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毕业实习过程管理办法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软件工程硕士毕业实习过程管理办法 1/3
中国科技大学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硕士毕业实习过程管理办法
毕业实习(也称“工程实践”)是增强学生对实际的软件工程过程的理解和培养其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根据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毕业实习应在软件学院的企业实习基地或学生所在工作单位进行,实习时间不少于一学年。学院成立由教学副院长牵头的软件工程实践指导小组,负责实习过程的管理工作。
一、毕业实习的目的
1.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进行软件产品的开发,提高从事软件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等工作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工程意识和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能力等。学习企业中的管理流程、交流技巧(企业内部人员的交流、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和工作方式,了解企业文化,缩短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的适应期。
二、毕业实习的内容
1.参与实际的软件产品开发和项目管理过程,包括需求调研、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程序编制、系统测试、系统安装和质量管理等工作。2.完成学位论文或毕业设计,该论文或设计是申请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论文工作包括论文开题、工作检查和论文撰写与答辩等步骤。3.鼓励学生结合实习工作撰写并发表高质量的研究论文。论文选题可从技术攻关、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与应用,新的软件产品和新信息设备的研制与开发,以及应用基础性研究等几个方面选取。论文应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理论深度和先进性。对于研究性论文选题,根据中国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的有关规定,必须在相关领域的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作为研究成果及水平的证明。
三、指导教师任职资格
毕业论文工作采用双导师制。企业导师负责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际工作指导,校内导师负责学生论文工作的学术指导。
校内导师要求具有高级职称。每位导师每届可指导学生6人。企业导师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并从事实际工作1年以上。由于企业导师工作量较大,因此每位导师每届可指导硕士生4名。
软件工程硕士毕业实习过程管理办法 2/3
四、论文开题
1.学生到达实习基地一个月内,实习基地向软件学院提供《毕业论文选题和指导教师一览表》和《选题申报表》。选题要求参照有关规定,由院软件工程实践指导小组审定通过。
2.学生根据各自选题的工作目标完成《开题报告》。企业导师应对报告的工作内容和技术方案进行指导,校内导师应对理论问题和撰写规范进行指导。只有校内导师同意开题后,才允许学生参加学院召开的开题报告会。
3.学院召开开题报告会,由学生汇报开题工作,以确定其选题的可行性。如果开题报告获得通过,则可进入论文阶段;如果开题报告未获通过,则修改开题报告,待开题报告获得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阶段。
五、实习工作检查
1.实习月报。学生向学院汇报每月的工作进展、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企业导师签字验收。如果不合格,导师可拒绝签字。三次被拒签者将取消其论文答辩资格。
2.中期检查。学生在实习中期填写《中期检查报告》。学院组织中期检查报告会和观看现场演示,检查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及其进一步工作计划。《中期检查报告》需要双导师签字验收。3.不定期抽查。软件工程实践指导小组和校内指导教师将不定期的与企业指导教师交流,以掌握学生实习工作的进展情况。
4.实习成果鉴定。全日制学生在离开实习基地前,由企业导师给出学生的实习工作成果鉴定意见,并按照A/B/C/D的档次给出实习成绩。实习成绩为“D”的同学本次实习为不及格,需重新参加实习。在职学生在提交论文答辩申请之前也要出具企业给出的工作成果鉴定。工作成果鉴定应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结果等内容。工作结果需要以企业应用证明、项目鉴定报告、获奖成果证书等形式提供佐证材料。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学位论文由双导师负责指导。
学生首先需要完成毕业论文的目录提纲,并将提纲发给双导师,导师负责审核把关。然后,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结合实习工作和工程实践,完成毕业论文的初稿。论文所涵盖的内容和编排及排版规格按有关规定执行。
学生在完成论文的初稿后,将其交给校内导师审阅。学生应按导师的修改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如果导师认为基本达到工程硕士论文要求,则学生必须在回校后在校内导师指导下,对论文进行最后的修改和定稿。
软件工程硕士毕业实习过程管理办法 3/3 论文定稿后,需与软件学院教学办公室联系,完成论文的打印、复印、装订、送审等工作,并填写学位申请表。
学位论文评审流程包括论文会审、论文评审、论文预答辩、论文答辩、专业学位分委员会讨论、校学位委员会讨论等阶段。
论文会审和论文预答辩由软件工程实践指导小组负责。
论文评审采用盲审制,由校学位办聘请2位专家负责,评审时间一个月。如果其中二位评审人对论文持否定意见,则本次学位申请无效。如果其中一位评审人持否定意见,则需参考评审人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一周后再重新送审。如果仍然是否定意见,则本次学位申请无效。工程硕士的学位授予一般是在每年的12月份。如果计划在完成学位论文的当年申请学位,则应在该年的10月10日前将论文定稿送审。教学办公室负责通知学生具体的论文答辩时间和详细安排。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
2004年10月15日
第二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管理办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2010年5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全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充分发挥档案在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中的作用,有效保护和利用档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安徽省档案条例》和《安徽省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实施办法》,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档案,是指我校从事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所直接形成的对学校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 学校档案反映学校创办、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是全校师生员工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检查教学工作质量、评价科研成果、考核教师和其他各类人员、衡量学校管理水平以及编史修志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凭证价值和参考作用。因此,档案工作是学校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第四条
全校档案工作实行各类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制度,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学校各方面的利用。档案馆既是学校档案工作的职能管理部门,又是永久保存和提供利用本校档案资料的直属支撑机构,其业务接受安徽省教育厅、档案局和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的指导、监督与检查。
第二章 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
第五条
学校档案工作由校长领导,分管校领导协助校长分管档案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批准学校档案工作规章制度;
(二)负责将档案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促进档案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协调发展;
(三)推进学校档案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听取校档案馆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档案工作中出现的重要问题。
第六条 学校档案馆为正处级独立建制,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安徽省、中国科学院和学校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综合规划学校档案工作;
(二)拟定学校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并负责贯彻落实;
(三)负责接收(征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学校的各类档案及有关资料;
(四)编制档案检索工具,编研、出版档案史料,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五)组织实施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文件归档工作;
(六)做好档案的开放和利用工作;
(七)开展学校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八)利用档案举办校史展览,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
(九)进行国内外档案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
(十)对学校所属机构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第七条 为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统一领导,学校成立由校长为主任 委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档案工作委员会,作为全校档案工作的协调和咨议机构。
第八条 各教学单位、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必须明确一名负责人分管本单位档案工作,组织本单位相关人员学习、贯彻档案工作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将档案工作纳入本单位和兼职档案人员的岗位职责,保障兼职档案人员完成档案工作必需的工作时间和条件,并作为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督促兼职档案人员将本单位应归档的文件材料定期向学校档案馆移交。
第九条 档案馆工作人员应当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遵守纪律,具备档案业务知识和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现代化管理技能。
各部门、各单位兼职档案员应当保持相对稳定,并负责做好本单位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和归档工作,主动接受学校档案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认真编制本单位归档的预立卷目录,负责本单位不同载体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立卷归档,确保归档文件材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
第三章 条件保障
第十条 档案工作所需要的经费单独立项,列入学校预算,以保证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学校各单位、各部门应依据需要划拨资金用于保障本单位档案工作所需的档案装具、设备、人员培训等费用。
第十一条 学校档案馆是保存和利用学校档案的专门机构,应当确保安全,配备符合要求的档案库房和管理设施。
档案馆库要自成体系。库房面积应满足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留有存储发展空间。
第十二条 学校及时配置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信息化所需的设备设施,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保障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步进行。
第四章 档案管理
第十三条 学校建立、健全档案工作检查、考核与评估制度,提高全校档案工作管理水平。档案工作要与各项工作实行“四同步”管理,即布置、检查、总结、验收各项工作时,要同时布置、检查、总结、验收档案工作。
第十四条 学校应当对纸质档案材料和电子档案材料同步归档。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是:
(一)党群类:主要包括学校党委、工会、团委、民主党派等组织的各种会议文件、会议记录及纪要;各党群部门的工作计划、总结;上级机关与学校关于党群管理的文件材料。
(二)行政类:主要包括学校行政工作的各种会议文件、会议记录及纪要;上级机关与学校关于人事管理、行政管理的材料。
(三)学生类:主要包括学校培养的学历教育学生的高中档案、入学登记表、体检表、学籍档案、奖惩记录、党团组织档案、毕业生登记表等。
(四)教学类:主要包括反映教学管理、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等活动的文件材料。按原国家教委、国家档案局发布的《高等学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范围》((87)教办字016号)的相关规定执行。
(五)科研类:按原国家科委、国家档案局发布的《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国档发[1987]6号)及《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档案管理规范》(DA/T2-1992)执行。
(六)基本建设类:按国家档案局、原国家计委发布的《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暂行规定》(国档发[1988]4号)及《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DA/T28-2002)执行。
(七)仪器设备类:主要包括各种国产和国外引进的精密、贵重、稀缺仪器设备(价值在50万元以上)的全套随机技术文件以及在接收、使用、维修和改进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八)产品生产类:主要包括学校在产学研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样品或者样品照片、录像等。
(九)出版物类:主要包括学校编辑出版的学报、其他学术刊物及本校出版社出版物的审稿单、原稿、样书正式出版物及出版发行记录等。
(十)外事类:主要包括学校派遣有关人员出席国际会议、考察、讲学、合作研究、学习进修的材料;学校聘请的境外专家、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活动中形成的材料;学校开展校际交流、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办学及管理外国或者港澳台地区专家、教师、国际学生、港澳台学生等的材料;学校授予境外人士名誉职务、学位、称号等的材料。
(十一)财会类:按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发布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财会字[1998]32号和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档案局印发的《安徽省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财会字[1999]691号)执行。
(十二)著名人物类:对本校发展有重大贡献、重要影响者在工作、生活中长期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
上述归档的档案材料包括纸质、实物、电子、照(胶)片、录像(录音)带等各种载体形式。
第十五条 学校实行档案材料形成单位(部门)、课题组立卷的归档制度。
学校各单位、各部门档案人员应当及时整理档案和立卷,交本单位、本部门负责档案工作人员检查合格后向学校档案馆移交。
第十六条电子文件的归档要求按照国家档案局发布的《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以及《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执行。
第十七条 归档时间与质量要求
学校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形成的档案材料,应按学校档案馆的规定整理立卷后在次年6月底前归档;
(三)各教学单位形成的教学文件材料,应按学校档案馆的规定经有序整理后归档。应届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和学位评审材料应在授予学位后1个月内归档;应届本科毕业生学业成绩表、学籍异动表和学籍登记表应在当年10月底前归档;其他教学综合管理文件材料应在次年4月底前归档。
(四)科研类档案应当在项目完成后2个月内归档;
(五)基建类档案应当在项目完成后3个月内归档;
(六)仪器设备类档案应当在完成验收后的6个月内归档;
(七)财会类档案在会计终了后,暂由档案生成单位保管一年,期满后向学校档案馆移交;
(八)声像档案包括光盘、照片、录音带、录像带。归档时附有文字说明,并注明责任者、形成时间、内容等,归档的声像档案应当图像清晰、音质良好;
(九)各立卷单位形成的实物档案(包括学校各项活动中形成的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学校对外交流中的受赠纪念品,以及有收藏价值的教学科研设备、设施以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实物等)应即时归档。
第十八条 学校实行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立卷制度,全校各处级建制单位均系立卷单位,均由各部门统一立卷。立卷人员积累材料、立卷,均按立卷单位统一归档,学校档案馆按立卷单位接收档案并填写移交和接收档案目录(清单),双方单位经办人在移交目录(清单)上签字后,各执一份并存档,以便明确责任,备查验证。
第十九条 学校档案馆应当按照国家档案局《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结合我校实际,确定档案材料的保管期限。对保管期限已满,已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经鉴定并登记造册报学校批准后,予以销毁。未经鉴定和批准,不得销毁任何档案
第二十条 建立和完善全校各类文件材料归档制度,并纳入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专兼职档案员的职责范围,做到每项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都有完整、准确、系统的文件材料归档保存。第二十一条 全校各部门和教职工个人在从事学校工作的职责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都必须按照规定向学校档案馆移交,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或拒绝归档。
对于我校个人在其非职务活动中形成的重要档案材料,学校档案馆可以通过征集、代管等形式进行管理。
学校鼓励个人,特别是有重大贡献和取得重要成就者在非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档案,以捐赠或代管的方式交校档案馆保存,学校应给予适当奖励。
校档案馆对于与学校有关的各种档案史料的征集,应当制定专门的制度和办法。对散落在社会上的对学校和社会有重要价值的或对学校有重大贡献的个人所有的档案,应由学校出资收集归档保存。
第二十二条 学校有关单位在对科研成果、产品试制、大型仪器设备、基建工程等进行鉴定、开箱、验收时,应会同学校档案馆对应归档的文件材料加以审查,并及时归档。
第二十三条 学校档案馆应加强对涉密档案的管理。关于涉密档案密级的变更和解密,需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及其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四条 档案馆要对馆藏档案资料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切实做好档案的防火、防盗、防鼠、防高温、防潮、防虫、防尘、防有害气体“八防”工作,确保档案的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对重要档案和破损、褪色的档案应当及时数字化,加工成电子档案保管。
第二十五条 档案馆应当认真执行档案统计年报制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送学校档案工作基本情况统计表。
第五章 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十六条
档案馆应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加强档案编研工作,主动为学校中心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服务。
第二十七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需查阅校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原件,均须出示单位介绍信或持有其他合法证明或持有个人身份证,在表明利用档案的目的和范围并履行相关登记手续后,方可查阅。
境外组织或者个人利用学校档案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第二十八条 查阅、摘录、复制未开放的档案,应当经档案馆负责人批准。需要利用的档案涉及重大问题或者国家秘密,应当经学校保密工作部门批准。
第二十九条 档案馆是学校出具档案证明的唯一机构。加盖学校档案馆公章的档案复制件,与原件具有同等效力。
档案馆应当为校内、外利用档案创造便利条件,凡用于校内工作或公益目的的,不得收取费用;对用于个人或者商业目的的,按照有关规定合理收取费用。
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其所移交、捐赠的档案,档案馆应当无偿并优先提供。
第三十条 档案馆应编制配套的档案检索工具,建立健全档案信息查询系统,积极主动地为全校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提供及时、准确、便捷的档案服务。
第三十一条 认真做好校史展览工作,使校史馆成为爱国荣校教育基地和展示学校形象的重要窗口。
第六章 奖励与惩罚
第三十二条
学校对在档案工作中作出下列贡献的部门或者个人,给予表彰与奖励:
在档案收集、整理、提供利用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 在档案保护和现代化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 在档案学研究及档案史料研究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 将重要的或者珍贵的档案捐赠给学校档案馆的; 同违反档案法律法规的行为作斗争,表现突出的。
第三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学校应当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玩忽职守,造成档案损坏、丢失或者擅自销毁档案的;
(二)违反保密规定,擅自提供、抄录、公布档案的;
(三)涂改、伪造档案的;
(四)擅自出卖、赠送、交换档案的;
(五)不按规定归档,拒绝归档或者将档案据为己有的;
(六)其他违反档案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凡此前学校印发的有关档案工作管理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学校档案馆负责解释。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毕业实习工作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毕业实习工作的管理,提高毕业实习质量,根据毕业实习工作特性,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毕业实习是非师范专业学生毕业前到校外有关单位或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的综合性专业实习,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专业知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全面检验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实践环节。
第三条 毕业实习具体工作内容由各系(院)结合专业特点另行规定。
第二章 时间与方式
第四条 本科专业毕业实习原则上安排在第七学期,时间为8周;专科专业原则上安排在第六学期,时间为6周。
第五条 毕业实习采用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般情况下,学生应在毕业实习基地集中进行实习。实习安排由各系(院)确定后报教务处备案。
第六条 分散实习管理
(一)对分散实习学生,要严格审批其分散实习资格。学生必须填报《自主联系实习申请书》,经家长同意,接收单位签署接收意见(加盖公章),系(院)审核,报教务处审批。
(二)各系(院)要加强分散实习学生管理,安排对分散实习学生的巡视指导和检查,经常与实习单位和实习学生保持联系,了解和监控学生的实习情况。
(三)分散实习学生要严格遵守纪律,每周向所在系(院)汇报实习情况,系(院)作好记录。分散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因违法违纪或从事与实习无关活动造成的不良后果及发生的安全事故由学生本人负责。
第三章 组织领导
第七条 学校成立以主管校长任组长、教务处长任副组长,各系(院)主任(院长)为成员的毕业实习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制订和审核毕业实习教学大纲;
(二)审批实习计划及经费;
(三)检查实习工作情况、研究和解决存在问题;
(四)组织全校毕业实习工作经验交流和总结;
(五)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第八条 各系(院)成立由系(院)主管教学工作主任(院长)任组长的毕业实习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本系(院)毕业实习教学大纲和实习工作计划。工作计划于实习前报教务处,内容包括:毕业实习的要求、组织领导、实习生分组、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实习内容及进程安排、实习成绩评定标准及有关规章制度;
(二)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安全管理办法,保证实习师生的安全;
(三)与有关主管部门联系,安排实习单位;
(四)配备指导教师,指定实习小组正副组长;
(五)做好学生实习前的思想动员工作,组织实习生学习有关毕业实习的规章制度;
(六)检查指导实习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七)制定系(院)毕业实习成绩评定标准(办法),评定实习成绩;
(八)组织本系(院)毕业实习总结和经验交流。
第四章 指导(带队)教师
第九条 各系(院)要选派思想政治素质好、专业业务素质高,具有一定社会交往能力的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带队)工作。原则上每15名学生配备1名指导(带队)教师。
第十条 指导(带队)教师主要工作职责是:
(一)了解实习生的业务和思想情况,指导实习生学习有关材料,钻研与实习内容有关的专业知识;
(二)关心实习生的思想、工作、生活和身体健康,教育实习生严格遵守纪律,努力完成实习任务;
(三)指导实习生处理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实习生总结经验,培养能力,提高实习质量;
(四)认真填写实习指导(带队)教师工作记录,指导实习生做好实习鉴定和总结工作。
第五章 实习单位
第十一条 建议实习单位成立毕业实习工作指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
(一)向本单位干部职工阐明高校毕业实习工作的重要意义,动员干部职工热情支持毕业实习工作;
(二)向实习生介绍本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改革经验,组织有关报告和观摩活动;
(三)安排实习任务,指导实习工作,研究和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向指导教师通报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
(五)审定实习成绩;
(六)协助实习生和带队指导教师做好食宿、医疗、办公用具等后勤保障工作,提供实习工作必需的场所。
第十二条 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主要工作
(一)指导与检查实习生的实习工作。
(二)评价学生的实习工作并提出建议。
(三)评定实习成绩。
第六章 成绩评定
第十三条 实习成绩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记分制评定。
第十四条 毕业实习结束时,由实习单位填写意见并根据系(院)制订的评分标准评定成绩。实习结束后一周内,系(院)毕业实习领导小组召集全体指导教师结合实习单位的意见综合评定实习成绩。
第十五条 实习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实习成绩以不及格记:
(一)请假天数超过实习总时间的三分之一的;
(二)未请假擅自离开实习岗位的;
(三)不服从实习单位安排,没有完成实习工作任务的;
(四)违反纪律且性质严重或经教育后无悔改表现者,或严重违反学校和实习单位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
第十六条 实习成绩不合格者不能毕业。学制期满后,学生可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完成毕业实习,经实习单位证明其毕业实习成绩合格,学校认可后方能毕业。必要时,学校可组织验证性考核。
第七章 实习总结
第十七条 实习生在实习结束后要提交一份实习工作总结,其内容应包括:实习工作内容、工作效果及评价、收获、体会和建议等。
第十八条 指导(带队)教师应在实习结束一周内完成本组实习工作总结,并报教务处,内容包括:对实习质量的分析和评价,参加指导实习工作的收获和体会,对学校和系(院)组织毕业实习工作的建议等。
第十九条 系(院)实习领导小组于实习结束后二周内完成本系(院)毕业实习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实习的基本情况(包括实习生成绩等各种统计数据)、实习质量分析和评价、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实习工作的建议以及对本系(院)教学工作的改进意见等。总结报告一式二份,一份系(院)自存,一份报教务处。
第二十条 学校召开毕业实习总结大会,评选表彰优秀实习生、优秀指导(带队)教师;组织全校毕业实习工作经验交流,开展实习工作综合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实习工作质量。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此前有关规定即行废止。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四篇:毕业论文答辩过程
一、毕业论文答辩的一般程序
1.学员必须在论文答辩会举行之前半个月,将经过指导老师审定并签署过意见的毕业论文一式三份连同提纲、草稿等交给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的主答辩老师在仔细研读毕业论文的基础上,拟出要提问的问题,然后举行答辩会。
2.在答辩会上,先让学员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概述论文的标题以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
3.主答辩老师提问。主答辩老师一般提三个问题。老师提问完后,有的学校规定,可以让学生独立准备15—20分钟后,再来当场回答,而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则规定,主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要求学员当场立即作出回答(没有准备时间),随问随答。可以是对话式的,也可以是主答辩老师一次性提出三个问题,学员在听清楚记下来后,按顺序逐一作出回答。根据学员回答的具体情况,主答辩老师和其他答辩老师随时可以有适当的插问。
4.学员逐一回答完所有问题后退场,答辩委员会集体根据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商定通过还是不通过,并拟定成绩和评语。
5.召回学员,由主答辩老师当面向学员就论文和答辩过程中的情况加以小结,肯定其优点和长处,指出其错误或不足之处,并加以必要的补充和指点,同时当面向学员宣布通过或不通过。至于论文的成绩,一般不当场宣布。
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规定,对答辩不能通过的学员,提出修改意见,允许学员待半年后另行答辩。
二、主答辩老师的提问方式
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主答辩老师的提问方式会影响到组织答辩会目的的实现以及学员答辩水平的发挥。主答辩老师有必要讲究自己的提问方式。
1.提问要贯彻先易后难原则。主答辩老师给每位答辩者一般要提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问题,这些要提的问题以按先易后难的次序提问为好。所提的第一个问题一般应该考虑到是学员答得出并且答得好的问题。学员第一个问题答好,就会放松紧张心理,增强“我”能答好的信心,从而有利于在以后几个问题的答辩中发挥出正常水平。反之,如果提问的第一个问题就答不上来,学员就会背上心理包袱,加剧紧张,产生慌乱,这势必会影响到对后面几个问题的答辩,因而也难以正确检查出学员的答辩能力和学术水平。
2.提问要实行逐步深入的方法。为了正确地检测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有时需要把一个大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并采取逐步深入的提问方法。如有一篇《浅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文,主答辩老师出的探测水平题,是由以下四个小问题组成的。(1)什么是科学技术?(2)科学技术是不是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在学员作出正确回答以后,紧接着提出第三个小问题:即(3)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为什么说它也是生产力呢?(4)你是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通过这样的提问,根据学员的答辩情况,就能比较正确地测量出学员掌握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如果这四个小问题,一个也答不上,说明该学员专业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如果四个问题都能正确地回答出来,说明该学员基础知识掌握得很扎实;如果能回答出其中的2—3个,或每个小问题都能答一点,但答得不全面,或不很正确,说明该学员基础知识掌握得一般。倘若不是采取这种逐步深入的提问法,就很难把一个学员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情况准确测量出来。假如上述问题采用这样提问法:请你谈谈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员很可能把论文中的主要内容重述一遍。这样就很难确切知道该学员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是好、是差、还是一般。
3.当答辩者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左时,应以温和的态度,商讨的语气与之开展讨论,即要有“长者”风度,施行善术,切忌居高临下,出言不逊。不要以“真理”掌握者自居,轻易使用“不对”、“错了”、“谬论”等否定的断语。要记住“是者可能非,非者可能有是”的格言,要有从善如流的掂量。如果作者的观点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使与自己的观点截然对立,也应认可并乐意接受。倘若作者的观点并不成熟、完善,也要善意地、平和地进行探讨,并给学员有辩护或反驳的平等权利。当自己的观点不能为作者接受时,也不能以势欺人,以权压理,更不要出言不逊。虽然在答辩过程中,答辩老师与学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一方是审查考核者,一方是被考核者),但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在答辩中要体现互相尊重,做到豁达大度,观点一时难以统一,也属正常。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只要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供对方参考就行。事实上,只要答辩老师讲得客气、平和,学员倒愈容易接受、考虑你的观点,愈容易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达到共同探索真理的目的。
4.当学员的回答答不到点子上或者一时答不上来的问题,应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提问方法。参加过论文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学员对你所提的问题答不上来,有的就无可奈何地“呆”着;有的是东拉西扯,与你绕圈子,其实他也是不知道答案。碰到这种情况,答辩老师既不能让学员尴尬地“呆”在那里,也不能听凭其神聊,而应当及时加以启发或引导。学员答不上来有多种原因,其中有的是原本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只是由于问题完全出乎他的意料而显得心慌意乱,或者是出现一时的“知觉盲点”而答不上来。这时只要稍加引导和启发,就能使学员“召回”知识,把问题答好。只有通过启发和引导仍然答不出或答不到点子上的,才可判定他确实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三、学员答辩要注意的问题
学员要顺利通过答辩,并在答辩时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除了在答辩前充分作好准备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答辩的要领和答辩的艺术。
(一)携带必要的资料和用品
首先,学员参加答辩会,要携带论文的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如前所述,有的高等学校规定:在答辩会上,主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员可以准备一定时间后再当面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携带论文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的必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即使像中央党校函授学院那样,老师提出问题后,不给学员准备时间,要求当场作答。但在回答过程中,也是允许翻看自己的论文和有关参考资料的,答辩时虽然不能依赖这些资料,但带上这些资料,当遇到一时记不起来时,稍微翻阅一下有关资料,就可以避免出现答不上来的尴尬和慌乱。其次,还应带上笔和笔记本,以便把主答辩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见解记录下来。通过记录,不仅可以减缓紧张心理,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吃透老师所提问的要害和实质是什么,同时还可以边记边思考,使思考的过程变得很自然。
(二)要有自信心,不要紧张
在作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大可不必紧张,要有自信心。树立信心,消除紧张慌乱心理很重要,因为过度的紧张会使本来可以回答出来的问题也答不上来。只有充满自信,沉着冷静,才会在答辩时有良好的表现。而自信心主要来自事先的充分准备。
第五篇:毕业论文答辩过程
一、毕业论文答辩的一般程序
1.学员必须在论文答辩会举行之前半个月,将经过指导老师审定并签署过意见的毕业论文一式三份连同提纲、草稿等交给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的主答辩老师在仔细研读毕业论文的基础上,拟出要提问的问题,然后举行答辩会。
2.在答辩会上,先让学员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概述论文的标题以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
3.主答辩老师提问。主答辩老师一般提三个问题。老师提问完后,有的学校规定,可以让学生独立准备15—20分钟后,再来当场回答,而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则规定,主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要求学员当场立即作出回答(没有准备时间),随问随答。可以是对话式的,也可以是主答辩老师一次性提出三个问题,学员在听清楚记下来后,按顺序逐一作出回答。根据学员回答的具体情况,主答辩老师和其他答辩老师随时可以有适当的插问。
4.学员逐一回答完所有问题后退场,答辩委员会集体根据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商定通过还是不通过,并拟定成绩和评语。
4.召回学员,由主答辩老师当面向学员就论文和答辩过程中的情况加以小结,肯定其优点和长处,指出其错误或不足之处,并加以必要的补充和指点,同时当面向学员宣布通过或不通过。至于论文的成绩,一般不当场宣布。
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规定,对答辩不能通过的学员,提出修改意见,允许学员待半年后另行答辩。
二、主答辩老师的提问方式
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主答辩老师的提问方式会影响到组织答辩会目的的实现以及学员答辩水平的发挥。主答辩老师有必要讲究自己的提问方式。
1.提问要贯彻先易后难原则。主答辩老师给每位答辩者一般要提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问题,这些要提的问题以按先易后难的次序提问为好。所提的第一个问题一般应该考虑到是学员答得出并且答得好的问题。学员第一个问题答好,就会放松紧张心理,增强“我”能答好的信心,从而有利于在以后几个问题的答辩中发挥出正常水平。反之,如果提问的第一个问题就答不上来,学员就会背上心理包袱,加剧紧张,产生慌乱,这势必会影响到对后面几个问题的答辩,因而也难以正确检查出学员的答辩能力和学术水平。
2.提问要实行逐步深入的方法。为了正确地检测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有时需要把一个大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并采取逐步深入的提问方法。如有一篇《浅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文,主答辩老师出的探测水平题,是由以下四个小问题组成的。(1)什么是科学技术?(2)科学技术是不是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在学员作出正确回答以后,紧接着提出第三个小问题:即(3)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为什么说它也是生产力呢?(4)你是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通过这样的提问,根据学员的答辩情况,就能比较正确地测量出学员掌握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如果这四个小问题,一个也答不上,说明该学员专业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如果四个问题都能正确地回答出来,说明该学员基础知识掌握得很扎实;如果能回答出其中的2—3个,或每个小问题都能答一点,但答得不全面,或不很正确,说明该学员基础知识掌握得一般。倘若不是采取这种逐步深入的提问法,就很难把一个学员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情况准确测量出来。假如上述问题采用这样提问法:请你谈谈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员很可能把论文中的主要内容重述一遍。这样就很难确切知道该学员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是好、是差、还是一般。
(三)听清问题后经过思考再作回答
主答辩老师在提问题时,学员要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并将问题回答略记在本子上,仔细推敲主答辩老师所提问题的要害和本质是什么?切忌未弄清题意就匆忙作答。如果对所提问题没有断清楚,可以请提问老师再说一遍。如果对问题中有些概念不太理解,可以请提问老师做些解释,或者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说出来,并问清是不是这个意思,等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再作回答。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答所非问。答到点子上。
(四)回答问题要简明扼要,层次分明
在弄清了主答辩老师所提问题的确切涵义后,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要充满自信地以流畅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讲述出来,不要犹犹豫豫。回答问题,一要抓住要害,简明扼要,不要东拉西扯,使人听后不得要领;二要力求客观、全面、辩证,留有余地,切忌把话说“死”;三要条分缕析,层次分明。此外还要注意吐词清晰,声音适中等等。
(五)对回答不出的问题,不可强辩
有时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答辩人所作的回答不太满意,还会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求了解论文作者是否切实搞清和掌握了这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答辩人如果有把握讲清,就可以申明理由进行答辩;如果不太有把握,可以审慎地试着回答,能回答多少就回答多少,即使讲得不很确切也不要紧,只要是同问题有所关联,老师会引导和启发你切入正题;如果确是自己没有搞清的问题,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讲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表示今后一定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切不可强词夺理,进行狡辩
。因为,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这个问题有可能有过专门研究,再高明的也不可能蒙骗他。这里我们应该明白:学员在答辩会上,某个问题被问住是不奇怪的,因为答辩委员会成员一般是本学科的专家。他们提出来的某个问题答不上来是很自然的。当然,所有问题都答不上来,一问三不知就不正常了。(六)当论文中的主要观点与主答辩老师的观点相左时,可以与之展开辩论
答辩中,有时主答辩老师会提出与你的论文中基本观点不同的观点,然后请你谈谈看法,此时就应全力为自己观点辩护,反驳与自己观点相对立的思想。主答辩老师在提问的问题中,有的是基础知识性的问题,有的是学术探讨性的问题,对于前一类问题,是要你作出正确、全面地回答,不具有商讨性。而后一类问题,是非正误并未定论,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可以互相切磋商讨。如果你所写的论文的基本观点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又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的,就不要因为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不同的见解,就随声附和,放弃自己的观点。否则,就等于是你自己否定了自己辛辛苦苦写成的论文。要知道,有的答辩老师提出的与你论文相左的观点,并不是他本人的观点,他提出来无非是想听听你对这种观点的评价和看法,或者是考考你的答辩能力或你对自己观点的坚定程度。退一步说,即使是提问老师自己的观点,你也应该抱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据理力争,与之展开辩论。不过,与答辩老师展开辩论要注意分寸,运用适当的辩术。一般说,应以维护自己的观点为主,反驳对方的论点要尽可能采用委婉的语言,请教的口气,用旁说、暗说、绕着说的办法,不露痕迹地把自己的观点输入对方,让他们明理而诚服或暗服。让提问老师感受到虽接受你的意见,但自己的自尊并没受到伤害。譬如,在一次答辩会上,一位老师在说明垄断高额利润时,把垄断高额利润说成是高出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利润。答辩的学员听出老师的解释错了。就用平和不解的语气说:“那么,垄断高额利润是垄断价格高于成本价格的话怎么理解呢?”提问的老师听后一怔,隔了一会儿,高声说:“问得好!”从提问老师的喝彩声中,我们知道,他已心悦诚服地同意了你的观点。这样的辩论,答辩老师不仅不会为难你,相反会认为你有水平,基础扎实。
(七)要讲文明礼貌
论文答辩的过程也是学术思想交流的过程。答辩人应把它看成是向答辩老师和专家学习,请求指导,讨教问题的好机会。因此,在整个答辩过程中,答辩人应该尊重答辩委员会的老师,言行举止要讲文明、有礼貌,尤其是在主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难以回答,或答辩老师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左时,更应该注意如此。答辩结束,无论答辩情况如何,都要从容、有礼貌地退场。
此外,毕业论文答辩之后,作者应该认真听取答辩委员会的评判,进一步分析、思考答辩老师提出的意见,总结论文写作的经验教训。一方面,要搞清楚通过这次毕业论文写作,自己学习和掌握了哪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科研能力上得到了提高。还存在哪些不足,作为今后研究其他课题时的借鉴。另一方面,要认真思索论文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修改自己的论文,加深研究,精心修改自己的论文,求得纵深发展,取得更大的战果。使自己在知识上、能力上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