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二五”期间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思路研究专题调研报告
“十二五”期间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思路
研究专题调研报告
崇信县“十二五”期间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
思路研究专题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一论述为我县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扩大县城规模,提升县城品味,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崇信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建设生态旅游县城的目标定位,不断强化规划龙头作用,大力推进城镇建设,城镇面貌显著改善,品位和档次不断提升,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南北二塬现代农业建设和铜城煤电化工业集中区、新窑煤炭工业集中区以及芮河川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城镇化建设工作新格局。
1.主要经济指标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城镇化建设固定资产投资
8.2亿元,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2.3个百分点,由“十五”末期的20.8%提高到“十一五”末期的32.3%;完成了省级园林县城、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等县城晋等升级工作;建成了龙泉寺景前区,进一步扩大了景区规模,提升了景区品味,龙泉寺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顺利通过验收;县城滨河西区开发建设持续推进,县城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末的5.2平方公里拓展到“十一五”末期的6.5平方公里。
2.建设规划不断完善。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的原则,聘请专业规划机构,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对县城定位、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公共设施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和研究设计,规划控制区达到19.8平方公里。在县城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了县城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滨河西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龙泉寺景前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铜城煤电化工业集中区规划等专业性详规和新窑镇建设规划等小城镇建设规划,完成集镇
规划4个,村庄规划25个。
3.城镇规模持续扩张。“十一五”以来,全县共实施城镇建设项目100余项,完成投资6.8亿元,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了6.5平方公里。加快实施县城西扩工程,建成了以休闲广场、体育场等为重点的县城滨河西区,县城东西跨度由2.5公里扩展到了6.6公里。加快实施龙泉寺景区开发工程,建成了以龙泉广场、龙泽湖、梁坡旅游民俗村等旅游景点为主要内容的龙泉寺景前区,新增旅游景点16处,可游览面积由原来的0.5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加强城镇居民住房建设,建成了梅苑新村、芮鞠花园、金宇花园等一批住宅小区,建成廉租住房3.43万平方米,县城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9平方米。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建成乡镇集贸市场9个,新窑、木林、柏树等小城镇框架基本形成,小城镇聚集带动作用日趋明显。
4.县城环境逐步改善。坚持建管并重,加强城镇管理,深入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大力实施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积极开展绿化合格单位、园林式单位和花园式住宅小区创建活动,县城水域面积达到了45万平方米,人均占有公共绿地16.95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8.2%,亮灯率达到了100%,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均达到了85%,先后建成了“省级卫生县城”、“全省绿化模范县”和“省级园林县城”。
5.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加快完善县城路网结构,完成了环城西路、青年路、龙泉路等9条道路的新建和改建工程,初步形成了“三纵四横”的路网结构,通行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实施县城集中供热工程,县城集中供热面积达到了45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城区集中供热全覆盖。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成了县城影剧院、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和体育场,建成了一批水冲式公厕和星级厕所,百货、建材、服装等一批专业市场健康发展,城镇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综合分析,崇信县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受思想观念、经济实力、发展条件、区位环境等因素影响,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管理和经营城镇水平不高,城镇带动能力不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目前,全县总体上仍属于农业县,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规模小,吸纳转移农村人口的能力不强,全县城镇化率仅为31.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6个百分点。全县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不到2个百分点,与市上提出的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的目标差距很大。
2.城镇规划编制滞后,管理水平不高。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城建设已超出规划深度,先建设后规划,边建设边规划等问题比较突出,抓紧完善县城总体规划、村庄规
划和其它各类修建性详规显得十分迫切。同时城镇管理长效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管理体制不顺,缺乏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方法落后,城镇管理水平低。
3.城镇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大型排洪、污水处理、垃圾清运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功能布局不合理,“城中村”和旧城区基础设施差,改造难度大。市政公用设施服务覆盖面不足,专业市场少,服务体系不健全,集市规模小,成交量小,市场发育层次低,还没有形成辐射和带动力强的大市场。部分新建小区都没有按照规定配套建设垃圾中转站、公厕等公用设施。部分设施陈旧。如地下管线建设滞后,供水、排水、供热、电力、电信、广播通讯等地下管线配套不到位,道路时常开膛破肚,给县城管理造成难度。
4.城镇建设融资渠道单一,建设资金缺乏。一方面,由于我县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增收缓慢,县乡财政困难,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有限。另一方面,就是城镇化建设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不畅通,民间资金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因此资金短缺已成为当前制约县城和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
5.城镇产业发展较慢。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缺乏产业支撑。
6.乡镇小城镇建设基础差,推进慢,不能形成当地经济文化中心。由于受自然条件、区位差别、对外交通和传统文化等客观因素制约,乡镇小城镇建设基础差,民众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城镇建设缺少项目支撑,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慢,小城镇作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统领作用不明显。
二、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及原则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旅游县城为目标,依托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按照县城、重点小城镇和村庄三个层面,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扩张规模、提升功能、优化环境、彰显特色,努力提高城镇集聚生产要素的能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城镇建设目标(2011-2015年)
全县城镇化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5000万元,城镇化水平年均递增1.1个百分点。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3亿元,城镇化水平达到36.8%,建成区面积达到8.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4.8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万元,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14.2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9平方米,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达到20平方米,城区路灯装置率、亮灯率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三)城镇建设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以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立足现有的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发展基础,有效整合城乡资源,统一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分步推进城乡一体化。
3.坚持资金统筹、以点带面。适度集中资金,加大对重点乡镇、重点小城镇和村庄的投入,逐步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城镇功能,逐步提升小城镇建设档次。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从崇信实际出发,增强具体管理措施和调控方式的针对性,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三、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重点任务
1.科学编制城镇规划,为城镇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依据。突出规划的前瞻性、操作性和针对性,正确处理整体推进与局部突破、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突出重点与城乡统筹的关系,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实施县城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和集镇、村庄规划编制。加快编制与城镇建设发展相配套的城镇燃气规划、城镇道路规划、城镇电力电信规划等专项规划。优化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高城镇土地综合效益。实施规划评审制度,提高规划设计质量。建立完善规划公示制度和验收制度,提高公众参与率,增强规划透明度。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完善城镇给排水体系,实施县城水厂改扩建、给排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等工程,不断提高城镇供水保障能力。到2015年,全县城镇供水能力达到0.6万吨/日,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加快实施城镇集中供热工程,县城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实现城区集中联片供热。加强城镇道路建设,形成便捷、通畅的城镇交通网络,提高城镇道路通行能力。加快实施城镇管道液化气工程,城镇用气普及率达30%以上。加快城镇青少年、老年、妇女儿童文体科教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镇文化生活质量。实施城镇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加快县城景观建设,新建新城公园、南山公园和鱼堡子城市公园,广泛开展绿化合格单位、花园式单位等创建活动,增加城镇雕塑和园林小品,扩大城镇绿地面积,提升城镇品位。完善龙泉寺景区旅游服务设施,扩大龙泉寺、五龙山、唐帽山等景区规模。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提高城镇信
息化水平。
3.加快城镇住房建设,改善城镇居民居住环境。把城镇住房建设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拉动城镇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规范房地产开发市场,保持商品房开发适度规模,积极开发高层住宅,创建标准化住宅小区,增加绿地面积和休闲空间,实现住宅建设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积极平抑房价,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到2015年,全县新增住房面积60万平方米,建成一批档次品位较高、社区服务完善的住宅小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9平方米。积极培育房地产中介市场,重点发展房地产信息咨询、经纪等中介服务,规范中介行为。加强物业管理,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物业管理服务体系,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4.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夯实城镇发展经济基础。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扶持壮大城镇二、三产业,加快城镇经济发展。认真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整合项目资源,加快建设铜城煤电化工业集中区和新窑煤炭工业集中区,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进一步扩大城镇人口规模。积极培育新型建材、农产品交易等专业市场,充分调动农民进城创业、兴办企业的积极性,着力培育集镇特色产业经济。
5.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坚持建设扩容与管理增效相结合,不断深化改革,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综合管理、协调高效”的城镇管理长效机制。加大城镇执法管理力度,深入开展城镇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严格落实机关单位、商业门店门前“五包”责任制,规范设置户外广告和宣传灯箱,坚决杜绝乱停乱放、乱写乱画等不文明行为,改善城镇环境。加强市政设施巡查检修,提高市政设施使用率。加强社会公德、文明行为宣传教育,增强居民热爱城镇、建设城镇的自觉性,努力营造城镇建设管理的良好氛围。
6.积极探索乡镇建设新机制,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围绕重点小城镇和村庄建设,积极探索有利于城乡人口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加快聚集的新机制,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以此带动面上发展。新窑镇要围绕煤炭工业集中区建设,重点在加强小城镇管理,完善矿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镇建设品位,吸纳社会投资等方面探索新思路、新举措;锦屏镇要围绕芮河川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铜城煤电化工业集中区建设,鼓励农民大力开展现代农业开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为县城扩容提质和
铜城煤电化工业集中区建设做好征地拆迁服务工作;柏树乡结合当地实际,重点发展以果畜、新农村建设等为重点的城镇建设;黄寨乡、黄花乡、木林乡要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机制和建设模式,加快集镇建设步伐,加强建后管理,为农民进城居住创业和聚集城镇人口创造条件。
四、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措施
1.加强领导,靠实责任。把城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及时研究和解决城镇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抓好城镇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健全城镇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完善城镇建设目标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责权利相统一的城镇建设责任体系,确保城镇建设顺利开展。把城镇建设纳入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强化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兑现,推动工作落实。
2.科学规划,严格落实。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制定城镇建设规划,合理配置资源,统筹安排部署,增强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已经通过审批的建设规划,及时进行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加强和改进规划实施管理,努力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在执行过程中确需调整的,严格按审批程序进行。
3.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加快建立公平的人口流动机制,规范城镇人口登记管理制度,放宽户口准入限制,增加城镇人口规模。加快建立节约型城镇发展机制,合理确定建设密度,大力推广应用节能、节水、节材新技术,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建立城镇建设土地保障机制,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加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力度,做到城镇建设用地统一征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率。
4.多元筹资,加大投入。采取市场筹资为主,政府投资为辅的办法,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位吸引民间资金和外来资金,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民间投资为主体,社会投资共同参与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加强项目建设,精心论证、争取实施一批供电、供水、排污、垃圾处理、集中供暖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善城镇公共设施条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足额拨付城镇建设维护资金,大力支持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建设。创新城镇基础设施有偿使用等市场化经营的方法和途径,探索以城建城、以城兴城、以城养城的市场化城镇建设新模式。
第二篇:关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抢抓陕西发展建设机遇,推进我县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今年,我县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县委、县政府按照“全域规划、试点先行”的理念和“四化并举”的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统筹城乡工作全面铺开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就我对统筹城乡发展情况的认识,形成了几点建议,不妥之处,望指正。
一、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情况
近几年来,我县以富民强县为目标,始终把统筹城乡,实现城乡一体化作为工作重点,坚持“城乡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原则,以信息化为依托,以工业化为先导,以城镇化为载体,以农业产业化为支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突出中心城市建设,着力完善城市功能。一是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先后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工业集中区规划》及城市绿地系统等多个专项规划,实现了城乡规划一体化,二是中心镇建设取得突破,城关镇、烟霞镇等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县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建成投用,怡和广场、育才广场建成开放,新增绿地面积1000 平方米,安装路灯、景观灯5000余盏,城区亮灯率达到95%。坚持“三个不变、五个好处”,吸引农民进城落户近3万人,县城区人口增加到50万人,全县城镇化水平得到提高。三是城市管理得到加强,城市品位形象得到提升。
全力做大集镇,做好社区和新农村。一是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推进重点镇建设,烟霞镇被确定为省级重点示范镇,叱干镇、赵镇、史德镇等小城镇建设顺利推进,镇区建设步伐加快,逐步形成了“镇有常住民、民有不动产、草根经济兴、富民又强镇”的发展格局,城镇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二是按照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目标,启动了新型社区建设。三是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集中建设了一批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一批县级卫生示范村,广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面貌。
高起点规划建设园区,带动城乡快速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突出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推动园区建设。依托产业园区建设基础,规划建设了工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园区等。
大力推进各项民生事业,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启动了覆盖面最广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全面参保,参保率达96%,60周岁以上老人领到了养老金,全县人民历史性地实现了老有所养。五大社会保险扩面提标,县 城中心敬老院和烟霞镇敬老院建成投用,城乡低保应保尽保,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建立了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24所镇区卫生院综合楼和村级卫生室全部建成投用,药品“三统一”实现镇村全覆盖;新增城镇就业4.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先后建成各类保障房,农村安居房和移民搬迁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镇化水平偏低。XX年全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陕西省城镇化率47%,渭南市城镇化率43%,而我县城镇化率偏低,分别与全国、全省、全市水平有一定差距。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在广大农村地区,电力供应不足、水资源缺乏、道路交通不便逐渐成为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瓶颈,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成为解决好统筹城乡的当务之急。
三、对策及建议
创新体制,提高城镇化水平。打破城乡之间二元分割体制,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之间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制度均等化,促进城乡间人口与劳动力的流动、转移。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身份变更和居住地变更的体制性障碍,向处在山区、生存条件恶劣、土地资源贫乏的贫困户、分散户搬迁新村开辟“绿色通道”,2-3年内使北部沿山一带群众告别土窑洞。二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以现 行法律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土地的政策规定为基础,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农村非农用地进入建设用地市场的途径与机制,促进二、三产业在城镇集中发展,科学合理解决小城镇的发展占用部分农村耕地的问题。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积极引导农民流转土地,促进土地不断向农业大户和现代农业园区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三是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建立科学规范的就业和保障体系,切实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积极鼓励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就业和落户。对落户城镇的农民在创业、子女教育、养老统筹、享受低保政策等问题上要与城镇居民同等对待,消除后顾之忧,不仅使他们能出得来,而且让农民能就业、有房住、有学上、有保障,真正融入城镇、变为市民。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重点镇,进一步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按照 “严规划、拉框架、建高层、增绿地、提品位”的思路,尽快编制县城重点功能区、主要街路修建性详规,加快推进市政工程建设,着力打造宜居新xx。以“三城联创”为载体,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健全环境卫生常态保洁和监管机制,加快垃圾中转站和公厕建设,加大城区“八乱”治理力度,开展建筑工地、城市噪音专项整治,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统筹规划城区丧葬场地,积极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加快社区办公场所标准化建设,加强城市新建区的社区化服务。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示范村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农村改厕步伐,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
推动产城融合,以园区化促进城市化。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要求,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紧紧抓住关天经济区建设的机遇,以打造现代新兴产业集聚区、西咸紧密合作先导区、区域经济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区和国家级西部经济合作引领区为目标,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产业工业园区。
创新思路,拓宽城乡统筹融资渠道。建立相对集中、稳步增长的政府投入机制,主要投向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非经营性项目。对经营型、准经营型项目广泛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建设,积极争取将xx县申请为陕西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取得中、省、市的更多支持,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贷款,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全面投入到城乡建设领域,引导社会资金向重点镇、小城镇转移,鼓励民营企业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兴办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加强城投公司管理,完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尽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制,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同时,建 议减免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项目方面县级配套资金,以减轻县财政的压力。
(五)加大民生投入,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一是继续加大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将新增财力80%以上用于民生,积极争取中、省、市各类资金,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统筹教育发展,加快实施高中进县城工程,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吸引社会资源兴办农村教育,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进城务工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力度,增加公共财政对乡村卫生院的支持,对乡村医生进行免费培训,提高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卫生机构服务。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积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提高参合覆盖率。加大农村救助的支持力度,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坚持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加快农村养老院规划布点与建设步伐,切实提高社会化养老水平。
第三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市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决定》精神,进一步统筹我县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促进我县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区城同建”战略的实施,按照县委中心秘书处的通知要求,就我县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我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效初显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发展良好势头”为主题,以加快东部产业转移建设为主线,全面实施工业强县的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国民经济步入加快发展新时期,小康社会迈入全面建设新阶段,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经济发展加快提速。“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快速发展,实施工业突破成效凸显。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财政收入**亿元,增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创“十一五”新高。
2.城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县县城功能逐步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增强。通过“区城同建”的战略建设,把县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与我县城区整体规划相结合,有力的促
进了城区的带动作用。并完善了中心村镇建设规划等编制工作,使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3.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的立体交通网络。随着我县多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的陆续竣工,进一步改善了我县城乡一体化硬件环境。
二、我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主要制约因素 目前,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不健全。一是规划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基层规划管理力量薄弱。二是各项规划衔接不够。城市建设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衔接不够,没能做到“三规合一”。三是村镇规划仍需进一步完善。
2、产业对城乡一体化的支撑乏力。一是工业总量偏小,其中重点产业所占的比重仍偏低,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二是农业产业化推进不快,传统农业比重偏高,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三是城镇服务业发展不快,服务业发展氛围不够浓厚。
3、城镇化总体水平低。2010年,我县城镇化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小城镇,甚至包括县城城区的建设水平,仍然停留在90年代末期的水平。
4、城乡基础设施差别凸显。长期受二元体制政策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不够。投入不足导致农村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落后。
5、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差距较大。土地、户籍、就业、住房、社保等政策制度差异大,制约了城乡统筹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相对落后,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城乡二元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改变。
6、城乡一体化的认识有待提高。还有部分干部对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认识不足,概念不清,存在畏难情绪,缺乏驾驭工作的知识和能力。群众普遍存在 “恋土情结”和“小农意识”,农民“脱农入城”的动力不足,中小型非公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化生产的愿望也不强烈。
三、我县“十二五”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使我们看到,我县目前只是处在城镇化初期、城乡一体化建设起步阶段,“十二五”是我县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共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我们要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加速崛起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统筹城乡发展这不仅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互动、工农互促,富裕农民、减少农民,建设和谐容县的必然选择。要实现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突破,还必须认清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作坚持不懈地努力。
(一)围绕以工促农,调整产业结构,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推进城乡一体化,首先需要什么?从成都的发展经验来看,大量资金的前期投入是确保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而我县目前的财政情况仍停留在“吃饭财政”的阶段,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
保障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因此,我县除了要加大项目整合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资金之外,还必须苦练内功,切实提高县域经济实力。
围绕以工促农,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壮大经济总量,才能形成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首先,要做大做强工业。一是坚持以工业突破为主线,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等五大支柱产业,要围绕支柱产业做文章,通过外引强企,内扶优企的政策导向,结合“区城同建”的发展理念加速工业向园区集中,目的明确的培育园区的龙头企业,并围绕龙头企业打造上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构建起以五大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努力实现我县“十二五”工业大跨越,大力提升第二产业比例,提高园区工业集中率。二是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契机,加速发展县域工业。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首先要制定好详尽且有指导意义的发展规划,要把县城及乡镇中心区的建设规划、土地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制定全面的发展总规。要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优化环境,明确布局,强化城乡产业分工与合作,力避恶性竞争,做到全县一盘棋。要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园区经济和特色经济,突出发展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精深加工型等优势工业产业。三是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核心的服务业。要从旅游规划开始抓,切实抓好旅游景点的改造、提升和开发。突出我县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历史积淀和特色风光的宣传,推动风光旅游、人文旅游和休闲养生旅游一体化发展,加快各大旅游品牌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包装和宣传推广工作,着力将我县打造成为我国东南部旅游产业集聚区,创造全国旅游新亮点,并围绕旅游业的发展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大幅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二)突出以城带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构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
城乡一体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拥有许多表现形式,但解决城乡统筹,消除二元化结构的关键问题在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的延伸和覆盖,通过以城带乡的模式,进一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这是统筹城乡发展模式的有效载体。通过逐步完善农村地区的交通、供电、饮水、排水、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城乡面貌的统一,缩小城乡硬件差距。一是要加快中心城镇的建设。我县共有10个乡镇,南北片乡镇的距离较远。因此,要着重加快南部和北部的中心乡镇建设,做好各乡镇中心镇域的控制性详规,做好产业分工,推进小型企业向乡镇工业集中区集聚,从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要积极推进镇域经济中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做好路、电、通信、照明、给排水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二是积极争取中央、区财政的支持,利用西部大开发、泛北部湾经济圈和全国试点城镇建设机遇,大力争取外部资金对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帮扶,让更多的农民进城,加速推进城镇化,扩大消费、拉动投资、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民向城镇集聚。
(三)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升统筹城乡软实力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十二五”时期,我县应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线,以发展特色农产品为重点,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业转型。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实现我县农业产业的跨越式提升。一是要大力扶持本土特色农业企业发展,抓好示范基地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通过以点带面的作用,推进农业企业化。二是重点抓好一批特色农
产品基地建设,进一步打响我县众多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三是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引进和扶持工作,推动农产品工业化进程,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四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施“猪—沼—果—灯—鱼”等多种生态农业模式。五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推进农村“一事一议”工作,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步伐,力争让新农村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面貌得到大幅度改善,从而提升农村综合软实力,夯实统筹城乡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四)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努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十二五”期间,要努力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就应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民进城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我县学校、医院和廉租房建设,推动教育等资源向进城农民开放,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一是以民生工程为抓手,从教育、卫生领域先行试点,逐步探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社会服务体系。优化教育卫生资源配臵,吸引大批农民进城。继续推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农家书屋向农村覆盖。二是改善农村社会保障。理顺关系,提标扩面,扎实推广新农合等各项保险。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多种方式,有序引导更多农民进城,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逐步过渡到城镇居民。三是要立足农村,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村土地产权改革,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四是搞好农民就业引导服务。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市场,破除农民就业门槛限制。整合培训资源,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提升就业水平。
第四篇: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和要求,渭南市局于5月21日至25日参加了全市“如何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对全市十二县市区的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深入调查,我们认为渭南正处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阶段。本文旨在对如何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渭南市城乡统筹发展做以分析思考,以更好地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一、全市基本情况
全市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下辖123镇13街道办6乡,3222个村委会,180个居委会,据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30.49万人,城镇化率33.12%。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致力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居民增收,着力改善民生,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28.9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2.9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4.3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71元,增长27.4%,增速首次超过城镇居民。
(一)突出建设中心城市,着力完善城市功能。一是规划建设取得新成绩。渭南市以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中心城市和县城为重点,先后编制了渭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渭北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带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等专项规划,八县两市、高新区、经开区、华管委、卤管委完成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十县市进行了总体规划修编。庄里、瓜坡、孙镇、龙门四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全面完成了总体规划等。同时,积极做好商品房、保障性住房、旧城改造和城中村的规划建设。2011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额66.92亿元,同比增长171.0%,销售面积240.44万平方米,增长72.1%。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377975万元,其中廉租房43965万元,保障性住房施工面积254万平方米,其中廉租房23.08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竣工面积67.26万平方米,其中廉租房12.07万平方米。二是中心城市建设获得新突破。渭南中心城市建设2008年完成投资6亿元,2009年完成投资44.7亿元,2010年完成投资58.4亿元,2011年完成投资67.8亿元。2012年计划完成投资1526219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54.7亿元,占计划的36%。同时,各县市区城市主干道建设里程和投资总量均为近年之最,初步形成了城市道路框架格局,城市公园、广场先后建成运营,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三是城市管理呈现新亮点。渭南中心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10个县城全部晋升为省级卫生城市。
(二)全力做大集镇,响应建设新社区和新农村。一是抢抓政策机遇和支持,推进集镇建设。渭南市先后有:韩城市龙门镇、合阳县路井镇、富平县庄里镇、华阴市敷水镇等13镇被列入全省107个省级重点镇,华县瓜坡镇、蒲城孙镇、富平县庄里、韩城龙门镇四个小城镇被列为省级重点示范镇,白水县林皋镇、大荔县朝邑镇两镇被列入省级文化旅游古镇,华阴市被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区),富平县庄里镇、华县柳枝镇被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目前,渭南市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庄里镇已完成投资2.8亿元,孙镇累计完成投资1.8亿元。伴随着中省加强城镇建设,全市逐步形成了“镇有常住民、民有不动产、草根经济兴、民富又强镇”的发展格局。二是按照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目标,积极启动新型社区建设。如:富平县在城关、淡村、庄里启动了4个新型社区建设,蒲城县已经在孙镇、高阳镇建设2个新型社区。三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2011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04.26万人,参合率达97.1%。农村养老保险参保244.99万人。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平方米,增长3.9%。争取中省资金,开展新农村安全饮水、扶贫开发、移民搬迁、生态环境治理等工程,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三)高起点规划建设园区,快速带动城乡发展。一是科学定位,工业集中区规划布局特色鲜明、错位发展。其中,韩城龙门工业集中区以煤及煤化工为主导产业,高新区、经开区以装备制造及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全市形成了13个特色园区。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13个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完成投资50亿元,基本满足了入园企业的需要。三是工业集中区规模大、企业多。目前全市13个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已建成面积78平方公里,入驻企业786户。其中已投产企业644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9亿元,上缴税金24亿元,安置就业11万人。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800亿元以上,占全市工业总产值60%以上。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助推城镇化发展。2011年,渭南市新建省级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2个,目前拥有省级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6个;设施农业加快发展,设施蔬菜面积39.22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设施瓜类面积27.78万亩,占瓜类总面积53.8%。以澄城、大荔生猪,合阳、临渭奶牛,富平奶山羊,蒲城肉鸡为代表的优势畜禽生产基地逐步建成,2011年全市实现畜牧业产值67.28亿元,增长10.5%。现代农业为发展注入活力,助推了城镇化发展。
(五)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近年渭南市实施了住房、创业、就业、保障四项工程。先后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3万套,建成安置房1.7万套。依托全市28个农民工创业示范园和39个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农民进驻创业。对进城农民实行免费培训,优先解决安置就业。此外,还围绕进城农民的就医、养老等需求,在全市扩建5个医院、18个卫生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改扩建5个敬老院、26个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和183个社区服务站,使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了进城农民的需求。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讲,近年渭南市在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做了一些尝试,但是整体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与省上要求和群众愿望有差距,还存在建设资金短缺、土地粗放、低效利用等急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发展统筹不够。2011年,全市城镇化率为33%,分别比全国、全省水平低18.27个百分点、14.3个百分点,在全省属较低水平。蒲城县、大荔县、富平县等70万人口大县,城镇化率分别为18.61%、21.17%、27.46%,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3.12%,临渭区人口90万左右,城镇化率在全省同级别区中位置也偏后。在建设上,重城市建设轻集镇建设、重新区开发轻老城改造、重开发建设轻产业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产
业上,绝大部分镇域缺乏工业支撑,特色产业覆盖面不广,批发零售、个体运输等服务业发展层次低,农民进城进镇安居就业的渠道不广,城镇化进程速度不快,城镇发展统筹不够。
(二)三次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化推进乏力。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28.97亿元,较上年增长15%。其中,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0.47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545.19亿元,增长20.6%,第三产业增加值323.31亿元,增长10.9%。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15.6:53.0:31.4。人均生产总值19424元,比上年增长14.8%。尽管纵向同历史相比渭南市发展很快,但是横向与兄弟地市相比,渭南市二、三产业总量、三产增速、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市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要求相差较大,还不能对城镇化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三)建设用地指标少,城建资金短缺。对照城市规划,渭南市城镇化建设用地仍然存在着土地储备较少、征收任务艰巨、用地指标不足三大问题,城镇建设用地的压力非常大。同时,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资金缺口量大、融资模式单一等突出问题,直接制约了各项建设的顺利实施,影响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和质量。
(四)城镇规划不超前,辐射带动不强。城市供水、电力、电信等地下设施和城市绿化、停车场等规划不到位,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各县市区的老城区村组统建的庄基量大面广,拆迁难度大,改造困难重重,建设进度缓慢。大部分镇由于没有政策支持,规划缺失、规模偏小,基础设施薄弱,支柱产业聚集较弱,信贷资金投入微乎其微,服务功能不足,辐射带动功能不强。
(五)政策缺乏资金支持,措施还需完善落实。近年省市先后出台了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有关政策制度,但是由于此项政策制度对农民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权益的资金补助来源没有明确,资金补助无法兑现,大部分农民对农村居民进城落户还处于询问观望阶段。同时,目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公安部门办理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手续的农民及办理落户的外来人员还不多。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户数、人口数在公安部门和人社部门还有差异,还有待协调解决。随着城镇和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张,原有的城乡划分范围已经很模糊,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很难划分,现在还没有部门适应渭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牵头界定划分。民政部门对各县市区的城中村、城边村、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中行政村组名称尚没有组织实施像西安城中村那样的改村组名称转为城镇社区名称的统一安排活动。
(六)农村宅基地不断扩大,分散居住不适应形势。省政府研究室在2011年对关中地区和天水市的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认为:一是耕地流失,人均逼近红线。关天区受访农户宅基地平均占地0.5464亩,常住人口平均为3.25人,户均1.21处宅基地;近5年被调查村庄耕地每村平均减少283.87亩。农村人均耕地减少的原因中,39.2%是因宅基地增加所致。2000年关中地区人均耕地1.16亩。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下降到0.627亩,低于联合国提出的0.7965亩的最低警戒线。二是劳动力大多进城务工。农村16-40岁的精壮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经商,80后、90后年轻人几乎不愿回乡务农。村庄的留守人口基本是老人、儿童和妇女,最需要解决的是留守儿童教育、老年人养老医护及农村治安等问题,而集聚生
活或社区生活的服务社会化功能能够有效化解这些问题。三是农民集中居住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愿意村庄撤并集中居住的占19.7%,集中住在像城里人一样的楼房内的占19.7%,楼房现代设施齐全的占14.7%,社区内有学校、医院、幼儿园、养老院、商业服务区的占38.9%。这些数字表明,农民总体上愿意集中居住并享受现代生活。
三、今后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研究探索,不断克服和改进。
(一)发展第一,三化同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渭南市独有的“关中—天水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和“晋陕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三个国家级经济区叠加地级市为契机,积极把握西安大都市规划圈和陕西东大门建设的政策机遇,认真实施《渭南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工业化为先导,以城镇化为载体,以农业现代化为支撑,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敢为人先,开拓创新,优化人力和土地资源在城乡配置。树立城乡资源一盘棋观念,打破条条框框,推进农村居民进城,增加城镇人口,减少农村人口,调整人力资源在城乡分布,提高社会效率。整合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在城镇实施旧城老城改造,提高单位土地人口承载量;在农村,撤组并村,减村进镇,减少农村宅基地和建设用地,增加农村耕地,发展现代农业畜牧业,优化土地使用,提高利用效率。通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优化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商品资本在城乡配置,提高整体社会效率。
(三)完善政策,筹措资金,破解城镇化土地、资金困局。一是破解体制障碍,不断完善政策。以农民进城落户为核心,统筹出台土地增减挂钩、土地征收补偿、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操作办法,解决农民身份、居住地变更的体制性障碍。凡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本地农民及办理落户的外来人员,实行与城镇居民统一的就业、创业、养老、医疗、教育、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等待遇,使他们能就业、有房住、有学上、有保障,真正融入城镇,变为城镇居民,不断解决农民进城落户和建设用地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二是宅基地置换新房,农村居民就地城镇化。转换思路,仿效城中村改造经验,将农村居民就地转移到中心城市、县城和镇驻地,农民原有住宅可折价置换社区新房,置换出来的村庄土地可以还耕,也可以经营开发。在宅基地置换新房时,要同步推动农村居住社区、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三区”统筹联动发展,努力取得耕地不减、农民负担不增加、乐业有保障的成效。同时,还要在土地流转、管理体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建设投融资方式、小城镇扶持政策等方面创新,有效破解土地、资金、出路等难题。三是深化改革创新,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交易试点。向中省争取政策支持,建立市县级农村土地交易试点,试点主要负责农村宅基地复垦农田,复垦农田指标转化为城镇建设指标,面向社会公开拍卖转化指标,以拍卖指标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以拍卖所得资金补偿农民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在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中,实施土地部门核查农民退出土地、人社部门办理进城进镇手续、公安部门转办户籍、财政部门兑付补助、纪检部门监督检查等联动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四是创新思路,拓宽城乡统筹融资渠道。争取中省将渭南市列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争取国家银行等贷款,引导社会资金向重点镇、小城镇倾斜,鼓励民营企业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兴办小城镇基础实施和公益事业。
(四)统一规划,重点布局,加强城乡一体化格局。统一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调控和集约开发城乡土地,重点抓好“131”城乡统筹示范工程,全力推动富平城乡统筹省级示范区改革试点,积极推进渭南-华阴、富平-蒲城、韩城-合阳-澄城等城乡统筹示范带建设,加大太华湖统筹城乡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力度,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100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建设。一是抓好城镇总体规划、土地总体规划,加强城镇和土地总体规划的衔接,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城镇、产业和土地布局,优化耕地和建设用地,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一、二、三产业。二是科学编制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详规,编制经济发展规划,统一安排供水、供气、供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安排公共活动用地,改善生活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四是在省级重点示范镇、省级重点镇的基础上,再规划确定一批市级重点镇,从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对建制镇住房建设和农村宅基地停止审批出台具体意见,并予以统一规范指导。
(五)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做美中心城市。实施中心城市“东进北扩”、西渭一体化发展战略,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城市空间,促进融合发展。加快“一城三区五组团”建设和华县撤县设区步伐,强化公共设施对接共享,推进西(安)渭(南)城际轨道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组团路网通达水平。加大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打造大水、大绿、生态、宜居新城市。二是做强县城。率先发展韩城、华阴、富平、蒲城、大荔等次中心城市,持续提升澄城、合阳、潼关、白水等县域中心城市。完善天然气、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提高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三是加快重点镇、重点示范镇建设。抢抓全省实施重点示范镇建设的机遇,市县联动,将重点镇、重点示范镇建设与移民搬迁、撤乡并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等工作有机结合,完善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镇特色产业和人口聚集,在交通干线节点、重要工矿区、旅游商贸集中区等,建成一批人口规模8-10万人、经济总量10-20亿元的重点镇、示范镇、特色镇。四是推动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园区建设。按照布局集中,产业聚集、用地集约的要求,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加快土地流转,建设设施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带动农业转型发展,促进城镇化发展。
(六)多措并举,减少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一是继续撤乡并镇,开展撤组并村,减村进镇,减少乡镇村组数量,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城镇人口。二是改善城镇就业创业环境,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吸引农民转化身份和职业,积极进城进镇。三是组织参照西咸新区模式,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对开发区、各类园区规划范围内的乡镇实施托管,将其中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实现门口就业。四是建议住建部门、民政部门、公安部门、镇街道办乡等部门牵头界定划分城镇和农村范围,明确区别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民政部门根据划分将各县市区的城中村、城边村、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园区中行政村组名称调为城镇社区名称。公安部门根据划分和名称变动对户口簿登记记录进行调整,将有关农民转为城镇居
民。五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畜牧生产基地,加强农民培训,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业机械化、信息化、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
(七)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一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便民利民、服务城乡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养老、家政、休闲娱乐、体育保健、远程医疗等新兴业态,开拓新服务,适应新需求。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服务领域。二是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坚持把扩大就业创业放在优先位置,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创业政策扶持、培训、服务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创业就业。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保证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统筹教育发展,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提高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后的工作技能。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设计、建设、管理和分配,使之成为人民满意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第五篇: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西旗羊肉特色发展的调研报告
经过一年的努力,西旗羊肉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的综合评定,获得地理标志产品称号。我旗地处呼伦贝尔腹地,牧区采用天然放牧,加上本地区得天独厚的绿色、无污染环境,非常适合西旗羊肉的生产,为进一步提升西旗羊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市场对西旗羊肉的认同,应明确今后西旗羊肉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符合西旗羊肉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西旗羊肉的现状
1.我旗环境与生态保护建设现状
2009年,我旗以“生态旗”建设为契机,围绕“退牧还草、联户经营、增大减小、增草增效”的发展思路,继续加大对草原生态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截至2009年底,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规模达到105万亩、新打灌溉井28眼、基本井20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15万亩、水保治理面积1万亩、生态保护面积120万亩,建成阿日哈沙特镇、阿拉坦额莫勒镇西区等5处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9900人、30万头匹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北草南调”和“增草”工程有效应对了自然灾害。全旗青贮种植面积达到0.8万亩,年产青贮2万吨,实现产值1,000万元。投资120万元,以补贴形式为大畜养殖户、以草定畜户和受灾户发放饲草5万捆、青贮饲料2000吨。牧业牲畜总头数达到199.3万头匹
1只,牲畜出栏率达到41%。
2.西旗羊肉的生产加工现状
我旗的畜牧养殖基本上保持传统的放牧方式,以自然放牧为主。这样的生产方式既有其优势又有不足。在合理放牧条件下,草畜达到平衡时,是一种天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但是如果生态比较脆弱,载畜量过大,对草原生态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所以,我们要探索发展一条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畜牧生产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的双赢之路。
我旗辖区内有登记注册的肉食品加工企业12家,注销登记1家,已通过QS认证的有7家,已登记备案产品标准76个。依照现有的设备和人员大体可以保证扩大牲畜出栏屠宰加工的需求。
二、我旗在畜牧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需要进一步加强畜牧养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控制活畜数量,提高牲畜出栏率。
结合“人口资源收缩”战略,探索实践牧区畜牧业经营体制改革,以呼伦诺尔嘎查畜牧业合作组织为代表的15家合作经营组织,在改变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方式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其中,呼伦诺尔嘎查畜牧业合作组织成为全国首家以嘎查为单位的牧民合作组织。具有边疆牧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使特色养殖和专业养
殖成为今后发展的方向。为西旗羊肉的今后专业化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2.具有优势的的西旗羊肉的生产加工销售链条还未形成,尤其销售环节需大力加强。
我旗应全面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结合牧区综合改革,推广家庭牧场、联户经营,探索建立“财政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牧民投入主体、社会资本参与”的牧区特色产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以牧户为主体、以基地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以效益为纽带”的牧区特色产业发展机制,培育“企业+基地+牧户+营销+市场”的发展模式。形成牧户联合,专业养殖,扩大养殖规模,缩短养殖周期,提高牲畜的出栏率和经济效益。销售应根据西旗羊肉品牌价值和营养价值定位定价。
三、西旗羊肉未来发展之路
1.继续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2.发展壮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坚持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保障牧民持续增收的重点,依托主导产业、品牌和资源优势,吸引外来资金,发展一批经济实力强、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可持续发展后劲足的新型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牧业产业化规模整体扩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大幅提升。
对西旗羊肉的生产加工制定相关的产品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对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操作人员,要进行标准化相关知识的培训。督促指导企业按照标准进行生产经营。
3.对西旗羊肉进行深加工,开发具有地区特点的羊肉制品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食品。开展精细化、多样化的生产加工。
4.加强宣传,提升西旗羊肉的知名度和档次,提高养殖和生产加工效益
我旗地处无污染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养殖过程绿色无污染,加工过程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西旗羊肉的营养价值较同类产品高,含有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同时羊肉的膻味不明显,产品优势巨大。我们要着重宣传西旗羊肉的特点和营养作用,作为西旗羊肉的宣传热点和卖点,提高宣传效果。
综上所述,西旗羊肉是获得国家认可的地理标志产品,立足区位优势,把握时机,顺势而行,科学合理发展,能为我旗的畜牧养殖和羊肉加工及其它相关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新牧区建设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带来巨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