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移动通信发展加速宽带化进程(共五篇)

时间:2019-05-14 17:3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统筹推进移动通信发展加速宽带化进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统筹推进移动通信发展加速宽带化进程》。

第一篇:统筹推进移动通信发展加速宽带化进程

统筹推进移动通信发展加速宽带化进程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

2012-5-29 14:14:57 来源:《中国电子报》2012年05月25日

通信业“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

行业规模

□电信业务收入超过1.5万亿元

□基础电信企业业务收入超过1.1万亿元

□信息基础设施累计投资规模超过2万亿元

信息网络规模

□城市新建住宅光纤入户率达到60%

□城市和农村互联网接入带宽能力基本达到20Mbps和4Mbps

□部分发达城市接入带宽能力达到100Mbps

□国际业务出口总带宽达到8Tbps

信息服务规模

□电话用户总数超过14亿

□移动电话超过12亿,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85部/百人隔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7%□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超过2.5亿户,光纤入户用户超过4000万户隔3G用户超过4.5亿,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比例超过36%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等要求,围绕“以加快通信业转型升级”这条主线,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了《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规划》确定了八项发展目标、十项主要任务和八项保障措施。本文将重点进行解读。

实施“宽带中国”战略

为了提升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国家制定了“宽带中国”战略。“宽带中国”战略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

一是统筹信息网络发展布局和演进升级,建成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二是深化信息通信技术和服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应用推广和融合创新;

三是加快宽带网络和信息服务普及延伸和普惠民生,推进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启动TD-LTE扩大规模试验

TD-LTE试验工作包含概念验证、研发技术试验和规模技术试验等阶段。截至2011年年底,在6城市开展的TD-LTE规模试验第一阶段测试工作已经结束,试验对相关技术、产品、组网性能和产业链支撑能力进行了充分的验证,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

总体上讲,规模试验第一阶段测试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最佳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有效地推动了TD-LTE成熟进程,带动了产业飞跃发展。目前,TD-LTE已经初步形成了全球通信设备研发制造企业广泛参与的完整产业链体系。

规模技术试验第二阶段测试工作已于2012年初启动,重点推动TD-LTE/TD-SCDMA多模、增强型智能天线等技术的成熟与完善,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启动TD-LTE扩大规模试验。

鉴于移动通信服务涉及电信用户的切身利益,必须成熟以后才能推进商用,并在总结评估的基础上适时开展试商用,推动TD-LTE加快发展。

推动三网融合工作全面展开

2011年末,三网融合第一阶段试点工作结束。在第一阶段试点中,各地积极推进网络建设和产业发展,研究建立协同高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探索创新等经验做法,为第二阶段试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目前,三网融合第二阶段试点工作已正式启动。第二阶段试点地区(城市)正在按照有关要求,制定当地的试点实施方案,加快网络和相关系统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和多种创新型业务应用。

《规划》对三网融合提出如下要求:

(一)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改造。大力推进城市光纤宽带接入网络建设和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努力提高用户接入带宽,不断提升网络技术水平和业务承载能力。

(二)大力发展融合业务。加大应用资源开发、业务创新和市场推广,大力发展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视频等三网融合相关业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

(三)完善三网融合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三网融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完善三网融合标准体系。加快三网融合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强核心产品和应用服务的集成创新。

完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规划》提出,通过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到“十二五”期末,要初步建成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重点加速推进信息网络宽带化进程,积极推进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具体工作如下:

一要加速推进信息网络宽带化进程。“十二五”期间,通信业将重点推进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建设,优化骨干网和城域网,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光纤接入网络覆盖商务楼宇及新建小区,城市新建住宅光纤入户率达到60%以上,城市和农村互联网接入带宽能力基本达到20Mbps和4Mbps以上,部分发达城市接入带宽能力达到100Mbps,用户实际使用带宽水平显着提升。(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超过2.5亿户,光纤入户用户超过4000万户,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5%,为医疗、教育等公益机构提供宽带网络接入条件。

二要统筹2G/3G/WLAN/LTE等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推进电信企业加快3G网络建设,积极有序地推进宽带无线城市建设;加大TD-LTE研发及产业化发展力度,实现LTE商用;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构建高速网络、业务平台、智能终端有机结合的业务创新体系,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娱乐、学习和工作的需求。预计到“十二五”期末,移动电话用户超过12亿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85部/百人,3G移动电话用户超过4.5亿人,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比例超过36%。

三要积极推进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明确向IPv6演进时间表。预计2013年年底前,开展IPv6小规模商用试点,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演进路线;2014年至2015年,开展大规模部署和商用,实现IPv4与IPv6主流业务互通。与此同时,全面提升下一代互联网的安全可靠性,推动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商用进程和产业化进程。预计到十二五”期末,互联网网民超过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7%,前1000位的商业网站系统支持IPv6。国际业务出口总带宽达到8Tbps。

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态

统筹云计算基础设施布局,共享共建云计算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促进形成云计算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态。

(一)发展云计算服务。统筹云计算基础设施布局,共享共建云计算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促进形成云计算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和政府部门率先利用云计算改造内部信息化流程和IT基础设施。支持云计算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开展重点领域试点示范和优先应用。

(二)繁荣移动互联网产业。打造基础设施-应用平台-智能终端的价值链生态体系,积极推动跨界融合,大力发展移动支付等跨行业业务,大力发展手机视频、手机阅读等数字文化业务。

(三)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开发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支持网上交易、信用支付等关联系统的集成和升级。开展移动电子商务创新和应用示范,完善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重点推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推动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

(四)加快物联网产业化进程。加强物联网研发和标准化,逐步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加强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公共支撑机构建设,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物联网先导应用示范,积极探索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促进应用与产业协调发展。

推进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立法建设

伴随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全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通信网络面临的安全问题与威胁日益突出,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文化安全的重要问题。

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必须大力推进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一要紧密跟踪通信网络和新技术新业务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推进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切实统筹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二要进一步加强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延伸和拓展系统业务能力。三要综合运用法律、技术等手段,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深入落实企业安全责任,全面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安全评估,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四要落实通信网络安全防护标准,加强域名系统安全管理,拓展和深化通信网络安全防护和应急管理,提高通信网络安全防护水平。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五要加强国际和地区网络信息安全合作,增进理解、凝聚共识,树立我国良好的外部形象。

实现通信业绿色发展

“十二五”时期,通信业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发挥信息通信技术优势带动全社会节能减排。研究开发有助于节能减排的信息服务和应用,重点加大移动办公、视频会议、视频监控等节能减排信息化技术应用推广力度,提升信息化水平,带动更广泛的节能。加强通信行业对其他行业应用信息通信技术节能的支持力度和创新力度,协助政府、企业、公共服务领域实现节能减排。

二要加快网络结构优化升级。鼓励企业采用节能新技术和产品,推进通信网络结构性和系统性节能创新。加快传统交换设备和高耗能设备的升级改造,积极推动老旧设备退网。加强能耗统计分析,鼓励以风、光、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合理取代传统能源,合理利用风能、太阳能、新型蓄电池及其他新能源,提高新能源占比,构建绿色通信信息网。

三要引导IDC优化布局。遵循气候条件适宜、能源获取便利、网络设施配套、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的原则,指导新建大型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积极稳妥引入虚拟化、海量数据存储等新技术。优化机房布局提高节能水平,采用精确送风、智能布线、热源快速冷却、高压直流供电等措施。出台适应新一代绿色IDC要求的相关标准,引导企业实现降低运营能耗,使新建IDC的PUE达到1.5以下,改造后IDC的PUE值力争下降到2以下。

四要加大绿色基站建设力度。结合实际采用分布式基站、SDR软基站(软件无线电节能基站),采用智能调整等手段降低主设备能耗。推广以自然冷/热源和蓄电池温控为基础的空调升温启动技术,合理采用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积极采用新技术对已建基站进行节能改造。

五要深入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继续加大电信管道、杆路、铁塔、机房、光缆等设施的共建共享力度,实现电信基础设施集约建设。扩展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深度和广度,开展与广电、电力、铁路、交通、市政设施等跨行业的共建共享。重点推进驻地网共建共享以及三网融合后的共建共享,扩大共建共享带来的节能效应。

六要加强通信产业链各环节节能。加大通信行业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力度,在设备制造、工程设计、网络建设、运行维护等环节,全面推进节能、节地、节材、废弃物回收及环境保护工作,营造健康的行业生态环境。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试点工作,提升节能减排效果。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下降10%,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的PUE值达到1.5以下。

提升农村信息服务水平

当前,我国已进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促进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要求,通信业将继续深化信息通信普遍服务,这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强化农村发展基础、提升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举措,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信业要进一步深化信息通信普遍服务,推进实施信息通信服务均等化。一是要加快宽带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向农村及偏远地区普及延伸,提高社会公益机构的网络覆盖水平;二是要加快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应用,改善农村地区的通信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要加强信息化应用的推广工作,深度开发和应用各类涉农信息资源,不断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已通电的20户以上自然村基本通电话,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5%。

第二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集中居住,加快城市化进程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集中居住,加快城市化进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大农民要求改善生活环境、融入城市生活、享受现代文明的愿望日益强烈。全国上下都在探索“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市”的路子。由于历史上的“重城轻乡”,以及多年来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上的严重脱节,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乡村建设相对散乱、基础设施依然短缺。我们为了保证以后的建设不走回头路,不造成浪费,不给后人留麻烦,紧紧抓住泰州大桥北接线、231省道穿越村庄腹地、需要动迁的契机,开展实施集中居住,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区域内的自然庄台合理地集中居住,建设成为农村新社区,使全村人民共享现代文明。

一、我村目前现状

我村由原乔杨、联和、栾王三个建制村合并而成,总面积3.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944亩。全村共有23个居民小组,910户,3026人。目前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特点是:

1、居住点分散零落,户均占地面积大。

目前,我村居民点分布在9处,平均户均占地约0.98亩。泰州大桥北接线、231省道建成后,居民点分布将会非常分散,达到14处。

2、大多数农民从事二三产业。

全村910户农户中,纯工(商)户344户,占总户数的37.8%,第 1 页

亦工亦农户498户,占总户数的54.7%,纯农户68户,占总户数的7.5%。

二、我村开展集中居住建设的做法

1、以人为本,统筹城乡,逐步推进集中居住区建设

我村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泰州滨江主城区”建设步伐,提出了“以规划为龙头,以集中居住建设为抓手,以政府扶持为激励,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的工作方针,促进居民集中居住点的建设工作,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以已建成入住的集中居住一期工程为基准,从2010年起,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全村区域内的自然、零散庄台逐步实施集中居住,建设成为农村新社区,实现城乡一体化,使全村人民共享现代化文明生活。

具体工作目标分为两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确保重点工程的施工进度,确保动迁工作顺利进行。我村多方筹资,组织资金4000万元,启动集中居住二期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可全部投入使用,让村民在动迁之前就能看到搬迁后的新房,减少乃至消除动迁纠纷和矛盾,让政府放心、村民安心,确保不给重点工程添一丁点麻烦。二期工程中,逐步完善配套公共设施,在集中居住区内建成1800㎡的便民服务中心,先期已经建成污水处理厂并通过省级验收,建成超市2个,标准化卫生服务站1个,村民健身广场4处,争取建成幼儿园一所。确保在五年内完成零散庄台的集中居住。

第二个五年计划:将全村所有不在集中居住区范围内的自然

庄台逐步合理撤并至集中居住点,建成政府放心、村民舒心、社会满意、人人向往的城市化农村。

2、贴近百姓,扎实做好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工作

我村成立了集中居住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班子成员全部分工到工地现场,通过一期工程建设和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村民增强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参与。

3、体现科学发展观,循序渐进,明确规划原则和建设模式 集中居住区建设是百年大计,我村的规划开放超前,规划执行要严肃权威,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

一是体现前瞻性。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的关系,根据“适度集聚、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区内社区管理、文化娱乐、教育设施、健身休闲、商贸服务、医疗卫生等六项公共设施一步到位,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给水、污水处理、排水等管线全部地埋敷设。

二是体现科学性。通过专家咨询、公示、村民听政等渠道,广开言路,问计于民,反复比选,好中选优,让村民看到成效,得到实惠。

三是体现稳定性。我村集中居住区规划组织了专家论证,广泛征求了群众意见,严格按程序审批,坚持循序渐进。

4、广泛宣传,试点推进,赢得广大村民的支持、参与和配合。集中居住区建设是一项造福于民的实事工程,好事要办好,要争取村民的理解支持。我村通过广泛宣传,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村民的共同参与。教育村民告别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提

高建设美好新家园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形成了“人人关心、个个支持、家家参与居住区建设”的良好氛围。以先期建设的一期工程作为示范区,全面推开集中居住区建设。

5、妥善处理好集中居住区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以及城市化后农民的生活保障等。

一是严格控制集中居住区建设用地。实施集中居住区建设以来,我村不再审批原地翻建,对居住条件确实困难、急需翻建房屋的村民,我村采取宅地置换房屋的形式,村民拆除原住宅,将原宅地交还村集体,由村在集中居住点安置同面积的住房,超出面积的部分补贴成本价。到目前为止,运行态势良好,根据原有住宅的面积不等,村民可在集中居住点免费或最高出资不超过15万元就可以在拿到一套标准高、配套设施齐全、面积近300㎡的住房,搬进集中居住点的村民都很满意。

二是做好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资金筹措工作。

我村建设集中居住区的主要资金来源于村集体经济和村办企业的投入,同时还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驻村企业主动向村提供无息借款,用于推进村庄集中居住。建设施工企业垫资一部分。对动迁户以及搬迁户愿意投入资金到集中居住区建设工程中的,村按照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的3倍支付利息结算,为了保证群众利益和建设成本的最小化,我村至今没有接受任何以盈利为目的的投资。

三是充分尊重农民的生活习惯,计划在集中居住点东侧为集中居住后的农民按人口安排蔬菜地。

四是规范股份合作社的经营,对合作社经营活动守望监督。多方拓展经营渠道,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确保资产保值升值,使农民的收益得以持续地实现和增长。

五是积极组织全体村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和医疗保险(合作医疗),特困户和低保户由村集体给予适度补贴,确保全村人口应保尽保。

六是不断开展农民技能培训,逐步实现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民非农就业。继续扩大意杨栽植面积,发展意杨深加工企业,以解决文化层次偏低、不能外出务工经商村民的就业问题。获取的利润专项用于对弱势群体、60岁以上人群的关爱、帮助,以及公共事业的发展。

三、我村集中居住建设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我村通过集中居住点建设实施以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是推进村民居住集中点建设,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

由于历史沿袭的分散、零乱的居住方式,造成农村散、乱、差,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许多农民住宅已经经过多次改建,从草房到瓦房,从瓦房到楼房,再从楼房到别墅。重复建设普遍存在,既影响环境,更浪费资源。通过集中区规划建设,可盘活存量土地资源,集中居住后的户均占地不超过0.3亩,仅此一项我村住宅用地可节约近700亩。

二是推进村民居住集中点建设规划,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品位。

传统的散居形式,使村镇建设难以统一规划,即使有了规划也难以真正落实,基础设施难以配套,脏乱差的现象普遍存在,通过农民居住区建设,便于集中处理各类污染,改善人居环境,使农村早日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富有特色的新型社区。

三是推进村民居住集中点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共享现代文明。

人是城市化的主题,也是城市化的目的,如果农民不接轨城市文明,那么就不可能成为高素质的市民。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是对农村传统的一场深刻变革。通过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改变农民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使高度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达到城乡共享,实现城乡联动发展,共同繁荣。

第三篇:用现代教育技术 加速学校发展进程(定稿)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加速学校发展进程

—三角湖小学申报武汉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自评报告

自2003年9月学校被评为开发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以来,我们本着以创建“武汉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目标,全面提高领导、教师、学生信息化素养,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2005年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被评为“武汉市综合办学水平示范学校”。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对学校的办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如何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应对挑战,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我校加大了信息技术工作的领导力度,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装备建设。加强常规管理水平,全面充实教学资源,提高师生信息素养,重视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从整体上推进了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在开发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于2005年下半年向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提出申请,积极创建“武汉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在认真学习《武汉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评估细则》基础上,努力完善,积极创建。对照《武汉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评估表》认真进行了自查。自评得分为:A1条件标准得分149分;A2行为标准得分155分;A3效果标准评分80分,合计总得分384分。现将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健全机构,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学校领导班子对教育信息化有正确的认识,并以此作为学校特色建设,实现办学目标的工作出发点。学校专门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任领导小组负责人,由教导处全面负责日常的管理和研究工作。同时成立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有固定独立的办公室,并配备了2名专职教师。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工作会议,讨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长远和阶段性规划,制定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方案、措施,部署阶段工作任务,确保工作有的放矢,扎实有效。目前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了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制度、硬软件管理制度、赔偿制度、网络管理制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奖惩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落实现代化建设的相关措施,确保投入经费的到位。

二、大力加强硬、软件建设,科学规范硬、软件管理,巩固完好率,提高使用率。

先进、完备的硬件设备,丰富充足的教育资源是现代教育技术服

务教学工作的前提。2004年我校借创建市级示范学校东风,又筹措资金44.25万元,更新和完善两个微机室,为各办公室、功能室添置办公用电脑、“七对七”日托班安装两机一幕,购置移动投影两台,笔记本电脑两部,投资97188元购买了“步步高广播系统”和“湖山音响设备”,开通学校广播站和便利学校教工之家的活动,接通Inter网络等系列投资,极大的提升扩充了学校硬件设备。目前我校有服务器2台,学生用机92台,教师用机30台,影碟机16台,电视机16台,摄像机1部,数码相机2部,移动存储器1个,各处室总共布下信息点96个,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资产达 96万元。

有了先进完备的硬件设备,还须先进丰富的软件设备支持,否则这些先进的硬件设施只能是摆设。在此思想指导下,学校大力投入软件建设,增强硬件使用能力,我校软件建设主要分三种渠道进行:

一是加强与武汉教育信息网的合作,充分共享教育资源。学校于2005年3月与武汉教育信息网签定合同,成为武汉教育信息网首批VIP成员,共享其丰富先进的教育资源。2006年3月在续签VIP成员合同上,再次与武汉教育信息网合作共同开发制作学校网站,在共享他人资源的同时,也让我校教学资源通过网络与他人共享。

二是花巨资购置丰富实用的软件资源。目前学校共投资近3万元共购买教学用光盘、磁带等软件共1420件,为了方便微机室的教学管理,学校还投资3600元购买“Lanstar”广播教学系统。另外学校还投资1500元购买了“凯迪网络管理平台”软件,开通了校内网络管理平台,使学校教务、政务、总务的管理工作信息化、网络化,教师之间充分共享劳动成果。

三是自主开发制作简单实用的教学资源。学校鼓励支持教师自主开发制作课件、论文、教案、素材等实用性较强的教学资源,学期末由领导小组负责收集整理并纳入学校教学资源库,并在学校内部网站发行共享。目前我校教师共自制教学课件152件,并刻成光盘21盘。

在加强硬、软件建设同时我们还十分重视硬、软件的管理和应用,做到了专人专柜管理,设备出进登记记载,学期末财产清查、帐物相符,严格落实借用及赔偿制度。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服务教学,我们还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必须达到10节次左右,充分发挥硬、软件使用功能。

现代教育技术既要服务课堂教学,还要服务各种活动和宣传工作。2005年我校初步建立校园网站,对外反映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宣传学校特色,共享学校资源。今年与武汉教育信息网合作建设学校网站后,其版块更全、更丰富,对外宣传力度将进一步加强。学校广播站也是学校宣传活动、工作的喉舌,在校园舆论与信息传递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校广播站在少先队大队部的管理下,每周二至周五

中午为播音时间,学生工作人员12人,节目内容丰富,开辟了《每日一歌》、《美文欣赏》、《英语100句》、《故事河廊》等栏目,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锻炼了学生能力,通过广播设备,使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了学习生活,锻炼了学生能力。

三、学用结合,师资培训经常化、学生培训兴趣化。

搞好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师资是关键。学校在加大现代教育技术推行力度,加快硬、软件建设同时,十分重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学校把教师培训纳入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方案中,把内培和外训相结合。每学期积极选拔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送出去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校内每学期组织一次培训。从而努力提高全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把教学内容的呈现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真正引向现代化。在教师培训方面做到学用结合,注重经常化。在培训内容上,一是抓了常规电教媒体的操作技能的培训,如实物投影、移动投影、摄像机等设备的使用,二是抓了课件制作培训,如Autherware、Powerpoint、frongpage的培训。三是电脑基础知识与办公软件的培训如Windows、office。在培训形式上做到讲、练、考三结合。授课教师边讲边指导培训教师练习,练习一个阶段后进行测试。如我校教师个人网页、自制课件都是在培训基础上教师自主完成的。通过几轮培训和考核,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信息素养得到逐步的提高。我们已经实现:100﹪的教师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80﹪的教师能够制作多媒体课件,其中20﹪教师具有较高的制作水平。每个教师还拥有自己的个人成长档案网页,在全校进行展示,体现了各自的特色。每位教师都能熟练地收集和处理信息,骨干教师能自主制作多媒体课件和主题网页,设计主题网络平台,探究教学设计和课例等。

加强学生训练,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学校按规定在全校开设信息技术课(“七对七”日托班从一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保证每生参加普及率达100%。加强基本功训练,如键盘练习和中文输入、文字处理等。另外,选拔部分对信息技术兴趣浓厚、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学生参加兴趣小组,传递新的信息,探索新的领域,挖掘新的潜能,重点传授一些动画设计、文本处理、表格应用、flash动画制作和logo语言等方面的知识。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中,教给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技能。学生参加省市级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获一、二、三等奖的近50人。

四、研讨促应用,应用促发展。

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是核心,如何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为了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除了从次数上硬性要求教师外,还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讨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如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之星”评比活动,其中要

求教师自制课件上一节课。学校“六个一”工程中明确要求青年教师能上一节整合课,制一份优秀课件。通过一系列研讨活动教师们能力提高了,兴趣提升了,教师个人和学校都得到了发展。近两年来,我校教师和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媒体辅助课《情系足球、健康成长》、《阿里山的云雾》、《奇妙的桥》等在区、市优质课评比中取得优异成绩;整合课张小虎老师的《生物启示》、《草船借箭》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竞赛中获二等奖;张杰老师的信息技术课《妈妈的小洋楼》在市信息技术课评比中获二等奖;吴大钊老师在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能手竞赛中获一等奖,张小虎老师撰写的论文、案例多次被《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案例》一书录用;张杰、郑青松、熊静怡、余娟等老师课件在市级评比中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更是捷报频传,先后557人次获奖,其中国家级375人次,省级5人人次,市级197人次。

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有力促进教学改革,加速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及教育教学手段和管理科学化,将促进和加速学校发展。

五、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短短几年来,通过我们不懈努力,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获得了飞速发展,但与市先进学校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1、硬、软件设备仍须进一步更新和丰富,管理仍需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2、计算机及网络方面技术力量比较薄弱;

3、学校教学资源还需进一步丰富和整理完善;

针对以上问题,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加快硬、软件建设,争取利用1-2年时间完成语音室、演播室和闭路系统的建设,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库,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方面培训,进一步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的探讨与研究。逐步实现管理智能化、办公室自动化、教学网络化、学习个性化、活动多元化、生活信息化,真正做到实验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回首过去,一点一滴的成绩和一步一步的成长令我们激动不已,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将以无比的信心把辛勤的汗水播洒在现代教育技术这项尖端而又引领时尚的工作上,利用现代教育思想和装备引领我校教育实现现代化,走向未来,开创三角湖小学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提升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 加速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进程

提升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 加速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进程

长宁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 曾 健

村域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基本单元,统筹城乡发展和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发展壮大村域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意义重大。作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长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千方百计提升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尽快解决制约农村发展难题。

一、正确认识,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的科学内涵 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是指村域内各行为主体(包括农户、村办企业、各经济合作组织等)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作为独立运营的经济实体依靠各行为主体及其相互间协作能够主动地获取信息、自主决策并赋予实施,使村域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并最终使村域获得并保持动态竞争优势的能力。

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具体包括农户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村域集体经济的协调发展能力、村办企业的自生能力、村干部的开拓能力、村域内经济组织的发展能力等,还包括各行为主体间的彼此联系、密切合作,所形成的网络的整体发展能力。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发展环境,村域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是不一样的,如在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村域经济各行为主体的发育程度相对较高,且外向性突出,网络联系频繁,整体水平较高,尤其体现在村域集体经济、各种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专业化组织、合作经济组织等;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村域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多发育不完善,尤其是村域的集体经济、各种专业化经济组织等寥寥无几。具体到长宁,村域集体经济基本没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少之又少且发挥作用不明显,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长宁村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几乎与村域农户经济发展能力相当,即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就可大致反映出村域发展能力,农户经济几乎就可等同于村域经济。

二、找准差距,迎难而上,切实增强提升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的紧迫感近年来,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虽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为村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但以村级行政区划为地域范围的长宁的村域经济发展仍十分落后。拿长宁与苏浙等沿海村域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苏浙等沿海地区的村域经济比较发达,其所有制结构也较为合理,基本形成了农户、集体、工商业主“三足鼎立”之势,产业结构转向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服务业为支撑的“三产协调”发展局面。以“天下第一村”——江苏省华西村为例,现有企业58家,固定资产达21亿元,人均GDP达300万元;“华西村”股票1999年上市,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以村命名的上市公司,成为“中国农村第一股”。而长宁,村域经济至今仍是以农户家庭经济为主体,呈现出“一单”、“一小”、“一短”的状况,即经济结构单一,仍以传统种养为基础,加工类企业基本没有;产业规模小,除烟草等极个别产业外,基本上是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果品、蔬菜等主要农产品基本上是以原料形式销售。

影响村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可归结为两方面:

(一)从外部环境看。一是受历史、地理、自然条件等的制约,使得村域经济在发展空间上受到限制,滞后于发达地区。二是作为生产要素的农村土地改革进展缓慢,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制约了土地的规模化流转,造成了小规模的家庭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矛盾异常突出。三是政策性支农弹性有其限度,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存在“离农倾向”,导致资金缺乏,制约了村域经济的发展。

(二)从村域经济主体自身看。一是经济发展能力弱。这是造成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不足的关键因素。比如在对资本的积累和运用上,我们的绝大多数农户有了钱想做的第一件事可能不是如何扩大投资获取更大的利益,而是想把房子修得宽敞一点、家居添置得漂亮一点;在经济发展上,以近几年我们自认为发展较好的开佛乡佛梨村为例,虽然乡村旅游已具有一定规模,在县内及邻近区县也小有名气,但农户各自为政,以种植、养殖收入为主的传统作业方式未得到根本改观,到目前也没有借助优势发展起村办企业、没有组建起功能完善且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村域经济实体。二是环境利用能力弱。应该说随着宜长路、江长路的修通,省级百亿元工业集中区的打造,成贵高速铁路、宜泸渝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蜀南竹海、梅硐竹石林等景区景点的打造等,为长宁的很多村都营造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但目前,真正抓住、真正利用这些优势并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的村及农户却很少,这说明我们把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机遇、发展优势的能力还很欠缺。三是适应社会的能力弱。突出表现在,很多农户对土地过分依赖,离开了土地就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一现象在征地拆迁中反映得尤为明显,如一些被拆迁户因找不到新的生活来源,为了要一些超标准的补偿,一而再再而三的上访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四是自身发展能力弱。作为村域经济主体的农民受教育程度和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次数偏低,特别青壮年,很大部分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淡薄,劳动效率低,发展经济的能力和素质不高,发展村域经济的思路不够开阔、不够活跃,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缺乏足够认识。缺少能人、专家的引领,对生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摸索着解决。带领广大农户发展生产的村社干部,很多眼光不够开阔,开拓能力、科学决策能力不强,缺乏敢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魄力,不能站在未来谋发展,不能跳出圈子抓机遇。各村域经济主体之间联系不够,各自为政、各行其事的现象较为突出,合作意识不强。此外,受外出务工大潮影响,作为村域经济发展中坚力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比例居高不下,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小孩,身体条件、发展欲望、知识阅历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的增强。

三、创新模式,科学发展,努力提升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加速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进程

据有关专家分析,未来村域经济发展将呈现十大趋势:一是村域数量呈进一步减少态势;二是村域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但弱势地位难以根本改观;三是村域经济发展模式更趋多元化;四是村域经济差异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呈扩大态势;五是村域集体经济将重现活力;六是村域经济活动外向性逐渐加强;七是专业化合作组织迅速崛起;八是村域土地流转将加快且方式多样化;九是影响村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更趋复杂;十是文化积淀与整合对村域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

如何才能在这十种发展趋势中找到适合长宁发展的具体路径?如何才能推进长宁的村域经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当前,必须以项目工作为抓手,创新管理、服务、发展“三种模式”,强化项目支撑、组织保障、综合服务、协调发展“四种能力”。

(一)坚持以项目工作为抓手,强化项目支撑能力。项目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财源点,是提升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的力量之源。纵观村域经济发展得好、取得突破性成效的地区,都是项目工作抓得牢、做得好的区域。比如位于成都锦江区城乡结合部的红砂、幸福、万福、驸马、江家堰、大安桥6个行政村,之所以能打造成闻名全国的“五朵金花”,就在于抓好了“幸福梅林”、“东篱菊园”、“荷塘月色”、“江家菜地”、“花乡农居”五个观光农业项目。反观长宁,抓项目工作基本上还停留在县、乡两级,大部分村级组织及其村干部抓项目的意识还很淡薄,上级安排什么项目就干什么项目,别人来投资什么项目就干什么项目,自己没有主见,没有规划,没有长远打算。在村域经济发展中,村干部作为主体中的主体,要牢固树立抓项目促发展的思想,把促进经济发展的主攻点放在抓项目、引资金、创办新型经济实体上;要抓住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新型村庄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以及临城、临路、临港、临园等机遇,结合村情,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认真策划、科学论证1—2个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具有特色、能支撑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并建立能引领未来发展的项目库;要引导农户围绕村域发展总体规划、总体目标、总的项目发展要求,发展子项目、小项目,强力推进户户有项目、人人干项目,一村有一品、一村有一业格局的形成。

(二)创新管理模式,强化村级组织保障能力。一是强化“村为主”意识。村级班子是村域各项工作的核心,要积极发挥其对村域经济的直接组织和推动作用。村级组织要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等发展模式,以村为单位选择发展项目,调整产业主攻方向。县级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要学习、借鉴并总结推行村支两委交叉任职、村支“两委合一”等成功经验,利用村支“两委”换届之机,有效解决村支两委“两张皮”的问题。乡镇和村级党组织要积极动员和培养有开拓能力、有创新精神、视野开阔、善抓机遇、懂经济、有威信的能人担任村组干部,要动员不能胜任工作的现有村组干部从大局出发,主动让位放权。二是探索成片管理模式。随着改革的深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快速推进,村域经济社会发展牵涉面越来越广,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要大力推行分片设立党总支、村企联建党组织、跨村联建党支部等模式管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事务。如工业集中区建设涉及的开佛乡龙门、马村、羊

五、顺河等村和长宁镇曙光村、大坪村,佛来山景区打造涉及的佛梨、顺河、两合、马村等村,与蜀南竹海景区旅游产业发展联系紧密的竹海镇龙山、联山等村,就可探索建立统一的管理模式,这样即可满足自然资源分布、公益事业的兴办、同一产业的发展和跨村矛盾的调处等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也填补乡镇和村条块管理留下的空白,还能突破发展区划界限,平衡村与村之间的利益需求,整合区域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搭建起农村经济发展网络,拓宽发展空间,组织规模化生产经营。

(三)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村域经济综合服务能力。一是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能帮助群众有效抵御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将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走向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要借助旅游资源、特色养殖、工业集中区建设、新型村庄建设、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等,积极探索建立乡村旅游协会、特色水产养殖协会、村庄建设施工协会、工业集中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作服务组织和各种经济联合体等新型农村经济合作服务体系。要通过各类经济组织,通过“能人+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多种合作形式,大幅降低农户与市场之间的组织成本、交易成本,帮助农户有效规避部分市场风险,广泛开辟就业岗位,有效增加群众收入。二要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加快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是村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要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在维护原来的土地权属和使用权的前提下,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制度,成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积极探索宅基地置换、“撂荒地或粗放经营地转包”、“大户或场园主租赁”、“承包户或各村组之间互换地块”、“以‘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进行土地核价入股”等有效的流转模式,提高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利用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创新发展模式,强化村域经济协调发展能力。把地缘、人缘乡村转变为业缘乡村,实现产业兴村是提升村域经济发展能力的需求。结合长宁实际,当前应重点发展5种村域经济模式。一是大力发展工业主导型经济。“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工业是现代经济的脊梁,同时也是强化村域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撑,积极转变传统农业经济格局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是村域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县长宁镇大坪村、曙光村,开佛乡顺河村、羊五村,铜鼓乡红星村、星火村等都具有了发展工业主导型经济的良好条件,要抓住机遇,集中精力培育集体经济实体。要围绕工业兴农业、兴旅游,根据现有企业如酒厂、食品加工厂、竹工艺品加工厂等所需原料,发展壮大优质粮油、优质水果、高产竹林等原料基地,实现企业和农户“双赢”。要依托农业、旅游办工业,结合优质粮油园区、特色水产养殖园区、江南特色效益农业园区建设和五大旅游景区打造,兴办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旅游食品加工、旅游小商品加工等企业,打造“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实现产品增值,产业增效。各村域经济主体,要积极改善基础条件,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开展招商活动,努力争取一些工业企业向村内辐射、转移,逐步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村工业化。二是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经济。成都锦江区三圣乡通过挖掘梅、菊、荷等花文化内蕴,将花乡资源开发与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紧密结合打造出“五朵金花”,可谓资源开发型经济的典范。开佛乡佛梨村利用独特的生态农业、佛教文化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成功实践,也为我们发展资源开发型经济做出了表率。长宁各村域经济主体具有的相对优势资源很多,要尽快对潜在资源进行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经济优势。特别是具有明显交通区位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的村域经济主体,要先行先试,在全县尽快建成一批规模种养、观光旅游、传统加工制作等特色鲜明的专业村。在发展资源开发型经济中,要拓宽视野,不仅要充分利用竹木、花草等自然资源,还要充分挖掘民俗风情、传统工艺、民间秘术等人文资源。在开发自然资源过程中,要走“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建设”的良性循环之路;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上,要在发展中体现传统特色,在创新中挖掘文化特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三是大力发展品牌型经济。品牌是无型资产,是产业升级、产品增值、市场流转的加速器,它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华西村创造出的“华西村”和“仁宝”两个驰名国内外的品牌,不仅使华西生产的产品远销40余个国家和地区,还使华西的产品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长宁虽也创立了“佛梨”、“长裙竹荪”等品牌,但不亮、不响,很多还停留在“名字”层面,经济和社会效益都不明显。各村域经济主体要从华西村等具有代表性的发展典型中获得启示,总结经验,探索规模。当前,各村域经济主体要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形成规模效益,形成市场影响力,创造形成品牌的基础条件;要选准一两个主攻方向,致力开发有生命力的大品牌、好品牌;要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功能;要注重品牌包装和宣传,挖掘文化底蕴,提高品牌的综合竞争力和效益。此外,在发展品牌经济过程中,既要注重单个产品的品牌开发,如前面提到的“佛梨”、“长裙竹荪”等,同时也要注重地理标志性、产业化、园区化品牌的开发和利用,如乡村旅游、特色效益农业园区等。四是大力发展能人带动型经济。能人带动型经济即依托土专家、土秀才等能人资源,帮助其他群众走上致富路,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硐底镇养猪专业户旷银忠通过“母猪寄养”带领群众致富,打工仔周国玺通过外出务工带回资金技术创办企业促进群众就业等典型事例,充分说明了长宁的能人们可以带动村域办一项事业,兴一项产业,成一项大业,活一方经济。因此,要高度重视发挥能人的作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土专家、土秀才等本土能人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借助在外经商办企业的成功人士、各级各类科研院所及专家教授等外部能人的作用。要通过村内、村外能人联手,发挥能人的示范、决策、带动三大作用,为村域经济的发展树立典型,找准路子,提高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五是大力发展新型劳务经济。发展劳务经济是解决农业资源不足、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技术和资金缺乏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但随着现代生产力的提高,各行各业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劳动技能和组织化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结合实际,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形式,增强务工人员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实现劳动力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要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的牵线搭桥作用,加强与输出地企业的联系与协作,吸引外地企业到本地投资,实现由劳务合作向经济合作转变。要动员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在资金、技术等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在外创业和回村创业,实现由“打工养家糊口”向“打工创业”的转变。

第五篇:解读《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意见》

山东城乡一体化分“两步走”

省委、省政府近日出台《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通过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我省将在2009-2015年实现城乡居民纯收入同速增长,在2015-2020年将城乡差距缩小至2:1。“两步走”战略力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致力于全面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意见》认为,当前,我省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够协调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必须准确把握当前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在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应、现代农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意见》提出,统筹城乡发展需分“两步走”。第一步,2009-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基本实现同速度增长,城乡收入相对差距持续扩大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农村城镇化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平均每年分别转移100万和15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变,农村面貌显著改观,全省70%以上行政村实现街道硬化、亮化、绿化和美化,以县城为中心、中心镇为次中心、中心村(农村社区)为主体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全面完成,并形成一批示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城乡接轨和比较均衡的公共服务体制框架基本形成,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事业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第二步,2015-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总体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乡差距缩小到2:1左右;平均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80-100万人,转移农村人口120-15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初具形态,居住在中心镇和中心村的县城以下人口达到40%左右;城乡居民在生产生活条件、环境和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距显著缩小。

《意见》的主要着眼点,是通过统筹城乡规划布局、提高村镇功能与建设水平;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城乡经济融合;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动城乡现代化进程;统筹城乡环境管理,建设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统筹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完善统筹城乡发展政策措施、加强对统筹城乡发展的领导等手段,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新贡献。(记者 李梦 杨学莹)

我省酝酿扩大县镇经济管理权

我省日前出台的《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意见》提出,逐步扩大县、镇两级经济管理权限,以增强其经济发展活力、行政协调能力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实力,对纳入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县(市)、镇可先行开展扩权试验。

记者采访的有关专家指出,当前,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化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形成倒逼机制,某些不合理的行政体制安排成为制约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城乡一体化迫切要求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趋势,对行政管理体制尽快作出某些重大调整。

破解农村土地的制度性设计,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措施。意见鼓励农村土地承包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冀望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经营。同时,在不改变农用地性质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城市企业通过租赁、入股、接受土地承包权转让等形式到农村进行开发经营,此举不仅利于解决农村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将城市二三产业有序牵引到中心村镇,对就地吸纳当地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具有重要承载作用。

意见针对户籍制度对生产力的限制,要求全面放开县域内户口迁移政策,降低农民进城门槛,以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有序转移。

在破解农村发展资金短缺和融资难问题上,意见在强调发展村镇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增加财税支持和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作出了“县域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县域发放贷款”的要求,以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投入。(记者 李梦)

大部分村庄渐与城镇中心村整合我省日前出台《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通过构建城乡一体新型基础设施体系,鼓励城市二三产业下乡等系列举措,做大做强县城及县域经济,推进村镇布局规模化,实现城乡资源与要素顺畅流动,达到城、镇、村完全衔接与融合。

县城按中等城市定位中心村按小城镇建设

意见提出,县城的规划建设标准,应按中等城市的发展目标定位。城市郊区、独立工矿区周围和城区内村庄,将纳入城市发展总体框架,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

中心镇的人口规模按5万人以上规划,基础设施按小城市的配置标准进行建设。

中心村(农村社区)按中心镇的标准建设,人口规模按3000-1万人规划,近期,可主要依托原来的“管理区”、“管理片”进行布局。

意见认为,一般行政村除部分可改造为现代化农村居民点或农业作业点外,大部分应逐步与中心村、中心镇和城市整合。为此,我省将制定完善鼓励宅基地节约、房屋迁建补贴和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引导和支持农民通过旧村改造和迁村并点融入城市或中心镇、中心村,以膨胀城镇规模,加速城镇化进程。

推动适宜农村发展的二三产项目向农村布局

意见提出,加大农副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制造、支农化工等涉农产业的支持力度,优先发展需要农村配套、提供原料和能够吸纳大批农村劳动力的产业。鼓励发展城乡联动、同兴共赢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适宜于农村发展的二三产业项目向农村布局,努力形成一个工业项目、一个骨干企业带动一方农村经济,安置一批农村劳动力的发展格局。意见还特别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着力点,通过调整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方式,加大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县城经济的培植力度,支持发展民营经济、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以优势产业为核心、优势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促进形成县域支柱产业,将县城培育发展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向中心镇中心村集中

参与政策制定的省发改委有关专家告诉记者,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根本点是建立城乡发展资源、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保障、文化事业、就业、教育等方面的均等化。意见要求各级财政安排的农村建设资金向中心镇和中心村倾斜,城乡统筹的电力、交通、通信、环保、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应主要与中心镇和中心村衔接,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敬老、托幼等公共服务设施要重点向中心镇和中心村集中;商贸、流通、金融等社会化服务设施应向中心镇和中心村布局,以增强对农民的吸引力。

逐步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意见要求,建立农民和农村非农产业向中心镇、中心村(农村社区)集中的促进机制,探索解决农民工居住问题的机制和办法,将长期在城市就业和生活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对集中建设面向农民工出租的集体宿舍项目予以支持,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和文化设施逐步向农民工免费开放,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根据意见,到2020年,全省所有中心镇都要建设污水处理厂或连接县(市)驻地污水处理厂的污水输送设施;对农村污水实行行政村收集、镇处理;对农村垃圾实行村收集、镇输送、县处理。(记者 李梦)

下载统筹推进移动通信发展加速宽带化进程(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统筹推进移动通信发展加速宽带化进程(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