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石油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石油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伴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石油企业文化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形成了丰厚的企业文化积淀,培育了以“大庆精神”、“玉门精神”、“柴达木精神”、“三老四严”等为代表的企业精神和理念。“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油田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培育形成了“玉门精神”。
兰州炼油厂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建成投产后,逐渐形成了以“奋发进取、为国争光的志气;艰苦奋斗、勤俭办厂的传统;严字当头、科学文明的作风;献身石化、爱厂如家的感情”为主要内容的“兰炼精神”。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柴达木盆地开展的青海石油会战,逐渐形成了“柴达木精神”。
从1960年开始的大庆会战,用很短的时间高速度、高水平地建成了大庆油田,并逐渐形成了“大庆精神”和“三老四严”的优良作风。“大庆精神”即“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大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简称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三老四严”即“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
改革开放以来,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蓬勃发展,很多企业在新形势下又形成了一些新的精神和理念,丰富了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内涵,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二篇:山东省企业文化学会发展历程
山东省企业文化学会发展历程
(1988年12月16日——2013年9月)
一、学会的成功创建(1988年12月16日)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适应企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需要,山东也在酝酿成立企业文化学会。
我国大型石油化工企业——齐鲁石化公司,为山东省企业文化学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齐鲁石化公司职业道德研究会的成立(1986年)及其编写出版的《石化职工的职业道德》、《中国社会主义企业人际关系学》两本专著,为学会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
——齐鲁石化是学会的首要发起者和主要倡导者;
——学会的办事机构——秘书处和《企业文化》杂志编辑部设在公司机关,公司在人员、办公室、资金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保证了学会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会成立大会召开前夕,已有齐鲁石化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济南铁路局、莱钢、济南第二机床厂、济南第一机床厂、济南重汽、潍柴、海化、海尔、海信、招远金矿、张裕公司、山东新华制药厂、山东铝厂、淄博矿务局、枣庄矿务局、肥城矿务局、新汶矿务局、山东推土机厂、山东拖拉机厂、鲁南机床厂、黄岛发电厂、白洋河发电厂、石横发电厂等98家大中型企业入会。
1988年12月16日上午在省城济南召开了成立在会。省里的领导同志苏毅然、赵志浩、杨兴富、苗枫林和省经委、省研究室、省社联的主要领导同志、特邀嘉宾、团体会员代表共计180多人出席会议。省经委副主任孙光远主持大会,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志厚宣布《同意成立山东省企业文化学会》的批文。孙光远宣读了学会领导成员建议名单。张瑞凤(齐鲁石化公司党委书记)介绍了学会筹备情况。大会选举张瑞凤为会长,孙光远、刘兴材、李德珍、于新民、马俊才、周夫铸、钱友璋为副会长,耿兆林为秘书长。苏毅然出任名誉会长。于光远、韩岫岚、杨兴富、李光耀被聘为顾问。当天下午,学术报告会在南郊宾馆举行。著名学者陈土光、韩岫岚、蔺子荣作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报告。耿兆林主持报告会。时至今日,学会已渡过了25个春秋。
二、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双丰收的15年(1988.12-2003.12)
(一)15年的实践成果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于学会的努力工作和各企业的认真实践,15年来学会取得了丰硕实践成果。
——认识上的深刻变化。对企业文化,过去有些人、有些企业持怀疑态度,认为企业文化是“舶来品”,不适合中国企情,有的对企业文化建设持反对态度,特别是1989年“**”前后反对之声更强烈。后来逐渐取得了共识。
——行动上的大转变。曾经怀疑、反对企业文化的人,后来也或先或后的开始了企业文化建设。这是巨大的进步,这是可喜的成果。
——学会涌现出一批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典型。例如:张裕公司、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潍柴、海化、招远金矿、日照港、齐鲁石化公司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优秀典范的涌现,有力地促进了山东乃至全国的企业文化建设,这是最可宝贵的成果和财富。
(二)15年的理论成果
学会的理论成果,部分精华汇编在出版发行的五本企业文化(含“企业审美文化”)专著中。
《山东企业文化》,1992年华龄出版社出版发行,精装本,全书70万字。
《企业美学——企业形象策划之魂》,1995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企业美学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是中国第一本《企业美学》论文集。本书在我国首次提出了“企业美学”、“美好企业”两个新概念,提出并论述了企业美学(美好企业)由美好员工、美好产品(含美好服务)、美好环境“三要素”构成的理论体系。
《山东企业文化建设——企业铸魂塑形工程》,199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精装本,全书62万字。这是为纪念学会创建1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理论成果专集。本会顾问季羡林教授为本书题词:“弘扬齐鲁文化,建设中国企业文化”。
《论‘大而强,富而美’》,2001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由张瑞凤会长倡导、主编,本书收入了山东省企业文化学会、山东省美学学会、山东省经济学会、山东省哲学学会、山东省社会学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以及专家学者,在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高层论坛上的讲话、发言稿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一本美学应用专著。
《企业文化之星——15年的探索与创新》,2004年初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发行。大16开本,精装,全书90万字。本书为纪念学会创建15周年而编辑出版。这是学会成立15年来优秀理论成果的总汇。
(三)15年的宝贵经验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事实告诉我们,适应企业发展需要,适度开展科学而又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保持和增强学会活力的关键。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思想和经营管理方式。要办好企业文化学会,关键也在于“以人为本”:
第一,要有一个有威望、关心支持学会工作的会长;
第二,要有一个敬业有德、精力充沛、执着干事的专职秘书长; 第三,要有一个求真务实、齐心协力、不怕曲折的领导团队。三者有机统一,缺一不可。
学会的成功创建和15年的健康发展,源于上述三者的和谐统一。以1989年为例,这一年是我国发生了“**”的一年,也是企业文化事业处于低潮的一年,许多地方企业文化建设大都处于停止状态。然而,山东的企业文化建设依然按计划进行:
3月8日,我国第一份《企业文化》杂志创刊号在山东省企业文化学会创办基地——齐鲁石化公司面世。大诗人臧克家题写刊名,于光远、袁宝华、陈野苹、姚锡华为创刊号题词。
5月11-14日,在齐鲁石化公司举办了《山东省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著名理论家、我会顾问于光远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先举等到会作《企业文化五层次说》、《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学术报告,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苗枫林到会并发表长篇讲话,张瑞凤(时任山东省副省长)作了《关于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几个问题》的总结报告。会员企业、专家学者150多人与会。《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文艺报》、《山东经济战略研究》等媒体记者与会并作了报道。当晚,山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报道了大会实况。
5月14日,学会增补齐鲁石化公司新任党委书记姜学敏为学会常务副会长;增补时立军(淄博市委副书记)、李国瑞(莱钢总厂厂长)、王秉谦(张裕公司经理)为副会长;简大钧、荣滋白、贺端湜、蔺子荣等8位同志为常务理事。
8月16日至20日,学会在烟台举办了“学习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座谈会”,耿兆林秘书长主持。会议还决定齐鲁石化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山东铝厂、潍柴、莱钢、张裕等单位联合举办“鲁文杯”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有奖征文活动,并于11月4日在《大众日报》刊登了征文启事。
8月21日至24日,学会与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在日照联合举办了全国第二期企业文化讲习班。省学会副会长、淄博市委副书记时立军、秘书长耿兆林出席并讲课。
三、探寻持续发展的十年(2003.10-2013.8)
学会15年庆典(2003年9月24日)刚过,党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10月14日)中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随着科学发展观在全国各地区、各行各业的贯彻落实,山东的企业文化建设同全国一样,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与生产经营不相融、不协调的问题,即出现了新“两张皮”现象。而且,学会的组织状况也越来越不适应山东企业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如果这两个问题迟迟不能得到解决,势必影响学会和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此,我们探寻了近10个春秋,采取了两大措施:(1)加强企业美学研究,倡导美好企业建设;(2)选择新的秘书长,发展中小企业入会。
(一)加强企业美学研究,倡导美好企业建设
1、建设美好企业是21世纪中国企业决策者的明智选择: 建设美好企业,是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根本保障;
建设美好企业,是企业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造性实践; 建设美好企业,是解决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两张皮”的治本之策。
2、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建设美好企业,需要企业美学来引领。
3、完善提升企业美学是学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1995年出版的《企业美学》一书,确立了美好员工、美好产品(含美好服务)、美好环境“三位一体”(或“三要素”有机统一)的企业美学框架体系。但实践证明,这个体系是不完善的,也是不完全适应建设美好企业需要的。
——设立专项资金。2004年4月经省民政厅批准,学会将建会以来结余的数额不多的钱作为企业美学专项资金,以保障企业美学的研究和成果出版。
——组建新的研创团队。适应创建企业美学新学科理论体系的需要,2005年一季度,将1991年成立的企业美学课题组拓展、充实成为新的研创团队。新团队由13名省内外专家学者组成:著名美学家蒋冰海先生,著名文化力专家、中宣部理论局原副局长贾春峰教授任顾问;企业美学创始人耿兆林教授担任团队召集人、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旭晓担任副主编:徐良教授、黄雷研究员、李旭茂博士、涂可国研究员、李俊岭副研究员、龚茜副教授、刘强美学博士、曹晖美学博士、吕胜召教授等为团队成员。
——研究成果。新团队的研究成果主要汇编在下列五本(套)专著中。
《和谐是美》,2005年12月香港天马出版公司出版发行。本书收入我国近20年来有关企业美学、企业美育、企业审美文化等方面的论文75篇,计43万字。黄雷的文章《企业美学定位与企业美六要素》提出了“六要素说”。本论文集由耿兆林编辑。
《企业美学纲要——构建美好企业的科学与艺术》,2008年3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由“概论”和八章构成,即企业商品美学、企业服务美学、企业营销美学、企业环境美学、企业员工美学、企业管理美学、企业美育学、企业形象美学。这是我国第一本全面系统论述企业美学科学体系的专著。这八章,就是构成企业美学、美好企业的八要素。《企业美学评介》,2008年5月企业美学研究室编印。这本小册子收入了张瑞凤、蒋冰海、贾春峰、朱兰芝、李光耀等4月20日在山东大学举行的“企业美学纲要”首发式上的讲话和学术报告。
《企业美学丛书(八本)》,2010年3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套丛书是《企业美学纲要》一书的提升与拓展。
《企业美学与美好企业》,2011年11月《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在理论上的贡献是:第一,为企业美学体系在“八要素”基础上,又增添了企业科技美学和企业理念美学两大要素。至此,企业美学、美好企业则由10大要素构成。这个体系就比较完整了。第二,进一步论述了企业美学、美好企业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美好民生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而提升了企业美学、美好企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美学的社会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其一,耿兆林进京作企业美学学术报告。2005年10月28日~31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华文化信息协会、中华两岸三地专家企业家联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首届中国企业文化架构论坛暨中华企业文化成果大会》。大会特邀耿兆林前去作企业美学专题报告。在开幕式上,耿兆林被请上主席台同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等领导同志前排就座并向获奖企业家颁发获奖证书。这不是个人的魅力,而是企业美学的影响力。
其二,已出版的企业美学著作,均被山东大学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著名图书馆收藏。其三,蒋冰海、贾春峰、张瑞风、杨志海、胡平、臧乐源、高立胜、黄雷、彭立荣、朱兰芝、李光耀等领导、专家学者先后发表文章或在报告中充分肯定、热情赞美了企业美学。例如:
张瑞凤(时任山东省副省长)1995年3月在《企业美学》一书“序”中说:“研究企业美学,应用企业美学,使企业美学及其实践成为企业发展之魂、盈利之源。”
蒋冰海(著名美学家、上海美学学会会长)2007年8月8日在《企业美学纲要》一书“序”中指出:“企业美学从提出概念到本书理论体系确立,整整经历了十八个春秋,可见学术探索之艰辛,而在这探索与研究过程中,山东省企业文化学会秘书长耿兆林功不可没,他不愧为这一学科的创始人。本书对企业美学学科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并有相当理论深度,是一部有价值的学术专著。”
贾春峰(著名学者,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2008年4月20日在《企业美学纲要首发式》上指出:“《企业美学纲要》是中国第一部关于企业美学的理论专著,是企业美学理论基本框架、主要内涵诞生的标志性、奠基性著作。它开拓了一个新学科,意义重大啊!对世界范围内的企业文化建设与美学理论发展,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贡献。”
彭立荣(山东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原所长、资深研究员)2008年仲春作诗《七律·赞校兄耿兆林》
山大校兄耿兆林,企业美学根底深。多年探究苦求索,主编专著多创新。市场经济实需要,利业利国又利民。和谐社会广求美,科学发展添精神。
其四,国家四报和省市七刊报道、推荐了《企业美学纲要》一书出版发行:
2008年5月9日《文汇读书周报》在文中说:“<企业美学纲要>是中国第一本全面系统论述企业美学理论体系的学术专著。”
2008年7月1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在报道中指出:“由耿兆林教授策划并主编的中国第一本全面系统论述企业美学理论体系的学术专著《企业美学纲要——构建美好企业的科学与艺术》一书,日前已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8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在文中说:“美好企业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体,而创建美好企业离不开企业美学的引导。这正是构建企业美学学科体系的实践价值所在。”
2008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在《认识<企业美学>》一文中指出:“企业美学是针对我国许多企业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顾环境保护、不顾消费者新需求、不顾企业长远发展的短期行为而提出的,是适应引领企业全面、和谐、持续发展而提出的。”
2008年第4期《中国企业文化研究》、2008年第6期《理论学刊》、2008年12月号《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企业文化论坛》、2008年第2期《辽宁营销文化》、2008年第5期《文化视野》、2008年第8期《企业文化》杂志等多家刊物先后发表评论、文章评介我国第一本《企业美学纲要》出版发行。至此,企业美学、美好企业从“三要素”→“六要素”→“八要素”→到“十要素”,历时20个春秋。
研创的指导思想、精神支柱、推动力源于
——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求实又求美、求知又求乐的新需求;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深信,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实践中,企业美学、美好企业必将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篇:延长石油百年历程
延长石油百年历程
光绪年间
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德国水师提督汉纳根和世昌洋行委托陕西大荔县人于彦彪到延长
县商谈开采石油的相关事宜,他和延长县绅董郑明德等私订合同,合伙开采延长石油,被清朝政府加以阻止。冬季,陕西当局筹集白银一万两,作为开办资金,在延长县设立了延长石油局厂。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月,外务部批准陕西省自办延长石油。陕西省任候补知县洪寅为延长石油厂“总办”前往汉口,化验油品,并聘请日本技师阿部正治郎来陕北勘察石油资源。十月陕西巡抚曹鸿勋会同陕甘总督升允向清朝政府上书《试办延长石油筹修车路以兴利源而资转运》的奏折。十月二十二日(11月8日)光绪皇帝朱批:“商部知道。钦此。”至此,中国陆上第一个石油厂——延长石油厂成立。
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月,陕西巡抚曹鸿勋会同已升任陕甘总督的升允向皇太后、皇上写了筹修道路的奏折。奏折说明延长石油“油质甚佳,来源亦旺”。所需经费“少或十万,多或二三十万均可开办”,聘请好了日本技师,当务之急是需修通同官至延长的车路。二十二日,皇帝朱批:“商部知道。钦此。”
光绪三十三年(1907)二月,日本技师和设备来到延长,在西门外勘定了井位。4月安装橹台机器,6月5日开钻,9月10日钻到81米处完井,初日石油产量1至1.5吨。1934年后逐渐枯竭停产。1978年加深到118米,压裂后初日产量油 2.9吨。1985年9月加深到152米,压裂后初日产量3吨。此井的出油,结束了中国陆上不产石油的历史。中国建立前
1905日本矿师阿部正治郎到延长勘察石油资源。
1907年2月,日本技师佐藤弥郎,偕同技手到延长城周围进行地质勘察,在西门外勘定了井位,并钻成“延一井”。1907年,在延长县打成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同年10月建成了中国陆上第一个炼油房,生产出了能和洋油??美颇受国人称赞的灯油,从此结束了我国陆上不生产石油产品的历史,填补了旧中华民族工业的空白,在中国石油加工历史上起到了奠基作用。
1910年,日本理学博士大冢专一等来延长进行地质勘测,“共勘测油田4处,绘图4张”估定井位35.1914年,北洋军阀政府当局同美国签订《中美合办油矿合同》,开设溥利石油公司,美国人在延长3年,对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进行了地质粗查,测成面积约100余平方公里的一万二千分之一的地形图,钻井7口,但都含油极少,美国地质人员发表文章说:“没有一口井的产量可认为有工业价值。1934年春,南京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和陕西省政府商定,成立陕北油矿探勘处。孙越崎任处长,在延长、永坪各设事务处。4月18日,从德、美进口的3部设备器材和上海定制的钻机配件近100吨,经过火车、汽车、木船和人拉驴驮,于9月5日分别运送到延长和永坪。孙越崎以平津招雇的技工为骨干,吸收延长石油官厂的钻井工人,组成一支100余人的钻井队伍。
陕北油矿探勘处在延长钻井4口,101井在井深101米处遇旺油,初日产量1.6吨。在永坪钻井3口,201井在井深104米处见油,初日产量3吨。因此,发现了永坪油田。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接收了延长石油厂,油厂广大职工积极研制了汽油、煤油、蜡烛、蜡片、擦枪油、凡士林等石油产品,有力地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延长石油成了陕甘宁边区政府主要经济支柱之一。
1938年6月18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致函第十八集团军驻汉口办事处,请求将延长石油厂的两部钻机及其器材调往玉门。经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批准同意,8月下旬,拆运钻机人员到达陕北,延长石油厂积极配合,拆走两套打井设备,包括两套锅炉和蒸汽机,12根套管,还有钻头,钻杆,钢丝绳等,共30余吨。当一切准备妥当,等待运输时,国民党政府却没有派出车辆,八路军总部多次派出汽车才将这两部钻机及配件全部运抵咸阳,转运玉门。
1939年8月,玉门油田使用陕甘宁边区支援的钻机,在玉门老君庙打出了第一口产油井,拉开了玉门油田开发的序幕。
“起家井”位于“陆上第一井”北边半山坡上。1940年春开钻,1940年秋钻到井深170米处完井,初日产量1.6吨,加上旧井产量,油厂有了扩大生产的基础,职工称这口井为“起家井”。
当时没有完整钻机,职工就自己动手,以木代铁修配钻机,钻井井架除4根角柱用6英寸钢管外,其余都用木结构。蒸汽机底座、传动机构中的承力立柱和横梁,也都用整块木块制造。打井用的是冲击法,动力是蒸气机,使直径为10英寸的钢钻沿井口在水中冲击石层。几小时后,提起钻头,用吊桶汲取石渣,再灌入清水冲击。一般24小时只能打进尺1米多。工人们通过顽强拼搏,终于打成延19井——“起家井”。这是延长油矿解放后打的第一口油井。陈振夏(1904~1981)上海市崇明人,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的讲话和《解放日报》五一节社论对他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1944年和1945年分别被评为特等工业模范工作者和特等劳动英雄。毛泽东主席亲笔为他题词“埋头苦干”和“生产战线上的英雄”。“埋头苦干”从此成为延长石油厂的企业精神。20世纪50年代
1953年3月,年轻的苏联专家克利罗夫带了油井爆炸增产方案到延长试验。有增产,但油井产量递减很快。油井套管损坏严重,停止了这项增产试验。苏联顾问、专家组组长莫西耶夫又提出在储油层内采用坑道采油和火烧油层的增产措施,但因油层的渗透率太低含水饱和度高,火烧油层难于形成设计要求的燃烧面而基本被否定。
苏联专家特菲穆克博士认为(1)延长油矿是典型的裂缝性油田,应研究地层裂缝分布特点。(2)保护油层最重要。顿钻是最好的办法,井浅、合算,可避免泥浆堵塞油层裂缝,污染油层。(3)采用油层压裂法、可能比爆炸法效果更好。1955年,延长油矿成立了永坪炼油工段,从延长调整过来3台蒸馏釜,年处理能力3000吨,当年10月1日投产。1965年永坪炼油车间拥有12台常压蒸馏釜,单釜日加工能力为10吨。
1958年,延长油矿扩大生产规模,急需钻机,为了解决生产燃眉之急,延长油矿广大职工仿照美国星牌钻机,用木料自制成功了“延安牌”钻机。该钻机主要部件全是木头的,可钻深井140—150米。1958年延长油矿钻井主要是用“延安牌”钻机打井。1959年后逐步被“锄型”钻机所代替。
1958年11月,延长油矿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女子钻井队——共青团女子钻井队。该队由23名职工组成,平均年龄18岁,其中最小的只有16岁。她们边钻井边学习,很快熟练地掌握了钻井技术,用“延安牌”钻机打井,4次刷新记录,并总结出“四勤、三快、眼看四面、耳听三方”的先进操作经验。用半年时间完成全年任务,钻井成本由18元/米降至15元/米。矿党委将“女子钻井队”命名为“红旗标杆”队,并将她们曾钻过井的“死人沟”更名为“红旗沟”。
注:四勤(勤转绳、勤放绳、勤检查,勤捞砂),三快(换钻具快,捞砂快。,起下钻快)。眼看四面(看井绳松紧,看井架和钻机是否稳定,看传动部分是否正常、看各部位螺丝是否紧固),耳听三方(听井下冲击,天车转动,传动部分声音是否正常)。
1959年延长油矿原油产量要突破万吨关,机械设备严重不足,广大职工就用马车吊油,马树业马车吊油小组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该小组共有职工9名,其中学徒工5名,他们管理21口油井,每月采油定额为30吨。为了完成任务他们模索油井上油规律,合理调整采油周期,千方百计地挖掘油井潜力。他们赶着马车,早出晚归,完不成任务不休息。他们不但苦干实干,还十分注意巧干,组有日定额,班有日计划,想方设法提高采收率。
第四篇:发展历程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
1986年,审计署制定并颁布《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推动了离任审计的发展。
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其国有控股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条例》,经济责任审计开始得到全面发展,审计范围从企业扩展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审计对象从县级以下领导干部逐步扩大到地厅级,并积极稳妥地开展了省级领导干部审计试点。2004年国务院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率新的《审计法》。
2006年国务院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条例》。
2007年财政部、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中央组织部以及中央纪委于2007年联合发布《关于2007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
2008年国务院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2008年审计署起草了《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征求意见稿)》以及于2008年编制的《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
2006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决定》,并以第48号主席予以发布,自2006年6月1日起实施。修订后的《审计法》首次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为全国各级单位、组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蔡】
蔡春,受托经济责任--现代会计、审计之魂,《会计之友》,2000年 第10期,
第五篇:发展历程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制度上推动了中国期货市场的产生, 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促进了中国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尤其是原料性大宗农产品, 由于其生产和现货市场特性,使得农产品期货在中国与在其他期货市场发育较成熟的国家一样, 成为最早产生的期货品种, 并且到目前为止, 农产品期货仍是中国期货市场上最重要的品种。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1 初创阶段(1990~1993 年)1990 年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以及1991年3月在该批发市场签订了第一份小麦远期交易合同等都在为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育奠定基础, 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育的可能性;1992 年下半年起适应期货市场发展要求的期货经纪公司开始成立;1993 年4 月中国颁布了第一个有关期货市场方面的法规———《期货经纪公司登记管理暂行办法》。截止到1993 年底, 全国范围内建立的期货交易所达40 余家, 上市交易的农产品期货品种也不断增加, 在国家工商局登记的期货经纪公司达144 家[1]。总的来看, 这一阶段为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奠定基础的同时, 不断产生的各种问题使得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趋势明显。
1.2 清理整顿阶段(1994~1996年)这段时间里, 中国农产品期货交易快速增长,1995 年中国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63612 万手, 总成交额达10 万亿元, 其中农产品期货成交额占到一半左右。但是, 由于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盲目发展和不规范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1993年11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 并开始对期货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工作。即使这样, 由于在这段时间里农产品期货交易主要集中在一些小品种上, 尤其是绿豆、咖啡、红小豆等不具备较好的期货市场发育所需要的现货市场条件的品种交易活跃, 使得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垄断和恶性炒作事件不断发生, 甚至威胁到中国期货市场的继续生存与发展[2]。
1.3 调整阶段(1997~2000年)经过前一阶段的整顿,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始进入相对平稳的试点发展时期。1997 和1998 年政府加大了对期货市场的调整, 进一步压缩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以及期货交易品种;1999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并相继实施了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相关管理办法等, 从而加强了对期货市场的法制监管, 使之逐渐向规范化发展。经过这段时间的调整, 中国期货市场的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已基本构建, 从而使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规范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在整个调整时期, 中国期货市场交易量持续下降, 农产品期货交易也在不断萎缩, 2000 年中国期货市场成交额不到1995 年的1/ 5, 农产品期货仍占中国期货市场成交额的绝大多数, 尤其从2000 年起中国农产品期货交易已经开始趋于向原料性大宗农产品集中(图1和表2)。
1.4 规范发展阶段(2001年以来)2001 年3 月,“十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 为中国期货市场多年的规范整顿划上了句号;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不仅为期货市场进一步发展扫除了理论认识方面的障碍, 也预示着中国期货市场发展新阶段的到来。从2001 年开始,期货市场逐步趋于活跃, 出现恢复性增长, 并于2003 年超过之前的最高水平, 全年成交金额达到10.84 万亿元, 其中农产品期货占77.1%;2004 年农产品期货成交额稍有下降, 但近几年一直稳步上升,尤其是期货市场发育或功能发挥所需具备的现货市场条件比较好的原料性大宗农产品期货的交易越来越活跃(图1 和表3)。2007 年3 月起, 国务院和证监会陆续颁布了有关期货交易、期货交易所以及期货公司等的相关条例和办法, 为中国期货市场的进一步稳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一、中国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初衷——回避现货交易风险
农产品作为日常生活食品的来源和工业原料,其流通状况涉及到农民利益、国民生活和工业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不重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商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实行了以市场调节为主,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和流通。但同时也出现了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和农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使得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受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失时机地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引入期货市场机制,通过期货市场特有的价格发现和回避风险功能,使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转移,从而起到缓解农产品价格波动、稳定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作用。
一、农产品期货市场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首先,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成为农民种地卖粮的好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价格波动也非常剧烈,生产者承担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大力扶持和农业保险的逐步实施,对农民来说,他们面对的最大风险不再是自然风险,而是价格风险。
其次,成为企业改善经营和保值避险有效工具。对于很多现货企业来说,期货市场的主要作用是套期保值。还有的现货企业,将期货市场作为调整经营策略和方向的指示器,在长期参与期货市场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利用期货市场价格信息进行经营的有效策略。
同时,期货市场价格信息反映市场预期,可以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参考信号,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并且期货市场价格信息传导效率高,对现货市场影响大,国家宏观调控信息通过期货价格信息传递,能够减少信息传导的时滞,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增强调控效果。
中国从1988 年起开始研究期货市场。与美国等其它国家不同的是, 国外的期货市场是自然生成的, 是根据生产经营者的需要“自下而上”自发产生的, 中国的期货市场是由各级地方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自上而下”自觉建立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 价格体制、外贸体制及对商品交易的管理体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 “三角债”、违约现象屡禁不止。期货市场可以有效回避或减少这些风险, 这成为中国当时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重要原因。
1990 年6 月, 中国第一家以期货交易为目标的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建立。1993 年5 月该市场正式推出了小麦、大豆、绿豆等5 个期货交易品种。上海粮油交易所于1993 年6 月开始小麦、大豆、菜籽油等农产品的期货交易。除此之外, 海南中商交易所推出了天然橡胶、原糖期货交易。苏州商品交易所、北京商品交易所、天津联合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等交易所也陆续推出了其它农产品品种的标准化合约。农产品期货交易的品种、数量在全国逐步扩大
3.1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建立 3.1.1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产生的背景
我国期货市场的产生起因于80年代的改革开放。经济转轨要求国家更多地依靠经济手段,依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节经济。80年代的改革是沿着价格改革和企业改革这两条主线展开的。价格改革最早从农产品开始,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国家实心价格双轨制,除计划订购外,可以议价购销,市场调节范围不断扩大。随之,出现了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农业生产大升大降,买卖问题此消彼长,政府用于农产品补贴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等一系列问题。这其中,现货价格失真并且市场本身缺乏保值机制,一旦价格波动,政府必须出面,甚至承担全部价格风险。能不能建立一种机制,既可以提供指导未来生产经营活动的价格信号,又可以防范价格变动造成的危险呢? 80年代后期,一批学者提出了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设想。1988年初,国务院作出重要指示,决定研究期货交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体改委、商业部等部门开始组织力量进行期货市场研究,并成立了期货研究小组,系统地研究了国外期货市场的现状和历史,组织人员到国外期货市场进行考察研究,积累了大量有关期货市场的知识。
3.1.2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准备后,我国的期货市场开始进入了具体运作阶段。1990年12月,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以现货交易为基础,引入期货交易机制,作为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市场正式开业。到1993年,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尤其是部门和地方利益驱动,在缺乏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各地各部门纷纷创办各种各样的期货交易所。到1993年下半年,全国各类期货交易多达50余家,期货经纪机构近千家,中国期货市场建设一哄而起,盲目发展。期货市场一度陷入了一种无序状态,如交易所过多、分布不平衡、品种重复设置、设计不合理、地下非法交易泛滥、盲目开展境外交易、大户联手操作、欺诈投资者等,多次造成期货市场风险,直接影响其市场功能的发挥。
在经过了长达7年的清理整顿之后,期货业的规范程度大大提高了,期货业的规范形象已初步树立起来。无论内部条件,还是外部环境,我国期货市场都已经具备了发展期货投资基金的基本条件。
①清理整顿任务基本完成,期市规范程度大大提高。从期货市场自身条件来看,经过清理整顿,期市规范化程度显著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法规体系。国务院颁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证监会出台的四个管理办法已正式施行,为期货市场的长期规范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二是监管体系和市场结构逐步完整。我国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发生重大改变,初步建立了中国证监会垂直管理体系,监管思路符合市场规律,监管能力显著提高。期货交易所从14家撤并到3家,经纪公司从原来的300家压缩到170余家,期货经纪公司充实了资本金,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经培训和考核获得了从业资格,交易所和期货经纪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规范运作的自觉性显著提高。三是经过几次升级和改造,期货市场的交易和信息系统更加成熟,其容量、速度、安全等主要指标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四是投资者操作R趋理性。经过十年磨练,投资者对期货市场的功能特征、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操作手段日趋成熟和理性,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总之,经过几年实践,期货市场己建成一套严密的交易、结算与风险控制制度,特别是经过一系列风险事件的洗礼,期货市场风险监控技术与能力得到大幅提高,目前己能有效遏制期货市场较大风险事件的发生。现有的市场基础和条件,非常有利于推出期货投资基金。
②实践造就了一批专业的期货管理与投资者队伍。目前,我国专业期货经纪公司有170余家,期货经纪公司的最低注册资金由原来的一千万元提高到三千万元,大大增强了经济实力,一些大型期货经纪公司脱颖而出。另一方面,期货经纪公司不得从事自营业务的规定,使经纪公司的风险大大降低,自有资金显得比较充足,这就为发起成立期货投资基金创造了条件。同时,期货经纪公司不从事自营业务,也可以避免关联交易的发生,打消投资者的顾虑,这从制度上保障了期货投资基金的公正性。此外,通过培训和长期实践,期货市场从业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造就了一支既懂期货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期货管理人员、经纪人与投资者队伍,为期货投资基金的试点成功奠定了人才基础。
③期货市场达到一定的规模。在经过长期的低迷之后,目前我国期货市场恢复性增长势头良好。2003年中国期货市场在国内外大环境趋好的背景下,大连、上海和郑州国内三大期货市场全面活跃,交易规模已创历史最好水平。据统计,2003年,全年交易额累计达10.84万亿元,一举刷新了1995年创下的10.12万亿元的历史新纪录。这说明,我国期货市场经过几年规范整顿,正逐渐迎来新一轮发展空间,已经进入规范发展新阶段。权威部门预测,我国期货市场未来发展的环境继续看好,理由如下:第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带来了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进而引起包括生产资料、农产品等一系列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增加了生产、经营者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回避价格风险的需求;第二,中国经济增长的增量,成为国际市场供求变化的主要变数,在铜、铝、大豆等主要期货品种上,中国期货价格对国际期货市场价格的影响不断增大,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第三,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决定》中明确指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确定了期货市场的重要地位,为期货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有理由相信,我国期货市场容量将继续扩大,交易规模将更加扩大。
2000年底,期货业协会成立,我国期货市场三级监管体系初步形成。我国农产品期货的几个品种中,大豆、小麦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大豆、小麦期货为引导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服务粮改,衔接粮食生产、主销区的购销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大豆、小麦期货在价格预期指导和为粮食生产、经营、加工企业提供转移风险的手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显现出了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