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摘要:分析和认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是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参考温州高教园区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的抽样调查结果,了解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特点和所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的四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主要途径
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
一、研究和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
1、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客观、准确的研究及分析,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的基础。
从年龄上讲,大学生是一个横跨青年和成年的群体,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加之历史原因、外部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别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和法律需求,对于提高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切实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远方针,是国家法制建设的百年大计,是促进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
1997年,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目标,而社会主义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公民法律意识,它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决定法律本身的命运。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后备军。这个群体的法律意识强弱,直接影响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
二、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增多,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续上升。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曾主持过一项调查,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而且犯罪类型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同社会犯罪比,其涉罪范围、性质及危害没有质的区别。数据显示:“象牙塔”并不平静,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包括法律意识状况令人忧虑。
1、温州高教园区2007年在校大学生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
2007年,笔者对温州高教园区三所高校04、05和06三个年级共580多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显示:
(1)法律知识的来源及对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34.23%的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教育,45.34%的学生法律知识来源于电视和报纸,受家庭影响及其他来源的占20.43%。自己认为掌握了必要的法律知识且能灵活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学生占22.5%,77.5%的学生认为自己法律知识不足或不能灵活运用。78.6%的学生认为需要学习或深入学习法律知识,13.8%的人认为只需要了解一下就可以了,9.6%的学生认为完全不需要。约1/3的学生认为造成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为法律教育活动的局限性,1/2的学生认为社会的不良风气及贫富悬殊是主要原因。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法律知识缺乏,学校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不足,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
(2)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的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仍然不高,如参加勤工俭学时,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占62%,无意向的人占38%;被骗或被盗、被抢时选择向公安机关或学校保卫处报案的占87%,不报告的占13%;认为报案没用或司法机关不能提供有效保护的人占15.2%。遇到不法行为时,男生选择漠不关心的比例占到10%左右,女生比例占6%。
(3)对法律的信任度和对当前法治的整体现状的满意度
对法律保持信任的学生占35%,认为法律会越来越完善的学生占31.2%,而认为法律不如权利有用及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工具的占33.8%。对“法院做出公正判决有信心”者占26.4%,对“当前整体法治环境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达69.8%。这一方面说明作为法治前提的民主立法及其程序还很不健全,司法不公乃至司法腐败现象仍然畅通无阻;另一方面这种消极的法律意识也会严重地影响到公民法律信仰确立和法治理想信念的最终建立,表现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一定程度的缺失,也反映了不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法治环境和氛围。
2、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要精确全面地概括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并非易事,所以本文只能结合调查结果,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所存在的问题作一个粗浅的概括:
(1)大学生缺乏从总体上准确理解和把握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
现代法治是以民主为基础,以保障人权为核心,与传统的法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视法为工具与目的的统一,并更加强调法的目的价值,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法的民主基础尚未有明确的意识,仍然存在着一种传统意义上将法作为统治工具的法律观。譬如,他们也认可“法治”反对“人治”,但受到传统人治观念和现实中一些“权大于法”现象的影响,往往认为法律只具有工具价值而非目的价值;他们也认可民主反对专制,但受到中国现实国情的制约,往往认为法制只存在于民主制度而专制制度下就没有法制,没有认识到法制既可以与专制相结合,也可以与民主相结合,而只有以民主为社会基础的法制模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法治。
(2)有感性法律意识,但缺乏理性法律意识
法律本身是一门学理性极强的学科,不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理论,就难以用理论解决现实存在的法律问题。大多数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还只处于初级的感性阶段,正是因为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学习,使得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仍处于对法律本质认知的启蒙状态。比如,多数学生都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但对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却知之甚少,现代法治国家普遍都是实行宪政的国家,若不能将宪法提到宪政的高度加以认识,在论及宪法内容时不能立即想到公民的权利以及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等诸如此类的关键问题,则是缺乏现代法治意识和宪政意识的表现。
(3)有被动法律意识,欠缺主动法律意识
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以及教育与宣传舆论的局限,大多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认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这种被动的法律意识更多的是一种守法教育下的结果。譬如,现在一些高校内的法制宣传栏中的内容都以描述违法犯罪的案例及其所受的惩罚居多,往往使得大学生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法律的铁面无私和无情,甚至有个别大学生得出了只要自己不违法,就无需学法的错误结论。守法教育固然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如果将守法教育代替整个法制教育,以守法为法制教育的初衷和归宿,则不仅不利于培养出具有现代民主意识和现代法律意识的人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悖逆。只有彻底转变法观念,以培养人们的法律信仰和权利的积极行使为出发点,才能在更深层面上对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和建设法治国家做出回应。
三、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实践要求有现代法治观念和伦理精神的支撑,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思想教育理念和运作体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的塑造过程,不仅仅是依托于学校,更需要深深地扎根于以社会为背景的“土壤”之中。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与分析,现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1、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
大学生思想开放,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普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生动的法制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实行“依法治校”,营造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氛围。
高校的法治环境如果是民主、平等的,必然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正确树立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反之亦然。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活动要有章可循,程序合法。学校制定校纪校规时,要确保所建立和使用的规章制度不违背法治的精神,与国家现阶段所颁布和使用的法律法规不冲突,并“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3、深化大学“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开展校园法制文化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要求。
目前的“法律基础”课教材,普遍存在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教材内容未突出重点,只注重编写的系统性,教材内容几乎涵盖了我国现行的法律,书中几乎无任何案例对相应法理进行释疑,而法律条文中大量引进的专业术语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无异于读天书,不适应学生自学和阅读的需求。大学“法律基础”课应改为法理学课,或者至少从内容上突出对法治的基本理论、现代法的基本观念和法律的基本精神的介绍。同时,应当积极拓展法学选修课的开设门类和开设范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使学生从理性的层面对整个法治、法律及各部门法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个宏观把握,从而逐步培养出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第二篇: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论文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 要】当代大学生逐步成为社会的中间力量,其法律意识的现状影响着我国的法治进程,据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普遍法律知识欠缺,法律观念模糊,尽管对社会法律现象十分关注但实践能力太差。本文拟讨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找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一)大学生普遍有正义感,但对法律权威不信任
近年来,各种社会法律现象的频发,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被问到对于大学生犯罪,考试作弊,现在社会的腐败现象等看法时,大学生往往表现出的是非常单纯、富有正义感的,但是也仅仅停留在正义感层面,对于涉及的法律问题及处理办法往往不清楚。不仅如此,在调查中,很多人表现出对法律权威的不信任。
(二)大学生法律知识欠缺,法律观念模糊
目前高校的教育的重点内容主要放在专业课上,对于法律知识的涉猎十分少,最主要的就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学习。通过这门课程能学习到一些法律的基础知识,对法律有一些大概的了解,但碍于学生不重视非专业科、课时的设置和教师水平等原因,往往一知半解,学习不到更深层次的法律内涵,从而无法很好的掌握法律的精髓,无法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形成原因
(一)传统法律文化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
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统治之中,法律是国家统治的工具,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一些陈旧的观念根深蒂固在人们的思想中,影响深远,例如人治大于法治,特权等级观念等,人们从内心不信服法律,渐渐产生排斥心理。虽然今天强调“依法治国”,但长期不信任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观念,使得很多学生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司法的公正性持怀疑态度。这些都阻碍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
(二)诸多的不良社会现象致使大学生对法律权威的不信任
在校的大学生,基本都是17―24岁左右,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候,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无法很全面的辨认是非好坏,有时候会夸大社会的黑暗面。而我国的法治进程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立法上还不够完善,很多很出现的问题还存在立法空白,立法的操作性不强等,执法方面也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存在地方保护等。还有生活中一些腐败现象,以权谋私,徇私舞弊、同案不同判等造成了大学生对法律权威的不信任。此外社会上存在的很多贫富差距、失业率高、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内心。
三、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
(一)通过净化校园环境,树立法律的权威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法律意识的形成、法律知识的积累、法律思维的养成、用法能力的提高不仅要依靠学校的法律教育,还要善于利用社会和校园法制环境的多种力量。
从高校层面来说,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法律意识,首先要做到“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章办事。在学生的各项评优选先进的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只有学校创造一个公平法制的环境,学生在其中生活学习才能耳濡目染感受到法律意识的重要性。高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途径和认识社会的窗口,学校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的情况,使学生信任学校,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和素养的培养十分有必要。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能否将大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法律素质,就得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能够接触到正规法律知识培养的重要途径,但很多高校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资金投入上都明显不足,针对高校犯罪事件频发和学生屡次被骗等事件,学校应该对这门课加以高度的重视,另外还可以开设选修课,针对劳动合同,婚姻家庭,违约侵权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详细讲解。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社会各界的努力,我们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从方方面面去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做社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邹开亮.论当前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1(2):119.[2]柳倩宇.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46
第三篇:大学生民主与法律意识现状调查 总结
大学生民主与法律意识现状调查总结报告
法学院10级高党小组
分析和认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是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
一、研究和培养大学生法律与民主意识的意义
1、对大学生法律,民主意识的现状进行客观、准确的研究及分析,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民主意识,培养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的基础。
从年龄上讲,大学生是一个横跨青年和成年的群体,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加之历史原因、外部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别大学生的法律民主意识和行为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和法律需求,对于提高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切实提高大学生法律与民主意识,培养大学生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远方针,是国家法制建设的百年大计,是促进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目标,而社会主义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公民法律意识,它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决定法律本身的命运。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后备军。这个群体的法律意识强弱,直接影响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
3、“公民民主意识是民众对民主制度、政治体系的观点、理论、思想和价值评判的总和,是对民主现实的反映和理性的把握。”公民民主意识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能成功实现民主制度的重要标准。也因此,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民主意识必然决定了国家未来的民主建设。
二、当前大学生法律与民主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增多,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续上升。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曾主持过一项调查,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而且犯罪类型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同社会犯罪比,其涉罪范围、性质及危害没有质的区别。数据显示:“象牙塔”并不平静,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包括法律意识状况令人忧虑。
1、在校大学生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
(1)法律和民主知识的来源及对法律知识作用的认识
40%左右的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教育,40%的学生法律知识来源于电视和报纸,受家庭影响及其他来源的占20%左右。约1/3的学生认为法律在现实中基本没用,1/2的学生认为法律作用一般。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法律知识缺乏,学校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不足,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而对于民主意识的认识来源,40%的是来自于电视报纸等媒体上,50%来自于学校教育,10%左右来自于书籍和家庭的影响
(2)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的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仍然不高,比如当权益受到侵害时,30%的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30%会通过关系解决,还有30%只是认为很委屈,但也没有办法,其余的会用武力解决,或者是根本没有在意过。同时,在调查法律与生活的联系程度时,70%左右的都认为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仅30%左右的认为中国法律不健全,与人民生活联系不大。大学生也由其知识水平决定,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是运用法律知识的状况依旧让人担忧。
(3)对民主的看法和对当前民主的整体现状的满意度
对于自己曾参与的民主选举活动的评价,50%的认为选举公开,能够体现选民的意志,其余的却是对选举过程不清楚,投票有盲目性和认为选举只是形式。而对于民主的看法,70%的认为是国家应有的政治制度,不到30%的认为是社会生活的组织方式,只有极少数的认为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国民信仰。对这一方面说明作为法治前提的民主立法及其程序还很不健全;另一方面存在一定的消极的民主意识也会影响到公民民主信仰确立和民主理想信念的最终建立。表现出大学生民主信仰的一定程度的缺失,也反映了不利于大学生民主意识培养的民主环境和氛围。
(4)对于公民权利的看法和民主与法律的想法
大多数人只是知道一些如何行使公民权利,约有三分之一的人能回答很清楚。而对于民主与法律的看法,30%的学生表示能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观点,40%的会有一些想法,但是认为自己的想法无所谓,其余的有一部分会谨慎的掩盖自己的想法,也有一部分,确实没什么想法。
2、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要精确全面地概括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并非易事,所以本文只能结合调查结果,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所存在的问题作一个粗浅的概括:
(1)大学生缺乏从总体上准确理解和把握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
现代法治是以民主为基础,以保障人权为核心,与传统的法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视法为工具与目的的统一,并更加强调法的目的价值,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法的民主基础尚未有明确的意识,仍然存在着一种传统意义上将法作为统治工具的法律观。譬如,他们也认可“法治”反对“人治”,但受到传统人治观念和现实中一些“权大于法”现象的影响,往往认为法律只具有工具价值而非目的价值;他们也认可民主反对专制,但受到中国现实国情的制约,往往认为法制只存在于民主制度而专制制度下就没有法制,没有认识到法制既可以与专制相结合,也可以与民主相结合,而只有以民主为社会基础的法制模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法治。
(2)学校的民主教育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对大学生民主意识影响最大的是学校教育。加强和改善学校政治教育,对于提高广大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政治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学校民主教育中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多数大学生对学校民主教育的现状并不满意。教学方式枯燥,考试需要死记硬背。学校民主教育沿用以往的单向灌输方式而未对客观政治现实发展的实际予以充分考虑,不能适应大学生活跃的思维和日益彰显的个性。学校民主教育的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事政治的变化。学校民主教育在内容上空话套话太多。当今的大学生的政治理性获得长足发展,他们普遍具有务实精神,同时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大大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过分诉诸情感渲染,难免会给大学生留下“虚假”、“空泛”的感觉。
(3)有感性法律意识,但缺乏理性法律意识
法律本身是一门学理性极强的学科,不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理论,就难以用理论解决现实存在的法律问题。大多数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还只处于初级的感性阶段,正是因为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学习,使得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仍处于对法律本质认知的启蒙状态。比如,多数学生都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但对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却知之甚少,现代法治国家普遍都是实行宪政的国家,若不能将宪法提到宪政的高度加以认识,在论及宪法内容时不能立即想到公民的权利以及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等诸如此类的关键问题,则是缺乏现代法治意识和宪政意识的表现。
(4)有被动法律意识,欠缺主动法律意识
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以及教育与宣传舆论的局限,大多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认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这种被动的法律意识更多的是一种守法教育下的结果。譬如,现在一些高校内的法制宣传栏中的内容都以描述违法犯罪的案例及其所受的惩罚居多,往往使得大学生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法律的铁面无私和无情,甚至有个别大学生得出了只要自己不违法,就无需学法的错误结论。守法教育固然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如果将守法教育代替整个法制教育,以守法为法制教育的初衷和归宿,则不仅不利于培养出具有现代民主意识和现代法律意识的人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悖逆。只有彻底转变法观念,以培养人们的法律信仰和权利的积极行使为出发点,才能在更深层面上对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和建设法治国家做出回应。(5)历史文化根源
我国曾经经历长达2000 多年的封建时期,在历史上缺乏民主的传统。“在中国人的文化中,民主的根基是比较浅弱的,它远没有等级、中庸、忍让、权力等思想来得强烈、深透、深入骨里。”这些观念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思想观念和政治行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缺少民主的传统,而当代中国的民主也处于启蒙阶段,当代大学生民主意识的生成缺少肥沃的文化土壤,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民主意识缺乏的原因之一。
三、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实践要求有现代法治观念和伦理精神的支撑,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思想教育理念和运作体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的塑造过程,不仅仅是依托于学校,更需要深深地扎根于以社会为背景的“土壤”之中。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与分析,现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1、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
大学生思想开放,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普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生动的法制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深化大学“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开展校园法制文化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要求。
目前的“法律基础”课教材,普遍存在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教材内容未突出重点,只注重编写的系统性,教材内容几乎涵盖了我国现行的法律,书中几乎无任何案例对相应法理进行释疑,而法律条文中大量引进的专业术语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无异于读天书,不适应学生自学和阅读的需求。大学“法律基础”课应改为法理学课,或者至少从内容上突出对法治的基本理论、现代法的基本观念和法律的基本精神的介绍。同时,应当积极拓展法学选修课的开设门类和开设范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使学生从理性的层面对整个法治、法律及各部门法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个宏观把握,从而逐步培养出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3、学校应实行新型民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民主意识 教育内容的理性化。大学生的政治理性发展趋势要求教育内容的理性化。不仅要使大学生知其然,而且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必须关注现实,扩展视野,将中国的政治现实置于整个人类政治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教育方式多样化。要实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是把政治观念和知识的传授从灌输转变为引导,从单向的知识流动转变为双向的沟通交流。强化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指导大学生参与具体的民主实践来获得对于民主的亲身体会。
同时,要畅通参与渠道,在参与式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民主能力参与式教育使大学生通过参与民主的过程,习惯民主的政治行为,并得到民主理念的灌输,从而使民主意识不断成熟。使其在具体的政治参与中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
4.发挥新闻传媒对民主意识的传播作用
新闻传媒对大学生民主意识培养所起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正确的舆论进行导向,同时通过舆论监督违反民主的事项和言论。新闻传媒的作用就在于使公众充分全面地获取新闻信息并自由畅通地发表意见。如何将这种独特的文化心理引导至正确的方向和路径,新闻媒体责无旁贷。
第四篇:大学生法律意识与行为调查研究分析
[键入文字]
大学生法律意识与行为调查研究分析
【摘要】 分析和认识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行为的现状,是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参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的抽样调查结果,了解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与行为的特点和所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的四点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主要途径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提出“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大学生是一个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体,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一方面,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引导和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有着直接制约[1]。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高校亟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研究和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
1、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客观、准确的研究及分析,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的基础。
从年龄上讲,大学生是一个横跨青年和成年的群体,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加之外部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别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和法律需求,对于提高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切实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远方针,是国家法制建设的百年大计,是促进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
1997年,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目标,而社会主义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
公民法律意识,它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决定法律本身的命运。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后备军。这个群体的法律意识强弱,直接影响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与行为的现状与分析
1、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与行为的现状
1.1法律常识较为缺乏
当代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非常匮乏,甚至缺乏法律方面的常识。调查显示34%的学生基本了解“宪法”一词,54%的学生只了解一点,还有12%的学生只是听说过但不够了解。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具有非常明显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源于日常生活的学习和实践。平时关注比较少的和各种媒体宣传比较少的法律知识了解不多,主要表现在:第一,宪法意识弱于部门法律意识。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的宪法,尽管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但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反而低于部门法律。因为大多数大学生学习和接触宪法的机会比较少,缺乏宪法意识。第二,在具体的部门法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也有明显的不平行[2]。大学生的民法意识、刑法意识、婚姻法意识、继承法意识等普遍高于行政法意识。第三,大学生的实体法意识普遍高于诉讼法意识。诉讼法是解决法律程序的法律,实体法则是解决责任归属、大小等实质问题的法律,两者相辅相成。
1.2法律观念淡薄
部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他们虽然有法律意识,但是法制观念却很淡薄。竟然有6%的大学生会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典型案例如马加爵案件、周一超案件;8%的大学生默默忍受,自认倒霉;虽然,有65%的大学生知道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我们在生活中也不难发现,做到的也只是一部分。
我们通过较大范围的个别访谈,发现当代大学生既存在法律意识的淡薄,也存在法律意识的错位:第一,过分夸大社会不正之风和司法腐败现象对执法过程的影响,从思想上扭曲了权与法的关系。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在当今的中国,权大于法,当官的、有钱的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的约束。他们普遍相信“找关系、托熟人,才能办事”的信条,“担心花费大量金钱、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未必能讨得司法的公正”,因而不相信法律的严肃性;认为“执法队伍的人员素质偏低”,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执法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第二,过分夸大法制建设的困难和法律本身不健全的一面,从思想深处藐视法律的作用。有少数大学生认为:“中国公民目前的文化素质还很低,达不到依法治国的要求”、“中国是一个缺乏法制传统的国家”、“中国的法
律漏洞太多”,“中国的法律苍白无力”等等,所以法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大,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甚至是“可有可无”。第三,有极少数大学生法律意识近乎空白,认为法律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不相信法律的作用。面对这种情况,在大学生中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已是势在必行。
1.3法律能力欠缺
法律能力是体现大学生法律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守法能力、用法能力和护法能力三个方面。目前,大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欠缺。首先,大学生守法的自觉性不够。近几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行为在不断地上升,在我们的大学校园中,盗窃、诈骗、性犯罪、人身伤害这一类的案件时有发生,状况令人堪忧;其次,大学生的用法能力较弱,不善于将法律运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例如,在消费时不向商家索要发票,当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往往因缺乏有效的证据而投诉无门。最后,在大学生中能积极主动维护法律尊严的行为还不够普遍,多数大学生缺乏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勇气和决心,护法能力尚弱。
2、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特点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我们小组对我校大学生法律意识与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从中我们发现了大学生法律意识与行为的一些特点:
2.1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层次性
如第2题:请你评价一下自己的法律意识水平?(见图1)
数据显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从大学生的行为表现来看,也是如此!2000年12月26 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人大代表选举时,第9选区,内蒙古青城大学学生因为投票前人大代表候选人未与选民见面,而拒绝投票;2001年3月12日,我国第一个大学生消费者协会成立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等。在大学学习过程中,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法律意识上的表现是不同的。在学习中多数大学生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法律的基础知识,提高对法律的认识能力,部分同学还具有运用法律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法律意识具有较高的层次。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同学,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于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毫无兴趣,没有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大学生在对法律的认识能力和掌握程度与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发展特点也明显相关:感性色彩较浓,理性成分较少。对法律和现实生活中的法律实践带有比较浓重的感情色彩和片面性。另外,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由于所学知识和专业的不同也导致了其法律意识具有不同的特点。
2.2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与行为的矛盾性
很多当代大学生的正义感比较强烈,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非常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喜欢关注,特别是对于国家的法制建设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强烈要求和愿望,希望国家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有部分大学生对现行的法律对人们生活的保障作用等问题持肯定态度,承认法律的社会价值。但是当事情真正落到自己的身上时,有些同学往往就会感觉法律不公平,不认同法律的有关条款。更有甚者,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但是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大学生对我国法制建设认知不全面,存在片面性。我们在与部分被调查人交谈时也发现同学们在很多情况下知道那样做是对的,在答题时也是那样选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行为却并不是如自己所想的那样。
[3]
三、培养和塑造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1、端正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对法律的态度【4】
作为一名法律教师, 要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要改变过去那种以为法律教育课是基础课可以不认真教学的片面思想, 树立一种积极科研、认真教学、严格要求学生的工作作风, 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法律教育者的重任、使命感。同时作为一名法律教育者, 还要教育大学生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改变过去那种重视专业课, 轻视基础课的思想,培养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 使他们自觉地把法律基础课放到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位置, 积极钻研, 努力学习。
2、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块主阵地开展一系列文明、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在校电视台播放大学生德育教育节目、与校广播站联合开办法律专题栏目、参加校内治安联防;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征文;举行模拟法庭、参观监狱;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法律知识及咨询活动、开办相关网站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活动,逐渐丰富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使其能牢固树立起法制观念,深刻理解法律的本质、作用和社会价值,自觉地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从而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
3、深化大学“思修与法基”课的教学改革
目前的“法律基础”课教材,普遍存在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教材内容未突出重点,只注重编写的系统性,教材内容几乎涵盖了我国现行的法律,书中几乎无任何案例对相应法理进行释疑,而法律条文中大量引进的专业术语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无异于读天书,不适应学生自学和阅读的需求。同时,应当积极拓展法学选修课的开设门类和开设范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使学生从理性的层面对整个法治、法律及各部门法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个宏观把握,从而逐步培养出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同时,还需重视教学实践环节。高校应积极与地方司法部门联系,建立实训基地,开辟并充分利用法制教育的“第二课堂”,让大学生多参与一些主题鲜明、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司法实践活动,如旁听有关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经济的审判大会,亲身体验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请检察官、法官、律师和立法工作者来高等院校剖析典型案例、开设法制讲座等,利用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对大学生进行直观的、生动的法制教育,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守法的自我修养,积极参加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实践。
4、整合各方面力量,创建良好的环境氛围
高校要善于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坚决取缔校园周边一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非法电子游戏厅、网吧、棋牌麻将室等场所,净化校内和校园周边的环境。同时高校应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形成一个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高校在制定一些重大决策、修改和完善的一些管理规章制度时,要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使各项政策和管理制度更加合理合法,并且在实施中要坚持严格要求,坚持维护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树立起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从而对广大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化、示范、熏陶的作用。在育人的目标上,家庭和社会要同学校形成一致性,共同创造育人的大环境。
总之,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首先要遵循法制教育的特有规律。大学生对法律技能的娴熟掌握和法律意识的自觉养成,不是开设几门课程就能实现的,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应贯穿于所有教学环节,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特定的传递空间,发挥各有关专业课程在进行法制教育方法的作用和功能,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同时要善于和当地各政府部门相结合,形成合力,净化校内和校园周边环境,为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保驾护航。
四、结语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通过法律来约束大学生的行为,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预防和抑制大学生违法犯罪,同时提高其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培养知法、懂法、尊法、守法的一代公民,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制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杨宪民.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08期.[2].黄少洪.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特点及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08期.[3].陈建新,袁贵礼.中国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透视[J].社会科学论坛,2002.
[4].谢尚果.大学生法律意识研究及其提高的途径[J].广西民族学院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5].唐治祥,扈力,旷凌龄.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J].2014年01期.
第五篇: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心得体会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心得体会
利用寒假时间,我们完成了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并且开学后在一起进行讨论总结。通过这次调查、讨论与总结,让我了解到了大学生关于法律意思的认识和看法,也让我自己真正学到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更让我明白了团队工作的乐趣。
我们小组每个人都有固定的分工,这个同学负责调查,那个同学负责记录,另一个同学负责查找资料。我们每个人都积极的去做自己的工作。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都通过这次调查得到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升。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我了解到了许多如何高效的搜查资料的方法,也让我在使用WORD.EXCEL.PPT等办公软件的能力上获得了提高。
我们通过具体采访大街上和网络上的青少年,通过询问他们一些关于法律知识的问题,来获得他们对于法律的认识度。我认为这次调查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为当代大学生敲响了警钟。法律就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体现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中,现在我们都是成年人,我们需要对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负责,需要对我们自己的行为负责。中央12台的法制节目讲述的忏悔录中,不乏一些与我们同龄的人。他们法律意识淡薄,犯了法认为和在学校犯了错一样会被原谅,殊不知自己已经走向地狱的深渊。
所以通过这次调查启示我们每个人在大学中不仅要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习法律方面的知识。学习法律不仅可以保护我们自己的权利不被侵犯,也可以用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同时,希望学校社会在对于法律的宣传上力度还要在加大,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我们国家、社会、个人的责任,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