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石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赤峰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之四

时间:2019-05-14 17:3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巴林石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赤峰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之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巴林石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赤峰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之四》。

第一篇:巴林石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赤峰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之四

赵 然,孙国学

(赤峰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巴林石作为一种资源型的特殊文化载体,在巴林石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一度经济效益胜过文化效益。文化附加值在巴林石和巴林石文化发展中挖掘不够,导致红山文化中的巴林石缺乏文化品牌的现象。这点制约了巴林石和巴林石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稀缺资源,挖掘巴林石文化价值和增强巴林石文化附加值,使巴林石文化和巴林石文化产业从目前初步形成的规模经济向品牌与产品文化附加值方向转型,这是巴林石及巴林石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保证。

关键词:消费文化;可持续发展;巴林石;文化附加值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1-0163-04

一、巴林石文化的现状

(一)巴林石发展的文化优势

赤峰市位于华北与东北经济的结合处,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巴林石文化的规范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赤峰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辽文化和蒙元文化等人文资源,构成了赤峰市多元文化的格局。因此,赤峰市红山文化中的巴林石具备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

文化传承需要有一定的场所,巴林石文化的传播具有自己固定的场所和独特的网络平台。据统计,2000年以前,在赤峰市巴林石店面仅仅有上百家,2005年,巴林石店面在赤峰市就已经达到300余家,截止2009年底,赤峰市的巴林石店面已经增加到1000多家。巴林石店面的增加,说明巴林石的经营模式从分散的经营方式向规模经营方式的转变。因此,这是一种文化的现象,这种文化的倾向,是文化的再生能力决定了生产者们扩大再生产和货币持有者们资本增殖的愿望,事实上,这又是扩大再生产和投资意识的表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文化需要不断的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以此来满足人们的消费文化需求,而人们的消费文化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升又产生了新的需求,毋庸置疑,文化需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过程。巴林石所在地巴林右旗,每年举办以石文化为主题的“中国巴林石文化节”。同时,巴林右旗已经形成了一条巴林石文化专线,巴林石——巴林石奇石馆——巴林石一条街——沙布台——特尼格尔图矿山等,巴林右旗草原石文化旅游已经形成。巴林石所在地——大板镇,被称为“巴林石之都”。

巴林石国家矿山地质公园是中国首批28家国家矿山公园之一。公园标志性建筑——“穹庐天石”和“印石文化广场”,“穹庐天石”标志碑,为三足透景式穹庐造型,凌空而起的印石,意为“天石”。印面规格3×3米,印石高度为2.9米,花岗岩材质,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石印,被誉为“中国第一印”。穹庐造型,文化寓意深厚,既象征天空,又象征着草原文化特有的毡房蒙古包。“三足”分别代表我国著名的巴林、寿山、青田雕刻彩石原料三大基地。

(二)巴林石文化发展的比较优势

巴林石已经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1982年,国家轻工业部和全国宝玉石会议,将赤峰市巴林右旗确定为“中国三大彩石”基地。1999年,巴林石被中国宝石协会推介为“候选国石”。2001年,作为国礼精雕而成的23枚巴林石连体印章,赠送给来上海参加“APEC”会议的21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

(三)巴林石发展的资源优势

巴林石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与寿山石、青田石河昌化石相比较,巴林石的大规模的开采时间比较短,从正式建矿到现在才仅仅34年。同时,对巴林石的开采采取限量开采的措施。这样在中国四大印石中,其他三大印石矿藏面临枯竭,巴林石具有资源丰富方面的优势。为巴林石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发挥巴林石这一不可再生资源的文化价值创造了条件。因此,巴林石资源上的优势,为巴林石文化和巴林石文化产业以及巴林石经济的发展在资源上得以保障。

二、巴林石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的局限

巴林石属于资源型的特色产业,对巴林石的消费是文化消费的范畴。就巴林石的消费而言是巴林石企业文化、投资者文化和消费者文化三者的结合。企业文化与投资者文化适应消费者文化,这样企业文化和投资者文化的经济价值才可以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从这个角度讲,文化对巴林石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单纯的资源只是停留在原始的资源经济价值层面上,将资源禀赋赋予文化价值,这样巴林石资源才会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

据调查,从事巴林石的经营者以及雕刻艺术者,文化层次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审美也随之不断的提升,同时,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因此,文化上有局限的经营者将难以满足巴林石消费群体的要求。因为,巴林石文化的消费既是一个静态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经营者了解和掌握石文化,尤其是巴林石文化。了解红山文化时期的巴林石文化、辽文化时期的巴林石文化、蒙元时期的巴林石文化和明清时期的巴林石文化以及多元文化阶段的巴林石文化。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也是一种对历史的创新(发展的文化)。这就要求经营者突破文化上的局限,满足消费文化的需求。从而,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其次,雕刻艺术者的文化是对巴林石文化赋予的一种艺术语言。雕刻艺术者的技艺水平和文化功底,对巴林石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最后,在巴林石中,红山文化存在断档的现象。因此,巴林石文化底蕴凸显不明确。这样巴林石就停留在一种比较低的附加值层面上。因为,文化层次决定了审美,审美文化的提升将进一步丰富巴林石文化。

(二)注重经济效益,忽视文化效益

在巴林石文化发展中,存在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脱节的现象。也就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轻视文化效益。造成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不相称,笔者认为,对于巴林石这一特殊的商品而言,若只是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文化效益。最后将导致巴林石整体经济效益受到影响,也就是现在在巴林石文化市场上所见到的,非全面地市场运作和经营巴林石中的精品——鸡血石。这种经营模式势必导致巴林石和巴林石文化的非全面发展。巴林石是一个综合的范畴,它不仅仅只是鸡血石一种类别,同时,巴林石还涵盖其他的四种类别——巴林石福黄类、巴林石冻石类、巴林石彩石类和巴林石图案石类。这种片面地市场炒作已经凸显侧重经济效益忽视文化效益的现象。这对巴林石文化市场的良性发展终将产生不良的效果。

(三)缺乏专业的营销团队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对巴林石的以及巴林石文化的经营是产业文化的延续。既然是产业文化的延续,就需要有一支专业的市场运营团队。团队的组建与团队的知识结构对巴林石文化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团队的构建,才可以保证巴林石经营的顺利进行和巴林石文化的可持续传承。分散的经营模式和不具有营销知识的团队,笔者认为,目前巴林石的经营模式是初级的经营方式,是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巴林石文化是以“中国四大名石”——巴林石为载体的。对于这一良好的资源,应该转变经营模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经营模式。向集约型的转变就需要专业的营销团队。唯有专业的营销团队才可以按着市场规律进行市场运作。同时也会将巴林石这一资源型的特色产业进行细化,充分利用巴林石这一资源。对巴林石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正是因为缺乏专业的营销团队,目前的市场行为是简单的市场炒作。这种非理性的市场行为对巴林石和巴林石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终究受到市场经济的惩罚。

(四)专业雕刻方面的局限

巴林石文化与巴林石的艺术文化休息相关,巴林石的艺术文化是雕刻家和艺术家的思想语言的外延。艺术语言是石文化的主体,石是艺术语言的形式,石在形式上的完美与经过雕刻家和艺术家加工后的艺术语言这一主体。奠定巴林石文化的基本层面。所以雕刻家与艺术家对巴林石文化的延续和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据调查,在红山文化圈的巴林石的雕刻家和艺术家,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现象,雕刻家和艺术家的雕刻技艺和审美文化相对比较高,但是雕刻家和艺术家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另外一些雕刻家和艺术家文化层次很高,但是雕刻技艺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这对巴林石文化的附加值的创造必然受到一定的制约。

(五)文化平台的构建比较薄弱

目前对巴林石和巴林石文化产平台的构建还不够充分。文化宣传还有一定的局限和差距。对巴林石和巴林石文化的宣传,尚未形成体系。对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规划认识不足,这就制约了巴林石和巴林石文化产业的规范与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巴林石文化产业的思考及对策

(一)提高文化素养

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巴林石和巴林石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巴林石和巴林石文化对文化素养有着很高的要求。巴林石只有赋予文化才可以增加巴林石的附加值,也就是提升巴林石的这一载体的价格,否则巴林石只是停留在资源禀赋层面上。从单纯的资源产品向文化产品转变,就需要提高文化素养。这是从劳动者主体地位出发的,劳动者社会主体地位的实现,是中国经济变革的主要内容,也会死经济发展的根据。在实现劳动者主体地位的过程中,提高并发挥其素质技能,也就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对整个县域经济特色产业——巴林石经济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巴林石这一优势资源只有在劳动者素质技能提升的背景下,才可以转化为知识经济。也就是从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所以,提升文化素养对于整个巴林石文化产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二)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并重

巴林石是一种资源型的产品,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对于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倘若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或者文化效益。对巴林石的规范发展都是不利的。因为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侧重经济效益必然忽略文化效益。文化效益的注重对经济效益的发展是冲突的。因为任何一种商品或产品,只有赋予这种产品或商品更多的文化价值,这一商品在市场竞争中才具备竞争优势。同时,商品或产品的文化是需要不断的创新,创新是更好发挥文化这一主题的功能。因此,在巴林石和巴林石文化的经营中,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并重,经济效益的增加促进文化效益的创新,文化效益的创新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按着这一逻辑关系,巴林石和巴林石文化的发展才可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三)建立专业的营销团队

巴林石和巴林石文化的经营运转离不开专业的营销团队,巴林石和巴林石文化的经营不是仅仅局限于赤峰市与内蒙古自治区这一个范围之内。随着市场的扩展,必然向周边先进的文化省区渗透。并且占领这一地区的石头和石文化市场。这种扩散效应对于巴林石产地和经营巴林石的外省而言都可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为保证地区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建立专业的营销团队是必不可少的。专业的营销团队承载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对巴林石和巴林石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延续的功能。这支专业的营销团队,既要懂的巴林石,又要懂的巴林石文化。尤其是红山文化中的巴林石文化。懂的巴林石主要是对巴林石的基本知识以及巴林石的历史脉络有足够的了解。同时,划分不同区域,讲解巴林石的收藏文化,因为在不同区域中,对巴林石的保养应该是不一样的,因此这支营销团队要找出适合本地区巴林石保养的基本知识,只要这样才可以保证巴林石和巴林石文化的顺利经营。当然,这支营销团队还承担着经济信息的收集功能,也就是说,掌握消费地区的消费信息和消费文化,并且将这些消费信息和消费文化与巴林石产区达到完全信息对称,这样巴林石产区方能及时调整巴林石这一特殊商品的市场定位。简而言之,就是生产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最后,专业的营销团队对于新兴市场的开拓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巴林石和巴林石文化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强化专业雕刻建设

巴林石设计与雕刻,与作者的审美观是必不可分的,不同的审美观有迥异的作品。美是形美和意美的综合。巴林石雕刻作品美学元素中神是主体。形似体现神似,神似高于形似,恰如晋代画家顾恺之所言“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巴林石雕刻作品的神态是巴林石文化的灵魂。巴林石雕刻艺术人员对巴林石这一资源型的材料在文化和文化内涵上认知不够,导致巴林石材料的浪费,也就是资源尚未合理配置,经济效益最大化与艺术创作的美术价值没有体现出来。应该充分运用艺术规律进行艺术创新,这就离不开专业雕刻队伍建设。雕刻工艺的提升是巴林石工艺和巴林石文化影响力增加的必要条件。建设一支专业的雕刻队伍,是需要时间和需要对巴林石文化有着充分的理解。时间是技艺提高的保证,对巴林石文化的理解是雕刻艺术悟性的源泉。只有经过时间的积淀和对巴林石文化的悟性,才可以培养出雕刻大师级的人物,巴林石和巴林石文化的传承是需要巴林石专业雕刻大师的不断创新。诚然,专业雕刻队伍的建设对巴林石和巴林石文化影响力的增加是必不可少的。队伍的建设是人才创新机制的体现,巴林石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只有将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以及人才优势所创造的艺术优势合为一体,方能发挥巴林石的品牌优势,实现巴林石价值增殖,从而切实挖掘出来巴林石的文化附加值,以此来体现巴林石的经济效益。

(五)构建良好的文化平台

目前,对巴林石和巴林石文化的宣传还处于初级阶段,仅仅依靠巴林石产地巴林右旗政府和巴林石集团是不够的,文化的传播是一个综合的系统。需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发挥各自的功能。这样巴林石文化产业经营的链条才可以衔接好。所以文化平台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而又系统的工程。笔者认为,巴林石文化的传播,第一需要社区文化的建设,社区文化的提高是巴林石和巴林石文化传播的群众基础;第二理论团队的文化建设,这是巴林石文化宣传的理论基础;第三专业雕刻团队的文化建设,这是巴林石文化内涵挖掘的艺术基础;第四地方政府的文化平台的搭建,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进行宣传,这是巴林石文化传播的传媒基础。最后还需要利用各种文化平台进行巴林石文化的宣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打造中国印城·赤峰。赤峰市丰富的印章史在中国印章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用彩石治印已成为艺术门类,史界向称始自元代。赤峰出土及传世文物证明,早在辽代契丹人即用巴林石制作印章。这一史实,不但有力地改写了中国印章史,也使赤峰成为彩石治印最早的地区。分以下几个阶段实施。第一:中国印材城。依据巴林石资源,做大巴林石产业,并积极引进其他印材石,把赤峰建设成长江以北最大的印材城;第二:中国印史城。继续挖掘整理赤峰印史文化资源,征集民间收藏的印章文物,征调全市现有馆藏印章文物,建设专题馆展示。加强赤峰印史文化研究和宣传,提升赤峰印史文化在中国印史中的地位,把赤峰打造成少数民族地区最重要的印史城;第三:中国印人城。印人当指中国印之原料开采、加工制作者以及印钮雕制者和印面刻制者。在现有印人队伍基础上,做大石产业,加强各种基础培训,举办多种印艺、雕艺大赛活动,提高印人队伍素质和技艺,把赤峰打造成东北地区实力强大的印人城;第四:中国印章城。充分发挥丰富的印材资源和强大的印人队伍优势,扩大印章制作品种和数量,提升印艺水平,在城市建设中大量使用印章,并号召广大市民在生活中广泛使用印章,把赤峰打造成国内知名的印章城。

二是建设全国首家石文化主题酒店。建设全国首家石文化主题酒店,这一酒店内部装修装饰全部体现巴林石文化的内涵,这是巴林石文化进一步延伸的具体体现,也就是将酒店文化与巴林石文化产业相结合。同时,也是凸显全国首家石文化主题酒店这一品牌效应,是品牌与品牌进一步整合构建另一优势品牌的表象,是壮大巴林石文化产业链的表现。

第二篇:酒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酒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酒泉,作为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拥有着其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我们要将酒泉文化产业作为酒泉市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努力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先进文化,推动酒泉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经济强市的跨越性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 发展

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已经越来越多的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如果说政治是一个国家的骨骼,经济是血肉,那么文化就是灵魂,是一个国家的心灵和大脑,是一个民族的品格与精神。那么,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酒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明珠,酒泉拥有其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近年来,围绕酒泉丰富的文化资源,酒泉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亮点纷呈。

肃州区围绕航天文化、风电光电文化、民俗文化、祁连玉和奇石文化、酒文化等特色文化,全力构建“四园区三基地”,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25家。金塔县以沙漠森林公园、“三湖一溪”景区为重点,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9家。玉门市挖掘石油文化、铁人文化、新能源文化的丰富内涵,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5家。瓜州县全力实施以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玄奘纪念园、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自然文化生态园、红西路军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龙头的“四园一基”建设,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14家。敦煌市打造敦煌文化城,全力以赴抓文化项目建设,其中,敦煌动漫创意信息产业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21家。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

二、酒泉市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且目前还处在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取得了新进展,但是,在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市的道路上,我们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1、文化市场主体还未形成,文化产业规模小、效益低,有竞争力的大中型文化企业少、产值低。文化市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效益是其最高准则。但是目前,我市文化市场的建设还不够完善,缺乏有实力,有带动性的大中型企业,大部分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尚未步入产业化经营轨道。

2、文化产业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大都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其特点是政府职能的“管、办”不分,造成文化部门既管文化产业又办文化产业的混乱局面。事实上,我们所说的“文化产业”是大文化概念,而文化部门所管理的往往是“小文化”范畴,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图书发行、音像制品、文化旅游等行业就分属于其他职能部门管理。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基础设施薄弱,城乡发展不平衡。近年来,全市始终将文化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是我市的文化建设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水平不高,精神文化产品不丰富,远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

4、专业人才的严重缺失。在现在这个时代,人才是极其重要的。而目前,我市文化艺术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尤其是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缺乏。从文化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构成情况看,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缺乏大型文化活动的策划、编剧、项目包装、活动组织等方面的骨干人才。且现有的文化事业管理人才大多都不是专业人员,文艺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这就大大阻碍和限制了我们文化的发展。

5、财政投入不足,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资金和融资问题。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投融资困难,国内投融资体系的不健全,都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酒泉,这个位于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还不够发达的内陆城市,资金成为了发展文化

产业的短板。

三、酒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实践证明,人们越富足,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就越高。当前,伴随着我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对此,我们应乘势而为,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优势,尽快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继而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第一、精心策划好文化项目,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比如,社会需求如何、消费能力如何、经济发展如何等等。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发展规律、与当地的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相吻合的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因此,我们应立足我市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精心编制项目规划,并依托优势项目和资源引进战略投资者,着力谋划一批对社会资金吸引力强,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大的重大文化项目,打造标志性文化工程,如我市着力打造的“酒泉航天”和“敦煌飞天”这两大文化品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促进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二、优化文化产业体制,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应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实现“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从管理政府文化机构与设施为主向管理全社会文化为主转变,以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为主向以经济法律手段、间接管理为主转变。对现有的文化管理部门进行整合,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管理机构,完善管理机制,优化文化产业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特别是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大力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像“广场文化艺术节”、“十五分钟文化休闲圈”等活动,要逐步向农村渗透,促使城市优质文化向基层和农村蔓延,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地条件。

第三、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文化产业具有大投入大产出的特点,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其发展既要盘活存量又要增加增量;既要实现集约经营,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又要适当进行数量扩张,走外延扩大再生产之路。这就必须扩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区域文化产业投入的主体应多样化,要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坚持“谁

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加强专业文化队伍的建设投入。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最根本的内容是人才战略,所以必须把人力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战略资源,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管理。

文化产业是未来酒泉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酒泉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遗存众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对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全力推动酒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酒泉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发展湖北文化产业对策研究

发展湖北文化产业对策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课题组(王威孚、柯育芳;柯育芳执笔)

一、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对策

根据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我们认为,要发展壮大我省的文化产业,推动湖北在中部实现全面崛起,实现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的历史性跨越,必须首先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制约问题,上下联动,政府与企业同心,更新政府办文化的传统观念,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工作,奋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1、树立新型文化产业观

根据我们的调查,我们深深感觉到,发展文化产业困难最大的是观念障碍。特别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在这一方面,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辨证关系。过去,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人们往往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认识不清,或者过于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单纯地把文化当作社会公共事业来办;或者把文化的政治属性与经济属性混为一谈,单纯地把文化当作经济产业来办。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应当正确处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辨证关系,坚持两手抓,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互相促进,共同繁荣发展。要着力破除旧观念,树立发展“大文化”的产业观念,改变那种认为文化行业不能赚钱,不能成为产业的旧思想,把文化产业当成社会经济大产业去规划、去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市场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已经形成,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居于垄断地位。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 以上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垄断。美国还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频道中,60%-80% 的节目来自美国,几乎成为美国电视的转播站。美国影片产量占全球影片总产量的 6%-7%,却占据了总放映时间的 50%以上。2000年,美国影视和音像产品的产值首次超过航天航空业,成为第一大出口产业,它占据了40%以上国际音像市场份额。2002年,日本动画产业的市场总规模达2万亿日元,超过了汽车产业,成为该国支柱产业。伴随风靡亚洲的“韩流”,韩国已成为新兴的文化出口国家,仅2001年其电影出口额就达1100万美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华文化如何永葆其生命力和吸引力,发挥其创造力和影响力,昂首阔步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是必须做出回答的一个大问题。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跨国文化产业集团的影响和渗透越来越强;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在文化产品开发和传播中的应用更加深入和广泛。中国加入WTO,扩大文化市场的准入范围,允许国外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进入,都已经成为事实。对此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转变观念,1迅速行动,把自己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把自己的文化产品做多做好,把自己的文化服务做优做全,以此来应对外来资本和外来产品的冲击,抵制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使我们在激烈竞争中争得主动和有利的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先进文化必须确立“经济文化一体化”、“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新观念。经济与文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文化的作用。文化因素越来越多地渗入经济活动,成为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均收人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精神上、文化上和心理上的需要,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追求生活的内在质量,对音乐、影视、书籍、旅游、教育、数字娱乐等方面的需求极大地增长了。同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招商引资和员工素质的可靠保证,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在十六大四中全会的决议中,又把“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五种执政能力之一。所以,我们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冲破三个方面的观念误区,推动全社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即冲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并存、不可兼得的观念误区,树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思想;冲破发展文化必须依赖政府投入和政策保护的传统观念误区,树立政府职能是依法管理、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的思想;冲破“面向市场”就会导致意识形态领域失控的传统观念误区,树立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有利于发展文化经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思想等等,从而大大增强我们的文化消化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文化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不仅要大力出口一般商品,更要大力出口文化商品;要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寓意识形态于文化经济形态之中的战略,以经济手段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发展文化产业还有以下作用:(1)优化产业结构。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下游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第一、二产业的中心地位逐步让位于第三产业。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知识化、科技化、智能化水平高,能够以几十倍、几百倍的增幅升值其产品价值,具有传统产业无可比拟的优势。湖北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凭借其价值增幅大,投人产出比例高的特点,增加第三产业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升产业结构层次。(2)创造就业机会。发展文化产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切人点。一方面,文化产业门类繁多,劳动力的择业面相当广阔。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资本密集度大多不高,与制造业相比,同样的资金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3)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不存在物质污染,也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任何不良影响,符合现代经济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要发展湖北地区的文化产业,就必须对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对文化事业的管理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实现由过去“管脚下”到“管天下”的转变,从过去单一靠行政管理转变到依靠法律、行政、经济、舆论相结合的手段进行综合管理。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打破多头管理、重复管理和条块分割,侧重管方向,管宏观,创造环境,提供政策,搞好服务,实现政事、政企分开、管办分离,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就文化市场来讲,设立政府职能时,一要体现无歧视、公平竞争的原则,对本国和外国的经营性文化产品、服务都应给予“国民待遇”。二要体现透明和可预见性原则,尽可能地公开与文化产品贸易相关的法规、政策、措施和程序。三要提供政策法律保证,包括文化经济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四

要大力发展文化中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在协调、管理、组织、监督等方面的作用。

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许多文化公司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极大期望。我们调查时,江通动画公司董事长朱佑兰特别提出,希望有关部门能帮助文化企业加大融资力度,认为“内部机制和观念陈旧是目前束缚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中央已确定在全国35个单位和9个省市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行业遍及新闻媒体、出版单位、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艺院团、影视制作企业、印刷、发行、放映公司等。我省虽然不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省,但我们要比照试点省市的改革,积极主动,跟上甚至超过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争取走在时代的前列。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另一重大举措,是在政府推动下,让文化企业走集团化的道路。各级政府必须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文化产业要发展,必须适应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将经济规律和国情省情有机结合,走资源整合之路,走集团化之路,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现有条件下,我省集团化的路子,可采取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先在省直同系统内部组建集团。第二步,可实现在省内的跨行业、跨地域发展的大集团,这种集团必须以行政推动、以资产和业务为纽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建成全省统一 的分类别的集团。第三步,按照市场规则,实现多媒体、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组合,以真正实现资源的市场配置。

总而言之,新世纪的湖北文化发展,必须立足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以开阔的视野,以开放的思维,以特色文化为对象,以文化品牌为重点,实施跨行业、跨区域、跨省份、乃至跨国度的多元合作与多边协作。因为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不同国度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再只是属于本国度本地区本行业内部的封闭式、单元性的发展,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边渗透、多元合作的开放性动态式的发展。因此,新世纪湖北文化发展的重点还在于必须从观念上、从制度上破除以往的垂直系统的、封闭的行政管理意识与方式,实行政府协调下的跨行业跨地区的多边合作方式,聚焦特色文化对象与文化品牌工程,遵循双赢乃至多赢的市场法则,极大限度地调动、吸收、整合国内外和行业内外的人才、资金、技术、制度资源,加快湖北文化发展的速率,开创建设湖北文化强省的新局面。

三、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对策

在新形势下,应对全省的“大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价值评估,并对相关产业和市场进行调查,做出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创建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产业经营体制和经营组织,鼓励非文化企业、民间资本向文化产业投资,支持本地文化企业走市场化发展之路,积极吸引外地有实力、知名品牌的文化产业资本参与湖北的文化建设。

1、多途径、多渠道吸收社会资本,走开放式发展之路

积极鼓励多种所有制办文化,用开放的思维,多途径、多方面的吸收社会资本,积极发展个体私营、股份合作、股份公司、外资等多种形式的、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做到多个轮子一起转,多种形式一起上,使我省文化产业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在2005年7月22日闭幕的武汉首届“文洽会”上,民营资本占引资总额的67%,说明民营资本在今后的湖北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将逐渐打破现有的文化产业所有制格局,政府应

出台更加周详、明确、前瞻的政策,给予鼓励和扶持。

在现阶段,必须调整、完善文化经济所有制结构,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存、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现有的文化系统所形成的国有资产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坚持抓大放小和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和控制力。政府要在经营属性明确的一些产业领域,采取放弃股权、减持股权、出售、拍卖等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

要积极吸纳社会力量特别是外地资本办文化产业,使文化领域出现政府宏观调控、社会积极参入、产权结构多样、所有制形式多种、多方共同受益的全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必须降低文化产业企业的准入门槛。我省首届“文洽会”闭幕9个月后,据有关部门统计,到位资金突破20多亿元,其中武汉市12亿元,武汉盛世包装、国体武汉商城等项目到位资金大大超过签约额度,说明多方吸引社会资本取得了初步成效,情况令人振奋。“这充分体现了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体现了湖北文化产业的吸引力。”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产业,最终要依靠市场需求和自身的活力在市场经济中求得生存。但是,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扶持政策,是很有必要的。根据我省实际,目前还必须把政府投入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和政策导向。各级党委和政府不能一提吸纳社会资本,就放弃政府目前应该承担的一定的投资任务。除政府直接投入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还必须作到以下三点。首先,要在税收上进行优惠。其次,要在用地上给予支持。可以借鉴沿海地区的做法,允许文化事业单位在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对其享有使用权的房地产进行开发经营或置换出让,免征土地有偿使用费。第三,要在产业政策上实行倾斜,把文化产业纳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

政府在给文化产业以大力扶持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管理,不能只有扶持没有管理,并逐渐向以管理为主的角色转变,在一定的时机淡出文化产业的投资领域。目前迫切需要明确界定文化的公益性、公益经营性和经营性三类不同性质,能让社会资本进入的明确敞开大门,不能进入的领域则用法律的形式加以限定。

2、科学调整产业布局,明确重点,走突破式发展之路

这里的产业布局有两层含义。一是全省范围内各大产业之间的关系,也是要理顺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把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到整个产业发展规划中,找准文化产业在整个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是文化产业各行业之间、各区域之间、各重大项目之间的关系,要有重点地选择若干有发展基础、发展潜力的行业、地区、项目,予以扶持。

具体说来,根据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在行业的选择上上,要着力抓好现代传媒业、演艺娱乐业、图书出版业、期刊业、文化产品制造业、发行业。这六类文化产业,都是我省极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也是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要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将这些重点行业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品牌。

在地域上,要构建以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市为网络、带动辐射广大乡村的文化产业发展布局。特别是要将武汉建设成为区域性文化产业中心城市。发展区域文化产业,要重点推进经济基础好、文化特色浓、人流物流多的地区优先发展。武汉区域性文化中心的形成,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强劲辐射和带动作用将是巨大的。武汉市在整个中国中部地区中居于中心地位,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辐射能力,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并具有现代都市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特殊优势,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在全省最好。通过近十多年来的规划建设,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文化品位不断提升,借助中央“中部崛起战略”使其地区更显重要,整体形象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发展湖北的区域文化产业,首先要确立武汉在全省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要充分发挥其交通、人才、资源等优势,以会展业、广告业为主,辅以旅

游业、城市娱乐业、出版业、演出业等产业门类,把武汉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中心,全国重要文化产业基地,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国家区域性文化中心。

在重点项目上,要建一批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如多功能的影视城、娱乐城,高技术、高收益的文化产业园等。为了更好地扶持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实现多元合作、走联合发展之路,是必要的,特别要注意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协调,整合资源,逐步形成湖北以若干文化企业集团为主干的产业格局。

在选择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大项目时,一定要注意倡导和营造有湖北地方特色的产业文化。地区文化产业若是没有区域文化特色,就没有自己的生命力。在这方面,我们认为有五点必须注意。一要倡导具有荆楚文化特点的公司文化、工厂文化、社区文化和校园文化等;二要赋予商品的楚文化内涵,提升商品价值档次;三要开发文化旅游市场,发展旅游经济;四要将荆楚文化与湖北城市群文化和生态建设相结合,提升湖北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强湖北城市的文化功能;五是各种文化工程建设特别要有荆楚文化特色。

打造重点项目,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产业项目是文化资源进入市场领域实现产业效益的有效载体,也是文化产业实现市场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生长点。要按照“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地进行强强联合,走出一条高速发展的新路。在重大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政府要主动介入,不但要给予政策上的特别支持,必要时要将组织者、投资者、管理者三个角色集于一身。

(3)振兴和发展地方戏曲,培育群众文化市场,扶持群众文化产业

振兴和发展地方戏曲,首先要科学规划。科学规划的前提是科学地考察每一种戏曲生存发展所具备的诸方面社会历史条件。凡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人民需要的都要支持。要真正贯彻“双百”方针,促进民族戏曲多剧种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第二,必须扶正固本,重在建设。一是剧种建设。要使本剧种艺术成为随着时代与人民生活发展而发展的鲜活艺术。二是剧目建设。要树立精品意识和艺术创新精神,认真打磨本剧种的代表作。三是队伍建设。要大力培养各剧种编、导、演、音、舞、美各种优秀艺术人才。要推动戏曲表演团体的改革,以增强自身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第三,要大力加强艺术科学研究,建立剧种研究会,围绕剧种建设的相关问题,召开专题或综合的研讨会。

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一是要加强群众文化的宏观管理,按市场规律发展群众文化;二是要建设良好的群众文化设施,制定群众文化发展规划;三是要引导市民在精神文化活动方面的消费;四是要设立群众文化产业基金,改革文化投资方式和渠道;五是要完善群众文化经济政策。

在发展文化消费市场问题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正确认识文化消费市场的重要性,将它置于其他市场的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地位给予关注、扶持和培育。要充分发挥文化市场在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营造大流通、大市场格局,加快培育和完善文化产业的要素市场、劳务市场和产权市场,为文化产业的市场运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4)组建若干文化产业集团,与相关产业进行整合、联手,走共同发展之路

我省的文化商品竞争力不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规模化、实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使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利用,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品牌竞争优势。应当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文化资源的集中程度以及产业链的关联效应,加大对文化支柱产业的投入,加快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文化产业集团,尽快形成文化经济的生产力和竞争力。除已经

组建的以《湖北日报》为主体的报业集团、以湖北电视台为核心的广电集团、以湖北新闻出版局为核心的出版集团、以《知音》杂志为核心的期刊集团等外,还可将有荆楚特色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等著名企业加以整合,形成优势互补的文化产业群体。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产业的结合。目前,我省以软件产业、电子产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正在成为第四大产业,迫切需要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在技术和文化资源方面的整合,以大幅度提升其文化内涵的经济价值。例如,生产一个磁盘的成本仅3元,而设计具有一定文化和知识内涵的软件程序或电子读物则可以卖到成千上万元,其价值成千万倍增长。世界许多国家已经瞄准我国的巨大文化市场,急于抢滩登陆。在这种情况下,我省必须加大文化领域的产业整合力度,将文化资源与其他产业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文化产业与公众需要、与世界市场需要密切结合起来,推动文化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四篇: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初稿)

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提纲初稿)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二、国外(英、美)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英、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二)英国文化产业发展成功经验;

(三)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成功经验。

三、国外成功经验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加快城市软、硬件环境建设,吸引文化产业创意人才;

(二)调整教育发展模式,加快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三)重视政府补贴与规划的重要性,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第五篇:大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近段时间,在发展大文化产业课题调研中,我们与市直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实地考察了中心城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环境,并到长沙学习取经。在此基础上,思考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出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要借鉴创“三城”、办农运会的经验与作法,才能有效地推动大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大文化范畴内,我市中心城区的体育、教育、广电、报业相对发展较快,在省内兄弟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在中部设区市城市中也屈指可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市的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产业相对落后。但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产业又不是旅游和文化两个专业部门能够抓得起、做得好的事情。现在市里的一般工作方法是上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我们感到这种非常设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机构,要发展大文化产业很难真刀实枪地抓得起和做得好。回顾前几年创“三城”、办农运,之所以能够大见成效,是因为政府集中了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特别是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集中抓,有一支精干得力的队伍专门抓。因此,要想中心城区大文化产业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就必须借鉴创“三城”、办农运的经验,弘扬“××精神”,建立市区两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创新大文化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要整合部门行政资源,变分而治之、各自为战为统一管理、协同作战

目前,我市的文化旅游资源由众多的部门分而治之:旅游局管理旅游宣传促销、星级饭店评审、旅行社业务指导;文化局管理演出团体、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和重点历史古迹;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管理辖区内的规划建设;民宗局管理宗教事务和重点寺庙;林业局管理森林公园;城管局管理市区各公园。旅游局、文化局、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都是正处级建制,但有的或人少事多,或人多事少,或事多钱少,或钱少人少,很难开创工作新局面。大家都普遍感到,××不缺旅游资源,但缺文化包装,缺宣传、促销手段与能力。要在旅游上进行突破,必须用文化包装旅游,给旅游注入文化。但现在旅游局人手少,没有能力顾及;文化局和文联有人手,却没有这方面的硬任务;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独立作战,筹划规划建设方面的事情。我们觉得,可以重新洗牌,将文化、文联、旅游、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行政资源进行整合,统一领导、统一人员、统一经费、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对外可以保留旅游局、文化局和文联的牌子。这样,就可以让“文化包装生态,给生态注入文化”和“文化包装旅游,给旅游注入文化”成为硬任务;市直文化、艺术单位的所有创作演出人员的主要任务,都应当围绕旅游生态环境的包装和休闲娱乐文化的发展,来从事创作、宣传、演出、展示;广电、报业传媒要大力支持配合,为大文化产业发展宣传造势;市外宣工作的重点也应以宣传推介我市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生态休闲度假优势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我市难出巨资到央视和海内外媒体广告促销的尴尬,且能全面提升我市禅宗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的品位和名气。

三、要着眼于提高城市文化品味,在新一轮城市开发建设中,预留发展大文化产业的足够空间

随着新行政中心筹建工作的展开,中心城区重点向北拓展已成为定势。但如何才能把城北人气带旺?如果仅靠超市一类的商贸带动,就成不了气候、上不了档次。理想的办法是要以文化娱乐休闲带动,这就需要预留发展大文化产业的足够空间。几年前市里曾在袁山西南规划过近300亩的文化园区,但以后有了变更。纵观××中心城区近代现代的建设,还没有新出现像××台、古天文台、大成殿这样的传世之作。现体育中心建筑群,尽管目前在省内一流,在国内地市级也数得上,但限于都是现代钢架混凝土建筑物,使用寿命最多也只有100年。庐山号称万国建筑博览园,但庐山的旧建筑中,体量最大,档次最高的至今仍是上世纪30年代建成的庐山大厦、博物馆、图书馆和庐山剧院等几幢标志性建筑。因此,我们认为在行政中心和市政广场南边,应当规划一个比较大的文化中心广场(园区),预留大剧院(市会议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几大标志性建筑的地盘。可以用市场运作的办法,先行建设文化广场周边的娱乐休闲设施。在资金紧缺时,几大标志性建筑不宜仓促上马,避免建成经不起时间检验的低档建筑物,避免为后人留下骂名。如果将来能够在文化广场建成几幢高标准的标志性建筑物,成为××中心城市的传世之作,这对改善中心城区的文化生态,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具有历史意义。

下载巴林石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赤峰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之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巴林石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赤峰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之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汇编)

    一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展文化产业,也要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样,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江苏省淮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江苏省淮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文化产业管理121顾瑞 010612102 淮安又被称为淮阴,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同时也是我国五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于迪2013-3-28 9:34:41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01期摘要:黑龙江省富有美丽而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古老而独特的少数民族人文景观,应该合......

    六盘水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精选多篇]

    六盘水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肖石通〔内容摘要〕 六盘水市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市场日趋繁荣,今后还需要加强基础建设,形成文化产业链。〔关 键 词〕 文化产业 发展 研究〔作者介......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四、发展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建议性对策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

    中国农村文化产业研究

    中国农村文化产业研究综述 徐世平 称为21世纪“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我国学界对其的研究也颇多。而正如中国的文化产业在城市和农村......

    青岛市文化产业研究

    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金成毅班级:资源101学号:201003163 摘 要 针对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快青岛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积极发展新闻出版......

    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

    科技信息 0本刊重稿0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2010年第25期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以秦皇岛为例魏玉亭(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 河北秦皇岛06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