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讲稿大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讲稿
各位下午好,利用今天下午的时间和各位一起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借这个机会把我学习本实施条例的心得向各位做一下汇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作为《土地管理法》的一部实施性法规,是由1998年12月24日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由朱镕基总理签署,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到现在已经施行了12年。实施条例最初制定于1991年,现在实行的条例是在废止91年条例的基础上制定。全文共分为八章四十六条。主要是根据《土地管理法》制定,立法目的在于合理利用国家土地资源,保护耕地。因为我们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则必须依赖现有的有限的土地资源。而另一方面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以及工业化发展也要利用土地,甚至有时候是占用大面积的耕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生产和工业化二者势必产生矛盾,这种矛盾得不到有效化解,必然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因此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习领会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其实就是在处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命脉。打好基础,抓住命脉,同时兼顾我国人数最多的人民群体—农民的利益,是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制定的根本目的,下面我按照各章顺序对条例进行分析讲解:
实施条例第一章总则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制定本条例。首先从形式上来看,这种表述属于我国法律和文件的通行写法,表明这部行政法规的来源或者说出处,我们法规科在日常审核规范性文件时,也遵循这种写法,比如制定《朝阳市污水二次处理办法》,那么第一条就要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据我所知,除了宪法不是这么表述,其余我国所有的法律、法规开篇都先表明根据某部法律或者法规制定;从实质内容来看,前面已经说过学习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离不开土地管理法。但是不能笼统的说土地管理法是原则,实施条例是它的细化规定,因为土地管理法是国家法律,法律地位仅次于宪法,它涵盖了了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方方面面。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主要内容:比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护、建设用地这些在土地管理法里都有详尽规定,而且很多方面要比实施条例更为具体,从时间来看,土地管理法最初制定于1986年,实施条例最初制定于91年,后来土地管理法经过几次细致修改,实施条例除了关于征收和征用的改动,没发生什么大的变化。从内容来说,实施条例是国务院为了解决日常与土地有关的行政活动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而起草制定。比如土地管理法第十七条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由国务院规定,那么实施条例第九条就规定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15年;还有土地管理法第十一条规定农民集体土地由县政府登记发证,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发证确认所有权,实施条例第四条就分别表述了农民集体土地要取得所有权证,具体要由土地所有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确认所有权。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要取得使用权证,由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实施条例是从执行具体土地工作的角度出发,与土地管理法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虽然二者地位不同,但一起构成了我国土地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同
时也说明两个问题:一方面当然说明我国立法步伐的滞后,尽管经过几次修改,但是从现在的城市拆迁和集体土地征收、征用来看,土地管理的有关法律已经显得落后了。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年的土地管理法和实施条例涵盖内容全面,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经得起时代考验。弄清了实施条例和土地管理法的关系。我们来看实施条例主要内容的第一部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一、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关于实施条例的第二章主要讲了这么几个问题:全民所有的土地都有哪些;我们国家实行土地登记制度;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如何申请登记,取得权利证书;使用国有土地如何申请和办理,取得使用证;改变以及收回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如何办理。这一部分的总体思路和逻辑关系是:确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后,要想把这种权利法定化,常态化,按照我国《物权法》的有关规定,首先要进行登记,登记了才能够对抗第三人。如果要改变土地用途,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也要按法定程序办理,这个法定程序就是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变更登记申请,由原土地登记机关依法进行变更登记。
(一)先说下土地的所有权:所有权顾名思义是所有人依法对自己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土地所有权也就是对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以及收益和处分权。我们国家土地所有权划分比较单一,除了国家即全民所有就是集体所有。不存在第三种情况。从整体上来说,国家所有涵盖了集体所有,比如城市市区的土地,说他是全民所有,那这里面的民包括不包括村集体的农民?我们说当然包括,可能那个村集体的农民一辈子也不到那个市区里来,但是他也是全民的一份子。所有说全民所有包涵集体所有。在我国,全民所有的土地都包括哪些呢?实施条例第二条明确
规定,下列土地属于全民所有:
1、城市市区的土地,这个就不需要展开了;
2、农村和城市郊区中已经依法没收、征收、征购为国有的土地;我国土地管理法第八条已经规定了: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这里的以外就是指没收、征收、征购三种情况。下面我分别说一下没收、征收和征购三种情形。这里讲的没收指的是土地违法案件经依法查处、被政府依法没收和责令退回的土地,举例说明:2008年,某局下属事业单位,由于职能弱化,造成两亩多办公用地闲置(有个前提是土地性质为划拨用地),该单位拿闲置土地作出资,和某开发商签订联建合同,由开发商投资建商品楼一栋。双方约定,建成后,商品楼的一层共8间房产归该单位,其余房产收益归开发商。2009年案发,市区国土资源分局对这一案件进行了查处。这就是一起典型的土地违法案件。本案中,机关事业单位与开发商联建住房,这属于机关事业单位擅自改变土地用途,造成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的一种行为,因为机关事业单位土地属于国家划拨土地。划拨土地只能按照批准用途使用,不能进行转让、出让或抵押,因此,任何形式的联建,集资建房或是划片出售,都是改变划拨土地用途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对于私下签订协议的,协议无效,由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下面再说征收,说到征收,我们首先要把征收和征用做一下区别说明,因为平时我们经常看见这两个词在一起出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依法强制取得原属于私人或集体财产上的所有权或者其他权利的行为。征用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依法强制取得原属于私人或集体财产上的使用权的行为。二者的相同点都是政府的强行性,不需要向对方做出意思表示,无条件服从的,国家需要就是命令。二者不同点在于:征收实质是强制收买,对象仅限于不动产,比如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征收集体土
地。而且征收不发生返还问题,只发生补偿问题,征地后集体土地变国有了,老百姓拿到手一定补偿,说过十年我再赎回来行不,肯定不行;而征用的对象包括不动产也包括动产。使用完毕后得返还权利人。如果因使用产生损害还得照价赔偿。二者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征收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你比如为了城市化建设,朝阳市决定征收双塔区八宝村土地。这是征收,而征用一定是在紧急状态时,一般用于抗灾抢险的急需。我们在电视上经常能看见这样的镜头。警察在大街上抓劫匪,说这个警察长跑水平差,被累的气喘吁吁还是抓不到劫匪,这时候看见路边一个人推起摩托车正要骑,强行抢过来,亮出警官证,我是警察,正在执行公务,借你车一用。。实质这就是一种征用行为。如果抓劫匪的过程中摩托车滚下山崖,无论追上没追上,那也得赔偿。这就是征收和征用的区别;第三个就是土地征购,土地征购实际中包含四种情况;1是土地征收。刚才提了一下,那么具体操作流程呢是国家根据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具体由土地储备中心实施,土地储备中心是市、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隶属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承担本行政辖区内土地储备工作的事业单位。我们朝阳市也有土地储备中心,他的职能;是为政府土地-级市场提供服务,业务范围包括土地收购、储备、流转、开发。经费来源也是全额拨款。它没有拆迁业务,不能成为拆迁人。但是很多地方土地储备机构包括我们朝阳市的,一直以来都 直接参与一级土地开发。谈到一级土地开发了,到底什么是一级土地开发?解释一下,所谓一级土地开发,是指在土地出让前,对土地进行整理投资开发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按照城市规划,由政府统一组织征地补偿、拆迁安置、土地平整、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按期达到土地出让标准的土地开发行为。土地一级开
发是土地出让前的运作方式,比如市政府要通过出让转让竹林路原大世界处的地皮,你得先期安置好被拆迁户、做好土地平整,这样达到一定用地条件了,才能转让给用地单位。开发的主体应当是当地政府或由当地政府指定的土地开发企业,开发的结果是要使“生地”成为“熟地”,达到出让标准。在大多数城市主要是由政府来操作,也有政府委托企业做的。国土资源部在2010年9月发文明确:从2011年4月开始,土地储备机构将不再直接从事土地一级开发工作,在2011年3月底前,土地储备机构必须与其下属和挂靠的从事土地开发相关业务的机构彻底脱钩,各地国土资源部门及所属企事业单位都不得直接从事土地一级市场开发。分析一下原因:国土部、财政部和央行于2007年联合印发的 《土地储备管理办法》规定,土地储备机构有权对储备土地进行前期开发、保护、管理、临时利用及为储备土地、实施前期开发进行融资等活动。因为有制度支持,咱们朝阳市2009年也制定了一个朝阳市土地储备实施细则(朝政发{2009}18号文件)。事实上,不少地方的土地一级开发工作正是由土地储备部门完成。据了解,除直接从事一级开发之外,一些土地储备部门成立“城市建设开发投资公司”,进行融资和一级开发,即“政府行为,公司运作。这样一来,政府直接插手一级开发市场,有些地方的土地储备机构甚至垄断了一级开发市场,这很容易造成腐败。而退出一级开发,意味着土地储备部门将只能进行土地收储工作,一级开发将完全由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操作,这样就有利于压缩腐败空间,使一级开发市场的运作更加公开透明。也利于遏制个别地方政府刻意提高开发成本,推涨地价。但是目前的一级开发过程,政府还不能完全退出,因为一级开发最困难的环节在于拆迁,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效率大大高过企业。政府可以调动公安、城建、综合执法各个部门,多管
齐下,这样就明显提高了这个一级开发的效率。下面咱们回过头来说土地征购的第二种情况:就是土地回收。土地储备中心代表政府按照法律、法规等收回土地使用权的行为和过程。土地回收的主要对象是城市存量土地,可以是无偿的,你比如说开发商取得土地使用权了之后不开发建设,无正当理由闲置,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这样的情况下按照规定2年后可以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但现实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补偿的,土地征购的第三种情形是土地置换。土地储备中心根据市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经济结构布局,对原来在城区内不符合城市规划或对企业再发展有阻碍的企业和单位进行用地布局调整,用储备土地置换出原企业或单位的土地。土地征购的第 4种情况是土地购买。土地储备中心根据土地储备和供应计划,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土地使用权,增加土地储备。土地购买具体分以下几种情况:①土地受让人进行土地开发后进行转让的土地,比如说某开发企业通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购买到土地使用权,出于各种原因吧想再卖掉,那么这时候政府可以优先回购;②银行抵押需处置的土地,个人或者企业无法偿还银行贷款,以抵押土地抵偿贷款,银行为了收回成本利息,需要转让土地使用权,这时候国家可以优先购买;③市场交易价格明显偏低的土地。通过以上三种征购方式,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关于属于国有土地范围前面讲了两点,接下来说第三点:国家依法征收的土地。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我国征收集体土地的补偿范围和标准包括:
1、土地补偿费;
2、安置补偿费;
3、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助费;我国土地的所有形式包括两种,一是土地的国家所有制,二是土地的农村集体所有制。实际上我
国农村土地征收是发生在国家与农村集体之间所有权的转移。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2004年修正或修改前,没有区分土地征用和土地征收,统称“征用”。2004年,宪法修正案对这两个词进行了更改。从实际内容看,《土地管理法》既规定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用”为国有土地的情形,实质上是征收;又规定了临时用地的情形,实质上是征用。为了理顺市场经济条件下因征收、征用而发生的不同的财产关系,2004年国家立法机关对《宪法》作了修正后紧接着又对《土地管理法》进行了修改,除个别条文外,《土地管理法》中的“征用”全部修改为“征收”。即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决定。从土地征收的特征和程序来看:主要特征是:(1)具有强制性。(2)土地征收是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即由集体的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3)征收土地时用地单位必须按规定向被征用单位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妥善安置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这是特征,那么它的程序呢:一般来说,国家建设征收土地时,用地单位必须持国务院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其他有关批准文件,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由土地管理部门划拨土地。具体程序是:申请选址、协商征地及安置方案、核定用地面积以及划拨土地等四个步骤。以上我们已经说了属于国有土地的三种情形,接下来我们再说属于国有土地的第四种情形:依法不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荒地、滩涂及其他土地;我国大多数的林地、荒地这些地方属于集体所有,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或者说出于生态保护的原因,很多属于国有,比方说咱们辽宁国有黑山县机械林场,位于锦州市黑山县。它成立于1960年,所管辖资源分布全县15个
乡镇。还有许多,不再列举了。第五个属于国有土地的是: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关于这一项怎么理解。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没有准确理这项规定的立法原意,直接撤销农民集体建制,把农民转为城镇居民,不经过法定征地程序,低价或者无偿将原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土地,这样肯定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也明确“禁止擅自通过‘村改居’等方式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土地”。为了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2005年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国土资源部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条第(五)项有一个解释意见:经国务院批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条第(五)项作如下解释:
一、该项规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被依法征收后,其成员随土地征收已经全部转为城镇居民,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剩余的少量集体土地可以依法征收为国家所有,可见这里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全部转为城镇居民,有个前提是土地被依法征收,比如朝阳市北大街改造,扣北村,给老百姓一定补偿之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全部转为城镇居民。接着说说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的第六种情形:因国家组织移民、自然灾害等原因,农民成建制地集体迁移后不再使用的原属于迁移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四川汶川地震后,很多受到地震灾害的地方,你想八级地震,地面一定出现沉陷,无论是从地表还是地下条件来看,很多地方已经不适合居住了,或者说受灾比较重的比如北川县城,有多少大人和孩子的尸体埋在下面,后来也不一一的清理了,直接建成一个地震纪念馆,供亲人前来祭奠,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受灾地区已经不能再住了,异地重建的,就需要迁移人口,那么按照规定,原属于迁移人口的这些集体土地就收为国
有,政府可以用来建纪念馆、搞生态开发等等。近期有小道消息称,四川地震灾区要移民20万到朝阳和阜新交界地区,消息准确性呢至今不知道。
那么以上就是属于国有土地的六类情形。无论是国有土地还是集体土地,要想证明你的所有权或者说使用权,按照我国法律规定,都得进行土地登记。关于登记,前面主讲土地法时候提到过,我具体展开一下。土地登记、是国家依法对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土地它项权利的登记。土地登记分为初始土地登记和变更土地登记。初始登记又叫总登记,指在一定时间内,对辖区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区域的土地进行的普遍登记;变更土地登记,是指初始土地登记以外的土地登记,包括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和土地它项权利设定登记、变更登记。我国《物权法》第九条明确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比如土地所有权,不是国家就是集体的,而且地点划分的比较明确。这个就不用登记。关于土地登记,2007年12月30日国土资源部发布第40号令《土地登记办法》,分别阐述了总登记、初始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四个部分。总登记刚才在定义里已经说了,不再重复;初始登记:土地登记办法中规定:依法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要持有关材料申请划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依法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当事人付清全部土地出让价款后,持有关证明材料申请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还有租赁、以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等方式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都要登记,那么这些登记,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设立权利的一种原始登记。这个权利也就是土地使用权;那
么变更登记就好理解了,土地权利人发生变化,或者说因土地权利人姓名、或名称、地址和土地用途等内容发生变化而进行的登记。举例说明一下:甲单位通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获得一块国有土地使用权,但是到手后因为业务变化用不上,乙公司正好能用上,于是甲公司转让给乙公司了,权利人就得更名,需要到登记机关依法进行变更登记。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六条明确规定:依法改变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因依法转让地上建筑物、构筑物等附着物导致土地使用权转移的,必须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变更登记申请,依法改变土地用途的,必须持批准文件,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变更登记申请,由原土地登记机关依法进行变更登记。为了说明这条,说一个案例:1999年12月7日,陕西省渭南市某村民小组原任组长赵某,在未召开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情形下,与第三人刘某签订了《地皮有偿转让合同书》,约定将该村民小组老油路地皮100亩有偿转让给第三人赵某使用三十年。为使该合同具有合法性,赵某编造了村民小组组委会会议记录,申请区公证处对合同进行了公证。后赵某被罢免组长职务,区公证处以村民小组提供的群众会议记录不真实为由撤销了对该合同的公证。黄某等67名村民认为:上述合同的签订,违反了《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侵害了村民的合法权益,应认定为无效合同。故向渭南市临渭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认定上述《地皮有偿转让合同书》无效。本案案情不复杂,原组长赵某违法地方有三处:一是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主体,转让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权限是受法律限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转让,限于农村土地承包行为,农村土地要作为非农业建设用地,须由国家依法征用为国有土地,国家可以依法将征用土地作为非农业建设用地或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用于非农业建设,包括村民小组在内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无权将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给他人用于非农业建设。本案中,被告与第三人签订了《地皮有偿转让合同书》。被告原任组长赵某以被告名义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第三人使用并收取土地转让费,由第三人用于建设商业门面房进行经营活动或将商业门面房租于他人进行经营活动,该行为显然使农村土地的用途发生了变化,与我国法律关于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只能用于农业用途的强制性规定相违背。此一违反了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第二《土地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六条一款规定,依法改变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必须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变更登记申请,由原土地登记机关依法进行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变更登记。而被告与第三人签订《地皮有偿转让合同书》,并没有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变更登记申请,没登记,违反了实施条例的强制性规定。我国实行土地权属的法定登记制度,由于被告与第三人之间所转让土地使用权未进行变更登记,土地使用权没有发生变更,仍属原告集体所有。被告与第三人私自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行为无效,该合同也归于无效。因此,违反了实施条例关于土地变更的有关规定;第三个问题被告原任组长赵某向临渭区公证处提供虚假材料,骗取临渭区公证处对该合同的公证,属《合同法》规定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情形,应认定为无效合同。违反了《合同法》这个不再多说。还有一种登记情形就是注销登记。指因土地权利的消灭进行的登记。在我国,注销登记主要包括几种情形:一是因土地权利的收回;二是存续期届满;三是土地灭失;四是集体所有土地依法被全部征用或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成建制转为城镇居民;五是土地他项权利终止等。实际上注销土
地登记也是变更土地登记的一类。实施条例第七条规定:依照《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的,由原土地登记机关注销土地登记。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约定的使用期限届满,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期或者虽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由原土地登记机关注销土地登记。说个案例:某市在西安路南侧约60000平方米范围内进行旧城改造,市政府发出公告,收回这60000平方米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要求原土地使用权人持土地证书和房屋产权证到主管机关申请注销登记,签订补偿协议。该如何办理注销登记?说一下一般程序:①要求土地使用者提出注销土地登记申请。如土地使用者不按规定申请注销登记的,土地登记机关可以按照《土地登记规则》直接办理注销土地登记。这种情况比如说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生效法律文书判决或者裁定原土地权利消灭,当事人又不办理注销登记的。可以直接办理。还有就是依法征收农民集体土地,也是由土地行政部门直接办理注销登记。②地籍调查。主要核查土地登记状况是否发生变化。③权属审核。一是核对土地登记卡;二是审核申请人;三是审核土地权利证书;四是对注销土地登记的证明材料等进行审核。注销土地登记不需报人民政府审批,由土地管理 部门审核通过即可直接进行注销登记。《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由县级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所以,土地使用权注销登记最好也应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进行。在实践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往往把土地登记职权委托给土地管理部门行使,在这种情况下,土地管理部门可代为办理,但需加盖人民政府土地登记专用章。④注册登记。在宗地原《土地登记卡》上进行注销登记,相应在“序号”、“日期”、“登记的其他内容及变更登记事项’,、“经办人”、“审核人”等栏目填上本次注销登记内容,并加盖“注销”印章。⑤注销土地
权利证书。在土地权利证书上加盖“注销”印章,在“记事”栏内注明注销土地使用权的依据及日期,并将注销的土地权利证书立卷归档。以上是实施条例的第一部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下面讲一下实施条例的第二部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比如咱们朝阳市:国土资源局在96年制定了一个1997-2010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关于规划具体有许多这个指标,比如农用地面积,耕地面积要达到多少,建设用地面积要达到多少。我简单说一下朝阳市制定的总体目标:在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下,实现耕地总量增加的目标,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农用地得以有效的保护和综合整治,建设用地合理供给并有效利用,未利用地适度合理开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趋于合理,水土流失进一步得到控制,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是朝阳的总体目标。那么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将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部门进行合理配置,首先是在农业与非农业之间进行配置,其次在农业与非农业内部进行配置,如在农业内部的种植业、林业、牧业之间配置。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还明确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实施条例第十条规定:依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将土地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因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使用土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宏观土地利用规划,是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组织对辖区内全部土地的利用以及土地开发、整治、保护所作的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根据我国行政区划,规划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市)和乡(镇)五级,即五个层次。上下级规划必须紧密衔接,上一级规划是下级规划的依据,并指导下一级规划,下级规划是上级规划的基础和落实。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包括规划文件、规划图件及相应的附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制度按照实施条例第八条规定: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报国务院批准。根据实施条例第八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报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各该市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上述规定以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有关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其中,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编制,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条例第十二条表述了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原编制机关根据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修改。修改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这里面的修改要符合下面七个条件,不是想改就改的,七个条件分别是:
1、国务院和省政府已批准行政区划调整的;
比如国家决定确定辽宁沈阳为直辖市,锦州为辽宁省省会,我说的是比方,那么土地规划自然要随着修改。
2、国家和重大能源、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及国家军事设施建设项目用地涉及基本农田的;占用基本农田,涉及农用地指标变化。所以规划要修改。
3、国防、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环保、城市和省级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扩大农副产品出口加工、重大外商投资建设项目用地不涉及基本农田,但未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这一项属于政策方面的修改,本来项目没列入规划,但是为了实际需要,所以在不涉及基本农田的情况下可以修改,涉及的话还需要经有权政府批准;
4、建设项目已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指标已预留,但由于选址未确定、没有落实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或已落实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但实际位置需作调整的;例如说已经确定在朝阳河东建市政府大楼,列入规划了,但是具体建在哪,实际选址没确定,只是有个规划,到后来有了新的位置了,这个规划当然要进行修改。
5、建设项目符合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机动指标条件的;关于这个耕地机动指标,我们国家实行占用耕地指标总量控制和占一补一的政策,目前政府用的耕地占用指标都是上级政府所分解下来的。以江西省为例,国家规定江西省在1997—2010年的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指标是48000公顷,而江西省则依据历年各地市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情况,将这些指标分解到十一个地市,并留有部分机动指标来满足省重点项目的使用。这种做法直接导致有的地方指标过多,有的地方指标却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导致有的县市经济发展受制约,为了发展,这些地方就突破上级政府所限定的指标,于是出现违法占地用地等问题。去年国土资源部严查超指标违法占地问题,也查到咱朝阳来了。那么第五点说的就是建设项目符合规划,但要占用机动指标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就需要局部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6、对市、县市区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城镇建设项目,确实无法在现行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在县市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完成后,可以申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调整;比如在开发区要建一个投资几千万的药厂,恰这时候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已经完成,那么为了经济发展需要,可以申请局部调整。
7、国家和省重大基础建设的拆迁安置、抢险避灾安置用地,确定无法在现行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的(先用后批)。比如汶川地震后,需要对灾区群众拆迁安置,情况紧急,不能在现行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安排的,当然如果有规划内的建设用地可供安排,那么不能修改规划,但是没有可供安排的,就只能修改规划,国家规定,这样的情况可以先用后批。以上就是需要局部修改土地利用规划的七种情况。实际中可能还会有,由于时间关系不一一列举。那么有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了实施规划,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属于土地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只不过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目的在于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实施条例第三条规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是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就是说农用地可转为建设用地的比例,国土资源部2004年11月公布了新修订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对农用地转用计划实行指令性管理,并强调严格计划执行的法律效力,新办法规定,农用地转用计划实行指令性管理,不得突破。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的,不得批准农用地转用。农用地转用计划中城镇村建设占用农用地指标和能源、交通、水利等独立选址的重点建设项目占用农用地指标不得混
用。你比如给辽宁省2010年城镇村建设指标500公顷,没用了剩200公顷,建设项目占用指标已经用完了,能不能把那200公顷用了,显然不行。办法同时规定,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擅自批准农用地转用的,按非法批准用地追究责任。
(二)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这个比较好理解,在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确定耕地的保有量,切实保护耕地,主要就是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多少补多少,但实际情况是各级地方政府为了眼前利益,往往大搞开发、盲目建设,甚至不惜占用大量耕地,为了确保耕地保有量,省级政府每年都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有量计划目标责任书,地级市要承诺不得减少耕地数量,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不到位。;
(三)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所谓土地开发整理,是指运用财政专项资金,对农村适合农业的未利用土地、废弃地等进行开垦,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的行为。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内容的不同,土地开发整理可分为三种类型: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无论是哪一种,目的都在于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我国现阶段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内容:一是调整用地结构;二是平整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三是道路、沟渠、林网等综合建设;四是归并农村居民点;五是恢复利用废弃土地;六是划定地界,确定权属;七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宜农土地后备资源。宜农就是适宜农业生产建设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部分还有两个重要内容就是土地调查和土地等级评定。实施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土地调查是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利用方式和权属状况及其空间分布进行科学调查的手段和方法。土地调查是国家土地管理的帐本子,算盘子,是土地管理的基础,也是政府日常决策和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依
据。土地调查的用处有三点:1掌握土地的自然属性、利用方式和产权关系,为制定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资源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以及实施科学决策等方面提供保障基础;2摸清土地资源家底,掌握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为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实施严格土地管理政策奠定基础;3掌握土地利用权属状况,为制定土地管理政策,有效保护土地权益人权利,科学管理土地市场提供基本依据。土地调查内容主要有三个:分别是
一、土地权属,是查清土地利用状况为目标,通过调查,确定土地归属和权利性质,如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
二、土地利用现状,主要是查清土地利用现状,统计各分类土地的范围、面积和分布等利用状况;
三、土地条件。是针对土地开发利用的条件和潜力为目的开展的调查工作。开展土地调查和编制总体土地利用规划关系密切。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事关国土资源管理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只有掌握翔实准确的土地利用数据,才能编制符合客观实际、满足地方发展需要的规划。接着说一下土地登记评定,根据实施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根据土地等级评定标准,对土地等级进行评定。可见土地等级评定是以土地调查为基础的,跟据土地调查成果、规划土地用途和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评定土地等级。土地等级一般分为住宅用地等级,商业用地等级、工业用地等级等。可以在当地国土部门查询得到。各城市土地等级数不相同,一级最好,二级次点,土地等级越高地价越贵,一般房价也会越贵。咱们朝阳市城区商业用地分6级;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都是分为4级。所以在商品房的房价里,对于土地级别有明显的反应。这是第二部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全部内容。(休息一下)
实施条例的第三部分:耕地保护,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最近十几年来,中国因为非农业建设占用而减少的耕地大约占耕地减少面积的40%左右(其他的减少原因主要有:农业结构调整、灾毁等)。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直接威胁农业发展。为此,我们必须确保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目前耕地保护方面的制度主要有耕地占用补偿制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一再强调要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1986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严格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的紧急通知》;1994年发布《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保护耕地的通知》(11号文件);1998年,耕地保护写进了《刑法》,增设了“破坏耕地罪”、“非法批地罪”和“非法转让土地罪”。当然以上政策都市是根据当时的国家形式制定的,说这些政策的目的说明国家历来重视耕地保护,因为从古至今都是,耕地少,粮仓不满政府心不踏实。2005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耕地为18.31亿亩,人均耕地为1.4亩。而在9年前的1996年,全国的耕地数是19.51亿亩,人均耕地为1.59亩。9年间中国的耕地减少了1.2亿亩。现在数字是18亿亩,这些年有一定增长,但这个数字准不准,我认为很不准,因为咱们国家的统计数字啊很多你得分析着听。分析耕地减少的原因,在“十一五”期间耕地减少的比例中,生态退耕占了70.9%,比例比较大,另外,这些年我们国家自然灾害比较多,地震、洪水、植被破坏造成的沙漠化、水土流失都很严重。人口增加,建房子,拿咱们朝阳来说,搞项目,有一些比较盲目上 的,地方要政绩,建完了畜牧小区,慢慢的养的牛羊都杀着吃了,最后剩个房子,耕地没了。所以耕地这些年起码朝阳这一块是减少趋势,下面说一下耕地保护的具体措施:
一、基本农田保护
基本农田是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因为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对优质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2001年,我国各地调整划定基本农田工作基本完成,全国共划定基本农田16.32亿亩。2004年,按照国务院部署,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基本农田的底数及变化情况。检查后统计结果表明,全国在册基本农田面积为15.89亿亩。
二、土地整理
耕地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土地整理是通过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的活动。
通过土地整理补充耕地,有效地保护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我国累计补充耕地2140万亩,平均每年约428万亩,大于同期建设占用和灾毁耕地面积,建设了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标准、成规模的基本农田。全国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18亿亩左右,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土地整理还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三、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征地补偿安置工作事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多年来一直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
为从根本上解决征地问题,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国土资源部自1999年开始研究征地制度改革问题,先后确定在19个城市开展试点工作,在改进征地补偿办法、拓宽安置途径、规范征地程序等方面大胆探索。2002年,国土资源部与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就完善和改革征地制度作了专题调研。一些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已被吸收到《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
针对近几年征地补偿安置工作中拖欠、截留、挪用征地补偿费情况严重的问题,经国务院同意,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审计署2004年在全国联合开展了征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专项检查。截至2004年12月底,全国清理出1999年以来拖欠农民征地补偿费175.46亿元,除西藏自治区外,其他30个省(区、市)共清欠175.38亿元,西藏自治区于2005年1月下旬全部偿还了拖欠农民的征地补偿费。国土资源部明确提出征地要坚持四个必须:必须按规划、计划征地;必须征求被征地农民对征地补偿安置的意见;必须在补偿安置费用足额到位后才能动工建设;必须公开征地政策、补偿标准、补偿费用管理使用情况。凡征收土地方案未征求被征地农民意见、补偿安置不符合法律规定、没有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长远生计的,一律不得报批。但是实际上,近几年的征地补偿拖欠、截留、挪用征地补偿费情况还是时有发生。因为这里面涉及一个利益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制定可行的制度,另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切实加强监督和整
顿。下面分析一下实行耕地保护的深层次原因:
(一)我国实现了农产品严重短缺到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农业仍然是我国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仍然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位置。在21世纪,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人口与耕地、粮食矛盾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障碍。所以必须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严格保护耕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一定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说到粮食,必须以稳定一定数量的耕地为保障。我国明确规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而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基本农田可定义为:从战略高度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社会安定和人口增加对耕地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保护耕地最重要的是把基本农田保护好。目前我国耕地严重不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村人口依然占全国人口的70%,然而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有日趋减少的趋势。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逐年递减。无论是从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解决我国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给问题,必须主要立足于国内,正是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我国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土地管理工作必须把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作为首要的奋斗目标。按照国务院批准的《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到2010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不得突破2950万亩,全国耕地面积减少要求控制在9600万亩以内,耕地保有量应控制在19.2亿亩。到2010年,人口将达到14亿。届时,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将进一
步增大,即使耕地面积保持不减,人均耕地还将减少。我国在法律法规上对耕地采取了世界上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三)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 我国耕地本不富余,但很多地方不能很好处理城镇化进程与粮食生产的矛盾,挤占了不少耕地。近年随着征地规模不断扩大,征地中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一是征地规模过大。全国开发区规划面积已达3.5万平方公里,圈占的耕地有43%闲置。二是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一些地方甚至把农民的土地作为生财之道,违法违规征地时有发生。因征地问题引发的纠纷甚至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因素。这些问题暴露出我国现行征地制度方面的缺陷。因此 “要按照保护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一要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约束和用途管制。地方各级政府都应该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要强化规划对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把用地规模限制在规划数量、范围之内。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需调整规划的,必须按法定程序进行。土地用途一旦划定,就要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改作他用。二要严格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不同性质的用地。要把为公益性项目而进行的征地与一般经营性项目用地严格分开,缩小征地范围。征地权是国家的强制性行政权力,应当主要用于水利、交通、国防、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国家重点公共设施建设,一般不能用于商业开发,更不应变成企业行为。实际中很多地方政府把卖地搞开发做摇钱树。他不从长远角度出发,地都建楼,矿随便开采,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谁都知道该持续发展,落实到行动 就难了。要慎用征地权力。工商企业需要用地,应当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前提
下,通过向国家、向农民集体购买、租赁等市场方式取得,价格由市场决定。三要严格控制征地规模。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要切实保护耕地,可征可不征的尽量不征,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必须征和必须用的尽量少征少用。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也要节省用地,减少征地。城镇建设要尽量盘活存量土地,控制城区过分扩张。企业用地多少,应当和产业特点,投资规模挂钩,防止投不多的钱,办不大的厂,占很多的地。四要改进土地征用补偿方式。征用农民土地补偿低,土地增值分配不合理,是农民反映比较强烈的一个问题,也是造成耕地占用多的重要因素。农民集体土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过程,应当是农民分享城市化和工业化成果的过程,应当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不是扩大城乡差距。要调整土地收入分配结构,确定补偿安置最低标准,给被征地农民以及时、合理的补偿,并探索解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和长远生计的办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近几年天灾人祸比较多,北方干旱、南方内涝,去年我国西南地区还发生了严重干旱。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今年北方尤其是山东地区发生了大旱,小麦产量大幅减产。近些年来,应该说左右粮食产量的因素很多,原来是“谷贱伤农”,大约在2000年以前,粮食价格普遍不高,很多地方的农民宁可将耕地闲置,出去打工,现在,粮食价格较以前确实提高,但是物价也涨了,在我们看来,粮食价格好像可以决定很多商品价格,比如化肥、农药,这些商品价格也在翻倍的涨。尽管这些年国家种地给补贴,但是一亩地十几块钱,种子钱都不够。所以实际上农民现在的种地积极性并不高。国家也一直在努力改变这种局面,想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农民的本钱就是粮食,而粮价涨又可能会导致啥都贵,通货膨胀,所以国家近些年想办法从社会保障入手,现在我们国家很
多省份已经着手了,咱们朝阳也是试点地区之一,比如朝阳县,农村满60岁的老人,国家从2010年起按月发给50元钱的养老保险金,对于不满60岁的,你现在可以每年交100元,这笔钱在满60后计入养老保险金,而且60岁后养老保险金自然也按月增加,因为你投入了。这里有个条件,对于满60岁的老人,子女必须都得每年交100元,在我们老家那是儿子必须交钱,如果你家有60岁以上老人,儿子不交100元每年,那么老人的养老保险国家不给。但是100元计入这个儿子满60以后的养老保险。每年600多元钱,很多老百姓已经很满足了,可见农民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我觉得政府还应该继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再回过头来说耕地保护。这些年我们朝阳也一直在通过各种努力保护耕地。市国土局在2006年制定了一个中长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个规划是从2006到2020年,发布于2010年6月。首先,这个规划分析了一下我市的土地利用现状:截止2005年底,全市农用地13395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8.00%,其中耕地455931公顷,建设用地1029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23%,其中城乡建设用地80108公顷,交通水利用地19341公顷,其他建设用地3545公顷;其他用地52741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77%,我算了一下,耕地面积占我市土地总面积的23%。各种建设用地是占土地总面积的26.77%。那么从2005年到现在呢,又经过了将近6年时间,随着朝阳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耕地数量应该是有所减少,耕地量是一定的,那么额外说一下朝阳的人口,因为人口和耕地联系不可分割。关于人口,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这个最终数据还在计算之中,上一次2007年,通过人口普查,朝阳市全市人口340万,市区人口43万;2010年,据朝阳史志办的统计人口是338万,市区人口44万3千。统计的数据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大致可以说明
人口基数变化不大。我认为人口数没增长的趋势,实际上是出现一种减少的苗头。或者说随着现代这个人口之间的流动,朝阳人无论是知识技术型的人才还是普通劳动力大量外流,说一个城市究竟吸引不吸引人可以用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来表示,一个城市的总人口的流入和流出就说明这个地方的机械增长率,在一段时间内,人口流入的多,那么机械增长率就高,反之就低。有人对此专门将朝阳和大连做了一些比较。即朝阳市从2000年到现在,除去自然增长人口外,原有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且逐年加重,人口机械增长率一直是负数,而大连情况正好相反。当然我们拿朝阳和大连这样比不太科学,但是我们必须从中发现问题,从土地和工业化建设来说,其实也就是从农业和工业的角度来看,发展农业朝阳没别的条件,就是大力发展畜牧业、搞小区养殖。还有些地区盲目的引进项目,最后造成人财两口,企业发展不起来,吸引不到人才,有能力去外地谋生的,或外出打工,或举家迁离朝阳市。这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叫做“马太效应”,对朝阳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造成了一种极大的伤害。你从这些年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除非考上公务员或者教师,否则的话没法回来,根本没有就业环境,公司企业不多,有公司工资也就是千八百块,你不爱干初中毕业的也干了,700就能招来。要说农业靠种地,朝阳缺水,旱田居多,说农产品深加工,见效也不大。长期下去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对此我认为林业、农业、土地等部门都有责任,光看着着急不行,需要切实可行的策略。好了,第三部分耕地保护部分就说到这,讲一下实施条例的第四个主要部分:建设用地 关于建设用地
首先说一下定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
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建设用地按其使用土地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农业建设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按其土地权属、建设内容不同,又分为国家建设用地、乡(镇)建设用地、外商投资企业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按其工程投资和用地规模不同,还分为大型建设项目用地、中型建设项目用地和小型建设项目用地。这是建设用地的定义和分类。我们知道,按照土地管理法的划分,我们国家的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非利用地。作为建设用地与农用地和非利用地相比,他有三个主要特点,分别是
1、建设用地是生活场所、操作空间和工程的载体,不是直接利用土壤,与土壤肥力没有关系。就是说建设用地一般是用来搞建筑物、构筑物,或者作为各种能源、交通、水利以及军事设施用地。只要地点合适,无论这个地点土壤墒情、或者说氮、磷、钾 含量多少都不影响建设用地的利用价值,但作为农用地就不一样了,无论你做耕地还是建蔬菜大棚,都要考虑土壤的肥力。比如海边,可以作为建设用地建度假村,建别墅,种地就不行;第2个特点是可逆性差。农用地要变为建设用地较为容易,建设用地变为农用地却较为困难。作为农用地一般都是以土壤为依托,基本都是搞种植,初中秋收,想改变用途只要经过批准就很容易,你像现在朝阳郊区有多少耕地、农田建了这个畜牧小区、成了宅基地,被村民建了房子。建设用地要想转为农用地就很困难了,一条高速公路要想再种地就得改道,一栋居民楼要想变耕地就得拔掉,即使这样地下的土壤情况还不一定适合;3土地利用价值高。可以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我们都知道,同一块土地,你要是种地,一亩地再高产也就是一千多斤,算2000斤,种普通的比如玉米,现在行情是9毛,那么一亩地毛收1800块,去掉化肥种子钱也就1500。要是建商品房你就算建一栋
楼,六层的,去掉成本也能卖几千万;哪个经济效益高就不用说了,所以现在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积极的征收集体土地,你征收也行,补偿还不到位。第4个特点是在地域上选择性很强。作为建设用地,首要因素就是地域选择,说要建设一条赤峰到大连的高铁,那么要途经朝阳边杖子某村,需要占某些村民的住宅,你说挪个位置,占七道泉子的地吧,那肯定是不行。还有作为军事设施用的建设用地,需要在青海少人区进行一些武器试验,或者在地下,那么随意换位置,也不行,因此说,建设用地的地域要求比较高。拿征地来说。政府征收集体土地只能是在城市的郊区,这样经过建设改造可以和城市连成一片。边远农村的农民说到我们村这征收吧,少给点补偿也干。显然不符合实际。实施条例从第十九条到第三十条。主要说了具体建设项目要使用建设用地的,如何办理,如何申请,涉及农用地的,如何申请和办理;征收集体土地如何补偿以及临时用地的有关规定。主要就是这些内容。我认为建设用地在实施条例里属于最重要的内容,其实任何内容都不次要,单说建设用地重要是因为这一部分和现实联系的最为紧密,说到建设用地,我们就会想到 城市拆迁和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在土地方面,应该说这是当前最热的也是最敏感的话题。说到敏感,就是因为存在利益,开发商想以最小的利益拿到土地卖钱,而被拆迁人则想拿到更多的补偿。下面我想简单说一下关于城市拆迁和农村集体土地征收。
第一个关于城市拆迁:从城市拆迁法律框架的角度来看;我们分层次来说:第一个应当是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也是一切法的出发。《宪法》中关于人权的保护、行政机关的职权和组织、财产权的保护、国家利益的维护、人民法院的组织和职权等他都涉及到拆迁问题,这些规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所有一切其他
法律都应该合宪。第二个层面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订的法律。这些法律中凡是涉及调整拆迁的内容都是拆迁法的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目前尚没有规范拆迁行为的单行法律,即使列入立法计划,一般也不可能先于《物权法》。而其他具有相关法律规范的法律主要有:民事法律,如《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行政方面法律,如《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还有诉讼法律,包括《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接着,由国务院制订的行政法规是拆迁法的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由单行法规和其他法规中的相关法律规范构成。作为行政法规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开始修订于1991年3月22日,2001年6月13日修改。本条例才是最直接的法,其他法规则主要包括国务院制订的《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城市房地产经营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里面都含有调整拆迁各方法律关系的规范。根据《立法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于是,地方性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也在指导着实际的拆迁工作。实际这些政策和规章制度也在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很多补偿的标准、范围等等,各地情况都一样。而往往这些又是拆迁中容易产生矛盾的地方。城市房屋拆迁条例一共是5章40条,实际《条例》的全部内容可以精简成四句话:
1、拆迁者需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
2、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应当”订立拆迁协议;
3、拆迁人须对被拆迁人给予补偿;
4、被拆迁人在裁决规定的搬迁期限内未搬迁的,由房屋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迁,或者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
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迁。除了发放房屋拆迁许可证是一种典型的行政许可行为,后三条都已经超越了一般行政行为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条例》的本质就是强制推动拆迁协议的签订以及执行。这个“应当”订立的协议显然它不是民事合同,因为民事合同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只有达成了合意,才能产生,而协议本身可以订立,也可以不订立,不存在“应当”的问题。将拆迁协议视作行政合同,显然也不可能。因为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能、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经过协商,相互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协议。显然,行政主体必须是行政合同的当事方,而实际政府部门并非拆迁协议的任何一方。因此,只能将《条例》中的房屋拆迁看作是行政指令,因此拆迁协议的签署带有强制性。无论各地政府对于补偿问题和估价问题进行怎样的立法,有的城市更合理些,有的城市更无理些,但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就是被拆迁户与开放商签订的所谓协议,是在推土机之下缔结的一种“城下之盟”。近些年不断出现由于强拆引起的上访甚至自焚,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屡屡出现这样的百姓被逼自焚事件,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这样说也不是说全盘否定城市拆迁条例,毕竟任何一部法律或者说法规都不是无懈可击,而且每一部法律法规的出台都有很明显的时代背景。从大的方面说,他是统治阶级管理的一种需要,具体说是为政府现代化建设服务,咱们中国经济建设到现在还是以效率为主,兼顾公平,这是社会发展基调,如果你拆迁不采取些行政强制,可能城市化建设迈不出多大步子。但是当然也不能过分,举个例子日本,要修建一个机场,建设过程中要占一个城镇四户人家的地方,但是你无论补偿多少,这四户就是不搬,人说不缺钱,无奈之下最后政府决定机场改道绕过这四家,没动他们,这样成本就增加了几个亿的美元。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学习,但
是我们国家也有自己的特点,很多时候建设工程绕不开,所以就产生了强制拆迁。所以关键看你怎样去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强制执行”可以说是拆迁中最敏感的区域。《条例》赋予了市、县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迁的权力,我们说行政强制必须符合两种情况:第一,行政主体为了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通过依法采取强制手段迫使不履行行政法义务的相对方履行义务;或者第二,出于维护社会秩序或保护公民人身健康、安全的需要,将相对人的人身或财产采取紧急性、即时性强制措施的具体行为。拆迁显然不是紧急需要,那就只能是第一种,而且《城市拆迁条例》又规定房屋拆迁管理部门也可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迁,从表面来看,似乎是诉诸司法了,而实际上,拆迁的性质被是进一步混淆了。根据《民事诉讼法》,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的前提是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对依法设立的仲裁机构的裁决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的存在,法院的强制执行必然跟在“打官司”或仲裁之后,房屋拆迁管理部门的裁决显然不是司法意义上的可引起强制执行的条件。很明显,这只是行政机关在其本身没有直接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权力的情况下,向人民法院申请实施强制的另一种“行政强制”,如果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有能力自己采取强制搬迁的行动,自然不会去麻烦法院。所以说城市拆迁更像是一种行政指令。近几年,国家城市拆迁的步伐比较快,可能1999年国务院出台这部条例时没想到会遇到多少多少矛盾,国家制定条例的本意是好的,但是某些地方政府在执行上,没有处理好与被拆迁人之间的关系,很多演化为激烈的矛盾,而且我认为,造成现在拆迁矛盾较多的原因更多的是在于地方政策庞杂混乱。举例来说,在已有的国务院颁布的《条例》基础之上,有省级人大立法、市级订政府规章的,如江苏与南京;有省级订政府规章、市级人大立法的,32
如广东与广州;还有杭州,既有省级人大立法,又有市级人大立法,同时还有市级的政府规章。而且,很多地方立法存在较大问题:一个是无法操作的原则过多,大部分条款与国务院《条例》非常接近,但不一致;另一个是超越立法权限,违反宪法或者上位法。当然并不是所有地方政府都做的很失败。关于城市拆迁,我们朝阳市在2003年3月6日发布了《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办法》(朝政发[2003]6号文件),根据时间来看,也正是为了执行、响应《城市拆迁条例》。这个文件规定的比较详细,明确了拆迁管理部门、如何评估财产、以及怎么进行拆迁补偿。为了规范房屋拆迁行为,朝阳市2003年6月又发布了《朝阳市城市房屋拆除办法》(朝政发[2003]36号文件),在两个文件的支持和指引、规范之下,应该说朝阳的城市拆迁工作这些年来进行的比较顺利,没有出现大的群体上访、恶性事件,这属于我们法制办对朝阳市建设做出的突出贡献。随着朝阳市经济形势发展,我市在2008年又由法制办审核发布了《关于调整城市房屋拆迁有关补助标准和补偿指导标准的通知》(朝政办发2008年39号文件),根据这个通知,又将我市城市房屋拆迁地上物补偿标准做了细化,尤其是做了提高,以推动我市城市拆迁工作、城市化建设的进行。刚才说很多地方政府没有处理好拆迁工作中与被拆迁人之间的各种矛盾,甚至有些地方蛮干。导致很多老百姓产生怨恨情绪,这些年来老百姓对政府有许多不满情绪,我认为有一大半和强制拆迁有关。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也发现了这点,于是,在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城镇房屋拆迁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紧急通知》。《通知》是在“城镇房屋拆迁引起的纠纷和集体上访有增加趋势,甚至引发恶性事件,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 的大势下出台,目前已成为拆迁工作的指导性政策。国家建设部在《贯彻落实通知>的有关情
况》的讲话中列举了建设部和各地已采取的措施,可见《通知》的收效显著。2007年《物权法》出台,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同时物权法也规定了私有财产的神圣性。物权法的出台引发了全国的热议,他对于原有的拆迁构成了一个不小的冲击。物权法明确:征收须为公共利益。理论上说公共利益就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直接享受的利益。它不是一部分人能够享受的,而且是全体社会成员直接享受,比如飞机场、公立医院、高速公路、大学、中小学,全体人民都能够直接享受。如果发生争议,政府说我征地是为公共利益,老百姓说你这不是公共利益,我不迁,具体怎么理解公共利益。怎么判断也有标准,首先看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代价是谁负担的,是地方政府财政负担还是企业自己负担,这很容易判断;再判断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建设投资谁负担,是政府财政负担还是企业投资;再判断项目完成后发挥作用,是通过市场还是不通过市场。比如廉租房,地方政府划一块土地建廉租房,其代价由地方财政负担,建设投资还是由财政支付,建起来后是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出售呢?不是,是地方政府以很优惠的租金提供给社会低收入者,解决他们的生活保障问题,不以盈利为目的、不通过市场销售。这就是社会公共利益。相反,如果土地出让金是由企业支付,再由企业投资建写字楼、商品房,建成后通过市场销售,实现其盈利目的,这是商业利益。每到一个具体的项目,究竟是公共利益还是商业利益,很容易判断,不仅是法律专家判断,开个听证民,民众自己就能判断。但是政府一般不给老百姓机会。所以国内众多的法律学者认为物权法的生效意味着拆迁条例的失效。因为2004年宪法修正案就限定了征收的公共利益要求,2007年物权法进一步予以具体化,还允许2007年到2009年执行一个早已失去效力
的规定,还允许一些地方政府动用公权力去为企业拆老百姓的房子?这是宪法和物权法绝对不允许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的拆迁条例诞生了。2011年1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到今天时间还不到两个月。这部“新拆迁条例”的草案于2010年1月29日和12月15日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条例对于各方关心的拆迁补偿、公共利益的界定、征收程序、强制搬迁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条例》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删去了旧有条例中令人敏感的“拆迁”,代之以“征收” 拆迁”二字,此前已在《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中存在了20年之久。1991年,国务院发布上述条例,2001年对其做出修改。2007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拆迁补偿条例(草案)》中,“拆迁”依然在列。而在2010年1月、12月的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其表述已经变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直到21日公布的新条例,“拆迁”二字彻底摒弃。有“征收”,就应该有相应的“补偿”。多位专家认为,透过这一字面改动,可以看到新条例更加突出房屋征收和补偿的规范、公平、合理。
《条例》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删去了旧有条例中令人敏感的“拆迁”,代之以“征收”。
“拆迁”二字,已经在《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中存在了20年的时间。1991年,国务院发布条例,2001年做修改。2007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拆迁补偿条例(草案)》中,也就是新条例,“拆迁”依然存在。而在2010年1月、12月的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稿中,表述已经变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直到21日公布的新条例,“拆迁”二
字彻底换掉。因为有“征收”,就应该有相应的“补偿”。法律专家认为,透过这一字面改动,可以看到新条例更加突出房屋征收和补偿的规范、公平、合理。下面我简单说下新条例的亮点:
一、新《条例》明确规定,被征收人可以选择货币补偿,也可以选择房屋产权调换。
条例规定,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对被征收人给予的补偿包括: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因征收房屋造成的搬迁、临时安置的补偿;因征收房屋造成的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
此外,条例明确规定,被征收人可以选择货币补偿,也可以选择房屋产权调换。
二、新《条例》明确规定,在作出房屋征收决定之前,征收补偿费用应当足额到位、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新条例规定,市、县级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征收决定后应当及时公告。公告应当载明征收补偿方案和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权利等事项。市、县级人民政府及房屋征收部门应当做好房屋征收与补偿的宣传、解释工作。房屋被依法征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同时收回。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对国有土地上的房屋进行征收?新《条例》明确规定,必须以“为了保障国家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公共利益的需要”为前提。“公共利益”包括哪些具体情形?新条例列出了六方面具体内容:1国防和外交的需要;2由政府组织实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3由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和资源保护、防灾减灾、文物保护、社会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业的需要;4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需要;5由政府依照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组织实施的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旧城区
改建的需要;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新条例以列举的方式对公共利益进行了界定。这是一个进步。同时,我认为新条例也存在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比如院落的土地是否补偿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之一。维权者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和物权法的规定,收回建设用地使用权是要补偿的。而拆迁人一直回避这一点。而新条例规定“房屋被依法征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同时收回”,而“政府对被征收人给予的补偿只包括: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因征收房屋造成的搬迁、临时安置的补偿;因征收房屋造成的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所以实际中肯定会出现院落不给补偿的情况。缺陷二:原拆迁条例规定对拆迁许可是可以复议、可以诉讼的。而新条例只规定“被征收人对补偿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征收决定是否可诉?官员们胡乱作出征收决定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条例中没有规定,这意味着民众被剥夺诉权,而官员的权力将不受制约。我说的不一定对,新条例是否真正适应形势需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还需要实施一段时间看反馈的结果,那么新条例对我们法制工作来说,下一步,省、市可能还要出台执行的响应地方性法规或者规章、规范性文件。究竟怎么领会和把握新条例,我们还得进行研究。对于城市房屋拆迁,不对,现在就得改名了,叫城市房屋征收与补偿。由于时间关系先说到此为止。最后说下集体土地征收与补偿。关于集体土地这一块,一直以来我们国家没有一部可直接依据的法律法规,历来都是按照土地管理法和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来进行。拿我们朝阳市来说,去年2010年,由于市里要求搞一个这样的文件,经土地局起草,法制办审核,经常务会通过了市政府第18号令《朝阳市集体土地征收管理办法》,这个办法实际就是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有关集体土地征收的程序,个别地方做了细化。目前我们朝阳集体土
地征收主要就是依据这个政府令,我们朝阳集体土地征收,按照土地局的说法,较省内其他市,比如本溪、锦州、阜新要难一些,因为朝阳这个地方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市,以畜牧和种植业为主,这样对土地的依赖性和重视程度要深一些。不像本溪、丹东,人均地很少,主要靠商业、工业,对一小块薄地不像以种地为生的农民那么重视。所以朝阳的集体土地征收难度相比较要大些。回过头来说一下实施条例。第二十五和二十六条具体规定了集体土地补偿安置这个过程,包括争议的解决,补助资金如何分配。由于时间关系我大致的说一下集体土地征收流程,大致分为11个步骤:
1、拟定方案。由市、县人民政府拟定征收土地方案,方案包括:征收土地的范围、地类、面积、权属、土地补偿费标准、需要安置人员的安置途径等;2由市、县政府持有关文件,逐级向有批准权的国务院或省级政府提出征地申请。3,批准申请,由省或者国务院批准征地申请。大部分情况都是由省批准,但是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国务院批准。另外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的;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这些都由国务院批准;4发布征地公告,由市或县土地管理部门在被征地的所在村的范围内发布征地公告,这个公告主要告知被征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征地范围、面积、补偿标准、安置途径、以及征地用途,并告知被征地的相对人或者相关权利人,凡公告后抢栽、抢种的农作物以及被征地上抢建的建筑物及构筑物不在补偿范围内,事实上这样的情况比较常见。你比如龙城区,政府内部可能刚有要征地的意向,消息走漏之后,老百姓基本上可以说连夜之间就在自家地里栽上树苗,插上葡萄秧、甚至扣上大棚。连夜不赶趟的,就在地里打上井、盖上小房,根
据土地局工作人员反映,有的一家打六眼井,要补偿吗!针对这种情况,市政府非常头疼,地没开征呢,后来起草公告到法制办审核,公告说政府即将征收某块地,公告发布之日起,不得抢栽、抢种,抢建,违者严厉处罚,等等吧,其实这时候什么拟定方案、报批都没开始或者正在进行还没批呢,这个公告就好比什么呢,告诉老百姓拟居住这块地政府要了,你别给我乱栽、乱建。乱来就处罚你。缺乏法律依据但是实属无奈,老百姓听着风之后乱建确实导致这个征地成本直线上升,而朝阳政府财政又实在是缺钱。于科长曾经出主意,要是想在哪搞绿化就假装传消息在哪征地,等人们反映过来树都栽上了,葡萄架都架好了。5是听取意见。由市或县土地管理部门会同被征地所在的乡镇政府,就征地公告的内容听取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的意见,有不同意见的记录在案。第六步是妥善处理异议,根据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提出的意见分别处理、协调解决。对于补偿标准、安置方式有异议的,应告知相关权利人有权提出听证。并依法组织听证,国土部门应该把农民对于征地的意见以及听证记录作为必备材料上报。7是地上附着物调查和地籍登记,具体就是由市或者县的土地管理部门与被征地相对人或相关权利人一起就被征地进行实地勘察,你比如土地四至、面积、地上附着物的种类、数量等等进行核查登记,由土地管理部门和权利人双方签字确认,据土地局人讲,实际工作中老百姓很不配合,为啥去年市领导和土地局都强烈建议出个征地文件,征地时去调查时候,有的老百姓放狗咬土地调查人员,还有的说我不和你谈,找你们领导来,你说补偿多少多少,你说的不算,可见现在老百姓对政府不信任,出台一个集体土地征收文件,尤其是把这个土地情况登记这些内容写进文件,让人民多了解一下,大大有利于土地管理部门开展征地工作。8是拟定一书四方案上报审批:一书是建设用地说明
书、四方案是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收土地方案、供应土地方案向省或国务院报批:9是报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市或县土地管理部门将公告后的土地补偿方案、安置方案、连同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被征地农民提出的意见以及采纳情况报市、县政府审批,市、县政府将征求意见后的征地补偿方案批准后,报省备案,由市、县土地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就是从方案这里开始具体规定的,第十部是土地补偿登记,被征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农民持相关权利证书到指定地点办理补偿登记手续,相关于主张权利,如果不去,那么将来补偿的方位、数额等按照土地部门调查的结果为准。你家小屋本来是80平米,但你没拿所有权证去登记,那么土地部门调查测量是78平米,就按78平米算。第十一个步骤是实施补偿安置方案和交付土地。关于实施这个方案,其中包括各种补偿的发放,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征用土地的安置补助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员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单位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安置单位;不需要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关于征地补偿费的问题,原来做法是30%归集体,70%发放给农户。后来咱们朝阳市集体土地征收管理办法制定过程中把这一规定拿掉了,改为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合理使用分配,由农经等部门进行监督。这样来说既符合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又兼顾了老百姓利益。因为实际中,这笔钱说给集体经济组织一部分,但由于钱管理的不透明,往往就由村把这笔钱花了,40
而名义上是给村集体办事。所以现在有些城郊的农村,选村主任疯狂拉选票,有的一张选票上千,很多是因为国家征地补偿有利可取。这是集体土地征收的主要程序,这个程序好像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一道办事流程。实际中,在征地过程当中有时候有个裁决的程序,如果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即进入争议协调、裁决程序。需要指出的是,除了“补偿标准”外,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不得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其他内容提出异议。但是,即使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提出了征地补偿、安置争议,也不影响征用土地方案的实施。如同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不停止执行所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一样。首先是协调。如果对补偿标准有争议,首先由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协调。“协调”,也就是“协商调解”,《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对协调的具体步骤没有特别规定,由主持协调的政府裁量确定。“协调”程序简便灵活,如能够解决争议,与诉讼相比,成本低、效率高。《辽宁省补偿安置争议裁决办法》第六条规定当事人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有争议的,应自市、县人民政府批准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之日起60日内,向批准该方案的人民政府申请协调。市、县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协调完毕。如果对补偿标准争议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用土地的政府裁决。依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这里的“批准征用土地的政府”是指国务院和省级政府。什么时候是省政府、什么时候是国务院前面已经说了。裁决程序如何进行,《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都没有具体规定。而争议裁决应该说是征地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程序,2007年12月15日,辽宁省办公厅印发了《辽宁省补偿安置争议裁决办法》,办法规定:因市、县人民政府根据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征地方案确定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发生的争议,41
由省人民政府裁决。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受人民政府委托,承办依法由省人民政府裁决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案件。拿朝阳为例,基本上征地方案都是由省政府批准。所以争议的裁决机关以省政府为主,裁决办法第六条规定:当事人自协调不成之日起15日内,可向裁决机关申请裁决。对于申请的提出主体,办法做了细致规定:对土地补偿费的补偿标准有争议,申请协调、裁决的,可以由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因该次征地完全失地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能再调地安置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提出。对安置补助费的补偿标准有争议,申请协调、裁决的,由被安置人员提出;对青苗、地上物补偿、被征地户具体被征收土地面积等有争议,申请协调、裁决的,由其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及他项权利人提出。裁决机关应自接到裁决申请书之日起5内审查完毕。符合条件,决定予以受理的,制作受理通知书,并发送申请人。不符合条件,决定不予受理的,制作不予受理决定书。裁决机关应自受理裁决申请之日起90日内做出裁决决定。情况复杂,经裁决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0日。裁决完毕,省政府做出裁决有三种情况:
1、市、县人民政府批准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的补偿标准合法的,决定维持;
2、市、县人民政府批准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的补偿标准达到法定标准,但计算有误的,决定变更;
3、市、县人民政府批准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的补偿标准未达到法定标准的,决定撤销该征地补偿安置标准,责令市、县人民政府在规定期限内依法重新确定征地补偿标准。制定补偿安置方案的人民政府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如下裁决意见:
1、市、县人民政府在实施补偿安置方案过程中发生的青苗补偿、地上附着物补偿、被征地户具体被征收土地面积等事实认定准确,标准合理的,决定维持;
2、市、县人民政府在实施补偿安置方案过程中发生的青苗补偿、地上附着物补
偿、被征地户具体被征收土地面积等事实认定有误,标准不合理的,决定变更或撤销。决定撤销的应责令制定补偿安置方案的市、县人民政府在规定期限内重新调查确认。以上就是集体土地征收的大致程序。现在是全社会都在期待一部集体土地征收条例出台。目前有关人士透漏,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考虑如何解决集体土地征收问题。有学者分析,可以通过修改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方式来解决,也不排除同时制订一部具体细致的集体土地征收和补偿条例这种可能。目前大家注意力都集中在国有土地征收条例上,但城市可用的土地越来越少,地方政府现在大部分的征地和拆迁都是在集体土地上进行的,由于该领域立法比较薄弱,没有一系列的程序保障,立法必要性远高于城市拆迁立法。而且,我认为集体土地更应保护。城市土地所有权是国家的,但农村集体土地不同,“你从农民手里把集体土地转变成了国有土地,把不是你的东西变成你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集体土地征收的程序、条件、补偿标准等都应当比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更严格。”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最后两个部分是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规定的比较细致具体,就不再展开了。以上就是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主要内容,由于能力有限,有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多提宝贵意见,今天我就讲到这,谢谢大家。
第二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已经1998年12月24日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总理 朱镕基 1998年12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制定本条例。
关联资料:宪法法律共1条
第二章 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第二条 下列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
(一)城市市区的土地;
(二)农村和城市郊区中已经依法没收、征收、征购为国有的土地;
(三)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
(四)依法不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荒地、滩涂及其他土地;
(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
(六)因国家组织移民、自然灾害等原因,农民成建制地集体迁移后不再使用的原属于迁移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关联资料:部委规章共1条 地方法规共1条
第三条 国家依法实行土地登记发证制度。依法登记的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土地登记内容和土地权属证书式样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定。
土地登记资料可以公开查询。
确认林地、草原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确认水面、滩涂的养殖使用权,分别依照《森林法》、《草原法》和《渔业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关联资料:相关案例共1条 宪法法律共3条
第四条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土地所有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确认所有权。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市辖区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统一登记。
第五条 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使用权。其中,中央国家机关使用的国有土地的登记发证,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体登记发证办法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制定。
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负责保护管理。
第六条 依法改变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因依法转让地上建筑物、构筑物等附着物导致土地使用权转移的,必须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变更登记申请,由原土地登记机关依法进行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变更登记。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变更,自变更登记之日起生效。
依法改变土地用途的,必须持批准文件,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变更登记申请,由原土地登记机关依法进行变更登记。
关联资料:相关案例共2条
第七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的,由原土地登记机关注销土地登记。
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约定的使用期限届满,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期或者虽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由原土地登记机关注销土地登记。
关联资料:宪法法律共1条
第三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八条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报国务院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报国务院批准。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各该市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以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有关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其中,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编制,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
关联资料:相关案例共3条
第九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15年。
第十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将土地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根据需要,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垦区、建设用地区和禁止开垦区等;其中,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应当根据土地使用条件,确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
土地分类和划定土地利用区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关联资料:宪法法律共1条
第十一条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依法批准后,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本行政区域内予以公告。
公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规划目标;
(二)规划期限;
(三)规划范围;
(四)地块用途;
(五)批准机关和批准日期。
第十二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由原编制机关根据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修改。修改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后,涉及修改下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通知下一级人民政府作出相应修改,并报原批准机关备案。
关联资料:宪法法律共1条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土地利用计划一经批准下达,必须严格执行。
土地利用计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
(二)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
(三)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
土地调查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土地权属;
(二)土地利用现状;
(三)土地条件。
地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报国务院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土地调查规程,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关联资料:相关案例共2条
第十五条 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土地等级评定标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根据土地等级评定标准,对土地等级进行评定。地方土地等级评定结果,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土地等级每6年调整1次。
关联资料:相关案例共1条
第四章 耕地保护
第十六条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城市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占用耕地,以及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分别由市、县人民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建设单位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负责开垦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
关联资料:宪法法律共1条 部委规章共1条
第十七条 禁止单位和个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开垦区内从事土地开发活动。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开垦区内,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应当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
一次性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600公顷以下的,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权限,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开发600公顷以上的,报国务院批准。
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或者渔业生产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确定给开发单位或者个人长期使用,使用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0年。
关联资料:地方法规共1条
第十八条 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定土地整理方案,并组织实施。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的60%可以用作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
土地整理所需费用,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土地使用者共同承担。
关联资料:相关案例共2条
第五章 建设用地
第十九条 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中确定的农用地转用指标;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用的,还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不符合规定的,不得批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第二十条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城市规划占用土地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市、县人民政府按照土地利用计划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分批次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
(二)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其中,补充耕地方案由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的人民政府在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时一并批准。
(三)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经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按具体建设项目分别供地。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村庄、集镇规划占用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依照前款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二十一条 具体建设项目需要使用土地的,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建设项目的总体设计一次申请,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分期建设的项目,可以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方案分期申请建设用地,分期办理建设用地有关审批手续。
第二十二条 具体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国有建设用地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时,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用地有关事项进行审查,提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时,必须附具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二)建设单位持建设项目的有关批准文件,向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申请,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拟订供地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上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应当报上级人民政府批准。
(三)供地方案经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向建设单位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有偿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划拨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向土地使用者核发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
(四)土地使用者应当依法申请土地登记。
通过招标、拍卖方式提供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并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土地使用者应当依法申请土地登记。
关联资料:地方法规共2条
第二十三条 具体建设项目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国有建设用地。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建设项目确需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土地,涉及农用地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时,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用地有关事项进行审查,提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时,必须附具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二)建设单位持建设项目的有关批准文件,向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申请,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涉及国有农用地的,不拟订征用土地方案),经市、县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其中,补充耕地方案由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的人民政府在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时一并批准;供地方案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在批准征用土地方案时一并批准(涉及国有农用地的,供地方案由批准农用地转用的人民政府在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时一并批准)。
(三)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经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向建设单位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有偿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划拨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向土地使用者核发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
(四)土地使用者应当依法申请土地登记。
建设项目确需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土地,涉及农民集体所有的未利用地的,只报批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
关联资料:地方法规共4条
第二十四条 具体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国有未利用地的,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办理;但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军事设施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建设项目用地,应当报国务院批准。
第二十五条 征用土地方案经依法批准后,由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将批准征地机关、批准文号、征用土地的用途、范围、面积以及征地补偿标准、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和办理征地补偿的期限等,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
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经批准的征用土地方案,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听取被征用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征地补偿、安置争议不影响征用土地方案的实施。
征用土地的各项费用应当自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全额支付。
关联资料:相关案例共3条 司法解释共1条 地方法规共23条
第二十六条 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征用土地的安置补助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员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单位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安置单位;不需要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
市、县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安置补助费使用情况的监督。
关联资料:相关案例共5条 司法解释共1条
第二十七条 抢险救灾等急需使用土地的,可以先行使用土地。其中,属于临时用地的,灾后应当恢复原状并交还原土地使用者使用,不再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属于永久性建设用地的,建设单位应当在灾情结束后6个月内申请补办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关联资料:部委规章共1条
第二十八条 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占用耕地的,土地使用者应当自临时用地期满之日起1年内恢复种植条件。
第二十九条 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方式包括: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二)国有土地租赁;
(三)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者入股。
第三十条 《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是指国家在新增建设用地中应取得的平均土地纯收益。
关联资料:宪法法律共1条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 土地管理监督检查人员应当经过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土地管理监督检查工作。
关联资料:相关案例共1条
第三十二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除采取《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的措施外,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询问违法案件的当事人、嫌疑人和证人;
(二)进入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非法占用的土地现厨行拍照、摄像;
(三)责令当事人停止正在进行的土地违法行为;
(四)对涉嫌土地违法的单位或者个人,停止办理有关土地审批、登记手续;
(五)责令违法嫌疑人在调查期间不得变卖、转移与案件有关的财物。
关联资料:宪法法律共1条
第三十三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给予行政处分的,由责令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直接给予行政处罚决定的上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对于警告、记过、记大过的行政处分决定,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直接作出;对于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决定,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人事管理权限和处理程序的规定,向有关机关提出行政处分建议,由有关机关依法处理。
关联资料:宪法法律共1条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开垦区内进行开垦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处罚。
关联资料:宪法法律共1条
第三十五条 在临时使用的土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六条 对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前已建的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的建筑物、构筑物重建、扩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关联资料:相关案例共1条
第三十七条 阻碍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或者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所得的50%以下。
关联资料:宪法法律共1条
第三十九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一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所得的5%以上20%以下。
关联资料:宪法法律共1条
第四十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耕地开垦费的2倍以下。
关联资料:宪法法律共1条
第四十一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五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土地复垦费的2倍以下。
关联资料:宪法法律共1条 部委规章共1条
第四十二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30元以下。
关联资料:相关案例共1条 宪法法律共1条
第四十三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八十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元以下。
关联资料:宪法法律共1条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逾期不恢复种植条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耕地复垦费2倍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 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阻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交出土地;拒不交出土地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关联资料:宪法法律共1条 地方法规共2条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条例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1991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同时废止。
第三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25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已经1998年12月24日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总理 朱钅容基
1998年12月27日
第一章 总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制定本条例。第二章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第二条下列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
(一)城市市区的土地;
(二)农村和城市郊区中已经依法没收、征收、征购为国有的土地;
(三)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
(四)依法不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荒地、滩涂及其他土地;
(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
(六)因国家组织移民、自然灾害等原因,农民成建制地集体迁移后不再使用的原属于迁移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第三条国家依法实行土地登记发证制度。依法登记的土地所有权和丑地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土地登记内容和土地权属证书式样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定。
土地登记资料可以公开查询。
确认林地、草原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确认水面滩涂的养殖使用权,分别依照《森林法》、《草原法》和《渔业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条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土地所有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确认所有权。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市辖区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统一登记。
第五条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上地,由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使用权。其中,中央国家机关使用的国有土地的登记发证,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体登记证办法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制定。
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负责保护管理。
第六条依法改变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因依法转让地上建筑物、构筑物等附着物导致土地使用权转移的,必须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变更申请,由原土地登记机关依法进行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变更登记。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变更,自变更登记之日起生效。
依法改变土地用途的,必须持批准文件,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改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变更登记申请,由原土地登记机关依法进行变更登记。
第六条依照《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的,由原土地登记机关注销土地登记。
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约定的使用期限届满,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期或者虽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由原土地登记机关注销土地登记。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八条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报国务院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报国务院批准。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各该市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在部门编制,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以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有关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其中,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编制,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
第九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15年。
第十条依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将土地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根据需要,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垦区、建设用地区和禁止开垦区等;其中,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应当根据土地使用条件,确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
土地分类和划定土地利用区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依法批准后,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本行政区域内予以公告。
公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 规划目标;
二 规划期限;
三 规划范围;
四 地块用途;
五)批准机关和批准日期。
第十二条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由原编制机关根据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修改。修改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后,涉及修改下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通知下一级人民政府作出相应修改,并报原批准机关备案。
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土地利用计划一经批准下达,必须严格执行。
土地利用计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
(二)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
(三)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土地调查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土地权属;
(二)土地利用现状;
(三)土地条件。
地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报国务院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ith调查规程;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五条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土地等级评定标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根据土地等级评定标准,对土地等级进行评定。地方土地等级评定结果,经本级人民政府窜核,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土地等级每6年调整1 次。
第四章耕地保护
第十六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城市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占用耕地,以及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分别由市、县人民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建设单位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负责开垦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
第十七条禁止单位和个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开垦区内从事土地开发活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开垦区内,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应当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
一次性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600公顷以下的,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权限,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开发600公顷以上的,报国务院批准。
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或者渔业生产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确定给开发单位或者个人长期使用,使用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0年。
第十八条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定土地整理方案,井组织实施。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可以用作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
土地整理所需费用,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土地使用者共同承担。
第五章建设用地
第十九条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中确定的农用地转用指标;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用的,还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不符合规定的,不得批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第二十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城市规划占用土地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市、县人民政府按照土地利用计划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分批次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
(二)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证用土地方案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其中,补充耕地方案由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的人民政府在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时一并批准。
(三)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经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按具体建设项目分别供地。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村庄、集镇规划占用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依照前款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二十一条具体建设项目需要使用土地的,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建设项目的总体设计一次申请,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分期建设的项目,可以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方案分期申请建设用地、分期办理建设用地有关审批手续。
第二十二条具体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国有建设用地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时,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用地有关事项进行审查,提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时,必须附具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二)建设单位持建设项目的有关批准文件,向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申请,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拟汀供地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上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应当报上级人民政府批准。
(三)供地方案经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向建设单位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有偿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划拨使用国
有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向土地使用者核发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
(四)土地使用者应当依法申请土地登记。
通过招标、拍卖方式提供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汀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并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土地使用者应当依法申请土地登记。
第二十三条具体建设项目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国有建设用地。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筹建设项目确需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土地,涉及农用地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时,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用地有关事项进行审查,提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时,必须附具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二)建设单位持建设项目的有关批准文件,向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问提出建设用地申请,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拟定订征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涉及国有农用地的,不拟订征用土地方案),经市、县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其中,补充耕地方案由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的人民政府在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时一并批准;供地方案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在批准征用土地方案时一并批准(涉及国有农用地的,供地方案由批准农用地转用的人民政府在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时一并批准)。
(三)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经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向建设单位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有偿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划拨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向土地使用者核发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
(四)土地使用者应当依法申请土地登记。
建设项目确需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土地,涉及农民集体所有的未利用地的,只报批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
第二十四条具体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国有未利用地的,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办理;但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军事设施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建设项目用地,应当报国务院批准。
第二十五条征用土地方案经依法批准后,由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将批准征地机关、批准文号、征用土地的用途、范围、面积以及征地补偿标准、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和办理征地补偿的期限等,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
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经批准的征用土地方案,会同有关部门拟汀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听取被征用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征地补偿、安置争议不影响征用土地方案的实施。
征用土地的各项费用应当自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全额支付。
第二十六条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征用土地的安置补助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员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单位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安置单位;不需要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
市、县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安置补助费使用情况的监督。
第二十六条抢险救灾等急需使用土地的,可以先行使用土地。其中,属于临时用地的,灾后应当恢复原状并交还原土地使用者使用,不再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属于永久性建设用地的,建设单位应当在灾情结束后6个月内申请补办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二十八条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占用耕地的,土地使用者应当自临时用地期满之日起1年内恢复种植条件。
第二十九条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方式包括: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二)国有土地租赁;
(三)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者入股。
第三十条《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是指国家在新增建设用地中应取得的平均土地纯收益。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土地管理监督检查人员应当经过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土地管理监督检查工作。
第三十二条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除采取《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的措施外,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询问违法案件的当事人、嫌疑人和证人;
(二)进入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非法占用的土地现场进行拍照、摄像;
(三)责令当事人停止正在进行的土地违法行为;
(四)对涉嫌土地违法的单位或者个人,停止办理有关土地审批、登记手续。
(五)责令违法嫌疑人在调查期间不得变卖、转移与案件有关的财物。
第三十三条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给予行政处分的,由责令作出行政处罚
决定或者直接给予行政处罚决定的上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对于警告、记过、记大过的行政处分决定、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直接作出;对于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决定,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人事管理权限和处理程序的规定,向有关机关提出行政处分建议,由有关机关依法处理。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开垦区内进行开垦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五条在临时使用的土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六条对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前已建的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的建筑物、构筑物重建、扩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七条阻碍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或者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所得的百分之五十以下。
第三十九条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一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所得的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
第四十条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耕地开垦费的2倍以下。
第四十一条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五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土地复垦费的2倍以下。
第四十二条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30元以下。
第四十三条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八十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元以下。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逾期不恢复种植条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耕地复垦费2倍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阻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交出土地;拒不交出土地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八章附则
第四十六条本条例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1991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同时废止。
第四篇: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省的土地依法划分为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国有土地依法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但国家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划拨的除外。
第三条 全省必须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必须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土地资源、资产管理,坚决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
第四条 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用地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土地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地区行政公署和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六条 对保护和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进行有关的科学研究等方面成绩显著以及检举揭发土地违法行为有功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章 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第七条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承包经营或者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土地承包者、使用者应当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使用证》,确认使用权。
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国有土地的,应当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确认使用权。其中,国家和省直属的机关、事业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的登记、发证,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第八条 依法改变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依法转让地上建筑物、构筑物等附着物权属导致土地使用权转移的,依法改变土地用途的,必须自改变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原土地登记机关依法进行土地变更登记,更换土地证书。土地权属的变更,自变更登记之日起生效。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土地登记机关注销土地登记:
(一)依照《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收回土地使用权的;
(二)因自然灾害造成土地灭失的;
(三)登记申请人在申请登记时,采取欺骗手段骗取登记的。第十条 依照国家规定实行土地权属证书检验制度。城市、建制镇及独立工矿区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人应当按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公告的期限和要求到原土地权属登记机关申请土地使用证书检验,由原土地权属登记机关依照规定进行检验。
第三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确保本省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
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
第十二条 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根据土地用途划分土地利用区。
土地利用区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区、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土地开垦区、禁止开垦区、土地整理区等。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每一块土地的用途,由乡(镇)人民政府在该地块所在的乡(镇)、村予以公告。
第十三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制度。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按照规定报国务院审批。
太原市、大同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太原市、大同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按照规定报国务院审批;其他设区的市、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该市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组织编制,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该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或者地区行政公署审查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乡级人民政府编制,经县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或者地区行政公署审批,并报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土地利用计划包括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和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等。
土地利用计划一经批准下达,必须严格执行。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或者超过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的,不得批准新增建设用地。
未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或者没有完成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的,核减下一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
节约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经核准后,可结转下一继续使用。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每年应当将上耕地被占用和新开垦耕地等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内容,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
第四章 耕地保护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建设项目选址、设计时应当尽可能利用荒地,不占或者少占耕地。确需占用耕地的,必须依据批准的补充耕地方案,按下列规定开垦与所占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
(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城市规划占用耕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负责开垦耕地;
(二)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村庄、集镇规划占用耕地的,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用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负责开垦耕地;
(三)除第(一)
(二)项以外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由建设单位负责开垦耕地。
新开垦的耕地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没有条件开垦耕地或者开垦的耕地经验收不符合要求的,必须按照该耕地被占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八至十二倍向被占用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缴纳耕地开垦费,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开垦。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根据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划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区。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基本农田保护实行目标管理,建立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并由上级人民政府定期进行检查。
第十八条 已经批准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自批准之日起一年以上两年以内未动工建设的,应当按照该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二至四倍向该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缴纳土地闲臵费;连续两年未使用的,由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依法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该幅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
第十九条 单位和个人依法一次性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六百公顷以下一百公顷以上的报省人民政府批准;一百公顷以下二十公顷以上的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或者地区行政公署批准;二十公顷以下的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用地协议开发土地。
第二十条 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的,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负责复垦:
(一)编制复垦规划、拟定复垦方案,并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二)按照批准的复垦方案进行复垦。
复垦完工后,须报经批准复垦设计方案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第二十一条 有复垦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每平方米十元以上二十元以下的标准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缴纳土地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复垦的土地应当优先用于农业。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土地造成破坏的,除负责土地复垦外,还应当向遭受损失的单位或者个人支付土地损失补偿费和地面附着物损失补偿费。土地损失补偿费标准,参照本办法征地补偿费的规定办理,地面附着物损失补偿费由双方商定。
第五章 建设用地
第二十三条 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确需占用农用地的,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中确定的农用地转用指标及城市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
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确需占用农用地的,除具备前款规定的条件外,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必须是国务院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等项目和省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项目;
(二)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农用地的。第二十四条 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省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按照规定报国务院审批。城市(含建制镇)建设,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该规划而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除太原市、大同市按照土地利用计划分批次报国务院审批外,其他城市均由省人民政府审批。
村庄、集镇建设,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该规划而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或者地区行政公署按照土地利用计划分批次审批。
第二十五条 建设项目使用城镇建设用地区内的国有现有建设用地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国有未利用土地,应当按照下列权限办理审批手续;
(一)建设项目占用土地五公顷以上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二)建设项目占用土地一公顷以上五公顷以下的,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或者地区行政公署批准,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三)建设项目占用土地一公顷以下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报省人民政府备案。第二十六条 征用土地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务院批准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拟定土地征用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后,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
(二)征用土地方案经依法批准后,由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将批准征地的机关、批准文号、征用土地的用途、范围、面积以及征地补偿标准、农业人员安臵办法和办理征地补偿期限等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被征用土地的权利人应当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持土地证书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三)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经批准的征用土地方案,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具体征地补偿、安臵方案,并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听取被征用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征地补偿、安臵补助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征地补偿、安臵争议不影响征地方案的实施;
(四)用地单位自征地补偿、安臵方案批准之日起三个月内全额支付征用土地的各项费用。
第二十七条 征用土地,用地单位按照下列标准支付土地补偿费;
(一)征用基本农田(园地、鱼塘、藕塘视同基本农田)的,按照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八至十倍补偿;
(二)征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的,按照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九倍补偿;
(三)征用牧场、草地的,按照该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七倍补偿;
(四)征用林地的,按照有关规定补偿;
(五)征用宅基地的,按照邻近耕地的补偿标准补偿;
(六)征用空闲地、荒山、荒地、荒滩的,按照该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全村耕地平均年产值的三至六倍补偿;
(七)征用集体打谷场、晒场等生产用地,按照原土地类别补偿标准补偿。第二十八条 征用土地,用地单位按下列标准支付安臵补助费;
(一)征用基本农田(园地、鱼塘、藕塘视同基本农田)的,按照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五至六倍补助;
(二)征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的,按照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五倍补助;
(三)征用牧场、草地的,可按该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五倍补助;
(四)征用林地的,按有关规定补助。前款规定的被征用耕地的安臵补助费,每公顷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
征用宅基地、空闲地、荒山、荒地、荒滩、打谷场的,不给安臵补助费。第二十九条 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按照下列办法计算:
(一)被征地者向村民委员会申报该耕地前三年种植情况;
(二)被征地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对被征地者申报的种植情况在被征地村进行公布,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
(三)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根据农民群众的意见对申报情况进行核实;
(四)被征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核实的种植情况、同级统计部门的同期统计报表和同期作物价格计算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的产量、产值和前三年的平均年产值。
其他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计算办法参照前款规定办理。第三十条 依照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的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臵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臵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臵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臵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
第三十一条 征用土地,用地单位按照下列标准支付被征用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等的补偿费:
(一)建筑物、构筑物等附着物,可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折价补偿,也可给予同等数量和质量的附着物;
(二)青苗按照不超过一季作物的产值计算;
(三)对有条件移栽的树木,付给移栽的人工费和树苗损失费。不能移栽的,按照有关规定作价补偿;
(四)鱼、藕和牧草等,按照有关规定作价补偿。
征地补偿方案公告后,突击栽种的树木和突击抢建的附着物不予补偿。非法占用的土地上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不予补偿。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地产市场的管理,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调控土地供应总量,以土地供给引导用地需求。
第三十三条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应当通过招标、拍卖的方式。但是,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规定可以以协议方式出让的除外。
第三十四条 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房地产时,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按本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权限,报经批准。准予转让的,受让方应当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缴纳出让金,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决定可以不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的,转让方应当将转让房地产所获收益中的土地收益上缴国家。
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房地产需要抵押时,必须由有资格认证的土地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确认地价。抵押人与抵押权人签订合同后,按规定办理抵押登记。抵押权人实现抵押权时,应当从拍卖抵押的房地产所得的价款中缴纳相当于应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款额后,方可优先受偿。
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的单位,确需改变批准的土地用途从事生产经营的,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准予改变的,应当按照规定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进行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第三十五条 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入市涉及土地使用权交易的,必须将其中的土地收益依法缴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上缴国家财政。
第三十六条 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者作价入股的管理办法和企业改制中国有土地资产处臵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七条 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需要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应当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向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县级人民政府同意,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或者地区行政公署批准。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兴办企业或者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兴办企业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限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必须有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持有关批准文件,向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县级人民政府同意,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或者地区行政公署批准。
农村村民建住宅,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城镇规划区内的集体建设用地,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
以上各类用地涉及占用农用地的,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第三十八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使用宅基地:
(一)具有农村户口的村民无宅基地的;
(二)具有农村户口的村民确已分户,现有宅基地低于分户标准的;
(三)集体经济组织招聘的技术人员在本村落户的;
(四)回原籍经批准落户需要建住宅而无宅基地的;
(五)因公共利益需要,原宅基地收回后无宅基地的。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第三十九条 农村村民宅基地以户为单位计算,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超过一处的,应当退出。
农村村民宅基地的面积标准如下:
(一)平原地区人均耕地在0.067公顷以下的,每户住宅用地不得超过133平方米;
(二)人均耕地在0.067公顷以上,在平川地上建住宅的,每户用地不得超过200平方米;在山坡薄地上建住宅的,可适当放宽,但最多不得超过266平方米。
第四十条 国务院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等建设项目和省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当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的土地,确需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以外的土地的,必须严格控制。
被批准的重点建设项目取得土地使用权后,用地单位应当提高土地利用率,不得闲臵土地。
第四十一条 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需要占用土地建设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的,应当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二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土地违法案件。
第四十三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和完善土地监督检查机构,配备合格的专(兼)职人员和必要的办案设备。
土地管理监督检查人员必须熟悉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忠于职守,秉公执法。第四十四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拒不停止正在进行的土地违法行为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行制止。
第四十五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土地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时,公安、法院、监察、计划、银行、工商、审计、税务等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
有关单位和个人对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应当支持与配合,并提供工作方便,不得拒绝与阻碍土地管理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条规定予以处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所得的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
(一)未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和未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擅自转让划拨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
(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作为不动产买卖、转让时,其占用范围内划拨的国有土地,未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国务院决定可以不办理的除外)和未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
(三)擅自以划拨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易房、易物、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作、联营条件与其他单位、个人联合建设或者从事经营活动的;
(四)违反法定条件,擅自转让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非法转让土地的行为。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第七十七条规定予以处罚;处以罚款的,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罚款额为每平方米十元以上三十元以下;非法占用基本农田以外的土地的,罚款额为每平方米五元以上三十元以下;
(一)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土地的;
(二)超过批准用地的数量,多占土地的;
(三)擅自改变批准用地位臵或者四至范围使用土地的;
(四)超过本办法规定的宅基地面积标准,多占土地的;
(五)采取隐瞒原有建设用地面积、虚报户籍人口数量等各种欺骗手段骗取批准而非法占用土地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批准文件无效,对非法批准征用、使用土地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无权批准征用、使用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非法批准占用土地的;
(二)超越批准权限非法批准占用土地的;
(三)不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批准用地的;
(四)违反法定程序批准占用、征用土地的;
(五)与用地单位串通,隐瞒真实情况批准用地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非法批准用地的行为。对非法批准、使用的土地应当收回,有关当事人拒不归还的,以非法占用土地论处。非法批准征用、使用土地,对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四十九条 擅自划拨应当有偿使用的国有土地的,其批准划拨的文件无效,对非法批准用地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 连续两年未完成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指标和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的人民政府,由上级主管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对其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擅自改变原批准建设用地用途从事生产经营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逾期不办理的,责令限期交还土地,可以并处每平方米十元以上三十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入市涉及土地使用权交易,未将土地收益缴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缴纳。
第五十三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耕地开垦费的一倍以上二倍以下。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拒不履行土地复垦义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缴纳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可以处以土地复垦费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规定的应缴纳的土地有偿使用费或者其他费用,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缴纳,逾期不缴纳的,从滞纳之日起,每日加收欠缴额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的滞纳金。拒不缴纳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不按时申请土地权属证书检验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申请检验;检验不合格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报经原颁发证书的人民政府批准,公告其证书无效。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拒绝和阻碍土地管理监督检查人员执行职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八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九条 本办法由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六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87年1月11日山西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山西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同时废止。
第五篇:2011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文件编号:31839108 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1992年6月25日西藏自治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1997年9月18日西藏自治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第一次修正 1999年11月25日西藏自治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第二次修正 2011年11月24日西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第三次修正)颁布日期:20111124 实施日期:20111124 颁布单位: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第三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四章 耕地保护 第五章 建设用地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自治区行政区域内所有城乡土地。
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本办法。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必须贯彻实施“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有土地的行为。
第四条 自治区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第五条 自治区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培育、完善和规范土地市场。
第六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区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市(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在乡(镇)设立专职或兼职的土地管理员,负责本辖区内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第二章 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第七条 下列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一)城市市区的土地;
(二)农村和城市郊区中已经依法没收、征收、征购为国有的土地;
(三)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
(四)国家未确定为农民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荒地、河滩地及其他土地;
(五)因国家组织移民、自然灾害等原因,农民集体迁移后不再使用原属于迁移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
(七)国有基础设施用地和军事用地;
(八)县级以上水利部门直接管理的水库、渠道等水利工程用地;
(九)法律、法规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其他土地。
第八条 下列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一)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二)农村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
(三)法律、法规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其他土地。
第九条 自治区依法实行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登记发证制度。
依法登记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集体土地所有者、国有土地使用者、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必须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 门申请登记。
集体土地所有权,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所有证》,确认所有权。
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使用证》,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
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使用权。
第十条 依法改变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因依法转让地上建筑物、构筑物等附着物而使土地使用权转移的,必须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土地变更登记,由原登记机关进行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变更登记,更换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证书。
依法改变土地用途的,必须持批准文件,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土地变更登记,由原土地登记机关依法进行变更登记。
第十一条 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的,由原土地登记机关注销土地登记。
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约定的使用期满,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期或者虽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由原土地登记机关注销土地登记。
第十二条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乡(镇)辖区内的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镇)人民政府处理。
县(市、区)辖区内单位之间、跨乡(镇)的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处理。
自治区辖区内跨县(市、区)的单位之间、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处理。
自治区辖区内跨市(地)的单位之间、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处理。
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30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现状。
第三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十三条 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报国务院批准。
拉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拉萨市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地区行政公署组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逐级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编制,逐级上 报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批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
第十四条 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的,应当进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修订前,其建设用地规模应当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执行。
在城市规划区和村庄、集镇规划区内,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
自治区土地利用计划,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后,报国务院批准。
土地利用计划一经批准下达,必须严格执行。超过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的,新增建设用地不得占用农用地。
节约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经批准后,可结转下一继续使用;未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或者没有完成土地开发计划指标的,核减下一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土地利用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将执行情况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 情况的内容,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的修改,由原编制规划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拟定修改方案,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逐级上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由乡(镇)人民政府拟定修改方案,经县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批准。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统计部门依法共同进行土地统计,统计人员依法行使土地统计职务。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须真实、准确地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更改土地统计资料。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有计划地加强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动态监测。
第二十条 土地等级评定依据国家统一规定的土地分类标准和土地等级评定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评定。
土地等级评定结果,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应当用藏汉两种文字向社会公布。第四章 耕地保护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耕地总量减少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责令在规定期限内组织开垦与所减少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并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
第二十二条 自治区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的,由占用耕地的单位按照下列标准缴纳耕地开垦费:
(一)拉萨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每公顷缴纳30万元至36万元;
(二)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每公顷缴纳15万元至22.5万元;
(三)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每公顷缴纳12.5万元至15万元;
(四)其他地区,每公顷缴纳7.5万元至12.5万元。
开垦的耕地质量达不到原占用耕地质量标准70%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予验收,并责成限期重新整治,再验收达到原占用耕地质量际准70%以上,但未达到原耕地质量标准的,按照前款
(一)、(二)、(三)、(四)项规定标准的10%—20%缴纳耕地开垦费。
耕地开垦费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收取。其中,上缴自治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20%、市(地)20%,县(市、区)留60%,耕地开垦费专户存于财政,专项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占用耕地的单位开垦土地时,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划定开垦区,监督实施。
县级人民政府在3年以内,必须组织开垦新的耕地,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实施,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土地行 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3年内未组织开垦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收回耕地开垦费,并统一组织开垦。
第二十三条 自治区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县(市、区)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的85%以上。基本农田保护区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划区定界,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十四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臵、荒芜耕地。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1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应当按照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2至4倍缴纳闲臵费;连续2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该幅土地原为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
(区分2012年7月1日施行的闲臵土地处臵办法中闲臵土地定义为是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超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划拨决定书约定、规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国有建设用地。闲置一年的处罚为按照土地出让或者划拨价款的百分之二十征缴土地闲置费)
第二十五条 自治区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开发后的土地可以确定给开发单位或个人长期使用,使用期50年不变。自治区依法保护开发者的合法权益。
开发前款土地的审批权,按照下列规定审批:
(一)一次性开发30公顷以下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二)一次性开发30公顷以上60公顷以下的,由拉萨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批准;
(三)一次性开发60公顷以上600公顷以下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四)一次性开发600公顷以上的,报国务院批准。
经批准开发的荒山、荒地、荒滩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在使用期限内不得改变土地用途。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七条、第四十二条规定收取的土地闲臵费、土地复垦费必须专户储存、专款专用,接受同级财政部门监督,用于土地复垦、耕地保护。第五章 建设用地
第二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但是,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除外。
前款所称依法申请使用的国有土地包括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国家征用的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第二十八条 建设占用土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依据《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第二十九条 具体建设项目需要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国有建设用地(包括已批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建设单位必须向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申请,经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由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条 具体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国有未利用地的,按照下列权限审批:
(一)占用土地2公顷以下的,由县(市)人民政府批准,报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备案;
(二)占用土地2公顷以上5公顷以下的,由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批准,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备案;
(三)占用土地5公顷以上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一条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时,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申请。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申请后,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计划、用地定额标准,对建设项目用地有关事项进行审查,按规定期限提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时,应当附具有关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 门依法出具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未取得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立项和办理建设用地报批手续。
第三十二条 征用下列土地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
(一)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35公顷以下的;
(二)其他土地70公顷以下的。
第三十三条 征用土地补偿费按下列标准执行:
(一)征用市(地)所在城镇规划区内耕地的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8至10倍。征用规划区外及其他地区耕地的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至8倍;
(二)征用城镇规划区内的林地,按邻近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至7倍补偿。征用规划区外的人工非经济林地,按邻近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至5倍补偿。经济林地按邻近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8倍补偿;
(三)征用人工草场,按邻近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8至10倍补偿。其他草场按邻近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2至5倍补偿;
(四)征用乡(镇)、村公共设施或者公益事业、乡镇企业和农村村民住宅占用的集体所有土地,土地补偿费标准为邻近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至6倍;
(五)征用未利用地,土地补偿费标准为邻近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2倍。
第三十四条 征用土地的安臵补助费按下列标准执行:
(一)征用耕地,按征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倍缴纳安臵补助费;
(二)征用其他农用地,按邻近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倍缴纳安臵补助费。
第三十五条 被征用土地上的地上附着物的补偿按下列办法执行:
(一)被征用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等附着物,可按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作价补偿;
(二)被征用土地上的树木,凡有条件移栽的,应当组织移栽,付给移栽人工费和树苗损失费;不能移栽的,可作价给予补偿。名木古树依照有关规定办理;
(三)对在征地期间,抢建的房屋与设施,抢种的作物与树木一律不予补偿。
第三十六条 被征用土地上的青苗补偿费,按当年作物的实际产值补偿;无青苗的,按实际投入补偿。
第三十七条 用地单位缴纳的各项补偿费,尚不能使需要安臵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可以适当增加安臵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臵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
第三十八条 征用土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臵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收取,并分别拨付:
(一)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所有;
(二)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三)安臵补助费应当根据安臵对象的不同情况予以支付,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挪用。
第三十九条 建设单位以有偿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应按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其他费用。
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留用自治区的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30%交自治区财政,30%交市(地)财政,40%留县(市、区)财政,专项用于耕地开发。
第四十条 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使用国有土地或者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应当按照《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七条的规定办理临时用地审批手续,支付临时使用土地补偿费。
临时使用土地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确需超过2年的,应当重新办理临时用地审批手续。
第四十一条 临时使用土地,根据使用年限,每使用一年按以下标准补偿:
(一)临时使用农用地的,按照该土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给予补偿;
(二)临时使用城市规划区内建设用地,按照使用邻近耕地补偿标准的50%给予补偿;
(三)临时使用城市规划区外的建设用地,按照使用邻近耕地补 偿标准的30%给予补偿;
(四)临时使用未利用地,按照使用邻近耕地补偿标准的20%给予补偿。
临时使用农用地的建设单位,应当自临时用地期满之日起一年内恢复原貌。造成地面附着物破坏的,应当视具体情况给予补偿。
第四十二条 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具体建设项目需要使用集体土地的,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向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申请,经审查后,由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需要使用国有未利用地的,按照本办法第三十条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 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使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企业,依照本办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执行。
第四十四条 农民集体所有的 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于非农业建设;但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发生转移的,应当依法报经批准后,方可转移。
第四十五条 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
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旧村改造,充分利用原有的宅基地、村内空闲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宅基地用地的具体标准和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规定。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土地违法案件。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依法行政,接受群众监督。
第四十七条 土地管理监督检查人员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培训,经考核合格后,颁发土地管理监督检查证件。
土地管理监督检查人员必须遵守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本办法,忠于职守,秉公执法。
土地管理监督检查人员在查处土地违法案件时,应出示土地管理监督检查证件。
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务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有关土地权利的文件和资料,进行查阅或者予以复制;
(二)要求被检查的单位或者个人就有关土地权利的问题作出说明;
(三)进入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非法占用的土地现场进行勘测、拍照、摄像;
(四)询问违法案件的当事人、嫌疑人和证人;
(五)对涉嫌土地违法的单位或者个人,停止办理有关土地审批、登记手续;
(六)责令违法嫌疑人在调查期间不得变卖、转移与案件有关的财物;
(七)责令当事人停止正在进行的土地违法行为。
第四十九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土地监督检查职责时,公安、行政监察、审计、税务、银行等有关部门应当依法给予支持和配合。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条 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处以罚款的,按下列标准执行:
(一)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所得的30%以上50%以下;
(二)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耕地开垦费的0.5倍以上2倍以下;
(三)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五条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土地复垦费的0.5倍以上2倍以下;
(四)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元以下;
(五)违反《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逾期不恢复种植条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耕地复垦费0.5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不办理登记或变更登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办理,逾期不办理的,依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阻挠或拒不服从土地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
(二)煽动群众闹事,阻挠国家征地和建设的;
(三)借征地之机敲诈勒索的。
第五十三条 侵占、挪用被征用土地单位的征地补偿费用和其他有关费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四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适用中的具体问题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五十六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92年6月25日西藏自治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1997年9月18日西藏自治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修正的《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