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车古乡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改革调研报告_
车古乡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改革调研报告
一、
多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各部门的关心帮助下,车古乡加大了对农业农村的扶持投入,水、电、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突破,48个自然村目前已通电39个自然村,通公路23个自然村,解决人畜饮水困难40个自然村,41个自然村已建卫生街道,05、06、07三年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3万元、510万元和300万元,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依托加工企业,结合我乡自然资源条件,大力发展茶叶、豆腐渣果、芭蕉芋等农业产业,其中茶叶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豆腐渣果8000余亩,规模产业基础已初步形成;以乡机关所在地集镇建设为载体,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工作,近三年累计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完成了乡机关所在地集镇街道硬化、排污沟建设、运动中心、文化站、敬老院建设等,增强了中心集镇为村社信息服务、物资调节、文化传播等功能,为促进乡村经济统筹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好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农村低保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切实加大解决看病难、读书难、特困群体生活难的问题,农村参合人口比例接近90%,各村委会都新建了卫生室,“两免一补”已基本覆盖中小学在校学生,有1900人享受到了农村低保,农民享受到了平等的公共服务;通过加强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农村自治组织,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建立群防群治体系,社会日趋和谐稳定;着眼长远,认真做好规划,以乡机关所在地集镇东扩、建立迤北公路沿线经济区为主,通过异地搬迁,逐步推进乡村城镇化建设工作分批分阶段启动。
二、
(一)、困难和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一是农村产业基础薄弱,设施滞后,乡镇建设资金困难,农民资本积累少,设施建设和产业建设投入不足,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二是乡镇职能弱化,对社会资源的调控、管理能力不强,村民自治能力差。
(二)、形成困难和问题的原因
统筹城乡发展困难、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缺乏交通、区位、气候等客观自然资源优势;二是农民综合素质整体低下,科技意识不高,求发展、谋发展的意识不够;三是县乡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四是条块管理的体制,造成乡镇职能不清,权则不平衡,工作与经费脱节,村改后村民自治能力弱,村委会干部缺少主动谋发展的积极性,回避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乡镇政府协调村级的工作难度加大。
三、进一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所采取的主要做法、措施
努力协调处理好条块结合管理乡村体制下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理清各自的职能,充分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在基层的核心领导作用,使党的领导和村民自治有机协调起来,规范村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好乡镇政府社会管理、沟通协调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规范使用各项资金,在乡财乡用县监管的乡镇资金管理体制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公共设施建设和产业环境建设上;支持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工作,协调好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发挥集镇功能作用;鼓励个体工商户合法经营,用市场机制繁荣农村物资流通;在县级教育部门直管的体制下,支持好地方教育工作,努力协调好教育用地、水、电等,维护校区社会稳定;以乡卫生院为培训地,加强对村医的业务培训,加大对村卫生室的管理;把集体林权尽量落实到村、户,建立林业产业科学发展机制,把林产业逐步培育为农民增收的产业;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工作,维护农民合法的土地承包经营;打破城乡户籍制度,方便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以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主要目标,在依靠龙头加工企业培育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同时,发展一村一品经济;加快乡机关所在地、行政村集镇化建设,繁荣集镇经济,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多渠道努力争取资金,结合全乡产业布局和生产生活环境现状,通过政府补助、农民投工的方式,突出重点,分阶段推进交通、水利、电力、生态和教育、卫生、文化设施的建设;广泛宣传、深入调查、合理调整,提高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逐步扩大、规范农村低保人员,服务好对特困群体的生产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深化土地管理,加大地籍调查工作,农村宅基地使用从划拨逐步转向有偿出让土地,按照有限使用,规范房屋产权登记、发放工作;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发挥乡镇政府服务社会的职能和新农村指导员的积极性,多渠道投入,通过建立示范村寨,以点带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通过完善《村规民约》、《一事一议制度》等村民自治制度,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加快乡、村民主政治建设。
四、对进一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改革的意见、建议
(一)、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需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应该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改革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重点应从两个方面突破:一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发展的环境;二是加大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性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
(二)、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思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措施和办法有哪些?
改革思路:通过县、乡机构改革,明确县、乡政府职能,确立农民在发展改革中的主体地位,解决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
应遵循的原则:遵循经济规律,由市场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
主要内容、措施和办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引导农民培育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要运用法律手段、政策手段对农村市场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创造规范的制度环境,努力构建有效的农民利益诉求和保护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管理、沟通协调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三)、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意见、建议
一是加快乡镇机构改革,解决好条块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建立“精简、综合、效能”的乡镇政府,赋予乡镇政府必要的人权、事权、财权,增强乡镇政府社会服务、沟通协调、公共服务的能力,在组织上对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有强有力的保障。
二是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工作纳入到全县、全州、乃至全省的整体规划中,使发展有政策依据,有资金保障。
第二篇:推进统筹城乡改革与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推进统筹城乡改革与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绿春县财政局
积极推进统筹城乡改革与发展,财政部门的主要职能就是通过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绿春县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差距较大,并已成为影响统筹城乡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在增加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的同时,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现将绿春县财政局就如何推进统筹城乡改革与发展调研报告如下:
一、财政公共服务覆盖农村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县级财政不断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但投入不足、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不广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2008年,全县共落实良种补贴资金316.5万元,受益农户40,009户;落实农资综合直补资金1,312.8万元,受益农户39,921户;落实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846万元,受益农户16,613户;落实能繁母猪补贴资金109万元,受益农户8,794户;落实农村低保金2,352万元,共有
4.8万农村贫困农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以上补贴资金直接增加农民收入5,9442万元,除农村低保外其余补贴通过“一折通”直接兑现到农户手中,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落实城镇低保政策,兑现了全县3,334人的城镇低保资金529万元;完成异地扶贫支出842万元,乡村通达工程支出1,027万元;全面启-1-
动了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积极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2008年,全县共实施115个村(项目),总投资预算994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一大批公益设施,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农田水利建设受县级财力限制,投入不足,加上自然灾害,工程年久失修,灌排能力下降。二是部分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基本生存条件无法保障。三是道路条件较差,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乡村道路条件现状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突出。农村普遍存在中小学公用经费紧张,标准偏低现象。虽然农村教师的工资由县级统发,但学校校舍、设备、操场等硬件设施普遍落后,农村中小学危房依然存在。一些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纷纷“择木而栖”,有的尽量调入城区学校,有的离开教学岗位,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难以保证。
(三)农村医疗和公共卫生薄弱,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下。全县农村人口占全县人口的70%以上,农村医疗条件普遍较差,乡镇卫生院大多设备陈旧,服务保障能力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民工工伤医疗保险制度目前在我县只是刚起步,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比较低。
(四)集体经济薄弱,难以引导农村经济的发展。集体经
济的发展能够扩大农业公共积累,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但全县尚未形成象样的乡村集体经济,乡村集体经济还处于空白状态。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将直接导致农村经济发展不足,村级公共产品投入严重滞后。
(五)乡村机构运转面临严重困难。税费改革后尽管上级给予了一定的转移支付,但由于基数低,加之县级财力困难,有限的转移支付资金根本无法满足乡村两级的正常运转需要。
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改革采取的做法、措施
财政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要通过逐步构建财权与事权相一致、城市与农村相统一的“一元化”财政制度,不断提高县乡财政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
(一)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财力保障。一是引导生物加工工业向园区集中。工业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支撑力量。要按照“同业入园、专业集群、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的思路,设立生物加工工业园区建设资金,引导民间资本向园区集中,努力形成产业特色优势,以工业园的发展壮大带动乡镇经济的快速增长。二是对支柱企业要“锦上添花”,加大投入。支柱企业与财政收入已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因此,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财力扶持支柱企业发展,积极争取骨干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技术支持和新产品的开发。三是对产业化龙头企业要重点倾斜,促使其做大做强。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积极发展优势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四是对农村新型集体经济要重点“呵护”,促使其加快成长。完善和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等各种模式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财政部门要实行政策倾斜,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并且推动农村股份合作经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实体。
(二)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预算体制改革要以城乡统筹发展思想为指导,坚持向困难乡镇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向“三农”重点项目倾斜。一是在县对乡财政管理体制的完善上,要体现“发展、竞争、激励”。财政管理体制的设计,要重“授人以渔”,轻“授人以鱼”。在政策的倾斜上以乡镇发展速度为标准确定,而不是以乡镇困难程度为标准确定,让富乡镇有谋发展的动力,穷乡镇有谋发展的压力。二是加快县乡依法理财步伐,通过规范管理提高财政统筹城乡发展效益。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等各项预算管理改革,建立健全规范的预算编制管理制度、预算执行管理制度和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资金运行程序,从体制上、管理上推进县乡依法理财。三是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上,要整合财政支农项目资金。除中央和省直接下达的项目资金外,全部实行集中管理,改变过去分散使用的办法,打破行业界限、部门分割,整合所有农业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款专用、提高效益”的原则,集中使用,建设一批重点项目,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壮大一批特色产业。以项目为载体。将性质相同、资金用途相近的各级、各渠道的资金集合起来,捆绑使用,集中投入到项目上,达到投入一处,见效一块,带动一片。
(三)以保障民生为核心,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农民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教育制度。要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财政单列,强化政府保障责任。建立帮困助学体系,将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纳入社会救助体系。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制度。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为城乡居民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完善的就业服务。三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完善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所有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均纳入统一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全面覆盖,做到失地必保、即征即保,并随着经济发展稳步提高享受标准;构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通道;按照“低门
槛、多层次、广覆盖”的原则,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城镇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面,缓解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四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投入制度。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村通公路。要重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对普遍存在的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应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纳入县级财政投资计划。要加强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村水电等“五小工程”建设。要压缩非农基建项目,使预算内新增基本建设投资重点用于农业。
三、积极推进“乡财县管”改革
即以各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在乡镇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方式,取消乡镇财政所银行账户、总预算会计和票据管理权,由县乡财政业务核算统一管理和核算全县乡镇财政资金。通过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做到乡镇财政资金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核算权相分离,由县财政局直接监管各乡镇财政资金。
绿春县财政局
二○○九年四月二十五日
第三篇:关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抢抓陕西发展建设机遇,推进我县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今年,我县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县委、县政府按照“全域规划、试点先行”的理念和“四化并举”的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统筹城乡工作全面铺开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就我对统筹城乡发展情况的认识,形成了几点建议,不妥之处,望指正。
一、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情况
近几年来,我县以富民强县为目标,始终把统筹城乡,实现城乡一体化作为工作重点,坚持“城乡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原则,以信息化为依托,以工业化为先导,以城镇化为载体,以农业产业化为支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突出中心城市建设,着力完善城市功能。一是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先后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工业集中区规划》及城市绿地系统等多个专项规划,实现了城乡规划一体化,二是中心镇建设取得突破,城关镇、烟霞镇等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县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建成投用,怡和广场、育才广场建成开放,新增绿地面积1000 平方米,安装路灯、景观灯5000余盏,城区亮灯率达到95%。坚持“三个不变、五个好处”,吸引农民进城落户近3万人,县城区人口增加到50万人,全县城镇化水平得到提高。三是城市管理得到加强,城市品位形象得到提升。
全力做大集镇,做好社区和新农村。一是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推进重点镇建设,烟霞镇被确定为省级重点示范镇,叱干镇、赵镇、史德镇等小城镇建设顺利推进,镇区建设步伐加快,逐步形成了“镇有常住民、民有不动产、草根经济兴、富民又强镇”的发展格局,城镇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二是按照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目标,启动了新型社区建设。三是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集中建设了一批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一批县级卫生示范村,广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面貌。
高起点规划建设园区,带动城乡快速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突出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推动园区建设。依托产业园区建设基础,规划建设了工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园区等。
大力推进各项民生事业,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启动了覆盖面最广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全面参保,参保率达96%,60周岁以上老人领到了养老金,全县人民历史性地实现了老有所养。五大社会保险扩面提标,县 城中心敬老院和烟霞镇敬老院建成投用,城乡低保应保尽保,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建立了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24所镇区卫生院综合楼和村级卫生室全部建成投用,药品“三统一”实现镇村全覆盖;新增城镇就业4.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先后建成各类保障房,农村安居房和移民搬迁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镇化水平偏低。XX年全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陕西省城镇化率47%,渭南市城镇化率43%,而我县城镇化率偏低,分别与全国、全省、全市水平有一定差距。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在广大农村地区,电力供应不足、水资源缺乏、道路交通不便逐渐成为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瓶颈,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成为解决好统筹城乡的当务之急。
三、对策及建议
创新体制,提高城镇化水平。打破城乡之间二元分割体制,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之间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制度均等化,促进城乡间人口与劳动力的流动、转移。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身份变更和居住地变更的体制性障碍,向处在山区、生存条件恶劣、土地资源贫乏的贫困户、分散户搬迁新村开辟“绿色通道”,2-3年内使北部沿山一带群众告别土窑洞。二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以现 行法律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土地的政策规定为基础,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农村非农用地进入建设用地市场的途径与机制,促进二、三产业在城镇集中发展,科学合理解决小城镇的发展占用部分农村耕地的问题。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积极引导农民流转土地,促进土地不断向农业大户和现代农业园区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三是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建立科学规范的就业和保障体系,切实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积极鼓励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就业和落户。对落户城镇的农民在创业、子女教育、养老统筹、享受低保政策等问题上要与城镇居民同等对待,消除后顾之忧,不仅使他们能出得来,而且让农民能就业、有房住、有学上、有保障,真正融入城镇、变为市民。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重点镇,进一步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按照 “严规划、拉框架、建高层、增绿地、提品位”的思路,尽快编制县城重点功能区、主要街路修建性详规,加快推进市政工程建设,着力打造宜居新xx。以“三城联创”为载体,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健全环境卫生常态保洁和监管机制,加快垃圾中转站和公厕建设,加大城区“八乱”治理力度,开展建筑工地、城市噪音专项整治,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统筹规划城区丧葬场地,积极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加快社区办公场所标准化建设,加强城市新建区的社区化服务。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示范村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农村改厕步伐,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
推动产城融合,以园区化促进城市化。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要求,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紧紧抓住关天经济区建设的机遇,以打造现代新兴产业集聚区、西咸紧密合作先导区、区域经济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区和国家级西部经济合作引领区为目标,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产业工业园区。
创新思路,拓宽城乡统筹融资渠道。建立相对集中、稳步增长的政府投入机制,主要投向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非经营性项目。对经营型、准经营型项目广泛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建设,积极争取将xx县申请为陕西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取得中、省、市的更多支持,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贷款,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全面投入到城乡建设领域,引导社会资金向重点镇、小城镇转移,鼓励民营企业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兴办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加强城投公司管理,完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尽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制,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同时,建 议减免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项目方面县级配套资金,以减轻县财政的压力。
(五)加大民生投入,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一是继续加大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将新增财力80%以上用于民生,积极争取中、省、市各类资金,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统筹教育发展,加快实施高中进县城工程,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吸引社会资源兴办农村教育,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进城务工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力度,增加公共财政对乡村卫生院的支持,对乡村医生进行免费培训,提高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卫生机构服务。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积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提高参合覆盖率。加大农村救助的支持力度,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坚持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加快农村养老院规划布点与建设步伐,切实提高社会化养老水平。
第四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市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决定》精神,进一步统筹我县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促进我县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区城同建”战略的实施,按照县委中心秘书处的通知要求,就我县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我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效初显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发展良好势头”为主题,以加快东部产业转移建设为主线,全面实施工业强县的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国民经济步入加快发展新时期,小康社会迈入全面建设新阶段,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经济发展加快提速。“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快速发展,实施工业突破成效凸显。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财政收入**亿元,增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创“十一五”新高。
2.城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县县城功能逐步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增强。通过“区城同建”的战略建设,把县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与我县城区整体规划相结合,有力的促
进了城区的带动作用。并完善了中心村镇建设规划等编制工作,使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3.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的立体交通网络。随着我县多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的陆续竣工,进一步改善了我县城乡一体化硬件环境。
二、我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主要制约因素 目前,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不健全。一是规划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基层规划管理力量薄弱。二是各项规划衔接不够。城市建设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衔接不够,没能做到“三规合一”。三是村镇规划仍需进一步完善。
2、产业对城乡一体化的支撑乏力。一是工业总量偏小,其中重点产业所占的比重仍偏低,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二是农业产业化推进不快,传统农业比重偏高,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三是城镇服务业发展不快,服务业发展氛围不够浓厚。
3、城镇化总体水平低。2010年,我县城镇化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小城镇,甚至包括县城城区的建设水平,仍然停留在90年代末期的水平。
4、城乡基础设施差别凸显。长期受二元体制政策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不够。投入不足导致农村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落后。
5、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差距较大。土地、户籍、就业、住房、社保等政策制度差异大,制约了城乡统筹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相对落后,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城乡二元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改变。
6、城乡一体化的认识有待提高。还有部分干部对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认识不足,概念不清,存在畏难情绪,缺乏驾驭工作的知识和能力。群众普遍存在 “恋土情结”和“小农意识”,农民“脱农入城”的动力不足,中小型非公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化生产的愿望也不强烈。
三、我县“十二五”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使我们看到,我县目前只是处在城镇化初期、城乡一体化建设起步阶段,“十二五”是我县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共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我们要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加速崛起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统筹城乡发展这不仅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互动、工农互促,富裕农民、减少农民,建设和谐容县的必然选择。要实现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突破,还必须认清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作坚持不懈地努力。
(一)围绕以工促农,调整产业结构,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推进城乡一体化,首先需要什么?从成都的发展经验来看,大量资金的前期投入是确保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而我县目前的财政情况仍停留在“吃饭财政”的阶段,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
保障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因此,我县除了要加大项目整合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资金之外,还必须苦练内功,切实提高县域经济实力。
围绕以工促农,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壮大经济总量,才能形成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首先,要做大做强工业。一是坚持以工业突破为主线,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等五大支柱产业,要围绕支柱产业做文章,通过外引强企,内扶优企的政策导向,结合“区城同建”的发展理念加速工业向园区集中,目的明确的培育园区的龙头企业,并围绕龙头企业打造上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构建起以五大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努力实现我县“十二五”工业大跨越,大力提升第二产业比例,提高园区工业集中率。二是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契机,加速发展县域工业。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首先要制定好详尽且有指导意义的发展规划,要把县城及乡镇中心区的建设规划、土地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制定全面的发展总规。要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优化环境,明确布局,强化城乡产业分工与合作,力避恶性竞争,做到全县一盘棋。要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园区经济和特色经济,突出发展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精深加工型等优势工业产业。三是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核心的服务业。要从旅游规划开始抓,切实抓好旅游景点的改造、提升和开发。突出我县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历史积淀和特色风光的宣传,推动风光旅游、人文旅游和休闲养生旅游一体化发展,加快各大旅游品牌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包装和宣传推广工作,着力将我县打造成为我国东南部旅游产业集聚区,创造全国旅游新亮点,并围绕旅游业的发展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大幅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二)突出以城带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构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
城乡一体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拥有许多表现形式,但解决城乡统筹,消除二元化结构的关键问题在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的延伸和覆盖,通过以城带乡的模式,进一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这是统筹城乡发展模式的有效载体。通过逐步完善农村地区的交通、供电、饮水、排水、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城乡面貌的统一,缩小城乡硬件差距。一是要加快中心城镇的建设。我县共有10个乡镇,南北片乡镇的距离较远。因此,要着重加快南部和北部的中心乡镇建设,做好各乡镇中心镇域的控制性详规,做好产业分工,推进小型企业向乡镇工业集中区集聚,从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要积极推进镇域经济中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做好路、电、通信、照明、给排水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二是积极争取中央、区财政的支持,利用西部大开发、泛北部湾经济圈和全国试点城镇建设机遇,大力争取外部资金对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帮扶,让更多的农民进城,加速推进城镇化,扩大消费、拉动投资、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民向城镇集聚。
(三)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升统筹城乡软实力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十二五”时期,我县应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线,以发展特色农产品为重点,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业转型。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实现我县农业产业的跨越式提升。一是要大力扶持本土特色农业企业发展,抓好示范基地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通过以点带面的作用,推进农业企业化。二是重点抓好一批特色农
产品基地建设,进一步打响我县众多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三是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引进和扶持工作,推动农产品工业化进程,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四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施“猪—沼—果—灯—鱼”等多种生态农业模式。五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推进农村“一事一议”工作,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步伐,力争让新农村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面貌得到大幅度改善,从而提升农村综合软实力,夯实统筹城乡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四)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努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十二五”期间,要努力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就应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民进城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我县学校、医院和廉租房建设,推动教育等资源向进城农民开放,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一是以民生工程为抓手,从教育、卫生领域先行试点,逐步探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社会服务体系。优化教育卫生资源配臵,吸引大批农民进城。继续推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农家书屋向农村覆盖。二是改善农村社会保障。理顺关系,提标扩面,扎实推广新农合等各项保险。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多种方式,有序引导更多农民进城,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逐步过渡到城镇居民。三是要立足农村,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村土地产权改革,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四是搞好农民就业引导服务。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市场,破除农民就业门槛限制。整合培训资源,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提升就业水平。
第五篇: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西旗羊肉特色发展的调研报告
经过一年的努力,西旗羊肉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的综合评定,获得地理标志产品称号。我旗地处呼伦贝尔腹地,牧区采用天然放牧,加上本地区得天独厚的绿色、无污染环境,非常适合西旗羊肉的生产,为进一步提升西旗羊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市场对西旗羊肉的认同,应明确今后西旗羊肉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符合西旗羊肉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西旗羊肉的现状
1.我旗环境与生态保护建设现状
2009年,我旗以“生态旗”建设为契机,围绕“退牧还草、联户经营、增大减小、增草增效”的发展思路,继续加大对草原生态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截至2009年底,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规模达到105万亩、新打灌溉井28眼、基本井20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15万亩、水保治理面积1万亩、生态保护面积120万亩,建成阿日哈沙特镇、阿拉坦额莫勒镇西区等5处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9900人、30万头匹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北草南调”和“增草”工程有效应对了自然灾害。全旗青贮种植面积达到0.8万亩,年产青贮2万吨,实现产值1,000万元。投资120万元,以补贴形式为大畜养殖户、以草定畜户和受灾户发放饲草5万捆、青贮饲料2000吨。牧业牲畜总头数达到199.3万头匹
1只,牲畜出栏率达到41%。
2.西旗羊肉的生产加工现状
我旗的畜牧养殖基本上保持传统的放牧方式,以自然放牧为主。这样的生产方式既有其优势又有不足。在合理放牧条件下,草畜达到平衡时,是一种天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但是如果生态比较脆弱,载畜量过大,对草原生态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所以,我们要探索发展一条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畜牧生产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的双赢之路。
我旗辖区内有登记注册的肉食品加工企业12家,注销登记1家,已通过QS认证的有7家,已登记备案产品标准76个。依照现有的设备和人员大体可以保证扩大牲畜出栏屠宰加工的需求。
二、我旗在畜牧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需要进一步加强畜牧养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控制活畜数量,提高牲畜出栏率。
结合“人口资源收缩”战略,探索实践牧区畜牧业经营体制改革,以呼伦诺尔嘎查畜牧业合作组织为代表的15家合作经营组织,在改变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方式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其中,呼伦诺尔嘎查畜牧业合作组织成为全国首家以嘎查为单位的牧民合作组织。具有边疆牧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使特色养殖和专业养
殖成为今后发展的方向。为西旗羊肉的今后专业化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2.具有优势的的西旗羊肉的生产加工销售链条还未形成,尤其销售环节需大力加强。
我旗应全面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结合牧区综合改革,推广家庭牧场、联户经营,探索建立“财政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牧民投入主体、社会资本参与”的牧区特色产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以牧户为主体、以基地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以效益为纽带”的牧区特色产业发展机制,培育“企业+基地+牧户+营销+市场”的发展模式。形成牧户联合,专业养殖,扩大养殖规模,缩短养殖周期,提高牲畜的出栏率和经济效益。销售应根据西旗羊肉品牌价值和营养价值定位定价。
三、西旗羊肉未来发展之路
1.继续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2.发展壮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坚持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保障牧民持续增收的重点,依托主导产业、品牌和资源优势,吸引外来资金,发展一批经济实力强、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可持续发展后劲足的新型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牧业产业化规模整体扩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大幅提升。
对西旗羊肉的生产加工制定相关的产品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对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操作人员,要进行标准化相关知识的培训。督促指导企业按照标准进行生产经营。
3.对西旗羊肉进行深加工,开发具有地区特点的羊肉制品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食品。开展精细化、多样化的生产加工。
4.加强宣传,提升西旗羊肉的知名度和档次,提高养殖和生产加工效益
我旗地处无污染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养殖过程绿色无污染,加工过程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西旗羊肉的营养价值较同类产品高,含有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同时羊肉的膻味不明显,产品优势巨大。我们要着重宣传西旗羊肉的特点和营养作用,作为西旗羊肉的宣传热点和卖点,提高宣传效果。
综上所述,西旗羊肉是获得国家认可的地理标志产品,立足区位优势,把握时机,顺势而行,科学合理发展,能为我旗的畜牧养殖和羊肉加工及其它相关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新牧区建设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带来巨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