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项羽,真英雄也
项羽,真英雄也
看完《鸿门宴》后,很多人都有会认为项羽是“妇人之仁”,错失了杀死刘邦的大好时机。但苏轼却认为项羽有“君人之度”。这并不是因为苏轼一时新血来潮,来个唱反调,这是他发自内心地赞赏。
当时的时局对刘邦是不利的,若项王一举入关杀死刘邦还好说,问题是他若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就不好了,刘邦手下虽说只有十五万余兵,但尽待在关内,加之刘邦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他们大多对刘邦十分忠心,倘若得之刘邦已死,必尽其力而反之,彼可于大路埋伏(项羽素傲,必取大而舍小),但见来时可往来冲突,却不与其正面交锋,此可疑其兵也,然后可使一人佯装投降,传书与羽言其为内应,里应而外合也,羽必信之,待羽入城,三下围攻,可擒矣(此乃关门打狗之策)。
项王可能考虑到此为人和与他势力不利也,故作个顺水人情,放刘归去。刘邦善用人,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也正是如此,项王手下如韩信、陈平等皆降刘邦。项王会败,这是一个原因,可胜败兵家常事,一场战争的胜负不会抹杀真英雄的形象。
项羽不肯学书,书足以记姓名而已,不肯学剑,剑一人敌,要学的是万人敌。他打仗不管兵法,每战必披甲持乩,亲自出战。一者鼓舞士气,二者削敌锐气。真英雄莫过于此!羽曾以3万楚军大破汉兵56万,打得刘邦抱头鼠窜。这是多么的霸气啊!项王曾和刘邦讲和,划鸿沟为界,这是多么的豪气啊!他曾因兵败,而在乌江自刎,这是多么有骨气啊!
无论是打仗,做人,甚至是作诗,都掩饰不了他的英雄之气:力拔山兮气慨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可奈何
项羽的这首诗也因此流传千载。
司马迁说过:“他爱马,爱美人,爱故交,最后自刎而死!这是一个十足的让人快意的英雄„„”我想这是对项羽英雄之气的最好诠释吧!
项羽的死,不在与别的,只是他的英雄气,是他那天生的英雄气,注定了他悲剧般的命运!
第二篇:项羽,非英雄也
项羽,非英雄也!我想,我说项羽不是英雄应该会有很多人来反驳我吧?
本来我以为项羽是个英雄呢。小时候也不太懂事,别人说他是英雄那也就是了吧。毕竟还是有那么一首诗叫做《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这么一首小诗,倒成了很多小孩心中的英雄梦想。但更多人看他是理性的,不像李清照。王安石诗曰“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项王卷土来。”不过再怎么说那也是别人的看法,我想多少也掺杂了些私人感情。
我也说说我的看法吧,我对他的看法由三篇古文而改变,且是每况愈下呀。
在学《鸿门宴》时,我就开始不喜欢项羽了。本来听说“项王举鼎”,以为他是个文武双全的美男子,没成想原来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唉,我觉得他就是笨,太笨了,他简直就是笨死了。我的三个“笨”足以证明我多看不好他了。其实,我认为项羽有很多机会可以杀掉刘邦。你既然是鸿门宴,为何不在酒菜中下毒呢,这样可致他的命;或是刘邦如厕时,搬块石头砸死他(反正力气那么大嘛),就借口说他摔死了。那张良也不能把你怎么地了吧,再说樊哙就是一个白痴,偶尔耍耍小聪明。看看,杀刘邦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非得说自己是善良。尔虞我诈的年代,说善良多少有些讽刺吧。
学《高祖本纪》时,我就讨厌项羽了。没有想到,万千少女心中的偶像竟然会屠城。这么残忍的事,烧杀抢掠,没他不做的。想想他和那帮南京大屠杀的日本鬼子有什么区别。人家整个城的百姓都缴械投降了,你怎么能妇女,老人,小孩都不放过呢。没有区别,这算是英雄吗,说是狗熊,别人还会说一句“连禽兽都不如呢”。有书曰:“由楚汉之战,可见项羽残暴,高祖抚民;项羽斗勇,高祖使智;项羽由强变弱,高祖由弱变强;楚灭汉兴,对比见义”。看来理性者居多呀!
看《项羽本纪》时,我就对他彻彻底底的失望了。真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唉,没法形容了,就一个刚愎自用的家伙。说他“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还轻了呢。明明都打败了,还一口一个“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人说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看看他,返其道而行之。再想想他小时候,高不成低不就,就只想要“第三层楼”,还狂妄地说什么取而代之。“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和,虞兮虞兮奈若何!”他这算是活明白了,但总还有些怨天尤人吧。
我都怀疑李清照那诗是写他的吗,有可能是暗喻她老公赵明诚的。还有那虞姬怎么就看上他了,莫非古代也流行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哈哈,谁知道呢。
这些都是小女子的个人见解啊。也有些私人感情吧,人家项王还是有功绩的我也不能磨灭呀。但我真觉得他,不是英雄。
第三篇:《英雄项羽》读后感
英雄、暴君与莽夫的矛盾结合体
——读《百家讲坛之英雄项羽》有感
项羽,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一个至今无法盖棺定论的人物,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人物,由他的一生引发的“是否以成败论英雄”的经典辩题至今争论不休。有人说,项羽是一个一身正气、豪情万丈的盖世英雄,有人说项羽是一个近乎变态的残忍暴君,也有人说,项羽是动荡时代下毫无政治头脑的莽夫„„
项羽的形象可算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他的武断和岳飞的愚忠一样,完全符合中国人的欣赏标准。我觉得项羽是有英雄气质的,他的豪气、侠义和坦荡,值得人们敬佩。他也是有实力的,他对战术的把握,恐怕十个刘邦也敌不过。谁说项羽有勇无谋?从他"破釜沉舟“的一战,就可以看出他的领兵才能和为将的自信。这一战确立了他的英雄形象,也确立了他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也正是他的英雄气质和性格,对自己武艺、兵法的盲目自信和自大,导致了他败给了更有战略思想和政治头脑的刘邦。项羽的死带有明显的悲剧色彩,一个健强人格的陨落,总是可以留下一片惋惜之声。他那“不肯下江东“的气节,更奠定了一代悲剧英雄的主色调。再加上他的身边有个至死不渝的虞姬,也为他的死添加了几分浪漫色彩。英雄美人,也成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项羽的形象也可以说是百姓心中的魔王。早年他攻襄城,由于久攻不下,一旦获胜,即满城皆阬之;进军咸阳时,恐秦降卒“其心不服,于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而攻入秦都城后,更是“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确实称得上是杀人如麻的魔王、强盗了。而动辄“烹之”“烧之”的嗜好,就更令人发指了。
凡此种种,可以想象,倘若项羽得了天下的话——无非暴秦之续耳,又一个暴君秦始皇而已。也许有史学家要纠正,屠城、阬卒只是古战场上祭旗、威慑的一系列手段而已。但没有人会否认,当时的老百姓被这等血腥吓的是人人自危,更是让项羽的英雄形象大打折扣。再加上刘邦仁政、约法三章的对比,谁还会拥戴一个杀人如麻的魔王呢?
项羽悲剧的原因不仅仅是失去人心,更在于他没有战略思想和政治头脑,在这些方面,项羽堪称莽夫。攻秦只是为了报倾家之仇、亡国之恨,根本没想过帝业、皇业;自恃勇猛,不重视发现培养人才,痛失汉初双杰——张良、韩信;徒信侠义,对诸侯只威服不让利,落得个众叛亲离;不懂用人不疑,中了离间计,失去了“亚父”范增„„
可怜项羽,他是动荡时代下的悲剧产儿,乌江自刎,给他激昂的一生画上了句号。有人说他不懂包羞忍耻;有人说他是性情使然;有人惋惜、有人敬佩;但这终究已经过去,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千秋功过后世评,无名小子只能在憧憬中发出一声声感慨,聊以自慰。
第四篇:少年壮志定英雄性格项羽
少年壮志定英雄性格
序言:
他以匹夫之躯在乱世中揭竿而起,勇往直前,破敌百万,一举灭秦。他襟怀坦荡,铮铮铁骨,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是人们千年传诵的艺术典型。他斩秦皇,封天下,武功盖世,成就一代霸王。然而,他四面楚歌,乌江自刎,巨大的失败更令人扼腕叹息。
背景:
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战国末年楚国的大将,秦灭楚国时,他被秦国大将王翦带领的大军团团包围,最后自杀身亡。他的父母史书没有记载,项羽从小是跟着他的叔叔项梁长大的。项羽身高力大,史书记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在整个《史记》记载中,能够扛鼎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项羽,另一个是刘邦八子中的第八子淮南王刘长
项羽出生于战国末期,青少年时代是秦朝时期,二十四岁就遇上了秦末大起义。在这个充满血与火的时代,人们非常崇尚武力。因此,项羽的力量巨大,刚好符合当时人们对一个男人的评价标准。他与他的叔叔项梁避难会稽的时候,当地的年轻人都很害怕项羽。项羽作为一个外乡人,客居他乡,亡命他乡,尚能为人敬畏,主要靠的就是他的这种蛮力。
项羽志向:
为学只学万人敌
项羽小时候不愿读书识字,也不愿学击剑,而且说:读书只要能用来记姓名就足够了。他的叔叔项梁见他不愿读书,就让他学击剑,但是,项羽对剑术同样不感兴趣,项梁非常恼火。项羽非要学习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兵法。
少年壮志盼灭秦
项羽青年时期,家中曾经发生过一件大事:他的叔叔项梁因为触犯秦法被捕入狱。这对项氏家族来说是一场大祸。幸亏托蕲县监狱的司马欣写了一封信,这事才算摆平。
不久,项梁又出了一件大事:杀人。秦朝法律极为苛刻,项梁杀人,必有重罚,而且,仇家也不会放过项梁。于是,项梁携带项羽逃亡到了吴中避难。
项梁到吴中是为了逃避秦法制裁,但是,亡命江湖的项梁很快展示出了非凡的才华。当地的贤士论其才干,都在项梁之下。
因此,项梁很快成为当地的大能人,每当遇到大徭役和大型丧事,人们都请项梁来主持。项梁和项羽一样,有着极为强烈的仇秦和复仇之心。因此,借着承办当地大徭役和大型丧事的机会,每每按照兵法安排他手下的宾客和当地的青年,通过这类活动项梁熟知了手下宾客和当地青年人的才能,为今后使用这些人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游会稽郡时,项羽和他的叔叔项梁有机会亲眼目睹了秦始皇的威风。这对极端仇视秦王朝的项羽来说更增添了一份动力,因此,他不顾秦法的残酷和亡命江湖的身份,脱口说出:这个人是可以取而代之的!站在项羽身边的项梁吓得赶紧捂住项羽的嘴说:不许胡说!这可是要灭族的!话虽这么讲,项梁从此对他这个胆大的侄儿反倒更器重了。
个人分析:
一个贵族的项羽正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意志加上其力大如牛一样的优势,才在历史的舞台中崭露头角。
王立群说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所以,这便是项羽的悲哀!
王立群也说项羽并非不能打仗,而是极善布阵作战。他的“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只是不愿死背兵法而已。
证据:《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兵法书中有《项王》一篇,虽然这一篇兵法今天已经失传了,但是,至少说明项羽不但懂得兵法,而且有兵书流传于后世。
同时:我们也举一个例子(来自于王立群的百家讲坛)
高祖十一年(前196),刘邦平定黥布叛乱时,看见黥军阵酷似当年项羽的军阵,刘邦马上感到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刘邦在项羽死了六年之后,看见酷似项羽军阵的黥布军阵还心有余悸。
从以上所引的正史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项羽出生在一个世代将门的贵族家庭,对少年项羽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叔叔项梁。项羽不愿读书,也不愿只学剑术,他最钟情的是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兵法。因为只有指挥千军万马的兵法可以使他成为统帅,完成他灭秦的夙愿。
王文平
110904103
第五篇:我心中的英雄项羽散文
项羽,后人心目中完美的西楚霸王、将门之后,他才气非凡,也许历史赋予了他太多的评价,但是我想,他或许在我的一生中,都会是一个不朽的英雄。
我喜欢项羽,或许是在霸王别姬时,那时的他,抛开了豪爽,抛开了战场上的威武,只剩下一份普普通通、真挚的感情,他唱起了凄美悲歌,悲伤地像个孩子。
我喜欢项羽,或许是在东城快战中,那时的他,把不畏强敌的勇气发挥的淋漓尽致。他率领二十八位战士英勇作战,这次战斗并不是最精彩的一次,却最像是在证明自己。他直到最后仍旧不服气,他唱起了英雄悲歌,倔强地像个孩子。
我喜欢项羽,或许是在“若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时”,我知道,他缺乏政治家的智慧和风度,他知道自己被包围了,他想要好好活着,他想要逃,即使大部分随从已经走散,他还是不顾一切的逃,因为他为了自己,为了八千子弟兵也要好好活下去,他唱起了无奈的悲歌,他迷茫的像个孩子。
我喜欢项羽,或许是在他凄凉的笑着说:“若非吾故人乎?”时,他的“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的豪爽,那一刻,他没有了西楚霸王的霸气,没有了一气斩杀一百多人的力气,他只是想不通,那不是我的朋友吗?他唱起了慷慨悲歌,无助地像个孩子。
项羽,那个叱咤风云的霸王,那个铁骨柔情的汉子,那个像孩子一样的英雄。那一刻,英雄也没有了往日的霸气,他可以每时每刻流露出最真实的心情。他明白自己已经无颜见江东父老,他明白造福百姓为荣。他说:“天之亡我!”他是一个英雄,一个真正的男人。
我喜欢他,一点一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