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市乌沙镇加快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思[大全]

时间:2019-05-14 18:4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兴义市乌沙镇加快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思[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兴义市乌沙镇加快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思[大全]》。

第一篇:兴义市乌沙镇加快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思[大全]

兴义市乌沙镇加快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思路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现代化建设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是实现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战略选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兴义市百万人口的战略目标,结合我镇实际,特拟定如下思路:

一、乌沙镇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乌沙镇位于兴义市西北部。处于贵州、云南两省结合部,西北与云南省富源县和罗平县隔河相望,东南与兴义市坪东办事处和白碗窑镇交界。距兴义市区12公里,是云南进入兴义的第一个乡镇,辖区有9个行政村,面积139.32平方公里。乌沙海拔在1100米-1759米之间平均海拔高度1406米左右,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形。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候15度,年降水量1350毫米,年日照时间1522小时,无霜期255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2010年底,乌沙镇总人口在32000人左右,其中镇区人口2000人左右,城镇化率为6.25%,少数民族4200人,主要少数民族有布衣族、苗族、回族、彝族等。目前全镇的主要规划主要在乌沙村、窑上村和牛膀子村,现已规划实施建设项目1个,即窑上新农村建设;完成规划编制2个,即乌沙新区和岔江农贸市场建设,拟规划建设项目1个,即兴义市乌沙镇大型综合物流市场。二、十二五期间推进我镇城镇化建设需完成的项目

(一)、窑上新农村建设

1、总体布局。窑上新农村建设占地210亩,总建筑面积81254.23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36520.12平方米,绿地率25.6%,容积率0.53%,建筑密度23.9%。可新建住宅252户,底层商铺166户。规划布局以贵龙山为中心,沿贵龙溪展开,总体布局强调山、水、镇的有机结合。形成“三带、两村、一站、两集”的规划布局结构,其中三带是指:贵龙溪滨河、商业、景观带,是由贵龙溪两侧的自然河岸与外侧的底商住宅和商铺组成的特色景观带。324商业带,是由现状324国道两侧的商住综合建筑组成的片区商业带。窑上片区中心商业带。两村:规划区内南北方向各一个汕昆高速搬迁安置新农村住宅村落和公共设施,一站是指公共汽车站;两集是指农贸市场和车载交易市场。

2、功能:

通过乌沙镇进行新市镇综合开发,整合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协调发展、滚动式开发的新格局,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生活和谐、环境优美、经济活跃的乌沙集镇。

——可以在乌沙镇区域内整合教育、医疗、疗养、休闲度假及体育等多功能,为新乌沙开发提供更多的推动力。

——可以改善乌沙镇区内的不合理商业区,居住区。——可以整合交通结构,改善324国道交通压力,提高片区通达度,全面整合交通体系。

(二)乌沙新区建设

乌沙新区位于乌沙镇区东侧,324国道以北,老乌沙以南,规划区有一条宽22米大道西接窑上新农村建设区,东至汕昆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南起324国道,北至汕昆高速公路,规划区面积110公顷。

规划布局:乌沙镇集镇新区规划结构为“一心、两轴、六区”的形式: ——一心:在规划区中部偏北部布置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

——两轴:集镇中心主干道是联系窑上片区和新区的主要通道,也是镇区的发展主线,另外与集镇中心主干道相交的 另一条主干道,一侧有景观河道和滨河绿地,既是经济的发展主线也是景观的发展主线。

——六区:两条主干道沿线形成的商业区,规划西侧保留自然山体形成的休闲区,规划形成的三个居住区及汕昆高速互通区附近的仓储物流区。

功能:

——可以加大乌沙镇农村产业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城镇化推进力度,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实现由剥夺农业到扶持农业的宏观经济转型,最大限度的支持和保护农业生产; ——加快农村通信及信息设施建设,实现我镇农产品信息网建设进度; ——可以有效的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可以有效加强农村社保体制的建设; ——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法制建设;

——可以集中加大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岔江农贸市场

岔江村位于兴义市境西部云贵两省边界处,距兴义城区32公里,距乌沙镇镇区18公里,全村现有居民895户,3788人。主要以种植辣椒和生姜为主。由于岔江集贸市场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明朝十一年宗贞皇帝在此过渡,明国八年永康桥修建好后在老渡口就设立一个市场,解放后,随着324国道线的建成,为了激活经济,将市场定在岔江,赶集时间为每周的星期五。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现已成为云贵两省三县(市)重要的农特商品集散地。由于原农贸市场较小,以路为市现象较为突出,每个场天入场人员高达3万余人,其中2万余人是云南人(古敢乡的扯扎村、呵坝村、热水塘村、岔河村纳格德村、普米村、白砂村、哈毕村、德厚村、谢歌村、长底村及其得乌、皂角树、小石桥、老寨、沙云、补长、石山脚、独家村、洞那、东革、弯河、普砂、老五衣、祭阳山与贵州接壤的14个村民组),车辆300辆,牲畜400头,交易额达100余万元。交易造成场路不分,交通堵塞严重,秩序混乱,使324国道过境车辆常因赶集而堵车,常达3、4个小时以上,使得途经324线到昆明的往返旅客、司机怨声载道,过往的货物特别是鲜货时间受到耽误,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为促进农村商品交易健康有序的发展,促进地方的经济繁荣,确保324国道线上的车辆顺利畅通,新修建一个现代化的功能齐全的大型批发综合市场已势在必行。

现状:乌沙镇生姜的种植面积达25816.7亩,按年产1.5吨/亩计算,产量达38725吨,除去人们消费掉45吨,能进入市场交易达38680吨。预计到2015年进入岔江市交易量达45680吨,2020年进入岔江市交易量达48000吨;周边乡镇:坪东(通过324国道进入岔江)、白碗窑(通过平白公路进入岔江)、雄武(通过平白公路进入岔江)、鲁布格(通过鲁岔公路进入岔江)四个乡镇2010年合计能进入岔江市场交易达22600吨,预计到2015年进入岔江市交易量达26900吨,2015年进入岔江市交易量达29200吨;云南省与贵州接壤15个村49个村民组,种植均以生姜种植为主,2010年合计能进入岔江市场交易达60800吨,预计到2015年进入岔江市交易量达69800吨,2020年进入岔江市交易量达76800吨。以上合计2010年进入岔江市场交易达122080吨,预计到2015年进入岔江市交易量达142380吨,2020年进入岔江市交易量达154000吨。

主要功能:

——按市场功能设置,主要分为车载、生产资料(生姜)市场;农贸百货综合市场;大牲畜市场。

——按农贸市场使用功能设置主要有营业(含摊位)区,辅助区、行政办公区三个功能区。

(四)拟建落红现代化大型综合物流市场 乌沙镇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结合市委市政府发展兴义市百万人口战略目标,承接坪东轻工业园区和乌沙轻工业园区建设,拉动乌沙经济长足发展,在乌沙镇乌沙村和牛膀子村结合部修建一个现代化大型综合物流市场已成必然。

建设规模:拟新建占地面积1000亩,新建物流仓库占地面积500亩,货仓1000个,指挥生活大楼一栋。

特点:

——交通便利。乌沙324国道、汕昆高速互通区为我镇大力发展物流提供了先决条件; ——物产丰富。乌沙周边煤矿资源丰富,农场品、工业产品逐年上升,为物流提供了可流之物。

——地理优势:乌沙是云南进入贵州的西大门,南昆铁路、汕昆高速、国道324等有利交通使乌沙成为重要战略地理位置。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我镇经济处于萌芽时期,目前全镇有8个企业,主要为冶金和水电,但总量不大、产业类别不多,严重缺乏规模以上的龙头产业且发展极为不平衡;产业布局不合理,难以形成集聚效益和辐射效应。城镇功能分区不明显,轻工业园区有待建设,基础设施还还不够配套,产业和城镇的发展良性互动格局还未形成。

(一)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发展不平衡,城镇规模效益不高,辐射、带动力亟待增强。目前我镇城镇化建设只是在乌沙村和窑上两村开展,其他村城镇化基本处于相对停滞状态。全镇规模仍然处于小、散、低、弱状态,难以承担区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城镇发展慢且布局不均衡,生产要素集聚力不强,整体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弱。

2、城镇产业发展滞后,功能不完善,特色不突出,城镇扩张缺乏内在动力。

3、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机制不活,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

4、城市公共资源没有有效盘活,城乡发展不协调,缺乏后劲。一是土地一级市场垄断不够、二级市场发育不全,部门职能及乡镇管理欠缺,私下买卖交易土地现象较为突出,扰乱了土地市场秩序,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二是建设管理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农民擅自占用耕地修屋建房突出,缺乏有效的规范监督,构成了城镇建设发展的不利因素。

(二)城镇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城镇化的认识不够,战略意识不强,指导乏力。少数领导干部对城乡建设与城市化了解不多,对规划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足。

2、对城镇化的经济支撑薄弱,推动力量不足,“造血”能力不强。城镇建设重点长期局限于镇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作用难以实现,基础相当薄弱。

3、城镇发展规划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一是规划的基础薄弱,体系不完善。

4、城镇资本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形成。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渠道尚未建立,城镇建设资金缺乏,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土地出让金作为主要资金渠道之一,市场的运作尚不规范,造成一些地方的土地出让价格不能真实反映其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环境不优,招商引资难。

四、思路与对策

按照兴义市发展城镇化发展的大思路,围绕兴义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全力打造100万人口目标。坚持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一起抓,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分类指导,依靠群众,稳步推进我镇建设。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逐步建成功能分区明确、配套设施完善、生活环境优化、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镇。

(一)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把加快城镇化发展作为一个重要战略,组织打好总体战。要把推进城镇化发展纳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要负总责,亲自搞调查研究,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其他成员要协同作战,明确分工责任。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加强协调,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齐抓共管,形成整体合力。设立建管专职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二)确立明晰的城镇发展原则

1、突出重点。目前,全镇共有9个行政村,由于自然、地域、经济、社会等条件的差异,发展小城镇不能平面推进,更不能一哄而上,必须要有重点,否则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在现阶段我镇建设的重点主要为窑上新农村的建设、乌沙新区建设、岔江农贸市场的建设和落红大型综合物流中心的建设。

2、注重特色。主要是指城镇的街景环境、建筑、文化、风俗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镇貌和风格。在建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我镇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经济基础。

3、科学规划。规划观念要更新,思路要宽,眼光要远。规划建设,要统筹谋略,科学布局,形成有利于发展、方便生产生活的合理网络。规划必须高起点,体现科学性、长期性、可行性和配套性,坚决防止和克服随意性,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

4、良性循环。城镇化建设的目的是合理布局城乡空间,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城镇建设除了要注重工业、商居建筑的建设外,还要加强包括水、电、路等在内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文教体卫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做好绿化、美化工作,使城镇建设与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相适应。

(三)合理定位城镇发展模式

1、立足自身独特的优势,做好城镇的性质功能定位。乌沙镇地处兴义市北部,依山傍水,气候宜人,自然、地理优势得天独厚,加之革里彝族文化等积淀深厚,民风纯朴,因此立足自身独有优势,打山水牌、打历史牌,走特色路,定位为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生态城镇是比较符合实际的选择。

2、做好规模定位,城镇的规模必须依托经济总量,实现与产业、市场的相互促进。产业和市场是农村城市化的发动机,是发展城镇的关键和基础。城镇建设的发展规模必须以产业和市场所形成的经济总量为依托。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明确城镇功能特征上找准路子,切实把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速度与城镇功能建设的有机结合。

3、做好建筑风格定位,城镇的建筑风格必须体现地方特色,突出时代感和文化底蕴。风格,就是一个地方的脸谱,有特色才有灵气,才有生命力。城镇建设,必须突出当地的地理区位特色,体现资源、产业、文化、历史、经济等个性,同当地人文景观和文化传统有机结合起来,通盘考虑,提高文化品位。

4、注重效果,兼顾各方面利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城镇发展,必须注重人口、资源、经济、生态的协调与均衡,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要始终把握住城镇建设的基本内涵,面向现代化、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重视城镇功能的高效发挥和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重视生态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

(四)高起点科学规划城镇

推进城镇化工作,要把规划摆在首要位置来考虑。

1、明确城镇定位。乌沙镇要围绕“窑上新农村建设,乌沙新区建设”为主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适度超前,全面强化交通道路、供水、供电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全镇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力争2020年达到50%。

2、加强规划控制。一是规划编制上要形成特色。新区以体现现代气息为主,规划布局、建筑式样均要大气。

(五)高质量精心建设城镇

1、锁定建设目标。“十二五”期间,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确保乌沙中心城镇建成兴义市文明卫生乡镇,我镇城镇化率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力争2015年全镇城镇化率达到21.25%,镇区人口达到7000人左右,是2010年的3.5倍。

2、推进重点工程。一要完善全镇路网布局。首先要抓好“建、管、养、运”工作,目前我镇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力争在2015年底实现我镇组租通。“十二五”期间,要服务好汕昆高速公路的建设,做好乌沙村互动区的规划建设。

3、加快区域建设。一是加窑上新农村建设和乌沙新区的建设工作,规划好乌沙轻工业带的规划编制工作,力争在2015年底完成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促进工业产业的发展。加大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促使企业尽早入园,生产要素尽快入厂,快速形成生产力。同时,二是加快革里生态旅游景区的打造,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三是建设建材、农贸、车载交易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完善城镇功能,改善 “脏、乱、差”现象。

(六)高水平精细管理城镇

管理是城镇发展的灵魂和关键,管理也是生产力。要加强城镇日常管理工作,探索有效办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城镇管理水平,推进城镇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建设。一是加强政府对城镇规划和建设的宏观管理。完善来乌沙镇镇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在城镇建设和管理中的指导作用,强化城镇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加强城镇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开发管理。二是建立全方位、高效的管理体制。加大对违法占用、挖掘城镇道路以及乱停车、乱设摊点、乱设广告和占道经营等行为的整治;三是提高村民素质,杜绝不文明行为;

第二篇:加快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新闻日期: 2011年09月20日 09:59:39

人民网河南频道讯市六次党代会勾画了濮阳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段喜中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工作任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城建、发改、规划、交通等部门肩负着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的重要使命。

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濮阳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事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濮阳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强力实施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的意见》、《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保障。加快推进城镇化,必须牢固树立“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用市场经济观念经营城市、按旅游景区标准建设城市、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城市”的理念,坚持市、县、乡(镇)三级联动,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核心”带动、县城“骨干”支撑、小城镇“支点”吸纳的作用,不断增强城镇承载力、带动力、辐射力和竞争力。

实施“北进东扩”战略,着力打造省级区域性中心城市。按照“北进东扩”城市发展战略,推进濮阳县城“中心城区”清丰县城一体化,加速濮阳中心城区与现有油田基地、老城区的融合,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形成核心增长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构建豫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新型社区四级城乡体系。按照“新区树形象,旧城换新貌,建筑有品位,文化显特色的总体要求,突出城市特色,用2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实施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通过管理、改造、建设、教育等有效途径,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景观、环境卫生、城市管理和市民文明素质的大提升,带动城市竞争力显著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分四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至2011年春节前)以集中整治市容环境“六乱”为重点,启动部分设施改造和规划建设项目;第二阶段(至2011年5月1日前)以城市设施改造为重点,巩固市容环境“六乱”整治成果,有计划地推进城市建设;

第三阶段(至2011年年底)以城市建设为重点,实现管理出规范、改造出效果、城市出形象;第四阶段(至2012年年底)全面展开城市建设,推动中心城市大发展、大提升。

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管理提升成效显著,城区市容市貌明显改善;改造提升效果明显,绿化、美化、亮化改造进展顺利;建设提升态势良好,濮阳新区和东南片区路网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城区在建房屋加快推进。当前,要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加快推进濮阳新区和东南片区建设。强力推进濮阳新区“五纵四横”路网和供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长庆路南延、胜利路东延等8条道路建设,年内新修城市道路力争突破50公里。二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第二污水处理厂、建筑垃圾消纳处置工程、保障性住房、在建房屋建设,完成市污水处理厂脱氮升级改造、地下水源续建工程、外来气源输气工程等项目建设。三是加快推进中心城市改造提升。大力实施城区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工程,加大力度推进城中村、旧住宅小区、旧商业中心、旧商业街改造提升。四是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树立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城市管理理念,严管重罚、严防死守,完善

城市管理体制,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积极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增强城乡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按照复合型城市、紧凑型城市及绿色低碳、城乡统筹、全域规划、组团式集群发展的理念,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各类规划,实现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全覆盖,引导城乡建设和城镇化健康发展。在全面完成县(区)域村镇体系规划、村庄布局规划、乡镇总体规划、中心村(社区)规划编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县(区)域村镇专项规划、各类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的修编和编制,形成中心城区和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层次分明的发展格局。注重城乡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实现城市(村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的“三规合一”,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旅游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相衔接,形成科学合理、统一配套的规划体系。认真开展了濮阳新区总体方案构想、新区空间战略规划编制方案和濮阳新区规划建设研究等前期工作。编制完成了8个省定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三项规划。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区建设与中心城区改造提升并重,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濮阳在豫东北区域的中心城市地位。加大中心城区改造提升力度,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适宜人居的新型城区。按照“组团式、集群化”发展理念,优化空间功能布局,促进组团产业集聚发展,完善基本功能,构建周边与中心城区的便捷交通网络,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的城镇集群。到“十二五”末,力争建成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0万人的大城市,充分彰显中心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龙头作用。

提升城市功能。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以大项目为载体,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城镇发展的功能支撑。用2到3年时间,打通城市断头路。抓好南水北调受水城市供水配套工程和引黄供水系统改扩建工程,提高供水能力,保障供水安全。完成与渝济供气线连接工程,敷设高压外环储气工程,中心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5%。增加集中供热能力,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工程”,增加中心城区绿量,三绿指标逐年增加,到2012年,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绿地率达到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5平方米。启动污泥处置、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处置场等环保工程项目。2012年年底前,中心城区垃圾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在90%以上。

打造城市水域亮点。加快编制城市水系规划,打造城市亮点。加快濮阳市引黄调节水库建设,谋划金堤河北岸开发,加强马颊河、濮水河综合治理,实施“亲水临河”城市水系工程,引水入城,引水入园,形成“清绿交映、水城一体”的城市水系景观。实现沿河两岸污水排放的根本整治,建设高效可靠的地下污水排放网络,彻底实现城市水系水质的根本好转。

加快旧城改造。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推动、因地制宜的原则,以现有建成区内城中村、旧住宅小区和旧商业中心改造为重点,全面推进旧城改造。对设施不配套、功能环境差,但尚可使用的旧住宅小区进行改善。对不具有改善和保护、利用价值的旧住宅小区进行改建,争取2012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旧住宅区改造任务。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2015年前现有建成区城中村要全部完成改造。妥善解决拆迁安置、就业社保、集体资产处置、身份转变等问题,加快中心城区内现有旧商业中心区、商业街区改造,整合优化提升商业业态,加快

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综合性功能区。

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按照“向心布局、组团发展、两规衔接、四个层次”的指导思想,构建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一是优化行政区划,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把临近中心城市的县改设区,使中心城市形成一个中心城区、南北两个副中心城区。按照复合型新区的理念规划建设新区,优化居住、产业、生态布局,实现城乡统筹、产业协调、产城互动发展。加速周边县城与中心城区整合,南部副中心城区以濮阳县城为主向南亲水临河发展,作为历史文化和商贸服务区;北部副中心城区以清丰县城为主突出居住、文化、教育功能,作为产城互动和生态宜居示范区。二是提质扩容发展县城。支持南乐、范县、台前县城与周边城镇组团发展,突出特色,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三是发展壮大小城镇。支持中心镇特色发展,建设专业园区,促进农村人口就近向城镇转移。积极推进撤乡建镇,“十二五”期间积极推进经济基础好、特色突出的乡撤乡建镇,建成各具特色的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四是积极稳妥发展新型农村社区。用城市社区管理服务的理念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

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坚持“产城融合,产城一体”,以产业集聚区发展为重要载体,实现经济增长和人口集中。中心城市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端绿色化工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北部的清丰县重点发展食品和家具制造业;南部的濮阳县重点发展医用新材料。其他县城产业错位发展。南乐县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范县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加工业;台前县重点发展羽绒服装和石油化工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商贸、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吸纳就业、促进消费、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产业发展,广泛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人口聚集,加快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形成依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良性互动发展的态势。

加快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南林高速东延、濮范高速东延、德商高速范县段的规划建设,在我市境内形成“井”字型高速公路网络,实现河南高速公路网与山东和环渤海高速公路网的全面对接,彻底打破豫东北地区的交通瓶颈制约。积极开展市区—东明黄河大桥、柳屯—濮城、清丰—南乐、濮阳县城—黄河、范县—台前等快速通道前期工作。推动三条干线铁路在濮阳境内交会。协助推进晋豫鲁铁路尽快通车。加快郑州经鹤壁、濮阳至济南客运专线、安濮荷铁路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来源:濮阳日报)

第三篇:加快城镇化进程 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加快城镇化进程 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宿迁于1996年建市,下辖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城区和宿豫区,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人口531.53万,是江苏重要和新兴的中心城市,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城市群中一朵艳丽的新葩,作为江苏、安徽两省之通衢,宿迁人杰地灵、资源丰富。

一、宿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城镇是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的地方,是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镇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建市以来,随着经济建设和工业化的全面推进,宿迁城镇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化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一)城镇人口比重上升。2009年,宿迁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33.3%,比2008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城镇户籍人口达到136.76万人,占总人口的25.8%,比1999年增加100.25万人。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9.5个百分点,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这除了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建市以来,宿迁把城镇化作为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一方面努力发展经济, 推进工业化进程,使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向城镇聚集,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根据市情需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村区划调整,将人口规模较小、区位优势不明显的乡镇并入经济实力强、人口密度大的中心镇,通过撤乡改镇、乡镇合并、镇镇合并、镇改街道,整合资源,发挥中心城镇对区域发展的集聚和带头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二)城镇数量不断增长。建市以来,宿迁城市建设迅速进入全面发

展阶段,城镇数量迅速增加。各区、县积极整合资源,对人口规模较小、区位优势不明显的乡镇进行撤并,撤乡改镇或乡镇合并,以发挥中心城镇对区域发展的积聚和带头作用。全区乡镇总数从2000年的126个减到111个,减少了15个,其中乡的数量下降14.3%;而建制镇的数量则增长11.9%。目前全市乡镇平均人口4.53万人,平均面积68.9平方公里。

(三)产业聚集效应显现。建市以来,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聚集程度提高,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城镇化进程依靠二、三产业双轮驱动。2009年,三县两区的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81.2%,比1996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6%,比1996年提高13.1个百分点。同时,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由1996年的46.3 %调整为59.8%,上升13.5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由1996年的35.9 %调整为43.3 %,上升7.4个百分点。

(四)中心城市规模显著扩大。建市以来,宿迁加大区划调整力度,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发展空间,使中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区行政地域面积从1996年的136平方公里扩大到944.7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规模由1996年的26.5万人扩大到136万人,比1996年增加100万人,增长46.9%,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25.8%。中心城区暂住人口由1996年的24.92万人增加到58.76万人,增加了33.84万人,增长135.2%。城市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

二、宿迁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的发展。2009年,宿迁地区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1.2%,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46.6%,非农产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59.8%,而城镇化水平低于非农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40.8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低7.1个百分点,比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低16.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例系数只有0.85。这反映了宿迁的城镇化与产

业非农化不同步,城镇化的发展滞后于产业非农化的进程。

(二)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不强。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我市还处在集聚发展阶段,缺乏功能强大的经济中心区域,各1区、县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较弱。小城镇数目虽然较多但增长缓慢,县城镇规模偏小,功能偏弱,集聚能力不强,吸纳生产要素、转移农业人口的能力较弱。同时小城镇布局过于分散,缺少相应的产业支撑,集聚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较小,核心竞争力不足,城镇功能不明显。

(三)城镇化内在质量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上,盲目攀比,乱铺摊子,只追求城镇区域的扩大,不重视空间组织的优化和城镇功能的完善,造成中心城镇规模扩张过快,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城镇管理水平上不去,医疗卫生设施不配套、科技教育发展滞后、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地方在城镇发展中,不注意挖掘本地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一味地模仿他人的东西,没有彰显出自己的城镇特色和建筑风格,甚至连道路名称都照搬外地。个别地方在老城改造时过度开发,对文物古迹、历史街区的抢救保护不够,造成城镇原有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特色丧失殆尽。

(四)区域协调发展不够。由于缺乏系统的区域城镇发展规划的引导,宿迁城镇化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受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的影响,各地在城镇化发展目标上缺乏明确的区域分工,城市主导功能定位不清,产业结构趋同,在发展中缺乏协调和沟通,影响了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存在着重城轻镇、重镇轻乡的倾向,乡村居民点建设分散,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比较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2009年宿迁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0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83元,城乡居民收入的比例由1996年的2.11:1扩大为2.34:1。

三、加快宿迁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宿迁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换代、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扩大消费需求、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新形势下,宿迁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并进,坚持大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镇,积极融入宿迁城市群和徐州都市圈,以科学规划为依据,以产业支撑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推动城镇化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一)发挥规划先导作用。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调控城镇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依法管理和建设城镇的重要依据。推进宿迁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加强规划研究与制定,增强预见性和前瞻性,适时、动态、超前研究编制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要全面把握城镇化的发展规律,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保证规划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要统筹区域城镇化发展,合理确定各区、县城市发展目标,加强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分工协作,实现城市优势互补和区域共同发展。按照经济社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总体规划、行政区划“四划合一”的思路,合理定位各级城镇的规模和功能,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措施,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区域城镇体系。按照尊重科学、统筹城乡、服务经济、突出特色的要求,制定城镇化发展纲要,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根据城乡资源环境容量,切实加强城乡空间管治和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要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以规划引导城市科学发展,以规划促进村镇建设水平的提高。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明确规划实施的主体和责任,加强对规划

实施的领导和管理。要完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规划实施中的偏差,保证规划全面实施。

(二)加快发展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加快工业发展,提升工业化水平,对于推动宿迁城镇进程至关重要。要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并进,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方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促进重点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全面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进程。要加大工业投入,通过项目带动,形成支柱型经济增长点,扩大宿迁工业总量,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要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推动社会资本和资源向优势企业、优秀企业家集聚,加快培植一批主业突出、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发挥支撑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和大集团,形成工业经济的中坚力量。要围绕支柱产业的配套延伸和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对原料型、低效型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形成链式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培育产业集聚区,加快形成区域经济特色。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利用外资,积极整合资源,强化功能特色,吸引更多的外资项目落户宿迁。要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现代技术、现代管理手段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保证社会的基本就业。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提升产业结构层次。要加快发展商贸旅游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培育发展商务服务业,放手发展社区服务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三)加快发展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县城是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市域城镇体系中联系城乡的关键环节。提高县城发展水平,可以增强其接纳上一级或同级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的能力,为上一级中心城市提供发展空间,也可以发挥县城沟通城乡联系、协调城乡发展的纽带作用。重点中心镇是县域中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乡镇具有较强辐

射能力的建制镇。从县域经济层面来看,县城是县域经济的龙头,重点中心镇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兴县必须强镇”,推进城镇化,应加快发展县城、择优发展重点中心镇,提高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要增强县域发展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的区域中心职能,提高县级规划建设水平,加快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县城经济实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县城对周边城镇和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要坚持择优培育的方针,对区位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中心镇,给予更大的发展空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培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拳头产业或特色产业,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完善服务功能。要把重点中心镇建设成为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其中有条件的少数中心镇要发展成为小城市,以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关键和核心。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为城镇化创造了条件,城镇化的发展要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开辟道路。苏北地区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现代化新农村目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从有利于发挥城乡优势、形成城乡特色出发,充分发挥城市在产业、市场、信息等方面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形成城乡产业联动、优势互补的良性格局。要打破长期以来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机制,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与进步。

第四篇:黔西南州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

州党发〔2010〕14号

---------------------------★-------------------------------------------------------

------

中共黔西南州委 黔西南州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0年8月29日中共黔西南州委五届十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州委、州政府“一二三四”科学发展思路的要求,大力弘扬贵州精神,强力推进城镇化,全面提升我州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结合我州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在增强经济实力、发展民主政治、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文明程度。只有加快城镇化进程,才能不断增强城镇功能,提高产业集聚能力,实现经济总量迅速扩张,才能优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破解二元结构矛盾,使人民群众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才能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教育文化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和民主法制意识,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才能集约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近年来,我州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的机遇,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城镇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9年,全州城镇化率达到27.1%,城镇化即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但总的来看,我州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城镇化率仍很滞后,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根本途径。

(二)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实现我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战略选择。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抓手。加快城镇化进程,对加快我州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全面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区域结构的合理布局,增强经济发展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州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期,面临着诸多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中央和省相继对加快城镇化进程作出了一系列安排部署,为我州加快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随着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我州城镇化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把我州城镇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城镇化水平直接决定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2005年,全国、全省和我州城乡收入比为3.2:

1、4.4:1和4.5:1,到2009年,分别为3.3:

1、4.3:1和5.1:1,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我州属喀斯特岩溶地区,不少农村群众还居住在深山地区和石山区,地处边远,居住分散,难以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加快城镇化进程,对于改善人民群众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有利于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有利于更多的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更多的农民转移为城镇居民,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有利于促进现代文明潜移默化地改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提升文明水平。

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总体目标,按照“一二三四”科学发展思路,统一思想,集中心思,凝聚力量,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相协调、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相统一、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扶贫开发相结合,着力抓好城镇建设规划、强化产业支撑、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镇管理,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共同繁荣,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规划指导原则。以城乡规划和城镇规划统揽全州城镇化发展全局,切实做到用地必有规划、建设必有规划。注重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导向性,增强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产业培育、区域发展、生态建设和城镇建设的引导调控作用。二是坚持产业支撑原则。把产业发展放在推进城镇化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科学合理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轻工业,增加城镇就业岗位,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城镇化提供发展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三是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把解决更多的农业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突破口,按照因地制宜、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的思路,以城镇路网建设带动城镇规模扩大,以新城区建设带动老城区改造,以中心集镇建设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四是坚持重点突破原则。在统一规划、全面部署的基础上,优先发展区位有优势、产业有亮点、发展有潜力的建制镇和重点镇,以点带面,突出特色,增强小城镇的竞争力和集聚力。五是坚持体现特色原则。根据城镇自身条件,科学确定城镇发展定位,把城镇建筑的民族文化、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起来,塑造各具特色的城镇建设风格。六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立足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合理确定城镇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七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城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州各族人民群众,防止与民争利,更不能以牺牲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代价来推进城镇化。

(三)目标任务。城镇人口有序、较快增长,全州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到2015年达到35%,力争达到38%;到2020年达到43%,力争达到46%。加快推进城镇建设步伐,按照城镇的远期承载能力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城镇,逐步完善市政设施,努力普及城镇用水,搞好城镇污水处理、城镇生活污水再生利用、县城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廉租房、公租房建设力度,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加大机动车尾气、饮食油烟、建筑扬尘和噪声等综合整治力度,到2015年各县(市)城镇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超过300天。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条件较大改善,2020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镇管理明显加强,城镇功能齐全、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四)发展重点。一是加快全州城镇体系建设。以“州市共建”兴义市为着力点,以建设“兴(义)兴(仁)贞(丰)安(龙)半小时城镇经济圈”为主抓手,以普(安)晴(隆)、册(亨)望(谟)县城为中心分片组团发展为助推器,推动顶效开发区融入兴义城市建设圈并作为全州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坚持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用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加快构建全州一个中心城市——兴义市、一个城镇经济圈——兴兴贞安半小时城镇经济圈、两个片区组团发展——普晴、册望的“112”特色城镇体系。二是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着力实施“州市共建”工程,加快兴义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按100万人口中心城市和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休闲旅游中心进行规划建设,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壮大经济实力,增强辐射带动和服务能力。三是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要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区人口规模,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力争早日发展成为中等城市。以中心乡镇所在集镇、交通节点为重点,着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努力建成一批环境良好、功能突出、特色各异的卫星小城镇和城镇集群。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

(一)加强城镇规划编制。一是超前谋划好“十二五”规划。根据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特征,在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的基础上,认真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加快与中央、省重大项目的对接,把城镇规划融入“十二五”规划之中,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加快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兴义市要按照100万人口发展战略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兴仁县、安龙县、贞丰县要按建市标准加快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三是加大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力度,实现中心区控规全覆盖,为规划设计、土地供应和建设管理提供保障。四是加快县以下建制乡(镇)总体规划编制,用1-2年时间完成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实现小城镇总规全覆盖。五是加快“村级规划”编制进度,争取年内实现村级规划全覆盖。六是加快完善或深化城镇道路、园林绿化、污水垃圾、公共交通、消防燃气、电力通讯等城镇基础设施以及园区建设、风景名胜、历史文化保护等各项专项规划编制,实现城镇规划体系全覆盖。大力推进城镇规划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建立和完善城镇规划管理监督制度,坚决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

(二)强化城镇化发展产业支撑。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五个培育”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城郊农业、观光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重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合作社建设,抓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大力推广“晴隆模式”、“坪上模式”、“顶坛模式”、“者楼模式”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经验,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延长农业产业链,使农特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能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不断推进我州农业产业化。二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我州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调整和优化工业区域布局,抓好园区建设,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继续发展煤炭、电力、烟草、化工、建材、冶金、制药、食品等优势支柱产业,着力发展符合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要求的附加值高、就业容量大的新型工业,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扩大城镇就业、聚集城镇人口。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把我州建设成为西江上游经济区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深加工开发基地。支持优势骨干企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通过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探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是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在加快发展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上,重点加快现代物流、旅游、金融、信息、中介、家政、房地产、物业管理、体育健身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增强城镇对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形成新的经济与就业增长点。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出版发行和会展等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文化骨干企业,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充分挖掘我州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人文景观、红色旅游、自然遗产等旅游资源,努力打造以布依族、苗族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品牌,打造以黄金为原材料的饰品及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征的旅游商品,打造以“山水长卷·水墨金州”为核心的外宣品牌,打造以中国万峰湖野钓大赛、中国“史迪威公路”贵州晴隆24道拐汽车爬坡赛为核心的激情旅游品牌,打造以马岭河峡谷——万峰林为主景区的喀斯特精华之旅,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新兴支柱产业,促进和带动城镇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汕昆高速黔西南段、惠兴高速黔西南段、晴隆至兴义高速公路建设,早日开工建设望谟至安龙高速公路,抓紧实施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建设,确保早日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标,大力推进西南水运出海中通道扩建项目建设,做好长沙至昆明快速铁路黔西南段、黄桶至百色铁路黔西南段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兴义机场扩建工程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航线,进一步完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加强城际交通与城内交通衔接,优化城镇路网结构,合理配置主次干道和支路网密度,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采取在城镇主干道两旁绿化的方式预留土地,确保今后城镇发展需要。要优先实施和完善城镇道路,加大城镇主要街道油化改造,打造等级结构合理、方便快捷、纵横交错的城镇交通道路路网体系,提升城区道路的通畅水平。优先发展城镇公共交通,加大对城镇公共交通设施的投入,完善城镇公交设施体系,提升城镇公交服务水平,促进城镇公交向郊区和农村延伸,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乡乡通公交。二是加快水网建设。坚持做到因时、因地制宜,管网配套,库网结合,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县县通网络,乡乡建水网,村村有管道,逐步实现全州“大水源+大水网”的水利设施网络化。加强供水设施、节水系统和水源工程建设,确保每个县城有一座中型以上水库或几座小型水库,确保每个乡镇有一个以上小型水源供水工程。三是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善供电网和信息网络,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现代远程教育、人口管理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加强地下管网建设,统筹协调各类工程管线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鼓励采用市场化方式建设地下公共管沟。采取政府投入、市场经营管理的方式建设一定数量的城镇公厕。加强城镇防洪、人防、消防、防疫、抗震、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等公共安全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提高快速处理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四是加快绿化亮化工程建设。县城规划区内要规划建设占地一定规模的城镇公园,满足市民休闲活动需求。加大对城镇道路绿化、公园绿地、山体绿化、河道区域绿化及建筑物立面绿化的力度,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功能配套、景观良好、整洁文明、生活舒适的生态宜居城镇。实行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和垃圾分类收集,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五是加快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服务设施建设,要把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等文化设施和城镇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设施,以及城镇公共卫生设施和乡(镇)卫生院等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同步建设。

(四)建立健全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完善教育管理办法。调整现行的学籍管理办法,保证进城落户家庭和其他进城务工人员的适龄子女与城镇居民的子女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完善培训就业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就业创业的有关文件精神,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创业、事业、产业来促进就业。加快建设州、县、乡三级就业培训制度和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的作用,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和职业技能培训,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良好的就业和生活环境。三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在国家建设项目和城镇建设中的被征地农民,按照已经出台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办理社会保障。对域外及农村进入城镇落户的人口,实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政策,并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确保失地农民和进城落户人口的基本生活。四是建立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制度。大力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为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的进城务工人员解决住房难问题。通过新建、改建、购置、租赁等方式筹集廉租住房房源,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现有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有效整合资源,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异地移民搬迁,搞好50户以上村寨内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五是完善医疗和社会救济制度。加快完善疫情信息网络体系、疾病控制体系、医疗救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提高预防、抵御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快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城镇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完善社会救济制度,对老弱病残、鳏寡孤独、城镇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

(五)努力提升城镇品位。一是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完善政府监管、社会监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制定《黔西南州城镇建设管理条例》,统筹推动全州城镇建设与城镇管理工作。深入推进“整脏治乱”,加快消除管理死角和服务盲点,切实提高道路交通、市容市貌、社会治安、流动人口、社区物业等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权责清晰、主体明确、目标具体、责任到位的服务型城镇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城镇运行数字管理、在线监控、自动响应、应急处置系统,逐步实现城镇管理精细化、全时段、全方位覆盖,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二是突出城镇个性和特色。按照城镇功能定位,把培育城镇个性、塑造城镇形象作为城镇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既要着眼于现代城镇发展,又要传承我州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建设一批标志性建筑,开发一批特色街区,推出一批文艺精品,举办一批重大活动,彰显黔西南州发展、团结、奋斗、创新的精神风貌和山水园林、舒适宜居、和谐幸福的城镇魅力。三是增强城镇文化内涵。着力加强城镇文化建设,逐步新建和改造一批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文化馆、博物馆、军史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加强革命文化和党史遗址保护,加强原生态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保护,协调解决好建设与保护的矛盾,注意保护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文明城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市民自觉讲文明话、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创文明城。

(六)推进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一是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县城、中心镇落户条件,降低农民进城门槛,简化手续,加快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凡本省籍农业人口在城镇有相对固定工作和相对固定住所半年以上的,凡本省籍农业人口投靠居住在城镇非农业户口亲属的,凡本省籍农业人口退役军人有相对固定工作和相对固定住所的,凡农业人口符合相关户籍政策规定的,都可以按规定办理城镇非农业常住户口。对于外省籍在我州城镇经商、创业和从业人员及其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实行统一的居住证制度,与当地城镇户籍人口享有同等待遇。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可选择享受在城镇或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各县(市)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新途径、新举措。二是大力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充分挖掘城镇建设用地潜力,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对城镇建成区内的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要有计划依法统一收回或收购,实施政府储备。各级政府要统筹好城镇土地供应,运用市场机制有效调控地价。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探索实行进城农村家庭原有住房按一定标准转换经济适用住房,其在农村的宅基地和节余的农村建设用地指标转换成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给予迁入地使用。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流转办法,激活城郊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推进政府统一规划,建设商住小区进行集中安置。鼓励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参与城镇建设或兴办企业。三是创新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各级政府要积极发展各类城建投资公司和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足额注入资本金,完善治理结构,实现商业运作。广泛吸纳社会资本、企业资本和国外资本等,采取合资、合作、独资、资产置换、BOT等多种形式,参与市政公用设施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最终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鼓励有条件的优秀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城镇土地资产和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可授权城建投资公司经营,统筹运作,滚动增值。探索对城镇道路、桥梁、公园、广场等基础设施,实行市场化建设与管理,对城镇无形资产进行经营,将无形资产置换成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四是大力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国有市政公用事业企业尤其是供水、公交、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镇绿化施工与养护等企事业单位,要逐步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逐步改组成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城镇环卫保洁、市政设施维护等要打破行业垄断,逐步推向市场,实现建管分离、管养分离,勘察设计单位要加快改革步伐,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积极推进市政公用行业产业化。五是积极推动行政区划调整。认真贯彻好民族区域自治法,争取在城镇规划建设、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等方面更多的自治权利。加快推进兴仁县、安龙县、贞丰县等县的撤县建市工作,有序推进撤乡建镇、县城所在地镇改街道和村改社区工作。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并镇规划和具体实施办法,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镇布局,整合城镇资源,降低行政成本。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组织领导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切实提高领导水平。州、县要及时成立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研究制定城镇化工作的有关政策,督促检查政策落实和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协调解决城镇化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各县(市)、顶效开发区要把加快城镇化进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定期不定期听取关于城镇化工作推进情况的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各乡(镇、街道)也要尽快成立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配备好相关工作人员,切实抓好城镇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保障力度,定任务、定进度、定措施、定责任,扎实推进城镇化工作,做到一年一个新变化、三年上个新台阶、五年实现大发展。

(二)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领导小组要督促住建、规划等部门抓紧编制各项规划。发改部门要把加快城镇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会同住建、交通运输、水务、园林绿化等部门抓紧建立城镇化发展项目库。公安部门要认真制定落实户口迁移的各项政策,做好实施工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抓紧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统筹安排城镇建设用地。财政部门每年要从公共财政预算和城镇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作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住建、规划、统计等相关部门要共同研究建立与城镇化相关的统计制度,完善指标体系,将城镇化的相关指标逐年纳入统计报表。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各级各部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好经验、好典型,宣传加速推进城镇化的新思路、新举措,营造良好环境,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推进城镇化的浓厚氛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城镇化意识,服从大局,相互配合,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积极制定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确保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全州广大干部开展推进城镇化专题的大规模培训,使全州广大干部理解城镇化、支持城镇化,把推进城镇化各项工作变为自觉的行动。实施领导干部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对全州各级领导的培训,并将培训情况列入考核内容。用2-3年左右时间,完成全州城建系统工作人员普遍轮训。有计划地选派后备干部到城建工程一线锻炼。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城建专业技术人员在岗培训,支持鼓励城建行业各类技术人员参加教育培训活动。采取公开招聘、招考等形式,有计划、分步骤引进和储备一批高层次技术人才。要积极探索建立重大工作专题研究机制,鼓励大中专院校和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专业部门,加强城镇化、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和市场开发方面的研究,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一批符合推进城镇化需求的各类人才。

(四)切实加强督查考核。州、县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把加快城镇化进程具体工作按、按职责、按行业层层分解,落实到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要结合实际,尽快制定考核评价办法,从2011年开始纳入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州委州政府督查室和州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督查,准确掌握各县(市)、顶效开发区推进城镇化的进展情况,及时为州委、州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严格依法办事,杜绝违法行政。

各县(市)、顶效开发区和州直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于2010年12月31日前制定实施意见。

主题词:城乡建设 城镇化△意见

第五篇:加快新型城建建设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新型城镇建设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临湘市羊楼司镇小城镇建设情况汇报

〈一〉

我们羊楼司镇地处湘北边陲。相传元朝年间,朝廷向南方推广养羊技术,在此建楼眺望,设司管理,而得名。全镇41个村、居委会,393个村(居)民小组,53000人口,总面积283平方公里。近年来,我们在省农办、岳阳市农办和临湘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努力提高城镇整体素质、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效益,积极探索城镇带动、产业驱动、文化推动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在严重金融危机形势下,全镇生产总值实现15.37亿元,比上年增长21.4%;财政收入完成1900万元,增长12%;人平纯收入达到6200元,增加17%。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8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34%。一直保持着“中国竹器之乡”、“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和联合国“小城镇政策改革、规划发展试点镇”称号。

〈二〉

我们着重做了如下工作: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铺定协调发展轨道。科学的城镇建设规划,是厉行资源节约,确保环境友好,推进经济 发展,实行长远竞争的根本。因此,我们把制订一个既切合实际,又能成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超前导向的城镇建设规划摆在党委、政府工作的首要位置。先后投资53万元,请省市规划设计部门的专家调查研究,实地勘测,因地制宜制订了《临湘市羊楼司镇总体规划》。2007年,文白乡、龙源乡合并到羊楼司镇以后,我们又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对《规划》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规划》着眼于城乡共同发展,在确定城镇建设格局的同时,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突出各村庄的个性和特色,对乡村交通、道路、水、电、文化、教育、科技等设施建设以及村庄建筑风格、发展方向都进行了合理布局。从整体上确立了利用丰富的资源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利用优越的区位与交通条件发展商贸;建设特色小城镇,带动农村全面发展的策略。为了保证《规划》实施,我们先后颁了《村镇建房用地管理细则》、《村镇建房用地管理规定》,严格把住“三关”:一是审查批准关。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必须服从《规划》,按审批程序,严格控制用地标准,实行建设、管理一支笔审批;二是实地放样关。凡工程建设,一律由建管站派员到实地按《规划》要求放样后方可施工;三是复查验收关。各类建设工程施工由建管站监控,工程竣工后,由建管站按控制红线复查验收。这样,镇村建设逐步走上了规范建设、协调发展的轨道。

二、统筹兼顾,循序推进,构筑协调发展平台。为了更 好地发挥小城镇是上连城市、下接乡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实行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我们统筹兼顾,扎实推进城乡基础建设。努力打造特色鲜明,上下连接,城乡互补的发展平台。

第一,立足于提升城镇功能和城镇品位,推进集镇“一线五区”建设。“一线”是:开通京珠高速公路羊楼司连接线。这条线南接107国道,北连京珠高速公路,全长3.16公里,投资3000余万元,目前已经破土动工。随着连接线的开通,羊楼司镇将形成“三纵两横”网络格局,开辟近1.8平方公里新城区,并且从根本上破解羊楼司镇农副产品运输难题,有力地推动羊楼司镇的经济发展。“五区”:一是适应乡镇合并后,农民进镇的需要,在近期内筹资1000万元建设居民新区;二是适应竹木工业迅猛发展的需要,投资300万元,开辟了竹木工业区;三是,适应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需要,投资200万元,建成了集影剧院、篮球场、露天舞场、健身场、绿化广场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区;四是适应农副产品流转的需要,投资300元,建成了农副产品仓储物流区;五是,进行龙窖山瑶族千家峒古迹挖掘,将龙窖山千家峒由省保单位升为国保单位,加速龙窖山瑶族千家峒、龙窖山风景建设,开辟龙窖山旅游景区。

第二,立足城乡联通,推进乡村“两路”建设。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们多形式、多渠道筹措配套资金1000多万 元,完成了37个村的通村公路和连村公路建设。并且根据群众的迫切要求,启动了通组公路计划。

第三,立足于乡村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庄建设。一是严格按照《羊楼司镇总体规划》要求,把握农民建房用地,引导农民讲究建房风格,突出建筑个性,建好新房子。二是在各村村部进行“五小”(小医院、小商场、小歌厅、小学校、小书斋)建设,建立多布点村级政治、文化活动和医疗、商业服务中心。三是普及闭路电视、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让农民居山村而知天下大事,通四海生意。目前,全镇37个村,有26个村已经达到和接近达到“村容整洁、环境优美、道路畅通、通讯灵便”的标准。梅池村是一个距集镇40多公里的偏远山村,千百年来,由于交通不便,漫山遍野的树木变不成财富,村民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2005年,我们组织投资600多万元将水泥路从107国道一直打到村部,4 年功夫,村民的泥砖房变成了整齐、漂亮、具有山寨特色的新楼房,梅池寨门、梅池山庄、梅池小学、梅池集市、梅池剧团相继建起,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变成了山峦迭翠、河水清流澈,游客不断的新农庄。龙源村和白里村充分发挥交通比较方便,人口相对集中的优势,积极发展商贸业,逐步成为我镇的两个乡村小集镇。龙源村的集镇建成面积达0.6平方公里,常居人口1300余人,拥有30多家店铺,白里村集镇建成面积0.8平方公里,常居人口1400余人,不仅促 进了本村经济文化建设,而且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发展。

三、城乡连环,培植产业,建设强力经济支撑。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必须有可持续性产业支撑。为此,我们在科学规划、大力建设的同时,根据我镇山多田少,楠竹、矿石、茶叶资源丰富的特点,采取“山上供资源,园区建工厂,路边办市场”的方略,城乡连环,工农互动,大力推进楠竹、建材、茶叶三大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一、建园区、办工厂,将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我们在集镇建有占地120万平方米的楠竹工业园、占地16万平方米建材工业园、占地1.4万平方米的茶叶工业园,发展楠竹工业企业613家,建材工业企业28家,茶叶工业企业6家。年产竹器6000多万件,利用楠竹1200万根,楠竹利用率达到80%;年产水泥8万吨、叶片石装饰砖80万块。页岩砖600万块,年利用矿石20万吨;生产砖茶、绿茶500吨,利用鲜茶2000余吨,茶叶利用率达到90%。使丰富的楠竹、矿石、茶叶资源变成了丰富的工业产品。

第二、建市场,促销售,将产品优势变为商品优势。前期,我们依托107国道建起了“十里竹器长廊”、建材市场和茶叶市场。今年,我们准备沿京珠高速公路羊楼司连接线兴建“中国竹器之乡竹器精品市场、茶叶精品市场、建材大市场、农林土特产市场和竹木堆码市场。使产品销售率再提 高10-15个百分点。

第三、搞科研,提质量,将商品优势变为竞争优势。我们投资100余万元,兴办了竹业研究所、茶叶研究所和石产研究所。申请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三级老科协将羊楼司定为竹业研发基地,在羊楼司设立了竹业研发中心。聘请了“湖南竹业第一人”、中国竹藤协会理事吴旦仁教授为竹业研发顾问,大力进行竹、茶、石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破解竹、茶、石三大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攻克了“竹器防裂、防霉、防虫”、“页岩砖配料、烧制”、“水泥污染治理”、“龙窖山贡茶制作”等一系列技术难关。发展了400多种科技含量较高的竹器,30多种新型建材,10多种“神茶”、“贡茶”,产品畅销国内10多个省市,挺进日本、韩国和欧美市场。

产品开发、市场开发和技术开发,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资源的升值,调动了广大农民培植资源的积极性,10多年来,农民自发地坚持栽竹、栽茶、改造低改竹林、改造低产茶叶,全镇发展竹林20万亩,茶园3000多亩,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保证了竹、茶工业发展的原材料供应,促进了城镇的繁荣,工农、城乡相得益彰。2008年,在严重金融危机影响下,全镇竹、茶、石三大产业产值达到8.6亿元,占全镇工农业产值的68%,仍比上年增长18%,被群众称为“坚不可摧的经济支柱”。

〈三〉

我们虽然在小城镇建设中付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差距不小。主要表现在:城镇建设质量不够高,农村建设速度不够快,长远竞争力不够强。其原因,一是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不够到位。政策颁布得多,落实得少;“喊姑娘的多,痛姑娘的少”。二是建设资金短缺。许多规划难以按步实施,许多想作的事情难以作成。三是管理体制不顺。我们希望:

一、进一步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小城镇建设考核、督查、激励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

二、把小城镇放到优先发展位置,落实国家各项扶持政策,健全、完善小城镇建设投资机制,切实解决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三、加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调查研究,科学制订小城镇建设规划,科学确定小城镇发展战略,加强小城镇工作指导,促进小城镇又好又快发展。

下载兴义市乌沙镇加快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思[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兴义市乌沙镇加快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思[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