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年北京未成年人成长状况调查报告
2009年北京市未成年人成长状况调查报告
北京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
如何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和一项长远战略。未成年人作为特殊群体,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身心特征。北京市未成年人成长状况调查就关乎未成年人的教育、生活、身体和心理四个方面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调查。本文依据调查数据,对当今北京市未成年人身心成长发育的现状及特点进行评述和分析,并就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一、现阶段北京市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现状及特点(一)爱玩爱运动仍是孩子们的天性,体育课最受学生青睐
当今提倡兴趣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学校开设的各类课程中最吸引未成年人、最受青睐的课程是什么呢?调查数据显示,体育、数学、语文和外语四科的受欢迎程度分别排在前四位,其中喜爱体育课的学生占到被访者的49.4%(见图1)。可见,爱玩爱运动仍是孩子们最突显的天性。若按男女生性别分组,则发现男生和女生间存在明显的“偏科”现象。例如男生喜欢体育课的人高达61.5%,而女生仅为38.3%。女生喜欢文科,男生喜欢理科的现象也非常明显。
图1 未成年人喜欢的课程
(二)参加特长班的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八成人未感课业压力过重
为应对升学和就业的竞争,特长班一直是老师和家长给孩子加分的法宝,但却增加了他们的课外负担。随着国家限制中小学校、幼儿园开办特长班、兴趣班政策的逐步落实,北京市未成年人参加特长班、兴趣班的比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本次调查中当问及“今年你参加了哪类特长班或兴趣班?”时,57.7%的被访者回答没有参加,参加的人数比2006年和2008年分别下降了20.7个和16.7个百分点。在42.3%参加特长班的被访者中以参加外语类(占19.2%),奥数类(占10.8%),体育类(占8%)特长班、兴趣班的人数最多(见图2)。
图2 未成年人参加特长班的情况
与此同时,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也明显有所好转。调查中当被问及“你觉得目前课业负担是否过重”时,回答“是”的被访者占到19.2%,回答“否”的占到80.8%。若按小学、初中和高中分组,小学生中感觉目前课业负担过重的占到9.8%,初中生占到23.3%,而高中生则上升到35.1%。
(三)半数以上未成年人经常帮助家长分担家务劳动
如今的未成年人全部都是出生在“90后”的一代,人们总是担忧良好的生活条件会造成他们好逸恶劳、注重享乐的品行,然而真实情况并不如此。首先来看看他们在家中做家务劳动的情况。调查中发现经常帮父母做家务的被访者占53.2%,偶尔做家务的占43.7%,基本不做家务的占3.1%(见图3)。可见,五成多的未成年人在家中经常帮助家长分担家务。
图3 在家做家务情况
(四)未成年人零用钱多用于购买学习用品
现在的未成年人基本都有自己的零用钱,当问及“你的零用钱最愿意花在什么方面?”时,数据显示未成年人消费零用钱的第一大方向是学习用品,48.6%的被访者愿意将零用钱购买学习用品(见图4);第二位是食品(占43.3%);第三位是图书报刊(占27.1%)。值得欣慰的是孩子们并没有像成年人想象的,最愿意把钱花在玩具、游戏之类的娱乐项目上,而是基本能够合理地将自己的零用钱支配和使用在各个领域。
图4 零用钱的用途
(五)10至11岁年龄段的未成年人中追星族比例最大
在文化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的今天,青少年心目中偶像的力量不可轻视,从行为到思想影响着大批的未成年人。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未成年人中拥有偶像的占62.1%,崇拜偶像的人中又以崇拜明星和运动员的人数最多,分别占到32.5%和9.4%。从年龄分组数据可以进一步看出,处于10至11岁年龄段的被访者中追星族人数比例最大,占到41.8%,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热度呈现逐渐递减趋势(见图5)。
图5 未成年人崇拜明星的情况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三分之一未成年人课余不锻炼,五成人感觉体育达标吃力
充足的运动时间对于青少年身体各项机能的发育尤为重要。调查数据显示,除去每周的体育课,每天都进行锻炼的被访者占30.5%,每周进行四五次锻炼的占19.9%,每周进行二三次锻炼的占13.7%,每周进行一次锻炼的占1.8%,课余只偶尔锻炼和不锻炼的占到34%(见图6)。可见,三分之一的被访者课余时间不锻炼。
图6 课余进行锻炼的频率
中小学生的体育达标测试是衡量青少年身体发育状况的重要标准,当被问及个人体育达标情况时,回答“能达标而且很轻松”的未成年人占53%,回答“基本能达标但是很费劲”的占31.1%,回答“有些项目不能达标”的占14.9%,回答“很多项目不能达标”的占1.1%(见图7)。体育达标标准是根据各年级学生身体发育情况而设定,学生感觉达标很吃力甚至不能达标就说明身体机能的发育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调查中近半数的学生普遍存在上述问题,说明北京市未成年人课余运动量有待提高。
图7 体育达标情况
(二)69.2%的高中生视力存在问题
视力问题一直困扰着当今的学生和家长,本次调查中被访未成年人中视力正常的占51.3%,存在视力问题的占48.7%。存在视力问题的人中低度近视的人占43.4%,高度近视的人占3.4%,其他视力问题的人占1.8%(见图8)。依据小学、初中和高中分组发现,小学阶段66.3%的人视力正常,初中阶段43.6%的人视力正常,高中阶段则下降到30.8%的人视力正常。从小学到高中视力正常人数的巨大的降幅,警示着加强未成年人用眼卫生工作迫在眉睫。
图8 未成年人视力情况
(三)厌学情绪随着年级的增高而上升
青少年阶段未成年人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或多或少地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情绪问题。本次调查中问及被访者目前是否怀有厌学情绪时,2%的被访者回答有而且很重,32.2%的被访者回答有一些,65.8%的被访者回答没有。依据小学、初中和高中分组发现,厌学的学生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多,从小学的27.6%升到高中的44.8%上升了17.2个百分点。依据高中生、职高生和技校生分组发现,技校生的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占到86.4%(见图9)。
图9 未成年人厌学情绪
父母对于子女的期望通常是推动孩子上进的动力,而过高的期望形成的压力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当被问及“你是否有因为父母期望值过高,你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产生焦虑和烦躁情绪的情况”时,49.9%的被访者回答有,其中3.7%的人回答经常有,46.2%的人回答偶尔有(见图10)。可见,家长在望子成龙的同时,给予子女正确的定位和心理疏导也是不可或缺的。
图10 焦虑和烦躁情绪
(四)近四成未成年人认为吃穿用关乎面子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在思想上对于物质生活的认同也会随之变化。调查中反映班上存在生活条件相互攀比现象的未成年人占44.4%,其中反映班上多数同学都这样的占7%,反映少数同学这样的占37.4%。为进一步探知被访者本人对此问题的看法,调查又问及“你觉得在当今时代,如果吃穿用不好则很丢面子吗?”回答很丢面子的占4.4%,回答有点丢面子的占32.2%,回答根本无所谓的占63.4%。近四成的孩子将吃穿用和面子问题相互联系,不能不说是当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上的缺失,值得家长和未成年教育工作者警醒。
(五)教师体罚学生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杜绝
教师对于学生的体罚问题,一直是教育界的焦点问题。当被问及“你目前就读学校的老师是否曾经用粗暴的态度(例如体罚、打骂学生)对待过你或者你的同学?”时,回答“是”的被访者占到17.7%。说明本市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杜绝,还存在着一定的发生比例。
三、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多方共同努力筑建未成年人德育教育阵地
学校一直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但本次调查中发现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思想政治课成为了学生最不感兴趣的课程。同时相当一部分学生怀有厌学情绪、攀比心理等不良思想问题。基于以上现状,当今的未成年人德育工作应尽量避免在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中空泛说教,须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引导、规范未成年人的思想和行为,将课堂书本德育向社会德育和家庭德育延伸和发展,起到潜移默化渗透式的教育功能。力争在以学校为主导的基础上,联合社会与家庭多方努力,共同筑建起契合未成年人年龄与心智特征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二)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户外运动,增加体育锻炼的时间
少年强则中国强,未成年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关乎祖国未来和民族素质。未成年人加强运动和锻炼,不但可以增强体能素质,更可以锤炼意志和开阔胸怀。家长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引导和带动未成年人子女进行户外运动,增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学校可以丰富课间、午休时间户外活动的内容和项目,增加学生运动量的同时还可以缓解视力疲劳;社会媒体应该加强未成年人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公共体育场馆及场地设施可以扩大和延长向未成年人单独开放的范围和时间。
(三)杜绝体罚现象,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制度建设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同时也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正处于身心发育塑型时期的未成年人都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杜绝教师辱骂、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仅仅靠提高教师个人修养和要求教师自律是不够的, 还需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制度的建设。特别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对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进行规范, 充分发挥法规制度的约束作用。
第二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查
调查时间:2012年6月12日——7月18日
调查地点:广东省XXXX中学
调查对象:广东省XXXX中学学生
调查方式:填写相关调查表、与调查对象进行访谈、采访学校相
关领导、政府相关负责人员
调查人:XXX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查问题是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的话题,本人利用假期时间深入学生群体中以讨论、填写调查表等方式了解了大概情况,并采访了相关学校领导与政府人员,系统分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所存在的监护、教育、心理健康及安全等问题,并提出了几点个人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总的认为,当前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主流是好的。社会的发展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但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学校教育功能上的德智失衡、家庭教育中的重心失误和社会大环境中的不良影响,部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令人担忧。正如《若干意见》中所指出的“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未成年人思想
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据本人了解,初中阶段是学生发育成长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出事的时期,有人称这一时期为“心理断乳期”。一方面,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生活能自理了。另一方面城市初中大都是寄宿制学校,把孩子放在学校寄宿没有什么不放心的。殊不知因为孩子读小学时是在父母身边,一直得到父母的呵护和监督,突然到一个需要较自立的环境就读,极易产生诸多不可忽视问题。
对于该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本人采取了填写调查表,与调查对象、相关单位负责人员访谈等方式进行。期间,本人制作了一份相关调查表,趁学校还没有放假到学校发放,或由邻居、亲戚家中符合调查条件的学生带到学校,分发给其他调查对象,在一定时间后对调查表进行收集整理。本人还利用假期时间,与多位调查对象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于目前的生活状况、学习情况、交友情况等各方面的认知与态度。此外,本人还找到当地学校领导、相关政府部门进行采访,进而了解对于回流学生所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相关人员与部门是保持怎样的态度并采取了哪些措施。在调查后期,我整理了调查表,对于学生调查表中回答的问题资料进行分析,在整理采访笔记期间,本人还综合了一些社会人士的相关意见。在整理之后,本人分析调查研究中的所得材料,从而得出了以下几个在未成年学生中存在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问题。如果学生读小学,中午晚上回家吃饭住宿,或多或少会得到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其他亲人的照顾和监护。而在寄宿制城市中学,学校离家很远。未成年学生就成了父母、老家的人、学校都管,而又都难以管到位的“三都管”、“三不管”的人,存在巨大的管理漏洞。特别是周末,也有可能以各种借口与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四处游荡,到了星期三、四才回到学校。尤其是未成年学生大都处在懵懂期,攀比心理也刚萌芽,思想的变化会发生很快的变化。在这个有着叛逆特点的时期,更有其危险性,令学校的领导老师提心吊胆,无法安心。
二是教育问题。厌学、逃学、辍学严重,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缺乏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看眼前、图实惠,不想什么长远与将来”,甚至“人不为己,天殊地灭”也有人作为信条。缺乏崇高的理想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了大部分孩子的思想道德现状。调查显示,只有7%的孩子是“为将来报效祖国”而学习,82%的孩子只是“为将来自己有个好工作”,11%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究竟为啥,而且有38%的孩子认为是“父母要我读”,12%的孩子认为自己上学是“混日子,得过且过”。只有50%孩子的学习态度是“刻苦自觉”的。当调查到“生活中你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时,78%的孩子回答是“玩”,当问到“生活中你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时,50%的孩子回答是“读书、做作业”。问到“你心中最崇拜的人物”时,选项“领袖人物”的孩子只占5%(小学无),选项“英雄人物”的也仅占17%,而崇拜“歌星、影星、球星”的人竟占78%,调查还显示,“将来的理想”当“工人、农民”的只占1%(中学无),愿当“教师、科学家”的占23%,而梦想当“歌星、影星、球星”的倒也有16%。而学习成绩的不好又导致了厌学、辍学及违反纪律问题的出现,引发出诸
多的问题。
三、心理健康问题。未成年人很多时候无法与长辈正常沟通,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隐患,而心理失衡又极易导致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犯罪倾向。个性心理品质差。一是现在的孩子大多任性、自私。做起事来,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很少顾及他人利益,不谦让,少宽容;外出活动,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少,吃过东西的包装袋、易拉罐随手乱扔;在学校,学习和做事上帮助他人也不多。调查显示,“经常愿意帮助不如自己的同学”的孩子仅有8%,回答“不”的倒有19%。对人比较冷漠,调查显示,对“周围小朋友”“很喜欢”的有53%,“赞扬优秀同学”说“能”的占42.5%,“同学在和你说话”时能“细心听讲”的,也只占40%。在家吃饭时“长辈未入座,孩子不动筷”的习惯几乎没有。二是座谈会反映现在的孩子“小霸王”脾气的多,批评不得,经受不起挫折,自制力不强。三是缺乏恒心毅力。好多家长为了培养子女成才,化本钱、请家教,学习书法美术、学习弹钢琴,但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学出成果者廖廖无几,大多则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四是盲目崇拜心理严重。调查显示,有78%的孩子崇拜“歌星,影星,球星”,他们从小摊上买了一包包的小食品,吃一半扔一半,为的是收集里面的“偶像图片”。,四、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正是以上的原因,未成年学生监护责任不落实,疏于照顾。而学生防护能力弱,这些儿童极易成为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尤其是当今网吧、游戏室众多,人流极为复杂,节假
日四处游荡的回流儿童受到伤害,特别是女孩子受到性侵害的事时有发生。
五、劳动观念十分淡薄,不懂得勤俭朴素,不珍惜劳动果实。问卷调查显示,家务劳动“经常做”的孩子占21%,而且年级越高比例越低,有6%的孩子则承认“从未做过”;自己的房间整理打扫“自己做”的也只有55%,孩子自己的衣服“完全自己洗”只有4%;即使在校做值日生也只有24%的孩子认为“自觉主动做”,而72%的孩子承认“有时做,有时逃避”,有4%的孩子“经常逃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依赖他人怕苦怕累已成了当今多数孩子的共同特征。
针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问题,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不少的建议,但是主要集中在加大对寄宿制学校校舍建设,加强在校管理。这当然也是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办法之一,但仅仅是让学生住在学校是不能解决的。在对于此社会问题进行了一番调查了解后,本人认为:
首先,要切切实实解决监护问题,建立多种形式的回流学生监管网络。
(1)父母要想方设法将孩子带在身边,特别是城里学校中学生要多进行思想交流,不要只是一味的物质满足。
(2)教育功能上的德智失衡。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但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学校素质教育成了口号,搞的仍是应试教育那一套,“考考考,分分分”是法宝,重视的是“教书”,轻视的是“育人”,德育首位地位往往是不到位或缺位。教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德育工作计划一大套,说的多,做的少,往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或是“开头哄,中间松,最后空”,“虎头蛇尾”。所谓德育考查“云里雾里”,只看年终台帐,不看平时实际。晨会、班会课成了摆设,不是马虎、应付,就是被挤占或改自修。辅助用书每人二、三套,老师搞题海战术,孩子成天钻在作业堆里,教育活动枯燥乏味,德育实践活动几乎是零,养成教育训练抓而不实、抓而不紧、有始无
终。在义务教育阶段,有些学校还分什么“快班”“慢班”“尖子班”“实验班”,无非就是以竞赛、升学率为目的,等等。这样的结果,智育的力度可能加强了,却是以德育的削弱为代价;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可能有了提高,却是以思想道德水平滞后甚至下降、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平等教育权利为代价。说句良心话,面对主要以“考试、升学论英雄定成败”的评判标准,校长、教师们对此也只好徒呼奈何!这样就形成了以父母亲戚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和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帮护网络,共同为未成年人学生撑起一片蓝天。
其次,要有目的地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和心理方面教育。(1)父母要使孩子继续升学就读的原因目的,在安全等到方面要注意点什么;要以学校为单位对这些儿童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进行记录,使其成长的每一个细节都在监管教育之中。有关部门开展帮扶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对这些儿童进行安全法制教育,力求成为未成年儿童的“保护伞”。(2)学校家长要经常联系开通“亲情热线”,关注未成年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要多与学校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信息,时常给孩子打电话,与孩子交流、沟通。学校、团队、妇联开展“手拉手”、“爱心妈妈”等
暖,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最后,要彻底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问题,只有依靠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给予扶持和帮助。
关注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是全社会的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通力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否则,他们只能在孤独的守望中长大。让我们努力。交流活动,让回流学生感到温
第三篇:宁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你是风儿我是沙,你是牙膏我是刷;你是哈密我是瓜,你不看我我自杀”,“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去当~,有钱有势有地位,还有美女陪着睡”……,日前宁德市关工委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当收集周围同学中传念的童谣、顺口溜时,见到的却是诸多这样粗俗的网络短信。成年人究竟给未成年人创造了怎样的环境?多项调查发现:当前宁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主流健康向上,但暴露的问题令人忧虑。据市关工委陈智民介绍,此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课题调研历时1个月,采用问卷、座谈、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以涵盖达标中学、重点小学、职业中学、市区、城镇、沿海、山区为特点的10所中小学为调查点,各县(市、区)关工委调查小组和市直组,按各自的问卷调查对象机械抽样1000名中小学生(其中小学生300名、初中生400名、高中生300名;男生507名、女生493名),进行当场问卷调查。10所调查点学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反映出本地区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的概貌。问卷调查结果堪忧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未成年学生政治信念正逐渐成熟,思想品德正向健康方面发展,法制观念也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对祖国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占77.1%;对信仰有正确认识的占58.9%;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较正确认识的占54.5%;对诚实守信、人际交往、社会公德能正确对待的占63.6%;法制观念比较强的占72.35%。此次问卷调查同时暴露出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也存在着不少令人忧虑的状况。统计数据反映:——作为中国人“自豪感不多”的占1.33%;“没有什么自豪感”的还有0.32%:——认为在人的一生中,“金钱最重要”的占2.55%,“权力最重要”的占0.80%;——崇拜的对象是“明星”的达11%,“专家教授”的仅占3.90%,“英雄模范”的占5.20%;——每月零花钱在“100元左右”的占8.9%,“200元以内”的占4.6%,“200元以上”的占3.2%。孤僻、任性、不合群;爱攀比、摆阔气、追求时尚,等等,可谓是当今一些孩子的通病。比如: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从早上起床穿衣、洗脸、吃饭、上学、放学,一切全由父母包办、接送;据一所达标中学统计,有百分之六十的学生上学带手机;未成年人上网普及率奇高,在城镇,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几乎都上过网吧,尤其那些厌学的孩子沉迷网吧,甚至通宵达旦;一所小学组织高年级学生到劳动基地实践两天,有的家长让孩子带手机保持时刻联系,一有呼声就开小车接回家。家庭教育状况浅析勿庸置疑,学校教育、家庭影响对未成年人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成长成才的“第一责任人”。但是,由于家庭结构不同、家长职业各异、文化层次有别、素质参差不齐,对“第一”身份和责任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调查中了解到,当前家庭大概有以下几种模式,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千差万别:——和睦温馨型: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教师还是孩子的朋友,了解并理解孩子的需求,善于沟通,教子有方,一家子亲密无间、和和美美、快快乐乐,孩子的身心、智能、品德得以和谐发展。——娇惯溺爱型: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一家六位大人围着一个“小太阳”转,孩子从小受到百般呵护,过着“殿下”、“公主”式的生活,养成自私、偏狭、“唯我独尊”的心态和生活上的低能儿。——残缺不全型:或父(母)早逝,或父母离异,孩子缺少完整的亲情爱抚,容易导致畸向发展。——简单粗暴型: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一旦不尽如人意,便冷嘲热讽、恶语棒喝,矛盾激化。父母失望、放任不管,孩子叛逆、厌学、出走,甚至走向反面。——贫病交加型:父母或下岗、或体弱多病,生活难以为继,孩子思想负担重、精神不振、心情忧郁,多有自卑感、负疚感。——恣意享乐型:父母或“地位”不低,或收入颇丰,常常生活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之中,父亲迷“麻”,母亲迷“舞”。孩子迷“网”,全家“各得其乐”。——疏于管理型:父母外出经商、打工,孩子托“管”,往往产生“近朱”、“近墨”现象。综观家庭教育状况,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深知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长期存在着的重文凭轻能力和人才高消费的用人制度。大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遇到了“教子成才无方”的难题。改进道德建设的建议通过此次调研,市关工委的工作人员对我市中小学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症下药,他们建议加强和改进其思想道德状况要切实做到全党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有必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问题。要进一步加大青少年、科技馆、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的投入,并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办好适合未成年人年龄特点的电视、电台的节目、栏目,以满足未成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在目前尚无能力完全杜绝网吧的情况下,是否考虑设网吧一条街,以利有效监控和管理;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社会、家庭、学校要合力创造一个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健康、安全、有序、规范的绿色网络环境。当前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现象屡禁不止等,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要教育好未成年人,首先要教育好成年人。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全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修养水平。尤其是各级、各部门在职干部要起表率作用,为未成年人做出榜样,自身不正焉能正人。同时,要加强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做好教师的德育培训工作。广大教师要为人师表,注重师德修养建设,以高尚的情操教书育人,真正做到德智双馨。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要举办或继续办好家长学校,并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家校联系制度,改进家访内容和方式,多沟通、多交流、多理解、多配合,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同声齐唱”。
[1]
第四篇:关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注:部分材料来自网络资料
摘要: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现状主流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其中6-14岁的超过2亿。我省未成年人约有16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7%。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党的几代领导人对青少年教育问题都有过精辟的论述,社会各方面也对未成年人教育给予积极支持和关注。当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
在社会主流价值文化和学校系统的正面教育影响下,当代大多数中小学生(他们是未成年人的主体,也是社会关注和我们研究的重要群体)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多数青少年“经常”或“天天收看收听新闻”,对全国“两会”、台湾问题、港澳回归、经济科技发展、下岗再就业、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伊拉克战争、朝核问题、联合国改革等国际问题都十分关注,普遍表示希望国家和世界“要和平,不要打仗”。
2、重视知识,学习努力。
当代青少年都认识到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因而学习自觉性很强,学习刻苦努力,期望成为知识型人才。青少年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多为知识技能型。在全国少工委等3个单位联合调查的2万多份问卷中,“你理想中的职业是什么”一问,中学生比例最高的理想职业是“科学家”,很少有愿意当农民、工人和商人。
3、积极向上,自主意识较强。
当代青少年作为一类群体,表现出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他们思想活跃,精神健康,心态阳光,心地纯真,充满青春的活力,积极要求进步,对未来具有美好的追求和理想。他们勇于表现自己的个性,追求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与前几代人青春时期相比,当代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较强,摆脱成人的意识出现较早,要求民主,追求个性的独立,凡事喜欢自己拿主意,不喜欢成年人特别是家长包办代替式的干预他们的思想。因为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青少年更早地感受到在学习、考试、升学等方面的竞争压力,从小就生活在比较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因而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意识。同时,许多中小学生希望自己能在学校和班级体担任小干部,认为“我也行”,自信心较强,“自信”一项在调查中得分较高,在10项道德指标中排列第三位。许多青少年很喜欢参与社会团体和大众传媒组织的竞赛活动,敢于竞争,不怕失败。
4、文明礼貌,富有爱心。
大多数未成年人能把诚实守信、立志勤学、谦虚礼貌、律己宽人、先人后己、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勤劳节俭、爱国爱民、天下为公、为社会多作贡献等当作一种美德,其道德认知与社会要求基本一致,普遍具有高尚的道德追求,对社会
公德有着正确的认知。当代青少年富有激情,充满爱心,乐于向社会困难人群奉献爱心。在学校和少先队组织开展的活动中,全国每年有数千万人参加“雏鹰行动”的“手拉手”互助活动,城镇少先队员向贫困农村赠送了大量的图书杂志报刊和各种学习资料、学习用具,向灾区小伙伴、残疾小伙伴和少数民族少年儿童赠送大量的衣物、文具、书包、生活用品,并在边疆和西部地区及其他贫困地区捐建了一批“手拉手”希望小学,充分表现了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富有同情心的良好道德。
5、兴趣广泛,视野开阔。
当代青少年知识丰富,见多识广,兴趣广泛,对一切新颖的东西保持着强烈的学习兴趣。参加音乐、绘画、电脑等兴趣社团的人数比以前有很大增长。据90年代中期对独生子女调查表中所列的课外活动、读物、电视节目等所有34项内容中,“很喜欢”和“喜欢”的人数比例超过半数的多达18项,接近半数的有5项。这些活动、读物、电视节目的内容涉及文学、美术、音乐、体育、科技、历史和旅游等,几乎涵盖调查表所列的所有领域。同时,他们很乐意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对校内校外的学习实践、社会服务等活动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极高的热情。对于诸好音乐、美术、体育、舞蹈、书法等各种集体活动,尤其是演讲、辩论、球赛、晚会等集体活动,总能搞得轰轰烈烈,呈现出生气勃勃的场面。广泛的兴趣爱好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知识,而且有效地陶冶了他们的精神情操,培养了一种开阔的眼界。
二、问题
在看到当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主流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价值取向趋于现实功利化。
据上海社科院青少所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在北京和黑龙江省的调查,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已经由一元向多元转变。在关于其思想观念的所有调查问卷中,已找不到一项完全一致的回答,传统的绝对性和严格性被相对性和多元性所取代。追求一定的自我利益本来无可厚非,也是当代青少年趋于务实的一种表现,但过分的功利化,容易造成青少年产生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倾向,凡事皆讲物质金钱和等价交换,这对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很大的负面作用,也导致一些青少年缺乏远大理想目标,精神空虚;有的则计较于眼前一点一滴的得失,不利培养其宽阔的胸怀。
2、能力发展出现短腿。
通常的表现是学习书本知识和考试的能力较强,但实际运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强,尤其是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缺乏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性大。据调查,相当多的少年儿童缺乏劳动观念,对“劳动伟大”、“劳动光荣”、“热爱劳动”这些词感到陌生。很多人很少参加生产劳动,不少人连自我服务性劳动也要依赖家长。有资料表明,我国少年儿童参加劳动的时间为0.2小时/天〃人,美、德、英、日等发达国家均大大高于中国,美国为1.2小时/天〃人。由于缺乏劳动观念,很少参加劳动实践,导致一些青少年养成懒惰的习惯,生活上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习上习惯于等候老师和家长灌输和手把手地教,缺少基本的劳动技能和动手能力,有的甚至轻视劳动和普通劳动者。
3、心理素质水平较低。
当代青少年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智力发育较好但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足,生理营养较好但心理营养不足,导致一部分人比较懦弱,不勇敢,缺乏毅力,依赖性强,怕困难,缺乏抗挫折能力和创新能力。原因是于中国孩子怕苦、怕累、缺乏毅力和团队精神等毛病,而这些问题在中国青少年中又具有普遍性。缺乏劳动和社会实践锻炼,缺乏与社会和大自然的密切接触,缺乏体育锻炼,家庭学校保护过度,“读死书,死读书”,最容易导致青少年的胆小、怯懦和心理不成熟。
4、社会责任感缺乏,自我中心主义倾向明显。
当代青少年大多生长于独生子女家庭,相当部分在家里长期受宠爱,处于中心地位,久而久之,必然影响到他们在学校和社会的表现,认为只顾自己理所当然。
5、知行脱节现象普遍,行为失范问题较多。
很多青少年在道德法律的认识上能够是非分明,但在行为上则有相当的差距,明显地表现出知行脱节、价值取向与行为实践相矛盾的现象。调查分析显示,青少年的道德表现,在不同环境和不同教育影响下有明显区别,呈现出矛盾性:在校内表现好,而在校外和家里表现较差;在校内和少先队组织的活动中表现好,但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一般或较差;在社会性道德方面表现较好,而在个体性品格方面表现较差;在重视道德教育的学校和家庭表现较好,反之较差。道德和法律知行的矛盾性,导致部分青少年行为失范,少数甚至违法犯罪。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容易形成人格障碍,这也是其道德法律意识差和知行脱节问题的表象。
三、问题的原因分析
“人之初,性本善。”未成年人是春天里一株初生的嫩苗,其思想道德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后天的成长环境。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变革,使得不同时代的未成年人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研究当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上存在的问题,必须从这个时代的特点出发去探索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1、对外开放条件下,西方某些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影响。
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益尖锐和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能低估。
2、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和腐朽没落文化的负面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宜的新思路新观念丰富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腐朽没落的文化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3.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消极影响。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媒体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越来越大。据统计,我国目前有8000多万网民,其中24岁以下的网民占56.11%。因此,有人称当代青少年是“网上一代”。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
4.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软弱乏力产生的影响。
近些年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四、对策及建议
1、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营造全社会都来重视和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浓厚氛围。
充分认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工程;是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积极应对挑战的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是涉及到千万家庭切身利益和数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民心工程、希望工程。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局面。
2、明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和思路。
根据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中央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主要任务是: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3、树立科学育人观、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为一体”的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成才观,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知行统一,言传身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切实改进教育方法。学校教育要坚持科学育人观,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把以德育人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帮助和引导家庭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提高科学育人的素质和能力,切实加强家庭教育。高度重视社会教育,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落实各级责任,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和体验教育活动。
4、净化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切实管好各类大众传媒,净化未成年人视听环境。
各类媒体要积极制作刊播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公益广告,电视台在晚上11点之前禁止播放渲染凶杀暴力的涉案影视剧。特别要重视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加强网络立法,引导网吧实行行业自律,完善省市县三级网吧管理平台,严格落实未成年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大力倡导青少年安全文明上网公约。依法治理通过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群发通信传播有害信息的违法行为。规范文化市场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以及各类含有诱发未成年违法犯罪和恐怖、残
忍等有害内容的游戏软件,及时查处宣扬色情、暴力的口袋书、画册、玩具和饰品。
5、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载体建设。
大力繁荣少儿文学艺术,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创作出版大批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未成年人读物和视听产品,积极培养一批少儿文艺骨干,大力加强各类文艺美育活动。加强中小学校人文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人文理念和人文品质。大力加强青少年宫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阵地建设,将专门的社会教育机构和队伍纳入教育事业序列管理,培养壮大社会教育机构的实力和能力,同时,推动社会各方参与青少年校外社会教育工作。积极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网页、专栏,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
6、积极开展对各类特殊未成年人的帮助和教育。
认真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积极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对违法犯罪和有不良习惯的未成年人,要落实帮教责任,帮助矫治纠偏。对农村贫困家庭、下岗职工子女、进城务工子女、流动人口子女以及孤、残未成年人要给大力帮扶,建立工作机制,形成帮扶体系,做到全面及时帮扶。
7、建立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纳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和改善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共青团、少先队、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建设,切实增加资金投入,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