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页—51页例
1、例2及课时作业设计
二、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因而这部分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及具体写法学生较难理解。总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
三、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难点:熟练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四、学前分析
大部分学生已学会用乘法口诀来求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会在求商时因为乘法口诀掌握的不够熟练而出错,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试商时要强调乘法口诀的重要性。
五、目标预设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能正确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六、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七、解决重难点的策略和方法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及生活中的大量实例,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应用意识。(只有“平均分”了,当数不够分时才会出现余数。)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在试商后,通过竖式计算,出现余数比除数小的情况,说明商是对的,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说明商肯定小了,就应再试商,直到计算后余数比除数小才对。另外,还有可能会出现余数和除数一样大,这种情况,说明商小了一倍,应在商的那个数上加1再除。
3、计算后在横式上要写上商,有余数的还要写上余数。
八、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例1)
一、复习导入(1)、复习乘法口诀。
(2)、口算
35÷7= 45÷9= 27÷3= 81÷9= 63÷7=
二、传授新知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A、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飘着一面国旗。
B、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C、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D、球架旁边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4)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分小组讨论。
(5)学生汇报交流。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1)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哪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2)生自由回答。
3、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搬来15盆花,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用学过的表内除法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分名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4、(列竖式:)15÷5=3(组)
„„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除数„„5/ˉˉ1ˉ 5ˉˉ „„被除数 5 „„5和3的乘积 ˉˉˉ0ˉˉ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竖式的写法和读法。)
三、巩固练习
列竖式计算
24÷6= 18÷3= 49÷7= 72÷8=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列竖式计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第二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具、学具】 花朵教具若干,ppt一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竖式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7)学生汇报。(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②书51页做一做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7,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5,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教材49-51页上的内容。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2、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3、体会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学会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
2、难点: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系过程,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除法。教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 4份,每份是几个?
(1)学生独立列式,明确平均分用除法计算。列式为:12÷4=?(2)学生自主解答,说一说你用的哪句口诀?三四十二 12÷4=3
二、讲授新课
老师这有一个盒子,里面装了一些小棒,我想用这些小棒来摆三角形,你们猜猜看,盒子里可能有多少根小棒?
1、假设盒子里面有12根小棒,那么最多可以摆几个独立的三角形?(1)用算式怎样表示? 12÷3=4(个),谁来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2是被除数
3是除数
4是商
(2)除法算式和我们前面学过的加、减法一样,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我们一起来看看除法的竖式怎样列。
先写一个除号,再写被除数12,把被除数12写在除号的里面,除数3写在除号的外面。
我现在要写什么了?商4你们觉得商4应该写在哪里呢?我能把它写在1的上面吗?
总结:有4个3所以写在个位。4个3是多少?
12我把它写下来,这个12就是4与3的乘积。原来有12根小棒,摆三角形用了12根,还有没有?(没有了)也就是原来有12根减去摆三角形用掉了12根等于0。
(3)谁再来说说,被除数下面的12和0表示什么呢?(全用了,没有剩余)
2、那假设盒子里面有17根小棒,最多可以摆几个独立的三角形?用算式怎样表示?17÷3= 快用手中的小棒试着摆一摆,结果会怎样?(最多可以摆5个,多了2根)(1)17÷3= 用竖式该怎样算?
明确:除号、被除数和除数的书写位置;3根小棒摆1个这样独立的三角形,最多可以摆5个,所以商是5,写在被除数个位7的上面,摆5个这样独立的三角形共用15根小棒,就在被除数的下面写15,17根小棒用了15根后还有剩余吗?还剩下2根为什么不摆了?像这种剩下的不够摆一个独立的三角形,或不能再分的数,我们就叫作“余数”,写在横线的下面。(2)谁再来说一说,被除数下面的15和2都表示什么呢?
(3)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结果在横式上怎样表示呢?先写商5,然后点6个小圆点,再写余数2。这个算式读作:17除以3商5余2。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例1和例2的不同 观察:例1和例2的两个除法竖式有什么不同?
例1的除法算式没有余数,例2有余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揭题: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三、巩固提高
你们想知道这个盒子里究竟有多少根小棒吗?其实有20根,谁猜对了?20根小棒最多可以摆几个独立的三角形,不用摆小棒
会算吗?用算式怎样表示?用竖式该怎样算?(学生独立完)
四、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能说一说吗?
五、布置作业
潘雄
2011年10月26日
第四篇: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节课《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三课时,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数与代数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学完了表内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余数这个概念,从教材来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它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和发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有余数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求商,要用竖式算。并且竖式中每一步的意义及具体写法学生较难理解,虽然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认识和经验,但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掌握这样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本节课选用合理的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丰富感性认识,获得鲜明表象,从而建立“余数”的概念,理解“余数是分到不能再分以后余下的部分”;让学生通过数字、图像、语言及数形结合等方式多方位体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及感知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设计理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了充分的操作、实践,从而来发现规律,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在教学中我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感知概念的形成,从而为计算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通过平均分的活动,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学会试商,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通过分橡皮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正确地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难点: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一盒橡皮、课本、笔、练习纸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法、观察法、猜测法、操作和归纳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分析、比较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猜一猜)
(1)猜一猜.出示:各位同学好各位同学好„„
(2)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猜一猜第10、17、31„„个字各是哪个字?然后教师逐一作出回答,学生共同进行验证,发现老师说的很对,学生很惊奇。
(3)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因为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奥秘,想知道是什么吗?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能破解这个奥秘了。
二、动手操作,建立表象(分一分)
(1)有6盒橡皮,数量不等(15、16、17、18、19、20块),每个小组各一盒橡皮。
(2)小组合作:把你的哪一盒橡皮平均分给每一个同学,该怎么分?有剩余吗?并在小组里交流分的过程。
(3)合作把你们分的过程用图表示出来,并说出是怎么分的。
(4)各小组轮流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并说一说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所说的,教师引出: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分配有余,这就是数学中的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列一列)
(1)根据你所分的过程,能不能试着列出横式和竖式,学生试列,教师进行点拔。
(2)评价所列的式子,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列,每个数各代表什么? 谁能说一说怎样列竖式计算?被除数是几?除数是几?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组几个?所以商几?写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分掉了几个?被除数17下面写几?还剩1个,在横线下面写“1”,剩下的“1”我们叫它“"余数”(板书:余数。跟读两遍)
(3)指导列和读算式,并说一说各部分表示什么?
横式结果的写法17÷4=4„„l怎样读这几个算式呢?
强调: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写6个小圆点,再写余数,读作“商4余1”。让学生再齐读一遍。
(4)说一说你的试商方法?(用乘法口决来试商)
(5)对学生所列情况进行更正,并强调正确的列法.四、教师引领,知识内华(算一算)
(1)教师出示例题2.23÷5=4„„3
(2)不用分,根据你刚才的经验,你能直接列出以下几个算式吗?
分别有21、22、23、24、25块橡皮,平均分给5人,每人可分几块,还余下几块呢?
(3)说一说你是怎么列的,为什么?教师出示结果。
(4)观察这些算式中除数和余数的大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5÷5=3(块)
16÷5=3(块)„„1(块)
17÷5=3(块)„„2(块)
18÷5=3(块)„„3(块)
19÷5=3(块)„„4(块)
20÷5=4(块)
21÷5=4(块)„„1(块)
22÷5=4(块)„„2(块)
23÷5=4(块)„„3(块)
24÷5=4(块)„„4(块)
25÷5=5(块)
发现: 除数是5,余数是1、2、3、4,余数比除数小。
(5)教师反问:“余数可以等于或大于除数吗”?学生举例说出理由。
强调: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五、综合实践,学以致用(练一练)
(1)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判断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4)首尾呼应,拓展延伸
(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第10、17、31„„个字各是哪个字? 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字是什么吗?)
六、畅谈收获,回归生活(说一说)
(1)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2)找一找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说给你的同伴听!
板书设计 :
有余数的除法
23÷5=4„„3
在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第五篇: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
1、例2以及“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横式表示。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借助直观了解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感知除法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探索并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
当我们平均分一些物品时,有剩余且不够再分时候该怎么办呢?
(二)课堂设计
1.情境导入
问题: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正五边形,各能摆几个?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感受我们身边的除法,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2.新知探究
(1)教学例1,认识余数
①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把下面这些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摆一摆。
师: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师:摆一摆,说一说你摆的过程和结果。
师: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
师:能结合摆的结果和算式说一说吗?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师:现在给你7个草莓,还是同样的要求,你会摆吗?动手试一试。
师:谁来说一说你摆的过程和结果?
师:这1个草莓怎么剩下了?还能继续摆吗?为什么?
师:这一次摆的过程和结果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预设:2×3+1=7(个);6÷2=3(盘);7-1=6(个)6÷2=3(盘);
7÷2=3(盘)„„1(个)
师:对比这些算式,你想说什么?哪个算式更能表达出刚刚分草莓的过程和结果?
师:为什么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师:你能结合摆的草莓来解释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具体含义吗?
讲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追问:余数表示什么?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算式的含义?
师: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②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师:比较这两幅图和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对比:分什么?怎么分?分的结果怎样?用算式怎么表达?
【设计意图: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2:余数要比除数小
用小棒摆正方形。
用8根小棒,你能摆几个正方形?算式怎么写?
师:用9根小棒,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请你动手摆一摆,并写出算式。
师:如果用10根、11根、12根小棒来摆呢?请你动手摆一摆,写一写。
师:如果给你一堆小棒来摆正方形,如果有余数,余数可能会是几根?为什么?
师:余数和谁有很密切的关系?是什么关系?余数<除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通过算式中数据的观察对比和思考发现得出:余数比除数小。】
3.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交流反馈:说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思,重点说出“余数”是哪个数。
(2)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
用一堆小棒摆。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师: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说一说,也可以摆一摆,证明自己的想法。
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呢?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让学生圈一圈、分一分,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4.课堂总结
师:从这节课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小结:这节课我们在摆一摆、圈一圈中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放一些物品平均分时,有时正好分完,有时没有分完有剩余的部分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余数,还知道了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课时作业
1.17个,3个3个地圈,圈了()组,剩下()个。
算式:17÷3=□(组)„„□(个)
看到17÷2=8(组)„„1(个)这个算式,你知道五角星是怎么圈的吗?
看到23÷3=7(组)„„★(个)这个算式,你又读懂了什么?★到底还剩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答案】略。
【解析】考查目标1、3。每3个圈一圈,数一数圈了几组,剩余部分表示余数,借助直观图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算式17÷2=8(组)„„1(个)主要是看除数了解每份的个数,这个算式23÷3=7(组)„„★(个)的问题是对整个除法算式意义的考察,余数到底是几渗透了今后学习有余数除法检验的方法,如果有难度,可借助直观来理解。
2.17个,你还想每几个圈一圈,先圈一圈再写一写。
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
【解析】考查目标1、2。开放性题目,主要考查学生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以及要明白不管怎么分,分得的结果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