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年城小 绿色摇篮
百年城小
绿色摇篮
舒城县汤池镇城冲小学,是舒城县最古老的十所小学之一。该校坐落于神奇毓秀的龙眠山脚下,是龙舒八景“龙眠毓秀”所在地,宋代大画家龙眠居士李公麟曾隐居于此。学校创办于1912年,由清末秀才民主人士沈子秀借地方贤达人士鼎力相助创立的新式学堂,定名龙山小学。学校经百年风雨,历数轮变迁,仍如园中千年银杏,苍翠依然。解放战争时期,该校为前线输送大批革命志士,在1947年11月1948年9月,该校曾一度为舒城县民主政府所在地。新中国建立,龙山小学改名城冲学区辅导区小学,文革期间改名为城冲辅导区革委会小学,1978年改名为城冲中心小学,1996年9月,因该校地理环境较为偏僻,城冲中心小学变迁为完全村小,改名为城冲小学。学校校舍几经翻建,规模逐步扩大,硬件日臻完善。1996年借助两基,学校建起了校史上第一幢大楼1997年顺利通过国家两基验收,2000年学校成功将学制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2001年在全县率先实现布局调整,与油坊小学合并,2010年实施校安工程,建起九间两层新型抗震教学大楼及六间教辅用房2012年借百年校庆东风,学校建起了标准化学生食堂。近几年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为学校添置了大量图书及音体美教学器材,为学校标准化建设夯实了硬件基础。
经百念之沧桑,喜桃李之满园。百年来该校为祖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英才俊杰。新中国解放前,1939年国民政府迁址舒城晓天,创办省第七临时中学,招收沦陷区青年免费入学,该年40名学员中,竟有16名来自该校,从而名噪舒城。解放后更是群星璀璨,如中科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刘友成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谢海定博士等学术泰斗,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宣传委员韩春东、省委统战部民族与宗教委员会主任科员卢旭东等政界要人,亦为军界、商界输送无数英才。
刘友成院士乃璀璨中的明珠。他1942年毕业于原中央大学,1945年考取英国文化委员会奖学金赴英国留学,1948年利兹大学有机化学系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随后赴美国西北大学任Research Associate,1951年佛芝加哥大学师从卡拉施教授做博士后研究员。1954年12月回国,1955年后历任兰州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系名誉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1987-1993年应国家教委聘任,担任兰州大学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1994年起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现为资深委员。2008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理科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和第二十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担任过国际性刊物《化学中间体研究》编委(1987-1989).现任《中国化学》、《化学学报》、《高等化学学报》等刊物顾问编委,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研究领域为自由机化学、但电子转移反应、辅酶NADH模型负氢转移反应机理等,是我国有机自由基化学奠基人之一。培养博士30余名,硕士20余名,发表论文280余篇。1986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或人民教师奖章。1989年获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奖。1990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所著的《自由基化学》于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但电子转移反应研究》于1987年、1995年两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校不仅历史悠久,人才辈出,而且倡导绿色教育。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该校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刻苦钻研,在教研的广阔领域中硕果累累。十年来,该校教学成绩一直蝉联城冲中心校榜首;仅近三年,就有21人次教师撰写的教研论文在县、市获奖,柯运兵等老师在县市优质课大赛中获一、二等奖,刘凤梅老师设计的动画课件获中央电教馆优秀奖,8位老师的教研论文在安徽省教育资源平台展示。源源不断的活水造就了高素质的学生,该校成立了语文、数学、艺体、书画、武术、舞蹈等兴趣小组,有术有专攻的老师精心辅导。学生在上级征文比赛中屡获佳绩;该校在县教研室举行的书画比赛中,亦有多人获一、二等奖;该校还加强武术训练,练就铜筋铁骨,在2012年百年校庆中,该校上演的《精忠报国》武术获嘉宾的首肯;该校尤其重视音乐校本教材的编写,黄更生老师对葫芦丝、笛子等音乐教材精心编辑,使学生训练有章可循,实践中步步踩实,成果适时展示,在2015年六安市首届校园文化节中,该校呈报的葫芦丝合奏《荷塘月色》、笛子合奏《又见山里红》均获一等奖。
百年城小,扬帆远航正有时,绿色摇篮,培育精英任在肩.在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城小必将迎来璀璨的明天.
第二篇:百年琼山,学子摇篮—学校简介
百年琼山学子摇篮
石狮市锦尚镇琼山中心小学学校简介
我校座落于锦尚镇厝上村,创建于1912年,学校几度搬迁,历尽沧桑,在各级领导、家乡父老、诸多爱国侨胞的关心资助下,不断发展壮大。2003年搬入现在新校校区,同时升格为锦尚镇琼山中心小学,学校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得到充分改善,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学校各项指标也得到一定的发展。现校园占地面积1671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000平方米,教学楼与办公楼浑然一体,蔚为壮观。学校现有服务区为厝上村、锦尚村、西港村、深埕村、谢厝村、港东村、后山村共七个村及锦尚镇工业区大部分工厂,服务区占整个锦尚镇一半以上;现有教学班20个,学生1025人,专任教师49人,教职工4人。我校始终遵循“诚信、坚毅、勤奋、开拓”的校训,确立了“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文化的传播,人格的塑造,质量的提高,使其成为渴求知识的神圣殿堂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家园。学校曾先后获得“福建省首批农村示范校”“泉州市素质教育先进单位” “石狮市文明学校” “福建省农村义务标准化学校”石狮市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石狮市德育先进校”称号,堪称“桃李芬芳,学子摇篮”也。
第三篇:百年马小
岁月如歌盛世缘聚桃李盈门共襄盛典
——马杭中心小学隆重举行百年校庆庆典
前言:潺潺采菱江,濡染她一身灵秀;悠悠南田魂,熏陶她一股正气;苍苍岁月河,赋予她一份厚重。马杭中心小学,超越百年,从幸福走向幸福„„
丹桂传香喜逢八方嘉宾秋菊溢金笑迎四海友朋
2010年11月12日,历史将永远把这一天镌刻在马杭中心小学的校史牌上!马小百年校庆活动隆重举行!清晨,校园内鲜花怒放、乐曲回荡、彩球飘舞、鼓乐阵阵,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8:00前后,区政府、市、区教育局、湖塘镇、高新北区相关领导;关心马杭中心小学发展的老领导、老同志、老校长、老朋友;马杭街道办、马杭小学施教区各村委、居委、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各兄弟学校校长、园长;友好单位盐城市亭湖区李灶小学的领导;南田教育基金会各位理事、马杭中心小学校友代表和家长代表;在职教师、退休教师、曾经在马小工作过的教师和学生代表陆续进入校园,参加马小百年庆典活动。
来宾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校史馆、“南田遗韵”纪念馆、南田少儿书画社。他们啧啧惊叹于马小百年的灿烂成果,充分肯定学校为迎接百年华诞作出的卓越贡献,一致赞同马小是一所有着悠久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
高朋满座款款深情歌校史,胜友如云浓浓厚意祝百年
上午9点28分,马小百年庆典大会在“幸福剧场”拉开了帷幕。大会由副校长徐亚洁主持。徐校长首先向来宾介绍了就座于主席台的各位领导,他们是:武进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湖塘镇党委书记诸志洪先生;武进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亮先生;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定新先生;马杭中心小学57届校友、原空军参谋长助理马德兴将军;武进区政协副主席周耀南先生;武进区教育局副局长张志朝先生;武进高新北区党委书记李文平先生;湖塘镇人民政府镇长刘志峰先生;马杭中心小学校长缪宏亮先生。
缪宏亮校长向大会致欢迎辞。他回顾了马小百年的坎坷历程与光辉的足迹,指出:百年校庆,不是终点,而是学校发展新的起点。展望未来、马小志存高远,要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幸福的未来,让每位教师都有一份幸福的事业,让马小的明天更加幸福辉煌!
校友代表马德兴将军重返母校,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马将军深情回忆了在马小走过的成长岁月,衷心感谢马小对他的栽培之恩,同时代表校友们再次向各位领导、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并坚信,未来的马杭中心小学,在常州市、武进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一定会乘风破浪,再创佳绩!
刘志峰镇长代表湖塘镇党委、政府为马小百年校庆致辞。他希望马小以百年校庆为新起点,不断探索教育教学发展新思路,为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也诚请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进一步关心、爱护、支持马小的发展。
武进区教育局张志朝副局长寄语马小,相信马杭中心小学一定会进一步弘扬悠久的学校精神,继往开来,薪火相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深化课程改革,科学推进素质教育,为促进武进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作出新贡献,开创马杭中心小学更加美好的未来!
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亮先生表示:像马小这样一所积淀深厚的百年老校,理应在新的发展时期朝着更高远的目标迈进,并发挥她应有的示范、辐射作用。
最后,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湖塘镇党委书记诸志洪先生为马杭中心小学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校长,与马小同龄的百岁老人邱恺元先生颁发了终身荣誉奖。
礼炮轰鸣,不绝于耳,马小百年庆典大会的热烈与沸腾足以让每一位与会者欢欣鼓舞。
百年老校同沐春风抒壮志,幸福马小共兴科教展宏图
庆典大会结束,以“幸福路上”为主题的文娱演出又展现了马小绚丽多姿的另一面——师生和谐共进、幸福成长的风采。
演出共分三个篇章:第一篇章“幸福追忆”。在南田少儿艺术团合唱队演唱的歌曲《奔向美好的未来》《我的朋友在哪里》、南田少儿艺术团舞蹈队表演的舞蹈《俏花旦》和南田文学社师生表演的音诗画《幸福的小雨伞》中,嘉宾们
感受到了马小和谐的人文关怀和悠远的文化底蕴。最激动人心的是,在热烈的掌声中,新中国成立后为马小树立起精神丰碑的10位校长走上了舞台。少先队员们把鲜艳的红领巾和美丽的鲜花敬献给他们,表达对他们最崇高的敬意。
南田少儿艺术团电子乐队演奏的《黄河大合唱》奏响了第二篇章“幸福流韵”。南田文学社师生表演的《三袋麦子》、南田少儿艺术团民乐队表演的《彩云追月》、男教工表演的小合唱《茉莉花》、女教工表演的健美操《炫》、南田少儿艺术团舞蹈队表演的舞蹈《下雪了,真滑!》,带领嘉宾们走进了多彩的校园生活,领略了马小师生的魅力。
第三篇章“幸福畅想”。马杭中心小学校友恽新苗带着对母校学习、生活的浓浓眷恋给大家带来了女声独唱《多情最是江南雨》。最后,男女对唱《幸福传递》把全场的气氛推向高潮,台上台下一起畅想马小幸福的未来。
尾声:今朝聚首,今朝豪迈,今朝灿烂辉煌;明天美好,明天飞跃,明天希望永恒。站在新的百年起点,马杭中心小学将从百年积淀出发,从夺目的辉煌出发,去传承,去超越,从幸福走向幸福!
第四篇:百年泥小 百年辉煌
一百周年校庆宣传片
百年泥小
百年辉煌
学校简况:
泥城小学始创于1911年,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南汇区第一任县委书记、上海最早的农民暴动——泥城暴动、浦东最大的抗日作战——卫角战斗等都是泥小师生的赫赫史迹。目前学校有25个教学班,在编教职员工67人,退休教师75人。
泥城小学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真正高速发展的时段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泥城小学以建设富有人文精神的学校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主目标,坚持人文化的德育、人文化的管理、人文化的教学、人文化的学校环境建设,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办学声誉也不断提高。
学校硬件不断改善
改革开放前,泥城小学(包括十多所村校)都是简陋的平房,1978年,泥城小学建造了第一排楼房,随后逐渐的一排排建造起来,下面的村校也开始变成楼房。1987年,泥城小学整体搬迁到现在的校址,98年建造了综合楼,08年塑胶操场完工,2010年学校进行了防震加固。目前学校硬件设施完备,各类专用室设施齐全,校园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包括教师手提电脑等配备齐全,学校环境也十分优美。
师资队伍稳步提升
1978年学校有92位教师,但大多是退伍军人、民办转制、顶替工等教师,真正中师和中专毕业的人不多,只有28位,占总数的30.43%,没有一位大专以上学历教师。80年初,开始有大量的中师生进入学校,到1988年,学校126位教师中,中师、中专等合格学历的有75位,占总数的59.52%,有一位职后进修大专学历的教师,还没有本科学历的教师。1998年后学校不仅有更多的中师生进入,还有专科和本科生进入,2002年学校有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内退和转岗了一批不合格学历教师,使学校上岗教师全部达到了合格学历。到现在2011年,通过职后进修和引进,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得到了更大的提高,目前学校教师中,本科学历的45位,已占教师总数的70%。
泥城小学有着鲜明的教师文化,概括成六个字,那就是淳朴、努力、和睦。他们传承着老一辈泥小革命烈士的优良传统,自强奋发、追求卓越。三十多年来,学校涌现出了许多优秀老师,如已退休的:上海市先进教师、南汇区优秀校长郭真老师、上海市优秀党支部书记郭也平老师、南汇区第一届中路杯两位优秀校长之一施天荣老师、上海市园丁奖获得者张永艺老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俞正明老师、上海市先进教师、南汇区第一位小学高高级教师陈宝生老师等。
泥城小学这些年也走出了不少的教师,可是无论走到那里,他们都戴上了泥小鲜明的烙记,努力勤奋的他们,不管到哪所学校、哪个单位,都成了领导和群众欢迎和敬重的教学骨干。很多成为了领导,如正祝桥镇镇长徐纪明、周浦镇镇长董建明、大团镇镇长董军、区教育局人事处副处长、云南文山州发改委副主任邵引平、老港镇副镇长胡拥军、浦东农委副处长黄振华等
目前学校还有许多优秀教师,如北师大教育部全国小学校长培训中心第十六期高级研修班、上海市郊区骨干校长研修班学员、南汇和浦东新区多次考核优秀获得者倪翠平老师、上海市园丁奖、区教学评比一等奖获得者董佩英老师、上海市园丁奖获得者、浦东新区学科带头人、中评委专家汤华老师、南汇区第一届中路杯十佳优秀教师、浦东新区中评委专家马逸老师、南汇区十佳德育先进、浦东新区德育骨干老师唐华英老师、南汇区科研先进工作者瞿卫明老师、上海市园丁奖获得者瞿惠华老师、上海市教学评比一等奖获得者袁波老师、浦东新区青年骨干唐华、陆赟老师等。
近年来,学校在努力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优化教师文化,学校觉得光有淳朴、努力、和睦还是不够的,在建设现代学校的过程中,教师文化还必须具有开放、创新、善于学习等现代教师特质,必须向先进的前喻型教师文化方向发展,因此,近几年来,在教育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学校在教师培养、培训方面,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举措,努力带领教师们到市区、到区内先进学校领略先进教师文化。目前学校与上海市名校建平实验小学开展结对工作。
天性、个性、德性,学生培养目标逐渐鲜明
现在学校三年规划学生培养目标是:天性自然显露、个性活泼张扬、德性自觉规范。十多年,学校把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活动作为培养主渠道,把校本课程作为突破口,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校利用利用地缘资源开设了多门特色校本课程,如利用地区丰富的芦苇资源开设的《魅力芦苇》、学校每年举行芦苇节,芦苇节上学生举行裹粽子比赛、品尝粽子、制作芦苇风筝、小船,学校走廊里也悬挂着很多学生芦苇作品,营造了一个很浓的芦苇文化。学生制作的芦苇画多次被镇文化站和教师进修学院选中,作为地区代表性的礼物送给客人。学校芦苇画和芦苇制作还多次参加市、区的艺术教育展示、民俗文化展示、校本课程展示、六一儿童节成果展示等展示活动,很好地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声誉和学校艺术教育特色。2010和2011年,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东方城乡报、浦东时报、浦东电视台等媒体多对我校的芦苇画和芦苇制作展示活动进行了报道。
利用唐诗、宋词古典文化开设的古诗诵读本《古之韵》,1998年开设至今,学校每年举行诗歌节,诗歌节上学生吟古诗、唱古诗、画古诗、写新诗。语言文字周报多次进行了报道。利用泥城地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设的《东南烽火》也已经近十年了,学校也每年派出学生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当小小讲解员,到东海大桥举行入队仪式。南汇电视台、语言文字周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适宜于农村学生开展的《小足球》校本课程,1997年开始开设,期间,学校的足球队获得过市级冠军,学校筹资举办的南汇区泥城杯小学生足球赛也已经举办到第八届了,南汇电视台等多次进行了报道。集邮也逐渐展现特色,2011年4月浦东新区“红色集邮进校园”活动在我校举办启动仪式,浦东电视台进行了报道。
目前学校开设了三十多个兴趣小组,除学校教师外,还聘请了民间艺人、书画家、围棋教师等五位校外教师带队指导学生,外籍教师下学期也将到位,学校全年外聘专家教师资金将超过十万。学校成为地区内仅有的浦东新区艺术特色学校、体育传统学校。
利用校本课程先后完成的三个市级学校主课题研究也多次获得市二等奖、区一等奖等荣誉,目前学校还在进行一个全国级课题、一个市德育课题的研究。校本课程成为学校展现办学个性特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良好载体。
学校教育教学声誉不断提升
学校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把办学目标从办成规范化的农村学校提高到办成现代化农村学校高度,在经历了一个逐渐规范的过程后,学校开始步入个性化发展的良性轨道并取得了一些辉煌的成绩。多年来学校的学生成绩也一直保持在高位,以上学期期末为例,学校参加了南汇东片十三校联考,一到五年级语数英所有十五门学科都在前六名,十门在前三名。各年级三门总分,基本上都是第一、第二名。学校还先后荣获少先队全国雏鹰大队、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红读先进集体、上海市普教系统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上海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平安校园、上海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上海市校园足球布点学校、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基地、南汇区规范收费一等奖、学校考核一等学校等荣誉称号,《改革》、《中国新闻》两会特刊、《思想理论教育》、《南汇教育》等杂志报道了我校事例,2011年3月26日,《青年报》把我校作为市品牌学校进行了重点推荐。
百年校史、百年辉煌。在泥城小学建校一百周年大喜来临之际,我们深感责任的重大,泥小教师一定会努力奋进,以实际行动恭贺母校百年华诞。
第五篇:绿色小杨
绿色小杨
新兵小杨上山已半年有余了,今天是第一次下山。
卡车沿着蜿蜒的盘山路一步步降低海拔高度,车上,战友们的呼吸越来越感到顺畅。
高入云端的雪山垭口有一座被称为“天屋”的边防哨所,驻守着一个班。老班长郁江南被批准复员,今日下山到连部集中。副班长周勤及开车的老兵盖国强,带着新兵小杨也一起下山,为老班长送行。
海拔高度己从4500米降到2800米,小杨长长地深呼吸,真想唱一支歌。这时,老班长开言,兴致勃勃地宣布了一条好消息:军区文工团小分队今晚在团部礼堂慰问演出,“天屋”哨卡分配到了一个看演出的名额。“我们车上这四个人都请注意集中精力,等会儿,谁先发现了路边的第一片绿色,看演出的名额就奖给谁。”
啊,绿色,自从小杨上了哨所,就再也没见到过了。放眼望去,四面八方全是终年不化的皑皑雪山。同全班战友一样,小杨在每次临睡前,最盼望的事就是能在梦中拥抱青山绿水。现在,随着气温的一度度升高,小杨早已在睁大了双眼急切地搜寻点点滴滴的生动活泼的生命之色了,不为争取去看慰问演出,就为实现半年多来的夜夜梦想啊!
看到了,看到了!小杨眼尖,第一个发现了挺立在悬崖绝壁上的一棵松树,那绿色的松针,宛如一朵朵耀眼的鲜花!“绿色!哈哈我看到第一片了!”情不自禁,小杨手舞足蹈喊出声来,喊出了两眼热烫烫的泪水。
“好,好,今晚看演出的名额就归小杨了!”老班长话音未落,副班长和盖老兵便立即应声响应:“小杨啊,你运气真好!”“是啊,我眼睛都瞪圆了,怎没抢到第一名呢?”
“不不不,”小杨急忙摆手,“虽然是我最先发现绿色,但老班长就要离队了,演出应当让老班长去看。”
老班长说:“我马上就要回到我的江南古镇了,还愁看歌舞演出没机会吗?沪剧,越剧,我们家乡可是戏剧之乡呀!”副班长和盖老兵也齐声赞同老班长的决定:“小杨呀,我俩明年也要复员了,可是你呢,守好咱‘天屋’,还任重道远呢!”“对呀对呀,既然是比赛眼力你得了第一名,公平竞争,你就不要推辞了!”
少数服从多数。盛情难却。晚上看演出时,小杨的眼前一次次浮现的是下山时发现的那第一片美丽的绿色。
次日,回哨所的路上,少了一个人。三位战友怅然若失,一边怀念着老班长,一边用凝重的目光恋恋不舍地与渐行渐远的绿色告别。汽车盘上雪线,与那最后一棵岩松挥手再见时,副班长和盖老兵的脸上更是写满了神圣与庄严。新兵小杨蓦然间全明白了:昨天下山时,老班长、副班长还有盖老兵,三个人其实都早就远远地看见思念已久的第一片绿色了,但他们都忍着兴奋,抑制着心跳,为的就是让新兵小杨发出第一声欢呼,把那难得的唯一的看演出的名额让给他„„
泪水模糊了小杨的双眼,他站直了身躯,像一尊铁塔一样,向雪山,向雪山下的万里绿色,立正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