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0293 城市生态学(江苏自考大纲)
高纲1168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0293
城市生态学
南京林业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在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制;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其任务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地学习城市生态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城市环境下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规律,掌握城市生态学各研究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林业等提供生态学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材内容共分为九章。在简洁了解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采取理论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形态与功能、城市人口、生态环境、城市灾害及其预防、城市景观生态及其空间结构、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生态学原理的社会应用等方面,全面论述了城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其重要意义。通过本书的学习,要求应考者对城市生态学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了解,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城市生态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及与生态系统有关的基本知识;
2、掌握城市生态系统、城市人口、城市环境、城市灾害及其预防、城市景观生态等研究领域的基本知识;
3、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城市生态学是城市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学科,也是人类学、生态学的学科分支,它是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结合城市学、人类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同时为城市生态规划、建设、调控提供生态学的理论支持。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绪论
(一)课程内容
1、城市生态学的概念;
2、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3、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与研究方法。
(二)学习要求
掌握城市生态学的概念与发展简史,了解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与研究方法,从而认识城市生态学这门课程的基本概貌。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城市生态学、生态位、城市生态位、环境承载力、系统等概念。
2、掌握:生态位原理、食物网原理、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系统研究思路。
3、熟练掌握: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和体现、环境承载力原理、系统的特征。
第二章
生态系统基础理论
(一)课程内容
1、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3、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4、生态系统平衡及其意义。
(二)学习要求
掌握生态系统有关的基本知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能量流动、初级生产、总初级生产、净初级生产、生物量、次级生产、生态效率、食物链、营养级、流通率、周转时间、周转率、拮抗作用、协同作用、叠加作用、增强作用、净化作用、限制因子、最低量定律、耐受性定律、生态幅、生态平衡等概念。
2、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百分之十定律、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联系与区别、物质循环的类型及特点、如何理解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
3、熟练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各成分的功能、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第三章
城市生态系统
(一)课程内容
1、城市、城市系统及城市生态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
3、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主要特点;
4、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二)学习要求
充分了解城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同异,了解城市出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城市、城市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生物生产、物质生产、非物质生产、能源结构等概念。
2、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八大公害事件”。
3、熟练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
第四章
城市人口
(一)课程内容
1、城市化与城市人口概念;
2、城市人口的基本特征;
3、城市人口的分类;
4、城市人口动态;
5、城市流动人口和人口迁居;
6、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相互关系分析。
(二)学习要求
充分了解人口的发展规律及人口与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数量、城市人口结构、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城市人口性比、城市人口密度、城市人口过密化、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城市人口承载力、城市流动人口、城市人口迁居等概念。
2、掌握:城市化、城市人口的概念;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的类型;人口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城市人口的分布格局;城市人口的分类、指数增长模型、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3、熟练掌握:中国城市人口迁居的基本原理、中国城市人口迁居的主要特点。
第五章
城市环境
(一)课程内容
1、城市地质;
2、城市大气环境;
3、城市气候环境;
4、城市水环境;
5、城市噪声环境;
6、城市土壤环境;
7、城市植被;
8、城市动物;
9、城市环境与居民健康及经济益损分析。
(二)学习要求
充分掌握城市环境各要素的特点,这些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掌握如何解决城市生态环境所出现的问题。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均质层、大气污染、空气污染源、降尘、飘尘、酸雨、城市气候、城市覆盖层、城市边界层、市尾烟气层、城市热岛效应、污染系数、城市水环境、城市水资源、城市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噪声、噪声管理、城市植被、自然植被、半自然植被、人工植被、人工林、人工灌丛、人工草地等概念。
2、掌握:人类及其他生物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城市建设用地的工程地质类型、主要的气态污染物、中国城市空气污染的特点、城市气候的形成原因、逆温的形成原因、城市水环境系统的特点、城市与过境水的相互关系、城市噪声的来源、城市植被的分类、城市动物不同于自然环境动物的特性。
3、熟练掌握:中国酸雨的主要特点、城市气候的主要表现、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条件、中国风向类型及特点、城市对城区和下风方向增加降水量的影响机制、城市植被的特征、城市植被的功能。
第六章
城市灾害及其防治
(一)课程内容
1、城市地质灾害;
2、城市火灾及其防治;
3、城市洪涝灾害及其防治;
4、其他灾害。
(二)学习要求
了解城市所发生的灾害的特点和掌握预防灾害的方法及在危险中如何处理由灾害带来的问题。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城市灾害、地质灾害等概念。
2、掌握:城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城市火灾的预防措施、传染病出现的主要因素。
3、熟练掌握:城市化对雨洪水汇流过程的影响因素。
第七章
城市景观生态
(一)课程内容
1、城市景观的概念;
2、城市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
3、景观多样性与城市景观异质性;
4、城市景观的演变;
5、城市景观规划。
(二)学习要求
充分理解景观生态学的含义,形成宏观的思维方式,用景观尺度来思考城市生态学的问题,掌握城市景观规划的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景观、城市景观、景观要素、斑块、走廊、本底、狭点、结点、景观多样性、环境敏感区、人文景观等概念。
2、掌握:斑块的类型及形成原因、走廊的作用及性质、城市景观要素的特点、景观多样性的描述性指标、城市景观异质性的表现、街道或廊道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熟练掌握: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本底的判断标准、城市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
第八章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一)课程内容
1、城市环境质量评价;
2、城市环境规划;
3、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习要求
掌握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城市环境规划的方法,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城市持续发展、大陆度等概念。
2、掌握: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格林大气污染综合指数、城市持续发展的主要表现。
3、熟练掌握: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步骤、城市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第九章
城市与社区的发展
(本章内容不做考核要求)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
在大纲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领会”、“掌握”、“熟练掌握”等三个能力层次的要求,它们的含义是:
1、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记忆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林归和理解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作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2、掌握:要求应考者掌握有关的知识点,正确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的原理、方法步骤等。
3、熟练掌握:要求应考者必须掌握的课程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知识点。
(二)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城市生态学》(第二版),杨小波、吴庆书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6年。
(三)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程,综合性强、内容多、难度大,应考者在自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前,应仔细阅读课程大纲的第一部分,了解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熟悉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及本课程与有关课程的联系,使以后的学习紧紧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
2、在阅读某一章教材内容前,应先认真阅读大纲中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
3、阅读教材时,应根据大纲要求,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须牢固掌握,在阅读中遇到个别细节问题不清楚,在不影响继续学习的前提下,可暂时搁置。
4、学完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后,应认真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一过程可有效地帮助自学者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所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层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
2、对应考者进行辅导时,应以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考试大纲脱节。
3、辅导时应对应考者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应考者“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提出问题,依靠自己学懂”的学习方法。
4、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辅导时应指导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要帮助应考者对课程内容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对应考者提出的问题,应以启发引导为主。
5、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应考者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判断和解决问题。
6、要使应考者了解试题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五)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条细目都是考试的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领会”20%,“掌握”40%,“熟练掌握”为40%。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各份试卷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3:3:2。
4、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五种类型(见附录题型举例)。
5、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如: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称为(B)
A.凝结核效应
B.热岛效应
C.阻障效应
D.温室效应
二、填空题
如:中国城市大气污染是以二氧化硫、颗粒物质为代表的 煤烟 污染。
三、名词解释
如:人口城市化:是指城乡人口迁移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步提高的单向动态过程。
四、简答题
如: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五、论述题
如:试述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在能量流动方面的区别。
(1)在能量使用上: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类型主要集中于系统内各生物物种间所进行的动态过程,反映杂生物的新陈代谢中;而城市生态系统由于技术发展,大部分的能量是在非生物之间的变换和流转,反映在人力制造的各种机械设备的运行过程之中,并随着城市的发展,能量、物资供应地区越来越大。
(2)在传递方式上,自然生态系统主要通过食物网传递能量;而城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方式要比自然生态系统多,可通过农业部门、采掘部门、能源生产部门、运输部门等传递能量。
(3)在能量流动运行机制上,自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自为的、天然的;而城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以人工为主。
(4)在能量生产和消费活动过程中,城市生态系统有一部分能量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使城市遭到污染。
第二篇:江苏自考-05962招聘管理大纲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5962招聘管理
南京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第一章 招聘管理导论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1.招聘管理的概念,就是对组织所需的人力资源展开招募、选拔、录用、评估等一系列活动,并加以计划、组织、指挥与控制,系统化和科学化管理,借以保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员工队伍,满足组织发展的需要
2.招聘管理内容:招募、甄选、录用、评估四个阶段组成。
3.招聘管理作用;1.可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降低员工流失率
2.可以减少员工培训负担
3.会增加团队工作士气
4.会减少劳动纠纷的发生率
5.会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
4招聘管理的原则;1.合法性原则2.公平竞争原则3.公开原则4.真实性原则5.全面性原则6.合适性原则7.效益原则8.内外兼顾原则
职能:“吸铁石、蓄水池、补养器、调节器”1.吸引人才2.储备人才3.补充人才4.调节人才
5.人力资本,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行为的生产潜能
6.社会资本,是指组织中人与人强烈的、善良的、可信的和合作的关系产生的生产潜能。
2、领会:组织内部环境和法律环境对招聘管理工作的影响。
组织内部环境影响招聘管理的因素主要有:组织战略、组织经营状况、组织管理水平和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等诸多因素。
法律环境对招聘管理工作的影响:
3、应用:
招聘管理发展的新趋势:1.人力资源管理成为新方向2.知识型管理和建立学习型组织成为新亮点3.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成为关注点4.对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进行运用与开发成为重点5.文化管理成为一项重要内容
经济环境对招聘管理工作的影响:经济制度、经济发展周期(附加性劳动力假说、悲观性劳动力假说)、国家的经济政策(宏观、微观经济政策)
社会环境对招聘管理工作的影响: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革命
第二章 招聘管理流程与策划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识记:
1.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流程:1.准备阶段2.招募阶段3.选择阶段 4.录用评估阶段
2.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是一种战略规划,着眼于为未来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先准备人力,持续和系统地分析企业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并开发制定出与企业组织长期效益相适应的人事政策的过程。
3.意义:1.便于高层管理者加深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2.便于管理层采取措施降低劳动力成本3.便于企业有充裕的时间来发现人才4.未来发展计划中有更多机会
雇佣妇女和少数群体5.经理们的培养工作可以得到更好的规划
4.人力资源规划两个层次的具体内容。
1.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指导思想)2.具体的人力资源业务规划(展开与具体化)
2、领会:了解招聘对象的素质及其素质分析:能力、人格、理念、健康
人力资源规划与招聘策划的关系。
3、应用:
1@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和程序;
内容:
1、人力资源总体规划
2、岗位编制规划
3、人员档案归类
4、人力资源供求平衡规划
5、人员晋升规划
6、人员招聘补充规划
7、培训开发规划
8、工资规划
9、薪酬福利规划
10、人力资源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11、人力资源预算
程序:1.企业战略及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2、人力资源盘点
3、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4、人力资源规划策略的制定
2@人力资源供求预测的具体方法:
1、德尔菲法
2、经验预测法
3、工作负荷法
4、比率分析法
5、趋势分析法
6、回归分析预测法
3@企业外部人力资源供给的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2、各种政策、法律、法规因素
3、某些人力资源的生成数量
预测的方法:
1、查阅现有资料
2、直接调查有关信息
3、对雇员和应聘人员的分析 4@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的预测的方法:
1、技术调查法
2、内部员工流动可能性矩阵图
3、马科夫转换矩阵
第三章 招聘渠道的设计
1、识记:
1@ 内部招聘含义:在单位出现职业空缺后,从单位内部选择合适的人来填补这个位置
渠道:利用信息管理系统、主管推荐、内部竞聘
2@ 外部招聘的含义:亦称社会招聘
渠道:雇员推荐、求职者自荐、招聘广告、校园招聘、网络招聘、中介猎头招聘。
2、领会:校园招聘的意义、形式、流程、优缺点和特征;
网络招聘的含义和优缺点;猎头行业开展业务的步骤、发展趋势。
3、应用:有效实施网络招聘的策略。
第四章 笔试与面试技术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笔试是指一种常用的考核方法,它是用人单位采用书面形式对求职者所掌握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等综合素质进行的考察和评估
面试是指在一种特定场景下面对面的交谈与观察为主要手段的甄选技术,是由表及里的测评应试者有关素质的方法。
面试中的STAR原则:(背景、目标、行为、结果)
2、领会:笔试的种类:
1、测验式的笔试
2、专业知识考试
3、论文笔试
4、作文笔试
5、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
笔试的准备:
1、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2、知识准备
笔试的技巧:
1、计划周全
2、方法得当
3、答题的技巧 4.大学生招聘中的笔试组织面试的具体类型:
1、定型式面试
2、结构型面试
3、非定型式面试
4、系列式面试
5、陪审团式面试
6、压力式面试
面试的特点:
1、对象的单一性
2、内容的灵活性
3、信息的复合性
4、交流的直接性和互动性
5、判断的直觉性
第五章 心理测验与评价中心技术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心理测验主要是通过对人的一组可观测的样本行为,进行有系统的测量,来推论人的心理特点。
能力倾向测验的功能分类:
1、诊断功能
2、预测功能;
人格测验就是用业已标准化的测验工具,引发受测者陈述自己的看法,然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研究分析,从而对人的素质特征进行测量与评价的一种心理测验方法。
其种类:
1、问卷法
2、投射法
评价中心及各方法的含义;评价中心法的优缺点。
2、领会:心理测验的基本特点:
1、是个体行为的测量
2、是对代表性行为样本的测量
3、和行为样组不一定是真实行为,往往是概括化了的反应
4、是一种标准化了的测验
5、是一种力求客观化的测量手段
6、一般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一般能力测验的基本内容:
1、判断推理能力测评
2、思维能力测评
3、创造力或创新能力测试
4、社会能力测评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优点(6点)和特点(5点)。P1753、应用:评价中心法在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评价中心是一种将不同的素质测评方法相互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人员素质测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潜能测评、选拔与培训活动中。评价中心要 有效,必须做到多种评价方法结合使用,所以对评价员的要求较高,评价员必须接受培训。同时也要注意对运行中的评价中心实行质量管理,加强对评价差别的控制与调整。
第六章 人员甄选与录用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1@人员素质测评的含义是指、指标、基本原理;
2@录用程序的流程;分为背景调查核实、体检和签订劳动合同三个环节
3@背景核查的含义;通常是用人单位通过第三者对应聘者的情况进行了解和验证。4@劳动合同的含义,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协议,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形成劳动关系的基本形式。主要内容:
1、劳动关系主体
2、劳动合同客体
3、劳动合同的权利和义务
5@实习期是针对在校学生而言的,指学生在校期间,到单位的具体岗位上参与实践工
作的过程,其目的是为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和更好地理解科学文化知识。
2、领会:
人员甄选的作用:
1、甄选是增强组织竞争力的基础
2、是提高招聘效益的关键
3、是避免或降低劳动纠纷的前提
人员甄选的原则:
1、因事择人原则
2、入职匹配原则
3、用人所长原则
4、德才兼备原则 ;
体检的意义。
3、应用:背景核查的主要流程、应注意的问题;劳动合同的签订。
第七章 招聘评估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招聘评估的含义,通过对录用员工的绩效、实际能力、工作潜力的评估即通过录用员工质量的评估,检验招聘方法的有效性,有利于招聘方法的改进。
招聘评估标准、1、有效性
2、可靠性
3、客观性
招聘评估的作用;
1、有利于为组织节省开支
2、录用员工数量的评估是检验招聘工作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3、是检验招聘的工作成果与方法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4、信度评估与效度评估是对招聘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甄选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进行的检验
录用人员数量评估;
招聘核算是指对招聘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度量、审计、计算、记录等的总称。
2、领会:
测试结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分析。
3、应用:
招聘评估的工作标准及方法;
招聘测评信度和效度的含义和类型。、信度是指人员测评与选拔结果的准确性或一致性的程度
分类: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在一致性信度、评分者信度。
测评效度是指测评结果对所测素质反映的真实程度。
分类:内容效度分析、结构效度分析、关联效度的分析
第八章 公职人员的招聘管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公职人员甄选的意义:
1、保证组织得到高额的回报
2、降低公职人员的辞退率与辞职率
3、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公职人员考试录用的意义:
1、提高部门工作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环节和训练,在未来为部门构建一支精良的工作人员队伍
2、提高部门工作效率的前提。
3。、有利于激励人们积极努力、奋发向上、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公职人员考试录用的原则:
1、公开原则
2、平等原则
3、竞争原则
4、择优原则
公职人员考试录用的范围、公职人员考试录用种类:
1、公开竞争性考试
2、非公开竞争性考试
公职人员考试录用程序:
1、发布招考公告
2、对报考者进行资格审查
3、举行公开考试
4、对考试合格者进行录用考核
5、录用
2、领会:
公职人员招募前的准备:
1、获取标准的确定
2、关键胜任力因素分析
人员招募的方法与渠道:
1、发布广告
2、中介机构法
3、上门招募法
4、熟人推荐法
5、接受转业军人
人员甄选的方法和技术:
1、笔试
2、面试
3、情景模拟
4、心里测试
考试录用的机关;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的主管机关是国务院人事部门和升级政府人事部门,市级以下政府人事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工作部门
西方各国政府考录机关的发展趋势。
1、考试机关由分散走向统一,由临时性机构转为常设性机构
2、单独设立考试机构
3、独立行使考试权利
4、逐渐下放考试权利
5、用人单位参与公务员的招考工作
第九章 招聘管理制度范例
(本章内容不做考核要求)
附录: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如: 参与招聘管理的人员应力争用最小的成本招聘到最适合组织的人员,这体现了招聘管理中的()
A.合法性原则B.效益原则C.内外兼顾原则D.合适性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公文筐测验的基本特点为()
A.灵活性 B.平等性C.直接性 D.培训性E.预测性
三、填空题
招聘管理的组成阶段包括招募、甄选、录用和________。
四、名词解释
如: 招聘管理
五、简答题
如:简述心理测验的基本特点。
六、论述题
如:试结合实际分析劳动合同签订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篇:(江苏自考)27005商务日语大纲
高纲0691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700
5商务日语
山东考委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强,我国与日本之间的经济、商贸等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尤其加入WTO后,对从事经贸工作人员在专业水平、法律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等方面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程是以实施厚基础、宽口径、跨文化、强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瞄准市场,在培养学生对日语技能和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商务专业知识的应用,以及学生在商务场景中的实践能力,其作用在于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拓宽知识面,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贸易方式,培养新时期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以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课程的目标和要求
通过对新编商务日语综合教程的学习,以日文形式掌握一些国际贸易知识、相关法律知识、商务文件处理知识、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和涉外礼节规定、口译训练等综合性商务日语知识。从而加强和提高在日资企业中工作或其交往的业务能力。
三、学习内容及要求
第一课 WTO加盟と国際貿易方式
学习目标与要求:用正文前短评了解日本就职观念、礼仪;通过正文学习相关WTO知识及国际贸易方式。要求熟记目前常用的国际贸易形式。
1、コラム:相手変われど主変わらず
2、WTO加盟と国際貿易方式
第二课 貿易手順、ビジネス文書の種類·形式と挨拶文書作成要領
学习目标与要求:用正文前短评了解印章在日本的用途;通过正文掌握商务文件种类、形式和寒暄文书写作要领。
1、コラム:サインと印鑑
2、貿易手順、ビジネス文書の種類·形式と挨拶文書作成要領
3、例文
第三课 パートナー探し
学习目标与要求:用正文前短评了解名片在日本商务活动中的重要;通过正文掌握征求合作伙伴宗旨与介绍信、推荐信写作要领。
1、コラム:便利な名刺
2、パートナー探しの要旨と紹介·推薦文書作成要領
3、例文
第四课 取引促進のためのインビテーション
学习目标与要求:学习邀请活动中的礼仪;掌握商务访问活动用的请柬、邀请函的写法。
1、コラム:招待状をもらったら
2、商務訪問要旨と招待状·招聘状作成要領
3、例文
第五课 カタログとサンプル送付
学习目标与要求:借助短文更进一步了解日本社会;通过正文掌握商务委托、建议的写作要领。
1、コラム:出る杭はうたえる
2、依頼要旨と依頼文章作成要領
3、例文
第六课 引き合い
学习目标与要求:借助短文更进一步了解日本社会;通过正文掌握询盘及照会文书写作。
1、コラム:他山の石
2、引合要旨と照会文章作成要領
3、例文
第七课 ファーム·オファー
学习目标与要求:借助短文了解日本社会习俗、交往习惯等;通过正文掌握报盘及答复文书的写作。
1、コラム:沈黙は金
2、オファーの要旨と回答文章作成要領
3、例文
第八课 カウンター·オファーとファーム·ピット
学习目标与要求:借助短文了解如果想与日本人缔结贸易关系必须花时间去了解他们的做法并耐心与之交往;通过正文学习上午交涉概要,掌握交涉文书写作要领。
1、コラム:短気は損気
2、取引交渉要旨と交渉文章作成要領
3、例文
第九课 オーダー
学习目标与要求:通过本课短文了解日本公司职员、临时工工资及税收基本情况;通过正文掌握订货概要与订货单写作要领。
1、コラム:商いは牛のよだれ
2、オーダー要旨とオーダー文章作成要領
3、例文
第十课 契約
学习目标与要求:理解“签约要慢、履行要迅速”的商务行为习惯;掌握合同及合同制作要领。
1、コラム:約束は遅く履行は速くなせ
2、契約要旨と契約書作成要領
3、例文
第十一课 決済
学习目标与要求:通过本课短文了解日本公司职员交往习惯;掌握结算和结算方式。
1、コラム:借りるときの地蔵顔
2、決済要旨と決済方式
3、例文
第十二课 L/C 学习目标与要求:本课重点放在信用证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要求学生掌握信用证结算要领。
1、コラム:何事も縁
2、L/C要旨とL/C決済要領
3、例文
第十三课 運送と納期
学习目标与要求:了解日本公司组织结构以增强跨文化意识;掌握运输、交货概要及停止文书和变更通知文书写作要领。
1、コラム:三人寄れば文殊の知恵
2、運送·納期要旨と通知·変更文章作成要領
3、例文
第十四课 包装
学习目标与要求:从“窥其一斑,如见全豹”短文中了解日本的顾客意识;掌握商品包装概要及文书写作要领。
1、コラム:一事が万事
2、包装要旨と督促状作成要領
3、例文
第十五课 抗議
学习目标与要求:通过本课短文,思考如何理解日本对“面子”的处理;学习商务活动中的抗议书写作要领。
1、コラム:仇も情けもわが身より出る
2、抗議要旨と抗議文章作成要領
3、例文
第十六课 クレーム
学习目标与要求:通过本课短文习惯日式商务寒暄;掌握索赔及道歉信写作要领。
1、コラム:挨拶は時の氏神
2、クレーム要旨とクレーム文章·詫び状作成要領
3、例文
第十七课 保険
学习目标与要求:了解日本人“恩和理义”的观念;学习保险概要,掌握保单、慰问信的写作要领。
1、コラム:旅は道連れ、世は情け
2、保険要旨と保険証券·見舞い状詫び状·悔やみ状作成要領
3、例文
第十八课 感謝と祝賀
学习目标与要求:通过本课短文了解日本人“有情有意不仅仅有利于他人”的观念;掌握感谢信和贺信写作要领
1、コラム:情けは人のためならず
2、感謝要旨と礼状作成要領·祝賀要旨と祝い状作成要領
3、例文
第四篇:城市生态学论文
生态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规划
摘要在当前城市化不断加速,城市趋于空心化巨型化的现状下,人们深切感到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身心健康受损。如何构建合理的生态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保持景观要素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构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景观,充分发挥景观的生产功效、经济价值、资源价值和美学价值,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讨论在生态城市规划背景下的园林及景观规划。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景观规划大景观
1.生态城市规划背景
1.1生态城市定义
生态城市(ecopolis或ecocity或ecoville或ecological city或ecovillage)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断升华的结果。虽然国际生态城市会议已于1990年、1992年、1996年、2000年召开过4次,但对于生态城市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此都发表过各自的见解;一些国家还提出了生态城市发展原则。1987年前苏联生态学家亚尼科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1992年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上,组织者澳大利亚的唐顿认为生态城市就是人类内部,人类与自然之间实现生态上平衡的城市,它边括了道德伦理和人们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的一系列计划,远远超出了“可持续性”这个概念。1997年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撰文《田园城市*绿心城市*生态城市》,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达到动态平衡状态。[1]它具备良好的生产、生活和还原缓冲功能,具备自组织、自催化的竞争序主导生态城市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自调节、自抑制的共生序保证生态城市的持续稳定。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高效利用,自然的演进过程也得到保护和发展。
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2]
1.2 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3]:
1)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在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
力,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这种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2)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高能耗0!/非循环0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3)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0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0,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4)整体性: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5)区域性: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且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与资源,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建立全球生态平衡“
1.3 评价生态城市的标准
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目标)应以社会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三方面来确定,具体说来要实现以下标准[4][5]
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所在区域对其有持久支持能力,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
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
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实施文明消费,物质!能量利用率及循环利用率高,消费效益高”
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
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环境质量高,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
6生态(健康)建筑得到广泛应用,有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
7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并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征”
8居民的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高,有一个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环境“
9居民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包括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和环境道德观,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
10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强“以上10个方面,说明了生态城市在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自然生态三个方面的互相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内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和价值取向,也反映了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和必须具备的主要条件”
创建生态城市就是要依据上述标准去调节和改善城市内部的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通过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各种手段去实现城市的持续发展"
2.生态城市规划背景中的景观规划
按照景观三元的理论,景观分三个层次:[6]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
3、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
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前两个层次的内容。
2.1狭义景观设计
进行生态园林建设规划不仅仅是绿化城市,更重要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从而促进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园林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有:
①规划理念—“显露自然、尊重生物多样性”与“以人为本”的有机结合;
生态的观念是尊重自然,而以人为本则是要求征服大自然让自然为人服务,基本上这是两个互相矛盾的理念,我们在规划设计时必须在这两个理念中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既要合乎自然生态的规律,显露自然,尊重生物多样性,又充分利用自然尽可能的为人类服务且实行可持续发展。
②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园林—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将保持和完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园林的规划、建设有机结合;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植物与特有动物等,这些要素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地区特有的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我们在建设生态城市和生态园林的时候应该首要并且充分挖掘并利用好这种特有的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生态城市的建设不是一个标准,每个地方情况都有所不同,不
能为了建造生态园林而不顾城市立地环境,大量引进外来植物,造成植物生长不良和生态入侵现象。
③生态园林体系的构建—完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充分保护和利用城市自然风貌,保护好城市水体和山体,构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地体系;
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的功能大于个体,我们建造生态园林的时候也要将整个城市的园林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构建出城市的生态园林体系,在保护好城市山体水体的大框架基础上构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地体系。
④生态园林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既可为生态园林建设提供目标和方向,同时又可为规划方案的实施分解和操作提供依托。
生态园林怎么建设,怎么建设才算好,应该有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这种考核体系在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为其提供目标和方向。但是构建社会—经济—自然完整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要根据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规划中体现浓郁地方特色
2.2城市的大地景观规划
如何构建合理的生态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保持景观要素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构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景观,是生态城市功能生态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
①规划理念,即“大景观”理念。突出城市整体景观功能,尊重城市景观的个性化、多样性、和谐性原则;
城市是一个整体,做生态城市的大景观规划时,其尺度远异于狭义的景观规划设计,必须突出城市的整体景观,尤其是有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城市,如何保留老城区的历史文化,又将其改造成为可适应现代人生活的地方,并与新城区的景观和功能有机结合,必须遵循城市景观个性化,多样性,和谐性原则。
②景观生态格局的构建,即在已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基础上,以生态景观建设和保护为重心,研究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与产业、人居、交通、水域等功能相融合的城市“大景观”生态格局构架;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共同构成的实际上是社会—经济—自然相互协调的复合生态系统,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共同发挥的,因此,缺少或者任何一个子系统不健全都会影响到整个复合生态系统,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必须以生态景观的建设和保护为中心,以自然景观为基础形成地方特色,通过严密的设计后尽可能通过自身来调节。
③景观生态支持网络的构建,即研究建立功能完善、运行健康,保障各种景观生态流输入输出的连续畅通,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环境良性循环的景观生态支撑网络,尤其是城市组团绿化隔离带建设规划;
城市的生态系统是相对比较脆弱的,因此,必须构建起城市的景观生态支持网络,以周边小
城镇的生态支持中心城市的生态,同时,中心城市本身也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尽可能通过自身的调节。
④生态景观的评价指标和考核标准体系的构建。
和生态园林建设一样,“大景观”的建设更应该有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关键是看城市的生态景观有没有在整个复合生态系统有没有发挥到最大效应,并与其他系统相适应,一起发挥功用。
3.结语
迄今为止,全球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甚至于生态城市也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和清晰的概念。但是,生态城市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而且要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是最终目标。生态城市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以人地和谐、社会公平与经济高效为目标,使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理想聚居地。即生态城市是可持续的,符合生态规律和适合自身生态特色发展,各种物质流和能量流能够充分交换的城市。[7]在这样的城市中,水是清洁的,空气是清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资源可以得到循环利用,没有污染产生;道路畅通无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坦诚的;城市到处充满生机和活力,并具有独树一帜的魅力。
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最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三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在生态城市建设这个大背景下,我们的景观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产功效、经济价值、资源价值和美学价值而不流于仅仅是应用外来植物创造生物多样性等工作,景观行业人士必须认真思考怎么做到真正的生态,做好真正的生态,以更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刘邵权,陈国阶.复合生态区划的系统分级及其实证研究.山地学报,2006,(6).[2]仲利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策略研究.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2005,(18).[3]仲利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策略研究.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2005,(18).[4]鲁敏,李英杰.生态城市理论框架及特征标准.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5]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规划研究,1997,(6):17-20.[6]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新建筑,2001,(5).[7] 原华君,司马慧.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发展回顾.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4)
第五篇:城市生态学论文
城市生态学论文
浅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大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十三五”规划任务目标,本文意在研究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需应对的困难及相关应对措施。
关键词:城市;生态文明;问题;建设;措施 内容:
自总书记提出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指示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的发展,相继出台了多项激励政策。如今,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一 生态文明城市概述
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发展持续的人类居住区。生态文明城市,是揭示当今世界快速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加速增长的背景下,地球、城市、人三个有机系统之间关联和互动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的关键所在。从生态哲学角度看,生态文明城市实质是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这是生态文明城市的价值取向所在;从开展循环经济,创建低碳经济,拓展绿色经济,形成生态产业体系和发展生态经济学的角度看,生态文明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内涵增长模式,更加注重对低碳、绿色和生态技术的运用;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生态文明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将“生态化”;从系统学角度看,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与周边城郊及有关区域紧密联系的开放系统,不仅涉及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如空气、水体、土地、绿化、森林、动物生命体、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等,也涉及城市的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
[1]
生态文明城市是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的,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的。具有鲜明的生态文明时代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各个方面的和谐性。生态文明城市的核心内容就是和谐性,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关系、人的精神等各个方面是和谐的、有序的。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前提基础,人与人和和谐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生态城市不仅只是用绿色点缀的人居住的环境,而是富有生机活力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共生体。其次,可持续性。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它不仅考虑到当代人的利益,也兼顾后代的人需求, “是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核心内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基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社会属性,体现在经济配置上的效率、生态规模上的足够、社会分配上的公平同时起作用”最后,社会生产高效性。在社会的生产中,传统城市的生产方式是直链式的,而不是循环的,所以在生产时候会产生严重的污染,使我们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而生态文明城市的生产方式是建立在低消耗的技术之上的,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的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个行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达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力、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从而保持发展的稳定性,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益。
[3]
[2]二 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环境危机
由于在城市规划之时,没有注重城市的环境规划,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经调查和研究,将我国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城市的固体废物来看,我国城市的固体废物泛滥成灾。这些年,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造成了环境污染。其二,从城市的水体质量方面来看,我国城市的水体污染严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高速增长,使城市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导致水体质量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污染极其严重。其三,从城市空气质量方面来看,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大气质量严重恶化。近年来,我国城市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工业生产需耗费大量的资源,这些工业生产将粉尘、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二)城市社会生态状况出现失衡
随着城镇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们进入城市优越地区,市区不少工薪、原住民由于房地产开发的拆迁移居边缘地带,加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务工进入市区,使城市社会人口结构和布局发生很大变化,这是我国跨世纪以来城市社会状况
形成的明显特征和现实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是城市中的贫富悬殊、生活居住差别显现。高档居住区集于市内,普通市民经济适用房及其社区市内少而外围多,农民工在城市里散居和挤住在外围的廉租房屋。二是城市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就业难、住房难、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等令人纠结。大量的中低收入(包括农民工)人群是城市社会的主体,如今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使大多数工薪阶层背负上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制约了中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的增长。
(三)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及参与度不高
生态观念的树立是整个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基础。生态观念,关系到人类如何认识自身在自然万物中的位置。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选择自身发展的模式等诸多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影响着城市能否生态化、可持续地发展。而大多数群众这种观念意识并不高,甚至说没有,那么如何提高公众的意识与参与度是下一步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之一。
三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措施
(一)发展循环经济,解决环境资源危机
建设生态城市,要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根据循环经济理论,以最小的环境资源代价谋求城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而放弃发展。既要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又要确保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从而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和循环经济型的现代城市发展之路。
[5]
[4]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
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我们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保护环境”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是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践行生态道德,创造人与自然和谐有序的良好环境,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保护生态环境,不是哪一个人、哪一团体的事情,它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也必须实现全体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根本转变。还须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一个人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必须从小开始培育,力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建设生态城市需要全民参与,共同努力,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
[1]王良.生态文明城市[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11-01 [2]葛竞天.论生态省事建设[M].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08-01 [3]李霞.论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N].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4]任致远.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拙见[J].上海城市规划,2013(1)
[5] 俞卫忠.陈谨.生态文明:城市生态建设的新高度[J].污染防治技术,201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