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低下,话语权不足。这群人,我们通常称之为弱势群体。这次的调查,目的重点在于调查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帮助他们。
调查对象:农民工、工人、残障人士以及老人 调查方式:问卷式、访谈法、观察以及资料搜寻 调查时间:周末休息日 调查内容总结:
弱势群体是权利缺失的一个群体,也是最应该被社会关注的一个群体。如何人士弱势群体,怎样去关怀和帮扶他们,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他们有的失去劳动能力;有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苦苦跟温饱做斗争,有的则是经济社会改革转型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像农民工、下岗职工等群体。
除了收入贫困,在很多维度上,都有不同的弱势群体。他们受各种形式贫困的困扰;或在教育、健康、住房、就业等方面机会不平等;或知识获取和交流等方面权利较少;或者生存自愿与环境条件恶劣,或者利益表达机会缺乏等。
中国史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发展部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在连续保持30多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人类经济奇迹的同时不平等和不公平的现象并未完全消除。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中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多重转型,既有经济体制转型,又有社会、政治的转型,也有开放转型。这些转型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构成了中国转型与发展的独特之处,但发展并不总是水平向前,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存在着落差,落差越大,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冲击就会越大。
这些落差导致当前社会不仅出现经济权利的分化,而且也出现了各方面权利分化的趋势,有的人不仅在经济上处于弱势,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处于弱势;表达意愿和诉求的渠道还不通畅,影响力、话语权较弱,甚至成为社会排斥、社会歧视的对象。
弱势群体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分化过程中逐步沉淀、形成,甚至有扩大化的趋势。弱势群体扩大化是转型期的弊病之一,这不仅是单一群体的扩大,而且弱势群体间的关联性相对较大,使得弱势群体总体人口特征更加复杂化,如与农民工群体相应的是留守儿童群体、留守农村妇女及老年人群体、失地农民等。
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也令不公平问题日益凸显。防止弱势群体扩大化、积弱化、复杂化的趋势,成为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根据这次的调查,社会弱势群体致困的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失业、下岗致困。
由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各种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必然作出重大调整,一批劳动者失掉原有的工作岗位,失去或减少了收入来源。这些下岗失业人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5-55岁之间,文化水平低,技术单一,就业困难,以前在岗时其工资收入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一旦失去工作,全家就会陷入贫困的境地。
(二)因病致困。
目前癌症、尿毒症、白血病等大病的医疗费用相当高,普通家庭如有一人得大病,每月大额的医疗费用支出,往往会使整个家庭经济崩溃。重病、大病已经成为导致家庭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拆迁、子女入学、征地等原因致困。
一些本来积蓄不多的低收入家庭,如遇到拆迁、子女入学等,无力承担大额支出,生活便陷入拮据。一些农村人员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生产资料后,由于文化较低、又没有技能,找不到工作,成为新的贫困群体。
(四)残疾人(包括精神病人)、贫困老人等特殊贫困群体。
石峰头社区25个残疾人中大多数丧失了劳动能力,有的为了控制病情,还需要一定的医疗费用,没有工作,再加上沉重的医药费负担,使他们很难走出贫困。退休老人中也有一些“老而返贫”、“退而返贫”现象。据反映,退休老人有四怕:一怕拆迁住房,二怕子女下岗,三怕看病住院,四怕人情来往。
社区弱势群体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社区弱势群体主要包括纳入民政系统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孤寡老人和少数因重病、灾祸等其它原因致贫的人员。由于株洲市较早筑起三条保障线(下岗职工生活费、失业救济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援助,社区弱势群体的生活总体是稳定的,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因此对党和政府心存感激,很多人还积极参加社区的公益劳动来回报社会,但还是存在很多现实问题。
1、经济收入低,生活较艰难。株洲市的低保标准为每人156元/月。城市生活费用高,且缺乏弹性,这些收入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如遇家庭成员生病或有子女正在上学要负担学杂费用的话,生活就相当艰难。
2、就业能力差,竞争无优势。弱势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年龄偏大,文化和技能偏低,缺乏就业竞争能力,再上岗难。有些用人单位为降低企业成本,不愿与录用的失业人员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保金,使失业人员就业更困难、更不稳定。
3.维护权益难,心态较复杂。下岗失业人员在求职中,有时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又自身缺乏法律知识,加之经济困窘,很难维护自己的权利。他们往往有着失落感、被遗弃感和恋旧心理,有较大的怨气和不满,容易被封建迷信和不良动机的人所影响。
4.忙于生计,子女失教。弱势群体一般本身受教育程度较低,而且整天忙于生计,容易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一些人由于生活困难,还引发家庭矛盾,甚至离异,从而危及子女。据教育部门反映,一些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较为孤僻,成绩较差。而有的结对助学的单位或个人往往不太愿意帮助成绩差的孩子,使这些孩子更缺少受助的机会,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那么怎样解决或缓解我国转型时期出现的弱势群体问题呢?首先应该看到,各级政府首当其冲的就应该帮助弱势群体。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就是要在财富的占有上、财富的分配上做得更公平一些,要让弱势群体也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其次,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弱势群体问题上可以大有作为的,因为,国有既全民所有,既然是全民所有当然也有弱势群体的一份,就好比一个大家庭,如果提供帮助的话,当然是先要帮助那个经济最困难的孩子。最后,弱势群体的问题相当复杂,绝不是仅仅靠政府、企业就可以解决的。社会各界都应该在帮助弱势群体问题上有所作为。各种慈善组织、民间组织、甚至每一个老百姓,都有必要伸出援助之手,都可以在经济上、精神上、法律上、舆论上,帮助弱势群体。
关于这次的调查所得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关于救助措施方面的建议:
1、迅速、全面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建设
社会保险并非以弱势群体为中心,但社会保险通过向劳动者提供养老保险、疾病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有效地接触了国民的后顾之忧,并未避免受保者沦为弱势群体创造了条件。大致上有以下三点: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与失业保险制度、尽快确立并强制推广工伤保险制度、尽快推进医疗保险改革。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责任共担机制
在中国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中,责任共担的原则已经得到了确立,但利益各方的具体责任划分并不明晰,责任分担的模糊状态已经对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完善责任共担机制已经构成了现阶段推进整个社会保障制度走向完善的必要条件。大致有以下三点:建立固定的财政拨款机制、明确界定企业的责任、落实个人承担的责任。
3、分类分层保障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的权益
应当从速确立工伤保险制度并强制覆盖全体工业及其他非农业劳动者,尽快建立面向农民工及其他流动劳动者的大病或疾病住院保障机制,并未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建立相应的社会救援制度。关于养老保险,则可以先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流动人口进行适当分类,对达到规定居住年限及有相对固定住所或单位的流动人口,正式纳入当地的养老保险体系。
我们相信,通过政府及全社会的努力,共同分享的阳光将会普照中国的每位公民。在和谐互助的社会氛围中,弱势群体也将获得更多积累社会资本的机会,将获得更充分利益表达渠道和利益维护途径。
第二篇:关于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低下,话语权不足。这群人,我们通常称之为弱势群体。这次的调查,目的重点在于调查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帮助他们。
调查对象:农民工、工人、残障人士以及老人
调查方式:问卷式、访谈法、观察以及资料搜寻
调查时间:周末休息日
调查内容总结:
弱势群体是权利缺失的一个群体,也是最应该被社会关注的一个群体。如何人士弱势群体,怎样去关怀和帮扶他们,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他们有的失去劳动能力;有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苦苦跟温饱做斗争,有的则是经济社会改革转型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像农民工、下岗职工等群体。除了收入贫困,在很多维度上,都有不同的弱势群体。他们受各种形式贫困的困扰;或在教育、健康、住房、就业等方面机会不平等;或知识获取和交流等方面权利较少;或者生存自愿与环境条件恶劣,或者利益表达机会缺乏等。
中国史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发展部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在连续保持30多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人类经济奇迹的同时不平等和不公平的现象并未完全消除。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中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多重转型,既有经济体制转型,又有社会、政治的转型,也有开放转型。这些转型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构成了中国转型与发展的独特之处,但发展并不总是水平向前,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存在着落差,落差越大,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冲击就会越大。
这些落差导致当前社会不仅出现经济权利的分化,而且也出现了各方面权利分化的趋势,有的人不仅在经济上处于弱势,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处于弱势;表达意愿和诉求的渠道还不通畅,影响力、话语权较弱,甚至成为社会排斥、社会歧视的对象。
弱势群体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分化过程中逐步沉淀、形成,甚至有扩大化的趋势。弱势群体扩大化是转型期的弊病之一,这不仅是单一群体的扩大,而且弱势
群体间的关联性相对较大,使得弱势群体总体人口特征更加复杂化,如与农民工群体相应的是留守儿童群体、留守农村妇女及老年人群体、失地农民等。
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也令不公平问题日益凸显。防止弱势群体扩大化、积弱化、复杂化的趋势,成为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根据这次的调查,社会弱势群体致困的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失业、下岗致困。
由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各种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必然作出重大调整,一批劳动者失掉原有的工作岗位,失去或减少了收入来源。这些下岗失业人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5-55岁之间,文化水平低,技术单一,就业困难,以前在岗时其工资收入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一旦失去工作,全家就会陷入贫困的境地。
(二)因病致困。
目前癌症、尿毒症、白血病等大病的医疗费用相当高,普通家庭如有一人得大病,每月大额的医疗费用支出,往往会使整个家庭经济崩溃。重病、大病已经成为导致家庭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拆迁、子女入学、征地等原因致困。
一些本来积蓄不多的低收入家庭,如遇到拆迁、子女入学等,无力承担大额支出,生活便陷入拮据。一些农村人员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生产资料后,由于文化较低、又没有技能,找不到工作,成为新的贫困群体。
(四)残疾人(包括精神病人)、贫困老人等特殊贫困群体。
石峰头社区25个残疾人中大多数丧失了劳动能力,有的为了控制病情,还需要一定的医疗费用,没有工作,再加上沉重的医药费负担,使他们很难走出贫困。退休老人中也有一些“老而返贫”、“退而返贫”现象。据反映,退休老人有四怕:一怕拆迁住房,二怕子女下岗,三怕看病住院,四怕人情来往。
社区弱势群体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社区弱势群体主要包括纳入民政系统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孤寡老人和少数因重病、灾祸等其它原因致贫的人员。由于株洲市较早筑起三条保障线(下岗职工生活费、失业救济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援助,社区弱势群体的生活总体是稳定的,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因此对党和政府心存感激,很多人还积极参加社区的公益劳动来回报社会,但还是存在很多现实问题。
1、经济收入低,生活较艰难。株洲市的低保标准为每人156元/月。城市生活费用高,且缺乏弹性,这些收入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如遇家庭成员生病或有子女正在上学要负担学杂费用的话,生活就相当艰难。
2、就业能力差,竞争无优势。弱势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年龄偏大,文化和技能偏低,缺乏就业竞争能力,再上岗难。有些用人单位为降低企业成本,不愿与录用的失业人员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保金,使失业人员就业更困难、更不稳定。
3.维护权益难,心态较复杂。下岗失业人员在求职中,有时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又自身缺乏法律知识,加之经济困窘,很难维护自己的权利。他们往往有着失落感、被遗弃感和恋旧心理,有较大的怨气和不满,容易被封建迷信和不良动机的人所影响。
4.忙于生计,子女失教。弱势群体一般本身受教育程度较低,而且整天忙于生计,容易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一些人由于生活困难,还引发家庭矛盾,甚至离异,从而危及子女。据教育部门反映,一些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较为孤僻,成绩较差。而有的结对助学的单位或个人往往不太愿意帮助成绩差的孩子,使这些孩子更缺少受助的机会,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那么怎样解决或缓解我国转型时期出现的弱势群体问题呢?首先应该看到,各级政府首当其冲的就应该帮助弱势群体。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就是要在财富的占有上、财富的分配上做得更公平一些,要让弱势群体也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其次,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弱势群体问题上可以大有作为的,因为,国有既全民所有,既然是全民所有当然也有弱势群体的一份,就好比一个大家庭,如果提供帮助的话,当然是先要帮助那个经济最困难的孩子。最后,弱势群体的问题相当复杂,绝不是仅仅靠政府、企业就可以解决的。社会各界都应该在帮助弱势群体问题上有所作为。各种慈善组织、民间组织、甚至每一个老百姓,都有必要伸出援助之手,都可以在经济上、精神上、法律上、舆论上,帮助弱势群体。
关于这次的调查所得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关于救助措施方面的建议:
1、迅速、全面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建设
社会保险并非以弱势群体为中心,但社会保险通过向劳动者提供养老保险、疾病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有效地接触了国民的后顾之忧,并未避免受保者沦为弱势群体创造了条件。大致上有以下三点: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与失业保险制度、尽快确立并强制推广工伤保险制度、尽快推进医疗保险改革。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责任共担机制
在中国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中,责任共担的原则已经得到了确立,但利益各方的具体责任划分并不明晰,责任分担的模糊状态已经对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完善责任共担机制已经构成了现阶段推进整个社会保障制度走向完善的必要条件。大致有以下三点:建立固定的财政拨款机制、明确界定企业的责任、落实个人承担的责任。
3、分类分层保障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的权益
应当从速确立工伤保险制度并强制覆盖全体工业及其他非农业劳动者,尽快建立面向农民工及其他流动劳动者的大病或疾病住院保障机制,并未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建立相应的社会救援制度。关于养老保险,则可以先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流动人口进行适当分类,对达到规定居住年限及有相对固定住所或单位的流动人口,正式纳入当地的养老保险体系。
我们相信,通过政府及全社会的努力,共同分享的阳光将会普照中国的每位公民。在和谐互助的社会氛围中,弱势群体也将获得更多积累社会资本的机会,将获得更充分利益表达渠道和利益维护途径。
第三篇:关于社会弱势群体实际生活状况调研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学院名称: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电信测控技术与仪器09测控
12011年
月
2关于社会弱势群体实际生活状况调研的调查报告
前言:参加者: 咸蛋小超人
实践主题:关于社会弱势群体实际生活状况调研
时间: 2010~2011学寒假
地点:XX市XX镇XX社区
现将此次事件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何为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弱势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2002年3月,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从而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正义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体现。
弱势群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中,参与社会生产和分配的能力较弱,经济收入较少的社会阶层。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与高收入群体相比较而存在。他们的现实生活是处在一种很不利的状况之中。从更现实的意义上来说,就是其物质生活的贫困状态。
“弱势群体”这个概念虽然不能完全与“贫困人口”这个概念划等号,但至少是高度重叠的。在中国目前情况下,弱势群体中的一些人,实际上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这个特点,说明了弱势群体生活状态的严重性,也说明了社会解决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2002年3月,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弱势群体”这一概念。弱势群体所涵盖的人员在当今中国并非鲜见,但被冠名为“弱势群体”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还是第一次。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却传递出一个非常强烈而重要的信息——弱势群体已引起政府高度关注。此间观察家认为,正视弱势群体的存在并予以多方关注,这无疑是中国社会观念的一大进步。[1]
二、社会弱势群体客观存在的负面影响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和增加使社会公正原则受到挑战甚至严重的侵蚀
社会公正原则在发展中国家是始终处于中心位置的问题,社会公正与经济平等又密切相关、互为因果。正如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秘书处在详细考察了亚洲一些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状态后指出:“从经验来判断,显著并在增大的收入差距并未证明有助于富有活力的经济成效和发展的强大势头。事实上,看起来更可能是严重的收入集中化,强烈地(从物质和心理上)阻碍了公众对于发展的参与,从而妨碍了健康的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的转型瓦解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封闭的社会结构,抛弃了长期以来以先赋身份决定社会地位的观念,但因起点和规则的不平等却产生机会的不公平。由于政府职能转换滞后和政府调控能力的不足造成二次分配的不到位,又不可避免地加剧了结果的不平等。从根本上说,社会转型应遵循社会成员普遍受益和对利益受损者能够及时得到补偿的原则,只有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在改革中获益,改革才具有合法性[2],才能使社会具有公平和完整的发展意义。中国现阶段弱势群体的存在虽然从社会转型的意义上说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非正常因素造成的。如果放任弱势群体大量源源不断地产生,将会使社会成员对社会公正等基本价值理念产生消极的认识,会认为转型社会是不公正、不公平的社会。
(二)社会弱势群体的状况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弱势群体经济上的低收入、生活上的低质量、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使他们最先感受到改革的代价,也因此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一旦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压力和心理负荷积累到相当程度,影响到他们的生存,社会风险就首先从这一最脆弱的群体身上爆发。这正反映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木桶原理”:木桶中的水是否往外溢,不是由最长的一块桶板决定,而是由最短的那块桶板决定。今天中国存在的如此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正好比是那块决定中国状况的最短的桶板,成为现阶段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巨患:
1.是社会动荡的火药桶。社会弱势群体的行为极易失范,正如学者杨瑞勇先生所言:社会弱势群体最容易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不加以及时解决或者处理不当,必然会使矛盾激化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河北定州“6.11”袭击事件就是有力证明。
2.高失业率引发高犯罪率在紧张贫困生活的压力下,伴随着挫折感会使弱势群体产生社会泄愤情绪。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更易使弱势群体失去对社会的基本认同,不同程度地表现疏离、怀疑社会政策的现象,在社会结构张力的压迫下边缘化,与主流社会日见疏远,甚至完全隔离。可见,当弱势群体的弱势状态长期得不到改善时,在挫折和社会排斥的长期挤压下,可能诱发弱势群体对社会资源进
行再分配的强烈愿望。贫困不一定导致犯罪,但贫困无疑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当贫困与不公正结合在一起时,更是如此。根据国际国内经验,到2010年前,我国城镇实际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可以视为充分就业;实际失业率保持在7%-8%,社会可以承受,但压力较大;如果实际失业率达到10%,就可能引起严重的社会不稳定。近年来我国攀高的犯罪率是与趋高的失业率密不可分的。
3.容易对改革进行否定性评价。社会是由不同的个人、群体和阶层所组成,他们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和持续的互动,一个阶层的存在状态和变化往往引起其他阶层的反响。每一个社会阶层或社会成员都很少从自己这个角度来看待自己,更多的社会成员是从与他人比较的角度来看自己,这种比较效应对社会阶层或社会成员的影响更持续、深刻。中国大量弱势群体的存在和扩大,弱势群体的存在和扩大,有可能导致人们对“共同富裕”的怀疑甚至对建设“小康社会”疑惑:“中国改革的收益者到底是谁?”改革带来的”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使社会弱势群体有理由相信独自己承担了社会改革代价,而少数人享用了改革利益,从而质疑”共同富裕“,否定改革,动摇社会主义信仰。
(三)社会弱势群体制约着社会有效需求的稳定增长
在推动转型期间经济增长的”四驾马车“中,由国家积极财政推动的投资增长后劲有限,出口需求则受国际经济影响难以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只有民间投资和消费需求才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力量。而民间投资需求的强度取决于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又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收入。中国社会转型以来的收入差距扩大,直接造成国内消费的断裂,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因其一般商品都已满足,只对高档消费品有需求,结余购买力便从储蓄和投资转化为金融资产;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仅能支付食品、服饰等的消费需求,而对大件消费品需求有限;低收入者对消费有较大需求而无力购买。可见,贫富悬殊抑制了消费需求,引起了富者过度储蓄和穷人的紧缩消费。以此为基础的强劲的间投资需求也就无法通过消费需求而产生。能否通过利益格局的调整来扩大内需,形成健康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矛盾。此外,只要社会弱势群体依然大量存在,社会就要损失相当多的、能够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劳动力是现代经济发展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美国经济学家奥肯的”奥肯定律"指出: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收入减少2.5%。对社会其他群体来说,他们必须承担纳税更大的责任,以保证急速发展的社会和福利计划以及其他大量的公共开支。我国如果任由弱势群体存在并扩大,本来就很脆弱的经济基础必将更加难以承受。
第四篇:弱势群体生活状况调查1(推荐)
弱势群体生活状况调查
调查时间:2012年2月
调查地点:贵州省遵义县尚稽镇建设村
调查背景:
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加剧了社会的竞争激励程度,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一部分人富裕起来,然而也有部分群体在这个无形的竞技场中还未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处在社会的边缘角落,如丧失了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无家可归的少年儿童、还有街头流浪的人群等等,他们都需要社会给予特殊的关心和帮助。调查目的:
旨在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心理状态,以及社会对他们的关注程度,号召和呼吁社会广泛关心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使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为构建和谐社会出一份力。调查对象具体情况:
母德全,男,现年83岁,双目失明,唯一的儿子早逝,无依无靠,丧失劳动力,没有生活收入来源,一级贫困户,完全靠政府补助和国家养老保险费维持生计。
早年母老本有一个儿子,但不富裕的家境使得他儿子将尽30岁才娶到个残疾人老婆,而且儿子在婚后不久就因病逝世,儿媳妇也改嫁了,如今整个大家庭就只剩下他和死去亲哥哥的一儿一女,侄女(亲哥哥的女儿)是个哑巴,远嫁
到其他地方,一年回来看望他一次,侄儿虽然是个正常人,但是至今40多岁仍未结婚,一直在沿海地区打工糊口,所以母老多年来都是只身一人在家,没有依靠,没有收入,住在土筑成的房屋里面,双目失明的他还得自己生活,饮食起居。幸好乡风较好,邻居们常常帮助他打扫,买些日常用品,过时过节有什么好吃的也都送点给他。而在我调查期间,老人卧病在床,没有人照顾,生活已经困难到极点。主要问题和困难:
1.无依无靠,仅有的两个亲属都不在身边;
2.双目失明,生活难以自理;
3.身体差,老弱多病,无人照料;
4.年纪大,丧失劳动力,没有生活来源。
解决方案和措施:
1.依靠国家粮种补贴和国家养老保险费以及政府补助维持日常生活;
2.邻居们善良的帮助购置日常生活用品,比如买盐,打油。平时帮助他打理屋里屋外,料理生活,生病时候照顾他,跟他买药品,找医生;
3.周边学校老师和学生们的爱心捐助,个别有钱人的慷慨解囊。
调查总结
第五篇:弱势群体-调查报告
专业调查报告
学院:历史与行政学院
学号:084040207 姓名:虎桂芳 专业:行政管理
班级:08级行政管理班
调查对象:会泽县人民政府人事局
调查时间:2011年9月17日至10月20日
关于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就业分析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均GDP翻了两番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够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比较明显,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体收入很低甚至没有收入,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我国有2610万农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668元,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还有4977万农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924元,属于相对贫困,而且,以上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标准明显偏低。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每年还要出现数百万的失地农民,目前总量已经达到4000万-5000万人。由于很多失地农民缺乏必要的非农产业谋生技能,加之征地补偿中存在一些不公正现象,他们的生产生活也面临较大困难。新时期,抓好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工作,是让中国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是发展国力,增强国力主要措施,也是发展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又因为目前弱势群体已成为一个规模较大,具有自身特征的复杂群体,在社会中处于极低的地位,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关键,应通过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制度等措施完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体系。
所以说 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弱势群体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要顺利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就必须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之真正成为一个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分层合理、衔接紧凑、保障缜密的社会安全网,从而在弱势群体保护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调查对象
会泽县人民政府人事局 调查时间
2009年9月17日到10月20日
二、调查方法
1、访谈调查法(对领导进行采访,与个别人员进行交谈)。
2、实地观察法(到实地现场观察、了解)。
3、查询有关书面资料和网上资料。
五、调查的结果分析及其解决建议:
一、目前我县弱势群体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社会弱势群体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的。目前我县弱势群体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群体,“弱势群体”之弱,一是弱势的经济基础;二是弱势的社会政治地位及各种公民权利;三是弱势的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人:一是下岗失业人员,即城市中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阶层。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县失业下岗的问题日益严重化,不少企事业单位的工人和干部下岗。二是“体制外”的人及其他特殊人员,指那些从来没有在国有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三是缺乏利益保障的农民工。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传统户籍制度严重冲突所产生的客观结果,他们虽然为城市的发展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劳动权益得不到保护。四是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这部分人中许多人原来的单位无能力给这些退休职工增加工资,交纳社会医疗保险等,需要政府拿出钱来援助。五是久病、重病而无钱医治的人及其家属,以及天灾人祸中的困难者。中国每年有大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病失学失业的人员。全国每年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不同程度的援助才能摆脱灾难困境的城乡居民约有 4000-5000 万人①。
二、当前我县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政策措施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完善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已经成为应对市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更需要直面当前工作形势,科学制定完善计划,准确确定对弱势群体保障的目标,突出需求上的新特点,以满足满足弱势群体需要。
(一)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是加快我县人力资源开发,全面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举措。
近年来,在各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农民工技能水平明显提高,有力促进了全县劳务产业的发展。同时,我县农民工培训工作仍然存在缺乏系统管理、资金使用效益和培训质量不高、培训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还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民工就业需要。因此,各相关部门要深刻认识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切实抓好农民工培训的各项工作任务,不断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推进全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
1、基本原则 首先、统筹规划,分工负责。将农民工培训工作纳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乡(镇)工作目标考核指标体系。按照各级政府分级管理,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各级农民工工作机构统筹协调的原则,建立相互配合、有序运行的农民工培训工作机制。整合资源,提高效益。合理配置农民工培训资源,统筹使用农民工培训资金,发挥农民工培训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培训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加大政府培训投入,增强培训能力,加强规范引导。发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主渠道作用,在农民工培训中引入市场竞争激励机制,引导行业、企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平等参与农民工培训。
其次、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研究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做好人力资源市场需求预测,明确培训对象、内容等方面的重点,增强培训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后。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建立完善农民工培训管理制度,建立统一规范、高效透明的培训项目运行机制,建立与就业紧密衔接的培训制度。创新农民工培训内容和方式,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点式培训,研究农民工直接受益的培训补贴方式。
2、主要目标
按照培养合格技能型劳动者的要求,逐步建立农民工培训工作统筹协调机制,统一培训计划、项目运行和资金管理,逐步使农民工培训数量、培训结构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适应。逐步使农民工培训效益进一步显现、培训覆盖面和培训质量进一步提高、培训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力争使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都能得到一次以上技能培训,掌握一项适应就业需要的实用技能,提高就业能力,缓解就业矛盾。(1).培训结构进一步优化。促使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的比例超过8:2,培训后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不低于60%,培训后稳定转移就业率不低于85%。(2).培训覆盖面和培训质量进一步提高。按照“省级负责农民工高级职业技能培训、市级负责农民工中级职业技能培训、县级负责农民工初级职业技能培训”的原则,力争完成上级下达我县的培训任务。(3).培训效益进一步显现。要通过开展富有成效性和针对性的培训,加强对培训人员的有序转移就业和输出,确保培训对象的就业率及务工收入比未参加培训的人员有所增加,从而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打造我县农民工品牌,促进我县劳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3、、制定措施,切实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
加强农民工培训资质管理,强化师资、设备、设施等支撑,提高农民工培训信息化水平,为切实提高农民工培训质量奠定坚实基础。(1).尽快认定农民工培训机构。根据省直有关部门制定的资金、师资、设备、场地等资质和条件,采用招投标的方式,公开、公平、公正在院校、企业及其他培训机构中选择具有较强实力和水平的培训机构,赋予其农民工培训机构资质,明确其承担的培训项目和工种,并向社会公示和挂牌。县级农民工培训机构由县劳务产业办牵头,有关部门配合,于2011年3月底前完成认定并报市劳务产业办备案。经认定的农民工培训机构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可跨地区申报和开展农民工培训。要坚持优胜劣汰和动态管理的原则,每2年对定点培训机构进行复核,不合格的及时责令整顿,经整顿仍不合格的,予以摘牌。未经认定的农民工培训机构不得从事农民工培训业务。(2).鼓励农民工作培训机构提升培训能力。要积极探索通过财政贴息、贷款利息补助等办法,鼓励和扶持培训机构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设施、更新教学设备,保证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受到高质量的培训,得到足够的实训时间,达到上岗实际操作的要求。(3).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开展农民工培训。要利用网络、广播等现代传播媒介,特别是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等资源,开展农民工网络培训、广播电视教育和电化教育。(4).提高农民工培训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要尽快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信息网络,建立农民工培训资源数据库,提供统一高效、互联互通的农民工培训信息。统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建立科学合理、适应工作需要的统计监测制度,将农民工技能培训等有关重要指标纳入统计范围。
(二)、县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就业工作
我县政府强化残疾人工作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好残疾人联络员(专职委员)的作用。各有关部门要从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多渠道开发残疾人就业岗位,促进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充分就业。关部门要将残疾人纳入就业培训计划统筹考虑,切实抓好残疾人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就业的能力和水平。切实统一思想,提高对残疾人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残疾人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三、对加强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就业的思考 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适应工作的新形势,适应国家的新政策,制定培训制度,调整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法,形成培训合力,把对弱势群体的培训工作作为一基础性工作抓实抓好,是顺利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必要举措。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关键
第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弱势群体和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公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大多数被强势群体所占有,弱势群体却承担了改革的大部分成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并通过其补偿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
第二,社会保障实际上是一种再分配的政策,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弱势群体和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这对于社会的稳定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促进弱势群体自身的发展和转化,可以解除弱势群体成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有时间和财力去学习一技之长,去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立足的本领。
2、完善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所采取的措施
第一,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范围。近几年,我国已经启动最低生活收入保障制度,但是这项制度还很不完善。一方面,我国的低保制度主要在城镇中实施,全国目前还有部分下岗职工由于企业拿不出补偿金而无法解除劳动关系;还有一些未进就业中心的下岗职工,未能进入“低保”行列。城市中处于体制外的人更是被拒绝于低保行列之外。另一方面,占弱势群体大多数的农村贫困人口也被排斥在低保范围之外,应该将农村中无生活保障的人也纳入低保的范围。
第二,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一要实行经济救助。通过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及社区从资金、物质和服务等多个方面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维持其个人和家庭的生计。二是实行法律援助。弱势群体往往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是实现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体现。三是实行教育援助。帮助救助弱势群体改变其在知识资源占有方面严重缺乏的局面,采取为弱势群体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提高弱势群体的职业技能,尽力为其提供就业自救的机会。参考文献
[1] 阚先学,韩秀兰。《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2] 周开文。《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综述》,中国社会保障,2003.[3] 冯书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弱势群体》,人民论坛,2005.[4] 《会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2008
[5]《曲靖市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就业工作文件的通知》,200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