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大远程教育学院开题报告杨英杰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奖励机制融入企业文化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专业
14秋人力资源管理 学习中心温州学习中心
姓名杨英杰学号
714007312010
指导教师徐立
2016
****年**月**日
一、文献综述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吸引优秀的人才进入企业为我所用,同时必须对进入企业的人才实施科学合理的激励才能实现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的双赢。员工激励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者应该在公司中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科学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将为企业建立优质的人才体系,为人才的成长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这些将对企业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员工激励机制,也称员工激励制度,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员工与企业相互作用的体现。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励机制是激励赖以存在的各种手段、方法的总和。笔者认为完整的激励机制应该由绩效考核制度、各种奖励制度、各种惩罚制度、职位和技能提升制度、激励机制效果的反馈评价等部分组成。随着人才的竞争的日益激烈,员工激励机制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日益突现,并逐渐被人们所认同和接受。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理论认为,人力资源发展的终极目的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使得人与人以及人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一个最佳状态,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使其升值,创造最大的利益。一个科学的激励机制可以起到以下重要作用:(1)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2)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促进在职员工充分的发挥其才能和智慧。(3)留住优秀人才。(4)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5)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所以只有建立了一个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种环境之下,一个融合了优秀奖励机制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变体现了出来。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初,国外的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就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怎样激励人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激励理论。这些激励理论侧重于对人的共性分析,服务于管理者调动生产积极性的需要,以克服泰勒首创的科学管理在人的激励方面存在的严重不足。经历了从单一的金钱刺激到满足多种需要、从激励条件泛化到激励因素明晰、从激励基础研究到激励过程探索的演变过程。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各层需求之间不但有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一层需求获得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求才会产生。根据马斯洛的观点,如果想要激励某人,就必须清楚地知道此人目前处于哪一个需求层次当中,然后在这一层次上对此人的需要进行着重满足。比如一个食不果腹的人,他更渴望你给他馒头,而不是你对他的赞扬和肯定。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行为学家赫茨伯格在《工作激励》一书中提出了“双因素理论"的基本观点,称能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这类因素为激励因素,称另一类促使人们产生不满意的因素为保健因素。激励因素是指与工作内容紧密相关的因素,这类因素的改善,会使人产生工作满意感,缺乏则使员工产生“没有满意”;保健因素是指与工作环境相关的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会使员工感到满意,如得不到改善,则会引起员工对工作的不满。双因素理论实际上是说明了对员工的激励,可分为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内在激励是从工作本身得到满足,如对工作的爱好、兴趣责任感、成就感等;外在激励是指外部的奖酬或在工作以外获得的间接满足,如劳动保险、工资等。
3、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于1964年提出了期望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努力的程度取决于个体行为对可能带来的工作绩效的期望程度以及因绩效而获得组织的奖赏对个体的吸引力。要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3种关系:(1)努力与绩效的关系:个体认为通过一定努力会带来一定绩效的可能性。报苦熬两个方面,即通过一定努力会带来的实际绩效的可能性以及绩效评估客观测量实际绩效的程度。(2)绩效与奖励的关系:个体相信一定的绩效会带来组织给予自己报酬或奖励的程度。组织奖励包括加薪、晋升、带薪休假、免费旅游等。(3)奖励与个体目标的关系:组织奖励满足个体目标或需要的程度以及组织奖励的意义被个体所理解的程度。
4、亚当斯的公平激励理论
196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可以用公平理论来解释公平感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其实质是:员工不仅会把自己的所做的努力与所得到的报酬进行比较,还会把自己和其他人进行比较并通过增减自己努力付出或投入的代价,来取得他所认为的公平与平衡。总是会进行“投入”与“产出”的比较。
公平激励理论中指的报酬包括:薪酬、领导的赏识、晋升、人际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内在心理的报酬等。各种投入包括:贡献自己的时间、努力、知识和负责精神等。员工长期确实感觉到不公平时就会选择“脱离”公司或在精神上的辞职—不再对工作负责任,以减少“产出”。公平激励理论,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员工会丧失动机,管理者需要识别员工“真 实的或感受到的不公平”,并设法保持员工感到公平的环境。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关于激励理沦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也正因为起步晚,所以能够充分借鉴国外已有的理论研究结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方面对激励问题进行研究,对不同类型人员的激励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激励,怎样建立系统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也有一部分研究专家专注于激励主体和客体方面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我国专家学者对职工需求、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和激励问题研究主要按以下几个方面逐级发展:
1、关于奖励机制多元化的研究
激励作为奖励的两种不同类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是针对员工存在着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来进行的,因此,恰当地把握员工当前需求情况,之后根据员工的需求来选择有效的激励方法和手段,坚持以物质激励是基础,结合精神奖励,并逐渐将奖励重点转移到精神奖励上。(李仲秋王欢,2009)
2、对企业经营者激励问题进行研究
任奇通过研究论述了企业的激励机制改革与创新必要性和必然性,提出应该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以便有效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效益和员工激励的双赢。吕亚君提出了通过柔性激励调动职工积极性的观点。
3、于激励机制与企业文化的研究
对一个企业的影响是长久的,可持续的,优秀的企业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勇于开拓的良好风气,同时也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与企业共进退的精神,发挥其他管理制度所无法实现的激励作用。(施旌,2009)文化的塑造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精神的重要手段,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融入每个员工的价值观、充分体现到对员工的尊重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用员工认可的文化来管理,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宋昶,2010)
4、于构建激励机制原则的研究 效性需要立足企业的实际,符合员工的需要。激励才会有正面积极的意义。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是多层次、多维度、多角度、并具有一定弹性的。(张志峰,2010)
二、论文提纲
引言„„„„„„„„„„„„„„„„„„„„„„„„„„„„„„„„
一、激励机制的概念及一般原则„„„„„„„„„„„„„„„„„„„„„
(一)激励机制的概念„„„„„„„„„„„„„„„„„„„„„„„„
(二)激励机制的一般原则„„„„„„„„„„„„„„„„„„„„„„
二、奖励机制融入企业文化的原因及作用„„„„„„„„„„„„„„„„„
(一)奖励机制融入企业文化的原因„„„„„„„„„„„„„„„„„„
(二)奖励机制融入企业文化的作用„„„„„„„„„„„„„„„„„„
1、激励型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职能中具有重大作用„„„„„„„„
2、激励型企业文化是企业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
3、激励型企业文化对职工提高工作绩效具有突出的作用„„„„„„
4、企业文化中激励的有效运用有利于员工素质的提高„„„„„„„
5、激励型企业文化的发展能够增强一个组织的凝聚力„„„„„„„
6、激励型企业文化能使职工产生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
三、奖励机制融入企业文化的方式„„„„„„„„„„„„„„„„„„„„
(一)物质激励„„„„„„„„„„„„„„„„„„„„„„„„„„„
(二)情感激励„„„„„„„„„„„„„„„„„„„„„„„„„„„
(三)成就激励„„„„„„„„„„„„„„„„„„„„„„„„„„„
四、激励机制融入企业文化的误区与解决方法„„„„„„„„„„„„„„„
(一)关键问题的把握„„„„„„„„„„„„„„„„„„„„„„„
(二)部分中小企业常见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结论„„„„„„„„„„„„„„„„„„„„„„„„„„„„„„„„„
三、参考文献
[1]施旌.论中小民营企业激励分配制度建设孟[J].企业管理,2009(5):P109-111.[2]周炜.防止激励机制缺陷的逆向作用[J].企业管理,2009(2):P93-94.[3]傅永刚.如何激励员工[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年
[4]张志峰.小企业核心员工激励措施探析[J].经营管理,2010(3):P82-83.[5]宋昶.浅谈激励方法与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0(2):P112.[6]梁艳华.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探究 [J].人力资源,2011(3)[7]马磊,田彬.论企业员工激励机制[J].科技博览,2010(5):P69.[8]颜黎明.企业员工差异化激励探析[J].消费导刊,2008(1):238-239 [9]徐颖鹏.浅谈我国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J],中国商贸,2011(6):74-75
第二篇:浙大远程开题报告
篇一:浙大远程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 目
专 业 土木工程学习中心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2015年月日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就是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保证工程质量、工期等方面满足合同要求的前提下,为确保项目在批准的成本预算内尽可能好地完成而对所需的各个过程进行管理。对项目实际发生的费用支出,采取一系列监督措施,极时纠正发生的偏差,各项费用支出控制在计划成本规定的范围内,以保证成本计划的实现。成本管理贯穿整个项目的施工期,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自接到工程项目招标信息起,即开始了该项目的施工成本管理。因此,企业一定要逐步建立并完善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的各种制度,尽最大可能降低施工成本。我国传统的项目成本管理研究主要侧重于工程项目的成本确定和控制,而忽视了对成本计划、核算和分析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现代项目管理对项目内涵的不断拓展,以及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不全面的,加强了对工程项目成本全过程、责任成本以及成本信息化等的研究。
目前,我国学者己经对工程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对成本管理的思想和做法进行了创新,但由于起步较晚,对于能够有效、全面地指导实际的成本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距离。同时,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业主要求的不断提高,施工企业迫切需要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对项目的成本目标实行系统的全面的现代化的管理,从而顺利达到完成工程并盈利的目的。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项目成本管理方法比较系统化、现代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项目全面成本管理以及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三种。
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首先提出了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的思想。近年来,随着工程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理论的发展,成本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一个内容,其全寿命周期的管理思想、理论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提高。
项目全面成本管理思想是国际全面成本管理促进会前主席r.k.westney先生借助“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提出的,他在1991年5月发表了《九十年代项目的发展趋势》一文,给全面成本管理下了定义,:通过有效地使用专业知识和专一技术去计划和控制项目资源、成本、赢利和风险。在建筑领域,实行工程项目的全面成本管理,也就是实行全项目、项目全员参加、项目施工全过程的成本管理。
对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the whole process of project cost management)的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该管理思想认为,项目成本管理应该是贯穿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工作。因为项目的投资要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而且项目实施之前的决策和设计方案对投资的影响最大,因此,成本管理的关键在于采取经济技术手段,以设计阶段为重点,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管理。
(三)做好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意义:
1、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项目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施工项目成本的降低,表明施工过程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节约。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可以及时发现施工项目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措施,充分利用人力和物力,降低施工项目成本。
2、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有利于项目经理项目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项目经理项目承包责任制中,规定项目经理必须承包施工质量、安全生产、施工工期、文明施工和项目成本五大约束性目标。其中成本目标是经济承包目标的重点和综合体现,因此,项目经理要较好地实现经营承包责任制,就必须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市场机制,管好项目,控制投入,降低消耗,将质量、工期和成本三大相关目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控制。
3、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增加企业利润、扩大社会积累最主要的途径。在施工项目价格一定的前提下,成本越低,盈利也相应地越高。施工企业以施工为主营业务,因此其施工利润是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来源,也是企业盈利总额的主要构成部分,故降低施工项目成本即为施工企业实现盈利的关键所在。
二、论文提纲
一、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概念及意义
(一)、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概念
(二)、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意义
二、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二)、组织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三)、施工方案上存在的问题
三、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的改进措施
(一)、建立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保证体系
(二)、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保证体系的实施
四、案例分析-以某集团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模式为例
(一)、某集团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某集团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对策建议
五、结语和展望
三、参考文献
[1]庞峋,李书源.施工企业项目法施工.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2]叶毅等.项目法施工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王生谦.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初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4.[4]孙慧:《项目成本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5]池仁勇:《项目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6]王又庄:《现代成本管理》,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7]万寿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研究》,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8]郭继秋、唐慧哲:《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9]唐著著:《建筑工程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0]李书源、高晓兵:《工程项目经济核算与成本控制》,中国铁道出版社,1993.[11]石新武:《论现代成本管理模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2]徐大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施工与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篇二:浙大远程法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参考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 目论人大对法院的个案监督问题 专 业 学习中心 姓 名学 号指导教师 年月 日 论人大对法院的个案监督问题
一、文献综述
人大对司法机关具体案件实施监督,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项监督工作。它最初是由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在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中逐步发展而来的。最早对个案监督进行地方立法的是辽宁省,以后,各地方人大相继制定了类似的地方性法规或规范性文件。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上都有了关于个案监督方面的地方性法规,甚至在市县一级人大常委会也制定有个案监督方面的规定。
人大对法院进行个案监督,是人大行使监督权的一种合法正当方式,还是对司法制度的一种干涉破坏,数年来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存在不同意见。??。目前,在关于个案监督活动和个案监督立法的合法性争论中,主要存在支持和反对两大类观点。支持方认为个案监督有充分的宪法和法律依据,不妨碍司法机关独立司法权的行使,完全具有合法性。因此建议通过专门立法,明确其地位,规范其实践。另一类反对方的观点认为个案监督破坏了法院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而且将在事实上和不同程度上分享司法权,不具备充分的合法性。也有一些学者从折中的角度看待人大的个案监督虽然并不赞赏这类做法,但仍认为这是应对当前司法过程中各种问题的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因此不能简单地否定,当务之急是要规范人大个案监督的程序。
公平正义是司法最终的追求目标,如何保证司法公正的实现,是司法制度设置的目的。对此,各国的司法制度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在我国,人大作为立法机关对法院行使监督权是有宪法依据和现实必要的,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然而,人大采取对法院个案监督这种方式来行使监督权利大于弊,稍有不慎可能会沦为对司法的干涉,不宜过分推广。同时,应当对人大的监督进行立法,从监督的主体、程序、对象和范围等进行规范。因此,笔者以《论人大对法院的个案监督》为题,从人大监督权的性质、人大对法院个案监督的现状和争议、个案监督的利弊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就如何规范人大监督制度提出了建议,以期有助于司法制度和宪政体制的完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个案监督的性质界定,人大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以及个案监督存在空间的发展趋向,已经成为当前宪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综合近期我国有关的研究文献来看,主要存在以下观点:
尹杰在《关于人大个案监督权的思考》中认为,近些年来,司法改革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对于目前严重的司法腐败现象,人们深恶痛绝,但是如何解决这一痢疾却又是个难题。作者认为,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首要要求,也是当前司法改革的核心。目前的这种个案监督,显然不利于司法独立的实现。恰恰相反,它对司法独立有百害而无一利。另外,人大的个案监督制度使司法成为立法的附庸,个案监督对破坏了司法权威。因此,个案监督与现代社会的法院是行使司法审判权的唯一有权机关的制度是相违背的,不符合现代法治社会的要求。
在李永红、于晓青的《论人大对司法机关进行个案监督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文中,对地方人大能否对同级司法机关进行个案监督,作了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作者认为,这种监督是宏观的即对司法机关的工作只作事后的总体监督,而不宜作微观的个案监督,否则,司法独立将受损害,对法治化进程不利。事实上,只要从中国当今社会的现实出发,就会发现,在行政权强大、司法权薄弱以及政与法不分、司法不能自治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人大对司法的监督非但无损司法独立,反而有助于司法与法外因素的抗衡进而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个案监督作为人大监督司法的一个形式,非但必要而且可行。尽管从制度上看,完善司法制度才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根本选择,但是,在目前情况下人大的个案监督可视为一种临时的权宜之计。蔡定剑在《人民代表大会个案监督的现状及其改革》中对个案监督持折中的观点,作者认为,在当前情况下,还应承认人大个案监督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人大进行个案监督不能说完全没有法律上的根据和实践的必要性。人大对个案监督对保护公民权益,维护司法公正和惩治司法腐败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各地人大的个案监督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各种不规范的表现,而导致了监督的正确性和公正性受到怀疑。另外,个案监督对法院的审判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作者认为,应当对人大个案监督进行规范性和制度性改革,提出监督的严格标准,极大限度地减少它对司法审判的干扰和对司法权威的影响。为此需要解决一些理论、观念和制度性问题。
王贵松在《法院:国家的还是地方的?》一文中指出,界定法院的宪法地位,是明确地方人大与法院监督关系的前提。作者的观点是,设在地方的法院也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应是代表国家维护法制统一的机关,而不应是臣属于地方的审判机关。法院应该能独立行使审判权,从宪法上来说也是需要接受人大监督的。但地方人大对法院的监督应该是有限度的,应该顾及法院的这种国家属性。人大对法院的监督是一种受宪法委托的监督,是代替国家监督设在其治下的法院。这种监督的性质应该主要是法律监督,是事后监督,而且应该具有一种谦抑性,。为此人大虽然有权监督法院,但是它并不能取代法院或者说代替法院进行审判。王利明在《论权力机关对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监督》一文中,结合了我国现行立法和实践,探讨了权力机关与法院的相互关系,认为两者之间是一种立法者与执法者、组织者与被组织者、监督者与被 监督者的关系。文章重点讨 论了权力机关是否可以实行个案监督的问题,作者认为,权力机关对法院实行个案监督有可 能使权力机关成为具体处理案件的机构,不符合权力机关的地位,而且有可能会妨碍法院的 独立审判。作者最后对如何 保障权力机关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权力机关的监督权必须集体行使,且这种监督主要是事后的监督,只是对法院工作的一般的监督,权力机关不能对法院的裁判 予以更正或宣告无效。
以上研究成果指明了人大监督制度的重要性,并对人大个案监督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赞成或反对的观点和理由,由于目前实务界和理论界对此具有较大分歧,个案监督利大还是弊大,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这也是本论文要分析的重点问题。
(二)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司法权由司法机关以外的国家机关行使的问题。从宪政实践的角度看,在国家的政治体制中,并非只限定作为法院的司法机关才能够或只允许实行司法权。同时,立法机关分享司法权也并不意味着对司法独立的破坏。①美国参议院据美国宪法规定分享了审判权。美国国会常设委员会具备调查权及准司法权, 国会在行使调查权或听证权时,可以调动警察机关、情报单位或调查局,甚至还可根据相关法律适当惩处配合意愿不足的官员或民众。②英国实现两院制和“议会至上”,贵族院实际上是国家的最高司法机关,其议长同时是贵族院首长,首席大法官和内阁成员;而英国的法院系统由贵族院议长办公室直接管理.针对特殊的案件议会也可以直接行使审判权。③日本的国政调查权制度。所谓的国政调查权, 是两议院按照日本宪法的规定,可以进行有关国政的调查,为此可要求证人出席并提供证言和记录.这种国政调查权的对象主要限于为了有效、适当地行使国会的权能而进行的必要调查.2、关于立法机构的监督权行使。纵观世界各国,在处理立法机构在对司法案件行使具有司法性质的监督权时,可资借鉴的原则主要有两条:一是来自立法机构的监督权往往与政治责任追究相联系,二是对案件司法过程的内在机制运行则一般不予干涉。①在美国、英国和北美各州,监督权主要表现为弹劾权。弹劾权交由国会来行使。弹劾案涉及到的都是总统、副总统、法官等国家公职人员,受到指控的行为是对于人民委托的滥用或背离。弹劾权被形容为“立法机构手中驾驭政府中行政公仆的缰绳”,由民意机构来审理既符合民主的原理,又具有足够的尊严和必要的无所偏倚。②瑞典的议会督察专员。议会可以选出一个富有法律知识和忠诚正直的人作为国会的代表去监督所有的官员和法官,以保证法律和法令的执行.议会监察专员既不隶属行政机关,也非司法机关,却兼有对二者进行监督的职能.督察专员享有很大的权力,他可以出席任何法院或行政机关的审议会,并有权查阅任何法院或行政机构的会议记录和其他文件,可以对有犯罪行为的法官提起诉讼。但是,瑞典的政府组织法又明确规定:任何机关乃至议会都不得干预法院对某一案件的判决,也不得干预法院对某一案件的法律运用。③德国的议会调查委员会。它在性质上属于一种议会的临时委员会。联邦议院可以在不依赖政府来源的情况下通过调查委员会独立获得它所需要的信息,因为调查委员会拥有准司法权,可以像法院那样强制收集证据和要求任何有关机构提供咨询。它的工作方向主要是调查未公开的丑闻,特别是与腐败有关的丑闻。这类丑闻一旦提到调查委员会上,通常就等于将其公之于众,影响到涉嫌人的政治生涯、甚至政党的利益。
3、外国的一些探索与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不同国家都在根据其国情、经济、政治条件的不同制定了各种司法制度和宪政体制,但无论是美国的国会行使弹劾权,还是瑞典的议会督察专员,或德国《基本法》规定的议会调查委员会,都是依据宪法建立了一套严谨、严格的程序制度,即使是立法机关依照宪法惯例采取的司法措施,也相应地要遵循固定的程序,这类常规制度中的例外恰好是对于制度合理性的维护,充分显示了如何建立一种更加合理的分权体制和维护程序正义的深思熟虑,也充分考虑到如何在司法独立与人民主权之间达成一种良好的平衡。
二、论文提纲
引言:谈及个案监督的发展沿革和现状
一、权力机关对司法机关监督的法律分析
(一)法院的宪法地位
(二)人大对法院监督的性质
二、人大对法院的个案监督
(一)个案监督的定义
(二)个案监督的沿革
三、人大对法院个案监督的现实操作和存在的争议
(一)人大对法院个案监督的现行规定和具体操作
(二)人大对法院个案监督的争议
四、人大对法院个案监督的弊端和理由
(一)人大对法院个案监督实践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人大对法院的个案监督法理合理性问题
(三)人大对法院的个案监督规范依据合法性问题
五、完善我国人大监督制度的法律思考
(一)对个案监督应当注意几个问题
(二)立法建议
六、参考文献
三、参考文献篇三:2015浙大远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规范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 目 专 业 学习中心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2015 年 月 日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二)国外研究现状 xxxxxxxxxxxxxxxxxxx
(三)论述意义:
二、论文提纲
一、概念及意义
(一)、xxx的概念
(二)、xx的意义
二、目前xxx存在的问题
(一)、xx的问题
(二)、xx的问题
(三)、xx的问题
三、xx的改进措施
(一)、xx的保证体系
(二)、xx保证体系的实施
四、案例分析-以xx为例
(一)、xx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xx对策建议
五、结语和展望
三、参考文献 xx
第三篇:浙大远程法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参考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要点分析
专业土木工程学习中心湖州学习中心姓名沈旦学号712011322003指导教师韦晓
2014年4月9日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要点分析》
一、文献综述
施工现场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部分,只有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才能保证工程质量、降低施工成本、缩短工期,提高建筑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对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工程建设行业规模逐渐扩大,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若想长期处于市场的有利地位,提高建设工程的施工管理是必然的要求,尤其是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显得至关重要。
国内研究的现状:我国政府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工程材料设备供应等单位的管理以及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主要依据相关行业标准和制订管理规章制度及其法规,通过对相关单位及其从业人员进行相关行业资质资格的审核、认证认定、许可准入,以及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立项审批、方案评审、设计审批、工程承发包、工程监理以及建设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的施工监督检查来进行。我国自80年代开始引入国际建筑市场上广泛采用的招标承包制和建设监理制度以来,对在工程建设领域中引入竞争机制,择优选择设计、施工和工程材料设备供应等单位,科学决策、提高投资效益、保证施工质量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政府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工程材料设备供应等单位的管理以及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主要依据相关行业标准和制订管理规章制度及其法规,通过对相关单位及其从业人员进行相关行业资质资格的审核、认证认定、许可准入,以及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立项审批、方案评审、设计审批、工程承发包、工程监理以及建设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的施工监督检查来进行。我国自80年代开始引入国际建筑市场上广泛采用的招标承包制和建设监理制度以来,对在工程建设领域中引入竞争机制,择优选择设计、施工和工程材料设备供应等单位,科学决策、提高投资效益、保证施工质量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尹杰在《关于人大个案监督权的思考》中认为,近些年来,司法改革已成为
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对于目前严重的司法腐败现象,人们深恶痛绝,但是如何解决这一痢疾却又是个难题。作者认为,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首要要求,也是当前司法改革的核心。目前的这种个案监督,显然不利于司法独立的实现。恰恰相反,它对司法独立有百害而无一利。另外,人大的个案监督制度使司法成为立法的附庸,个案监督对破坏了司法权威。因此,个案监督与现代社会的法院是行使司法审判权的唯一有权机关的制度是相违背的,不符合现代法治社会的要求。
在李永红、于晓青的《论人大对司法机关进行个案监督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文中,对地方人大能否对同级司法机关进行个案监督,作了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作者认为,这种监督是宏观的即对司法机关的工作只作事后的总体监督,而不宜作微观的个案监督,否则,司法独立将受损害,对法治化进程不利。事实上,只要从中国当今社会的现实出发,就会发现,在行政权强大、司法权薄弱以及政与法不分、司法不能自治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人大对司法的监督非但无损司法独立,反而有助于司法与法外因素的抗衡进而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个案监督作为人大监督司法的一个形式,非但必要而且可行。尽管从制度上看,完善司法制度才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根本选择,但是,在目前情况下人大的个案监督可视为一种临时的权宜之计。
蔡定剑在《人民代表大会个案监督的现状及其改革》中对个案监督持折中的观点,作者认为,在当前情况下,还应承认人大个案监督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人大进行个案监督不能说完全没有法律上的根据和实践的必要性。人大对个案监督对保护公民权益,维护司法公正和惩治司法腐败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各地人大的个案监督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各种不规范的表现,而导致了监督的正确性和公正性受到怀疑。另外,个案监督对法院的审判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作者认为,应当对人大个案监督进行规范性和制度性改革,提出监督的严格标准,极大限度地减少它对司法审判的干扰和对司法权威的影响。为此需要解决一些理论、观念和制度性问题。
王贵松在《法院:国家的还是地方的?》一文中指出,界定法院的宪法地位,是明确地方人大与法院监督关系的前提。作者的观点是,设在地方的法院也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应是代表国家维护法制统一的机关,而不应是臣属于地方的审判机关。法院应该能独立行使审判权,从宪法上来说也是需要接受人大监督的。但地方人大对法院的监督应该是有限度的,应该顾及法院的这种国家属性。人大对法院的监督是一种受宪法委托的监督,是代替国家监督设在其治下的法院。这种监督的性质应该主要是法律监督,是事后监督,而且应该具有一种谦抑性,。为此人大虽然有权监督法院,但是它并不能取代法院或者说代替法院进行审判。
王利明在《论权力机关对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监督》一文中,结合了我国现行立法和实践,探讨了权力机关与法院的相互关系,认为两者之间是一种立法者与执法者、组织者与被组织者、监督者与被 监督者的关系。文章重点讨 论了
权力机关是否可以实行个案监督的问题,作者认为,权力机关对法院实行个案监督有可 能使权力机关成为具体处理案件的机构,不符合权力机关的地位,而且有可能会妨碍法院的 独立审判。作者最后对如何 保障权力机关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权力机关的监督权必须集体行使,且这种监督主要是事后的监督,只是对法院工作的一般的监督,权力机关不能对法院的裁判 予以更正或宣告无效。
以上研究成果指明了人大监督制度的重要性,并对人大个案监督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赞成或反对的观点和理由,由于目前实务界和理论界对此具有较大分歧,个案监督利大还是弊大,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这也是本论文要分析的重点问题。
(二)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司法权由司法机关以外的国家机关行使的问题。从宪政实践的角度看,在国家的政治体制中,并非只限定作为法院的司法机关才能够或只允许实行司法权。同时,立法机关分享司法权也并不意味着对司法独立的破坏。①美国参议院据美国宪法规定分享了审判权。美国国会常设委员会具备调查权及准司法权, 国会在行使调查权或听证权时,可以调动警察机关、情报单位或调查局,甚至还可根据相关法律适当惩处配合意愿不足的官员或民众。②英国实现两院制和“议会至上”,贵族院实际上是国家的最高司法机关,其议长同时是贵族院首长,首席大法官和内阁成员;而英国的法院系统由贵族院议长办公室直接管理.针对特殊的案件议会也可以直接行使审判权。③日本的国政调查权制度。所谓的国政调查权, 是两议院按照日本宪法的规定,可以进行有关国政的调查,为此可要求证人出席并提供证言和记录.这种国政调查权的对象主要限于为了有效、适当地行使国会的权能而进行的必要调查.2、关于立法机构的监督权行使。纵观世界各国,在处理立法机构在对司法案件行使具有司法性质的监督权时,可资借鉴的原则主要有两条:一是来自立法机构的监督权往往与政治责任追究相联系,二是对案件司法过程的内在机制运行则一般不予干涉。①在美国、英国和北美各州,监督权主要表现为弹劾权。弹劾权交由国会来行使。弹劾案涉及到的都是总统、副总统、法官等国家公职人员,受到指控的行为是对于人民委托的滥用或背离。弹劾权被形容为“立法机构手中驾驭政府中行政公仆的缰绳”,由民意机构来审理既符合民主的原理,又具有足够的尊严和必要的无所偏倚。②瑞典的议会督察专员。议会可以选出一个富有法律知识和忠诚正直的人作为国会的代表去监督所有的官员和法官,以保证法律和法令的执行.议会监察专员既不隶属行政机关,也非司法机关,却兼有对二者进行监督的职能.督察专员享有很大的权力,他可以出席任何法院或行政机关的审议会,并有权查阅任何法院或行政机构的会议记录和其他文件,可以对有犯罪行为的法
官提起诉讼。但是,瑞典的政府组织法又明确规定:任何机关乃至议会都不得干预法院对某一案件的判决,也不得干预法院对某一案件的法律运用。③德国的议会调查委员会。它在性质上属于一种议会的临时委员会。联邦议院可以在不依赖政府来源的情况下通过调查委员会独立获得它所需要的信息,因为调查委员会拥有准司法权,可以像法院那样强制收集证据和要求任何有关机构提供咨询。它的工作方向主要是调查未公开的丑闻,特别是与腐败有关的丑闻。这类丑闻一旦提到调查委员会上,通常就等于将其公之于众,影响到涉嫌人的政治生涯、甚至政党的利益。
3、外国的一些探索与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不同国家都在根据其国情、经济、政治条件的不同制定了各种司法制度和宪政体制,但无论是美国的国会行使弹劾权,还是瑞典的议会督察专员,或德国《基本法》规定的议会调查委员会,都是依据宪法建立了一套严谨、严格的程序制度,即使是立法机关依照宪法惯例采取的司法措施,也相应地要遵循固定的程序,这类常规制度中的例外恰好是对于制度合理性的维护,充分显示了如何建立一种更加合理的分权体制和维护程序正义的深思熟虑,也充分考虑到如何在司法独立与人民主权之间达成一种良好的平衡。
二、论文提纲
引言:谈及个案监督的发展沿革和现状
一、权力机关对司法机关监督的法律分析
(一)法院的宪法地位
(二)人大对法院监督的性质
二、人大对法院的个案监督
(一)个案监督的定义
(二)个案监督的沿革
三、人大对法院个案监督的现实操作和存在的争议
(一)人大对法院个案监督的现行规定和具体操作
(二)人大对法院个案监督的争议
四、人大对法院个案监督的弊端和理由
(一)人大对法院个案监督实践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人大对法院的个案监督法理合理性问题
(三)人大对法院的个案监督规范依据合法性问题
五、完善我国人大监督制度的法律思考
(一)对个案监督应当注意几个问题
(二)立法建议
六、参考文献
三、参考文献
1、王磊:《宪法的司法化》,法律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2、蔡定剑:《监督与司法公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3、宋冰主编:《程序、正义与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贺卫方:《司法理念与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6、龙宗智:《论人大对法院的个案监督》,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7、谢鹏程:《人大的个案监督权如何定位》,《法学》1999年,第3期;
8、李晓斌:《对“人大”质询法院的质疑》,《法学》1999年,第5期;
9、包万超:《完善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另一种思路》,《法学》1998年,第4期;
10、王磊:《试论我国的宪法解释机构》,《中国法学》1999年,第5期;
11、于晓青、李永红:《论人大对司法机关进行个案监督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法
学》1999年,第1期;
12、董皞:《法律冲突与法官的权力――李慧娟事件回放与评论》,《法制日报》
2003年11月20日;
第四篇:浙大远程学习报告
人生的新起点
“远程学习入门”学习报告
选择在浙大进行再教育并不是一次偶然,在选择再学习前,朋友说你干吗遭这份罪呢,不就是为张文凭吗,这种说法自然我是否认的,实实在在的学点东西才是我渴求的。在二十一世纪这样的信息社会,这样的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异常激烈,优胜劣汰,如果你没有过硬的素质,没有一技之长,不时刻充实自己更新知识,你就难逃被淘汰的厄运。知识更新是日新月异的,但这样的一个时代同时也给我们每个人提供了多之又多的展示自我的平台,机遇和挑战同在,如果没有几手过硬的本领,拿什么立足呢?对于我们大专毕业,已经进入社会工作的人来说,再脱产进学校学习已是不可能的事。在找工作时看着看着招聘简章,以及现在在工作中所需用到的只是,使我感觉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也正是这份重要性使我断然下决心参加远程教育,并选择了工商管理这一专业。入学后,通过远程视频教育,我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学习道路与努力方向。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知识经济全球化、学习化的世纪,当第一次登陆远程学历平台,首先看到的就是重要通知提示,与我们相关的一条是“关于2011年秋《远程学习入门》课程有关事宜 ,点击看了就明白了这门课程怎样学习、完成作业、BBS讨论、完成学习报告,做自我测试题等,这时候才明白了为这一个学分就需要付出这么多的努力才能获得,我想这并不比全日制在校生轻松啊!下面简单的说说我刚接触远程教学的心得体会以及对它的初次认识:
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起来的新型教育形式,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传播信息、学习知识、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教育手段,也是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办学效益、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办好大教育的重大战略措施。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学模式的变革。改变了传统教育以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
一、时间上的自主安排。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传统学习方式在时间上有很大限制,不太适合终身学习者。人们很难长时间抛下工作与家庭回到学校集中时间学习。而接受远程教育,就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既不影响工作,又能不间断地学习。这种时间上的自主安排为终身教育提供了可能。现代社会将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学习也将成为个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接受教育不仅是人们就业的基本条件,而且成为人们上岗、再就业的必备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学习不仅仅是人们获取一纸文凭的手段,而是成为生活的必需。
二、信息上的自主选择。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是通过网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资源本身就是一种信息。远程教育体系中的“信息源”可供我们自主选择。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内容之一就是建设现代远程教育的信息资源。它们包括:网络课程、教学软件、数字化卫星电视教学片、学科门类教育资源、教育资料信息等。这些信息资源的建设将为我们选择学习内容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中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快捷的获取方式,高效、自主地学习。在这种的情况下,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式学习将会被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所取代。
以上是我对远程教学的初次认识,我想在这里我能学到自己想要的知识,紧急浙江大学“求是、创新”的光荣传统,成为能服务社会的经济型人才。
2011秋工商管理任小龙
学号:711016052023
第五篇:浙大论文开题报告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 目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专 业 工商管理 学习中心 山西省奥鹏学习中心 姓 名 李瑞瑞 学号 L20760305016 指导教师
曾传红
2009年4月7号
《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
一、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
1、问题背景:
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很快,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据国家工商局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4000万户,占全部企业数的90%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60%和40%,每年出口创汇占60%,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活力之源,世界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未来几年,我国政府在解决就业、消除收入差距等问题上承担的责任将日趋明显,对吸纳劳动力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有重要作用的中小企业将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逐渐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住中小企业,也就把握了未来中国经济中最有朝气的经济主体。然而,近些年来由于企业竞争的激烈以及其自身的特殊性,使许多企业面临较大的困难,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影响和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很多,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也不断暴露,中小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极不相称,资金紧张、融资困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该问题一直是制约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如何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是现阶段地方政府、金融部门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首先,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过窄,获得信贷支持少。据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8月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仅占1.3%。由于交易和监控成本高等原因,银行不愿对中小企业放贷。同时,中小企业因资信等级低、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高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资金的支持。有的银行认为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小、频率高、对银行信贷人员的要求高,银行的服务成本较高,导致其不愿为中小企业贷款。甚至有的银行只在统计和书面报告中夸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而实际操作中却并不出钱功少出钱。
其次,中小企业自有资金缺乏。我国非公有制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内源融资,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快速发展和做强做大。据国际金融公司研究资料显示,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分别占我国私营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6%,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不足1%。
第三、抵押物问题。抵押和保证是银行对信息不透明的企业提供贷款时保护自己利益的重要工具,而中小企业本身资产就较少,普遍缺乏土地或房产等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第四、通过担保公司融资。融资对象为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融资期限1~2年,且能够在抵押的基础上,通过借款人提供无限责任保证等给予部分信用融资,但要求企业支付保费,且按月还本。企业融资成本较高,还贷压力大,资金使用效率低。
第五、中小企业之间互相担保,申请贷款。一旦一家公司因经营不善而蒙受损失,则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若短期内急需资金,中小企业之间就会互相拆借,或通过内部融资的方式解决。
第六、财务问题。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不真实可信、财务操作不规范,让银行对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存在储多担心。
(二)、研究该问题的进展情况: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鼓励银行信贷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商业银行也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例如在贷款当中强调一种发展的理念,试图通过贷款解决中小企业长期发展中的观念性问题,在满足中小企业经营需要的同时,使这项业务成为这个组织盈利和成长的主要贡献者,于是提出了盈利的目标和市场
规模的目标,另外,在具体对象上提出了盈利操作、投资组合增长的目标和不良率控制的目标。从资产方面提高收益,在贷款方面力争降低管理成本,同时减少损失备付和核销的比重,在评估方法方面更加注重品质,另外在评估方法方面简化了程序,在整个贷款的操作程序上大大简化,同时采取更加密集的监督和跟踪控制,另外还改进了贷款的回收办法。
但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有自己的经营原则,只能向符合其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商业融资虽操作简单,但一般期限较短。居民能否通过购买股票、债权等将资金转移给中小企业,取决于该企业是否符合国家规定发行股票和债权的条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并没有明显好转,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以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2008年不少中小企业甚至因为资金问题不得不倒闭或清算。
(三)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
1、部分中小企业经营效益相对低下,资信普遍不高。中小企业一般具有资金实力弱、管理人员素质差、市场开发能力不足等特点,加之中小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达不到规模经济性,因而会大大降低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大部分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并且一般处在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进入和退出的频率均相对较高。对单个中小企业来说,其经营风险较大,信贷风险也相对较高。
2、财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规范,道德风险相对较高。一是多数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水平低,银行考察其真实资信状况的难度较大;二是中介机构对所有中小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全面审核的难度较大,金融机构没有合适的渠道了解中小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三是信息披露意识差,为了逃避税收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许多中小企业对外披露信息非常谨慎。
3、融资成本较高,银行不愿支持。中小企业对贷款需求有“急、频、少、高”的特点。中小企业的贷款一般要的急,多为流动资金贷款,贷款需求频率高、数量少,管理成本高。据统计,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频率是大中型企业的5倍左右,户均贷款数量是大中型企业的千分之五左右,贷款管理成本约为大型企业的5倍左右,客观上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二)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
1、部分银行的经营理念尚未实现应有的转变。偏好实施“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战略,盲目“贪大”、“垒大户”,经营运作仍以大企业为中心,信贷资金不断向优质大客户集中。而对于中小企业,总认为其规模较小、风险承受力较差、经营管理不规范、经营透明度较低、贷款成本高、利润率低,因而对其融资未给予足够重视。
2、商业银行机制转换方面的原因。商业银行处于机制转换的变革中,其管理机制僵化,还没有建立起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高效的审批机制、有效的约束机制、专业化的培训机制和违约信息通报机制。其审批权过分集中于上级行,不但影响基层行贷款发放的能动性,而且因审批手续、环节过多,影响中小企业取得贷款的时效性,再加上信贷人员综合素质差等问题比较严重,还不能从体制和机制上保障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良性开展。
3、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业务创新不够。目前,银行能向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产品一般只有贷款、承兑汇票、票据贴现等,而存贷质押、仓单质押、股权质押、企业法人连带责任担保等新型金融产品相对较少。信贷品种单一,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资金以及其他金融服务需求。
由于上述种种因素的存在,使得银行业、金融机构至今仍对发放中小企业贷款患得患失,甚至是裹足不前,真正适合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的融资模式和经营机制远未真正建立起来。
(三)其他方面的原因
1、我国资本市场体系与结构的缺陷。我国资本市场一方面深度与广度不够,发行股票
与债券融资的企业过多,而目前市场规模还不能满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中主板市场的融资门槛过高,中小企业几乎不能通过证券发行来进行直接融资。资本市场尚存在相当多的空白,票据市场发展仍不成熟,利率市场发育不全,市场分割和行业干预比较严重,金融压抑现象还比较明显,可供中小企业选择的直接融资渠道有限。另外,中小企业缺乏与资本市场沟通的能力。一方面中小企业主不愿意放松对企业的控制权;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主缺乏对资本市场的了解,不能有效地从资本市场上融资。
2、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门融资服务的机构不健全。一是缺乏统一的中小企业服务管理机构;二是专门扶植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缓慢;三是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综合性辅导体系;四是高水平、权威性强的社会中介机构发展缓慢,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和企业资信评估体系不健全。
3、缺乏完善法律法规的支持保障。一是中小企业立法不规范。目前,按行业和所有制性质分别制定政策法规,缺乏一部统一、规范的中小企业立法,造成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中小企业法律地位和权利不平等;二是法律执行环境不佳。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局部利益,默许甚至纵容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法律对银行债权的保护能力低,从而加剧了金融机构的“恐贷”心理。
4、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不够。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中小企业特殊融资机制,如韩国的中小企业银行、日本的中小企业融资库等。这些机构一般由政府设立,并在不同程度上依靠政府资金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目前还是大企业受到政府更多的重视和政策方面的倾斜,中小企业得不到资金上的便利和优惠。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仅是中国现象,也是一个是世界难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等多方合作。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决定了政府财力有限,无法向广大中小企业直接提供过多资金。因此,以市场手段引导和促进社会闲散资金向中小企业的有效配置,无疑是政策制定的主导思想。笔者试图通过分析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融资问题来提出相应对策。
二、论文提纲
(一)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融资问题提出的背景
1、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2、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融资问题。
(二)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融资问题现状
1、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过窄,获得信贷支持少。
2、中小企业自有资金缺乏。
3、抵押物问题。
4、通过担保公司融资。
5、中小企业之间互相担保,申请贷款。
6、财务问题。
(三)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融资问题的成因
1、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
(1)部分中小企业经营效益相对低下,资信普遍不高。
(2)财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规范,道德风险相对较高。
(3)融资成本较高,银行不愿支持。
2、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
(1)部分银行的经营理念尚未实现应有的转变。
(2)商业银行机制转换方面的原因。
(3)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业务创新不够。
3、其他方面的原因
(1)我国资本市场体系与结构的缺陷。(2)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门融资服务的机构不健全。(3)缺乏完善法律法规的支持保障。(4)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不够。
(四)根据该问题提出的对策
1、中小企业要加强自身建设。
2、金融机构要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力度。
3、积极发展信托市场、租赁市场和典当市场,满足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多样性资金需求。
4、有效地行使政府职能,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政府支持力度,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建立政策性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切实发挥中小企业服务指导机构的作用。
5、通过财政建立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和发展基金。
6、建立和推进信用管理体系。
三、参考文献目录
[1]潘传宏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5
[2]王丽娅 企业融资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吴晓求 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现代金融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学,2005
[4]张艳宁
[5]李晓东
[6]樊进军
[7]胡勇士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策略选择[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5, 融资方式,适用第一[J].理财,2005(3)论利用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2006 论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J].甘肃科技,2006(3)
[8]张章 顾晓蕾.突破中小企业融资困局[J].当代经济, 2006,(7)
[9]刘丽华 对我国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几点建议[J].商场现代化, 2006,(8)[10]阿迎萍 胡 君 浅论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11]张成 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思考.金融理论与教学,2007
[12]崔庆炜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7
[13]彭伶 紧缩性货币政策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当代经济,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