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贸局局长关于经济社会发展项目框架的讲课

时间:2019-05-14 02:28: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济贸局局长关于经济社会发展项目框架的讲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济贸局局长关于经济社会发展项目框架的讲课》。

第一篇:经济贸局局长关于经济社会发展项目框架的讲课

根据市委组织部的安排,很荣幸和大家在这里一起学习、探讨项目开发的有关问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今天我主要讲以下三个方面。

一项目开发建设的作用

几年来,我市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实现了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大企业集团的成功引进、骨干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科技企业的异军突起、城乡基

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部分双停企业的启动、下岗职业的再就业和职工工资的增长等等,这些变化,给我们以振奋,给我们以希望,但让我们想一想,这些变化又哪一项能离开项目开发建设呢?

项目开发建设是工业立市的基础,是建设经济强县的核心,我相信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今天再一次强调项目开发的重要作用,其出发点就是,虽然现在我市项目开发工作面临红红火火的好形势,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我们在项目开发方面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与发达地区差距还较大,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继续保持项目开发的强劲势头,推动我市项目开发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确保建设吉林省经济强县和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下面,我主要从四个方面简要说明一下搞好项目开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1、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离不开项目开发建设。大家知道,当今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要素包括产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金融竞争力、基础竞争力、政府和管理竞争力以及市民素质等等,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实力,这个综合竞争实力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了该国家或地区在国际经济大循环中的发展地位和发展潜力的不断发展变化。因此,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在精心研究如何快速、稳定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实力,从而使自己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赢得一个有利的位置,而他们的一个共同做法,就是开发建设了一批重点项目。首先,从国际上看,美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什么发展如此迅速,归根结底就是重点发展了汽车、飞机、电子计算机等一批好的项目,从而占领了国际市场,使整个国家发展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从全国看,吉林省2000年经济总量在全国只排在第19位(人均GDP排15位),广东是我省的5.2倍,江苏、山东是我省的4.6倍,浙江是3.3倍,可见差距之大。不但我们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就算与毗邻的辽宁和黑龙江两省相比,我们也是落后的,辽宁在全国排第7位(人均GDP排第8位),黑龙江在全国排第14位(人均GDP排第10位),都排在我们的前面。不但这些省份的经济总量排在我们的前面,他们的人均GDP、城市规模及基础设施、人口及外来人口、科技创新的实力、外商投资额、贸易出口、物流运输、可持续发展、国际影响力等决定城市发展前途的各种因素也都强于我们。我省经济总量之所以和先进省份差距较大,而且先进省份在较高基数上还能长期保持快速增长,归根到底,主要原因是他们利用国家政策适时发展了一批适合当地发展的大项目。这一点可以通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投资)这一指标来比较,广东、江苏、山东、浙江2000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排在全国的前四位,和他们GDP在全国的排列顺序是惊人的一致。可见,经济总量的提升和投入是成正比的,没有投入就没有相应的产出,有了产出才能进行更大的投入,这就是经济总量不断积累和扩大的过程,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我省之所以落后于先进省份,和我省的投入能力不足是有很大关系的,其次,从四平市内看,我市2002年GDP为25.73亿元,占四平市的八分之一,是公主岭的三分之一左右,比梨树县的二分之一略多一点,与伊通基本持平.而同期公主岭的全社会固定资投资为9.8亿元,是我们的将近一倍。第三,从我市自身看。目前,我市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概括说就是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效益不高。从这三者的关系看,总量不大是个主要矛盾,由于总量小,财政、就业等方面的矛盾就比较突出,经济发展后劲就不足,人民生活水平就不高,经济实力就上不去,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就较弱,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等方面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如何快速扩充总量是提高我市综合竞争实力、建设经济强市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以更高更远的视野去理解提升经济总量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以超常规的姿态去赶超先进地区。而想实现这种超常规的发展必须要以大项目为依托,真正抓好一批大项目,为今后我市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离不开项目开发建设。大家知道,结构问题是经济工作的大问题,结构调整说到底是对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或者说是生产要素在各行业、各领域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转移和重组。世界经济的大变革主要体现在经济结构调整上,也就是说谁结构调整的比较主动,谁能顺应世界经济大潮流,谁能抢占市场先机,谁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市场经济中表现的你死我活的现象,实质上是经济

结构调整的结果。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我市之所以经济落后,就是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没有抓住机遇,被经济发达地区甩在了后面。为此,提出实施工业立市,谋求经济跨越式发展,就是在新一轮调整中我市要占有一席之地。除此之外,别无它途。为进一步使大家加深对结构调整的认识,我简要分析一下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趋势和我市经济结构现状。

首先,从我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趋势看。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的新形势下,世界各国采取的一个共同策略,就是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特别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之所以维持了近10年的高增长,投资增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一方面,他们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新技术领域,推动“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不断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日本政府在其推出的刺激经济增长的新举措中,计划对信息技术等领域项目增加高达11万亿日元的投入,其中政府出资达35。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为了改组和调整由大公司主导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也开始依托培育风险资本投资来发展高技术产业。从国内看,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是沿海发达省份加速发展经济的一个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国前列的广东省,仅“九五”期间就实施重点项目83个,投资1427亿元。“十五”期间,他们提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并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投资的重中之重,仅一个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就将投资800亿元。上海市也将投资4000亿元,发展七大支柱产业。他们投资规模之大、起点之高,令人瞩目。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区凭借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获得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在已建设20个重点项目基础上,又将启动12个重点项目,目前由大开发所带来的大投资已形成高潮。这些都说明,经济的调整和竞争需要投资项目支撑。

其次,从我市经济结构现状看。产业结构方面,2002年,我市三次产业比重为30.8:33.8:35.4,这是我市历史以来一产所占比重最低的一年,然而这个比重,并不是我们主动调下来的,是老天帮我们调整的,是我们连续农业受灾的结果。就这个比例与全国的15:51:

34、全省的20.2:43.3:36.5相差甚远,显而易见我市第一产业比重大,第二产业比重低,第三产业不发达,是一个落后的、初级的、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这么一个结构。也就是过去我们常说的农业大市,工业小市,财政穷市。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我们要想在省内确立双辽的位置,进而赶超其它地区的先进县市,必须把工业搞上去,真正开发建设、抓好抓实一批工业项目,这样才能保证双辽的发展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我们快速超越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跨越式走向比较成熟的阶段;三产发展也比较滞后,传统三产占的比重较大,经济效益比较低。教育、旅游、信息服务等新兴三产亟待加强,需尽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所有制结构方面,我市传统所有制格局没有实质性改变,国有经济比重仍然较大,并且内部结构不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小,发展动力不足。全国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之比是33:67,我省是65:35,而我市的私营经济比重还要低于四平市,个体、私营经济总量小,资本积累水平低。以上是我市经济结构的基本现状,可见,我市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目前我市实施工业立市确实是结构调整的明智之举。

明确了我市经济结构现状和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趋势,也就应该明确了经济结构调整离不开项目的开发建设。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立市,农业增效,财政增收”,其实质也是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工业立市是针对我市第二产业比重低、工业基础薄弱而提出的。农业增效则是针对我市农业大市、农业所贡献的份额较大,尤其是农业目前比较效益低而提出的。财政增收则是根据我们可支配财力不强,同时财政增收也是工业立市和农业增效的果,只有工业和农业上去了,才会有财政收入的增加。可见,如果不实行工业立市、农业增效,财政增收就是一句空话,这一点大家是不言而喻的。工业立市的关键是上大项目,所以说,我们必须在项目开发上采取超常规举措,促进全市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才能提高我们的竞争能力。前些天,在市委十二次全会上,提出了“坚持项目带动,构筑“一带两区”,建设“六大基地”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其主要内涵是就是通过项目开发与建设确立我们的主导行业或企业,以此来达到结构调整和建设经济强市之目的。

3、增加税收和财政收入离不开项目开发建设。没有好的项目,就没有好的产品;没有好的产品,就没有税收和财政收入来源;没有税收和财政收入。就没有我们的工资和其它支出,这是很浅显的道理。所以只有开发出好的项目,才能保证税收的增加,才能实现财政收入增加,才能提高我们的可支配财力。目前我市项目开发工作进展的比较好,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大部分相关部门、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纳爱斯15万吨洗涤剂项目、四平方向机械有限公司汽车转向节总成项目和四平庆达DVD项目建成投产后均可创利税1亿元,巨能药业有限公司大输液项目全部完工投产后可创利税1.17亿元,红嘴集团总体项目全部完工投产后可创利税5.9亿元。由此可见,我市的项目开发工作搞好了,税收和财政收入就会相应增加,我们上项目的资金短缺问题才会逐渐得到缓解,才能保证更多更好的项目滚动实施,谋求更大的发展。可以说,项目开发工作搞得好与坏,与全市的整体利益息息相关,而全市的整体利益与我们各部门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又密不可分,我们大家一定要放眼长远,同舟共济,千方百计谋划好项目、扶持好项目,为了大家共同的目标尽心竭力。

4、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离不开项目开发建设。从我市人均收入来看,目前,我市人均收入水平(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61元)不能说是全省最低的,也是后几名。可见,这个差距是非常大的。我市失业下岗和待业人员的数量较多,短期内很难大量安置就业,主要是由于正常运转的项目较少,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稳定。大家作为从政为民的领导干部,应该用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去尽快摆脱这种不利局面,而开发一些好的项目是非常有效的办法。首先,上项目能够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居民生产收入,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比如:我市成功引进的福耀集团,重新启动了玻璃生产、建设了28万吨浮选砂生产线,以及郑泰药业GMP改造项目建设、,可带动大量失业人员就业,不仅可解决这些人的生活问题,更重要的是维护了社会稳定。其次,上项目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从而保证部分居民工资的正常发放,增加购买力,满足人民生活上的需要。第三,上项目可以带动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每个居民作为整体经济中的一部分,个人收入也会相应增加,从而提高个人的生活水平。第四,上项目可以不断地完善基础设施,促进整体公益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保证居民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以说,一个好项目的竣工投产,不仅能够有效拉动一方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提高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社会效益非常显著,对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一下我所讲的第一部分的主题就是: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都高不开项目开发;项目开发是提升我市综合实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载体,是工业立市的核心,也是实现县域经济突破、推进和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投入,加大项目开发工作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县域突破战略的实施,才能保证建设吉林省经济强县和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项目开发建设情况

我市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以来,特别是市委、市政府提出把2003年做为“项目开发年”以来,我们根据确定的“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强化调度、强化前期、转变方式”的工作重点,对全市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进行认真筛选,将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运作良好的项目纳入2003年双辽市重点项目库,进行科学动态管理和服务。从调度情况看,项目开发建设势头强劲,洽谈引进、开工建设工作红红火火,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在我市形成了,市级领导做到布置工作讲项目、接待客商谈项目、调查研究议项目、随时需要跑项目,部门领导结合部门工作情况谋划项目、实施项目,工作人员投亲靠友联络项目,可以说是群策群力的项目开发可喜局面。

为了便于大家全面掌握和了解我市项目开发工作的整体情况,特别是掌握和了解我市未来的项目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任务,在这里,我从全市工业项目谋划的构思和总体布局两个方面作以说明:

(一)项目谋划的构思

在我市未来重点建设项目的确定上,我们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筹兼顾我市现有基础条件。我市经过几届班子的努力,现已形成了以电力、玻璃为支柱产业,以建材、机械加工、医药化工、食品为优势产业的发展格局。这个格局是我们谋划项目的骨架,充分利用好这些现有基础条件,使我们谋划的项目建设上能有个好的基础,在同行业的竞争中,有着相对比较优势。像我们谋划的电厂二期工程、700吨浮法玻璃生产线、400吨浮法玻璃线上改造项目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谋划开发的好项目。

二是充分利用我市现在资源条件。我市地处吉林省的西部,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风力资源优势、广阔的土地资源优势和草场资源优势、便利的交通和区位优势。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谋划项目、实施项目,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像我们谋划的28万吨浮选砂生产线、风力发电项目、双茂化工厂糠醛生产线线上改造项目、20万吨花油项目,都是利用我市资源的好项目。

三是围绕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综合考虑国家扶持方向。因为我市可支配财力有限,民间资本的积累还没有形成规模,而项目实施所需的投入又很大。在这个初始阶段,我们必须把注意力盯在国家的投资盘子上,通过吃透国家的产业政策,摸清国家的投资方向,以争取国家对我市的项目开发给予更大的支持。

四是侧重运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根据我市现在基础条件、科技人员队伍、技术水平,我们目前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因此,在谋划项目上,走用现代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的路子。像我们所谋划和实施的郑泰药业GMP改造、50吨麻黄碱生产线项目等项目,都是这一思路的具体体现。

(二)总体布局

根据我市现在基础,特别是针对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扶持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通过项目组装,打造玻璃、化工、绿色食品、机械制造、能源绿色饲料、轻工和建材等八个基地;

1、玻璃基地

玻璃基地共规划9个项目。总投资1013540万元,预期经济效益,年产值733262万元,年利税191340万元。其中:玻璃系列7个项目,有年产1万吨无碱玻璃纤维项目,建设钢化、中空等玻璃生产线、7000吨无碱玻璃纤维项目,400吨线上改造为500吨汽车玻璃项目,700吨浮法玻璃项目,300吨压花玻璃生产线项目,300万平方米水银镀镜项目,玻璃深加工系列产品(纳米玻璃、防弹玻璃、玻璃工艺制品等)项目。硅砂系列2个项目,有50万吨/年精选砂项目,5万吨/年覆膜砂生产线项目。

2、化工基地

化工基地共规划6个项目,总投资60170万元,预期经济效益为产值73960万元,利税19740万元。分别是:双辽市硅酸盐研究所的1.25亿吨呋喃系列产品加工项目,年产50吨麻黄碱生产线、药厂GMP改造项目。药用麻黄草种植及深加工(种植5000亩、年产麻黄碱200吨)项目,双辽金秋实业有限公司的1.5万吨蓖麻油深加工(癸二酸)项目,双平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年产10万吨硫酸项目,太龙液体复合肥有限公司的年产2万吨太龙液体复合肥项目,其中:重点项目是年产50吨麻黄碱生产线、药厂GMP改造项目和双辽金秋实业有限公司的1.5万吨蓖麻油深加工(癸二酸)项目。重点项目总投资11000万元,预期经济效益为年产值15260万元,利税3800万元。

3、绿色食品基地

绿色食品基地共规划10个项目,总投资137100万元,预期经济效益为产值290500万元,利税50430万元。分别是:天华花生食品有限公司的20万吨花生油项目,农工商公司的50万只肉用犬加工项目,吗咪乳业公司的日处理200吨鲜奶项目,粮食收储公司的绿优大米及副产品深加工项目,植物油厂改造及蛋白深加工项目,惠丰油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年产5000吨绿色大豆分离蛋白项目,博来德工贸有限公司的15万吨绿色食用芝麻种植加工项目,辽西经济园区的50万只獭兔养殖加工项目,博来德工贸有限公司的智能玻璃温室项目,印刷厂的60万吨玉米深加工生产线项目。

绿色食品基地的重点项目是20万吨花生油项目、日处理200吨鲜奶项目、15万吨绿色食用芝麻种植加工项目、50万只獭兔养殖加工项目,四项总投资为76000万元,预期经济效益为产值190500万元,利税27150万元。

4、机械制造基地

机械制造基地规划2个项目,总投资7200万元,预期经济效益为产值10000万元,利税2600万元。分别是:轴承厂的200万套汽车轴承生产线项目,农机修造厂的500台农业专用收割机及农机具生产线项目

5、能源基地

能源基地重点建设项目是双辽发电厂的二期工程扩建120万千瓦机组项目。二期工程总投资48亿元,主要包括2台60万千瓦机组及辅助设施。预期经济效益为年实现产值6.8亿元,年创利税3.3亿元。项目完成后,双辽发电厂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40万千瓦,成为国家大型火力发电厂。

6、绿色饲料基地

该基地拟建在辽西经济园区,牧业高新示范区至金秋蓖麻油厂处,规划面积50公顷,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建设期限为2003年—2005年,预期经济效益为年创产值61000万元,创利税20600万元。

7、轻工基地

轻工基地重点发展造纸和地毯两大系列四个品种。分别是:年产10万吨高强瓦楞纸生产线,5万吨速生杨纸浆生产线,将现有能力改造为年产100万平方米机织地毯生产线新建100万平方英尺手编地毯生产线,8、建材基地

建材基地共规划项目3个,分别是年生产3000万块的新型节能墙体砖生产线项目、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钢丝网架夹芯板项目,这3个项目总投资为26450万元,预期经济效益为年产值30800万元,年创利税9618万元。

三、项目开发的做法

项目开发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做大量的纷繁复杂、艰辛万苦的工作,需要全市上下各有关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和通力合作。认真总结我们这几年,特别是去年以来的项目开发工作,我感到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项目开发的新路子,这些工作也是我们取得今天项目成果所采取的根本措施和得力方法,更是我们今后需要继续加强和完善的几个方面。下面我分五个方面谈项目开发工作:

一是领导重视、合力攻坚。从市委书记、市长、副书记、常委、副市长到责任部门、项目单位,各级领导班子都将项目开发工作做为“一把手”工程高度重视,狠抓落实,从财力、人力进行重点倾斜。特别一些大项目,如福耀集团落户双辽、吗咪乳业成功引进、污水处理厂、风力发电建设筹备等项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出马,高位运作,一抓到底。这些项目的引进、建设和筹备,不仅是我市招商引资、单项攻关取得的重大突破,也是打造双辽投资环境,树立双辽诚信形象的典范工程。今后,我们还要继续保持这种工作作风,按照市委的要求,特别是所确定领导包保的重点项目,从项目的前期、立项、可研、扩初,到建设、投产、达产一直抓住不放,我想如果这样继续下去,用三年到五年的时间,所确定县域突破的目标就肯定能实现,项目开发工作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是落实责任、强化调度。为了切实把项目开发工作落到实处,确保项目如期开工、建成达产,督促检查项目工作情况,市委对当前迫切需要建设的项目实施领导包保,明确主要目标、任务、落实了责任,有效地促进了项目实施的步伐,增强了全市上下对项目工作的责任意识,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对项目的调度和检查力度。今后,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项目责任制,规范项目的调度工作,加强督促和检查。另一方面尽最大努力完善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按照国际贯例,切实解决好项目的包装和策划问题。

三是突出重点、抓大项目。要实现县域突破,项目是关键,而抓大项目又是抓项目的重中之重。尤其是符合双辽的区位和产业优势、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好项目,我们以此为重点,盯住不放,合力攻坚。做到围绕基地上大项目,围绕企业集团上好项目、围绕传统产业上新项目。在今后的项目工作中,我还要一方面以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在公司为重点,采取“了解掌握、主动贴近、抓住不放”的工作方针。因为大企业集团扩张的机会就是我们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做好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利用好国家积极财政政策,为重点项目争取资金。

四是营造环境、提供保证。最近几年,特别是去年,我市加大了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建设,采取和实行了一系列有利的措施,纪检监察部门进一步加大了整治力度,尤其是各职能部门建立了政务公开和承诺制度,为项目工作主动服务,使我市经济发展软环境有了一个良好的改善,积极促进了项目实施进度,特别是五个班子抓经济、上项目的重视程度,成为软环境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项目开发工作的步伐。今后,全市各职能部门还要站在全市经济发展的高度,放弃局部利益,谋求全局利益,在实际工作中,对重点建设项目采取特事特办的原则,打破常规,树立服务意识,创造优良环境,一切为项目服务。

五是培育载体、创造条件。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扩大市区规模,建设一带两区、建设六大基地,这都是为项目开发提供平台。为更多、更快、更好摆放项目创造基础条件。特别是在市区污水处理、环境改造、通迅扩容、天燃气入户、主要巷路改造等基础设施上,都较以往有了相当大的改善。今后,我们要继续围绕载体建设,通过项目最新信息收集、加强人员培训、利用新闻媒体大造舆论,为项目开发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进一步掀起项目开发的热潮。

总之,可以这样说,目前双辽的项目开发工作有了新的开端,好的结果,而且项目开发工作正在逢勃发展,并且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成果,已经呈现了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希望,展示了我们双辽美好的未来,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实现县域经济突破的信心和决心。只要我们全市上下广大干部群众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抓住项目开发建设这个重点,顽强拼博,艰苦奋斗,齐心构筑双辽项目框架,支撑双辽经济发展,那么我们双辽的人居环境,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社会各个方面都将会有质的飞跃。让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志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脚踏实地认真做好项目开发工作,为早日实现双辽经济强市目标,为我们双辽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经济贸局局长关于经济社会发展项目框架的讲课》

第二篇:经济社会发展

伯乡4村“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开展的三年规划及2014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重点: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围绕社会稳定,长治久安,以经济提高促进宗教和谐,以转变作风拉近干群关系,促进民族团结,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力推伯乡社会经济发展上台阶。

二、指导思想

以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同志在莎车县卡群乡调研“三民”活动时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地委、市委“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的各项决策,严格落实“九大任务”,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全力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基础。

三、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我村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明显增强,村阵地的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村民的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宗教充分和谐,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力促村生活习惯卫生,环境整洁,管理民主,力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所提高,达到村党支部“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四、2014工作目标计划

修缮村阵地的基础设施,加强村阵地堡垒实力。开展宣讲培训,提高村领导班子的政治素养、经营管理能力。发掘优秀青

年,充实党员队伍。开展法制教育、政策宣传、技能培训,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和创富能力。开展“四下乡”活动,做好帮扶工作,做好帮耕工作,服务群众,凝聚民心,促进民族团结。召集宗教人士及信教群众,举办宣讲会,治理非法宗教活动。协调解决村集体土地问题,引导村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完成村前一组至六组4KM的道路硬化工作,改善村容村貌。开展驻村干部双语学习。

五、2014年工作措施

围绕基层组织建设、改变工作作风方面

1、积极培养选拔村级后备干部,有意识地将那些思想素质好、发展能力强、群众信得过、踏实干事且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中青年村民选进村“两委”班子,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组织好村小组干部和村民代表的选举,配齐配强村小组干部,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

2、壮大党员队伍,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吸纳优秀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做好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开展远程教育,争取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重点抓好 “三培两带”致富工程,目前我村共有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75人,力争今年发展党员1-2名。

3、进一步配套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种植果蔬。开展远程教育和宣讲活动,扩充农家书屋建设,增加政治、农业经济类书籍,每月举办学习讨论会。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邀请市文工团下乡宣传编排文艺节目。

4、在村务公开栏,同时以公开栏、入户宣传等形式及时公

开村情村务,严格落实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制度,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力争将村务决策、村干部补贴、集体财务收支、计生指标、发包、工程投标、宅基地分配、五保救济发放等内容每季度向村民定期公开

围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谐、社会稳定工作方面

5、按照市委组织部三民办“三民”工作方案在5月前完成入户走访和宣传教育工作,建立每户家庭及其成员基本情况台账,“一户一册”梳理分类,将发现的问题在村里协调解决。

6、开展技能培训,积极组织村里中青年参加市、乡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创富培训。倡导科技兴农,推广农业机械化。

7、开展法制宣传和民族团结教育。5月份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协调乡司法所调派优秀干部下村,集中村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五观”教育,强化村民法制意识和维稳意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充分发挥乡司法所、村调委会、治保会矛盾排查组织作用,把矛盾解决在初始和萌芽状态。在6个小组核心处设立法制宣传栏。

8、开展对辍学儿童家庭的劝导工作,在6月30日前完成由乡教育办上报的4村辍学小学生13名,中学生10名的家访工作,扎实开展工作组成员一帮一,“结亲戚、交朋友”活动,保证每月走访一次,尽力解决帮扶对象生活上的困难。

9、发放宣传单、利用学习宣讲日、建立宣传栏等方式宣传强农惠农政策、民族团结先进事迹。

围绕推动民生工程建设、整治村容村貌方面

10、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积极整治村容村貌,做到村委会

有专人负责,每季度开展对各村民小组督导检查评比工作,对整治工作落实好的小组及时进行表彰,对差的进行处罚。大力引导村民建沼气池,全村有条件的农户提倡建有沼气池。搞好庭院经济,提升经济和环境。做好路旁水渠清理工作。

11、加强村集体资产管理。经工作组与村党支部协商,征得乡党委支持,力争在2014年完成对前任书记以不合理低价承包出去的62亩土地的变更工作,重新定价再予以发包,进一步挖掘增加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潜力。优化林果种植结构,提升品质,促进农民增收。

12、开展双语学习。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成立“双语”学习小组,每周一天“双语”日,“每天一句话,3个单词”,做好学习笔记,学习时间以不超过2小时为宜,可适当以趣味性活动来确保参学对象兴趣和学习效率。学习内容以日常工作,贴近生活的词汇、语句为主,争取年末住村干部能达到用双语进行基本日常交流。

伯什克然木乡叶汗里4村

“三民”活动工作组

2014年4月2日

第三篇:2006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定稿]

2006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2006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一、基本县情

**地处**,北邻**,南接**,西毗**,东连**,全县国土面积****平方公里,现有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实有耕地***万亩,辖**个乡镇,***个行政村。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以工业化为核心,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截止8月份,实现地方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完成财政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夏粮总产*.*亿斤,增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元,同比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成为**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目前,全县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二、今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们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发展为上、改革为先、正气为本,抢抓全省*号工程盐化项目落户我县的重大机遇,全方位推进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快速起跳,努力打好“十一五”开局攻坚战。

(一)抢抓发展机遇,重构发展格局,加快推进传统县域经济向现代县域经济转变

按照发展现代县域经济的理念,确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外向化、民营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发展思路,强力实施“二、四、五”发展战略,即突出发展**和**两大经济圈,加快建设**工业、**化工、**盐化、三和石膏四大工业园区,全力打造重化工、盐化工、石膏、粮油、建材五大支柱产业,全面推进传统县域经济向现代县域经济转变。围绕这一思路,在“十一五”开局之初,精心组织了以盐化项目、工业园区、政务新区三大战役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为重点的十多项重大工程建设。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三大战役的****多户、近万亩土地的征地拆迁任务,迅速启动了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全面实施了城区合蚌路、定滁路、南环路等出口道路的改造,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二)坚持东向发展,大力招商引资,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

我们始终把招商引资放在全县经济工作的首位,坚持“一把手”负总责、“一岗双责”不动摇;坚持实行目标责任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坚持一月一调度、一督查、一通报,紧张快干,紧抓不放,紧逼加压,始终保持高压态势。通过努力,投资***亿元的煤盐一体化项目、投资*亿多元的安徽**、**盐化两个**万吨制盐工程等一批项目入驻**。截止8月底,共引进新建、续建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实际到位资金*.**亿,是去年同期的*倍,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个,投资****万元以上的项目**个。

(三)加快园区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全力打造县域经济的发展平台

按照建设四区的目标,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近亿元,完成了园区一期、二期主干道路和路网管线铺设工程,种植了道路两侧的观赏树木和草坪,安装了路灯,实现了“六通一平”。在规模扩张上,全面开展园区的二期扩征工作,共扩征土地****亩,使园区规模达到近*平方公里。对被征地农户实行“四统一”安置,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拆迁、统一建房,为被征地农民全部按政策办理了农转非、低保、农保,启动建设了安置房,确保了园区扩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园区管理上,设立了园区管委会,下设综合办、治安办、建设局、财政局、国土分局、招商局等“两室四局”,建立了入园企业管理制度,构建了园区服务体系,努力为客商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同时,积极规划****平方公里的化工园区,加快整合**盐化、三和石膏园区,逐步形成我县经济发展的四大增长板块。

(四)坚持城乡统筹,突出示范引导,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着眼全县整体布局,按照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三级体系,精心编制新农村发展规划。分别编制了城镇体系规划、中心镇规划、中心村规划,城乡一体化框架初步形成。积极推进试点示范工作,深入开展“四清四改”活动,粉刷了墙壁,修建了村组道路,改造了自然村庄,规划了农民新村,建设了一批集中供水、供电、就医、计生服务等群众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有力地改善了试点村的公共设施。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和谐家庭、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加强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五)全面优化环境,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激活县域经济的发展要素

第一,精心打造优良的发展环境。我们把**的建设与发展放在龙头位置,以城市的标准修编了**总体规划,按照“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

第四篇:温州经济社会发展

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受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温州的经济运行出现了小幅波动,有效控制了民间借贷危机引发的社会问题。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仍然取得了较好成绩,地方生产总值增长水平达到9.5%,经济总量达到3350.8亿元,首次跻身经济总量超3000亿元城市行列,社会发展成绩斐然。

一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得以确立。2011年市委提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国际大都市发展战略和“1650”大都市城市网络格局,解决了温州城市定位和大都市布局的关键问题,可以说解决了温州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大都市发展战略定位的确定预示着温州进入了以城市化带动的新一轮发展时期。

(二)经济增长进入了以投资和消费带动的双轮驱动的阶段。2011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51.5亿元,同比增长89.2%,投资率达到52%,比上年增加825亿元,增幅首次位居全省首位,全年新增投资量超过“十一五”期间的累计总增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强动力;消费受物价上涨的影响略有放缓,但增长趋势不变;外需增幅回落。从美欧目前的经济形势看,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基本释放完毕。在温州“十二五”规划的扩张性投资战略带动下,“十二五”期间,温州的经济增长动力将转向依靠投资和消费的双轮驱动,随着温州大都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投资需求会呈现下降趋势,带动效应将逐渐降低,更长期的经济增长将转向依靠消费和创新推动,所以要保证温州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应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优化消费环境,加大对创新主体的培育和科技投入。

(三)城乡统筹成为温州新的发展主题。以“三分三改”为核心,以农房集聚为切入点的具有温州特色的城乡统筹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是一场涉及户籍、土地、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等社会体制的全面改革,必将形成新的城乡关系。

(四)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覆盖面继续扩大,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截止2011年11月底,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13.7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22.53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9.9万人,参保率已达到90%以上;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04.1万人、87.8万人和68.6万人。全市应参合农民524.50万,实际参合农民519.37万,参合率达到99.02%。新农合全市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73元,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达到275.45元,分别比上年提高85.5%和96%。先后出台了《温州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办法》和《温州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联席会议制度》。

二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在当前扩张性投资带动战略的引领下,受银行信贷增长制约,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保障面临一定的困难。

(二)民间信用危机和房地产限购限贷政策延续致企业资金周转能力下。降民间借贷危机严重损害了温州的商业信用,危机以后,一些外地供货商减少对温州企业的货款拖欠额度,进货商减少对温州企业的预付款额度,企业周转资金骤减。信用危机降低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市场主体、市场主体之间的信任度,影响企业的正常融资行为,借贷危机发生后,为规避风险,民间资金不断压缩借贷规模,并开始向债务人或融资中介抽资。房地产价格和交易低迷直接导致房屋变现能力差和房产抵押物缩水风险,上述因素都将降低企业资金周转能力,极易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

(三)社会发展滞后,社会发展的多项指标位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浙江省发改委和统计局发布的2007-2010年全省11个地市社会发展水平评估的结果看,温州社会发展综合水平位列全省倒数第三,在人口发展、生活质量、公共服务、社会稳定、生态环境五项总指数中,除社会稳定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他指数均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生态环境指数位列全省末位。

(四)过度追求物质利益、攀比、炫耀性消费、过度投机等不良社会心态蔓延,已经成为温州社会的集体焦虑。由此产生的社会行为扭曲、行为失范和诚信缺失问题,而社会诚信缺失和不计风险的逐利行为正是金融**爆发的社会因素。矫正不良社会心态不仅仅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保证更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作用,建立投资需求与资金供给相匹配的投资策略。改变当前以银行为主的狭窄融资渠道,提升市场化融资的能力,拓宽投融资平台的资金融通渠道。一是由投资主体独立自主地进行筹资活动,包括扩股、贷款、发债,舍得让民间资金进入一些前景良好的项目。二是基础建设工程和社会保障工程。

根据项目资金的实际需要进行融资,防止过度融资,平衡投资资金需求与资金的期限和规模结构,注重项目的投资效益与偿债能力,控制债务风险。

(二)政府应增强企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短期来看,需要积极争取更多的信贷资源和特殊信贷政策;成立财政划拨的担保基金,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问题;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对陷入债务危机的企业进行债务重组或资产整合;综合运用国土、规划、税收等行政手段,对重点企业进行扶持。长期来看,应加强产业引导和扶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温州民间借贷危机重创了民间信用体系,对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亚于釜底抽薪。建立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将有助于加快温州民间信用的重建,并由熟人经济向现代契约经济过渡。

(三)促进资源的城乡均等配置,振兴农村发展,实现城乡共生共荣。巨大的城乡差别是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二元体制留下的现实后果,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农村则日渐衰败,温州是城乡发展“两极化”问题突出的典型。“十二五”期间,温州应抓住作为国家新一轮农村产

权制度改革试验区3年的试验期限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农村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激活农村内生发展资源,促进城市反哺农村,实现城乡共生共荣。

(四)充分利用温州人经济发展温州。“十二五”期间,温州要达到年均50%的投资率,不仅要靠内源性资源的投入,还要积极利用温州人经济来发展温州。据统计目前有230万温商遍布海内外,是温州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最为宝贵和独特的资源,海内外温州商人不仅拥有巨大的经济资源,还掌握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广大的产品销售渠道。当前正值国际经济转入低谷时期,而国内经济依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温州要充分利用温商这个宝贵资源,积极抓住这个机会,主动联络海内外温商,积极构建发展项目与资金、人才、技术的对接平台,抓住目前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时机使更多的在外温商参与到温州新一轮发展中来,海内外温商同时也要抓住“十二五”期间温州的发展机会回乡投资兴业,内外合力使温州的资源在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把社会建设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未来推动温州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在温州已经难以为继,政府急需转变发展思路。要破除那种认为加大社会建设投入是经济发展包袱的误区,把社会建设提升到城市重大战略发展层面。杭州、宁波的经验已经表明,政府致力于社会发展不仅保障了民生,提高了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而且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财政收入不仅没有减少而且还持续大幅增长。

(六)提炼新的温州精神。温州是一个极具地域文化性格的城市,瓯越先民很早就通过海洋从事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在与大海的风浪搏击中砥砺出温州人坚韧的品质。受瓯越文化和永嘉学派的影响,自宋代以来就主张“义利并重”、“工商兼本”的功利文化。外界对温州人的印象也主要是会赚钱、投机以及精明。新的时代温州人给外界的印象需要提升,需要提炼新的温州精神。温州精神不仅要提炼保留温州地域文化中所积淀的最优秀的品格,比如诚信、坚韧、拼搏,更需要体现温州人具有世界眼光和人文关切的追求,比如友爱、包容、大

气、创新等等。提炼温州精神,不仅可以使城市精神成为温州人和新温州人共同认同的行为指南,也有助于不同群体间的相互融合尊重,对城市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第五篇: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

六十年风雨兼程 六十年成就辉煌

日期:2009-9-2

六十年风雨兼程 六十年成就辉煌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大变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奋勇前进,国民经济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全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大变化。

一、综合经济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经济总量进入全国中列

建国之初,内蒙古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60年来,全区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大幅度提高,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明显提高。全区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7.08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58.04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代,经济总量迅速扩张,2008年超过7000亿元,达到7761.8亿元,年均增长9.7%,1952—2008年全国平均增长8.1%,而1961—2008年世界年平均增长只有3.6%。其中,1979—2008年内蒙古年均增长12.1%,分别快于全国和世界经济增速2.3个和9.1个百分点。如今内蒙古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相当于1949年一年总量的3倍。1952年,内蒙古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1.79%,2008年已提高到2.58%,居各省区市第16位和西部第2位,由全国后列进入中列。人均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118元上升到1978年317元,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32214元,年均增长7.1%,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11.1%。内蒙古的人均生产总值居全国各省区市第8位,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达4638美元。《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7—2008)蓝皮书》显示,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10位,西部各省区市第1位,其中产业经济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环境发展竞争力以及宏观经济竞争力等4项二级指标居全国前列。

二、人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向着全面小康目标迈进

自治区解放前,受连年战争、灾荒、疫病的影响,内蒙古人民生活水平相当低下。到1978年,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处在温饱不足状态。经过改革开放30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连续跨越几个台阶,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增加到2008年的14431元,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9位前移至第9位,增长46.9倍,年均增长1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7.6%,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1元增加到2008年的4656元,在全国的位次前移至第14位,增长34.4倍,年均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6.9%。收入的增加使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211.66亿元,比1952年底增加8.1万倍,人均由0.6元增加到13329元。城乡居民的收入结构发生变化,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随着城镇居民财富的积累,投资渠道的拓宽,收入的来源趋于多元化。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已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达到2.1%。在农村牧区工资性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已经成为农牧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2008年,农牧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806.5元,比2000年增长1.8倍,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也由14.1%上升到17.3%;农牧民人均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达到631.7元,比2000年增长9.6倍,占纯收入的比重也由2.9%上升到13.6%。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改善。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之初,内蒙古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都在46%以上,在温饱最低线和贫困水平之间徘徊,农村牧区居民恩格尔系数则分别高达59%和48%以上,一直处于贫困线以内。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用于精神文化生活和卫生保健支出相应提高,特别是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和住房消费支出增长迅速,食品结构、衣着服饰向多样化、中高档方向转变。2008年,我区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2.8%,比1985年的46.1%下降了13.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1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是最低的;2008年,我区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2.5%,比1985年的59.2%下降了16.7个百分点;牧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6%,比1985年的48.3%下降了13.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整体过上了温饱有余的生活,正由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

三、商品市场实现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标志性转变,告别了商品短缺时代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从1998年开始,国内市场由短缺转为相对宽裕,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跨越。目前,内蒙古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和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许多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全国前列。2008年,全区牛奶、羊肉和羊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原煤产量进入全国第2位,发电量进入全国第4位。此外,全区粮食、钢材、化工和建材产品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全区有鄂尔多斯、蒙牛、伊利、赛飞亚、伊泰、远兴等34个中国驰名商标。告别商品短缺时代,标志着我区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表明全区经济由解决生产问题为主向解决需求问题为主的阶段转变。

四、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轨,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消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内蒙古根据区情,采取舆论引导、政策扶持、优化环境、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产品生产主要由市场决定,商品和服务价格基本由市场形成。二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在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做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推动企业分离办社会工作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兴起,打破了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格局,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城乡市场、扩大就业渠道、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8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完成3100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42%,比2000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三是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区国有企业经历了实行两步利改税、落实厂长(经理)负责制,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一系列以放权让利为主要特征的改革过程。从1995开始,我区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以提高国有企业整体实力为目标,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促进资产流动和重组为重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使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到2000年底,全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党的十六大以后,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我区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随着我们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国有资本向优势行业、优势企业集中的同时,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一批劣势企业退出国有序列。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抓大放小,加大中小企业放开搞活的力度,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四是各项综合配套改革日趋完善,有力的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力推进价格体制改革,价格调控在治理通货膨胀和控制通货紧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市场调节价比重上升,逐步完善水、电、油、气、暖等重要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理顺了价格关系。府机构改革进展顺利、职能有了转变。政府调控突出了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和目的性,逐步减少了对微观经济的直接管理。重视运用经济手段以及政策、法律手段调节经济运行,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已由直接调控逐步转变为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牧区保险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全区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

五、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构成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内蒙古紧紧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好机遇及向北开放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自治区的地缘和资源优势,坚持“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不断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经济发展新战略,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内蒙古与世界上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有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12个,二类口岸6个,对外经济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口岸开放格局。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0.16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89.34亿美元,增长557.4倍,其中外贸出口由0.10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35.8亿美元,增长357倍。内蒙古出口值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由“九五”期末的2个增加到6个。口岸资源得到开发利用,过货量成倍增长。“十五”期间,全区口岸进出境货运量为8808万吨;进出境客运量为1260万人次;进出境交通工具为1320万列辆次,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7.1%、16.7%、16.5%。2008年,全区口岸过货量超过4000万吨。利用外资成效显著。1985年以来全区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47.71亿美元,年均增长31.4%;外商直接投资达到98.2亿美元,其中“十五”以来达到90.6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20.8倍。

六、财政状况不断改善,可用财力明显增强

经济实力的增强不仅表现在经济总量上,更体现在地方财力上。1949年内蒙古财政收入仅有739万元,到2008年已达到1107.31亿元,增长14983倍。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三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均突破百亿元,其中鄂尔多斯市达到265.03亿元,居全区各盟市第1位。全区有76个旗县区的一般预算收入突破亿元,其中超过10亿元的有9个,超过20亿的有3个,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达到32.9亿元,居各旗县区之首。全区人均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700元,在全国各省区中位居第8位。我区财政状况的不断改善,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的结果。全区可用财力的明显增强,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七、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和自治区对农牧业的大力支持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使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内蒙古的农产品供应不仅满足了自己而且还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和主要的畜产品供应和加工基地。全区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212.5万吨上升到2008年的2131.3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9倍和3.3倍,粮食产量居全国的第11位,人均粮食产量居全国的第3位。2008年,全区肉类总产量达到219.37万吨,比1978年增长9.7倍,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9位提高到第14位;牛奶产量达到934.92万吨,比1990年增长24.3倍。全区牛奶、羊肉、羊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人均占有牛羊肉、牛奶产量分别达到53公斤、388公斤,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是最多的。农牧业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从龙头企业到基地再到利益联结机制的产业化链条的架构基本形成,尤其是乳绒两大产业龙头已经成型。乳产业、绒产业连续多年保持行业领先,玉米、番茄、肉羊等产业逐步成为我区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成为发展的新亮点。农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显著提高。全区农畜产品加工率达到63%,精深加工水平不断提升。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自治区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全区把做大做强工业规模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依托自身优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突出重点,主抓大项目,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加大对重点工业项目的扶持和改造力度,发展和培育了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企业,不断提高工业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工业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工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工业为全区国民经济发展、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内蒙古工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0.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798.6亿元,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2020倍和39.2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不到10%和1978年的37.6%上升到了2008年的48.9%。工业对GDP的贡献率高达60%。2008年,原煤产量已达到4.73亿吨,居全国第2位,比1947年增长了1000多倍,比1978年增长了20.5倍;发电量达2136亿千瓦小时,居全国第4位,比1949年增长了1万多倍,比1978年增长了55.5倍。形成了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6大优势特色产业为代表的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90%以上。拥有鄂尔多斯、蒙牛、伊利、远兴等34个中国驰名商标,有30多项工艺和设备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钢材、建材和化工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能源工业重点发展煤炭、电力、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加快了能源基地建设。目前内蒙古煤炭保有储量达到3275.88亿吨,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准格尔哈尔乌素露天煤矿、扎哈淖尔素露天煤矿等一批煤炭项目已在“十一五”期间陆续开工建设。加速开发煤炭下游产品,经过精心准备和建设神华集团煤制油项目于2008年8月试生产。同时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十一五”以来全区累计淘汰煤炭落后产能4600多万吨,煤炭产业集中度、安全水平都有了大幅提高。电力工业继续加快电源点和电网建设,重点建设西电东送、煤电一体化和区内用电项目。石油天然气开发取得新进展。作为我国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苏里格气田日产量突破1500万立方米,并已具备了年产80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立足农牧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工业,乳品、肉类、羊绒等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以伊利、蒙牛为首的乳品加工业规模超常发展,以伊盛、科尔沁牛业为代表的现代化肉类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鄂尔多斯、鹿王等名牌羊绒制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产量和销售额已经跃居全国之首的行列。以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为主的冶金建材传统产业步伐明显加快,包钢、包铝、内蒙古一机集团为代表的大型骨干企业实现了扩能改造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明显提高。扩大了包钢的中厚板、汽车板、特种钢、稀土钢和不锈钢的生产能力。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通过改组改造,产业组织结构继续优化,产业竞争力得到提高。化学工业重点发展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和盐碱化工,加紧大型化工基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稀土深加工、新材料、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新能源、生物制药、光机电一体化、农业高新技术、绿色食品、沙产业等领域已形成了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格局,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区工业结构正在向高层次推进。2008中国企业500强名单中,内蒙古自治区有8家企业上榜。

八、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

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持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以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重点,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形成对自主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应用类科研院所进入或转变为企业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力度得到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条件不断改善,创新政策环境趋于宽松。企业办科技机构规模不断扩大、科研实力进一步增强,为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08年,全区企业R&D经费总支出占全区R&D经费总支出的比重达到78%以上;各级政府科技投入不断加大,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成为科技经费的主要投向,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8%。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掌握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1985—2008年,全区累计申请受理三项专利量21518件,三项专利批准量12263件。近年来,先后实施了煤变油核心技术开发与工程放大、稀土合金材料关键技术及制品、大型风力发电机开发与产业化等18个重大科技专项,建立了沙地(沙漠)生态系统与生态工程、蒙医蒙药等35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特种车辆、畜牧业装备、肉类、畜产品加工等41家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建立起了51家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包头钢铁集团公司、亿利资源集团公司、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公司等7家企业成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初步形成覆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知识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培育出蒙西、北方重汽、稀土高科、天骄奥特奇、宇航人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带动作用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并催生了国家级高新区中唯一冠以专业名称的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

九、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繁荣向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并举,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相互协调转变,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54年的37.9‰下降到2008年的4.3‰,人口再生产类型完成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传统模式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模式转变,全区人口进入平稳增长时期,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二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成效显著,耕地、水、矿产等战略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环境保护向广度、深度发展。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截至2008年,全区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5371.7万亩,森林覆盖率和可利用草原植被盖度分别达到17.57%和38.85%,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2.08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1.72%,拥有自然保护区196个,拥有生态示范区25个。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扭转,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同时,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环保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2008年,全区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平均达到322天,重点监测的40条河流断面达标率为64.2%。三是循环经济工作工业稳步推进。近年来,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培育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地区覆盖面不断扩大,循环经济工作成效显著。2008年,全区列入国家和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和企业分别达到20个和10家,涉及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煤炭、医药、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九个重点行业,覆盖全区11个盟市,形成了以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工业经济的格局。四是节能减排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组织实施了一批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大力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近三年累计下降12.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已分别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84.5%和44.6%。

十、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到深入贯彻落实,“模范自治区”走向辉煌

内蒙古作为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自治区,在上世纪50年代,由于建设事业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初步形成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的局面,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模范自治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全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处于领先位置。生产总值增速连续7年居全国之首,经济总量居于五区之首。2008年内蒙古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16位,在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居第1位,经济总量占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经济总量的37.6%。按可比价格计算,内蒙古比上年增长17.2%,高于全国平均增速8.2个百分点,增速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三次产业呈现出协调发展的态势,产业结构比为11.7:55:33.3。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消费需求在全国的位次继续攀升。2008年,全区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在全国各省区市中保持第10位,是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进入全国前列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投资总额的45%;同比增长27.4%,增速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2008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国第17位,比上年增长24.1%,增速居全国第5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总量和增速在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均位居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总额的38.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保持平稳,增速高于全国。2008年,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居全国第17位,同比增长32.1%,增速居全国第4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排第2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总量和增速均居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第1位,占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总额的39.4%。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的位次继续攀升。2008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居第9位,是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进入全国前列的地区。比上年增长16.6%,增速在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中位居第2位。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在各省区市中与湖北省并列第14位;比上年增长17.8%,增速居全国第3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总量和增速均居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第1位。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族教育全面发展。2008年全区拥有普通高等学校39所,比1984年增加24所;在校生31.67万人,比1984年增长11.8倍,年平均增长11.2%。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生9.78万人,比1984年增长13.2倍,年均增长11.7%。拥有普通中学1291所,在校学生140.3万人,增长30.3%。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生35.56万人,比1984年增长84%。文化事业呈现繁荣景象。2008年,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6个,文化馆102个,博物馆36个。2008年,全区有广播电台13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4.05%和92.73%。全区出版发行各类图书、期刊和报纸2423种、149种和61种,出版发行数量分别达到 6730万册、1229万册和2.5亿份,其中蒙文图书、期刊和报纸976种、47种和13种。全区拥有卫生机构7966个,比1949年增长101倍;全区医疗卫生单位拥有病床7.4万张,比1949年增长100.9倍;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62万人,比1949年增长13.7倍。每万人拥有病床床位30.7张,每万人拥有医生21人,分别比1949年增加29.65张和13人,医疗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目前,全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农村牧区人口1434.4万人,参合率达到94.69%。自治区的体育事业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具有民族特点的项目逐步进入全国先进行列。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上实现了我区在奥运会历史上奖牌零的突破。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坚持党的领导,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民族团结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回顾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的光辉历程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经验和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60年来,全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民族团结不断得到加强,使得祖国边疆长期保持稳定,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国家和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使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迅速提高,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的进一步巩固。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繁荣和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才能使民族自治地方更加兴旺发达。

(二)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是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繁荣的基础。60年来,全区坚定不移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法规,保证了实行区域自治的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享有民主平等的权利,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同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族人民亲如手足,形成越来越强大的凝聚力,共同致力于地区经济建设,使全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使振兴民族自治地方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突出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提高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既艰巨又紧迫的重要任务。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讲民族进步,首先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否发展。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抢抓机遇作为促进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实践中着重把握好以下几方面:一是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2000年,国家在西部12个省区市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二是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发,内蒙古加强与俄、蒙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推进“向北开放”战略和“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了全区外向型经济的加快发展。三是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机遇。2007年东部五盟市正式纳入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为今后东部五盟市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难得的机遇。四是全区把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作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现实机遇。正是由于内蒙古改革和建设始终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为发展积极创造有利的优势、资源和空间,从而赢得了先机、争取了主动,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逐步形成,使得内蒙古经济社会不断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完善发展思路,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仅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各族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而且对该地区优势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企业技术进步和经营机制转换都起到了推动作用。进入新世纪,内蒙古党委、政府不断完善发展思路。2001年,在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上,提出了贯穿“一条主线”、加快“两个转变”、加强“三大动力”、加强“两项建设”、推进“三化进程”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六大之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又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2006年,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对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提高“两个水平”,保持“两个高于”,确保“两个实现”的总体奋斗目标。全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有机统一,把抓科学发展与促社会和谐相结合。实践证明,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由加快发展向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转变。

(五)坚持国家支援和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60年来取得的光辉成就,是中央及兄弟省市的支援和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60年来,中央始终给予内蒙古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工业基地、粮食基地、水利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国家都组织了一定的财力、物力给予支持,从工业、技术先进的省市抽调大批技术人才支援内蒙古,从而迅速改变了我区贫穷落后的面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内蒙古的开发力度,一大批国家级重点大型项目先后开工建设投入运营,对于这个时期的快速增长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进入“九五”时期,中央制定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六条措施,2000年国家在西部12个省市区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兄弟省市对内蒙古经济的发展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协助。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我们必须更好地把争取国家帮助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一方面,针对我区经济基础薄弱,加快发展,需要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就内蒙古自身来说,要大胆改革创新,制定好符合适应市场需求的资源开发主攻方向,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区域相衔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时要树立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思想,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和横向联合;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尽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微观运行机制,广泛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促进内蒙古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六)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贯彻落实“林牧为主、多种经营”方针中,长期狠抓植树种草、农田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取得了明显成绩。森林面积大幅度增加,森林覆盖率达到17.6%;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控制,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工业污染和城市环境整治取得一定进展。内蒙古虽然人口不算多,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总体上看还存在着诸如:由于过去人口增长较快,对当前及今后的教育、就业等方面形成较大压力;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仍很突出,制约着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工业污染严重,城市环境质量差;在资源开发中存在着较多的低水平、小规模、浪费宝贵资源等问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进一步加大计划生育、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工作力度,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副局

作者:周耀亭

下载经济贸局局长关于经济社会发展项目框架的讲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济贸局局长关于经济社会发展项目框架的讲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利津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利津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利津县位于山东省东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濒渤海,东依黄河,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1665.6平方公里,海......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冯卯镇党委、政府 今年以来,围绕区委、区政府年初确定的任务目标,结合我镇特点,镇党委、政府一班人认真谋划,突出重点,以招商引资、提高财政收入为目标,以......

    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2013年,我们密州街道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围绕建设东部新城,以招商和稳定为抓手,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立足街道实际,确立了“......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农业方面:立足于促进农民增收,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稳步推进“特色种植业、水生蔬菜产业、畜禽产业、水产业、特色农业旅游”五大产......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提纲

    关于石安镇今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汇 报 提 纲 中共石安镇委 石安镇人民政府 (2007年7月18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镇党委、人大、政府向光临石安镇检查指导工作的......

    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汇报材料

    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汇报材料 按照县人民政府全会安排,现将谭家山镇2015年上半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及下半年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2015年,仍是谭家山转型升级、经济调优巩固之年。全年......

    奉节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12)

    奉节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2年2月) 一、基本县情 奉节县地处长江三峡西首,幅员面积4087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1个管委会,总人口105万。县情有以下特点: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奉节有2......

    元谋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元谋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一、楚雄州元谋县县情元谋县位于云南省和楚雄州北部,以科学发掘出迄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牙齿化石而闻名于世,是东方人类的发祥地。这里有独特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