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农村小学音乐课的现状及对策(刘琼)

时间:2019-05-14 02:0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当前农村小学音乐课的现状及对策(刘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当前农村小学音乐课的现状及对策(刘琼)》。

第一篇:浅谈当前农村小学音乐课的现状及对策(刘琼)

浅谈当前农村小学音乐课的现状及对策

石柱县桥头镇小学校:刘琼

如果说衣、食、住、行是人类的物质基础,那么音乐就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因为音乐能够给人带来无限的愉悦,使人在精神上得以振奋,情操上得以陶冶,心灵上得以净化,形体上得以美感。可见,音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收获。因此,我认为音乐课就应是充满着快乐、轻松、有趣和随处洋溢着欢声笑语的课堂。在音乐课中我们可以通过带领学生玩玩音乐游戏、唱唱流行歌、听听音乐故事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我在一次与学生交流时,有一位学生毫不掩饰的对我说:“我们渴望拥有优美的歌声,能够在音乐课中得到无尽的欢乐”。由此看出,学生们对音乐的向往和渴求是多么的强烈。然而,当前的音乐课堂上的情况并不理想,特别是作为农村小学更为突出,有部分学生将音乐课当作了紧张学习的消极放松,在课中难以体会到提高音乐修养、陶冶情操的气氛,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够浓厚、听觉敏感性不强、缺乏对音乐的情感体验等。但究其原因,我认为我们农村小学在音乐课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学校的实际情况所导致

由于农村小学地处偏远,学校在音乐教学上的各类设施设备不齐全,师资力量薄弱。在有些学校(特别是偏远的村小)整个学校四、五个教师教四、五个班。可在这些教师中无一个懂音乐、会教音乐的教师,从而造成在音乐这一门学科上无法开展。而在能开展的农村小学由于在音乐上的教学设施设备不齐和其它的原因,开展了音乐课但达不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2.教师的认识和教育理念未转化。有些教师,在教育观念上还放在原始的定格中,没有受到新课改的影响和启发。他们的思想太原始、呆板。始终认为音乐只是一门豆芽科,语文、数学才是重要学科。所以,他们充分利用时间、抢占时间来攻他们所谓的“主科”以提高教学成绩,而忽视他们眼中的“豆芽科”音乐,甚至把学生的音乐课也作为他们提高教学成绩的一个“主阵地”和“主战场”,让他们的学生本应是一节充满快乐的一节课而变成了扎到了做不完、老师讲不完的“题海”中去。从而音乐就从孩子们的脑海里、记忆里慢慢淡忘、乃至消失,只是偶尔作为他们放松的一个工具而已。

3.家长的思想根深蒂固、守旧,不能与时俱进。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又特别是作为农村的家长们,他们认为只有读书才是自己子女跃出“农门”的唯一途径,只有自己的孩子读书成绩好了就什么都行,音乐等都不重要,他们不从能否给予孩子快乐与否去考虑,只是片面追求学习成绩的优异。

4.学生对音乐课的认识有偏差。由于学生受到部分教师、家长及社会的不良教育影响,造成了在不少同学眼中,音乐课只是学校在课表上安排的一门学科,但对音乐课从不重视,特别是音乐科又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大部份同学认为音乐课只是听听音乐 写写作业等。因此在音乐课中许多同学都埋头写作业,当老师问其原因,有部分同学就给自己找借口,认为自己没有音乐细胞、对音乐不感兴趣等。

二、客观原因

学生对音乐课不感兴趣,究查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教师的教学手段简单,学生无趣。在音乐课中,对于新歌学习,多数教师还是采用“教师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的传统教学法,缺乏趣味性。对于乐理上老师讲得又太深奥,学生难以理解,有些甚于学生根本听不懂,而且实用处不大。

2.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我们现在在音乐上用的教材多数为人教版教材。在教材的编写上,民族的东西不多,国外作品又难以理解,其它歌曲让学生觉得过时,根本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在欣赏的音乐作品上多是国外的,有些连老师都不感兴趣,更别说学生了。在一次与学生交流中,有一个学生说:“课本外的流行歌曲我们大家其实挺喜欢的,但老师不肯教。而老师教我们的歌曲或让我们欣赏的作品虽然都是一些优秀的作品,但我们根本听不懂,理会不清意思,很难产生共鸣,更别说兴趣了。”就是由于这些原因,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有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说:“与其在音乐课上得不到快乐,我倒不如在音

乐课上写写作业等实惠。”

可见,农村小学在音乐课中出现的问题的严重性是不可低估的,值得堪忧。我们如果不抓紧时间扭转这一局面,还是处于这种方式的话,我们的音乐课只会进一步削弱对音乐的兴趣。那么,如何扭转这一局面,重新点燃学生对音乐课的希望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有关音乐上设施设备等器材上投入的力度,大力营造喜欢音乐的氛围,转变部分教师和大多数家长的观念。地方政府和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和宣传,让教师和家长意识到音乐对重要性,让每个人能认识到人离不开音乐,只有音乐才能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欢乐。一个人是否有成就、能否成功不光是看片面的成绩,而是提倡培育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

2.营造快乐的音乐课堂

快乐是每个人的心声,那么快乐的音乐课堂就是让每个学生发自肺腑的呼唤。因此,学校或老师首先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对音乐感兴趣,组织各种活动来激励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与实践。如:从学生喜欢的音乐故事、音乐游戏入手,举办一些大型的艺术节,紧密联系音乐本身,平时让学生多收集一些音乐故事等,让每一位学生积极投入到音乐的世界中,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美,从而真正感受到“音乐课堂就是我们欢乐的海洋”。

3.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堂

由于教学内容的枯燥、单调、不够味儿,欣赏作品又太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可他们对流行音乐又特别感兴趣。所以,我们教师不光在音乐课堂上教一些无味的少儿和外国歌曲,而是要通过在音乐课堂上教唱一首好的流行歌曲和弹一首优美的通俗曲,把学生吸引过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因此更加喜欢音乐老师,从而更加喜欢上音乐课。如果这时老师能把流行歌曲和流行音乐给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分清哪些是好的作品,哪些是差的,岂不更好!我认为流行歌曲走进我们的音乐课堂只要我们老师加以正确引导,不仅不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4.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风趣幽默的音乐教师

一节快乐的音乐课堂需要一个快乐的老师,做一个快乐的音乐老师就需要一个特别风趣幽默的老师。有了这样一位老师,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表情都可营造出一个宽松、和谐的音乐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了,学生也可以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的见解、感受,共同分享优美的音乐。有时课堂上适时的幽默会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轻松有趣,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去,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着艺术的魅力。

5.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音乐课堂

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在音乐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力,引

导和鼓励他们运用音乐的各种形式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思想。尽情发挥个人特长。在音乐课堂上能唱的就唱,能跳的就跳。尽可能地让学生展示自己。这样一来,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浓了,音乐课堂的氛围也改善了,学生也更加喜欢音乐课,我们何乐不为呢?

让每一个农村孩子爱上音乐,让每一个农村孩子走进音乐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师去倾听一下这些农村孩子的心声,聆听一下他们发自心底的呼唤。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农村小学在音乐课这一现状将得以极大的改变。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将喜欢上音乐,更加会喜欢音乐课堂,让他们在快乐的音乐海洋里健康成长。

第二篇: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 要:农村的义务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育经费教育质量教育改革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以往的义务教育都不是真正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教育。2005年苏州市和北京市都宣布:从2008年开始,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免费义务教育。这似乎昭示着,全国在“十一五”期间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拉开序幕,农村的义务教育即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2004年,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2002年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比如说武汉市新洲区2004年11所学校有危房,撤掉了8所,按照规定,应该把撤了的还建,8所学校危房全部还建至少需要30万元,而上面的经费只有15万,实际上落实到位的只有3万,基本上都没有还建。目前在农村,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主要来自于计划生育和外出打工,学校进行合并,有些学校没有学生,成了空的;另一方面,村里面因为普九的债务,又把学校固定资产作为偿还债务的重要资本,学校合并并未形成资源整合,达到改善学校环境的目的。很多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深城乡之间的隔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比如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教师不是超编,而是缺编,50岁以上的老师比重偏大,因为学校工资低,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300多元,这样还不如出去打工。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另一方面,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到了小学六年级还不如城里的二三年级的学生,连自己的姓名都拼写不出来。

(三)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则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政府对此漠然,对应负义务举重若轻,则民间设置再多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都近乎杯水车薪。

2005年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也给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税费改革前,农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中收取的教育集资和中央专移支付;税费改革后,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被取消了,乡级政府和农村不再直接承担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其经费基木上全落在县级政府身上,而大多数县财政较为紧张,基本上为吃饭财政。

这使部分财力落弱的县不堪重负,于是出现了教师工资难以兑现、教育负债偿还无期、学校正常运转困难等问题。在缺乏国家财政拨款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农村教育部门由于财政困难,不得不把增收超过学费的杂费变成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尽管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工资发放已基本有了保障,但是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修缮投资经费不能得到落实,学校公用经费运转困难重重;有部分学校欠债问题久拖不决,利上加利,学校已不堪重负。比如武汉市新洲区的58所小学,1998年因此拖欠教师工资68.5万元,1999年拖欠工资29万(一次性奖励工资),2000年是15万,2002年是106.5万,2003年是58.5万(包括一次性奖励工资、班主任津贴、教师药费、“三伏津贴”),共计287.5万元。为了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福利,学校就想办法变相从学生那里收取各种费用。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滞后性

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相当长的错综复杂的改革过程,其中的改造教育思想、重新设计课程、制定评价标准、改革教学活动等都需要有专门的研究。

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主要还是在追求“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着课程改革。同时,课程改革总是受到具有守旧思想的教师、学校和家长的强烈反对,因此改革总是迟缓的。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即除了不断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外,再没有其他的功能。农村与城市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根本不可能都去上大学。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只能成为极少数尖子生的陪衬,成为这种教育体制和目标的牺牲品。他们中的大多数,苦读八年(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处境,农民感受不到教育的经济效益。但是同时,乡镇企业面临缺乏大量的初、中级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工人的尴尬局面。

(五)学生辍学较多,读书无用论出现回潮

一方面受传统愚昧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而排斥教育,一些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僻远,与外界社会联系甚少,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依然盛行。不少人思想观念陈腐,认为孩子在家劳动是天经地义之事,而送孩子(尤其是女孩)上学是一大损失;另一方面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无法就业,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而农村义务教育的出口又被堵死或者不畅,即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有限和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了知识在农村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多小学都没有毕业。

(六)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人员流动的加强,农村的生源数量在不断下降,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1)由于生源不断减少,人口分散,有些地区非常偏僻,学校进行合并后,学校不能相对集中,无法达到规模效益。加上交通等条件的限制,贫困地区“一师一校”、“小学三年级以前教学班”或“复式教学班”屡见不鲜,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比如说武汉市江夏区的青山岛小学,处在梁子湖上的小岛上,几个年级就2个老师,代所有的班级,所有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效果令人堪忧。(2)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也处于尴尬的境地。据推算,全国约有200万流动人口的子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确保他们享受义务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然而,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以及各项配套措施尚不完善,又受到政策、经费管理困难等多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教育也常常是名存实无。

二、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产生

(一)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长期以来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叉”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影响农业效益和农民富裕的主要制度性因素。由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农村教育自然也处于弱势的地位。

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稍微有头脑和能力的农民又都去打工,农村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和文化素质不高的村民留下来,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导致农村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虽然打工者可以赚些钱回到农村来补贴,但是他们给城市所作的贡献更大,进一步拉大了工农业之间的差距。农村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力度。发达国家一般是在工业化1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反哺农业,我国已经进行了20多年,反哺农业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当然国家这几年对于“三农”的问题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了。

(二)农村教育目标错位,升学教育、离农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行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目标的错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农村大学入学率,只有城市学生的十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苦读八年(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很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同时教育支出是农民最大的负担,很多家庭为此负债累累,陷入恶性循环。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改变,这一现状也很难改变。但农村职业学校和继续教育受体制和农村产业化还不发达等多重条件的影响,还没有发展起来,导致“有校无生”的状况。

(三)财政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

县、乡财政难以承担两次税费改革后的财政责任。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只负担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村、农民自己负担。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后,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民的教育负担仍然很重,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大部分教育集资,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大为缩减。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主要来源,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国家对于义务教育大概是承担9%,省里面承担13%,大头由县里承担。教育经费几乎要占去县财政经费的半壁江山,还有公务员工资等很多事务需要完成,县财政就经常克扣其他的教育经费来维持县财政的正常运转。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根本无法填补的,学校公办、民办教师的津贴费和代课教师的工资没有了来源,只好纷纷外出打工。城乡之间同等教师工资差距一般是在一倍以上,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必然是使得好的资源流向城市,进而造成了城市越来越发展、农村越来越困难的马太效应,陷入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恶性循环。

(四)社会、家庭、家长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教育产业化改革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找不到。最现实的结果就是很多农民不愿意承担这种高昂的教育风险投资,读书无用论开始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乡镇企业调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农业劳动力过剩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家庭收入增长甚少,甚至相对还在下降。家庭收入的减少直接影响农村学生的求学积极性。很多特困户、贫困户家庭辍学的原因就在于此。加上农村很多地区观念陈旧,家长文化水平低,没有法制观念,认为孩子上不上学是自己的私事,不知道送适龄子女读书是家长法定的义务。而某些家长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让学生辍学早点赚钱,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三、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是要发展经济。政府要转变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指导思想,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要废除一切与民夺利的政策,建立支持和保护农民、农业的法律政策体系,通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要提高农村的社会地位,这既要清除来自社会的障碍,又要清除农民自身的障碍,培养农民维权、用权的权力观。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要改革城乡失衡的教育制度,教育投入要向农村有所倾斜。

(二)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它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003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一要推进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成人教育以农民技能培训为重点,两者都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各类人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二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我国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同农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积极发展公办教育,同时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

第三篇:当前农村信访工作现状及对策

当前农村信访工作现状及对策

区政协山坡乡工作组

当前,农村社会稳定工作与以往相比,涉及面更广,情况更复杂,处理难度更大。把握关键,找准矛盾切入点,健全机制,正确解决和处理农村社会矛盾,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期,源汇区纪委监察局念好“早、快、防”三字经,对全区8个乡镇办的农村(社区)信访问题进行查办和督办。

念好“早”字,变上访为下防。组织信访室、案件室人员成立督导组,立足于“抓早、抓小、抓苗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走村入户,广泛收集信息。把易发、多发信访的落后村作为重点排查对象,对排查出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不安定因素,及时摸清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措施,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念好“快”字,变拖延为速决。对信访案件快调查、速处理、快结案,力争一次处理到位,不留后患,避免出现重复访、越级访。工作中坚持两个“要”,把好两个“关”,做到“三个结合”。即:事实要查细,把好事实关;有错要必纠,把好处理关。问题未查清不结案,处理结果未与上访人员见面不结案,调查结论群众不满意不结案。

念好“防”字,变治标为治本。要求村监委会成员,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了解本村群众的难事、难题,收集村民的意见建议,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向村委会反映,做到早掌握、早疏导、能解决的早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逐级向上级汇报。注重超前预防,从根本上减少信访案件的发生。

一、当前农村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和法制意识淡薄。在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低,无法接受和学习新知识。有的村民在遇到山林、土地、拆迁补偿等纠纷时,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了解不透,就抱着“人多势众,法不责众”的心理进行聚众闹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当前,大部分农民仍以基本农业种植等为第一产业为主,城乡之间、村民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少数人因心理失衡,导致行为失控,甚至铤而走险。有相当一部分的村级组织以前完全靠收取各种规费维持运作,税费改革后,很快“断炊”,因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无钱办事,影响村级组织各项工作的开展,也无力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直接影响村级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

(三)政策公开不够,管理不规范,引起群众的不满情绪。主要是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在政策宣传上干部本身掌握政策不够全面,在政务公开上不具体、不准确、不真实、不及时,群众不能及时了解政策方面的情况,在执行政策上造成群众的误解,认为是有关部门贪污了政策,从而扰乱了正常秩序,激化了干群矛盾。

(四)历史遗留问题解决难度大。村与村之间的山林、土地权

属不清,特别是一些有争议的山林、土地存在你争我夺的现象,村与村之间纠纷不断。而村干部在这个问题上基本上没有发言权,因为群众认为他们是政府代表,替政府讲话,因此对他们不信任,有发言权的往往是村中真正德高望重的人。

二、当前农村信访现象的新特点:

当前信访工作呈现鲜明的新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集体上访数量相对增加。1-10月份,山坡乡共发生12次集体上访,占信访总数的26.67%。集体上访主要发生在农村土地、林木承包;基层机构改革;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

(二)越级上访更加突出。农民除到乡政府上访外,发生的不经乡,不经区,直接到省、市甚至北京都是越级访。信访的层级性被弱化,突发性增强,给应对工作增加难度,给基层人民政府工作带来很多被动,也增加了解决信访问题的社会成本。

(三)无理上访日趋严重。无理上访占山坡乡越级访总数的80%以上,并且上访人缠访,持数性信访十分严重。

(四)民主上访比较集中。在全部信访案件中,大多是村民对村组的作为不满意,怀疑他们的公正,认为他们侵权,反映出民主权利意识的增强,主要表现在:没有按规定给予土地承包权或者给予的不完整;承包他人的土地、林木不合理,损害村民利益;村干部以权谋私,损害集体利益;村政务财务不公开,剥夺村民知情权;在调处村内矛盾上不积极、不公平等。

(五)利益访现象十分典型。在上访中,都是为着利益,而且是个人利益,很多上访人希望通过信访获取更多的利益,甚至额外的利益。如主动要求政府办理城乡“低保”、要求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要求政府给予经济帮助等。光星村七组村民在村统一分配土地时以虚报人口方法多获取39亩土地,对外发包收益,村集体纠正收回,在经法院审判败诉后,他们到市中院上访,企图夺回土地。

三、多措并举,努力提高信访工作水平:

(一)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其建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前沿哨”。一是要切实加强组织建设。加强农村民主建设,把群众基础好、办事公道、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充实到班子中去,把村级班子建设成为团结奋进,富有凝聚力、号召力、发展力的领导集体。二是切实加强思想建设。要教育农村

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倡导求实精神,倡导讲实话、办实事、不浮夸,着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他们多和农民交朋友,了解农民的思想动态,把握思想脉搏,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农村稳定打下扎实的基础。三是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认真拓宽群众的参政议政渠道,充分发扬民主,为人民群众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供条件,搭建平台。重点抓好农村财务和“资产、资源、资金”三资监管和村务公开制度的落实,保证村务公开特别是财务公开的真实性。

(二)畅通信访渠道,使信访工作成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晴雨表”。一是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信访举报分中心作用。整合纪检监察资源新成立的农村基层工作室,作为信访举报分中心,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组织协调,整合信访资源,综合运用政策、法律、行政法规等手段,积极采取代表参与、会办督办、公开听证、交叉办理、教育疏导等办法,着力解决信访举报等问题,形成全面协调、力量聚合、运转高效的综合协调处理机制。二是建立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和下访制度。明确接访领导干部姓名、时间、地点,并向社会公开。对一个时期内的重点信访,进行梳理归纳,并派专人抓好落实。

(三)提升素质,化解矛盾,使信访工作成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首先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增强分析和妥善解决群众信访反映各类问题的能力。二要加强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学习,积极探索新时期信访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努力提高信访群众的满意度。三要善于做好信访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通过多渠道的宣传和法制教育,引导

群众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依法依纪上访和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解决矛盾信访,从而维护信访秩序,切实把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的过程变成沟通思想和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变成疏导群众情绪、化解矛盾的过程,使信访工作成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安全阀”。

(四)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稳定预警、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应急事件处理、责任追究、责任倒推五种机制。加强过程监控,细化环节落实,增强工作实效。要对可能引起上访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要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乡镇信访办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要针对不同情况、不同类型的突发案件制定应急方案,做到快速反应。特别是建立责任倒推机制,对引发群体性上访的政策、措施进行检讨、修正,对属于决策问题的可采取问责制的方式予以处理;也可以在政绩考核方面加以统筹应对。

(五)大力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工作,形成化解矛盾的综合优势。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出现以后,能在哪个环节解决就在哪个环节解决,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对本部门无法解决的要引导群众通过正常渠道或法定程序表达自己的利益请求,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四篇:当前农村普法现状及对策

当前农村普法现状及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以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我国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应坚持四项原则、完成七大任务,要求各级大力推进法制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在各行各业掀起学法用法的热潮。要把法制宣传教育纳入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开展法制宣传资料、法制信息、法制文艺和法律服务进乡村活动,切实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宣传教育覆盖范围;提高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服务性;继续深化“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样才能把国家“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落到实处,切实推进我区法律进乡村活动,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呢?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开展了二十多年的普法宣传,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但距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相差很远,与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要求相差更远。封建迷信思想、宗族观念、邪教组织和邪教势力在部分农村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风气。基层干部不依法办事,侵犯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侵占集体资产的行为还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乡邻之间争夺承包地、宅基地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征地补偿纠纷还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和谐稳定。这些矛盾和问题的不断发生,充分说明了我们在农村普法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努力才能做好的地方。为此,我们对当前农村普法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以期解决我们在农村普法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当前农村普法的现状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当前农村普法教育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少组织管理松散,普法对象集中难。由于农村组织化程度低,村落分散,导致普法教育工作面加大,人员难以集中,同时由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多数农民都忙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根本不愿花费更多的时间 去学习他们自己认为用处不大或没有用处的法律法规,再加上外出务工的人员日益增多,普法对象更是难以集中。

2、文化素质相对偏低,收到理想效果难。据调查统计:在农村,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占了农业总人口的51.5%;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群占了农业总人口的41.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只占农业总人口的7%。因而,多数农民群众对抽象、枯燥的法律条款难以理解,听不懂,学不会、记不住,难以收到理想的普法效果。

3、方法不多形式单调,提高学法兴趣难。我们在农村的普法活动,大多数时候都是采取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往往造成农民只知道法律名称而不知道法律内容。至于发放的宣传资料,虽然内容都比较详细,但多数群众难以看懂,而且枯燥烦味,根本提不起农民群众的学法兴趣。

4、经费待遇难以保障,普法工作开展难。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少村组没有集体收入,再加上上级很少有普法经费投入农村,导致农村普法经费匮乏、人员待遇没有保障,造成普法工作没人干、所需宣传资料及教材、设施等严重缺乏的局面,使农村普法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二、今后农村普法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根据“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我们要做好新时期农村的普法教育工作,只有紧扣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始终坚持把助推、护航新农村建设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农村工作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进行。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落实普法经费,保障人员待遇,解决农村普法教育工作开展难。据调查,自“一五”普法开始以来,各级人民政府都已逐步将普法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这极大地促进了普法工作的开展。但时间已经过去了20年,普法的成本有了很大提高,还有不少地方的普法经费预算仍然停留在“一五”普法时的人均0.1-0.3元的标准,同时在人口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并不根据人口的增加而相应增加普法经费,这使得本就缺乏资金支持的农村普法活动更如雪上加霜。农村普法骨干的待遇没有保障,普法必须的宣传资料及教材、设施等严重缺乏,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普法工作的开展。因此,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适当提高人均普法经费标准,落实普法经费预算,使得农村普法必须的宣传资料及教材、设施、普法人员待遇等得到保障。同时,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应着力培育农村普法骨干,进一步建立健全区、镇、村、组四级法制宣传教育网络,加强对农村普法人员的选拔使用,努力提高农村普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把他们培养成热心法制宣传、熟悉业务、作风扎实、甘于奉献的普法骨干,从而使农村普法工作做到有人干。

2、创新普法方式,增强趣味实效,解决提高农村群众学法兴趣难。我们要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活动,同时注意增强宣传活动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农村广大群众的学法兴趣。我们可以利用村务公开栏开办普法宣传园地,将其中一定的版面常年用来宣传法律知识,充分利用村民们都比较关注村务公开信息的特点,使广大村民在浏览村务公开信息的同时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普法作用。同时,还可以送法进村、送法上门,针对部分农民群众渴望学到实用法律知识,特别是发生纠纷、遇到需要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时候,多数农民群众都非常需要法律的帮助,我们要及时利用农民群众的这一实际需求,迅速组织有关部门送法下乡,送通俗易懂、农村实用的普法资料到农民手中。组织法律工作者建立法律宣传咨询点,解答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从而使更多的农民群众学到有用的法律知识。我们还可以以案讲法,把一些案例,特别是发生在身边的案例,组织农村干部、村民学习,通过一个案例,使广大农民群众弄懂弄通部分法律内容。总之,我们要利用一切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提高农村群众学法的兴趣和学法的积极性。

3、改进普法内容,力求通俗易懂,解决农村普法收到理想效果难。我们要改进农村普法的内容,变单调枯燥、抽象泛味的法律条文说教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文艺、小品演出等形式,加大对涉及农民自身利益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把法制宣传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与解决农村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紧密结合,通过编演通俗易懂、广大农民群众都能接受领会的法制文艺节目、小品、电影、电视剧等及展出形象生动的法制宣传图片和漫画等活动,切实解决我们在农村普法中收到理想效果难的问题。

4、适应农村特点,拓宽宣传渠道,解决农村普法教育对象集中难。在农村,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因而,我们的普法工作要避开农忙时节,做到生产、普法两不误。要充分利用农村集贸市场农民群众赶集集中的有利时机,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做好农民群众的普法宣传教育。在做好广泛宣传的同时,我们还要针对不同的普法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充分发挥农村普法骨干、普法宣讲员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农村老党员、老干部在群众中的威望,组织他们学好法律,并通过这些老党员、老干部在广大农村地区普及法律法规;同时积极利用农村学校学生集中,有固定学习场所和教师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把广大农村中小学生培养成“小小普法员”,让他们放学回家后向家长普法,通过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一所小学覆盖一个村的普法教育活动,既抓住了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又发挥了学校在农村普法中的辐射作用,从而有效解决农村普法教育对象集中难的问题。

第五篇:浅谈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

浅谈当前农村小学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作为拥有6.75亿常住人口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振兴。现阶段,党和国家在大力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必须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而农村义务教育的落后,给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

1、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软硬件设施都落后

现阶段,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其直接表现就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资源相对贫乏。与城市小学相此,农村小学无论在教学设施,还是在师资上都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现状让老师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2、优秀师资力量流失严重

近些年,虽然有很多大学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小学任教,但是由于农村教师待遇比起城市相同情况的教师要低很多,不少优秀的青年教师不甘于教书,有的考公务员或者考研跳槽了,有的通过关系调到城市学校了,还有的去沿海发达地区进私立学校挣高薪了。优秀师资的流失,对当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打击很大。

3、新课改在农村“水土不服”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在教材设计的普适性上不是很客观。农村的孩子吃不消,对于他们而言难度提得太高了。探究式教学在农村中小学很难进行。现行教材在农村水土不服,一些学生跟不上课程,慢慢就成了学困生。

4、评价体系依旧

“唯成绩论”的评价体系依旧。升学率依然是评价一所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在优秀师资不足的情况下,采取“抓小放大”的措施,集中“优秀师资”重点培养“优等生”,学困生们因此越来越厌学,渐渐地就放弃了学业。

5、家庭教育跟不上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有效互动。在农村,有些年轻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孩子留在老家由老人照顾。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性格上很孤僻,一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很容易放弃。还有些年轻的父母,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就不高,老给孩子灌输“读书无用论”,像这样一些家庭的孩子,他们经常惹是生非,不仅耽误了自己的学习,还影响了别人。

二、提高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对策:

1教育理念的转变

农村小学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的新的人才观。以个性化职业指导为导向,分类分层教育,让每个学生进入适合自己的学校深造,最大限度地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2教师队伍的建设

待遇低是优秀师资流失的主要原因。可以采取这样一些措施来稳定教师队伍:①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②提高工资待遇;③高级职称岗位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倾斜。总之,要想方设法吸引优秀师资到农村来,做到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

3教材需本土化

新课改的教材对农村中小学生来说偏难,学生很难适应。在坚持《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应以本土化教材为主。各市教育局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改写教材。改写教材需坚持两个原则:①面向全体学生,难度适合大部分学生;②符合当地实际。

4家长需补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要。身在农村的家长们在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方面的相关知识很贫乏,因此可以通过电视上的教育频道学习一些很有必要学习的家庭教育知识。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成长成才。

总而言之,提高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是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党和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才能有效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

下载浅谈当前农村小学音乐课的现状及对策(刘琼)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当前农村小学音乐课的现状及对策(刘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 要:农村的义务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看法。关键词:农村义务教......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初探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初探农村的基础教育在国民系列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承担的不仅仅是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人才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提高广大农民子弟的综合素质......

    当前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这是一篇关于语文教学现状,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语文教育现状的文章。在大量的听课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有悖于语文课改实验的推进。现结合听课调研和各......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范文)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 摘要:目前,农村大部分小学开设了英语课,但整体教学水平不高,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落后。如何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成为农村学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现状及解决对策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旧体制的更替,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另......

    当前农村民生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建议(大全5篇)

    当前农村民生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赵胜忠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扶持力度的加大和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经济社会得到了提速发展,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但在边远山区,资......

    浅谈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论文摘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阅读的重要性。本文结......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摘要: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环节,在建设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