深加工、冻干蔬菜生产、速冻蔬菜生产等一批蔬菜产业化项目和边缘项目,延长产业链条,不断提高就地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努力形成初级产品、半成品、深加工产品和终端产品多极配套生产格局。三是提高龙头企业竞争力。引导龙头企业自主创新,通过加强管理、改制、技改等手段,进一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强化科技支撑。一是加快科技人才培养。充分调动现有蔬菜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有计划地引进确有技术专长的大学毕业生和科技人员,并采取有效的方式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全面落实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规程。尽快使绝大部分蔬菜通过无公害认证,特别是提高A级绿色认证产品占有率。三是加强质量检测中心建设。不断增添检测设施,完善检测手段,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完善的检测服务,尽快全面实现蔬菜无公害化达标生产。四是大力发展设施蔬菜。通过土地合理流转和集约化
经营,积极引导菜农和企业发展大棚蔬菜,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切实提高蔬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五是抓好科技示范。积极引进和推广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把以九岭为重点的蔬菜基地建成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集中展示平台和科技示范中心。
(五)壮大和规范专合组织。一是培育壮大蔬菜产销协会、行业协会,帮助其按照“三民四自”的要求完善制度,规范运作,整合资源,加强蔬菜产加销、调运贮、产学研各链条、各环节的连接与协调,发挥协会的龙头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二是大力发展蔬菜产销合作组织、积极培育蔬菜运销队伍,不断提高蔬菜产销的组织化程度,扩大市场的覆盖面积和占有率。三是规范协会和专合组织运作。着力解决他们在日常管理、作用发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问题,规范其运作行为,使之真正成为带动蔬菜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六)完善市场体系。一是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蔬菜产业专门网站,为蔬菜营销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二是加快产地市场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积极争取上级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各乡镇、蔬菜主产区和重点基地建设产地市场,并不断完善与之相配套的贮藏保鲜、挑选、整理、包装等基础设施,逐步优化产地市场环境。三是建立蔬菜物流配送中心。重点建设九岭无公害蔬菜市场、马路湾综合批发市场、厚坝蔬菜中转批发市场等营销机构,促进蔬菜市场与先进地区接轨,为蔬菜的良性流通提供全方位服务。四是强化营销队伍建设。通过教育、培训和有效的监督管理,全面提升蔬菜市场服务质量和水平。五是严格市场准入。完善相应的标准体系、认证认可体系、监控执法体系、市场交易体系,加快建立监测点,设立无公害蔬菜销售专营区、专销柜,实行品牌上市,挂牌交易,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菜”。六是强化市场监管。着力维护公平有序的蔬菜市场营销秩序,打击欺行霸市、投机取巧等非法行为,确保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二篇:浅析永川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析永川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
www.xiexiebang.com [2006-10-12] ·作者: 刁 婧 ·来源: 永川市经作站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和深入,以及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近几年来我市蔬菜产业得以稳步推进,生产技术得到明显提高,蔬菜品质有所改善,市场资源充足,品种齐全。无公害蔬菜、反季节蔬菜、特色蔬菜产量逐年上升。现根据蔬菜产业的现状,提出我市蔬菜生产的发展对策。
一、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生产情况
我市蔬菜播种面积在1997年15万亩的基础上保持稳步增长势头,2005年播种面积为18.5万亩。其中,净作蔬菜种植10万亩,粮菜、果菜间套种植8.5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8000亩,大棚种植蔬菜900余亩。遮阳网面积900余亩,杀虫灯推广面积3000亩,名、特、优蔬菜600亩。2005年全市各类蔬菜总产量达32万吨,总产值达2亿余元,约占我市农业总产值29.95亿元的7%。
2、分布情况
我市蔬菜主要集中在水、肥、土地资源较好、运输方便的三线四片:即大安—双石成渝线、陈食—双竹线、朱沱—松溉长江沿岸线、胜利路—青峰片、来苏—永隆片、黄瓜山—南大街片、五间—何埂片。
3、主要品种
我市蔬菜品种主要有:萝卜、南瓜、豇豆、丝瓜、苦瓜、脱毒洋芋、四季豆、辣椒、茄子、结球甘蓝、葱、蒜、莴笋、菠菜、莲藕等常规品种,还有青花菜、紫甘蓝、侧耳根、茼蒿、香椿等特色品种。
二、我市蔬菜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影响蔬菜基地的发展
蔬菜产业化经营资金需求量大、由于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基地的发展。
2、蔬菜品种无特色,生产布局不合理
我市的蔬菜生产品种主要是大路菜,名、特、优、精品蔬菜少,卖不起价。虽然年年都引进了一些优良的新品种,但菜农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慢,造成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品质不高。再有,生产季节布局不合理,菜农市场意识差,信息不畅通,随意性种植较普遍,所以,春淡和秋淡现象较突出。
3、无公害蔬菜所占比重不大
发展无公害蔬菜是市场的需求,也是今后蔬菜产业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市无公害蔬菜才8000亩,仅占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8.5万亩的4%。
4、蔬菜加工业发展滞后,流通渠道不广
目前我市蔬菜加工业除永川市嘉泰调味品公司、重庆老作坊公司利用朱沱镇大河村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生产泡辣椒和重庆菜花花酱菜公司对大河的萝卜、榨菜、大头菜等进行加工外,其它都是进行鲜销,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订单蔬菜、营销大户少,大部分产品处于自产自销阶段,尚未开辟广阔的市场领域。
5、种植规模分散,不能形成较强的产业优势
我市蔬菜种植零散,种植大户不多,组织化程度低,很难建立相对稳定的市场,不能形成较强的产业优势。
三、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
我市地属丘陵地貌、土质肥沃、土层较厚,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大型的工矿企业,环境无污染,适宜发展多种关的无公害蔬菜。
2、交通方便
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铁路都经过我市,距主城区重庆只有一小时,方便的交通有利于蔬菜的外销。
3、市场和信息网络健全
我市以重庆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形成了城区内的三大蔬菜销售市场,促进了我市蔬菜向主城区重庆和大足、铜粱、壁山、白市驿等周边县的销售,同时满足了本市群众的需求。并且,还可利用重庆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这个信息发布平台,每天定时向全国发布我市蔬菜价格及信息,有利于我市蔬菜生产和外销。
4、蔬菜生产比较优势明显
蔬菜生产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季亩产值可达1500元以上,高的可达5000元,远远高于种粮收入,不少农民从中尝到了甜头,种植积极性较高。例如:我市胜利路潮水村6社杨秀全2004年种植3亩大棚菜,产值2.3万元,纯利润1.2万元。临江镇新吉村的种植大户张学海,2004年在青峰镇倒包三百亩土地种植莲藕新品种,通过推广无公害优质莲藕栽培技术,获得丰收,可实现产值120万元。
四、发展对策建议
1、指导思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在稳定现有生产的基础上,调品种、改布局、攻品质、上规模、扩销路、增效益。创建名、特、优无公害蔬菜品牌。
2、总体目标
在现有18万亩基础上稳步增长,力争2010年达到40万亩,形成15万亩商品蔬菜基地,产量达到90万吨,名、特、优蔬菜达到10%,无公害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5万亩。
3、发展的重点
一是抓质量,树品牌
在当前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是质量和品牌的竞争,为了提高我市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胜利路青峰片,临江—陈食片,朱沱—松溉线,来苏等镇(办事处)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并注册相应的商标。在销售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严防伪劣商标的冲击,树立我市蔬菜品牌形象,从而推进我市蔬菜向优质化、品牌化发展。
二是利用独特气候,发展反季节超时令蔬菜
我市朱沱、松既两镇地处长江河谷地带,利用回春早的优点,发展早春菜;利用黄瓜山、箕山、云雾山高海拔地区,夏秋温度低的优势,发展超时令蔬菜,满足市场需求,增加菜农收入。
4、主要措施
(1)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对蔬菜产业的投入
建立以“农民为主体,政府引导,业主参与”的投入机制,作为投入主体的农民,要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市场商品意识,加大对蔬菜生产的资金投入。蔬菜产业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市财政每年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蔬菜产业的发展,主要用于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蔬菜基地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以及对基地环境和产品的检测。积极引进龙头企业,营销大户投资发展蔬菜产业,采取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促进规模发展。
(2)强化蔬菜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对重点发展蔬菜的镇(办事处)培训一名专职技术人员,负责该镇(办事处)蔬菜生产的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工作。人员编制纳入镇(办事处)农技中心统一管理。
(3)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
新品种、新技术都是先进的生产力,根据地区的不同,各品种表现不同。市里负责蔬菜生产技术的部门应根据市场、气候、品种特性,每年积极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为当地菜农提供更多更好的品种及先进适用栽培技术。
(4)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加强技术培训,编辑发放技术资料,推广先进的蔬菜生产技术。蔬菜技术员根据不同季节、每年对蔬菜基地、重点村、社的菜农进行技术培训,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信息、科技赶场等形式对蔬菜栽培的有关知识进行宣传培训,提高菜农的科技水平,增加经济效益。重点应推广蔬菜病虫害的农业防治技术,如茄子嫁接技术;蔬菜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如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喷施植物源农药等。要正确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技术,严禁在菜地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即无公害蔬菜生产禁用农药),针对病虫害适时适量交替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另应积极掌握和宣传蔬菜平衡施肥技术,根据土壤肥力和品种的需肥量进行施肥。
(5)狠抓无公害蔬菜的生产
无公害蔬菜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基地镇(办事处)应根据规划建立无公害蔬菜示范片,以片带动无公害蔬菜的生产。
(6)扶持种植大户规模发展
规模种植便于实施科学的栽培和管理技术,是蔬菜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充分利用土地流转政策,鼓励种植大户“倒包土地”规模生产。技术推广部门为其免费提供技术服务、信息咨询,政府对其实行良种补贴,银行贴息贷款,大开运输绿色通道等优惠政策。
(7)积极建立市场营销网络
重庆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城区内的四大农贸市场,以及在火车站金盆市场新建成的无公害蔬菜配送中心,为我市的蔬菜交易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我市地方特色菜的外销和外地菜的流入,繁荣了市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相关部门应管理好市场秩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以园艺协会为纽带,加强菜农与菜农、菜农与营销户、营销户与营销户之间的协作,使他们在互惠互利的条件下共建营销网络,形成大市场、大流通。
第三篇:安徽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1.1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2007年,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了持续、健康的发展趋势,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初步核算,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02年的75.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38亿元,同比增长了4.8倍;工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15.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30亿元,同比增长了7.4倍;实现利税总额由2002年的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6亿元,同比增长了3.5倍。上述三项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2%、53%、35%,产业规模已跃居全国第十二位、中部地区第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批安徽制造及安徽创造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1.1.1 电子信息产品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我省在电子测量仪器以及电子基础材料等产品的技术水平在国内有比较优势,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语音合成技术产品、高亮度特种显示器件、光刻机、多普勒气象雷达等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和特色产品,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2006年我省通信设备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营业收入为98.53亿元,位居全国第14位,利润总额为5.33亿元,位居全国第13位,年均从业人数达到2.66万人。
1.1.2 软件业取得明显进步。2007年,我省软件行业业务收入为27.3亿元,位于全国第十八位,较同期增长27.1%,高于全国的20.8%的增长水平;软件产品收入为12.3亿元,位于全国第17位,同期增长21.7%,落后全国22.5%增长比例的0.8个百分点;系统集成收入为12.9亿元,位于全国第十九位,同期增长37.5%,高出全国16%增长比例的21.5个百分点。
1.2 信息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
截至2007年底,宽带网用户已达155.9万户,比2002年扩大了20多倍;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6%和95%;在电话网络容量方面,2007年初全省固定电话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1709万门,比2005年底新增97万门,增长6%;在基础传输网络方面,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657207公里,比2005年底新增631058公里,本地中继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1015815芯公里,接入网光缆线路长度达到1099l00芯公里。
1.3 无线电管理再上新台阶
截至2007年底,我省基本完成无线电台站清理登记工作。各类无线电台站数量已达65000多个,技术设施水平明显提高。“十五”期间全省完成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投资约1.4亿元,技术装备数量和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超短波监测测向网共建成25座固定监测测向站,装备了20部移动监测测向车,实现了监测联网,可进行全省遥控、联动测试和干扰排查。
2.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省信息产业发展态势迅猛,但由于我省实力薄弱,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若干问题。
2.1 电子信息产业问题突出
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规模小。“十五”期间,尽管我省电子信息制造业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总量仍然偏小。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到5%;企业规模不大,没有一家企业进入全国电子百强;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投资类产品比重偏低;不少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2 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城乡差异明显。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率不高,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开发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安徽省信息产业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安徽省城市固定电话达到725.3万户,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59.28%,普及率高出全球固定电话普及率平均水平近10%。但安徽省农村通信发展却较为滞后,目前安徽省农村固定电话为769.0万户,农村电话普及率达到14.5%,只是城市水平的24.5%。
2.3 设施不足与通信网络重复建设
无线电基础技术设施建设、无线电管理手段还不能完全满足无线电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管理队伍的建设与实际要求还有差距,特别是市一级管理队伍更显薄弱;对紧急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还不强。通信网络重复建设。各通信企业各自为政,一味地上规模、扩大网络。这使目前安徽省的通信网络容量出现相当程度的供大于求的状况,资源利用率也很低。
3.2008年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纵观近几年来我省信息产业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和省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本文就2008年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的前景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3.1 大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省支柱产业
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后,我省提出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工业强省”战略,开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重点推进软件产业政策的贯彻落实,通过立法促进软件产业发展,制定具有我省特色的软件产业地方性法规。
3.1.1 培育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发展优势产业。首先,继续依托各地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保持我省在信息家电、软件、电工薄膜、特种线缆、磁性材料、显示材料等领域的优势和特色;其次,发展以合肥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密集区,提升周边城市的产业集聚力,形成较为合理的区域产业发展布局,发挥合肥、芜湖、铜陵、滁州等地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培育新的产业基地和园区。
3.1.2 认真贯彻落实软件产业政策,发挥示范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继续贯彻国家和我省有关发展软件产业的政策,提高协会工作人员和软件企业执行政策的水平;全面落实省信
息产业厅制订的我省软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为产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和建议;加大宣传我省骨干软件企业和重点软件产品的力度,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遵循为软件企业和协会会员服务的宗旨,打造“会员之家”的良好形象;积极推进示范行业协会的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协会工作的整体水平。
3.1.3 以企业为主,实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学校加强合作,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通过企业和高校共建实习基地,将中国科技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的生产过程中。以软件重大专项实施为引导,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资源,合力促进软件产业迅速上规模、上水平。
3.1.4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重点大型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政府为企业创新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鼓励自主创新,对知识产权给予充分的保护。通过培育大型集团和公司,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3.2 加快建设“数字安徽”
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建设骨干网,整合城域网,发展接入网,建成以基础网络为依托,以高速传输为通道,以高速交换为核心,覆盖全省、安全可靠、功能完备、适应经济国际化的信息平台。建立空间地理信息、宏观经济信息、法人信息、人口信息等数据库,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实现信息资源的标准化、数字化,提高共享水平。以电子政务为先导,着力推进县乡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加快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
3.3 进一步加强无线电管理,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无线电保障工作
第一,继续加强频率台站管理;第二,加强无线电监测工作;第三,建立全省无线电监测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第四,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比武活动浪高我省无线电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采取公开选拔的方式为无线电监测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第五,在我省奥运会无线电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认真部署并完成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无线电管理指挥中心分配的无线电保障工作,总结四月份我省承担“好运北京”篮球赛和奥运火炬传递期间无线电保障工作的经验,确保负责奥运会篮球、棒球、垒球三个赛场无线电保障任务的无线电检测技术人员,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并做好设施和技术的充分准备,随时待命,为2008年奥运会及残奥会增光添彩。
3.4 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拓宽引资渠道
把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重要实现目标,力争取得新的突破。引进战略投资者,也是我省今年乃至整个“十一五”期间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以大型经贸洽谈活动为抓手,大力开拓招商市场。积极主动参加省政府组织的各种相关招商引资活动,组团招商、组织企业参加大型经贸洽谈活动,力争引进一批重大信息产业项目,努力使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参考文献:
[1]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报告.
[2]安徽省信息产业厅2008年工作报告.
[3]国家统计局.安徽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第四篇:xx区蔬菜产业现状及对策
甘州区蔬菜产业现状及对策
甘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张掖市腹地。全区总面积42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5万亩,草地面积304万亩,辖18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1个工业园区,总人口5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4万人。兰新铁路、国道312线、227线高速公路贯穿境内,交通便利,灌溉方便,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横穿全境,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张掖绿洲,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区位优势明显。区域内工矿企业少,工业“三废”达标排放,生产环境安全无污染,发展优质蔬菜生产条件优越,是全国五大商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全国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甘肃省最大的外销蔬菜生产基地,中国西部著名的蔬菜之乡。
一、甘州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甘州区历来就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习惯,蔬菜种植历史悠久。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甘州区委、区政府把蔬菜产业开发作为富民强区的战略举措,按照“扩大规模、调优结构、增加品种、提高品质、创新品牌、拓展市场”的发展思路,采取典型引路、行政推动、投入启动、科技带动、市场牵动等配套措施,花大气力,综合开发,使全区蔬菜产业在较短时期内得到了突破性发展,已成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1、抓基地,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围绕打造西北主要蔬菜生产基地县的战略目标,在重点抓好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普及推广的基础上,全力抓好不同区域蔬菜生产模式的试验示范,在全区建成了一批规模化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弓棚、地膜覆盖和露地生产“五种生产模式并举”,反季节蔬菜、高原夏菜、轻工原料蔬菜“三大优势蔬菜齐抓”的特色产业开发新格局。截止2009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18.5万亩,其中:正茬蔬菜15.4万亩,瓜类0.45万亩,复种蔬菜2.65万亩。全区设施蔬菜种植面积
5.36万亩,其中温室面积2.9万亩,拱棚蔬菜2.46万亩。全区高原夏菜面积15.2万亩,保鲜贮运蔬菜7.1万亩,脱水蔬菜2.2万亩,加工番茄面积2.3万亩,加工马铃薯3.6万亩。当年蔬菜总产量达7.5亿公斤,实现产值近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蔬菜纯收入达3.5亿元,全区农民人均102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6%。
2、抓调整,科技化程度不断提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引进名、优、特、稀品种,推进栽培品种的升级换代,使全区蔬菜种植种类增加到8大类28种120多个品种。在优化品种结构的同时,紧紧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优势,积极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工厂化育苗、嫁接换根、高垄覆膜、配方施肥、膜下滴灌、防虫网覆盖、机械卷帘、粮菜套种、麦后复种、蔬菜连茬种植等多项新技术、新设备,不仅提高了菜农的经济收入,而且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实践经验丰富、科技素质较高的生产能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抓流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按照“以销促产”的原则,重点完善、改造、配套建设蔬菜专营市场,在城区、城郊和主要蔬菜产区乡镇建立专门蔬菜交易市场和产地市场,自上而下建立沟通区乡、连接区内外的优质农产品信息网络,逐步构建设备配套、功能齐全、管理规范、城乡一体、内外畅达的市场流通体系。目前,区内有张掖市南关蔬菜批发市场和新墩镇金丰源韭菜批发市场两个大型蔬菜专业批发市场,有蔬菜经纪人、蔬菜运销大户400多人,年蔬菜交易量达6亿公斤以上,与全国100多家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建立了通联关
系,已发展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
4、抓质量,标准化程度不断提升。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区上强化以标准育品牌,以质量创名牌的意识,积极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进程。2001年,甘州区我县被农业部确立为全国10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市、区)。2010年又被农业部被确定为露地蔬菜标准园创建示范县之一。全区共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积16万亩,黄瓜、辣椒、西红柿、甜椒、茄子、甘蓝、菜花、青笋、韭菜、西兰花、洋葱、胡萝卜、马铃薯、大白菜、芦笋等15个品种先后取得农业部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区上制定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农药、化肥等投入品使用管理办法、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总则和各类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因地施策,科学引导,进一步加快了标准化生产进程。全区注册的蔬菜商标有7个,甘肃省名牌蔬菜产品3个,蔬菜产品的已开始逐步走上品牌化营销之路。
5、抓龙头,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依托蔬菜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促进蔬菜产品的系列开发,重复增值,形成依托蔬菜产业办企业,以企业发展反哺蔬菜产业的新格局,努力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延伸蔬菜产业链条,有效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目前,甘绿、四通、屯河、嘉禾、陇兴等一批蔬菜加工、运销龙头企业已经崛起,“定单蔬菜”、“合同种植”等市场化生产方式在全区得到全面推广,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有效拉动了蔬菜产业的大发展。
二、甘州区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
1、自然资源条件优越。甘州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蔬菜基地主要位于戈壁绿洲地带和黑河灌区,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水利设施完善配套,公路、铁路交通便利,通讯设施完备快捷。区域内属大陆性寒温带干旱气候,温度适宜,光照充足,降雨稀少,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沿山区海拔最高3600米,最低1670米,平原区海拔最高2230米,最低1410米;年平均降水量在113-120mm,年蒸发量为2291mm。全年日照时数达3106h,6~7月份日照时数达8~9h。年太阳辐射148.12卡/平方米,年平均气温7.0℃,最低气温-27.8℃,最高气温38.5℃,≥10℃的活动积温3234.3℃;无霜期无霜期138-179天天。发展反季节日光温室蔬菜和高原夏菜,条件得天独厚,各类蔬菜均适宜种植。
2、市场前景广阔。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每年7、8、9月份因气候炎热,常有暴雨、台风和洪涝灾害,当地夏季蔬菜生产受到严重抑制,夏季蔬菜供应淡季矛盾突出,供应量严重不足,形成蔬菜市场供应的一个大淡季,主要依靠外调蔬菜满足当地市场需求。而在我区,7、8、9三个月主要靠自然条件生长,正是蔬菜生产旺季。因此,我区瞄准我国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地区7、8、9月份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甘蓝、菜花、莴笋、辣椒等夏季蔬菜生产,市场空间很大,从而把我区着力打造成西北地区主要的夏季北菜南调基地。同时,我国北方地区新疆、宁夏、内蒙、西藏、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以及邻近的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外域,受海拔和纬度影响,冬季气候严寒,反季节蔬菜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种植品种很有限,仅限于叶菜类和少量黄瓜等,蔬菜供应淡季(每年11月至次年5月)持续时间长达7个月,冬春季蔬菜需求量极大,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高效设施蔬菜生产,市场前景广阔。通过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工程,促进我区蔬菜产品周年均衡上市,实现增产增效。我区生产的韭菜、茄子、辣椒、黄瓜、甘蓝、菜
花、莴笋等蔬菜西北各大市场和东南沿海省区市场具备相当竞争力,其市场销售前景广阔。
3、生产技术先进。甘州区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84人,有技术职称的农民技术人员60多名,全区已拥有一批较强的技术力量,农民群众种植瓜果蔬菜经验丰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认真总结本地蔬菜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区上坚持科技兴菜战略,引进推广山东、宁夏等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办法,不断引用高新技术成果,广泛对菜农进行技术培训,使蔬菜基地每户菜农至少有1-2名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劳动者。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和栽培模式得到持续发展运用。目前新型温室大棚棚架结构在生产中得到普遍推广,为蔬菜生产创造了良好的设施条件;主栽蔬菜新优品种筛选试验坚持开展,为蔬菜生产品种的换代更新,提供超前性的技术储备;设施蔬菜、露地蔬菜生产适用新技术得到全面推广,提高了我区蔬菜栽培的综合技术水平,菜农科技素质明显提高,传统落后的种植方式逐渐被先进的现代高科技方式所替代。
4、加工运销网络健全。我区现有各类蔬菜加工贮运企业近30家,其中大中小脱水加工企业20多家,蔬菜保鲜贮运企业主要有2家,蔬菜批发市场2家,番茄加工企业2家,马铃薯加工企业1家。有蔬菜经纪人、蔬菜运销大户400多人。位于城区的张掖市南关蔬菜批发市场成立了信息服务中心,信息网络通讯设施设备齐全,可以向菜农、客商公布全国各地每天的瓜果蔬菜市场行情。市场内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配备了瓜果蔬菜无公害检测仪,提供无公害检测服务。依托中心市场同省内外50多家大型批发市场保持常年购销关系,依托龙头企业建立起了良好的原料蔬菜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体系。生产的温室韭菜反季节蔬菜畅销西北省区,生产的高原夏菜畅销东南沿海省区,生产的加工脱水蔬菜远销美国、德国、日本、土耳其等国家。内引外联的加工运销网络已经形成,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性循环态势。
三、甘州区蔬菜产业今后的发展对策
(一)注重提高蔬菜产品质量
1、建立蔬菜生产标准化体系。全面实行国家制定的权威质量检验标准体系,并逐步与国际通行标准衔接。树立蔬菜生产“绿色意识”,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蔬菜,生产中严格执行基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程、产品标准、贮藏和运输标准及其它相关标准所构成的完整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以确保生产出安全、优质、营养的蔬菜产品,切实提高市场竞争力。
2、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目前的蔬菜市场不仅对蔬菜商品的营养品质、风味和无公害等方面要求严格,而且对产品的外观商品性、产地和品牌等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今后蔬菜的生产标准将更加严格,分级包装、净菜上市已成为必然趋势。和其它商品一样,蔬菜产品也要拥有自己的商标和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去占领市场,扩大市场份额。目前,我区注册的蔬菜商标和名牌蔬菜产品还很少,急需加快蔬菜产品的品牌化步伐。
(二)实行专业化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
1、发挥资源优势,扩张生产规模。发展蔬菜生产,甘州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但近年来,随着省内各县区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区的蔬菜生产领先优势受到严重挑战。
只有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速度,扩张生产规模,强化规模优势,才能进一步巩固甘州蔬菜抢占市场的竞争优势,确保我区蔬菜产业持续发展。并以蔬菜生产为突破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培养龙头企业,推动蔬菜产业化进程。产业化经营是蔬菜业的发展方向。蔬菜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要形成一大批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蔬菜加工、运销公司等龙头企业。目前,我区的蔬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加工规模和整体水平低、加工技术装备差、加工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许多问题和不足。今后,我区要再建立4-5个规模较大的蔬菜保鲜贮运企业,扩大冷藏贮运加工能力,使区内的年冷藏贮运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以上,以满足蔬菜产业发展对保鲜贮藏基础设施的迫切需要,促进高原夏菜生产经营。要对中小型脱水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和工艺升级改造,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振兴脱水蔬菜生产雄风。
(三)健全市场体系,开拓国际市场
1、政府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应根据国内外市场信息和蔬菜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经常分析评估市场,及时向农民提供信息支持和业务指导,做好发展规划,大力组织生产,强化技术培训,引导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同时,在一些发展较薄弱的环节和领域进行必要的政策扶持,或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进行调节,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作用。
2、规范市场管理。目前,千家万户的零散小生产无法参与国际国内大市场的竞争,松散无序的市场管理迫切需要治理整顿和规范。我们可以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批发量大、集散能力强的蔬菜批发市场,形成以城区中心批发市场为主体,乡镇产地批发市场为骨干,乡村购销点为基础的市场网络,逐步营造一个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逐步建立蔬菜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完善市场体系,与国际国内市场逐步接轨,为我区蔬菜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做准备。
3、强化信息服务。通过信息人才的培养和设施的配备,建立一个统一完整的农业信息系统,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反馈发布工作。通过信息网络及时反馈各地的市场蔬菜批发价格和主要产地的蔬菜生产状况,沟通衔接蔬菜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开展订单农业和蔬菜期货贸易,从而指导经营决策,以销定产,减少生产盲目性,降低市场风险。
(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蔬菜产业的整体素质
1、改进栽培设施。我区目前大面积推广的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蔬菜栽培设施,在保温、灌水、换气、防病虫等方面普遍存在着费工费力、现代化程度低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设施的研制和改进,如新型保温材料,保温增温设施,覆盖材料开闭的自动化、省力化装置,滴喷灌设施,换气排湿设施,防虫防病设施及自动遮阳降温设施等。
2、推广工厂化育苗。工厂化育苗是以先进的育苗设施和设备装备种苗生产车间,将现代生物技术、环境调控技术、施肥灌溉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贯穿种苗生产过程,以现代化、企业化的模式组织种苗生产和经营,从而实现种苗的规模化生产。工厂化育苗技术与传统的育苗方式相比具有用种量少、占地面积小、苗龄缩短、节省时间、病虫害发生减少、育苗生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利于统一管理等优点,可以做到周年连续生产。我区已建成的陇兴、梁家墩五号和万隆三个工厂化育苗中心,但其规模还较小、设施设备水平还不高,满足蔬菜生产对种苗的需求能力有限。今后要继续该扩建工厂化育苗中心,充分满足蔬菜生产发展的需求。
3、加强新优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要调整引种目标,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上级业务部门的合作,尽快选育出优质、抗病的蔬菜品种,以便生产出商品性好、营养价值高的无公害蔬菜。在新品种开发上,除挖掘、开发我区特有的品种资源外,应以韭菜、黄瓜、辣椒、茄子、西红柿、西葫芦、白菜、甘蓝、菜花、莴笋等主栽品种为主,以食用菌、山野保健菜及瓜果蔬菜新稀特品种为补充,加强品种的引进和研究,选推一些适用于周年生产、均衡供应的短缺品种。
4、重视采后技术的引进研究和应用。建立技术先进、成本较低的蔬菜采后处理技术体系,推广分级包装上市,减少蔬菜采后损耗,降低成本。大力开展蔬菜深加工转化增值,开发丰富多彩的加工制品,满足国际国内市场需求。
5、实施人才开发工程。我区蔬菜产业持续发展需要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既懂生产技术又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我们要对从事蔬菜生产、科技开发、经营销售等工作的人员和广大菜农进行培训,提高文化水平、生产经营技能,提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通过实施人才开发工程,使我区蔬菜产业发展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推动的轨道上来,保证我区蔬菜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6、建好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把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建成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建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建成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教育培训基地。形成辐射带动全区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强我区蔬菜产业的特色和优势,推动蔬菜产业的发展。
第五篇:四川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世界粮食危机
1.1.2我国粮食安全考虑
1.1.3小结
1.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研究方法及内容
2稻米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
2.1.1水稻生产方面
2.1.2水稻消费方面
2.1.3国内和全球稻米供需总体趋势
2.1.4政府扶持
2.1.5水稻产业的其他研究
3.四川省水稻产业现状分析
3.1水稻生产现状
3.1.1水稻种植面积情况分析
3.1.2水稻总产量
3.1.3水稻单产现状情况
3.1.4小结
3.2粮食(最好是水稻)需求及进出口情况
3.2.1水稻需求情况
3.2.2水稻进出口情况
3.2.3小结
3.3水稻产业科研现状
3.3.1水稻分子遗传学、育种科研现状
3.3.2水稻种植技术科研现状
3.3.3防病害研究
3.4相关的产业-种子产业现状
3.4.1种子产业科研、制种现状
3.4.2种子产业市场情况
3.4.3水稻种业存在的问题
3.5水稻产业效益现状
3.6自然灾害和虫灾
3.6.1自然灾害的影响
3.6.2虫灾情况
3.7政府对水稻产业扶持情况
4.水稻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4.1基础建设差 4.1.1水利设施差
4.1.2其他基础设施
4.2产业化程度不高
4.2.1信息化建设不高
4.2.2物流仓储现状差
4.2.3种植规模小
4.2.4龙头企业带动不足
4.3机械化水平和质量不高
4.4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高
4.5优质米情况不佳
5.影响四川省水稻产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5.1对四川水稻生产现状原因分析
5.2需求现状原因分析
5.3种子产业现状分析
5.3.2种子产业问题分析
5.4效益现状原因分析
5.6水利设施差原因分析
5.7产业化程度不高分析
5.7.1对信息化原因分析
5.7.2对物流原因分析
5.7.3规模小原因分析
6.加快四川省水稻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6.1优化我国农业政策和政府对农业扶持力度
6.2健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强本省优质大米的竞争力
6.3建设四川省现代农业,提高水稻产业竞争力
6.3.1继续促进水稻生产规模化
6.3.2加大种植机械化力度
6.4加快农产品物流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6.5持续稳健的发展种子产业
6.6搞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6.7扩大进出口规模
6.8加大保险的投入和发展节水农业以抗自然灾害
6.8.1加大保险的投入
6.8.2发展节水农业
7.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