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查报告:网络对未成年人成长影响
孩子是家庭的基石,孩子的未来决定了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否,所以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家长最关心的话题,网络的普及,让孩子学习方便的同时,也让孩子的身心受到了影响,那么绿色童年也就应运而生,这款软件功能强大,过滤不良网站、上网时间控制、上网记录保存、防卸载、保护视力等12项功能可以灵活设置,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让您的孩子健康成长!为更有效地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省妇联儿童部围绕网络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专题在全省开展调研,调查报告:网络对未成年人成长影响。在13市(地)城乡抽取2600名中小学生、1300名上网学生家长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学生问卷2122份、家长问卷1132份并汇总分析。主管领导于6月份带队赴哈尔滨、大兴安岭区县实地调研,并与专家、学生、教师、家长代表座谈。此外,还通过“儿童网络安全行”征文、走访心理咨询机构等途径了解了有关情况。小孩子上网的时候,一定要有家长引导,低龄的儿童一定要在家长陪同下上网。可以给孩子下载一些画图软件,识字软件,数学软件给他玩,这些资源凭借良好的影音效果和无可代替的互动功能,比起传统的书本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也更能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可谓学习娱乐两不误。一些家长可能没时间,也不懂得怎么往找这些资源,可以用百度搜索儿童浏览器,一般好的儿童浏览器都会收录许多各式的动画资源。同时可以使用绿色童年这个软件,来治理孩子的上网时间,游戏时间,控制孩子的上网,屏蔽不良的黄色信息,过滤垃圾内容,给孩子一个绿色的网络童年。
一、未成年人上网的基本情况
1、未成年人上网较为普遍调查发现,上网已成为未成年人成长历程中的普遍现象。此次问卷调查到的上网学生占了93.4%,女生比例略高于男生。在10至13岁之间开始上网的学生最为集中,占39.8%,仅有1%的学生在5、6岁时开始接触网络。学生上网已持续三、四年的占25%,还有25%的学生网龄已达5至10年,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网络对未成年人成长影响》。81.6%的同学每周至少可以上网一次,5.2%的学生可以每天上网。
2、未成年人上网较为理性调查显示,绝大部分未成年人上网较为清醒理智,认为自己喜欢上网但不迷恋的占54.2%,上网与否无所谓的占40.1%。47.7%、34.9%的家长也分别对自己孩子的上网行为做出了比较理智、上不上网无所谓的评价。未成年人上网时间在较为合理的范围之内,74.8%的学生能将上网时间限制在2小时以内,81.6%的学生能将上网频率控制为每周上网一次或只在周末定时定点上网,57.3%的家长也明确表示孩子上网时间一般在1至2小时之间。80%以上的学生对基本的网络道德有正确的熟悉。66.1%的学生表示不会在网上填写真实的个人和家庭成员资料。89.1%的学生表示不会向家长隐瞒自己上网的真实情况。88.8%的学生表示不会往见网友。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学校为未成年人学习使用互联网创设了基本条件,大部分未成年人在家庭限制控制孩子上网、学校中上网,家长和老师对未成年人上网也起到了一定的监视指导作用。55.2%的同学在家里上网,20.6%的同学在亲朋家上网。70.5%学生表示自己上网受到家长监视,70%的家长也认为自己的监管有一定效果。家长、老师等也较注意告知孩子上网注意事项,学生问卷显示,由家长告知孩子上网注意事项的占39.6%,由老师告知的占23.2%,亲戚告知占10.7%。
3、未成年人上网有成人监视指导
4、未成年人上网重要内容是游戏娱乐
5、未成年人出入网吧现象仍然存在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和孩子都认同上网已成为未成年人学习之余游戏娱乐的重要内容。与上网相关的内容是学生之间乐于交流探讨的话题,34.8%的学生还是由同学朋友教会上网。学生常浏览的网站类型依次是游戏类、教育学习类、娱乐时尚类,交友聊天类网站,比例分别是34.1%、18.2%、16.2%、13.6%,休闲娱乐的内容总计占了63.9%。调查还发现,男生更喜欢游戏类网站,比女生高出7.5个百分点,女生更常浏览娱乐时尚类网站,高于男生3个百分点,喜欢交友聊天类网站的男女生几乎各占一半。调查表明,还有13.1%的学生出入网吧,9.6%的学生只有到网吧才可以上网,3.5%的学生是在有别的上网条件的同时也常常到网吧上网,男同学占网吧上网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90%以上的学生往网吧是为了休闲娱乐,极少部分学生是由于学习需要到网吧上网。统计结果显示,在网吧玩游戏学生占了近一半,玩暴力刺激类游戏的学生最多,达70%以上。谈及上网吧的费用,60%的学生表示要使用平日零花钱,其他学生则要向家长要钱,或用自己的部分生活费和压岁钱来支付。家长不能一味拒绝孩子上网,但也不能放任孩子沉迷其中。专家指出:“网络生活不管有多精彩,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孩子在虚拟世界中聊得越多,生活中就聊得越少。”因此,戒除网瘾一定要有方法有技巧,专家指出,戒除网瘾,要和孩子多交流,用亲情教育指导,同时也要利用管理孩子上网的软件,如绿色童年,来帮助孩子纠正上网的不良习惯。专家解读:限制孩子上网然而孩子上网成瘾该怎么办?免费反黄软件专家推荐针对青少年上网的管理软件(如:可以很方便的管理孩子上网的专业软件:绿色童年,下载地址:)教唆未成年人砸车,自己负主要责任其实教育很简单健康平安过新年
第二篇: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影响的调查报告
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影响的调查报告 导语:在科技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时尚和潮流的象征,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大主题,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落。互联网构成的强大虚拟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正在逐渐增强,甚至已超过了真实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课题组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在市职教中心选取了2011级1—3班、机电1—2班,2012级1—4班、汽修1—3班共14个班级进行整体与抽样研究。第一步,首先对我校的所有确定的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第二步,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了抽样访谈。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并对结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对访谈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整理分析。
摘要: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大主题,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落。互联网构成的强大虚拟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正在逐渐增强,甚至已超过了真实社会对他们的影响。网络的全方位、超时空、互动性和隐蔽性为他们提供了难以抗拒的诱惑。上网既激活了他们的思想,同时又困扰着他们,使之产生不良的心理障碍,影响着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者,应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探索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
关键词:网络环境;未成年人;心理素质;调查报告
在科技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时尚和潮流的象征,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大主题,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落。互联网构成的强大虚拟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正在逐渐增强,甚至已超过了真实社会对他们的影响。
一、调查的时间、地点、方式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课题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在市职教中心选取了2011级1—3班、机电1—2班,2012级1—4班、汽修1—3班共14个班级进行整体与抽样研究。第一步,首先对我校的所有确定的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第二步,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了抽样访谈。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并对结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对访谈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整理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渴望接触网络
从整体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在调查对象中61.25%的学生对网络了解一点,94.08%的的学生都喜欢网络,77.24%的的学生接触网络时间都很短。这些数据说明学生对了解网络的渴望程度是很高的,他们很多都喜欢网络,但又只是了解的比较多,说明了目前网络对他们的实际影响不是太大,但存在着很大的隐患。他们不了解网络但都很想接触网络,如果他们一旦有了接触网络的条件,那么网络对他们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2.上网以娱乐为主
40.61%的学生在网上主要是看电影和听音乐,有11.26%的学生每周上网3次。67.42%的学生认为网络对他们的帮助有一点。说明了很多学生在网上其实主要是娱乐为主,真正对学习有帮助的不是很大。所以学校不提倡学生上网的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正确的。
3.多数在网吧上网
在上网的学生当中,有47.23%的学生都是在网吧上网,在家上网的比例不高,目前全国网吧的环境不是太好,管理也不规范,特别是我校周围的网吧,管理存在问题,虽然证件齐全,但跟一般意义上的黑网吧几乎没有多少区别。
4.反对网恋但自控能力差
80.99%的学生反对网恋,64.72%的学生认为网络的开放与青少年的某些犯罪有关,这一组数据来年,我们的学生对网络对他们影响方面认识还是比较理性的。10.04%的学生否因上网有逃课经历,实际比例还会更大一些。
三、原因分析
1.未成年人有这天然的自发的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
他们思维开阔,而网络的全方位、超时空、互动性和隐蔽性恰恰为他们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机会。上网既激活了他们的思想,同时又困扰着他们,使之产生不良的心理障碍,影响着身心的健康发展。他们心理不成熟、不稳定,正处于特殊的青春期,对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和游戏常常抱有好奇心,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沉溺其中。
2.未成年人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
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阻碍和困惑,和父母之间也缺乏交流,一些家庭中父母往往工作繁忙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感情交流,这往往是他们上网的初衷,一旦沉迷于网络就如陷入深深的泥潭。
3.学校的性教育滞后
现代未成年人由于生活水平提高,普遍存在着身体发育提前而心里发育滞后的情况。他们在生理生趋于成熟,性欲望与日俱增,但性心理极为不成熟,对性普遍存在神秘感,极易上网浏览黄色网站,参与不良游戏。
四、采取的措施
1.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
组织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学生、家长、教师从中可以了解长期沉迷于网络对身心健康、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造成较大的危害。从而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正确地使用网络。
2.及时发现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心理辅导
了解和分析其个性特征、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协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正确对待人际关系,提高适应环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健全人格,特别要增强自律性,增强情绪的稳定性。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力求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变传统灌输式德育为参与式德育,将教育内容由枯燥变为生动。为学生推荐优秀网站,在聊天室与BBS电子论坛的教学中,明确指出其利弊,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电子邮件中的垃圾邮件与不良信息邮件病毒,在信息下载过程中学会辨别信息真伪,使网上丰富的信息成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补充。
4.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教给学生心理调节的方法
虽然在现在的中职教育中,大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促进心理健康,但在不少学校,本该用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却成了可有可无的“副课”!
有的学校甚至干脆砍掉或者只是象征性地填在课表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荒漠化”状态。因此,首先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教给学生心理调节的方法。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孩子不懂得心理保健知识,更不知道自己平常遇到挫折焦虑该怎么办:因而教给学生起码的心理调节知识和方法,使学生正确对待各种心理烦恼是当务之急。
另外,还应针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反应,举办专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如《健康的心理是成才的基本条件》《增强承受能力,克服考试焦虑》《让良好行为化为习惯》《学会控制情绪,培养积极心态》《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等,以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或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等。针对学生的耐挫力差,在学生中开展挫折教育,讨论如何对待挫折,要让学生明白“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只有经过磨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要让学生走出自我的“怪圈”,除要找到真正的自我外,还要求必须付诸行动,让实践时时考验自己能否经得起挫折,能做几回还是最终胜利者。除此之外,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需个别指导分层指导,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5.建立心理档案,注重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中职生心理烦恼很多,有学习焦虑、挫折感,师生、长幼的交往障碍,自卑等种种问题。他们常常不肯把这些告诉同学和父母,更不敢告诉班主任,他们心中需要一位可信度高,而且亲切和蔼、更能为他分忧解愁的知心朋友。心理诊所的成立,则帮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些方面的工作包括,对每个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跟踪调查和回访等。
心理咨询主要是借助语言、文字,给咨询对象以启发与教育的过程,即教育者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疑惧,使学生在得到情感渲泄和净化的同时,让教师因势利导,促进学生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一些具有自私、自悲嫉妒、孤独等心理的学生,大多是在感到不受人们欢迎时,才丧失自信心,表现出心理缺陷的。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如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根据学生的实际,当面畅开心扉,摆问题,谈认识,以求得老师的疏导,从而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心理调试。另一种是进行间接咨询,如电话咨询、信件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不显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以避免尴尬情境,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校园网专栏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6.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课内与课外是个有机整体,应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主动投入,积极参与,从而感受时代的脉博,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以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学家断言,一生中从未发生过心理障碍的人是绝对没有的,只不过轻重有别,程度不同而己。由此,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兴趣小组(文学写作、美术、书法、棋类、集邮、舞蹈等)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还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增强合作意识;也能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开阔心境,理解别人,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疏导,进行注意力转移,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而导致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
结语:网络作为一种现代工具,它的产生发展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更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功用性是无法否定的,而中学生因网络而引发的众多问题给人们带
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这与中学生生理、心理的发育规律有关系,也与家庭、学校、社会的环境以及后天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禁网”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对中学生的网络行为要立足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教育及学校社会、家庭的大教育。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应付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
第三篇: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影响调查报告(写写帮推荐)
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影响调查报告
在科技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时尚和潮流的象征,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大主题,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落。互联网构成的强大虚拟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正在逐渐增强,甚至已超过了真实社会对他们的影响。
一、调查时间、地点、方法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课题组于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在我校选取了2007级1—3班、机电1—2班,2008级1—4班、汽修1—3班共14个班级进行整体与抽样研究。第一步,首先对我校的所有确定的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第二步,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了抽样访谈。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并对结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对访谈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整理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渴望接触网络
从整体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在调查对象中61.25%的学生对网络了解一点,94.08%的的学生都喜欢网络,77.24%的的学生接触网络时间都很短。这些数据说明学生对了解网络的渴望程度是很高的,他们很多都喜欢网络,但又只是了解的比较多,说明了目前网络对他们的实际影响不是太大,但存在着很大的隐患。他们不了解网络但都很想接触网络,如果他们一旦有了接触网络的条件,那么网络对他们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2.上网以娱乐为主
40.61%的学生在网上主要是看电影和听音乐,有11.26%的学生每周上网3次。67.42%的学生认为网络对他们的帮助有一点。说明了很多学生在网上其实主要是娱乐为主,真正对学习有帮助的不是很大。所以学校不提倡学生上网的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正确的。
3.多数在网吧上网
在上网的学生当中,有47.23%的学生都是在网吧上网,在家上网的比例不高,目前全国网吧的环境不是太好,管理也不规范,特别是我校周围的网吧,管理存在问题,虽然证件齐全,但跟一般意义上的黑网吧几乎没有多少区别。
4.反对网恋但自控能力差
80.99%的学生反对网恋,64.72%的学生认为网络的开放与青少年的某些犯罪有关,这一组数据来年,我们的学生对网络对他们影响方面认识还是比较理性的。10.04%的学生否因上网有逃课经历,实际比例还会更大一些。
三、原因分析
1.未成年人有这天然的自发的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
他们思维开阔,而网络的全方位、超时空、互动性和隐蔽性恰恰为他们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机会。上网既激活了他们的思想,同时又困扰着他们,使之产生不良的心理障碍,影响着身心的健康发展。他们心理不成熟、不稳定,正处于特殊的青春期,对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和游戏常常抱有好奇心,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沉溺其中。
2.未成年人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
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阻碍和困惑,和父母之间也缺乏交流,一些家庭中父母往往工作繁忙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感情交流,这往往是他们上网的初衷,一旦沉迷于网络就如陷入深深的泥潭。
3.学校的性教育滞后
现代未成年人由于生活水平提高,普遍存在着身体发育提前而心里发育滞后的情况。他们在生理生趋于成熟,性欲望与日俱增,但性心理极为不成熟,对性普遍存在神秘感,极易上网浏览黄色网站,参与不良游戏。
四、采取的措施
1.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
组织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学生、家长、教师从中可以了解长期沉迷于网络对身心健康、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造成较大的危害。从而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正确地使用网络。
2.及时发现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心理辅导
了解和分析其个性特征、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协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正确对待人际关系,提高适应环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健全人格,特别要增强自律性,增强情绪的稳定性。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力求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变传统灌输式德育为参与式德育,将教育内容由枯燥变为生动。为学生推荐优秀网站,在聊天室与BBS电子论坛的教学中,明确指出其利弊,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电子邮件中的垃圾邮件与不良信息邮件病毒,在信息下载过程中学会辨别信息真伪,使网上丰富的信息成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补充。
4.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教给学生心理调节的方法
虽然在现在的中职教育中,大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促进心理健康,但在不少学校,本该用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却成了可有可无的“副课”!有的学校甚至干脆砍掉或者只是象征性地填在课表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荒漠化”状态。因此,首先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教给学生心理调节的方法。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孩子不懂得心理保健知识,更
不知道自己平常遇到挫折焦虑该怎么办:因而教给学生起码的心理调节知识和方法,使学生正确对待各种心理烦恼是当务之急。
另外,还应针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反应,举办专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如《健康的心理是成才的基本条件》《增强承受能力,克服考试焦虑》《让良好行为化为习惯》《学会控制情绪,培养积极心态》《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等,以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或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等。针对学生的耐挫力差,在学生中开展挫折教育,讨论如何对待挫折,要让学生明白“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只有经过磨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要让学生走出自我的“怪圈”,除要找到真正的自我外,还要求必须付诸行动,让实践时时考验自己能否经得起挫折,能做几回还是最终胜利者。除此之外,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需个别指导分层指导,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5.建立心理档案,注重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中职生心理烦恼很多,有学习焦虑、挫折感,师生、长幼的交往障碍,自卑等种种问题。他们常常不肯把这些告诉同学和父母,更不敢告诉班主任,他们心中需要一位可信度高,而且亲切和蔼、更能为他分忧解愁的知心朋友。心理诊所的成立,则帮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些方面的工作包括,对每个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跟踪调查和回访等。
心理咨询主要是借助语言、文字,给咨询对象以启发与教育的过程,即教育者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疑惧,使学生在得到情感渲泄和净化的同时,让教师因势利导,促进学生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一些具有自私、自悲嫉妒、孤独等心理的学生,大多是在感到不受人们欢迎时,才丧失自信心,表现出心理缺陷的。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如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根据学生的实际,当面畅开心扉,摆问题,谈认识,以求得老师的疏导,从而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心理调试。另一种是进行间接咨询,如电话咨询、信件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不显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以避免尴尬情境,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校园网专栏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6.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课内与课外是个有机整体,应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主动投入,积极参与,从而感受时代的脉博,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以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学家断言,一生中从未发生过心理障碍的人是绝对没有的,只不过轻重有别,程度不同而己。由此,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兴趣小组(文学写作、美术、书法、棋类、集邮、舞蹈等)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还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增强合作意识;也能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开阔心境,理解别人,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疏导,进行注意力转移,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而导致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
第四篇:关于学校环境对未成年人成长影响的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了解成长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情况,振兴区关工委协同区教育局关工委在区属部分小学开展了学校环境对未成年人成长影响的调查。
一、调查范围、对象及方法
调查采取分专题、定学校,以问卷随机抽样调查形式为主,随机访谈、座谈会、网上调查等形式为辅的调查方法。振兴区属小学23所,本次调查选择了红房、站前、六纬路、永昌、二纬路等5所小学,占小学总数的21.7%。围绕调查主题,设计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生课业负担、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课等5个专题,发放问卷2 893份,其中,学生问卷2 793份,教师问卷100份。各专题都相应进行了随访活动,对生生关系、学生课业减负、校园文化等专题进行调查,组织召开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和教师座谈会3次,开展网上调查1次,调查工作历时3个月时间。
二、调查结果及情况分析
1.师生关系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我们共发放了200份学生问卷和30份教师问卷,对当前师生状况满意的学生数185人,占问卷总数的92.5%,教师数25人,占问卷总数的83.3%;认为不满意的学生数2人,占问卷总数的1%;认为一般的教师5人,占问卷总数的16.7%。大家对当前的师生关系状况总体是满意的,认为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学负担超载、心理压力过重、感情交流困难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欠当。老师和“问题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待缩短,70.2%的学生喜欢“朋友式的老师”,而老师认为“教师犯错误时也应当说声对不起”的只有43.5%。不少学生认为老师有明显喜欢和偏袒成绩好学生的情况。学生在回答“老师对待优生差生一视同仁吗”问题时,选择一视同仁的占问卷总数的61%。
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出于职业上的考虑,对用功的学生和能够按要求去做的学生比较喜欢和偏爱,使得另一部分学生的向师性心理得不到满足。二是教师和学生以“一”对“多”的关系,增加了老师全面了解学生的难度,进而影响因材施教方法的实施,一些学生产生了消极情绪。三是小学生的不成熟性决定了有的学生容易违纪,容易对老师产生误解,难以约束自己的行为。四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配合得不好。
2.生生关系的现状及班集体对学生关系的影响
问卷调查发出300份,随机访谈学生10多位,同时做了网上调查。学生与班集体关系融洽的占78.5%,与同桌关系融洽的占91%,与异性同学关系融洽的占26%。回答“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你与全班同学的关系”,大部分同学选择“友好相处”、“纯真友谊”和“你尊重我,我尊重你”等。学生气质类型与交往关系能力方面,各种类型学生对友情都有渴望和要求,其中外向型气质的学生最高,占被调查者的2/5。班集体对同学的交往影响方面,班集体较好、较团结的,学生关系一般都较融洽,交往的积极性也较高,而班集体松散、较差的,学生情绪相对低落,交友的积极性也不高。
对“好学生”的理解,学生和老师存在着差距。老师从管理者角度出发,认为“好学生”应该听话,遵从师训,成绩优秀。受学生们欢迎的“好同学”有两类,一类是成绩拔尖,性格随和,与人为善的同学。一类是学习成绩平平,但聪明、好动、风趣、乐于助人,在班里有一定号召力的学生。调查表明:现在的孩子比较重视与同龄朋友的交往,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性逐渐降低,遇到问题首先愿意与同龄的朋友交谈,把朋友作为倾诉对象。
3.学生课业负担情况和原因
调查发放学生问卷882份,教师问卷57份,召开座谈会1次,访谈教师、学生、家长10多人。大家对现在小学生课业负担超重问题基本形成共识:一是学生在校时间长,少数教师采取提前到校、推迟放学的方法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二是学生课业减负的家庭压力太重,学生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还要做家长购买的课外补充习题书,或参加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提高班等,学生身心疲惫不堪;三是教辅资料泛滥成灾,小学生书包过重仍然是一个突出问题;四是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能力不适应课改压力,习惯“填鸭式”教学方法,缺少“教育智慧”。
学生课业负担超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社会上对考试状元和考名牌大学的宣传此起彼伏,升学竞争愈演愈烈。二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惜花大量金钱为子女找家教、买资料、上培训班,学生负担沉重。三是社会和家长仍以升学率评价学校,使得学校在减负等问题上态度暧昧,不敢迈开步子。四是学生承担着太多的压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使素质教育、因材施教成为空中楼阁。
4.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调查范围定为五、六年级学生,发放问卷211份,对教师作随机采访。97%的学生对学校的环境建设是满意的,但也提出希望学校环境建设更富儿童情调的建议,40.7%的学生在问卷中要求学校在环境建设方面“增加我们自己的作品”。根据问卷、座谈和随访结果,大家普遍认为校园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制度文化建设尚待完善。二是鼓号队、秧歌队、体育队、管乐队、文学社等校园社团学生多为被迫参加,学生喜欢的兴趣小组活动项目少,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三是活动开展、文化建设全员性不够,活动仅限于在少数学生中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资金,学校捉襟见肘。
5.小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
调查共发放问卷1 200份,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小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和心理状态设计问题。据统计,92%的学生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32%的学生喜欢参加游戏式的实践活动,35%的学生喜欢参加服务类活动,30%的学生喜欢参加文娱类、读书类的社会活动。高年级有56%的学生、低年级有48%的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丰富课余生活。32%的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了解社会,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12%的同学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自己变得更有自信。
关于深入组织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调查认为:一是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二是活动形式上要充分考虑符合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征;三是活动组织上既不能放任,又要大胆放手,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老师要尽力指导。
三、工作建议
1.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宣传工作。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必须努力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把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开展素质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更是全民的事,是全社会的责任。要用科学发展的人才观统领素质教育,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取得实效。
2.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是学生发展的领路人,“师爱”是学生生理发育、心理发展不可缺少的“阳光雨露”。学校要取消大班制,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保证老师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3.大力营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把素质教育贯穿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个阶段。
4、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经费列入教育经费计划,使学校有资金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第五篇: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
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
栾应山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游戏不仅被电子化,而且被网络化了。网络和电子游戏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青少年人由于社会认知的不足和自我防护意识的缺乏,受到的影响也最为严重。青少年沉湎于游戏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不仅会引发违法犯罪,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受到的伤害更不容低估。网络游戏的内容情节和背景信息反映出制造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制造国的文化特征。有调查统计数字表明,49%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玩电子游戏,27%的家长对孩子玩游戏不管,14.7%的家长不知道孩子去过“网吧”,而有54%的中小学生对家长隐瞒自己玩游戏的真实情况。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他们本来就比较缺乏与他人沟通的机会,如果再沉迷于网络游戏,就会使他们更加缺乏人际交流,产生自闭倾向,甚至会患上“电脑自闭症”。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直接导致心理障碍。
全国政协委员朱尔澄近日向记者披露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约有20余万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随着网吧管理条例的实施,学生在家里玩游戏的比例急剧上升,平均一次持续玩5小时以上的占72.9%,青少年沉湎于网络游戏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这份《关于电子游戏与未成年人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是朱尔澄委员与北京师范大学沈绮云教授、王铟副教授等有关专家历时半年完成的。调查表明,未成年人喜欢的游戏类型依次为:角色扮演类、第一人称射击类、冒险类、赛车类、智力类,他们经常玩的游戏有美国的《反恐精英》、韩国的《传奇》、台湾的《大富翁》、日本的《生化危机》等。这些游戏都是让参与者身临其境,在虚拟社会漫长的体验过程中获得升级,获得成就感,从而越玩越想玩,直到难以自拔。朱尔澄委员认为,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分,未成年人长期玩飚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他们模糊了道德认知,淡化了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一旦形成了这种错误观点,他们便会不择手段,欺诈、偷盗甚至对他人施暴的事,就不但会在网上而且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目前,因为玩电子游戏而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问题正逐渐增多.主持这项调研的沈绮云教授认为,游戏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对大众生活与文化时尚具有很大影响,居于市场主导的国外游戏产品,必然带有各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色彩,势必对我国未成年人产生影响,这也是网络文化入侵的一种表现。调查还发现,70%的家庭拥有电脑,但30%家庭的父母不会使用电脑,也不会上网。近一半的家长不知道孩子在玩网络游戏,54%的中学生对家长隐瞒真实情况。
在《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实施以后,被调查者中,82.5%中学生在家里玩游戏,其次才是上网吧,还有一些学生到亲朋好友家上网玩。但事实上。由于在家中 1
玩游戏会受到家里人的种种束缚,有些中学生更喜欢在网吧中无拘无束地享受在网游中所得到的乐趣。这就为网吧提供了市场商机,未成年人成了主要的消费对象。对于这些中学生来说,只要网吧机子速度快,能够更好地游戏,那网吧的环境就可以忽略。网吧老板根本不屑于去改善网吧的环境,而是整天想着怎样与有关部门做斗争,好从未成年人身上得到更大的利润。网吧的环境日趋恶化,然而网吧的生意却越做越好,网吧里的未成年人也越来越多。这对沉迷于网络游戏中的未成年人是一种莫大的放纵,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一些学生是拿着父母给他们的饭钱去泡网吧,他们饿着肚子,有时甚至夜不归宿或连续几天不回家,伤害了他们自己的健康,也伤害了父母的心,辜负了父母的养育之情。
为何我们在这里讲的是“未成年”呢,因为大致来说,网游带来的坏处只要还是针对于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最大的,由于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很容易被网络游戏所诱惑,而沉迷其中,荒废学业,即使是已满18岁的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也不少,这也是家长反对未成年子女玩网络游戏的最大原因。一旦玩网络游戏,很容易就上瘾,对于有些自制力较弱的学生则会影响学业;而一些暴力打斗的、不健康网游甚至会使未成年玩家产生暴力倾向,并诱发犯罪。网络游戏大多可以组建帮会门派一类的组织,不少玩家不仅是在游戏中拉帮结派,在现实社会中这些玩家同样也结成帮派。未成年玩家很容易就将虚拟世界里的恩怨带到现实社会中,而且目前不少网络游戏都宣扬暴力,因此网络游戏玩家在现实中斗殴的事情屡见不鲜。总体来说,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是相当大的,轻则影响学业,重则会导致未成年人犯罪。总的说来,这样也挺容易理解。当未成年人没有经济来源的时候,因为迷恋网游而又不得不去为了支付享受游戏的钱的时候,他们就不得不做出一些让人所不容的事来,当然指的是那种瘾重的人。而相对来说,作为有着职业的成年人来说,可供用来挥霍在网游上的钱相应的比较多,毕竟属于生产者,加上世界观与人生观都趋于成熟,知道自我控制,所以发生的一些悲剧几乎就近似于零。其实,很多网络游戏都是以成年人为标准来制作的,然而他们却忽视了未成年人的接受游戏,有些游戏甚至制作得可以使成年人为之倾心,更何况是缺乏自制力的未成年人呢?
那么我们到底要不要禁止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呢?从一方面来说,作为一种娱乐产物,网游肯定不可避免血腥、刺激的因素在这里,如同电影一样,如果没有一些打斗或是恐怖或是情色一样的元素在里面,相信又有多少人会去观赏呢?人都是有好奇心的,所以如果网游被一些心智不坚定的孩子们长期去玩耍,难免会诱发心内心里潜在的暴力倾向,而引发种种不同的悲剧的产生。荀子说过:人性本恶。但为什么人能称其为人,就是他有理智去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去做出本性里所隐藏的恶的方面的事情。同理,让一个孩子长时间接触一种暴力的东西,最后的结果也会不言而喻。所以到底国家要不要禁止网游在未成年人中普及,现在看来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现在国家的做法显然并没有制止未成年人进入网游,毕竟运营公司所缴纳的每年的大额数目的税收,还让国家一时半会还无法排斥占了网游用户市场半数的未成年人。如果说禁止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那么网络游戏公司将失去一批忠实的拥
护者,他们的市场经济也会受到相应的打击,且也不可能彻底地有效地做到禁止。
如果不能禁止,那能否有效地减少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呢?针对未成年人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并对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制定《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让未成年人无法依赖长时间的在线来获得游戏内个人能力的增长,报偿值的增加,有效控制未成年人使用者的在线时间,改变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游戏习惯。从今年的7月开始全面执行,玩家们想要5。6个小时不吃不喝的玩,恐怕将难以实现。那么防沉迷系统真的能够有效的控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吗?我们有调查过一些同学以及一些网络游戏公司的相关看法。一些同学认为,他们玩的网络游戏比较多,当面对防沉迷系统时,他们可以先玩一个游戏到3小时,再去玩别的游戏,也可以在同一个游戏中同时转战几个帐号来对付。这样仅仅对他造成一些麻烦,并不能根本的解除问题,相反,同时玩几个游戏或同时玩几个帐号只会让其更加沉迷。如果帐号采取实名制的话,他也可以跟成年人购买帐号。而一些网络公司则从其自身利益去考虑,他们担心的是他们这些忠实玩家会舍弃公服,而转战私服,本来私服对于游戏公司来说就是一种侵权的行为,当严厉打击,但一旦防沉迷系统出台,这些忠实玩家可能去玩私服,原因是私服不受防沉迷系统的限制,且在原版的基础上,更好上手,更加容易,更加刺激。所以在笔者看来,防沉迷系统只能片面上的消除网络游戏在未成年人的生活中的泛滥,却无法根本上的有效打击该不良现象,最终也只能流于形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