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发展关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共)
[摘 要] 科学 发展 现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科学发展现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国 政治 体制改革要以科学发展现为指导,把以人为本作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内涵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方法要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政治体制改革;以人为本;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我国 经济 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它要深刻调整人们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政治体系、政治结构、政治机制的变革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要使政治体制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健康顺利进行,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中国论文联盟http://www.xiexiebang.com
一、以人为本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为这一崇高目标的实现不断创造条件。以人为本,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是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追求。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合理吸收了西方人本主义理论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中的有益成分,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这是社会主义发展观的飞跃。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促进入的全面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为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政治体制改革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以造福于人民。政治权益是公民不可缺少的极其重要的权益,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之一。为此,必须进一步扩大民主,健全法制,保护公民的政治权益,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础。政治体制改革要充分体现和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利益及社会发展的要求,改革使少数人不正当得利的体制弊端。政治体制改革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让改革成为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的改革,而不是国家机关自己给自己的改革,政治体制一些方面的改革之所以没有大的进展,就是因为没有体现出改革的民主性。政治体制改革要建设廉洁高效、严受监督、为民服务的国家机构。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行动指南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 化事业是个大系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构成了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子系统中包含更小的系统,小系统中包含着各种环节和要素。各种环节和要素之间、环节和要素与系统之间、小系统和大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联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中又包含着很多小系统、环节和要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使得各种环节和要素之间、环节和要素与系统之间、小系统和大系统之间相互适应、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一)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改革协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是孤立的,它要受到现实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邓小平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经济为政治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文化的繁荣对政治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我国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封建意识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将长期存在,大多数人缺乏民主知识、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这就必然影响民主制度的制定、人民实际参政议政的能力。而创造使民主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条件,需要相当长的 历史 时期。积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使人们树立起公平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这是发展民主尤其需要的。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能够形成民主发展的文化环境。进行社会体制方面的改革,社会管理有序、就业充分、社会公正、社会和谐能够为政治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良好的生态意识、生态环境,严格的生态标准和要求,也会激发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执政、为民执政、依法执政。社会整体协调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艰巨性,必然要求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强的政治核心来广泛地动员、领导和组织人民掌握好国家权力,依法管理好国家、社会事务和各项事业。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发扬人民民主,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保证人民依法治国的主体地位。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实质,就是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 法律 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依法治国从法律上、制度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和党的执政地位。我们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
(三)民主意识、民主权利、民主活动、民主制度和机制要全面协调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公民具有正确的民主意识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我国很多公民缺乏民主意识,因此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 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公民行使管理、监督权力要有法律依据,因此宪法和法律要把公民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规定下来。由于我国封建传统的影响,很多公民缺少民主习惯,因此党和政府要加大力度组织公民参加民主活动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特别是组织公民参加基层民主管理,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公民参加民主活动后就会企盼民主的长期性、稳定性,因而就必须加强民主制度和机制建设,使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民主意识、民主权利、民主活动、民主制度和机制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环环相扣,才能加快社会主义民主进程。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论文联盟www.xiexiebang.com(四)我国 政治 体制改革的可持续原则。政治体制改革的可持续原则,是指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 经济 发展 和社会全面进步。江泽民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他还指出:“世界上的民主,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我们的民主必须是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必须是使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可持续性是指政治体制改革要符合我国在具体 历史 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 规律。中国论文联盟http://www.xiexiebang.com
三、统筹兼顾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法论指导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艰巨、庞大的工程,必须照应到方方面面,使各方面互相适应、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才能推动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科学 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强调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这就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一)要统筹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在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之间,制度决定和制约着体制的发展走向,而体制作为制度的具体体现,又制约和影响着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建立起来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必须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政治体制改革是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绝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背离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就离开了正确的政治方向而失败。我们要改革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
(二)要统筹局部与全局、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自然 条件千差万别,人口众多,由56个民族构成,情况复杂。虽然经过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 化建设,各地区的经济状况、生活水平、文化 教育 和民主意识等方面有较大提高,但各地方建设民主的条件和因素依然相距甚远。同样一个改革举措,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要求很迫切,很容易推行;而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群众反应淡漠,缺乏推行的现实基础。同样一个改革方案,有的社会阶层、群体强烈期待和拥护,而有的社会阶层、群体则强烈反对和抵制。因此,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必须严格遵循、深刻体现和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统筹兼顾,不断提高政治体制改革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要统筹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政治体制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稳定是政治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需要稳定的环境,稳定是国家的最高利益,稳定压倒一切。“政治体制改革很复杂,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所以,政治体制改革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过程中,自觉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承受程度结合起来,以政治稳定保证改革发展,以改革发展促进政治稳定。
(四)要统筹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和反对全盘西化的关系。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文化是需要我们学习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包含着人类社会共同的文明成果,因此,它的某些观念、形式和方法,有我们可以吸收借鉴的地方,但吸收和借鉴应是有分析、有批判的,不能简单模仿、全盘照搬。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民主应该适合自己的国情,“西方民主那一套我们不能照搬,中国的事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办。”
政治体制改革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得又快又好。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论文联盟www.xiexiebang.com
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顺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深刻的政治体制改革。可是,一谈到政治体制改革,很多人马上就会闻虎色变。因为这些人深陷于西方政治理论和所谓民主政治的思想泥沼中,丧失了追求事物本原和求真务实的能力。在他们看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要富有成效,就必须走西方所谓的“普选”和“多党政治”的路子。以为只要一谈政治体制改革,就必然会涉及“普选”和“多党政治”问题,就必然会谈到动摇中国当前的政治根基问题,因而心生恐惧。而另一方面,如果不是像他们想的一样,那么又会主观臆断为只是迎合当局政治宣传的和风细雨,不值得一看。在我看来,这只能充分反映出这些人思想的匮乏和懒惰。首先,西方所谓的民主政治根本不是什么先进的民主体制,不过就是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古罗马政治体制的现实再现。其次,西方社会还根本不能称之为现代意义的国家,因为现代国家理念中的核心——“主权在民”的思想根本没有得到现实体现。所谓的“普选”和多党政治,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政党之间糊弄老百姓的游戏。第三,西方所谓的 “普选”和“多党政治”的路子不适合中国,很有可能将中国带入像现在的泰国和台湾这样的政治乱局之中。第四,我们这个由无数革命先烈为追求“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建立起来的国家,其实已经具备了理想实现的基础,关键在于我们必须从西方的政治理论中的某些错误和思想糟粕中走出来,并为“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理想设计出一套现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案,从而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这将会使中国成为全世界各国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典范,第一个展示出符合现代国家理念的国家的真实风貌。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实现五大目标:
1、顺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在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中的优越性;
2、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真正现代意义的国家;
3、超越西方社会的原始、落后、受人为操控的“民主”体制,建立一个真正能表达和执行人民意愿的“民主”社会;
4、有效地防治甚至杜绝腐败问题的发生;
5、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稳定是一个国家一切改革的基础,中国的政治改革不能触碰到中国政局的稳定。
那么,这五大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呢?是否有现实可行性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关键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否能够突破封建社会和西方社会的政体模式,实现由人民而不仅仅是政府来管理国家,回到我们的先烈们所追求的国家理想和国家理念上来。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核心理念是“人民当家作主”,即人民的权力、利益和诉求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最高利益和最高诉求,体现这一核心理念的具体形式是“人民民主专政”,而保障这一理念的具体做法则是:人民必须拥有一支代表人民的权力和利益,维护人民的权力和利益,并可以为此节制其它任何权力和利益的专业化专职队伍,这个专业化专职队伍就是人民代表。可是,遗憾的是:由于受到西方政治理论的影响,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建立这样的队伍,而是和西方社会一样,人民代表只是汇集各阶层的松散群体以及各界所谓的名流、精英,而不是为维护人民权力和利益服务的专业化专职人员,因此,人民的权力、利益和诉求很难得到具体的伸张,人民无法实现管理国家的权力。现代社会最奇怪的现象是: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宣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可是,这些国家“公仆”中的“害群之马”们却可以经常偷取主人的钱财、抽打着主人的耳光而逍遥自在。这都是因为西方的民主政治理论拖扯着封建社会的尾巴,弱化和异化了人民代表或议员们的职权和义务。因此,中国要成为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就首先要从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中人民代表的选举、职权和义务改起。
一、人民代表大会:
(一)人民代表的性质
人民代表,顾名思义是人民的代表,即全体公众的代表,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权力和诉求。人民的利益、权力和诉求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最高的利益、最高的权力和最高的诉求。人民代表不仅代表着人民整体的利益、权力和诉求,而且也代表着个体的利益、权力和诉求,代表人民个体的利益、权力和诉求实质就是在微观上落实人民整体的利益、权力和诉求。因此,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人民代表不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自身利益、权力和诉求专业和专职的代理人,是自身当家作主的切实保障和制度标志。
(二)人民代表的职责
既然公有制社会的人民代表不仅代表着人民整体的利益、权力和诉求,而且也代表着个体的利益、权力和诉求,因此,其不仅承担着宏观管理国家和社会的职责,如:选举和罢免各级政府首脑、表决社会法案、提出对社会有益的议案、宏观管理国家资产等,更重要的是还担负着微观管理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即受理人民的诉求,代表人民中的个体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民代表可以根据政府各级部门人员的表现,提请议案在人大表决,行使代表人民的最高权力。方式为对不称职甚至渎职的政府行政人员提出警告、记过、降薪、降职、罢免等节制性议案,表决多数通过则可执行。人民代表对政府各级部门人员具有一定的节制权,实质就是人民对政府各级部门人员具有一定的节制权,这样才能保证政府各级部门人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人民代表的产生
人民代表当然是来自于人民,从理论上说,全体公民都有权成为人民代表。但是,从人民代表的性质和职责可以看出,人民要实现当家作主,行使参与管理国家的权力,所需要的代表不是汇集各阶层的松散群体,也不是所谓的各界社会名流或精英,而是代表人民权力,为人民的利益和诉求服务的专业化专职人员;他们不是任何阶级或阶层或政党的代表,也不代表任何阶级、阶层和政党,而是所有阶级、阶层和政党的代表,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代表;在宏观上维护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在微观上维护的是每个公民个体的利益,因此人民代表必须具有这两方面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和所有的专业和专职人员一样,任何一个公民要想成为人民代表,依靠的不是出身、地位和政党的支持,而是维护全体人民利益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有谁能想象一个泥瓦匠能够设计汽车呢?或者一个汽车设计师能够做好泥瓦匠的工作呢?只有具备维护全体人民利益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人民才能够放心地将自身的权力交给其代理,然后根据其工作表现决定是否继续由其代理。这样,人民选择实现自身当家作主的代表就有了客观的标准,人民代表的选举也就清晰了。人民需要的不是巧舌如簧和“假大空”的选举承诺,而是一心一意、具有专业素质、踏实地为自身的权力、利益和诉求服务的专职人员。人民代表的选举也不是一场各阶级、阶层和政党争夺权力的政治秀,而是人民选择自身权力代理人的过程。
根据这样的思路,我设计了两套人民代表选举的方向性方案。方案1:首先由相关的专家根据人民代表的职责制定人民代表所需具备的若干条件,然后由各选区全民投票确定人民代表的标准,符合标准的公民都可报名参选。如果人数不足,则在标准中去掉得票最少的条件,形成新的标准,直至满足差额选举的人数。人民代表选举委员会(可由常设的人大秘书处承担)将符合条件的参选人相关的简历和以往的工作表现刊登到报纸或网络上,然后由选区进行全民投票选举。方案2:任何公民想成为人民代表,必须像公务员一样进行考试,取得参选资格,然后人民根据其简历和以往的工作表现投票选举。无论是哪种选举方案,人民代表都必须通过其工作表现来获得人民的认可(每年必须通过报纸或网络向选区人民进行工作汇报。),并接受人民的监督,否则人民可以在下次选举中撤回其权力代理权。
为了节约社会资源,人民普举基层的人民代表,即县级和市级人民代表(如有需要也可以是区级或镇级人民代表),然后由基层人民代表在基层人民代表中选举出上一级的人民代表,即县级和市级人民代表在各县级和市级人民代表中选出省级人民代表,省级人民代表在各省级人民代表中选出国家级人民代表。
(四)人民如何行使自身的权力
每一个公民都是人民中的一员,都是国家的主人。但是,为什么自己的利益和权力在社会上常常得不到声张。显然,这是因为每个公民作为一个个体,尤其是社会下层的人,都是弱势的,所以利益和诉求得不到社会和政府的重视。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又怎么能称之为是国家的主人呢?因此,国家必须有途径使他们显示出主人的强势,怎么实现呢?通过人民代表!每一个公民都可以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或者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秘书处委派的代表表达诉求,然后由人民代表督请相关政府部门予以处理,并反馈处理结果。人民代表有权在人大对工作不力的政府部门的人员启动降薪、降职、罢免等程序。人民有权对人民代表的工作予以评判,并报人民代表大会秘书处备案。同时,人民代表大会秘书处必须每年向社会公众公布各代表的工作情况,作为下次人民选举代表的参考。这样,政府工作人员因为人民代表的介入必须重视人民的诉求,而人民代表由人民筛选,人民代表又必须尽心尽力地为人民服务。人民代表尽心尽力地为人民服务实质就是国家政府必须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成为真正的人民政府。人民也因为人民代表的介人,直接参与管理国家。
由人民参与管理国家,效率是最高的,效果也将是最好的。人民参与管理国家,就可能实现市场近乎完全的公平、公正与自由(这正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就可能实现贪污腐化的基本绝迹,就可能使所有违法违纪的事情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每一个有不法念头的人都会因感到头上悬挂着人民之剑而不敢妄为。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社会存在这么多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就是因为缺少人民的参与,就是因为国家是由政府管理的,而不是由人民参与管理的。而当人民拥有了人民代表这个手段以后,参与到国家管理,由于人民代表的强势,每一个公民就不再是弱者,黑暗与肮脏就将离我们远去,社会将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供全体公民发展。国家将民风淳朴,国富民强。为此,下面我举几个方面的例子说明:
1、贪污腐化问题:
贪污腐化问题是国家的毒瘤,是社会危机爆发的重要因素。伟大的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腐败不除,亡党亡国。为什么会有贪污腐化问题?道理很简单,权力过大,监督过小;利益太大,风险太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法律不是赋予了公民监督政府的权力吗?不是还有各级检察机关吗?在人类历史上,在全世界的各国政府中,都建立了各种防治腐败的方法,为什么都不能行之有效呢?道理很简单,缺少人民的参与。那么,为什么人民不愿参与呢?难道是人民不痛恨这种无耻的行径吗?难道人民甘愿被盘剥吗?道理同样简单,有五方面的原因。(1)检举没有意义:多数的检举在检举后就没有了后文,起不到效果,因此人民觉得检举没有意义。而相关的政府部门,如:公安、检察等部门,则也可以以案件太多或证据不足等原由推脱责任(当然这种情况也可能客观存在。)。(2)害怕打击报复:作为人民中的一个个体——公民往往是弱势的,而他所要检举的对象往往是有权有势又有钱的权贵,因此,在缺乏保障的情况下,一旦暴露,就很有可能被打击报复,加上自古流传下来的“官官相护”的文化,普通公民根本不敢检举,多数选择 “忍一时海阔天空”。(3)不为周围人所理解,甚至被孤立: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检举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尤其是进行与自己利益不直接相干的检举,就更难了。旁人会觉得你“损人不利己”、“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而相关的利益团体更是会采取孤立措施。例如:你如果检举了上任领导,那么下任领导可能就会对你“另眼相看”了,而与上任领导相关的利益团体更是会恶语相向甚至恶行相向等等。(4)手续麻烦,费时费力。要进行检举,行使公民权力,需要填表格、收集证据、写材料、接受询问、作证等多项事务,而且可能耗时长久,费时费力,因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数公民都会选择所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5)监督检察机关自身的腐败问题。民间所传“吃了原告,吃被告”就是对这种现象的辛辣讽刺。由上所述,在以往的制度下,人民参与国家管理,监督权力部门,是典型的风险大而收益小,因此,常常是形同虚设,起不到真正的作用,这也助长了风气的败坏。相对于人民这个庞大的团体,只有少数的勇士敢于与腐败斗争,这显然是制度的问题。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实现人民的检举风险小而收益大,鼓励全体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大致具体的方式是:当某个公民需要检举的时候,只需打电话给人民代表大会秘书处指定或指派某个人民代表受理。这个人民代表可以亲自或派助理向检举的公民了解情况和收取证据,然后督请相关部门调查,并要求反馈结果。这样,公民通过人民代表,就由弱势变成了强势。并且,公民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对相关部门的,只对人民代表或其助理,而由人民代表去面对相关部门,这就基本保证了检举人不容易暴露。如果某个人民代表出现问题,公民还可向人民代表大会秘书处控告并要求另派代表督请相关部门追查。如果人民代表整体出现问题,那么人民可以在下次选举时将他们全部扫地出门。这样,权力永远是人民掌握的,无论是人民代表,还是政府官员,都只是人民权力的代理人而已,人民有权根据情况收回或继续授予其权力。
有了人民代表,再辅助相关的检举奖励政策,就可以将检举变成风险小而收益大的事情,就可以实现权力越大,监督越大,就可以令那些想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谋私利的人望而却步,就可以还社会一个朗朗的乾坤。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一个官员接受了某一个工程商的贿赂,需要帮助他拿下某项工程,那么,他将面临被完成这项任务所有环节参与人员检举的风险,并且,由于人民代表制度,他还无法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首先是工程商这边,工程商要支取贿赂款,需要经过会计和出纳。如果工程商违反相关的财务制度,直接从公司提款,也可能被财务检举或者出现审计问题。况且,工程商这边不一定就一人参与此事,谁能保证日后不会因某种矛盾东窗事发呢?其次是这个官员这边,他不可能全部都亲自处理,必须要下属协助,那么,他就面临被下属检举的风险。如果工程需要招标,那么专家还需要控制。即使一切妥当,工程的竞争方还可以提出质疑。因此,众目睽睽之下,任何一个想非法牟利的人都需要掂量一下其中的风险。因为有了对检举人的保护,有了人民代表对相关政府部门的强势督办,那么,人民这座巍峨的高山就是每一个擅权者所要逾越的障碍。同时,如果社会再配搭“污点证人”的制度,减轻或免除“污点证人”的罪责,瓦解所谓的利益联盟,令利益联盟的相关人员相互提防、猜忌,或者根本不敢形成所谓的利益联盟,那么,在人民面前,敢于逾越雷池的人恐怕比凤毛麟角还少。因此,有了制度的保证,有了人民的参与,就对违法者有了强大的威慑作用,实质也就是诱导人心向善、向真、向诚。同时,人民代表和公安、检察等相关部门在这方面的工作强度也将远比缺少制度保障时小,这样就更有利于更有质量地去查处极少数“玩火者”。为什么在光天化日之下抢银行的人这么少,就是因为风险太大,难以心存侥幸;如果抢银行和抢街边的小店那么容易,且不易被抓获的话,那么,银行可能早被抢光了。
在此,我认为,由于以往制度的缺陷,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在实行政治体制改革之前,人民应该表现出宽阔的胸怀,给曾经犯错的人一次机会,因为他们犯的错误有个人原因,也有制度的问题。
2、“三鹿奶粉”事件
“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相关的质检部门称其中的毒性物质“三氯氰氨”不在奶粉的检测范围之内,并称世界上有那么多种物质,我们也不可能一一检验。这话是有道理的,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依靠政府质检部门杜绝这种违法现象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只有依靠人民,才能解决这类问题。如果任何一个有良知且知道内情的人,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检举渠道,并能获得相关奖励的话,那么这类事件应该早就被揭发了。并且,因为有了这样的制度,违法分子就不敢轻易地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因此,“人民民主专政”更多的是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3、企业欺诈、政府吃喝及其它违法违纪事件等
上市公司报表作假、企业产品以次充好、政府吃喝、公款旅游等等其它的违法违纪事件,在当今社会是非常普遍的,其根源是没有良好的制度进行防治。只有实现“人民民主专权”,同样的道理,在人民的注视下,都可以基本杜绝,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综上所述,必须再次强调,由人民参与管理国家,效率是最高的,效果也将是最好的。由人民参与管理国家,政府官员才能摒除杂念,一心为公;企业才能诚实经营,以质取胜;社会才能诚实守信,道德斐然;国家才能民风淳朴,国富民强,甚至达到“无为而天下治”的境界。
或许,有人会问:实行人民民主政权不是又要让人民养多几万人民代表吗。是的,但不是几万,在我看来,如果需要,100万也不为过,并且还要给予高薪以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为人民服务。如果按中国现在高薪的标准,平均每个人民代表的年薪是30万的话,那么100万人就是3000亿/年,再加上各种费用,总预算大概在5000亿/年。5000亿/年,这个看似庞大的数字,相比于其功效而言,是非常超值的,理由有五点:(1)据报道:中国2004年的公车和公款吃喝消费约6000亿,有的甚至估计在8000-9000亿左右,如果实行人民民主政权的体制,有了人民的监督,这方面的开支就将大大降低。相信没有人愿意自己的钱被无良的官员吃喝掉,而不是用在自我权力的保护吧!(2)可以大幅减少公务员队伍:中国现在拥有庞大的公务员队伍,但是管理松散、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缺少人民的参与与监督。人民通过人民代表监督政府的工作,并因此积极参与和配合政府进行国家和社会管理,必将大大提高政府的管理和办事效率。有了人民这个庞大且强大的后盾,那么政府就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如同摆设的公务员,并能更有效地管理好国家。将人民供养多余公务员的钱用于维护人民利益的人民代表的支出,对人民来说,难道不是更加值得吗?(3)防治甚至杜绝腐败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难以估量的:中国现在腐败官员们的黑色收入有多少,现在没有具体的统计,但我们所知道的事实是:一个小小的苏州市前副市长被查实的贪污受贿款就高达1个多亿,一个小小的韶关市公安局前局长被查实的贪污受贿款也是3000多万。由此可见,这方面的款项是巨大的,而这些赃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就更难以估计了。通过人民的参与和人民代表制度有效地防治甚至杜绝腐败,对于社会而言,经济和社会效益不都是难以估量的吗?(4)大大增强国家竞争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经济和社会效益更是难以估量:有了人民的监督,就有了公平的市场,企业竞争就不能凭歪门邪道,科研单位的某些人员就不敢诓骗国家经费,无论是企业还是科研单位人员都必须通过自身实力取得竞争力,这将大大加强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其经济和社会效益自然更加无法估量。(5)5000亿/年的支出,搭建一个优良的制度,不仅对中国有利,也为全世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建立符合现代国家理念的国家做出良好的示范,这对于整个人类的利益也将功不可没。
二、人民政府和监督、司法部门
(一)人民政府
1、政府首脑的产生
政府首脑的产生与人民代表的产生一样,不需要有任何阶级、阶层、政党金钱和人力的支持,不需要喧嚣、热闹的选举造势闹剧和华而不实的政治秀(伟大的幽默大师马克吐温一百年前在其短篇小说《竞选州长》中对此就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但这种闹剧和政治秀现在依然是西方各阶级、阶层和政党争夺统治权、愚弄人民的手段,却标榜为先进的政体、民主的典范,这不能不说是民主的悲哀。),凭借的是施政能力、施政方案和为全民服务的志向。任何人只要具有这样的能力与志向并提出相关的方案,都可以参选。由于人民代表是由人民普选产生的,并具有专业的能力,因此,参选人只需接受人民代表专业的质询,并由人民代表选举产生。无须进行耗时费力的全民普选。各级人大选举出各级政府首脑,然后由政府首脑进行组阁。政府首脑具有一定的任期,可以连任。
2、上级政府和下级政府的关系
从政治学理论上说,一个政府所管辖的范围太大和太小,人口太多和太小都不好。因为范围太大、人口太多,则政府管不过来,容易轻视人民的利益和诉求;范围太小、人口太少,则行政成本太高,容易产生高赋税,导致劳民。因此,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如何既能做到中央集权,完成整体目标,实现整体利益,又能做到地方分权,实现区域治理,满足区域利益,是一个政体设计是否先进、合理的关键。中国新的政治体制改革正好符合这样的要求。由于各级政府由各级人大选举产生的,实际也就是由各级地方的人民选举产生,因此,上一级的政府要尊重下一级政府的人民的选择,不能自行决定撤换。但是,由于国家的最高原则是“公众利益至上”,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因此,下一级政府必须服从上一级政府的指挥,上一级政府必须对下一级政府具有节制措施。方式为提请下一级的人大对不听指挥的政府人员实行免职的议案,并限期进行投票,如果下一级人大不能通过,则可向上一级的人大提出免职议案,投票通过则可执行。如果免除的是下一级政府的首脑,则由下一级人大重新选举任命新的政府首脑组阁。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长期中央集权的国家,可能有的读者会觉得这样的政体设计会削弱了国家的整体性和国家政策的执行力。为此,我认为大可不必担心。理由有三点:(1)国家的军队、外交、国防等国家性质的事务是由国家统一领导的,因此不会削弱国家的整体性。(2)世界上的大国,如:美国、俄罗斯、印度等都是联邦制的国家,国家对下一级邦政府或州政府首脑根本没有罢免措施,但并没有出现国家政策执行力的问题,因为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除了免除职务以外,还有很多其它手段(如:经济政策、投资等)可以节制。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进行免职来保证执行力只是一种最不得已的手段而已。(3)中国是一个长期垂直管理的国家,上级政府对于下级政府具有直接的任免权,可是下一级政府违反上一级政府命令,不执行上一级政府相关文件的事情还少吗?垂直管理导致的盘根错杂的官场关系所造成的执行力不畅的问题,在我看来,远比改革后的分权体制严重得多。
3、各级人大和各级政府的关系
各级人大和各级政府都是为完成人民的意愿服务的。各级人大有责任协助各级政府实现施政方案,各级政府也有责任落实各级人大通过的议案和人民的诉求,而不是像西方民主政治的议会一样,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撕咬。各级人大对各级政府有节制权,但并不能随便运用这种节制权。就像公司董事会一般不过多干预经营团队的经营一样,人大不应该过多干预政府的施政,必须尊重施政团队的智慧,并给予施政团队最大的空间实现共同的目标。即使施政团队的某些施政行为是错的,只要没有以权谋私,违法违纪,或是重大失误,既然做出了选择,就应该尊重这种的选择,并允许施政团队犯错误,一般不到任期不应更换施政团队。况且,有时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现在多数人认为是错误的事,将来可能会被认为是正确的。但是,有两条红线是施政团队不能触碰的:(1)腐败、以权谋私;(2)违法违纪;除此以外还有一条底线是施政团队必须做到的,这就是勤勉地为公众服务,否则,任一人大代表都可提出节制议案。
4、人大代表在维护公民个人利益和诉求时的原则
人大代表有维护公民个人利益和诉求的责任,但不是维护公民个体主观愿望的利益和诉求,也就是不是维护公民个人所希望得到的利益和所希望满足的诉求。一切都是以法律和法规为准绳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既不允许有人以强势欺压弱势的个体,也不允许个别人以维护自身利益为由损害公众利益。例如对于某些“钉子户”,妨碍公共建设,就是与“公众利益至上”的民主社会所不允许的。
5、政府部门人员的待遇
国家和社会管理是决定一个国家命运最重要的工作,是属于创造性劳动的范围,根据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分配”的原则,必须予以优厚待遇,尤其是首脑和各部门负责人,同时这也是为了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为公众效力。减少人员,增加待遇,提高效率和质量,才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发展之道。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篇所谈到的内容就是:决定一个国家财富的不是产生人员的多少和待遇的厚寡,而是这个国家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不认为给予政府部门人员优厚的待遇会增添公众的负担,相反,与之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相比,只会减轻公众的负担。
(二)监督与司法部门
社会的监督与司法部门应该独立于政府行政部门之外。监督与司法部门的首脑由于专业特性,应该由监督与司法部门提名,人大投票选举产生。无论是政府部门人员还是人大代表,都必须接受监督与司法部门的监督和审查。人大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对监督与司法部门也拥有节制的权力。如果监督与司法部门的人员以权谋私、违法违纪或是懈怠工作,人大代表同样可以提出节制议案。甚至如果是监督与司法部门的首脑涉嫌上述行为,人大还可独立指派特殊的调查小组予以调查。
现代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权力永远属于人民。任何一个被人民授权的人,都不能凌驾在人民的权力之上,人民都必须拥有节制的手段。
三、共产党的领导作用
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是由伟大的共产党领导无数革命先烈为追求“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理想建立起来的。共产党是一个以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是社会主义民主社会的基石。共产党没有任何私党的利益,全体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全部利益。她是由人民中一群具有高尚情操,以服务于人民的利益为矢志的人组成的,这样的群体,无论它叫什么名字,人民都应该全力地支持,人民也需要这样的群体为自身利益服务。因此,凡是具有这种高尚追求的人都应该积极地加入其中。同时,人民在选举人民代表和政府部门人员的时候,相同的条件,就应该首先选择共产党员。但是,为了防止少数不良投机分子混杂其中,损害党的声誉,危害人民的利益,每个共产党员也必须对人民承诺,如果违背了誓言,欺骗了人民,触犯了法律,那么,不仅是党纪的处分,而且是法律的双倍处罚。这样,共产党员的情操就是有代价做保障的,那些不良投机分子就必须考虑是否合算。或许有的人说,我也有高尚的情操和为人民服务的志向,但是,我不一定要加入共产党。是的,我们不能以一个人是否是共产党员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但是,和共产党员相比,当他们举手宣誓的时候,就是向全社会和全体人民宣告了自己的追求,就是没有退路的了,就是表明自己有决心和勇气承担起为人民服务的责任,这当然是人民更加信任和授权的人。或许,现在有部分不良投机分子混杂在共产党员之中,损害了党的声誉和形象,但是,有了“人民民主专权”的制度保障,那些想混入共产党员队伍中谋取私利的人,在人民的注视下将是难以遁形的。伟大的共产党将重新在人民的心目中建立崇高的威望,成为有志之士的理想追求,并领导全体人民为建立一个真正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四、结语
在我看来,现代政治理论中最伟大的成就就是确立了国家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因此才产生了民主社会的概念。真正的民主社会,在国家管理上,所有不同的、多元化的声音都应该是来自于同一个目的,就是表达人民的意志和维护人民的利益,只是在实现这一目的方式、想法上观点各异而已,而绝不是像现在的西方社会那样,是来自于不同集团和政党的意志和利益诉求。因为如果是来自于不同集团和政党的意志和利益诉求,那么强势的集团和政党就可以以民主的方式将自身的意志和利益强加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之上,民主也就失去了本来的目的和意义。民主就会像封建社会的统治集团“君权神授”的方式一样,是社会的强势集团和政党愚弄人民和窃取人民权力和利益的手段。因此,现代的西方社会还不能称之为现代国家和民主社会,西方所谓的民主政治还没有彻底脱离封建社会的桎梏,还没有依照现代国家的理念完成现代国家的改造;国家和国家的权力还是和封建社会一样,掌握在社会强势集团的手中。故而,现代西方社会只能称之为现代社会的半成品,是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混合体。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国家和民主社会必须具有两大基本特征:
1、国家和政府首脑、官员、人民代表或议员都必须具有独立性,都必须独立地来自于人民之中,而不是来自于任何集团和政党(共产党除外,因为共产党本身就是人民的政党,是人民中的道德精英,人民也需要这样强有力的组织为人民服务,同时,人民的监督权和共产党对人民的承诺也可以保证共产党员的纯洁性。),西方所谓民主社会“党同伐异”的政党政治必须走入历史。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具有公正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才能通过民主的方式得到真正显现和维护。
2、人民的权力绝不能仅仅表现为一张选票而已,国家必须有切实有效的途径保证人民参与国家管理,维护自身的利益。
只有将权力真正地交给人民,社会才不会有压迫,国家才能真正的长治久安;只有将权力真正地交给人民,才能真正展现出中国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在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上的先进性,才能真正凸显出中国在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上的软实力;只有将权力真正地交给人民,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升级,从而实现整个人类文明的跨越。
或许,现在看来,本文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设计方案还很粗糙,并且需要更多的仁人志士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但是,如何切实可行地保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必然是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据说,最初的火车比马车跑得都慢,遭到众人的嘲笑,但是火车代表的是社会进步的方向,所以它终将会把马车远远地抛在后面。中国有“全心为民”的共产党的领导,有“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基础,有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体制,有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理想和百年的强国梦,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有良好的思想和现实基础,不会产生大的社会动荡,只会得到人民的拥戴。中国必将在世界范围第一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国家,并向全世界展现现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风采!!
第二篇: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
奠定了基础。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把中国的富强、民主、统一变成了生动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是近代以来中国三次伟大变革的集大成者。通过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的一个伟大创造。社会主义要不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在这个问题上,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认识是受错误理论支配的。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指导下,“文化大革命”10年内乱,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非常贫困。所以,邓小平开创改革开放,首先是从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入手的。20世纪70年代末,他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发动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带领全党解放思想,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重大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社会发展最鲜明的特点。在邓小平的领导下,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这个进程中,邓小平以敏锐的思想完成了对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对时代特征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新判断,及时调整外交政策,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对基本国情作出新概括,提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论断,要求改革开放的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第三,制定“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绘制了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宏伟蓝图。
第四,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要求改革开放要抓住机遇,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第五,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为确立改革开放目标模式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要求解决好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
第六,提出“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提倡“不争论”原则,鼓励改革开放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第七,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求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第八,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改革开放必须遵循的目标和原则。
第九,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邓小平的这些设计,初步回答了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基本国情、目标、任务、步骤、布局、方法、原则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改革开放前进的科学轨道。他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只要不带偏见,任何人都不会质疑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仅仅30多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3亿人民总体上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盛世都不可比拟的。需要强调的是,1978年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的时候已经74岁了。从74岁到93岁,他用了20年的时间带领中国基本告别了短缺经济,改变了13亿人的生活和命运。这还不是“千古一人”吗?
第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建设民主法制社会
第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建设民主法制社会
有人说,中国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其实,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破题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等重要观点,为改革开放廓清了道路。80年代初期,当经济体制改革还处在自下而上的试验阶段时候,政治体制改革就已经在邓小平的推动下有条不紊地展开了。从反对个人崇拜,发扬党内民主,恢复和建立民主集中制到精简机构、制定规章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民主法治社会,政治体制改革的步子相当大,改革的措施也非常多。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系统地提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任务、目标和指导原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1982年,新宪法、新党章修订通过,文化大革命结束时那种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混乱状态得到根本扭转。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邓小平力主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配套进行,强调“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要实行党政分开等一系列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措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国加快了社会主义民主化的进程。改革开放的各项成果被制度和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中国,封建专制实行了两千多年,民主制度建立还不到一百年。因此,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带头实行干部退休制度,是邓小平践行他倡导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
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的一个重大决策。这项改革实行起来颇具难度,正如邓小平所说:“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的形成,同封建主义的影响有一定
第三篇:儒家文化与我国家族企业
儒家文化与我国家族企业
作者:周瑾 编辑:studa20
摘要: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文章分析儒家文化和家族企业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提出利用儒家文化发展家族企业,并将儒家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儒家文化 家族企业 企业文化
儒家思想,在行为方式上,主张推己及人、由亲及疏、齐家治国,顺乎伦理贴近人情;在生活态度上,主张顺天因时,积极人世;在处事准则上,强调和谐,追求中庸,“过犹不及”。这些特质表明儒家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操作性,可以作为行动的指南。
不管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家族企业仍然对企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换句话说,家族企业相对于非家族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不管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家族企业都是普遍存在的,对于中国来说,许多以家族企业形式存在的中国私营企业(包括海外华人企业)构成了除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之外的经济实体。
一、儒家文化与家族企业的联系
儒家思想作为一个系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虽然不存在了,但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态度、行为准则的儒家思想却牢牢地扎根我们的思想中,与我们的灵与肉结为一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正因为如此,许多企业家不断地从儒家思想中得到启发,成功创办企业的同时,也培育了优秀的企业文化。几千年来的儒家文化经过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传承,对于现代中国企业的影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族企业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基于血亲和姻亲而产生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关系,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特别是血缘关系,还具有无法选择性和不可替代性。家族成员之间长期互动,彼此了解和特有的关注和宽容,使其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较之外来人而言要强烈的多。家族文化价值观使家族成员更容易形成共同的目标,并对实现目标构成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就是一条心。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强调每个人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但也不乏会出现了一些过分贪婪、自私,对社会以及企业漠不关心的心理和行为。儒家文化的群体意识和对国家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处理个人与整体的关系,在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基础上,增强整体的凝聚力,强调群体意识与团队精神,强调实现个人价值与奉献社会相融合,这也正是东方式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利用儒家文化发展家族企业
改革开放30年,也是民营经济迅猛发展的30年。如今,民营经济已经占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半壁江山,民营经济在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就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的家族式企业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1.家长式;2.关系;3.不安全感。
民营企业家对待自己的企业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采用家长式的做法,这也正是儒家文化的体现。在对于企业的管理方面,民营企业家依靠自己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避风险。在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下民营企业家带着一种不安全感,将企业发展壮大。但是这种家族式的企业不可能会发展的很大。因为它本身具有局限性。由于企业家不相信自己关系以外的人,但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无法接受新观念,先进文化。
安利,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家族企业能够一直保持如此一个好的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所有人都把自己当成这个公司的一份子,对待这个公司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这就是与我国一些家族企业相比,能发展的久远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非家族企业相比,家族企业实际上还是有很大的优势。在家族企业中,所有的管理者都是在这个企业中长大,都是随着公司一同成长,而且也非常关注公司的发展。可能在一些具体的公司运营方面,家族的每个成员都会有分歧,但最终的目标一致,都希望公司更好。
家族企业的另外一个优势是,管理者在制订企业发展战略时,着眼可以更加长远。任何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挫折,家族企业中的每个人必须相信未来,着眼长远,要非常有耐心。很多上市公司把眼光盯在各种财务报表上,报表要非常漂亮,而家族企业则可以踏踏实实做一家好公司。家族企业更容易着眼长远来制订企业发展的战略,尽管这个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短期收益并不好。
很多人觉得,在家族企业里,所有的董事会成员都是家族的成员,这是一个挺好笑的局面。但实际上,我觉得,所有的家族成员都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促使我更好地管理这家公司。我觉得在家族企业治理的同时,保持一个融洽的家庭关系也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家族的每一个成员对公司的业务都非常关注,他们也把自己的心血注入到了这家公司之中。
我们所有的家族成员都非常喜爱这家公司,也都非常认可公司的价值观,非常关注公司的发展。这同公司的两位创办者有关,他们就是把我们在这样一个氛围内带大的。我父亲经常对我说,拥有一个企业并不是拥有一种权利,更多的是承担了一种义务——管理好家族企业的义务。
历朝历代,聪明的统治者都会把儒家学说作为治国的基本思想。儒家的精髓是叫人怎么做人和怎么治人。想必治人、治家、治企业、治国应该都在可以遵循儒家的精神。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抛弃了这种精神,你的企业就不会成为一个有灵魂有作为企业。儒家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在全球都是应该学习并加以运用的。套用过去一个词来形容儒家学说和中华传统道德观念,就叫“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如此,美国如此,全球人都如此。因为,那是做人的基本底数,是根本。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所以就要以宽阔的胸怀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又要使儒家文化的优秀部分得以发扬光大,并且走向世界,为当代世界科学文化和管理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当今经济科学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儒家文化必然会在世界经济生活产生越来越深远影响。
第四篇:“国培”与我的成长
“国培”与我的成长
有幸于2010年10月18日开始了“国培计划”初中语文班的学习,收获颇丰,感受良多。
“国培”充实了我的生活。
以往,在学校完成繁重的教学工作,回家相夫教子忙家务,两点一线的重复构成了我生活的全部。自从开始国培,心里又多了一份牵挂。每天聆听教育专家们的讲座,丰富着自己的思想;观看名家讲课视频,折服于他们随意闲适的教学流程中折射出来的教学智慧,博取着行家们的教学技巧;每天惦记着同仁们新的贴子,生怕错过每一篇睿智的呈现,生怕错过每句出于肺腑的良言;每天全新地演绎着自己的教学思维,展现着自己平常而独特的思想结晶。累得不亦乐乎,忙得不亦乐乎,但是我感到了充实,感到了快乐。
“国培”促使我反思过往的教学。
以往我也要进行反思,但更多的是沿着考试评价的轨迹,反思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全面,所教的内容是不是考试要涉及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是否合理,很少去想其他的问题,诸如,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快乐吗?学生真正学到他们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了吗?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得到锤炼和提升了吗?听了专家的讲座,看了名师的视频讲课,我忽然明白了许多。
以往在教学中也曾有意地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但一阵子的尝试没有什么效果的时候,往往就开始懈怠,不能坚持。通过国培,我更加懂得了学生的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的,学习就是一种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在发现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会学习,有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就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也就是“授之以渔”,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育学家叶圣陶则强调:“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而决不是被动接受者,作为教师,就必须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态,把自己融化到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行列中,否则学生的学习就永远是一座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以前也无数次的思考过。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也不断地进行改革,可是还是事与愿违。想想在语文平日的课堂里,学生的错别字不见少,语句仍然不通,文章不会读,作文不会写,原因何在?我想可能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的内容有偏离。为了最终的评价,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讲授一篇课文,无论是滔滔不绝地“分析”,还是狂轰滥炸地“提问”,教学的着重点都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什么划分结构、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等,内容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课文恨不得放到嘴里先嚼个稀烂,然后再吐出来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把语文课上成“告知”课,学生只须记住就是了。而忽略了语文字词句的教学,而脱离了字词句的教学,语文教学就成了空谈,一堂一堂的空谈,学生的水平如何提高?语文既然是工具,就应该教会学生最基本的字词,教会学生从句子中体会语文作品的美,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生去读,老师加以点拨,而不是说教。语文应该少一点说教,多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
“国培”启发了我新的思考
一、做一个求知的语文人。
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则需要大大提高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如何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阅读专业书籍当然是必要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语文专业知识,其次还应该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必然与其他学科发生联系,教师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有益于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往往对课外知识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语文教师只局限于教材而不适当拓宽,学生学得索然寡味,效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要提高文学素养,要拓宽文化视野,还得“要像蜜蜂采蜜一样杂采众家”,多看“闲书”,除了经典名著外,语文老师还应该读精的、新的、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该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只有“博观而约取”,才能酿造最香最甜的蜜,“厚积而薄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语文老师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大海里自由遨游,从平庸走向杰出。
二、做一个真实的语文人。
语文的教学,不能让考试评价牵着鼻子走,而应该回归语文的真实。教得真实,学得真实,方能教书,方能育人。
真实的语文离不开语言教学。而要进行语言教学,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语言知识的系统讲解。包括标点、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和文体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二是加强朗读。朗读应该贯穿教学始终。教师范读和学生各种方式的朗读无疑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重头戏。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的朗读以及对学生朗读恰当的指导,要的是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力,也无疑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引领学生渐入语言佳境。
三是深入课文,强化语言训练。抓住课文中极富表现力的字、词、句,或互换,或改动,引导学生辨析、品味,加深学生对词意语意的理解,培养学生准确用词的能力和运用句子表情达意的能力。
四是注意积累。积累语言材料,为听说读写能力奠定基础。大量地背诵古今中外名家名篇名段名句,不仅可以增加积累,同时也能从中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做到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真实的语文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事实上是师生关系的一种呈现,语文课堂应该是“师导生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教师给予疏导,再由学生去理解揣摩。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意向,将与实现教学目标有关的问题,排列成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系列,给学生提供一个连续思考问题框架。使学生能了解到学习各阶段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和解决这些问题与实现学习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去完成学习目标,如此循坏,使学生处于一种不断思考的状态,也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融会贯通新学知识。
三、做一个艺术的语文人
首先解读教材要把握四个环节:由简入丰,由懂而通,由此及彼,由博返约。
由简入丰是指教师独自解读课文,随后参阅大量相关文献,全面、深入、准确把握教材。按余映潮老师的说法就是把书读厚,把一篇几百字、一两千字的课文读成一两万字。
由懂而通。在读懂每一篇课文的基础上,形成以该课文为中心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网络,构建初中教材中所有课文间的联系,包括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等。
由此及彼。“此”指的是教材,“彼”指的是教参、教辅、教案、教学实录、课题。“彼”还指其他版本的同学段教材,或其他学段的教材。
由博返约。教师根据课标、教材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以及师生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宜的剪裁,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简单、丰富而直接的教学内容。
其次,要具备独立自主的教学个性,上课时要有精神,要有激情,要注意教学语言的风趣性、幽默性、简洁性;要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思路要新颖,不同凡响,就要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要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要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将独创性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国培”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国培学习中,各位名家的理论研究,蔚为大观,卓然有成;各位名师的教学实践,特立独行,可为示范。从他们身上我想到的是:厚基础,广才学,得以左右逢源;薄名利,远物欲,方能乐在其中。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理念和精神,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应抛开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诱惑,积极吸取先进的课改成果,投身新课改的浪潮,让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反思中建设,在实践中成长。尽管前面的路是曲折的,甚至是泥泞的,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要从头做起,有自信,能坚持,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一定会焕发出生命活力,我们的语文教育一定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明天。
第五篇:安全与我同行国旗下演讲稿(共)
四一第二周安全主题演讲
1“生命”,一个多么鲜活的词语; 2“安全”,一个多么古老的话题; 1“幸福”一个多么美妙的境界。
2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如果不注意安全,一时的疏忽大意,生命就会逝去,幸福就会远离。
2007年四川通州区某乡马场村村小学生由北向南横穿道路时,被由西向东驶来的村民驾驶的旅行车撞伤,郎某经医院抡救无效死亡。2010年,在乌鲁木齐八一附小存放清雪设备的工具房小院内,三个年级的学生领完清雪工具通过院内一条狭长巷道时,三年级一名学生摔倒后被身后的同学拥堵踩压,随后虽然立即被老师送往医院实施抢救,但还是于当日抢救无效死亡。踩踏事件还造成一名学生膝关节脱位伤,两名学生软组织挫伤。2005年,一小学三年级学生午饭后来到学校教学楼三楼走廊上玩耍,他右脚跨在走廊栏杆上向下滑,不慎失手坠落至一楼,因头部严重受伤,经抢救无效死亡。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全国性调查发现,每年大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40多人,也就是说每天约有一个班的学生在“消失”。多么可怕的数字啊!但是有一部分同学对于安全还是麻痹大意:课间,总在在教室追逐打闹,玩一些危险游戏;体育课、实验课等课堂上,不少同学依然我行我素,不听从老师的指导;楼道内做游戏,上下楼梯又跑又跳„„
4殊不知,在安全的问题上,来不得半点麻痹和侥幸,一不小心,带给我们或者他人的也许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伤害。
5专家指出,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将可以避免。对待安全,我们必须要警于思,合于规、慎于行;时时刻刻注意安全,不能让我们的身体受到任何伤害,时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进行防护和自我保护呢?
6要学法、懂法,遇事依靠学校老师、同学和家长,依靠自己的智慧避免意外伤害,保护自己。不要逞强好胜,遇事要冷静,尤其是对待同学间的矛盾,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给别人造成伤害,自己也要受到法律的严惩。注意操作安全,不管是体育课还是试验课,都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正确的进行操作。上学放学路上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
7处处小心,时时提防,在校内外要注意各种安全,如走路时小心地滑,上、下楼梯时,勿拥挤,不攀爬登高;打球和活动时防止碰撞摔倒;注意食品卫生,不吃三无食品,不吃临时摊点的食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防止疾病侵入。
8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每一个人都希望笑语常在,每一个家庭都希望幸福美满,安全就是一根七彩的丝线,把我们这一个个美好的愿望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稳定、祥和、五彩缤纷的美好世界。
8老师们、7同学们,8新学期,让我们从自身做起,7与安全通行!
78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