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春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智力
答: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等。2.暗适应
答:是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视觉感受性的变代。这是视觉感受怀逐渐提高的过程。3.图式
答: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4.情景记忆
答:是关于个人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
答: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规律。优点:适用范围较大;简便易行;所得材料比较真实。缺点:结果难以重复验证、精确分析;难以控制目标现象的出现;受观察者主观影响(观察者效应、观察者偏差)。
2.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意识。
答:现代心理学界对意识的理解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意识概念认定,意识是赋 予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个人直接经验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狭义意识概念则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3.简答概念的种类。
答:(一)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二)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三)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四)单独概念、普通概念和集合概念(五)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4.思维及其特征。
答: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有以下一些特征:
(1)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加以概括。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另外,概括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也是思维活动能迅速进行迁移的基础。概括是随人们认识水平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水平越高,对事物的概括水平也就越高。
(2)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思维认识的领域要比感知觉认识的领域更广阔、更深刻。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一定的问题情景引起的,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思维不是简单地再现经验,而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建构的过程。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智力三元理论。
答:智力三元论是由斯滕伯格提出的,试图说明更为广泛的智力行为。他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 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智力与经验的关系和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从而提出了智力三成分理论。包括:
(1)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个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是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操作成分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 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知识获得成分是指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受新刺激,做出判断与 反应,以及对新信息的编码与存储。其中,三种成分中元成分起核心作用。(2)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 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3)智力经验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 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任务、情境和个体三者间存在相互作用。信息加工自动化的能力也是智力的 重要成分,人们在进行复杂任务的操作时,需要运用更多操作的过程。只有许多操作自动化后,复杂任务 才容易完成。
智力成分亚理论是三元智力理论中,最早形成和最为完善的部分,它揭示了智力活动的内部机制。2.论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答:情绪:是受外界干扰而产生的心理活动;情感:是内心自发引起的心理活动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和情感同认识活动一样,仍然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不过反映的内容和方式上有所不同。认识活动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本身,包括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它们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联系。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2)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3)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反过来,情绪的表现和变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
第二篇:2018年春 东北师范大学《青少年心理学》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青少年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第二性征
答:第二特征指进入青春期以后,在第一性征或性激素的影响下出现的男女身体形态的性别差异和性别特征。2.焦虑
答: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当个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付出努力的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心理上产生的紧张的期待情绪。3.自我意识
答;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意识。它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是人区别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4.性别角色
答: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大众视为代表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为或态度,或符合大众愿望与理想的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为与态度。5.他律
答;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
二、判断改错(每题6分,共30分)
1.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应该处于后习俗道德水平。
答:对。后习俗道德水平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第三级水平。这个水平的特点是,儿童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准则,行使权利和义务,并以此来衡量行为的道德价值。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并能在考虑全人类的正义和人的尊严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儿童已理解并内化基于社会习俗的道德原则。
2.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指的是矛盾动荡性。
答:错,改为:矛盾的闭锁性。当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心理上大都会出现闭锁性,即出现隐秘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把自己封闭起来,平时很少与人交流,内心的矛盾从不外露,当困难和矛盾得不到解决时,往往因焦虑而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3.俗语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所以青少年的气质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改变。
答:错,将“就不会发生改变”改为“不是绝对不变的,受环境、个人主观因素、年龄等因素和性格等条件影响”。
4.性教育就是性知识教育。
答:错,将“就是知识教育”改为“不仅是知识教育,而且是人格教育”。5.青少年阶段性别角色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获得性别角色同一性。答:错,将“性别角色同一性”改为“对性别角色的认同”。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简述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答:是指对同样的个体在不同的阶段进行追踪研究的方法。它通过对同样的被试的重复测查,可以得到心理现象在时间上的发展情况,也可以把握被试个体在经历各种独特的生活事件或历史事件时心理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了解心理变化发展的可能原因。其优点在于它可以对群体和个体发展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因为所有的被试都有相近的生活体验。然而进行这种研究是比较有难度的。一方面,由于时间较长,被试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出现中途退出或丢失的现象。另一方面,主试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资金,耗时耗力。另外,在取样的代表性问题上这种方法也需要注意,并且需要注意在不断的重复测查中保持测验人员、测量工具和程序的一致。方法本身由于没有不同历史经历下的比较,较之横向研究,其结果的适用范围也就相应地减少了。2.简述青少年注意发展的特点。
答:青少年的注意水平已经由童年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过渡到有意注意占优势,其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等心理品质,都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点:(1)注意的过程日趋稳定;(2)注意的广度日益增大;(3)注意的分配趋于协调;(4)注意的转移日渐灵活。
身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付出努力的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心理上产生的紧张的期待情绪。3.青少年情绪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1)青少年情绪活动的矛盾性:暴怒性与温和性;可变性与固执性;丰富性与孤独性;(2)青少年情绪活动的迅速性;(3)青少年情绪活动的外显性。4.简答青少年对权威认知的特点。
答: 权威是由于人们之间的社会权力不同和对有更大社会权力的人服从的要求所导致的一种社会关系。美国心理学家达蒙用横向法及纵向法,来研究儿童对权威认知的发展情况,将儿童权威认知的发展分为前后相继的六个水平或阶段。对成人权威的认识从绝对化向相对化和具体化过渡,这是青少年权威认知的特点。
5.简述社会支持的来源有哪些种类。
答:1.家庭支持系统:包括父母、兄弟姐妹、长辈等;2.同伴支持系统:包括同学、朋友等;3.学校及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学校教师、心理辅导人员、学校及社会团体等。总之,无论家庭还是社会,只要对个人的压力困扰解决有帮助,就都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根据青少年与父母关系发展变化的特点,谈一谈如果你是一位青少年孩子的母亲或父亲,你会如何对待这些发展变化?
答:(1)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发展变化表现在:与父母在心理上的断乳:在情感上与父母不如以前亲密了、在行为上开始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在思想上他们对父母的许多观点都有要重新审视,而审视的结果往往与父母的观点不一致,表现出在观念上与父母的隔离。亲子冲突的出现:亲子冲突从青少年早期到晚期是一个减少的过程,很少有较为激烈的冲突,大多集中在一些小事上。具体体现在:第一,社会生活和习俗;第二,责任感;第三,学校。青少年的学校成绩、在学校的行为以及对学校的态度,都会引起父母注意;第四,家庭关系; 第五,价值观和道德。(2)作为一个母亲如何对待这些发展变化:围绕着承认差异,相互沟通了解,正确看待对 方;尊重对方,理智地对待对方的态度和行为;角色换位,积极寻求共同点这三个方面展开。同时,要有自己建设性的看法。2.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答:道德判断的发展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其层次不能紊乱或倒置。(1)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②相对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③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④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⑤社会契约得到的定向阶段:⑥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对教学的影响:(1)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 的特征加以实施,同时,每一阶段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都应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 的补救,因为后期的补救往往困难的多。(2)道德认识或品德的发展,是随着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而发展的,因此,为了形成道德认识,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道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品德的形成。
第三篇:2018年春 东北师范大学《德育原理》期末考核专题
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概念,不应特指某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而应是作为古今社会德育现象的德育。
答:正确。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 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但不能完全代替个别教育。
答:正确。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 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育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联系起来。要求老师做到: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重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正确处理集体和个别教育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
3、德育与整体教育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和人之为人的需要。答:错误。德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与学科教育和专业 技术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成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德育是对人的思想 观念进行教育,教育的成效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是无法进行量化的。
4、学校德育中的法制教育就是要达到使学生知法、懂法和守法。
答:错误。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实施法制教育,离不开思想上、道德上的基础性教育。如果学生没有社会主义的道德意识、规范及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风尚,就不会以极大的积极性去学法、了解法,从而达到知法;就不能从“法律规范”中体会出共产主义道德的精神实质,达到真正懂法;更不会在实践中自觉地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自觉守法。这就是道德规范在学法理论指导及守法实践中的意义。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答:德育实施过程之所以要注重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主要在于: 第一,这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可靠保证。德育实施过程的目的,不在于它确立了 相应的影响机制或组织形式,也不在于它建立了广泛的影响渠道和约束机制。而在于它是否真正促进了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真正发展。思想品德的真正发展虽需要一定的外在 教育影响,但这种发展在本质上是自我性的——即经过自己的身心活动建构起自身的品德。这种情况意味着:外在的教育影响能否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与教育对象自身是否具有相应的内在活动密切相关。自我教育作为教育对象自身内在活动的重要方式,具有“自教”性特点。这种“自教”的发生,既表现教育活动之外,也常常表现在教育活动之中。第二,自我教育不仅是影响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也是当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当代社会的文明发展,使人的主体地位日益得到重视,日益得到提升。现实社会的改革开放和激烈的竞争,无疑需要人以更大的主体性来适应。正因为如此,人的主体性发展在当 代教育中被受关注,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而人的主体性发展与自我教育有着极为密切 的联系,自我教育既是人主体性成长的内在土壤,也是主体性体现的主要标志。没有自 我教育,人的主体性发展失去了内在的土壤,主体的素养就难以得到提升,就难以实现本质力量的丰富性。人的自我教育是人生存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的体现,人的主体性 发展总是伴随自我教育而发展,人的主体性只有在自我教育中才能得以真正确立和不断巩固。
2、有人认为,当代德育改革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的方式方法,而不是观念问题。请你分析:当代德育改革最为根本的问题是不是这样?为什么?
答:我认为德育改革中最根本的问题是观念问题,其次才是方式方法、内容、评价 等等各方面改进的问题。因为思想是行为的指南,一切改革最大的阻力就是参与改革之 中的人的观念改变的问题,一个人观念的改变不是听几次报告、讲座,或者是朝夕之间 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参与和影响,然而,人们观念的改变又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最前提性的条件。
三、案例分析(共20分)
现实中有人往往用这样的情况来说明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有问题的:如:有百分之多少多少人不了解林则徐,有百分之多少多少人不知道“
9、18”是什么日子„„等。
请分析:这种评价中所说的问题,是属于学生思想品德上的问题吗?你认为哪些方面才属于思想品德问题?为什么? 答:这些问题不是思想品德问题。在涉及到善和恶的问题上才属于道德问题。道德问题不是知多知少的问题,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首先,因为德育对社会、对人的发展、对整体教育发展具有巨大价值。其次,因为这是教育目的决定的,教育目的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而德育方面的要求往往是教育目的构成的主体部分,古今中外的任何社会都是如此。在中国,古代的 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才,以利“化民成俗”,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三,因为思想品德是决定人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也是社会衡量人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社会价值,就不可忽视德育地位。德育是个体社会化及其社会价值提高不可缺少的。德育的地位说明,德育不是可有可无的,无关紧要的。更不是“软”任务,“虚”任务,而是一项重要的关系社会稳定、个体发展及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大问题。这样言说德育的地位,并不是否认德育为首的地位观。主要是 因为这样更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德育与各育的关系。德育为首,呈现了重视德育的 一种意识,并为德育的整体教育和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作了明确的指向。这是能使人较 为清楚看到德育应处于怎样的位置的。作为重视德育的一种观念,是没有问题的。但是 作为具体工作的绝对化原则,则是值商讨的。作为重视的一种观念,“首位”是一个具 有形容性的概念,强调的是的不可忽视性,对首位的东西都忽视了,这是不应该的。但是如果把首位作为实质的量词和序词,绝对化地要求具体的教育实际。那就意味着,不 管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进行什么教育,都要首先进行教育。这样势必造成教育的尴 尬局面,陷入机械的僵局。所以需要正确认识和看待德育为首。在实践中正确体现德育为首,既要保持一种“绝对”性,也要保持“相对性”。所谓绝对性是指德育在长远教育工作中的不可忽视性。不能视为可有可无的,应在长远的教育工作中,使它在各项工作之中得到体现。所谓相对性,即指德育相对于各育处于薄弱状态,或根据某种际情况需要,在某一时期对德育工作有所侧重。学校教育是整体的。但并不意味着工作上各育平分秋色,始终体现量的对等性。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或针对某一育的薄弱性,在某一阶段对某一育有所侧重,以使这种情况得到改变。这种有利于整体教育工作的有所侧重也是应当的。
四、联系实际论述(共20分)
1、德育是整体教育的必然使命。
答:学校德育的经常性工作应在整体教育中来进行,而不是以整体教育(教学)之 外的活动来表现德育的经常性。这主要是因为:在整体教育中,“各育”具有互含性,“每一育”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含有其他各育的因素,那种纯而又纯的德育、智育、体育是极少存在的。这意味着整体教育中蕴含十分广泛而又丰富的教育资源(特 别德育资源),注重整体教育中的德育,有利于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各育”的这种 互含性,决定了“各育”的互为性。使得每一育的开展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会 为其他各育的进行奠定一定的基础,创造一定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整体教育中进行德育,会使德育得到整体教育的烘托;同时应看到学校中的“各育”,都统一在整体教育目的之中,都是整体教育目的所要实现的任务。“各育”与教育目的的这种联系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每一育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是其他各育所要解决的问题,每一育所要完成的任务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是其他各 育所要完成的任务。德育的任务和目的,无不包含在整体教育目的之中;从现实来看,整体教育中的德育,能使全体教育工作者自然界入其中,发挥多方面的影响作用。这是整体教育(教学)之外的德育很难做到的。以上这些都说明,德育虽有其独特性,但它的日常进行应是与整体教育融为一体的。强调德育与整体教育的不可分割性,并不是要抹煞德育的独特性,并不是要把德育消融在整体教育之中,否认德育的不可代替性,这样的话也是对德育地位的否定。强调 德育与整体教育的不可分割性,也不是要求学校德育不能独立地进行一些活动。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倒真是抹煞了德育的独特性。需要指出的是,不能把这类活动当作德育的全部或主体,来代替德育应有的全部形式。
第四篇: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构造主义:铁钦纳,研究人们的意识;内省法;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元素机能主义:詹姆斯;意识的功能;观察、测验以及问卷调查 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环境对人和动物、外显行为影响;心理学只研究课观察的外显行为;实验法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决定行为的无意识因素;儿童时期的无意识经验是人格特征与心理障碍的根源;采用精神分析的临床技术认知心理学:西蒙;思维等复杂的心理过程;心理学需要了解人是如何获取、储存和加工信息的;口语报告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需要的三个特征:1对象性2动力性3社会性权利动机可分为:个体化权利动机和社会化权利动机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海德将归因分为:环境归因、个人归因韦纳的三维度与六因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习得性无助感产生后的表现:1动机降低2认知出现障碍3情绪失调班杜拉看人的行为是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所决定。班杜拉将期待分:(结果期待、效能期待)研究表明,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个体成败经验、个体的归因方式)构成行为动力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需要和动机)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过程。注意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感觉产生的基本条件:(刺激物、感觉器官)颜色的三种属性:(明度、色调、饱和度)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情绪表现:(强度、紧张度、快感度、复杂度、机动度)情绪状态分:(心静、激情、应激)黄希庭将情绪分为:(情调、激情、心静、应激、情操)情绪智力:(了解自我情绪的能力、管理自我情绪的能力、激励自我情绪的能力、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三元智力组成:(成分智力、背景智力、经验智力)彼得沙洛维和约翰梅耶正式提出情感智商情商三种能力组成的结构:(准确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有效调节情绪的能力、将情绪体验运用于驱动、计划和追求成功等动机和意志过程的能力)国内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社会环境)韦氏量表包含了:(语言和操作)元认知结构包括:(元认知知识、体验、监控)发散思维的质量衡量:(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创造力的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在定义性、洞察性)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人格的五因素:(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尽责性)心理和行为特征:(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的四种体液(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人格的测验分为(自陈式测验、投射式)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动机冲突: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强化:凡是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境均可称为强化。斯金纳的强化:是指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的条件。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意愿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习得性无助感:(塞利格曼)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信息加工观点: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视觉:是个体对光波刺激的觉察。是个体辨别外界事物的明暗、颜色等特殊的感觉。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阔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觉阔限越大,则绝对感受性越高)超感知觉:是指不凭感觉器官即可获得知觉经验的特意现象。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过度学习:就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背诵后仍然继续学习。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现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它是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对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对于他人的行为的一种情感体验。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下的作用下,整个反映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心理学研究的程序:1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2确定研究对象3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4选择研究方法5解释结果并做出推论心理学主要问题研究:1心理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2心理结构,揭示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关系3心里的脑机制,揭示心理与脑现象关系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揭示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内容(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与生俱来的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前四为基本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三为成长需要})关系(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3七个层次课概括为两种水品)评价(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因此它具有普遍性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如何应用需要层次理论?1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同时都要关注2激发高层需要,先满足底层需要3了解不同人的不同需要4了解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人的兴趣具有的品质:1兴趣的倾向性2兴趣的广度3兴趣的稳定性4兴趣的效能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1设置合理目标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4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 感觉、知觉的区别: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3从严格意义上讲,感觉是天生的反应,而知觉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感觉、知觉的联系:1感知觉同属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应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机综合。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1遗忘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2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遗忘3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4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有很大影响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也有重要影响。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戴斯的智力PASS模型:三元智力理论是对传统智力观的超越,而戴斯的PASS模型是建立在信息加工理论、认知研究的新方法,以及智力研究的传统方法即因素分析法基础上的,它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提出自己的智力理论,力图取代传统的智力理论。培养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1创设有利于个体创造力发展的环境2实施教育创新开展创新教育3开发个体创造力的具体方法4创造力开发的法则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含义:1人格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2人格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3人格就是这样一种蕴蓄于中、形诸于外的统一体4动力组织与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意味着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和独特性等特点5人格即使各种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各种交互作用的过程。遗传的作用:1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2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3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与不可逆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5发展的关键期 毕生发展观的基本思想:1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2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3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4发展是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的结果。
第五篇: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
A、马斯洛
B、巴甫罗夫
C、桑德克
D、冯特
2.学生只根据教师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句的描述,在头脑中也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图景,这种心理现象是()。A、思维
B、想象
C、情感
D、表象 3.需要层次理论由心理学家()提出的。
A、斯金纳
B、马斯洛
C、班杜拉
D、苛勒
4、学生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的情况,属于()
A、注意的分散
B、分心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5、“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太阳大”,这是()
A、感觉
B、知觉
C、错觉
D、幻觉
6、人们的知觉能把当前客观刺激中缺少的东西在主观上进行补充,着说明人的知觉有()
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7、“曝光效应”是指人际吸引的()。
A、人格品质
B、互补性
C、相似性
D、熟悉性
8、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的基本过程是()A、感觉—知觉—表象
B、编码—存储—提取
C、存储—编码—提取
D、感觉—加工—思维
9、遗忘曲线表明,人类的遗忘规律是()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先后都快
D、没有变化
10、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事物()属性的反映。A、整体
B、个别
C、综合 D、本质
11、多数情况下,出现梦境是在()睡眠阶段。
A、浅睡
B、深睡
C、沉睡
D、快速眼动
12、动机的强弱与解决问题的关系是()
A、正相关
B、负相关
C、倒U型关系
D、互不相关
13、顺利完成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叫()
A、品质
B、天才
C、能力
D、才能
14、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
D.集中性与紧张性
15、英国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智力可以分为两种因素: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A、吉尔福特
B、加德纳
C、斯皮尔曼
D、梅耶
16、“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人们根据云朵判断是否会下雨以及能否出行,这体现了思维的()。
A、间接性
B、概括性
C、目的性
D、问题性
17、下列哪种选项属于一般能力的范畴?()A、记忆能力
B、创造能力
C、运动能力
D、社交能力
18、兴趣属于()。
A、社会性动机
B、习惯动机
C、外在动机
D、生理性动机
19、《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多愁善感,聪颖多疑,孤僻清高,从气质说角度,她属于哪种气质类型?()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0、反应慢但精确性高的认知方式属于()。
A、冲动型
B、沉思型
C、系列型
D、同时型
21、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
A、斯皮尔曼
B、托尔曼
C、苛勒
D、奥尔波特
22、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称为()。A、从众
B、依从
C、服从
D、屈从
23、我们平常所说的“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所反映的就是态度与()的分离。A、认知
B、情感
C、行为
D、人格
24、()需要不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之列。A、成就
B、安全
C、生理
D、自我实现
25.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事物的某种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是()。
A、问题的表征
B、定势
C、功能固着
D、迁移
26、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形容的是人格的()的本质特征。A、自然性
B、稳定性
C、独立性
D、独特性
27、“脑筋急转弯”是训练()思维的良好途径。
A、具体形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聚合思维
D、直观动作思维
28、“万绿丛中一点红”,是指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29、“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作了最好的描述。A、自然性
B、独特性
C、稳定性
D、独立性 30、在困难复杂的工作中,()水平的情绪有助于保持最佳操作效果。
A、热情
B、中等
C、低下
D、高涨
3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A.1789 B.1897 C.1879 D.1987
32、第一位科学心理学家是()
A.弗洛伊德 B.冯特 C.艾宾浩斯 D.马斯洛
33、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A.兴奋过程 B.抑制过程 C.兴奋与抑制过程 D.兴奋与诱导过程
34、人的心理是()
A.客观 B.主观 C.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D.以上都不对
35、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
A.绝对感受性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绝对感觉阈限
36、吃了糖再吃桔子会觉得桔子酸这是()
A.感受适应 B.同时对比 C.不同感受的对比 D.继时对比
3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知觉的基本特性()
A.理解性 B.规律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38、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A.9±2 B.8±2 C.7±2 D.6±2
39、记忆的首要环节是()
A.保持 B.再认 C.回忆 D.识记
40、问题解决的第一阶段是()
A.提出问题 B.提出假设 C.检验假设 D.分析问题
41、每次看见“月晕”就要“刮风”潮湿就要下雨,即得出“月晕而风”“湿润而雨”的结论,属于思维的()
A.抽象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D.情境性
42、医生根据病人体温、血压、心电图等给予确诊,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A.间接性 B.概括性 C.预见性 D.抽象性
43、正在上课,一位迟到学生推门而入引起大家注意是()
A.无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有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44、听表走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这种周期性变化是()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范围 C.注意分配 D.注意起伏
4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明情绪、情感具有()特征。
A.感染性 B.情境性 C.两极性 D.移情性
46、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马斯洛 B.勒温 C.默里 D.罗杰斯
47、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A.尊重 B.求知 C.自我实现 D.安全
48、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种事物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的()为中介的。
A.动机 B.态度 C.需要 D.感觉
49、人类主要的社会性动机是()。
A.饥饿动机和干渴动机
B.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
C.好奇动机和探索动机
D.探索动机和操作动机
50、()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思维
51、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A.观察能力 B.记忆能力 C.创造能力 D.抽象概括能力
52、智力分布呈常态分布是指()。
A.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没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B.智力中等的占多数
C.智力超常的占多数
D.智力低常的占多数
53、某人稳重踏实,勤奋刻苦,做事认真细致,他(她)的气质类型倾向于()
A.抑郁质 B.粘液质 C.多血质 D.胆汁质
54、情绪体验深刻,具有高度敏感性,行动孤僻迟缓,不善交际,这种人属于()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55、气质类型在社会上评价是()。
A.都是好的 B.都是坏的 C.有好有坏 D.无好坏之分
56、“活泼好动”是下列那种表现?()A.能力 B.兴趣 C.气质 D.性格
57、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抑制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58、粘液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A.强、平衡、灵活 B.强、不平衡 C.强、平衡、不灵活 D.弱
59、性格属于下列那种心理现象?()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60、编制16 种个性因素问卷的心理学家是()。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吉尔福特 D.艾森克
61、提出智力三元结构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吉尔福特 D.艾森克
62、把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吉尔福特 D.艾森克
二、多项选择题:
1、思维的特征有()。
A指向性
B形象性
C概括性
D间接性
2、心理测量按内容可分为()
A智力测量
B成就测量
C态度测量
D人格测量
3、下列有关气质的论述,正确的有()
A气质决定性格
B气质无好坏之分
C无论何种气质,都有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
D气质一生不变
4、支持语言获得的后天学习论的研究者是()。
A巴甫洛夫
B乔姆斯基
C班杜拉
D斯金纳
5、下列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论述正确的是()。
A、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B、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并不是一个泾渭分明的对立面而是一种连续状态
C、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
D、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永恒的、不变的
6、一个人由于()而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统称为“心理障碍”。A生理
B心理
C需要
D社会原因
7、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A个案法
B观察法
C心理测量法
D实验法
8、以下()是以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社会性动机。
A爱好
B权利动机
C兴趣
D成就动机
9、记忆术的一般基本原则()
A形成图片记忆
B利用已有的知识
C建立特殊联系
D赋予信息意义
10、与意志的坚韧性相反的品质是()。
A顽固
B执拗
C动摇
D怯懦
11、亲社会行为包括()
A分享
B合作
C助人
D捐赠
12、记忆是通过()、再认或回忆等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A复述
B识记
C注意
D保持
13、小军为了得到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这种学习动机是()。
A低级的学习动机
B高级的学习动机
C外部学习动机
D内部学习动机
14、问题解决的策略包括()。
A分析策略
B启发式策略
C算法策略
D创造性策略
15、记忆是通过()、再认或回忆等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A复述
B识记
C注意
D保持
16、遗忘的原因有()
A编码和提取失败
B消退说
C干扰说
D压抑说
17、一般能力主要指()。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思维能力
D算术能力
18、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起源可分为()
A自然需要
B物质需要
C社会需要
D精神需要
19、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包括()
A新颖性
B及时性
C 灵活性
D流畅性 20、常见的知觉的恒常性有()。
A选择恒常性
B大小恒常性
C形状恒常性
D颜色恒常性
三、判断题:
1.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感受性,动物没有感受性。(×)
2.人与动物心理的不同在于,人有意识,动物没有意识。(√)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正比关系。(×)
4.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是反比关系。(√)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现象属于心理学中的味觉适应。(×)
6.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会使另一感觉的感受性降低。(√)
7.适应是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8.聋哑人“以目代盲”,盲人“以耳代目”,这是感觉补偿现象。(√)
9.空间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
10.长时记忆的容量是7±2 个组块。(×)
11.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属有意识记。(×)
12.保持在人脑中材料,只在数量上发生变化,在质量上很少变化。(×)
13.信息在人脑中的贮存只表现在数量上的变化。(×)
14.看见一面红旗,我们能认出它属于再现。(×)
15.遗忘就是个体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
16.遗忘曲线是由艾宾浩斯提出来的,其进程是先慢后快。(×)
17.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记忆效果较差,主要是受到倒摄抑制影响。(×)
18.表象是想象的基础。(√)
19.“一题多解”、“闻一知十”主要体现了集中思维的求异特点。(×)
20.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属性的思维过程,称为抽象。(×)
21.数学中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是在于分化概念,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科学概念。(√)22.有意后注意是一种事先有预定目的,且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23.从注意品质来看“一心二用”是不良品质。(×)
24.近年来,研究者们把情绪与最能代表的人的认识水平的智力联系在一起,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情绪智力的核心是个体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25.心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感染性。(√)
26.“喜者见之则喜,忧着见之则忧”,充分体现了应激状态的感染性特点。(×)
27.激情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28.心境是指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体验。(×)
29.暴怒、狂喜、恐惧属于热情的表现。(×)31.5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了著名的情绪的评估—兴奋学说。(√)
3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但二者不可兼得,此时表现出的动机冲突是趋避式冲突。(×)
33.个体的活动动机越强,其活动效率越高。(×)
34.从心理学角度而言,“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其实质是没有科学的处理好能力与知识的关系问题。能力与知识虽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不能等同。(√)
35.一名8 岁儿童,通过智力测验所得到的智力年龄为10 岁,该儿童的智商为120。(×)36.气质俗称为性情、脾气。(√)
37.性格俗称为性情、脾气。(×)
38.在社会评价方面,气质无好坏之分。(√)39.性格无好坏之分。(×)
40.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的独特心理特征的总和。(√)
41.美国心理学家佛兰克•法利提出A 型性格,认为这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性格特征。(×)42.T 型性格的人具有好冒险、爱刺激的性格特征。(√)
43.在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中,首要特质是指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征,它影响到个人行为的各个方面。(√)44.从心理学角度而言,“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其实质是没有科学的处理好能力与知识的关系问题。能力与知识虽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不能等同。(√)
45、容量大、保持时间长是长时记忆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四、名词解释:
1、发散思维
2、社交能力
3、情绪
4、个案法
5、社会刻板印象
6、心境障碍
7、兴趣:
8、功能固着
9、心理学
10、性格的情绪特征
11、创造想象
12、意识
13、需要
14、模仿能力
15、抽象
16、气质
17、思维
18、动机
19、记忆
20、社会刻板印象
21、表情
22、遗忘
23、表象
24、思维定势
25、人格
26、社会偏见
五、简答题
1、简述遗忘发生的原因。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增进幸福感的有效策略。
3、叙述语言的基本功能。
4、举例说明错觉产生的原因。
5、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
6、叙述社会偏见的含义和特征.7、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构成。
9、说明动机与行为、工作效率的关系。
10、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谈谈复习时应遵循的策略。
11、请具体说明知觉的组织原则有哪些?
12、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有哪些?
13、什么是人格?它有哪些特征?
14、叙述社会偏见的含义和特征。
15、叙述语言的特征。
16、什么是性格的意志特征,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7、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有何区别?
18、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及特征
六、论述题
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心理健康的描述性标准的理解。
2、举例分析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3、论述性格与气质区别和联系。
4、试述能力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5、什么是情绪调节?联系实际谈谈情绪调节的策略。
6、举例说明影响思维解决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