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市殡葬改革的几点建议(精)(最终版)
关于我市殡葬改革的几点建议
我国殡葬改革经过五十多年的宣传与推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社会生活以及人的精神面貌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殡葬改革的步子仍远远不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与现代文明拉开了一段长长的距离。就温州殡葬改革而言,温州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力、人力宣传推广,尤其进入新世纪后,又突破了各县火化场馆建设的硬件瓶颈,攻破了多年未能解决的火化难关。但是,温州殡改形势不容乐观,时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吹吹打打出大殡、披麻戴孝搞迷信、大操大办讲排场的旧俗仍时有发生,冥品市场仍在出售封建迷信丧葬用品,青山白化时有回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温州人在闯荡市场经济大潮中,给殡葬旧俗重新贴上了新标签,竟然从死人身上做起了墓葬产业化经济的大文章,造成温州大兴土木建设陵墓的新热潮。为了便于了解温州墓葬的实际情况,我们不妨看一看正在建设中的公墓与陵园。基安山陵园政府审批用地380亩(包括火化场450亩),一期开工用地87.3亩,计划建二千对〔四千穴〕公墓。按以上一期标准计算,基安山公墓每对墓穴占地与分摊用地面积高达29平方米。温州市二OOO年全市人口721.62万,死亡率为4.83‰,年死亡人数为34830人(据市年鉴)。如果按二000年全市人口死亡率及基安山占地标准匡算,按这样的需求量,我市每年至少要开工建设9个基安山一期工程。这样每年要投入多少财力、物力?要浪费多少土地资源?目前我市共建大大小小公墓、陵园741座,仍然无法满 足社会需求,每年都在新增公墓用地。据《温州都市报》墓讯广告〔05年7月1日〕消息,仅温州桃源陵园一处,经批准二期新扩建公墓用地就有273亩。以上事实可以说明,我市推行火化多年之后并未解决好死人占地问题,旧的入墓安葬陋习并未得到遏制。为了争夺客源,相互攀比,公墓位置越选越好、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贵。为满足人的不同需求,陵园又分为名人墓区、佛教墓区、基督教墓区、综合墓区等等。名人墓区每平方米地价2万元,只要有钱,选购面积不限。为满足墓葬的社会需求,鼓励墓葬消费,报纸上广告宣传叫卖公墓屡见不鲜。如此铺张奢侈,不仅助长了先富起来的温州人攀比心理,用阳间的钱财去打造阴间的安乐,梦求所谓的“人生后花园”〔广告语〕,而且以市场经济为手段大兴土木建造的公墓、陵园与过去墓葬相比,更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以商品面目出现的大规模连成片的公墓比过去孤冢独墓危害更大。一则,造价昂贵,更显铺张浪费;二则,公墓陵园土地没有使用年限,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再则,公墓、陵园是商业性的法人组织机构,有专人负责管理与维护,而且又是水泥大理石结构,与过去砖石墓穴扫墓难见第四代、保存不超100年相比,公墓自然风化淘汰时间会远远超过第四代、100年,因此,会造成土地资源长期被占用。可见,采用建设公墓、陵园为火化提供安葬服务,既不合殡改的目的,也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发展的方向。
温州推行火化前后己历时半个世纪,改革开放又过去了二十多年,为什么殡改仍旧走不出传统的老路,仍然陷入浪费土地这一不可 再生资源的怪圈?为什么上一世纪已成过去,旧殡葬还无法成为昨天的历史?为什么入墓占地安葬方式在推行火化多年的今天反而盛行?虽然市政府为倡导不保留骨灰也组织系列骨灰撒大海活动,但由于次数少、规模小,难以形成气候。同时,用船出海撒骨灰不仅费用大,而且无定式、不方便,也难以推广,最后不了了之。近几年,为宣传、推广生态葬法,政府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生态安葬至今局面冷冷清清,基本无人过问。百姓依旧热衷于骨灰入墓安葬,甚至有人火化后骨灰重新入棺安葬。“百年之后”何处去,有的地方主张变入土为安为上楼为安,推广建造楼式墓地;有的地方主张改入土安葬为入塔安葬,建造塔式陵园。这些林林总总的新办法、新措施与传统安葬方式相比减少了土地的占用,但还是无法摆脱浪费土地资源的陈规陋习。近几年,一些地方也相继推出生态墓区,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名不副实,只要有钱,选购面积不限,反而造成土地资源更大的浪费。况且,普通百姓根本无力承受高昂地价,只成为少数有钱人所谓的“人生后花园”。针对这种状况,温州能否发扬自己“敢为人先、民本和谐”的精神,站在深化温州文明城市创建与提升温州软实力战略的高度,用创新的思路,真正做热、做深生态文章,把生态葬法做成有温州特色的好文章?改千年之习、易百代之俗,让敢为先的温州在经济建设之外的新领域再一次领跑全国。事实告诫我们,跳不出传统的思维定式,只是简单变换形式与手法,将永远无法摆脱旧的桎梏。同样,跳出了传统模式,没有了传统精神与文化内涵,照样达不到继承创新的目的。改革开放之后,为什么我国经济会如此飞 速发展?社会会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殡葬改革依旧裹步不前?原因就在于我们缺少创新的思维,既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民心、传承世俗;又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的脉络,完整地建立起一套既符合百姓心理需求又能与现代文明社会相合拍新的殡葬礼仪与安葬方式,赋予古老的传统以新的时代内涵。这就是我市殡改进入全面推行火化新阶段需要探讨以及着眼解决的根本问题。
为此,我们建议:第一,政府停止墓葬用地审批,在我市骨灰撒大海或骨灰撒大地生态回归区,建造“温州魂纪念陵园”公园,集中统一处置火化后骨灰,彻底解决骨灰安葬浪费土地资源问题。以新的殡葬形式逐步引导群众,有堵有疏。第二,建议政府在温州魂纪念陵园公园推行一年一度清明公祭制度,变一家一户家庭血亲祭奠为社会公众共同祭典。可以相信,“温州魂纪念陵园”公园的建立,不单单成为逝者回归大自然的最终场所,由于现代文明赋予古老殡葬传统新的文化内涵,而将成为一种精神的化身和生命的象征。人们能从这里寻到自己“百年之后”的归宿,既是莫大的安慰,也是莫大的荣誉。这种安葬的礼遇与享受,不仅完全能够填补火化及火化不保留骨灰可能带来的精神失落感,而且它所产生的吸引力是其他任何方式无可比拟的。所以,这是最能满足百姓意愿,最乐于让百姓接受的殡葬形式。只有这种现代与传统的合引作用,才有可能把人们思想从千百年来形成的旧殡葬桎梏中解放出来,才有可能彻底改变百姓旧的思想与陈腐的观念,才能铲除一切封建迷信的丧葬旧俗,摒弃一切吞噬土地的安葬陋习,真正让生者慰藉、逝者安息。第三,根据骨灰撒大海、撒大 地不同的方式,“温州魂纪念陵园”公园的建设有多种方案可以选择。现以选址洞头海滨为例,方案设想如下:在洞头县临海选一处山地作生态回归区,参照园林模式建公园设施外,按陵园要求建一座纪念碑、骨灰回归仪式厅以及其他配套设施场所。公园建设规模根据投资可大可小,分期开发。可以想象,碑人一体,回归大海、大地,回归生态万物,世代沿袭,永远凭吊,逝者将在这里真正得到永生。为增加人文氛围,给后人留下研究史料,可通过现代技术记载个人、家族信息,供后人缅怀,不仅增加信息、人文含量,而且使这种殡葬形式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第四,由于人们的观念参差不等,可以通过试点的方法在某一地点实施,通过实施,教育群众转变观念,当人们认为这种办法好时,就会认同,再来个全面推广。这样的殡葬形式,既传统又现代、既简练又庄重、既节俭又文明,我们完全可以把陵园公园建成集回归、祭奠、观光为一体的爱国爱乡教育并举的福利性公园,为城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定能得到越来越多百姓的欢迎和选择。
此方案如能在我市付之实施,实为一次投资、永世受用的利国益民之举。温州此举成功,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土地,防止新的“墓地污染”,而且完全可能形成中华民族一种全新的殡葬模式,产生新的殡葬理念与殡葬文化。
民建温州市委员会 二00六年元月九日
第二篇:殡葬改革工作思考建议
我县从2009年3月1日起正式启动殡葬火化政策,经过县委、政府的大力宣传,殡改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基本上可以说城区社区的居民已经了解了相关的政策。从日常工作管理上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所在社区从3月1日起至发稿时间,累计死亡6人,根据6人的火化情况,发现在殡葬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死者生前有单位的,其死亡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报表是由其生前所在单位所处的社区填报还是由其生前所居住的社区填报。笔者所处社区出现了这种情况,气象局一名退休干部退休后住在东城,笔者因社区事务关系到气象局办事,偶然听见其单位同事说其已死亡,单位同事都已去挽吊。笔者因分管社区殡改工作,马上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向县殡仪馆领导进行汇报,领导说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我社区填写死亡报表。笔者虽然按照要求填写了报表,但认为,“属地管理原则”应该理解为居住地社区,而不是单纯的单位所在地社区。因为死者居住地社区能够在第一时间内知道死者的情况,然后去做死者家属的思想工作;而单位所在地社区是不具备这种条件的,等到知道了去做工作,黄花菜都凉了。这需要主管单位做出界定。
二、现在有些农村社区为了搞好社区的殡改工作,出现死亡情况后,委曲求全,负担死者的火化费用,增加了社区自身的负担。解决方法:确系低保户、五保户的可以按照政策给予部分减免或全免;确系家庭困难的户,由社区出具证明给予部分减免。县民政局应该出台相应的减免政策来配合我县的殡改工作地开展,间接地减少社区的压力。
三、德源公司要加快自身的建设和机器的维修保养工作。笔者社区茶厂小区死者家属要求殡仪馆车辆早上8点来车运送遗体去火化,但是因为德源公司的火化传运带出现问题,需人工托运。其他社区的死者家属因此事阻拦德源公司的火化工作,双方产生矛盾。待解决问题时,我社区死者遗体在茶厂小区灵堂摆放已到9点多种,幸亏我社区及时介入,做了大量的工作,才稳定了死者家属的情绪,否则又会出现一起大的殡改工作纠纷问题。解决办法:德源公司应加快建设力度,启用第二台火化设备,同时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机器的日常维修。避免此事的再次发生。
四、加强宣传力度,尤其是在农村社区和城郊社区的城郊结合部,要加强殡改宣传力度,真正做到家喻户晓。
五、尽快出台符合我县殡改工作关于弱势群体减免费用的政策,尤其是对失地、少地、无地的居民(村民)和家庭困难的下岗职工家庭做出相应的减免政策,以推动殡改工作地开展。
我县的殡葬改革工作是一件涉及子孙后代的好事情,都说“万事开头难”,但是从我县殡葬改革工作的政策执行方面看,违反政策的事例也只是少数,多数群众还是能够理解和支持政府的这项政策,说明我们还是有群众基础的,起步也很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已经迈开了我县殡葬改革工作的第一步,就要通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工作,执行殡葬改革的各项政策,带领群众来完成这项工作,达到我们殡改工作地最终目标。
有不当处,请同志们雅正。
异世球皇 伪娘 冷血的传奇之旅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殡葬改革
对加强和改进河南农村殡葬改革工作的思考
董 跃 民
中华民族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源远流长,数万年前就有了一定的丧葬形式。汉民族文化中自古就有“死后留全尸”和“入土为安”的习俗和传统。这种丧葬观念在当前河南农村仍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殡葬改革是丧葬习俗领域的一场革命,在农村推行殡葬改革,是对几千年封建丧葬观念的挑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河南是我国人口大省,人多地少的矛盾尤其突出。河南城镇居民的丧葬方式已经实现了从土葬到火葬的转变。所以,我省殡葬改革的重心集中在农村。农村殡葬改革的进程决定了全省殡葬改革的成败。殡葬改革虽然已经开展了十多年,但是,殡葬改革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尤其在农村更为显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当前殡葬改革的实施效果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河南农村殡葬改革工作要与时俱进,迈上新台阶
1999年以来,河南省农村殡葬改革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宣传、稳步推行下,逐步进入到健康发展的轨道。火化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09年上半年全省火化率为50.4%,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目前,在全省广大农村全面推行殡葬改革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只要宣传发动到位,管理措施到位,服务到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农村的殡葬改革就会不断得到深化。
殡葬改革的目的是倡导厚养薄葬,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新风尚,其核心是禁绝乱埋滥葬,改革愚昧落后的丧葬习俗。《河南省殡葬管理办法》明确指出:“殡葬活动及其管理必须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从这些法律规定而可以看出,殡葬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葬法改革,二是葬礼改革。前者是为了节约土地,保护土地资源;后者是为了革除传统习俗中的丧葬陋习,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但是,从十多年的殡葬改革实践来看,并没有达到最初的改革设计。普遍存在的火化后二次装棺土葬,既没有节约土地,也没有改变传统丧礼。
(一)殡葬改革是在河南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节省耕地的必由之路
当前河南省农村较为普遍的土葬制度,加速了河南省现有耕地的流失。农民没了土地,农村经济就失去了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人口和农业大省河南将迎来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国务院要求河南省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要严格耕地保护和城乡节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要落实国务院要求,就必须确保河南耕地面积不能减少,这是农业的根基和命根子。而侵占、蚕食耕地的两个主要因素就是工业用地和农村丧葬用地。
(二)很多地方在殡葬改革中单纯追求火化率,执法时的“以罚代法”为土葬和火化后二次装棺土葬留下空间
在我省部分地区,政府与殡葬管理机构单纯追求火化率,执法中的“以罚代法”,对于已经执行火化的丧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导致丧户在火化后二次装棺现象开始在农村泛滥。丧葬改革的效果与基层政权的操作有很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不同地区丧葬模式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当地基层民政部门的管理造成的。有的基层民政部门管理的比较严格,尸体的火化率就相对较高;有的地方管理较松,所以就存在偷埋现象;还有一些地方,基层民政部门基本上就没有真正落实殡葬管理条例,所以传统的丧葬仪式依然在继续。调查发现,实行土葬最主要的理论依据就是耕地资源少,不能让死人跟活人抢地。不过事实上在河南许多地方,人们即使选择了火葬但他们仍然会“二次土葬”,同样挤占耕地,一般还不会被追究责任。由于二次装棺火化导致丧户多花费近千元。丧家既承担火化费用又要购置棺木进行安葬,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加重了经济负担,又违背了节约丧葬用地、节俭办丧事的殡葬管理工作方针。基层政府的“以罚代法”不仅严重影响了殡葬改革的实施效果,而且导致了农民的极大不满。一些农民误认为政府推行火葬改革就是为了“想收几个钱”。
二、对河南农村殡葬改革方法与途径的思考
殡葬改革涉及千家万户,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殡葬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能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扎实推进农村殡葬改革,首先就必须完善农村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免除群众基本殡葬费用,提升殡葬服务水平。
1、加快农村公益性墓地和村级骨灰堂基础设施建设。我省很多地方只强调火化率的提高,把工作重点放在强迫群众实行火化、查处偷埋案件上,而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南阳市绝大多数乡镇没有规划建设村级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在新农村建设中,根本就没有村级公益性墓地建设项目,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殡葬改革的推进。随着殡改工作的全面推进、火化率的稳步提高,解决好农村群众骨灰安放、切实减轻群众办丧事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等问题,已成为深化殡葬改革的主要课题。2008年1月5日,永城市顺和乡高平房村一丧户的骨灰被安放进了村里刚建成的骨灰堂。这是永城市首例农民骨灰放进骨灰堂。高平房村共1768人,耕地2300亩。随着人口的自然更替,在耕地中建坟立冢的情况越来越多,严重影响耕种,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2007年10月,村两委多方筹资,建成公墓骨灰堂。该骨灰堂占地3.5亩,可利用面积420多平方米,可安放骨灰盒1300余个,预计能满足未来200年的存放需求,村民均可以免费在此存放骨灰,一人安葬费用就可节省资金5000余元。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共墓地是推进农村殡葬改革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其在规划、建设以及服务对象,都面向农村、农民。再者,城乡群众的收入还呈明显的差距,因此,强调公益性是必须坚持的原则。
河南省郑州市站在关注民生、保护土地、科学发展的高度,加大对殡葬事业发展的投入,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得实惠落到实处。2007年8月郑州市民政局、财政局等部门密切协助,县乡政府积极配合,在广泛听取村委会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在新郑市、中牟县多个乡村,先后完成了建设公益性骨灰堂、公墓的试点工作,并拟定了《关于加快农村殡葬设施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用三年的时间,实现村村建有公益性骨灰堂或公墓的目标。并出台了详细的规划方案。公益性骨灰堂建设指导标准:①1000人以下的村,建筑面120㎡,总投资7万元;②1000-2000人的村,建筑面积130㎡,总投资8万元;③2000人以上的村,建筑面积140㎡,总投资9万元。公益性公墓建设指导标准:①1000人以下的村,占地2亩;②1000-2000人的村,占地4亩;③2000人以上的村,占地6亩。总投资均为1.8万元。资金安排规定:按照分级负担办法,由市、县(市、区)、乡(镇)三级财政各承担三分之一的比例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给予资金资助。市本级资助标准平均为骨灰堂2.7万元、公墓0.6万元。实行先建后补,建成一批,验收一批,奖补一批。截止2010年9月,郑州市财政累计下拨资助资金2996.1万元。同时,县(市、区)级财政匹配了相应的资金;部分乡(镇)匹配资金也已到位。三级财政共投入资金6400多万元。郑州市新建公益性骨灰堂、公墓总数目前已占全市村委总数的58%,加上2006年前各村自建数,基本上实现了村村建有公益性骨灰堂或公墓的目标,为农村群众的骨灰安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全面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工作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2、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免除群众基本殡葬费用,提升殡葬服务水平。
政府近几年逐渐加大了对民生方面的财政支付力度,但是对殡葬事业的财政支持不足。就连本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殡仪馆、火葬场这几年在许多地方政府预算中也被挤掉了,常常是不拨或改为差额拨款。近十几年来由于城市的发展、环保法规的要求,许多地方的殡葬事业单位都面临着场馆搬迁和设备更新的问题,许昌市还有两个县没有殡仪馆,需要建馆。由于县政府财政拮据,无钱投入或投入不足,致使这些地方的殡仪馆要么无力搬迁和更新设备,要么借债为之,负债累累,举步维艰。南阳市部分县市对殡葬基础设施、设备投入不足,有的县民政部门还背着沉重的债务。新建的方城、淅川、内乡、社旗、桐柏、西峡等6个殡仪馆,财政没有投入或投入极少;全市有42台运尸车辆,总投资366.09万元,财政拨款仅占11%;18台火化炉,总投资473.4万元,财政无任何投入,资金主要靠当地民政部门筹措。新野、邓州、南召、镇平等县市的殡仪馆建设年代久远,长期缺乏维缮,致使建筑用房老化陈旧,破损比较严重,基本处于维持使用状态。殡仪馆火葬场的建设是个投入大,回收周期长,资本收益率低的事业,因此说,火葬场、殡仪馆的建设没有政府的投入,最终受害的将是人民群众,这个建设成本最终将转嫁到群众身上,由他们买单,而政府的不投入、少投入也是对殡葬改革事业的不作为,是对殡葬事业单位公益性质的否定。同时,要使殡葬改革深入人心,让群众易于接受,应实行火化费补贴制度,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这样可减轻群众因实行火化而增加的负担。2007年,河南省栾川县政府研究决定,为减轻群众负担,强力推进殡葬改革,自2007年6月6日起,对栾川籍火化丧户一律免收运尸费(200元-400元)、火化费(280元),这部分过去由丧户自己负担的殡葬费用现在全部改为由政府“埋单”出钱。栾川县政府免收殡葬费用的举措在全国属第二例,在全省尚属首例。
3、研究建立农村农民的丧葬补贴制度
长期以来,在我国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巨大的城乡差距。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着力缩小城乡差别。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调整公共财政资源的分配格局,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并向农村倾斜。但是在丧葬补贴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差异。2007年,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调整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待遇等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离退休(退职)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丧葬补助费调整为按所在省辖市上企业离退休人员3个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标准发给。在职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一次性抚恤金调整为按职工死亡当月本企业养老保险人均缴费工资20个月的标准发给,离退休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一次性抚恤金调整为按其生前最后一个月基本养老金20个月的标准发给。目前,全省一次性抚恤金人均1.6万元。而农民则完全被排除在丧葬补贴制度之外。这种制度强化了城乡差别,是新时期对农民的政治和经济歧视。它不符合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平等的原则。2009年3月,从北京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从2009年1月1日起,凡具有北京市户口、且未享受北京市丧葬补助费待遇的城乡居民,去世时均可享受每人5000元标准的一次性定额丧葬补贴。它意味着北京将在全国率先实现丧葬补助待遇城乡同标准、全覆盖。如果河南能够参照北京的作法,给予农民一定的丧葬补贴,它将会作为一个强有力的调节手段,加速推进农村殡葬改革。
(三)当前和今后河南省农村殡葬改革的重点和方向是绿色殡葬 殡葬改革工作不能全省一刀切,在不违背殡葬改革精神的范围内探索新的丧葬形式。2001年民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意见中提倡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鼓励倡导深埋、撒散、海葬等不保留骨灰方式,推动绿色殡葬。河南地形地貌差异很大,平原地区人多地少,耕地锐减,应以自然村建设骨灰堂为主;丘陵、山区等非火化区则可以采取尸体深埋树葬,既不占耕地、林地,又绿化、美好了环境,同时也有可供后人祭奠的标志。
1、建议在农村推行“生态葬”法。“生态葬”是指人死后(或骨灰)深埋地下不留坟头,以种树取代墓碑,或实行“自然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土地处理遗体或骨灰的葬法。2.“骨灰生态葬”。即将骨灰装入环保骨灰盒深埋地下不留坟头,以树代碑的葬法。
3、大力发展“生态墓园”行业。农村应当以村为单位建立公益性墓地,以方便群众祭奠亲人。墓区统一规划,按顺序安葬,骨灰实行树葬、深埋,形成“一块公墓一片林”。墓地必须是不适于耕种的山坡地、荒地与不宜垦种的贫瘠地,对墓区必须严加管理和审批,防止变相为土葬。
总之,殡葬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既要贯彻殡葬改革的相关法规政策,又要尊重农村的传统习俗、尊重农民的感情,要在充分了解民意、体恤民情的基础上找出一条既不伤害农民感情又能保证改革顺利实施的道路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殡葬改革真正成为利国利民的政策。
作者:中共许昌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副教授
第四篇:殡葬改革
第二章
殡葬改革
1、殡葬改革的特点、目标是什么
答:一积极倡导,宣传教育。二从实际出发,逐步推进。三党员带头,典型引路。四行政干预,依法管理。五兴建殡葬服务设施,促进殡葬事业的发展。六坚持少数民族、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特殊政策。
殡葬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殡葬改革制度和丧葬习俗。
2、殡葬改革的原则
一改革的原则。二火葬的原则。三节俭的原则。四文明的原则。五继承的原则。六因地制宜的原则。七保护耕地和环境的原则。
3、殡葬改革的成绩
一、坚持方向,狠抓火化工作,火化量和火化率逐年提高。
二、科学发展,坚持城乡统筹改革,高度重视土葬改革工作。
三、以民为本,殡仪服务体系日益形成,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四、以人为本,丧俗改革不断深化,平安和文明祭扫成为主旋律。
五、关注环境,倡导“绿色殡葬”,公墓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成绩。
六、依法建设,加强殡葬法制建设,殡葬工作基本实现规范化。
七、关注人才,教育培训形成体系,职工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八、注重宣传,殡葬科技工作得以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
九、注重文化,重视殡葬设备用品研制生产,文化和理论研究硕果累累。
十、面向世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民间组织的独特用用。
4、殡葬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一、注重殡葬改革的效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作用。
二、正视根深蒂固的陈规陋习,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观念的转化工作。
三、推动殡葬改革走向规范化、可持续道路,加强殡葬法制化建设。
四、最大限度地利用群众的力量,把对人民有利的事业变为人民自觉的行动。
五、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因地,稳步推进。
六、以丧葬服务为示范窗口,推动殡葬改革的快速发展。
5、怎样理解殡葬改革的基本经验?
一、殡葬改革服从于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
二、领导重视,齐抓共管。
三、克服传统阻力,提高思想认识。
四、依法行政,规范管理。
五、创新服务项目,满足消费需求。
第三章
殡葬管理任务和机构
1、殡葬管理的概念
殡葬管理是政府及有关部门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等多种手段,对人们的殡葬活动和行为实施的指导、监督和规范。
殡葬管理的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殡葬管理是一种政府行为,它是政府社会事务管理的一项。殡葬管理的客体是参与殡葬活动和实施行为的当事人。殡葬管理的方法是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等多种手段。殡葬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殡葬有利于国家和社会,有利于人民群众,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殡葬管理的目的和方针 殡葬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殡葬管理,规范殡葬行为,推进殡葬改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殡葬管理的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习,提倡节俭文明办丧事。
3、殡葬管理的基本任务
传统意义上的:
一、推行火葬。
二、改革土葬、三革除丧葬陋习。
四、发展殡葬事业。
五、加快殡葬设备与丧葬用品的科研与生产。
现代意义上的:
一、殡葬设施规划管理。
二、殡葬服务许可管理。
三、殡葬服务管理。四殡葬市管理。
五、殡葬法制管理。
第五篇:关于我市殡葬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我市殡葬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
1996年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殡葬改革领导小组,1997年全市实行遗体火化,2004年开展了坟墓“双整治”活动,整治“一空一实”、“双空寿坟”,2007年开展了“三沿五区”坟墓搬迁治理,全市现有市、镇(街道)、村级生态公墓595个,2010年我市出台了《临安市殡葬基本服务项目免费办法》,对城乡低保户、困难家庭和特困户家庭成员,以及烈士遗属等重点救助对象给予不同程度的减免,截至2014年7月,享受殡葬基本服务项目免费的有10008具遗体,减免金额800余万元,进一步减轻了群众办丧负担。
二、存在问题
(一)管理职能不明。我国的《殡葬管理条例》中有关条款操作性不强,已明显滞后于实际工作,尤其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殡葬管理职能不明确,执法条款缺乏刚性,执法主体权限含糊不清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殡葬服务市场、公众丧葬习俗行为缺乏应有规范,导致少部分地方出现乱葬乱埋回潮、丧葬用品市场无序等现象。
(二)公墓政策滞后。依据《公墓管理暂行办法》:公墓分为公益性公墓和经营性公墓。公益性公墓是为农村村民提供骨灰安葬服务的公共墓地。经营性公墓是为城镇居民提供骨灰安葬实行有偿服务的公共墓地,属于第三产业。而我市目前只有九仙山公墓是合法的经营性公墓,其它都是农村公益性公墓,但现状是,在农村公益 1
性公墓中存在着对外经营行为,特别是我市主城区周边的农村公墓,事实存在,但查处难。
(三)财政投入不足。近年来,我市各级公共财政对殡葬事业的投入明显不足。在殡仪馆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近年来,我市财政几乎没有投入,大部分殡仪馆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维护、人员工资福利等费用,绝大部分来源于殡仪服务、丧葬用品销售收入;在公墓建设方面,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公墓建设档次低,品位不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在坟墓治理方面,由于经费投入不到位,林地散坟迁移难以有效开展,“三沿五区”坟墓整治不够彻底,尤其随着城市化新交通干线的不断延伸,新一轮“三沿五区”坟墓又将凸现。此外,殡葬惠民政策的延伸也需要加大投入。
(四)工作进度不一。由于各镇、街受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镇、街之间的殡葬改革工作差异较大,存在不平衡现象。做好比较好的如青山湖街道,全街道只有一个集中安臵的公益性公墓,节约土地,管理到位,群众认可。但有少数镇、街没有把殡葬改革工作放到重点位臵,对市委、政府的文件精神领会不透,工作上产生畏难情绪,加上宣传力度不到位,导致建新坟、做“双空”寿坟、老坟新修、修豪华坟、点多面广、管理无序现象仍然存在。
三、目标任务
到2020年,我市“惠民殡葬、公益殡葬、绿色殡葬、阳光殡葬、人文殡葬”五位一体的现代殡葬实现突破性发展,处于杭州地 2
区领先地位。全市范围内实现殡葬基本服务免费,建立完善的困难群体殡葬救助保障制度;殡仪馆实现设施现代化、环境园林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建成占地500亩的高标准经营性公墓,新增死亡人员实行生态葬法,逐步推行树葬、花葬、建骨灰灵堂等不保留骨灰葬法及节地葬法;建立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满足城乡居民文明治丧需求;全市“三沿五区”视线范围内的坟墓整治和青山白化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厚养薄葬、文明节俭办丧事成为社会主流风尚,实现殡葬文明和进步。
四、主要措施
(一)坚持便民惠民,完善基本殡葬惠民政策。
1.扩大惠民殡葬政策享受对象范围。除原有规定的享受对象外,针对全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残疾人、持证困难家庭、重点优抚对象、百岁老人等特殊群众,建立以免费殡葬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殡葬救助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殡葬需求。完善社会资金参与殡葬惠民事业机制,新建或扩建经营性公墓要预留一定比例的墓穴数,免费提供给困难群众。
2.增加惠民殡葬政策保障项目。有重点、有步骤、分层次地推动惠民政策保障项目实施,除原有规定的遗体接运、遗体停放、遗体火化、骨灰寄存等四项费用外,逐步增加保障服务项目,提高减免补贴标准。
3.简化殡仪基本服务免费申请程序。尽可能简化操作程序,减少结算环节,推行惠民项目减免“一站式”结算服务,确保便民、快捷、高效。
(二)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完善殡葬设施建设。
1.制定殡葬设施专项规划。整合现有殡葬设施资源,科学合理确定殡葬设施布局、规模及数量,改造和使用先进的殡葬设施,严格控制骨灰公墓建设和发展,有计划推进大型骨灰灵堂建设,由政府购买服务,积极引导群众将保留骨灰方式从“入土”转为“入室”,实现骨灰处理以集中骨灰灵堂存放和生态葬法为主。近期要加快公益性生态墓地、经营性公墓、骨灰灵堂、殡仪服务中心的规划建设。规划远期,要在完成大型骨灰灵堂、骨灰寄存处建设的基础上,分阶段、分步骤整合公益性墓地安葬形式,骨灰处理实现以大型骨灰存放室存放为主,同时积极推广骨灰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生态型葬法,全面达到绿色、环保、节地的目标。
2.严格公墓建设标准。严格按照《浙江省公墓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和批准的规划建设公墓,要按照节约土地、保护山林、美化环境的原则建设,坚持坟碑小型平臵、地表无坟头、墓区生态化,实现墓区规范化、园林化、个性化、艺术化。提倡镇街、村村联片联办的方式建造公墓和骨灰堂。将墓地绿化纳入当地绿化造林计划,对绿化造林达标的给予补助,确保新建墓地绿化覆盖率不得低于90%。同时,每个公墓都要划出一定区域作为树葬、花葬、草坪葬示范区,在这基础上各镇、街要对墓区搞好四至定位,防止墓区无边界的发展。
3.强化公墓日常管理。根据公墓公益属性,从严掌握收费标准,切实加强对公墓的依法管理。建立健全公墓日常监管制度,对违规公墓建设行为及时予以查处,实现对公墓建设的有效管理。
(三)坚持管理创新,着力提升殡葬服务水平。
1.推行集中文明治丧。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和全国第四次殡葬会议的精神要求,以便民原则,在城区合理划定一个或几个区域,建设集中治丧殡仪服务场所,提供治丧、吊唁、守灵等殡仪服务,有序推进人口集聚区丧事集中办理,切实从根源上消除丧事扰民现象。殡仪活动应当文明、节俭,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不得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在丧事活动中占用城市道路、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设臵灵堂、灵棚、围丧、游街、吹打、燃放鞭炮等,不得在城市居民区内和繁华商业街区两侧摆放花圈、花篮,影响周围群众正常生活。
2.规范殡葬服务行为。严格执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殡葬服务单位合理带头降低市场调节价,发挥平抑物价的作用,规范殡葬服务收费项目,保证同类殡葬用品价格不高于市场价,中低价位殡葬用品足量供应。全面落实殡葬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内容、服务程序、服务承诺、服务监督“六公开”制度,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和行风示范窗口建设。
3.创新殡葬服务方式。加大殡仪服务力度,提供“一站式”服务和引导服务,从不同层面和程度上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既让经济条件较好的逝者家属办好丧事,又让生活困难的群众办得起丧事。各社区依托社区服务中心,设臵殡仪服务窗口,配备社工为社区居民提供丧事咨询、丧事引导、丧事代理等殡仪服务。推出网络祭奠、鲜花祭扫等时尚祭祀方式,开通“时空邮箱”、“时空短信”业务,提供虚拟网络祭扫、悬挂追思心愿结、折千纸鹤等绿色祭扫渠道,引导群众文明安全祭扫先人。
(四)坚持移风易俗,全面推进绿色殡葬。
1.加强殡葬宣传。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阵地作用,用殡改文化熏陶、引领群众,积极倡导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的文明新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参与殡葬改革的自觉性和认同感,为深化殡葬改革建设现代殡葬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治理青山白化。结合我市“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精品村、特色村创建和打造“百里画廊”的有利时机,抓好村中坟、林地散坟和生态墓地整治。一方面按照艺术化、生态化、园林化、小型化的要求,制订坟墓生态化改造标准,坚持典型引路,逐步推进生态墓地改造整治。另一方面,针对村中坟、林地散坟以及其他地方现有私坟,采取“能改则改,应迁则迁”的方法,综合治理,逐步根治青山白化现象。
3.实行奖励补助。各经营性公墓和公益性公墓要积极推行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生态葬式,公墓安葬以生态葬式为主。政府出台生态葬法奖励、补贴办法,大力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建设骨灰灵堂等方式,逐步实现由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的“二次变革”。
(五)坚持务实管用,建立健全殡葬管理长效机制。1.建立健全殡葬改革领导机构。市殡葬改革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正副组长,负责全市殡葬改革工作的重要决策、部门的协调指挥、执法的监督检查;镇、街也要调整充实相应的领导小组机构,负责本镇、街殡葬改革的全部工作,并设立以镇、街民政
所为主体的综合办事和执法机构。
2.建立健全联动协作机制。建立市殡葬改革领导小组牵头,民政、建设、国土、发改等多个部门参与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协调制度,及时对殡葬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研究和解决,实现管理信息互通、执法协调联动,形成问题联处、执法联动的管理格局。其中,民政部门要负责殡葬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加强殡葬行业管理,提升殡仪服务质量,会同相关部门统筹协调殡葬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公安、城管执法、环保等部门要依照各自职责,依法对丧事扰民、影响环境的行为进行劝阻、处罚,并协助有关部门加大对殡葬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国土、林业部门要依法查处非法建坟,擅自改变土(林)地用途的违法行为;规划部门要会同民政、环保等部门对墓地及殡仪服务点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新闻单位要加强移风易俗、文明殡葬的宣传;文明办要把文明治丧纳入文明社区(村)评比的重要内容;发改(物价)部门要加强对殡葬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的价格监管;工商部门要严格市场准入,对违法制造、销售丧葬用品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查处;其他相关部门也应主动做好配合工作,确保我市殡葬改革顺利推进。
3.建立健全四级管理机制。民政部门是殡葬管理工作主管部门,在市、镇、街、村(社区)下分别设立殡葬管理工作站、管理员、协理员负责殡葬管理日常工作,形成完善的四级殡葬管理网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其中,镇、街要建立专职殡葬管理队伍,设立社区殡葬信息员,做好本辖区的殡葬管理工作。
4.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市政府与各镇、街,各镇、街与各
村委会逐级签订殡葬改革和管理责任书,严格落实管理目标,同时明确各级管理责任人,确保殡葬管理工作目标到位、责任到人。将殡葬改革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镇、街和相关部门的重点项目考核内容,由市殡葬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制订考核细则,会同市考评办殡葬改革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为鼓励先进,市财政每年要拨出专项业务经费用于各镇、街考核奖励,推动殡葬改革工作。建立党员干部殡葬改革违规行为问责制度,纪检部门要将之作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对违反殡改规定,涉足封建迷信活动、丧事活动大操大办的党员干部按照党纪、政纪严肃处理。
5.建立健全政府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对殡葬惠民政策、“三沿五区”、“四边三化”坟墓治理、乱葬乱埋整治、生态化葬法、殡葬执法、基层殡葬专(协)管员补贴等,要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进一步加大对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出台入葬生态化墓地的奖励补助政策,确保殡葬改革各项工作的深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