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2019学年度【新】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2018年——2019年上学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反复朗读本单元课文,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
2、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
3、学习细致观察景物和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二、单元课时安排
《春》2课时 《济南冬天》2课时 《古代诗词四首》2课时 《雨的四季》 1课时 三.单元教学重点
《春》作为示例,指导学生学习在“反复诵读”中领略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济南的冬天》渗透学法指导, 强调学生阅读品味,重视自主探究,培养审美情感——细致观察,热爱自然。《雨的四季》运用初步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古代诗歌四首》运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去感悟作者的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四、单元教学难点
1、学会揣摩品味文中生动的词语及句子。
2、通过学习怎样教会学生细致地观察景物,并会抓住景物的特点去描写,丰富学生的情感,能够顺畅写简单的写景抒情的文章。
五、单元教学方法
诵读——欣赏——领悟——品味语言四步法
六、单元教学过程
1、快速浏览本单元相关阅读篇章,勾画重点生动词语及重点句段,做到心中有数。
2、快速浏览单元重难点及本单元写作训练目标,揣摩观察和描写身边的景物的方法。
3、预习第一课春。
七、作业
1、诵读《春》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朱自清相关情况
3、查阅资料搜集整理相关描写春诗句5条
第二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要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
2、阅读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在此基础上,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情色彩浓厚的语句,以便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二、单元学习内容及课时安排
1、单元整体学习
一课时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课时
3、《爸爸的花朵落了》
二课时
4、《丑小鸭》
一课时
5、《诗两首》
一课时
6、《伤仲永》
一课时
7、综合性学习
一课时
8、写作
三课时
三、对本单元课文的解读分析
成长,这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每个人都从成长中走过来,但每人的经历并不相同。这个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这些课文,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讲述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林海音《爸爸的花朵落了》),有的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告诉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安徒生《丑小鸭》),等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鲁迅的《朝花夕拾》当中。这部集子收录的都是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为什么说是“我的乐园”呢?“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作者还引用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本身虽然认人有点害怕,有点担心,却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也给百草园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
慢慢地,“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这里,作者用一个过渡段,巧妙地将自己的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了随先生读书的学习生涯。
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啬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本文善于联想。作者写何首乌根而联想到成仙,写传说的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
事,写捕鸟便提到闰土的父亲,写学生读书而提到先生读书等。这些必要的联想,使文章放得开,富有情趣,又收得拢,为表现中心服务,也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爸爸的花朵落了》
本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本文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实际上写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当然,作者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这里有现实,有回忆,用现实引出回忆,其中很多回忆又与爸爸的话语有直接联系,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与题目相映,文章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全文充满情味而又严谨周密。
《丑小鸭》
本文是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童话故事。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一出生就伴随着别人的嘲弄和歧视,但是在经历过种种挫折和打击之后,他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
作者以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把丑小鸭的经历描写得令人关注和同情。丑小鸭长得太丑了,所有的鸡、鸭都嘲笑他,排挤他,连他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欺侮他,看不起他,最连自己的妈妈也不得不劝他走远些。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他被迫离家流浪,几经风险。雁对他虽然不错,但不料被猎人打死。丑小鸭死里逃生,来到一间农家小屋。他忍气吞声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不断受到鸡和猫的奚落排挤。最后他不堪忍受,独自来到他心驰神往的大自然当中。秋天到了,它见到一群南飞的天鹅。冬天到了,天是那么冷,丑小鸭几乎冻死在冰冷的湖边。又是一个美丽的春天,他又看到了那些美丽的鸟儿。这时丑小鸭才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一只美丽洁白的天鹅。
这篇童话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面对丑小鸭的生活经历,我们会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会受到深刻的思想启示: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诗两首》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本文的作者是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这首诗阐明了作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写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有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来写,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2、《未选择的路》
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作者在诗中着重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伤仲永》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本主语言平实而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四、教学设计
(一)单元整体学习(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在回忆中寻找自己童年生活,描述自己过去那段快乐的童年往事。
2、了解单元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确立自己感兴趣的单元活动专题。
课堂学习
第一块 学生畅谈“我的童年生活”
1、教师导入语: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些难以忘怀的往事,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说说我们那过去的快乐往事好吗?
2、学生活动:自由言说“我的童年生活”
3、教师小结并过渡:当同学们用优美而动情的语言说着自己那快乐的童年时,老师的心在与你们一起进入,一起想象,一起憧憬,你们的描绘激发了老师的联想,激起了老师心灵的共鸣,让我有了一次美妙的走进你们的心灵。你们是否也愿意与更多的老师一起,分享美好的感受呢?
第二块 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1、学生浏览单元学习内容,了解课题及作者。
2、教师组织学生交流:⑴我所知道的(作者或课题)
⑵我最想知道(作者或课题)
3明确单元学习目标。(见上)
第三块 确立自己感兴趣的单元活动专题,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1、学生再度浏览单元内容,自定或从老师提供的专题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探究题。
参考题:(1)走进童年的语言世界(要求:收集描写其他名人的童年生活的文章)
(2)在阅读中走近(填本单元的一位作者)
2、商定课外阅读的范围(与教材配套的读本、与本单元主题接近的其它优秀作品、与探究题相关的材料等),小组制订合理的阅读计划及检查办法。
第四块 教与学的反思及评价
教师与学生共同反思并评价本节课上自己的表现及收获。
(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语言,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1、导入
2、感知、a、学习字词
b、朗读全文,初步体味文中情趣 c、课堂讨论
△从本文的题目看,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找出写百草园、三味书屋两个部分起止句中的过渡段概述一下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研读:
1、质疑
2、合作探究
△作者在百草园中的生活感受是怎样的?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怎样的?二者在内容上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作用?
体验与反思:你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你认为游戏与学习之间是矛盾的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揣摩语言,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设计:
1、教师总结
2、研读赏析
a、自由讨论。你最喜欢的语段,并说出原因(从写法上分析)b、重点研读。朗读第二自然段、第七自然段 分析写作技巧
3、拓展延伸
a、品味第二、七自然段,自己写一段话。(或写校园一角,或写某个游戏的过程)b、学生评析
4、布置作业
写一段关于的童年生活的话。
(三)《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路,体会至爱亲情
2、研读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至爱亲情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1、导入
2、感知
a、字词
b、有感情地朗读全文c、思考、讨论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研读与赏析(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
1、自主探究,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2、集中讨论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是怎样引出的?
B、这些对“我”的成长起了怎样的作用?
C、怎样理解文章未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拓展延伸: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研读与赏析文章的重点
教学设计:
一、导学
二、研读与赏析(“我”急着回家这一部分)
a、朗读此段落 b、思考讨论
△毕业典礼后“我”回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体验与反思:你喜欢长大吗?说说心里话。
布置作业
(四)《丑小鸭》
教学内容: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
2、体味文章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1、导入
2、作者简介
3、感知课文内容
a、速读课文 b、思考
△这篇童话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丑小鸭遭受到哪些歧视和打击?丑小鸭是如何面对的?这篇童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问题探究:学生自主质疑、答疑,教师归纳总结
集中讨论:
a、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
b、怎样理解“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这名话?
c、为什么说丑小鸭的一生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
体验反思:我们应从丑小鸭身上学习什么?
拓展延伸:结合本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个小片段
布置作业
写一个关于自己成长历程中的小片段
(五)《诗两首》
教学要点:
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生活。
课前准备:
1、根据提示,阅读这两首诗。
2、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设计:
一、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教师组织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课堂交流,以利于理解诗歌。
(三)整体感知
1、反复阅读诗歌。
2、独立思考,仔细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B、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C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四)问题探究
1、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五)朗读背诵
(六)体验与反思: 教师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未选择的路》
(一)导入
(二)趣味感知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2、四节诗歌表达了什么意思?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意思?
(三)问题探究
1、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2、在诗歌表现出的情趣上,《未选择的路》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什么不同?
3、这两首诗歌对人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四)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试着写一篇随笔,评论一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或《未选择的路》。
(六)《伤仲永》
教学要点: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解决生字词。
教学内容与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正音及句子的停顿。
2、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
3、学生齐读,注意断句。
4、疏通文意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同学讨论交
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5、问题探究: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6、小结:
借事说理的方法。语言简洁生动。
三、课后作业:
小作文:《读〈方仲永〉有感》。
(七)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
一、活动目标:
1、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
2、通过了解成人对成长时期烦恼的认识,审视自己的所谓烦恼,重新评价自我,也要为朋友、同学排忧解难。
3、与别人交谈应口齿清楚,态度大方,话语通顺完整,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说话不要带口头禅,不要重复罗嗦。
4、写作要围绕中心,有主题。写自己要能写出独特的认识,写别人要注意本人的审视和评论,帮朋友解忧要注意语言的针对性。
二、活动时间:课堂交流安排1课时。
三、活动步骤:
1、建议学生阅读《读者》2002第13期《有问题是因为活着》,并采访自己的父母或其他长辈,他们曾经有过什么烦恼,又是怎样解决的。做好记录。
2、在教室里布置一棵烦恼树,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烦恼写下来,制作成树叶的形状,贴在烦恼树上。
3、以小组为单位,去认领烦恼叶,组内具体讨论如何解决这些烦恼,然后分工,每人针对一片烦恼叶,以书信的形式帮助同学解决这个烦恼。
4、小组内交流书信,提出修改意见,评出写得最好的书信在班上交流。交流时,师生都参与点评。
5、每人根据自己书信的内容写一句名言或较精练的句子,抄在自己制作的一朵小红花上,把小红花贴在烦恼叶的上面。最后在全体学生确认烦恼已基本解决的前提下,让学生把“烦恼树”三字换成了“欢乐树”。
(八)写作
写作:成长的烦恼(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写作要围绕中心,有主题。
2、要注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根据习作要求修改作文。
教学设想:
一、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逐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安排写一段关于自己童年的话,《爸爸的花朵落了》的教学安安排学生写关于自己成长历程中的小片段等。这样,学生将逐步积累一些写作的技巧,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二、在布置学生写作前,要指导学生学习组织材料的方法,然后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的事例来完成习作。
三、批改和讲评习作时,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同时将问题呈现,并将自己的修改意见及修改后的文章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在比照中有所觉悟,然后再让他们自改作文。
第三篇: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常州市新北区孝都中学祁义红
2004.8
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长征组歌”这一主题,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多少文人墨客用不同的方式抒发过对长征的感慨和歌颂。
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就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长征组歌》用10个不同的战斗生活场面,塑造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
陆定一的《老山界》一文,以细腻、生动的笔法描述了红军翻越长征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
《草》借一个普通战士的视角塑造了周恩来的光辉形象。
《长征》则以文学剧本的形式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途中的种种经历,展现了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2、了解不同样式的作品表现同一题材内容的一般方法,感受红军指战员的高大形象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3、记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句。
4、学习理清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5、学习当节目主持人,做到有信心,有口才,有连缀语,有服务意识。
三、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课文《七律 长征》(1课时)课文《长征组歌》两首(1课时)
课文《老山界》(2课时)
课文《草》(2课时)
课文《长征》节选(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起始课)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导入
想一想,红军长征的故事你了解吗?能否为大家讲一下。讲述
.速读单元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1)本单元的5篇课文,各自从什么角度讲述长征的?
思考
(2)你能为大家至少写一个单元教学目标吗?.思考
讨论
拟写
.目的是初步了解课文,激发兴趣。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依据单元提示、课文练习和自己的体会,大致明确本单元的主要学习任务。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集体讨论,做到基本一致。参见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
反思
第二课时 《七律 长征.》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导入
(1)关于长征你知道哪些?
(2)教师补充讲述长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写的《七律 长征》。
交流已有的资料,如长征经过了哪些省,行程多少里等。
通过老师的补充讲解,进一步加强对长征的了解。朗读课文
(1)教师范度读全诗,正音正形。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3)教师指导朗诵,介绍四字学习
法——译、读、悟、诵
听讲;
放声朗读;
掌握方法。研读课文
1.这首诗的诗眼在哪里?这首诗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3.首联与颔联、颈联在结构上是怎样的关系?)首联与尾联在结构上又是怎样的关系?
4.红军于1935年1月攻占遵义,1935年5月抢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1935年6月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颔联腾五岭、跨乌蒙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写的,为什么颈联上下句不按时间顺序写呢?颔联和颈联各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不怕”——革命英雄主义;“更喜”——革命乐观主义。)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总分关系,颔联承“千山”,颈联承“万水”(总起与总收,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的统一)
颔联.:夸张。颈联:纪实。
“三军”一词的运用,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
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拓展阅读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壮歌。毛泽东不但写下了《长征》来加以赞颂,而且在长征途中写下了许多诗。请读下面两首诗,让我们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用投影仪打出《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
自由朗读,有兴趣的也可以背诵、抄写。
教学
反思
第三课时 《长征组歌》两首.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导入:重温历史 进入长征
.师生诵读《七律 长征.》导入新课 学生自由朗读《长征组歌》两首,谈
谈有关四渡赤水和过雪山草地的情况。,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
讨论交流创设情景 感受长征.播放《四渡赤水》和《过雪山草地》片段,让学生感知历史,体验革命豪情。
...观看片段
感悟体会.接触课文 理解长征
(1)反复吟诵,品读诗歌。
(2)设计提问,揣摩品味。
一:你能写出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吗?
二:这两首歌词的开头几句用的都是三字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吟诵 品读
两首歌词的中心句分别为“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和“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短句在节奏上有紧张、急促的特点,这里用短句,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红军生存环境的艰难。.回味歌词 吟唱长征
.(1)播放视频《长征组歌》,在音乐欣赏中回味歌词。
(2)学唱这两首歌曲。
观看
学唱
..布置作业
.完成探究练习二、三,形成书面文字。
.教学
反思
第四、五课时 《老山界》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情景:
假如半夜你只能在一座高山上休息,路只有一尺来宽,一翻身就会掉下悬崖,路上的石头又非常的不平,你睡觉的感觉会是如何呢?组织学生交流。我们的红军战士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过夜,而且还吃不饱,他们的感觉如何呢?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文。出示课题。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模式:本文记叙的是___________。)
2、毛主席在《七律 长征》中的主题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想一想,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3、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四难”,战士的态度如何,试从文章中选择恰当的语句说明。
4、红军战士为什么能够表现出这样态度?结合你的理解谈谈感受。学生细读课文
自己找一找划一划
动笔写一写
互相议一议
明确
1、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明确2、3、(1)走路难——没有丝毫的胆怯。
(2)睡觉难——豪无怨言。
(3)吃饭难——忍饿爬山。
(4)处境难——讥笑敌机的无能。研读课文:拓展训练:
摘取精彩片段,进行仿写练习
(1)示例: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运用的是一般听不到的声音;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练一练: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
写一写
说一说
评一评布置作业
摘抄、背诵文中的优美语段。
教学
反思
.第六课时 《草》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情景: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几株不起眼的小草,滚着晶莹的露珠,富有顽强的生命力,却也威胁着红军战士的生命。
听讲
讲述以红军过草地为内容的长征故事,如:《丰碑》《金色的鱼钩》整体感知:
1、快速朗读课文,划出你认为陌生的词语。
2、回顾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划,然后以小小组交流、补充。不一定要统一。品读课文:
我们读这样的文章,一方面是了解所记叙的事件,另一方面要注意品读文章凝练自然的语言,更要体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情、理、意、味。请你选择一两个句子,进行品析。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2)、周副主席有举起那颗野菜看了看,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那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浓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
(3)、小说结尾写道:“自从患病以来,他还是头一次笑得这么痛快。”你认为周副主席为什么“笑得这么痛快”?
学生活动,交流评价。
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这个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周副主席“笑得这么痛快”是因为他听到了警卫员对小卫生员说的话,他为战士们有接受了一次革命传统 的教育而欣慰。要注意语言有条理、完整,表述要准确、清晰,赏析要具体。体验拓展:
读了文章,你体会到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党领导下的红军战胜了困难,取得了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胜利? 学生讨论
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思考你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怎样的形象? 应联系课文,由课文联系到现实生活。
教学
反思
第七课时 《草》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朗读课文说英雄:
阅读课文,文中英雄人物具有哪些共性和个性?
归纳:同样是红军战士,同样的衣衫褴褛,同样的铮铮铁骨。
个性提示:从不同的动作与语言。班上交流
由于个人的感受不同,允许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可以各言所感,然后归纳。品味细节知英雄:
对事业赤胆忠心,对同志对战友满腔热忱、无私帮助,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这些革命者的精神风貌都是通过细节表现的,请你从文章找出相关的细节并进行赏析。
我最欣赏的一个细节是:——————,理由是:——————。
学生查阅一下字典了解什么叫细节描写。然后学生在文中寻找细节。说出各自的理由。
迁移拓展话英雄:
什么样的人是英雄?结合课外积累说说你心目中的英雄。
说一句总结的话:英雄就是——的人。
有人说现今的时代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人们崇拜的大都是传媒偶像。你赞同这句话吗?说说你的理解。
各抒己见
言之有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演读剧本现英雄:
一小组为单位,几个同学选取文章中喜欢的部分,演绎《长征》。促使学生加强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更加深入地领悟文本。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能力。布置作业:
1、写一篇演后感。
(1)要求联系课文。(2)说出自己的真实体验。(3)字数不少于300字。
教学
反思
第八、九课时 《长征》节选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情景 感知课文
用一句话表述所感知的环境氛围:这是一个 的
故事。.阅读课文
填写答案...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请学生分别用小标题概括文章的四个场景。
.启发学生了解课文按场景的转换清楚的分为四个部分,以人物的对话、动作和事件的发生、发展来一步步的把剧情向前推进。鼓励学生运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一、选择场景、创作剧本
1、课文节选了四个场景,哪个场景最使你感动,为什么?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场景,组织志同道合的同学,准备下节课将它进行表演。
二、按小组分工合作表演各自的剧本。
结合课文,从多个角度对各组的表演进行评价。.由于个人感受不同,允许有不同的理解,鼓励学生各言所感。
(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自身的理解,进行剧本的再加工,教师巡回指导)
...一、播放《长征》片断。(第22集)
引导学生对比电视剧,进一步比较差距,反思自己的表演。
二、引导归纳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学生.观看
反思.表演
掌握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展开讨论 开拓延伸
学习完这个单元,你对红军长征有了那些深入的了解?你觉得红军战士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取得长征胜利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除.了在这个单元中你所学到的知识以外,你最想知道的红军长征的相关历史是什么?你会怎样了解你想知道的知识呢?你觉得这五篇课文有怎样的共性与个性呢?你能否写一篇小论文谈谈你的理解呢? 学生思考
讨论归纳
完成作文
教学
反思
第十课时.诵读欣赏《诗人 领袖》兼复习《七律 长征》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学生交流
提出朗读要求,开展朗诵比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逐步加深对课文后关于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简评的理解。.一、.由《七律 长征》,引导学生收集毛泽东的诗词,二、组织讨论
诗歌最后一句“嘹亮了东方”是什么意思?这样写好不好?
学生当堂完成,相互交流
.比一比,看谁收集得快,收集得多
.师生讨论共同归纳
..。
教学
反思
第十一、十二、十三课时 单元作文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第一课
1、.准备:
2、1、组织学生自学“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2、口头完成习题二:讲述“一个有关我的故事”。
4、(二)写作:
5、1、提供参考题目:“一个有关我的故事”、或“我们班的新鲜事”等,学生讨论自定也可以。
6、2、明确写作要求,学生写作。阅读,思考,议论
第二课 写作实践,自评,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组内交流、互改。写作,自评
第三课
7、互评,作文讲评,师生互动评改作文,好文章推荐。互评,听读
教学
反思
第十四课时 口语交际——当一次主持人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指导学生收集一些名主持人的主持节目 学生交流提出要求:学习当节目主持人,做到有信心、有口才。能够发挥自身特长主持大方、自然。学生参与,评选最佳选手
(一)、引导学生自学口语交际“当一次主持人”;
(二)、播放央视“挑战主持人”或其他著名主持所主持的栏目;
(三)、创设情景
假如你是一次“走近你、我、他”的主持人。
学生可以默读、小声朗读。也可采用圈、点划。
互相交流,谈自学的体会。
结合电视加深主持人要求的体会,交流体会。
扮演角色,同学互评。
布置作业 互评。
教学
反思 假如你是“我讲我心中的烦恼”节目的主持人,请完成串连词,并在班里交流、
第四篇: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能通过字典读准、认识生字词;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熟读文本并做好适当的批注,能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和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能欣赏名家的优美诗文,领悟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品位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
3、能懂得写作文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用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4、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2课时 《繁星》2课时
《冰心诗三首》1课时 《“诺曼底”号遇难记》1课时 《古代寓言二则》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2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所谓“亲近”,是指一方对另一方存在着不可抗拒的魅力而使另一方愿意与之亲密、接近。那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呢?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充满活力,它的魅力在于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本单元所选的六篇文章,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序言《为你打开一扇门》、有诗文《冰心诗三首》、有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则》,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又各有侧重:
《为你打开一扇门》以优美的语言向新初一的学生阐述文学的特点、功能,使学生平时受益于文学的模糊认识清晰化,条理化,从而在加深对文学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热爱文学。
《繁星》通过展示作者不同时间、地点观察繁星的真切感受,使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文学创作成功的主要因素。
《冰心诗三首》充分展示诗歌创作的特点:形式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想象丰富,但也提醒学生丰富的想象不是胡思乱想,有现实中的依据。《“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事不惊、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也使学生去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塑造你要表现的人物形象。第一单元的文章文字精美,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注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品位文学语言的精炼优美。在诵读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先前对文学的认识投入其中,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作者投入其中的真实美好的情感,将学生对文学作品原有的模糊认识清晰化,并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去发现文学作品对自己各方面产生的巨大作用,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亲近文学”,热爱语文,主动学习语文,并对它充分信心。
一、为你打开一扇门 赵丽宏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吐字清楚,读音准确。
2、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3、体会课文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教学重点:
1、文学的内容和阅读的意义。
2、优美丰富的语言。
3、拟人手法和对话方式。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一扇什么样的门呢?(文学之门)“你”又是指谁呢?(青少年读者)对,作者是想把青少年读者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揭开文学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尽情领略文学的无限风光,从而深深地爱上文学,做文学的忠实读者。二.检查预习:
1.指名学生默写字词,给加点字注音。2.解释部分词语的大意。三.朗读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读音准确。2.就课文第4节开展小组朗读比赛。方法如下:
各小组成员毛遂自荐,在此基础上各推出一名代表参赛。同学用心倾听,评出优胜者并陈述理由。教师对未获优胜的同学予以鼓励,充分肯定他们大胆展示自我的精神。四.研讨课文1—4节:
1.理清思路: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一扇文学之门,那么,作者是如何引出文学之门的? [讨论明确]:
(1、2)两节由门谈起,引入话题,然后由“无数扇”门谈到“一扇”门指出这扇门就是文学之门,在此基础上论述打开这扇门的重要意义。2.学习1、2两节:(1)集体朗读
(2)提问,学生讨论回答:“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世界上没有打不开的门”各是什么意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明确]:
第一句,世界上有种种未知的领域。第二句,世界上所有的学问都是可以探索并了解的。以“门”为喻,生动形象。3.学习(3、4)两节:
(1)在无数关闭着的门中,有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这就是文学之门,为什么说文学之门是“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试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回答。(学生踊跃发言,从第四节中找出了很多句子来理解文学之门的重要性。)
(2)如何理解“高智商的野蛮人”?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虽然智商很高,但缺乏修养,缺乏感情。学生举例,如电脑黑客,向黑熊泼硫酸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等,他们就是“高智商的野蛮人”。
(3)启发谈话:文学之门实在是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你以前意识到文学的重要性了吗?你是如何对待文学的?(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引导,点燃其对文学的热爱之情)(4)齐读第四节。五.布置作业:
1.背诵“文学是人类感情„„灿烂的智慧”。2.预习课文5—11节。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文学是人类感情„„灿烂的智慧”。2.说说阅读5—11节的感受。二.学习“致文学”部分:
1.指导朗读:要读出字里行间饱含的作者对文学的热爱之情。2.教师范读第6节,学生感情朗读6—11节(分男女生配读)。3.理解拟人手法和对话方式的作用。[讨论明确]:
作者把文学这一抽象的概念人格化,以和文学对话的方式描绘文学的魅力,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4.学生同座交流:“致文学”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文学的魅力的? [讨论明确]:
文学可以增长读者的知识 文学可以打动读者的心灵 文学可以启迪读者的想象 文学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文学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
5.找出这部分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学生思考片刻,相互交流)6.“你把生活的帷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同学们能从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说出几个不同的角色吗?(要求学生对所说的角色作一些简要分析)
7.集体朗读(6—11)节,进一步感受文学的魅力。三.教师小结:
文学的魅力无处不在,愿在座的每个同学都能深深地爱上文学,打开这扇神奇的大门,在文学的世界里尽情地遨游。四.布置作业:
1、结合你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说说你心中的文学是什么。
2、练习:一、二、三
五、教后反思:
二、繁星 巴金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学会景物描。
3、自学本文的生字新词,会用“柔和”、“静寂”造句。有表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第一教时
1、出示课题:《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记叙文?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的文章?
3、先看看课后练习一,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划出有关写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词语。
4、(放幻灯①)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月夜
5、(放幻灯②)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星天
6、读文章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来了,哪个词用得最妙? [板书]:爱但也爱
7、朗读总起句
8、接着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 [板书]:
(从前)家乡庭院(三年前)南京菜园(如今)海上舱面 9.学习第一段:
(1)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纳凉的时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样儿的?(用„„点出有关的词语)他有什么感受?(2)(放幻灯③)“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
(3)望着这样的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觉得星天有母亲般的温柔、亲切。[板书]:亲切 10.学习第二段:
(1)三年前(1924年)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的?(点出有关的词语)又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好像(2)(放幻灯④)“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有什么不同?(3)“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读句子:„„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灿烂、到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虽然身处黑暗的旧社会,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他向往光明,追求光明,望着星天就感到光明处处都存在。这时,他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5)表情朗读“„„虽然„„然而„„”句中不用“然而”,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6)这段中还有哪一句表达了作者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7)“好像同朋友在促膝谈心一样”,你想一下,他们可能在谈些什么?(8)小结:这时,作者觉得星天更加亲切 [板书]:更亲切 11.作业:
如今(1927年)在海上看星天感受又如何呢?你能自学领会吗?先回忆一下老师是怎样教你们学习第一、二段的?
请将你自学第三段的内容写出来。第二教时
1、要点:自学第三段,汇报、总结全文。
2、教学过程:(1)听朗读。经过充分的自学、讨论,说说如今在海上看星天,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儿的?感受又如何?
(2)提出在自学中不理解的问题。
(3)对同学提出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一段写得好吗?哪些地方写得好,谈谈自己的体会(结合课后练习2、3、4题加以解决)。(4)这时作者巴金陶醉了。(板书:陶醉)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背下来。(5)看着板书,同桌互说。无论是“从前”、“三年前”,还是“如今”,作者看星空都表达了自己的一种什么感情?而这种感受又是如何加深的?
(6)小结:作者流露出对星天的爱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一层比一层深:爱着(亲切)→交朋友(更亲切)→老朋友(陶醉了)。在作者笔下的星天,带有母亲般的温柔和亲切,作者爱月夜,爱星天,归根结底是爱大自然。(7)你能划出本文的中心句吗?(课堂完成)(8)自我评价:这节课自己学到什么?
3、作业:A、练习:
一、二//B、《训练册》 附:(板书设计)思路质疑改写
研习主旨独解分析运用扩展 方法评价延伸
3、教后反思:
三、冰心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3.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难点:
1.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2.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运用品读分析第一首诗的方法,举一反三,自主、合作探究《母亲》《嫩绿的芽》等四首诗。
1、学生齐读、默读这两首诗。教师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句、修辞手法、诗的主旨等方面设疑提问。
2、问题汇总、梳理、归纳。(注意三方面问题:
①你认为这两首小诗在表达诗意上各有哪些关键词语?为什么? ②两首诗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出诗的形象? ③两首小诗分别劝勉青年人该怎样去做?)
3、分组讨论。(围绕以上三方面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恰当、合理的答案,鼓励有创意的答案。)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母亲》《纸船》)教学内容: 《母亲》《纸船》,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教学步骤
一、导入(1): 问:《母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主题?与前两首诗的主题有什么不同?(语文课代表主持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明确答案。)明确:(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先用“天上的风雨”和“心中的风雨”作对比,再用“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和“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作对比,突出了“母爱”的主题,说明“母爱”是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用鸟的“躲”引出“我”的“躲”,显得十分自然、贴切。)导入(2):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二、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或放磁带),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三、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出示问题:
①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④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这一想像
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四、自由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
(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五、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在教学中,以朗读教学为主,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和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朗读,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
五、作业
1、背颂《母亲》《纸船》
2、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写在练笔本上。
3、预习并背诵后两首诗。第二课时(《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1.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教学准备: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投影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
1、设疑:请同学们推测这个人会不会成功? 投影内容:
21岁——生意失败; 22岁——角逐议员落选; 23岁——生意再度失败; 26岁——爱侣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 36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 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
49岁——角逐联邦众议员三度落选;
2、老师揭示谜底前设埋伏:当我揭示谜底之后,请大家告诉我,你得知谜底后的真实感想。[学生推测后,老师揭示谜底:这个历经无数挫折的人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 3.老师归纳:许多人看成功,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没有使林肯泄气,反而激发起他向自己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激发起他实现自己抱负的信心和勇气,终于他在52岁那年,登上了总统的宝座。——彩虹总在风雨后
二.分析课文
1.你羡慕林肯的成功吗?成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让我们来看看冰心是怎样用短短的几句诗来概括成功的过程的。
2.全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注意吐字清晰、有节奏。3.教师指导学生,教学生朗读技巧,重音、语气、语调。以第一句“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为例,问:应该以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重音落在哪个字上?
[参考答案]应以感慨的语气来读,重音落在“只”和“现时”上。4.投影句子比较: A: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B:成功的花,人们惊羡她的明艳。
问:A句和B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A句的表达效果好,因为A句表现出了人们只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却看不到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劳动,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慨。
5.集体朗读后三句,思考:作者想通过这三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请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来,你感悟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成功来自艰苦的奋斗;不经过奋斗和牺牲,哪来成功的“明艳”等。三.课文内容讨论
问: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参考小结]:我们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这才是最重要的。花的成功如此,人的事业的成功,人的成长发展,不都是如此吗?
四、研读《嫩绿的芽儿》:
1、全班齐读,教师简单评价。
2、大家能说出几种修辞手法?(鼓励学生多说几种);这首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3、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嫩绿的芽儿、淡白的花儿、深红的果儿(教师边讲边将图片贴在黑板上)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对我们讲话,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话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大人有大人的腔调,小孩有自己的语言,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他的形象特征,我们看看这三个形象有什么特征呢? [参考答案]1)“嫩绿”显示健壮、旺盛和朝气。2)“淡白”显出朴素、纯洁,不追求外表的华丽。3)“深红”象征丰硕、甜蜜和美丽。4.“芽儿”“花儿”“果儿”的词序能互换吗? [参考答案]不能。
因为它们说的话与各自的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芽儿”需要成长发展,正如青年需要学习、提高。一旦开出花儿,不是要孤芳自赏,而是要装点大地,有如青年要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社会注进旺盛的活力。最终结成“果儿”,又如青年要甘于以牺牲、奉献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使人生更加辉煌。
五、深入探究:
1、学习了冰心的《嫩绿的芽儿》之后,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加积极?
[同桌交流]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六、小结: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希望在你们的身上,希望大家经过努力,使自己的人
生更加辉煌!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二。将自己对未来的构想整理成文,200字左右。
2、《训练册》
八、教后反思:
四、“诺曼底”号遇难记 雨果•法国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初步了解全文内容,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分析故事发生的原因,并以辩论形式进行深入探讨; 3.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4.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影片中感受并分析什么是英雄行为。(可能的话。)教学重难点:
复述故事情节;重点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教学准备:投影仪等。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内容,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分析故事发生的原因,并以辩论形式进行深入探讨;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播放《Myheartwillgoon》的音乐,引起学生联想,创设课堂情境。]
1、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艺术创作,从而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2、请同学简单介绍雨果,[教师作适当补充]。二.通读全文,了解全文内容
1.以竞赛形式进行:五分钟内通读全文,合上书,回答投影片上问题:问题如下:(1)“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和情况下出发航行的?(2)“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
(3)刚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4)危急情况下,哈尔威是如何果敢地指挥救人的?(5)这场海难的结局是什么? [参考答案](1).1870年3月17日夜晚,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2).全速前进的“玛丽”号撞向了“诺曼底”号的侧舷,将船身剖开了一个大窟窿。(3).船上发生了巨大的震荡,人们惊慌失措、你推我搡,船上一片混乱。(4).先消除惊恐,强调“必须把60人救出去”——了解情况,确保没有其他险情——严肃纪律,优先救出弱势群体——指示“快干”,确保全体人员获救。(5).60人全部获救,船长屹立舰桥,随轮船一起沉入深渊。[结合学生回答,老师略作点评、补充。] 2.大家平时讲过故事,有时讲给大人听,有时讲给朋友听,有谁能够告诉我,讲故事要注意讲清故事的哪些内容?(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学生回答,教师简单归纳,并过渡——] 3.那么现在,请大家开始准备,先同桌互讲,然后请几位同学以故事接龙的形式为大家讲
述这个故事。
[学生准备,约六分钟左右,学生讲述时,老师就学生讲述的要点进行评价、指点。] 三.“诺曼底”号沉没了,几个月后在海事法庭上双方代理就这场海难事故责任确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结果未定;现在假设我们正在海事法庭上,分别是双方的代理,我们来一场模拟辩论会,看看事故责任方到底是谁?(课堂探究活动)准备活动:
1)将班级分为两方:一方为“诺曼底”号辩护;一方为“玛丽”号辩护; 2)各方在预备时间内找到对已方有利的证据为已方船只辩护;
3)辩论开始后,举手经过老师同意后发言,可列举已方证据,也可反驳对方观点。[对学生的辩论应作适当的指导和评点,对双方同学的表现予以肯定和鼓励。] 四.作业
1.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许多人物,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说出原因并作简单分析,150字左右。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2.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并分析什么是英雄行为。教学重难点:
1.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教学准备:投影片、录像欣赏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就上次作业作适当点评,选两到三篇较好的作业作示范点评。
2.在作业中,大多数同学都非常欣赏哈尔威船长,认为他是一位英雄,大家觉得在文章中哪一部分最能体现哈尔威船长的英雄特征。[十六小节后的一段对话]大家准备一下,我们请几位同学来朗读,象真的那样。二.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1.文章中有两个“谜”,让我们大家来共同揭开谜底。谜一:哈尔威船长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文章指出:“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
谜二: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他在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吗? [参考答案] 谜底一:有两种可能,一是危急关头,救人至上,心中只有救人的信念,忽略了自己;二是已抱定与船共存亡的决心,只要能把他人全部救出,自己愿与心爱的轮船一起葬身大海,意念清楚明确,并未忘记自己。
谜底二:从道理上说,哈尔威船长能把那么多人救出去,也一定能救出自己;他可以最后一个下救生艇,但决非不能上救生艇;他可以在水面上漂浮等人来救,但决非连在水面上漂浮一会儿都不可能。哈尔威已经抱定了与轮船共存亡的决心,以葬身大海作为最后归宿,所以他不想救出自己。
2.通过两个谜底的揭开,我们逐渐开始了解哈尔威船长,你能不能用四字短语来概括你心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参考答案]:
忠于职守、敢于牺牲、舍已救人、勇于决断、沉着指挥等„„。三.拓展探究:
欣赏《泰坦尼克号》中船撞上冰山后的片断,然后讨论:
主题:在死亡面前,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本色,谁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造就英雄业绩,谱就英雄乐章,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时,你认为有哪些人称得上是英雄,为什么?
答案:老师就学生的讨论发言进行归纳:成就一个英雄的“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在灾难面前,最能够显现出人性的本色,在生死存亡关头,能够克服恐惧、镇定自若为别人考虑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四.课堂评价:(以学生自评为主)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三
六、教后反思:
五、古代寓言两则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意。教学重难点:对照注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郑人买履》
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使学生知道,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自读自悟,研究读懂,读通每句话。
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检查难句。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四、熟读、背诵课文,领悟、积累语言。
1、练习熟读,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讲清句子的意思,注意比较认识“之”的不同意思。
五、作业: 课后练习:
一、第二课时《刻舟求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刻舟求剑”的寓意。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难点:理解课文,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教学方法: 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步骤: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5分钟)教师评点: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看来同学们学过的成语很多而且记得很牢,今后继续努力。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板书课题。3.学生齐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想:
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谁做的什么事?(这个放事发生在江上。江中有一“小舟”,舟上立一佩剑之人。他„...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 1.剑掉到哪里?
——“自舟中坠于水”
2.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找得到剑吗? ——不能。
4、为什么?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2.引导想象,续说故事。
师:是啊,他这样捞永远也捞不着宝剑。可他是否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谁愿意帮助他,给他说说道理?(模拟情境续说故事。)
3.拓展: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四、作业:
1、练习:
二、三
2、《训练册》
五、教后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 活动主题:我爱文学
活动话题:向你介绍我最喜爱的文学作品
——“作品给我带来的(快乐、智慧、乐趣、信心、力量、希望„„)” 活动形式:小组、班级交流 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选择文学书刊,广泛阅读,筛选确定具体篇目,或者从过去自己曾经阅读并喜爱的文学作品中挑选最精彩的一部或一篇。作品确定后,再根据作品和阅读的感受,写出发言提纲或比较详细的讲话稿(文章);或将相关课文改编成表演剧本;或搜集与该篇章有关的材料设计成手抄报;或在掌握有关文字、图片、资料的基础上出一期黑板报;或利用电脑制作相关的课件。
2、宣传准备:在校园网发布告示,在学校张贴海报,欢迎其他班级同学前来观摩;联系学校广播站、电视台和当地媒体作好有关报道。
3、设施准备:准备好数码相机、摄影摄像器材和多媒体。
二、活动步骤
1、制定评价标准
如发言是否切合本次活动主题,内容与原作品是否和谐一致,语言是否通顺流畅,表达是否流利清晰,表演是否形象,设计是否合理,栏目是否恰当,版面是否美观,方式是否科学,等等。
2、小组交流
每人在各自的小组内发言交流,尔后各组推选出2—3名代表到班级交流。要动员全组同学献智谋策,对发言稿、演出脚本、手抄报、课件进行认真的修改。
3、班级交流
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一个“我爱文学”主题活动小组,安排活动主持人,确定交流、表演、展出、展示的顺序,确定活动评委。(1)导入:
古今中外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使我们自由自在地在广阔的世界里遨游,感受到文学具有的巨大魅力。请大家说说自己读过哪些著名作家的文学著作,有什么感受?
(2)各小组代表交流读书感受。(优秀讲稿可汇编)(3)展出各小组创办的文学手抄报。(4)展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可能的话)(5)表演课本剧。(可能的话)
4、小结:
主持人根据评委意见宣布评选结果。语文老师对本次活动作出小结。
三、活动成果(可按以下形式展示)
1、以“我爱文学”为主题,出一期墙报(报纸类);
2、汇编《校班“我爱文学”主题活动交流文集》(书刊类);
3、汇集课件资料,刻录《校班“我爱文学”主题活动课件成果》光盘(课件类);
4、出“校班‘我爱文学’主题活动花絮”专栏(摄影类)。
第五篇: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能通过字典读准、认识生字词;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熟读文本并做好适当的批注,能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和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能欣赏名家的优美诗文,领悟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品位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
3、能懂得写作文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用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4、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7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
2课时 《繁
星》
1课时 《冰心诗四首》
2课时 《安恩和奶牛》
2课时 《古代寓言二则》
2课时 诵读欣赏
2课时 写作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2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所谓“亲近”,是指一方对另一方存在着不可抗拒的魅力而使另一方愿意与之亲密、接近。那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呢?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充满活力,它的魅力在于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本单元所选的六篇文章,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序言《为你打开一扇门》、有诗文《冰心诗三首》、有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则》,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又各有侧重:
第一单元的文章文字精美,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注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品位文学语言的精炼优美。在诵读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先前对文学的认识投入其中,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作者投入其中的真实美好的情感,将学生对文学作品原有的模糊认识清晰化,并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去发现文学作品对自己各方面产生的巨大作用,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亲近文学”,热爱语文,主动学习语文,并对它充分信心。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你熟悉和陌生的老朋友--文学
学习目标:了解学生对文学作品各方面的认识,为单元教学做好准备。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调查表。
与 文 学 握 手,做 最 知 心 的 朋 友
班级
姓名
你经常逛书店吗?哪些类型的文章或书籍吸引你?你最喜欢哪一类?答:你平时一天、一个星期花多少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答:你有什么样的读书习惯?答:你读的书是自己选择多还是别人推荐多?答:你向别人推荐你喜欢的书吗?为什么这么做?答:你平时做读书摘抄、写感想吗?为什么?答:你从书中学到了哪些东西?请具体说说。答:你读了哪些名著?了解了多少作家的生平?记住哪些作品中的人物?你为什么记住了他们?答:你知道文学作品有哪四种类型?答:你认为我们中学生看哪些书比较合适?答:课堂学习: 第一块: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各方面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导语:明确任务,具实回答问题。听讲2 布置活动:让学生填写调查表,并进行巡视指导。
学生按表上各项要求进行填写3布置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补充完善。
第二块:了解学生对文学作品各方面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组织学生大组交流并评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交流 第三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1出示评价内容:
1、你学到了哪些你不知道的关于文学各方面的知识?
2、你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有什么优势?
3、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班上)
5、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 自我反馈2小结 自我小结
第2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
(一)学习目标:通读课文,能结合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收获去领会有关文学方面的理论阐述。课前学习:阅读《为你打开一扇门》,解决生字词,做好批注。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情境创设:门,是很神奇的东西,是封闭世界通向外界的出口,门后面永远是那么神秘,那么充满诱惑,当穿过那扇门,你会发现一个新的天地。今天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将引领我们去打开一扇特殊的门。请你快速阅读全文,想一想,作者为我们打开的是一扇什么样的门? 自由阅读、思考2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3情境创设:阅读文章,在作者看来,打开了这扇门会有什么样的收获?你有过类似的收获吗?你能举些发生在你身上的例子吗? 阅读、勾画4组织活动、评价
思考、交流5学习评价:你的收获与作者相比,与其他同学相比有差异吗?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差异?
思考、发表见解6组织活动、评价 思考、交流
课后学习:准备向同学推荐一部文学作品,让同学对你推荐的文学作品感兴趣,并很希望阅读。
第3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
(二)学习目标:能领悟课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在诵读中积累。
课前学习:有感情阅读文章6-10小节,体会每小节所包含的内容。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导入:作者对文学是那么的热爱,不由为它进行了一番真情的赞叹,请你选择6-10小节中你感受最深的一小节,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谈谈你对它的体会。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谈体会
提醒学生多方面来赏析这些文字,语言、内涵、修辞等等2组织学生评价
讨论、评价3情境创设:你已经充分感受了文学的魅力,那你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呢?4组织活动、评价 个人思考、交流
第二块:语文活动:好作品,大家读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组织、参与活动
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书籍向其他同学推荐2评价交流:你准备看什么样的书了? 课后学习:
1、背诵你最欣赏的语段,并摘抄到你的读书笔记上。
2、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养成进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第4课时
《繁星》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
3、学会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4、学会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课前学习:
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2、查有关写星星的诗词加深对繁星的认识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情境导入: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喜欢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你的心情如何?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播放星空影片)
学生思考2组织交流、评价3著名作家巴金也是一个特喜欢看天上繁星的人,让我们随他一起去看星星,听听他看星星的感受。初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时间、地点、感受。
阅读、讨论4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学生互评
第二块:比较作者与自己看繁星的感受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问题创设:比较你看繁星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思考2 组织交流、评价 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望星空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星空图再进行描写,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写片段、交流、评价
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运用诗句 课后学习:
1、办一起“星空知识”手抄报,并进行评比。第5课时 《冰心诗三首》
学习目标:
1、从《成功的花》中体会成功背后的辛苦。
2、从《嫩绿的芽儿》中探讨如何使自己的人生更积极美好。
3、从《青年人》中鼓励学生要以自身的言行为自己写好历史。
4、学习这些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课前学习:熟读成诵这些诗歌。课堂学习: 《成功的花》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情境创设:人们往往羡慕强者,有时甚至是妒忌,有谁知道强者的辛苦呢?冰心老人深刻体会着强者的苦难,我们随冰心老人一起走进强者,看看他们成功背后的故事。组织学生朗读全诗,体会人们和作者对成功者分别是怎样的态度?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朗读,思考2组织交流交流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问题创设:在诗中,一个成功者需要做出多大的牺牲?
思考、交流2学习评价: 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你从花的历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思考、讨论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嫩绿的芽儿》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导入:有人说,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短暂,就应该享乐为先,其他的都不要考虑,你认为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吗?
思考,讨论3组织交流交流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问题创设:作者为什么把芽儿、花儿、果儿与青年人联系 在一起?你认为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思考、交流2组织交流交流3 问题创设:芽儿、花儿、果儿你随意调换位置吗? 思考、讨论4组织交流交流5 学习评价:那么你的青春该如何度过呢?请你有简短的语言,用“当......时候”的句式来概括。交流《青年人》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朗读全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朗读2 组织交流交流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问题创设:完成探究练习二。
思考、交流2问题创设:“珍重的描写”与时间紧迫,“请你着笔”是否矛盾?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思考、讨论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第三块:语文活动:朗诵诗歌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出示评价标准 朗诵,评价
课后学习:
1、完成探究练习一、三。第6课时 《“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目标:
1、体会船长在海难发生时勇于决断,沉着指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
2、体会场面描写和人物形象描写,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进行批注。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导入:所谓危难见真情,在很多时候你平时的豪言壮语抵不上关键时刻的一个细小的动作,今天,我们去拜访一位船长,或许,从他的身上,你会明白很多东西。2大声朗读课文,造成这场突发其来的海难的因素有哪些?哪些是主要因素? 朗读,批注。3组织交流资料交流4 刚发生海难时出现了怎样的紧急情况?你能理解人们的心情吗?但能不能这样混乱下去? 批注,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导入:这个时候,船长出现了,他挽救了大家,自己牺牲了。从他身上,你看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看书,做批注2组织学生发言
发表看法3文章从是通过什么来塑造船长形象的呢?
思考,交流4学生自己在质疑文中的问题。交流5评价谈收获
课后学习:
1、写:给哈尔威船长的一封信,表达你对他行为的看法 第7课时
《寓言二则》
(一)郑人买履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体会文中的含义。
课前学习:
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导入,组织学生默读
默读课文2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
交流疑难、释疑3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看注释疏通文意2检查情况:翻译复述
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3评价郑人:你觉得郑人蠢吗?蠢在何处? 思考、讨论4组织交流
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5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有何感触?交流第三块:语文活动:编创课本剧“郑人又买履”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要求:根据课文内容改编 小组合作编演
课后学习:
1、熟读背诵课文。第8课时
《寓言二则》
(二)刻舟求剑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体会文中的含义。
课前学习:
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导入:复习背诵默写旧课
背诵,默写2组织学生默读新课 默读课文3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
交流疑难、释疑4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看注释疏通文意2检查情况:翻译复述
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3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拿到剑吗? 思考、讨论4组织交流
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5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交流课后学习:
1、熟读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第9课时
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
1、能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课前学习:收集诗歌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小组学习自己选定的诗歌,分派组员,担任不同的工作,有专职朗诵的,有负责讲解的,有负责做背景的。
朗读,思考,准备2检查情况:学生上台朗诵诗歌,并进行解释意境。其他同学可质疑。朗诵,解释,质疑3评优秀组,最佳朗诵 思考、讨论
课后练习:熟读背诵诗歌。第10、11、12课时
写作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注重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表达,注重自己内心感受的流露,注重通过写作与他人交流。作为写作训练的起始单元,让学生觉得作文是自己感情流露的重要方式十分重要。所以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有目的地实践再进行写作,可以进行良好的锻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第八课时:
学习目标:学写通知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组织学生自学
自学“附录一”的“通知”2写作指导 完成练习三3交流,修改 交流,修改
课后学习:
1、自学“有感而发”
2、可以参观某处地方,可以为家人做自己平时不做而他们常做的事。第九课时:
学习目标: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提供参考题目:"妈妈(爸爸)生日那天
;我为母亲(父亲)
;等 学生讨论自定2明确写作要求写作3 组织学生自改 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第十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1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组内交流,互改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课后学习:把自己改好的作文回家读给父母或亲人听。第13、14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