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敬畏大自然阅读答案
敬畏大自然作者:张雨生
尽管人类忙着去认识月球,认识金星火星,认识太阳系以外的天体,但是,对自己脚下地球的认识,却是盲区多多,知道的东西很有限,研究的进展很缓慢。汶川地面下29千米处,岩层蓄积应力,迫使地壳破裂,瞬间释放出来能量,相当于爆炸250多颗广岛原子弹。可是此前,我们对此毫无所知。认识地下的研究,比认识天上的研究,投入的人力物力少得多,而地下带来的利益及灾害,却比天上带来的大得多。
惨痛的灾难,带血的教训,警示人们必须讲究科学,顾及自然规律,以把家园建设得更坚实,更安全。这些天,地震专家一再指出,中国是多地震国家,汶川一带是地壳的断裂带,板块的挤压带。对于这一自然现象,不能不顾及,不能不重视。地震中,有一种情况最让人揪心:学校是重灾区,压得最多的是孩子,一个中学有260多个孩子遇难。今后,把家园建在哪里更好一些,建筑物应该怎么设计,施工达到什么标准,不能不作科学论证。
前些日子,我去了鄂西南的恩施,那里是大山区,民居不是藏在峡谷中,就是挂在山坡上。我想看看他们别具风格的吊脚楼。当地人说,现在很难找到。果然,跑了利川、咸丰、来凤等县,只在山凹里见到几幢,公路两旁的乡镇和村子。全部换成了砖石结构的小楼。当时,我想到了唐山地震,对当地人说,还是吊脚楼好。木结构,不易震塌,塌了,上面只有瓦片,伤害不会大。如今盖小楼,农民为了省钱,没有钢筋水泥立柱,只是石块墙托着水泥板。山坡的倾斜度那么大。稍微有摇晃。就会塌下来,日本是多地震国家,警钟长鸣,非常重视房屋的抗震性能。我们居安也要思危啊。
敬畏大自然,不是仅指抗震救灾,仅指民居建筑,许许多多工作,都不能藐视自然威力,不能不顾及自然规律。违背大自然,破坏大自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敬畏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会得到大自然的恩惠。人类对大自然要怀有一颗爱心,这爱心还应该升华,成为一颗敬畏之心。
(选自2008/6/23/《今晚报》)
阅读训练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向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1)这里所说的敬畏,不是图腾时代的愚昧,不是封建时代的迷信。
图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许许多多工作,都不能藐视自然威力。
藐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明确地告诉人们要“敬畏大自然”,从文中看,我们应该怎样敬畏大自然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所举的汶川地震学校是重灾区和鄂西南恩施“吊脚楼”换成了砖石结构的小楼这两个事例,意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许许多多工作,都不能藐视自然威力,不能不顾及自然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怎样理解“人类对大自然要怀有一颗爱心,这爱心还应该升华,成为一颗敬畏之心”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暴雨、雪灾、地震等,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危害,请你结合本文内容,针对这一现象写一条警示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原始社会的人认为跟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一般用作本氏族的标志。(2)轻视,小看。
2、正视灾害的严重性,正视自然的巨大破坏力,从而科学地认识大自然,正确地适应大自然。
3、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说明’了地下带来的灾害,比天上带来的大得多。
4、说明人们建设家园不大讲究科学,不顾及自然规律,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
5、违背大自然,破坏大自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敬畏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会得到大自然的恩惠。
6、自然养育了我们,我们热爱大自然,就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讲究科学,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7、示例:呵护自然,就是呵护子孙后代;破坏自然,就等于置后代于危难之中。
第二篇:敬畏大自然
敬畏大自然
江苏省兴化市钓鱼中心校八(3)班刘汉文
它是一部世界昆虫的史诗,一部由人类杰出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虫共同谱写的生命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它就是《昆虫记》。
《昆虫记》是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它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被达尔文誉为“无与伦比的的观察家”的法布尔一人性观照虫性,书中描写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在其朴素的笔下一不严肃的学术著作如同有没的散文,人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而且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
读罢《昆虫记》我颇有感触。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社会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生产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看,天空不再蔚蓝,流水不再清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美好景象已成为往事。听,一棵棵倒下的参天大树在哭泣,绿色正在慢慢地消失。忍耐了多时的大自然终于爆发了。沙尘暴、洪水泛滥正向人类袭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离我们远去,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于是乎,迷途知返的人类开始了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把对大气的污染降到最低。
岂是如此这般,我只想说四个字:敬畏大自然。自然与人生一样,如同一面镜子,你对她笑,她就对你笑;你对她哭,她就对你哭。不漠视自然,不漠视人性。“敬畏自然”,不是分析哲学,不是数理逻辑。它仅仅是世界上最有可能美好起来的一个庸俗。
法布尔不愧是“昆虫世界的维吉尔”和“昆虫之父”。他是凭借着广播的知识、诙谐的趣味以及精彩的文笔把我们一次次导向昆虫世界的,面对他的诚心引领,我们不仅无法拒绝,而且还会对他充满深深的感恩。因为他让我们最终明白:在这个世上,人与自然需要和谐,人与动物需要友谊。只有学会尊重大自然,敬畏自然界中的大小生命,人类才会有光明的坦途。
我幸福地憧憬着:在蓝天白云下,鸟语花香,蜂蝶翩飞,鱼游潜水,人们在灿烂地微笑„„
第三篇:敬畏和感恩大自然
敬畏和感恩大自然
1、知道大自然也是会生病的;
2、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感恩大自然,爱护大自然。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
大自然为我们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为我们的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所以我们要感恩、爱护大自然。否则大自然就会发“脾气”,形成如沙尘暴、山洪等自然灾害。这些都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大自然一旦发脾气了,那将是我们人类不能抗拒的。总之,我们要感恩和敬畏大自然。
知识屋:大自然也会生病
正如人的身体机能运行一样,大自然也有她固有的运行规律。我们的身体机能出现问题时会生病,如果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被破坏,她同样会生病。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反常现象,例如: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都是大自然的病态显现。也是大自然用这样一种特殊的语言告诉人类:她病了!
人生病了可以用药治好,大自然一旦生病了,是很难治愈的。
为了不让大自然生病,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知识屋: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
由于过度放牧,昔日的草原已经变成了荒漠,于是沙尘暴席卷而来;由于过度砍伐,昔日绿色的山头只剩光秃的岩土,于是泥石流奔腾而至……我们对大自然一味的索取与破坏,终将导致大自然对我们的“报复”。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受着大自然的恩惠而生存,破坏大自然其实就等于伤害自己。我们要学会对给予我们生命的自然感恩,还给自然以美丽与宁静,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我们该如何保护大自然呢?
第四篇:人类是否应该敬畏大自然
辩论赛“人是否应该敬畏自然”正方观点
(——注:这是本人网上百度整理出来的)之所以提出“敬畏自然”的观点,是因为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结果往往导致自然被破坏,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敬畏”,从字面上说,是又敬重又畏惧。敬重的含义比较容易理解。课文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大自然的智慧“深邃、高超”,“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作为或听天由命,而是说当人这个智慧生物在改造自然并让其服务于自身时,要充分考虑大自然的规律,不能破坏自然规律,或对自然规律不能破坏得太多。比如,对于江河湖海,即使危及到人类的利益,也不能以违背自然的方式去征服它,而是应当像大禹治水那样,以顺应自然的“疏”去治理,而不是用违背自然的方式去堵。这一点,黄河三门峡水库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和惨痛。
敬畏自然也不是说不要科学技术和发明创造,而是指人类在利用科技时,应当顾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以及它们与我们长期生存中所建立起来的平衡、制约、互利、互生等关系。
敬畏自然并不是说不要利用人类发明的科技手段去造福人类、保护人类,比如使用抗生素战胜疾病,而是说在发明和使用抗生素时,不能一味指望以抗生素的力量对一切微生物加以歼灭。敬畏自然还指的是,人在利用科技的力量使自己生活得更为舒适时,还应当顾及到另一些人或另外一群人的利益与生活状态,因为人与人的关系归根结底也会转移到人与自然及人的生存状态上来。海平面升高是这次印度洋海啸惨重伤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引起海平面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多造成的气候变暖。因为众所周知,海啸是海底大地震导致,并非人类的活动引起的,与人类是否敬畏大自然毫无关系,除非你真的相信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世界自然基金会做了调查,凡是珊瑚礁和红树林保存完整的地方,海啸受灾程度明显轻于其他地方,敬畏自然还指的是,人类在利用科技力量改造自然造福人类时,是以人类的利益来划分正确与否,可行与不可行的,这显然有失公允。而且,即使就科技的终极目标——揭示真理(而非把科技当作一种有用的工具)来看时,人类科技所揭示的真理也只是人所认识的真理,而这样的真理最终还得用大自然来检验。当然,人类生活的实践检验也是一个方面。
人类尽管有强大的科技力量,但不能以为自己拥有了这样的力量就可以不顾一切,为所欲为。这倒不是说自然和其他生物也有制约人类的力量,而是指人类不应当用科技君临一切和主宰一切,更不应把科技当作“神”来供奉。即使从多样性的原则来看,也应当给自然留出一定的位置。就像马丁·海德格尔提出的著名困惑:在技术化的千篇一律的世界文明时代中,是否和如何还能有家园?人类应该与自然求得和谐的发展,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为美好。
结论是人类理应敬畏自然。敬畏,就是又敬重又畏惧。敬畏之下就是爱护。人类既然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人类智慧应该领悟大自然的智慧,人类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应该时时想到爱护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说明改变遗传基因对一个物种的危害,让我们纯自然的农作物种子中的遗传基因和其它生物的遗传基因融为一体,在短时间内看不出来,但却不明显的,缓慢的危害我们人类的身体,几百年或几千年之后,多年累积起来的危害就会明显的暴露出来,到 那时候,悔之晚了。
对于“远古时代,没有。。也是大自然。。”回答 是啊,但是对方辩友别忘记了:那样的情境下,人类还能生活的很好吗?
人类曾经那么意气风发地相信“人定胜天”,大片大片地开山垦荒、围湖造田,大肆砍伐森林,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可是,人类还没有来得及陶醉,大自然就反过来惩罚人类了。全球气候变暖,瘟疫肆虐,印度洋海啸使30万人丧生。
“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讲如何对待自然:一是观点态度──应该平等对待自然;二是思维角度──要换位思考;三是行为方式──应该爱护自然。
“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井呢?”
反敬畏派认为环保的目的是为了人,而敬畏派则主张为了大自然而环保。汪永晨质问:“人类本是自然界的一员,大自然存在多久了,而我们人类才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多少年,为什么一有了我们人类,就要以我们人类为本?,“愚公移山”是前人很早就提出来的,在《列子传》中就记载了这个寓言。还有那世界独一无二的万里长城,从北京到杭州的隋朝大运河都是古代不怎么敬畏自然的杰作。
你说人类的力量很大,北方缺水、南方涝,要将南方的水调往北方。我说,到时说不定你建好了水渠,铺好了水管,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工程结束时南方则无水可调了。人们真得必须冷静下来,思考灾难给予的警示破坏森林资源这种恶劣行为,不给森林树木活路,就断了水的活路,不给水的活路,水就不给人活路。
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是啊,我方的观点就是“在敬畏自然的基础上,从而更好的生活环境,否则,人又怎么能更好的生活?更不要说什么以人为本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良好的环境,有赖于和谐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本身就是以人为本,而且是以全人类为本。大自然造就了人类,人类的未来依然仰仗自然,很显然,人和自然的关系首先是个逻辑问题。总而言之,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我们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恰恰是把以人为本作为依托,正确协调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在环境和资源分配方面的诉求。人类,永远是地球的一部分,无法取代什么,也只有一次次的进步,才懂得敬畏自然,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一个整体,人与自然,只有真正地相辅相成,才能真真正正地和谐下去,才能有人类更美好的未来。的辩证关系?
与其以科学之名反对敬畏大自然之心,倒不妨以敬畏大自然之心,去做科学的工作。
敬畏大自然,所敬者不局限于自然,它也包括对人的尊敬。以自然为本,就是以人为本!作者的观点中充满了手握科学利器唯我独尊的“科学决定论”的意味。作者还把人与自然循环往复、错综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简单归结为对立关系,似乎以人为本,就不能以生态为本、以环境为本。却不知道在人类和自然的历史关系中,我们既能够看到相互冲突带来的悲凉惨痛,也不乏和谐相处之下的田园牧歌。
人和自然简单对立起来的观点,恰恰是生硬地割裂了环境与人类共性的一面,而代之以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事实证明,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当人征服自然的能力越强,其破坏自然的能力也就越强。征服自然其实是孩童期人类懵懂之中的一种幼稚幻想,已经步入成熟期的人类应该从先贤的智慧和文化中汲取精髓,展拓自己成熟宽广的胸怀,理性地看待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正如我们不可因科学的负面影响就因噎废食,放弃对科学的追求,但认为科学就能搞定一切,和因噎废食同等狭隘。,“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什么“群众一声吼,高山也低头”,什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等,有些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很快就付出了昂贵的学费,有些则给子孙后代留下了祸根。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说,一切发展都应以人为本,都应尊重自然,保护和爱护环境,造成一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局面和氛围
总而言之,我们应当敬畏大自然,同时又应努力掌握自然运行的基本规律,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敬畏,是在一定的语境下,这是对自然的一种神圣的态度,是遵重自然,保持它的生态平衡,从而更好地改造它。并非敬畏自然,就是对自然的盲目崇拜,而不加以利用。人类曾经那么意气风发地相信“人定胜天”,大片大片地开山垦荒、围湖造田,大肆砍伐森林,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可是,人类还没有来得及陶醉,大自然就反过来惩罚人类了。全球气候变暖,瘟疫肆虐,印度洋海啸使30万人丧生。不必违言,在人类的生存空间和视野中,已难以找到一块净土。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当我们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 华北地区沙尘暴大举入侵,这都是我们滥耕滥伐的结果。近年发生的非典、猪链球菌、禽流感、口蹄疫的爆发,也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但愿地球上最后一滴水,不是你的眼泪,不是我的眼泪,更希望不是地球母亲落下的最后一滴带着绝望的泪!
敬畏自然不是极端环保主义,环保主义是伴随着自由主义经济(简单讲即不干涉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环保主义,就是保护环境的一种主张,极端环保主义是环保主义的一种极端表现。
人永远也不能征服自然,征服自然是痴心妄想,南北两极的冰山溶解,没有那个人能够控制了,人是破坏大自然的罪魁祸首,人无非是提高科技手段来适应自然的变化,如水利设施,地震,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提前预报等等。
现代化的室内装饰,人造板、胶合板、壁 纸、各种涂料、化纤地毯等,都会释放出醛、苯、酚类有害气体。室内办公设备及家用电器,也会形成严重的室内污染。据德国 专家指出,电视机的“放毒”现象必须引起警惕。厨房内煤气、液化石油气、燃煤、也会产生大量的烟尘、油烟、一氧化碳和氮 氧化物。美国环保科学家发现有11种有毒化学物质浓度高出室外,其中6种是致癌物质。
这次海啸给人类另外一个启示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不能无所作为,还是要有所作为。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在文中旗帜鲜明地说:应该以人为本。他表示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
要按照何先生的话,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要为人类服务了。树我们可以砍,动物我们可以杀,江河我们可以想怎么截断就怎么截断。不知道何先生知道不知道还有生物链,今天一个物种的灭绝对明天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在这个大家庭中,所有的存在都只是为了人类一个孩子,这是不公平的。人类再进步,科学再发展,大自然也不仅仅为我们人类而存在。
在我们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
马克思曾说过:“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才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
第五篇:《大自然之歌》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的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同学的。
大自然之歌
①在整个世界,除了水,我最喜欢的就是森林。
②森林多么好。森林有花有草,森林有云有雾,森林有风有雨,森林有泉有湖……
③森林有诗。
④花与树的缠绵,云与雾的交融,风与雨的相伴,泉与湖的交响,无处不是诗的流淌。云聚云散是诗,花谢花开是诗,草飞草长是诗,月圆月缺是诗。森林是诗的宠儿。
⑤走向森林,常常是我的梦想,我的渴望。
⑥在森林任何一个无人知晓的角落,都会有风吹落潮湿的种子。季节更替,在森林到处荡漾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倾听森林的语言,你将成熟,聪明,坦荡,洞悉真理……生活的困惑与感伤随风而逝。走在森林,你会发现你是快乐的,森林是无声的呼唤,充实了你原本空洞的灵魂。
⑦因为惰性和缺乏勇气,我任从自己常年被囚禁在嘈杂的城市。城市也是森林。楼群
像树林,只是没有枝叶没有花朵没有果实,没有令人恋眷的狗尾巴草的清香。孩子们长大了,不会唱“采蘑菇的小姑娘”。楼群的颜色顽固,隐去了季节的界限;窗口在夜晚筛下星星,挤窄了无边际的想象;钢筋水泥傲然挺立,带来了坚硬工具的压抑。这是化工森林。在这里,躺着的心事结成青苔,站立的思想竞争阳光,人们掩起私下里表情丰富的脸庞,让善意和温情在陌生中蛰伏窥望。
⑧只有森林才会有真正的歌唱。森林的歌,嘹亮、清逸而深远。森林里最多的是树,每棵树都是歌手。
⑨走进森林,走进歌声,走进激动的曲调和流畅的节奏。带着幻变的梦境,灵感和鸟语花香,离开城市的喧嚣,演奏自己的乐章。让漫天的音乐的羽毛,化作无边的新绿与嫩黄。等待心灵的撞击,等待灵魂的再生。
⑩每次我都会力图进入森林的深处。穿过茂密的、散发着浓郁的树脂和草莓香味的松树林,心里泛起一种甜丝丝的快感。林中的湖泊像美人的镜子,波光粼粼地闪烁在无边森林的怀抱,映照着蓝天的纤尘不染和青山的雄浑与妩媚。
⑾头上树桠上,这儿那儿站着不知名的鸟。它们大大方方、满不在乎地站着。不时地懒洋洋地一跳。有时候落到离你很近的地方,然后又扑扑地飞起,它们拨起的风,直朝你脸上吹过
来。柔顺的,毛茸茸的松鼠就在附近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有时候会突然停下来,蹲在离你最近的树枝上和灌木丛中,睁大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你。所有的生灵都充分享受着作为这片树林的天然主人的特权。
⑿森林无疑有一种凝重的隐喻性质,暗示出生活最为深沉的一面。森林是生命的典范,告诉人们生命的原始法则。
⒀契诃夫是那般动情:“不可思议的大森林啊,你永远放射着光辉,美丽而又超然,你,我们把你称作母亲,你本身包括了生与死,既赋予生命,又主宰灭亡。”
⒁风拂过思绪拨动迷离的眼神。卷起的红松皮被阳光照耀,摘它一片,发现东风沉醉于此的秘密:暗香诱着彩蝶,在树木之间传递着甜蜜。绿肥红瘦都被遗忘,而你将保留森林中的这一缕暗香;等有一天终于不能呼吸的时候,就融入树下的泥土,无声地悠悠地去到森林的漩涡深处,肃穆,庄严,神秘,而心,颤栗。然后在返青的季节,同蚂蚁、蚯蚓和飞虫、同所有卑微的生命一起,用柔软的头颅叩开泥土的门,迎接春天的来临。一声鸟鸣,心便永不寂寞。
1.阅读⑤ ⑥两段,说说走向森林是“我的梦想,我的渴望”的原因。(2分)
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3.文章主要写自然森林,第⑦段却详细描述了化工森林,有何作用?(3分)
4.纵观本文,作者在文中书写了什么情怀?又给你什么启示?(4分)
《大自然之歌》阅读答案
1.(1)森林带给人自由思考空间;(2)森林使人成熟,聪明,洞悉真理;(3)森林让人坦荡,消除困惑与伤感;(4)森林充实人们空洞的灵魂。(5)森林抚慰人们疲惫的心灵。
2.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森林中的各种自然事物和谐共处的特点,营造出一个充满诗意的自然环境。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用诗一般的语句铺排出各种自然事物在森林里的变化,增强了语句的气势,表达作者对森林的诗一般的独特感受。
3.此段用浓重笔墨描绘了一片化工森林(住在城市的感受),与上下文描绘的自然森林(走在自然森林的感受)做对比,突出了自然森林给人自由,给人快乐,给我智慧,让人充实,给人诗意感受等特点。
4.作者试图用对森林的多种感受表达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在自然森林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循环回复、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