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复议的行政诉讼时效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属于行政复议前置的情形及时效总结
一、什么是行政复议前置
行政复议前置是指行政相对人对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在寻求法律救济途径时,应当先选择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而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经过行政复议之后行政相对人对复议决定仍有不同意见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二、行政复议时效和经复议的行政诉讼时效
关于行政复议的时效以下各法律法规规定不统一,该如何适用,我们可以把复议时效和诉讼时效分开讨论。首先,一般复议时效是60日,超过60日的规定除外,所以我们理解为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是60日,有特别规定超过60日的使用该特殊规定。但是特别规定少于60日的如何适用呢?如示威法、安全法分别规定5日、15日。我认为在《行政复议法》实施以前有特别规定少于60日的,不再适用该特别规定,适用《行政复议法》规定的60日。
经行政复议的行政诉讼的时效是15日,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所以只要有法律特别,不管是多余或者少于15日,都适用特别规定。如30日(海关法)、3个月(专利法)
法律依据:
《行政复议法》第九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
《行政复议法》第四十二条 本法施行前公布的法律有关行政复议的规定与本法的规定不一致的,以本法的规定为准。(本法1999年10月1日施行)《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申请人不服得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1、《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1989年10月31日施行)第三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对公安机关按照本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或者第三十条的规定给予的拘留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决定通知之日起五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提出申诉,上一级公安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诉之日起五日内作出裁决;对上一级公安机关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裁决通知之日起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1993年2月22日施行)第三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对拘留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已废止不再适用(1994年5月12日修改)第三十九条规定:“被裁决受治安管理处罚的人或者被侵犯人不服公安机关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裁决的,在接到通知后五日内,可以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提出申诉,由上一级公安机关在接到申诉后五日内作出裁决;不服上一级公安机关裁决的,可以在接到通知后五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注意:《治安管理处罚法》(2006年3月1日)第102条规定:“被处罚人对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依据该规定,对公安机关所作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话,既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而不是必须要先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1999年10月1日施行)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已经依法取得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5、《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2000年7月8日修改)第六十四条规定:“纳税义务人同海关发生纳税争议时,应当缴纳税款,并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仍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2000年8月25日修改)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设立专利复审委员会。专利申请人对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驳回申请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专利复审委员会请求复审。专利复审委员会复审后,作出决定,并通知专利申请人。专利申请人对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复审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7、《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2001年5月1日修改)第八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然后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8、《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2001年10月27日修改)第三十二条规定:“对驳回申请、不予公告的商标,商标局应当书面通知商标注册申请人。商标注册申请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复审,由商标评审委员会做出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当事人对商标评审委员会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三条规定:“对初步审定、予以公告的商标提出异议的,商标局应当听取异议人和被异议人陈述事实和理由,经调查核实后,做出裁定。当事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复审,由商标评审委员会做出裁定,并书面通知异议人和被异议人。当事人对商标评审委员会的裁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四十九条规定:“对商标局撤销注册商标的决定,当事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复审,由商标评审委员会做出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当事人对商标评审委员会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9、《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1988年7月1日施行)第三十二条规定:“企业法人对登记主管机关的处罚不服时,可以在收到处罚通知后十五日内向上一级登记主管机关申请复议。上级登记主管机关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复议决定。申请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议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提出申诉又不缴纳罚没款的,登记主管机关可以按照规定程序通知其开户银行予以划拨。”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1997年1月14日修改)第五十条规定:“当事人对外汇管理机关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罚决定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外汇管理机关申请复议;上一级外汇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书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复议决定。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仍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篇:探析房屋登记行政诉讼时效适用
时效问题是房屋登记行政诉讼案件的重要问题之一,往往决定该案是否受理或因超过诉讼时效而被驳回。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二条“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5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规定来看,房屋登记发证是否属其他具体行政
行为,将决定房屋登记的最长行政诉讼时效。为此,有必要作深入探讨。
一、房屋登记行为应当属其他具体行政行为,这是其法律特性所决定的行政诉讼时效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有效期限,一旦超过,法院将不再受理或予以驳回当事人对该行政行为不服而提起的行政诉讼,这就是说,超过时效导致不能启动诉讼程序。
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具体行政行为”和“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两者有一定区别:前者是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赋予的权力,通过法定程序对客观事实的确认,属于合理管理所产生的行政行为;后者是行政机关以外的组织依具体法律授权行使一定行政职能所产生的非管理性质的行政行为。两者相比,管理主体、性质和法律效果均不同。
由于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具体行政行为”和“其他具体行政行为”,其诉讼时效是不同的,那么房屋登记发证属何种行政行为?笔者认为房屋登记发证应当属其他具体行政行为,这是其法律特性所决定的。
首先,从管理主体来看,房屋登记机构是具体的登记发证单位,它属于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组织,是指依具体法律、法规授权而行使行政职能的非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属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关于这一点,《物权法》第九条至第十三条及《房屋登记办法》第四条都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的授权规定。大家知道房屋登记发证有登记机关和登记机构之分,登记机关负责登记发证的管理,登记机构受登记机关的委托,依法授权负责登记发证的具体行为,属于非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就无锡而言,市产权监理处属于“公益类”行政事业单位,必不具备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要素,而只能为依具体法律、法规授权而行使行政职能的非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即其他行政组织。
其次,从组织机构来看,登记机构符合其他行政组织的条件,主要是它依法行使登记发证的行政职能时,是行政行为的具体主体,并可对外承担法律责任,尽管行政诉讼的对象是登记机关,但实际应诉和承担法律责任的还是登记机构。
第三,从新的登记观念来看,房屋登记必然是其他行政行为。随着《物权法》及《房屋登记办法》的实施,房屋登记簿已是房屋登记的核心,不再足“房产证是房屋产权的唯一的、合法的凭证”这个老观念;房屋登记实施“依申请登记”?则,登记由申请人启动,不再是登记机构的管理手段;登记机构的职能由“发放房产证为主”转化为“依法将房屋权利和其他应当记载的事项在房屋登记簿上予以记载”,将登记作为物权公示手段,严格限制了登记机构依职权登记的情形;登记机构实行“以形式审查为主、辅以必要的实质审查”的原则,淡化实质性审查,不再是“行政确权”而是“行政确认”。从这些转变看,房屋登记的行政行为性质发生相应的变化,即登记为完全听凭当事人的意思所产生,不再具有“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管理”要素,故只能为“其他具体行政行为”。同时,房产证的法律地位也不可能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行政许可所颁发的证件相比较,属于一种形式登记的产物,即其他行政行为的结果。
二、房屋登记的行政诉讼时效宜短不宜长
过长的诉讼时效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无锡地区而言,目前无锡市城区有l万份非公寓式的老私房的房产证是1989年前颁发的,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和新区颁发的未拆迁的农村老私房的房产证估计在10万份左右。如果按“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诉讼时效“20年”为房屋登记的诉讼时效界限,那老私房的登记发证行为均有可能列入行政诉讼范畴,90%以上老私房将成为行政诉讼的主要客体。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好事,是对登记机构的考验。其实不然,持这种看法的人没有看到事物的另—面,即大量的行政诉讼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这是因为城市房屋总登记和村镇房屋总登已的当时登记规定互不相同,与现在的规定有更大的不同,特别是村镇房屋总登记当时并无登记办法,现在诉讼起来,?告无不要求被告提供当时的发证法律依据,或以现在的登记办法去衡量当时的登记,动辄指责登记机构违法行政,其后果必然是1989年-1991年城镇房屋总登记以及1988年开始的村镇房屋总登记后房屋权属相对稳定的状况将被破坏,社会安定团结面临新的挑战,目前村镇房屋要求撤证的案件激增便是明证。如以5年为房屋登记的行政诉讼时效则可大大减少行政诉讼的故意,以稳定社会秩序。
行政诉讼时效定为5年,就可大大减少行政诉讼
中?、被告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现象。从1995年无锡市区第一起行政诉讼案到今天的行政诉讼案来看,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起诉登记机构行政不作为;二是不服登记机构的发证行为,包括要求撤销发给他人的房产证;三是不服登记机构对房屋登记簿的更正行为。从上述情况看,第二类行政诉讼案占80%以上,对登记机构影响最大。究其?因,绝大多
数为已登记领证的老私房面临拆迁,?有的权利关系人想从中分一±“羹”,即使早就知道房屋已继承、赠与、买卖,明知自己已不是权利关系人或权利申请人,无不以“刚知道房屋转移登记给第三人”的理由,有意识地利用行政诉讼时效来创造起诉条件。这样,行政诉讼时效的计算起点时间就变为由?告自定,而作为被告的登记机构及人民法院很难知道或确定真正的诉讼计算起点时间,难以实现?、被告在行政诉讼中的平等地位。由于?告自定行政诉讼时效的计算起点时间现象比较普遍,如把行政诉讼时效定为20年,只会加大?、被告法律地位的不平等,既然如此,还不如把行政诉讼时效定为5年,既可便于人民法院掌握行政诉讼时效标准,也可让被告法律地位趋于平等。
行政诉讼时效高于5年,不利于维护法的秩序价值。这里有个公法与私法的法的秩序价值问题。行政行为是国家通过法定程序赋予对客观事实的确认,是国家公定力的实质体现,如房屋登记,出于物权公示而通过登记的法定程序,登记机构依法将房屋权利和其他应当记载的事项在房屋登记簿上予以记载,体现了公法的秩序价值。行政相对人为保护自己合法权利,需要通过国家的法定程序来确认,体现了私法的秩序价值。但是,相当部分的?告出于某些考虑,往往受自身利益驱动,可以完全不顾法的秩序和事实,任意界定行政诉讼时效的计算起点时间就成为“家常便饭”。如再把房屋登记的行政诉讼时效确定为20年,那必然是对国家的公定力发动新的挑战,直接降低由公定力产生的法的秩序价值。因?告的单方需要而降低法的秩序价值,是不妥的,应当寻找公法与私法的秩序价值的平衡点,即:既能通过对?告诉讼时效的科学界定,保护其诉权,又能依法发挥行政机构行使正常职能,保护其职权,因此,房屋登记的最长行政诉讼时效还是以5年为宜。
行政诉讼时效过长必然导致行政诉讼增多,浪费司法和行政成本。如前所述,目前不少房屋登记的行政诉讼起因于对己丧失的权利进行重新争夺。有相当部分案子?本可以先行民事诉讼解决的,但是,当事人往往先行政后民事,形成诉讼的多次提起,劳民伤财,并造成父母与子女反目、兄弟与姐妹成仇的不安定情况。比较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科学界定行政诉讼时效,把房屋登记的最长行政诉讼时效确定为5年,让那些想利用行政诉讼时效20年的当事人失去诉讼时效而停止诉讼,可节约大量的司法成本和行政成本。
行政诉讼时效过长已不适应房屋自身的变化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可能影响房屋登记的公信?则基础。房屋登记的行政诉讼时效定为20年,其出发点是充分保护当事人合法权利,保持其权利在较长时期内得到稳定实现。应该说这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随着社会?济发展和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特别是房屋转移的频繁出现,房屋自主、公然、和平和持续所有的期限大为缩短,对房屋登记的公信?则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以公信?则为基础的登记行为,一方面,要通过登记,由法律推定登记记载的权利人为真正的权利人,任何人因相信登记簿记载的权利而与其就登记的房屋进行交易应受法律保护;另一方面,不希望交易过程中或成功后,因第三人对此交易提起行政诉讼而影响其权利的实现,特别是善意取得者。现在的问题是,由于诚信缺失,相当部分房屋登记的行政诉讼案,起诉人在行政诉讼时效起点确定上,隐瞒真相现象较为普遍,必然影响交易受让人的权利的实现。如果房屋登记的行政诉讼时效确定为20年,因行政诉讼时效的延伸,交易受让人的权利就难以得到充分的实现,必然会对登记的公信力产生质疑:如果房屋登记的行政诉讼时效确定为5年,受行政诉讼时效的限制,交易受让人的权利就可以得到更大限度的保证。另外,还有个不动产的实效取得制度,本来可对行政诉讼时效的不足起到辅助作用,可惜这次《物权法》未予规定,这就更加需要将行政诉讼时效确定为5年。
行政诉讼时效超过5年,必然增加行政行为的难度。房屋登记实行“以形式审查为主、辅以必要的实质审查”的?则。无论城镇房屋还是村镇房屋的总登记,都采取形式审查,有公告征询异议的程序,收取书证也符合当时登记要求,应该说登记机构的行政行为无瑕疵。但从现在发生的行政诉讼案来看,90%以上为5年前发生的登记行为,有的即将满20年,有的登记房屋已灭失,有的并非当事人而是其继承人或第三人,诉讼理由总是起诉登记机构未进行实质审查,把登记行为一律定位实质性审查。这样不仅增加行政行为难度,而且等于把房屋总登记时的行政行为重新来“过堂”一遍,且不说是对房屋总登记成果的否定,也无疑会大大增加被告和法院的行政诉讼负担。
三、造成房屋登记是否为其他行政行为的困惑之原因
产生房屋登记是“行政行为”还是“其他行政行为”困惑的主要?因是:
1、房产证上既有“发证机关”,又有“填发机构”,一般行政诉讼的?告总是状告“发证机关”而不状告“填发机构”;
2、目前,《房屋登记办法》实施不久,对一些登记观念还是停留在旧观念上,不可能马上认识到房屋登记是“其他行政行为”的实质;
3、社会各界对房屋登记是“行政行为”还是“其他行政行为”分辨不清,就是登记机构也未能正确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物权法》及《房屋登记办法》的逐步实施,对房屋登记是 “其他行政行为”的实质必将有更深入、更正确的认识。
四、建议
1、按照不同的诉讼类别,科学界定房屋登记的行政诉讼时效。建议:属于对行政复议不服的,行政诉讼最长时效应为15日;属于行政不作为并有明确告知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诉讼最长时效应为3个月;属于登记机关撤销房产证或变更登记簿记载而未告知起诉期限的,行政诉讼最长时效应为2年;属于登记发证不服(如要求撤销房产证)的,行政诉讼最长时效应为5年。
2、《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九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一条、四十二条都提到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这个计算对象应包括行政相对人和权利关系人,问题在于行政机关或行政机构没有责任也不可能告知所有的权利关系人,因此,这个起诉期限的规定无法正确执行,建议起诉期限改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或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计算”,为宜。
3、根据《行政诉讼法》颁发实施以来的实践?验及教训,建议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二条的“20年”、“5年”作新的解释,或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政行为”和“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作明确规定,以便更好地实施《行政诉讼法》、《物权法》及《房屋登记办法》。
第三篇:行政法与行政复议法复议要点
行政法与行政复议法复议要点:
一、单选(15个x1分=15分)
涉及知识点:行政法的渊源、行政主体的判定、行政行为效力的理解(公定力、确定力、约束力、执行力)、公务员的职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辨别、行政行为与民事行为的区分、行政立法的主体及监督、行政许可的审查与决定程序、行政处罚的设定、区分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复议前置的情形、行政复议机关的确定(派出机构)、行政复议中对附带审查的抽象行政行为范围。
二、多选(10个x2分=20分)
涉及知识点: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的区分、公务员职务行为的判定、行政处罚的时效、一事不再罚原则、行政处罚过程中的告知与陈述申辩程序、行政复议的受理范围(针对哪些违法的行政行为可提起复议)、复议与诉讼的关系
三、判断改错题(10个x2分=20分)
涉及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及基本理论知识。
四、案例分析题(3题x10分=30分)
涉及行政行为的可诉性(具体与抽象行政行为)、行政处罚(程序、一事不再罚原则)、行政复议(复议机关与复议被申请人的确定)
五、材料分析题(15分)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第四篇:《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研究》解析
全国法院系统 第十九届学术讨论会征文
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研究 ——兼论无漏洞的司法救济
江苏省徐州市九里区人民法院
姜 旭
二00七年七月二十日
作者简介:
姜旭,男,1965年生,大学学历,曾在《人民法院报》 发表过《破产企业(房产)抵押合同无效简析》、《大中型企业有讼不诉原因之调查》;《法学天地》发表《第三人有偿担保之管窥》;《沈阳工业大学学刊》发表《基于人性尊严的无漏洞司法救济研究》;《法官之友》发表《基于司法权威的民事裁判文书论证研究》;《徐州审判》发表《关于行政诉讼庭审的思考》、《裁判文书制作之我见》;《中国法院网》发表《中国法官素质和裁判文书制作之我见》等。
论文独创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进行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及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特此声明。
作者签名:
日期:2007年7月20日
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研究
——兼论无漏洞的司法救济
论文提要:
文章以一线审判实践为背景,展开了对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研究。文章分三部分研究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第一部分以无漏洞司法救济、维护社会和谐为视角,指出了目前上访等不安定因素的症结所在,论证了建立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以我国现实的需求和法律为依据论证了建立行政诉讼中断制度的可行性;第三部分提出了建立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的构想。
最后得出结论 :无漏洞的司法救济要求“有权利必有救济”,而现实却存在“有权利未必救济”,这就是司法救济的漏洞。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缺失,正是造成这一漏洞的重要原因之一。建构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是弥补这一漏洞之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建构行政诉讼中断制度首先应考量中断事由和中断效力。建议将权利人作为权利关系第三人参加诉讼、申请复议、行政复议决定、行政机关承诺满足权利人请求以及权利人被限制人身自由等,这些事实构成起诉期限的绝对中断事由,起诉期限自上述事由发生时中断,自上述事由消灭时重新起算。权利人因为管辖选择错误而被法院、行政复议机关不予受理或驳回的,行政机关同意考虑权利人请求的可以作为起诉期限的相对中断事由,权利人可选择是否补正该事由,从而使权利人获得应有的法律救济。只有不断地致力于无漏洞司法救济制度的完善,才能更好地实现行政诉讼的终极目标,才能有效遏制目前上访案件大幅度上升的势头,才能不断地接近依法治国的目标,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全文9346字。
以下正文:
数年前,作者从从业十余载的民商事审判转行从事行政审判。承办的第一件行政案件需要向中院汇报,牵扯到起诉期限。汇报中作者一口一个诉讼时效,被告知,行政诉讼无诉讼时效,应当是起诉期限。当时羞愧万分,遂留心学习,愈发迷茫,形成此文。
【案例一】李某,家住某市B区,一家五口人。2002年4月B区政府政策拆迁。由于拆迁部门的失误,没考虑李家的实际人口情况,在安排回迁房时仅按被拆迁房屋的面积给李家安排了一套38平米房子。李因此多次找拆迁部门说明情况,要求给予合理安排。拆迁部门表示“保证给你一个满意答复”,但无回音。2003 年 10 月,李某向B区人民法院提起讼,要求法院判令拆迁部门重新作出补偿决定。一审法院认为,原告已超过3个月的起诉期限,故裁定驳回其起诉。李某不服,上诉至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一审裁定。1 【案例二】2004 年7月27日,家住A市C区的郝某向A市D区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D区交警支队2004年4月20日作出的处罚决定。D法院经审查裁定郝某超起诉期限3个月,驳回其起诉。郝某向法庭陈述其理由:自己于2004年7月11日向A市C区法院就该处罚决定提起行政诉讼,但C区法院2004年7月26日告知其没有管辖权,应到D区法院起诉。因此,郝某认为超过起诉期限不是自身原因造成,但D区法院仍然裁定驳回郝某的起诉。2 【案例三】1997年至1998年间,束某因张贴标语、发传单,被某公安分局送至市精神病院四次,一次未被医院接收,一次送至省城鉴定未果。12 中国法院网http://www.xiexiebang.com/datalib/2003/NewItem/DL/DL-456401 13 法国行政法规定行政诉讼必须在受攻击的决定作出以后2个月内提起。由于起诉期间很短,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利益,规定在下述情况下,可以延长起诉期间: 第一、原告在行政决定后2个月内请求行政救济,被拒绝时,在接到拒绝通知后2个月内仍可对原来的行政决定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原告在行政决定后2个月内向无管辖权的法院申诉,在其申诉被拒绝仍可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以上两种延长只在申请行政救济和提起诉讼管辖错误发生在可以提起诉讼期间以内,而且只能对一次行政救济和诉讼错误给予延长。11这里起诉期限的“延长”实际上是我们所称的中断。
德国《法院组织法》第60条(1)未能遵守法定期限且无过错者,依其申请应恢复期限。……(3)已延误的期限结束一年之后不得提起申请,但一年期结束前因不可抗力不能提出申请时除外。……(5)恢复期限后不可撤销。12 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的建构
因为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由中断事由和中断效力构成。所以建构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主要是确定中断事由和中断效力。
3.1 诉讼时效中断事由分析
建构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的核心是建构中断事由,明晰中断事由是建构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的基础。中断事由决定了中断效力及其法律后果。
3.1.1中断事由与中断效力的定义
行政诉讼起诉期限中断事由是指发生在起诉期限进行中的足以阻断起诉期限进行的能体现权利人行使权利意愿的法定事由。中断效力即上述中断事由引起的使已超过的起诉期限全部归于无效,自中断事由消灭时起,111
2王名扬著:《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44页,第60条。
《联邦德国的先法与行政法》,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和中国国家行政学院。
起诉期限重新开始计算的法律效果。在起诉期限中断后,重新起算的起诉期限内再次发生中断事由的,起诉期限可以再次中断,但不得超过法定的最长权利保护期限。13
3.1.2绝对中断事由和相对中断事由
依据各种中断事由阻断起诉期限的制约力的强弱,中断事由划分为绝对中断事由和相对中断事由。绝对中断事由是指具有阻断起诉期限的绝对制约力的事由,即只要发生该事由,起诉期限就无条件的中断,待该事由消灭后,起诉期限重新起算。相对中断事由仅具有阻断起诉期限的相对制约力,发生该事由不必然阻断起诉期限进行,能否阻断最终还要取决于此后有无一个补正行为(补正行为通常为权利人一定期限内起诉的行为),若有补正行为,则溯及至该事由发生时,使该事由确定地构成中断事由,反之,该事由则不构成中断事由。
3.2 中断效力分析
中断效力分析依据中断事由,有中断事由才产生中断效力,绝对事由和相对事由产生的中断效力不同。行政诉讼中的中断效力应该有:起诉由于管辖错误而被法院裁定不予受理的中断效力、作为权利关系第三人参加诉讼产生的中断效力、行政复议产生的中断效力和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中断效力等。
3.2.1提起行政诉讼的中断效力分析
当事人提起诉讼后就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判决、撤诉、驳回或不予受理。根据一事不再理原则,权利人再次起诉该行政行为时法院是不会受理的。所以不存在中断效力。
3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1条、42条。在不同情况下分别为2年,5年和20年。
但是如果起诉由于管辖错误而被法院裁定不予受理的,该事由视为相对中断事由。因为繁杂难辨的官僚体制所产生的司法管辖的模糊不清,不应当由行政相对人承担不利的后果致使其丧失司法救济的机会。目前多数国家立法都把管辖选择错误作为中断事由,进而产生中断效力。
3.2.2 第三人参加行政诉讼的中断效力分析
第三人参加诉讼时,可分为权利关系第三人、义务关系第三人和事实关系第三人。
作为权利关系第三人参加诉讼,实践中法院常常在判决中告知权利关系第三人另行起诉。因为权利关系第三人主动参加到他人之诉中,这是其行使权利的方式。如果参加诉讼发生在起诉期限内,自然可以作为绝对中断事由,产生中断效力。
作为义务关系第三人参加诉讼,因为本诉所争议的就是义务关系第三人受益的行政行为,义务关系第三人是受益者,一般不会再行起诉,不存在中断效力。
作为事实关系第三人参加诉讼,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查清事实,不存在中断效力。
3.2.3 行政复议的行政诉讼中断效力分析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法定的两种权利救济途,行政复议所产生中断效力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1、申请复议的期限不应长于起诉期限
申请复议的期限长于起诉期限,申请复议就可能发生在起诉期限届满之后,逻辑上荒唐且不具有人文性。权利人对复议结果仍不服(除极少的复议终局情况),很可能会因起诉期限早已届满而丧失诉讼这一最终救济的权利,权利人获取诉讼救济的最终渠道被堵塞。这是让权利人申请复议呢?还是让权利人诉讼?申请复议期限短于起诉期限才是符合逻辑的。申请复 16 议期限长于起诉期限的规定属于司法救济的漏洞,应尽快弥补修正。
2、申请复议期限短于起诉期限的中断效力分析
在选择式、前置式下,先申请复议,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做出了复议决定。权利人仍不服,提起行政诉讼。
《行诉法》第38条第2款规定,可以理解为立法将行政复议作为中断事由加以规定。申请复议也是法律认可和鼓励的行使权利方式。所以它具有中断效力,起诉期限自权利人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重新起算。
如果申请复议被驳回,只有在选择管辖机关错误的情况,申请复议才能构成相对中断事由。
立法宜规定权利人可以在收到行政复议机关不予受理或驳回申请决定后一个合理期限行使权力提起诉讼。
3、向原行政机关主张权利的中断效力分析
原行政机关明确承诺满足权利人要求,构成绝对中断事由。权利人基于对行政机关信任而未行使诉权,应当被理解。
原行政机关虽未明确承诺满足请求,但同意考虑权利人请求的,可以构成相对中断事由。权利人对于行政机关的信任情绪应当予以保护。当然,对于这种中断效力的承诺,需要权利人举证。
4、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中断效力分析
《若干解释》的43条规定:“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不能提起诉讼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间内”。姜明安教授列举了两种情况:“一是公民所起诉的行为,就是限制其人身自由的行为,如被劳教;二是公民在起诉期限内被其他行为限制了其人身自由,如被纪委‘双轨’、‘双指’、或被刑拘等。“无论哪一种情形,”只要因限制人身自由不能提起诉讼,一律适用该条耽误期限的规定。“如果被限制人身自由期间,”公民自己或委托其近亲属已经提起了行政诉讼,这一事实足以说明,虽然人身自由被限制,但并未 17 耽误其起诉。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把人身自由被限制期间还作为耽误起诉的事由。除此以外,其他凡没有起诉的种种情况,都应作为耽误起诉的法定事由,按《若干解释》第43条的规定,不计算在其起诉期间内。”14
结 论
无漏洞的司法救济要求“有权利必有救济”,而“有权利未必救济”就是司法救济的漏洞。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缺失正是造成这一漏洞的重要原因之一。建构行政诉讼时效中断制度是弥补这一漏洞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建构行政诉讼中断制度首先应考量中断事由和中断效力。建议将权利人作为权利关系第三人参加诉讼、申请复议、行政复议决定、行政机关承诺满足权利人请求以及权利人被限制人身自由,这些事实构成起诉期限的绝对中断事由,起诉期限自上述事由发生时中断,自上述事由消灭时重新起算。权利人因为管辖选择错误而被法院、行政复议机关不予受理或驳回的,行政机关同意考虑权利人请求的可以作为起诉期限的相对中断事由,权利人可选择是否补正该事由,从而使权利人获得应有的法律救济。
只有不断地致力于无漏洞司法救济制度的完善,才能更好地实现行政诉讼的终极目标,才能有效遏制目前上访案件大幅度上升的势头,才能不断地接近依法治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用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48页。
第五篇:物业费诉讼时效
大渡口某小区业主欠费4年 物管起诉已过期损失2500元
2013年11月13日 08:31 来源:华龙网-重庆商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原标题:业主欠费4年物管才起诉损失2500元
他4年都不缴费,我们催了他很多次……
我没收到催款通知,他们服务不到位。
商报图形 徐侨唯 制
商报记者 吴光亮
重庆商报讯 大渡口某小区的业主陈鑫,拖欠4年多的物管费共计7500多元.在多次发函催收无果后,今年8月,物管将他告到法院。然而,因为两年诉讼时效的问题,物管差点只能收回3750元。昨日,记者获悉,通过法官的调查取证,7500元中有2500元无法证明存在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况,法院判决了陈鑫支付给物管5000元物管费。
排污管“扯拐”埋下病根
陈鑫是大渡口某小区业主,在小区内拥有一套120多平米的房子。2009年5月,他家的主排污管被堵塞,造成便池的污水倒灌,家里的地板、家具、墙面等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经陈鑫估算,损失达到了3万多元。
事发后,陈鑫找到开发商、建筑商和物管协商,获得了2.5万元的赔偿,但陈鑫觉得这笔赔偿不足以弥补自己的损失,继续要求赔偿,但开发商等方拒绝再支付任何费用给他。此外,陈鑫家的排污管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不时出现堵塞和污水倒灌的现象。因为排污管的问题没有被妥善解决,以及不满小区内的清洁等问题,从2009年5月起,陈鑫拒缴物管费。
物管发函催款4年没回应
因为一直收不到物管费,小区物管不断发函催收。从2012年7月5日起至今年4月,物管向陈鑫发了2次信件、1次特快专递,还在陈鑫家门外张贴过几张催款函。可是,这一切努力依然无效,物管寄出的2封信和1封特快专递都被以收件人外出、收件人不在家、收件人不接电话等原因退了回来。
今年8月1日,小区物管向大渡口区法院起诉,请求法院判令陈鑫支付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间拖欠的物业费用共计7500元。庭审时,陈鑫表示,自己一直住在该小区,拖欠物管费属实,但这是因为自家排污管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以及物管服务不到位造成的。
“物管向法院主张的部分物管费用也已超出两年的诉讼时效,而且物管服务不到位,请法院依法驳回物管的诉讼请求”,陈鑫向法官表示,他自己从来没有见到过物管张贴的催款函,也没有收到过物管寄出的催款信。
2500元物管费被拖没了
法院审理认为,陈鑫提出的部分物管费已超过诉讼时效的问题,因追索物管费属于一般债权,依法适用两年诉讼时效的规定。小区物管在今年8月1日提起诉讼,所以从2011年8月1日至物管请求支付至2013年5月的这部分物管费,没有超过诉讼时效。
至于陈鑫拖欠的2011年8月1日之前的那部分物管费,本已过了两年,但经法官调查,有存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况。诉讼时效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时效中断的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起算。
在本案审理过程中,小区物管提供的信件和催款函中,有一封2012年8月28日寄出的信件明确标注了“催收物管费律师函”字样,收件人地址和姓名也与陈鑫的住址信息吻合。虽然这封信件在2012年10月1日最终被退回,但陈鑫此前已承认自己常住在小区内,在信件递送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信件均被退回,但可以认定为属于拒绝签收。所以,这封催款信可以作为物管向陈鑫催收了物业费的依据。
基于以上原因,法院一审判决了陈鑫需缴纳2010年10月1日起至2013年5月的物管费和违约金共5000元给小区物管,而2009年5月至2010年9月30日的物管费,则因为已过诉讼时效,法院未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