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人为本与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06:52: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以人为本与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以人为本与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篇:浅析以人为本与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浅析以人为本与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随着管理学界对管理模式研究的不断深入,管理模式已从物本管理阶段过渡至人本管理阶段,而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也经历了从传统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向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转变。本文从分析管理模式的变化入手,阐释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化。

一、以人为本的提出。

在早期的管理学、经济学论文“ target=”_blank">经济学理论中,特别是物本管理阶段,基于“经济人”假设,“人”是作为物质与机器来对待的,人变成了资本的工具,获取利润的工具。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的理论又认为只要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人就会被激励从而积极地工作。

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源于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一种能够推动物质资源能动性资源。同时,随着马斯洛等管理学家的学术研究,发现人不是等同于物的工具,人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它肯定了人的多方面需求,开始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及个体的发展。以人为本要求承认人是社会人,人对工作的热情不但是基于物质刺激而且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产生的,要求企业管理者注重人物质与精神和各层次需要的满足。基于这些管理学家的学术研究和在当时各大企业中的实验,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肯定和推广,因此管理模式也从以物为本的管理逐渐过渡到以人为本的管理。

二,我国传统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一直以来,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几乎都是以传统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主,其特点表现为以事为中心、只见事不见人、不见人与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事的单一方面静态的控制和管理。具体来讲,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弊病如下:

(一)人力资源管理意识淡薄,观念相对落后。

在人才培养方面,偏重行政人员培养而忽视技术人员的培养,偏重政工型管理者的培养而忽视复合型人才、专家型人才的培养;在薪酬涉及中留有浓厚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官本位”的色彩;在分配和激励方面带有平均主义倾向,不重视激发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的培养。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人力资源配置缺乏科学性。

在人员配置方面,公共部门极力压缩编制,或者同一人员兼任多职。尽管有的单位建立了劳动力内部市场干部选拔任用实行公开等制度,但是由于总体上竞争意识淡薄、市场机制作用性不强,人力资源配置上缺乏科学性,存在着大量人力资源的冗余和浪费现象。例如,人才招聘缺乏科学性、人员录用有随意性、未能根据岗位应有编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从而造成人事不匹配、能岗不匹配、人浮于事、人力资源信息流通不畅,有的岗位人员相对过剩或不足等现象。

(三)管理缺乏系统发展规划,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

由于管理者奉行物本管理模式,多数公共部门缺乏系统的员工职业发展计划,员工个人成长与单位发展目标、员工价值实现与单位利益等缺少相关性。公共部门缺乏人性化的、符合个人特点的职业规划,对人才的升迁缺乏有意识的指导,导致了人才奋斗目标和成长空间以及成长路径的缺乏。在开发培训方面,对员工针对某一项工作技能进行开发与培训重视有加,却忽视了对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开发。在用人方面很少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通常是根据关系的疏远、本身的好恶来使用人才。在人才评价方面存在着重学历轻绩效、重资历轻能力的问题,往往造成人才断档和人才结构不合理,从而加大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四)激励机制缺乏创新,难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基本采取物本管理的激励方式,只注重在工资、奖金等物质报酬的激

励,并且在薪酬设计中平均主义十分严重,极大地抹杀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不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激励机制中没有建立差别激励机制而且官本位思想十分严重,通常把官阶大小作为衡量人的价值及地位的重要标准,管理者对员工缺乏足够的赏识和重用,使其生存与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约束和限制,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三,以人为本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根据前文笔者对以人为本和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我们可知,“以人为本”的提出更符合人力资源管理对人才价值的认定,通过贯彻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培养人的理念,将人性中不断发掘和提高自我的意识倾向唤醒,以达成追求更富创造力的人生。具体来讲,以人为本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如下:

(一)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在观念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把人力资源视为单位最宝贵的资源。首先在主次关系上,把人的开发、利用和培训视为管理的重心,不仅把人看作管理的对象,而且当作管理的主体,把人当做单位中最重要的资源来看待。其次从地位上把人力资源管理者纳入决策层,鼓励全体成员参与管理,参与决策。第三,建立促进个人发展的教育培训机制,加大教育投资,充分挖掘现有潜力,结合员工自身特点进行培养,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

(二)以人为本,完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开发与培训。

1.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员选拔计划,选择合适的人员选拔方式,设计科学的人员选拔方案,综合考察选拔,达到人尽其才的分配状态。

2.建立培训开发体系,把关键人才的不断开发和后备人才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首先要实行全员岗位培训。其次实行分层次的培训,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标准,分别对高层、中层和基层人员分批分期进行培训,限期达标。第三,在对职工进行工作技能开发培训的过程中,要同时注重组织文化的贯彻、员工心理素质等隐性能力的开发和提高。

3.制定科学的考评方法,从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对员工进行评价。深化人事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评价体系。通过妥善安排员工的岗位调配、提拔晋升、奖励晋级、培训进修等,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全面的员工考评系统,做到知人善用,扬长避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坚持公开、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扩大识人、选人渠道,破除排资论现象,充分调动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工作潜能。

(三)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首先在物质激励方面,可采用薪酬激励方式,通过对员工绩效的考核和评估,给予员工奖金、红利、实物等物质奖励,将单位的经营成果与员工的经济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促使员工自觉关心单位的经营决策,想方设法为单位获取最佳效益贡献力量。第二要注重精神激励。单位管理者必须尊重人的本性,形成理解员工、关心员工、培养员工的良好氛围,为员工提供升迁的机会,不断满足员工的精神需要。第三要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单位文化建设力度,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推动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

2.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在建立人才竞争激励机制时要引进人本管理思想和能本管理思想,把真正有能力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管理岗位、技术带头人岗位、技术能手岗位。同时实行人员动态管理,通过建立内部竞争市场,运用内部公开竞聘、岗位调动、待岗等灵活的竞争与淘汰机制,推动员工能上能下,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大专家型优秀人才的引进,运用“鲇鱼效应”,激发在职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各类人员围绕“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第二篇: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课程复习题

一、论述题:

1、结合所学内容和我国实际,谈谈你对正在试行的公务员聘任制的看法。

2、试析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的优点与不足。

二、案例分析:

【案例1】

A基金会是我国东部沿海某大城市的一家非营利慈善组织。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国家对慈善事业的支持不断加强,基金会有了飞速的发展,规模持续扩大,逐步发展为一家大型非营利组织。随着基金会的发展和壮大,员工人数大量增加,众多的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逐步凸显出来。

基金会现有的组织机构,是基于创业时的基金会规划,随着业务扩张的需要逐渐扩充而 形成的,但在运行的过程中,组织与业务上的矛盾逐步凸显出来。部门之间、职位之间的职 责与权限缺乏明确的界定,推诿扯皮的现象不断发生;有的部门抱怨事情太多,人手不够,任务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有的部门又觉得人员冗杂,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在人员招聘方面,用人部门给出的招聘标准往往含糊不清,招聘主管往往无法准确地加理解,使得招来的人大多差强人意。同时,目前的许多岗位往往不能做到人事匹配,员工的能力不能得以充分发荐,严重挫伤了员工的士气并影响了工作的绩效。基金会员工的晋升以前直接由理事长决策。现在基金会规模大了,理事长已经几乎没有时间来与基层员工和部门主管打交道,基层员工和部门主管的晋升只能根据部门领导的意见来决策。而在晋升中,上级和下属之间的私人感情成为决定性因素,有才干的人往往并不能获得提升。因此,许多优秀员工由于看不到自己未来的前途,而另谋高就。在激励机制方面,基金会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和薪酬分配制度。绩效考核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严重,员工的报酬不能体现其价值与能力,人力资源部经常可以听到员工对薪酬的抱怨和不满,这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人力资源部开始着手改革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首先从进行职位分析、确定职位价值开始。职位分析、职位评价究竟如何开展,如何抓住职位分析、职位评价过程中的关键点,为基金会本次组织变革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和基础保证,是摆在A基全 会面前的重要课题。

首先,他们开始寻找进行职位分析的工具与技术。在阅读了国内目前流行的职位分析书 籍之后,他们从其中选取了一份职位分析问卷,作为搜集职位信息的工具。然后,人力资源 部将问卷发放到了各个部门领导手中,同时他们还在基金会的内部网上也发了一份关于开 职位评价问卷调查的通知,要求各部门积极配合。

据反映,问卷在下发到各部门之后,却一直搁置在各部门领导手中。很多部门是直到人 力资源部开始催收时才把问卷发放到每位员工手中。同时,由于工作较忙,很多人在拿到问卷之后,都没有时间仔细思考,草草填写完事。还有很多人在外地出差,或者任务缠身,自己无法填写,而由同事代笔。此外,据一些较为重视这次调查的员工反映,大家都不了解这 次问卷调查的意图也不理解问卷中那些陌生的管理术语,何为职责,何为工作目的,许多 人对此并不理解。很多人想就疑难问题向人力资源部询问,可是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咨询。因此,在回答问卷时,员工们只能凭借个人的主观理解填写,无法把握填写的标准。

一个星期之后,人力资源部收回了问卷。他们发现,问卷填写的效果不太理想,有一部分问卷填写不全,一部分问卷答非所问,还有一部分问卷根本没有收上来。辛苦调查的结果却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与此同时,人力资源部也着手选取一些职位进行访谈。但在试谈了几个职位之后,发现访谈效果并不好。因为,在人力资源部,能够对部门领导访谈的人只有人力资源部部长一 人,主管和一般员工都无法与其他部门领导进行沟通。同时,由于各部门领导都很忙,要把双方的时间凑到一块儿,实在不容易。因此,两个星期过去之后,只访谈了两个部门领导。人力资源部的几位主管负责对部长级以下的人员进行访谈。在访谈中,出现的情况出乎 意料。大部分时间都是被访谈的人在发牢骚,指责基金会的管理问题,抱怨自己的待遇不公 等。而在谈到与职位分析相关的内容时,被访谈人往往又言辞闪烁,顾左右而言他,似乎对 人力资源部这次访谈不大信任。访谈结束之后被访谈人都反映对该职位的认识还是停留在 模糊的阶段。这样持续了两个星期,访谈了大概1/3的职位。王部长认为时间不能拖延下去 了,因此,人力资源部决定开始进入项目的下一个阶段一一撰写职位说明书。可这时,各职位的信息搜集却还不完全。人力资源部在无奈之中,不得不另觅它途。于 是,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从其他基金会中搜集了许多职位说明书,试图以此为参照,结合问卷 和访谈搜集到一些信息来撰写职位说明书。

在撰写阶段,人力资源部还成立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专门负责起草某一部门的职位说 明,并且还要求各小组在两个星期内完成任务。在起草职位说明书的过程中,人力资源部的 员工都颇感为难,一方面,不了解别的部门的工作,问卷和访谈提供的信息又不准确;另一 方面,大家又缺乏写职位说明书的经验,因此,写起来都感觉很费劲。规定的时间快到了,很多人为了交稿,不得不急忙东拼西凑了一些材料,再结合自己的判断,最后成稿。

最后,职位说明书终于出台了。然后,人力资源部将成稿的职位说明书下发到了各部 门,同时,还下发了一份文件,要求各部门按照新的职位说明书来界定工作范围,并按照其 中规定的任职条件来进行人员的招聘、选拔和任用。但这却引起了其他部门的强烈反对,很 多直线部门的管理人员甚至公开指责人力资源部,说人力资源部的职位说明书是一堆垃圾文 件,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

于是,人力资源部专门与相关部门召开了一次会议来推动职位说明书的应用。人力资源 部本来想通过这次会议来说服各部门支持这个项目。但事与愿违,在会上,人力资源部遭到了各部门的批评。同时,人力资源部由于对其他部门不了解,对于其他部门所提的很多问题也无法进行解释和反驳。因此,会议的最终结论是,让人力资源部重新编写职位说明。后来,经过多次重写与修改,职位说明书始终无法令人满意。最后,职位分析项目不了了之。人力资源部的员工在经历了这个失败的项目后,对职位分析彻底丧失了信心。他们开始 认为职位分析只不过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东西,说起来挺好,实际上却没有什么大用.而且认为职位分析只能针对西方国家那些管理先进的大公司,拿到中国的公共部门尤其是非营利组织来,根本就行不通。原来雄心勃勃的人力资源部部长也变得灰心丧气,但他 一直对这次失败耿耿于怀,对项目失败的原因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那么,职位分析真的是如他们所说的“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吗?该基金会的职位分析为什么会失败呢?

问题:

1、试分析基金会为什么决定从职位分析入手来实施变革,这种做法合理吗?

2、在职位分析项目的整个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该基金会存在哪些问题?

3、如何完善基金会的职位评价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

【案例2】

海尔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丁主任的办公桌上放着职工汪华为的辞职申请书。

汪华为是刚进集团工作不久的大学生。在集团下属的冰箱厂工作时,他表现突出,提出了一些有创造性的工作意见,被评为“揭榜明星”。领导看到了他的发展潜力,于是集团将其提升为电冰箱厂的财务处干部。这既是对其已有成绩的肯定,也为其进一步的磨练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汪华为作为年轻的大学生,在海尔集团有着良好的发展前途,缘何要中

途辞职?丁主任大惑不解。

经了解,汪华为接受了另一家用人单位的月工资高出上千元的承诺,他正准备跳槽。仅仅是因为更好的物质待遇吗?事情恐怕没这么简单。虽然汪华为在海尔的努力工作得到了及时肯定,上级赋予他更大的权力和职责,但他仍认为一流大学的文凭应是一张王牌和优势至上的通行证,理所应当,他可以进厂就担当要职,驾权别人而非别人驾权他。而海尔提出的“赛马不相马”的用人机制更注重实际的能力和工作努力后的市场效果,人人都有平等的竞争机会,“能者上,不能者下”;岗位轮流制更是让人觉得企业中的“仕途漫漫”。作为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汪华为颇有些心理不平衡。另外,海尔有着严格的内部管理,员工不准在厂内或上班时间吸烟,违反者重罚;员工不准在上班时间看报纸,包括《海尔报》;匆忙去接个电话,忘了将椅子归还原位,也要受到批评,因为公司有一条“离开时桌椅归回原位”的规章制度;《海尔报》开辟了“工作研究”的专栏,工作稍一疏忽就可能在上面亮相;每月一次的干部例会,当众批评或表扬,没有业绩也没犯错误的平庸之辈也被归入批评之列;海豚式升迁、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更让一般人感到一种无处不在的压力。当另一家用人单位口头承诺重用他时,他便递上了辞职申请书。

刚上任的丁主任认为这件事非常重大,因为任何事情都能以小见大,不能“一叶蔽目,不见泰山”,而忽略了海尔人力资源开发中或许比较重大的隐患,或许这也是一个更好的机会完善现有的人力开发思路的一个契机。

丁主任望着办公大楼的外面,今年新招入的一批大学生正在参加上岗前的军训,与草地浑然一色的橄榄绿让人真正感受到了这些年轻人的活力和朝气。究竟一个企业应如何为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企业如何才能争得来人才并留住人才并保持合理得人员流动性?丁主任很想找汪华为谈谈,或者找这群刚入集团的大学生聊聊,充分了解他们的想法,或许沟通的不足是问题的关键。丁主任不禁反反复复的思索起海尔人力资源开发的各项政策和思路来。

海尔的用人理念

企业管理一般主要管四样东西:管人、管物、管财、管信息。后三者又都是要由人去管理和操作,人是行为的主体,可以说,人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现代企业总是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用人理念。海尔当然也不例外。古语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作为中国家电行业排头兵的海尔集团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却明确提出: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对市场经济的反动,主张“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即为海尔人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和环境,尽量避免“伯乐”相马过程中的主观局限性和片面性。

针对干部必须接受监督制约,海尔总裁张瑞敏指出: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反动理论,是导致干部放纵自己的理论基础。

《海尔报》上也曾撰写专文讨论此问题。该文指出,通过赛马赛出了人才就用,但用了的人才不等于不需要监督。封建社会靠道德力量约束人,如忠士、士为知己者死,市场经济则靠法律力量,目前法规还不健全,需要强化监督。市场是变的,人也会变。必要的监督、制约制度对于干部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因为道德的力量是软弱的,不能把干部的成长完全放在个人的修炼上。“无法不可以治国,有章才可成方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利在失去监督面前,就意味着腐败。所谓的道德约束、自身的休养、素质的提高往往在利益面前低下了头。“将 能君不御”,但权力的下放并不是等于监督制约的放弃。越是有成材苗头的干部,越是有突出贡献的干部、越是委以重任的干部,越要加强管理。总之,只要他们手中有权、有钱,就必须建立监督制约机制。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企业的领导者的主要任务不是去发现人才,而是去建立一个

可以出人才的机制,并维持这个机制的健康持久运行。这种人才机制应该给每个人相同的机会,把静态变为动态,把相马变成赛马,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质;并且每个层次的人才都应接受监督,压力与动力并存,方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在以上人力思路的指导下,海尔建立了系列的赛马规则,包括三工并存、动态转换制度;在位监控制度;届满轮流制度;海豚式升迁制度;竞争上岗制度和较完善的激励制度等。

张瑞敏的领导风格

张瑞敏,一个和新中国同龄的山东莱州人,1984年接管青岛电冰箱总厂,引进了德国利渤海尔公司的冰箱技术,幸运的搭上了当时轻工业部定点指定的电冰箱厂的末班车。经过近15年的发展,今天的海尔集团已成为中华民族企业的优秀代表,张瑞敏也获得了许多殊荣。1985年,为了提高工人的素质意识,张瑞敏带领工人亲手砸毁了76台质量不合格的冰箱;1989年,张瑞敏逆市场而上,在同行业都降价的情况下,宣布产品涨价10%。这些都在家电史上被传为佳话。张瑞敏给许多采访记者的印象是,他有着丰富的哲学思维,很有点在谈笑间让对手灰飞烟灭的现代儒商风范。关于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张瑞敏曾说:“给你比赛的场地,帮你明确比赛的目标,比赛的规则公开化,谁能跑在前面,就看你自己了。”“兵随将转,无不可用之人。作为企业领导,你的任务不是去发现人才,而是去建立一个出人才的机制,给每个人相同的机会。作为企业领导,你可以不知道下属的短处,但不能不知道他的长处。”

“每个人都可以参加预赛、半决赛、决赛,但进入新的领域时必须重新参加该领域的预赛。”

海尔的系列赛马规则

1、在位监控

对于在位监控,海尔集团提出了两个内容:一是干部主观上要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有自律意识;二是作为集团要建立控制体系,控制工作方向、工作目标,避免犯方向性错误;控制财务,避免违法违纪。

海尔集团建立了较为严格的监督控制机制,任何在职人员都要接受三种监督,即自检(自我约束和监督)、互检(所在团队或班组内互相约束和监督)、专检(业绩考核部门的)。干部的考核指标分为5项,一是自清管理,二是创新意识及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市场的美誉度,四是个人的财务控制能力,五是所负责企业的经营状况。对这五项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最后得出评价分数,分为三个等级。每月考评,工作没有失误但也没有起色的干部也被列为批评之列,这使在职的干部随时都有压力。《海尔报》上引用一句话:“没有危机感,其实就是有了危机;有了危机感,才能没有危机;在危机感中生存,反而避免了危机。”

戈风钰同志担任海尔运输公司的总经理。1997年初运输公司一直成为员工抱怨和投诉的对象。1997年1月8日《海尔报》登出文章:《对员工说不的运输公司赶紧刹车》;4月2日“工作研究”栏目里又是批评运输公司的文章,《运输公司,且莫吃这碗家常便饭》;5月14日点名批评总经理:《戈风钰:真不好意思再说你》,这种严格的监控制度使运输公司不得不重新调整工作,包括设立职工意见箱、投诉电话和便民服务车。

在这种严格的监控制度下,海尔的员工无时不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压力,许多刚踏上社会的大学生可能一下子还受不了这种约束。

2、届满轮流

海尔集团的另一特色的人力资源开发思路就是届满轮流。集团的经营在逐步跨领域发展,从白色家电涉足黑色家电,产品系列越来越大。但是海尔集团内部的发展并不平衡,企业与企业之间不仅有差距,有的差距还很大;而且集团整体高速发展也并不等于每个局部都是健

康的发展。那些不发展的企业的干部没有目标,看不到自己的现状与竞争对手间的差距,头脑逐步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于是就原地踏步。市场原则是不进则退。随着集团的逐步壮大,越来越需要一批具有长远眼光,能把握全局、对多个领域了如指掌的优秀人才。针对这种情况,海尔集团提出“届满要轮流”的人员管理思想,即在一定的岗位上任期满后,由集团根据总体目标并结合个人发展需要,调到其他岗位上任职。届满轮流培养了一批多面手,但同时也让许多年轻人认为是“青云直上”的一种客观障碍。

3、三工转换

海尔集团实行“三工并存、动态转换”制度。三工,即在全员合同制的基础上把员工的身份分为优秀员工、合格员工、试用员工(临时工)三种,根据工作态度和效果,三种身份之间可以进行转换。“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三工动态的转换与物质待遇挂钩,在这种用工制度下,工作努力的员工,可及时的被转换为合格员工或优秀员工,同时也意味着有的员工只要一天工作不努力,就可能得用十天、百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弥补过失,就会由优秀员工被转换为合格员工或试用员工,甚至丢掉岗位。

另外,海尔内部采用竞争上岗的原则,空缺的职务都在公告栏统一贴出来,任何员工都可以参加应聘。海尔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包括责任激励、目标激励、荣誉激励、物质激励等。这对于处处感到压力的海尔员工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理调节作器。

海尔的用人机制可以概括为“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海尔管理层的最大特色是年轻,平均年龄仅26岁,其中海尔冰箱公司和空调公司的总经理都才31岁。松下电器公司到海尔参观时,曾戏称此为“毛头小子战略”。《青岛日报》、《中国消费者报》、《经济日报》、《中国商报》等许多报纸都对海尔的人力资源开发思路作了报道。丁主任的办公桌边上正放着公司编辑的长篇文章:《赛马不相马及海豚式升迁》,全面介绍了海尔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正步走!”场上教官的声音打断了丁主任的思路。望着那群斗志昂扬、对明天满怀憧憬的年轻人,丁主任禁不住又拿起了那份让人感觉沉甸甸的辞职申请。虽然汪华为可能是一时受了蝇头小利的诱惑,但丁主任深知这件事非同小可。许多问题摆在了丁主任的面前:是否海尔的管理过严?怎样培养职工尤其是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的“市场无情”意识?如何完善现有的人才机制,特别是激励机制?如何在放权与监控机制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如何使各层次人才责、权、利有机地相结合?

问题: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真是一种反动理论吗?这违背干部必须接受监督制约原则吗?应该如何理解“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和制度的监督与制约的关系?

2、海尔主张“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要为海尔人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和环境,尽量避免“伯乐”相马过程中的主观局限性和片面性,你怎么看?“千里马”真的不需要“伯乐”吗?或者说领导干部真的不需要承担“伯乐”的责任吗?请对“伯乐相马”的利弊进行分析,并讨论如何在发挥“伯乐相马”的作用的同时防止“伯乐相马”带来的弊端。

3、严格管理会不会成为人才流失的根源?

4、“届满轮流”制度可以防止形成小圈子和惰性的出现,但是也可能会导致在位没有长远的目光、政策没有连续性和延续性。你怎么看?

5、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应该如何为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创造和提供充分的个人发展机会和空间?具体到本案例来说,如果你是海尔的人力资源部开发中心的丁主任,面对汪华为的辞职,你会如何处理?

第三篇: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 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政府是公共经济部门的最主要成员。

2.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就是指公共部门依法运用公共权 力或准公共权力对公共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制度化模式。包括纯 粹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第三部门人力资源管 理制度。在我国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存在着四种基本的公 共人事管理制度,即政治任命制度、公务员制度、弱势群体保护制 度和非常任(弹性)用人制度。

3.公共人力资源规划: 公共人力资源规划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是指国家人事行政主管机构以及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根据一定 时期内组织制定的发展战略与目标,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预测,并确定公共部门对人力资源需求 状况的管理过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随着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对人力资 源需求提出的新要求;根据组织近期和长期的目标,预测组织未来人力资源

4.公共人力资源的工资: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 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就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 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人力资源源管理分 为六个模块:人员招聘与培训管理、岗位设计与培训、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以及人力资 源规划。

5.国家公务员的申诉: 国家公务员的申诉是指国家公务员对国家行政机关作出的涉及本人权益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向有关机 关提出意见和要求。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75分)

1.简述系统理论对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价值。

答: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通过获取和保持最恰当的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匹配、充分开 发企业人力资源为组织创造价值。

一、通过获取和保持最恰当的人力资源为组织创造价值。

1、成功高效的招聘录用系统保证组织能及时、经济、保质保量地获得组织需要的人力资源。

2、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有计划地将组织最需要的员工保留在组织内。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 让最适合组织需要的员工留在组织内,二是让不适合组织需要的员工离开组织。为了留住组织需要的员 工,组织必须从战略上形成留人的机制。组织的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招聘与录用、培训与开发、绩效 管理、薪酬福利、员工关系等必须紧紧围绕组织的总体战略并且互相衔接配合,在提高组织绩效的同时 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和员工满意度。保持组织需要的员工就能保持组织的人力资本并为人力资 本增值创造了条件。

二、通过战略匹配为组织创造价值,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匹配有两个方面的功能:导向功能和凝聚功能。

1、导向功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人力资源战略与组织战略的匹配,将组织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 实践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紧紧地联系起来。

2、凝聚功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通过整体的规划和系统的设计,协调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间的匹配和功能整合,有效地避免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内各功能子模块间的冲突和不一致,保证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整体绩效最佳。

三、通过充分发挥员工能力为组织创造价值 充分发挥员工能力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通过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能力;二是 通过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能力;三是通过有效的心理契约管理实现员工高承诺;

四、是通过有效的激励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能力,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增值为组织创造价值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将企业经营过程变成一种人力资本的经营过程。2.公共人力资源工资福利管理的原则。

2.公共人力资源工资福利管理的原则。

答: 本方案本着公平、竞争、激励、经济、合法的原则制定。公平:是指相同岗位的不同员工享受同等级的薪酬待遇;同时根据员工绩效、服务年限、工作态度等方 面的表现不同,对职级薪级进行动态调整,可上可下同时享受或承担不同的工资差异; 竞争:使公司的薪酬体系在同行业和同区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激励:是指制定具有上升和下降的动态管理,对相同职级的薪酬实行区域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和责任心。经济:在考虑集团公司承受能力大小、利润和合理积累的情况下,合理制定薪酬,使员工与企业能够利 益共享。合法:方案建立在遵守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管理制度基础上。

3.简述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内涵。

答:主要包括六方面活动,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管理工作模块: 1)人力资源规划 如,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制定,工作岗位分析与劳动定员,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及费用控制等 2)人员招聘与配置 如:企业员工招聘计划,人员合理配置方案,劳务外派引进等 3)培训与开发 企业长期或短期培训计划,企业培训内容需要分析,培训活动组织实施方案,培训制 的制定,培训 成绩评估等 4)绩效管理 如: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设计合理的绩效管理方法、程序、制度等 5)薪酬管理 如:薪酬制度的制定、工资奖金制度、调薪方案、员工福利管理等 6)劳动关系管理 如:劳动合同管理、用工方式选择、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劳动关系纠纷处理等

4.简述公共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答:1.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所有 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是战略规划和战术计划的统一; 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为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激 励员工的过程。

5.公共人力资源奖励制度的作用。答: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它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 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 织的目标。因此,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 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由此 也可以说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也就 成为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第四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不断提升

摘要: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科研管理工作,做好科研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青年科研管理工作者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管理能力和综合实践水平。青年科研管理工作者只有根据科研工作体系的内在规律和基本原则,发挥“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地在本职工作中实现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从而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

关键词:科研管理 以人为本 青年 工作思路

科研管理工作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体系。从工作的本质上来说,高校院所科研管理者的工作就是组织建设和协调好科研队伍,为广大师生和每一位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提供到位的服务。可以说,优质的科研管理工作是高校院所做好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随着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均在为建设具备核心竞争力和自身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核心竞争力即高校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中形成某方面或某些方面的核心能力后对大学有效运行而产生的整体运行能力。要在科研方面创造核心竞争力就要求高校的科研水平取得快速、高效发展,而科研水平的发展速度除了由科研人员自身水平和努力进取决定外,高校科研管理队伍的综合水平和整体素质往往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在国内外竞争日益加剧的新时期和新形势下,科研业务不断增加。因此不断有青年工作者加入到高校的科研管理队伍中来,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中高学历、高水平的青年工作者比例逐渐增加,为高校科研管理队伍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年轻管理人员具备精力旺盛,工作热情高,学习能力强的特点,但也存在管理经验不足、信服力不够、工作热情没有持久性等问题。因此,青年科研管理人员如果针对的自身特点,制定一个准确科学的工作定位,适应不断变化的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和需要,逐步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服务,是科研管理工作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新形势下,高校院所的科研管理中心和模式也已发生深刻的变化,逐渐从物质资源的管理转向了对人力资源和科研环境的管理。青年科研管理人员只有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才能科学地发展自身,科学地创新工作,科学地服务广大师生。

解读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工作

在科研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对管理对象-即科研活动中的“人”-在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较高层次的管理方式。“以人为本”的本质是指在管理过程的一切活动中,始终把“人”放在核心位置,追求每个科研参与个体的科学全面发展,使科研工作获得效益的最大化和有效化。科研人员是科研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在众多管理对象中,“人”是第一位的,对“人”的管理是管理的重点。进行“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方式,就要首先明确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科研管理工作者必须通过卓有成效的管理方式和途径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协调好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人的全面发展带动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

马斯洛理论就曾明确指出,人的需求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动态需求。对于高层次的知识型人才,他们的需求已由低层次的物质需要转向追求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以及自我价值的体现。他们具有特有的素质和修养,因此也具备更高的独立性、主体意识、抱负和价值追求。科研参与人员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科研管理工作更需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这也可以由科学发展观来直观地解释。科学发展观的直意即“科学”地“发展”,科学是手段,发展是目的。科学发展观的“科

学性”,主要反映在它对发展理论所蕴藏的哲学内涵进行了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发掘出其内在的和本质的特征,从而揭示了人们对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对发展目的定位的认知方式、对发展模式约束的判定依据、对发展规则的思维模式。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决定了“人”要获得全面高效的发展就必须要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根据系统的内在发展规律,尊重“人”的个性和共性特点,一切活动从“人”的角度出发,实现“人”与“物”,“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以人为本观念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很好地解释了科研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方式。以前,受经济条件和物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科研管理方式更多的是“以物为本”。这样的管理模式极易把人简单地“物化”,抑制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阻碍了科研工作的发展。而“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则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重视人的价值和潜在能量,通过培育和升华人的主体理念,增强人的自主、自立、自觉、自尊、自强的独立意识和责任心,促使科研人员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并发挥最大的潜力追求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需求,而这种需求推动了科研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为理想和价值而努力工作或献身。因此,只有充分发挥了“人”的作用,调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带来科研效益的提高和科研目标的顺利实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是对发展目的的一种认知。落实到具体科研工作之上,就是办学以教师为本,科研以人才为本,将广大教师置于办学和科研工作的重心,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这是高校院所工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也是科研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反映了高校科研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教师群体的发展,高校办学与科研工作质量的提高才能具备协调性、可持续性以及和谐发展。对于高校的科研管理者来说,这就要求在具体工作和实践中,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从“人”的角度出发,了解并适应科研人员的心理和实际需要,积极探索灵活科学管理的模式,做好雪中送炭的工作。同时,在工作过程中,科研人员也应注意与时俱进,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特点,适时调整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满足科研人员的实际需要,适应知识和技术的发展规律,尊重不同层次和需求的人才队伍。

对于青年工作者,“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首先,青年管理工作者大都尚未积累足够的工作经验,在为人处世的工作中,容易犯冲动、毛躁的毛病,不能很好地把握分寸,缺乏掌握正确全面的处理问题能力。这些特点都容易造成工作中不必要的误会或误解,妨碍了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青年管理工作者工作年限短,尚未积聚较多的信服力,在工作的推进和开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较多的困难和挫折。再次,青年管理者与科研工作者由于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等因素的不同,在价值观、对事物的认知角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有较大区别,造成管理者不能到位地理解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思路和实际需求。因此,青年工作者必须要以人本管理的方式处理工作,解决问题。凡事站在科研人员的角度,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科研工作中遇到的瓶颈和困难,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如何不断提升自己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其根本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方位发展。青年管理工作者只有从人本管理的观念出发,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

科学研究是不断发展进步的,科研管理工作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首先,青年管理工作者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

科研管理的过程就是为科研参与人员做好服务的过程,科研管理的目的就是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提供更好的服务。教育部长袁贵仁先生就曾经指出:“科研管理的根本任务是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研究人员能够释放出更大的潜能、能够更好地进行科研活动,实现科研目标,创造条件、提供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科研管理要尽可能地为科研活动提供便利和保证。”青年科研管理工作者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服务意识,只有服务到位才能体现管,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在工作过程中,要做到事无巨细,想在前头,做在前头。科研管理人员有时会被人称为“填表专业户”。这说明平时的工作往往涉及很多琐碎具体的小事。青年管理工作者要做到面对大小问题,都能细致耐心,全面到位。到位的服务型管理首先要求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密切联系科研人员。深入了解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尽量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及时为他们解决科研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引导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其次要摸索并了解科研人员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想法。由于科研人员队伍年龄、职称、个性、经历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不同。另一方面,同一科研人员在不同时期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其需求也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青年管理工作者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掌握积极灵活的处理方式。管理人员不能套用统一的模式和模板,凡事一刀切,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有的放矢地实施灵活的方法,采取相应的手段解决问题。青年科研管理人员只有在具体的科研管理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成其次,青年管理工作者要强化有效及时有效服务的意识。

人本管理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更注重在问题出现以前能及时解决问题。这就要求青年管理工作者树立全身心服务的意识,并具备及时发现问题的能力。科研管理不仅仅只停留在表面的收发通知,填写表格,更重要的是要协调起单位内各方的团结合作,激励科研人员的创新性,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成功的激励对推动科研工作至关重要。管理人员应尽量协调并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管理环境、硬件环境和和谐氛围。及时有效地服务要求科研管理工作者根据科研工作不同阶段的需要,从制度上加强对具体科研工作的管理,加强交流、检查与监督,使科研工作能够顺利保质保量完成,并形成良性循环。青年管理工作者尤其需要注意管理工作的及时有效,一旦发现问题,第一时间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

再次,青年管理工作者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学习的激情是推动一切工作的原动力。在新形势下,青年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较好的政治素养、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政治素养是科研管理人员正确政履行工作职责的基本保障。科研管理人员应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以及我党的各项指导方针和政策,以各种科学理论作为工作的方法论基础。同时要积极关注国家出台的各项新政,抓住政策要点,主动挖掘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催生的科研新方向。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国家和省部项目的政策变动每年都有新的变动和政策,青年科研管理工作者要及时把握动态,引导科研人员关注全社会科技需求和学科前沿。科学的知识结构是科研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管理的先决条件。青年管理工作者不仅要精通自身管理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还应掌握有关的社会科学、管理学、人文科学、法律、行政管理等多领域多学科综合知识。只有具备了多学科交叉知识结构的管理人员才能了解自己管理的科研工作的可行性、具体内容、项目成果和未来发展潜力,才能对具体管理项目提供权威可信的指导意见。良好的业务水平是有效开展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业务水平主要反映在沟通协调能力、组织决策能力、统筹规划能力和分析解决能力。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科研管理人员除了具备基本的政治素养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外,还应有较强的综合业务水平,需要协调好同事之间横向关系,也需要协调好与上下级部门之间、自身管理的科研人员之间的纵向关系。对于青年工作者,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分析、反省和思考,才能逐步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业务水平。

人本管理的保障基础

科学发展观为高校办学、教育、科研和管理方面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作为青年管理者,需要正确运用理论和掌握经验。运用科学的手段来发展,来管理是做好本职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迈向人本管理全新发展阶段的通行证。首先,规章制度是人本管理的必要条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物都应该在一定的规章制度下运行,建章立制可使管理活动有章可循,有制可依。[2]规范的制度和章程是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化、科学化、合理化、透明化和公开化的基本保证。只有在合理范围内按照规章制度执行的管理行为才有明确的依据,才能令而行之、行之有效。在规章制度体系下,科研活动才能形成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科研人员才能知道可行和不可行的范围、界限。作为青年管理者,在工作岗位上,要熟悉规章制度的条例,掌握并遵循制度下管理行为的科学规律。只有依章照程行事,才不会造成管理行为的个人主观随意性,才能使科研管理工作更趋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其次,激励机制是人本管理的发展动力。

激励对人的行为起到激发、推动和加强作用,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是人本管理的最核心内容之一,人本管理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激励的有效开展。激励机制的合理制定和切实执行不仅能把科研参与人员工作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科研成果,同时也通过锻炼“人”的智力、脑力和意志,使人的高层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3]人们在合理的激励作用下,通过竞争的方式,能更加追求自我价值、自我意志和自我品格的实现,从而使自身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因此,科研管理的以人为本只有在一定的激励机制基础下,才能得到更好体现。

再次,信息网络是人本管理的重要手段。

“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方式实质上是对人文社会一切基础信息接收、归纳、整理、过滤、加工、处理、传播和再生产的过程,也就是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和发送信息的过程。[4]管理者应对本职工作范围内、本领域的相关领域充分了解和掌握,若出现信息闭塞、错误或失真,就会产生决策不当、实施不力,导致管理混乱的局面。因此,人本管理的实施首先需保证管理系统内各部门之间信息互通有无,经验有效传递,这就需要再整个系统中建立起高效、密切、准确的信息共享网络和系统,将各部门分散、杂乱的信息加以最大程度利用。在计算机技术、软件开发和硬件基础的快速发展下,目前全国诸多高效已逐步推进高效管理的信息网络化系统建设,而信息共享也取得了诸多的成果。

结 语

在科技高速发展、社会全面进度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下,青年科研管

理工作者需具备更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科技人力资源是科研工作单位发展的核心主体,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动力,是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正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青年科研工作者更是应该在人本管理的过程中,不管贯穿“以人为本”,“以人优先”的管理理念,蓬勃创新,积极进取,努力提升自己,全身心服务与奉献,为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夏仕武,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形成特征[J].江苏高教,2003年,第6期。

[1]韩敬愈,建章立制规范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科研导航[J].2003年,第22期。

[1]李灿华,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的激励问题探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J].2010年底25期。

[1]吴俊梅,对教育科研管理的再认识—人本管理.记者摇篮[J].2009年,第5期。

第五篇:浅谈“以人为本”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浅谈“以人为本”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对企业人a资源管理来说,就是把单位员工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和管理的核心对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现代企业已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合理运用和管理的能力也成为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对企业的发展尤其重要,是企业发展动力的源泉。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一、“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以有之。我国的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了“民为绑本,本固绑守”,“天地间,莫贵于人”的理念,强调利民、养民、惠民。西方的人本主义也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这些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在本质上还是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和维护统治地位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在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科学地指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二、“以人为本”体现了我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

坚持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就是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无论是战争年代的浴血奋战、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改革开放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相一致、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相一致、坚持完成党的各项任务和实现人民利益相一致,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具体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的方针政策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中去,落实到群众的生产生活当中去。

三、“以人为本”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要求

坚持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面临的困难和机遇并存。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目标,“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思想的本质体现,在我们社会生活和各项管理活动中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客观求。在企业实践中,具体体现在以人为目的,通过采取合乎人性的方式进行管理,一切为了人,依靠人。因为在管理过程中员工既是管理的客体同时也是管理的主体。所以“以人为本”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内容,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更符合社会和谐、企业和谐的客观要求。

2、“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的认知度。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先关注员工的需要、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的能力。通过对员工队伍的实际状况提供科学的激励机制和考评制度,提供更好的职业规划和有效的技能培训,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积极向上的动力,才能极大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唤起创造性工作的热情,才能使员工的自身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提高对企业的认知度。

3、“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谋求企业健康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谋企业的长足发展,企业要想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通过各种管理观念的更新和探索,使人力资源在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不仅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符合员工的需求和愿望,有利于形成人人能干事、人人能成事、人人想干事的良好氛围,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这是每个管理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基本原则和必然要求。

4、“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促进企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关心人与工作、人与组织、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人本身的关系,它弥补了传统管理发展模式中纯粹追求经济效益的管理不足。它以人的发展为基础,不仅仅去追求物质条件的发展,更要追求先进文化和精神世界的满足,以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

5、“以人为本”的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和员工自身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把促进社会和企业的发展与实现员工根本利益和人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从注重管物到注重管人的转变,强调人重于物,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无限沟通,强调各尽其能、各尽其才、各尽其长、各尽其用,有利于促进企业稳定和谐和员工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坚持“以人为本”,全力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人力资源是一种以人为载体的资源,其基本任务是吸引、保留、激励与开发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因此在工作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坚持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纲领,促进企业在竞争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永远立在经济发展大潮的前头。在工作中要积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关心员工的需求。要注重收集员工的意见,倾听员工的心声,要符合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把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企业的经济发展和建设上来。结合企业实际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尊重每一个人。企业职工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每一个都是企业的主人,对企业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应有的权利、尊严和独立的人格,只有被尊重,员工才能发挥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保证企业稳定、有效、健康的向前发展。

二是要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配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人,人是第一位的,是第一生产力。企业要通过对员工的培训进而对人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实现人尽其才,使其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员工的素质,实现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是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有意识地通过对人才发现、培养、激励等手段,把员工的智慧和潜能挖掘出来加以发展、利用,通过制定好的措施激发职工潜能和工作热情。激励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实践证明,善于激励,奖罚分明,为员工搭建公平、合理的平台可以吸引、开发和留住人才,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使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工作业绩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宿感和认知度也会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四是要为才适用,人尽其才。随着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要选好人用好人,为才适用,干部能上能下,把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人提到重要的岗位上来。经常性的、有目的的安排员工进行学习,提高员工接受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能力。在提高员工基本素质的同时要根据每个个人自身的潜在素质,有方向的有针对性的加以培养,使员工重新塑造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是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丰富员工文化生活。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弘扬企业精神,实现企业目标,凝聚员工感情的桥梁和纽带。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有利于促进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宣传企业文化,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有利于营造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企业氛围,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宿感。

六是增加人文关怀,为员工排忧解难。保稳定、送温暖,办实事,解忧困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坚持开展送温暖活动,对下岗员工实行发放生活费,全额缴纳“五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困难员工逢年过节发放补助金,对离休干部、伤残职工、困难劳模等特殊群体,不仅按标准保证他们的合法权益,还坚持节假日走访慰问,发放补助金,保证员工队伍的稳定,促进企业和谐健康发展。

下载浅析以人为本与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以人为本与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合集五篇)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包括本科在内的各科复习资料及详细解析,可以联系屏幕右上的“文档贡献者” 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 公共部门 2. 公共人......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初稿)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已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如何才能办好企业,如何才能使企业在日益......

    供水企业以人为本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文章标题:供水企业以人为本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供水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84年,经过20年的努力,已经由原来只有20多人,技术力量薄弱,日供水量只有6万立方米的**水厂,发展壮大为......

    供水企业以人为本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供水企业以人为本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供水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84年,经过20年的努力,已经由原来只有20多人,技术力量薄弱,日供水量只有6万立方米的**水厂,发展壮大为拥有35......

    电大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考题

    浙江电大《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期末考试试卷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中的专家判断法又称( c ) A、回归分析法B、经验分析法C、德尔菲法D、马尔可夫......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简答5篇

    简答题产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损耗的原因是什么?(1)制度性损耗:制度性损耗是指由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和不合理而导致的人才未尽其用的损耗现象,这种损耗是一种隐形......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PHRM-激励机制

    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理性再思考 2010-10-19传统上公务员的激励机制所依据的国家公务员制度规范性较强,少了一些灵活度,忽视了影响公务员工作的隐性因素。本文即是从这一角度......

    奥鹏离线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期末作业考核《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 公共部门公共部门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