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春季东北师范大学青少年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
《青少年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第二性征:进入青少年期,下丘脑的性中枢活动起来,分泌出促性腺激素释放素,促进脑垂体前部 的腺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于是性腺功能就活跃起来,分泌大量的性激素,促使性机能逐渐成熟,从而引起个体生理上的一系列明显的变化,性发育的外部表现,如男女在身材、体态、声音等方面具 有一定的特征,称为第二性征。
2.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当个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付出 努力的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心理上产生的紧 张的期待情绪。
3.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意识。它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是人区别与 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4.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大众视为代表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为与态度,或符合大众愿望与理想的男性 5.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或 女性的典型行为与态度。
二、判断改错(每题6分,共30分)
1.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应该处于后习俗道德水平。正确。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应该处于后习俗道德水平。2.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指的是矛盾动荡性。错。矛盾动荡性改为矛盾的闭锁性。
3.俗语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所以青少年的气质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改变。
答:错,将“就不会发生改变”改为“不是绝对不变的,受环境、个人主观因素、年龄等因素和性格等条件影响”。
4.性教育就是性知识教育。
答:错,将“就是知识教育”改为“不仅是知识教育,而且是人格教育”。5.青少年阶段性别角色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获得性别角色同一性。答:错,将“性别角色同一性”改为“对性别角色的认同”。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简述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答:是指对同样的个体在不同的阶段进行追踪研究的方法。它通过对同样的被试的重复测查,可以得到心理现象在时间上的发展情况,也可以把握被试个体在经历各种独特的生活事件或历史事件时心理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了解心理变化发展的可能原因。其优点在于它可以对群体和个体发展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因为所有的被试都有相近的生活体验。然而进行这种研究是比较有难度的。一方面,由于时间较长,被试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出现中途退出或丢失的现象。另一方面,主试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资金,耗时耗力。另外,在取样的代表性问题上这种方法也需要注意,并且需要注意在不断的重复测查中保持测验人员、测量工具和程序的一致。方法本身由于没有不同历史经历下的比较,较之横向研究,其结果的适用范围也就相应地减少了。2.简述青少年注意发展的特点。
答:青少年的注意水平已经由童年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过渡到有意注意占优势,其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等心理品质,都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点:(1)注意的过程日趋稳定;(2)注意的广度日益增大;(3)注意的分配趋于协调;(4)注意的转移日渐灵活。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付出努力的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心理上产生的紧张的期待情绪。3.青少年情绪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1)青少年情绪活动的矛盾性 ①暴怒性与温和性。②可变性与固执性。③丰富性与孤独性。(2)青少年情绪活动的迅速性。(3)青少年情绪活动的外显性。4.简答青少年对权威认知的特点。
答:权威是由于人们之间的社会权力不同和对有更大社会权力的人服从的要求所导致的一种社会 关系。美国心理学家达蒙用横向法及纵向法,来研究儿童对权威认知的发展情况,将儿童权威认知的 发展分为前后相继的六个水平或阶段。对成人权威的认识从绝对化向相对化和具体化过渡,这是青少 年权威认知的特点。
5.简述社会支持的来源有哪些种类。
答:(1)家庭支持系统:包括父母、兄弟姐妹、长辈等;(2)同伴支持系统:包括同学、朋友等;(3)学校及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学校教师、心理辅导人员、学校及社会团体等。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根据青少年与父母关系发展变化的特点,谈一谈如果你是一位青少年孩子的母亲或父亲,你会如何对待这些发展变化?
答:(1)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发展变化表现在: 与父母在心理上的断乳:在情感上与父母不如以前亲密了、在行为上开始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在思想上他们对父母的许多观点都有要重新审视,而审视的结果往往与父母的观点不一致,表现出在观念上与父母的隔离。亲子冲突的出现:亲子冲突从青少年早期到晚期是一个减少的过程,很少有较为激烈的冲突,大多集中在一些小事上。具体体现在:第一,社会生活和习俗;第二,责任感;第三,学校。青少年的学校成绩、在学校的行为以及对学校的态度,都会引起父母注意;第四,家庭关系;第五,价值观和道德。(2)首先,应承认差异,相互沟通了解,正确看待对方。父母总是盼着孩子自己能够长大,青少年表现出来的正是他长大的开始,作为家长对这种情况的出现要给予正确的反应,多加沟通,但又允许他保留自己心中的一块绿洲,对于他们行为应以建议的方式提出,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观念也要不断更新,尽力去接受新生事物,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家庭中的两代人间矛盾,许多是由于互不了解造成的。只有两代人互相意识到有差异,去了解这种差异,理解对方心态,才能减少偏见误解,化解矛盾。其次,应尊重对方,理智地对待对方的态度和行为。青少年渴望参与到成人的行列,要求独立,受到尊重。作为父母的应该重视他们的这些需要,不说不做损伤青少年孩子人格的话和事,家庭中的一些事情要主动地同他们平等商量、交流,主动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给他发言的机会,使他感到在家庭中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利。父母越尊重青少年,青少年也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回报父母。第三,角色换位,积极寻求共同点。在双方意见冲突,应能主动移入他人观点,想象对方意见的合理性。例如,有的青少年孩子从自己的学习状况考虑,估计考不上大学,而选择去职业学校。做父母可能会生气、训斥他说:“没出息”。但若父母能做个心理换位和角色换位,想想如果自己若处于孩子的位置也许会有和他同样的想法。这时,就会与青少年一起分析具体情况,帮助他选择自身发展的道路。同时,父母与青少年也要相互交流。不同的意见中,如果有折中、融合的可能,那么,尽可能求大同、存小异。
2.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答:道德判断的发展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其层次不能紊乱或倒置。(1)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②相对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③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④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⑤社会契约得到的定向阶段⑥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对教学的影响:(1)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特征加以实施,同时,每一阶段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都应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的补救,因为后期的补救往往困难的多。(2)道德认识或品德的发展,是随着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而发展的,因此,为了形成道德认识,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道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品德的形成。
第二篇:2014年东北师范大学春季作业青少年心理学答案
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青少年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判断改错(每题6分,共30分)
1.米德认为青春期的困难和危机乃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答:正确
2.有意注意是指有一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答:错误,改为;有意注意是指有一定的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在青少年的个性倾向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兴趣,青少年的一切行动都是由兴趣所驱动的。答:错误。改为:青少年的一切行动都是由需要所驱动的4.性情感指和性生活有关的爱、憎、兴趣、恐惧等感情变化的活动。
答:正确
5.让儿童听完一个包含着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讨论,这种做法是对偶故事法。
答:错误,对偶改为两难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访谈区别于日常谈话的性质有哪些?
答:(1)单项的互动性(2)艺术性(3)科学的目的性
2.简述记忆的分类。
答: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记忆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抽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2)按照有无目的和动机,可以把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3)按照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4)按照记忆的不同方式可以把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3.青少年情绪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1)青少年情绪活动的矛盾性
1.暴怒性与温和性 2.可变性与固执性 3.丰富性与孤独性
(2)青少年情绪活动的迅速性
4.简答青少年自我中心的表现形式。
答:自我中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皮亚杰提出的。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现象上。自我中心化是发展变化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的自我中心实际上是指青少年高度的自我意识,这种高度的自我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青少年认为别人也像他们自己一样关注他们;另一方面,这种自我意识还表现在他们的个体独特感上。
5.简述个体遭受到压力时行为表现呈现的负面类型。
答:(1)暴力攻击类型(2)自我中心类型(3)寻求生理满足类型(4)逃避退缩类型(5)潜在发泄类型(6)负向转移类型(7)寻求刺激类型(8)寻求自杀类型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根据青少年社会交往的新特点,论述如何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社会交往进行指导。
答:(1)青少年社会交往的新特点表现在从交往对象的转变、交往意识的转变、交往方式的转变三个方面。
(2)对教育的启示:围绕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倾述的对象,帮助 青少年摆脱烦恼,并有针对性的对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进行指导等方面进行回答。
2.试述如何根据青少年思维的发展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答:在青少年期,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思维特点。
青年初期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在个体的认知发展中开始占优势,但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经验的支持,属于经验性。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他们能在头脑中进行完全属于抽象符号的推导,并能以理论作指导去分析、解决各种问题。青少年期思维发展的总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青年初期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
(2)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思维能力是智慧的集中体现,英国心理学家波诺的“学思维”教学证明了思维力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提高的。所以,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①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知识
②适当运用变式
③要适时做出语言概括
④让学生自觉应用概念和原理
第三篇:2014年东北师范大学春季作业心理学
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心理学》
姓名:张慧玲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差别预限
答:刚刚能引起差别感受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
2、语言生成答:人们通过语言器官或手的活动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或写出来
3、自我效能感
答: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
4、错觉
答:多人共有的知觉歪曲的现象。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经验主义的观点。
答:由洛克提出,认为婴儿生来并无知识和机能,经验(或人类的学习)在婴儿洁白无瑕的心灵上刻下 深深的烙印
2、简述视觉刺激中最常用的深度线索。
答:相对大小,视野中的高度,遮挡,线性透视,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
3、简述线索提取依赖的条件。
答: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情绪的作用。
4、简述语言理解的三个水平。
答:词汇理解或词汇识别,句子的理解,课文或话语的理解。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阐述对于问题解决的主要观点。
答:联想主义:联想尝试---错误是思维的机制.格式塔:情境整体被动物知觉产生顿误问题解决.认知学 派:用计算机模拟人的问题解决过程以验证各理论
2、阐述任一种智力测验量表。
答:个体智力测验: 1.比内量表(1),斯坦福-比内量表。(3),比内-西蒙量表。(2),中国比内测验。1924 年陆 志韦在斯坦福-比内表的基础上修订而成,1936 年发表 2 次修订本。1978 年,吴天敏主持第 3 次 修订,1982 年完成。2.韦克斯勒智力测验(1)韦氏成人量表(2)儿童量表(3)幼儿量表
第四篇:2018年春 东北师范大学《青少年心理学》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青少年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第二性征
答:第二特征指进入青春期以后,在第一性征或性激素的影响下出现的男女身体形态的性别差异和性别特征。2.焦虑
答: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当个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付出努力的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心理上产生的紧张的期待情绪。3.自我意识
答;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意识。它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是人区别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4.性别角色
答: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大众视为代表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为或态度,或符合大众愿望与理想的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为与态度。5.他律
答;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
二、判断改错(每题6分,共30分)
1.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应该处于后习俗道德水平。
答:对。后习俗道德水平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第三级水平。这个水平的特点是,儿童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准则,行使权利和义务,并以此来衡量行为的道德价值。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并能在考虑全人类的正义和人的尊严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儿童已理解并内化基于社会习俗的道德原则。
2.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指的是矛盾动荡性。
答:错,改为:矛盾的闭锁性。当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心理上大都会出现闭锁性,即出现隐秘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把自己封闭起来,平时很少与人交流,内心的矛盾从不外露,当困难和矛盾得不到解决时,往往因焦虑而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3.俗语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所以青少年的气质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改变。
答:错,将“就不会发生改变”改为“不是绝对不变的,受环境、个人主观因素、年龄等因素和性格等条件影响”。
4.性教育就是性知识教育。
答:错,将“就是知识教育”改为“不仅是知识教育,而且是人格教育”。5.青少年阶段性别角色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获得性别角色同一性。答:错,将“性别角色同一性”改为“对性别角色的认同”。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简述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答:是指对同样的个体在不同的阶段进行追踪研究的方法。它通过对同样的被试的重复测查,可以得到心理现象在时间上的发展情况,也可以把握被试个体在经历各种独特的生活事件或历史事件时心理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了解心理变化发展的可能原因。其优点在于它可以对群体和个体发展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因为所有的被试都有相近的生活体验。然而进行这种研究是比较有难度的。一方面,由于时间较长,被试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出现中途退出或丢失的现象。另一方面,主试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资金,耗时耗力。另外,在取样的代表性问题上这种方法也需要注意,并且需要注意在不断的重复测查中保持测验人员、测量工具和程序的一致。方法本身由于没有不同历史经历下的比较,较之横向研究,其结果的适用范围也就相应地减少了。2.简述青少年注意发展的特点。
答:青少年的注意水平已经由童年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过渡到有意注意占优势,其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等心理品质,都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点:(1)注意的过程日趋稳定;(2)注意的广度日益增大;(3)注意的分配趋于协调;(4)注意的转移日渐灵活。
身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付出努力的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心理上产生的紧张的期待情绪。3.青少年情绪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1)青少年情绪活动的矛盾性:暴怒性与温和性;可变性与固执性;丰富性与孤独性;(2)青少年情绪活动的迅速性;(3)青少年情绪活动的外显性。4.简答青少年对权威认知的特点。
答: 权威是由于人们之间的社会权力不同和对有更大社会权力的人服从的要求所导致的一种社会关系。美国心理学家达蒙用横向法及纵向法,来研究儿童对权威认知的发展情况,将儿童权威认知的发展分为前后相继的六个水平或阶段。对成人权威的认识从绝对化向相对化和具体化过渡,这是青少年权威认知的特点。
5.简述社会支持的来源有哪些种类。
答:1.家庭支持系统:包括父母、兄弟姐妹、长辈等;2.同伴支持系统:包括同学、朋友等;3.学校及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学校教师、心理辅导人员、学校及社会团体等。总之,无论家庭还是社会,只要对个人的压力困扰解决有帮助,就都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根据青少年与父母关系发展变化的特点,谈一谈如果你是一位青少年孩子的母亲或父亲,你会如何对待这些发展变化?
答:(1)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发展变化表现在:与父母在心理上的断乳:在情感上与父母不如以前亲密了、在行为上开始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在思想上他们对父母的许多观点都有要重新审视,而审视的结果往往与父母的观点不一致,表现出在观念上与父母的隔离。亲子冲突的出现:亲子冲突从青少年早期到晚期是一个减少的过程,很少有较为激烈的冲突,大多集中在一些小事上。具体体现在:第一,社会生活和习俗;第二,责任感;第三,学校。青少年的学校成绩、在学校的行为以及对学校的态度,都会引起父母注意;第四,家庭关系; 第五,价值观和道德。(2)作为一个母亲如何对待这些发展变化:围绕着承认差异,相互沟通了解,正确看待对 方;尊重对方,理智地对待对方的态度和行为;角色换位,积极寻求共同点这三个方面展开。同时,要有自己建设性的看法。2.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答:道德判断的发展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其层次不能紊乱或倒置。(1)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②相对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③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④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⑤社会契约得到的定向阶段:⑥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对教学的影响:(1)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 的特征加以实施,同时,每一阶段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都应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 的补救,因为后期的补救往往困难的多。(2)道德认识或品德的发展,是随着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而发展的,因此,为了形成道德认识,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道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品德的形成。
第五篇:2014年春季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期末作业考核离线作业(模版)
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心理学》
满分100分学生姓名:夏旻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差别预限
答: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2、语言生成答:人们通过语言器官或手的活动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或写出来.3、自我效能感
答: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推测与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
4、错觉
答: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经验主义的观点。
答:由洛克提出,认为婴儿生来并无知识和机能,经验(或人类的学习)在婴儿洁白无瑕的心灵上刻下深深的烙印。
2、简述视觉刺激中最常用的深度线索。
答:相对大小,视野中的高度,遮挡,线性透视,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
3、简述线索提取依赖的条件。
答: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情绪的作用。
4、简述语言理解的三个水平。
答:词汇理解或词汇识别,句子的理解,课文或话语的理解。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阐述对于问题解决的主要观点。
答: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其中主要观点就是克服生活、学习、实践中新的矛盾时的复杂心理活动,其中主要是思维活动。
2、阐述任一种智力测验量表。
答: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美国心理学家D.韦克斯勒1955年修订而成的智力测验工具。简称WAIS。适用于16岁以上的成人。中国的修订本名为WAIS-RC。量表包括11个分测验,它们分别评估一种智力要素或能力。分为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两类。言语测验的项目有:①常识测验。②理解测验。③算术测验。④类同测验。⑤数字广度测验。⑥词汇测验。操作测验的项目包括:①译码测验。②
图画补缺测验。③积木图案测验。④图片排列测验。⑤拼图测验。被试要接受每一分测验。他所得到的每一分测验的分数需换成量表分、并进而计算出言语量表分,操作量表分和全量表分。再将这些分数转换为智商。韦氏量表所得智商叫离差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