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

时间:2019-05-14 17:5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

第一篇:《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

附件9 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

为提高重大技术装备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增强高端装备供给保障能力,维护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根据《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目标

通过实施本方案,重大技术装备整机和成套设备取得重大突破,关键零部件及制造工艺设备水平明显提升,研发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有效满足石化、冶金、建材、轻纺、汽车等重点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两千万吨炼油装置大型压缩机组实现首台(套)示范应用,4500型涡轮压裂车实现产业化,大型化智能化连续炼铜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成功,大全张高速多色平版印刷机投入批量生产。

二、主要任务

(一)发展重大技术装备整机和成套设备

加强重大技术装备、自动控制系统、精密仪器仪表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建设,加快创新产品示范应用,为石化、冶金、建材、轻纺、汽车、电子等重点行业转型升级提供装备保障。

石化重大技术装备。重点研发两千万吨炼油成套装备、百万吨级以上乙烯成套装备、五复合橡胶挤出机组、4500型涡轮压裂车、18兆瓦集成式压缩机、负压欠平衡钻井装备、百万吨级低阶煤快速热解装备、8.7兆帕以上大型水煤浆气化装备、大型干煤粉气化装备、特大型空分装置、沙漠超深井快速移运特种钻机、150万吨/年PTA装置用压缩机组等装备。

冶金重大技术装备。重点突破高效节能长寿命高炉综合冶炼技术、高效低成本洁净钢冶炼技术、在线及离线热处理控制技术、全流程质量稳定控制技术、绿色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技术等技术、全流程设备状态监测预报与稳定运行控制技术。重点研发不锈钢冷轧复合生产技术装备、薄带铸轧成套装备、大型化智能化连续炼铜装备、大型锌电解自动化成套装备、高效水平磁系高梯度磁选机等装备。

建材重大技术装备。重点研发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生产线、高性能氮化硅陶瓷制品生产装备、大型干法超细粉体生产线、钢化真空玻璃生产装备、高世代显示屏用基板和盖板玻璃生产装备、高效太阳能电池背电极玻璃生产关键装备、全自动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 材料(LFT-D)模压生产设备等。

轻纺重大技术装备。重点研发高端数字化印刷成套装备、大全张高速多色平版印刷机、环保型胶柔轮转印刷机、大型制浆造纸成套设备、大型饮料灌装成套设备、碳纤维用宽口径高温碳化炉和石墨化炉、智能缝制柔性生产线、无菌吹灌旋一体化生产线、大型智能注塑装备、相变调温塑料造粒生产线、3D智能成型针织装备、智能制造染色设备、高速经编机、智能纺织喷印装备等。

汽车重大技术装备。重点研发汽车发动机曲轴成套生产装备、装配式凸轮轴成套生产装备、汽车高强度钢结构件成套设备、涨断连杆生产线、车身焊装生产线、涂装生产线、汽车电子生产装备及检测装备等。

电子重大技术装备。重点研发12英寸及以上集成电路芯片用低能大束流离子注入机、化学机械抛光设备、激光消融设备、新一代电力电子器件制造用碳化硅高温离子注入机、高温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淀设备、八代以上面板用平板显示光刻机、LCD全自动模组生产线等。

(二)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工艺设备配套能力 加快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关键配套产品的研制及产业化,发展专用生产和检测装备,攻克基础工艺、试验验证等基础共性技术,建立健全基础数据库,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和工业试 验验证条件,构建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工艺设备配套供给体系。

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重点发展用于第三代轿车轮毂、数控机床、航空高精度高速、重载列车等高端轴承,超低温阀门、高压大流量电液比例插装阀等特种阀门,高压超大排量柱塞泵、超低温泵等高端泵。加快高精度减速器、高负荷齿轮箱、高性能制动器、智能化伺服机构、直接驱动伺服机构、多轴控制伺服机构等部件装置产业化。研制高温超高压宽动态电成像测井仪、大型变频调速矿用半自磨机系统、转炉底吹氧气喷粉装置、高性能超大功率轧机主传动变频装置等重大技术装备关键设备和系统。

专用加工设备。重点发展精密轴承滚子全闭环自动生产线、轴承套圈高速镦锻机、高精度自动热辗扩机、链条滚子多工位高精度冷挤压设备、链条装配检测包装生产线、无级变速链自动装配设备、汽车驱动桥锥齿轮成套制造设备、强力珩齿技术与设备、智能冷镦紧固件成型机、大功率螺旋弹簧冷卷机等,提高轴承、链条、齿轮、紧固件等关键基础件加工专用设备技术水平。

先进工艺设备。重点开展铸造、锻造、热处理技术攻关,突破高性能复杂关键铸件铸造成型技术、柔性复合成形锻造技术、复杂结构件性能控制及畸形控制热处理技术。重点 发展工业级铸造3D打印设备、大吨位外热风水冷长炉龄冲天炉成套设备、超宽极薄高强钢板辊压式淬火成套装备、1200吨蒙皮拉伸机、引线框架专用精密高速压力机、航空发动机超塑性等温锻造精密成形工艺及设备、大型合金棒材二辊可逆式开坯机、高温真空渗碳技术及成套智能设备、超大型井式智能精密渗碳设备、深层扩渗微变形超高强韧化设备等,加强先进工艺及装备的推广应用。

(三)完善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体系

整合骨干企业、科研院所等优势资源,建设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检测评定、示范应用等平台,完善重大技术装备创新体系。

研发创新平台。依托大型科技企业集团、重点研发机构,设立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研究院,面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方向,加强重大技术装备创新顶层设计,构建重大技术装备创新体系。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为基础,形成重大技术装备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聚集相关领域优势资源,增强研发创新能力。

检测评定平台。依托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检验检测机构等,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平台,建立重大技术装备检测评定平台。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 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质量检验中心等建设,完善相关标准、检验检测方法和认证制度等,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在流程工业等在线检测需求突出的行业,加快建设生产试验线,提升产品质量、安全、环保、可靠性等全面系统检测能力。

示范应用平台。依托重大工程建设和有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建立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基地,作为长期承担相关行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任务的平台,推动用户、工程设计、设备成套、研发、制造、检测等单位加强合作,开展研发创新和示范应用。

三、重点工程

(一)重大技术装备升级工程

1.2000万吨级炼油装置大型压缩机组。由用户牵头,联合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研制用于2000万吨/年炼油装置的首台(套)大型压缩机组。机组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主要包括380万吨/年连续重整装置用循环氢压缩机组、400万吨/年蜡油加氢裂化装置用循环氢压缩机组、500万吨/年渣油加氢装置用压缩机组等3种世界最大规格的压缩机组。

2.4500型涡轮压裂车。由骨干企业牵头,联合用户,研制以输出功率5600马力的涡轮发动机作为动力单元,配备高转速大扭矩减速箱和5000型超级压裂泵的涡轮压裂车。整车作业功率 达到4500马力,最大工作压力140兆帕,满足我国页岩气开采需要,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3.五复合橡胶挤出机组。由工程设计单位牵头,联合用户和制造企业,研制高性能半钢子午线轮胎生产用五复合橡胶挤出机组,满足非对称花纹的双层胎面、带导电胶的非对称花纹胎面、带缓冲胶的非对称花纹胎面、含覆盖胶的白胎侧等高端子午线轮胎机内复合挤出要求,开展示范应用,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4.超低温泵。由骨干企业牵头,联合有关单位,研制大型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罐内低压潜液泵、高压潜液泵(包括天然气调峰、天然气发电用高压潜液泵)、大型液化天然气船用超低温潜液泵、液化天然气浮式平台超低温潜液泵等,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5.大型化智能化连续炼铜关键技术与装备。由工程设计单位牵头,联合用户和制造企业,开发实时智能在线控制系统,研制大型化氧气底吹连续炼铜技术与装备,铜综合回收率大于98.5%,硫捕集率大于99%,氧气底吹熔炼炉寿命大于3年,氧气底吹连续吹炼炉寿命大于2年。

6.新型高效水平磁系高梯度磁选机。由科研机构牵头,联合用户,攻克原生钛铁矿资源总回收率偏低的行业共性技术难题,研制新型磁选机,钛回收率提高5%,磁介质更换周期延长

倍以上,设备单机运转率90%以上。

7.大全张高速多色平版印刷机。由骨干企业牵头,联合相关单位,研制全张及以上幅面的多色平版印刷机,印刷速度大于13500张/小时,输纸准确度在0.06毫米以内,输纸精密度0.021毫米以内,噪音小于80分贝,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8.3D智能成型针织装备。由骨干企业牵头,联合相关单位,突破全成型制板设计技术和智能编制成型控制技术,运用高性能电脑横编机控制系统软件、F4000控制技术和针织机电控系统信号采集、存储、处理及远程传输等技术,设计制造3D智能成形电脑横机和互联网针织机、定型机等。

(二)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工艺设备提升工程 1.1200吨蒙皮拉伸机。由骨干企业牵头,联合用户,突破飞机蒙皮制造装备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具有自学习功能、能够生成零件程序的蒙皮拉伸机。设备钳口拉伸力2×600吨、工作台主顶升力1200吨,钳口弧度缸具有数控拟形功能、能够记忆不同零件的弧度形状并自动调整。

2.工业级铸造3D打印设备。由骨干企业牵头,联合相关单位,研制工业级铸造3D打印设备,设备成型效率大于350升/小时,成形空间不小于2200×1500×700毫米,打印层厚0.2-0.5毫米,打印精度±0.4毫米,型砂抗压强度不小于6兆帕,型砂抗拉强度不小于1.4兆帕,满足大型发动机、航空航天等领域高复 杂性黑色及铝合金铸件生产需要。

3.腰鼓形链条滚子多工位高精度冷挤压设备。由骨干企业牵头,联合相关单位,研发腰鼓形链条滚子的成形技术与工艺,研制新型多工位高精度腰鼓形链条滚子冷挤机,设备在高速、变速以及交变载荷工况下的抗高速多冲疲劳寿命大于千万次,腰鼓形滚子的鼓形高度精度0.01-0.03mm。

4.精密轴承滚子全闭环自动生产设备。由骨干企业牵头,联合相关单位,研制精密轴承滚子全闭环自动生产装备,满足圆柱轴承滚子批量生产的精度等级由II级提高到0级,以及圆锥轴承滚子批量生产的精度等级由III级提高到I级的需要。

5.超大型井式智能精密渗碳设备。由用户牵头,联合制造企业,研制精密渗碳设备,渗层含碳量控制精度±0.01%以内,气氛碳势稳定度±0.05%以内,炉温精密控制均匀性±5℃以内,炉体外表温升不大于35℃,工件处理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大吨位外热风水冷长炉龄冲天炉。由骨干企业牵头,联合用户,研制大吨位外热风水冷长炉龄冲天炉。冲天炉熔化率不小于10吨/小时,一次连续开炉时间不小于60天(每天开炉16小时),铁液温度不小于1500℃,吨铁液综合能耗比中频感应电炉低30%。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组织协调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落实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要求,大力营造有利于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依托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开展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强化关键技术产业化主要任务、重点工程的组织实施。加强统筹协调,建立跨领域、跨行业的合作机制,开展重大技术装备成套设备、整机设备及核心部件、控制系统、基础材料、软件系统等协同创新。

(二)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

建立健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检测评定、示范应用体系,编制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目录,建设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平台、检测评定机构、示范应用基地等,依托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组建由用户、工程设计、设备成套、制造、检测等单位参加的示范应用联盟,促进供需对接。完善知识产权、税收、金融、保险等支持政策,明确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要求,形成支持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的政策体系。

(三)优化资金支持方式

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重大技术装备核心技术攻关和研发创新、检测评定、示范应用等平台建设。创新资金使用方式,积极运用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等资金,扶植骨干企业发展和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推进重大技术装 备关键技术产业化。促进产融对接,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通过融资租赁、上市、发债等方式,为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四)建立项目储备制度

按照“建设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思路,建立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项目库,实施项目动态管理。以技术水平、市场需求、战略作用等为标准,有关省级发展改革委和中央企业每年3月底前报送符合条件的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组织咨询机构和专家,对上报项目进行评估,将通过评估的项目纳入项目库并给予优先支持。

(五)加强项目建设管理

根据《加强和完善重大工程调度工作暂行办法》(发改投资〔2015〕851号)要求,有关省级发展改革委和中央企业对项目建设进行动态监管,定期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保证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委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对实施方案中项目建设进度、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反馈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项目实施单位按季度向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提交项目进展报告,有关省级发展改革委要积极做好检查督促工作。

第二篇:《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制造业智能化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

附件8 制造业智能化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

为顺应新一轮产业变革趋势,提高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根据《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背景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发布了一系列国家战略,均把制造业智能化作为主要战略方向,支持和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并以此为核心推动能源供给、交通运输、建筑家居、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智能化,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智能化。智能化将重构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重塑全球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新格局。

以制造业智能化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将极大地带动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高度渗透,将有力促进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在改善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同时,创造出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在更高水平上繁荣发展。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二、主要任务和目标 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加强高端智能化系统研制应用,着力提升产业基础支撑能力,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着力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集成应用,加快制造业智能化发展。通过3年的努力,制造业智能化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高端智能化系统研制应用取得突破,标准化、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智能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一)着力加强高端智能化系统研制应用

智能化关键装备研制应用。研制一批面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或改善民生的智能化关键装备,重点突破具有深度感知、智能决策和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检测分析、装配组装、仓储物流等智能化关键装备,显著提高产品质量、性能和可靠性,实现在重点行业的规模化应用。

核心部件研制应用。研制一批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亟需的核心部件,重点突破高档数控系统、机器人控制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等工业控制部件,高性能伺服电机及驱动器、高精密减速器、位置转速编码器等伺服传动部件,视觉、力觉、激光传感器等测控部件,显著提高核心部件的精确度、灵敏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实现在重点行业的规模化应用。

新型智能终端开发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语音语义图像识别、多传感器信 息融合等前沿技术攻关。重点开展服务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无人机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的研制及应用。推动消费电子、医疗健康、家居安防、车载应用等领域的新产品开发和集成应用解决方案推广,实现基于互联网的产品动态升级和实时信息互动。建立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开发及运行场景示范平台,建设第三方检测与评定中心(平台),形成覆盖“云+端”的体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能力。

(二)着力提升产业基础支撑能力

制造业智能化系统集成标准研制。建立健全制造业智能化技术标准体系,重点制定机器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数字化系统(软件)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研究系统互操作能力描述及评测、设备互联互通等系统集成标准,实现智能化装备及产品、工业控制系统、数字化系统(软件)高度融合,并与工业互联网实现标准对接。开展重点标准研制验证和符合性测试,面向重点行业和细分领域制定行业应用规范和实施指南。

数字化系统(软件)开发及应用。研制一批数字化核心系统(软件),重点开发集散式控制系统(DCS)、数据采集与视频监控系统(SCADA)、制造执行系统(MES)等工业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工程(CAE)、工艺规划(CAPP)、制造(CA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等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等嵌入式软件,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运营管理的有效集成,实现在重点行业的规模化应用。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与提升。研制一批网络信息安全软硬件产品,重点针对工业控制系统,开发工业防火墙、异常检测等信息安全产品,建设网络安全防御平台、系统安全测试与试验验证平台,建立开放共享的信息通报机制和平台联动机制。面向电力、石油、航空、船舶、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建设网络安全防御平台、系统安全测试与试验验证平台,制定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标准、测评标准,建立检查评估机制、信息通报共享机制,初步形成重点行业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三)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示范应用。推动基于IPv6、4/5G移动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新型工业互联网技术、产品和系统的研制与规模化应用,建设面向异构网络互联互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制定中国工业互联网相关标准。开展重点行业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PS)技术的工业互联网集成应用示范,利用信息物理系统技术优化企业设计、生产、管理及服务等流程。

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及示范应用。推动工业数据的实时采集、高吞吐量存储、数据压缩、数据索引、查询优化、数据缓存、并行分析处理、知识推理等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制造全业务流程的工业大数据平台,加强企业内部与外部、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同步与异步、动态与静态、设备与业务、实时 与历史数据的整合集成与统一访问,实现“数据驱动”。深化大数据采集分析、远程运维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应用,提高监测追溯、预测维修、质量控制、供应链预判、目标客户资信评估、风险管控、能源管理等智能化服务能力。

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及示范应用。基于云平台建设工业资源库与构件库,推动工业设计模型、数字化模具、产品和装备知识库等制造资源开发共享,突破构件在线开发部署、数据驱动的构件组合、协同管控等技术,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化步伐。推动工业企业核心业务向云平台迁移,实现生产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优化管理,培育企业内部全流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新模式,大力发展互联网环境下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四)着力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集成应用

系统集成应用体验验证能力建设。建立由系统设计集成企业联合生产制造企业、软件企业、装备企业、互联网企业、科研院所等组成的协作机制,开展数字化系统(软件)、智能化关键装备、工业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系统等协同攻关,推动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示范。建设系统集成应用体验验证中心,面向智能化关键装备、核心部件、数字化系统(软件)、网络信息安全产品等,开展集成应用适用性、可靠性测试验证并组织国内外相关技术产品的对标研究,为企业提升技术、质量、性能 水平提供咨询服务,促进产品推广应用与普及。

重点行业智能化示范工厂建设。面向机械、汽车、家电等离散制造业,利用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数值控制装备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工控机(PAC)等离散控制系统,围绕制造单元、加工中心、生产线和车间进行智能化改造,推动全面感知、设备互联、数据集成、智能管控。面向冶金、石化、医药等流程制造业,利用集散式控制系统(DCS)、数据采集与视频监控系统(SCADA)等流程控制系统,围绕生产全过程的工艺控制、状态监测、故障诊断、质量控制和安全保障的智能化需求,加快装备智能化改造,推动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的全面应用和优化升级。

产业集聚区智能化试点示范。在一批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工业园区,建设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设计、研发、制造、销售、物流及回收利用等全环节管理、全过程追溯的一体化生产体系,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构建产业链环环相扣,研发生产、质量控制、运行管理和运营服务全面互联的智能化工业园区。在创新活力强、产业配套健全的产业集聚区,建立线上线下一体的协同设计、开发、展示、交流平台,建设研发制造、体验展示、销售交易、创新孵化、金融服务等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开展基于个性化定制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创新资源高效整合的新型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国家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的投资引领作用,加大对制造业智能化相关创新型企业的投资力度。推动开发性金融机构在业务范围内为符合条件的制造业智能化重点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对检验检测、体验验证能力建设等具有较强外部性、公益性的项目,鼓励地方政府制定专项支持政策。

(二)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整合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多方资源,以标准化机构为载体,牵头制定制造业智能化标准,更新完善相关系统集成的现有技术标准,并积极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开展标准的评估、试点、验证、宣贯和推广应用工作,推动智能化技术在制造业企业中的应用、推广和普及。

(三)建立产品认证体系

加强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建设,重点选择成套性能、整机性能、关键零部件、安全性能、工艺性能等领域建设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平台。在事关信息安全、生产安全、人身安全的核心领域,探索建立产品准入性质的产品认证制度。针对智能化相关关键性能认定,推行自愿性产品认证。研究制定智能化认证采信政策,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中优先采用获证产品,鼓励地方政府建立相应采信机制。

(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推动建立制造业智能化国际对话交流平台,构建国际合作长效机制。围绕制造业智能化相关的标准制定、认证互认、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行业应用示范等,组织开展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统筹利用产业基金、并购贷款等资金渠道,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并购海外高水平研发机构和优质企业,推动全球领先企业与国内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

(五)构建动态监管机制

建立跟踪评估机制,委托相关行业协会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定期的跟踪评估。统筹中央、地方和社会各方资源。加强与国家其他规划、工程、计划的衔接,确保有关工作有效落实。由各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对本地区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动态监管,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和随机抽查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第三篇: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重点领域要点

一、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

(1)提高整车设计制造与试验验证能力。加强高速动车组整车技术平台和检验验证能力建设,建立覆盖产品全寿命周期、全部检修服务业务的运维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自主化城际动车组、多种制式的低地板有轨电车仿真分析、生产制造、试验验证等平台,开展示范应用。

(2)加快关键系统与核心零部件开发应用。重点推动高速动车组、城际列车和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的网络控制系统、牵引传动系统、制动系统、齿轮转动系统、轮轴系统、轴承、新型转向架、车钩缓冲装置,小型化、轻量化、高功率密度电机,碳化硅IGBT芯片等关键部件的自主化研制以及生产、试验验证能力建设。

(3)加强轨道交通列车控制系统的自主研制、开发和工程化应用。重点推动时速350/250公里等级高速铁路自主列车控制系统、基于通信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控制系统、市域快轨信号系统、现代有轨电车信号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促进国产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推广应用。

二、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产业化

(1)加快整机系列化产品开发应用及数字化生产方式改造。提高搬运机器人、焊接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喷涂机器人、洁净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等整机系列化产品开发能力,推进在相关下游行业的示范应用。采用先进智能制造模式,推进国内机器人企业建立机器人批量生产数字化制造车间。

(2)加大关键零部件研制力度和集成应用。研制高精密减速机、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高速高性能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推进国产关键零部件集成应用。

(3)加强第三方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建立国家级工业机器人检验检测中心,建立整机性能、关键零部件、安全性能、工艺性能检测平台及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立工业机器人认证制度。研究成立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制定一批国家标准,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三、新能源(电动)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

(1)提高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系统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全功能、高性能的整车控制系统产品,推动整车控制、电机控制和电池管理功能的高度集成,提升控制系统技术和产业化应用水平,开展生产和试验检测能力建设。

(2)提高新能源汽车 车身和结构轻量化水平。重点发展非金属复合材料、高强度轻质合金、高强度钢等轻量化材料的车身、零部件和整车。突破整车结构优化设计技术和车用级碳纤维原材料生产、在线编织、模压成型,镁、铝合金真空压铸和液压成型等先进工业技术。开展轻量化材料加工及整车、零部件成型生产和检测能力建设。

(3)提高插电式深度混合动力系统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适用于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和客车的高水平机电耦合动力总成产品,突破多领域集成优化设计技术。提高相关生产工艺装备和试验测试设备技术水平。

(4)提高先进动力电池及系统集成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单体电池、高功率密度超级电容和正负极、特种隔膜和电解液等电池原材料产品,综合性能优越、管理功能齐全,且具有轻量化设计的电池模块和系统(电池包)产品。突破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单体电池、模块及电池系统集成技术,提升产品一致性、安全性水平,开展大规模应用。

四、现代农业机械关键技术产业化

(1)推进重点农机装备产业化及应用。重点发展180马力以上动力换挡拖拉机、喂入量6公斤/秒以上谷物联合收割机、智能化精密播种机、中高端粮食烘干机、秸秆收获机械等粮食作物装备,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播种、收获和田间管理机械,开发适应我国国情、满足各种耕种条件的先进适用农机产品,推动自主创新产品的示范应用。

(2)提高关键零部件自主化水平。重点突破大型农业机械四阶段排放发动机、电控系统,高性能大型农业机械驱动桥、变速箱、液压系统等;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提高关键零部件质量和可靠性。

(3)提升生产制造水平和研发检测能力。推广应用精密成型、智能数控等先进加工装备和柔性制造、敏捷制造等先进之制造技术,改造农机企业生产条件;完善农机行业科研设施,加快行业标准制(修)订,推动第三方认证和产品检验检测平台建设。

五、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关键技术产业化

(1)加强核心技术和部件开发及应用。重点开发高频X线发生器、超导磁体等关键部件,精准定位与导航、图像采集处理、远程医疗信息系统、流式细胞分析治疗、植介入产品表面改性,酶催化合成,手性药物合成,药物结晶、长效、缓解、控释的等技术;加强微波提取、大孔树脂吸附、超临界流体萃取、膜分离、微波干燥等先进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

(2)加快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化及应用。重点发展彩色超声诊断设备、高性能无创呼吸机、磁共振成像系统(MRI)、核医学影像设备PET-CT及PET-MRI、图像引导精确放射治疗设备等高性能治疗设备,加快发展全自动化生产检测设备、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等体外诊断产品,推进介入支架、人工关节、心脏起搏器等高端植介入产品产业化,加强医疗器械检验检测能力建设。

(3)推动高端药品产业化及应用。重点发展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高发性免疫、高传染性等重大疾病治疗药物,加快市场潜力大、临床价值高的原创药品产业化和国外专利到期药品仿制;推动一批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有效成分明确的、作用机理清楚的中药产品研发与产业化,提升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水平,加快中药现代化。

第四篇:《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现代农业机械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

附件5 现代农业机械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

为提高农机装备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增强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促进农业现代化,根据《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目标

通过实施本方案,农机装备种类更加齐全,基本满足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需要,有效满足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需求。农机研发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显著提升,重点主机产品、关键零部件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甘蔗收获机基本满足甘蔗生产的需要,300马力智能拖拉机、高速智能精密播种机等高端农机装备实现产业化,国四排放农用柴油机、液压机械式无级变速箱、高强度农机车轮、农机自动驾驶导航系统等关键部件和系统填补国内空白,智能农机物联网平台、农机运维大数据平台投入联网运行。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重大农业装备研制

以高效智能、资源节约农机装备为重点,构建高端和适用型产品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满足我国不同区域、多种农业生产模式需 要。主要发展新型高性能拖拉机及复式作业耕整地机械、高速智能精量播种机械、移栽机械、智能变量多功能植保机械、高效低损谷物收获机械、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甘蔗收获机、马铃薯等块茎联合收获机、高效果园和园艺作业机械、优质畜牧和饲草机械、高效秸秆收集利用装置、地膜残膜回收装备等。

(二)增强关键核心零部件自给能力

加快发动机、传动系统、电液控制系统、智能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强产品系列化、模块化、通用化、标准化建设,推动零部件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全产业链协同集成能力。重点发展高效、智能、低排放国四阶段柴油机,动力换挡和无级变速传动系,大马力拖拉机悬浮桥、动力换向及Hi-Lo装置、液压机械式无级变速器、自动换挡同步器、电动精密排种器、高端液压翻转犁犁体、尾气后处理装置、捡拾方捆机打结器、高强度车轮、高地隙车轮、高性能橡胶履带等零部件,农机自主导航、作业监控、精准作业等控制操作系统。

(三)提高农机制造智能化水平

推动农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提高产品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全寿命周期质量保障能力。采用智能无重力吊装系统、高精度智能切割、折弯、成型成套装备、机器人作业系统等数字化制造技术和装备,建设智能化与柔性化生产线。采用制造执行系统、整机及零部件在线测试系统、过程质量数据分析系统等,建设智能 检验检测系统。采用智能仓储管理系统、物料分拣和搬运系统等,建设智能物流系统。

(四)推动农机制造工艺和装备升级

运用新工艺、新设备,改造现有农机加工制造装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制造成本。重点改造拖拉机动力换挡和无级变速传动系、收割机无级变速器等核心部件,大型收获机割台、玉米籽粒收获摘穗台等部件,逐稿器键箱和曲轴等部件,升运器搅龙、脱粒滚筒等,青贮机圆盘式割台、籽粒破碎装置、采棉头、甘蔗机割刀等部件的加工工艺和设备。

(五)提升产品试验检测和服务管理能力

推动骨干农机企业的产品虚拟验证、试验、检测和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建立面向行业服务的关键零部件检测中心,加强第三方和认证机构产品检验检测平台建设。重点开展农机产品虚拟工程技术研发,拖拉机变速箱试验验证和在线监测,大型收获机械脱粒分离系统、清选系统等核心模块试验,大型收获机线下检测,智能化农机装备控制技术的匹配和验证等。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依托行业骨干企业或产业联盟,组建农机装备网络服务平台,提供农机装备远程维护、运行监管、田间作业供需对接等服务。

(六)推进重大装备和急需产品示范应用

加大高端农业装备及薄弱环节装备产品的示范应用力度,引导骨干农机企业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农机产品研发、生产、推广新模式,提升农机装备供给和服务保障能力。重点开展高端动力换挡和无级变速拖拉机及相应复式作业耕整地机械、精量播种和植保机械,甘蔗、棉花、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青饲料、饲草收获加工机械,果园管理全程机械化,精准农业技术装备等示范应用。

三、重点工程

(一)甘蔗收获机示范工程

由大型农业生产服务公司等用户牵头,联合制造企业和榨糖企业等,推动先进适用甘蔗收获机研制,搭建甘蔗生产服务大数据平台,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基地,开展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样板。

1.甘蔗收获机。加快研制各类先进适用产品,提高收获作业性能,切断式甘蔗收获机总损失率不高于7%、纯工作小时生产率15吨及以上,整杆甘蔗收获机蔗茎合格率不低于90%、纯工作小时生产率8吨及以上,满足雨后、坡地等甘蔗机收需要。

2.甘蔗生产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设集供应、服务、种植、加工于一体的甘蔗生产服务平台,整合种苗、植保、农资、农机、灌溉设施、机械作业等信息,开展数据分析和应用,提供高效、便捷、准确的信息服务,推动在线交易。

3.示范基地。依托“双高”蔗田,建设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制定完善示范基地的地块面积、种植行距、机耕道、地头转弯面积等标准,开展多种甘蔗品种、种植模式、配套机具的机 械化技术试验示范,推动农机农艺融合,探索优化高效种植、机械收获、运输、服务等模式。建设甘蔗收获机田间试验检测设施,开展新产品试验,满足新产品研发、鉴定和示范推广需要。

(二)农机装备提升工程

1.大马力智能拖拉机。由整机骨干企业组织实施,重点建设拖拉机智能生产线、零部件智能仓储系统及备件调配系统、远程服务平台等,研制300马力以上、达到国四排放标准、无级变速的拖拉机,实现自动导航定位精度达±2.5厘米,具有典型障碍及边界识别和避让、智能整机管理、云服务系统实时交互、作业故障在线监测诊断处理等功能。

2.高速智能精量播种机。由整机骨干企业组织实施,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攻克精量排种、播深精确调控、种肥同步施用等技术,研制播种行数12行以上、作业时速10公里以上的大型精量播种机,实现播种参数自动检测、报警与远程控制、自动测量亩播量等功能,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3.高效低污染植保机械。由植保机械骨干企业组织实施,攻克自动变量对靶施药等技术,采用四轮驱动和转向、静液压行走底盘、密封式驾驶舱、自主导航等系统部件,制造最高作业时速4公里以上、喷雾半径15米以上的自走式风送果园智能植保机。

4.高性能牧草收割机。由骨干企业组织实施,采用激光切割、机器人焊接、喷粉表面涂装等技术,建设牧草收割机生产线,生产 80马力以上、每小时喂入量98吨以上、集收割压扁晾晒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性能牧草收割机。

(三)核心零部件升级工程

1.国四排放农用柴油机。由骨干企业组织实施,建设国四发动机开发台架、自动化装配线、试验检测等设施,突破电控系统等核心技术,研制达到国四排放标准、无故障时间8000小时、升功率30千瓦以上的农用柴油机。

2.液压机械式无级变速箱。由骨干企业组织实施,采取先进机械加工技术和液压控制技术,建设加工制造和试验验证设施,生产制造配置静液压传动装置、一体化变量泵、定量马达等部件,实现各档位区间内无级变速,空载磨合噪声小于88分贝的无级变速箱。

3.农机自动驾驶导航系统。由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实施,利用北斗定位定向技术,建设北斗前装农机自动导航系统研发实验室、生产基地和产品检测平台,研制农机用自动导航系统。装配自动导航系统的农机能够在多种复杂土壤条件下自动驾驶,实现直线、圆圈、对角线等多种作业模式。

4.高强度农机车轮。由零部件骨干企业组织实施,采用变截面碾旋无缝焊接等技术,建设车轮生产线和检测试验中心,生产轮辋最大直径可达52英寸的高强度系列车轮,满足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和大型收获机配套需要。5.自动换挡同步器。由零部件骨干企业组织实施,采用先进摩擦材料和技术,建设摩擦材料性能试验台、同步器总成试验台、变速箱总成试验台,生产传递扭矩27000牛米以上、换挡次数150万次以上的自动换挡同步器。

(四)研发检测服务平台

1.智能农机物联网平台。由骨干企业组织实施,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精准农业大数据平台。制定标准接口支持多种智能农机和多种智能设备接入,联接10万台农机、5万名客户,采用高速缓存、消息队列、解析集群等技术,提供数据传输和信息查询服务。

2.高端智能农业装备研发检测平台。由骨干企业组织实施,建设综合实验室、研发检测设施及软件系统,构建农机装备研发检测平台。主要针对拖拉机、收获机等整机和关键核心零部件,开展油耗、排放、耐久、耐泥水、耐冲击等关键性能检测检验,满足高端智能农机产品开发需求。

3.农机运维大数据平台。由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建设农机大数据共享平台,安装部署农机大数据采集装置,建设农机运维数据中心,满足10万台以上终端接入需求,开展数据采集示范应用,探索商业服务模式。由农机作业管理单位组织建设深松作业监测平台,构建北斗实时定位的农机深松精准作业在线监测系统,开展作业质量监测、作业面积测算、作业任务调度等远程控制,为农机作业补贴提供基础依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组织协调

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强化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作用。按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实好对农机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整合农机领域骨干制造企业、相关科研院所和用户等资源,依托高标准农田、“双高”基地建设等重点工程,强化主要任务的组织实施。建立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农机整机、零部件、作业服务等企业开展创新合作,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形成覆盖基础研究、应用创新、加工制造、试验检验认证的创新链。

(二)推进农机标准制修订

开展农机装备标准制修订,不断提高标准水平,缩短标龄,推动农机农艺标准融合,完善农机质量标准体系。积极主导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率,开展标准国际互认。加强团体标准建设和应用,抓紧制定具有国际化水准的团体标准,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三)优化资金支持方式

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农机装备核心技术攻关和研发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创新资金使用方式,积极运用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等资金,扶植骨干企业发展和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农机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加强产融对接,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积极开展大型农机产品融资租赁。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现代农业机械发展的引导作用,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

(四)建立项目储备制度

按照“建设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思路,建立现代农业机械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库,实施项目动态管理。以技术水平、市场需求、战略作用等为标准,有关省级发展改革委和中央企业每年3月底前报送符合条件的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组织咨询机构和专家,对上报项目进行评估,将通过评估的项目纳入项目库并给予优先支持。

(五)加强项目建设管理

根据《加强和完善重大工程调度工作暂行办法》(发改投资〔2015〕851号)要求,有关省级发展改革委和中央企业对项目建设进行动态监管,定期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保证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委托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对实施方案中项目建设进度、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反馈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项目实施单位按季度向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提交项目进展报告,有关省级发展改革委要积极做好检查督促工作。

第五篇:《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

附件1 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

为推动我国轨道交通装备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根据《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目标

通过实施本方案,我国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装备创新能力及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产品智能化、系列化、标准化迈出新步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样车试制成功,智能高铁列车投入示范运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跨座式单轨列车装备实现推广应用,全自动运行系统实现升级换代,中国标准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体系基本建立,检验检测能力有效满足产品研制和应用需要。

二、主要任务

重点围绕高速智能绿色铁路装备、先进适用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新型技术装备研发试验检测平台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好、掌握一定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进一步完善多样化、系列化的轨道交通装备体系。

(一)发展高速智能绿色铁路装备

研制新一代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搭建悬浮导向、车载供电等关键技术研发试验调试平台。研制智能高速动车组,推动自动驾驶控制系统、智能化调度指挥系统等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制时速250公里等速度级别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打造系列化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中国标准高速综合检测试验列车,开展新技术装备搭载试验,提升高速铁路动态综合检测能力。

研制驮背运输专用车,提升车体、液压、电控、旋转等系统技术水平,满足公铁运输快速衔接需要。研制时速160公里快捷货车,突破棚车和集装箱平车等关键技术,完成货车型式试验及运用考核。研制混合动力机车,突破柴油与电池、液化天然气、网侧受流混合使用技术,实现示范应用。研制新型钢轨探伤车、钢轨打磨车、隧道与桥梁检测车、接触网智能检修作业车等铁路养修装备,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研发高速列车轴箱轴承,突破设计、制造、润滑、检测与试验、状态监测等技术,形成批量化生产能力。开发新型复合材料车体配套零部件、高均温性散热器等核心零部件及系统,推广先进制造工艺,开展型式试验及装车运用考核,提升供给保障能力。

(二)发展先进适用城市轨道交通装备

开发中国标准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推动互联互通和装备统型,重点开展A/B型地铁、市域快轨、中速磁悬浮、跨座式单轨、有轨电车等制式标准化。

研制中速磁浮列车牵引系统、跨座式单轨列车牵引系统及车载储能装置、有轨电车超快充储能系统、地铁制动能量储能系统等系统部件,推广应用先进的产品制造工艺,开展型式试验及装车运用考核,提升供给保障能力。

研制中速磁悬浮全自动运行系统,重点突破中速磁悬浮列车测速定位、设备状 态在途监测及预警、远程安全控制及自愈等关键技术。研制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自主运行系统,推动列车自主运行条件下车载信号系统和车辆系统的深度融合。

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智能联控平台,开发列车健康信息系统、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推动基于通信的环境控制、视频分析、火灾报警系统、设备管理、决策支持、优化控制等模块的综合集成和示范应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运营与管理平台,推动列车运营自动监控、综合维修和旅客服务信息系统一体化,提升综合运营调度与维修能力。

研制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检测列车,增强同步定位、数据传输和分析功能,开展实时监测、综合测试和评估,满足线路联调联试、验收等需要。开发城市轨道交通主动检测与智能维护系统,建立状态修、预防修等运维模式,形成主动检测与运维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

(三)构建新型技术装备研发试验检测平台

建设轨道交通研发平台,围绕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研制应用于机车车辆关键系统及部件、高速道岔等工务装备、列控关键系统及部件等领域的智能制造系统及装备,优化制造流程,形成人机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制造模式。

建设高铁关键系统及部件试验检测平台,推动高速铁路关键设备第三方测试、中国标准动车组互联互通地面试验验证,提升高铁车辆、列车控制系统、移动通信系统(LTE-R)试验检测能力,满足新技术、新产品试验检测及认证需要。建立基础设施动态检测设备标定库标定线,提高检测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立高速列车用材料阻燃防火与环保性能评价实验室,完善防火安全设计和材料阻燃性能、环保性能评价体系。建设城市轨道车辆及关键系统试验检测平台,建立城市轨道交通测试实验室、全自动运行系统综合实验基地等,提高产品试验检测能力,扩大重点产品认证覆盖范围,构建检测认证技术服务体系,满足新产品开发及认证需要。

三、重点工程

(一)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研发试验工程

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有关单位,开展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及关键装备研发试验,突破高速磁悬浮列车及核心部件设计、制造技术,掌握调试、试验评估方法。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构建高速磁悬浮列车技术平台,推进整车集成、车体、悬浮架、电磁铁、悬浮导向、车载诊断控制网、定位测速、车载供电等系统和部件的研制,试制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样车,开展样车调试及试验。

高速磁悬浮列车制造试验装备及调试试验线。构建高速磁悬浮车体、悬浮架、列车总成工程化样车调试平台,悬浮导向、定位测速、车载供电、走行系统等关键技术试验平台。建设高速磁悬浮调试试验线,开展列车运行试验和考核。

(二)高铁智能装备示范应用工程

由用户牵头,联合有关单位,依托高铁工程建设,研发智能高铁核心系统及装备,加快信息化、智能化技术集成,开展智能高速动车组示范应用,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推动高铁智能化发展。

智能高速动车组。研制具备自动驾驶等智能化功能的动车组,开展示范应用,形成产业化能力。动车组最高运行时速达到350公里,具备工作状态自感知、运行故障自诊断、导向安全自决策功能。超速防护及自动驾驶控制系统。研制列车自动驾驶设备、CTCS-3级列控车载超速防护设备、地面关键设备无线闭塞中心和其他配套设备,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和规范,满足动车组高速运行要求。

基础设施智能化运营维护系统。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研制供电设备智能运维系统、高速道岔智能感知及预警系统、钢轨智能感知装备等,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满足智能化数据处理分析和维修决策需要,提升高速铁路基础设施智能化运维保障水平。

智能化调度指挥系统。攻克列车运行计划智能调整、进路和命令安全卡控、行车调度综合仿真和行车信息数据平台等关键技术,满足动车组高速运行、高效调度等要求。

(三)中国标准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研制工程

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牵头,组织业主、制造企业等单位,研制标准化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及核心系统部件,推进互联互通、装备统型和关键部件兼容互换,全面改善人性化、智能化和舒适化乘客界面,提高地铁、轻轨、磁悬浮、单轨、有轨电车等制式产品及系统部件技术标准,形成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中国标准体系。

地铁A/B型车。研制标准化A/B型地铁列车,统一车体、转向架、牵引传动、制动、网络控制、信息系统、操作界面等系统部件规范及接口,互换率达到75%以上,实现地铁列车信息互通互用和在线运营信息交互。

市域快轨列车。研制标准化市域快轨列车,统一标准、统一接口,完善与地铁线路的互联互通和同站换乘,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运营。

中速磁悬浮列车。开发车体、牵引系统等核心部件,形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 标准体系,研制时速160公里中速磁悬浮列车样车,开展示范应用,形成产业化能力。

跨座式单轨列车。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产品方案设计和工程设计,研发时速80公里跨座式单轨列车,推动示范应用,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列车自主运行系统研制工程。利用移动通信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制以列车为控制核心、深度融合车载控制系统和信号系统的列车自主运行系统,实现列车主动进入、自主防护、自动调整、无人驾驶等功能,率先形成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ACS)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开展示范应用。

(四)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工程

依托轨道交通装备科研机构、行业骨干企业等单位,建设检验检测平台,提升试验、测试等能力,满足轨道交通装备检测认证需要。

高铁试验检测平台。重点建设高速铁路关键设备第三方测试平台,提升整车和大部件复合环境试验、高速转向架试验、移动通信系统试验、列控系统仿真测试等试验检测能力。建设中国标准动车组互联互通地面试验验证平台,提升通信一致性测试、地面互联互通功能测试能力。

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试验检测平台。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测试实验室,提升CBTC功能和性能试验检验能力,满足车辆、通信、地面设备等装备电磁兼容及大部件产品测试需要。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综合实验基地,提升全自动运行系统综合测试和关键技术验证能力,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技术研发和测试认证需要。建设轨道交通装备综合试验基地,开展轨道交通装备关键设备和核心系统的试验检测。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组织协调

充分发挥规划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作用,整合轨道交通装备领域骨干制造企业、相关科研院所和用户等资源,依托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强化主要任务的组织实施。推动建立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机制,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研发,形成覆盖基础研究、应用创新、设计制造、试验检验认证的创新链。

(二)推进标准制定和第三方认证

开展轨道交通装备标准制修订,建立完善中国标准体系,积极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快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认证,按照自愿性认证和强制性认证相结合原则,制定发布产品认证目录和认证规则,加强检验检测和认证能力建设,培育第三方认证机构,加快建立重点产品全覆盖的认证体系。推动认证结果采信,鼓励优先使用认证产品。

(三)优化资金支持方式

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轨道交通装备核心技术攻关和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创新资金使用方式,积极运用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等资金,扶植骨干企业发展和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推进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通过上市、发债、市场化债转股等方式,为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四)建立项目储备制度

按照“建设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思路,建立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库,实施项目动态管理。以技术水平、市场需求、战略作用 等为标准,有关省级发展改革委和中央企业每年3月底前报送符合条件的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组织咨询机构和专家,对上报项目进行评估,将通过评估的项目纳入项目库并给予优先支持。

(五)加强项目建设管理

根据《加强和完善重大工程调度工作暂行办法》(发改投资〔2015〕851号)要求,有关省级发展改革委和中央企业对项目建设进行动态监管,定期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保证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委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对实施方案中项目建设进度、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反馈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项目实施单位按季度向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提交项目进展报告,有关省级发展改革委要积极做好检查督促工作。

下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