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2019学年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课时检测(三十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
课时检测(三十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为应对问题,后来政府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斯大林体制
B.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
解析:选B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俄国的某项政策”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也的确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政府实施的措施是“新经济政策”,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B项。
2.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个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的苏联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是因为新经济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B.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发展经济,这让许多革命者感到无法理解
C.西方人士认为,俄国这一招是痛击他们的,因为新经济政策采用了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
D.新经济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让西方国家感到恐惧
解析:选B 材料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形象说法。新经济政策不是放弃社会主义,也不是完全施行市场经济体制,而是想着用发展资本主义的手段发展社会主义,但是当时不被理解,故选B项。A项错误,革命者感到痛惜是因为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被理解;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并非国家垄断贸易,而是实行自由贸易;D项错误,斯大林模式重点发展重工业。
3.(2018·扬州调研)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这句话实际揭示了新经济政策是()A.工农联盟的政治革命纲领 C.理想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B.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D.斯大林模式的最初的萌芽
解析:选B 材料说明新经济政策有利于工农联盟,这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属于经济纲领,故A项错误;该政策并不是最理想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完全不同,故D项错误。
4.下面示意图为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增长率柱状图。图中变化有利于()
A.集体农庄从无到有 C.发挥市场的作用
B.国民经济趋于协调
D.小农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B 图中变化主要是苏联“二五”计划时期轻工业尤其是农业比重上升。苏联在“一五”计划时期,就已经建立了集体农庄,故A项错误;从“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到“二五”计划时期农业由零到有和轻工业有所上升,可知该变化有利于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故B项正确;苏联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体现不出市场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苏联国民经济部门的调整,不能促进小农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5.(2018·扬州期中调研)有些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材料最能直接反映苏联()A.小农经济仍长期占优势 C.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
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选C 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是指苏联发展重工业时候以牺牲了农业为代价,故C项正确。
6.下表是1940~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状况,导致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C.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B.经济体制模式固化影响
D.美苏争霸经济消耗过多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期间苏联的经济体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40~1985年”和图示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导致图中现象的主要因素是经济体制模式固化,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状况,与西方封锁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苏联国内经济结构失衡,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0分)7.(2017·常州一模)农业集体化是苏联时期的重要农业政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种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摘编自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信中写道:“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二战)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园的庭院吧——一无所有,农村已经没有人了。我们的人民为报刊上公布的有关收获庄稼进程的数字感到高兴,但我们以什么样的努力代价才取得这些成绩的!这些成就并不来自组织生产的集体农庄。”
——摘编自《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928年以后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目的有哪些。(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农业集体化运动给苏联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针对材料二中的现象,当时的苏联政府主要采取了什么样的改革措施。(8分)(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苏联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种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进行归纳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园的庭院吧——一无所有,农村已经没有人了”及所学知识归纳;第二、三小问要根据斯大林模式和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分析。第(3)问,从农业和工业关系的角度论述。
答案:(1)目的:满足国内工业化的资金需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或答提高人均粮食产量);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或答“更容易通过行政手段控制剩余产品”)。
(2)影响:苏联农业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造成农民的不满。
原因: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关注农民的经济利益,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挫伤。措施: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承认个人物质利益以刺激生产。(3)评价: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后,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
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二篇:-2018-2019学年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课时检测(六)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课时检测
(六)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商代()A.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 B.冶铜发达,青铜器品种多 C.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 D.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美
解析:选B 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如下信息:“青铜礼器”及其装饰、“乐器”、“生产工具”、“兵器”、“铜镞”及其数量,根据这些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材料没有反映A项,C、D两项反映部分材料信息,不符题意。正确答案为B项。
2.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多种样式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主要的货币样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的圜钱。这说明当时赵国()A.手工业技术很发达 C.一度取得霸主地位
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
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赵国为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铸造了多种多样的青铜货币,这说明赵国积极开展商贸活动,故选D项。A、B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3.秦汉时期,商品买卖双方若有争讼时,市场管理者“以券书(契券)从事,毋(没有)券书,勿听”,这表明秦汉时期()A.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的管理政策 B.商人守法经营,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C.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 D.商品交易管理混乱,商人冲突不断
解析:选C 秦汉时期国家对商业管理严格,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故B项错误;政府对商业买卖诉讼依照契约办事,反映出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D项,排除。
4.唐中宗时,两京诸市在正铺外更造偏铺以适应需要,坊内也不断出现店肆,如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油坊等。这说明当时()A.城市坊市分离格局已形成 B.政府重视对城市严格管理 C.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限制 D.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选C 城市坊市分离的格局形成于唐朝之前,且从材料中“坊内也不断出现店肆”可知,坊和市界限不是十分严格,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重视对城市严格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原来的界限严格的坊市制度出现变化,体现了商业活动打破了空间限制,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5.五代后周世宗诏曰:“(东京)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宜令所司于京城四面别筑罗城,先立标识„„今后凡有营葬并草市,并须去标识七里外。其标识内,候宫中擎画,定军营、街巷、仓场、诸司公廨院,务了,即任百姓营造”。由此可见,当时东京城内()A.邸店难以满足商帮需求 B.商品交易受官府直接监管
C.商业活动不受空间限制 D.草市场所由政府明确划定
解析:选C 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与材料中“五代后周世宗诏曰”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商品交易受官府直接监管,故B项错误;因为“(东京)坊市之中,邸店有限”、所以才有“京城四面„„先立标识„„其标识内„„即任百姓营造”,这表明商业活动不受坊市限制,故C项正确;“草市,并须去标识七里外”,与材料中“当时东京城内”不符,故D项错误。
6.如图是宋代常州不同区域商税额的增长示意图。图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州城的商业中心地位严重动摇 B.镇场商业对县城形成挑战之势 C.抑商政策导致县城商业发展缓慢 D.坊市界限打破刺激镇场商业繁荣
解析:选B 材料中“州城”与“镇场”基本持平,故A项错误;材料中“镇场”是“县城”双倍多,说明镇场兴起很快,故B项正确;“宋代”抑商政策不突出,也不会只针对县城,故C项错误;坊市界限打破不会只刺激镇场,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0分)7.(2017·江苏高考)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8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徽州商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民间海外贸易兴起”“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等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商业很发达”“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等方面回答。
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第三篇:2018-2019学年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政治通用版:课时检测(三十五)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Word版含答案
课时检测(三十五)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选择题
1.物联网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将各种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定位、跟踪、控制和信息的互换、共享。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和社会生活。这进一步佐证了()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②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因呈现“人化”的特点而具有主观性 ④联系具有普遍性,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 A.①③
C.②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①错误,人们不能根据主观愿望创造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物联网的发展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②正确;③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C项。
2.有人研究发现,汉字中表达人体器官的字,大多会有“月”字旁——肝、脾、肺、胃、肾、胆……,“胖”属于正常状态;表达不健康的情况会用——病、療、疗、疡、疮、疯……所以,“瘦”是病,得治!这种思想方法()①否认了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纯属主观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③是与辩证法根本对立的 ④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A.②④
C.②③
B.①③ D.①④
解析:选B 本题结合汉字的构成思维,考查哲学原理,“胖”属于正常状态,“瘦”是病,得治,属于胡乱联系,否认了联系具有客观性,是一种主观猜测和瞎想,是形而上学的观点,①③符合题意,排除④。材料中的思想方法,是一种主观推理,纯属主观猜测的说法过于绝对,②不符合题意。
3.在为庆祝中英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5周年而录制的庆祝视频中,英国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特意强调“英国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投资目的地”“过去五年中国赴英游客数量翻番”“伦敦是世界上中国留学生最多的一座城市”“希望两国未来能促进更好的合作”。这些观点()A.强调了中英联系的客观性 B.忽略了中英联系的条件性 C.体现了中英联系的多样性 D.看到了部分对整体的重要影响
解析:选C 题目中,中英两国建交45周年,英国大使强调“英国是中国在欧洲的最
大投资目的地”“过去五年中国赴英游客数量翻番”“伦敦是世界上中国留学生最多的一座城市”“希望两国未来能促进更好的合作”。这些观点充分证明了中英联系的多样性。故C项入选,其他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
4.民间有“印堂发黑,乃凶兆也”的说法。中医认为,印堂是人体几条重要经脉的汇集之处,如果印堂呈现其他颜色,往往意味着相关脏腑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从哲学上看,这表明()A.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人们对同一事物有着相反理解 C.人为事物的联系独立于人的意识 D.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
解析:选A 中医认为相关脏腑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而导致印堂呈现了其他颜色,这表明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A项正确;B项说法不科学;材料中“印堂发黑,乃凶兆也”是主观臆造的联系,不是哲学上所说的人为事物的联系;脏腑出现病变而导致印堂呈现其他颜色属于自在事物的联系,材料中不涉及人为事物的联系的问题,C项不选;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不选。
5.随着高铁的发展,中国城市经济带的效应将显著增强,其中包括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继长三角、珠三角的“一小时生活圈”后,全中国的“一日生活圈”也在悄然成型。高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将重写我国的经济版图。这说明()①人们利用事物固有联系建立符合人类自身需求的联系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建立在人类正确认识基础之上的 ③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事物的发展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建立在自在事物联系基础上的再创造 A.①③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高铁带来的城市群和经济生活圈,是人们利用事物固有联系建立符合人类自身需求联系的体现,故①符合题意;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事物固有联系基础上建立的新联系,②错误,④正确;材料未体现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故③不符合题意。
6.读图,人们发现,面对母语或自己非常熟悉的语言,大脑往往能自动纠错,把英语中的字母顺序打乱也会得到类似的效果。这里的“自动纠错”()研表究明,汉字的序顺并不定一能影阅响读,比如当你看完这句话后,才发这现里的字全是都乱的。
A.是人脑自然而然的无条件反射 B.是基于对事物间联系的把握
C.说明要素之间的关系优于整体 D.关注到了矛盾双方的区别和对立
解析:选B 面对母语或自己非常熟悉的语言,大脑往往能自动纠错,把英语中的字母顺序打乱也会得到类似的效果。这里的“自动纠错”是基于对事物间联系的把握,B项符合题意;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与主动创造性,A项错误;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力求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C项错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D项不符合题意。
7.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增加睡眠具有很高的货币价值。研究者通过分析健康与睡眠的相关数据,发现平均每周睡眠量增加一个小时会使工资在短期内上升1.3%、在长期内上升5%。当然,这些工资增长并不全是由睡眠直接引起的,如果你周围的工作者因睡得好而稍稍提高了效率,那可能会让你也更有工作效率。这说明()①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同等重要,都是不可或缺的 ②联系是多样的,要注意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③联系是普遍的,要发挥睡眠对收入增加的决定性作用 ④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A.①④
C.②③
B.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 不能说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哪一个更重要,也不能说同等重要,要看具体情况,①不选;睡眠与工作状态有关,又间接与货币价值有关,这说明联系是多样的,要注意分析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②正确;睡眠对收入增加不会起决定性作用,③不选;材料对睡眠与货币价值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④正确。
8.各地在实行“河长制”过程中,做到一段一长,分段负责,又以全局观念统领,从全流域出发,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系统推进河湖保护和生态环境整体改善。材料说明()①坚持全面的观点,综合把握主流和支流 ②关键部分的功能有时会决定整体的功能 ③要树立全局观念,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④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不体现矛盾主次方面,①不符合题意。题干并没有强调关键部分的作用,②不符合题意。以全局观念统领,系统推进河湖保护和生态环境整体改善,强调了要树立全局观念,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③正确。做到一段一长,分段负责等,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推进河湖保护,④正确。
9.东晋大将军陶侃,小到竹头木屑,大到设城住兵,考虑颇为缜密细致。他曾主持造
船,命令兵士将剩下的木屑和竹头全部收集起来,众人不知为什么。后逢大雪,天晴雪融,道路泥泞,木屑正好用来垫路防滑。多年以后荆州刺史桓温准备伐蜀时造大船,铁钉不够,陶侃所贮竹头正好能当竹钉用。正是由于陶侃时时对细处的重视,才成就了他一生辉煌的功勋。陶侃的成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要注意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②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④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对木屑和竹头的收集和利用,时时对细处的重视成就一生辉煌的功勋,这是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发挥部分对整体作用的体现,①④正确;②③与材料中心无关。
10.“外差效应”是指一个经济活动产生的收益不仅限于自身,还大面积地惠及其他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效应。例如,我们以很大优惠力度拿下某国的高铁建设项目,不仅是卖机车,还卖线路、桥梁涵洞设备、牵引供电设备、通信信号设备等衍生品;不仅是卖产品,还卖技术、管理体系、服务、金融、高铁标准。正所谓“二流的企业卖产品,一流的企业卖标准”。在开始时“赔本”抢市场的钱,迟早会赚回来。“外差效应”的经贸智慧()①正确把握了联系的多样性 ②体现了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③创造了人为事物的客观联系 ④坚持了系统的整体性和优化趋向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也要把握事物的外部条件,而“外差效应”作为一个经济活动产生的收益不仅限于自身,还大面积地惠及其他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效应,说明“外差效应”的经贸智慧在于正确把握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①符合题意;在开始时“赔本”抢市场的钱,迟早会赚回来,说明作为一流的企业既考虑该经济活动本身,也考虑到与之相关的经济效益,坚持了系统的整体性和优化趋向,④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人们利用“外差效应”生产经营,并没有体现经济规律和联系的客观性,故②③与题意无关。
11.唐代韩愈读书用的是“提要钩玄”法。他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篆言者必钩其玄。”读一本书,要善于把握各部分的内在逻辑,从而提出纲要,钩出精义。这体现了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①着眼于事物的每一个要素 ②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用分析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选C 由“要善于把握各部分的内在逻辑”可知,②③符合题意;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①错误;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④错误。
12.有人说,“1+1=2”是数学,“1+1>2”是哲学。从哲学视角理解“1+1>2”,其合理解释是()A.组织协调好已有的要素,能使整体的功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B.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能使各要素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C.用批判性思维怀疑一切、推翻一切,可以开拓出崭新境界 D.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创新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
解析:选A 实现1+1>2的理想效果即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实现整体功能的最大化,B项不选,A项正确;C项是形而上学错误的否定观;D项与材料无关。
二、非选择题
13.网络改变世界,科技成就未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12月3日至5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大会的主题是“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开放共享——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开放共享”,是精准把握互联网规律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理念;提出“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则彰显出网络空间治理的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
互联网所具备的开放性,注定网络“共享”必然事关全球,中国一直是推进全球互联网“共治”的践行者;中国互联网发展离不开全球互联网的发展,全球互联网发展更离不开中国的参与。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观知识说明中国怎样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解析:解读设问,关于联系观包含的观点包括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等核心观点。上述观点在本题都可以加以运用,解答的观点在于能够精准地实现与材料的对接,同时注意措施类的题目语言侧重于方法论,最后要回扣设问和材料,对应上述理论,组织语言,分别分析具体的措施。
答案:①联系是普遍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国互联网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互联网对世界的影响。②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能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借助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平台推动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分析和把握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④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要立足整体,搞好部分。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需要中国智慧、中国担当。
14.H公司转型成功,靠的是持续管理变革,其模型为“三个软件+四个硬件”的系统结构。“三个软件”指的是企业文化的三要素——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旨在营造有利于变革的文化氛围。“四个硬件”包括:战略(决定企业做什么)、业务流程(解决如何
高效运作的问题)、组织架构和人岗匹配(解决谁来做的问题)、激励机制(解决如何让大家努力做并越做越好的问题)。
请结合材料,运用系统优化分析法,说明该公司持续管理变革的重要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运用系统优化分析法的知识阐释事物的能力。答题思路可以确定为“理论”逻辑。系统优化的知识层次可以概括为“一总三分”,这构成了答题的四个层次,材料中该公司持续管理变革的模型体现了系统优化分析法的三个层次:整体性、有序性和结构优化趋向。持续管理变革的总思路体现了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答案:①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②该企业将管理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构建“三个软件+四个硬件”的系统结构,实现了企业管理的最优目标;③“四个硬件”的紧密衔接,“软件”与“硬件”的有机结合,遵循了企业管理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④持续管理变革,促进了企业管理系统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提升了公司管理水平。
第四篇:-2018-2019学年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单元检测(八)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
单元检测
(八)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于非常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诉。这反映出雅典民主()A.权力机构相互制约
C.决策程序力求完善
B.公民内部轮番而治
D.公民权利日渐扩大
解析:选C 据材料“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和“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诉”可知决策程序力求完善,故C项正确。
2.在西方法律史上,雅典法律制度灵活并富有弹性,但它始终没能与政治保持相当的距离。在雅典,它既是捍卫民主最有力的武器,又是公众舆论的工具。这表明雅典法律制度()A.是维系民主政治的保障
C.司法缺乏足够的独立性
B.体现人文精神
D.维护贵族统治
解析:选C “既是捍卫民主最有力的武器,又是公众舆论的工具”无法体现对民主的维系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与人文精神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雅典法律制度灵活并富有弹性,但它始终没能与政治保持相当的距离”可见其最终没有完全独立地行使功能,故C项正确;“公众舆论的工具”无法体现对贵族的维护,故D项错误。
3.罗马法规定:“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A.注重交易形式和程序化 C.突出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B.维护贵族的特权
D.调解贸易的纠纷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最后总结性语言“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可以判断其主旨是在强调交易过程中的法定程序,故A项正确。
4.罗马法规定:野兽鸟鱼,即生长在陆上、海里和空中的一切动物,一旦被人捕获,即属于捕获者;无主之物,归属最先占有者。这反映了罗马法界定物权适用的是()A.最先占有原则 C.既有习惯原则
B.劳动所得原则
D.自然理性原则
解析:选D 材料“一旦被人捕获,即属于捕获者”体现了劳动所得原则,“无主之物,归属最先占有者”体现了最先占有原则。A、B两项仅体现了材料其中一层信息,故排除;材料未体现既有习惯原则,故C项错误;最先占有和劳动所得原则都是自然理性原则的表现,故D项正确。
5.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项法规()A.扩大了国王的权力 C.破坏光荣革命果实
B.开始建立君主立宪制
D.利于责任内阁制建立
解析:选D 材料中的做法实际上扩大了内阁权力,削弱了国王的权力,故A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开始建立君主立宪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削弱国王权力维护了光荣革命的成果,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行政权逐渐从国王转移到内阁,有利于责任内阁制的建立,故D项正确。
6.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坎农所说:“贵族权力在1761年达到顶峰”,英国“从外观上看和原来别无二致,所有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被保留下来,但实际上它比原来更狭隘、更具有寡头性质。”材料可用来说明英国()A.资产阶级革命的迫切性 C.殖民霸主形成的可能性
B.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D.工业革命的必然性
解析:选B 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光荣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由贵族集团所垄断,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要求打破贵族集团对权力的垄断,说明英国进行议会改革势在必行,而英国在18世纪中期就已经确立了殖民霸主的地位,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改变贵族垄断政权的必要性,工业革命的开展是促使改革的经济原因,故D项错误。
7.(2016·海南高考)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这些规定体现了()A.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 B.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 C.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 D.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
解析:选C “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体现的是联邦制原则,“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体现的是共和制原则,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三项说法均错误,故排除。
8.1820年,科恩兄弟因违反弗吉尼亚州的某项法律而被罚款,他们向联邦最高法院提起上诉。联邦最高法院接手此案,弗州以联邦最高法院无权受理此案提出抗议,马歇尔法官依据宪法坚持最高法院有审理权,并依法判决科恩兄弟败诉、弗州胜诉。这一诉讼案的判决过程()A.反映州权主义占据上风 B.强化了美国联邦政府的司法权威 C.说明中央与地方权力制衡 D.表明最高法院取得法定上诉管辖权
解析:选B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联邦最高法院接手此案后,弗州提出抗议,“马歇尔法官依据宪法坚持最高法院有审理权,并依法判决科恩兄弟败诉”说明最高法院依法与弗州争夺该案的司法管辖权。本案最终是由联邦最高法院判决科恩兄弟败诉,体现了联邦政府的司法权威,B项正确;A项理解错误,实际上是州权主义受到打击;C、D两项均不符合1787年宪法规定,说法错误。
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58人组成,表决时如有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而普鲁士拥有17名代表。据此可知()A.帝国政体不具有民主特征
B.普鲁士拥有超然地位
C.德国保留了军国主义残余
D.皇帝具备了绝对权威
解析:选B “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本身就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象征,故A项错误;材料“如有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而普鲁士拥有17名代表”表明普鲁士在整个德意志帝国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大问题上的否决权,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军国主义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皇帝的问题,故D项错误。
10.(2018·南京三模)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土或其海岸已遭受攻击……”这说明当时德意志帝国()A.国王权力不受任何制约 B.皇权一定程度受制于联邦议会 C.是邦联制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D.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民主原则
解析:选B 材料“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表明皇权一定程度受制于联邦议会,故B项正确。
11.“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召唤出来的魔鬼了。”《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论述主要表明()A.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进步性和革命性 B.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自身的基本矛盾 C.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 D.资产阶级已经堕落为毫无进步性的魔鬼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是无法解决的矛盾。
12.十月革命后,列宁说:“我们有权自豪,而且我们确实很自豪,因为我们有幸能够开始建设苏维埃国家,从而开创全世界历史的新时代,由一个新阶级实行统治的时代。”材料中的“新时代”是指()A.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在俄国开辟出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C.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时代 D.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解析:选C 要想很好地理解“新时代”,必须弄清楚十月革命前后世界历史的变化。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统治世界;革命后,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时代,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式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皇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到清代,皇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16世纪以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大一统”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在这个时期,实现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成为明清两朝中央政府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
——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
材料二 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公民总数大约4万人。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有近5 000名公民,即30岁以上公民的四分之一左右,担任过负责为公民大会决定议案、接待外来使节、负有重要监督职责的议事会议员。在此期间,议事会每天需要通过抽签产生一名主席。一个雅典公民担任议事会主席的机会,比一个赌徒掷出某个点的概率都要大。还有陪审法庭,它让雅典30岁以上的公民中,每年大概有四分之一以上有过听审经历。正因如此,雅典民主政治也成为一种迄今为止公民最广泛参与国家管理的制度。
——摘自晏绍祥《雅典民主政治的危机 与民主信仰的重塑》
(1)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与雅典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12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古代中国与雅典两种不同政治制度的利弊。(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并结合雅典民主政治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分别从中国与雅典的文明特色、国家形态、经济基础、思想意识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社会、人民权利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1)差异:中国:君主专制;雅典:人民主权。原因:中国:大陆文明;大一统帝国;集权思想;农业立国。雅典:海洋文明;小国寡民;重视民主;工商业发达。
(2)中国: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但也容易引发腐败、损害民权。雅典:成为人类民主政治的源头,利于保障民权;但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局限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14.(2017·如皋调研)有人说“妥协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更有人说“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材料二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碍)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材料三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四 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来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自《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中国古代政治斗争的看法。(3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举例说明近代英国、近代中国通过哪些势力的相互妥协保证了新政体的建立。(4分)(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充斥了那些矛盾?最终又各自通过哪种方式实现了妥协?(6分)(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的“共同愿望”是什么?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4分)(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妥协的看法。(3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共两句话,包含两层含义,结合所学概括其层意即为答案所在。第(2)问,英国要结合光荣革命的相关历史史实分析,中国要结合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分析。第(3)问,要从联邦政府与州之间、州与州之间、南方与北方之间、大州与小州之间分析矛盾所在;通过议员数量的设置和权力的分配等方式达成妥协。第(4)问,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上去概括“共同愿望”;“求同存异”是其最典型的妥协。第(5)问,据材料导语中“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得出政治妥协是一门艺术,有利于制度创新,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得出国家内的政治妥协有利于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发展,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得出国家间的政治妥协有利于世界和平。
答案:(1)观点:①中国缺乏妥协传统;②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打压改革力量,导致矛盾激化;③中国不善于制度创新。
(2)英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妥协,完成光荣革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中国:革命派和掌握实权的袁世凯妥协,促成清帝退位,维护民主共和政体。(3)矛盾: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的矛盾;政府各职能部门权力的矛盾;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州与北方州的矛盾。
方式:实行联邦制;三权分立与制衡;参众两院议员的分配比例不同;奴隶按五分之三计入总人口。
(4)愿望: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策略:求同存异。
(5)看法:①政治妥协是一门艺术,有利于制度创新;②国家内的政治妥协有利于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发展;③国家间的政治妥协有利于世界和平。
第五篇:-2018-2019学年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单元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材料表明“封建制度”()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 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 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解析:选C “西周初年”,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但不能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未涉及文化的传播,故B项错误;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与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相符,故C项正确;“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需要到秦汉中央集权确立,与材料中“西周初年”不符,故D项错误。
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材料主要说明()A.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C.商周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 D.宗法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解析:选D 根据“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可知,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能解决权力继承问题,有利于政局稳定,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商周史实,故排除。
3.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这反映了当时
()A.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C.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D.分封制实现了地方的有效管理
解析:选C “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体现了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的特点,没有体现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C项正确,A项错误;商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分封制是一种地方分权政治,且材料也未涉及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故D项错误。
4.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此“组织精神”()A.能够解决地方无权
C.改变不了皇帝专制
B.保证了民主决策
D.防止了官员腐败
解析:选C 材料论述的是“秦政府的组织精神”,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秦政府“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但皇帝拥有决定所有军国大事的决策权,不能保证民主决策,故B项错误;秦朝的分权是维护皇权独尊,最后集权于皇帝,本质上是皇帝的专制独裁,故C项正确;监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官员的腐败,但“防止了官员腐败”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5.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 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 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 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
解析:选A 分封制的瓦解使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郡县制的形成有利于中央集权模式的形成,故A项正确。
6.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该规定是为了()A.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 C.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
B.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
D.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
解析:选B 材料是对官员调任的规定,与官员任用程序无关,故A项错误;官员调任不允许带原有官吏,这样可以防止官员势力坐大形成利益集团,从而可以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故B项正确;材料中对官员调任的规定与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对官员数量进行减少,故D项错误。
7.汉武帝任命外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为中朝之主。从此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这种做法()A.使相权受到了制约 C.致使行政机构膨胀
B.导致武将专权局面
D.使皇权受到制约
解析:选A 由材料“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可知,通过内朝牵制外朝,使相权受到了制约,故A项正确;B项是唐末五代的政治特点,故B项错误;C项是宋朝政治的特点之一,故C项错误;题干中举措加强了皇权,故D项错误。8.唐代的取士原则事实上兼顾着士人的平日才学与科场表现,有时主考官还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由此可见,唐代科举()A.沿用九品中正制 C.存留察举制痕迹
B.录取限制较为苛刻
D.考试程序趋向公正
解析:选C 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与材料中“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相符,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9.西汉时,形成了内朝的尚书组织与外朝的三公九卿一起管理政务及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制度;明朝时形成了内阁制度,尤其是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权倾朝野。这些制度的形成主要说明了()A.君主专制的加强 C.监察制度的削弱
B.中央集权的加强
D.防范官员的腐败
解析:选A 材料中反映的是西汉设置内外朝制度,明朝时期设置内阁,主要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不是中央和地方,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主要体现了君主对相权的控制,不是防范官员的腐败,故D项错误。
10.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异族征服了我们,跨驾在我们头上。……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所以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钱穆评价的最可能是()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明朝的内阁制度
B.元朝的行省制度
D.清朝的军机处
解析:选B 根据“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地方政事”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地方管理制度。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故A项错误;行省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命,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与材料描述相符,故B项正确;明朝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C项错误;清朝的军机处属于中央机构,故D项错误。
11.明中叶以后,朝廷中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皇帝争辩,甚至出现官员以因批评皇帝受到惩处为荣的现象。这主要表明当时()A.君主专制进一步削弱 C.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约束
B.内阁职权凌驾六部之上
D.文官集团以批评皇帝为乐
解析:选C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故A项错误;内阁只是一个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B项错误;官员以因批评皇帝受到惩处为荣,对皇帝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故C项正确;文官集团是以皇帝为权力核心的官僚集团,效忠皇帝是其主要宗旨,故D项错误。
12.“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这说明军机处()A.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 C.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
B.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
D.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
解析:选A 材料“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说明军机处组织严密、机密性强,有利于政令执行,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科举制大事年表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前后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6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得出从单纯地方官举孝廉到孝廉仅成为参政入仕的资格再到增加考试环节,再到选举或考试都分区定额。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依据的是门第,汉朝选官的依据是品德和才能,所以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的不同是注重血缘门第。第(2)问,根据材料二科举制的大事年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科举考试由单科到多科,实行分科考试,注重公平,由统一卷到南北分卷,照顾到地域差异,由于明清八股取士考试形式和内容僵化,最终被废除。第(3)问,综合上述材料可以得出古代中国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逐渐完善,人才选拔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人才选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1)变化:从单纯地方官举孝廉到孝廉仅成为参政入仕的资格;后来增加考试环节;再到选举或考试都分区定额。
不同:注重血缘门第。
(2)特征:由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考试,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严谨公平,择优录取;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带有较强的时代色彩。
(3)认识:古代人才选拔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封建统治;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各有利弊;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因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
14.关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学术界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宗曰:“(隋文帝)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嘉庆曰)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皇考高宗纯皇帝临御六十年,于一切纶音宣布,无非断自宸衷,从不令臣下阻挠国是。即朕勤政以来,办理庶务,悉尊皇考遗训……而至用人行政,令出惟行,大权从无旁落。
——梁章钜《枢垣纪略》
材料三 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设。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而王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他指出,中国的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专制政治的产物。
——毛凯贤《中国官僚政治的历史评价: 钱穆与王亚南的分歧》
(1)据材料一,与隋文帝相比,概括指出唐太宗在处理政事的做法。(4分)(2)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政治的主要特点,该特点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8分)(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钱穆与王亚南对中国古代中央运行机制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8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朕意则不然”得出信任群臣,据材料一“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得出集体筹划。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君主高度集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得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第(3)问,可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论证。表述成文;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1)做法:信任群臣;集体筹划。(2)特点:君主高度集权。本质: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3)论点: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一种开明的专制,不由皇帝一人意志决定。论据: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重视朝议,强调相互配合;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强调分工明确,权责清晰;隋唐时期施行科举制,把任命官吏和选拔人才结合起来。
论点:王亚南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就是完全的专制政治。
论据: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全国政务都由皇帝决断;清朝设立军机处,将军政大权完全集中皇帝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