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学年第一学期两地三校同课异构联合教研方案(小学部)
平阳新纪元学校、瑞安新纪元实验学校与上海
同课异构联合教研
(方案)
为更好地聚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为进一步促进教研活动的有效,加速教师的专业发展,继续开展两地三校同课异构联合教研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语文同课异构联合教研
1、时间:2014年10月12日(星期日)
2、地点:瑞安新纪元学校
3、对象:瑞安、平阳新纪元学校小学部全体语文教师。
4、主持人:瑞安新纪元小学部领导
5、课题: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看不见的爱》
6、日程:
上午:8:30—11:40 观课、说课、评课
(1)瑞安新纪元学校 涂欢芳老师上课
(2)平阳新纪元学校 王海洁老师上课
(3)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王林琳老师上课
(4)执教老师说课,教师互动评课。
下午: 13:00—15:00专家评课、讲座
(1)专家点评引领(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薛峰老师)(2)教师与专家互动对话
二、数学同课异构联合教研
1、时间:2014年11月23日(星期日)
2、地点:平阳新纪元学校
3、对象:平阳、瑞安新纪元学校小学部全体数学教师。
4、主持人:平阳新纪元小学部领导
5、课题:沪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P80《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6、日程:
上午:8:30—11:40 观课、说课、评课
(1)平阳新纪元学校 董苗苗老师上课
(2)瑞安新纪元学校 陈春阳老师上课
(3)上海华东理工大学附小 顾 文老师上课
(4)执教老师说课,教师互动评课。
下午: 13:00—15:00专家评课、讲座
(1)专家点评引领(上海徐汇区教育学院数学教研员顾亚龙老师)(2)教师与专家互动对话
三、英语同课异构联合教研
1、时间:2014年12月7日(星期日)
2、地点:瑞安新纪元实验学校
3、对象:瑞安、平阳新纪元学校小学部全体英语教师
4、主持人:瑞安新纪元实验学校小学部领导
5、课题:根据所给单元内容,选择P.50的Read a story栏目The journey of Little Water Drop.此教材可安排在六年级上。
6、日程:
上午:8:30—11:40 观课、说课、评课
(1)瑞安新纪元学校 林 彤老师上课
(2)平阳新纪元学校 陈如意老师上课
(3)上海天山路第一小学 张 瑾老师上课(4)执教老师说课(5)教师互动评课
下午: 13:00—15:00专家评课、讲座
(1)专家点评引领(上海长宁区教育学院英语教研员朱虹老师)(2)教师与专家互动对话
三、注意事项
1、请将同课异构联合教研,作为推进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抓好活动前的集体教研;活动中的认真参与;活动后的举一反三。
2、同课异构联合教研并非教学竞赛,而是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同课异构联合教研已成为小学部推进工作的常规性活动,要注重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不断改进。
新纪元教育集团小学部 2014、10、
第二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方案
南片学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旨:
“同课异构”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在上学期常规听课活动的基础上采取的教研活动的新形式,也是提升教师常态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此次活动旨在提高教学教研水平,促进共同进步,指导教师认真研究课堂教学,及时发现问题、研讨策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研组教研的质量,为创设高质量的有效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预期目的:
在“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活动中,为教师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教师执教同一课题,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对教材不同的处理、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指导方法、板书方式等,展示自己对教材独特的理解。
三、活动环节:
1、选定同一课题。各校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协同该年级教师共同选定同一课题。
2、个人教学设计。教师潜心研读教材,广泛收集资料,根据自己教学风格及学生特点设计可行教学设计。
3、同课异构实践阶段。以上课、听课、评课、议课形式进行。
4、课后集体评议。课上完后,由学校组织集体评议,对课的特点、不足,教师对教材解读、处理进行探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5、总结与反思。这一环节由执教教师写教学反思或整理课堂实录,目的是让教师通过这次活动将自己的所思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固定下来,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四、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李国义
成员:南片四校校长、教导主任及授课教师
五、相关人员职责
1、组长负责对活动进行监督。
2、小组成员职责:积极参加活动,在活动中态度端正,认真负责、虚心好学;活动结束要及时写好活动总结和反思。
六、具体措施
1、学校认真挑选各科骨干教师,让他们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教研互助同进活动内涵的基础上,自觉投身到教研互助同进活动中去,并能持之以恒。
2、落实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中心的教研互助同进活动。① 听课。各教研组要及时听课,发现其优点,找出存在的问题。② 学习或指导集体备课。
③ 深入课堂讲示范课。准备一节高质量的课,运用先进教学技术与教学理念,上一堂优质示范课并作好说课。
④ 学习或传送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学习或指导教师撰写优质教案、说课及教学反思。
六、活动安排:
1、四月上旬(4月1日-4月10日)南片各学校组织开展示范课活动,中旬(4月11日-4月20日)组织南片四校“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活动。具体内容、时间临行通知。
2、评课活动程序:上课教师说课(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等)--听课教师评课(评优点、说不足、谈感想等)--总结。
上课教师课前写出课堂教学详案,课后完成说课;听课教师在听课过程中认真记录听课内容,听课后完善评课。课堂教学详案、说课表、评课表在评课活动结束后立即上交沙塄沟小学。
沙塄沟小学 2012、02、26
南片学校教研活动方案
沙塄沟小学2012、02、26
第三篇:语文、数学同课异构联合教研通讯(范文)
同课异构促教研 高效课堂增质量 2012年10月19日是个晴朗的日子,欢快的日子。这天,三台县初中语文、政治、历史学科联合教研组“同课异构”研讨会在一中初中部潼川校区隆重举行。
参加此次研讨会的有教研室领导周洪贵、周丹、陈志蓉,学区主任、学校校长、全县各片区联合教研组成员和学校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以及献课教师。
本次研讨会,县教研室领导、专家和学校高度重视,认真筹备。会上,学区主任、学校校长任孝康同志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教育教学研究新观念和全国教研教改新策略、新模式、新动态作了精彩发言,会场掌声此起彼伏!献课教师精心准备,大显身手,激情满怀,游刃有余。语文课上,学生在朗读品析中感受到了竹林之美、语文之美;政治课堂,意在引导学生正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历史老师,将商鞅变法的历史往事为学生娓娓道来,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了解了历史知识。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设计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彰显了教学个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观摩结束,教师们进行分组交流、讨论,与会教师畅所欲言,肯定亮点的同时,结合新课程理念,同课异构研讨会模式和教学实践与研究中的问题、困惑,以书面的形式进行了反思,目标达成圆满成功。
会议结束后,县教研室给献课教师颁奖,给县联合教研组成员颁发了聘任证书。
第四篇:红花岗区数学联合教研---同课异构(简报)
【2016】第2期
遵义市第四初级中学 2016年11月24日
抓教研谋发展 找原因提举措
为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我校数学教师教学水平,结合我校数学组秋季教研工作计划,巧借区内多校联合教研的引领及辐射作用。于11月23日在遵义市第十一中学开展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由红花岗区教研中心陆远坤老师主持,也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
支持,活动根据教学进度,重点研究了课题《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之销售中的盈亏》,活动先观摩了两位执教教师的同课异构课堂。第一节课由十一中的邹磊老师率先上场,第二节课由四初中的刘爽爽老师执教。两位老师都展示了各自的教学风格,体现了良好的数学素养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刘爽爽老师教态和蔼,自身素质高,课堂设置凸现教学目标,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抓住知识的生长点、迁移点,从激趣引入,环环相扣,以学促学,教学设计巧妙,在教学中突出了自己的风格。
接下来的议课环节,也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首先由执教老师对本节课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进行精要阐述,各校老师并及时进行研讨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有效的总结,使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最后,由十一中樊校长作了精彩的点评,对这两节课作了高度评价,课堂都很精彩,都展现了亮点,值得大家学习。
尽管本次我校数学组的研讨活动已经圆满结束,但我们相信,在王笃弘校长为首的正确带领下,在四初这片沃土上,教研教改之花一定会开得更加绚丽多姿,师生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精彩与辉煌。
主题词:教研 同课异构 编 辑: 牟勤令 四初数学教研组 2016年11月25日印
第五篇:[教研]同课同班异构
[教研]同课同班异构
同课同班异构
——以《羚羊木雕》为例进行不同专题教学探讨
【校本教研动机】
提到作文教学,我们老师都很头疼,都认为作文指导无从下手,就算是在课堂上大加指导也是效果甚微,学生还是谈“作文”色变。当前学生的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以下三大“软肋”,即结构混乱,生活体验不足,词不达意。究其根本,我认为主要是当前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老师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割裂开来了。在课堂教学中凸显人文性,淡化并漠视工具性,阅读教学只有言语品读,文本的深度解读,而对于写作指导却大大丧失。失去语文知识教学的语文课是可怕的变异软体动物。钱梦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很是强调三个问题:一是写了什么,二是怎样写的,三是为什么要这样写。其中“怎么写”的问题就是注重作文教学中的谋篇布局。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这就是说我们的阅读切不可漠视写作知识的恰当传授和指引。我们应该让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有效整合有机渗透,让学生善于谋篇布局,善于把握写作相关知识。
第十周临近,本次校本教研是笔者主持。活动形式是期初制定好了的“同课异构”。可是以往的“同课异构”都是在“切入点”和“文本立意”上做文章,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多相似和重复,我向来有一种想法,那就是“同课异构”可不可以从以文本为例,从专题式教学出发进行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教学探讨,也许这正是一种向纵向发展的“同课异构”,再说,当前语文教学的趋向是更应强调“教什么”,而不能一味关注“怎么教”。基于此想法,我灵机一动,就把本次校本教研定名为“同课同班异构(纵向深入)——以《羚羊木雕》为例进行不同专题教学探讨。”其中有一个专题就是笔者要着力尝试的“以《羚羊木雕》为例进行记叙性插叙写作指导”。【两位老师教学简历】
林老师,女,刚刚大学毕业。现任七年(9)、(10)班语文教师,教龄2个月。对教学很认真专注。
肖老师,女,从教9年,获得县优质课评比二等奖,县优秀教师。现任七年(7)、(8)班语文教师。教学实践经验丰富。【两位老师专题教学简案】
以《羚羊木雕》为例谈亲人、朋友之间的沟通艺术
执教人:林爱芬
教学过程:
一、真实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对沟通的认识
1、引用一个真实的故事,因父母的不理解导致残疾的儿子自杀的事件。告诉亲人间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
二、请几位学生分析人物个性特征之后,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读完思考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究竟什么事?
(2)文章最后说“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不能全怪我,那究竟该怪谁啊?并说说理由,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我”:没有和父母沟通就把贵重的礼物送人了,去要回万芳的礼物也不道明缘由。怪
父母:不尊重理解孩子的友谊,态度很生硬,不讲究说话的艺术
此环节伴随朗读,把“我”和父母的怪原因读出来,语气上尽量模仿逼真,更真切体会到父母和“我”的错。
三、重构文本情节,如何化矛盾为和谐? 情节提示(任选其一):
1、妈妈逼“我”拿回羚羊木雕的情节;
2、我去要回羚羊木雕的情节。我和妈妈分别应该怎么说怎样做?
“我”:不该欺骗妈妈,坦诚相告
妈妈:该先告知羚羊木雕的贵重不可随意送人,既然已经送人了就得和孩子商量怎么办?而不该站在对立面。要么像奶奶说的: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下次可要注意了哦。要么商量如何去正确告知万芳把羚羊木雕拿回,父母可教孩子怎么说。
请重构文本的两个情节:妈妈逼“我”拿回羚羊木雕的情节;我去要回羚羊木雕的情节。该如何正确沟通才是?学生探讨,表演。
四、赠言推荐
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亲情和友情之间的矛盾,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亲情和友情对我们的意义,老师这里送给大家两句话:
友情,好似一只温情的手,拉近了你我的距离;亲情,就像一杯滚烫的茶,沸腾了你我的感情! 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伟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伟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五、小结
沟通从“心”开始。如果生活中遇到亲情和友情之间的冲突,请同学们做好与父母、朋友之间的良好的沟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欢乐。
六、作业布置
1、与父母一起读这篇文章,学会与父母沟通。
2、想象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人生AB剧。
以《羚羊木雕》为例进行记叙性插叙写作指导
执教人:肖秋桂
教学目标:1.了解插叙及其注意点。
2.运用插叙进行写作。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文中插叙学习
(一)引出插叙学习:
师设问:
1、三个时间段发生了三件事情。请问哪一件事情是中心事件,妈逼“我”要回木雕,我索回木雕。
2、请问中心事件前后之间写了两件事是运用了什么方法?
(插叙的定义:插叙是叙述的方式之一。其特点是在原来的叙述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原来的叙述,插入另一段叙述。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插叙的内容,或是过去的事,或是另外一件事。)
(二)插叙的好处
内容:它对情节的发展、内容的补充、主题的表达,都有积极作用。
结构: 正是插叙手法的运用,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情节紧凑, 扣人心弦。
(三)运用插叙注意点
(1)请找一找《羚羊木雕》中的提示插叙开始和结束的语句。“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
注意文意上的过度和衔接。如果没有这些提示语,文章内容的叙述就会显得不连贯。
(2)、选择插叙的内容,一定是与本文中心紧密相关,不能游离于中心之外,如果说中心事件是花的话,插叙的内容就属于叶子,以叶衬花,花木更艳丽,插叙部分补充中心事件,中心事件才更丰富。
插叙须注意(板书):
1、瞻前顾后,衔接自然
2、紧扣中心
三、我也来试试
看来,同学们磨刀霍霍,想小试牛刀,那就让我们运用以上知识来体验插叙之妙。怎么样?运用刚刚了解到的插叙方法,大家先来讨论《礼物》中这段插叙的内容该如何补充完整。
阅读《礼物》,请合理地补充插叙部分。
要求:运用插叙补足内容
时间:5——6分钟
字数100字左右 师生点评并进行修改总结。
四、总结
《羚羊木雕》这么一篇情感丰富的文章,离不开插叙的运用,希望这节课同学们学到的插叙方法以后能运用到写作中。
五、作业布置
以“亲情”为话题,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自拟标题,运用插叙的写法来写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性文章。
(温馨提醒:本次习作评批的标准:习作中是否有插叙的画面,画面之间的嫁接是否天衣无缝。)【卢老师主持发言】
大家早上好!我们本次研讨的“同课异构”不同于常态的“同课异构”在“切入点”和“文本立意”上做文章,面对一篇文章的“切入点”和“文本立意”,其实那是一种同课异班异构向横向的文本开发,而我们这次的探讨也许是一种新尝试:就是面对同一篇文章,却以这篇文本为例子进行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研究从而形成不同专题教学,让课堂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教学意义。美其名曰:“同课同班异构(纵向深入)”。
比如林爱芬老师的教学专题是以《羚羊木雕》为例谈亲人、朋友之间的沟通艺术。这是立足在本文所反映的文本主题上,本文作者正是有意通过这样一篇真情文章一个真情故事经过艺术真实加工后来真实探讨我们少年时代在对待亲人和朋友之间的正确沟通艺术。而肖秋桂老师的教学专题则是以《羚羊木雕》为例进行记叙性写作指导。主要是在林老师教学的文本把握的基础上,再只取一瓢切准这篇文本中的写作可指导点:当文章同时写几件事并重复交叉在一块时,是如何采用插叙等巧妙方法进行合理布局的;还有当文本同时出现几个人物时注意如何安排详略,依次出场。(这一点由于时间有限就没有在课堂呈现)正是因为本文有这样的写作可指导性,我们才立足于形成一节写作指导课。这又给我们呈现了完全于林老师不同的文本设计和教学意义。
今天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尝试和我们认为有意的探讨呢?我们的理念支撑点在于:王荣生教授主持的“案例·课程内容建设”栏目中: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我们认为只有从一篇文本的教学内容出发,才能真正把握住语文课的阵地,才不致于教了几十年的书还是稀里糊涂的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教语文,是不是一直在“乱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我觉得语文只有在先清楚自己的确是在“教什么”才有意义和有价值谈“怎么教”等语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魅力。
当然,我们今天的这两节语文课,我们两位老师是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即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内容正确并相对集中。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这就是我们即将要探讨的如何在“怎么教”上如何再进行改进甚至重构。比如课堂的预设和生成等教学设计上的艺术探讨上哪些还需要改进的等等。一句话,研究课堂“怎么教”一切都是为了让课堂更好的实现“教什么”服务的。
接下来我们先请今天开课的两位老师谈谈自己的教学思路以及教后的最大成功点或困惑点。有请林老师,肖老师—— 【两位老师教后感悟】
林爱芬老师:
对我来说,这是次失败的教学体验,主要失败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估计过高,从而在课堂上出现与自己预期相差比较大时,无法很好地导回正轨。这样就造成了时间上的无法掌握,促使最后的重头戏无法很好地展现出来,自然文章的教学内容就不够完整,整堂课的教学重点无法突出。二是作为一个刚踏上讲台两个月的新教师,课堂语言以及课堂机智远远不够,因此,无法通过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体现文章的教学目标,致使很多老师普遍认为教学目标不明确。
另外,这堂课有两个方面的缺失:一是对学生评价的缺失。当学生分角色朗读之后,其实读得并不是很到位,但我因一直注意到时间的关系,没有对此做出任何评价,以致使这次长达八分钟的朗读,变成只是为读而读的状况。二是面向全体的缺失。新课程一再强调,现在的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而我也一再提醒自己,但在这次课上,却并没有很好的奉行。一堂课,如果连全体学生参与,这一点都做不到的话,很难成为一堂合格的课。这些,都是我今后应该引起重视并改正的,希望将来能成为一个创生良好课堂的合格教师。
肖秋桂老师: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旨在通过了解《羚羊木雕》中的插叙方法进而学会运用它。
本堂课值得肯定的是思路非常清晰,先是引用曾国藩写奏章的故事导入记叙文写作顺序的重要性这一话题,并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会插叙的运用,接着通过结合《羚羊木雕》的分析了解什么是插叙,明确插叙的作用,并掌握插叙应注意的问题,最后通过补写一段插叙巩固所学内容。
本堂课三易其稿,最初的设想是教研组长提出来的,结合《羚羊木雕》进行记叙文的写作指导,挖掘本课中的写作方法,一是如何将发生在不同时间段的几件事巧妙的组织起来,教会学生运用插叙,二是如何将多人出场的人物写得出彩,教会学生安排好人物的次序。通过试教,这两项内容量过多,难度大,后决定删去第二种写作方法的指导,专取插叙的指导。
决定了上插叙写作指导课后,就着手准备材料。应怎样让学生进行插叙的课堂实践,是让他们直接分析一篇文章的插叙作用,还是补写一段插叙,思来想去,决定选取后者,相对于前者教学内容更深入些,能通过学生动笔补写检测他们是否学会了插叙。
就本节课的教学情况来看,课堂气氛是比较沉闷的,究其原因,一是本身的教学内容没有趣味性,二是本人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弱。写作指导课一直没有系统的教学内容,呈现的较为零散,通过本次的教学活动,本人很受启发。如何将阅读与写作更好的结合起来,如何将写作方法从理论层面逐一化解为教师可操作学生容易学的实践层面上来,这是我要继续深思的问题。【主持人】 刚才两位老师各自谈了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成功点和不足之处。都很谦虚。作为刚任教两个月的林老师来说,对于本课教材的处理和教学已经很不错了,肖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大家有目共睹。现请各位老师畅所欲言:可以谈今天这两节课在教学内容取舍上以及在教学策略上该如何改进更趋有效;也可以谈我们尝试这样的“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是否行得通,有没有实际价值和指导意义等等。希望各位不吝赐教。
【各位听课老师教后研讨评点记录】 〖杨老师评点〗
林老师:
1、林老师的沟通主题上,我们老师是不是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学生间互动沟通与合作;②学生与文本间如何产生共鸣;③师生间如何有效对话,如何做到面向全体;
2、在主问题“那该怪谁?”上因后面没有在“化解矛盾”上做足文章,从而无意强化了学生心中的责怪意识;
3、化解矛盾采用表演的形式来重构文本化解矛盾,是不是对学生要求太高了或者说对学生的能力水平估计过高了?
肖老师:
1、在运用写作上对选材应把握好度,《礼物》这篇文章对七年级学生是不是过深了?也许学生很难进入那种回报式体验,这样以来插叙内容的补充就有难度。〖余老师评点〗
林老师:在分角色朗读上,是先理出各人物的性格还是先让学生朗读,这一点值得我们再做考虑。〖蔡老师评点〗
肖老师在运用插叙进行写作运用训练时,老师是不是放慢速度,对学生再大胆放手,首先让学生对扩展材料进行朗读领会,在学生中展开讨论,本文可以在哪些地方插进回忆性的内容,再让学生自选其中一处补写,这样就给学生留下更大的自由空间,而不会硬性漏空让学生单一补写。〖庄老师评点〗 肖老师在运用插叙写作练习中,我是这样想的:假如不以《羚羊木雕》为例进行写作指导,就马上拿课外《礼物》这篇文章,通过我们老师插叙指导,让学生补写插叙内容,那写出来的文段质量是不是也差不多呢? 〖陈老师评点〗
1、教材处理单一,做到一课一得,这两节课都能很好的做到,给我的学习是对教材的处理要狠,要忍痛割爱。
2、阅读与写作如何交融,肖老师的这一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借助课例,让写作指导更有针对性实效性。〖陈老师评点〗
林老师:
本文教学从教学内容来关照教学,林老师这节课的立足点和教学内容是什么,有没有处理得很明确?
肖老师:
本课教学对我启发很大,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设计精巧,不过在进行插叙练习的指导上是不是再细一点,先对扩展材料进行入文学习,把握主旨后再进行指导学生所插内容要求,是不是更有效。
本次教研:
本次校本教研以读促写,在读中学会写作,这是一次很有效的尝试。〖饶老师评点〗
肖老师的一节课对我启发很大,我反思我本学期实施的短文训练,可不可以也应该立足于文本的某一点进行更有针对性目标性的写作练习。〖白老师评点〗
本次教研很实在,能立足我们的常态教学进行研究,这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很有帮助。不过给七年级学生进行插叙写作方法指导是不是太难了,虽然肖老师在这节课中指导很成功。〖李老师评点〗
1、林老师在“怪谁?”这个问题上没有很好的进行师生、生生、生本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导致后面的矛盾化解不是很到位,这是很遗憾的,其实本课教学的情感教育点选择是准的。
2、人物性格的理解与朗读如何做到有机结合,在这一点上我们老师是不是再做进一步的探讨,林老师教学中的分角色朗读所起的作用,我认为只能起到熟知文本的作用,其实完全可以让朗读发挥更大的作用。
3、肖老师的这节课是对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融合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给我们的写作指导开辟了一块新领域。
4、本次的“同课异构”是一种新尝试,这里的“异构”其实是以相同文本为例进行不同专题的教学尝试。【质疑续研】
1、人物性格的理解与朗读如何做到有机结合。在分角色朗读上,是先理出各人物的性格还是先让学生朗读,这一点值得我们再做考虑。
2、在运用写作上对选材应如何把握好度,《礼物》这篇文章对七年级学生是不是过深了?在运用插叙进行写作运用训练时,老师是不是放慢速度,首先让学生对扩展材料进行朗读领会、把握主旨后,在学生中展开讨论。本文可不以先让学生讨论可以在哪些地方插进回忆性的内容,再让学生自选其中一处补写,好让学生留下更自由的补写空间。
3、一堂课在如何设置并解决主问题上,应该慎重考虑。课堂上如何进行良好的师生、生生、生本间的沟通与交流。
4、如何将阅读与写作更更加有效的整合,如何将写作方法从理论层面逐一化解为教师可操作、学生容易学的实践层面上来。【亮点共识】
1、文本教材处理要单一化,做到一课一得,这两节课都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给我的教学启迪是对教材的处理要狠,要忍痛割爱。
2、阅读与写作如何交融,肖老师的这一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基于课例,让写作指导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对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融合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给我们的写作指导开辟了一块新领域。
3、本次的“同课异构”是一种新尝试,很实在,能立足我们的常态教学进行研究,这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很有帮助。这其实也是以相同文本为例进行不同专题教学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