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邵阳市山洪灾害成因及对策探讨
一、地理位置及洪灾概况
我市位于湘中偏西南,资水上游,东与衡阳为邻,南与永州和广西桂林接壤,西与怀化交界,北与娄底毗连,市辖八县一市三区,总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万亩,为典型的农业大市。
全市为江南丘陵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西部雪峰山脉系云贵高原的东域,东、中部为衡邵丘陵盆地的西域。市境北、西、南面高山环绕,中、东部丘陵起伏,平原镶嵌其中,呈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盆地地貌,地势比降为。资江干流两源逶迤,支流纵横,自西南向东北呈“”字型流贯全境,流域面积遍及市辖县市区。
我市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的地区,据资料统计,近年间,共发生水灾次,平均年一次,而在建国后的年间,洪灾年份就有年。由于山丘区洪灾暴发迅猛,历时虽短,但常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毁灭性打击。不仅我市境内普降暴雨,客水流域的暴雨强度也很惊人,广西资源县从日时至日凌晨时降雨量达毫米,加剧了我市夫夷水的陡涨。在强暴雨的袭击下,我市大小河流水位猛涨,号称我市大江大河的平溪江、赧水、夫夷水、邵水、资水均出现了超历史的最高水位。
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形成。我市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往日的森林覆盖率一直较高,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历经“大办钢铁”、“大兴公共食堂”、“农业学大寨”、“文化大革命”等几多带“大”字的群众运动,过度开垦,乱砍滥伐,许多郁郁葱葱的绿色山头变成了“癞子头”、“和尚头”,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均比年减少了成左右,少数地方减少了六、七成。同时,全市有多万亩山林被垦为耕地,使“绿色水库”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积比年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有害于调节小气候,大大降低涵蓄水源的能力,引发山洪灾害,而且造成大量泥沙俱下,形成泥石流,涌入江河和水利工程,淤积水域,削弱了防洪能力。全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水蚀模数达到吨平方公里年,照此计算,每年有多万吨泥砂注入江河、沟渠、圹库。普遍反映,河床一般比五十年代中期抬高了米多,隆回县辰河、新邵县石马江、新宁县新寨河、绥宁县三双河等,甚至成了高于两岸农田的“悬河”。
工程标准低,蓄洪能力差。建国以来,我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卓有成效的水利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但由于水利投入不足,土法上马,建设标准不高,尤其是水库长年运行以后,老化严重,带病运行,据今年汛期统计,我市座水库中带病运行的尚有座,占,这些水库每到汛期,令人提心吊胆,只能控制水位运行,难以发挥拦洪错峰的作用。另外,在资水上游除赧水水系上建有一座六都寨大型水库外,其它均无骨干水利工程,夫夷水系连中型水库都很少,拦蓄洪水的能力更弱。
河道设障多,洪水渲泄不畅。部分群众水患意识不强,缺乏全局观念,违章违法作业。在河道中采砂淘金,乱堆废弃物,阻塞河道;向河道中倾倒废渣、垃圾;在河滩上建仓库、码头、房屋等,随意侵占行洪断面,致使河床不断抬高,河面日趋变窄,严重地阻碍了洪水的正常渲泄。如资江市区河段的坡降从年的降到了年的,又如大圳水库下游的新寨河,已从建库前立方米秒的安全泄量降低到立方米秒,超过这个限度就会房倒田淹。
人为因素造成局部山体滑坡,导致山地灾害。在地质条件较差的山体上开采矿石、修路建房,破坏了山体结构,在强降雨的诱发下,山体滑坡、泥石流往往伴随着山洪一同泛滥,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电力和电信线路倒杆,交通道路中断,农田被毁。
三、减灾措施的探讨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山洪频发的主客观因素,我们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治标治本。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山洪灾害意识,在防御山洪灾害上,当前普遍存在着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把防灾减灾当做是“短期行为”和“被动行为”,灾情发生,往往措手不及,处处挨打。防灾抗灾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因此,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防灾减灾斗争中来,树立抗灾保安全、抗灾夺丰收、抗灾求发展的思想,要把强化防灾减灾意识做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一是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报告会等各种宣传媒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增强全民的防灾意识;二是加强教育和培训工作,传授防灾抗灾的有关知识,增强防灾抗灾能力;三是要提高公民参与防灾抗灾的意识,认识到防灾抗灾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四是要建立健全一个强有力的指挥体系,组织一支过硬的抢险队伍。
建立专门的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
第二篇:邵阳市山洪灾害成因及对策探讨
邵阳山洪灾害成因及对策探讨
一、地理位置及洪灾概况
我市位于湘中偏西南,资水上游,东与衡阳为邻,南与永州和广西桂林接壤,西与怀化交界,北与娄底毗连,市辖八县一市三区,总人口730万,其中农业人口611万,土地总面积208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90万亩,为典型的农业大市。
全市为江南丘陵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西部雪峰山脉系云贵高原的东域,东、中部为衡邵丘陵盆地的西域。市境北、西、南面高山环绕,中、东部丘陵起伏,平原镶嵌其中,呈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盆地地貌,地势比降为10.25%。资江干流两源逶迤,支流纵横,自西南向东北呈“Y”字型流贯全境,流域面积遍及市辖8县1市3区。
我市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的地区,据资料统计,近300年间,共发生水灾73次,平均4.1年一次,而在建国后的52年间,洪灾年份就有17年。由于山丘区洪灾暴发迅猛,历时虽短,但常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毁灭性打击。1979年的“6.27”洪灾,淹死87人,伤550人,其中洞口县死亡56人,伤466人;1988年洪灾死亡41人;1996年的特大洪灾具有全局性、毁灭性的特点,资水干流邵阳市区洪峰水位达222.21米,超出警戒水位8.21米,全市8县1市3区全部遭灾,196个乡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其中重灾有71个乡镇,占总数的36.2%。704万人中,有516.05万人遭灾,占总数的73.3%,有68.83万人被洪水围困,42.23万人紧急转移,82人在洪水中丧生。倒塌房屋13.77万间251.3万平方米,228.71万亩农作物成灾,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8.73亿元。洪水所过之处,留下的是一片废墟,老百姓形象地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下回到解放前”。今年由于“5.26”和“6.21”的集中暴雨,我市又有绥宁、新宁、邵东、武冈四县、市受灾,受灾乡镇63个,受灾人口77.5万人,全市直接经济损失1.9986亿元。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32.88千公顷,成灾面积10.18千公顷,绝收0.51千公顷,粮食减产1.74万吨。暴雨洪灾也给我市水利设施带来了很大的破坏,损坏水库6座,损坏堤防1450处89公里,冲毁塘坝199座,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850万元。
二、成因分析
分析我市山洪灾害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暴雨强度大。暴雨强度大是诱发山洪的主要原因。我市流域内有三个暴雨中心:一是洞口以上流域,二是隆回的六都寨附近,三是广西资源。由于流域内三个暴雨中心的存在,再加上特殊的地形条件,坡降大,导致汇流时间极短,洪水始料未及,突发性极大,并且来势凶猛,峰高量大。局部暴雨局部洪灾,全局性暴雨大范围洪灾。当为全流域性暴雨时,暴雨中心的不规则移动常造成洪水的复杂组合,在影响市区防洪的大洪水中,赧水的来水比重很大,约占70%,夫夷水约30%,邵水的汇入往往也会改变市区的防洪形势。以1996年山洪为证,7月10日14时至20时的6个钟头内,高沙、黄桥、洞口3站分别降雨124毫米、105毫米、70毫米,其中3个钟头内分别降雨80毫米、70毫米和50毫米,16日8时至17日8时,全市暴雨发展到了顶峰,超过100毫米的大暴雨有党坪、武阳、山门、洞口、小沙江等5站,最多的党坪站达146毫米,最大的时降雨量为78毫米。邵东县上沙江水库(中型)库区18日凌晨3时40分至4时50分,70分钟降雨90.4毫米。不仅我市境内普降暴雨,客水流域的暴雨强度也很惊人,广西资源县从15日20时至18日凌晨2时降雨量达400毫米,加剧了我市夫夷水的陡涨。在强暴雨的袭击下,我市大小河流水位猛涨,号称我市大江大河的平溪江、赧水、夫夷水、邵水、资水均出现了超历史的最高水位。
2.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形成。我市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往日的森林覆盖率一直较高,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历经“大办钢铁”、“大兴公共食堂”、“农业学大寨”、“文化大革命”等几多带“大”字的群众运动,过度开垦,乱砍滥伐,许多郁郁葱葱的绿色山头变成了“癞子头”、“和尚头”,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均比1957年减少了2成左右,少数地方减少了六、七成。同时,全市有100多万亩山林被垦为耕地,使“绿色水库”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积比1957年增加了43%。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有害于调节小气候,大大降低涵蓄水源的能力,引发山洪灾害,而且造成大量泥沙俱下,形成泥石流,涌入江河和水利工程,淤积水域,削弱了防洪能力。全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4200平方公里,水蚀模数达到4000吨/平方公里年,照此计算,每年有1000多万吨泥砂注入江河、沟渠、圹库。普遍反映,河床一般比五十年代中期抬高了1米多,隆回县辰河、新邵县石马江、新宁县新寨河、绥宁县三双河等,甚至成了高于两岸农田的“悬河”。
3.工程标准低,蓄洪能力差。建国以来,我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卓有成效的水利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但由于水利投入不足,土法上马,建设标准不高,尤其是水库长年运行以后,老化严重,带病运行,据今年汛期统计,我市1246座水库中带病运行的尚有328座,占26.3%,这些水库每到汛期,令人提心吊胆,只能控制水位运行,难以发挥拦洪错峰的作用。另外,在资水上游除赧水水系上建有一座六都寨大型水库外,其它均无骨干水利工程,夫夷水系连中型水库都很少,拦蓄洪水的能力更弱。
&nb
sp;4.河道设障多,洪水渲泄不畅。部分群众水患意识不强,缺乏全局观念,违章违法作业。在河道中采砂淘金,乱堆废弃物,阻塞河道;向河道中倾倒废渣、垃圾;在河滩上建仓库、码头、房屋等,随意侵占行洪断面,致使河床不断抬高,河面日趋变窄,严重地阻碍了洪水的正常渲泄。如资江市区河段的坡降从1956年的0.039%降到了1996年的0.027%,又如大圳水库下游的新寨河,已从建库前637立方米/秒的安全泄量降低到120立方米/秒,超过这个限度就会房倒田淹。
5.人为因素造成局部山体滑坡,导致山地灾害。在地质条件较差的山体上开采矿石、修路建房,破坏了山体结构,在强降雨的诱发下,山体滑坡、泥石流往往伴随着山洪一同泛滥,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电力和电信线路倒杆,交通道路中断,农田被毁。
三、减灾措施的探讨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山洪频发的主客观因素,我们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治标治本。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山洪灾害意识,在防御山洪灾害上,当前普遍存在着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把防灾减灾当做是“短期行为”和“被动行为”,灾情发生,往往措手不及,处处挨打。防灾抗灾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因此,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防灾减灾斗争中来,树立抗灾保安全、抗灾夺丰收、抗灾求发展的思想,要把强化防灾减灾意识做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一是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报告会等各种宣传媒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增强全民的防灾意识;二是加强教育和培训工作,传授防灾抗灾的有关知识,增强防灾抗灾能力;三是要提高公民参与防灾抗灾的意识,认识到防灾抗灾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四是要建立健全一个强有力的指挥体系,组织一支过硬的抢险队伍。
2.建立专门的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地矿、气象部门加强山洪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测工作,尤其是地矿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具体的管理方案;建设、国土部门要采取措施制止在山洪易发地区进行建筑、开发。在今年“5.26”洪灾中,由于气象部门预报的准确及时,各级各部门防汛责任落实,提前作好了各项准备,在抵御山洪灾害中抓住了主动权,虽遭特大暴雨袭击,没有造成人员死亡。
3.大力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水利基础建设,提高抗灾能力是防灾减灾的有力保障。针对防御山洪灾害的需要,工程建设应着力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抓水库的除险加固。集中精力、财力、物力,打好险病水库歼灭战,力争三至五年内,摘掉现有险病水库的帽子,确保安全运行,发挥其正常的防洪效益。二是抓城镇防洪工程建设。发生山洪灾害,损失最大的一般均在城镇,因此,要把城镇防洪堤建设纳入城镇规划、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修好“保命堤”,保城镇安全。三是争取骨干防洪工程立项建设。按照我们的规划,如能在夫夷水上游修建犬木塘水库,在赧水上游修建洞口塘水库、山门水库等重点骨干工程,邵阳的山洪灾害将会得到根本的治理。
4.致力实施生态工程治理。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措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水土保持治理要坚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的方针,搞好封山育林和营造水土保持林,制止毁林开荒和滥砍滥伐,不断扩大森林覆盖面,增加植被。对开挖造成的陡峭山坡要加大投入,进行护坡固脚。当前,我市要重点抓好新邵、隆回、邵东等水土保持长治县的生态治理工作,抓出成效,抓出经验,在全市普遍推广。
5.依法治水,加大河道的治理力度。要运用法律武器,纠正现在多家管水的紊乱局面,对河道实行统一管理。要认真宣传贯彻《河道管理条例》,在全市推广市区河道综合治理经验,大力打击“四乱”行为,抓好大小河道的扫障工作,限期清除老障,杜绝设置新障。对涉及河道的建设工程,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报送河道主管机关审批。要通过水政水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尽快扭转河道行洪不畅的状况。
邵阳市山洪灾害成因及对策探讨(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邵阳市山洪灾害成因及对策探讨
一、地理位置及洪灾概况我市位于湘中偏西南,资水上游,东与衡阳为邻,南与永州和广西桂林接壤,西与怀化交界,北与娄底毗连,市辖八县一市三区,总人口730万,其中农业人口611万,土地总面积208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90万亩,为典型的农业大市。全市为江南丘陵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西部雪峰山脉系云贵高原的东域,东、中部为衡邵丘陵盆地的西域。市境北、西、南面高山环绕,中、东部丘陵起伏,平原镶嵌其中,呈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盆地地貌,地势比降为10.25。资江干流两源逶迤,支流纵横,自西南向东北呈“Y”字型流贯全境,流域面积遍及市辖8县1市3区。我市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的地区,据资料统计,近300年间,共发生水灾73次,平均4.1年一次,而在建国后的52年间,洪灾年份就有17年。由于山丘区洪灾暴发迅猛,历时虽短,但常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毁灭性打击。1979年的“6.27”洪灾,淹死87人,伤550人,其中洞口县死亡56人,伤466人;1988年洪灾死亡41人;1996年的特大洪灾具有全局性、毁灭性的特点,资水干流邵阳市区洪峰水位达222.21米,超出警戒水位8.21米,全市8县1市3区全部遭灾,196个乡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其中重灾有71个乡镇,占总数的36.2。704万人中,有516.05万人遭灾,占总数的73.3,有68.83万人被洪水围困,42.23万人紧急转移,82人在洪水中丧生。倒塌房屋13.77万间251.3万平方米,228.71万亩农作物成灾,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8.73亿元。洪水所过之处,留下的是一片废墟,老百姓形象地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下回到解放前”。今年由于“5.26”和“6.21”的集中暴雨,我市又有绥宁、新宁、邵东、武冈四县、市受灾,受灾乡镇63个,受灾人口77.5万人,全市直接经济损失1.9986亿元。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32.88千公顷,成灾面积10.18千公顷,绝收0.51千公顷,粮食减产1.74万吨。暴雨洪灾也给我市水利设施带来了很大的破坏,损坏水库6座,损坏堤防1450处89公里,冲毁塘坝199座,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850万元。
二、成因分析分析我市山洪灾害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暴雨强度大。暴雨强度大是诱发山洪的主要原因。我市流域内有三个暴雨中心:一是洞口以上流域,二是隆回的六都寨附近,三是广西资源。由于流域内三个暴雨中心的存在,再加上特殊的地形条件,坡降大,导致汇流时间极短,洪水始料未及,突发性极大,并且来势凶猛,峰高量大。局部暴雨局部洪灾,全局性暴雨大范围洪灾。当为全流域性暴雨时,暴雨中心的不规则移动常造成洪水的复杂组合,在影响市区防洪的大洪水中,赧水的来水比重很大,约占70,夫夷水约30,邵水的汇入往往也会改变市区的防洪形势。以1996年山洪为证,7月10日14时至20时的6个钟头内,高沙、黄桥、洞口3站分别降雨124毫米、105毫米、70毫米,其中3个钟头内分别降雨80毫米、70毫米和50毫米,16日8时至17日8时,全市暴雨发展到了顶峰,超过100毫米的大暴雨有党坪、武阳、山门、洞口、小沙江等5站,最多的党坪站达146毫米,最大的时降雨量为78毫米。邵东县上沙江水库(中型)库区18日凌晨3时40分至4时50分,70分钟降雨90.4毫米。不仅我市境内普降暴雨,客水流域的暴雨强度也很惊人,广西资源县从15日20时至18日凌晨2时降雨量达400毫米,加剧了我市夫夷水的陡涨。在强暴雨的袭击下,我市大小河流水位猛涨,号称我市大江大河的平溪江、赧水、夫夷水、邵水、资水均出现了超历史的最高水位。2.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形成。我市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往日的森林覆盖率一直较高,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历经“大办钢铁”、“大兴公共食堂”、“农业学大寨”、“文化大革命”等几多带“大”字的群众运动,过度开垦,乱砍滥伐,许多郁郁葱葱的绿色山头变成了“癞子头”、“和尚头”,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均比1957年减少了2成左右,少数地方减少了六、七成。同时,全市有100多万亩山林被垦为耕地,使“绿色水库”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积比1957年增加了43。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有害于调节小气候,大大降低涵蓄水源的能力,引发山洪灾害,而且造成大量泥沙俱下,形成泥石流,涌入江河和水利工程,淤积水域,削弱了防洪能力。全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4200平方公里,水蚀模数达到4000吨/平方公里年,照此计算,每年有1000多万吨泥砂注入江河、沟渠、圹库。普遍反映,河床一般比五十年代中期抬高了1米多,隆回县辰河、新邵县石马江、新宁县新寨河、绥宁县三双河等,甚至成了高于两岸农田的“悬河”。
第四篇:邵阳市山洪灾害成因及对策探讨范文
邵阳山洪灾害成因及对策探讨
一、地理位置及洪灾概况
我市位于湘中偏西南,资水上游,东与衡阳为邻,南与永州和广西桂林接壤,西与怀化交界,北与娄底毗连,市辖八县一市三区,总人口730万,其中农业人口611万,土地总面积208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90万亩,为典型的农业大市。
全市为江南丘陵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西部雪峰山脉系云贵高原的东域,东、中部为衡邵丘陵盆地的西域。市境北、西、南面高山环绕,中、东部丘陵起伏,平原镶嵌其中,呈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盆地地貌,地势比降为10.25%。资江干流两源逶迤,支流纵横,自西南向东北呈“Y”字型流贯全境,流域面积遍及市辖8县1市3区。
我市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的地区,据资料统计,近300年间,共发生水灾73次,平均4.1年一次,而在建国后的52年间,洪灾年份就有17年。由于山丘区洪灾暴发迅猛,历时虽短,但常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毁灭性打击。1979年的“6.27”洪灾,淹死87人,伤550人,其中洞口县死亡56人,伤466人;1988年洪灾死亡41人;1996年的特大洪灾具有全局性、毁灭性的特点,资水干流邵阳市区洪峰水位达222.21米,超出警戒水位8.21米,全市8县1市3区全部遭灾,196个乡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其中重灾有71个乡镇,占总数的36.2%。704万人中,有516.05万人遭灾,占总数的73.3%,有68.83万人被洪水围困,42.23万人紧急转移,82人在洪水中丧生。倒塌房屋13.77万间251.3万平方米,228.71万亩农作物成灾,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8.73亿元。洪水所过之处,留下的是一片废墟,老百姓形象地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下回到解放前”。今年由于“5.26”和“6.21”的集中暴雨,我市又有绥宁、新宁、邵东、武冈四县、市受灾,受灾乡镇63个,受灾人口77.5万人,全市直接经济损失1.9986亿元。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32.88千公顷,成灾面积10.18千公顷,绝收0.51千公顷,粮食减产1.74万吨。暴雨洪灾也给我市水利设施带来了很大的破坏,损坏水库6座,损坏堤防1450处89公里,冲毁塘坝199座,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850万元。
二、成因分析
分析我市山洪灾害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暴雨强度大。暴雨强度大是诱发山洪的主要原因。我市流域内有三个暴雨中心:一是洞口以上流域,二是隆回的六都寨附近,三是广西资源。由于流域内三个暴雨中心的存在,再加上特殊的地形条件,坡降大,导致汇流时间极短,洪水始料未及,突发性极大,并且来势凶猛,峰高量大。局部暴雨局部洪灾,全局性暴雨大范围洪灾。当为全流域性暴雨时,暴雨中心的不规则移动常造成洪水的复杂组合,在影响市区防洪的大洪水中,赧水的来水比重很大,约占70%,夫夷水约30%,邵水的汇入往往也会改变市区的防洪形势。以1996年山洪为证,7月10日14时至20时的6个钟头内,高沙、黄桥、洞口3站分别降雨124毫米、105毫米、70毫米,其中3个钟头内分别降雨80毫米、70毫米和50毫米,16日8时至17日8时,全市暴雨发展到了顶峰,超过100毫米的大暴雨有党坪、武阳、山门、洞口、小沙江等5站,最多的党坪站达146毫米,最大的时降雨量为78毫米。邵东县上沙江水库(中型)库区18日凌晨3时40分至4时50分,70分钟降雨90.4毫米。不仅我市境内普降暴雨,客水流域的暴雨强度也很惊人,广西资源县从15日20时至18日凌晨2时降雨量达400毫米,加剧了我市夫夷水的陡涨。在强暴雨的袭击下,我市大小河流水位猛涨,号称我市大江大河的平溪江、赧水、夫夷水、邵水、资水均出现了超历史的最高水位。
2.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形成。我市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往日的森林覆盖率一直较高,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历经“大办钢铁”、“大兴公共食堂”、“农业学大寨”、“文化大革命”等几多带“大”字的群众运动,过度开垦,乱砍滥伐,许多郁郁葱葱的绿色山头变成了“癞子头”、“和尚头”,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均比1957年减少了2成左右,少数地方减少了六、七成。同时,全市有100多万亩山林被垦为耕地,使“绿色水库”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积比1957年增加了43%。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有害于调节小气候,大大降低涵蓄水源的能力,引发山洪灾害,而且造成大量泥沙俱下,形成泥石流,涌入江河和水利工程,淤积水域,削弱了防洪能力。全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4200平方公里,水蚀模数达到4000吨/平方公里年,照此计算,每年有1000多万吨泥砂注入江河、沟渠、圹库。普遍反映,河床一般比五十年代中期抬高了1米多,隆回县辰河、新邵县石马江、新宁县新寨河、绥宁县三双河等,甚至成了高于两岸农田的“悬河”。
3.工程标准低,蓄洪能力差。建国以来,我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卓有成效的水利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但由于水利投入不足,土法上马,建设标准不高,尤其是水库长年运行以后,老化严重,带病运行,据今年汛期统计,我市1246座水库中带病运行的尚有328座,占26.3%,这些水库每到汛期,令人提心吊胆,只能控制水位运行,难以发挥拦洪错峰的作用。另外,在资水上游除赧水水系上建有一座六都寨大型水库外,其它均无骨干水利工程,夫夷水系连中型水库都很少,拦蓄洪水的能力更弱。
4.河道设障多,洪水渲泄不畅。部分群众水患意识不强,缺乏全局观念,违章违法作业。在河道中采砂淘金,乱堆废弃物,阻塞河道;向河道中倾倒废渣、垃圾;在河滩上建仓库、码头、房屋等,随意侵占行洪断面,致使河床不断抬高,河面日趋变窄,严重地阻碍了洪水的正常渲泄。如资江市区河段的坡降从1956年的0.039%降到了1996年的0.027%,又如大圳水库下游的新寨河,已从建库前637立方米/秒的安全泄量降低到120立方米/秒,超过这个限度就会房倒田淹。
5.人为因素造成局部山体滑坡,导致山地灾害。在地质条件较差的山体上开采矿石、修路建房,破坏了山体结构,在强降雨的诱发下,山体滑坡、泥石流
第五篇:浅论中国山洪灾害成因及对策
浅论中国山洪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本文结合山洪灾害特点,分析了山洪灾害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防治山洪灾害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山洪灾害;成因;防治对策 1引言
我国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且以山地高原为主,山丘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3,山丘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由于地处东亚季风区, 暴雨频发, 地质地貌环境复杂,加之人类活动剧烈, 导致我国山洪灾害发生频繁, 是世界上山洪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1950—2000年全国共发育山洪沟 18901 条, 发生灾害 81360 次;诱发泥石流沟 11109条, 发生灾害 13409 次;诱发滑坡灾害 16556 处[1]。
2山洪灾害的特点
山丘区洪水来势猛、涨水快、流速大、破坏力强,洪水可造成房屋、道路、桥梁和农田的毁灭性灾害。近年来,山洪灾害越发频繁,损失越来越大,有显著加剧的趋势,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山洪灾害主要有以下特点: 2.1山洪突发性强、预报预防难度大,山洪灾害多由暴雨所致,由于暴雨强度大,加上特定的地质、地貌等下垫面条件,导致山洪来势凶猛。由于山区河流众多,比降大,因此,汇流迅速,洪水涨势猛,极易产生山洪灾害。从降雨到山洪形成一般只几个小时,甚至在lh以内,较难进行准确的预报和防治。
2.2山洪来势猛、成灾快,破坏性强、容易造成人员伤亡由于山洪流程短,流速快,冲击力强,破坏性大,对厂矿、交通及居民生命财产的危害都十分严重。2.3山洪灾害发生的季节性强、频率高、具有周期性特点降水是诱发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原因,在降雨较多的年份地质灾害发生的频次也明显偏高;在同一年中,多雨期是地质灾害尤其是泥石流的多发期,山洪灾害发生时间大多和降雨同步或短期滞后。
2.4山洪灾区数量多、危害大、灾后恢复困难
山洪的突发性,致使其危害性、破坏性极强。山洪成灾很快,顷刻之间就造成房屋倒塌、耕地被毁、交通中断、溪河改道,严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其破坏性强的突出表现是造成人
员伤亡和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恢复难度大,有的甚至具有毁灭性。山洪灾害往往对水利、交通、电力、通信、农田等基础设施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使几十年的建设成果毁于一旦。3 山洪灾害成因分析 3.1降雨
降雨是诱发山洪灾害的直接因素和激发条件。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与山洪灾害的形成关系密切。降雨量大,多数情况下意味着雨强高、激发力强,在一定的下垫面条件下,易产生溪河洪水灾害、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降雨强度大,降雨迅速汇聚成地表径流引发溪河洪水,而泥石流的发生与前10分钟和1小时的降雨强度关系十分密切。降雨历时长,产生的径流量就大,雨水对土体、岩体的侵蚀作用就强,山洪、泥石流、滑坡就比较严重 3.2地形地质因素
地形地质是影响山洪灾害形成和发生的下垫面因素, 在降雨因素一致的条件下, 地形地质因素影响着山洪灾害的特性和规模。我国地形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自西向东呈现出三级阶梯,在各级阶梯过渡的斜坡地带和大山系及其边缘地带,岭谷高差达2000米以上,山地坡度30°到50°,河床比降陡,多跌水和瀑布,有利于山洪灾害的形成。我国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以纵向构造和歹字型构造最为突出,对泥石流的形成和活动起着控制作用。软硬相间岩石分布区更容易风化,侵蚀也更强烈,特别有利于泥石流和滑坡的发育,是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高发区 3.3人类活动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逐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不合理的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加速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植被能够减缓降水入渗和流水对地面的冲蚀,良好的地面植被可以起到固土保水的作用,对于山洪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人类陡坡开荒、建设山区道路、开矿弃渣和村镇建设挤占河道等无序活动,使自然植被损毁,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环境的持续恶化。山地、丘陵、旱地以及被人类活动损毁后的裸露地面,为降暴雨转换成山洪灾害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山洪灾害形成与发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4 山洪灾害防治对策
4.1 加强宣传,增强防灾避灾意识
应做到主动避灾,科学防灾,由于一些地方干部群众对山洪灾害缺乏足够的认识,防灾避灾意识淡薄,出现在河道边、滑坡体下建住房、搞开发建设,致使河道淤塞,泄洪能力萎缩,往往造成大洪水、大泛滥,小洪水、大灾难的严重后果。因此,采取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山洪灾害的危害,普及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发生常识,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抗灾的自救意识和能力。4.2进一步完善山洪灾害的政策法规保障措施 山洪灾害防治工作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2]。因此,只有充分依靠政策、法规手段进行山洪灾害的风险控制与管理,规范和约束人类各种无序活动造成山洪灾害加剧的行为,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减轻山洪灾害的危害。
4.3 科学制订防灾预案
山洪灾害的防治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因此,针对山洪灾害的暴发特点,科学制订和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预案,做好防、救、抗等事前各项准备工作,建立山洪灾害预防的领导、指挥和组织机构,查明山洪灾害的危害范围和影响程度,确定避灾预警程序和临时转移人口的路线与地点等,有利于将山洪灾害减小到最低限度。
4.4 加强山洪灾害的监测预报系统建设
由于山洪灾害突发性强,成灾速度快,灾区又多为经济相对落后、人口分散、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的山区,救护难度大。因此,必须加强通信报警系统、雨情、水情测报监测预警系统和险情、灾情监测反馈系统等建设,及时准确地预报山洪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4.5 搞好水土保持,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搞好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是减轻山洪灾害的有效途径。其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优化配置,对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建立多功能的水土保持工程防护体系,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工程的整体防护效能,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参考文献: [1] 任洪玉, 邹 翔, 张平仓.我国山洪灾害成因分析.对策研究.2007.[2]河南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写组.河南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Z].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