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1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愿意参加些什么样的活动呢?二年级一班的同学一起去郊游。看看他们都带了些什么?
9个蛋糕、10碗方便面……
2、猜一猜他们接下来要做些什么?是怎样想的?
二、探求新知
1、看来大家急着想把这些好吃的来分一分,那就赶快行动吧!你打算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是通过列算式算出来的,说一说算式的意思,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教师边小结边板书:9;4=2(个)……(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师:和同位说一说9个面包平均分的结果是怎样算出的。
学生回答(一般情况都会列算式来表示)我1个1个地来分……我2个2个地分……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用算式表示:9;4=2(个)……(个)学生说出9;4表示的意思和怎样进行计算的2、其他食品怎样平均分呢?大家在小组里一起分一分,看看结果是怎样的?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师小结。
生:那么多好吃的,咱们4个人来分一分吧。
学生同位讨论,加深理解。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把算式写在本子上。(讨论时要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也可以动手操作算出结果)
方便面:10;4=2(碗)……2(碗)
矿泉水:11;4=2(瓶)……3(瓶)
香肠:12;4=3(根)
生:我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3、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你能说出来吗?师:还需要知道些什么呢?你打算每人分几块?师:假如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几人呢?3块呢?还可以每人分几块?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算一算。师: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又有什么发现?为什么那么多的算式都有余数,为什么产生余数?
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学生会有些疑惑。学生想出少了些什么,这样问根本不知道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
学生回答:我想每人分2块,我想……18;2=9(人)18;3=6(人)
学生独立完成。
18;4=4(人)……2(块)18;5=3(人)……3(块)
生:我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三、小结
1、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教学重点: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一、激情导课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那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吧?请看屏幕,这里有一些彩色的五角星,你们可以任意说出其中一个五角星的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就能猜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谁来试试?
生:………
师:神奇吧?你们想不想学到这个本领?
(生齐答:想。)
师:学了今天的新知识,你们就学到这个本领了。
好,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有余数的除法》。
我们先从分东西开始吧……
二、新授:
师:请看这里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生:可以摆3盘。
1、质疑: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6÷2=3(盘)
2、质疑: 结合草莓图谁来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3盘。)在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们还记得吗?
看来大家对之前学过的知识掌握的非常不错,我来出一道稍难一点的:(出示课件)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比刚才多了1个草莓,是7个草莓。
(1)如果有7个草莓,还是每2个摆一盘,你还会摆吗?
带着问题请看今天的第一个学习任务:
1、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2、用算式表示分草莓的过程。
3、剩下的草莓在算式中怎么表示?
(2)接下来,咱们就小组讨论一下,用你们的学具按要求来摆一摆,看哪个组的同学摆得快又对。
我们请一个组的同学上台展示一下你们组是怎样摆的?
用老师的草莓摆(课件出示7个草莓,摆好的图)
(3)质疑: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两次摆的'有什么不同?
(生:上面的6个草莓正好摆完,7个的草莓没有摆完,有剩余。)
师:我们把这种有剩余的除法就叫有余数的除法,那剩余的这个数就是————余数。
师:剩下的这1个草莓在除法算式中怎么表示呢?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算式的?
课件出示——————7÷2=3(盘)……1(个)我们通常把商和余数之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
1、结合草莓图谁来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1个。
2、你知道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3、谁来读一读这个算式。
摆正方形:
过度:其实,有余数的除法里边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同学们请看……
(1)想一想:用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
(2)用9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9÷4=2(个)……1(根)
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9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余1根小棒,如果是10根、11 根、12、13、14……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请看今天的第二个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二:
1、小组合作接着边摆边列出算式。
2、观察每道题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记录单上。
2、观察对比,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现在,王老师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它的数?
(3)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生2:余数按照1、2、3出现,它们都比除数4小。
师:你真善于观察。余数总比除数小,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生:如果余数等于除数,那就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余数<除数
(4)归纳小结:
余数既不能比除数大,也不能和除数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怎么样?
余数<除数
(我们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你会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我来考考你们,请同学们翻到课本60页,完成做一做第1题圈一圈,填一填。)
6、随例练习。圈一圈,填一填。
(1)17个☆,2个2个地圈。…………
四、猜想运用,加深理解
1、猜一猜:
(1)下面老师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想一想,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谁来猜一猜?
(2)质疑:为什么只有这几种可能性?说说你的理由?
(3)如果摆三角形,可能会剩几根?
五、前后照应,释疑解惑:
师:现在可以揭开猜彩星星的秘密了。老师就是根据这些星星的颜色和余数多少的规律猜的,任意选一个球的号码数,除以3,如果余数是1,就是红色。如果余数是2,就是黄色。如果没有余数,就是蓝色。
孩子们,今天的数学课堂你的收获是什么?
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小棒、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借助直观操作和有趣的习题,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并喜欢数学。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能够正确地运用表内乘除法进行计算,并且能够熟练地解决有关乘除法问题。本节课课前已经让学生准备学具和预习,已经对有余数的除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从总数分走了一些,还剩的不能继续分,只能剩余”,从而理解余数的产生和意义。还要让学生知道分后剩余部分即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复习表内除法
表内除法口算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表内除法了,并且学的非常棒,老师这里有几道没有写得数的除法口算题,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回答一下,读算式并直接说出它的得数。(鼓励)
2、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教师: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同学们喜欢吃草莓吗?儿童节到了,有一个班的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个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个草莓,可以摆几盘呢?同学们可以用小棒代替,摆一摆。6根小棒,每两根分一份,能分几份?(巡视指导)
教师:同学们是不是像屏幕上这样分的,那同学们能不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请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请两名同学到黑板示范)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盘)(强调单位的书写、算式每个部分的名称)
教师:你能说说为什么选择用除法来列式呢?
生:因为是平均分。
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
(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同学们在摆果盘的时候发现原来有7个草莓,现在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呢,请同学们再次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7根小棒,每两根分一份,能分几份呢?(巡视指导)
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剩一个草莓。
教师:这一个草莓为什么不能摆到盘子里?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师:我们把不能再分的数叫做余数。(板书:余数)
(2)平均分时有剩余,引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你们能把刚才摆的过程再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请写在练习本上。(请两名同学到前面示范)
生:学生写出除法算式。7÷2=3(盘)……1(个)
教师:省略号后的数字,我们把它叫余数。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谁来把刚才写出来的算式读给大家呢。
生:学生汇报。(大家再一起读一遍)
师:那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呢?
生: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剩余一个”
(3)通过习题巩固认知
p60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观察课件,找出规律
有的同学用小棒摆出了这样的规律图,请你接着写出13根,14根,15根的算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除数都是多少?
余数都是多少?
余数可能是4吗?余数可能比4大吗?
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2)余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3)拓展———摆五边形,三角形
2、通过习题巩固认知(课件)
(四)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4【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60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具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感知余数的意义。
2、借助已有知识通过学具分摆,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列式和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知道什么是余数。理解“余数”的含义和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
希沃电子白板课件,小棒,草莓,盘子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先来玩一个“猜猜我是谁”的游戏。看图形宝宝都已经藏好了。你能根据你看到的一部分图形猜出后面藏着哪一个图形宝宝吗?(生猜测后师展示图形并提问:各有几条边)
二、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初步感知有剩余的情况。
(1)仔细观察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摆小棒)他们是按照怎样的要求在摆呢?你能从图中找到重要信息吗?(生汇报)
(2)如果让你也摆一摆,你最想摆哪个图形呢?(生汇报;师随机根据生的汇报让生猜测11根小棒最多可以摆几个你想要摆的图形。并随即抽取3位学生上台用11根小棒分别摆一摆,验证自己的猜测)
(3)展示三位学生作品:
师:3位同学用11根小棒分别摆了,摆得图形虽不同,却出现了相同的情况,你发现了么?(都有剩下的小棒)
师:像这样有剩余的情况里又藏着哪些新的数学知识,与之前已学的知识又有哪些联系呢?请随老师一起去美丽的草莓园,到那里去探索这其中的奥秘!
2、学习例1,在对比中感知余数的产生。
(1)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生汇报)
(2)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指名展示摆法,其余生观察)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几盘?(3盘)摆完了吗?(正好摆完)你能根据你的摆法列出算式吗?(6÷2=3(盘)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能说说你的想法吗?(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6里面有3个2)
(3)象6÷2=3这样的除法算式咱们以前就学过,你还记得它各部分的名称吗?(6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
师:同学们真不错,对已学的知识掌握得很好。
(4)7个草莓还是每2个摆一盘,你还会摆吗?
师: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用学具摆一摆。(小组合作)
(5)谁愿意来展示你们小组的摆法。(指名展示摆法,其余生观察)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几盘?(3盘)摆完了没有?这1个草莓怎么不摆了?(不够摆一盘)
师:这1个草莓就是多余的草莓。
(6)你能借助已有的除法知识,试着把你的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生独立列式后指名汇报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列式)
(7)老师也列好了算式7÷2=3(盘)……1(个),看看你们能看懂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引导理解算是含义)
(8)对比7÷2=3(盘)……1(个)和6÷2=3(盘)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重点强调剩余的1个草莓)
师:这剩下的一个草莓在算式中我们数字1表示,在数学上我们把表示剩余的这个数叫做“余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师: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我们该怎么写呢?
(9)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师边范写边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书写,生随师书空)
师:你会写了吗?这样的算式该怎么读呢?请同学认真听!(师范读生学习读法。)
三、巩固练习。
1、课本P60做一做第一题
2、课本P60做一做第二题
(生独立思考,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四、拓展练习。
课本P64练习十四第一题
五、全课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生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借助已有的除法知识,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并利用新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其实关于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还有很多,咱们以后讲继续学习。
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和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2、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教师花瓣学具、小组探究单
课前准备: 课前小探究
问题:把22朵花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到()朵,还剩()朵?你会用算式表示吗?你能说一说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吗?
教学过程:
一、认识有余数除法名称及含义
1、情境引入
自然界中有许多美丽的花,我们一起去欣赏。看,这是3片花瓣 的兰花,这是4片花瓣的花,有5片花瓣的,还有6瓣花,它们美吗?你最喜欢的是几瓣花?
2、动手操作。
现在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花,用你们拿到的12片花瓣拼一拼,看看最多能拼几朵花?
3、学生汇报
预设1:我们把12片花瓣,每3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4朵花。
预设2:我们把12片花瓣,每6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2朵花。
预设3:我们把12片花瓣,每5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2朵花。
追问:剩下能不能再拼一朵花?
预设4:我们把12片花瓣,每4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3朵花。
4、结果分类。
学生反馈
师小结:看来,我们在平均分东西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不够分,还有剩余的情况。
5、尝试列式
预设:12除以5等于2,单位朵,余2,单位片。
师教学并板书(师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余数的除法。
6、理解含义
追问:12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商和余数都是2,但它们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预设:12片花瓣,每5片拼一朵花。可以拼成2朵,所以它的单位是朵。还剩余2瓣,所以它的单位是片。
(设计意图:以拼花和分花为主体,主要是想贴近生活,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我的数据“12片”,没有用教材中的6个草莓。因为12这个数据即可以被3、4、6整除而巩固了旧知,被5整除余2又延伸到了新课。)
二、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1、例题变式
如果增加一片,13片,还是每5片拼一朵,你说最多可以拼几朵?为什么?同桌说一说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学生汇报。
2、小组合作
继续增加花瓣的数量,14、15……20、30、100。最多可以拼几朵,还剩几片花瓣?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要求:
摆一摆:小组里,每人选一种,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将你的想法用算式的形式汇报给小组长。
写一写:小组长将组员的结果记录下来并汇报。
对比观察除数和余数有什么关系?
预设:除数都比余数大
追问:当除数是4,余数是?当除数是5时?除数是6时?
师小结:在有余数除法算式中,除数一定要比余数大。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把15朵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5÷4=3(朵)……3(朵)
追问:这里数字、单位都一样(3朵),意思一样吗?
(2)把16朵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6÷4=3(朵)……4(朵)
(3)把16朵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6÷3=4(朵)……4(朵)
2、课前探究结合。
这个问题还记得吗?就是我们课前研究的问题,现在你再试试看,跟之前写的一样吗?
3、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算式。
(1)师:如果我们只看这个算式,去掉这些数据,你知道这里余数可能是几?最大是几?()÷6=()……()
(2)如果我知道余数是5,商是2,你知道被除数吗?
()÷6=(2)……(5)
四、全课总结师: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用途很广、作用真的很大,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课后拓展
在算式()÷6=★……★中,余数和商是相同的数,你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它们有什么规律?
六、板书设计
第二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页—51页例
1、例2及课时作业设计
二、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因而这部分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及具体写法学生较难理解。总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
三、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难点:熟练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四、学前分析
大部分学生已学会用乘法口诀来求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会在求商时因为乘法口诀掌握的不够熟练而出错,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试商时要强调乘法口诀的重要性。
五、目标预设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能正确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六、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七、解决重难点的策略和方法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及生活中的大量实例,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应用意识。(只有“平均分”了,当数不够分时才会出现余数。)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在试商后,通过竖式计算,出现余数比除数小的情况,说明商是对的,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说明商肯定小了,就应再试商,直到计算后余数比除数小才对。另外,还有可能会出现余数和除数一样大,这种情况,说明商小了一倍,应在商的那个数上加1再除。
3、计算后在横式上要写上商,有余数的还要写上余数。
八、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例1)
一、复习导入(1)、复习乘法口诀。
(2)、口算
35÷7= 45÷9= 27÷3= 81÷9= 63÷7=
二、传授新知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A、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飘着一面国旗。
B、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C、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D、球架旁边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4)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分小组讨论。
(5)学生汇报交流。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1)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哪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2)生自由回答。
3、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搬来15盆花,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用学过的表内除法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分名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4、(列竖式:)15÷5=3(组)
„„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除数„„5/ˉˉ1ˉ 5ˉˉ „„被除数 5 „„5和3的乘积 ˉˉˉ0ˉˉ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竖式的写法和读法。)
三、巩固练习
列竖式计算
24÷6= 18÷3= 49÷7= 72÷8=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列竖式计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第三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具、学具】 花朵教具若干,ppt一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竖式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7)学生汇报。(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②书51页做一做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7,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5,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第四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教材49-51页上的内容。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2、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3、体会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学会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
2、难点: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系过程,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除法。教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 4份,每份是几个?
(1)学生独立列式,明确平均分用除法计算。列式为:12÷4=?(2)学生自主解答,说一说你用的哪句口诀?三四十二 12÷4=3
二、讲授新课
老师这有一个盒子,里面装了一些小棒,我想用这些小棒来摆三角形,你们猜猜看,盒子里可能有多少根小棒?
1、假设盒子里面有12根小棒,那么最多可以摆几个独立的三角形?(1)用算式怎样表示? 12÷3=4(个),谁来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2是被除数
3是除数
4是商
(2)除法算式和我们前面学过的加、减法一样,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我们一起来看看除法的竖式怎样列。
先写一个除号,再写被除数12,把被除数12写在除号的里面,除数3写在除号的外面。
我现在要写什么了?商4你们觉得商4应该写在哪里呢?我能把它写在1的上面吗?
总结:有4个3所以写在个位。4个3是多少?
12我把它写下来,这个12就是4与3的乘积。原来有12根小棒,摆三角形用了12根,还有没有?(没有了)也就是原来有12根减去摆三角形用掉了12根等于0。
(3)谁再来说说,被除数下面的12和0表示什么呢?(全用了,没有剩余)
2、那假设盒子里面有17根小棒,最多可以摆几个独立的三角形?用算式怎样表示?17÷3= 快用手中的小棒试着摆一摆,结果会怎样?(最多可以摆5个,多了2根)(1)17÷3= 用竖式该怎样算?
明确:除号、被除数和除数的书写位置;3根小棒摆1个这样独立的三角形,最多可以摆5个,所以商是5,写在被除数个位7的上面,摆5个这样独立的三角形共用15根小棒,就在被除数的下面写15,17根小棒用了15根后还有剩余吗?还剩下2根为什么不摆了?像这种剩下的不够摆一个独立的三角形,或不能再分的数,我们就叫作“余数”,写在横线的下面。(2)谁再来说一说,被除数下面的15和2都表示什么呢?
(3)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结果在横式上怎样表示呢?先写商5,然后点6个小圆点,再写余数2。这个算式读作:17除以3商5余2。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例1和例2的不同 观察:例1和例2的两个除法竖式有什么不同?
例1的除法算式没有余数,例2有余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揭题: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三、巩固提高
你们想知道这个盒子里究竟有多少根小棒吗?其实有20根,谁猜对了?20根小棒最多可以摆几个独立的三角形,不用摆小棒
会算吗?用算式怎样表示?用竖式该怎样算?(学生独立完)
四、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能说一说吗?
五、布置作业
潘雄
2011年10月26日
第五篇: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节课《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三课时,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数与代数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学完了表内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余数这个概念,从教材来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它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和发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有余数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求商,要用竖式算。并且竖式中每一步的意义及具体写法学生较难理解,虽然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认识和经验,但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掌握这样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本节课选用合理的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丰富感性认识,获得鲜明表象,从而建立“余数”的概念,理解“余数是分到不能再分以后余下的部分”;让学生通过数字、图像、语言及数形结合等方式多方位体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及感知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设计理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了充分的操作、实践,从而来发现规律,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在教学中我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感知概念的形成,从而为计算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通过平均分的活动,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学会试商,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通过分橡皮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正确地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难点: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一盒橡皮、课本、笔、练习纸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法、观察法、猜测法、操作和归纳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分析、比较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猜一猜)
(1)猜一猜.出示:各位同学好各位同学好„„
(2)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猜一猜第10、17、31„„个字各是哪个字?然后教师逐一作出回答,学生共同进行验证,发现老师说的很对,学生很惊奇。
(3)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因为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奥秘,想知道是什么吗?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能破解这个奥秘了。
二、动手操作,建立表象(分一分)
(1)有6盒橡皮,数量不等(15、16、17、18、19、20块),每个小组各一盒橡皮。
(2)小组合作:把你的哪一盒橡皮平均分给每一个同学,该怎么分?有剩余吗?并在小组里交流分的过程。
(3)合作把你们分的过程用图表示出来,并说出是怎么分的。
(4)各小组轮流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并说一说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所说的,教师引出: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分配有余,这就是数学中的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列一列)
(1)根据你所分的过程,能不能试着列出横式和竖式,学生试列,教师进行点拔。
(2)评价所列的式子,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列,每个数各代表什么? 谁能说一说怎样列竖式计算?被除数是几?除数是几?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组几个?所以商几?写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分掉了几个?被除数17下面写几?还剩1个,在横线下面写“1”,剩下的“1”我们叫它“"余数”(板书:余数。跟读两遍)
(3)指导列和读算式,并说一说各部分表示什么?
横式结果的写法17÷4=4„„l怎样读这几个算式呢?
强调: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写6个小圆点,再写余数,读作“商4余1”。让学生再齐读一遍。
(4)说一说你的试商方法?(用乘法口决来试商)
(5)对学生所列情况进行更正,并强调正确的列法.四、教师引领,知识内华(算一算)
(1)教师出示例题2.23÷5=4„„3
(2)不用分,根据你刚才的经验,你能直接列出以下几个算式吗?
分别有21、22、23、24、25块橡皮,平均分给5人,每人可分几块,还余下几块呢?
(3)说一说你是怎么列的,为什么?教师出示结果。
(4)观察这些算式中除数和余数的大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5÷5=3(块)
16÷5=3(块)„„1(块)
17÷5=3(块)„„2(块)
18÷5=3(块)„„3(块)
19÷5=3(块)„„4(块)
20÷5=4(块)
21÷5=4(块)„„1(块)
22÷5=4(块)„„2(块)
23÷5=4(块)„„3(块)
24÷5=4(块)„„4(块)
25÷5=5(块)
发现: 除数是5,余数是1、2、3、4,余数比除数小。
(5)教师反问:“余数可以等于或大于除数吗”?学生举例说出理由。
强调: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五、综合实践,学以致用(练一练)
(1)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判断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4)首尾呼应,拓展延伸
(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第10、17、31„„个字各是哪个字? 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字是什么吗?)
六、畅谈收获,回归生活(说一说)
(1)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2)找一找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说给你的同伴听!
板书设计 :
有余数的除法
23÷5=4„„3
在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必须比除数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