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范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qiǎn心贯注()赫然()郝叟()()shuāi微()...锲而不舍()
默契()迭起()慷慨淋漓()....lì尽心血()迥乎不同()jiǒng()()目光 .气冲斗牛()兀兀穷年()目不窥园()群蚁排yá()... 2.结合语境解词有误的一项是()
A.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B.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劳的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C.平沙无垠,复不见人。平沙:平旷的沙漠。
D.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
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3.填空。
闻一多先生是_________、_________、民主战士。本文作者是_________。4.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
周末,我最喜欢逛热闹的“花鸟市场”,这里简直是动、植物的世界:有色彩斑斓的金鱼,有欢快歌唱的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有散发着鲜花的阵阵清香 B.有鲜花散发着的阵阵清香 C.有鲜花在散发着阵阵清香 D.有散发着阵阵清香的鲜花 5.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⑵“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⑶“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⑷“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⑸“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6.仿照下列句子造句。
遥望东南角,建起几处依靠大山的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斋。
改后为: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
________,____________ _。
二、课内精段阅读
(一)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自来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1.能概括选文内容的一句话是什么?
2.选文中闻一多先生都“做”什么了?
3.分析段中两处划线字的含义。(1)“诗兴不作”:
(2)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4.选文最后一段,在文章里起的作用是什么?从哪个词中可以看出?表达方式是什么? 5.第四段划线句运用了()描写,其作用是。
(二)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选文一、二段的作用是()。
2、理解:①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②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3、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4、第②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5、“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分别是对闻一多先生的()和()描写。表现了闻一多()的精神品质。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qiǎn(潜)心贯注 赫然hè 锲而不舍qiè 迭起dié lì(沥)尽心血 shuāi...(衰)微 迥乎不同jiǒng kāng(慷)慨 气冲斗牛dǒu 兀兀wù ...2.C 3.诗人 学者 民主战士 臧克家
4.D 5.⑴√ ⑵× ⑶× ⑷√ ⑸√ 6.略
二、课内精段阅读
(一)1.做了再说,做了不说。2.写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这三本书。3.(1)这是文言说法,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这是比喻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4.过渡。仅。议论。
5.细节。使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具体再现,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具体可感。
(二)1.过渡(总领下文)。
2.①这句话表明了闻一多先生视死如归的精神。
②这句话从说和做的角度,高度概括并赞扬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3.①搞政治传单②群众大会演说③参加示威游行。
4.“这”指作为革命家的方面。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是宣传革命,然后用行动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5.语言、神态;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邓稼先》答案 1. 荒凉凄惨 说明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恶劣,突出他为国不辞辛劳的精神。2.有失去战友的悲痛之情,有肩负振兴民族的使命感和完成烈士遗志的决心。3.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4.不好。因为以“我不能走”为标题既能体现邓稼先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又引用了邓稼先的原话,很感人。
5、“戈壁滩上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突出环境的恶劣,烘托人物形象。
6、赞扬的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人物,暗示邓稼先是这些人物中最闪亮的。
第二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结构的严谨和选材的精当。2.感受文章诗化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精神的热情赞美。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景音乐:《七子之歌》
教师介绍:这首歌的词作者是闻一多。投影介绍作者。
二、检查字词预习
以投影的方式,解决字词和四字短语的学习
三、学习活动一:说说清晰的结构
1.从题目看,本文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初读文章,课文写了闻一多先生哪两个身份的说和做的?(学者和革命家)3.教师提问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的 “说 ”和 “做 ”的特点是什么?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2)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的 “说 ”和 “做 ”的特点是什么? “说”了,跟着就“做”。(3)你能从文中的一些过渡句、总结性的语句中看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吗? 4.活动总结:文章结构上的特点(投影):分总结构,结构严谨;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结尾总结,深化中心。
四、学习活动之二:说说文章的内容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做”了些什么呢? 2.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说”了什么,“做”了些什么呢?
五、学习活动之三:说说诗化的语言
教师讲解:诗人臧克家的语言———诗一样的语言。1.用词典雅,多四字短语,形象鲜明,极有韵味。教师举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连用四个四字短语,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时的勤奋刻苦、呕心沥血。
师问:找出这样有韵味的四字短语,并在书上也用四字短语做点旁批。2.抓住特点,善用比喻,极具形象感和动态感。教师举例:“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把闻一多研究古代典籍这一行为比作工人钻探寻宝。比喻贴切,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的研究是主动积极的钻研探求。师问:文中还有哪些用了比喻的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3.多用短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有音乐的美感。
教师讲解:这个环节,我们通过“变形”的方式来体会短句对人物表达的作用。“变形”的要求:将句子在逗号处分开,分成一个个短句,用诗的形式分行朗读。教师举例:如第 16 小节“变形”为:
他说了。说的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集体朗读体会语言的铿锵有力和对闻一多的高度赞美。师问:你还能用这种方式为其他段落“变形”吗? 生成:
如 17 小节: 他说了: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
前脚跨出大门
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朗读体会闻一多的一身正气、言行一致。如 20 小节:
他 是口的巨人
他 是行的高标
要求:学生朗读并比较,与“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效果有何不同? 朗读、比较体会对闻一多的高度赞美。
教师追问: 你是否能在其他段落中提炼一段或几段的内容,写成这样的诗行? 教师举例如第 4 小节: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四方竹纸本上,密密麻麻,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成《唐诗杂论》!
生成:如第 3 小节: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头发零乱,废寝忘食,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以上“变形”活动,既可以感受文章诗化的语言特色,又可以加深对闻一多精神的理解。
4.活动总结 :四字短语,典雅而有韵味 ;善于比喻:形象而有内涵;多用短句:铿锵而有诗意。5.总结人物,结束学习。
(1)师问: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闻一多?
生成:如: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救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2)结束语,谈谈收获。臧克家先生在文中从两个方面高度赞美了闻一多先生的精神。文章无论是严谨的结构、精当的选材还是如诗一般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补充材料
名人对闻一多先生的评价
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周恩来:“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挽闻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一多画像》:一诗一文一烟斗,一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巨人心中的巨人,大师笔下的大师。(臧克家)
闻一多先生事迹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澳门只是“七子”之一。祖**亲被掠去的七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
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政府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代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被租让给法国。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有一首诗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们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闻一多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姓吴的青年在给编辑部的信中写道:“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表》、《陈情表》时,故未有如是之感动也。” 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它表明:“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它警示国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统一的意志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1945年,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湾的最后一任总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台湾从此重归中国版图。与此同时,广州湾、旅顺和大连也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
祖国大地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闻一多之子说:“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
精诚所至,金石能开 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闻一多《七子之歌·诗序》
“中华七子”命运的历史性转折发生在1949年金秋的北京。在这块曾被八国联军烧杀掳掠的土地上,毛泽东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幕幕惨痛的悲剧。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8年,中国宣布实行改革开放,国力蒸蒸日上。强盛的社会主义中国跃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实现祖国统一的呼声响遏行云。“不能将殖民主义的尾巴拖到下个世纪。”中国共产党人代表中华民族喊出了洗雪耻辱的最强音!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明确表示,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邓小平指出:“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坐落在香港维多利亚海湾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世瞩目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6月30日23点59分,英国蓝底米字国旗和绘有皇冠狮子米字图案的英治港旗缓缓降落,一个半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宣告结束;7月1日零时零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盛开着紫荆花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交接仪式后,查尔斯王子和刚刚去职的末代港督彭定康,在茫茫夜色中,登上即将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驶离香港。轮船起锚处,正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香港的地点。
两年之后,中华民族以又一个洗雪耻辱的时刻迎接新世纪的到来。1999年12月19日夜,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内灯火通明。23时58分,绿色的葡萄牙国旗和澳门市政厅旗像帆一样滑落,20日零时零分,五星红旗和绿色带有莲花图案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准时升起。中葡两国政府在这一刻完成了澳门政权的交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澳门回归之夜,闻一多先生的子孙四代共20多人团聚在北京门头沟的家中,举行家祭,庆贺澳门回归祖国。家中对联高悬:“百年诞辰红烛燃遍举酒慰英灵,九九归一死水微澜昂首新世纪”,横批“澳门回家”。闻一多之子闻立雕说:“父亲期盼骨肉团聚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
新世纪梦想:祖国的完全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闻一多《一句话》--闻一多(1899~1946)
中国诗人,文史学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报》编辑、《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发表旧体诗文多篇。1920年7月,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早期的诗,形式多为自由体,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秾丽的风格。1921年11月,清华文学社成立,为其重要成员。同年12月,在清华文学社作《诗的格律研究》 的学术演讲,次年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进行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的理论研究。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其间创作、发表了《太阳吟》、《孤雁》等诗,表达对祖国的思念。还在《创造周报》上发表《〈女神〉之时代精神》等有影响的新诗评论。1923年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后,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1925年自美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1926年发表论文《诗的格律》,提出新诗要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诗人。
1928年,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收1925年以后的诗作28首,作品内容更为充实,形式整齐,语言凝练,形成了独具的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同年3月,《新月》杂志创刊,列名编辑,在该刊上发表少量译著。秋后,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1930年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定居北京,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任教。1938年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此时,他广泛地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由唐诗研究开始,上溯先秦汉魏六朝,乃至于古代神话、甲骨文和钟鼎文,以文学为中心,旁涉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体系。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研究的学术贡献尤大,著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等专著。1942年出版《楚辞校补》,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总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抨击国民党,当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了《闻一多全集》。
----------------------
闻一多<<红烛>>赏析 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第四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知识点整理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知识点整理
1、闻一多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分别做了哪些事? 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革命家: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2、“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赞扬了什么?(或有什么作用)含义:先生所说所做他人都不及,他已经达到了说和做的境界中最高的人
作用:赞扬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是对先生人品的高度概括。2、3、4、1930年到1932年,这句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作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究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走出了第一步。
5、“漂白了四壁”
“它”指的是深夜的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该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研究,成绩斐然。
课文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得的情景6、7、比喻
既形象又深刻,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
8、目不窥园,足部下楼,兀兀穷年,历尽心血
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的赞美闻一多先生治学之勤之钻
9、这篇文章在叙述中插入了哪些形象描写?有什么作用?
形象描写: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闻一多先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的;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作用:
10、课文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语过渡的?有什么作用?
11、“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和“他,是
口的巨人,行的高标”能不能合成一段?为什么?
不能
前者突出强调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的方面,后者突出强调了他的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这两处文字将议论抒情紧密结合,赞扬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无比的怀念与崇敬。
12、“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这两部分在内容和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
内容:采用对比的形式,突出强调闻一多作为学者对待说和做的态度——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结构:总领下文
第五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
教学目标:
1、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和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教学难点:
体会生动形象,精练含蓄的语言。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有一个人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闻一多)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衰微(shuāi)赫然(hè)迭起(dié)卓越(zhuó)锲而不舍(qiè)小楷(kǎi)沥尽心血(lì)慷慨淋漓(kāng kǎi lín lí)迥乎不同(jiǒng)目不窥园(kuī)
望闻问切:中医诊病术语,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锲而不舍: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沥尽心血:比喻付出全部精力。
潜心贯注:精力集中,用心专一。
心会神凝:精神高度集中。
一反既往: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慷溉淋漓: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话十分畅快。
目不窥园:比喻埋头苦干,不为外事分心。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2)作家简介:臧克家、闻一多。
臧克家(1905~2004),现代著名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 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闻一多,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后在回家的路上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臧克家与闻一多的关系:臧克家是闻一多的高足,常向闻一多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可见相知之深。闻一多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此文表示悼念。
二、整体感知
思考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明确:文章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论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第一部分(1-7)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用这些高度概括的话过渡,它的好处在: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内容研讨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在“说和做”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
明确:“做”了再“说”、“做”了也不 “说”
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部书的情况。
2、闻一多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做了再说,作为革命家的的闻一多是说了紧跟着就是做(说了就做,言行一致);那他做了什么?目的又是什么?(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明确: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目的:争取民主。
教师总结(课堂小结):综合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的人,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我们通过朗读、讨论,认识到闻一多先生“说”和“做”是完全一致的,这种高贵的品格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
四、品读闻一多
1、研读第一部分(1~7段)
(1)在课文(1~7段)中哪些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第1、2句)
(2)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哪些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
明确:目的:①“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意为从中国古代文化中探求振兴我们民族的方法表现为:②“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饭,几乎忘了吃”,“夜间睡得很少”„„
(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怎样理解“群蚁排衙”?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怎样的治学态度?
明确:“群蚁排衙”,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好像群蚁排衙。表现了闻先生一丝不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师小结: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不畏艰辛,这种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新课学习。
品读闻一多,研读第二部分
(1)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他说了,是怎么说的?(“起先,是小声说,”“后来,声音越来越大”)
(2)说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叫人民起来,发对独裁,争取民主。)
(3)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无私无畏,勇于献身的革命斗争精神。“大勇的革命烈士”)
(4)播放录音资料《最后一次讲演》
(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说说闻一多先生的前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总结: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伟大的爱国斗士
三、品读语句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明确:这是比喻。比喻闻先生研究学问是为了救国,是企图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方法。
2、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明确: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明确: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它”指深夜灯火。“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的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这一句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乐。
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明确:“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5、“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为什么不用“研究”而用“钻探”?
明确:这是比喻,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钻研精神。
四、问题探究
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描写: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作用: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五、体验反思: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经作者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哪个标题更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的美德和实干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知道:闻一多先生是一名卓越的学者,一位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一位大勇的革命烈士,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他是“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光辉典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传颂他,学习他!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
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句。
2、完全突破32页
板书: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口 行的 的闻一多巨 高
起稿政治传单人 标
革命家方面群众大会演说说了就能做
参加游行示威
附《最后一次演讲》片断。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
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