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何为教育,何为音乐教育
何为“教育“,何为”音乐教育“?
关于什么是“音乐教育”一问,我们必须要从“音乐”和“教育”两个方面分开探讨。
那么首先,什么是音乐,何为音乐?书上是这样定义的:物体规则震动发出的声音称为乐音,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英文名称:Music;法文名称: Musique)。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门。在所有的艺术类型中,比较而言,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总而言之一句话,音乐是一种有节奏、旋律或和声的人声或乐器音响等配合所构成的艺术。
那什么又是所谓的“教育”呢?教育,伴随着我们出生到如今的成长,时时刻刻围绕在我们周围,但要试图问起何为“教育”,这个问题乍看起来似乎很简单,我想或许能回答出来的人,少之极少吧。就如同在一次国际教育会议上,留美博士黄全愈请教一位英国的教育家,却不见下文。所以,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简单。其实”教育”并不是当代才有的新鲜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这样说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关于”教育”一词的定义,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一些人士都有自己的见解。蔡元培有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康德也说过:“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
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可见,教育是人们为提高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行为方式。
有人说“教育“并非人类所特有,就如同猎豹母亲会教幼仔寻觅食物,怎样捕猎一样。而我并非苟同这样的观点,我认为这并非我们所谓的一种有体系经过大脑思考的“教育”,其只是一种本能的体现,就好似猫捉耗子,熊猫吃竹,不轮我们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将熊猫改变成为一种食肉动物是一样的。是早在远古时代就存在的,暂且我称之为不可改变的规律。而我们如今所谓的“教育“是一种经过大脑思考,由一定体系的活动,并不是自然所存在的规律。所以,”教育“是人所创造,并为人所特有的行为。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开始分流,有了很多种类,那教育当教育与音乐结合时,即“音乐教育“,什么又可称为”音乐教育“呢?
音乐教育一词在日本一般是指学校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又分为专门教育和普通教育,前者的主要目的是学习音乐的专门技巧和研究理论,分为培养音乐家、音乐教育家以及把音乐作为学问进行研究。与此相对应的后者,是以通过学习音乐提高一般素养,陶冶情操为主要目的从大学音乐教育系专业培养方案来看,为培养对音乐表演基本理论和表演、教学基本技能及艺术实践知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音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能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系统掌握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又能够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从上述来看,所谓的音乐教育并不是大学才形成的,而是贯彻我们整个中小学,乃至幼儿园,但在我们的记忆中,对“音乐课“这门课并没有多大的映象。可见,当今我们的”音乐教育“并没有很好的起到提高个人综合素养的效果。
音乐可以传承什么?
说到音乐人们总有一种十分愉悦的感觉。音乐有什么作用呢?音乐能表达内心的情感,不论悲伤与喜悦;音乐能传递思想,与对方进行内心的交流。有人说音乐是世界的语言,音乐没有国界,可见音乐的跨地域很广。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今的音乐不仅仅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它慢慢开始与其他领域交汇融合,形成了音乐经济学、音乐治疗学、音乐管理学,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探讨人的内心思想。
随着音乐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展,当我们回到最初,是否还能考虑这么一个问题——音乐可以传承什么呢?
在我看来,既然音乐从属于文学范畴中,那么音乐可以传承思想,不同的音乐有着它自己的思想,宗教音乐歌颂着上帝,宫廷音乐歌颂着天朝,民间音乐有表达着疾苦,也有表达着丰收的喜悦等等。就如同阿炳的音乐所表达的是他对生活疾苦的叹息!
音乐还传承着文化,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风格的音乐,听到一个民族的音乐就好似感受到了当地的浓浓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其十分具有代表性。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一个民族的音乐,来深入了解此民族的文化。
第二篇:何为教育
何为教育
牛店中心小学韩欣欣
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 广阔的而非狭隘的 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
一切教育都可以归结为自我教育。学历和课堂知识均是暂时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却是一笔终身财富。
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我把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不妨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一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 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人们即使似乎承认了 教育即生长,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 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 广阔的而非狭隘的 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而从整
个社会的状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二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 为己 而非 为人 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
三 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由我们今天的许多耳朵听来,简直是谬论。然而,卢梭自有他的道理。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卢梭为其惊世骇俗之论辩护说: 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四 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我最早在爱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话。随后我发现,它很可能脱胎于怀特海的一段论述,大意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
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是白受了教育。
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说,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了,方可承认他是受过了大学教育。
五 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这是罗素为正确的师生关系规定的原则。他指出,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是目的。他强调:教师爱学生应该甚于爱国家和教会。针对今日的情况,我要补充一句:更应该甚于爱金钱和名利。今日一些教师恰恰是以名利为唯一目的,明目张胆地把学生当作获取名利的手段。
教师个人是否爱学生,取决于这个教师的品德。要使学校中多数教师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则必须建立以学生为目的的教育体制。把学生当作手段的行径之所以大量得逞,重要原因是教师权力过大,手握决定学生升级毕业之大权。所以,我赞同爱因斯坦的建议:给教师使用强制措施的权力应该尽可能少,使学生对其尊敬的唯一来源是他的人性和理智品质。与此相应,便是扩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权利,使其在教学大纲许可的范围内,可以自由选择老师和课程,可以改换门庭,另就高明。考核教师也应主要看其是否得到学生的爱戴,而非是否得到行政部门的青睐。像现在这样,教师有本事活动到大笔科研经费,就有多招学生的权利,就有让学生替自己打工的权力,否则就受气,甚至被剥夺带学生的权利,在这种体制下,焉有学生不沦为手段之理!
第三篇:何为质量
何为质量?
哈佛管理学院的戴维·加文(Dvid Garvin)提出了一个质量维度的理念,因为质量的定义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方面的。加文发现,大部分的质量定义都含有难以形容的(Transcendent)基于产品的(Product-based),基于用户的(user-based),基于制造的(manufacturins-based),基于价值的(Value-based)等各方面的意义。具体可描述为:
难以形容的:质量是一种直觉的感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象美丽或爱一样。基于产品的:质量存在于产品中,产品的零部件和特性就是产品的质量。基于用户的:顾客满意的产品或服务,就是好的质量。基于制造的:符合设计规格的产品具有好的质量。基于价值的:性价比好的产品/服务具有好的质量。利用上述5种质量的定义,加文提出了8个质量维度。
一、产品质量维度
1.性能:性能是指产品达到了预期目标的效能。如汽车速度、载重量。
2.特征:特等是指用来增加产品基本性能的属性,包括蕴涵在产品之中的许多“新花样”。如电视机中的环绕立体声响、高清晰度等,产品的新特征成为产品附加价值的基础。
3.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设计的使用寿命期内,完全按照设计的标准实现其应有的功能。一个产品在其寿命期内故障率很低,则产品就具有高的可靠度。
4.符合性:符合性是一种最传统的质量定义。通常在产品设计时,会将产品的性能量化,例如冰箱的容量、体积、耐久性而这些产品的要求被称为规格,规格可容许少量的变动,即容差,如果产品规格全部在容差之内,则它就具有符合性。
5.耐久性:耐久性是一个产品保持其应有性能的时间量,使用时间越长,就越有耐久性。例如:电灯泡就是一种不太耐用的产品非常容易受损且无法修复,相反,垃圾桶则非常耐用。
6.服务性:可维护性是指产品易于修复。如果一个产品可以很容易地修复且很便宜,则产品就具有可维护性。许多产品需要由技术人员提供服务,例如:电脑维修,如果维修服务是快速的,有礼貌的,易于获得的且有能力的,则该品牌产品可视为具有良好的可服务性。
7.美感:美感是一种主观感觉特征,如:味觉、触觉、听觉,视觉及嗅觉。如:汽车内装饰材料如采用塑料制品可以减少保养时间而且便宜、耐用,但是大多数人还是选择真皮内饰,主要原因还是体现一种令人愉悦的美感。8.感知质量:感知质量是以顾客的感觉为准的。顾客以个人的感知来判断产品的好坏,就是感知质量。同样,像品牌形象、知名度、广告宣传这样有影响的因素也会影响到顾客感知质量。
除了以上的产品质量维度之外,其他专家学者也提出了安全性、响应性、可信性等质量维度。其实质量是多方面的。
二、服务质量维度
服务质量比产品质量更难定义。由于服务质量受到了更多顾客参与因素的影响,例如:钢笔的使用者并不关心工人是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制造钢笔,只要钢笔好用,就是质量好。但如果顾客在饭店享用美餐时,如果服务员心情不佳服务不到位,服务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三位来自得州A&M大学的市场营销教授,提出了服务质量维度,许多服务公司接受了服务维度理念并加以采用。
服务质量维度:1.有形性;2.服务可靠性;3.响应性;4.保证性;5.移情性;6.可用性;7.专业性;8.适时性;9.完整性;10.愉悦性。
1.有形性:有形性包括服务设施、设备、人员和沟通材料的外表,例如:宾馆的床单泛黄,必将得到比较低的质量评分。商店为营造良好的购物氛围,要设计布置适宜的灯光。
2.服务可靠性:服务可靠性不同于产品可靠性,服务可靠性指服务提供者可靠地、准确地发行服务承诺的能力。例如:公司可能会仅依据名声来招聘顾问,如果顾问能提供顾客所需服务,达到顾客满意,顾客将支付费用,否则,顾客可以拒绝付费。3.响应性是指服务提供者帮助顾客并迅速提供服务的意愿。例如:当你打电话给银行寻求服务时,他们多久才会回应?你的问题很快得到处理了吗? 4.保证性:保证性是指服务人员具有的知识、礼节以及自信,表达出值得信任的能力。如果要动心脏手术,你必定想要一位有能力,有经验的医生来实施才放心。
5.移情性:顾客渴望服务提供者的移情性。换句话说,顾客渴望服务人员给予修改化的关怀。在餐饮业有句名言:“如果仅仅为了钱,你将无法生存。”如果服务人始终只注意顾客的幛而忽略顾客的感觉,就会降低服务的质量。
三、了解不同质量定义的重要性 了解不同领域中质量的维度,可以准确地制定质量战略计划,统一公司各部门对质量的认识,形成一致的质量态度。因此了解顾客所期望的多重质量维度可促使产品与服务进行改进。例如:惠普公司一直致力于电脑激光打印机的质量提升。早期惠普只是开发了完全符合规格的产品,但这是花费数年的产品设计,过程控制和过程的改进才得到的成果。之后惠普便开始调可靠性的提高,以后又开始改进打印机外外观的改进,经过多年在这些不同质量维度方面的努力之后,惠普目前正在着手一项“顾客一对一”的计划,该计划强调顾客与生产者的互动,对拥有惠普打印机并接触过惠普服务的顾客通过为电话来评价和改善彼此的“关系”。
第四篇:何为企业文化?
何为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八十年代以后,“企业文化”才开始被我国的理论界与企业界所关注,并逐渐升温,因为那个时候我国企业开始了真正从垄断走向竞争。1984年海尔公司的张瑞敏在企业亏损147万元的情况下,首先提出文化先行、企业理念先行,为中国企业界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心针。中国企业逐渐开始关注“企业文化”这个名词,至今已经有将近20年的历史了。然而,在我国企业逐渐探索的这20年中,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的案例还并不多,比较国外企业几十年近百年的企业文化探讨和建设历史来说,我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还刚刚开始。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它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如果把一个企业比做人,那么,如果只有财富,没有
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良好的文化氛围,这个企业就会萎靡不振,当然决不可能成为一流企业。
要建设企业文化,首先应该清楚什么是企业文化。
让我们先来看看企业文化的定义。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国内外的学者有各种不同的表述,据统计,国内外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大概有180多种,也就是说,几乎每个管理学家都有企业文化的定义。我国学者魏杰在《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中这样总结企业文化的定义:“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从分析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现象都是以人为载体的现象,而不是以物质为中心的现象,由一个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普遍享用,而不是企业某些人特有,并且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
二、企业文化的构成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引用魏杰先生的理论。魏教授对于企业文化的内涵从几个角度进行了阐释,这是目前国内关于企业文化内涵最全面的解释。
1、企业文化从形式上看是属于思想范畴的概念。
企业文化属于人的思想范畴,是人的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和社会道德属于同一种范畴的。我们提出治理社会,首先提出要依法治国,人们要遵守法律,但是完善的法律也是有失效的时候。法律失效了靠什么约束?靠社会道德,所以既要依法治国,同时也要以德治国。管理企业也是一样,首先依靠企业制度,但制度再完善也会有失效的时候,企业制度失效了靠什么约束?靠文化约束。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是和社会道德一样,都是一种内在价值理念。都是一种内在约束。即人们在思想理念上的自我约束,因而都是对外在约束的一种补充,只不过社会道德是对社会有作用,而企业文化是对企业有作用,它们发生作用的领域不同而已。所以从形式上看,企业文化是属于思想范畴的概念。正因为如此,所以企业文化是极为重要的。例如:财务制度失效了,但是一个人如果有不是我的钱就不拿的价值理念,那么即使企业制度对他没有了约束,他也不会拿不是他自己的钱。相反,如果一个人有着不拿白不拿的价值理念,那么财务制度一旦失效,他就会去犯错误。
2、企业文化从内容上看是反映企业行为的价值理念。
企业文化在内容上:是对企业的现实运行过程的反映。具体讲,就是企业的制度安排,以及企业的战略选择在人的价值理念上的反映。或者说,企业的所有的相关活动,都会反映到人的价值理念上,从而形成了企业文化。
由此可见,从内容上讲,企业文化是与企业的活动有关的价值理念,而不是别的方面的价值理念,它是反映了企业现实运行过程的全部活动的价值理念,是企业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在人的价值理念上的反映。例如:一个企业如果在制度安排上要拉开人的收入差距,那么这个企业在企业文化上就应该有等级差别的理念;又例如,一个企业要在经营战略上扩大自己的经营,那么这个企业就要在企业文化上有诚信的理念,等等。
总之,企业文化在内容上看是反映企业行为的价值理念。
3、企业文化从性质上看是属于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
价值理念实际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就是信奉和倡导的价值理念,一类就是必须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既属于企业信奉和倡导的价值理念,又属于必须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真正的约束员工的行为,是真正的在企业运行过程中起作用的价值理念。
因此,我们在谈到企业文化的时候,就应该明白,它其实是已经对企业发生作用了。企业文化没有付诸实践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就是一纸空文。
4、企业文化从属性上看是属于企业性质的价值理念。
文化可以说是与物质相对应的范畴,因而文化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也就是说,对于价值理念来说,如果从其拥有的主体上划分类别的话,可以分为自然人的价值理念,民族的价值理念,国家的价值理念,法人的价值理念和企业的价值理念,而企业文化则是属于企业的价值理念,是企业的灵魂。
5、企业文化从作用上看是属于规范企业行为的价值理念。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价值理念,是对企业真正发挥作用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对企业的行为以及员工行为起到非常好的规范作用。例如:企业文化中关于责、权、利对称性管理理念,规范着员工的责权利关系;企业中的共享、共担、理念、规范着企业与员工在风险承担及利益享受上的相互关系。
总之,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理念。其核心要素是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
三、典型企业文化构成理论
根据“同心说”将企业文化的构成分为三个层面(也有分为四个层面的):
1、精神文化层
企业精神文化的构成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论理、企业道德等。
2、制度文化层
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这些规章制度所遵循的理念:包括人力资源理念、营销理念,生产理念等。
3、物质文化层
企业物质文化的构成包括:厂容、企业标识、厂歌、文化传播网络。
企业的精神层为企业的物质层和制度层提供思想基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制度层约束和规范精神层和物质层的建设;而企业的物质层为制度层和精神层提供物质基础,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
三者互相作用,共同形成为企业文化的全部内容。
第五篇:何为读后感
何为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因此,在读好原作的基础上,把可以引发感想的“点”排出来。例如,写《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的读后感,就可以排出如下感点: ① 全文的中心思想:在即将夺取全国胜利的新形势下,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巩固这个胜利,建设一个新世界。② 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力气的事情。③ 因为胜利,骄傲的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不前的情绪可能生长。④ 要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⑤ 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⑥ 两个“务必”。⑦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⑧ 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乞讨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这八个方面,都是可以启发我们感想的“点”。再如细读《执竿入城》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确立的感受中心也不尽相同。从鲁人的角度分析可得出:①应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必须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②多想才能出智慧;③轻信盲从是可悲的等。从老者的角度思考,又可得出:①好为人师要不得;②自作聪明者戒;②经验主义者行不通;④谈动机与效果的关系等。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例如《滥竿充数》这个故事,明显地有三个感点:一是南郭先生的行为引发的感点:人要有真才实学,靠蒙骗过日子是不会长久的。这当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二是由齐宣王的行为引发的感点:应当实事求是不要搞形式主义。这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三是把南郭先生在两代齐王手下的不同遭遇作对比,探究原因引发的感点:应当打破大锅饭,让一部分人混不下去。把这三个感点作一下比较,对照当前改革的形势,我们即可发现第三个感点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最切合人们的思想实际,与现实联系最深,那么我们就选第三个。来源: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以《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为例,如果要紧扣这则寓言的中心写“感”,以下四种引述,哪种算是简明的呢? ①赫尔墨斯到人间碰了大钉子。②赫尔墨斯是穷人的庇护神;之至高无上的天神宙斯、赫拉的儿子,他盲目自大,来到人间问自己雕像的价格,才知道不过是作为宙斯、赫拉雕像的添头而已。③赫尔墨斯盲目自大,他到人间问自己的价格,才知道仅是作为添头而已。④赫尔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问价,结果才知道自己的雕像的价格不如宙斯和赫拉的。上述四种引述,第一种简而空;第二种虽多用些字,却是明了的,也还是简明的;第三种虽缺少第二种的某些内容,但主要的部分已经有了,因此也是简明的;第四种虽然字数比第三种还多,但不够明了。开头照抄原文,还不足以表现赫尔墨斯的自高自大,而且说“不如宙斯、赫拉”也极不准确;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有时用相同联想是可以的,如臧克家写的《纳谏与止谤——读有感》,就以历史上的“厉王止谤”联想到当代“四人帮”当道之时大搞“以棒止谤”的罪行,以齐威王的“悬赏纳谏”联想到如今我们各部门和机关的领导同志也应该这样做。但有时用相同联想不行,必须用相似联想。如1981年高考作文要求就短文《毁树容易种树难》写读后感,有的考生以原文中的种树联想到自己的种树,文章的立意就太肤浅了;而有的考生用相似联想,在文革中以“种树”喻政权建设或人才建设,立意就深刻而新颖。
最后,掌握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其一,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标明文章的中心内容,有的正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副标题标明题材,一般为“读《×××》有感”。副题比正题低两格。其二,掌握读后感的一般套路:“引——议——联——结”。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某些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或中心。议——就自己“感”的重点、中心(或观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记叙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实际抒发感受。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结论可与开头照应,可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可强调某一重点,可发出号召。这个结论可以是批评式;又可是劝勉式,还可是鼓动式。视行文内容而定。来源:
读后感在写感想的时候,要防止离开原文;“读”与“感”互相脱离。初学写作者常犯的一个毛病是引出观点后,就把所读的作品放到一边了,这是不恰当的。应当在行文中注意抓住原作品,最后也应当回到原作品上,以照应开头。
本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