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向韩非子学管理》有感

时间:2019-05-14 02:0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向韩非子学管理》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向韩非子学管理》有感》。

第一篇:读《向韩非子学管理》有感

《向韩非子学管理》

作者:杨先举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读《向韩非子学管理》有感

生活在战国时代末期的韩非子,注定了不是一个平凡的人,他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所以他的思想注定会被我们所研究。穿越千年的思想并未随着时间而消逝,而是在现代社会的今天发散出智慧的光芒!本书的作业就是从管理学的角度为我们一一解析的。仔细的阅读了这本书后,我对于管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也对这位两千多年前的智者有了一定的了解。韩非子身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对管理的第一原则是法。但是又不是仅仅局限于法的范围,也吸收了申不害的关于“术”的思想,也有慎到的“势”的思想。

他的管理之道不同于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是纯粹的法家。

从管理学角度比较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的区别。道家思想主要从哲学层面上,告诉我们在管理问题上怎么做是对的,如该学派所倡导的“道非„道‟”,“为无为”,“柔弱胜刚强”,“有生于无”,“反者道之动”,“上善若水”等思想,就不无道理。

儒家思想主要从道德层面告诉我们在管理上应该怎样做,如该学派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就很有意义。但它们都缺乏系统的“法”的思想论述,为此必须借助较完整的法家思想予以补正,使“道”、“儒”、“法”三个派别相得益彰地发挥作用。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我们也许无法从故纸堆里直接找到管理的现代化“武器”,但说到这个理(思想),人家早就在两千年前为我们点破了!

虽然本书大部分是根据韩非子著作中的一句话来展开来说明管理学知识的,其对于管理学的理解也非常精细,但是我还是对于韩非子的几句话感触颇深!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是啊,在现代社会,如果一个国家的人都有一定的法律意识,那么这个国家的人必定是强势的,这个国家也必定是强盛的!法是我们在社会生活的一个规范,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有了法就更容易进行管理了。

韩非子讲的“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问题,“以长续短”是“以有余补不足”的同义反复。“有余”、“不足”,这种差异社会上普遍存在,这个方面有,那个方面也有。也是历史普遍现象,昨日有,今日有,明日也有,永远不可能消失。这种差别是普遍现象,只能让其缩小,绝迹是不可能的。

“有余”、“不足”,在社会上表现是多方面的。或表现在物质方面,或表现在精神方面。先说精神方面的“有余”、“不足”问题。有人道德水平“有余”,知识水平“有余”,文化水平“有余”,成有道德者,有知识者,文化人。有人在这些方面“不足”,成道德荒芜者,知识贫乏者,文盲。韩非这则语录就是从精神角度来讨论“有余”、“不足”问题的。

韩非这么说:古人因为自己的眼睛不能看到自己的脸庞,所以用镜子来照自己。因为自己认识能力缺失,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处,所以用“道”来修正自己的错。脸庞失去镜子无法修正自己的须和眉;身躯失去了“道”就无法纠正自己的迷和惑。这就需要“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以他人的优点补我的弱点,以他人之长补我之短。韩非认为,这才是明主应做的事。

韩非这个观点是对头的。人无完人,金无赤金,人有所长,也必有所短,包括君主。人要扬

自己的长,克自己的短。克自己道德缺失处,知识缺失处,文化缺失处,使自己进步得更快些。如何做到这点,就要“以有余补不足”,就要“以长续短”。汲他人之“有余”成为我的“有余”,汲他人之“长”成为我之“长”。韩非的话虽是针对君主说的,但对今天的管理者来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韩非子一直都是“管”得有道“理”韩非子的管理被分为七个部分:哲理 为政 贷殖 法本 术治 势乘 修身

虽然哲理性被排在了第一,在这一本主要讲的是关于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解和要求。总结全文,我认为对于管理人员来说重要的几个方面就是以下几点:(1)管理需要强力

(2)管理要做好内政严以律己

(3)管理务求出新还要与时俱进(4)管理追求卓越但是能正确认识自己(5)管理需要内外结合,能够使用群体的力量(6)管理者要善用赏罚且知如何得当(7)管理者要敢于倾听意见和建议

读了这本书,虽然还有很多感言,但是要一一讲出来还是无法做到,但是从韩非子这学到的足以充实我的生活。

第二篇:读韩非子有感

国之利器,是把“双刃剑”

——读《韩非子》有感

诸子百家之中,韩非子所代表的法家是一个讳莫如深的所在。人们往往不愿意承认自己在研习《韩非子》,也不愿意说他的好话。在一般人的意识里,思想禁锢、苛虐暴政、勾心斗角更是与之脱离不了干系。易中天形容法家是“刀”,是操权弄术的利器。其实,我们也可以说法家思想是一把“双刃剑”,他构建了中国大一统封建帝国的政治理论基础和治理模式,同时也余毒流传、谤满天下。“阳儒阴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想对中国历史和现实有深彻了解,深入地读一下《韩非子》,十分必要。

韩非是大儒荀子的学生,照理说应该是儒家。韩非极其推崇老子的学说,以《解老》、《喻老》开训诂学先河,似乎更像是道家。但是韩非已经无暇顾及自己的学术地位,因为他面对的是战国末期的“大争之世”。《韩非子〃五蠹》云:“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面对在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弱肉强食的乱世,韩非知道,温柔敦厚的道德说教,虚无缥缈的超世离俗,以及墨家的仗剑行侠,都是徒劳的。要拯救乱世,最为有用的办法是把自己的国家做大做强,然后去征服,去统一,去致霸王之业。在融合了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前辈思想的基础上,韩非融会贯通,为帝王献上了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的“三字真言”。

法。即实施严刑峻法,以祛坏禁乱,整饬国家秩序。春秋和战国前期,各诸侯国内部管理相对比较松散,民强国弱、各自为政、私斗成风。面对频繁的战争,国家无法把人力、物力、财力凝聚在一起应对挑战。因此,只有用一套严苛有效的法律“布之于百姓”,以达到“去私行,行公法”,统一号令;厉行耕战,积累财富;信赏必罚,激励士气;不避亲贵,创造公平的目的,调动民众

生产和战争的最大积极性,把松散的国家凝聚成一个随时准备战争的铁拳。

术。术以禁奸。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除了战争,臣下作乱也成了亡国的一大原因。三家分晋、田氏篡齐等故事屡见不鲜,“无术以知奸,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如何驾驭权臣,防止内乱,也成为韩氏研究的重点。循名责实、众端参观、挟知而问、倒言反事等权谋被赤裸裸地描述与于中,洋洋大观。

势。权威只能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地位和权力。具有统一权威的君主的存在是国家治理的前提。韩非子摒弃将能力和品德作为权威来源的传统,鼓励君主大大方方、光明正大地掌握权利,凝聚权利、使用权利,而不要交出权力、分散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对不断开辟的广袤国土实现最有力的控制。

《韩子》如药。乱世之中,无数英雄豪杰操申韩之术,平暴安民,攘奸除凶,驱逐鞑虏,为华夏立奇功不可胜数。然《韩子》乃药石中烈者,沉疴痼疾,非此不救,用之失当,立可杀人。遍览《韩非子》,遵君抑民之意可谓登峰造极。所有人都只有为君主效劳的唯一使命,一切人格和个性都必须熔铸到君欲之中,一切人都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韩非说:上下一日百战。这种斗争哲学一经提倡,阴险残酷的政治斗争就会愈演愈烈,极大增加了社会成本,给中国社会造成了莫大伤害。

因其固有缺陷,两千年来,《韩非子》饱受诟病。近代以来,国势羸弱,民族危亡,法家思想作为“药”的作用又日益受到重视。常燕生认为,法家思想的复兴是“中国起死回生之道”。韩非子的法治主义、国家主义、实力论等得到日益正面的肯定。新法家学派也应运而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新战国时代”,如何从《韩非子》中吸取营养,过滤毒素,为中国开出一副纵横五洲、争雄列强的新“处方”,还看我辈。

第三篇:读《韩非子》有感

读《韩非子》有感

税务073周静2020607132

韩非子其人,战国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集大成者。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倡用严刑峻法来统治国家,用详实的法律来规范百姓的生活,但法律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韩非曾说过,严刑峻法是看上去很危险的东西,就像熊熊燃烧的大火,走近的人就会被烧伤,它是如此的危险,以至于没有人敢接近它,所以没有人会被它烧伤。由此可见,法家只是想通过法律来告诉人们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做了该做的事有利,做了不该做的事有害,从而使人民养成守法的习惯,人们在做事之前潜意识中会判断这件事是否合法,这样天下就没有几个人会去犯法,从而天下大治。

他生活的战国末年七雄争霸,韩国国力弱小,饱受强国欺凌,但韩王仍不思进取,任用奸邪小人,使国家更加衰败,身为王室宗亲的韩非子在自己的国家里郁郁不得志,满腹经纶却无可用之处,反观天下,唯有秦国朝气蓬勃,大有一统天下的趋势,秦王嬴政励精图治,秦国国力蒸蒸日上,丞相李斯也是法家成员,如果自己也去秦国应该可以一展抱负,于是,他来到了秦国。就自然山川而言,地理书上说:离河流之源的水系越远越清澈。因为水流千里,许多泥沙都沉积到河床里,留下的水便清澈起来,自然河流是这样,但人类文化现象却不然。一种文化现象的诞生,最初总是很单纯、明澈,但随着历史岁月的沧桑巨变,到后来,再单纯的现象也会复杂模糊起来闲读先秦史书《韩非子》,对“滥竽充数”一事,总有疑惑,思来想去觉得有点感触便信笔写下,权当一家之言吧。

齐宣王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尤其喜爱管弦乐,象笙、竽、角、筝、琴等。据史载,每逢听起这些器乐曲,他几达废寝忘食之境。宣王喜爱音乐与别人不同,他专爱听规模比较大的集体乐,觉得这样才有阵势、才美、才符合自己的身份。属下们倘若安排了一人演奏、他常常“逐之户外而鞭之”。因之,臣子们常常为他组织庞大的乐队为之助兴。一次大臣们给他们安排了一个足足三百人的乐队。演奏时,那阵势、那声音、那旋律,“震五岳之灵,摇九州之气”,“王闻之,乐而忘归,进食于坛前”。由此可知,齐宣王之喜爱音乐达到何等痴迷程度。就在这个大乐队中,有这样一个人,其姿势,其情态,其仪容,引得宣王目不流彩,调息静坐。他吹竽,微微的嘴唇如两片柳叶随风抖动;长长的手指如五月的水葱,嫩白美丽;双眸似合非合,仿佛进入一种沉迷的仙境。仔细观赏,他象吹,又不象吹;不象吹,又却实实在在是在吹。他的一举一动,一音一调,一招一式,都招来宣王的连连喝彩。在十几年的宫廷音乐生涯中,宣王爱之甚深,常常招之门下,与其谈论竽之技巧,并授之以“乐师”之美称。然而,时隔不久,这位酷爱音乐的国王死了,这位“乐师”的艺术环境竟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变故。有谁知,就是这样一种变故,给他的艺术人生蒙上了许多不白之冤。

面对人生的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对这位“乐师”来说,也许他深谙这样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人的生存,不管你怎样伟大,都不可能在任何一种环境中,任何一种条件下完全体现自身的价值。只有正确地估价现实,估价自我,方可找到理想的生存归宿,这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准则。也许正是因为认识并掌握了这一人生要则,才使这位“乐师”在日后的人生之路上,很明智地为自己找到了一条退身进取之路。

齐宣王死后,齐泯王成了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在对音乐的兴趣上,父子俩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对“竽”乐酷爱至极,其不同之处在于,父子俩一个爱好合奏,另一个喜欢独奏。尽管所需的“乐师”人数也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但人们都清楚,这是一次地地道道的、前所未有的宫廷音乐生活的改革。从泯王的“改革”看,这固然是帝王的一种情绪使然,但从目的性上说,无非有两条:其一是,或许是他试图想通过“独奏”来检验每个“乐师”的音乐技能,进而为以后欣赏音乐寻找上乘演奏家;其二是,或许他想以此为手段,为那些不再对当宫廷乐师感兴趣者,提供一个选择“好单位”的机会。不管泯王抱着一种怎样的目的,事实已经清楚地告诉每位“乐师”,从此宫廷音乐生活就要改革了,“乐师”们哪个有门路,赶紧找

一找,否则,休怪我把你们赶到没钱没势的单位去。面对这种现实,我想当时的音乐家们肯定都在思索着自己的前途。因为这不单纯是一次简单的“工作调动”,更重要的是一次心灵的征战。征战有喜也有忧,所谓喜,是说有的人通过关系,张三李四找一找,从此就可能走上一条腾达之路;所谓忧,是说那些只会吹竽,没有门路的人,这下可能连一般单位也难以找到。正是在这喜与忧的改革氛围中,那位倍受宣王宠爱的“乐师”南郭毅然绝然地退出了泯王的大乐队,走出宫廷,当了文化“个体户”,去寻求自身的艺术归宿(以往人们都说这位“乐师”是假的,他是混到宣王乐队里去的。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正确。要知道,在封建等级制相当森严的齐宣王时代,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要混入国王跟前,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如果从泯王的改革目的性看,我认为,这位“乐师”的举动是伟大而明智的。他深知自己的爱好、情趣和动机值此都不一定再象以前那样与统治者的口味相吻合了,留下来一定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相反,还可能各方面都要受到限制,于是他选择了“走”。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位“乐师”确实为泯王的音乐生活改革率先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的明智之处在于:他能够正确估计驾驭自己,具有一种豁达、实在、磊落的高贵品格;他能够在关键的时刻辨清是非,把握大局;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我认为,他的这种作法是对泯王实施改革措施的最大支持。试想,这位“乐师”倘若在泯王改革时硬着头皮不走,或搬出宣王对他的宠爱,或采取贿赂等别的手段来争得泯王的爱心,或许也不失为一种保全自己的良方,况且以前的基础还不错,但他并没有这样。在求实与弄虚、理解与怨愤的生活焦点上,他坚定地选择了前者,这不能不说是这位“乐师”的可贵之处。

然而,千百年来,不知为什么,人们却将这一事件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阴云,进而用它来不断地讽刺、鞭笞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浑水摸鱼、装腔作势的无知之徒,并劝谕人们无论办什么事情都应实事求是,万不能象这位“乐师”那样不会装会,投其所好。并说,这就是出自《韩非子》一书中“滥竽充数”一词的本身含义。其实,《韩非子》在记载这件事时,并未绝对地用“滥竽”来指责南郭先生为“充数”,而是从艺术的角度来向人们讲述一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问题,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后人的添油加醋,其真实意图显得很模糊。后人在成语词典上标明的所谓“滥竽充数”,只不过是一些人的鹦鹉学舌罢了。因为《韩非子》描述的是一个故事,而故事毕竟有别于历史。故事做为艺术范畴,它是一种动态的表现,年代愈久远其可信度愈低,直至失去本来面目。而历史,则是一种真实,尽管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它属于一种实体文化,与艺术文化截然不同。假如我们把《韩非子》看成是一种历史事实,那么这位南郭乐师,无论如何也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和赞赏,因为他毕竟不明不白地离开了泯王的乐队,说他是“滥竽”是应当的。但《韩非子》并不是历史,它是故事,是一种艺术表现。既然是一种艺术表现,那么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有谁知它溶进了多少主观的恩恩怨怨呢!近读这部典籍,细细品来,我觉得它所记载的一系列人物、事件,都融铸着作者及后人整理此书时浓重的个人情感。本书将历史的点点滴滴都揉进每个故事中,其目的并不是在向人们宣讲历史,而是向后人阐述一种思想观念,借助于这种思想观念达到丰富历史、深化历史的目的。作者在这里塑造的南郭乐师,做为一种艺术形象,有其特定时代的内涵,我们不能单纯地象读成语那样去理解其价值。

大凡读过《韩非子》的人都清楚,作者在描述这个故事时,重在写变革时期南郭乐师的行为变化,先写他的随和,继写他的出离,由随和到出离是经过了一次较大的变革。作者写到出离,其实并未再写什么。为什么没再写?我觉得作者对南郭乐师有肯定的一面、赞赏的一面。所谓肯定和赞赏,是指这个南郭乐师在泯王的宫廷音乐生活改革时,他真的响应国王的号召走了,他很明智,也很豁达。泯王刚改革他就离开了这里,没有再借助别的力量为自己寻找留下的机会,而是去寻找别的一种出路,这表明这位南郭乐师的光明与坦荡。做为一名曾经辉煌过的“乐师”,作者对他的行为倾注着复杂的思想情感。

第四篇:读《向毛泽东学管理》有感

读《向毛泽东学管理》有感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有人会说,毛泽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市场经济,讲究的是高效,要的是现代人的超前思想,凡事要有创新,要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毛泽东思想已经落伍了。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说敢于创新,毛泽东的很多想法都是前无古人可效仿的,就拿大家耳熟能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来说,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创举。那么多的艰难险阻都闯过来了,留下来的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在这样的官兵面前,再也没有什么不可战胜的困难了。再伟大的构想,如果没有实践,那也不过是纸上谈兵。毛泽东思想是从实战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思想,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任何一种思想,都不是照搬照用,要结合实际情况来灵活运用,要巧妙地糅合在企业的现状中。当今很多成功企业家的身上都有毛泽东的影响,都有毛泽东的印记,如宗庆后、任正非、张瑞敏、柳传志、史玉柱、马云……一种思想没有落伍不落伍的说法,只有适不适用,只要适用,这种思想就永不落伍。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他的思想,他的名言警句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后人,可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谁的身上没有孔子思想的影响呢?那么,毛泽东的思想也一直在影响着现代人,有人说毛泽东只是会带兵打仗,可就是带兵打仗,里面也是大有学问,值得我们去研究。当时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思想装备都是落后的。可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军队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和永不退缩的战斗力,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中国人民?毛泽东是靠什么凝聚这样一支举世无双的铁军呢?说到底,靠的是信仰,靠的是宗旨。

毛泽东在早年组织和改造新民学会的过程中,做过这样一段总结:不但要有一班刻苦励志的人,而且要有一个大家信守的主义。主义好比一面旗帜,旗帜竖起来后,人们才有所趋附。既有了主义,又有了人,剩下的任务就是去建立一种组织,把信守这个主义的人组织起来,并通过这些人,拿了这个主义去组织联络更多的人。这里的主义,就是一种信仰和信念。毛泽东用信仰和信念去统一思想。

对于这一点,就连张学良也不能不佩服。经过长征的红军,到了陕北,装备极差,营养很差,破衣烂衫,和叫化子一样,但是却把张学良装备很好的部队打败,为此张学良感慨万分地说,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是一支疲惫之师,还能把

我的部队打败。我们都是带兵的,我们谁能把部队带成这个样子?走了两万五千里,还跟着你走,而且还能打胜仗,还没把部队带没了,带散了!

这就是毛泽东带兵的艺术魅力,感染着周围的人,甚至是他的敌人。毛泽东就像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在茫然时给你指点迷途。

一个管理者可以掌控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企业最终的命运。这就好比一个好的国君,可以治理好一个国家。古代有昏君,亦有明君。昏君治理国家则天下混乱,外族来侵,百姓民不聊生。明君治理国家则天下太平,外族敬之,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不同管理者,带来的不同结果。一个企业亦是如此。

当今社会是商场如战场,竞争异常激烈。要想对外,必先安内。不管是带兵打仗还是企业管理,只有内部心齐了,才能一致对外。针对现今企业遇到的种种问题,李凯城老师结合毛泽东当年带兵打仗遇到的类似问题,给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从带兵中看管理学管理,这就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

毛泽东的管理思想代表了中国式管理的最高水平,有着取之不尽的精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如果企业界、学界、政界,能够从毛泽东身上吸取更多的管理精髓,并灵活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就能占据管理的主动权,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向毛泽东学管理有感

精神信仰可以产生巨大能量-《向毛泽东学管理》读后感

作者:郭竞暄 时间:2010年09月19日 信息来源:浙江民营企业网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日新月异,也正是这种发展变化,更体现了革命先辈正确的思想与引导,朝着这种思想引导的方向,也怀着我对祖国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敬仰,近期我通读了《像毛泽东学管理》这本书,它给了我很多触动,在这里,我仅选择一个角度来对我的感想进行阐述,那就是精神信仰可以产生巨大能量。

在毛泽东时代,社会极其动荡,物质生活更是非常匮乏,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怎么就能调动广大人民积极性,使那些人能死心塌地地跟随他抗战到底?读了《像毛泽东学管理》这本书后,我找到了答案——他选择的是精神信仰这种激励方式。

因为精神信仰也是人的一种本质需求,而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有精神信仰,毛泽东就是高效地利用了人类这种最本质的需求,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记得书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记载的,朱老总曾语重心长地对部队官兵说:“我们打仗究竟为谁?过去许多同志都不知道。有的同志说国民党军队是帮蒋介石打仗,我们是帮毛主席打仗。”而朱老总却解释说“国民党军队帮蒋介石打仗,这是对的,可是说我们帮毛主席打仗,那就错了。我们是为你们,毛主席和我都是为你们,为士兵服务,士兵又为人民打仗,为自己翻身打仗的。”

这种解释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在解决一个“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是在不知不觉中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信仰贯穿到每一名士兵的心中。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战争异常残酷,因为每一个士兵每一次走上战场都有再也回不来的可能。在生死考验的面前,物质的激励作用就显得微乎其微。试想想,性命都难保,钱,还能起到什么作用?

事实证明,在毛泽东的军事管理战略种,所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信仰,给予了广大士兵一种巨大能量,更大大提高了我军战斗力。

古往今来,凡善于带兵打仗的军事将领,都高度重视对官兵的精神激励。曾国藩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古来名将得士卒之心,盖有在于钱财之外者。”

如果能将一个国家缩微为一家企业,那毛泽东无疑是最伟大、最成功的一位企业家!他的组织管理能力、领导水平、带兵艺术、人格魅力以及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伟大理论等等,无疑都是最值得领导者和管理者学习的。

所以即使在今天的企业界与管理界中,毛泽东思想也依然闪烁着光芒。毛泽东的管理智慧也已经是现代企业管理者的思想之源、智慧之根,并被多数成功企业家奉为精神图腾。如现今吒咤中国商界的风云人物,张瑞敏、柳传志、史玉柱等,都是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典范。他们将毛泽东思想中的精髓灵活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竞争和扩张中,从而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其中联想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把员工的个人追求融入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之中。” 海尔的提法则是“个人生涯计划与海尔事业规划的统一”。

本网编辑:夏依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在企业的发展中,如果不能有效地将企业文化与员工的精神信仰有效结合,那么在企业遇到一些重大转机时,如需要做出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时、企业并购时,企业战略发生变化时,企业制度发生变化时,企业高速增长时,企业陷入困境时等等,员工中就会出现一些错误的思想倾向,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稳定,更难以保证企业变革的顺利进行。

而一个基于个人利益增进而缺乏合作价值观的企业,在文化意义上是没有吸引力的,在经济上更是缺乏效率,所以管理者所要做的就是明确组织的宗旨,然后将员工个人的价值与组织的宗旨挂起钩来,从而引导员工在履行组织宗旨的同时,实现个人的价值,进而获取人生的意义。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也使一些西方管理学界开始针对企业管理的一系列问题给予关注,如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便成了他们关注的重中之重了。在他们的关注与探讨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说人的各种需要,都可算是产生行为动机的“普通燃料”,那么精神信仰则明显属于“核燃料”,因为精神信仰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在《哈佛商业评论》一文中谈到了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要靠精神因素,而不是物质报酬。《基业长青》中也谈到一种教派般的文化,就是员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待企业的宗旨,就跟教徒对待教义一样虔诚。可以说,教育员工树立精神信仰,然后把信仰与业务工作挂起钩来,从根本上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现已成为西方管理学发展的一个趋势。

实际上,这些林林总总的西方理论观点,都与毛泽东强调精神信仰的观点不谋而合。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在毛泽东时期,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程度远不如现在,可工作热情却异常饱满,社会上多数人对生活的满足感也远胜于今。

事实胜于雄辩,铁一样的事实正摆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让我们不能不相信精神信仰所产生的巨大能量。

现在很多时候,往往企业管理层都会有一个成熟的方案,可是因为激励措施不到位,团队跟不上,在执行这个成熟的方案时,却打了很大的折扣,因此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解决执行力的问题,也便成为众多商场中管理者都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企业内部,有些工作岗位是能够充分体现劳动价值的,如研发部门得岗位、营销部门岗位等,但也有许多事务性工作岗位或简单操作性的工作岗位不能明显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因此这些岗位也就很难用实现自我劳动价值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对待这些岗位的员工,我们该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何让企业文化价值观落地生根?如何有效打造团队战斗力?构建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如何防止出现叛军叛将?

对于上述商场管理中出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毛泽东在他的军事战略中提出了有效的解决之道——他提倡雷锋精神这种精神信仰。

雷锋说,我们每天的工作很平凡,本身没有多大价值,可这些工作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这个事业是有价值的,为了这个事业,我情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所以雷锋把个人价值和一个大组织联系起来,从后者获得个人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每个员工都能真正认同企业的宗旨,甘愿为之奋斗,甘愿做企业这部大机器上“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那该是多么强大的能量!正式张瑞敏所追求的:“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叫不简单;把容易的事情做100遍就是不容易。”

我是一名销售助理,我愿做那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把容易的事情做够壹佰遍乃至上千遍,为销售人员提供出我最优质的服务。

下载读《向韩非子学管理》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向韩非子学管理》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向雷锋学什么”有感

    读“向雷锋学什么”有感读完“向雷锋学什么”一书,深刻感受到雷锋精神正是我们当今社会最迫切需要的精神力量,他是我们十三亿人的道德标杆,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雷锋精神有着他......

    读《向毛泽东学管理》后感

    读《向毛泽东学管理》后感 ————思想道德 手里捧着《向毛泽东学习管理》的书本,油墨香的味道扑面而来,使我更多勾起儿时在老师的鞭策和教导下,天天都要把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

    读《向解放军学管理》后感

    最近,我在书店上想找一些关于执行方面的书籍,无意间,在书店显眼的位置发现了这本《向解放军学习》。开始觉得该书很老土,好象不值得一提,后来,我发现许多人都在看,我怀着好奇的心,拿......

    韩非子管理思想

    韩非子管理思想 班级:10会专五 姓名:韩觉锐 学号:100322522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此前各位法家思想家如申不害、慎到、商鞅等人的思想,而且......

    读《向乔吉拉德学营销》有感(精选5篇)

    10级市场营销本科班 杨沙沙 《向乔·吉拉德学营销》读书笔记 第一次听说乔·吉拉德还是在一次市场营销学的课上,之前对这个名字没有一点概念,更别提了解这个人的营销成果了,但......

    读《向索罗斯学投资》后有感(五篇模版)

    正确认识股票投资与人生的关系索罗斯说过:“股票通常是不可信赖的,因而,如果在华尔街你跟曾别人赶时髦,那么,你的股票经营注定是十分惨淡的。” 股票有五波三浪,人生几何,也是跌宕......

    向华为学管理

    向华为学管理 --读《华为三十年》有感 华为从6人的“小作坊”起步,一路跋山涉水,越过层层阻碍,逐步发展壮大。如今全球员工达18万人,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在使用华为提供的服......

    向军队学管理

    《向军队学管理》读书心得 会计09-2 090624221 蒋晓燕 《向军队学管理》作者:范爱民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年5月 书的主要内容框架: 第一篇向军队学精细化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