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蚌埠市工业产业调查报告
蚌埠市工业产业调查报告
蚌埠市经济委员会
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加快我市工业发展,提升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必须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市委书记梁卫国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调研指导工作时指出“要充分利用集聚生产要素的平台作用,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加强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吸引和带动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加快形成聚集度高的产业集群,并提升产业层次,形成产业特色”。蚌埠“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8765”工业振兴工程。同时,要构建六大特色产业集群。为了解我市工业产业发展情况,探讨我市工业发展思路,实现“十一五”工业发展既定目标,我们做了此次调研。
一、蚌埠市工业产业基本现状
蚌埠市是一个以加工制造业为主,拥有机械、化工、电子、医药、建材、冶金、纺织、烟草等34个行业、200多个门类的综合性老工业城市。主要工业产品70余种,其中国家级新产品15项,省级名牌产品21项,经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38个。2005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12.67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96.48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07.8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76.4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61.40。经过不断的结构调整,已初步形成精细化工、专用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玻璃及玻璃深加 工三个优势产业。2005年,三大优势产业实现工业现价产值
亿元,同比增长
%,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其中,化工累计完成现价工业产值63亿元;专用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实现产值28亿元;玻璃及玻璃深加工实现产值8亿元。纺织、卷烟、酿造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2005年分别实现产值 万元,万元和,万元。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8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
经过全市共同努力,目前我市工业发展思路明确,目标已定。蚌埠“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8765”工业振兴工程:力争突破800亿元工业销售收入;打造7大产业基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00户;力争实现500亿元工业投资。规划为我市工业发展构建了宏伟蓝图,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结构调整趋向合理,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已初步形成三大优势产业,并逐步发展壮大,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同时涌现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的大型企业。与此同时,工业性投资持续增加,技术进步取得明显进展。传统产业已形成相当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以丰原、华光等企业为依托的具有一定优势和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工业园区发展顺利,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园区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到2005年底,全市共有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6个,已建成面积41.9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数679 户。高新技术开发区已经成功吸引香港伟业集团、台湾大乔公司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园。园区已成为产业集聚的重要推动力和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取得明显进展。2005年全年实际到位外资1.16亿美元,引进省外资金47.25亿元,同比增长40%。2005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出口市场进一步扩大,出口国别和地区达到105个。
然而,我市工业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大企业少,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偏低;结构升级相对滞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工业竞争力相对不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加工度产品偏少;缺乏大项目支撑,工业发展后劲不足。在发展产业集群方面,我市尚未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虽然我市产业门类众多,但规模较小,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全市没有一家企业达到百亿元以上规模,超十亿元企业仅4家。行业内的企业未能形成相互依存的分工协作体系,产业链中相关企业联系不强;企业间技术能力参差不齐,无法达到配套企业的技术要求和发展进度。
二、全市主要工业产业结构分析
1、化工产业集群已初具雏形。全市有精细化工企业5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3家,拥有丰原集团、八一化工、环球药业、天润化工等骨干企业,产品涵盖原料化工、生物化工、医药、农药、化肥、涂料、化学助剂、试剂、粘合剂、香料、食品添加剂、橡胶制品等多个门类,形成了一批拳头产品。柠檬酸、燃料酒精、L-乳酸产量国内第一位,邻苯二胺世界第一,硝基氯苯世界第二位,赖氨酸国内第二位,加氢法对氨基苯酚、扑热息痛、肝通国内第一位。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加速。产品链不断加长,呈交叉发展之势。以丰原集团为龙头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具有500万吨/年粮食加工能力,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化生产。八一化工集团主要产品为有机化工中间体,在国内可延伸生产80多个产品,广泛用于医药、农药、染料、香料及橡胶制品等行业,产品链越往下延伸,技术含量越高,效益越好,污染越少。目前我市用八一化工产品向下加工产品有一批企业,如海兴化工、九采罗、族光、虹桥、永艳、八一药业等一批企业,达到20多个产品,这些企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已形成产业集群雏形。天润公司拥有生产能力为3.5万吨/年的苯酐装臵及生产能力1.8万吨/年聚丙烯酰胺生产线,还拥有年产1000吨油田化学品和1500吨富马酸装臵各一套,技术国内先进,市场前景很好。该企业规模正迅速扩大,将形成我市精细化工产业又一重要力量。“十一五”期间精细化工要进一步加强规划,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上下游产品相互配套,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加强市场竞争力,做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2、机械制造及汽车零部件已具备发展产业集群条件。我市机械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通过积极推进企业改革、努 力实现产业规模的提升,已形成压缩机、消防车、起重机、数控铣床、家用机床等一批机械装备生产企业;形成了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刹车蹄(片)、滤清器为主导,汽车油箱、车轮、油缸、变矩器等为有力补充的汽车零部件产品群。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正在形成,汽配产业园围绕自身整车建设项目,发动机、制动系、悬架系、表面涂装等相继建成或正在实施,铸造、锻造、汽车覆盖件模具、冲压焊接件、发动机零部件、带钢等项目巳经规划,集聚效应正在形成;以安瑞科、安利机械、昊方、晶菱机床、滤清器、汽车油箱等公司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已形成年产800台压缩机、500台起重机、100万套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100台数控铣床、60O0万套滤清器、30万套汽车油箱的能力,规模正在壮大。
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已初步具备发展产业集群条件。虽然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存在企业规模总体偏小、总量不大、研发能力偏弱、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但经过结构调整,形成了一批在全国业内有影响的知名品牌。滤清器、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刹车蹄(片)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空调电阻器、变矩器、汽车音响电路、低温启动装臵等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汽车轮辋、汽车油箱、滤清器、消声器、汽车专用电子及集成模块进入整车企业,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销售市场,较大地提升了蚌埠在全国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地位。尤其是我市滤清器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生产企业已达70家之多,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成为国内四大滤 清器生产基地之一。我市滤清器产业具有发展快、技术相对领先、产品种类多、市场分布广等特点,由于其巨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发展滤清器产业具有良好的前景。依据我市滤清器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我市滤清器产业已初步具备发展集群化条件。
3、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现有规模以上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企业12家,产品范围涉及电子显示材料、新型建材、玻璃容器、特种玻璃、浮法玻璃及其深加工产品等领域。主要企业有安徽华光玻璃集团有限公司、蚌埠盛通玻璃有限公司、盛世光学玻璃有限公司、鑫民玻璃有限公司和奥普光学玻璃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等。其中安徽华光玻璃集团有限公司是集科、工、贸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是全国最大的信息显示材料生产基地、安徽省唯一的浮法玻璃及深加工产品的生产经营基地,产品包括在线镀膜玻璃、ITO导电膜玻璃和汽车挡风玻璃等,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盛世光学玻璃有限公司拥有的国内首创超宽幅光学玻璃连熔生产线及其产品获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证书,已列入国家火炬项目计划。另外全市保温瓶胆年产量已突破5000万只,占全国产量的1/3左右。
4、纺织产业尚须整合。我市拥有纺织及服装企业2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7家。产业门类已包括棉纺、毛纺、麻纺、丝绸、针织复制、针织机械、印染、服装、化纤、产业用布等十多个门类,是我市的传统支柱产业和“十五” 重点改造提升的产业之一。近年来经过不断发展和结构调整,一批企业快速成长起来。主要产品毛纺行业已具备从原毛初级加工到毛纱、绒线、毛纺面料、高档服装等多种产品的生产能力,曾是安徽省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毛纺生产基地。已形成年生产精纺呢绒150万米、粗纺呢绒100万米、绒线(毛线)700余万吨的生产能力。现有规模以上企业6家。其中规模较大的企业有宏业毛纺有限公司、安徽宝安毛纺有限公司等。棉纺织及印染业现有各种坯布纺机10000多台,各种纱锭近30万绽,年生产坯布2亿米、纱5万吨、年印染坯布能力为7000万米。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7家,其中规模较大的安徽华皖碳纤维有限公司是目前全国最大生产灯芯绒企业,另外还有麦科特安徽纺织有限公司、安徽大宏纺织有限公司、安徽省锦绣纺织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服装已形成年产各类服装1000万件(套)、革皮服装30万件的能力。该行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8家。目前规模较大的企业有蚌埠市瑞丰制衣有限公司、五河县服装总厂、蚌埠市兴光服装公司等。其它,如针织、化纤、产业用布等均已形成一定生产能力。目前,我市纺织行业的主要特点一是产品种类多、门类齐全;二是企业数量多,互相合作少;三是产业聚集度高,规模普遍偏小。从我市纺织产业结构看,其上下游产品已具备配套条件,甚至达到一条龙生产。但由于企业间缺乏信息交流,互不了解;同时,部分企业新上项目没有经过本地区调研,匆忙上马,所生产产品由于规格问题,无 法配套本地企业,致使80%以上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销售在外地,难以形成本地企业间的合作。发展我市纺织产业集群,首先要全面开展我市纺织产业调研,摸清产业状况;其次,尽快成立纺织行业协会,加强信息沟通,制定行业规划;三是通过政府政策引导、扶持和协调,对纺织产业进行整合,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5、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虽小,但发展潜力很大。我市信息产业现有各类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34户,产品有电子仪器、液晶显示器、导电膜玻璃、力敏传感器、导电膜玻璃、电阻器、二极管、集成电路、电子接插件、应用软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等。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为30201.76万元,利税为5381.31万元。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具有较强的基础优势和技术优势。现有蚌埠财经大学、蚌埠学院、蚌埠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和中国信息产业集团公司第40、41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第214研究所等一大批科研单位,具有先进的技术检测手段和高科技的开发能力,拥有大批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产业技术工人。一批以安徽华益导电膜玻璃有限公司、蚌埠双环集团公司、拓普森电池有限公司、安徽亿多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新兴企业已经或正迅速形成亮点。另外,省“十一五”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已将我市列入信息显示材料产业基地,对我市信息产业发展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目前我市信息产业有条件形成产业聚集化生产的是传感器行业。蚌埠曾是全国三大传感器生产基地之一,在全国传感器行业中占重要位臵。省信息产业厅有关领导亦非常关注其发展。目前我市从事传感器生产的企业有23户,专业加工传感器应变梁的机加工企业10余家,从事应变梁热处理及表面处理的企业3家。资产总额2000余万元,占地约12200m²,现有职工400余人。具有年产各类力敏传感器8万只,各类应用仪器6000台的生产能力。其中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一定规模的有蚌埠高灵传感系统有限公司、蚌埠长达力敏仪器公司、蚌埠天光测控仪表厂和蚌埠日月仪器研究所四户民营企业。其中蚌埠高灵传感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填补了国内空白,其技术水平及各项技术指标居国内领先,是2005年省科技厅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我市传感器产品可与我市很多企业形成配套,如蚌埠起重机厂生产的吊车的限力器、称重显示器等,安瑞科压缩机有限公司生产的压缩机进气口、出气口和工作腔的压力显示器等,蚌埠天润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化工原料系统上需安装千余只压力传感器和变送器等。我市传感器产业目前规模虽小,但由于企业数量多,产品用途广泛,附加值高且无污染,因而发展潜力很大。应通过扶强扶优将蚌埠高灵传感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尽快做大做强,把新型高精度压力传感器作为龙头产品,以政策引导传感器制造业的内部关联,形成力敏传感器及其应用仪器产业集 群。同时,充分利用好驻蚌41、214研究所的技术优势,开发与其配套的传感器应用仪器、仪表及相关应用系统,将我市传感器产业做成大产业,使之成为国内压力传感器及其应用产品的产业基地。
三、我市工业应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道路
(一)培育三个产业基地
1、机械装备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
汽车零部件以汽配五金产业园为龙头,以蚌埠滤清器有限公司、蚌埠汽车油箱有限公司、昊方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基础,重点建设好铸锻、模具、制动系、五金等项目,重点发展汽车发动机、刹车蹄、刹车片、球头球销、摩擦材料、车轮、滤清器、空调离合器、油箱等产品,形成年产6万台汽车发动机、1亿只汽车刹车片、600万套汽车球头球销、3000万套汽车模具、3600万只汽车摩擦材料、125万套汽车减振器、500万套汽车空调离合器、200万套汽车钢圈、85万套汽车车轮、50万套汽车消声器的生产能力。机械装备以安瑞科、安利机械、晶菱机床等公司为骨干,重点发展压缩机、数控机床、起重机、消防车等主导产品,形成年产1000台螺杆压缩机和天然气压缩机、1000台普通升降台铣床、500台数控铣床、12万台油缸、3.5万台液力变矩器、1.8万台机床、700台汽车起重机、1600套高集中度聚焦太阳能光伏发电装臵、400辆中低压消防车的生产能力。
2、丰原生物质产业基地 以丰原集团为主导,充分发挥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和生物技术的比较优势,用足用活国家中部崛起政策和能源替代政策,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重点发展生物乙烯、环氧乙烷及其衍生产品、燃料酒精、聚乳酸及其衍生产品、无毒增塑剂、油漆涂料的无毒溶剂等系列产品,在我市形成年产80万吨工业酒精和燃料酒精,30万吨生物乙烯和30万吨L-乳酸延伸产品的生产能力。强化桔杆利用技术攻关,强力推进桔杆转化利用,拓展原料范围,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建成一批桔杆加工企业。积极利用我市现有的生物发酵技术和化工分离技术,深入研究生物质利用技术,大力发展生物质产业,力争“十一五”未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生物质产业基地。
3、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产业基地
以安徽华光玻璃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以蚌埠盛通玻璃有限公司、盛世光学玻璃有限公司、鑫民玻璃有限公司和奥普光学玻璃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等为骨干。重点发展优质石英砂、优质浮法玻璃、超白浮法玻璃、汽车安全玻璃、超厚超宽玻璃和玻璃镜片等主导产品,形成年产50万套汽车安全玻璃、600万片树脂镜片、1.8万吨超厚超宽玻璃的生产能力。积极发展光学玻璃、玻璃器皿等日用玻璃产品,形成年产8000万付光学玻璃镜片、60万件光学玻璃、5000万片树脂镜片模具、7亿只日用玻璃器皿的生产能力。加强玻璃装备与新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重点开发功能玻璃、工艺玻璃,发展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到“十一五”末,力争建成国内有影响力的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产业基地。
(二)发展五个产业集群
1、滤清器产业集群。
以蚌埠滤清器有限公司、金威滤清器有限公司、同升滤清器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其它滤清器公司为依托,大力开发适应环保要求的新型滤清器产品。加强与国内外汽车生产厂家产品配套的同时,力争车用滤清器总生产能力占全国30%以上,建成全国最大的滤清器产品生产、出口企业群体。到2010年,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滤清器产业集群。
按照我市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应加快推进我市滤清器产业集群的发展。通过规划、引导和扶持,尽快做大做强核心企业,开发新品,提升品牌,延长产业链,加强与整机厂家配套。通过已组建的滤清器产业协会,制定规划,交流信息,协调沟通,规范行为,杜绝盲目发展和恶性竞争,力争将我市滤清器产业建成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
2、硝基氯苯系列产业集群。
以八一化工集团为龙头,以海兴化工、九采罗、族光、虹桥、永艳、百仕、八一药业等为骨干,以八一化工集团的硝基氯苯系列产品为主导,大力开发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通过实施2.5万吨/年对酚综合利用项目、1.5万吨/年对(邻)氨基苯甲醚生产线改造等项目,扩大硝基氯苯系列产品的生产规模,形成国内最大的硝基氯苯系列产品生产企业群体。到2010年,形成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硝基氯苯系列产品生产企业集群。
3、纺织产业集群。
以骏晖公司、瑞丰制衣、富达服装等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我市纺织品面料齐全的优势,提升现有服装生产企业的装备和技术水平,积极发展免烫灯芯绒、大豆蛋白纤维毛条等面料的服装新品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创名牌服装为重点,提高我市服装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到2010年,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服装加工企业集群。
4、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
以蚌埠双环电子集团公司为主体,不断加快电阻器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将精密片式电阻、厚膜功率型电阻器、精密片式分流器、车用电阻器、军工及国家重点工程配套产品作为主攻目标。建成2亿只汽车用电阻器项目,规模达到国内同行业第一,占国内市场份额30%以上,成为国内最大的精密电阻器生产集群。以高灵传感器系统工程有限公司、长达力敏传感器有限公司、天光测控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新型、高精度压力传感变送器,加速研究集成化、智能化传感器与变送器,形成国内最大的力敏传感变送器生产企业集群。到2010年,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集群。
5、专用机床产业集群。
以蚌埠晶菱机床制造有限公司、金洋家用机床制造有限公司、蚌埠家用机床厂等企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各类专用机床产品,积极利用先进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发高技术数控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到2010年,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专用机床生产企业集群。
四、发展产业集群的对策和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协调、指导、监督和服务等方面的功能。积极利用产业引导政策的制定来间接干预和指导产业集群的发展,平衡资源投入,优化产业集群结构,引导产业发展方向,规范企业行为,防止集群内部成员企业间的盲目竞争和重复建设。要营造开放的、宽松的投资创业环境,保护企业家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尽可能地降低投资、创业、企业经营和企业扩张的成本,让投资有利可图,调动民众的创业积极性。引导建立行业自律性组织,加快推动行业协会的组建工作,共同规范市场秩序,制止无序竞争。
(二)发挥园区主要载体作用,带动产业集聚。把工业园区整合为产业功能区。要按照功能区的发展方向,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整合工业园区。明确工业园区定位,以大项目和增量投入带动园区整合。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引导外来投资、企业新建和老城区企业退城进园。
(三)抓住重点环节,增强产业集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抓紧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谋划龙头项目,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使之成为集群的核心主体。通过产业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企业集聚和配套,实现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延伸。注重引导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鼓励企业拿出产业链上的某一功能模块与别人合作,进行专业生产,形成良好的区域产业链。
(四)构建公共平台,形成有利于产业集聚的运行机制。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以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服务为重点的支撑服务体系。因此,要进一完善和发展政府服务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为业已形成的产业群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要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施行鼓励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技术投入的政策,培育和发展其优势产业。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引导企业通过专业化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快速升级。制定特殊的政策,促使决定性影响地区竞争力的高技术、高管理、高增值企业脱颖而出,持续扩张;重视吸引与本市产业有关联的国内外高技术、高管理、高增值企业来本地落户。
(五)大力支持技术创新。要构建两个技术创新平台,即全社会的公共研发平台和特色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提高政府对通用技术的开发投入,鼓励产业集群同大学、科研院所联姻。围绕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选择技术攻关课题,组 织行业关键技术、工艺的研究开发,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通过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基金,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政策手段,引导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逐步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
〇〇六年九月十三日16
二
第二篇:应城市制盐工业产业调查报告
XXXX市制盐工业产业调查报告
201X年X月XX日,XXXXXXX集团XXXXXX率领XXX部一行XXX人到XXXX市考察了制盐工业产业发展情况,实地参观了应城市制盐工业产业重点企业,并与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依据实地考察情况,形成以下调查报告。
一、应城市概况
应城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孝感市区西南。距省会武汉市96公里,东距孝感城区49公里,县域面积1103.38平方公里,人口68万人。应城市岩盐资源以储量大、纯度高、分布广、埋藏浅而闻名全国,分布面积约为140平方公里,最丰富的藏盐地段含盐厚度为200-500米。应城市现已形成了以公路、铁路、水路、空运并举的交通网络,汉渝铁路穿境而过,汉宜高速、武荆高速横贯市境。
二、应城市制盐工业产业情况
1、岩盐资源概况。
应城市岩盐分布面积14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2.7%,资源储量280亿吨,位居全国第四。应城市岩盐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马坊、长江埠、四里棚等地,埋藏深度300—800米,埋藏较浅,易于开采,氯化钠含量为45%—94%,品位较高。
2、制盐工业产业发展现状。
应城市制盐工业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69家,资产总额99.3亿元,已形成年产原盐400万吨、纯碱130万吨、氯化铵140万吨、复
合肥80万吨的产能规模。2011年,产业销售收入141.9亿元,上交税收3.5亿元。其中,湖北宜化集团应城双环公司已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上缴税收1亿元。
3、制盐工业主要产品发展情况
应城市制盐工业产品主要有原盐、纯碱、氯化铵、合成氯、精铵、复合肥、高塔硫基复合肥、芒硝、烧碱等20余种。其中,“红双环”牌纯碱、“红双圈”牌氯化铵、“自流井”牌食盐被授予中国名牌产品;“湖皇”牌纯碱、氯化铵,“桂湖”、“洋洋”、“凯利丰”牌复合肥被授予中国知名品牌;“白玉兰”牌精制盐被授予湖北省精品名牌;“桂花”牌加碘精制盐被授予湖北名牌产品。
三、重点考察企业概况
1、孝感广盐华源制盐有限公司位于应城市四里棚工业园,由新都化工股份公司(A股代码002539),联合广东省盐业总公司和湖北省盐业总公司,共同投资1.8亿元组建而成,专业从事精制盐和日化盐系列产品的生产经营。公司总资产3亿元,现有员工35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0余人,拥有地下可开采区域6.2平方公里,可开采储量达 1.2亿吨,年产精制盐75万吨,是国家首批食用盐定点生产企业之一。2011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利润1000多万元。
目前,该公司产能已实现日产2800吨盐,200吨硝。年产96万吨盐,4万吨硝。该公司近50%的盐产品用于满足新都化工股份公司相关产业链所需,剩余产能主要用于出口,满足省盐业公司计划食盐产品需求和功能盐产品市场需求。据了解,该公司年消耗13万吨煤,每消耗1吨煤可生产7吨盐。
2、久大(应城)制盐有限责任公司(久大(应城)盐矿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工业盐和食用盐定点生产企业,也是多品种盐生产与市场开发的企业。公司现有固定资产原值2.65亿元,原盐生产能力100万吨/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国家认证。主要产品有“自流井”牌工业盐、“云鹤”牌、“桂花”牌加碘盐、精制盐、肠衣盐、芒硝系列和营养盐、调味盐、日化、畜牧盐等多品种盐系列。
目前,该公司产能已实现年产130万吨盐。2011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利润3000多万元。据了解,该公司年消耗25万吨煤。
四、产业政策
发改委2006年发布的《全国制盐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中明确指出,严格实施制盐项目的核准制。原则上不鼓励单独新建盐厂。主要依托现有制盐企业,结合兼并、重组,在资源、原料、运输、市场消费具有比较的地区进行改造、扩建。优先支持盐碱同步配套项目建设。
《意见》第二十四条明确提出了新建、改建和扩建制盐项目(海盐、湖盐和井矿盐)应达到的具体参数,除海盐、湖盐以外,其余制盐项目,年生产规模应达到60万吨以上;井矿盐劳动生产率为3000吨/人.年;井矿盐区工艺装备应采用盐硝联产、分效预热、热电联产工艺和技术,生产全过程应全部采用计算机集散控制技术、卤水净化和自动化包装技术;井矿盐企业全面实现可控的矿山开采,岩盐矿石 的采收率由15%左右提高到25%,吨盐综合能耗为140公斤标准煤。
《意见》第二十五条要求新建、改扩建项目达不到上述相关指标要求的,一律不予核准。
五、投资开发预估
按照《意见》要求,经参照应城市当地制盐企业相关信息,我们按照年产60万吨盐和年产3.5万吨硝进行了项目框算。项目框算主要内容包括,矿山建设、项目用地、卤水净化系统、制盐系统、热点系统、其他支出和流动资金。
1、矿山建设。
①购买岩盐矿资源。经了解,应城市岩盐矿主要归于云应矿区(云梦县—应城市矿区),该矿区探矿权证多已被孝感劲鹏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北省鄂东北地质大队取得。因此开采岩盐矿,须先向以上两家单位购买探矿权证,再办理采矿权证等手续。
根据当地政府相关人员分析指出,购买2平方公里岩盐矿资源,费用支出约2000万元。
②开采设施。按照以上设定产能规模,需建设10对矿井(一对矿井是指一个注水井、一个出水井)和一座泵房,并建设矿山基础设施,购买相关设备。费用支出约4000万元。
2、项目用地。按照以上设定产能规模,项目用地约200亩,费用支出约2000万元。
3、卤水净化系统。该系统拟采用石灰烟道气法,费用支出约5000万元,费用支出主要用于土建、购买设备和安装调试。
4、制盐系统。该系统拟采用五效真空制盐法,材料主要以钛管、复合材为主。费用支出约1.5亿元,费用支出主要用于土建、购买设备和安装调试。
5、热电系统。该系统正常运转需要75T锅炉和6000千瓦机组提供动力来源。费用支出约5000万元,费用支出主要用于土建、购买设备和安装调试。
6、其他支出。费用支出约500万元,费用支出主要用于建设配套系统,完成设计、环评、安评等。
7、流动资金。费用约3000万元。根据应城市当地市场行情,吨盐成本约200元,60万吨盐成本约1.2亿。按照3个月为一次结账周期计算,则需要流动资金3000万元。
综上所述,项目费用合计约3.65亿元。
六、预期成本和收益
1、生产成本。经了解,制盐工业企业日常生产成本支出主要用于燃煤消耗。按照《意见》指导要求,吨盐综合能耗为140公斤标准煤。按照以上设定产能规模,年消耗标准煤8.4万吨标准煤。
2、税收成本。经了解,应城市制盐工业企业主要缴纳税种包括资源税、增值税、所得税等,资源税率10元/吨,增值税率分食用盐税率13%,工业盐税率17%,所得税率则执行国家统一标准。经初步估算,吨盐税额约25元。
3、预期收益。经了解和保守分析,应城市制盐工业企业产成品市场价格约300元/吨,成本约200元/吨。预期收益率约37.5%。
七、投资分析
1、有利条件: ①市场空间
制盐工业产品应用广泛,企业发展潜力巨大。由于资源成本的原因,制盐工业领域的进入门槛较高。在我国,制盐工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学、医药等,因而该领域产品市场空间巨大。
②政策导向
根据《意见》指导要求,优先支持盐碱同步配套项目建设,培育和发展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大型制盐企业兼并、改造中小型盐场(厂),建立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③政府支持
考察期间,应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表示全力支持湖北稻花香集团参与应城市制盐工业发展,市委、市政府愿提供一切必要的帮助。
2、不利因素: ①开采成本较高
应城市现有制盐工业企业多数是通过集体企业专制收购,获取了岩盐矿资源。新建制盐工业企业则需要通过购买探矿权证、采矿权证已获得岩盐矿资源。探矿权证受地质条件和市场行情影响较大,风险集中度较高。
②环境污染严重
制盐工业有高能耗、高资源消耗、重污染的特点。制盐工业所排废水对自然环境是极大的污染。环境治理成本和资源税费较高。
③成本制约严重
由于我国是煤资源消耗大国,受到多方面影响,煤价居高不下,对制盐工业企业成本影响较大。
④经济环境影响大
制盐工业产品用途广泛,主要为盐化工企业提供必要的生产原料。受到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影响,导致市场需求波动较大,企业收益不稳定。
综上所述,应城市制盐工业产业受政策导向和市场环境影响,不能满足开启项目投资的外部条件,建议项目缓建。
XXX部 201X年X月XX日
第三篇:工业调查报告
小企业当有大作为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工业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作为工业经济主体的工业企业,对地方工业经济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近年来大力开展的招商引资活动,XX工业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全区规模企业已经发展到了XX户,工业企业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真正起到支撑作用的却是XX和XX重点企业。就XX年而言,两户骨干支柱企业交纳税金约为XX元,占全区税收收入的XX(XX年受意外因素影响,正常情况下将达到XX)。两户骨干支柱企业在提供税收保障等诸多方面的作用,是区内其它企业无法替代的。
那么,在现有的规模企业中,除去以上两户重点骨干企业,其他拥有广阔发展前景和空间的小企业,是否应该加快发展步伐,做大做强,在全区经济发展中大有作为呢?
纵观我区小企业,无论在企业规模、销售收入、职工人数等方面都相对较小,而且经济总量较小。这些小企业虽然暂时还无法发挥两户骨干企业的支柱作用,但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建设,正在不断壮大起来,对我区工业经济和地方社会发展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例如XX、XX等企业已经发展
成为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正逐渐走出小企业行列,发展成为我区的重点骨干企业。
虽然我区的小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受自身规模等方面的限制,小企业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诸如在我区的小企业中,大部分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管理相对不够严格,制度不够健全,人为因素较多,多数企业还靠着血缘、亲缘、地缘“三缘”加以维系。大部分小企业缺少长远发展规划,只看眼前利益,缺少前瞻性和预见性,缺少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针对目前小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区的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小”的优势,在“小”字上下功夫,追求“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专”、“小而壮”,这样小企业就会不断做大做强,最终有所作为。
一是我区的小企业要培养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的优势跟企业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小企业未必就没有优势。全面的实力没有大企业强,但是,产品、种类、质量、市场等某一个具体的方面有可能比大企业强或者能够与其抗衡。我区现有“XX”国家驰名商标、“XX”国家免检产品、“XX”省、市著名商标。这些企业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在长期的发展经营中拥有了自己固定的市场。特别是,XX有限公司生产的肥牛制品不仅销售到XX等省、市,而且产品还出口到对牛肉
制品要求极其严格的中东地区。因此,我区的企业可以通过做“精”产品,实施品牌战略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二是小企业要注意发展自己的特色。俗话说:“与众不同,其乐无穷”。“特色经营”也是适合企业生存发展的良好建议。因此,小企业要培养自己在经营方式、产品、服务方式、营销上的独特性。我区拥有XX等特色资源,企业应依托资源,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新产品,在新型建材、生物制品、绿色食品等具有独特优势方面做好“特”和“专”的文章。
三是我区企业应进一步壮大经济总量。区内这些企业在不断开发新产品、上新项目的同时,应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目前,我区的XX有限公司在稳定了现有肉鸡制品市场的基础上,正在谋划进一步的发展,积极进行“二次创业”,计划新上XXXX加工项目;XX有限公司建立了XX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形成了规模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沼气发电为一体的产业发展链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要通过实施技术改造,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扩大经济总量,在“壮”的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是小企业要从家族企业向社会企业转变。家族企业并非就干不好,关键在于制度。因此,企业要吸引家族之外的“打工者”,避免管理者的近亲繁殖,只有这样才可能逐步淡化家族色彩。同时,小企业一般没有大企业那样臃肿的组
织体系和官僚机构,管理上的适应性也很强,因此不能人为地忽略或丧失自己在这方面的优势。
五是小企业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扶持政策。企业在自身投资建设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XX建设、技术改造、农业产业化以及我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贴息资金等扶持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并以此带动企业自身增加投入,从而促进企业加快发展壮大。
第四篇:产业调查报告
产业调查报告范文
开展产业调查但不知道如何写调查报告,没关系,下面请看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产业调查报告范文,内容仅供参考。
篇一:产业调查报告范文
为了大力全方位推动我县山野菜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使山野菜行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县委、县政府根据市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对*市山野菜产业进行调查的通知》的要求,责成农委牵头,会同药品监督管理局、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卫生局、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对全县山野菜的采集、加工及销售等情况进行为期一周的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山野菜生产、加工、销售情况
**县地处***南部山区,境内山高林密,沟谷纵横,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森林野生植被完好,为山野菜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可利用的经济植物500多种,较为名贵的有山参、黄芪、平贝、细辛、鹿茸、刺五加等200余种中草药和松茸、蕨菜、薇菜、榛蘑、黑木耳等山珍产品。
**县山野菜平均每年总量在3500吨(鲜)左右,包括蕨菜2200吨、薇菜650吨、榛蘑100吨、滑子蘑200吨、刺嫩芽70吨、黄瓜香30吨、黑木耳50吨、松茸8吨,出产季节分别为5月中旬5月末刺嫩芽,5月末6月蕨菜、薇菜、黄瓜香,7月9月榛蘑、滑子蘑、松茸、黑木耳。我县山野菜保存和加工方式比较简单,保存方式多为盐渍和晒干两种;加工方式为晒干,人工挑选剪根,不使用其它添加材料。县内生产、加工山野菜的企业有二十多家,其中有十六家在工商局注册,有十四家企业注册了商标品牌。山野菜原料及成品销售方式有直接销到外地客商手中和代销两种方式;销售地点有日本、韩国、香港和国内各地,日本、韩国消费者对我县的山野菜给予高度评价。近两年采集山菜给农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一个劳动力一年跑山可增加收入近万元,占农村农庭总收入2030%。
二、山野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野菜是一种无化肥、无农药残留污染的营养价值较高的天然绿色食品,可以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使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山野菜成为现代都市人的美味佳肴。从而促使了我县山野菜产业大踏步发展,但同时也使暴露出来一些问题。
1、分散,重采轻管,存在破坏现象。我县山野菜大部分生长在交通不便的重山密林中,缺乏合理的保护措施,在群众性采集过程中,毁灭式、掠夺式的采集,致使有的物种几尽枯竭,造成了严重破坏,制约了对野生菜的永续利用和商品开发。
2、开发利用的研究较薄弱。由于野生菜分布和种类的多样化,使得它的育种、管理、采收、贮运、包装、保鲜及系列食品的加工,未形成规范化,许多宝贵得不到利用。
3、的利用率低。我县可食野生菜开发利用率仅为其的3%左右,由于野菜生长的特性及部分品种的耐贮性较差,在采集、装运过程中,也会造成较大的损失和浪费,降低其利用率。
4、加工企业信息不灵,加工技术落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主要是我县的一些山野菜加工企业由于信息不灵通,不能及时把握国际市场的经营销售动态,进行盲目收购、加工,致使产品积压亏损惨重。再加上加工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产品质量差,花色品种单调,因此产品缺乏竞争力。而且,我县出口的大部分山野菜为腌制品和晒制品,用大罐包装,只能作为他国的再加工原料。
三、对山野菜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统一规划保护。可食山野菜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涉及多地区、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它不仅与食品工业相关,而且涉及到农业、林业、医药、商业、外贸各个方面。因此,应该把野生菜列入国家食品产业来进行开发,建立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域,建立野生菜种子苗圃,保护及收集珍稀和濒危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菜。
在生产上,应实行分区采收或间隔采收制度,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避免因盲目开发而造成野生的枯竭。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要积极进行人工集约化栽培,建立原料基地,并逐渐实现基地良种化、区域化,使在质量、品种、规格和数量方面有相对稳定的保护,既为山野菜食品的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料,又可有效地保护。
2、加大山野菜的研究力度。首先,山野菜的开发利用应在充分研究其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应对种子进行研究。除开发新型可食野生菜品种外,还应对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品种进行研究,以便实现人工栽培,并保持原有的野生风味。此外,要加强对野生菜的营养、疗效及保健功能的研究。加强对采后贮运、保鲜及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并同步研究其配套加工设备。
3、综合开发、提高的利用率。在山野菜的开发中应树立综合开发、物尽其用的指导思想,避免浪费。首先是积极探索山野菜的主体开发。自然界中植物很少单独存在,多数是群落组合存在于各地,一种植物常常伴随着其他植物。因而在开发时,要考虑相关的可食野生菜的开发;其次,要考虑综合利用,比如果实、根、茎、叶、花的利用,可从中提取食用色素、香精、香料、果胶、淀粉、甜味剂等特殊营养成分,从而提高野生菜的利用率。
4、联合开发、改造技术、拓展深加工领域。积极进行技术和引进,改造现有加工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完善加工工艺,改进包装装潢,制定必要的质量标准,加强产品质量的测定,建立国际标准化的体系。
目前,我县的山野菜加工制品有干制品、盐渍制品等,多为粗加工,品种单调,档次较低,应该用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如开发速冻制品、野生蔬菜汁、保健食品、野生蔬菜粉、野生菜的发酵食品等等。这样,野生菜的研究、开发、利用才能成为具有我县特色的新产品,并更快走向世界。
篇二:产业调查报告范文
为全面落实县四次党会议精神,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助推“三个**”和新农村建设,切实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根据县政协xxx年工作要点安排,县政协组织开展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现状
从1xxx年开始,我县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发展规划》为引领,通过持续努力实现了农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农业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大提高。到xxx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亿元,比xxx年增加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60元,比xxx年增加3687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比xxx年增加7%。
(一)产业化基本情况
十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覆盖了三次产业。初步统计,全县现有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的企业55家。其中,本地注册企业41家(含3家国企),外来委托、订单生产企业14家;组建农民专合社82家,发展产业型协会21个,农产品营销经纪人63人。
在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获省级认定的扶贫龙头企业1家,市级认定重点龙头企业17家;通过国家级认证示范社3个、省级示范专合社12个,市级示范社13个;获省市优秀农业经纪人4个。
1、企业经营型。按产业类别分,现有生产型企业有26家;加工类企业26家;旅游类企业3家。共流转土地、建立产业基地
万亩,发展订单农业9万亩,带动农户达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47%。其中,(1)生产销售企业中,种子生产繁育10家,水果蔬菜生产销售3家,畜牧养殖销售11家,水产养殖销售2家,年生产销售:种子840万公斤,水果蔬菜万吨,生猪万头,珍禽97万只,禽蛋3350万枚,分别占全县总产的100%、5%、10%、13%、%。实现收入亿元。订单农业面积9万亩,流转土地万亩,解决就业3500人。
(2)收储、加工销售企业26家中,粮油类14家,食品7家,蚕丝1家,虫草加工1家,猪毛生化加工1家,林产2家。年收购、加工销售大米7万吨,油脂万吨,肉类万吨,(本地原料)特色食品万吨,分别占全县总产的53%、40%、30%、15%。
(3)观光旅游企业3家,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万人。
2、专合组织型。截止xxx年底,全县共发展农民专合社81个,注册资本6275万元。其中,水果种植20个、畜禽养殖26个、蔬菜种植13个、水产养殖10个、养蜂2个。合作社入社成员5460户,流转土地万亩,带动农户11600户。xxx年,实现销售总额5125万元。
3、协会、经纪人型。全县登记注册的产业化经营性协会共21家、会员3025人,农产品经纪人注册会员63人。产业协会中,从事生产销售的16家,技术指导型协会3家,专业销售型2家。
xxx年,生产型协会实现销售收入4500万元;农产品经纪人销售总额达5125万元。
(二)产业化优势与特点
1、区域化布局初现,组织化逐渐提高。通过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农民参与的发展机制,我县立足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了杂交种子、绿色蔬菜、无公害优质水(干)果,可溯源生猪、优质獭兔、无公害水产等10类产业基地,以及“十点五线”休闲农业区。
同时,全县于xxx年通过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推进县”认定。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达18个,无公害农产品总产达万吨,分别占粮食、油菜、水果、蔬菜总产的%、%、%、%。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十年努力,建成水稻、油菜种子基地万亩,并成功申报为“四川省油菜种子繁育基地县”。
2、内培外引齐头并进,多元投入助推跨越。目前,55家龙头企业中,本土企业41家,年实现销售收入9亿元;引进产业化企业14家,实现生产总值达亿元。带动本县及周边地区农户
3.2万户;81家农民专合社,年收购销售额达亿元,是十年前的35倍。
3、三产融合互动,产业向纵深发展。在加快产业发展和基地建设的同时,农产品加工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中,年收购加工粮油达万吨,肉类万吨,(本地原料的)特色食品吨,分别占全县总产的55%、30%、15%。
4、产业特色鲜明,名优品牌崛起。全县现有注册商标18个,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13家。并培育出“**贵妃枣”、“略坪蔬菜”、“长荣”蜜柚,“汉农”野猪肉、“茂露”山地鸡、“垚垚”、“名凤源”野鸡蛋、贵妃鸡蛋、“昌益”绿壳鸡蛋、“福民”黑鸡蛋等品牌。外销农产品统一包装率达到了30%以上,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不断提高。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问题:
(一)重视不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县级推动力度小。1998年以后,全县再没有类似的产业化规划,对产业化的发展也没有提上政府的重要议事范畴,未有研究、部署和推进措施;二是近年成片、成带发展农业产业化成效不明显,新农村示范基本上是在原有产业基础和规模上搞重点工程打造,真正推动农业产业化、助农增收不很明显;三是乡镇“重项目轻基础”。对农业项目实施重视,对“一村一品、一镇一色”的发展缺少研究和分析,真正助推农业产业化的乡镇较少。
(二)龙头不强。表现为:真正的产业化龙头少、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不高。本土企业中,仅有16家评为市级龙头,无国家省级的产业化企业;在26家生产型企业中,除种子业10家、果蔬销售3家、生猪养殖11家、水产养殖2家与农业的生产有较强直接关联外,26家加工、3家旅游观光企业与农业生产仅为生产者与收购者的关系,几乎没有定向(订单)生产联系;二是产业链条不长、农产品附加值低。全县特色农产品品种多、产量小,无法满足企业的加工生产,无公害粮油有条件但无参与的企业。贵妃枣、优质梨优势明显,也仅服务于集团消费,没有真正接受市场检验。生猪(年出栏万头)、小家禽(年产875万只)量足质优,但主要依靠鲜卖,无精深加工,“6115”工程的推动没有全面的支撑体系。
(三)规模不大。我县的农业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式经营,规模化的种植基地发育不够,集中连片少、集约化
程度低;养殖业同样如此,规模化养殖比例低。因此,农产品批量供应能力差,在市场中形不成气候。以致没有一个省市级的批发市场;其次,乡镇间产业化基地建设不平衡,规模效益始终得不到显现。再者,产购间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生产技术和服务管理水平质量不高。缺乏合同履约管理、监督机制,企业与农户还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龙头与农户间联系松散。
(四)投入不足。虽然“三农”投入逐年加大,但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来说,投入显得严重不足。
1、投入结构不尽合理。xxx年新农村建设本级安排1650万元,但用于农业产业培育的资金不到21%,用于引导企业发展的资金为零。
2、争取的上级建设项目中,针对农业产业化的比例极少(除了特批专项)。
3、金融支持乏力。由于农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专合社等经济组织贷款缺乏金融部门支持。
4、民间资金对农业的投入,由于土地集中困难,难以进入。同时缺乏民间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政策措施。
(五)合力不够。品牌效应利用不突出,没有充分发挥**名牌效益,在水果、蔬菜、大米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例如枣子就有“万佛”、“调元”、“观音”等多个品牌;二是农口部门优质服务市场未能体现“**”特色、优质农产品没有固定的销售窗口,有也仅限于大的公司行为,折射出市场发育不全和服务市场、服务产业化的宣传意识不强;三是机制不佳。企业、专合社与农户之间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签订订单后:农民按价高销卖无视合同、企业随行就市低价收购不执行保护价政策,企业原料短缺和农产品卖难同时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订单农业”履约率偏低;四是专合社管理不规范,大多数合作社没有有效发挥组织。
篇三:产业调查报告范文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区物流产业的发展情况,提高物流产业的整体水平,以降低物流成本,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服务于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我们分别走访调研了部分物流企业、工业企业、专业市场业户,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现就我区物流产业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一)、主要物流指标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区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为代表的物流业,适应工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xxx年全区公路货运量 4940 万吨,货运周转量 96693 万吨公里,注册营运性货运车辆 4021 辆,吨位 15801 吨,挂车 294 辆,吨位 9092 吨,总载重达到 24893 吨位。据统计,xxx 年物流业增加值为 亿元,比上年增长 17%,占全区 GDP 的比重达到 %,占服务业的比重达 17%。物流业的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 %。
(二)、物流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全区从事物流产业的市场主体260余家,依附四大专业市场130余家,依附工业企业110家,依附商贸企业和为三农配送20余家。但在工商部门依法登记注册的共81家。其中依附沙发材料市场的有证物流业户41家,依附沙发市场的有证业户23家。全区从事危化品运输的物流物业7家。据不完全统计,全区从事物流产业的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
(三)、物流市场主体规模普遍较小。目前我区登记注册的物流企业中,注册资金 300 万元以上(含)的仅有众智达、安顺、恒业、山运 4 家,其中众智达物流的业务主要是对原企业(催化剂公司)服务的,依存度较高。安顺物流主要为兴鲁化工和齐鲁石化服务的,依附性也很高。恒业物流主要以上海、广东、无锡、西安五条专线为主。山运物流主要是依靠为主要业务。这些企业拥有的车辆只有几十部。xxx 年全区纳税过 100 万的物流企业仅4家,分别为众智达物流、大地公司、安顺物流、恒业物流,数量仅占纳税过百万服务业企业的 6%。4 家企业中,纳税都不足 500 万元,除众智达外,其余不足 200 万元。除了这几个较大的物流企业之外,大多数物流企业只有几部车辆,更为甚者很多物流企业只有一张桌子、一部电话、一个门头,主要是配货业务。依附于沙发市场的配货站达80余户,但大多数都没有自己的车辆,只是搞配货业务。依附于沙发材料市场的物流业户41家,大多数是只有一到三部车辆。
(四)、第三方物流发展迅速。随着我市鸿运、良乡、王舍物流园的建立,我区第三方物流队伍迅速发展,初步形成零担、专线、联运、快递、危化品运输等络覆盖全国。宏信化工、催化剂公司、兴鲁化工、永大化工、凤阳彩钢、华安新材料等企业物流逐步向第三方物流拓展,加快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银座、利群等商贸连锁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的物流设施整合改造,投资新建了一批配送中心,带动了第三方物流的迅速发展。
(五)、当地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为物流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四大专业市场持续的繁荣和发展,带动了为市场服务的物流业。据不完全统计,这四大专业市场物流圈能辐射全国十几个省市,各种专线、零担、联运络辐射面越来越大,越来越灵活和便捷。我区的支柱工业企业采取全面外包主辅剥离物流公司的方式,释放了大量的物流,也带动了第三方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降低了企业成本。
二、我区物流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物流企业对现在物流认识不够。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物流企业,对现在物流是为工农商贸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物资供应和保障的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组织技术,以信息化为支撑,整合生产资料供应、运输、加工、仓储、配送、包装、金融服务、回流回收,以降低物流成本为目的,最终实现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理解不够清晰,内涵掌握不够系统,对现在物流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比重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制约了物流和功能的释放,束缚了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不利于物流服务业的推进和发展。大多建立在低水平的无序竞争运营之中。
(二)、从宏观上没有统一的规划。物流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产业布局缺少统一、科学规划。各物流公司各自为政,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比比皆是,这样不但浪费了有限的土地、人力、资金,分散了我们的整体实力,影响了我们做大做强的物流产业,还削弱了物流产业的竞争力,使我区的物流产业形成了现在的“铺天盖地的多,顶天立地的少”的不利局面。
(三)、物流企业成本上升,物流业的税赋不甚合理。一是物流运营成本加大。随着土地、人力、燃料等不断升高,加上市场竞争激烈,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据调查,运输型物流企业燃料成本和过路过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由xxx年的3040%上升为去年的5565%。物流企业在高成本、低利润状态下运行,缺少发展后劲。二是物流业的税收管理和税赋不甚合理。现行的营业税将物流业务划分为运输(包括运输、装卸、搬运)与服务(包括仓储、代理等)两大类。前者营业税税率为3%,后者为5%。实际经营中,综合性物流企业各项业务上下关联相互重叠,很难区分运输和服务收入,税务部门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征税。其次,存在重复纳税现象,物流企业出租仓库,既要按照租金收入缴纳5%的营业税,还要缴纳12%的房产税,又要缴纳8%的土地使用税,合计缴纳总收入25%的税收。过高的税负制约了物流产业的发展。第三制造企业因剥离非核心物流业务造成税负增加,各项税收费用统算,剥离后比剥离前增加10%20%,从而使物流得不到更有效的释放。第四,地方税源流失严重,有些物流公司由于没有税务发票的开票资质,便选择政策优惠的地区和注册公司,造成地方税源流失。
(四)、专业化物流和精细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物流企业专业化和精细化与供应链的一体化配套的服务水平不高,突出表现在小、散、乱,形不成规范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物流信息尚未达到共享共用,造成物流企业间以及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性的运输、仓储服务,难以满足专业生产所需要的专业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的服务。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滞后,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结合得不够。
(五)、管理不到位,物流企业诚信意识缺失。由于我区目前还没有对物流产业实施统一的管理,职能部门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因此致使政府对物流产业管理的不到位。由于管理不到位,再加之各种法规体系不健全,政策措施不配套,使的物流企业盲目相互压价,无序恶性竞争。服务质量低,不讲诚信,代收货款占为己有时有发生,无照无证经营现象存在。
三、对我区物流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成立统一领导管理机构,强化管理。成立以区分管领导为组长,由经信局、发改委、交通局、贸易局、地税局、工商局、公安局为成员的统一管理领导小组,集中对物流产业进行整治和管理。为我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领导管理体制。在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基础上,聘请物流专家对我区的物流的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产业布局、产业发展重新进行规划,制定中长期物流产业规划,按照规划逐步发展实施。
(二)、优化物流产业的政策发展环境。现在物流业发展的关键是制造业主辅分离,向物流企业释放物流。调查中发现,现在发展比较好的物流企业,主要是从大型制造企业自身剥离出来的企业物流实体,这类企业具备满足制造企业专业化生产所需要的配套服务,形成生产前物流供应服务与企业内部流程再造相匹配,与生产后商贸物流相接轨的供应链一体化整体服务功能,从而推动物流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支持制造企业主辅分离的政策环境,落实《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xxx)51号),推动物流企业增强一体化的服务功能。尽快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让物流企业享受有关差额税收政策。按照物流一体化运作的需要,和公平赋税的原则,将物流的运输、装卸、搬运、仓储、代理等环节的营业税统一调整为3%。加强交通运输管理,严厉打击公路三乱,免除企业不合理负担。
(三)、加强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物流标准化是加强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是现在物流的重要支撑,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引导,重点培养一批龙头骨干物流企业,以提升和带动我区物流产业整体水平。与其他城市联合,重点支持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平台间信息交换标准,完善平台间互联互通机制,推动跨区域、多领域的信息络联盟合作。
(四)、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支持高等院校与物流企业合作,通过采取物流人才订单式培养的方式,开展物流专业培训,有针对性的培训行业内能够统筹规划和服务与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鼓励企业和学校合作,支持企业为大学生实习提供方便,增强大学生就业的能力。成立物流行业协会,强化自律意识,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和水平,推动物流产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
第五篇:工业旅游和产业旅游
工业旅游和产业旅游
1、产业旅游起源和定义
产业旅游的兴起,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法国雪铁龙、雷诺、标志三大汽车制造商开发以参观汽车装配现场为核心的旅游产品,西方发达国家在后工业过程中兴起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产业旅游。
产业旅游就是以生产过程、生产风貌、工作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以满足旅游者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目的,共同实现旅游收益与企业收益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
2、产业旅游内容:产业旅游的内容主要针对第一、第二产业、是以生产过程、生产风貌、工作生活场景为主的旅游资源,其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场所、生产过程、生产成果和管理经验四个方面:(1)生产经营场所主要指大型工业生产场所或农业生产为基地,这些场所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强调独特的建筑群,如经老产房改造而成的上海8号桥;强调宏伟的生产规模,如上海宝钢集团、长江三峡工程坝区等;强调环境优美,如江西大赛的梯田景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花园式工厂等。(2)生产过程通常不为旅游者熟悉,因此,了解生产过程成为产业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产业旅游的众多西方企业在公司内部设有参观通道,方便游客了解企业生产的各个关键环节,且不影响其正常生产活动。在法国葡萄种植地区游客可在葡萄园了解葡萄采摘的情形和在酿酒厂参观葡萄的加工过程。(3)生产成果是产业旅游中的重要一环,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产业旅游的主要吸引要素。游客可到企业或生产场所购买企业生产或游客当场制作的生产成果。例如,在上海南汇桃花村中,旅游者可在桃园中摘桃、品桃、甚至将南汇桃带回家中。(4)丰富的管理经验是企业的一比无形资产与财富,通过产业旅游接待旅游者或为其它企业培训,传播企业自身的先进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增加企业效益。
三、产业旅游内容: 产业旅游主要指以工业、农业为主体的工业旅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科技旅游等专项旅游活动,其主要具有以下三种类型:(1)工业旅游:以工业发展成就、工业产区风貌、工业生产过程、工业企业文化等工业相关因素为吸引物的体验活动,是一种工业与旅游相交叉的新兴综合旅游产品”,其主要包括都市工业类、现代制造业类、工艺美术类、高技术类、工业遗存开发利用类、循环经济类和老字号等七大类旅游产品。(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以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等农业资源为基础,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旅游产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农业第三产业,而且达到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3)其它产业旅游:一是工业旅游与农业旅游所延伸出其它产业旅游形式,如生态农业、科技旅游;而是第三产业与旅游业想结合所衍生出的产业旅游,如游轮旅游、创意产业旅游以及时尚旅游。
产业旅游模式
1、博物馆模式:博物馆模式是产业旅游发展中比较常见的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将所要展现的主题以博物馆为载体进行表达,通过博物馆的展览,来满足旅游者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也兼具保护产业旅游资源的功能。在上海,博物馆模式的产业旅游数不胜数,譬如上海公安博物馆、上海纺织博物馆、上海汽车博物馆等属于典型的博物馆发展模式。
2、传统观光模式:传统观光模式,顾名思义主要指以旅游者观赏为主的产业旅游。通过传统观光旅游的方式,游客获得最直接的体验。日本兴起的农务旅游便是传统观光模式,每年以春天的插秧、秋天的收割为契机,组织都市人去农村体验农民的生活,并且在沿海地区还组织游客参加捕捞虹鳟鱼和海带的采集及加工等活动。此外,组织游客参观企业的生产过程也称得上是一种传统观光模式。
3、游憩休闲模式:游憩休闲模式主要强调了产业旅游的休闲、娱乐度假的特点。从农业旅游的角度来看,游憩休闲模式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农场、果园等,开展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等各种休闲度假旅游活动。从工业旅游的角度来看,游憩休闲模式则以宜人的环境和参与性强的活动来想要吸引旅游者的注意,例如上海世纪公园。
4、高科技模式:高科技模式则是指以高新科技为卖点的产业旅游,吸引世人眼球。位于上海的虹口区的花园坊节能环保产业园将展示各项工业建筑节能高新技术为其主要目标,生动勾画出未来的图景;新加坡兴建的10个农业科技园则以名优花卉、珍稀动物、名贵蔬菜和水果的生产为主要旅游资源,并配套高科技农业技术,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型休闲农业旅游。
5、工艺品模式:工艺产品模式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以传统的工(农)艺技术为核心所开发的产业旅游,例如以我国传统刺绣艺术——苏绣为主题的苏州刺绣研究所,通过对传统手工艺作品的展示,达到观赏与保护的双重目;而是以工(农)艺产品为主体所开发的产业旅游,例如上海都市菜园,通过种植、收割、采摘、烹饪、品尝蔬菜等,使旅游者能够了解农耕文化、种植技术与农产品加工等相关知识,获得全新的感受。
6、综合创新模式:在以上五种常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近年来出现的综合创新模式尤其引人关注。该种模式以各种产业旅游资源为基础,通过别样的形式展现资源本身的魅力。如今,在火热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便是一个极佳的案例。上海创意产业聚集中的半岛1919便是由上海第八棉纺厂改建而来,在保持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建造充满现代气息的建筑群,在展现中华民族纺织业发展历史的同时,彰显现代上海的时尚艺术。
【知识】工业旅游类型
工业旅游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科技型工业旅游。即以现代化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为主要旅游内容,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京中关村科技园、西安高薪技术开发区、四川长虹集团企业等。
二是传统型工业旅游。即把过时的、比较落后的生活工艺、生产模式开发为传统工业旅游项目,如开采了多年的各类矿井、矿坑、矿区,蒸汽机制造厂和老火车厂等,典型的有德国的埃森煤铁工业城。
三是特定型工业旅游。即展示特定生产模式、生产工艺的项目,如位于费城的美国国家造币厂、青岛海尔园、大庆石油工业旅游基地、北京首钢集团工业旅游基地、四川绵阳市工业科技旅游基地、贵州茅台酒厂工业旅游基地等。
四是综合型工业旅游。即把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工业旅游融为一体,如美国拉斯维加斯及其附近的建在沙漠中的胡佛水库、中国浙江省安吉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湖北长江三峡工程坛子岭旅游基地等。
工业旅游特特点 工业旅游具有五大特点:
(1)丰富的知识性:工业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项目的最大特点就是知识性强、科技含量高。工业旅游的游览对象是工业企业的厂区、生产线、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产品,而这些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独特的观赏性:钢花飞溅的车间、几分钟组装一辆汽车总装线和卫星发射的场面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其他观光旅游所不能看到和体会到的。各个工业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在旅游中游客可以充分感受,较好的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奇、求知的需求,激发了旅游者的游兴。
(3)强烈的依托性:旅游资源的不可转移性决定了旅游消费只能在旅游目的地。工业旅游项目依赖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外,更需依附于工业企业及其周边环境作为其旅游吸引物。工业企业本身因素对工业旅游开展的可能性和程度至关重要。
(4)多重的效益性:工业旅游的开展使工业企业、旅游业、游客和地方经济多方受益,形成多赢的局面。首先,对工业企业来说,不仅得到参观费、直销产品利润等收入,而且宣传了企业品牌,提高了知名度,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其次,对旅游业来说,工业旅游是我国旅游产品体系完善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为旅游产品的丰富与发展拓宽了思路,也部分缓解了旅游产品的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再次,对游客来说,工业旅游满足了游客观光,采购、求知等多方面的需求。最后,对地方经济来说,工业旅游为各地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贡献,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5)较少的回头客:工业企业自身的性质决定,工业企业的可看对象变化不大,工业旅游一般也缺乏旅游产品通常所具有的娱乐性,主要是工业企业的神秘感和人们的求知心理促使人们到工业企业旅游,当人们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后,很难对其再产生强烈的重游愿望,所以,工业旅游的回头客较少。国外工业旅游开发模式
1、主题博物馆式:主要是以博物馆的形式,展示一些工艺生产过程,从中活化工业区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同时也激发社区参与感和认同感,还可以作为艺术创作基地,开展一些作品展览活动。
2、公共休憩空间模式:可以在工业旧址上建造一些公众可以参与的游乐设施,作为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如修建成景观公园,从而吸引大批游客的到来。
3、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可以在中心区建立一个购物中心,并配有咖啡馆、酒吧、健身及儿童娱乐场所等,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开发。
4、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开发模式:通过建设工业博览馆或者工业博物馆,举办有主题的工业博览会,并与招商活动、商务交流和交易、旅游等融合。如工业遗产旅游与会展旅游的结合。
5、组合开发模式:将工业旅游资源与周边其他非工业旅游资源有效组合,形成特色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