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省农村土地流转成效调查
农村土地流转的成效、问题与对策
——基于江西的调查
土地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最主要的生产资料。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日益增加,农村出现了规模不等、形式多样的土地流转。为了了解和掌握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研究促进其依法有序流转的政策措施,我们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表明,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大多是农户间自发进行的,有些是在乡村组织的引导下进行的,既取得了一些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各级政府从有利于发展农业、稳定农村、富裕农民出发,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做法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推动土地合理流转,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实际步骤。从江西各地农村土地流转实践来看,其主要做法有: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土地流转的有关法规政策。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不久,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就出现了。1997年春,上高县界埠乡光明村西头村民小组试行耕地“反租倒包”,村民简开发出资4200元倒包水田12亩,连同原有的12亩承包田,分别种植水稻、棉花、甘蔗、油菜,当年获纯收入1.1万多元。但早期土地流转的规模小、数量少、范围窄,是一种零星、分散、自发的流转。为了使农村土地流转依法、有序地进行,2004年4月18日,江西省农业厅根据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下发了《关于印发〈江西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操作指南〉的通知》,规定农村土地流转必须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按照省农业厅监制的统一合同样式,组织流转双方签订合同,明确填写合同所规定的内容;签订的每份合同必须一式四份,出让方、受让方、村委会、乡(镇)经管站各执一份。2004年抚州市在江西率先集中开展规范土地流转工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的通知》等法律和政策,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纠正土地流转中的错误做法;以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省农业厅《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操作指南》以及《抚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明确土地流转程序、方法与步骤。几年来,该市通过组织农村经管人员和村组干部专题培训班以及开辟电视讲座、报纸专栏、编辑土地流转政策小册子、制作VCD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和操作方法,一些乡镇组织干部走村串户,上门宣传,为农民释疑解惑,使土地流转工作朝着依法、有序的方向发展。2005年~2007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为55.9万亩、59.03万亩、62.42万亩,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16.7%、17.6%和18.31%。依法、有序地进行农村土地流转,提高了农民依法签订合同的自觉性,消除了产生土地流转纠纷的隐患。二是坚持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原则。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尊重农民意愿,由流转当事双方自由协商流转形式、流转规模、流转费用等相关事宜,“愿打愿挨,两厢情愿”。奉新县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条款,结合当地实际,制订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土地流转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土地是否流转、以哪种形式流转,由农民自主决定,不准以任何理由违背农民、村、组意愿强迫进行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收益给农民,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占用和扣缴。前几年,一些村级组织和农户为了完成税费上缴任务或避免土地撂荒受罚,把土地无偿甚至“倒贴”转包给他人,土地不仅没有收益,反而成为一种负担。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推进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使土地产出效益明显提高,土地流转已从无偿向有偿转变。2007年宜黄县扩大烟叶生产3000多亩,流转土地1000多亩,每亩转包费用最高达150公斤稻谷,每亩出租耕地租金最高达400元。2008年1月,石城县珠坑乡33个农户与该村鱼苗繁殖能人魏秉富在乡调处中心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以每亩150元的价格将170亩责任田租赁给魏秉富繁殖鱼苗。据调查,近年来抚州市农村土地流转费用年年上升,转包费、出租费等全面升高。2005年~2007年每亩土地转包费(按实物计)分别在50公斤稻谷、75公斤稻谷、100公斤稻谷左右;平均每亩出租租金在150元、200元、300元上下。土地流转“有偿”且费用持续上升,反映了农民市场观念、商品意识在不断增强。三是建立具体的土地流转规章制度。为了从管理上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各地从实际出发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岗位责任制,明确规定县、乡农经管理部门为土地流转主管单位,具有监督、指导、管理、调解等职责;目标考核制,把土地流转工作列入乡镇和有关部门目标管理考评内容,年终对土地流转工作实行考核;督查制度,由有关部门对各地土地流转情况进行全面督查。石城县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建立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三级网络,即村级设立调处小组,建起调处室;乡镇(街办)设立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委员会,建起调处中心;县设立农村承包合同仲裁委员会,建起仲裁庭。并制定了便民、评议、回访、调研和学习等五项制度,印制了调解申请书、调解程序、调解笔录等规范性文书。2007年,该县规范农村土地流转372起5860亩。近3年成功流转土地1620起,无一起因土地流转纠纷引起上访事件。抚州市各县(区)把土地流转工作列入乡镇年度目标管理考评内容,市委农工部、农业局把土地流转工作列入本系统目标考评内容,每年进行考核表彰。吉安市由市、县(区)农业局负责牵头组织并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督查,及时掌握情况,对不符合政策的土地流转苗头及时进行纠正。2007年8月至11月,该市通过组织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指导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2.3万份,土地流转面积27.32万亩,纠正强迫土地流转案件1宗,保护了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四是不断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各地在积极探索培育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和建立土地流转市场,通过开展土地流转信息发布、政策咨询等业务,发挥服务、引导作用的同时,不断创新土地流转形式。抚州市坚持因地制宜选择流转形式,使农村土地流转由过去单一的以转包为主,向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多种形式转变。据统计,2007年该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中,有转包面积30.6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49.2%;转让面积1.12万亩,占1.8%,出租面积29.71万亩,占47.6%;互换面积0.84万亩,占1.35%,其它形式流转面积0.15万亩,占0.23%。目前江西农村土地流转形式主要有:(1)转包,即原承包方通过协商将其承包土地的部分或全部土地使用权,以一定条件转包给第三方从事农业经营,原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不变。这种形式主要是在原承包方与其亲属、村内近邻之间发生,它是目前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2)租赁,即原承包方将所承包的土地部分或全部出租给他人从事农业经营,这种方式不改变原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权利及义务关系,承包方只向承租人收取一定的土地租金。据调查,2007年波阳、余干两县以租赁形式流转的土地面积约为4.8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12.8%。(3)互换,即承包农户之间为各自需要或便于耕种管理,自愿平等协商交换其承包土地的使用权;也有因村集体组织为满足集中连片开发的需要,通过一定条件,将农户间原承包土地进行互换。如上高县野市乡有3300亩水田通过这一形式流向承包大户,最大一户承包面积达415亩。(4)入股,即农户把自己承包地折成一定的股份,集中起来经营管理按股份分红。如个别地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将承包地入股加入龙头企业的基地建设;或者个别地方农户间组成生产合作社,将土地作为入社的股本,通过合作社共同生产经营,共同参与市场竞争。2007年吉安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27.32万亩,其中0.61万亩是通过入股形式实现流转的。(5)转让,即原承包方经发包方同意后,将所承包的部分或全部土地让渡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其他成员从事农业经营。转让后,由受让方与发包方重新确立权利及义务关系,原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权利及义务关系即行终结。这主要是一些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在城镇获得了稳定的职业,有稳定的收入,已经转为非农户口,自愿放弃原承包的土地。2007年抚州市临川区有0.12万亩是通过转让形式流转的。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初步成效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各地不断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使农村土地流转在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指导下日趋规范且规模逐步扩大、形式不断丰富,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促进了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通过土地流转,一方面使农民自愿地将无力经营或不愿经营的土地及时转让出去,另一方面使部分经营有方、有能力扩大经营规模的农民能及时获得相应的土地,解决“有人无田种、有田无人种”,“多种不能、少种不行”的人地矛盾,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抚州市临川区土地流转使土地逐渐向种田大户、种田能手集中,2006年该区孝桥镇李检发通过土地流转从农户和村、组承包土地面积达2100多亩。到2007年底,该区已有种粮面积30亩以上的农户863户,100亩以上的农户有29户,200亩以上的大户有8户,促进了粮食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和企业化方向发展,提高了种粮的经济效益。东乡县马圩镇吴元昌,2007年从40多户农民的土地流转中承包了3000余亩耕地种植水稻,带领一家人,采取临时雇工和机械化操作,一年种粮获利118万元,被评为全省种粮标兵。龙南县创新观念,一方面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完善排灌系统建设,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以增强土地对种植能手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对发展脐橙、蔬菜、蚕桑和花卉苗木等产业的种植户进行贷款扶持,为种植大户提供技术、信息和政策服务,引导土地向种植能手流转。近年来该县共引导10万多亩农田、山地向种植能手流转,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0多个,集约化种植脐橙6万多亩,无公害蔬菜3万多亩,蚕桑1万多亩,花卉苗木5000多亩,土地规模化种植比原来每亩增收200元以上,每年为农村经济增收2000万元以上。二是实现了转移劳动力和增收双赢。广大农村人多地少,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被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增收空间不大。土地流转既可以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摆脱土地的羁绊,从事效益更高的工作,又可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减轻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经营责任田的压力,解除农民离土离乡的后顾之忧。会手艺、头脑活、善经营的农民纷纷摆脱土地的束缚,外出务工或自行创业。据农业部门统计,至2007年底,江西长年外出务工农民达到302.61万人。既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2007年抚州市临川区农民外出务工人数达17万余人,比上年增加1.5万人,占全区农村劳动力33.5万的50.7%,务工总收入达13亿元,比上年增收1亿多元。乐平市众埠镇既是个人口大镇,又是个典型的农业大镇,劳力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近年该镇立足实际,将外出人员需要流转的土地进行转包,使其向种养大户、能手及外商集中。2007年,该镇外出务工人员土地全部得到有效流转,无一抛荒、搁荒现象,流转面积11000余亩,30亩以上转包大户300户,转包面积最大的达220余亩。既解决了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为种养大户、开发商提供了用武之地,实现了转移劳动力和农民增收双赢。上饶市信州区秦峰乡年家村外出务工农民把80多亩承包地转包给能人李圣年种植,2007年李圣年获利5万多元;朝阳乡蔡家村通过就近互换,把“插花地”置换成连片土地,种植西瓜100多亩,2007年村民人均增收近1000元。三是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土地流转有利于催生和培育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按照市场导向建设规模化农产品开发生产基地,使“公司+ 农户”形成有机整体,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上饶市信州区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通过成立农村土地权流转中介服务组织,规范土地流转操作程序,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及时推出了抛荒地或粗放经营地转包、大户或场园主租赁、承包户或各村组之间互换丘块以及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等4种模式。目前该区已形成水稻、蔬菜、水产、瓜果4大农业支柱产业,产业基地总面积已达10万亩,近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幅度保持在12%以上。大余县通过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和土地流转合同,采取转包、入股、出租、反租、倒包、互换等形式,把土地流转集中到本地优势生产经营项目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据统计,2007年该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3.0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0%以上,发展花卉苗木、肉鸭养殖与板鸭加工两个产值超亿元的主导产业和商品蔬菜、脐橙、甜玉米、蚕桑、生猪等特色产业,并以此组建了一批市、县龙头示范区。黎川县通过土地流转,为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提供条件,烤烟、食用菌、白莲等一批种养业开始显现优势,不少农户通过土地的集中规范经营,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四是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对农村土地进行依法合理流转,能使宝贵的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加速农村奔小康的进程。我们在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中,问及农村土流转的成效时,广大乡村干部和农民认为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是土地流转最直接、最明显的成效。他们认为土地流转前撂荒现象十分普遍,土地流转对出让和受让双方都有利,因而目前很少有撂荒现象。新余市渝水区每年一入冬便有不少闲置土地随之进入“冬眠期”,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该区充分发挥乡镇政府、村委会的组织协调作用,以适当价格统一集中农户的冬闲田,对外实行季节性租赁,并鼓励种植大户、工商户等承包经营冬闲田,最大限度地控制耕地闲置。2007年冬季该区悄然兴起了一股季节性土地流转风潮,新溪乡种粮大户黄俊等4人与龙尾洲村部分农户签订协议,以每亩15元的租金租赁农户500亩冬闲地种油菜,使休眠的冬闲田穿上了吐翠的“春装”。横峰县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做活冬闲田文章,通过转包、转让、租赁等多种形式让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生产。2007年有110多户懂技术、有市场经验的当地农户或外地客商在专业合作社的支持下,承租了3200多亩冬闲田从事外向型蔬菜、水果种植等,冬闲田出租农户户均增收1600多元。五是加快了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常规农业比较效益低,小规模经营农户效益差。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及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加快了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近年来,黎川县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农田机械化推广速度不断加快,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目前,全县有水稻收割机、耕作机、手扶拖拉机、整耕机1850多台,两季机耕面积达16万亩,机收面积达8万亩,机械化综合程度达到40%以上。到2007年底,抚州市临川区有手扶拖拉机3710台,比上年增长8.4%,耕整机1162台,比上年增长12%,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土地流转还适应了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需要,增加了农业的科技含量。新余市姚圩镇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工作,至2007年底,该镇耕地流转面积达11638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29.3%;耕地转出户2474户,占农业户数的35%;拍卖与租赁山地2060亩、水面1800亩。该市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反映,向一个大户推广新技术或新品种,一推广就是几十亩或几百亩,相当于向原来的几十户甚至上百户农户推广的面积,并能对周围村及农户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科技进步。六是带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土地流转不仅使各种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和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找到了用武之地,而且为各种中介或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江西全省有生产合作和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6800余个,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永新县贯彻国家的土地流转政策,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有序流转土地,带动了农技、农机、种子、供销、金融等涉农部门围绕土地流转开展政策、信息、技术、资金等全方位的服务,为土地流转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私营业主李毛朵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120多亩,大规模搞农业立体开发,并安排了13名农民在开发基地务工,农业生产效益大大提高。南康市各乡(镇、街道)专门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山地流转服务中心,建立规章制度,以协会的形式运作,加强土地流转的宣传教育,使群众看到土地流转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其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为使承租者安心投资创业,乡、村组织积极做好服务工作,提供劳务用工、人身财产安全保障、代理有关手续等服务工作。到2007年为止,该市已实现土地流转10000多亩,极大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发展。南丰县洽湾、莱溪等乡镇,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利用网络终端设备、手机信息等现代传播手段,收集并发布土地流转供需信息,及时为流转双方办理流转手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问题
虽然农村土地流转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土地流转还处于探索阶段,受思想观念以及流转环境的影响,农村土地流转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是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大多是农户间自发进行的,部分农民法律意识淡薄,采取口头协议进行土地流转的仍然不少,没有通过签订流转合同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即使签订合同也存在手续不规范、条款不完备等问题。虽然各地都强调要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土地流转,但这一原则很难完全贯彻,在实际操作中,有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没经过农户的同意,将土地流转给第三方经营;部分村组干部不尊重农民意愿,直接充当土地流转主体;个别乡村组织甚至越俎代疱,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搞强制性的土地流转。这些不规范的土地流转行为,既导致承包关系混乱,也容易引起土地矛盾和纠纷。从安福县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检查来看,虽然为确保农村土地流转有序进行,该县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强了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和管理,但少数村组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未能遵循相关程序,以转包、转让、互换、出租等方式进行土地流转时多为口头协议,既不签合同,也不上报,致使农经部门无法及时掌握土地流转情况。对抚州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表明,除承包大户通过签订规范性合同进行土地流转外,不少流转面积在10亩以下或亲属之间的土地流转,大多是以口头协议的形式进行的。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为产生土地流转纠纷埋下了隐患,不利于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增加了土地流转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一些没有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或合同内容不完善的土地流转,当事方受利益驱动,往往单方面毁约。二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土地流转与土地市场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土地流转可以促成土地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健全的土地市场能为土地流转提供规范的交易场所,使土地流转更趋合理化。但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运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更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严重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序进行。缺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有的地方虽然成立了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但总体上仍相当匮乏,缺乏网络状、多功能的中介服务体系,土地流转信息流动受阻、渠道不畅,或辐射面狭小,土地流转对象与范围选择余地小,往往出现农户有转让土地意向却找不到合适的受让方,而需要土地的人又找不到出让者的现象,即使实现了土地流转,也往往局限于村内甚至是组内,使土地效益得不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的程度、规模和效益,限制了土地流转的区域范围。土地流转监管机构不健全,乡镇农经机构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不明,队伍不稳,无力对土地流转合同进行指导和管理,一些乡镇没有专人负责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对土地流转放任自流,流转行为无人监管,流转纠纷无人受理,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据调查,抚州市不少乡镇由于机构改革和换届、人员分流和调整,没有安排专人专职负责土地流转,资料建档不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顺利推进。三是土地流转规模不够大。农民祖祖辈辈与土地相伴,以土地为生,尽管现在部分农民的生存与生活已经并非完全依赖于土地上的产出,但他们对土地的炽热情感和“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的传统思想意识,影响并制约了他们对土地流转并从中获取经济利益的考虑。多数农民把土地作为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和生活保障,对土地流转心有余悸,不愿轻易转让土地使用权,满足于守土经营的现状;有的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心存疑虑,担心土地流转会改变土地承包政策,宁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撂荒弃耕,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部分农村基层干部认为既然土地由农户家庭承包了,那么种与不种,种好种坏都是农民自己的事,对土地流转抱消极懈怠的态度,甚至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与推行土地流转对立起来。由此土地流转主要发生在本村村民之间,大多以村内流转为主,向企业和村外人员流转较少,从而制约了土地流转规模。据调查,2007年抚州市临川区河埠乡的河埠、郑家、田南、熊尧、斯和、塔溪、油顿、曾陆、尚源等村分别实现土地流转283.97亩、480.55亩、42.8亩、376.94亩、440.65亩、241.66亩、341.8亩、275.18亩、228.4亩;流入户数分别为41户、56户、8户、63户、66户、37户、49户、19户、34户,平均每户的流入规模分别为6.93亩、8.58亩、5.35亩、5.98亩、6.68亩、6.53亩、6.98亩、14.48亩、6.72亩。据抚州市委农村工作部统计,2005年~2007年虽然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分别达55.9万亩、59.03万亩、62.42万亩,但流入户的户均土地流入规模分别仅为7.84亩、7.48亩、5.9亩。这种土地流转不能很好地适应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也难以取得土地规模经营效益。四是土地流转进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土地流转工作进展不平衡。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土地流转的比重高于经济较落后地方,城郊区土地流转比边远乡村多;滨湖地区耕地资源丰富,集中连片,具有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条件,土地流转率相对较高;而地势复杂、人均耕地数量不多、零星分散的地方,流转率则低。如抚州市临川区上顿渡镇属城郊型乡镇,经济较发达,虽然人均耕地仅0.78亩,但2007年土地流转面积达4051.9亩;同区的河埠乡属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虽然人均耕地达2.18亩,但2007年耕地流转面积仅2711.95亩。前者人均耕地仅为后者的1/3左右,土地流转规模却是后者的1.49倍。波阳、余江县地处环鄱阳湖地区,地势平坦,便于集中耕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4月,波阳县土地流转面积23.2万亩,占该县耕地总量的20%;余干县土地流转面积14.4万亩,占该县耕地总量的21.5%。两县土地流转面积占上饶市土地流转面积总数的80.2%,由此表明各地土地流转进展极不平衡。五是土地流转条件不成熟。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受让方往往要求地块相对集中、面积足够大,有流转愿望的农户所承包的土地往往面积少、地块小,“插花田”多,要实现土地的集中连片,有赖于承包土地的农户一致同意,而农户间的情况千差万别,有的愿转出,有的不愿转出;有的愿长期转出,有的只愿短期转出,意见很难统一,这些客观因素使那些有流转愿望的农户难以实现其土地的流转。改良土壤和提高地力要投入、在土地上发展经果林等产业也要有投入,且投入周期较长,为求满意的回报,受让土地的农民要求转入的时间较长,而出让土地的农民由于外出务工经商的不确定性,对放弃土地存在后顾之忧,虽然愿意将土地转出,但多数人不愿意长期转让,两者常常达不成一致意见,既影响土地流转,又影响受入户对土地的生产投入。农村土地流转还取决于城镇经济实力能为减少农民和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开拓多大空间,只有有效地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导他们合理有序进入城镇,才能改善农村人地资源矛盾,推动土地流转。然而,目前江西城镇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能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的岗位有限,农民被束缚在窄小的土地上,使土地流转受到制约。农村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很多人宁愿粗放经营也不肯进行土地流转。
四、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土地既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又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农村土地流转的目的是要发挥土地最大限度的效益,为广大农民增收创造条件。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始终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既不可强迫命令也不可无所作为,应针对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依据各地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为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是落实政策。农村土地流转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政策的引导。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应与保护农民权益相结合,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政策。要做到依法办事,认真贯彻《土地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农村土地流转的实施细则,增强可操作性,把农村土地流转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坚决制止有悖于法律法规的行为、违背农民意愿和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要切实加大《农村土地承包法》、《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向农民讲清土地流转的优越性,让农民充分认识土地流转是市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人地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要条件,让农民懂得土地流转不会改变和动摇家庭承包经营,消除农民对土地流转的顾虑,使之自觉、主动地参与土地流转。要坚持土地流转双方自愿协商,互惠互利,自行选择流转形式、流转期限和补偿标准等,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利益,切实做到流转收益归农户所有;对集体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的土地流转,应在充分尊重多数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搞好协调与协商,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对集体需要转让或出租的土地,应发扬民主,公开征求群众意见,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流转。二是加强指导。农村土地流转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切身利益、农村社会稳定,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政府部门必须加强指导和规范管理。政府部门要搞好自身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职能定位,既有所作为又不乱作为,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流转程序,纠正土地流转中的错误做法,建立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转管理体制,为农民提供信息、政策和法律服务。要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监督管理,对现有土地流转合同特别是口头合同要积极引导双方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对不完善的合同要做好合同完善工作,避免因责、权、利不清而产生纠纷;加强对土地流转合同的审查、监督,以制度规范合同的登记、立卷、归档管理。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城郊乡镇的地缘优势,引导农民集中土地资源,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依据各地的产业特色,引导农户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有偿转让土地,壮大特色产业规模,提高耕种效率;积极鼓励外出务工经商又不愿放弃土地的农民,采取各种形式依法把土地流转到种养大户手中;积极引导同村同组农户以互换形式加快土地集中,改变目前土地布局过小、过散、过乱的问题。三是鼓励创新。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没有固定的模式,应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要建立和健全土地交易市场,推进土地经营权市场化,允许农村土地在一定范围内流转,并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为土地流转服务的各类中介组织,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采用多种形式为双方牵线搭桥。可借鉴浙江绍兴县的做法,设立“土地信托服务中心”,乡镇一级设立土地信托服务中转站,村一级由村委会具体接受农民土地信托服务,突破土地流转仅在有限区域内进行的制约,实行三级联网,形成统一的土地流通市场。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机制,由土地主管部门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管,协调处理各方关系,积极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要鼓励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形式,由各区县和乡镇结合自己的实际,既可以采取转包、转让、互换、出租和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也可以采取其他现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止的形式进行流转。四是深化改革。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配套措施,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完善法律和政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基础上,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农民的土地产权,允许农民拥有土地的抵押权,将农村土地流转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相关优惠政策,为土地合理流转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要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加大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力度,改变农民的“恋土”观念,减少农民对土地的直接依赖;加快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就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弱化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消除农民离土的后顾之忧。要加速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过程,依靠科技进步,积极主动地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的财政和金融支撑体系,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和民间资本等多元资本到农村承租土地。要加快推进农业保险进程,为土地规模经营业主减轻经营风险提供服务。五是强化监管。为保障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有序流转,各级政府应强化对土地流转的监管,加大对借土地流转之名侵害农民利益行为的督查力度,通过对土地流转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监督,消除土地流转中损害农民权益的现象,保证土地流转合同的顺利履行。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纠纷仲裁委员会,给予一定工作经费,赋予一定的行政执法权力,并尽快按程序开展工作,将土地流转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保障土地流转依法有序地进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要建立处罚与承包地收回制度,对于浪费土地资源,在一定期限内(如一年或两年)撂荒或疏于管理的农户,政府有关部门有权进行经济处罚,发包方也有权依法收回承包地,这样既可以有效防止土地的荒芜与浪费,又可以促进土地的流转。
五、结束语
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工作,政策性强、敏感度大、涉及面广,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资本、劳力、生产资料、技术等生产要素如此,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也不应例外。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既具有长远的重要性,又具有现实的紧迫性,是时代的要求、发展的必然。全社会必须从全面做好“三农”工作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它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抓紧抓好。
第二篇: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
陈亮法学(2)学号 0707023
5借此寒假期间,本人通过村委会的支持,对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做了浅陋的调查。要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率和土地产出率,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实行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同时优化种植结构,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基地。但在土地使用权被分割,规模狭小,并归属于各个农户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农户或龙头企业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的要求都会遇到其他农户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限制。如何解决规模经营与分散的家庭土地使用制度的矛盾,是农村改革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研究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有序流转有利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合理调整农村产业化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一、对当前农村土地制度的现实思考,虽然家庭联产承包制度采取“农村普占”的分散、均田方式,较好的解决了公平问题,但是却未能同时兼顾到效率原则。因此在新时期如何在长期稳定农地承包关系的条件下,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运行情况
20年来,中国农地政策基本稳定,主要有三点:坚持土地所有权;稳定农民承包权;放开土地使用权。但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政策本身的缺陷,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策中强调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中国农村集体分为三级:乡镇、村、组。但是土地到底属于那一级集体所有没有说清楚,造成土地承包中经济纠纷和财问题。二是政策明确规定长期稳定农民土地承包权,但在实际操作中没说明什么人有权承包土地,即什么人算是集体组织的成员。所有农民都认为包括新婚嫁娶的每个本村人都天然具有分配土地的权利,导致土地与人口矛盾家加剧。三是规定农民承包土地要承担义务,其中向乡村社会缴纳公共开支,但没有明确提出这部分费用属于地租还是管理费用,这一费用的标准是多少,给农民造成过重的负担。四是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速度的提高,被占用农地越来越多,但现行的城市土地不嫩进入二级市场,只有在政府征用土地后转报给土地开发商,这样一来,造成土地增值部分与农民无关,从土地上获利的不是农民,而是中间开发商。
其次,在土地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三个问题:第一,人地关系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更多地强调提高土地生产率,政策应长期不变,而政策规定“要长期稳定,随人地关系的变化大稳定小调整”,这种不稳定的法律语言是人们的理解不同,做法就产生分歧。第二,上级部门下达给基层政府的各种社会、经济任务,给土地政策带来很多问题。既要求办好农村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有没有财政拨款,同时严格控制向农民收取各种费用。作为农村最基层的干部,也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只好利用手中的权力调整土地,高价转让以达到任务标准。第三,乡村基层干部把握政策有偏差。原因有三,一是为了满足权利的要求,在一些地方村委会每换一届就调整一次土地,造成了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其关键在于30年承包政策只是政策而不是法律,不会有人因违反政策受到刑事处罚;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通过土地调整为自己、亲朋牟私利;三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生存条件及调动农民对土地的透入积极性,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有流动的必要性,这是土地政策的最基本考虑,但没有完成实现。
(二)实行土地流转的现实意义
1、较好解决了土地使用权的分散化与土地规模经营的矛盾,实现了农村土地使用的创
新。土地经营规模问题是影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据有关资料介绍,自1965年以来的30年中,世界农业劳动力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重由54.2%下降到9.1%。中国农科院和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研究结果表明,中等规模农业比小规模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农业现代化程度都将提高一倍左右。改革开放以来,农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有力的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从改革成果看,家庭经营制度表现的绩效是很难估量的,它应当是今后相当时间内我国农村制度创新的基础。但进入90年代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农产品短缺经济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形势出现后,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组织化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小规模的土地经营,使农户参与市场竞争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半生出小农经济意识,经济规模偏小,劳动成本过高,影响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影响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等一系类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形式,搞好土地流转既能广大农民利益,又能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2、把农产品基地建设作为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纳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循环体系之中,加快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商品化的进程。无论是“反祖倒包”模式,还是公司租赁农户土地实行的规模经营,都是由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对土地种植作出统一规化,对农田基础设施统一建设,对技术统一指导,对土地产出的农产品实施统一收购或直接加工销售。全部的农业生产过程都是在龙头企业的规划和控制下,为企业下一个生产环节的需要而进行的。
3、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化的典型,对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以本人所在的家乡马桥镇徐周村为例目前行成以葡萄种植为主附带其他经济作物产业化农业,此为村里还引进养鹿技术,形成包含小规模养鹿的综合农业体系,目前徐周村的葡萄在靖江是家喻户晓,已成为靖江农业发展的典型,不仅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国家倡导的共同富裕的推行,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三)土地流转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是加强土地流转的法规建设。土地流转工作涉及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稳定,需要有一系列政策法规使土地流转有法可依,出现问题和矛盾可依法解决,但目前指导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缺乏,应此应尽快制定《土地承包法》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管理办法》,正式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农村土地的权属。对土地流转的原则、形式、审批程序、主管部门和土地用途、地价及级差、流转期限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二是建立和规范土地流转制度。明确土地流转的主体和客体,建立土地流转的市场规则,构建适应使用市场化的土地管理机制,加强对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搞好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将土地转让、租赁、抵押和入股,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土地与资金技术、劳力的合理配置。
三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为农民脱离土地创造条件。
四是深化农村社会管理体制配套改革。改革农村户籍管理的作法,打破农民身份限制,改变农民“恋土”关念。加快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就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离土的后顾之优,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
盖章:
第三篇:农村土地流转农户调查问卷
农村土地流转农户调查表
您好!调研信息将只用于分析研究,不用作其它目的。谢谢您的支持!请根据选择,在□中划√;或在相应选项下划√。
县名_________乡(镇)名_________村名_________
一、农户基本情况
您家共有承包土地亩_________,承包年限_________年;实际经营土地_________亩;流入土地面积_________亩;流出土地面积_________亩。1.性别: □男 □女
2.年龄:□18-25 □25-35 □35-45 □45-55 □55以上 3.受教育程度:□初中以下 □高中 □大中专 □本科以上 4.您家庭劳动力有________人,其中在家务农_______人,外出务工________人。5.您所从事的职业:A、纯农业(种植业、林木渔业)B、以农为主兼业
C、非农为主兼业 D、非农业
6.您家庭2013年的年总收入为多少(元)? A、5000 以下 B、5000-10000 C、10000-20000 D、20000-30000 E、30000以上
7.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哪些方面?(可多选)A、土地耕作 B、在本地企业打工 C、外出务工 D、自己经营生意或创办企业 E、其它(请注明)_________ 8.您家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是否实现机收?(可多选)A、小麦是 B、小麦不是 C、玉米是 D、玉米不是
二、农户土地流转情况
您家是否有土地流转: _________(1)是(2)否
★如果您选(1)是, 请从第9题开始:如果回答(2)否,请从29题开始。
第四篇: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以永济市为例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壮大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是三中全会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作为典型的农业县,近年来,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土地流转现状
全县共有10个乡镇,耕地面积37.3万亩,农业人口44.039 万人,占全县人口的85.2%。截止2007年底,全县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133256户,承包耕地361545亩;流转土地51118亩,涉及农户27686户,分别占承包面积的14.13%和承包农户的20.77%。
一是流转形式不断丰富。目前全县土地流转呈多样化态势,归纳起来有七种形式,即: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代耕和托管等,其中以代耕、转让和出租为主。
二是流转范围不断拓宽。土地流转由最初的撂荒地扩展到林地、旱地、渔塘等整个农用地;由农户相互间的自发转向组织化、有序化流转;由原来的本村内进行,扩展到村外、外乡,甚至县外;经营内容从种粮转向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如一业主在永兴租赁土地300亩,发展无公害大棚蔬菜和养殖业,较好地解决了农户闲散土地,粗放耕种效益低的问题。
三是流转动机发生变化。前几年,是为了避免耕地撂荒,把土地无偿甚至“倒贴”转包给别人,这样土地效益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如取消农业税、良种补贴等,农民对土地的重视程度提高了,无论是村社集体引导规模流转,还是农户自主流转,其目的都是增加收入。因此,土地流转由被动变为主动。
四是流转取向市场化。随着党中央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更为重视和珍惜,由过去无偿或像征性收取一定收益的转包和转让费,转向按市场发展确立土地承包收益。
二、土地流转成效
一是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特色产业,农业主导产业的区域布局逐步趋于合理,板块特色已显现,效益比重递增。2007年,仅蔬菜产业实现产值3.5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3.26%。同时,涌现出了一批产业结构调整带头人,如普安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回龙的粉葛生产基地,为发展一村一品,或一乡一业奠定了基础。
二是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后,土地逐步向大户和能人集中,经营者实现了市场化、规模化生产,改变了农村经济长期分散经营、落后管理、小打小闹的局面,使土地的潜能得到大幅度的释放,加速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瓦解,打破了传统农业“小而全”的经营模式,促进了集约化的大农业市场形成。以蔬菜产业为例,2007年,菜农的收入较以前分散种植亩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
三是培植出了产业大户。随着土地流转的推进,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农村集约化生产得以实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培育了一批产业大户,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一系列的产业扶持政策,特别是今年对蔬菜产业进一步加大了扶持政策,吸引了县内外26家业主承包土地2200亩,规模种植蔬菜,其中建大棚1050亩,带动设施栽培面积达到5000亩。全县以蔬菜、油橄榄、畜牧为主的三大农业主导产业稳步健康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农业资源流转。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部分农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视土地为“命根子”,担心土地流转后,一旦政策变化会失去承包权。
二是地区差异较大。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坝区俏,山区无人要”的状况。坝区条件好,一般土地租金在600——1000元/亩左右;部分山区条件差,比较效益低,一些农户因外出务工等原因,免租金也无人耕种。
三是流转不够规范。即:存在行为不规范和经营不规范,部分农户流转的土地没有书面协议,即使有协议,条款也不规范;,部分承包者擅自改变用地性质。
四是成片流转难。土地承包后,都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成片流转,必须要所有承包户同意,增加了流转的难度。如2005年任市镇花朝门村5社李云泽为扩大种植业规模,需租赁连片耕地,因一家农户坚决不同意而被迫放弃。
五是流转机制不完善。缺少中介组织,没有形成土地流转和租赁市场。土地供求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发布,影响了土地的有效、快速流转。
四、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因素,必须加强宣传引导,健全土地流转机构,实施政策激励,激发农民土地流转热情和参入程度,从而加快土地流转,实现三中全会提出的奋斗目标。
一是加强土地流转的政策宣传和引导,推动土地流转。积极宣传土地流转政策、相关法律、法规和成功典型,帮助农户分析土地流转后的好处和算好经济帐,消除农民的顾虑,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是“双赢”,形成良好的土地流转氛围。二是建立完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确保规范有序流转。以县农业主管部门为依托,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承担土地流转指导、服务和政策咨询、纠纷调处和仲裁等协调服务职责,做好流转土地资源普查,供求信息收集发布、建档备案,流转土地等级评估定价,提供统一合同范本,组织供需双方谈判,代办土地流转手续,指导签订合同等工作,为供需双方搭建流转桥梁。以农村专业协会(合作社)为主体,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中介机构,政府负责引导、监管和服务。通过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土地要素合理流动。
三是积极探索流转方式,确保发挥土地最大效益。①出租——农户直接或委托集体与承包方协调签订租赁合同;②代租——农户委托村组或中介组织,将土地经营权统一流转给种植大户或龙头企业;③转租——第二承包人在征得第一承包人同意后将土地租给第三承包人;④转包——从事非农产业又不愿意放弃土地的农户在村或组内有偿流转;⑤托管——农户为了不荒废土地,采取将土地无偿或倒帖肥料等生产费用的方式临时转让给其他农户种植;⑥入股——农户之间自愿联合将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合作生产,农户也可采取土地经营权入股的方式与承包者合作经营;⑦置换——同一村组内的农户为了土地集中经营的需要,将承包土地进行互换,大户或龙头企业需要连片开发而部分农户要求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由本村组集体组织出面协
调,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用本村组内其它农户的承包土地或本村组的机动土地与其置换;⑧返包——即集体承租返包,由有实力的产业化经营者或龙头企业成片租赁土地并实施改造,然后按统一布局、规范种植的要求返租给农户、经营者或龙头企业承担全部收购责任;⑨转让——农户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村组内或者以外的农户和其他农业生产经营者。转让须经发包方同意,转让后农户与发包方的土地承包关系即行停止,农户不再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⑩代耕——农户因临时或季节性外出打工,而将其承包土地委托亲属或近邻代为耕种。
四是加大农村土地流转扶持力度,增强流转实力。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和龙头企业带动土地规模经营。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整合农业项目资金,重点向生产大户倾斜,改善生产条件,降低流转经营风险,提高效益;金融部门简化生产资金贷款手续,积极支持和帮助种养大户发展生产;对承包土地全部流转出去且进城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应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消除后顾之忧。
五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确保土地规模成片流转。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是劳动力的转移,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鼓励有能力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办企业;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加强技能培训,抓好劳务输出指导和服务,建立固定的劳务输出基地,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熊永亮)
第五篇:农村土地流转实施调查(定稿)
农村土地流转实施调查
10级经济三班李佳
今年寒假回到家发现我们村以及邻近村的许多土地由于外来商人建厂或修路
被占,许多村民失去了耕种了几十年的土地,政府对失去土地的农民进行了赔偿。作为农业大学的一名学生,我对农业或农村问题有着特别的关注,对这种土地流转现象,通过实地调查,亲自访问,我对这种现象有了进一步了解,发现这种土地流转现象取得一些成绩的背后也存在的一些问题。
所谓“土地流转”就是指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使用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
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其中有关于“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的规定,强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经过调查思考我总结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致有下4方面的原因:
1、土地承包经营成本高,收益低。农业税免征之前,农民由于承包
经营土地的负担重,收益相对较低,承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不高。
许多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纷纷将承包经营权流转给亲友或其他
农户,也有的以自己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投股或参股。这是过
去几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2、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土地二轮承包时“增人
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使得农村原本存在的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导致大量劳动力纷纷向本地农村二、三产业或向
外地转移,转移的劳动力中有一部分带动全家转移,便将土地承
包经营权流转给他人。
3、镇、村非农建设项目的需要。因招商引资、工业园区等非农建
设项目用地需要,镇、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以租赁的方式从农户
手中流转出来。
4、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村为培植专业大户、承包大户,一方面鼓励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被培植对象,另一方
面将土地从农户手中以租赁或其他方式流转出来再转包给被培
植对象,即“反租倒包”。
尽管土地流转对农经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但在实施中存在很大的阻力。我在实地调查走访过程中,与很多村民就
土地流转问题进行了交谈,感觉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作为从农村出
来的大学生,我能理解土地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在交流过程中一位
剥花生的阿姨(45岁左右)说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感到身上的责任。阿姨说:唉,政府会让这样弄,一会让那样弄,说是为我们好,就那那时候政府让建蔬菜大棚,还说建一个蔬菜大棚政府还补助一部分钱,结果大家一蜂窝都建大棚种蔬菜,蔬菜价钱大跌,到现在还没见政府补助的钱在哪,政府做事应该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而不是老是随大流,搞形象工程,这次政府说引进外资建厂不容易,建厂占到谁家的地,谁一定要积极配合,可不要在外商面前给咱们本地人丢脸,他们还说等厂建好了,没地的人可以进场当工人,厂里的待遇也好,但是现在厂都以利益为重,向我这块半百的人了,南方的厂都不要我们了,他会要我们吗,不像有地,虽然每年收入少但比较稳定。阿姨握着我的手说,你是大学生,你给俺们说说这次政府们说的可信吗。听了阿姨的话,望着她满是期待的眼神,我点了点头。是啊,地买了,虽然买了一些钱,但是这又能够花多长之间呢。
回到家以后,我一直在思考作为一个大学生,我能为这些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做些什么呢,使他们使他们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少受损失。于是我仔细查找了国家关于土地流转方面的法律,防止地方官员利用农民不懂法律而损害农民的利益。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了不少问题,我总结了一下,如下:
(一)虚化的土地流转利益主体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市场化的要求。我国农村的土地产权主体或其代理人模糊不清,使得土地流转的利益主体被虚化,进而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市场化的发展要求。首先是农村土地的权属边界比较模糊。法律规定,目前农村的土地归社区“集体”所有,社区的居民按户承包土地,土地的经营权可以自由流转。其中,土地归“集体”所有的主体对象或其代理人往往不太明确,现实情况是社区经济合作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党支部等都有可能成为土地的所有权主体,这就容易造成土地权属边界的模糊,从而产生权利的纷争。其次,即使认为土地归“集体”所有的表述对于土地权属边界的规定是明确的,土地的权益边界也会由于地方政府、社区集体组织、村民小组甚至是地方家族势力等方面的影响而变得模糊,而土地权属边界的模糊往往又成为各方主体争夺利益的借口。调查显示,只有17%的农民认为土地的所有权应该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大部分人都选择了与自身利益更加紧密的生产小组,只有8%的农民认为土地产权应该归家庭或个人所有。
一个相关的案例表明,模糊的产权及其利益主体的虚化已给土地流转和农业的市场化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长兴县虹星桥镇的A村,一家农业龙头企业要求流转成片的土地进行规模生产,但当地村民及所在的生产小组与村委会之间对土地的所有权及其收益分配问题产生了纠纷。村民认为一切收益都应该归生产小组所有,再分配给生产小组中的成员,村委会则认为一切收益都应该归村集体所有,再分配给全村所有的居民,这种纷争最终导致了这项土地流转项目的搁置。
(二)分散的土地流转形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的要求
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是进行土地流转的主要目的,也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尽管当前的土地流转方式已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但是调查显示(见表5),80%以上的土地流转都发生在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之间,他们往往由于土地经营效益低(18.8%)、家庭劳动力不足(18.8%)、太辛苦(22.8%)以及长期在外工作(16.6%)等被动的原因,自发地将土地流转给还未面临相同问
题的亲戚、朋友或邻居。
(三)无序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难以适应现代农业信息化的要求
土地流转供求信息的高效与准确提供不仅对推进土地流转意义十分重大,而且本身也是农业信息化的内在要求。正如前文所述,散户之间的土地自发性流转无法实现土地大规模、高效率地聚集,需要寻求“散户—大户”的土地流转路径。由于散户和大户之间在生产经营规模、效益和理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两者的土地需求与供给信息很容易出现不对称,由此会引发较高的土地流转交易成本,使得“散户—大户” 的土地流转路径很难有效形成。一方面,分散经营的农户不可能为了出租或转让几亩土地而主动寻找需要土地的陌生的大户;另一方面,大户对土地的需求数量通常比较大且要求连接成片,因此他们也不可能主动与每个农户进行谈判。
现实的情况是,不少地方政府虽然在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方面做了许多探索,但是其运作过程往往缺乏秩序,成效也不太显著。例如,我们正阳县于2001年开始探索建立的三级(县、镇、村)土地信托服务中心,因为其管理和动作效率低下等原因而搁置。因此,目前大部分地区还缺乏有序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流转的半径受到限制。调查显示,只有33%的农户知道土地可以在任意农户范围内进行流转,分别有12%和5%的农户以为土地只被允许在本村内和本村民小组内部流转,甚至还有3%的农户以为土地流转是根本不被允许的。由此可见,土地流转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无序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是导致土地供求双方信息流动受阻的重要原因。
(四)落后的社会保障体系影响了土地流转主体的积极性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能覆盖所有的农村地区,无法为那些将土地流转出去的散户提供充分的社会保障。因此,当土地流转的费用(租金)低于农户的预期时,深受“土地是养老保障”这一传统观念影响的农户,尤其是普通的小规模经营散户,就有可能放弃土地流转的计划。调查显示,农户继续保留土地承包权的主要原因已经不是可以从中获取较好的生活保障,有33.8%的人认为放弃了土地也没有什么好处或得不到其他保障。而有高达47.8%的农户认为如果政府能够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养老保障,就愿意放弃承包地,还有农户向政府提出了一次性补偿费和一定的就业机会等条件,分别占总样本数的41.6%和29.4%。
(五)土地流转后有些未达到合理利用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我们村的许多土地卖出去后,有的说建工厂,有的说修路,但是大半年了也没见动静,许多村民看了十分心疼,宝贵的土地资源就这样被浪费了,还有一些村官滥用职权买土赚钱。我希望有关政府能提高他们办事的效率,坚持为官为民的理念,不要再把耕地资源闲置下来。
我查了相关资料,了解到我国现在存在以下几种流转模式:
土地互换
互换土地,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为方便耕种和各自的需要,对各自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进行的简单交换,是促进农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的必由之路。30年前,中国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分到了土地。但由于土地肥瘦不一,大块的土地被分割成条条块块。划分土地时留下的种种弊病,严重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如
何让土地集中连片,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于是互换这种最为原始的交易方式,进入农民视野。
出租
在市场利益驱动和政府引导下,农民将其承包土地经营权出租给大户、业主或企业法人等承租方,出租的期限和租金支付方式由双方自行约定,承租方获得一定期限的土地经营权,出租方按以实物或货币的形式获得土地经营权租金。其中,有大户承租型、公司租赁型、反租倒包型等。入股
入股,亦称“股田制”或股份合作经营,是指在坚持承包户自愿的基础上,将承包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建立股份公司。在土地入股过程中,实行农村土地经营的双向选择(农民将土地入股给公司后,既可继续参与土地经营,也可不参与土地经营),农民凭借土地承包权可拥有公司股份,并可按股分红。该形式的最大优点在于产权清晰、利益直接,以价值形态形式把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确定下来,农民既是公司经营的参与者,也是利益的所有者,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新突破。
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
以重庆为例,去年被国家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在土地改革领域率先进行大胆探索,创造了土地流转的九龙坡模式即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也就是说,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宅基地被置换为城市发展用地,农民在城里获得一套住房。农民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城市社保,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
“股份+合作”
我国山东省宁阳县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建立起“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转分配方式。这种模式是,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村里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不再由农民分散经营。合作社挂靠龙头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合作社实行按土地保底和按效益分红的方式,分配时,首先支付社员土地保底收益每股(亩)700元,留足公积公益金、风险金,然后再按股进行二次分红。
我们村实施的是这五种模式的第二种,我们村在县领导的支持下建起了新农村,把原来分散的住房集中起来建起了外形一样的小楼房,我们村把原来的宅基地卖给了外来商人建厂房。这样做既节约了土地,又美化了村容。但我希望政府能为村民做好后续的保障工作,对此我提出以下建议:农村土地流转,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城乡统筹发展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是调整和完善农村生产关系,适应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实现土地与劳动者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两者潜能,创造更多物质财富的重要手段。这在十七届三
中全会中《中共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有深刻的阐述。如何科学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正确处理好璧山县政府、市场、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璧山现代农业致富农民这一根本目标,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建议对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采取以下措施:
(一)健全制度,促进规范流转
1、在全县制定加快土地流转的鼓励政策,制定更加规范和完善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意见,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2、健全农村土地产权登记制度。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仅可以在法律上为所有权人提供更加充分的保障,而且可以以土地资产抵押,为所有权人提供更加充分的保障,而且可以以土地资产抵押,为所有权人提供更多的融资手段。这样,能够使农村的土地真正“盘活”,使最有价值的土地资产,走向市场,从而更好地维护农民的权益。
3、健全农村征地制度。一是要制定符合农村土地资源优劣的补偿办法和标准,确保被征地农民土地收益最大化。二是认真落实征地补偿费用。确保征地补偿安置费用足额到位,专款专用。三是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优先安排被征地农民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工程,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提高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本领。四是创设城乡统筹的“置换安置”政策制度。部分农民的宅基地可由政
府土地服务中心或农村土地专业合作社“打包”收购,然后用予边远贫困山区或高山地区人口梯度转移的“置换安置”。
4、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一是要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坚持承包户申请,选择对象,双方协商,各级组织协调,签订合同,并报乡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和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备案。二是要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对现有土地流转的合同特别是口头合同要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双方签订书面协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要明确规定具体的流转形式、流转数量、质量、年限、用途、流转费与复耕费的标准及支付方式、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期满后地上附着物的归属、违约责任等,并且各项规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委托流转的要有委托书,受托人只能在委托的权利范围内行使权利。对流转过程中形成的合同、决议、委托书等,要整理归档,妥善保管。三是要规范乡镇(街道)、村、社及其干部参与土地流转的行为。乡镇、村、社及其干部既不得以任何名义强迫承包户流转土地,又要按照有关政策,积极做好土地流转的管理与服务,对土地流转的具体内容进行审查、监督,防止集体土地权益流失。
希望土地流转这种新的方式在政府的带领下能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