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小祠堂百年变迁史记

时间:2019-05-14 13:44: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吕氏小祠堂百年变迁史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吕氏小祠堂百年变迁史记》。

第一篇:吕氏小祠堂百年变迁史记

吕氏小祠堂百年变迁史文记---盖天地之造化,自元末明初战火连年不断,使得华东大半山河支离破碎,人口流离失所,而使大半壁江山形成无人区,自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为了恢复大好河山,使得华东华北华南等地人口增长平衡发展和恢复往日地区的繁荣,决定从为受战火连累的山西洪洞周遍地区人口密集区大量多次迁徙大众共500万余口,到华东华北华南等地,而吾祖因此就随迁徙大队人马迁到了曹州府所管辖属之地清凉集(后在清顺治年间改为沙土集)镇远区域新兴北开发区也,在这里开荒屯田重建新家园,经过明末200多余年的发展人口恢复的兴旺,此地得到繁荣发展,自此得传吕氏这一支小祠堂焉。但又经朝代更替初宗祠轻废,清定国有天下得又重修祠堂。到此吾祖已传八世哉,也得有仿造一匾九龙壁。因清祖顺治帝统一了天下兴出游南下,途经曹州府辖地郓州汉石桥之地,得见吕氏大宗祠堂里密藏仿匾九龙壁后又出游到我们这里,问及此地吕氏与郓州汉石桥吕氏是否同支宗祖,得到乡民的肯定回答,又问起怎麽没有一块九龙壁匾以是同宗,告诉我祖乡亲应仿制一块以是否同亲同宗传后世千秋。至此方兴旺九龙壁匾传天下各地吕氏宗亲,清顺治帝还修此地新兴远南域清凉集镇名沙土集镇此外话也。再经200多余年到,清末民国初吾祖已传十六世焉再经民国战火连年不断,祠堂一废再废,直到抗战胜利时祠堂完废,九龙壁匾也被埋没与废墟下面不知好坏没。为庆祝抗日伟大胜利,吾祖十七十八世爷弟兄几个把祠堂废墟清理掉时找到了先公留传下来的仿制九龙壁匾,幸免与战火可喜可贺啊!!!!!!听闻其他地方的匾大多都被毁掉,真是可惜,吾祖所仿制的万幸与难幸得再流传下来,又亲手一砖一瓦重修祠堂便把它安放在里面,还在祠堂后院种植数棵枣树意为早日过上和平生活不在有战争,从此有了现在的吕家老宅了,我童年时曾经再那里住过好几年值得怀念,还有在后院枣林玩耍的乐趣,吕宅靠近十字街道双井前代销点合作社13米路东,座北朝南前后共三院后院靠近我村的第一大河塘,小时后曾经在那里洗澡垂钓玩耍,很让我们同龄人怀念,别家大多是东西两大院,双井是很早就有了,可能建国后建的用红砖围成,直到80年代还能看见井水清澈清凉,现在却没了被填平了。立的村碑及双井碑也不知那里去了此话不题,双井前的代销点合作社到现在还在经营,吾家中院为祠堂正堂又分东屋西屋,东屋文革期间作过牛屋用到80年代末才止,西屋作厨房90年代末失修被扒掉,中院全是青砖青瓦古朴而不失典雅清净。前院正堂是80年代盖的红砖瓦房,这里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后院为枣林园里边有座石磨此磨一直用到80年代末才不用,枣树现在还能发芽,有的已经仙去,只剩下一棵棵枯萎的躯干还在,可惜啊,再也看不到夕日的繁茂的景象了,可惜啊!!!!!中院正堂祠堂有历代先祖主谱,门东面挂敬的是财神爷及关帝爷是希望财运滚滚达三江和全家老少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无灾无难,东面里面挂敬三圣姑娘娘及南海送子观音娘娘,是希望儿孙旺盛永传千秋万代,这两幅是我曾祖父专门请人画在衣布上的,到现在有一幅边角已破损,单神像仍很清晰可见。仿九龙壁匾也被安放在此,直到文革破四旧时被毁,其他地方的也在此毁坏掉,然现在的是我祖父带着我父亲走关东时新仿制的一块,后来因思念亲人又悄悄偷偷迁回来老家。那时破四旧时已过去,才能保存下来,别的地方全毁在破四旧那时了,也再没听闻关于此九龙壁匾的传说了。在90年家里面因一些生活杂事等原因我们父辈们相继搬离老宅,但仍在一个村里,现都在家西新宅安住,在过年过节大家都会去拜祭,那时家有主谱的家家都一样很热闹,各自的亲人们都会去拜祭他们的各家家主谱,意是怀念,我们家也一样,各家主谱都是一年一开,都是在岁末那一天打扫祠堂开家主谱,到正月十五关挂家主谱,年年如此,现在有我祖父在看住着,一年又一年!!!!!!!!!!!!

《吕氏家语训》

吕氏通用家语训喻也以便列出以共大家观赏学习诵查:

传家两字耕与读;兴家两字勤与俭;安家两字让与忍;妨家两字淫与暴;亡家两字盗与奸。休寸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言。休做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休犯国家之法,休违社会之德。吃紧在各求尽分,切要在潜消未形。

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产业不患贫而患喜张。门户不患妻而患无志,交友不患寡而患从邪。

天地情长,人生常哀,生死何足珍!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脑中无一番道理。神昏如醉,体解如摊,意纵如狂,行卑如丐。败祖宗成业,辱父母家声。斯人也,乡党为之羞,妻子为之沦。岂可为人乎!

家训,所镜。朝夕育恩,身体力行,永怀不忘!!!!!!!!!!!!!

公元二零一三年

农历癸巳年

蛇年 小端午节记

吕氏小祠堂:山河忠孝九龙堂吕氏二十一世吕尊祥(一凡)作

于牡丹之都菏泽 沙土新城

第二篇:百年老街祠堂街

百年老街祠堂街

成都祠堂街,是一条具有百年历史、集政治、文化、娱乐、餐饮于一地的著名街道。

祠堂街原为清代满城(少城)的喇嘛胡同,位于少城的最南边,与金河相伴。康熙五十七年,四川总督年羹尧在皇城的基础上再建城中城,为满族官员居住,32条巷为旗兵及眷属营地。满城的旗人驻军为年羹尧建生祠于此,由此改名祠堂街。它的东头接着西御街,西头接着少城路(蜀都大道),南傍纵横全城的金河,与少城公园一河相隔。民国初年,少城被拆除,並对祠堂街进行了两次扩建,使之形成了连接东西道路的重要街道。祠堂街为成都市内近现代重要史料与代表性建筑最为丰富的地区,这些建筑基本保持了原中西式的建筑风格及特色,其中38号、42号建筑已经列入成都市优秀建筑保护名录。而这条街上的人民公园、几十家书店、图书馆、“努力餐”饭馆等文化娱乐设施和建筑,充分展现了成都这座古城的深厚的物质文明。祠堂街虽不长,仅300米左右,宽也不过30米,但一百年来的发展变迁,却用丰富生动的事实,向世人讲述了自身历经沧桑的过程。一百年前的满城(少城)内的街道。

可见房舍富丽严整,街道开阔,树木成荫,确是富贵权势之地。沿满城南边而过的金河,是古“郫江”的南支流。它经“石人坝”、“铁门槛”、过十二桥,与北来的西郊河汇合后,由古“水西门”城门洞下,经方池街、祠堂街人民公园、西御街、东御街、过青石桥,汇入府南河。民国时期穿城而过的金河。少城公园内的金河段。少城公园侧的金河段。祠堂街地理位置示意图。清末|民初祠堂街上的关帝庙祠堂街旧景。

祠堂街是一条革命街祠堂街38号——地下党秘密联络点。80多年前中共地下党组织进行革命活动的一个交通站和秘密联络据点。周恩来、刘少奇、陈毅等重要人物先后在这里工作,这里也是《新华日报》成都分馆的办公场所。中共曾在这里先后建立七个支部。据说周恩来就是住在38号副10号的房间。传说江姐、张露萍也曾住过这里。中共开展统一战线的秘密联络点“努力餐饭馆”。努力餐饭馆是在1929年5月30日开办的,最初是在三桥南街,为了有利于党开展统一战线工作,1933年迁至祠堂街137号。努力餐店名,取至《古诗十九首》中第一句“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当时,川军出生的车耀先是中共四川省委特委委员,他以经商为掩护,使这里成为地下秘密联络点。革命刊物《大声周刊》的编辑部和发行店就设在楼下的一间小屋内。店堂内挂着一幅车耀先手书的楹联,上联是:“要解决吃饭问题,努力!努力!”下联是:“论实行民生主义,庶几,庶几!”立意深远,令人回味无穷。车耀先办餐馆意在解决劳苦大众吃饭问题而努力不懈,除了努力打造宫爆童鸡、白汁鱼、清汤三鲜等名菜外,他还经常大量供应经济实惠的大众蒸饺、大众蒸碗饭和小份菜肴,使黄包车夫、报童、学生、城市平民前往光顾,由于物美价廉,顾客盈门。现在,餐馆己迁至金河街口。民国时期努力餐饭馆原址。努力餐饭馆创办人车耀先。已搬迁至金河街口的努力餐饭馆。

祠堂街是一条文化街。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少城公园的对面和两侧,书店几乎是店挨店,门对门,当时就被称作“书店街”,仅私营书店就多达81家,这些书店几乎荟萃了全国各地出版的所有书刊。”当年有名的开明书店、大东书局、正中书局、普益书社等都开在祠堂街。这些书店差不多都是开架售书,读者可以随便取阅,也可尽情抄写。这些书店所售书籍品种齐全,像《西行漫记》《论持久战》《彷徨》等进步书籍均有出售,许多宣传马列主义的进步书刊屡见不鲜。那时,来这里的学生云集,不少站在书架前一看就是一、二个小时。抗战初期,除了宣传、销售、递送进步书刊而外,各家书店还组织了“祠堂街店员业余歌咏队”,参加的店员达到一百多人,他们早晨练唱救亡歌曲被称为“晨呼队”,晚上去街头宣传、讲演,还多次与其他抗日宣传团体联合演出,在成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建国后,祠堂街上新设有新华书店少儿门市部,这可是成都少有的为少年儿童服务的图书专卖店。还有工艺美术社、文具商店,并将成都市图书馆迁至街东头半边桥街口,整条街仍然保持看浓浓的文化氛围。祠堂街上开明书店,这是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摄于1942年。

祠堂街上的成都市图书馆。1921年在成都少城公园一栋青砖小楼内,建立了一座图书馆,名为四川首图书馆,因楼前植松八十棵,又名八十松馆。民国早期,四川军阀混战,地方经济很难支持公共图书馆营运和服务。民国十六年(1927年)省图书馆终因“省款支绌”,而移交成都代管,次年随成都市政公所改组市政府,更名成都市立图书馆,则实为今日成都图书馆之前身。1946年10月,成都市立图书馆改名为成都市立中正图书馆。1949年馆内设职员7人,馆长为邓明聪。成都解放后,成都市立中正图书馆由人民政府接管。1950年2月,成都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下设的文教委员会派军事代表张追光率工作组到馆,改馆名为成都市人民图书馆。市馆接受前中正图书馆和人民政府清产部门交送的图书共有12万册。1953年3月,市馆更名为“成都市图书馆”。1954年,原有馆舍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寻求进一步发展,图书馆迁至祠堂街东头半边桥街口。在祠堂街上开有一小门,转过街口即半边桥街上还开有一门紧邻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因祠堂街上书店云集、交通便利、人流密集,读者骤增,据统计,每日均在500人以上。2003年,成都市图书馆迁至现今文翁路98号新馆。原成都市图书馆又称中正图书馆旧址,现仍存人民公园内。1947年在少城公园内设立中正图书馆时的奠基石碑。为纪念蒋介石60岁生日而建。建国后成都市图书馆迁至祠堂街东头半边桥街口。图片街口右边店铺后。2003年10月,文翁路98号成都市图书馆新馆正式开放,从此告别了祠堂街。成都市老图书馆拆除后,地皮扩成了人民公园,並于街口处开有东门,将原矗立于万年场路口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迁置亍门前,意指当年四川抗日志士皆在人民公园内誓师后而东出前线的。祠堂街是一条娱乐街祠堂街上的人民公园满城的西南角,原来是一个风光明媚的地区,那里林木翠竹成荫,假山溪水遍布。金水河从西北流来,从此分为两股,一脉南流,一脉东去,河两岸假山上下,建造有众多的阁楼。辛亥革命前夜,当时的成都将军玉昆把满城的西南角划出来,使之成为一个娱乐场所,主要供旗人游乐,也向汉人开放,是少城公园的雏形。少城公园的开放,结束了成都无公园的历史,打破了满城这个神秘的禁区,使满汉开始有了友好的交往。由于少城公园场地开阔,抗日战争时期成了川军出川抗日的誓师会场,激励着当时成都人民的抗日热情。建国后改建为成都人民公园,迄今已有逾百年的历史。二十世纪初年,人民公园入口处。民国时期人民公园门前的金河桥。1937年9月5日,成都少城公园(现人民公园)内,人山人海,战旗飘扬。四川各界欢送出川抗敌誓师大会在此隆重举行。刘湘、邓锡侯等川军将领莅会讲话,表示抗日决心,各界民众也流着泪上场致词。四川大学的师生,当场向川军将士赠送了十六面“抗敌先锋”锦旗,和毛巾2000张,妇女会也赠送手巾250打。民众的热情极大鼓舞了川军将士的斗志,会场气氛激昂而悲壮。出川抗战第二纵队司令唐式遵,代表全体出川将士慷慨陈词:“此行决心为国雪耻,为民族争光,不成功,便成仁。失地不复誓不回川。”人民公园即成了出川抗日的誓师会场。

人民公园内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纪念碑建于1913年,它是为纪念1910年四川保路同志会组织的反对清政府出卖川汉铁路筑路权斗争中死难的烈士而建立的。碑高31.85米,由碑台、碑座、碑身、碑首四部分组成。碑身四面则嵌有长条青石,都刻有“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阴刻碑文,由当时四川书法家赵熙、颜楷、吴之英、张**分别用楷、草、行、隶4种字体书写,每个字大小约有1平方米。此碑矗立在人民公园己104年了。五十年代人民公园南门。五十年代人民公园大冂。五十年代人民公园举办的“夏季群众文艺游园晚会”门票。五十年代人民公园内的景点。1965年笫一期人防工程,将入园的金河水道改成了人防通道,填平了由北向南的河道。1982年,扩建西干道,将公园侧的河道改建成了街道。至此,人民公园内外的金河消失了。人民公园内金河改造人防工程工地。人民公园经过改造后,被填平了的金河在大门前还残留的一小段,只是一条浅浅的小水沟了。八十年代人民公园内的景点。人民公园内原六家茶社中唯一坚持经营的'鹤鸣茶社″。'鹤鸣茶社″的创办人姓龚,在上世纪20年代租了少城公园的地皮修建了一座亭式厅堂茶厅,取名为“鹤鸣”。迄今己九十多年。其保留至今的茶博士掺茶绝技和老虎灶,堪称一绝。今天的人民公园。

成都市图书馆东侧是一家照相馆,名为“艺峰照相馆”。在那时照相机还是高档商品,更无手机的午代,耍照个全家福什么的,都耍去相馆才能达成,故生意很好。这家相馆的师傅技艺高超,相片拍得不错。图为艺峰照相馆所拍的相片。祠堂街上的“四川电影院”建于1952年,最早是清代的少城书院,1931年在此开办了西蜀大舞台,1937年改名为天府大戏院,1939年正式改名为新又新大戏院,1947年重建后改名锦屏大戏院。建国后改名为川西剧院,1952年改为四川电影院。这也是当时成都市的甲级电影院,位置在祠堂街东头。记得大门开在祠堂街,而散场时观众需从开在东城根南街的后门而出。

祠堂街是一条餐饮街在祠堂街与东城根街转角处,是成都最著名的美食“老妈蹄花”店聚集处,八十年代兴起,现已成规模。究竟唧家好吃?确实不好认定。不过多数网友指出,祠堂街口第一家“老妈蹄花”早已搬迁至陕西街蓉城饭店对门了,味道是最巴适的。由于祠堂街旁的^人民公园,大量游客的饮食需求,造就了小吃店的云集。除了“老妈蹄花”店,还有如“白家肥肠粉店”、火锅店、小饭馆等,一家挨一家,甚是热闹。不过,主要是卖外地游客的钱了。百年老街祠堂街,现仍然在为成都市的发展作出贡献,谱写看新的一页。(历史图片源于网络)

第三篇:中国人赴美留学的百年变迁

最权威的国际教育服务平台

中国人赴美留学的百年变迁

从清代120位留美幼童到20多万留美大军,中国学生赴美求学历经160多年,已从精英化留学转为平民化留学。

“我们一定要赢(Win)!因为我们有闳(Wing)!”19世纪5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的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句加油口号。

“闳”即指容闳(粤语发音Yung Wing),“中国留学第一人”。1847年,容闳与同学黄胜、黄宽赴美求学。7年后容闳学成归来,并从此致力于西学东渐,开创了最早的中国留美教育事业。

如今160多年过去,昔日“筚路蓝缕”的求学之路已经成为了一条开阔大道。当人们正在为今日留美学生低龄化趋势担忧和探讨时,那些中国留美学习的“先驱们”彼时也不过是孩童模样。

大清留美幼童多出身贫苦

资料来源:教育优选 http://www.xiexiebang.com/

最权威的国际教育服务平台

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大批官派留**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1871年,清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联名上奏清政府:“挑选聪颖幼童赴美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师夷长技以制夷”。次年起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分四批赴美留学,留学计划长达15年。

当时,美国还是国人眼中的“蛮夷之地”。因此这些留美幼童,包括带队的容闳在内,大多出身贫苦。临行前,幼童赴美需要家长签字画押。其中幼童詹天佑的父亲就在保证书上写道:“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技艺,回来之日听从差遣,不得在国外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

这句“生死各安天命”并非徒来的悲情。据记载,留美幼童个个学习用功,成绩优良。但他们因为用功过度,加之身体单薄,常常病倒。其中就有3人积劳成疾,客死美国。

早期的留美选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用李鸿章的话说,需选拔“志趣远大、品质朴实、不牵于家累、不役于纷纭者”。这些幼童被选出后,还要再经考试选入预备学校学习中西文化至少一年才能赴美。到了美国后,他们每周都需要用文言文写一篇作文,如果写不出来,就会被先生打屁股。

但即便学业紧张,留美幼童中亦有能文能武者。一位耶鲁大学教授曾在自传中记述了他的中国同学:“这些男孩子穿着打扮和我们一样,只是头上留着长长的辫子。他们玩橄榄球的时候,会把辫子藏在衬衣里,或盘在头上……我们玩的资料来源:教育优选 http://www.xiexiebang.com/

最权威的国际教育服务平台

所有游戏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但他们很快就成了棒球、橄榄球、冰球的好手,在花式滑冰场上技术更是超群……”

可惜的是,由于清政府唯恐这些留美幼童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对儒学孔教失去兴趣,1881年夏,清政府将这些留美学生全部撤回。留美幼童计划随之夭折。

近代中国官派留美生百里挑一

留美幼童回国后,逐渐在外交、教育、矿业、铁路等各领域显现出非凡的才能。他们中出现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唐国安、民国第一位总理唐绍仪……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批留美学生中,许多人还在对外抗击侵略战争中奋勇当先,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情。据学者统计,在各类反侵略战争中,殉国的留学生有8人之多。

留美幼童之后,美国由于经济危机出现了一股排斥华工、华人的逆流,中国学生留美教育此后十几年间陷入沉寂。

直到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采纳了国内传教士和学者有关“造就亲美人才,控制中国发展”的建议,将部分庚子赔款“退还”中国,用于遣派学生赴美留学。中美双方约定:从1909年起,头四年中国每年选派留学生赴美,人数不少于100名,第五年起每年选派50名,直至1940年“退款”用完为止。

这促成了中国学生留美的第二次风潮。

史料记载,“庚款生”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考试。以1909年8月的选拔为例,本有630人准备前往美国留学,但经过初试和复试之后,只选拔了包括梅贻琦(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在内的47人。

资料来源:教育优选 http://www.xiexiebang.com/

最权威的国际教育服务平台

两年后,作为留美预备学校的帝国清华学堂正式建立。从此,庚款留美人员的选派和培养便进入了正规阶段。但不变的是,对官费留学生的资格要求依然严格,甚至越来越严格。

不过民国时期,随着官费留学生的竞争日益激烈,自费留美人数大大增加,因此留美学生家庭出身较好尤其是来自中上层文化富裕家庭的比例逐渐上升。

在当时“学习科技,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下,庚款留美学生大多选择了学习理工农医,以及工程技术,他们归国后对中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影响十分深远。例如他们中涌现了经济学家马寅初、气象学家竺可桢、桥梁专家茅以升等杰出人才。

赴美留学门槛30年来逐渐降低

中国留美教育的第三次高潮始于八年抗战结束后。数据显示,1948年在美国大学的中国学生总计2710人,分布于全美45个州。翌年,留美学生又增加了40%,学生多达3797人。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这批战后留美学生较之以前留美学生,有一些明显的特点:受教育程度大为提高,研究生人数占全体留美学生的半数以上;年龄从17岁到41岁不等,来自社会各行各业;选择文科类的留美学生增加等。

但战后留美学习热也只持续了较为短暂的时期。随后而至的东西方“冷战”和“文革”几乎切断了中国人与外界的联系。

时间蹉跎而去,留美教育的转机与中国转型同步:1978年改革开放。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留美政策逐渐放宽。1982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公安部等部门《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规定》,打开了人们自费留学的渠道。

资料来源:教育优选 http://www.xiexiebang.com/

最权威的国际教育服务平台

1986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委《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对公派留学做了制度化、系统化规定的同时,又对自费留学再次做了肯定。这时的自费留美已经可以不受学历、年龄和工作年限的限制。

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刘亚伟选择于1986年赴美留学,直到被美国夏威夷大学录取后才恍然大悟:原来美国大学录取没有体检这回事。而当时在国内高考中,由于刘亚伟眼睛近视,被所有外语类院校拒之门外。

近30年来,赴美留学的门槛再次被降低,如2003年国家又提高了公派留学资助金,并废除了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政策。

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青睐也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显现出来,尤其是近些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高校对中国学生招生力度不断加大,以前的签证难等问题逐渐变得容易起来。

从精英化转向平民化

从2010年起,中国留美学生超过15万人,占到了美国全部留学生的18.5%,从此成为美国接收海外留学生的最大来源地,而留美人数连年来还在激增,现已突破了27万。这其中,自美国2010年开放中国的中学生到本国读9-11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

三、高

一、高二)的签证后,次年便有6000多名小留学生涌入美国。

美国《纽约时报》比较后发现,2013年至2014学年,中国学生在美国高校留学生增量中的比例已接近60%。这意味着,“每3名留学生当中就有1人持中国护照”。同时,中国留学生变得“更年轻”还有一明证:十年前,超过八

资料来源:教育优选 http://www.xiexiebang.com/

最权威的国际教育服务平台

成在美中国留学生为获得研究生学历而来,时至今日,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接近1:1。

一位曾经的“老”留学生认为,年轻学子赴美求学具有天然的优势,比如语言学习能力整体更强,生活条件更好使得学习压力小,性格较之上一代人更活泼开朗。

“我1985年到美国时,政府资助的公费生,都是挑选出来的优秀人才。自费生则必须有美国公民的‘经济担保’,必有‘海外关系’,就像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所描绘的,都需要自己打工谋求生活和支付学费,相当艰辛。”他回忆道。

当然,也有人担忧,由于缺乏申请奖学金的压力,一些中国留美学生势必不会如之前的留学生般勤奋刻苦,学术成绩表现也就自然良莠不齐了。

但在一些教育学研究学者眼中,中国留美教育从精英化转向平民化,体现了中美民间交往的深入,未来赴美留学只会“更便利化”。而经历了30年飞速发展的留美教育后,国人对留学美国的认知也相对成熟起来。其中的一个表现是,中国留美学生如今在专业选择、发展选择上呈现更加“多元化”的趋势,表现出理性和务实。

“金融危机之前,到美国留学的学生中很多都是选择商科,现在我跟申请人面谈的时候有很多留学生要学护士、营养方面的专业,甚至是飞行的培训等各种各样的专业都有了。”2009年,时任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副领事金珠倩接受采访时表示。

资料来源:教育优选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史记小论文

《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人称其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就是《史记》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连刘邦腿上多少颗痣,他都写得清楚明白。

《史记》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可是司马迁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尊敬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可是,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述《高祖本纪》等其他作品中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司马迁爱憎分明的感情在《史记》当中表现得非常充分,对于历史上许多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英雄人物,司马迁也大加赞赏。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他当年游历时,曾到过湖南长沙北面的汨罗江,并在江畔凭吊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次凭吊极大地影响了司马迁,他的心灵中深深地印入了屈原的诗篇和一生的遭遇。在给屈原作传时,他认为屈原可以同日月争辉,并愤怒地谴责了楚国贵族统治者不辨忠奸的丑恶行径。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想这便是对《史记》最好的评价了,它记史详实、笔法灵妙,悲剧色彩虽浓,但不失令人振奋之气。它反映着那个时代的历史,但它更是反映出了司马迁坚强不屈,爱憎分明,求实的可贵精神。记录的是史实,更是精神。

第五篇:60条口号看尽中国百年变迁

60条口号看尽中国百年变迁

1: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失败后,以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强调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反击外来侵略,这句话成为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先声。

2:习兵战不如习商战19世纪60年代起,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等人提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外,还有另外一种战争,即“商战”,中国的工商业者自此以“富国”理想的担当者步入历史。

3:变法自强甲午战争后,亡国灭种危机空前加剧。洋务派和维新派中很多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东渐中国的趋势,于是提出该口号。

4: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体,即坚持形而上的中国孔孟之道;西学为用,就是采纳形而下的西方科技之器。这句口号为晚清社会传播西方近代文明,推进洋务改革做出很大贡献。

6: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时提出。

7:扶清灭洋1898年10月,赵三多等人领导山东冠县人民举行反教会斗争之时,其所用旗帜即标“扶清灭洋”,这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

8: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7月,中国同盟会通过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1906年孙中山首次将其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9:打倒帝国主义1922年五一节,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召开第一次劳动大会,大会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此口号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口号之一。

10:勿忘国耻1915年5月,袁世凯承认了卖国的“二十一条”。全国各地商民、学生及海外华侨纷纷集会,宣传反日救亡,号召“抵制日货,勿忘国耻”。

11:拥护共和万岁来自1915年护国运动期间,昆明人民张贴的一条旨在反对复辟,拥护共和的标语。

12:实业救国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盛行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是中国近代史上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

13: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撰文提出,“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而被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即是近代中国“民主”与“科学”两大时代主题。

14:提倡新文学,打倒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开始后,《新青年》杂志提出提倡白话文,打倒文言文;提倡新文学,打倒旧文学的口号。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号召将“封建文学”彻底打倒,提倡“写实文学”等。

15:打倒孔家店五四运动前夕,吴虞在《新青年》杂志上连续发表《吃人与礼教》等文章,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猛烈抨击了封建礼教和旧文化。

16:劳工神圣1918年11月16日,蔡元培作了《劳工神圣》的演说,鲜明提出要“认识劳工的价值”,并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

17:内除国贼,外抗强权1919年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在天安门集合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

18: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1919年初,李大钊发出了“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的号召,五四以后,他进一步号召青年知识分子投身到劳动人民中去,通过“共同劳动”来改造中国和改造自己。

19:为自由而战,为争人权而战京汉铁路总工会在1923年2月4日实行全路大罢工,提出了此口号。

20: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他在遗嘱中说:“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21:枪杆子中出政权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做了重要发言,指出党今后“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是党对革命认识的重大进步。

2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928年春,毛泽东提出这句响亮的口号,从思想上、工作方法上清除“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

2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信批评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他引用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此,这句话就成了中国革命力量由弱到强,最终取得彻底胜利的代表性表述。

24: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25: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中共中央在《八一宣言》中号召全民族团结抗战“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26: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群众相结合1939年,毛泽东发表了“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纪念文章,指出:“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后被概括为“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行动口号。

27: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国共合作抗日统一战线中,中共多次强调自力更生的原则,后来这句口号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28:自己动手,丰衣足食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

29:为人民服务1939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为追悼张思德同志而召集的会议上作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号召以张思德为榜样,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为人民服务。

30: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1940年,在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的宣言中,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等三大口号。

3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943年8月25日,《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论,后来这个口号被视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真理性认识的高度概括,被用做歌曲的名称,唱遍全国,一直至今。

32: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在“七大”所做的闭幕词中提出此口号。

33: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1946年8月,毛泽东在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

34: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1947年,人民解放军实现了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伟大转折,10月10日,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响亮地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口号。

35: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三大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在为新华社所写的新年献词中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

36: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946年,全面内战开始,人民解放军军事力量对比处于弱势。毛泽东就战争打法作了重要指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37: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949年9月21日,在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从此,这句话成为表达中华民族获得新生的自豪自信的话语。

38: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这是毛泽东1949年9月30日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起草的宣言标题。此口号在解放初期成为流行的口号之一。后来演变成“全国各民族人民大团结万岁!”

39: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党中央提出了这条口号,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40: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写下这句题词,为新中国体育事业指明了方向。

41: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1953年12月,毛泽东在审定和修改中宣部关于学习、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纲时写道,“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从此这句话风行一时。

42:向科学进军1956年1月,在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提出了此口号,提出了分步骤、分阶段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的思路。

4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7年2月,由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

44:向雷锋同志学习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1963年初,他的优秀事迹被公开报道。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影响几代人。

45:工业学大庆1963年底,大庆油田开发成功。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

46: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1963年,“铁人”王进喜跳下泥浆池搅拌水泥的形象成为那个时代的光辉经典,他的这句口号也传遍全国。

47:农业学大寨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报道,介绍大寨发展农业的先进事迹,后在毛泽东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全国形成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48: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1962年7月2日,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的农业问题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引述这句话来说明,选取恢复农业的方法,需要实事求是,不要千篇一律。此后广为流传。

49: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7年,邓小平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从此这句话成为对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表述的代表性口号。

5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上根本否定了“两个凡是”。在全党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迅速展开。

5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以此句话为标题的讲话,把广大干部、群众从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脱出来,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52: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1980年,在改革开放口号的号召下,深圳蛇口工业区在建设过程中明确提出这句口号,并沿用至今。

53:改革开放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设立四个经济特区。经过多年的实践,“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成为人们的共识。

54: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在农业改革中提出此口号,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

55: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句话是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它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56:只生一个好1980年,我国正式开始倡导计划生育国策,“只生一个好”成为指导性口号。

57:五讲四美三热爱1981年2月25日,全国总工会等9个单位在《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中提出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后加入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

58: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1983年3月7日,团中央号召青年学习张海迪身残志不残,艰苦奋斗的精神。邓小平挥毫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59:让一部分人先富来邓小平1986年8月在天津视察过程中提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

60:贫穷不是社会主义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本文来源 搜狐博客)

下载吕氏小祠堂百年变迁史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吕氏小祠堂百年变迁史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史记读后感(小编整理)

    《史记》作为一部体大思精的长篇宏著,亦史亦文,从重视它的史学意义到发掘它的文学价值,从对它的简短评价到长篇评论,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史记读后感怎么写呢?本文是小编......

    史记读后感(小编整理)

    史记读后感 《史记》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倾一生心血创作的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它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它按照时间顺序,从黄帝一直写到西汉武帝时期。为我打开......

    史记书评[小编推荐]

    浅谈史记 历史文化旅游09独孤雄 多年来,能看得完整的书不多,《史记》是其中一本,现在就浅谈下我对《史记》的一些感受。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

    史记人物小故事

    《刘邦记仇》 汉高祖刘邦向以豁达大度、虚怀若谷、知人善任而著称于世。 刘邦共有兄弟四人,大哥刘伯早年亡故。当初刘邦身为平民时,终日游手好闲,贪杯好色,结交了一群地痞混混......

    百年马小

    岁月如歌盛世缘聚桃李盈门共襄盛典——马杭中心小学隆重举行百年校庆庆典前言:潺潺采菱江,濡染她一身灵秀;悠悠南田魂,熏陶她一股正气;苍苍岁月河,赋予她一份厚重。马杭中心小学,超......

    从广告语看可口可乐品牌定位百年变迁

    从广告语看可口可乐品牌定位百年变迁 来源:奥韵广告 发布时间:2009-06-20 22:07:26 查看次数:983 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的可口可乐在其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广告发挥了至观重要的重......

    从广告语看可口可乐品牌定位百年变迁

    从广告语看可口可乐品牌定位百年变迁 一、 案例介绍摘要: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的可口可乐在其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广告发挥了至观重要的重用,紧贴市场的广告策略为其建立最有价值品......

    百年泥小 百年辉煌

    一百周年校庆宣传片 百年泥小百年辉煌 学校简况: 泥城小学始创于1911年,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南汇区第一任县委书记、上海最早的农民暴动——泥城暴动、浦东最大的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