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程训练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课练21文化及作用(本站推荐)
课练21 文化及作用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一台老式缝纫机、一张斑驳的老粮票、一把沉甸甸的铜制门锁„„这些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老物件,如今又重新唤起人们的关注。某地开展的“城市记忆——老物件里捡拾难忘岁月”主题活动获得市民积极响应。老物件也具有大魅力,是因为()①老物件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老物件是对特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 ③老物件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老物件是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待我长发及腰,少年你娶我可好”“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等流行语背后,都有一段令人产生共鸣的故事。这表明()A.文化是对社会生活现象的如实反映 B.不断注入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要求 C.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3.盐城因盐设城,因盐得名,两千余年海盐文化是盐城地域文化的精髓。其中,“盐城盐雕艺术品”晶莹圆润,蕴含东方美学的优雅意境,凝聚了海盐文化之魂,作为城市名片,被评为“盐城八珍”工艺品之首。这说明()A.作为精神力量的文化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B.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具有相应的物质载体 C.自然环境的不同决定着文化的差异 D.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积极影响
4.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这表明()A.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B.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因素 C.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D.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核心
5.山东煎饼源于泰山,非常薄,以五谷杂粮为原料制成,是平民之食——卷上大葱或其他蔬菜肉类,可以吃得津津有味。蒲松龄特地为它创作《煎饼赋》,可见其对煎饼感情之深。《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山东煎饼后,不少商家看到了商机,纷纷打着“舌尖上的中国”招牌卖煎饼。材料表明()①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②文化与经济密不可分 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物质产品可以附着文化的内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漫画《手机信访》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手机信访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③在时代发展进程中文化与政治不可再分 ④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文化与政治日益交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苏轼的《和董传留别》中有“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名句。“腹有诗书气自华”所蕴含的道理是()①精神活动可以脱离物质活动 ②丰富学识能够促进道德修养 ③优秀文化能够塑造积极人生 ④精神食粮比物质产品更重要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8.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这突出表明()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文化有其自身的独特传承性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9.公益广告是社区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随处可见的广告悄然给社区居民的言行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随处可见的广告悄然给社区居民的言行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表明()A.文化能够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强制的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持久的
10.半部论语治天下,被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论语》,成书已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论语》的影响体现了()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D.文化素养是经过人们的文化活动形成的
11.由著名作家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在乐视视频APP播出后,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烈反响。《平凡的世界》为读者打开一扇精神世界的大门,是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小说。由此可见()①文化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2.《小苹果》MV登陆视频网站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华语歌坛。从萌妹子到广场大妈,从广东校园到北方爷们,筷子兄弟在《小苹果》MV里的搞笑演出和超洗脑的舞蹈动作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这说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②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不是主动积极的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借助于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52分)13.在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中国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说,这次申办成功将大力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和群众体育的发展,加速“健康中国”理念的实现,大力造福人民群众,同时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举办2022年冬奥会的意义。(24分)
14.材料一 爱国,这是我们对祖国最质朴的感情。生活中的一系列最美:最美女孩、最美妈妈、最美少女、最美大学生、最美农民工„„草根平民的“最美”善举折射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给被救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也体现了草根身上的爱国情怀所激发的社会向善的力量,让社会变得温暖明亮,爱意涌动。
材料二 爱国是情感,更是责任。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爱国主义的传承者。为了更好地弘扬爱国精神,践行爱国行动,某班打算以举行班会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社区”活动。
(1)从“文化塑造人生”的角度出发,分析宣传这些“最美”人物对社会的意义。(18分)(2)请你为材料二中的活动拟订两个具体的主题,并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指出其理论依据。(10分)
[练高考—找规律] 1.(2016·课标Ⅱ,39(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11月,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和要求。
十八洞村是由4个寨子合并而成的贫困村,村民生活困难,观念相对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同村不同心。为贯彻总书记的思想和要求,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花垣县派出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办“道德讲堂”,评选明理尚德星级示范户,组织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培育村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精准扶贫内生动力;根据当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民族文化资源,精准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如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42人,摸索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3 580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先后报道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1)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
(2)借鉴十八洞村经验,就推进精准扶贫提出两条建议。
2.(2015·四川文综,5)短短几年间,M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从仅有几个合伙人的公司发展成为全球民用小型无人机的领航者。该公司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它专注于产品的态度,在于它“激极尽志,求真品诚”的企业精神。这说明()A.优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起决定作用 B.打造优秀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目的 C.科技进步是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D.优秀企业文化能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M中学不唯分数论英雄,而是努力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鼓励学生勤奋学习的同时,设置道德之星、体育之星、科技创新之星、艺术之星、劳动之星等奖项,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从而营造了“人人有才、个个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回答下题。
3.(2013·课标Ⅰ,20)M中学T班同学小薇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多次荣获“道德之星”光荣称号,老师和同学都对她交口称赞。她因此慢慢摆脱了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自信心越来越强。小薇的成长经历进一步印证()①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决定性作用 ③优秀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 ④优秀文化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主导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16·浙江文综,34)受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启示,某县政府和企业把“文化车间”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并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政府和企业这样做的理由有()①“文化车间”建设能够丰富职工的精神世界 ②“文化车间”建设会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③人们的精神产品源自物质载体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16·江苏单科,21)许多科学家在回忆成长经历时,都会提起他们青少年时代读 过的《十万个为什么》《趣味物理学》《物理学的进化》等科普作品,正是这些科普作品激发了他们对于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材料表明()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②优秀文化为人的成长提供精神食粮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 ④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练模拟—明趋势] 6.2016年6月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更大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迈向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为了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我国必须()①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 ②弘扬科学精神,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③充分认识到科技是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科技优先发展 ④促进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2017·河南联考)2016年春节前夕,中宣部、国新办启动春节文化“走出去”工作,大力推进春节文化品牌建设,致力于打造春节文化精品,努力发展春节文化贸易。这些做法有利于()①增强各国人民对春节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②展示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③提高春节文化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发挥春节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17·山东青岛期末)2015年5月,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拉开帷幕。为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文博会专门增设了丝绸之路馆,馆内优选1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国内15个丝绸之路城市的传统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及演艺等内容参展,以促进沿线国家地区文化产业的交流、对话与合作。材料表明()①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③商业贸易能克服时空局限而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④大众传媒在推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功不可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2017·福建漳州质量检查)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逢有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有勒石刻碑、铸鼎纪事的传统。下图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详细记载了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及痛悼。这体现了()
A.民族精神转化为物质力量 B.人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C.文化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D.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10.(2017·福建师大附中考试)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想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表明()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 ③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④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2017·辽宁重点高中联考)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和淡。散是散怀抱,淡是自然自如,这是以涵养和学问作为基础的。字写得好,一定是技巧与气质、风度、学识多方面的结合。书法艺术作品中“散”到什么程度、“淡”到什么程度,体现了个人修养和境界到达的程度。这说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通过书法作品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修养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2017·乌鲁木齐诊断)在礼乐至上的西周时期,按照周礼规定,战场上失败后撤的一方只要退出五十步,胜方就会停止追击,于是有了“五十步笑百步”的说法。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变成了自己与别人犯了同样的错误,却因程度轻而讥笑别人。“五十步笑百步”寓意的变化说明()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一定的文化是对一定政治的反映 ③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征 ④社会制度的变化影响文化的变化
A.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3.(2017·淄博模拟)校园文化是指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雕塑、绿化和文化传播工具等方面形成的文化环境。整洁、幽雅、文明的校园环境会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这是因为()①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布置墙壁可以美化环境 ③校园文化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 ④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14.(2017·温州十校联考)世界微笑日是唯一一个庆祝人类行为表情的节日。世界精神卫生组织将每年的5月8日确定为世界微笑日,这一天会变得特别温馨,在对别人的微笑中,你也会看到世界对自己微笑起来,这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传播愉悦与友善,增进社会和谐。这说明()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发展和享用文化 ④文化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2017·青岛一模)甲乙两人约在地铁见面,出发前甲致电乙:“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同样的“你就等着吧”让我们会心一笑,而在初学中文的外国友人眼里则是莫明其妙,最后只能去翻字典查找句号与感叹句的含义和区别。这说明()①知识素养影响人们认识的深度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 ③思维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2017·衡水联考)“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旁。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男儿不怕千般苦,女儿能绣万种花,人有那志气永不老„„”这首《人说山西好风光》,是20世纪经典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插曲,不仅歌词蕴含了丰富的地理、文学、哲学等人文知识,而且唱起它,会催人奋进,让人精神倍增。这反映了()①文化对人有塑造作用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精神力量就是一种物质力量 ④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2017·武汉调研)发红包是中国人过年的一大习俗。小小的红包不仅寄托了长辈对晚辈深深的祝福,也包含着孩子们对于过年的期待,而今年春节的互联网红包则让年味更加多彩。这说明()①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基本内涵会因时而变 ②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传统习俗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④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2017·山东淄博一模)从2016年1月1日至2月23日,全国电影54天的票房已超过100亿元,与2010年全年票房相当,其中《美人鱼》贡献了28.84亿元,占比近29%,相关公司赚得盆满钵满。由此可见()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经济效益是文化的最大价值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9.(2017·山东齐鲁名校第一次联考,11)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却对红色情有独钟。红色代表了喜庆、祥和、热烈、奔放,中国红记载着中国人的心路历程,经过世代承启、沉淀、深化和扬弃,成为中国文化的底色。这主要表明()A.红色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D.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课练21 文化及作用
1.D 老物件也具有大魅力,是因为老物件是对特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是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②④符合题意。①错误,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2.D 材料中这些流行语背后,都有一段令人产生共鸣的故事表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D项符合题意;A项“如实反映”说法错误;B、C均与题意无关。
3.B “‘盐城盐雕艺术品’晶莹圆润„„凝聚了海盐文化之魂”反映了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B符合题意;A与题意不符,不选;C错在“决定”上,不选;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D不选。
4.A 经济力和科技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核心因素”,B说法错误;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D说法错误;“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A说法正确;C与题意不符。
5.D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①说法错误;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③说法错误;②④均正确切题,故选D。
6.B 本题考查了文化、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等知识。通过手机短信信访,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也体现了文化与政治日益交融,①④符合题意。②属于政治生活范畴,不符合题意。③错误,文化与政治有着明显区别。故本题答案为B。
7.D “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是只要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高雅光彩,说明了丰富学识能够促进道德修养,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②③正确;①④本身说法明显错误。
8.A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便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A正确,B、C、D排除。
9.B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A排除,因为与材料不符。“随处可见的广告”是一种文化环境,它影响了人们的精神状态,B符合题意。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强制的,C错误。材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10.B 本题考查文化影响的特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论语》成书已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11.C “《平凡的世界》为读者打开一扇精神世界的大门,是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小说”,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②正确;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在乐视视频APP播出后,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烈反响,这说明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③正确;①错误,优秀的文化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④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
12.D 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影响,往往是主动积极的,②说法错误;③与题意不符;“筷子兄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文化对人的影响借助于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
13.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举办2022年冬奥会有利于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从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对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产生重大影响。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举办冬奥会,能进一步推动冰雪运动普及和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举办冬奥会,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而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④举办冬奥会,能够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践行“健康中国”理念,提高群众的身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每点6分)14.(1)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宣传这些“最美”人物,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激发社会向善的力量,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6分)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宣传这些“最美”人物,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6分)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宣传这些“最美”人物,能促使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6分)(2)①举办一次“弘扬爱国精神,争做文明市民”图片展。理论依据: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5分)②举办爱国志士先进事迹报告会。理论依据: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分)(拟订的活动主题要能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理论依据要符合主题,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解析 第(1)问,从“文化塑造人生”的角度分析宣传这些“最美”人物对社会的意义,可从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方面结合材料回答,解答本问要求熟练掌握教材知识。第(2)问具有开放性,要认真审题,明确不但要拟订主题,还要回答理论依据。回答时要注意主题与理论依据对应。
加餐练——分类集训·知能提升
1.(1)文化以经济为基础,又对经济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观念保守是十八洞村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扶贫必须转变观念。通过举办“道德讲堂”、考察学习和培训等活动,增强了自主脱贫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扶贫实践提供了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了经济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增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特色的产业。
解析(1)本问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从设问要求看,主要考查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首先说明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经济的不同影响。然后从落后观念导致贫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促进经济发展这两个方面予以分析。
(2)本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这样的问题没有固定答案,但是要扣住试题的设问组织答案。本问一定要通过审读材料,明确十八洞村有哪些经验,然后根据其经验提出有针对性 的建议。
2.D 文化不能起决定作用,故A错。企业发展的目的是营利,故B错。题干强调的是企业文化的作用,排除C。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优秀文化能促进企业的发展,故选D。
3.B ②错,优秀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影响而非决定性作用;④错,优秀文化不能成为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主导力量;慢慢摆脱自卑心理印证了①;“关心集体”等优秀文化,使小薇摆脱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塑造健全人格,③正确。故选B。
4.B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政府和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原因在于看到了企业文化对人的影响,①④正确切题。②中“直接”一词说法错误,“文化车间”建设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不是直接影响,而是间接的,需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转换为现实生产力。③中“源自”一词说法错误,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而不是源自物质载体。故正确答案为B。
5.A 本题考查文化生活中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材料中“好多科学家在回忆成长经历时”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③说法错误,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但不是根本动力。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排除④。①②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A。
6.A 发展科技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①②都是我国重视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举措,入选;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③错误;材料与发展文化产业无关;④不选。
7.D 推动春节文化“走出去”,有利于提高春节文化影响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努力发展春节文化贸易,有利于发挥春节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③④正确切题。①中“各国”说法不准确,排除。②中“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
8.A 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而非手段,且克服时空局限是大众传媒的作用,③观点错误。题干不涉及大众传媒的作用,④在题干中没有体现。①②正确切题,故选A。
9.D 通过刻碑、铸鼎记载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说明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D符合题意,故选D。A、B、C不符合题干要求。
10.A 材料信息“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等,反映了文化是实践的产物,①正确;“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说明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②正确;③④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11.C 书法艺术作品可以体现个人修养和境界,体现了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通过书法作品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修养,②③符合题意,都入选;①④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和表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2.D 材料体现了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致使“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发生了变化,这说明一定的文化反映了一定时代的社会政治,也体现了社会制度的变化影响文化的变化,②④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①排除;“五十步笑百步”寓意的变化不能说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③不符合题意。
13.B “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是因为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①④当选。②③与设问不构成因果关系。
14.C ④错误,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不是物质力量;你对别人微笑,别人也会对你微笑,进而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愉悦与友善,增进社会和谐,这体现了①③;②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不选。
15.C 初学中文的外国友人对中文不是很了解,再加上所接触的文化等不同,所以弄不懂同样的“你就等着吧”代表的不同含义,这体现了①④;②中的“交往行为”、③中的“实践活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②③都不选。
16.A 唱起它,会催人奋进,让人精神倍增,说明优秀文化能够增加人的精神力量,这也是文化塑造人生的表现,①②符合题意;精神力量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但精神力量本身并不是物质力量,③错误;民族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④表述错误。
17.D ①中“基本内涵会因时而变”的说法错误,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它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②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④是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都入选。
18.C 电影票房增长显著,相关公司赚得盆满钵满,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C符合题意,A不合题意。文化产业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且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B说法错误。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说法错误。故选C。
19.C 中国红记载着中国人的心路历程,经过“世代”承启、沉淀、深化和扬弃,成为中国文化的底色,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C符合题意。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A说法错误。B、D与题意不符。故选C。
第二篇:全程训练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课练31时代精神的精华
课练31 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马克思的这句名言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A.科学的哲学理论真正反映时代主旋律 B.正确的哲学理论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C.真正的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D.任何哲学家都是绝对真理的发现者
2.青年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属于青年。“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含义之一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青年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上述材料说明()A.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被当代青年全部掌握才能得以延续
B.离开马克思列宁主义青年人就无法形成世界、人生观和价值观
C.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才能适应当代青年成长的需要 D.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发展的唯一指导思想
3.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是指()A.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最普遍的规律 B.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C.有效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 D.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
4.“以往的一切哲学都只是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墓碑上刻的这句名言旨在说明()A.以往的一切哲学都是脱离实践的主观想象 B.只有解释了世界,才能更好地改造世界 C.离开了改造世界,解释世界就没有意义
D.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改造世界而不是解释世界
5.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哲学思想植根于中国实践,以实践需要为导向、以回答中国问题为中心,是立足中国现实、关注时代问题的实践哲学。这说明,真正的哲学()①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②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③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④是与客观实际完全吻合的理性思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倾听时代呼声、深入社会实践、回答现实问题,反对“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由此可见,真正的哲学()A.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B.能够为社会变革提供巨大的物质力量 C.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发展的具体路径 D.如实反映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7.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持。这体现了()A.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B.哲学正确总结时代的实践经验 C.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D.哲学对社会变革起促进作用
8.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1 A.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C.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D.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9.人们经过一系列思考后理性地选择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主要体现了()A.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B.人们改造世界的水平取决于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发展
C.真正的哲学智慧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才能指导社会变革
10.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思想。有评论认为该思想是中国追梦的时代哲学,这是因为“四个全面”思想()①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前进方向 ②决定着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 ③源于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的理念 ④是我国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精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这是因为()①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②哲学对时代具有批判功能 ③哲学对时代具有塑造引导功能 ④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摸着石头过河”是一句反映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奋力开创改革开放新征程的光辉名言。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认识论、方法论,“摸着石头过河”形象地揭示了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勇于开拓并稳步前进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功,“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功不可没。上述材料说明()①哲学可以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③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④哲学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52分)13.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思想因时代而兴,理论为国家而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材料二 三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1)谈谈你对哲学与时代关系的理解。(8分)(2)结合材料说明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6分)(3)请简述哲学与人的关系。(8分)
14.材料一 2015年11月28日,《湖南日报》载文指出,中国古代哲学曾经作为“轴心时代”的人类精神,不仅让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巅,远远超前于别的民族国家,而且引导着东亚文明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前行。比如,在湘江上,一代代志士仁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孕育、发展了独具地方特色和世界视野的湖湘哲学。湘江岸边“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王夫之等一大批伟大的湖湘哲学家一直是儒家传统的传承者和中国精神的脊梁。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集中了大量海内最高水平的教育家,其中包括可称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学家朱熹、王阳明等。
材料二 最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让中国人普遍有了自豪感,但也让不少国人变成了“经济动物”,所到之处,物欲横流,唯独缺乏“精神”和“灵魂”的跟进。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哲学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对于我国强盛崛起的意义,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哲学的有关知识,回答问题。(1)一代代志士仁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实质上涉及的是哲学的什么问题?(10分)(2)根据你的了解,简要回答材料一中王夫之的哲学观点与朱熹、王阳明二人的哲学观点的主要区别。(10分)(3)结合材料二,说明在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哲学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10分)
[练高考—找规律] 1.(2013·福建文综,35)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思考。有学者这样写道: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前,这些观念就会紧随并支持你们;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后,它们便会拉着你们向前; 如果你们逆着时代观念而行,它们就将推翻你们。对此,正确的理解是()①正确反映时代精神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②反映时代客观要求的观念可以支配社会的发展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时代观念的变化发展 ④时代观念的反作用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A.①②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④
2.(2012·江苏单科,26)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即便是在自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领域,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能在历史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这主要得益于它坚持()①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②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④社会发展总趋势是上升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6·上海卷)科学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A.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肯定无产阶级历史作用 B.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推动现实世界发展 C.是无产阶级的认识工具,来自实践并为实践服务 D.不仅正确地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强调改造世界 [练模拟—明趋势] 4.(2017·河北三市联考)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这表明真正的哲学()A.正确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B.是对社会生活的总结和升华,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 C.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为社会变革提供巨大的物质力量 D.是“科学之科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2017·郑州质检)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把握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脉搏的一次跳动;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演奏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的一段最强的音符。这表明真正的哲学()①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②能够预见和决定社会前进的方向 ③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④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的方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2017·杭州七校质检)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对社会变革起着先导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真正的哲学()①更新了人们的观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培养了人们改造社会发展规律的精神 ③本质上是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④预见和指明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7.(2017·山东师大附中期末)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正在加速推进,而改革越深入,越 需要通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为改革提供思想先导、学理支撑和精神动力。这是因为()①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的思考 ②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③真正的哲学能为实践提供有益指导 ④哲学是能给人以智慧的科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17·贵州三校联考)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吸收了黑格尔的“合理内核”,并且把它向前发展了;另一方面又看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荒谬”,于是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代替它,并在实践基础上使其更加全面和彻底。这主要指明了()A.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厚的阶级基础 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基础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直接的主要的理论来源
D.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9.(2017·湖南衡阳联考)2015年生理医学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屠呦呦呼吁大家认识中国药学的重要性,她认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中医药注重阴阳平衡、五行和谐。以下对传统中医药的认识正确的是()①包含封建迷信思想,毫无科学依据 ②包含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思想 ③中医药及其诊疗方法是我国的国粹,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④是古人实践经验的总结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2017·河南九校第一次联考)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心里的事情一多,心也跟着乱起来。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将心灵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有人因此总结幸福人生必须懂得必要的放下。以下说法,具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观点的是()①放下压力:心态决定成或败 ②放下懒惰:奋斗改变命运 ③放下狭隘:心宽前路必然宽 ④放下犹豫:行动才有收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2017·江苏苏北四市期中)战国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异常复杂,各种思想激烈交锋,形成了儒学、墨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群星璀璨的思想繁荣局面。这说明()A.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B.任何哲学都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 C.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动力 D.哲学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 12.(2017·湖北教育质量检测)黔东南的岜沙苗寨自古以来把树当作崇拜的对象和生命的象征,相信人的生命由树庇佑。当地有在人出生或去世时种树表示纪念的习俗。在“人本是树”的朴素观念引导下,村民长期与自然和谐相处,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人本是树”的观念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源于哲学智慧 ③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④“人本是树”的观念引导村民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3.(2017·华南师大附中测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后,第一次出现了()①科学基础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2017·河南郑州质量预测)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①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②是指导我们有效改造世界的终极真理 ③能为我国解决改革、发展问题提供具体方法 ④能增强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5.(2017·山东潍坊期末)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 年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一要求表明()A.毛泽东思想是永恒的真理
B.毛泽东思想仍然是新时期做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 C.意识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16.(2017·湖北八校联考)2015年2月2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集中论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下面对于“四个全面”认识不科学的是()A.“四个全面”是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符合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 B.“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光辉品质
C.“四个全面”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中心工作和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D.“四个全面”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7.(2017·东北重点中学联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根本变革,成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原因在于()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B.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其全部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C.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D.以改造世界为目的,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18.(2017·鞍山一中期末)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②其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③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④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9.(2017·广西三市联考)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这说明()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B.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C.马克思主义哲学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D.哲学是智慧之学,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
课练31 时代精神的精华
1.A 之所以说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其反映了时代主题,把握住了时代脉搏,故A项正确。马克思的观点强调了真正的哲学是什么,而没有强调其作用是什么,故B不符合题意;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项观点错误;真理具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不存在绝对真理,D项观点错误。
2.C A说法太绝对。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与是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无关,B说法错误。D说法不符合实际,因为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还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C符合题意,当选。
3.B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是指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B正确,排除D;A与设问要求不符;C说法不妥。
4.C 哲学源于实践,A表述明显错误,排除;马克思墓碑上刻的这句话强调的是改造世界的重要性,因此B不符合题意,C正确;D表述错误,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排除。
5.B “以实践需要为导向、以回答中国问题为中心,是立足中国现实、关注时代问题的实践哲学”,体现了真正的哲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①③符合题意。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②说法错误。④中“完全吻合”说法错误。
6.A “倾听时代呼声、深入社会实践、回答现实问题”,体现了真正的哲学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A项符合题意。哲学是一种精神力量,B项说法错误。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C项说法错误。哲学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D项中“如实反映”说法错误。
7.C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持”体现了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C项说法正确。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总结时代的实践经验,对社会变革起促进作用,A、B、D说法错误。
8.D 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A不选;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B错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C错误;实现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能正确地指导人们的实践,D符合题意。
9.C 题干强调的是真正的哲学智慧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C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题意;B项观点是错误的;D项也是错误的,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而非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10.B “四个全面”思想指导着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不起决定作用,②错误;认识来源于实践,“四个全面”思想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③错误;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11.B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要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①符合题意。哲学对时代具有塑造引导功能,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③符合题意。②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④说法不准确。
12.A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③不选;④与材料主旨不符。①②符合题意,当选。13.(1)①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②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变革。③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等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同时又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有指导作用。(8分)(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①首行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对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③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变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6分)(3)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③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地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8分)14.(1)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②哲学把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一代代志士仁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实质上涉及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0分)(2)王夫之是唯物主义者,朱熹和王阳明同属于唯心主义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10分)(3)①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弥补“精神”和“灵魂”的缺失,从而使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②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前进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其主要表现:可以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还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因而,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他答案合情合理也可)(10分)加餐练——分类集训·知能提升
1.D 考点定位:哲学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以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观念不能支配社会的发展,②错误;题干没有涉及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③与题干无关。题干反映了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它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①④正确,应选D。
2.A 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的相关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的原理,实现了唯物辩证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故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④与题意不符。故选A。3.D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强调它正确地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并被用来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故D项正确;A项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B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C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实践性,均不符合题意。
4.A 真正的哲学是对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不是对社会生活的总结和升华,B项错误。真正的哲学为社会变革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C项错误。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D项错误。材料强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地发挥功能,A项切题。
5.B “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把握的都是„„最强的音符”,表明真正的哲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①③符合题意。②中“决定”夸大了哲学的作用。哲学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不提供具体方法,④说法错误。
6.D ②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哲学属于精神范畴,本质上是变革社会的巨大精神力量,③说法错误。①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7.C ②③正确分析了真正的哲学的作用,符合题意,入选。①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真正的哲学才能给人以智慧和聪明,且哲学不是科学,④说法错误。
8.C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这一“合理内核”,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这一“基本内核”,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主要的理论来源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故答案为C。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9.C 传统中医药理论虽有糟粕,更有精华,①观点错误。传统中医药理论包含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但不能说其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③说法错误。②④正确切题,故选C。
10.B 心态“决定”成或败,心宽前路“必然”宽,都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主动唯心主义色彩,①③符合题意,故选B。奋斗改变命运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没有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行动才有收获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②④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不合题意。
11.D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A、B、C说法错误。D正确切题,故选D。
12.D 哲学智慧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重要影响,但不是来源,②夸大了哲学智慧的作用,排除。题干不体现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③不合题意。①④正确切题,故选D。
13.C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①④正确,②③排除。
14.C 真理具有相对性和条件性,没有终极真理,故②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为我国解决改革、发展问题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是具体方法,故排除③。①④切题,答案选C。
15.D 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说明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D符合题意。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排除A。客观实际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B观点错误。正确意识推动事物的发展,C观点片面。
16.C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故C说法不科学,答案选C。A、B、D本身正确,但不切题,排除。
17.B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反映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故答案为B。
18.B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②说法错误。9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说法错误。①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19.B “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说明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功能,B项符合题意。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A项说法错误。C错在“决定”上。D夸大了哲学的作用,说法错误。
第三篇:全程训练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课练23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课练23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一位学者说过,一个忘记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这是因为传统文化()A.具有历史继承性,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
B.具有鲜明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C.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的特征 D.具有历史进步性,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2.筷子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用餐工具,同时具有夹、拨、挑、扒、撮、撕等多种功能,我国有史料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 000多年。在中国人用筷子传统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A.传统思想的继承 B.传统文艺的继承 C.传统习俗的继承 D.传统建筑的继承
3.总书记以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教导干部一定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重的位置,切身体察人民的疾苦,凡事以民生为导向;以“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要求干部洁身自好、廉洁从政。总书记引用、借鉴古文经典治国理政表明()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4.2016年,成都市某小学56名学生走进杜甫草堂学习活字印刷术。老师讲完活字印刷的历史和工艺后,就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在悠扬的古乐声中,学生们涂墨、覆纸、轻刷,《春望》《春夜喜雨》等杜甫诗作跃然纸上,成为学生们亲手完成的印刷作品。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①接受文化熏陶,体味传统文化 ②丰富传播途径,推动文化交流 ③立足社会实践,实现文化创新 ④改进教育方式,促进文化传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抬头看春晚,低头抢红包”,“抢红包”成为2015羊年热词。春节发红包的习俗始于压岁钱风俗,流传至今少说也有近千年历史了,原本是长者向幼者表达爱护祝福之意的红包,在羊年到来之际演变为“现象级”的公众行为。这说明()A.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C.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6.坠马髻是古代女子发髻的一种,因其式样如同骑马发髻坠落而得名。某博物院推出的“坠马髻颈枕”就是根据“坠马髻”设计的,这种纪念品一开始销售就引发了许多人探究的兴趣。这表明,要吸引人们接近博物院中那些原本被动等待参观的展品,可以()A.保留习俗,复制那些“压箱底儿”的物品 B.继承传统,展陈艺术水平高的藏品 C.推陈出新,推出馆藏文物的衍生品 D.因时而变,设计融入时尚元素的服饰
7.著名画家达·芬奇曾经说过:“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①科技和艺术是对立统一的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 ③科技进步也是文化发展的表现 ④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科技的进步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③
8.2 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 1 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这表明()①中华文化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②传统思想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③传统习俗在社会生活中延续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9.国学大师汤一介认为,儒学必将在“反本(复归本源或根本)开新”中重振辉煌。下列对“反本开新”解读正确的是()①只有先“反本”才能后“开新” ②“开新”以“反本”为基础,“反本”要求“开新” ③“反本”是否定过去的一切,“开新”是创造未来 ④“反本开新”需要批判精神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10.学校要承担起教育责任,应该把法治课作为必修课,让每个学生从小接受法治教育,增强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材料表明()④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就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②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11.语言是社会、生活、文化、现实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轨迹。语言印证了历史,也在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次社会变革,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涌现出一大批新词语。这说明()A.文化的发展影响社会制度的更替
B.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每一次社会变革都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社会制度更替时,文化会经历一个新文化形态取代旧文化形态的过程
12.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哈尔滨看冰灯,在沈阳游故宫,再到大连观海景”“上午在鞍山逛庙会,下午到辽阳看白塔”。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 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52分)13.作为以开放型经济为主导的城市,外贸一直在宁波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国企业500强之一的中基宁波集团,是一家新型股份制外贸企业。中基的成功离不开它的率先改制,也离不开它的企业文化。中基文化的核心是“三道文化”,即天道、师道、孝道。天道,以客户为天,使企业永存;师道,以当下师为榜样,使企业发展;孝道,以尊敬老员工为主体,使企业稳定。这“三道文化”正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智慧。因此小李同学认为:传统文化让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让我们的社会蓬勃发展,传统文化就是财富。
请你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评析材料中小李同学的观点。(24分)14.戏曲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孕育出的一道亮丽景观,作为唯一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年兴盛史、300个声腔剧种和5万个剧目累积量、覆盖城市乡村广大幅面和十几亿民众、生生繁衍至今而顺势融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它成为人类三大古老戏剧样式(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的唯一存活体,葆有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与莎士比亚齐名的剧作家汤显祖、世界三大爱情经典剧作之一《西厢记》(与《沙恭达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并称),其舞台综合性发展到精淳的地步,其美学原则使之成为人类写意型艺术的典型代表,得以自身的独特与丰富,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因有戏曲而丰富、而完满、而骄傲。
(1)结合上述材料,试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知识,评述戏曲的产生与发展。(12分)(2)结合上述材料,试运用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知识,谈谈新时期应如何促进戏曲文化的发展。(16分)
[练高考—找规律] 1.(2015·课标Ⅰ,39(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
2.(2016·课标Ⅲ,39(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3.(2016·课标Ⅰ,19)陕西省地方戏“华阴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却因表演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面临传承危机。2016年,华阴老腔演出团队与摇滚歌手合作,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联袂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引起巨大反响。“华阴老腔”焕发新的生机给我们的启示有()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16·课标Ⅱ,19)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6·海南卷)莆仙戏被誉为宋元时期南戏的“活化石”,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引进艺术人才、安排专项财政资金等方式,大力扶持莆仙戏,使这一传统艺术展现出新的魅力。政府扶持莆仙戏旨在()①拓展戏曲文化市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②挖掘传统戏曲的历史文化价值 ③通过推陈出新维护戏曲文化的多样性 ④推动戏曲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练模拟—明趋势] 6.(2017·广东六校联盟联考)2015年年初播出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以“一村一主题”的叙述方式讲述有关家国情怀的中国乡村故事,诗意回望美好家园,阳光展现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村落及其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注入了鲜活的正能量,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传递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这告诉我们()①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能唤起人们对整个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纪录片的展播让散落在民间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汇聚和升华,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有助于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④文化自信能够确保中国梦的实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2017·湖南十三校联考)《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B.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家园 C.文化对人产生探远持久的影响 D.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8.(2017·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北京晚报》2015年11月26日讯,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引起文物界轰动,墓里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在发掘中,考古工作人员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及时、准确地记录和提取文物信息。实现了发掘现场全程数字化、影像化、科学化,极大提高了出土文物的完整性。这说明()①出土的文物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科技创新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 ③了解这些文物信息有利于研究我国西汉文明的演进 ④考古发掘进一步佐证了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2017·南宁二中月考)村落,作为我国乡村文化的载体,孕育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国悠久文化的历史和脉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证人。当我们毁灭村落时,也许会毁灭埋在下面的文化脊梁和精神家园。这警示我们()A.必须保护一切村落文化 B.对待传统文化要有警畏之心
C.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 D.村落文化的消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值得可惜 10.(2017·上饶模考)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的“题桃符”。“2016年猴年春节春联征集活动”以“万福送万家”为主题,通过写春联、送“福”字等活动及网友互动游戏、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吸引全球华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参与,营造了欢乐、喜庆、祥和、浓郁的新春氛围,打造新民俗品牌。由此看出()①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②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2017·武汉华师一附中等学校调研)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互联网与教育不断融合,在线教育日益火爆,人们的学习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在网上找到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课程,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和灵活。这说明()①科技进步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前提 ②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 ③“互联网+教育”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④在线教育有利于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2017·湖北武汉调研测试)传统年俗具有凝聚亲情、敦睦人伦的功能。建设传统年节文化,需要挖掘其精神核心,重视年节礼俗仪式的恢复与重建,以及年俗中物质产品传承与当代设计,让年节真的有味儿、真正融入人们生活,成为民众享受的传统节日。这表明()①重建传统年俗应传承其合理的精神内核及物质载体 ②文化建设须关注时代发展及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③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④传统文化需要在交流中传播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3.(2017·湖南长望浏宁模拟)慕课(MOOC)是新近出现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公开课程,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有力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慕课的出现及发展表明,现代信息技术()①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②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③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④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4.(2017·山东济南模拟)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这是因为()A.各国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C.文化交流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15.(2017·湖南长望浏宁模拟)“新中装”在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上闪亮登场。“新中装”将民族传统、中国风范、领袖气质、东方元素等要素融入其中,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表达了中国当代的国家精神和崭新的国家面貌,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赞誉。这表明()①健康向上的文化总是会被人们主动接受的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③中华文化既保持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时代性 ④不同文化之间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16.(2017·九江一中考试)“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在中国历史上,伴随着每一次朝代更替,都会涌现出一批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这说明()A.乱世出英雄,社会变革是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B.社会制度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 D.文化的发展影响社会制度的更替
课练23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B 材料中的观点意在说明传统文化对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性,而这一作用主要是基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故B正确且符合题意;A、C正确但不能说明传统文化对民族的重要性,故排除;D错误,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只有积极向上、顺应时代发展的传统文化才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C 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中国人用筷子,就是一种世代相传的习惯,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习俗的继承,A、B、D排除,C正确。
3.B 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是日新月异的现实实践活动,A不选;郑板桥的诗词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总书记引用、借鉴古文经典治国理政,说明它有现实意义,B正确;C阐述的是传统文化的产生,不选;D中“基础”说法错误。
4.B 该小学56名学生走进杜甫草堂学习活字印刷术,有利于学生们接受文化熏陶,体味传统文化,这也是教育方式的改进,有利于促进文化传承,①④正确;材料不涉及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故排除②③。
5.C 传统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A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B说法错误;春节发红包,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成为“现象级”的公众行为,说明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C说法正确;D与材料内容不符。
6.C 某博物院推出的“坠马髻颈枕”是根据“坠马髻”设计的,这种纪念品引发了许多人探究的兴趣。这启示我们要不断进行创新,推陈出新,推出馆藏文物的衍生品,C正确;A中的“复制”不符合材料主旨内容,B、D材料未体现。
7.A 艺术是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体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科技的进步,②④正确;①不是从文化生活角度说的,排除;③与题意不符。
8.B 材料反映的是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具有深刻影响。②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现实,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9.B 材料中的“反本开新”实际上讲的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做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①③错误,②④正确。
10.C 学校要承担起教育责任,应该把法治课作为必修课,让每个学生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③④当选;①说法绝对;②中应该是“优秀文化”。
11.B C说法绝对,对社会变革要全面看待;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变革的作用,A强调的是文化的作用,不选,B入选;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
12.D ①中的“存在形式”、③中的“传播方式”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高铁作为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产物,方便了人们外出旅游,从而方便了人们进行文化交流,有利于开阔人们的视野,②④符合题意。
13.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三道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仍保留着基本特征,并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因而能够激起我们的强烈认同感;“三道文化”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智慧,其内涵发展顺应社会 生活的变迁,促进了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但是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落后的、腐朽的东西,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融入时代精神的传统文化才是我们的财富。故小李的说法是片面的。(24分)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肯定小李同学观点中的合理成分,调动传统文化的特点、地位和作用的知识加以说明;也要看到小李同学观点中“传统文化就是财富”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辩证看待的错误,调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知识进行分析。
14.(1)①戏曲作为传统文艺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分)②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戏曲生生繁衍至今而顺势融入现代社会体现了上述道理。(4分)③要继承戏曲等传统文化,发挥这些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对戏曲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4分)(2)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对于戏曲等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8分)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等,以促进戏曲等传统文化发展。(8分)解析 解答第(1)问,应明确戏曲涉及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文艺,进而结合材料指出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特征。而对于传统文化,就涉及对它的继承和发展,从这方面予以论述即可。解答第(2)问,应注意不仅要从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论述如何促进戏曲文化的发展,还要从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等角度予以阐释。
加餐练——分类集训·知能提升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乡愁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体现了当代人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愿望和期盼;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
(2)在保持原有村落形态的基础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传承,使其转化为当代中国人的道德观念。
解析(1)本问属于分析说明类非选择题,考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措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村落和村落中生动感人的故事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解答本问要紧紧围绕设问中两个关键信息:“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乡愁”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围绕这两个信息,分别清晰地写出知识点即可。
(2)本问属于措施类非选择题,考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记住乡愁”是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本问可以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等方面写出具体建议。
2.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世界影响力。
(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也可)解析 本题要求学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启示,其问题的实质是怎样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材料,从在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等方面谈启示即可。
3.A 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故③说法错误。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但不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故④说法错误。①②切题,答案选A。
4.D 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题干没有涉及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故①与题干无关。我国现代杂技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艺术元素的继承,因为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故②观点错误。我国杂技艺术的发展做到了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现代艺术手段和展现民族特色的有机统一,故③④正确。应选D。
5.C 文化的发展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政府支持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为了实现社会效益,①强调经济效益,故不选;扶持地方传统戏曲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挖掘传统戏曲的历史文化价值,②正确;地方戏曲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支持地方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有利于维护戏曲文化的多样性,故③正确;④不是政府扶持莆仙戏的主旨,不选。
6.B 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②说法错误。文化自信会助推中国梦的实现,但不是“确保”,④说法不准确。①③正确切题,故选B。
7.B 《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说明民族文化能够涵养当代人的心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家园,B正确切题。题干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及其作用,不体现发展,A不合题意。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感受诗词之趣,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C不合题意。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非重要途径,D说法错误。故选B。
8.B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①说法错误,排除①,剩下B、C。B、C中③是共项,肯定入选。比较②④,在发掘中,考古工作人员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及时、准确地记录和提取文物信息,极大提高了出土文物的完整性,说明②应该入选,排除④。故选B。
9.C 材料启示我们要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C符合题意,D不选。对待村落文化应批判继承,A排除。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10.A “通过写春联„„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的参与”,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①正确。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的“题桃符”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③正确。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④中“最重要因素”说法错误,故排除。
11.D 互联网与教育融合,实质是借助互联网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变革,这说明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②符合题意;学习者可以在网上找到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课程,说明在线教育有利于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④符合题意;①中“前提”说法错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③说法错误。
12.C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③观点错误。题干不体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④不合题意。建设传统年节文化需要挖掘其精神内核,①符合题意。让年节真正成为民众享受的传统节日,说明②符合题意。故选C。
13.B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功能,但不能创造文化,①说的是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排除。信息技术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手段,而非途径,排除②。③④正确切题,故选B。
14.A 题干要求说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什么要加强文化交流,A与题干构成因果关系,故选A。题干不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B与题意不符。C说明的是怎样进行文化交流,不合题意。D说法错误,正确的说法是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
15.A “新中装”将民族传统、中国风范、领袖气质、东方元素等要素融入其中,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表达了中国当代的国家精神和崭新的国家面貌,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②③正确切题。故选A。
16.B “伴随着每一次朝代更替,都会涌现出一批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说明了社会制度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B入选;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原动力,A错误;C不为材料所体现,故排除;材料涉及的是社会制度更替对文化发展的影响,而非文化发展对社会制度更替的影响,D排除。
第四篇:全程训练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练26我们的民族精神
课练26 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百名将军及名家书画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开幕。《刚正不阿》的凛然正气,“精忠报国”的赤子丹心,“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华腾飞》的殷切期盼,唤起了观览者内心的敬畏与沉思,也让其深切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这表明()①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起决定性作用 ②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④我国的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的选择,郑重的承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将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文化学者认为,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之路,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因为()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友好地吸收一切外来文化 ②“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民族禀性 ③中华文化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④崇尚“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地震、旱灾、涝灾、泥石流„„在重大灾害面前,中华民族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靠的就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错误的是()A.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B.中华民族精神是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C.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D.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4.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勤劳勇敢的优良品格。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业广唯勤”“天道酬勤”“不畏强御”“勇者不惧”“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等等。这说明()①勤劳与勇敢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②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优良品格 ③勤劳勇敢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④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5.早在先秦,思想家就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反映了中华民族希望天下太平,同其他民族、国家友好相处的愿望,表现出天下一家、与人为善的博大情怀。中华民族对民族、对国家利益的这种独特态度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A.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B.团结统一和爱好和平的精神 C.勤劳勇敢和团结统一的精神 D.自强不息和爱好和平的精神
6.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提出“若要雪耻,莫如自强”的口号;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以《易传》的刚健、有为等原则,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人则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这些体现了()①史书典籍,是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 ②中华文化,是实现强国梦想的指导思想 ③自强不息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进取 ④爱国主义,贯穿在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艰苦斗争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人们通过文学艺术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从丰富多彩的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树立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是()A.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B.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C.文化建设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建设
D.弘扬民族精神能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8.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下列对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①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 ②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③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才具有生机和活力 ④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才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曾指出,要注重开展“意识形态竞争”,打“攻心战”,扩散“自由和民主价值观”,打开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变革之门”。这主要警示我们()①要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②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③要抵制西方文化中的腐朽、落后思想 ④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自强不息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下列能够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有()①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②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③明公灭私,天下为公 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人们在谈论爱国主义时往往有着不同的认识。关于爱国主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是抽象的 ②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③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往往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④爱国主义是近现代中国特有的精神风貌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12.“只要我们有根,纵然没有一片叶子遮身,仍旧是一株顶天立地的树。就让我们调整那立姿,在风雪里站得更稳,坚忍地度过这凛冽寒冬。是的,只要我们有根,明春来时,我们又会枝繁叶茂,宛如新生。”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表明()①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 ②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④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52分)13.习近平强调,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养分,从儒家经典中寻找解决现实难题的办法。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4分)14.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极大弘扬,是一曲亿万中华儿女“愿以热血卫吾华”的抗击日本侵略的不朽的英雄赞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用鲜血与生命书写的感天动地的精神史诗。2015年9月3日,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鲜明地提出了“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的命题。
结合材料,运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谈谈如何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28分)
[练高考—找规律] 1.(2016·课标Ⅰ,39(2))阅读材料,完成要求。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近年来,有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如胡诌“黄继光堵枪眼不合情理”“‘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等。凡此种种混淆是非的谣言借助网络等传媒随意传播,一些网民盲目跟风、随手转发。这种抹黑英雄形象的谣传引起了一些人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
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就是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战场上多次负伤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动情地说:“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在现场!”当年的老排长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烧弹点燃伪装草,“大火整整烧了二十多分钟,邱少云始终一动不动”。董存瑞的生前战友郅顺义多次口述力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护之下„„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2.(2015·课标Ⅱ,39(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练模拟—明趋势] 3.(2017·山东菏泽一模)2015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15年最新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项目名单,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榜上有名。这既是联合国对该档案真实性和唯一性的认可,也是对文献遗产保存完整性的最高赞誉。《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的意义在于()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②凝聚和激发民族力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③促进文化交流传播,挖掘世界记忆遗产的商业价值 ④维护历史真相,对抗战历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4.(2017·河南南阳等六市联考)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华 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这是因为()①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条件 ②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世代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形成、发展的 ③只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才能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④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和民族观的源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17·湖南四县市联考)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了闭门会谈。他们都强调,要顺应民意,要加强两岸文化和教育交流合作,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增强同胞精神纽带。这反映出()①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创造力 ②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之中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6.(2017·山东济南模拟)被称为“不灭的蜡烛、不倒的脊梁”的感动中国人物莫振高,在广西都安高中任教三十多年,埋头苦干,用微薄的工资资助了300名贫困生,并筹集3 000多万元善款,帮1.8万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这对我们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启示是()①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积极传播文明风尚 ②提高辨别文化眼力,坚决取缔落后文化 ③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夯实民族振兴基石 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勇于担当甘于奉献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2017·豫晋冀调研)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由材料可知,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修复能力的主要原因在于()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②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 ③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熔铸百家的气魄 ④中华文化坚持在历史与现实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17·河北唐山一模)《忠经》曰:“夫忠而能仁,则国德彰;忠而能知,则国政举;忠而能勇,则国难清,故虽有其能,必由忠而成也。”这一思想数千年来激励着广大志士仁人。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忠”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理念()①是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有利于培养公民责任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③需要在当代意义上创造性地转化和传播“忠”的文化传统 ④不受历史条件制约,可以直接转化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9.(2017·福建厦门期末)回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这不仅在于我们拥有“中国道路”,也在于拥有“中国精神”,在人们心目中,我国已从地区大国一跃成为世界大国。锤炼我们的大国气质,应该()①登高望远,以全球视野洞察世界发展局势 ②宁静致远,以平常心态作出正确价值判断 ③海纳百川,以宽广胸怀接纳他国各种文化 ④刚柔相济,以务实作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2017·山东德州期末)“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A.团结统一的民族传统 B.爱好和平的民族品格 C.自强不息的内在气质 D.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11.(2017·安徽示范高中第一次联考)每年的“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全国各地都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我国有许多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诗词格言。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①自强不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②爱好和平——犯我强汉 者,虽远必诛 ③勤劳勇敢——春夏耕耘,冬秋收藏,昏晨力作,夜以继日 ④团结统一——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2.(2017·郑州质检)民族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它在我国古代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及浩瀚史书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中„„只要认真阅读它们,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材料说明()①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②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③我国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民族精神 ④只有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3.(2017·北京丰台模拟)总书记在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时强调,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焕发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仍然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说明()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B.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C.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D.民族精神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14.(2017·北京海淀模拟)自古以来,总有一些呐喊,让人热血沸腾。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宋哲元的“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李少石的“丹心已共河山碎,大义长争日月光”,陈毅的“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汉旗”,都是穿越历史的呐喊、热血写就的精神。这些呐喊和精神()①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 ④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5.(2017·鄂豫晋冀陕联考)有专家指出,中华民族精神是一种强大的内生力量。作为文化根基,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作为一种目标导向,它能够指引中华民族前行;作为一种动力激励,它能够激发人民团结奋斗,投身发展大业,创造人间奇迹。材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①具有博大精深的特质 ②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③集中展示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④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2017·黄冈期末)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在其形成和演变过程中,不断吸取儒家传统文化精髓,同时也丰富了儒家文化的内涵。中秋文化与儒家精神,互为表里,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祈求和谐、团圆等永恒不变的民族精神主旋律。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A.集中表现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力量 B.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C.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D.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17.(2017·广州名校统考)地处广东最东端的潮汕人,因为濒临大海,与海为伴,养成了不屈的胆气。明清时期,潮汕地区饱受统治者“海禁”之苦,许多人“死中求活”,与残酷的统治势力进行抗争,奋力开拓海外贸易。在长期的斗争中,潮汕人不安现状,勇于拼搏,强悍不羁的鲜明个性逐渐养成。这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A.团结统一 B.爱好和平
C.爱国主义 D.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课练26 我们的民族精神
1.D 百名将军及名家书画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举行,唤起了观览者内心的敬畏与沉思,也让其深切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③④正确。①中的“决定性作用”说法错误;②说法错误,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C 我们要吸收外国文化中优秀的成果,而不是吸收一切,①错误;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之路,体现了对中华文化“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优良传统的继承,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②③正确;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④说法错误,排除。
3.D 本题考查了中华民族精神及其相关知识。A、B、C均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集中表现,是民族文化的精髓。D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之魂,都是精华,D说法错误。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正确答案为D。
4.C 本题考查了中华民族精神。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精神,①③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其他民族也可能具备勤劳勇敢的优良品格。④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故本题答案为C。
5.B 本题考查了中华民族精神。“亲仁善邻”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内,处理各兄弟民族关系应携手共进;二是对外,处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应和睦相处,协和万邦。所以,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团结统一和爱好和平的精神,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6.D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若要雪耻,莫如自强”的口号,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③符合题意;材料中冯桂芬、康有为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均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怀,④正确切题;①在材料中未体现。中华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②错误。故本题答案为D。
7.A 本题考查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等知识。A是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的正确理解。B强调的是文化建设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不符合题意。C把文化建设等同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建设,缩小了文化建设的范围。D强调了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与题意无关。故本题答案为A。
8.A 民族精神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具有生机和活力;只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所以③④表述错误;①②是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关系的正确表述,符合题意。
9.C 打“攻心战”,扩散“自由和民主价值观”,打开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变革之门”,警示我们要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有效抵制西方文化中的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与题意不符。
10.C 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理解。“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对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明公灭私,天下为公”是指办事公平正直、不徇私情,两者均不能体现自强不息的精神,排除②③。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11.A 本题考查考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①说法错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④说法错误。②③正确,当选。
12.A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材料寓指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只 要有传统文化这个根,中华民族精神历久弥新,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④错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13.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及发展,对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分)②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6分)③儒家思想在形成中华民族精神,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分)④儒家思想在团结、凝聚中华各族人民战胜困难和灾难过程中提供了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6分)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应从传统文化的地位,儒家思想对今天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联系方面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4.①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突出表现。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最主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主心骨”的作用,使抗战精神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7分)②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将抗战精神作为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7分)③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7分)④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必须将弘扬抗战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7分)解析 本题考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依据设问的知识要求和问题指向,考生可从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突出表现、发挥“主心骨”作用、继承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等方面思考。答案语言既要遵循教材知识.又要灵活变通。
加餐练——分类集训·知能提升
1.尊重历史事实,增强辨别信息真伪、抵御落后文化和错误言论的能力。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抵制和批驳肆意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言行。大力宣传英雄精神,使群众懂得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解析 本题设问要求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解答本题可结合材料说明怎样去做。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应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需要还原历史、捍卫崇高,要求我们尊重历史事实、增强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当然还需要我们认识到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不竭精神动力。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解析 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精神。解答本题,首先应答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作用是什么;然后结合材料分析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具体体现;最后得出结论,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3.D 《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能让我们牢记历史、珍爱和平,但不能激发民族自豪感,排除①。申遗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文化遗产,而不是注重其商业价值,③说法错误。②④是《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的意义,故选D。
4.A 题干强调的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关系,①②正确切题。③说法绝对化,排除。④说法错误,源泉应该是社会实践。故选A。5.B 海峡两岸强调通过文化交流,传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说明海峡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海峡两岸强调通过文化交流增强同胞精神纽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④正确切题。①③在材料中未体现。故选B。
6.D 莫振高用微薄的工资资助贫困生,传承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①④正确切题。题干与落后文化无关,且应该是改造落后文化、取缔腐朽文化,排除②。题干是对个人的启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政府的职责,③不合题意。故选D。
7.C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集中反映,①说法错误。题干没有说明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熔铸百家,③在题干中没有体现。②④是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修复能力的主要原因。故选C。
8.B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排除①。“忠”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理念受历史条件制约,且不能直接转化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④观点错误。②③正确切题,答案选B。
9.C 锤炼我们的大国气质既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又要有科学分析的态度,接纳他国各种文化的说法错误,排除③。①②④正确切题,故选C。
10.D “殉国家之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个人努力为国家贡献力量的爱国主义精神,D符合题意,故选D。
11.B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体现的是捍卫国家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②对应错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对应的是自强不息,④对应错误。①③对应正确,故选B。
12.C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材料列举的作品都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凝聚着民族精神,①③符合题意。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②错误。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有很多,不仅仅是创造优秀文化作品,④错误。
13.C 抗日战争中焕发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仍然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说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C切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排除A;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的中华文化之中,B错误;D错在“决定”上。
14.B 材料中的这些呐喊和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故①③符合题意;②④排除,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15.C 材料强调的是民族精神的作用,②④符合题意。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华民族精神集中展示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说法错误。
16.B “中秋节„„不断吸取儒家传统文化精髓”,“中秋文化„„主旋律”,表明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B项符合题意。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A排除。C、D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
17.D 潮汕人与残酷的统治势力进行抗争,不安现状,勇于拼搏,体现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故选D。A、B、C均不符合题意。
第五篇:全程训练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练32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练32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自然”:自=自己、自动,然=如此,它强调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这表明自然界()①是由人类来规定它的变化的 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具有客观实在、自我发展的特点 ④由上帝造好后,按设定规则运转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6年3月18日,北京遭遇今年以来最严重、时间最长的一次雾霾侵袭。空气质量指数已经达到六级重污染,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这警示我们应该()A.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做自然的主人 B.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宰自然的存在和发展 C.尊重和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认识极端天气,阻止气象灾害的发生
3.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A.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 C.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D.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4.2016年3月23日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则天文学研究称,月球两极的氢沉积物显示,月球曾经有过一个与今天完全不同的旋转轴。这项研究表明,这种旋转轴的改变是由几十亿年前月球内部结构的变化导致的。该研究成果进一步证明()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其客观性 ②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世界是可知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事物是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通过太空科学实验,科学家发现并证实了暗能量对宇宙膨胀的加速作用,并以此测算出宇宙的实际年龄,使人类在科学揭示宇宙和生命起源及演化奥秘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这()①进一步证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说明物质世界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③说明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 ④说明追求终极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6.唐朝诗人李商隐《谒山》诗云:“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下列观点与该诗所蕴含哲理相符的是()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式上表示,短期小幅波动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不会因小幅波动而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市场运行的规律去操作。这是因为()①世界具有物质性这一本质属性 ②物质运动的规律具有客观性 ③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惩罚 ④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光线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传播速度最快的物质,在空气和真空中,光速接近每秒30万千米。但在通过某些透明介质时,比如水或者玻璃时,由于折射的关系,光速会稍微减慢,但这种减速极其有限,根本不可能被人们感知。而科学家们利用一种特殊晶体作为介质,将 1 光“拘留”在内整整持续了一分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B.运动的绝对性和永恒性是有条件的 C.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D.人们可认识和改造物质运动的规律
10.2016年4月25日,总书记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考察时强调,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在这里重温改革,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的篇章。上述观点体现了()①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③创新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④静止是暂时的、绝对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当某一地区温度持续升高或降低时,海洋与大气之间就会通过能量交换来改变大气环流和温度分布,因此造成全球气候的“紊乱”。由此可见()A.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B.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C.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D.任何联系都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
12.每大约四五天,地球上的人口就要增加100万,预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数量将增长至96亿。在地球演进的过程中,一旦一个生物物种的数量超过了环境可承受的极限,它的数量就会出现急剧下降。有学者告诫人类:要么我们通过我们愿意的方式控制这个进程,要么是自然替我们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①大自然能够主动修复人与环境的关系 ②人口繁衍受自然规律和生态条件制约 ③尊重规律人类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④环境状况取决于人类选择的发展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52分)13.(2017·青岛模拟)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在如何将国学经典引入中小学课堂的问题上有两种观点:甲专家认为,国学经典进入中小学课堂,必须进行删减并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解读;乙专家认为,学习国学经典,不应该删减,要保持经典原样、保持作品完整性,这样有利于理解传统文化的渊源,培养正确的历史文化观。
依据材料,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中甲乙两位专家的观点的合理性。(24分)
14.(2017·湖南四县市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5年11月5日—7日,第十二届中国(浏阳)国际花炮文化节在湖南浏阳成功举行。花炮之乡向世界展示了最先进的焰火,同时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打造了精美绝伦的焰火晚会。
本届国际花炮文化节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围绕“璀璨千年,欢乐世界”主题,举行了烟花艺术汇演、第六届国际音乐焰火比赛、花炮新产品燃放推介暨看样订货会、国际烟花产业高峰论坛、花炮文化互动等五大主体活动。
作为本届国际花炮文化节的重头戏,烟花艺术汇演将烟花和艺术高度融合,采用1 200平方米超大LED彩屏,呈现了丝绸之路、出水芙蓉、大漠驼影、围山瀑布等中国水墨风格艺术焰火。
焰火晚会以“东方花语·e路芬芳”为主题,结合“一带一路”的历史与现实,通过音诗画完美结合,极致体现东方文化之美。同时晚会充分发掘“互联网+”的内涵和应用,融入万人手机点火仪式、焰火节奏大师、我为浏阳花炮点赞等环节,让现场观众共同参与焰火艺术的呈现。
(1)运用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第十二届中国(浏阳)国际花炮文化节焰火晚会得以成功举办的原因。(20分)(2)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的今天,请就如何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提两条方法论建议。(8分)
[练高考—找规律] 1.(2016·课标Ⅱ,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4·课标Ⅱ,21)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15·广东文综,33)哲人说:“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我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 ④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15·天津文综,7)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哲学上看,新常态体现了()①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③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练模拟—明趋势] 5.(2017·江西九校联考)2013年10月8日,比利时和英国的两位物理学家获得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奖用以表彰他们描述了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以及成功预测希格斯玻色子即“上帝粒子”的存在。“上帝粒子”的存在,证明了()①世界具有物质性这一本质属性 ②主观是对客观的映象与认识 ③世界是可知的,也是可以预测的 ④规律的客观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6.(2017·重庆一中质检)有人说:“纸箱是物质,被火烧后变成灰;树木是物质,人们可以把它加工成家具、纸张。这说明物质是可以被改变的。”这一观点的片面之处在于()A.看到了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可以被改变的 B.承认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联系 C.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 D.否认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7.社会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物质实践活动,是人类历史的起点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正 如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是社会存在的物质实体性要素一样,社会生产实践则是社会存在的物质性活动过程。这表明()A.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C.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 D.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在于其客观存在性
8.(2017·呼和浩特二中考试)2015年初,电影《狼图腾》引发人们广泛关注,其主题是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应深刻把握()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尊重客观规律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③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矛盾不可协调 ④人存在于自然系统之中并给予自然以重大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2017·河西五市联考)有位学者指出,我们很容易成为自身成功的受害者,比如成功的制度更容易僵化,因为人们往往会满足于它早期的成功,而不想改变。这给我们的辩证唯物论启示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处理问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C.事物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中 D.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10.(2017·山东济南模拟)2015年年初,引发人们广泛关注的电影《狼图腾》与纪录片《穹顶之下》内容虽然迥异,但主题都是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应深刻把握()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尊重客观规律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③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矛盾不可协调 ④人存在于自然系统之中并给予其重大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2017·安徽十校联盟联考)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要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这是基于()①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对自然的征服 ③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④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2.(2017·江苏苏州调研)我国购房主力人口将于2015年达到峰值,并将从2018年开始趋势性下降,我国房地产业将告别数量型增长。这一变化体现了()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受到内在规律的支配 ②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③事物运动过程中存在的规律具有客观性 ④人类可以根据对规律的认识而利用规律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3.(2017·豫东、豫北名校联考)中国科学院的学者们通过研究“沉睡”在塔里木盆地下1 000多米的沉积岩心,解开了“塔里木盆地的沙漠究竟从何而来”这一谜团。大约五百万年前,塔里木盆地曾出现过大规律湖泊群,但终因周围山体抬升阻止水汽进入盆地,导致湖泊永久消失,变为沙漠。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②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④人类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4.(2017·郑州一检)Kepler-452b行星是目前人类发现的首个围绕着与太阳同类型恒星旋转且与地球大小相近的“宜居”行星,有可能拥有大气层和流动水。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①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二者具有同一性 ②物质的存在往往离不开意识的主动创造性 ③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运动是它的存在方式 ④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5.(2017·保定调研)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16.(2017·合肥质检)“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天论》中的这段话意思是:天有时令变化,地有丰富资源,人能治理并利用天时地利,这就叫做能与天地相配合。这包含的哲理是()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 ③物质依赖于意识而存在 ④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7.来自浙江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研发了一种能逃避体内预存抗体的增强型疫苗,为包括HIV疫苗在内的疫苗优化与改造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这说明()A.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B.改造客观世界要以创造客观规律为前提 C.人们能够认识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D.人们通过实践可以超越和主宰客观世界
18.(2017·豫东、豫北十所名校阶段性测试)“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河段”带给执政党一个铁律:罔顾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特征,或无原则倒退,或无根基超越,都会给社会发展带来颠覆性危害。这启示中国共产党()①应控制事物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 ②要采取措施防止事物朝着对立面转化 ③作为执政党,必须尊重执政规律 ④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执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9.(2017·石家庄质检)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提出无极(无)生太极(有)。太极动则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本源于无极,无极是宇宙生成的根本。这一观点()①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②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④看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课练32 探究世界的本质
1.C “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说明自然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具有客观实在、自我发展的特点,②③符合题意。①为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④为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均与题意不符。
2.C 自然界具有客观性,人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C项说法正确,A、B两项说法错误。目前人们并不能阻止气象灾害的发生,D项说法错误。
3.D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故答案为D。
4.C “月球曾经有过一个与今天完全不同的旋转轴”,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符合题意。该研究成果揭示了月球的奥秘,证明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③符合题意。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①说法错误。④说法错误,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5.C 太空科学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太空科学实验,科学家发现并证实了暗能量对宇宙膨胀的加速作用,使人类在科学揭示宇宙和生命起源及演化奥秘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这说明实践的发展推动了人类认识的发展,也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故①③正确。②与题意不符;④本身说法错误,不存在终极真理。
6.B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体现了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③体现了同样的哲理,入选;②体现的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④体现的是发展的观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7.A “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说的是要看到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做到因时而变、随事而制,要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冲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故①②符合题意。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故③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立统一的问题,故④不选。
8.C 规律是客观的,这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
9.A 科学家们利用一种特殊晶体作为介质,将光“拘留”在内一分钟,说明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A项符合题意。运动是无条件的,B项说法错误。C项与题意不符。改造规律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D说法错误。
10.A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的篇章”,体现了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体现了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①②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④说法错误。创新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是既肯定又否定,③说法错误。
11.B 由材料中全球气候“紊乱”的原因可知,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固有的规律,B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题意不符。具体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D项说法错误。
12.B 材料强调了如果人口数量继续增加,人类将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②符合题意。学者的观点实际上是主张人类应主动控制人口演变的进程,避免造成严重后果,③符合题意。①错误,大自然没有意识,不能主动修复与人的关系。地理环境具有客观物质性,④夸大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状况的影响。
13.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按客观规律办事。(6分)②甲专家提出将国学经典进行删减再进入课堂的观点,符合文化建设规律,有利于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作用;(6分)将国学经典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解读,坚持了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这会让国学经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6分)乙专家观点遵循了国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文化观。(6分)解析 回答时首先明确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包括哪些内容,然后结合材料中甲乙两位专家的观点分析其合理性即可。甲专家的观点符合文化建设规律,有利于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乙专家的观点遵循了国学自身发展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文化观。
14.(1)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不断创新。采用现代高科技,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将烟花和艺术高度融合,采用万人手机点火仪式等都体现了创新意识。(6分)②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把握了焰火与音乐、文化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巧妙地将多种因素搭配在一起,呈现出一场壮观的活动。(6分)③做到了从客观实际和科技条件出发。采用1 200平方米超大LED彩屏,呈现了丝绸之路、出水芙蓉、大漠驼影、围山瀑布等中国水墨风格艺术焰火。(8分)(2)①坚持发展的观点,树立创新意识,把技术创新与艺术创新完美结合起来。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具体分析自己产业特色的基础上促进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每点4分,共8分)解析(1)解答本问,首先要明确唯物论知识有哪些,主要包括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然后把材料中的措施与唯物论知识结合起来分析即可。
7(2)解答本问,可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方面提建议,并注意方法论与建议措施的衔接。
加餐练——分类集训·知能提升
1.B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与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重视实践,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出发,故①正确,②错误。他能用兵如神还在于他发挥主观能动性时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③正确。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能说起决定性作用,④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
2.B 考点定位: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有条件的,②错误;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③错误;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B。
3.C ①错误,社会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④错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4.A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转变、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向,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①正确。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结构、动力的变化,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统一,②正确。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状态,③错误。新事物是对旧事物既肯定又否定,即辩证否定,不是根本否定,④错误。应选A。
5.C 比利时和英国的两位物理学家成功预测“上帝粒子”的存在,说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上帝粒子”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上帝粒子”的存在证明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①③符合题意,故选C。本题问的是“上帝粒子”的“存在”证明了什么问题,②④与题意不符。
6.C 纸箱、树木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由此可见,题中观点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故答案为C。A是题中观点的合理之处,干肢不符。材料没有涉及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联系,B不选。题中观点并没有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D项应排除。
7.B “正如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是社会存在的物质实体性要素一样,社会生产实践则是社会存在的物质性活动过程”,说明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B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体现不出来。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C项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D项说法错误。
8.D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客观的,因此要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就应该深刻把握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①正确;人存在于自然系统之中,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给予自然以重大影响,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矛盾是可以协调的,②③说法错误。
9.B 成功的制度更容易僵化,因为人们往往会满足于它早期的成功,而不想改变,说的是主观没有与客观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B是其应有的启示。A、C属于唯物辩证法范畴,与题目知识限定不符。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
10.D ②说法错误,正确的说法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人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协调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矛盾,③说法错误。①④符合题意,答案选D。
11.A 人们可以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但征服自然说法不妥,排除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主要是顺应自然规律,④前后不对应。建设和谐宜居„„城市,要立足国际,尊重自然,说明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①③正确切题,故选A。12.A 题干对人口与房地产业变化的分析,说明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不体现人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①③正确切题,②④与题意不符。故选A。
13.A 大约五百万年前,塔里木盆地曾出现过大规模湖泊群,但终因周围山体抬升阻止水汽进入盆地,导致湖泊永久消失,变为沙漠,这体现了运动变化的观点,①入选。“塔里木盆地的沙漠究竟从何而来”过去是一个谜团,现在解开了,说明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③符合题意。故选A。②④在材料中未体现。
14.C “是目前人类发现„„行星”,证明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二者具有同一性,①符合题意。“围绕着与太阳同类型恒星旋转”,证明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有可能拥有大气层和流动水”,证明物质是世界的本原,③符合题意。材料讲的是自然界,不是人类社会,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②说法错误,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
15.A “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说明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与题意不符。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D项说法错误。
16.D “天有时令变化”,表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①符合题意。“人能治理并利用天时地利”,说明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④符合题意。②与题意不符。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③错误。
17.C 科学家们研发出能逃避体内预存抗体的增强型疫苗,说明人们能够认识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故答案为C。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不能创造和改造规律,A、B两项错误。“超越和主宰客观世界”有悖世界的客观性,D项排除。
18.C 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材料没有涉及适度原则,①排除;事物朝对立面转化如果能推动事物发展,我们则要积极促进而不是防止,②错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河段”带给执政党的铁律,启示中国共产党要认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执政,③④符合题意。
19.D 无极(无)生太极(有)的意思:无极是虚无,虚无中生出元气,就是万物的本原。太极是指宇宙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由此可见,该观点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③入选。“太极动则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看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④正确,入选。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①表述错误;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②在材料中未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