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凤凰山佛教生态文化区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凤凰山佛教生态文化区建设
调研报告
近年来,张庄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生态邹东”建设的历史机遇,坚持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加大投资力度,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积极发展以凤凰山唐代大佛为主的文化特色游、特色林果采摘游、乡村休闲度假游,全面实施凤凰山佛教生态文化项目建设,着力打造邹东人文生态旅游精品区。
一、凤凰山佛教生态文化示范区基本情况
1、凤凰山名称由来。凤凰山位于张庄镇驻地东北10公里处,处于田黄、城前、张庄三镇交界处,最高峰海拔648.8米,是鲁西南第一高峰。凤凰山山势峻峭挺拔,东西绵亘20公里,主峰为凤凰顶,由于山巅两侧的次峰呈双翼状,形若凤凰展翅,故名“凤凰山”,又名“柜樾山”。
2、凤凰山流域资源概况。整个流域面积36平方公里,涉及张庄镇北部东起牛角村西至田沟村15个村庄12000多人,山上历史文物景观丰富,有唐代石窟大佛造像、白莲教起义遗址、鲁府柴碳山等景点。现有生态公益林3600亩,经济林5000亩,流域内万亩干鲜杂果带已初具规模。流域内山泉较多,水质优良,山前许多村庄皆引泉水饮用。现有小
(一)型水库1座,小
(二)型水库3座,高山塘坝3座,接水池20余个。山下土壤较为肥沃,适宜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目前传统农作物主要以花生、地瓜为主。
3、凤凰山知名景点。主要有凤凰山大佛(大王窝石窟像、造像石碑)、白莲教起义遗址、鼓风口、天龟(石龟)、拥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
4、人文环境独特。凤凰山位于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孟子故里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凤凰山现有“一碑十三塔”、“一步两眼井”、“大王庙”、“望海石”、“二柏一孔桥”、“三关洞”、“白莲教”遗址等景观,同时又有民间流传至今的“隔山掏火”等神话传说。近年来,还挖掘出土了一批唐代莲花石座、明代万历年间的独角兽、龟驮碑等珍贵文物。
5、辉煌的佛教历史。除唐代大佛外,凤凰山附近还曾建有四大寺院:开元寺(位于今张庄镇大彦村)、辛兴寺(位于今张庄镇辛寺村)、朝阳寺(位于今田黄镇朝阳寺)、岳峰寺(位于今城前镇)。
6、民间影响大。该项目区内的集人文、宗教于一体的唐代石窟大佛造像属山东省重点保护文物,此处曾经香火鼎盛,每逢大旱总有许多信奉者来此虔诚礼佛求雨。如今,礼佛求雨者已不多见,但每年节假日游人如织,尤其是春节前后几天,当地百姓和外地游客纷纷离家前来登山祈福、拍照留念,这种过年方式已成为一种新的风尚。
(二)新农村建设长远发展的需要。镇党委、政府就张庄的长远发展已作出打造“一带四区”的发展布局,努力创建“森林张庄、创业张庄、民生张庄、平安张庄”,而“凤凰山佛教生态文化区建设”则成为区域布局的龙头。该示范区的进一步规划实施必将有利于生态邹东建设、森林张庄建设;尤其对凤凰山流域村庄的产业结构调整、旧村改造、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必将带来深远影响;必将为弘扬佛教文化作出一定贡献,带动生态文化旅游升温,吸引更多外商前来投资兴业,成为张庄镇经济腾飞的又一大引擎。
(三)适应了当前经济发展的潮流与趋势。
1、文化旅游
(二)基础设施亟待建设。
1、景区路况不佳。凤凰山流域虽有一条盘山路,但因山洪爆发每每多处冲毁,且缺乏护坡石、护坡植被,导致年年整修,浪费人力物力,限制了景区的进一步发展;通往各个景点的道路还未人工铺设,不利于游客的安全出行。
2、水利设施缺乏。凤凰山山腰以上基本没有地面水源,且缺乏水利设施,因地面渗水严重无法有效拦截地表水,对景区开发、林果用水影响较大。
3、公共设施空白。目前的主要景点是东山村上的唐代石窟大佛造像,东山村恰是进入景区的主路途经处,这里还未建设公共厕所,也没有具有凤凰山山区特色的农家小吃饭馆等。
(三)生态保护、开发有待加强。
1、森林覆盖不均。荒山绿化欠账较大。由于土层薄、裸岩多,有些地块坡度大于25°,给给生态建设带来了不少困难;另外,凤凰山主峰主体为石灰岩,缺土少水,渗水严重,栽植的苗木存活率低,虽经多次补植效果很不理想;再加上前几年石料开采和树木病虫害造成山腰以上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山腰以下、凤凰山西麓森林覆盖率远低于东麓。
2、林果竞争力弱。凤凰山流域已初步建成凤凰山干鲜杂果带,通过几年来“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发展,主要建成东董村(核桃)、辛寺村(柿子)、虎窝村(桃)、牛角村(板栗)四个专业村,但由于缺乏科学管护、林果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各村发展不一等因素,造成林果杂乱、分散;品种缺乏特色、品质不优;且规模小、对客商吸引力不强。
(四)显性佛教资源偏少、佛教氛围不浓。唐代石窟大佛造像是目前凤凰山仅有的旅游景点之一。凤凰山附近原建有四大寺院:开元寺、辛兴寺、朝阳寺、岳峰寺,现在已无
片在电视台定期播放,扩大凤凰山的知名度。
2、发挥政府投资先导作用的同时,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旅游投资新机制,多方筹措资金:一是以政策换资金,二是以项目换资金,三是以利益换资金。
(三)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创新经营机制,落实“谁造谁有”,“谁投资、谁受益”的林业基本政策,由“要我造林”向“我要造林”的根本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民营林,从根本上破解林业发展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依托资金和技术优势,突破长期困扰荒山造林的质量难题。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筑路。紧密结合邹东路网建设,对盘山路实施硬化(不低于6米),砌垒护坡石,通往景区的险要路段一律加设护栏。工程建设时,优先招用本地农民工承揽工程,为当地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2、治水。鉴于本地土质特点,应加大投资力度,选择适宜地点多点建设雨水集蓄工程、聘请专家规划设计建设多类形状的拦水坝,既为绿化苗木先期生长提供充足的水源,也能为较低处的干鲜杂果提供抗旱支持,且为森林防火增加保障系数,同时也能形成一个独特的景观增加旅游资源。
3、通电。目前还未向景区送电,需要尽快与供电部门协商,争取上级资金扶持架设供电线路。
4、修建大门与停车场。修建风景区主大门牌坊,与唐代大佛风格吻合;现有停车场面积小,应续建大面积的停车场,把大车阻止在大门前。
5、杜绝垃圾。沿途设立垃圾筒,并作分类处理,保持景区环境的自然清洁。
6、安全设施。景区入口及停车场设立安全标志,道路急弯
雾井出雾成带状向西飘散,一旦到达距此3公里处的洪山山顶则意味着阴雨天的来临;雾井出雾一旦覆盖凤凰山山顶,宛如戴帽,预示着大雨来临。选择合适地点修建“观雾台”,供游客欣赏山脊雾井出雾奇观。
6、开发“三关洞”、“望海石”等景点,设立醒目标志并做介绍。
7、采取刻石方式把大王庙、大王显灵、“隔山掏火”、“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一碑十三塔”等民间传说镌刻在石崖上,做到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拓展景区的人文内涵,形成凤凰山景区自己的特色。
8、建设“鲁府柴碳山”教育性景点,利用凤凰山曾经山林茂密、植被丰富的历史来警示后人,要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强化环境危机感。
(六)保障旅游区安全。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消防、安全等事务,责任到人,应当按照消防安全规定合理设臵消防水源和设施器材,保证消防通道畅通;建立健全完善的景区安全及保障制度,各项安全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据可查”,确保安全操作规程贯彻落实;编制突发安全事件发生时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并对工作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意识和操作培训要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在黄金周、主要节假日及举办大型活动期间,因人员过多或遇有紧急情况和突发事时,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在景区内设臵医务室,配备专职医护人员和必要的医疗设备、急救药品等。
(七)规划建设特色村庄。
1、结合旧村改造、合村并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凤凰山流域村庄统一规划,突出农家特色,吸引游客搞活“农家乐”旅游。
2、连片发展特色林果业,打破村际界限形成规模,形成连片专业特色村,附:有关凤凰山的民间传说
1、凤凰山的传说:传说,原来这座山无名。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年春天,百花盛开,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一对凤凰自蓬莱仙岛山呈祥云而至,栖于山颠西部最高峰。它们立于峰端放开歌喉鸣唱不休,并不时开屏与满山遍野的鲜花比美,引来百鸟朝凤。凤凰便率百鸟在山颠起舞歌唱,群鸟嬉戏很久,便觉口干舌燥,想饮水解渴。于是凤凰立于峰端昂首四周观瞧,见山西北脚下有一条山谷,谷中一清泉流出。于是凤凰率百鸟展翅腾飞,由于用力过猛把山蹬开一缺口。群鸟在凤凰的率领下,降落泉边,共饮甘甜清泉水,饮罢凤凰腾空而起向西南飞去。后人为此山取名曰:“凤凰山”。后在泉边建一村庄,名曰:“凤凰山庄”(即今厂里村)。周代于凤凰山西北的向阳处修起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取名曰:“栖凤朝阳寺”,寺旁建起了一村庄曰:“朝阳寺”。
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传说凤凰山里,奇珍异宝应有尽有,不计其数。
有一年春天,春暖花开的时候,从南方来了一人,绕凤凰山转了一圈,在大王窝一家住了下来。这户人家姓艾,男的三十左右,名叫艾财。艾财在晚上陪客人吃饭时得知,南方来人姓司名宝。在交谈中司宝发现艾财为人较为老实,生就的一副朴素庄稼人相。司宝在饭后茶余,便把他来凤凰山的真实意图说给艾财。司宝说:“我是江南人,寻宝来到贵地。我发现凤凰山是一座宝山,山里金银财宝样样都有,不计其数。并且我发现了山门,只要把山门打开,就有取之不尽的金银财宝。”艾财听了之后高兴的不得了,两只眼睛眯
1山门打开。艾财慌忙抽出金钥匙把山门撑住,急忙进了山门,两目观瞧,顿时惊得目瞪口呆,看的眼花缭乱。山里面到处是金银、珠宝、玉器,还有一匹金马正拉磨磨乌金豆子。这下艾财看傻了眼,这么多的宝物,我自己拿什么呢?能拿多少呢?于是他心里骂自己是个最大的傻瓜,来的时候为什么不叫着家里的人多拿几条口袋?他很想回家叫人,拿几条口袋,但又怕山门关闭进不来,还怕江南蛮子来了分他的宝,艾财在山里左右为难。他先是往口袋里大把大把地装金银财宝,口袋装满了又往衣袋里装,衣袋装满了最后脱掉裤子,把裤腿挽好结,又装了满满两裤腿。艾财在山里忙着装金银财宝的时候,司宝从江南来到艾财的家。当从艾财媳妇的口中得知,艾财已进山取宝的消息后,司宝大惊失色,如雷击顶。埋怨艾财不听话,独自进山取宝将会有性命之忧。于是,急忙辞别艾财媳妇,飞奔至山门口,大声向艾财呼喊到:“快出来!快出来!再迟,你就出不来了!”艾财听到司宝的呼叫,认为他是来取宝的,因此,对司宝的紧急催促毫不放在心上。并想:“你催我马上出去,你好进来取宝,我才没那么傻,看着这么多的财宝不多取点,留着叫你多得怪好。”司宝见艾财对他的催促并不理会,心中十分着急,而且又眼看到中午时分,山门将关闭。司宝急得手足无措,欲进山门把艾财拉出来,可艾财又怕司宝分他的财宝,左右就是不出来。午时已到,只听嘎的一声巨响,山门关闭,艾财被关在凤凰山内,永远守着那些金银财宝。司宝站立良久离去,从此便无人问津了。
2、唐代石窟大佛造像。该像位于凤凰山南麓,当地俗称“大王窝”内。佛造像开凿于山崖上,佛像前原有1处佛
3像)。从此以后,每遇到大旱之时,百姓便到婆婆像前求雨,十分的灵验。据说时任株国(就是邹县的前身)的县令就曾亲自去求过雨,一步一头,结果,从早到晚,还未出东门,无奈他便一里一头,那也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才到婆婆石窝的。当然求雨也成功了。人们为了纪念凤凰的伟大功绩,便把这座山叫凤凰山。
4、“一碑十三塔”。渐近凤凰山,首先看到的是一碑十三塔遗址。此处原为一处墓地,以圆形石墩垒砌成塔形,共有十三座,却仅在中央竖立一块石碑。千百年过去,塔林、墓碑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不见踪迹,但一碑十三塔的传说却在凤凰山下代代流传。相传凤凰山上原有一座皇家寺庙,寺中僧人多行不义,不去虔心向佛,普度百姓,反而勾结地方官府,欺男霸女,霸占百姓钱财,征用民夫在山下修建地宫,社会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一名观察使体察民情,将寺僧的恶行奏报朝廷,奈何寺僧本是皇亲国戚,皇上看了奏章,无意处罚恶僧,说:“罢了!”观察使灵机一动,回复皇上说“领旨”,回到凤凰山,便将恶僧和与之勾结的官员共13人埋在土里,找来农家种田耙地用的耙子,将十三人“耙了”。皇上听闻此事,无奈只好立起13座石塔,刻石碑一座,为这十三个人修建墓地。这便是“一碑十三塔”的由来。
5、“三观洞”。位于凤凰山最东部,牛角村向东一公里处。洞口向下,呈自东向西走向,长约50米,通道狭窄,仅能容纳1人通过,最窄处须蹲行方能通过。行至西首山洞最深处,有一貌似神牛的石刻像。此洞由来已久,为过去人们求子祈福常去之地。
6、“隔山掏火”,又名“隔山打牛”,位于凤凰山峰顶向
5孟府院内,以及掩埋起义军尸骨的14座大墓冢和2座骨魂坛等遗址。
8、“姐妹调”—— 打“白莲教”:
正月里,是新年,王爷领旨去征南(注:此王爷即僧格林沁。《清史稿•僧格林沁传》:“(咸丰)十年九月,(与英法等联军)和议成……会畿南土匪蜂起,山东捻匪猖肆……命……往剿。”),江南湖广没平定,山东又起叫白莲(注:其时在咸丰十年年末。)。选上将,差成团,那个山东走一番。百战不怯的陈国(注:当地口语读作“gui”。)瑞,满口应允俺当先。
二月里,二月天,王爷打仗掌兵权,副帅(注:当是民间俗称。)选的陈国瑞,副将(注:当是民间俗称。)又是康西南(注:《清史稿•陈国瑞传》里,同治二年五月会攻兖州凤凰山的有参将名康锦文,或即此人。),点红孩儿(注:清,士兵身穿红色号衣,民间俗称红孩儿。)整三千,急忙赶程奔阳关(注:今安徽境内。),一步行程来好快,马过太湖(注:今安徽境内。)到淮安(注:今安徽境内。)。
三月里,是清明,忽听蓝旗报事凶,毛子困了清江府(注:今江苏淮安。),里无粮草外无兵。王传令,速登城,人欢马叫快如风,黄家营(注:当地地名。)安上寨,困城长毛影无踪。
四月里,天起火,大兵困了毛儿窝,立下长城(注:当地地名。)英名显,四下(注:当地土语,“周围,各地”的意思。)镇寨(注:泛指周围各地方。清时北地多依兵制命名,地名多以镇、寨、营、驿等字眼结尾。)一起挪。鬼领路,神泼血,一起领马白莲窝,起这(注:当地土语,“从
7得无处藏,今日大兵破山寨,好像尿幹(注:当地土语,读作“Cī”“冲走”的意思。)屎壳郎。
十月里,立了冬,陈大帅去歇兵,歇兵不上旁处去,周老爷(注:此人不明。)借道滕县城,摆酒席来庆功,一县人民贺太平。
十一个月,下大雨,王爷歇兵两个月,牵羊抬酒深东户,切草喂马百姓多,个个都念“弥陀佛”。
十二个月,一整年,王爷领兵回江南(注:这里,本“姐妹调”当是泛泛而谓僧王的兵南下。《清史稿•僧格林沁传》:同治二年六月平定宋继鹏后“即日令陈国瑞赴皖剿苗沛霖。”),官员送到十里铺,一县人民焚香烟,“万民衣”,“万民伞”,金色马褂滚龙盘,血染战袍的忠良将,令(注:当地土语所保留的古义,“美好”的意思。)言姜名万古传。
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为全面掌握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一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政协根据今年重点工作安排,成立专门调研组,于今年上半年对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到环保、水务、城管、畜牧等部门和部分镇街、有关工程现场进行实地调研,专题召开座谈会,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剖析原因,寻求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市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市、全国首批绿色小康县、全省减排先进县(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荣获“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
(一)生态经济初具规模。
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工业化集群化程度不断提高,培植形成了机械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医药、能源、轻纺等支柱产业,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第三产业繁荣活跃,旅游业提档升级,干杂海货等专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7.6%,我市被列入全省50个服务业重点城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二)生态保护扎实推进。
深入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全市林地面积达到57.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4%。加强流域治理和水保生态建设,治理塌陷地1.2万亩、水土面积168平方公里,治理区域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有力促进了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恢复保护了自然生态。(三)治污减排成效明显。
全面关停拆除机立窑水泥生产线,淘汰水泥产能490万吨。万元gdp能耗、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XX年下降21.4%、29.2%、12.5%,圆满完成“xx”节能减排任务。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先后投资5.4亿元建设了城市第一、第二和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大坞生物医药基地4处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8万吨,中水回用率68%,位居全国县级市前列。投资1.3亿元,实施了城郭河、界河入湖口等6处人工湿地建设,出境河流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关停小火电14.9万千瓦,对29家废气企业实施了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铺设供热管网68公里,关停燃煤锅炉76台;建设了3家机动车尾气检测站,严禁超标车辆上路,减轻了机动车尾气污染,城区大气优良天数逐年增加。(四)城乡环境有效改善。
在城区主干道全面推行“水冲路面、机械清扫、人工保洁”三位一体的保洁方式,城区新建垃圾压缩中转站12座,新建改建水冲公厕100余座,完善了环卫设施布局。建设了垃圾处理场,累计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30余万吨。强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在14个镇建设了垃圾中转站,购置了压缩转运车、垃圾收集车,形成了“村收集、市镇转运、无害化、资源化管理”的垃圾处理模式。(五)安全体系逐步完善。
投资XX万元建成环境监控中心和监控网络,46家企业和2家污水处理厂安装了在线监测装置,15家重点企业安装了远程视频监控设备。在泉上桥、群乐桥、王晁桥及白龙湾断面建设了4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了自动监测、视频监控、生物监控三位一体的综合监管。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取缔土小企业106家,实施了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家畜禽养殖场的搬迁整治工作,保障了全市饮水安全。二、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虽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当前生态问题日趋复杂化,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生态保护意识还有待增强。
一些地方的个别领导环境保护意识缺乏,在开发与保护上顾此失彼、急功近利,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的、局部的经济效益;少数企业和单位仍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社会公众爱护生态、保护生态的主动性、自觉性还不够强,随意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二)生态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
服务业发展仍滞后于工业,三产增加值占比依然偏低,三次产业比例中,二产为54.6%,三产为37.6%,二产高出三产17个百分点。工业内部资源型产业比重仍比较大,重化工业所占比重达70.7%,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节能减排任务重,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大。
(三)污染防治形势还不容乐观。
一是大气环境质量仍需改善。由于我市火电、焦化企业较多,加之城市拆迁面广量大,导致大气污染、扬尘污染仍比较严重。据监测,我市城区全年仍有150天pm10超标,冬季雾霾天气时有发生。二是水污染防治形势严峻。河流水质时有超标。5条骨干河流除新薛河水质较好外,另外4条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城河、郭河属城市纳污河污染较重。从目前情况看,我市河流断面水质与环境标准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今年一季度,枣庄通报我市城郭河群乐桥断面水质达标率为零,cod、磷、氟化物均超过地表水iii类水质标准,其中cod超标严重。河道治理任务艰巨。近年来,我市先后对荆河、小清河城区段以及北沙河、十河等部分河段进行了综合治理,五条骨干河道全长167.6公里,已累计治理125.1公里,但是达到20年一遇标准的仅为42.9公里,尚有120公里需统一治理提高防洪标准,尤其是流经城区南部的郭河南支、北支尚未启动治理,河道不畅,污水直排,垃圾遍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周边居民的生活质城河河道内垃圾遍布(XX.4.7)
北沙河河道被占用(XX.3.28)
量;分布在农村的小型河流、支流、坑塘等本应在改善周边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今多数垃圾成堆,变成了“垃圾河”。荆泉水源地保护面临考验。位于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我市和山亭区少数污染严重的塑料加工、食品加工等土小企业死灰复燃现象严重,隐蔽生产,偷排污水,对全市饮水安全构成很
荆泉水源地上游山亭区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我市荆河河道(XX.3.19)
大威胁。三是农业面源污染逐步加重。化肥、农药用量偏大,利用率低,导致土壤中氮、磷等化学物质过剩、流失,农药残留于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对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了一定污染。秸秆综合利用率低,秸秆焚烧和乱堆乱放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对农村污染造成了不良影响。
文本框:
污水处理厂污泥堆积文本框:
荆河上游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河道(XX.3.28)(四)环保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一是污水管网配套不健全。城区多处污水管网建设时间久,基础资料亏缺,投入资金不足,管网及检查井经常性堵塞损坏,不能及时修缮;建于1999年的荆河、小清河污水渠,老化破损严重,尚有9公里未完成改造,污水外溢现象突出。城区东部、学院西路等区域尚未建设污水管网,导致党校宾馆、山东化工技师学院等处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荆河;洪绪片区污水产生溢流现象。郭河北支南岸南沙河镇驻地、鲍沟现代玻璃生产基地支管网不配套,未能与第二污水处理厂管网对接,废水直排河道。新建农村社区管网配套设施不健全,生活污水多数直接排放。二是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存在问题。污泥围厂问题严重,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日产污泥300余吨,不能及时有效处置,造成厂内污泥堆积如山。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和大坞生物医药基地污水处理厂,由于污水量不足等原因,无法正常运行。级索镇、滨湖镇污水处理厂尚未开工建设。三是固体废物处理设施不全。目前,我市尚未建设粪便处理场,城区每年公厕、居民小区化粪池清抽粪水约3万余吨,清掏粪便约XX余吨,主要采取简易排放,对水源、土壤和空气造成污染。城区各类餐饮服务业达1200余家,日产餐厨垃圾量约60吨,无法得到有效处理。
(五)造林绿化任务还十分艰巨。
目前,我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24%,距离创建国家森林城市31%的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森林资源总量仍然偏小,部分山区仍有荒山未绿化;西部平原区森林面积偏小,农田林网带断网破;森林生态系统还不完善,生态防护功能不强。(六)农村环卫整治还任重道远。
我市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才刚刚起步,覆盖面还较小,目前460个居实行了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仅占市村居总数量的36.9%。尚未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村居,仍然存在生产、生活垃圾随意乱倒的现象,垃圾占道、垃圾入河、垃圾围村的问题仍很突出。在垃圾中转站建设、垃圾收集运输设备购置等方面资金投入缺口较大,在目前各镇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在资金投入上存在一定困难,亟需建立市、镇街、社会多元投入的保障体制。
(七)生态建设机制还不够健全。
一是生态奖惩机制缺乏。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生态补偿融资渠道和主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专项基金两种方式。资源开采企业对塌陷地、采石、采砂矿坑恢复投入不足,生态保护得不到有效的经济补偿,生态破坏缺乏应有的惩治,个人或企业破坏生态环境,政府买单的现象严重。二是污水处理管理体制不顺。污水管理方面,当前是住建局负责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的规划建设,市政处负责管网的排查维修,水务局负责纳入污水管网的污水处理厂的巡查监管,市环保局负责排污企业和污水处理企业出水水质的监管,致使部分工作沟通协调困难,难以有效开展。三是生态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环保部门监察、监测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仅有20余名,难以承担大量的环境监管工作任务;环境应急车辆、通讯、防护等应急设备十分缺乏,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差。三、加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市委、市政府在3月底召开的生态滕州建设暨环境保护工作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滕州和美丽滕州的奋斗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确保万元gdp能耗比,cod、氨氮、二氧化硫、nox排放量年均减少2.5%以上,出境断面河流水质稳定达到三类水质要求,空气质量二级天数每年增加10天,城市污水处理达到全覆盖,实现全域城乡环卫一体化,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城乡美丽、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政治清明的幸福滕州。
(一)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节能减排,构建结构优化、循环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
要以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方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要素支撑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促进生态环境优化与经济永续发展良性互动。一是积极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要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计划。推进机械制造、煤化工、新型建材、食品医药、能源、轻纺六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植玻璃深加工、不锈钢制品、汽车配套、生物医药、家居装饰、食品加工六个百亿元产业板块,促进工业经济的规模实力和质量效益不断提高。要策划和引进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示范带动作用的科技型企业,促进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速规模膨胀。要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执行环评、能评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新增能耗及污染物。发挥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引导与倒逼作用,坚决淘汰重污染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空间。要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实施“零增地技改”,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大力推进清洁生产,运用税收、土地等政策措施,鼓励产业园区内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促进“废物”的再利用、零排放。二是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依托良好的人口、区位、交通优势,努力做好“大旅游、大商贸、大物流、大市场”四篇文章,加快推进微山湖古镇、鲁班文化创意产业园、红星美凯龙家居生活广场、义乌·滕州商城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三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抓住我市被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机遇,优化区域布局、培育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要扶持培育壮大盈泰集团、东启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区,按标准化整建制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要健全完善市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体系,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要鼓励引导广大农户特别是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标准化生产,建立一批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培植壮大盈泰立体种养科技示范园等标准化种养示范园。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种肥同播”、深施肥技术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要鼓励扶持发展不施用任何化肥、农药的高品质有机农产品生产,使农业“返朴归真”,积极培育一批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二)实施污染防治,改善人居环境,构建水绿山青、蓝天洁净的生态环境体系。
一是进一步加强污染防治。要深化水污染防治,让水质更加清澈。全面构建“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确保城郭河、北沙河、界河、新薛河四条河流断面水质达到三类水质要求。要加快城区第三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确保今年年底前建成投入运行;抓紧开展排水管网普查工作,收集整理管网资料,加快维修城区破损管网,新建城区东部、北部管网,确保XX年底前城区污水处理全覆盖。加快级索镇和滨湖镇两处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增铺西岗、级索、东沙河、官桥、东郭、大坞、界河、木石等8个镇51.5公里的污水管网,提高污水收集率;完善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出水管网,确保正常运行。实施好总投资2.2亿元的城郭河、北沙河、界河、新薛河等4条河流的1.5万亩的湿地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郭河下游段治理、北沙河中游段治理、十河官庄拦河闸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综合治理河道16公里,切实改善断面水质和流域生态环境。要深入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让空气更加清新。加快焦化企业和燃煤电厂脱硫除尘治理再提高工程实施进度,开展新源热电公司等3家公司脱硝治理。推进大坞生物医药基地配套设施建设,确保香料企业全部进入基地生产经营,统一治理污染物。加大热力管网铺设力度,增加集中供热面积,关停供热管网范围内、重要路段两侧和镇驻地的燃煤锅炉。对建筑、拆迁等工地进行集中整治,切实减少扬尘污染。强化机动车尾气管理,严禁未进行尾气环保检测或尾气排放不合格的车辆上路行驶。要积极推广秸秆还田、青贮氨化、秸秆沼气、秸秆压块、秸秆发电等技术,建立完善的秸秆田间处理、收集、储运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要加大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力度。彻底关停小蓄电池生产企业。严格化学品风险评估和监管,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和管理,确保所有企业做到危险废物安全处置。探索水泥jt窑固废处置技术,提升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尽快选址建设粪便处理场,解决粪便随意处置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尽快建设餐厨垃圾处理场,切实解决餐厨废弃物环境污染问题。二是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
要强力推进“森林城市”创建,全力打造“绿之城、水之乡、文之邦”,努力实现城市园林化、镇村生态化、水系风景化、山区林果化、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力争到XX年完成创建目标。要突出抓好城市绿化,积极实施北辛公园、杏坛广场等增绿增花工程,开展林荫路、林荫公园、林荫庭院、林荫停车场等大绿化活动,真正让城市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要抓好水系绿化,整合林业、水利、交通、农业、城建、旅游等项目资金,重点搞好“秀美荆河”建设,高标准搞好小清河市民休闲长廊建设,尽快启动城郭河生态景观长廊建设,贯通城市水系,完善配套设施,彰显生态休闲亲水特色。继续抓好沿河、沿湖、沿库造林,对五大河流两岸和境内水库周边,建设护岸林、护坡林、水源涵养林。要抓好山丘绿化,大力实施荒山绿化、破损山体治理和山坡地经济林基地建设。要抓好通道绿化,突出抓好京台高速公路、东木路等道路绿化项目,提升绿化美化品质。抓好平原绿化,积极实施连片面积100亩以上的平原造林工程,大力开展农田林网化建设。抓好镇村绿化,大力推进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等“四旁”绿化。要加强水土流失和小流域治理,搞好生态湿地修复和采煤塌陷地治理,对生态退化严重地区进行生态修复重建。要加强微山湖湿地等风景名胜区、莲青山等森林公园的保护和建设,在重要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区、重要土壤保护区等区域,规划建立一批生态功能保护区。三是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要搞好环境卫生专项治理,坚持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每年集中1—2次的时间,开展大扫除、大清整活动。各镇街、各部门要组织发动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对辖区内脏、乱、差问题进行彻底治理,在清脏治乱上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要大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尽快编制完成《滕州市城乡环卫一体化总体规划》,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全面推进“村收集、市镇转运、集中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力争利用三年时间实现规范运作、全域覆盖。要进一步研究推动城乡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目前我市对生活垃圾的处理采用的是填满处理方式,虽然成本低,但占用场地大,而且容易对周边环境产生污染。焚烧处理垃圾可以处理实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可以有效缓解土地紧张的问题。因此,建议我市尽快考察论证,早日新上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真正做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三)强化宣传教育,形成统一共识,构建善待自然、和谐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
要采用生态教育、环境宣传、文化熏陶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一是加强生态文明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环保国策,宣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曝光非法排污和破坏生态的典型案件,定期公布城市空气质量和重点流域水质,通过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水日”等载体,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广泛深入开展保护生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参与度。三是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继续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对照创建指标,不断完善提高软、硬件建设,力争XX年创建成功。各镇街要积极创建设国家级、省级生态镇、环境优美乡镇、绿化示范乡镇。要积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推进文明幸福村、环卫一体化示范创建活动,每年评比表彰一批先进示范村。要在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创建一批生态文明示范单位、学校、企业、社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广泛深入开展。(四)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双向约束、权责清晰的生态制度体系。
一是建立组织保障体制。建议成立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对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协调行动。镇街、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形成工作合力。要改革环保管理机制,对镇街环保所试行“垂直化”管理,由环保部门统一管理。对镇街土小企业清理取缔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切实增强镇街工作责任意识。二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镇街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指标分解落实到各镇街和有关部门,逐级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重要依据。进一步完善镇街差异化考核工作机制,在考核发展速度的同时,加强对发展质量的考核;在考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考核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三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形成污染者付费、保护者受益、治理者获利的机制。要积极争取并用足用好上级生态补偿资金,设立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保障改善民生等。特别对近年来新增生态公益林,全部纳入市级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落实管护人员和管护报酬,强化管护措施,确保造林绿化成果。四是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各级财政要优先安排生态文明专项资金和工作经费,并逐年增加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资金投入。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投入的综合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扩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积极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各类主体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凡是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产业化的项目,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要改革环卫收费模式,借鉴泰安、薛城等地区水务部门代收垃圾处理费成功经验,实行自来水代收,增收生活垃圾处理费。要加强环卫队伍建设,各镇街均要组建环卫所,配备领导力量和专业人员;村级配备专职保洁员,市、镇财政给予工资补助,保证工资发放到位、队伍长期稳定。五是建立应急防控机制。督促有关镇街、部门、企业制订应急预案,建设应急处理设施,有效遏制环保群体性事件和重大事故的发生。加强危险化学品、造纸、医药制造等重点行业企业的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建立风险源信息库。加强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监管监测,实行生态安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第三篇:生态市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市建设思考
本文所述生态市指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三方面。自然生态包括城市绿化、环境质量、环境治理等;经济生态包括经济水平、经济效益、经济结构等;社会生态包括人口密度、人口素质、资源配置、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等等。
在世界发展竞争日趋剧烈的今天,掠夺性生产也日益严重。为追求发展速度,人们无度开发,致使生态失衡。在生态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制约,于是人们呼唤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一种人与自然和协相处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经济;它具有安全无公害,节能低耗,高经济效益的特点。生态经济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经济。
今春,我省提出“建设生态省”的发展战略。这实际上是生态经济发展战略。
一、生态市建设势在必行
1、生态现状堪忧
我们生态现状如何?到底离生态市还有多远?广州市定了一个量化标准。现与蕉城区(2000年)相关数字,进行对照(前为蕉城区数字):
人均公共绿地5.5平方,广州市标准为16平方;
城市污水处理率0.38%,广州市标准为100%;
噪声达标区34.3%,广州市标准为100%;
环保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GDp)0.56%,广州市标准为>3%;
人口密度267人/平方公里,广州市标准为3500人;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9247元,广州市标准为22万元;
第三产业比重为48%,广州市标准为60%;
城市人均住房10.46平方,广州市标准为22平方;
——仅上面几组数字就足以说明我们生态现状中存在的差距。不仅如此,掠夺生产普遍存在,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森林过度砍伐,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城镇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全都没有处理,垃圾四处堆放;空气污染、农药污染相当严重。更严重的是生态意识淡薄。没有多少人了解生态的真正涵义,以及生态建设的深远意义。生态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广大农村几乎没有生态建设规划。
其实,生态市建设我们具有许多有利因素:
一是充裕的天然资源。土地资源充足,旅游资源丰富,二是便捷的交通。路网建设令人瞩目,港口码头星罗棋布,铁路、机场建设即将动工。
三是环境治理,逐步深入。新绿亮洁工程全面展开,污水治理有新突破。宁德污水处理厂成立,从根本上解决了蕉城的污水污染问题,也给闽东树立一个典范。安全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正逐步形成。
四是防洪抗灾工程连年兴建,保证人民与生产的安全。
五是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环境正逐步形成。首先是廉洁高效结构优化的行政区政府雏形基本搭成;其次是新区文化、企业文化正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六是改革开放正逐步深化,经济发展较为稳定。
这些都为生态市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生态市建设势在必行,但也确实可行。
二、生态市建设思路
宁德市是一个新兴城市,新兴城可以画出最新的图画。生态市建设的总目标是:建立一个环境无污染,低能耗(能源高利用率),经济稳定发展、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城市。
生态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是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主要指发展生态型产业。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以及绿色消费等。
二是构建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体系。(1)城镇要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2)农村实行环境综合治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推广清洁能源。
三是构建有力的社会安全保障体系。(1)食品安全方面,建立绿色食品检测系统。(2)生产安全方面,建立防灾减灾体系。(3)资源保障方面,建立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处理好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4)社会保障方面,社会保险率达100%。
四是构建高效的科学决策、科技支持体系。(1)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2)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系统。
如何建设生态市,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创建生态中心城
生态中心城即生态示范城,东侨新区就是新城雏形,已经有很好的规划。建设生态中心城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仅为发展生态经济奠定基础并树立典范;也为推进闽东中心城建设,成为生态市建设的龙头独树一帜;更为经营城市,与国际城市发展接轨,发展城市经济建立了楷模。
(1)生态市中心城未来设想。旧城--生态城--生态海城,三位一体便是中心城发展的未来。在起初的设想中,生态城以二十年以上时间建成,临海生态城以五十年以上的时间建成;如今人们嫌这速度太慢,要在二十年内建成五十万人口的都市。生态中心城建设的主要内容,建立五个生态系统:生态人居系统,市政生态系统,工业生态系统,旅游生态系统,政治文化生态系统。
&nbs
第四篇: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
一、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环视今日中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科学发展之路,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而后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他说道,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说明我国对生态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重视。
1、龙泉驿区整体概况
龙泉驿区是四川省成都市所辖的九区之一,位于成都中心城区东部偏南、龙泉山脉中段,是国务院批准的成都市城市向东发展主体区域、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所在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水量974毫米,年均气温15.9℃。属都江堰自流灌溉区,西江河、黄水河、芦溪河、陡沟河流经区境。有天然气、煤、铜、磷、石膏等矿产资源。素有“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之美誉,是国务院正式命名的“中国水蜜桃之乡”,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区)之一。2011年,龙泉驿区龙泉街道、大面街道、柏合镇、山泉镇、茶店镇被规划为成都天府新区的范围,其发展定位为成都国际汽车城。龙泉驿区因扼蓉城咽喉,居川渝要冲,自古有“巴蜀门户”之称,亦有东出锦城“川东首驿”之谓,是成都至川东南、重庆的必由之路,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境内已拥有沪蓉高速公路(成南高速)、厦蓉高速公路(成渝高速)两条出海大通道和穿境而过的成渝铁路、成昆铁路,正加紧建设的从市中心向东通向龙泉驿区的地铁2号线(及东延伸线)和已经规划完毕的地铁4号线东延伸线,在区内形成了海陆空四通八达快捷方便的交通网络体系。龙泉驿区下辖龙泉街道、大面街道、十陵街道、同安街道、柏合镇、西河镇、洛带镇、黄土镇、洪安镇、茶店镇、山泉镇和万兴乡等12个街镇乡,总面积556.9802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人(2008年),主要方言有西南官话和湖广客家话。
2、洛带古镇为例
2.1、二期整治工程
2007年8月,龙泉驿区旅游局宣布,近期相关部门将再投入1亿元,启动洛带古镇二期整治工程,给洛带注入文化。其工程包括 对八角井街、黄家河片区的综合改造;对古镇核心区特色院落打造、“财神大道、三百神梯”等旅游景点及附属设施建设、南干道延伸段进行建设。此外还将对以古 镇基督教堂为核心的广场片区进行改造,该教堂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乡村教堂。
目前二期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已通过相关部门的评审,施工设计也已基本完成。古镇的一期工程主要是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二期工程则将对古镇注入更多的文化色彩。现已推出女子街,女孩们可以在商店里选自己喜欢的服装,在一处景点拍照留恋。
洛带相关部门正加紧落实成都私家收藏博物馆集群项目,以及国际浓 园公共艺术村项目、福建会馆、湖南会馆和客家乡村会馆、醋博物馆等项目落地情况,进一步做好协调服务,解决征地拆迁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推动项目启动。
洛带镇加快推动古镇至金龙湖景区道路、水杉路、南干道西段启动前各项工作,以此改善旅游景区环境,推动产业发展。
2.2、客家民居建设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引进就业岗位多的项目。全力启动客家民居建设,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龙泉驿区将结合洛带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客家民居点位确 定在成洛大道以北(柏杨村七、八组),总计划用地面积412.8亩,可吸纳约3000户,10000余人。
设计方案于2009年3月通过了龙泉驿区规委会的审查,一期占地面积100亩,净地68.2亩,建筑面积6680余平方米,已完成拆迁、勘测、三通一平和打围工作,2007年5月破土动工,预计 2008年2月主体封顶,6月全面完工。建成后可让已征地“过渡期”农民全部住新房,新征地农民“即拆即住新房”。
3、调查建议(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实现途径)
3.1、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
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基于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实现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的转型。在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状态下,我们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的工业化发展生态产业。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将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经济、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2、动员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
加大媒体等传播载体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连同“生态文明”的“四个文明”一起抓的新观念是我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新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性的新举措。我们应提倡政府和群众两头抓、两手都要硬,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
3.3、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实现这一设想的关键在于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党政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导向,建立健全干部绩效考核体系。
篇
二、家乡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一、现状及案例分析
安庆石化坐落在安徽省安庆市西北郊,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占地面积7平方公里。依托航空、长江黄金水道、京九铁路干线和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为安庆石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安庆石化始建于1974年7月,前身为安徽炼油厂,1983年7月1日划归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改称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后更名为中国石化安庆石油化工总厂,1998年11月更名为中国石化集团安庆石油化工总厂。2000年2月28日,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下,原安庆石化总厂正式重组为中国石化集团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存续部分)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庆分公司(上市部分),并从2000年4月1日起正式分立运行。
目前,安庆石化炼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550万吨/年,综合配套能力为500万吨/年;拥有日处理煤2000吨的壳牌粉煤气化、年产33万吨合成氨、58万吨尿素,年产8万吨丙烯腈、7万吨腈纶等生产装置38套;同时拥有吞吐能力50万吨/年的化肥装船码头,20万吨/年的液态烃码头,全长13公里的厂内铁路专用线和一个工业编组站。安庆资产分公司(存续)主要从事为主业服务的公用工程、油品输转、电仪维护、工程管理、后勤服务等业务。主要生产能力为:1台220吨/小时、2台410吨/小时、1台630吨/小时燃煤锅炉,4台5万千瓦发电机组;以及吞吐能力760万吨/年的油品码头、80万吨/年的卸煤码头和日产24万吨的供水系统。
主要产品有以“双环”牌为主的油品、化肥系列,以“黄山”牌为主的化纤系列和以“双铃”牌为主的化工系列等各类优质产品40余种,其中“双环”牌汽油等15种产品获省优、部优称号,“双环”牌尿素、车用汽油、0号轻柴油、液化石油气,黄山牌腈纶短纤维、腈纶毛条、工业用丙烯腈,双铃牌聚丙烯树脂、工业硫磺等9种产品获得安徽名牌产品称号。企业先后荣获了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先进单位、全国石油和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信息与统计先进单位、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两化融合优秀实践奖,全国安康杯先进单位、全国职业卫生示范企业、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单位、改革开放30年全国企业文化优秀单位、中国企业最佳形象AAA级等荣誉称号。
2010年1月18日,作为国家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重点工程,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得批复后的第一个重大项目,安庆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拉开了安庆石化第三次创业序幕。
二、发展循环经济 助推生态安庆
以追求企业有效发展为目标,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安庆石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着力点。该公司作为中央驻皖的最大化工企业,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着力打造和谐的生态文明,为安庆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安庆石化始终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一件头等大事来抓,对于像安庆石化这样特大型化工企业来说,环保工作是重中之重,这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寄托着安庆市人民的重托。面对环保的历史欠账,安庆石化总经理余夕志表示,在“十一五”期间,安庆石化将以一批新建重点项目建设为龙头,坚持“以新带老”、“增产不增污”的原则,采用清洁生产新工艺、新技术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逐步解决环保欠账。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460亿吨经深度处理后可利用的污水被排放,石化全行业年排放工业废水30多亿吨。石化污水和其他工业污水相比排放量大、杂质多、危害大,是最难降解的,所以节水减排已经成为石化企业节能工作的重中之重。为避免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威胁到当地群众的健康安全,从2006年开始,该公司先后投资1.48亿元,用于包括污水深度处理、炼油初级污水处理厂恶臭治理等环保项目在内的“三废治理”,建立了水体环境风险控制系统。与此同时,安庆石化充分利用新建项目的契机,“以新带老”逐步解决污水处理场恶臭等环保问题。2007年,在集团公司的支持下,投资1470万元用于丙烯腈装置、原油罐区等8个水体污染防范设施的建设,主要是事故排水的储存、收集,使事故排水控制在围堰、装置范围内,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确保不让一滴事故污水流入长江。全部工程已于2008年11月完工。腈纶废水的治理是困扰国内外业界的一大难题,生产过程中的细微波动都会给处理工作带来困难,经过多方论证,该公司投资900万元引进了先进的涡凹气浮处理工艺,大大降低了污水的COD总量。
截至目前,该公司在废水治理上已经完成的工程主要包括:
一是投资990万元对水质净化厂腈纶污水系统进行技术改造,降低出水COD含量;二是热电部新建干灰回收装置,实现了灰水零排放;三是投资1470万元,完善了水体污染防控系统,增加了事故状态下物料和污染的消防水的收集、贮存、输转能力,保证事故状态下长江水体不受污染。与此同时,为加快“多还旧账,不欠新账”的步伐,该公司积极推进废水治理的在建工程,他们正投资400万对炼油初级污水处理场一级浮选进行技术改造,以进一步提高炼油初级污水处理场的处理效果。
新世纪以来,该公司在“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着力打造和谐的生态文明”新的环保理念的引导下,紧紧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正在规划实行新一轮废水治理工程,其中包括对炼油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深度技术改造,实现部分污水回用;对全厂下水管网系统进行改造,严格实行“清污分流,污污分治”;加强环境监测力量建设和应急监测仪器配备,通过在线仪器实现对污水排放的严格监控,真正的为生态安庆的建设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三:结论
企业要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责任,争取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努力引进先进科技,加强环保观念,把环境保护当做政治任务来抓,从而造福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造福美丽中国建设,造福子孙万代。
第五篇:生态公益林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生态公益林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生态公益林建设是**林业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生态功能最全、持续时间最长的生态工程,对保护和改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是确保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省、市、县人大三级联动听取和审议政府关于生态公益林建设专项工作报告是今年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之一。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的工作部署,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农资环工委,先后到林业局、乡镇、街道对我县生态公益林建设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生态公益林建设背景和我县生态公益林建设情况 为了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2001年国家实施了重点生态公益林制度,2004年建立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并在全国实施。**省政府于1999年率先在21个江河源头县、重点林区县开展了生态公益林建设试点。2001年,**省出台《**省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纲要》,规划第一阶段(2001-2010年)建设重点生态公益林200万公顷,占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的30.5%;第二阶段(2011-2020年)建设生态公益林333.3万公顷,占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的51%。
我县土地总面积148.6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25万亩。全县共界定重点生态公益林79.9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3.8%,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63.9%。按事权等级分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44.5万亩,省级生态公益林35.4万亩。按林种主要分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其他林。重点生态公益林主要分布在石塘、赤石、紧水滩、元和等乡(镇)、街道及云和县林场、营林公司2个国有经营单位的重点生态区域。2007年,我县成功创建**省公益林建设示范县,成为丽水市首批省公益林建设示范县之一。全县森林生态状况持续改善,森林生态防护效能持续增强,主要表现为: 一是森林资源得到快速增长。全县公益林区森林覆盖率由10年前的78.1%提高到82.6%,树种结构不断优化,全县公益林优质林分(主要是阔叶林和混交林)面积达53.8万亩,优质林分比例由原来是23.2%提高到44.1%。
二是森林生态效益显著提高。根据2011年生态公益林建设与成效调查结果显示,2001-2010年云和县公益林森林生态总效益累计达193.68亿元。其中,涵养水源效益57.83亿元;固土保肥效益18.89亿元,森林游憩效益4.43亿元,固碳释氧效益47.32亿元,积累营养效益2.47亿元,净化大气效益13.18亿元,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44.02亿元,森林防护效益5.54亿元。
三是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以来,我县生态公益林建设结合阔叶林发展工程和“三沿”生态景观林建设项目,通过更新造林和景观林相改造,“三沿”重点地段内的无立木林地、荒山和火烧迹地等全部得到绿化更新,自然景观得到极大改善。瓯江源头生态屏障建设走在全市前列,生态环境质量排全国第10位,为打造具有“山水童话”特色的现代化生态休闲旅游名城提供坚实的生态基础。四是林农经济收入日益增加。我县自2004年开始实施生态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以来,从最初的每亩每年5元增加到15元,8年间共拨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6147.6万元,其中中央、省财政下拨资金5483.4万元,县配套资金664.2万元,直补到公益林经营者4703.8万元,占总资金的76.5%。
二、生态公益林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生态公益林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森林资源增长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生态公益林规划不完善,山林纠纷日益凸显
由于前期对公益林建设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 界定工作比较粗放,再加上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公益林规划未能及时调整、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导致生态公益林规划相对不完善, 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将商品林规划为公益林,随着商品林的成熟,商品林砍伐和公益林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二是公益林界线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户与户不明晰,甚至有些农户在砍伐自留山木材时才发现山林已被划入公益林,以及土地所有人在承包造林人不清楚的情况,把山林界定为公益林。三是库区移民后库区山林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或者集体,林权归移民但受公益林保护不能砍伐而产生纠纷。这些山林纠纷日益增多,已经影响林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并有可能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引起群体上访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不完善,标准亟待提高
从2004年实行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以来,到**年提高到每亩19元(中央、省补助资金17.1元,县财政配套1.9元),其中直补到户为每亩15元,4元为公益林管护支出,实现了有偿使用生态资源的制度化、规范化。但是,补偿资金来源单一,主要由中央与地方财政拨款,难以满足公益林营造与管护的实际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木材市场价格不断上涨,一般木材的价格达到1500元/方,而经营公益林得到的补偿基金远低于木材的经济利用价值,远不能弥补公益林限伐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此外,补偿基金只是按公益林的面积发放,没有考虑生态区位、生态质量、林分类型、林分质量等因素,不能适应各地的具体情况。
(三)公益林资源科学利用机制不完善
生态公益林虽然拥有丰富的林木、林地和景观资源,但为了更好保护生态公益林,一般是禁止或限制生态公益林采伐利用,这拉大了商品林与公益林的经济利益差距,随着公益林范围内的人工林成熟和木材市场价格的上涨,林权单位要求脱离生态公益林保护的越来越多。同时,公益林限制了土地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和矿山开发等经济活动,生态公益林的保护与利用矛盾日益突出。
(四)管护责任未能有效落实
由于目前生态公益林管护和补偿利用机制不完善,管护主体和责任不明确、技术人员断档、经费不足等问题导致管护责任不能有效落实。一是乡镇村管理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管护积极性。根据公益林补偿资金管理办法规定,中央和省补助资金不得用于管理费用支出,而县财政又没有安排专项管理经费。二是基层林业技术人员“老龄化”和人才断档问题严重。在调研中发现,乡镇、街道林业技术队伍力量薄弱,个别乡镇仅有1人从事林业工作,现行的基层林业工作机制已无法适应新形式下林业发展要求。三是护林员队伍管理机制不完善,未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年龄偏大、工资偏低以及护林员长年外出务工等现象,导致护林员管护山林的时间、精力不够到位,生态公益林管护压力越来越大。
三、意见和建议
公益林的建设和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促进公益林建设和保护,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宣传、营造氛围,提高对公益林重要性的认识
要通过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深刻理解公益林建设的重大意义,增强保护公益林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一要认识到保护好生态公益林是我省建设“森林**”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县加快建设“生态名城”,推动“小县大城”向“小县名城”转型提升的生态支撑。二要认识到保护好公益林是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三要认识到只有保护好公益林才能更好地谋取林农的长远利益,才能创造和谐的人居环境,这也是各级政府“以人为本”的重要举措。
(二)完善规划、调处纠纷,巩固和提高公益林建设成效
公益林建设是以自然、经济和社会多方面为基础的复杂系统工程。一要根据公益林项目的长期实施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公益林规划和布局及时进行完善和调整。二要高度重视公益林界定遗留问题的解决,创新思路,认真核实相邻单位之间的界线,巩固和完善生态公益林界定成果。三要把公益林纠纷调处工作作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加强基层平安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强公益林纠纷调处力度,积极开展山林纠纷摸底工作,并将山林纠纷排查作为一项常态性工作,定期进行排查、梳理,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防止矛盾积聚引发群体性事件。
(三)严格保护、科学经营,切实提高公益林效益
公益林不仅具备生态效益,还具有经济和社会效益。要坚持严格保护,科学利用的原则,充分发挥公益林的多种效益。一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合理利用林下资源和空间,引导林农进行科学种植、养殖和深度开发,实行生态保护和高效经济紧密结合,增加公益林经济效益。二要加快培育林业生态休闲产业。依托公益林丰富森林生态资源,加强规划设计,实现林业、农村和旅游相结合,促进林业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三要开展限制性木质利用。根据不同区位对公益林实行分级管理,积极开展以改善公益林林分质量、替换树种为目的的更新采伐和抚育采伐,增加林农的收入和社会木材的供给。
(四)完善机制、建管并举,切实加强公益林建设与保护
公益林管护和补偿机制创新工作,关系到我省生态公益林的安全,关系到广大林农的切身利益,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公益林管护和补偿机制,扎实推进公益林建设和保护工作。一要加强基层林业技术队伍建设。各级领导要积极培养和引进各类中高级技能人才和农村林业能人等实用人才,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的结构,加快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加速林业科技进步。二要完善森林管护队伍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护林员队伍结构,配齐配强技术装备,强化村委会监管职能,落实管护责任。同时,要加大公益林综合执法力度,切实保护管理好林业资源。三要完善公益林补偿机制。政府要随着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增加生态公益林补偿金投入。要加强公益林补偿金的使用和管理,积极筹措县级管理经费,增加乡镇村的管护经费,提高管护积极性和管理能力。四要加强公益林质量和效能建设。积极开展对生态保护功能低下的疏林、残次林等低效林分进行造林改造,同时加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提高公益林的生态保护功能和抗御森林火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