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单元检测(十四)近现代以来世界科技、文艺发展历程(模版)

时间:2019-05-14 18:5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2019学年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单元检测(十四)近现代以来世界科技、文艺发展历程(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2019学年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单元检测(十四)近现代以来世界科技、文艺发展历程(模版)》。

第一篇:-2018-2019学年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单元检测(十四)近现代以来世界科技、文艺发展历程(模版)

单元检测

(十四)近现代以来世界科技、文艺发展历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哥白尼写道:“我确信,数学家们只要认真而不肤浅地研究,就会同意我的这些结论。„„如果有人利用圣经某些段落来攻击我、歪曲我的原意,我会断然予以拒绝。数学的真理只能由数学家来判断。”伽利略表示:“哲学写在宇宙这本大书里面,为懂得这本书,人必须首先懂得它的语言和符号。它是以数学的语言写成的,人若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就无法懂得宇宙。”根据上文和你的历史知识判断,这两位天文学者共同的观点最有可能是()A.宇宙是本难以理解的大书

B.科学与宗教二者势不两立

C.宇宙奥秘不能由教会独断

D.圣经严重影响了科学的发展

解析:选C 从材料中可知宇宙可以用数学进行解读,故A项不正确;伽利略在材料中没有表达科学与宗教二者势不两立,故B项不正确;由材料可知两人都主张宇宙可以用数学进行解读,并且拒绝宗教的攻击,可知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排除。

2.英国诗人William Wordsworth在他的短诗中写道:

Newton 牛顿„„A Mind Forever 一个灵魂

Voyaging Through Strange Seas of Thought 永远航行在陌生的思想的海洋中„„ Alone 孤独地诗人最有可能称赞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A.首次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使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

C.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D.用数学方法精确地表述了宇宙运行规律

解析:选D A项说的是智者运动,B项说的是普朗克的量子论,C项说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D项属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故D项正确。

3.达尔文逝世后,英国的报纸呼吁把这位“自牛顿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与牛顿等人埋在一起供后人凭吊。因为“与这位震撼世界的思想家的成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相比,日常政治的喧嚣大部分不过是尘土一般的贫乏”。这主要是基于达尔文的理论()A.致命地直刺封建神创理论 B.极大地激发社会竞争意识 C.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D.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诞生

解析:选A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打破了神学的禁锢,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与材料中“自牛顿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震撼世界的思想家的成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相符,故A项正确。

4.(2018·淮安名校联考)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道:“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19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A.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 B.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C.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D.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解析:选B 材料表明随相关条件的改善,转化周期会逐步变短,故B项正确。5.这种革命不是伽利略物理学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那种以否定为主并最终取而代之的革命。“任何一个更为普遍的理论,都应当将先前所应用的、并在广大范围内所证实的理论作为一个局部情况,包含在本身之中。”上述评论的科学理论()A.是对经典力学的彻底否定 B.冲击了封建神学统治 C.拓宽了研究世界的视角 D.从微观视角研究世界

解析:选C 材料评论的是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相对论否定的是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并没有彻底否定经典力学,故A项错误;相对论提出是在20世纪初,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基本清除封建神学统治的影响,故B项错误;相对论拓宽了研究世界的视角,故C项正确;相对论研究的范畴是宏观物体的高速运动,从微观视角研究世界的是量子论,故D项错误。

6.动力理论肯定了热和光是运动的两种形式,现在,它美丽晴朗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了„„第一朵乌云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上„„第二朵乌云出现在关于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上。第二朵乌云导致了()A.相对论的出现

C.量子论的出现

B.生物进化论的出现

D.电磁感应现象的提出

解析:选C 依据材料“光的波动理论”,联系相对论的光速不变原理,可知“第一朵乌云”导致相对论的提出,故A项错误;生物进化论主张“适者生存”,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所说“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是指黑体辐射与“紫外灾难”,说明“第二朵乌云”诞生了量子力学,故C项正确;材料与电磁感应现象无关,故D项错误。

7.“对于测量者来说,空间和时间都是相对的„„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够被人类所知的界限。一个清楚明白的宇宙已经消失,代之而来的是一个全新的宇宙。”这一理论()A.弥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不足

B.有力推动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

C.极大地加速电影与电视的发明

D.为蒸汽机的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解析:选A 由材料“空间和时间都是相对的”可知,这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其弥补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不足,所以答案选A项。其他选项与材料无关。

8.某文艺流派的文艺作品“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等手段超越现实来塑造形象,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这种文艺流派应当是()A.浪漫主义的文艺 C.现实主义的文艺

B.印象派的文艺风格

D.后现代主义的艺术

解析:选A 解题时要注意抓住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自由奔放”,这反映的是浪漫主义艺术的特征,所以应选A项。

9.巴尔扎克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100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把自己的写作比作是“吃黑面包的收账员的诚实”,主要以此说明()A.体现了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

B.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人民的失望

C.用作品描绘了法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战争场景

D.他的作品展示了19世纪前期法国的社会生活

解析:选D 依据所学可知,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典型再现社会风貌,剖析社会本质,揭露社会罪恶,与材料信息“吃黑面包的收账员的诚实”相符,故D项符合题意。

10.(2018·苏州调研)《欧美文学》中写道:“不少作家将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最新自然科学成果用之于文学创作。”19世纪后半期,将最新自然科学成果用之于绘画创作的美术流派作品是()

解析:选C 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兴起,故A项错误;19世纪中期,兴起了注重表现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美术,故B项错误;19世纪后半期,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印象派因法国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而得名,故C项正确;20世纪现代主义美术兴起,故D项错误。

11.在某一流派的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艺术家表现了人们(包括艺术家们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与材料描述的美术流派特征相符的作品是()A.《世界漫画大师笔下的造型》

B.《浪漫主义的雄狮》

C.《色迷印象派:经典印象派作品色彩分析》

D.《从传统到现代:西方现代主义美术》

解析:选D 由材料信息“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对现实生活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可判断材料描述的美术流派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特点,故选D项。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12.头戴一顶大礼帽,脚蹬一双尖头鞋,鼻子下留着一撮小胡子,紧绷的上衣与肥大的裤子别扭地穿在身上,手里舞着一根手杖,鸭子般地出现在银幕上,这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造型。当时的世界电影应属于()A.彩色电影 C.多元化艺术电影

B.有声电影

D.默片电影

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描述的是卓别林的典型形象,卓别林时代的电影尚处于默片时代,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技术进步和科学革命影响人类文明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极大地加速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创造着更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而世界近代自然科学是从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发展的,并对封建教会神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自然科学与神学》

材料二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绝不会例外。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科学对工业的影响的最惊人的例子之一可见于煤衍生物方面。煤除了提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宝贵的煤气外,还给予一种液体即煤焦油。化学家在这种物质中发现了真正的宝物——种种衍生物,其中包括数百种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产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剂、轻泻剂、香水、摄影用的化学制品、烈性炸药及香橙花精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说明近代自然科学是怎样冲击封建教会神学的。(5分)(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5分)(3)有人指出,近代西方发生的三次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从而使西方能够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试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0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天文学、力学和进化论等领域进行举例说明,如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牛顿的经典力学、达尔文的进化论,从其产生的意义方面说明其冲击封建神学。第(2)问,依据材料中“加速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法国人„„联想到„„人类社会也绝不会例外”“对工业的影响”等来归纳概括。第(3)问,首先对观点进行判断,说明其正确;其次要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工业、政治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科学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技术支持,政治革命为工业革命创造社会环境,工业革命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政治革命的扩展;最后要对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答案:(1)哥白尼的“日心说”打破了教会的“地心说”;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进一步冲击了教会的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2)促进了思想解放,为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提供了有力武器;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加速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3)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利用电力打开了大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后出现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社会环境;第二次工业革命又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在全世界的扩展。因此,正是由于这三大革命的相互作用,西方的现代化进程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霍布斯鲍姆在其《革命的年代》一书中着重表现了19世纪的历史。他认为,19世纪是近代科学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技术进步开始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科学革命的种子在这一世纪获得了丰收,技术取得了辉煌胜利。

——《英国工业革命的思想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有益启迪》

材料二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生活的时代(1812~1870年)正好也是英国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他以其艺术家特有的敏感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并在其小说中真实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时代。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研究英国的工业文明,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意义。研究狄更斯作为一个作家对于现代化的经验与感受,可以深化我们对我国现代化的认识和思考。

——《狄更斯小说中的工业文明》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两例这一时期科学理论和技术进步的代表性成果。(8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借助狄更斯小说作品用以研究英国工业文明的合理性。综合材料一、二,谈谈英国工业化给我们的认识与思考。(12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19世纪是近代科学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技术进步开始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联系所学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生活的时代„„并在其小说中真实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可知,狄更斯所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时期,借助其作品,对侧面研究英国工业文明是有其合理性的。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从工业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方面回答。

答案:(1)成果:理论上,1859年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或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实现了电磁学的重大突破;技术上,以1866年西门子发明发电机为标志的电气技术出现并开始进入生活。

(2)合理性:狄更斯作为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通过对下层群众生活的描述,相对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而狄更斯所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时期,借助其作品,对侧面研究英国工业文明是有其合理性的。

认识与思考:科技是生产力、协调好工业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篇:-2018-2019学年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单元检测(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单元检测

(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A.缺少近代化色彩

C.不够系统和完善

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

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

解析:选B 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并不缺少近代化色彩,故A项错误;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故B项正确;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2.王韬《易言跋》:“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也。”郑观应《危言新编》:“庶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而非孔孟之常经也。”这表明二人()A.否定在中国进行政治体制变革 B.排斥西方社会自由平等的民权理论 C.与地主阶级顽固派的主张趋同 D.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根本对立

解析:选B 王韬与郑观应属于早期维新思想家,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并不反对政治变革,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王韬与郑观应都主张维护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思想,说明排斥西方近代民权民主思想,故B项正确;地主阶级顽固派反对进行一切变革,而王韬与郑观应主张进行政治体制与经济技术的变革,故C项错误;王韬、郑观应作为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其观点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基本一致,故D项错误。

3.光绪二年,郭嵩焘率随员在伦敦设立了使馆。他将赴英途中的见闻记入《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该书寄到总理衙门,遭到满朝文武大臣们的攻击和谩骂,直到他去世,该书仍未能公开发行。该书的遭遇反映了()A.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 B.洋务派主张变革中国的制度 C.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阻力大 D.洋务派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不难得知,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的提议遭到了国内封建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和攻击,这就说明中国近代化进程阻力强大,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

4.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美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A.从技术到器物 C.从制度到文化

B.从制度到思想

D.从器物到制度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近代军事工业技术,在甲午战争后并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之后掀起了戊戌变法,提出了进行政治制度改革,因此应选D项。

5.1895年严复在《辟韩》一文中指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1912年严复又认为自古以来只有强人政治才能统治中国,在《与熊纯如书》中说道:“自吾观之,则今日中国须有秦政、魏武、管仲、商君,及类乎此之政治家,庶几有济。”由此可见()A.严复从提倡民权走向反对民权 B.严复的思想主张日趋保守落后

C.严复的主张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 D.严复的主张体现了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

解析:选D 严复是维新思想家,主张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且材料未提及严复关于民权主张,故A项错误;严复从强调公权到强调强人政治在中国的重要性,不能得出其主张日趋落后,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严复思想的作用,故C项错误;严复强调国家共有的民主政治,强人政治则强调实现民主政治需要强人——君主的领导,符合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故D项正确。

6.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报刊和书籍中,有人把马克思译为“马客偲”“麦喀”等,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讲求安民新学”等。这表明当时()A.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 B.向西方学习的发展态势减弱 C.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 D.各种新思想在中国同时存在

解析:选C 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并未占据主导,故A项错误;题目中只是说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出现,并未说明西学的势力减弱,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翻译和理解可知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其他思想并存,故D项错误。

7.1920年,《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递交到北京,该宣言宣布:苏俄放弃沙俄时期在华的特权,放弃赔款、租借地,废除中俄所订密约等。苏俄政府此举()A.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B.导致了中国革命方向的转变 C.促进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D.推动了“三大政策”的确立

解析:选D 造成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改变的是五四运动,故A项错误;中国革命的方向是反帝反封,革命方向没有变化,故B项错误;国民大革命兴起于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故C项错误;1920年苏俄对北京政府示好的行为,推动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确立,故D项正确。

8.1924年孙中山在《建国纲领》中指出:“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表明他主张()A.解决民生问题 C.实行土地国有

B.废除封建剥削

D.践行社会主义

解析:选A 据材料“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可知孙中山关注民生问题,属于孙中山的社会革命,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孙中山意在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和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材料不涉及废除封建剥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平均地权”,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制,不涉及土地国有,故C项错误;孙中山主张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主张践行社会主义的是中国共产党,故D项错误。

9.1956年4月,毛泽东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这反映出当时党和人民的任务是()A.建立健全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B.争取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C.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解析:选C 据材料“毛泽东在1956年4月”发表这一讲话时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已建立,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材料与此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得这是毛泽东针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讲话,主张“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吸取苏联模式的教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C项正确;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1958年提出来的经济建设总路线,故D项错误。

10.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他们的观点,事实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搬就行了。要不然,就说这是违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违反了中央精神。”当时这一讲话的现实意义是()A.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C.有利于打破“右”的思想的禁锢 D.成为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的锐利武器

解析:选D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故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故B项错误;有利于打破“左”的错误,故C项错误;邓小平的讲话成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的锐利武器,故D项正确。

11.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 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这是我国当时()A.“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B.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解析:选D 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时间不对,故A项错误;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时间不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留苏学生选择专业的情况,不涉及国内的文化教育改革,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由于“一五”计划的开展,为了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留苏学生选择工科专业的占绝大多数,故D项正确。

12.如图反映了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变化。以下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评述,正确的是()

A.互联网将逐渐取代其它大众传媒 B.中国从2005年开始接入互联网 C.互联网将很快成为“第一媒介” D.互联网深刻地影响了人民生活

解析:选D 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逐年上升,成为新的传媒媒介,但不等于会取代其他媒介,故A项错误;中国接入互联网是在1994年,故B项错误;图示仅有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没有与其他媒介普及率做比较,故C项错误;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逐年上升,成为新的传媒媒介,在社会生产生活之中日渐占据重要席位,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力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

——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 行动逻辑分析》

材料二 王韬(1867年漫游英法等国)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课卷批语中,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

——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

材料三 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孙中山1924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

材料四 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传统的家国观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材料二中知识阶层又产生了怎样的新的国家观念。(6分)(2)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结合所学,孙中山是如何阐述民族主义的。(4分)(3)据材料四分析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的原因,并理解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4分)(4)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指出近代中国“国家观念”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及其思想原动力。(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可得出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家天下),依据“‘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可得出君主即为国家;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传统的家国观念形成的原因有:政治方面:宗法制度的影响,思想方面:传统的儒家思想(三纲五常思想)影响;第三小问依据材料二“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可得出君民共治(君主立宪),依据“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可得出人民主权。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可得出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的不足是缺乏民族精神;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并结合所学知识,1924年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关于民族主义的阐述是:一是中华民族自求解放(明确反帝),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可得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据信息“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的群体利益而奋斗”可得出实现了全民族抗战;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四“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可以得出国家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组织者,依据材料四“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可以得出国家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实现主权在民,依据“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可以得出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第(4)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是传统家国观念(家国一体、君主专制),材料二中国家观念是君民共治、人民主权,材料三中孙中山民族主义的观念是中华民族自求解放、民族平等,材料四中国家观念是国家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国家维护主权、领土完整。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视角,可得出第一条主线是从家国一体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主权国家),第二条主线是从专制国家观念向民主国家观念的转变。第二小问从材料所体现的时代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分析,促进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思想原动力是反侵略、求独立,反封建、求民主的现实需要,以及民族民主思潮的影响。

答案:(1)内容: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家天下);君主即为国家。原因:宗法制度的影响;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观念:君民共治(君主立宪);人民主权。(2)不足:缺乏民族精神。

阐述:中华民族自求解放(明确反帝);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3)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内涵:国家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组织者;国家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实现主权在民;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

(4)主线:一是从家国一体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主权国家);二是从专制国家观念向民主国家观念的转变。

原动力:反侵略、求民主;民族民主思潮。

14.近代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旧自居“天朝”,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内义正言辞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旧声明“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

——曹南屏《“夷”与“洋”:偏远的“他者” ——近代中国观念与物质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王朝的“夷狄”观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6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认识,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10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视角分析近代国人由“自居天朝”到“醉心欧化”的主要因素。(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和“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旧声明‘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得出从称洋人为夷狄,蔑视洋人,不把他们当作人类,到不使用“夷”这个字眼,认同英国的平等地位;第二小问据材料一“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旧自居‘天朝’,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内义正言辞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得出鸦片战争的战败和英国的据理力争。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得出两种不同认识:一是保存国粹,固守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是醉心欧化,全面学习西方文化;第二小问保存国粹的例子是顽固派的因循守旧以及洋务派的“中体西用”,醉心欧化的事例有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第(3)问,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的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在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国人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和西方文明的先进。

答案:(1)变化:从称洋人为“夷狄”,蔑视洋人,到不再使用“夷”,认同英国的平等地位。

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和英国的据理力争。

(2)认识:“保存国粹”,固守中国传统文化;“醉心欧化”,全面学习西方文化。说明:“保存国粹”:封建顽固派因循守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醉心欧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因素:中西文明的交流碰撞中,逐步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先进。

第三篇:-2018-2019学年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单元检测(八)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

单元检测

(八)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于非常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诉。这反映出雅典民主()A.权力机构相互制约

C.决策程序力求完善

B.公民内部轮番而治

D.公民权利日渐扩大

解析:选C 据材料“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和“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诉”可知决策程序力求完善,故C项正确。

2.在西方法律史上,雅典法律制度灵活并富有弹性,但它始终没能与政治保持相当的距离。在雅典,它既是捍卫民主最有力的武器,又是公众舆论的工具。这表明雅典法律制度()A.是维系民主政治的保障

C.司法缺乏足够的独立性

B.体现人文精神

D.维护贵族统治

解析:选C “既是捍卫民主最有力的武器,又是公众舆论的工具”无法体现对民主的维系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与人文精神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雅典法律制度灵活并富有弹性,但它始终没能与政治保持相当的距离”可见其最终没有完全独立地行使功能,故C项正确;“公众舆论的工具”无法体现对贵族的维护,故D项错误。

3.罗马法规定:“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A.注重交易形式和程序化 C.突出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B.维护贵族的特权

D.调解贸易的纠纷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最后总结性语言“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可以判断其主旨是在强调交易过程中的法定程序,故A项正确。

4.罗马法规定:野兽鸟鱼,即生长在陆上、海里和空中的一切动物,一旦被人捕获,即属于捕获者;无主之物,归属最先占有者。这反映了罗马法界定物权适用的是()A.最先占有原则 C.既有习惯原则

B.劳动所得原则

D.自然理性原则

解析:选D 材料“一旦被人捕获,即属于捕获者”体现了劳动所得原则,“无主之物,归属最先占有者”体现了最先占有原则。A、B两项仅体现了材料其中一层信息,故排除;材料未体现既有习惯原则,故C项错误;最先占有和劳动所得原则都是自然理性原则的表现,故D项正确。

5.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项法规()A.扩大了国王的权力 C.破坏光荣革命果实

B.开始建立君主立宪制

D.利于责任内阁制建立

解析:选D 材料中的做法实际上扩大了内阁权力,削弱了国王的权力,故A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开始建立君主立宪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削弱国王权力维护了光荣革命的成果,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行政权逐渐从国王转移到内阁,有利于责任内阁制的建立,故D项正确。

6.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坎农所说:“贵族权力在1761年达到顶峰”,英国“从外观上看和原来别无二致,所有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被保留下来,但实际上它比原来更狭隘、更具有寡头性质。”材料可用来说明英国()A.资产阶级革命的迫切性 C.殖民霸主形成的可能性

B.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D.工业革命的必然性

解析:选B 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光荣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由贵族集团所垄断,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要求打破贵族集团对权力的垄断,说明英国进行议会改革势在必行,而英国在18世纪中期就已经确立了殖民霸主的地位,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改变贵族垄断政权的必要性,工业革命的开展是促使改革的经济原因,故D项错误。

7.(2016·海南高考)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这些规定体现了()A.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 B.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 C.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 D.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

解析:选C “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体现的是联邦制原则,“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体现的是共和制原则,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三项说法均错误,故排除。

8.1820年,科恩兄弟因违反弗吉尼亚州的某项法律而被罚款,他们向联邦最高法院提起上诉。联邦最高法院接手此案,弗州以联邦最高法院无权受理此案提出抗议,马歇尔法官依据宪法坚持最高法院有审理权,并依法判决科恩兄弟败诉、弗州胜诉。这一诉讼案的判决过程()A.反映州权主义占据上风 B.强化了美国联邦政府的司法权威 C.说明中央与地方权力制衡 D.表明最高法院取得法定上诉管辖权

解析:选B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联邦最高法院接手此案后,弗州提出抗议,“马歇尔法官依据宪法坚持最高法院有审理权,并依法判决科恩兄弟败诉”说明最高法院依法与弗州争夺该案的司法管辖权。本案最终是由联邦最高法院判决科恩兄弟败诉,体现了联邦政府的司法权威,B项正确;A项理解错误,实际上是州权主义受到打击;C、D两项均不符合1787年宪法规定,说法错误。

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58人组成,表决时如有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而普鲁士拥有17名代表。据此可知()A.帝国政体不具有民主特征

B.普鲁士拥有超然地位

C.德国保留了军国主义残余

D.皇帝具备了绝对权威

解析:选B “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本身就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象征,故A项错误;材料“如有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而普鲁士拥有17名代表”表明普鲁士在整个德意志帝国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大问题上的否决权,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军国主义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皇帝的问题,故D项错误。

10.(2018·南京三模)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土或其海岸已遭受攻击……”这说明当时德意志帝国()A.国王权力不受任何制约 B.皇权一定程度受制于联邦议会 C.是邦联制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D.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民主原则

解析:选B 材料“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表明皇权一定程度受制于联邦议会,故B项正确。

11.“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召唤出来的魔鬼了。”《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论述主要表明()A.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进步性和革命性 B.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自身的基本矛盾 C.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 D.资产阶级已经堕落为毫无进步性的魔鬼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是无法解决的矛盾。

12.十月革命后,列宁说:“我们有权自豪,而且我们确实很自豪,因为我们有幸能够开始建设苏维埃国家,从而开创全世界历史的新时代,由一个新阶级实行统治的时代。”材料中的“新时代”是指()A.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在俄国开辟出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C.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时代 D.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解析:选C 要想很好地理解“新时代”,必须弄清楚十月革命前后世界历史的变化。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统治世界;革命后,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时代,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式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皇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到清代,皇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16世纪以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大一统”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在这个时期,实现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成为明清两朝中央政府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

——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

材料二 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公民总数大约4万人。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有近5 000名公民,即30岁以上公民的四分之一左右,担任过负责为公民大会决定议案、接待外来使节、负有重要监督职责的议事会议员。在此期间,议事会每天需要通过抽签产生一名主席。一个雅典公民担任议事会主席的机会,比一个赌徒掷出某个点的概率都要大。还有陪审法庭,它让雅典30岁以上的公民中,每年大概有四分之一以上有过听审经历。正因如此,雅典民主政治也成为一种迄今为止公民最广泛参与国家管理的制度。

——摘自晏绍祥《雅典民主政治的危机 与民主信仰的重塑》

(1)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与雅典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12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古代中国与雅典两种不同政治制度的利弊。(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并结合雅典民主政治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分别从中国与雅典的文明特色、国家形态、经济基础、思想意识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社会、人民权利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1)差异:中国:君主专制;雅典:人民主权。原因:中国:大陆文明;大一统帝国;集权思想;农业立国。雅典:海洋文明;小国寡民;重视民主;工商业发达。

(2)中国: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但也容易引发腐败、损害民权。雅典:成为人类民主政治的源头,利于保障民权;但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局限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14.(2017·如皋调研)有人说“妥协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更有人说“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材料二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碍)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材料三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四 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来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自《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中国古代政治斗争的看法。(3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举例说明近代英国、近代中国通过哪些势力的相互妥协保证了新政体的建立。(4分)(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充斥了那些矛盾?最终又各自通过哪种方式实现了妥协?(6分)(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的“共同愿望”是什么?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4分)(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妥协的看法。(3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共两句话,包含两层含义,结合所学概括其层意即为答案所在。第(2)问,英国要结合光荣革命的相关历史史实分析,中国要结合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分析。第(3)问,要从联邦政府与州之间、州与州之间、南方与北方之间、大州与小州之间分析矛盾所在;通过议员数量的设置和权力的分配等方式达成妥协。第(4)问,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上去概括“共同愿望”;“求同存异”是其最典型的妥协。第(5)问,据材料导语中“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得出政治妥协是一门艺术,有利于制度创新,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得出国家内的政治妥协有利于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发展,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得出国家间的政治妥协有利于世界和平。

答案:(1)观点:①中国缺乏妥协传统;②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打压改革力量,导致矛盾激化;③中国不善于制度创新。

(2)英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妥协,完成光荣革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中国:革命派和掌握实权的袁世凯妥协,促成清帝退位,维护民主共和政体。(3)矛盾: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的矛盾;政府各职能部门权力的矛盾;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州与北方州的矛盾。

方式:实行联邦制;三权分立与制衡;参众两院议员的分配比例不同;奴隶按五分之三计入总人口。

(4)愿望: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策略:求同存异。

(5)看法:①政治妥协是一门艺术,有利于制度创新;②国家内的政治妥协有利于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发展;③国家间的政治妥协有利于世界和平。

第四篇: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政治江苏专版:单元检测(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单元检测

(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

1.2017年3月7日,北京市发改委发布行政处罚决定书,位于朝阳区酒仙桥路12号三层北侧的乐天超市存在价格违法行为,市发改委决定对其作出警告和罚款50万元的处罚。此举旨在()①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③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④消除市场自发性的弊端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 价格违法行为罚款旨在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利益,②③符合题意;价格违法行为罚款不会带来企业生产成本降低,排除①;市场调节自发性的弊端不能“消除”,④说法绝对化。

2.“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的这句话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工作的启示是()①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 ②相信群众会自觉遵循市场规律,不要试图引导群众 ③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④政府应当遵循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坚持无为而治

A.①③

C.②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选A 老子的这句话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工作的启示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故①符合题意;同时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故③符合题意;尊重市场规律与引导群众并不矛盾,市场具有自发性,不会自觉遵循市场规律,②错误;政府应该遵循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但不是坚持无为而治,④错误。

3.新能源汽车作为“新经济”在工业领域的一个标志性行业,得到了我国政府从财政补贴、免征购置税到不限行、不限购等政策的大力扶持。在经历了政府政策主导的阶段后,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进入由政策和市场双向驱动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到来()①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②将会减少政府对相关企业的政策扶持

③是市场发挥其决定性作用的必然要求 ④有助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解析:选B “在经历了政府政策主导的阶段后,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进入由政策和市场双向驱动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到来是市场发挥其决定性作用的必然要求,③当选;①不选,这不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②不选,也不会减少政府对相关企业的政策扶持;④当选,这个新阶段的到来有助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4.当前,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规模化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四众”新模式加快推进,“四众”旨在汇众智搞创新、汇众力增就业、汇众能助创业、汇众资促发展。“四众经济”正被视为新的风口和引擎。“四众经济”的迅猛发展得益于()①创新驱动产生的新动力 ②财政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③劳动者就业观念的转变 ④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A.①②

C.①③

B.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四众经济”属于民间资本和劳动者智慧发力促进经济发展,并不得益于财政作用,②不符合题意;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④错误;①③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项。

5.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均衡,为此,2017年4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设立雄安新区的经济意义在于()①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提升,优化经济发展战略 ②加强政府职能并提振政府的威信和社会各界的信心 ③极大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④一定程度上缓解北京交通、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从“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均衡,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可看出,设立雄安新区能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提升,优化经济发展战略,①入选;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可看出,设立雄安新区一定程度上缓解北京交通、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④入选;②是设立雄安新区的政治意义而不是经济意义,故排除;③在材料中未体现。

6.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重点贫困地区,黄冈市扶贫攻坚责任重、压力大。经过一年的努力,黄冈地区已率先探索并建立了“政府+市场主体+贫困户+金融+保险”五位一体的精准扶贫模式,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已见实效。该扶贫模式()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贫困户致富的积极性 ②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创业优先,实现贫困劳动力的妥善安置 ③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支持贫困户购买商业保险,改善人民生活水平④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让贫困人口共享我国改革发展成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 题中扶贫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贫困户致富的积极性,①正确;通过精准扶贫让贫困人口共享我国改革发展成果,贯彻科学发展观,④正确;②在材料中未体现;政府建立的扶贫模式中的保险是社会保险,而非商业保险,③说法错误。

7.新型城镇化以人口城镇化为支撑,能推进消费主导转型与改革,充分释放国内需求潜力,成为我国未来转型发展的突出优势和主要动力。新型城镇化促进消费主导转型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是()①农民转为市民→从事第三产业→收入差距缩小→消费水平提高→消费主导转型

②农民转为市民→从事非农产业→收入增加→消费扩大→消费主导转型 ③劳动力从农业流出→农业耕地扩大→机械化程度提高→农业现代化 ④劳动力从农业流出→农村土地集中→规模效益提高→农业现代化

A.①②

C.①③

B.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农民转为市民后,不一定从事第三产业,①分析错误;劳动力从农业流出后,农业耕地并没有扩大,③分析错误;②正确分析了城镇化促进消费主导转型的路径;④正确分析了城镇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路径,故选B项。

8.面对雾霾、水污染及土壤污染问题,“十三五”期间,我国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着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这有助于()①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促进绿色消费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彻底消除环境污染 ④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A.①②

C.①③

B.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着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促进绿色消费,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①②正确;③中的“彻底消除环境污染”说法过于绝对;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对一些行业来说,成本将会增加,④错误。

9.2017年5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圆桌峰会上指出,中方主办这次高峰论坛,目的就是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这一建设()①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提高对外开放水平②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③说明我国对外开放朝着拓展深度转变 ④表明我国对外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 ②说法错误,因为我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④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我国开展“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造福于各国人民,体现了“一带一路”建设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一建设也说明我国对外开放朝着拓展深度转变,①③正确,选择B项。

10.某数码公司遵循“创新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战略,致力于数字音频核心技术开发和推广,先后申请了国内外各类专利52项,并及时将公司主导制定的电子行业标准转化成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打破了国际音响巨头数字音频产业的垄断,为我国音视频终端企业节省技术专利费近百亿元。这表明()①企业标准国际化可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②企业标准国际化可破除国际技术壁垒,助力企业“走出去” ③企业标准国际化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保证 ④企业标准国际化表明企业可以定义世界贸易规则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A 在“走出去”大潮的当下,中国企业更应让“中国标准”的产品实现“国际标准”的飞跃,破除国际技术壁垒,让中国企业赢得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从而提高行业竞争和价值分配的话语权。①②符合题意,企业标准国际化,是助力企业“走出去”,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必要条件,因为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能力实现企业标准国际化,③表述不严谨。企业没有定义世界贸易规则的权力,④表述错误。

11.2017年1月18日,中国企业在海外设立的首家全牌照银行——丝绸国际银行在东非国家吉布提正式开业,这是中国企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首次成立合资银行。该银行的成立()①是我国商业银行坚持“走出去”战略的最佳选择 ②有利于建立金融互信机制,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③彰显了中非是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区域共同体 ④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A.①②

C.③④

B.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 丝绸国际银行的成立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加强,②④正确;①中“最佳选择”表述绝对;中非不是“区域共同体”,③说法错误。12.自2017年1月1日起,中国调整部分商品的进出口关税,以进口暂定税率方式降低集成电路测试分选设备、飞机用液压作动器、热裂解炉等高技术含量商品的进口关税;降低金枪鱼、北极虾、蔓越橘等特色食品和雕塑品原件等文化消费品的进口关税;降低生产抗癌药所需的红豆杉皮和枝叶、治疗糖尿病药所需阿卡波糖水合物的进口关税;取消氮肥、磷肥和天然石墨等商品的出口关税,适当降低三元复合肥、钢坯等商品的出口关税。以下对此项关税调整理解正确的是()

①消除各种关税壁垒,抵制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 ②引进国内亟需的先进设备,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③降低出口税负,提升国产商品出口竞争力,不断扩大贸易顺差

④丰富国内消费者的购物选择,更好地满足国民对医疗和健康的消费需求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选D 材料中相关商品的关税调整与消除各种关税壁垒没有直接联系,①不选;“降低高技术含量商品的进口关税”,有利于引进国内亟需的先进设备,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②入选;“降低出口商品的关税”,有利于提高国产商品出口竞争力,但目的不是扩大贸易顺差,因为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③不选;“降低特色食品和文化消费品的进口关税、降低生产抗癌药所需的红豆杉皮和枝叶、治疗糖尿病药所需阿卡波糖水合物的进口关税”,有利于丰富消费者的购物选择,满足国民对医疗和健康的需求,④入选。

二、简析题

13.我国工业机器人需求旺盛,预计2018年至2020年,我国机器人销售量年均增长15%到20%;到2020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58.9亿美元。机器人产业的前景看好,但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在核心软件、关键零部件等方面还严重依赖进口,市场仍被几家国外公司掌控。

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探究讨论我国政府应如何科学引导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探究讨论我国政府如何引导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可从政府的宏观调控的手段、财政的作用、市场的地位、转方式调结构、科教兴国战略等方面综合思考即可。

答案:①政府要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公共服务支撑和良好的政策环境。②政府应发挥国家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加大财政对机器人产业核心软件、核心零部件研发的扶持力度。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金融和社会资本助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为机器人产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14.材料一 2017年1月16日,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全年共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的7 96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1 299.2亿元人民币(折合1 701.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对外承包工程全年完成营业额10 589.2亿元人民币(折合1 594.2亿美元,同比增长3.5%),新签合同额16 207.9亿元人民币(折合2 440.1亿美元,同比增长16.2%)。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但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对东道国市场缺乏全面了解,投资目标不清晰,随机性较强;在大型投资管理、资本运作、创新模式等方面缺乏相关经验;在品牌、环境保护等方面重视不够;遭遇贸易壁垒层出不穷,投资风险增加。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对外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企业应如何解决材料二所示问题。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对外直接投资的意义,要注意挖掘材料有价值的信息,并结合教材中有关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知识进行作答;第(2)问,首先注意设问的主体是我国企业,然后针对材料中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各种制约因素,从企业加强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承担社会责任、增强规则意识,善于利用国际规则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等角度展开分析即可。

答案:(1)①有利于完善我国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②有利于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③有利于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促进国内经济发展;④有利于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方法;⑤有利于规避贸易壁垒,带动国内商品的出口。

(2)①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不断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③注重品牌效应,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④增强规则意识和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遵循和利用世贸规则,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第五篇:-2018-2019学年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单元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材料表明“封建制度”()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 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 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解析:选C “西周初年”,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但不能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未涉及文化的传播,故B项错误;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与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相符,故C项正确;“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需要到秦汉中央集权确立,与材料中“西周初年”不符,故D项错误。

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材料主要说明()A.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C.商周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 D.宗法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解析:选D 根据“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可知,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能解决权力继承问题,有利于政局稳定,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商周史实,故排除。

3.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这反映了当时

()A.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C.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D.分封制实现了地方的有效管理

解析:选C “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体现了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的特点,没有体现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C项正确,A项错误;商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分封制是一种地方分权政治,且材料也未涉及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故D项错误。

4.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此“组织精神”()A.能够解决地方无权

C.改变不了皇帝专制

B.保证了民主决策

D.防止了官员腐败

解析:选C 材料论述的是“秦政府的组织精神”,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秦政府“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但皇帝拥有决定所有军国大事的决策权,不能保证民主决策,故B项错误;秦朝的分权是维护皇权独尊,最后集权于皇帝,本质上是皇帝的专制独裁,故C项正确;监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官员的腐败,但“防止了官员腐败”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5.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 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 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 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

解析:选A 分封制的瓦解使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郡县制的形成有利于中央集权模式的形成,故A项正确。

6.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该规定是为了()A.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 C.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

B.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

D.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

解析:选B 材料是对官员调任的规定,与官员任用程序无关,故A项错误;官员调任不允许带原有官吏,这样可以防止官员势力坐大形成利益集团,从而可以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故B项正确;材料中对官员调任的规定与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对官员数量进行减少,故D项错误。

7.汉武帝任命外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为中朝之主。从此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这种做法()A.使相权受到了制约 C.致使行政机构膨胀

B.导致武将专权局面

D.使皇权受到制约

解析:选A 由材料“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可知,通过内朝牵制外朝,使相权受到了制约,故A项正确;B项是唐末五代的政治特点,故B项错误;C项是宋朝政治的特点之一,故C项错误;题干中举措加强了皇权,故D项错误。8.唐代的取士原则事实上兼顾着士人的平日才学与科场表现,有时主考官还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由此可见,唐代科举()A.沿用九品中正制 C.存留察举制痕迹

B.录取限制较为苛刻

D.考试程序趋向公正

解析:选C 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与材料中“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相符,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9.西汉时,形成了内朝的尚书组织与外朝的三公九卿一起管理政务及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制度;明朝时形成了内阁制度,尤其是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权倾朝野。这些制度的形成主要说明了()A.君主专制的加强 C.监察制度的削弱

B.中央集权的加强

D.防范官员的腐败

解析:选A 材料中反映的是西汉设置内外朝制度,明朝时期设置内阁,主要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不是中央和地方,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主要体现了君主对相权的控制,不是防范官员的腐败,故D项错误。

10.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异族征服了我们,跨驾在我们头上。……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所以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钱穆评价的最可能是()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明朝的内阁制度

B.元朝的行省制度

D.清朝的军机处

解析:选B 根据“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地方政事”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地方管理制度。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故A项错误;行省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命,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与材料描述相符,故B项正确;明朝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C项错误;清朝的军机处属于中央机构,故D项错误。

11.明中叶以后,朝廷中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皇帝争辩,甚至出现官员以因批评皇帝受到惩处为荣的现象。这主要表明当时()A.君主专制进一步削弱 C.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约束

B.内阁职权凌驾六部之上

D.文官集团以批评皇帝为乐

解析:选C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故A项错误;内阁只是一个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B项错误;官员以因批评皇帝受到惩处为荣,对皇帝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故C项正确;文官集团是以皇帝为权力核心的官僚集团,效忠皇帝是其主要宗旨,故D项错误。

12.“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这说明军机处()A.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 C.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

B.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

D.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

解析:选A 材料“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说明军机处组织严密、机密性强,有利于政令执行,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科举制大事年表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前后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6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得出从单纯地方官举孝廉到孝廉仅成为参政入仕的资格再到增加考试环节,再到选举或考试都分区定额。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依据的是门第,汉朝选官的依据是品德和才能,所以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的不同是注重血缘门第。第(2)问,根据材料二科举制的大事年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科举考试由单科到多科,实行分科考试,注重公平,由统一卷到南北分卷,照顾到地域差异,由于明清八股取士考试形式和内容僵化,最终被废除。第(3)问,综合上述材料可以得出古代中国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逐渐完善,人才选拔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人才选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1)变化:从单纯地方官举孝廉到孝廉仅成为参政入仕的资格;后来增加考试环节;再到选举或考试都分区定额。

不同:注重血缘门第。

(2)特征:由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考试,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严谨公平,择优录取;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带有较强的时代色彩。

(3)认识:古代人才选拔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封建统治;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各有利弊;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因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

14.关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学术界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宗曰:“(隋文帝)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嘉庆曰)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皇考高宗纯皇帝临御六十年,于一切纶音宣布,无非断自宸衷,从不令臣下阻挠国是。即朕勤政以来,办理庶务,悉尊皇考遗训……而至用人行政,令出惟行,大权从无旁落。

——梁章钜《枢垣纪略》

材料三 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设。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而王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他指出,中国的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专制政治的产物。

——毛凯贤《中国官僚政治的历史评价: 钱穆与王亚南的分歧》

(1)据材料一,与隋文帝相比,概括指出唐太宗在处理政事的做法。(4分)(2)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政治的主要特点,该特点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8分)(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钱穆与王亚南对中国古代中央运行机制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8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朕意则不然”得出信任群臣,据材料一“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得出集体筹划。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君主高度集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得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第(3)问,可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论证。表述成文;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1)做法:信任群臣;集体筹划。(2)特点:君主高度集权。本质: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3)论点: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一种开明的专制,不由皇帝一人意志决定。论据: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重视朝议,强调相互配合;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强调分工明确,权责清晰;隋唐时期施行科举制,把任命官吏和选拔人才结合起来。

论点:王亚南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就是完全的专制政治。

论据: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全国政务都由皇帝决断;清朝设立军机处,将军政大权完全集中皇帝手中。

下载-2018-2019学年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单元检测(十四)近现代以来世界科技、文艺发展历程(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2019学年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单元检测(十四)近现代以来世界科技、文艺发展历程(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