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项羽专题论文
课程名称: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 班级:机械 116 学号:201105010626 姓名:翟匡飚 论文要求:
1、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每个10分)①:自毁长城 ②:生死决战 ③:荥阳会战 ④:霸王别姬 ⑤:四面楚歌
2、叙述某个专题的具体内容,并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不少于1500字)(专题内容占20分,心得体会占30分)
四面楚歌
2000多年前的乌江边,霸王项羽,怀着壮志未酬的悔恨之情倒了下来。那边的胜者刘邦终于在这一刻结束了楚汉分割天下的局势,打下了这片得之不易的江山。项羽最终败给了刘邦,而且败得很惨,本来“胜败乃兵家常事”,再说“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不足惜,败也未必可耻,可偏偏项羽败给了刘邦,便让人想不通,因为项羽是英雄刘邦是无赖、项羽是贵族刘邦是流氓,结果人模狗样的刘邦当了皇帝,而项羽却在乌江边拔剑自刎,乌江畔流传着霸王边下的慷慨悲歌,也留下了“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无颜见江东父老”等脍炙人口的成语,刘邦与项羽,在历史的烽火台上演绎着可歌可泣的楚汉战争。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项羽从一个西楚贵族崛起,占据先天优势,却失败与后天的斗争,最后导致四面楚歌的局面,而出身于草芥的刘邦却成那个笑到最后的人.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我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刚愎自用 项羽性格中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刚愎自用。这样的性格特征曾使项羽在反秦战争中不畏强敌, 以少胜多, 但也使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失误连连。项羽的刚愎自用主要表现在用人方面非亲即故、生性多疑。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 因与秦将王翦战败而自杀。秦灭楚时, 项羽年仅十岁, 由叔父项梁抚养长大。之后, 项羽随叔父流落到吴中避难国破家亡的悲痛, 在项羽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仇恨暴秦的种子, 同时也培养了他根深蒂固的宗族亲情意识。在后来的统兵生涯中, 用人非亲即故就是这种宗亲情感的表现, 也导致了项羽忽视其他人才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的作用。
二、过分崇尚武功 通观..史记..项羽本纪.., 我们不难发现, 项羽骁勇善战, 英勇无畏。从举事吴中开始项羽就叱咤风云, 所向披靡,而巨鹿和彭城两战, 更是他事业发展的顶峰。这些无疑显示出项羽的豪气、胆略和神勇。但是他过分崇尚武功, 迷信武力可以征服一切, 不懂得约束自己, 缺少谋略, 最终即葬送了自己的争霸事业。首先, 过分崇尚武功, 使得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忽视了其它斗争手段。项羽天生具有过人的军事才能, 而且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无不显示了这种天分和能力。但是项羽过分迷信武力, 轻视了学习, 从小叔父项梁让他学剑、学书法、学兵法, 他都半途而废。因此, 这也导致后来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只知斗勇而不知斗智。
三、政治幼稚 :冲动轻信,不辨真伪.因此,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刘邦虽然借用了很多政治流氓惯用的欺骗伎俩以及不守信义、六亲不认的无赖习气,但这些都多次帮助刘邦取得了战场上的先机,从而为其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之所以出现这种道德与功业完全脱节的情况,主要由于秦汉之际社会道德的沦丧,使刘邦的不道德行为逃脱了社会成员的谴责。一,事实上,刘邦对于儒家提倡的父慈子孝、道义相规等道德观念从未放在心上。由于年轻时不事生产,太公并不喜欢他,常说他是无赖;其长嫂亦很厌倦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时,刘邦竟公然翻出了旧账,洋洋得意而毫不留余地,这无疑是让太公当众出丑,其尴尬可想而知。故而太公此后悽悽不乐,第二年便死于栎阳宫。除对待亲人、朋友的态度之外,关于刘邦的市井、流氓习气,史书中还多有反映。刘邦在接人待物上的无礼也是熟为人知的,诸侯大臣,儒生策士,儿子女婿以至医生卫士,他爱说就说,爱骂就骂。可见,刘邦虽然是大汉帝国的开国之君,而且被公认为是雄才大略、豁达大度,具有非凡政治才能的人物。但却缺少万民景仰的道德观念,他的形象并不符合理想帝王“内圣外王”的标准。如果仅仅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对刘邦提出这样那样的批评,相信无可非议,因为他的一些劣迹的确是明摆着的。但在历史上,真正能成为道德与功业齐辉的楷模又有几人,刘邦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恰恰在于其对于伦理道德规范带有市井之气的那份决绝.二,二鸿门宴是刘邦灭秦后经历的第一次危机,刘邦能从这次惊心动魄的刘项相会中脱险,既得益于其善于用人、善于应变的特点,也离不开其无赖品质的作用。刘邦的脱险首先在于勾结项伯。正是项伯宴前替刘邦的辩解、疏通动摇了项羽消灭刘邦的决心。在鸿门宴上刘邦又极尽低首下心、卑躬屈膝以博取项羽信任之能事。由此可见,正是政治流氓惯用的欺骗伎俩以及不守信义、六亲不认的无赖习气,多次帮助刘邦在危机四伏的楚汉战争中躲过了杀身之祸,抵御了项羽的军事威胁,取得了在战场上的先机,为刘邦的最终成功奠定了基础。
楚汉争雄已经永远的成为了历史,虽然,项羽失败了,但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花绽放成锋刃的湛蓝。我看到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项羽是情意绵绵的伟丈夫,在项羽被困于垓下时,他长歌当哭,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垓下歌》。英雄征战沙场,固然值得敬仰,英雄的泪,更不可等闲视之。项羽的泪使得“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正如郑板桥所叹:“何以英雄骏马与美人,乌江过者皆流涕。”与刘邦为了逃命而把亲生儿女推于车下的残酷无情相比,项羽是一个富于人性的和人情的伟丈夫,硬汉子。项羽也是一个气盖一世的英雄,自我精神王国的国王。“吾起兵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天下。然今遂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这段话不仅表现了项羽英勇善战,叱咤风云;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的自信和自爱。看到这些,怎不使人想起那“彼可取而代也!”的非凡气概?怎不使人想起他巨鹿战中万夫莫当的英姿和彭城叱咤风云的气势?项羽从始到终一直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国王,他自信甚至迷信自己的武力和追求,他的精神世界总是处于自然舒展的状态而很少受伦常的约束。项羽更是一个忠厚豁达的男子汉,乌江亭长要渡他东去,并说楚地还有十万人,足可以东山再起。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不忍杀之,以赐公。”项羽的坦率豪爽,气度豁达,忠厚诚实而又善良不忍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宁愿慷慨悲壮地去死,也不愿屈辱惭愧地苟活。正如郑板桥所叹:“相王何必为天子,只此快战于古无。”
项羽既是胜利的勇士,又是失败的英雄;他胜得漂亮,败得悲壮;活得痛快舒展,死的慷慨豪爽。它既凶狠残暴,又善良不忍;既刚愎自用又轻信多疑;既爆裂急躁又优柔寡断;英勇刚烈的山峦上开放着情意绵绵的花朵;豁达宽厚的海洋中荡漾着几道狭隘滞涩的涟漪。一个真实的人应是多种性格因素的统一,项羽无疑是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它将牢牢地屹立于历史长河中,虽经千年冲蚀,涤荡,依然历久不衰,魅力无穷。我们不能单以是否成就了帝业来评价项羽的是非功过,而要按他的历史实绩来评价。项羽固然没有成就帝业,但他顺应人民的心愿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推翻了暴秦统治;又自刎而死,结束了内战,使汉统一了全国。这在客观上不能不说他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功臣。项羽是一座金铸的丰碑,将永远矗立在历史的战车上,供后人瞻仰。
第二篇:项羽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
执教:施 文
【学习目标】
1.赏析项羽的形象,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史记》的兴趣。2.探究项羽之死,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和审美意识。【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项羽是楚国名将之后,身高1.84米,英武帅气,是典型的“高富帅”。大家知道哪些与项羽相关的成语呢?下面进行成语猜谜抢答:
1.最大的力气——力能扛鼎 2.最有野心的话——取而代之 3.最不留后路的战术——破釜沉舟 4.最刀光剑影的宴会——鸿门宴 5.最显摆的还乡——衣锦还乡 6.最攻心的歌声——四面楚歌 7.最儿女情长的悲歌——霸王别姬 8.最要面子的羞愧——无颜见江东父老
这些成语展现了项羽不平凡的一生,而《项羽之死》是他谢幕时的完美演出,今天我们来鉴赏项羽的形象,探究项羽之死的意义。
二.整体感知
1.故事背景(齐读)
公元前209年项羽、刘邦起兵反秦;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12月项羽、刘邦会于鸿门;4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己为西楚霸王。刘邦曾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与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
2.故事从这里开始,请大家浏览全文,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叙述的三个场面(地点、人物活动)。
1自然段:垓下被围 2-3自然段:东城快战 4自然段:乌江自刎 三.品读鉴赏
1、这三个场面通过一系列细节来凸显项羽的个性。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鉴赏垓下被围。咱们班朗读高手是谁呀?欢迎他给我们读第一段,写了哪两个细节?用文中的词语怎样概括呢?分别描写了项羽哪些动作和语言呢?请你选择一个细节小声诵读,体会项羽的心理,分析项羽的性格。(好,请大家说说自己的体会)
垓下被围:第1段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细节。“四面楚歌”开始就渲染了一种紧张危急的气氛,写项羽夜闻楚歌,惊曰——夜起——饮帐中,这三个动作,突出项羽坐卧不安、焦虑愁苦的心理,他听到四面楚歌后为何焦虑愁苦?是因为他认为“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中了刘邦的攻心计,体现了他轻信直率的个性;“慷慨悲歌”,项羽是一个勇 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却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无法安排宝马和爱姬,充满了幽怨和无奈的情绪,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歌数阕” “泣数行下”,“泣”又体现了他怎样的心理呢?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项羽是男儿中的男儿,此时却泪流满面,可见他是何等的伤心和无奈,写尽了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以至“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再次从侧面表明了项羽的悲惨处境。刘邦在逃亡时为了自己跑得快,多次将自己的儿女推下马车,而此时项羽首先想到的是战马和虞姬,可见他重情重义。这一个场面主要表现出项羽轻信直率、善感重情的性格。
2、自主赏析
项羽的性格是复杂的,下面同学们自主赏析后两个场面。请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细节,放声诵读,扣住具体的词句,体会项羽的心理,把握其性格。
(好,我们先看东城快战,请大家自由说说自己的体会)
东城快战:第2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绐陷大泽到再困东城的过程。前半部交代了项羽的逃亡路线和兵力变化,项羽的处境更加危急;“绐”从侧面体现了项羽不得民心。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项羽认为“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灭亡在即,他仍旧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刚愎自用。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痛快的打一场,这反映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表明了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感将荡然无存。这一段主要表现了项羽的自信和自负。
第3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第一次 “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第二次“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通过对项羽动作、神态的描写渲染势不可挡的气势和虎虎的声威。他宛如一尊凛然不可侵犯的天神,须眉毕张,谁也不敢靠近半步。第三次“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亡其两骑耳”,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难怪他充满自豪的谓其骑曰“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这一段主要表现了项羽勇猛无敌、骁勇善战和自负的性格。
(下面我们来看乌江自刎,也请大家自由地谈谈自己的认识)乌江自刎:第4段写了三个细节。第一个细节是拒渡。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第二个细节是赠马。战马不忍杀之,赠给亭长,进一步体现了项羽的重情重义。正所谓“知耻而后勇”,一个“笑”字,虽有些许的无奈,但更突出了他坦然镇定的心理,表现了他对死亡的蔑视,说明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他已从容地做出了选择,体现了项羽高贵的英雄气质。第三个细节是赐头。明知是一场死亡的战斗,项羽却令部下下马用短兵接战,搏杀几百人后身负重伤,看到了背楚归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赐头给他,自刎而死。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 两两对比,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何等鲜明!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通过以上分析,项羽的形象在我们心中越来越丰满、鲜活。
3、请仿照示例用一句话概括你心中的项羽。
项羽是一位纯朴率性、光明磊落、重情重义的真心英雄,项羽是一位有真本领、真性情、真气概的快意英雄,项羽是一位优柔寡断、轻信自大、执迷不悟的失败英雄,项羽是一位勇猛无敌、骁勇善战、刚愎自用的悲剧英雄。学生自由作答(悲剧英雄、伟丈夫、莽夫、猛将、军事家等)四.文本探究
1、这是同学们的评价,司马迁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太史公曰: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太史公说:项羽没有尺寸的权柄,乘着秦末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义,三年后,就率领五路诸侯消灭了秦王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地位虽然没有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像他这样的人物。等到项羽舍弃关中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了义帝,自立为王,而又怨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就难了。他自夸功勋,施展个人才智却不效法古人,自以为霸王的功业已成,想用武力征服治理天下,最终五年之间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自己死在东城,还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错误啊。竟然说“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的罪过”,难道不荒谬吗!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是什么态度?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赞赏他英勇善战,灭秦有功;过矣、岂不谬哉!:批评他政治上的幼稚,性格上刚愎自用,执迷不悟,以致身死国灭。有褒有贬,一分为二,体现了一个史学家理性公正的态度。但司马迁也是一个文学家,他不以成败论英雄把项羽写入本纪,对项羽功业未竞深感惋惜和同情。
2、李清照《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为什么赞扬项羽是豪杰、英雄呢?(事先提示,学生自答)
李清照宋朝女词人,她追思项羽,赞扬项羽是豪杰英雄,是因为她有英雄情结,更重要的是痛恨南宋王朝一味退让求和、苟且偷安的时政。
可见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个人性情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不同,观点也不同。
3、今天,我们如何看待项羽之死? 内容:如何看待项羽之死? 要求:
1、要有观点。
2、以项羽的事迹为例说明理由。
3、语言简练。
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事先确定小组,组长,个人写好讨论稿)(学生可从历史发展趋势、性格、教训、影响、情感、价值等角度作答)展示小组实力的时刻到了,请大家踊跃发言。
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易中天:项羽之死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项羽之死给我们很多启示,让我们警醒、惋惜,也令我们钦佩。
五.结束寄语 《史记》是一座精美的人物画廊,司马迁用他那传神之笔勾画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形象,不仅有勇猛无敌的项羽,还有老谋深算的刘邦,完璧归赵的蔺相如,一去不复返的荆轲。他们无不生动鲜活,精彩纷呈。最后用一句话和大家共勉:
史家绝唱,无韵离骚;读史明志,鉴古通今;求学做人,请读《史记》!谢谢大家,下课!
第三篇:项羽作文
美文赏读
项王项王奈若何
(一)四面楚歌
漫山遍野的凄凉的歌声侵入项王的脑海里,四年的刀光剑影在眼前闪烁不定,他想起了自己手握长剑驰骋沙场的雄姿,想起了刘邦俯首称臣的委琐的样子,想起了虞姬含情脉脉的眼神„„
他望着虞姬,悲叹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美人自刎乌江边
鲜血从虞姬的苍白的肌肤中流下,开出绝艳的玫瑰,在那团红色中,虞姬的眼神绝望而又饱含期望,手指如丝绸般滑落项王一手托着虞姬,单膝跪下,一手将剑深深地扎向泥土,看着虞姬渐渐暗淡的眼神,他仿佛明白了什么
乌江亭长在旁劝项王快渡乌江项王轻轻放下虞姬,突然起身,长剑直指青天清风吹拂着他的长发,他的身影愈发显得高大威武,四面的楚歌也仿佛在替他宣召着:“刘邦小贼,待我卷土重来之时,用你的头颅为虞姬祭奠”
(三)又到兵荒马乱时
烟尘滚滚,杀声滔天项王挥舞着长剑,剑刃飞快地掠过一个又一个颈喉,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红光一闪,刘邦人头落地
夕阳照着项王的脸,刚毅的面庞上刻满了沧桑与寂寞他的眼前浮现出虞姬清澈的眼眸和干净的笑容他轻声说道:“虞,我回来了”
(四)我迷迷糊糊地睁开眼,桌上仍摊着那本书,那篇文章叫《乌江自刎》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项羽应成为真正的霸王他有着过人的才智和勇气,他有着震惊天地的英雄气概但为何要觉得无颜以对江东父老,他完全可以回去休养生息,重振旗鼓而他恰恰就缺少了这份灵动有了这份灵动,他仍可保持他的英雄本色,而且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英雄,一个被千古传诵的英雄
灵动的水,仍可保持一片蔚蓝;灵动的智慧,仍可造就一个英雄。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花绽放成矛尖锋刃的湛蓝我看到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
鲁迅说成功是把好的东西包装给人看,而失败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于是,你便成了最伟大的毁灭的艺术“曾是气吞残虏!”你的英勇是无人企及的神话破釜沉舟,是你无畏的誓言“何弊之乘”的果敢,“挡我者死”的豪迈,几千年后似乎还可以听到你圆睁环眼倒竖钢髯的一声断喝乌骓马来往奔突,每一个轮回的拼杀都像是一条法力无边的咒语,使尸堆成山,使血流成河那杆长矛挑起了几多秦国虎狼之将的尸首,几千年后壁上清吟之时还自滴着秦兵的黑血!
然而,你胜不了刘邦因为你,还有诚信
“竖子不足与谋!”范增如是说当楚强汉弱之时,诛刘邦之机会何止千万然而你没有“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说你沽名钓誉,我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你的诚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你直言不讳,面对的还是刘邦于是曹无伤被诛,试问天下谁人再敢助楚?你以为楚河汉界便是界限,殊不知刘邦有心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谓刘邦不善用兵而善用将,他的心计,他的丢诚弃信便是他的武器而这居然比你的宝马大刀还要锋利然而刘邦不足以与你相比:刘邦是君主,而项羽,是英雄!于是你英雄的起事,英雄的南征北战,英雄的失败当楚歌的韵律从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你的耳鼓,面对嘶鸣的乌骓和似水的虞姬,你的眼泪磨蚀你的伟岸“虞姬虞姬奈若何?”于是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丢弃诚信的男人的涅槃
当拔山举鼎的传奇褪色成一页泛黄的史册,与斜阳下汉家的小儿稚嫩的传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你终于远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也许你做了鬼雄,跨着随你征战南北的乌骓,旌旗十万斩阎罗,你轰轰烈烈的死去,因为有诚信,为你殉葬
于是,你不朽,你最终还是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
⑵ 翻看《项羽本纪》,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项羽的影投在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等只是这乱世的配角
在钜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看书从未有过这样真实的感觉,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笔抑或是那喊声本存在于虚空之中钜鹿是他的一个起点,那时起,他注定是楚人的骄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的振臂间得到应验
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缩终将成功,是项羽为人们所立的榜样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时本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眩目的光华,只是这个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霸王别姬不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四面楚歌,重重之围,项羽在诸侯的眼皮下率众突围,也只有项羽才有这份胆气二十八骑的东城决战,尽显英雄霸气,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负,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却没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所有的霸气,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阳也必将是血染的 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
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自负毁了一切是项羽留下的警示
乌江流水,历史在那里留下最耀目的一笔,也留下项羽的遗憾,项羽让我有了许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动多于惋惜亦或是惋惜多于感动,总认为他不该如此消亡,他不该龙袍加身,九州方圆自在民心他的身旁有热血的江东子弟,有虞姬,有乌骓,他本可骑马追风他的自负让人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无法有善变的结局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也许这是一种荣耀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第四篇:有感项羽
读《项羽之死》有感
本文由庄浪南湖永惠工作室编辑打印联系QQ1083483769电话***
古今中外,无数有识之士,时代英豪,他们从小就立下志向,心系天下,更有一代又一代普通劳动者,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给社会创造了数不清的财富。
读完《项羽之死》后,留给了我不少的思考:生命、尊严、成功、失败哪个更重要?“士可杀,不可辱。”这句话给了我答案,尊严比生命更重要。当项羽因有勇无谋、轻信他人被迫退到乌江时,面对几千汉骑他没有投降,他选择了死亡,其实,此时他并没有到穷途末路的地步,在他的身后乌江可以渡过,有江东几十万支持他的民众可以统率,用不了多久他完全可以东山再起。但是,他没有重返江东,他还是选择了死亡,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
乌江边上,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了最高的位置,他虽然放弃了生命,但是赢得了千古美名。
在面对选择是,我们务必要保持自己的尊严。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为了名利竟轻易丢掉尊严。这样,我们即使活着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去。没有尊严的人生岂不比死去更可悲?
有人说只有成功才是真正的胜利者。我却不以为然。在我心目中,有时的失败比成功更重。
楚汉之争,项羽走投无路被迫乌江自刎,对于此时的项羽来说他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的精神却永留于世。
翻阅历史,在秦国征战其他诸侯国时,楚国作为盟国,没有丝毫疑心,信守承诺,楚最是无辜的,最后遗恨而亡。所以当秦军攻入郢都时,许多楚人中才留得一句经典的传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在悲痛的时候立下了惊天动地的雄心壮志,而且这一经典传言最终也通过项羽之手得以验证。大概这就是项羽能够取得人心,统率三军的原因吧。
楚汉争霸,虽然项羽是争夺天下的失败者,但是他又是精神上的成功者。
现今,多数人为了成功、为了功成名就而不择手段,靠这种方式取得的成功还有几分意义?有些人十分畏惧失败,唯恐跌倒后再也爬不起来。其实不然,失败是软弱者的千沟万壑,当对于坚强者来说跨过去就山明水秀、一马平川!
第五篇:刘邦项羽[范文模版]
2000多年前的乌江边,霸王项羽,怀着壮志未酬的悔恨之情倒了下来。那边的胜者刘邦终于在这一刻结束了楚汉分割天下的局势,打下了这片得之不易的江山。
乌江畔流传着霸王边下的慷慨悲歌。
刘邦与项羽,在历史的烽火台上演绎着可歌可泣的楚汉战争。然而,刘邦为什么最终战胜了项羽?
我想,这绝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是在央定在打江山时的那一刻,刘邦、项羽所各自选择的结果。刘邦与项羽在年少时,几乎都可以冠上“不学无术”的名头。刘邦根本不读书,也不肯参加一般的劳动,只是沛县一个小小的亭长,而项氏家族世世为将,却项羽是学文武都无成就。可见一斑的是,刘邦与项羽都是见过秦始皇出巡的场面。项羽当即对叔父梁言:“彼必可取而代也。”而刘邦则长叹:“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强调自己与他人作比较,而刘邦则是感叹自己应也有如此建业。此是两人视野广狭之分。(这句引《秦汉一统山河》)
两人性格也有很大分别,刘邦生性洒脱,貌如长者,善于广纳博众。项羽一喝,人马辟易,不怒自思。项羽个性,韩信曾有过一番评论:项羽发怒的时候,“千人皆废”,但他不能用人,这只是匹夫之勇;项羽又有另一面,有时待人很恭敬慈爱,说话温和,“言语呕呕”,有时还很有同情心,给疾病的人分饮食,但是对有功应封的人却又拿不定主意,这只是妇人之仁,这段话收录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而没有写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说明司马迁认为这段话更能能表现韩信的性格,这段话虽不可尽以为信,但还是归纳出项羽“感性大千理性”的特性,项羽是有些优柔寡断的,与几次绝好除去刘邦的机会失之交臂,最典型的例子当数“鸿门寡”上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刘邦此人善于把握机会,并能随机应变,识时务者为俊杰。
再者,刘邦手下猛将如云。刘邦自己也说:“吾可用人杰。而项羽却中反间计,气死了谋士范增,失之左膀右臂,项羽危矣!
当然,刘邦也有见奸几次差点便误入歧途,甚至死里逃生。但刘邦毕
竟目光长远,采纳了正确的意见,范增曾对项羽分析:沛公居山东时,贫
财,好色;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宰,此其志不在小。刘邦克服
了致命的缺点,向目标更近一步了。
刘邦甚至民心,入王关中时,便实施“约法三章”,不复秦朝暴政,无为而治,这也是汉朝初期推行的“无为政策”,这是后话次不提。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项羽确实会打仗,把“巨鹿”这块硬骨头给啃了下来,项羽引兵渡河作战,渡了河,把船都弄沉了,甚至只留下三天粮食,别的东西都被烧了,以示决心。这点倒是似凯撒。这种“破釜沉舟”的英雄悲壮情怀,相信刘邦是没有的。但这只是将军的勇猛,坐在龙椅上的人只需任用这种所向披靡的将军,而无需自己也去像他这样冲锋陷阵。项羽起事以来,一直用杀人来解决问题。可以想象当时天下的老百姓早已痛恨秦朝杀人的暴政,自是民心所向宽厚的刘邦了。
项羽越战越孤立,到骇下之战,已是四面楚歌。项羽到乌江边的时候身边只剩二十六骑了。当然即使被汉军几十追杀,西楚霸王一行人仍是杀得勇猛,锐不可挡。项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愧对江东父老,拒绝渡江,确实死得英雄。只是项羽至死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输给“明明不如自己的刘邦”,高呼:“此天亡我,非战之罪!”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在骇下,项羽带着从者八百余人突围,本是可以逃脱,但当他们在阴陵迷路的时候,向一个农夫问路,农夫对他说:“左?”他们向左走,左边是大泽,再也没办法快速逃脱了,时间不允许,汉军又追了上来。
一个普通的农夫为什么要欺骗项羽呢?
不管如何,这段历史终已成为过去,关于项羽当时是否该渡乌江,回江东,东山再起?后人有不少说法。
唐朝杜牧经过安徽乌江亭,题了一首绝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修忍耻是男儿。
江东干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联系当时亡国之势,也感叹: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不过,相比而言,我更赞同王安石的诗句: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边君王卷土来?
毛泽东曾说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民心所背的项羽啊,即使过了江东,在意志消沉,百姓不愿战火再起的时局下,如何不输?!
但毕竟,项羽确是一代霸王,一个气盖世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