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项羽的诗歌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解说]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题乌江亭 赏析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注释】事不期:指战争胜负难以预料。包羞忍耻:忍辱负重。江东:指长江东南的今江苏南部一带地区,亦称“江左”。是当年项羽跟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乌江亭”
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项羽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江东父兄,羞愤自杀。这
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
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
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
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
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
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
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
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
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
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
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
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
“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
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宋人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
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则反驳胡仔,说杜牧正是“用翻
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其实从历史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为无
由。吴景旭为杜牧辩护,主要因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可取的。
【会心一悟】叱咤风云的项羽,以乌江自刎结束自己的生命。英雄人物的悲剧,让后人不时感叹。感叹的背后,是反思:他为什么不能忍辱负重以积蓄力量,图谋东山再起呢?历史上,确实不乏“屡败屡战”而终至成功的事例,关键是不气馁。
杜牧后来游览项羽自杀之地,感慨万千。他写的《题乌江亭》诗中“卷土重来未可知”,即感叹若项羽当年没自杀身亡,而是渡江积蓄力量,再与刘邦较量,那么,谁胜谁负还很难说呢!可以说杜牧是从政治家的角度来评论项羽乌江自刎的.《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乌江亭》 王安石
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 夏日绝句 》李清照
这是婉约派词宗的豪放诗作。
一、二句从屈原《国殇》“子魂魄兮为鬼雄”化出,表现出硬骨头精神,成为千古名句。
三、四句用了项羽不肯回江东忍辱偷生的典故,既是表达对项羽的怀念和敬佩之情,也是以“至今思”写出作者从宋朝南渡以来始终没有泯灭的对项羽硬骨头精神的崇敬心情,表达了她对南宋朝廷放弃大片国土,忍辱南逃,不肯北伐的可耻行径的强烈不满,道出了她后期词作中没有明白道出的心声,成了我们了解她后期词作的新“愁”的深意的钥匙。
《题乌江亭》 杜牧
此诗是开成四年杜牧由宣州赴京途经和州乌江亭时所写的一首咏史诗。诗由项羽兵败自刎之地兴发感慨,对项羽不能忍辱负重总结胜败教训予以批评与讽刺,并对其雄图大业归于覆灭深表惋惜。本来,楚汉相争,早成既成历史,而此诗却别出新解。先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但却不能预先测定,因此大丈夫自应胜不骄、败不馁。后说项羽兵败后应当重返江东故地,以图卷土重来。杜牧咏史诗,多以重写历史的见识与气势,予人以深刻的启迪与思考,此诗即其中杰出代表。
《乌江亭》 王安石
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第二篇:古典诗歌中项羽、刘邦形象比较赏析
俯仰皆成文章 褒贬自有春秋
——古典诗歌中项羽、刘邦形象比较赏析
一、自唱歌谣,原是异曲同工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
《史记》载,“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有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昔日越万里关山如履平川、斩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项王此刻面对宝马、美人筹莫展,这肝胆欲裂的痛楚悲音传来,“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似乎从这里窥出了真正的项羽。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
《汉书·高帝纪》记载,刘邦虽然战胜项羽做了汉朝皇帝,但此前为战胜项羽而联合的盟军们居功自恣,刘邦便采取先封王行赏后各个击破的策略。公元196年准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刘邦亲自讨伐,得胜转道故里沛县,召开老朋友、小辈同饮十数日。一日酒酣,刘邦击筑而作此歌“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以此袒露自己踌躇满志中对前途未卜的焦虑。歌曰:在那群雄逐鹿、风起云涌的时代,我刘某人一举登上帝位,现在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夺取天下只是万里长片的第一步,如何巩固刘氏江山?有没有守江山的人?如果有,他在哪里?与其说此时的刘邦在思慕贤才,倒不如说抒发江山不稳的隐忧更合适些。
《大风歌》与《垓下歌》同体裁,同时代,同工巧,是真正的异曲同工。如果说《垓下歌》是失败者的一阕悲怆之声,那么《大风歌》则无疑是胜利者的一曲伤怀之音。前者是铮铮丈夫的儿女情长,后者是精于谋略的帝王之思。
二、凭吊江亭,微言胜败大义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唐·杜牧《题乌江亭》)
在诗人看来,胜败乃兵家常事,得失有天地,俯仰任评说,能忍辱含垢、卷土重来,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留有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项羽,你的负气、斗狠,只能让亲者痛,仇者快。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宋·王安石《乌江亭》)
频繁征战、将士筋疲力尽是楚汉战争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垓下一战难挽颓势。想当初,1 / 3 如日中天的项羽斩宋义、杀子婴、弑义帝、火烧阿房宫、坑秦降卒20万,可谓无信无义。王安石从政治家的战略高度深刻总结了项羽失败的教训。在他看来,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垓下一战,而在于项军士衰将疲、人心已去。楚汉战争,在刘邦诈进诈退、联军合围下,项羽只能长途征战、马不停蹄、疲于奔命。这就是战略的失误。毕竟是政治家,看问题的眼光更高一筹。
三、参谒廊庙,评说千古得失
弓断阵前争日月,血流垓下定龙蛇。拔山力尽乌江水,今日悠悠空浪花。(唐·灵一《项王庙》)
两军阵前箭断弓折,汉军为杀项羽血溅垓下,项羽盖世之力已尽,在乌江边自刎身死。今天,只有悠悠的江水长流,泛着浪花,似乎在诉说那悲怆的故事。在诗人眼中,垓人之战,项羽为众将士免遭涂炭,自刎身亡,虽败犹荣,让江水做证,让浪花吟唱,他是一轮争辉的日月,是一条江东巨龙。
乘运应肌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君王自起新丰台,项羽何曾在故乡!(唐·李商隐《题汉祖庙》)
男子汉趁着机遇应以天下为家,怎能眷恋自己的家乡呢?诗歌对比了刘、项的最大不同在于,刘邦在完成统一大业后才回故乡显宗耀祖,而项羽每有战绩便回江东故里。它告诉人们,沉溺、消失那片刻的风光只会招来更大的灾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两首咏史之作都是针对晚唐最高统治者不思进取、贪图享受有感而发。
四、沉吟泽畔,抒发幽思豪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乌江》)
千百年来人们思念着项羽,他宁肯拔剑自刎也不愿渡江苟活。我们就应像他那样,活着要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枭雄。诗人民思古豪情,意借项羽的悲壮惨烈讽刺宋高宗在金兵压境时,漂浮过海、仓皇南逃而致北宋政权倾覆的无耻行径。
三章既沛秦川雨,入关又纵阿房炬,汉王真龙项王虎。玉 三提王不语,鼎上杯羹弃翁姥,项王真龙汉玉鼠。垓人美人泣楚歌,定陶美人泣楚舞,真龙亦鼠虎亦鼠。(明·王象春《书项王庙璧》)
刘邦进入函谷关后,与秦地父老约法三章,仿佛带来了一场充沛的甘雨;项羽入关后,一炬大火将阿房宫烧为灰烬。从这点看,刘邦是条龙,项羽是条虎。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都没有听从。项羽曾以烹刘邦父要挟刘邦,刘邦竟置父亲于不顾。从这点
/ 3 看,项羽是条龙,刘邦是只鼠。垓下兵败时,项羽的宠姬与他悲歌泣别;刘邦的庞姬戚夫人也曾因儿子前途在刘邦面前哭泣,刘邦无奈唱楚歌。从这点看,无论是龙是虎都是鼠。
如何评价历史上那场著名的楚汉战场中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历来见仁见智。不过,从刘邦、项羽处在人生不同状态下的自我吟唱中,我们看到了风云人物悲情世界。六首咏史诗歌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诗人的各自见地,李商隐、王安石、王象春的隽永哲理的机敏睿智,杜牧、灵
一、李清照的人格魅力与冲天豪气,无不是情感的灵动,仪态万方,摇曳多姿,令人玩味、赞叹不已。/ 3
第三篇:项羽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
执教:施 文
【学习目标】
1.赏析项羽的形象,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史记》的兴趣。2.探究项羽之死,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和审美意识。【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项羽是楚国名将之后,身高1.84米,英武帅气,是典型的“高富帅”。大家知道哪些与项羽相关的成语呢?下面进行成语猜谜抢答:
1.最大的力气——力能扛鼎 2.最有野心的话——取而代之 3.最不留后路的战术——破釜沉舟 4.最刀光剑影的宴会——鸿门宴 5.最显摆的还乡——衣锦还乡 6.最攻心的歌声——四面楚歌 7.最儿女情长的悲歌——霸王别姬 8.最要面子的羞愧——无颜见江东父老
这些成语展现了项羽不平凡的一生,而《项羽之死》是他谢幕时的完美演出,今天我们来鉴赏项羽的形象,探究项羽之死的意义。
二.整体感知
1.故事背景(齐读)
公元前209年项羽、刘邦起兵反秦;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12月项羽、刘邦会于鸿门;4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己为西楚霸王。刘邦曾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与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
2.故事从这里开始,请大家浏览全文,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叙述的三个场面(地点、人物活动)。
1自然段:垓下被围 2-3自然段:东城快战 4自然段:乌江自刎 三.品读鉴赏
1、这三个场面通过一系列细节来凸显项羽的个性。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鉴赏垓下被围。咱们班朗读高手是谁呀?欢迎他给我们读第一段,写了哪两个细节?用文中的词语怎样概括呢?分别描写了项羽哪些动作和语言呢?请你选择一个细节小声诵读,体会项羽的心理,分析项羽的性格。(好,请大家说说自己的体会)
垓下被围:第1段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细节。“四面楚歌”开始就渲染了一种紧张危急的气氛,写项羽夜闻楚歌,惊曰——夜起——饮帐中,这三个动作,突出项羽坐卧不安、焦虑愁苦的心理,他听到四面楚歌后为何焦虑愁苦?是因为他认为“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中了刘邦的攻心计,体现了他轻信直率的个性;“慷慨悲歌”,项羽是一个勇 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却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无法安排宝马和爱姬,充满了幽怨和无奈的情绪,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歌数阕” “泣数行下”,“泣”又体现了他怎样的心理呢?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项羽是男儿中的男儿,此时却泪流满面,可见他是何等的伤心和无奈,写尽了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以至“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再次从侧面表明了项羽的悲惨处境。刘邦在逃亡时为了自己跑得快,多次将自己的儿女推下马车,而此时项羽首先想到的是战马和虞姬,可见他重情重义。这一个场面主要表现出项羽轻信直率、善感重情的性格。
2、自主赏析
项羽的性格是复杂的,下面同学们自主赏析后两个场面。请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细节,放声诵读,扣住具体的词句,体会项羽的心理,把握其性格。
(好,我们先看东城快战,请大家自由说说自己的体会)
东城快战:第2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绐陷大泽到再困东城的过程。前半部交代了项羽的逃亡路线和兵力变化,项羽的处境更加危急;“绐”从侧面体现了项羽不得民心。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项羽认为“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灭亡在即,他仍旧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刚愎自用。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痛快的打一场,这反映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表明了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感将荡然无存。这一段主要表现了项羽的自信和自负。
第3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第一次 “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第二次“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通过对项羽动作、神态的描写渲染势不可挡的气势和虎虎的声威。他宛如一尊凛然不可侵犯的天神,须眉毕张,谁也不敢靠近半步。第三次“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亡其两骑耳”,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难怪他充满自豪的谓其骑曰“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这一段主要表现了项羽勇猛无敌、骁勇善战和自负的性格。
(下面我们来看乌江自刎,也请大家自由地谈谈自己的认识)乌江自刎:第4段写了三个细节。第一个细节是拒渡。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第二个细节是赠马。战马不忍杀之,赠给亭长,进一步体现了项羽的重情重义。正所谓“知耻而后勇”,一个“笑”字,虽有些许的无奈,但更突出了他坦然镇定的心理,表现了他对死亡的蔑视,说明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他已从容地做出了选择,体现了项羽高贵的英雄气质。第三个细节是赐头。明知是一场死亡的战斗,项羽却令部下下马用短兵接战,搏杀几百人后身负重伤,看到了背楚归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赐头给他,自刎而死。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 两两对比,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何等鲜明!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通过以上分析,项羽的形象在我们心中越来越丰满、鲜活。
3、请仿照示例用一句话概括你心中的项羽。
项羽是一位纯朴率性、光明磊落、重情重义的真心英雄,项羽是一位有真本领、真性情、真气概的快意英雄,项羽是一位优柔寡断、轻信自大、执迷不悟的失败英雄,项羽是一位勇猛无敌、骁勇善战、刚愎自用的悲剧英雄。学生自由作答(悲剧英雄、伟丈夫、莽夫、猛将、军事家等)四.文本探究
1、这是同学们的评价,司马迁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太史公曰: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太史公说:项羽没有尺寸的权柄,乘着秦末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义,三年后,就率领五路诸侯消灭了秦王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地位虽然没有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像他这样的人物。等到项羽舍弃关中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了义帝,自立为王,而又怨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就难了。他自夸功勋,施展个人才智却不效法古人,自以为霸王的功业已成,想用武力征服治理天下,最终五年之间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自己死在东城,还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错误啊。竟然说“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的罪过”,难道不荒谬吗!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是什么态度?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赞赏他英勇善战,灭秦有功;过矣、岂不谬哉!:批评他政治上的幼稚,性格上刚愎自用,执迷不悟,以致身死国灭。有褒有贬,一分为二,体现了一个史学家理性公正的态度。但司马迁也是一个文学家,他不以成败论英雄把项羽写入本纪,对项羽功业未竞深感惋惜和同情。
2、李清照《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为什么赞扬项羽是豪杰、英雄呢?(事先提示,学生自答)
李清照宋朝女词人,她追思项羽,赞扬项羽是豪杰英雄,是因为她有英雄情结,更重要的是痛恨南宋王朝一味退让求和、苟且偷安的时政。
可见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个人性情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不同,观点也不同。
3、今天,我们如何看待项羽之死? 内容:如何看待项羽之死? 要求:
1、要有观点。
2、以项羽的事迹为例说明理由。
3、语言简练。
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事先确定小组,组长,个人写好讨论稿)(学生可从历史发展趋势、性格、教训、影响、情感、价值等角度作答)展示小组实力的时刻到了,请大家踊跃发言。
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易中天:项羽之死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项羽之死给我们很多启示,让我们警醒、惋惜,也令我们钦佩。
五.结束寄语 《史记》是一座精美的人物画廊,司马迁用他那传神之笔勾画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形象,不仅有勇猛无敌的项羽,还有老谋深算的刘邦,完璧归赵的蔺相如,一去不复返的荆轲。他们无不生动鲜活,精彩纷呈。最后用一句话和大家共勉:
史家绝唱,无韵离骚;读史明志,鉴古通今;求学做人,请读《史记》!谢谢大家,下课!
第四篇:项羽作文
美文赏读
项王项王奈若何
(一)四面楚歌
漫山遍野的凄凉的歌声侵入项王的脑海里,四年的刀光剑影在眼前闪烁不定,他想起了自己手握长剑驰骋沙场的雄姿,想起了刘邦俯首称臣的委琐的样子,想起了虞姬含情脉脉的眼神„„
他望着虞姬,悲叹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美人自刎乌江边
鲜血从虞姬的苍白的肌肤中流下,开出绝艳的玫瑰,在那团红色中,虞姬的眼神绝望而又饱含期望,手指如丝绸般滑落项王一手托着虞姬,单膝跪下,一手将剑深深地扎向泥土,看着虞姬渐渐暗淡的眼神,他仿佛明白了什么
乌江亭长在旁劝项王快渡乌江项王轻轻放下虞姬,突然起身,长剑直指青天清风吹拂着他的长发,他的身影愈发显得高大威武,四面的楚歌也仿佛在替他宣召着:“刘邦小贼,待我卷土重来之时,用你的头颅为虞姬祭奠”
(三)又到兵荒马乱时
烟尘滚滚,杀声滔天项王挥舞着长剑,剑刃飞快地掠过一个又一个颈喉,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红光一闪,刘邦人头落地
夕阳照着项王的脸,刚毅的面庞上刻满了沧桑与寂寞他的眼前浮现出虞姬清澈的眼眸和干净的笑容他轻声说道:“虞,我回来了”
(四)我迷迷糊糊地睁开眼,桌上仍摊着那本书,那篇文章叫《乌江自刎》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项羽应成为真正的霸王他有着过人的才智和勇气,他有着震惊天地的英雄气概但为何要觉得无颜以对江东父老,他完全可以回去休养生息,重振旗鼓而他恰恰就缺少了这份灵动有了这份灵动,他仍可保持他的英雄本色,而且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英雄,一个被千古传诵的英雄
灵动的水,仍可保持一片蔚蓝;灵动的智慧,仍可造就一个英雄。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花绽放成矛尖锋刃的湛蓝我看到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
鲁迅说成功是把好的东西包装给人看,而失败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于是,你便成了最伟大的毁灭的艺术“曾是气吞残虏!”你的英勇是无人企及的神话破釜沉舟,是你无畏的誓言“何弊之乘”的果敢,“挡我者死”的豪迈,几千年后似乎还可以听到你圆睁环眼倒竖钢髯的一声断喝乌骓马来往奔突,每一个轮回的拼杀都像是一条法力无边的咒语,使尸堆成山,使血流成河那杆长矛挑起了几多秦国虎狼之将的尸首,几千年后壁上清吟之时还自滴着秦兵的黑血!
然而,你胜不了刘邦因为你,还有诚信
“竖子不足与谋!”范增如是说当楚强汉弱之时,诛刘邦之机会何止千万然而你没有“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说你沽名钓誉,我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你的诚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你直言不讳,面对的还是刘邦于是曹无伤被诛,试问天下谁人再敢助楚?你以为楚河汉界便是界限,殊不知刘邦有心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谓刘邦不善用兵而善用将,他的心计,他的丢诚弃信便是他的武器而这居然比你的宝马大刀还要锋利然而刘邦不足以与你相比:刘邦是君主,而项羽,是英雄!于是你英雄的起事,英雄的南征北战,英雄的失败当楚歌的韵律从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你的耳鼓,面对嘶鸣的乌骓和似水的虞姬,你的眼泪磨蚀你的伟岸“虞姬虞姬奈若何?”于是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丢弃诚信的男人的涅槃
当拔山举鼎的传奇褪色成一页泛黄的史册,与斜阳下汉家的小儿稚嫩的传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你终于远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也许你做了鬼雄,跨着随你征战南北的乌骓,旌旗十万斩阎罗,你轰轰烈烈的死去,因为有诚信,为你殉葬
于是,你不朽,你最终还是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
⑵ 翻看《项羽本纪》,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项羽的影投在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等只是这乱世的配角
在钜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看书从未有过这样真实的感觉,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笔抑或是那喊声本存在于虚空之中钜鹿是他的一个起点,那时起,他注定是楚人的骄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的振臂间得到应验
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缩终将成功,是项羽为人们所立的榜样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时本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眩目的光华,只是这个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霸王别姬不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四面楚歌,重重之围,项羽在诸侯的眼皮下率众突围,也只有项羽才有这份胆气二十八骑的东城决战,尽显英雄霸气,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负,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却没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所有的霸气,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阳也必将是血染的 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
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自负毁了一切是项羽留下的警示
乌江流水,历史在那里留下最耀目的一笔,也留下项羽的遗憾,项羽让我有了许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动多于惋惜亦或是惋惜多于感动,总认为他不该如此消亡,他不该龙袍加身,九州方圆自在民心他的身旁有热血的江东子弟,有虞姬,有乌骓,他本可骑马追风他的自负让人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无法有善变的结局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也许这是一种荣耀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第五篇:有感项羽
读《项羽之死》有感
本文由庄浪南湖永惠工作室编辑打印联系QQ1083483769电话***
古今中外,无数有识之士,时代英豪,他们从小就立下志向,心系天下,更有一代又一代普通劳动者,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给社会创造了数不清的财富。
读完《项羽之死》后,留给了我不少的思考:生命、尊严、成功、失败哪个更重要?“士可杀,不可辱。”这句话给了我答案,尊严比生命更重要。当项羽因有勇无谋、轻信他人被迫退到乌江时,面对几千汉骑他没有投降,他选择了死亡,其实,此时他并没有到穷途末路的地步,在他的身后乌江可以渡过,有江东几十万支持他的民众可以统率,用不了多久他完全可以东山再起。但是,他没有重返江东,他还是选择了死亡,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
乌江边上,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了最高的位置,他虽然放弃了生命,但是赢得了千古美名。
在面对选择是,我们务必要保持自己的尊严。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为了名利竟轻易丢掉尊严。这样,我们即使活着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去。没有尊严的人生岂不比死去更可悲?
有人说只有成功才是真正的胜利者。我却不以为然。在我心目中,有时的失败比成功更重。
楚汉之争,项羽走投无路被迫乌江自刎,对于此时的项羽来说他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的精神却永留于世。
翻阅历史,在秦国征战其他诸侯国时,楚国作为盟国,没有丝毫疑心,信守承诺,楚最是无辜的,最后遗恨而亡。所以当秦军攻入郢都时,许多楚人中才留得一句经典的传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在悲痛的时候立下了惊天动地的雄心壮志,而且这一经典传言最终也通过项羽之手得以验证。大概这就是项羽能够取得人心,统率三军的原因吧。
楚汉争霸,虽然项羽是争夺天下的失败者,但是他又是精神上的成功者。
现今,多数人为了成功、为了功成名就而不择手段,靠这种方式取得的成功还有几分意义?有些人十分畏惧失败,唯恐跌倒后再也爬不起来。其实不然,失败是软弱者的千沟万壑,当对于坚强者来说跨过去就山明水秀、一马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