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方圆(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5 09:58: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何为方圆(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何为方圆(范文模版)》。

第一篇:何为方圆(范文模版)

何为方圆

方,是规矩,是框架,是做人之本;圆,是圆融,是老练,是处世之道。无方,世界没有了规矩,便无约束;无圆,世界负荷太重,将不能自理。

为人处世,当方则方,该圆就圆。方外有圆,圆中有方,方圆相济,社会才会和谐。

人生自在方圆中,是本书的统领全篇的主题,说明人生的巧妙就在于方圆合一的道理。方,是为人之本,做人不能失去了基本的准则,书中用做人要方的事例,讲述了做人不能丢失应有的方正和根本的道理。然后,用大量的篇幅,从处世、人际、爱情、家庭、职场、商场以及人的心灵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强调了方圆结合用人生处世的大智慧。

方是为人之本,是做人的脊梁,圆是成功之道,是处事的精囊。为人没有方则会软弱可欺,做事不懂圆,则会处处树敌,为人做事太方正或太圆滑则寸步难行-------------题记

方是为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没有方之灵魂的人,有悖于社会伦理,只会遭到大众的唾弃,永远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功。圆是处世之道,是妥妥当当处世的精囊。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圆的包裹。无论是在商界,官场,还是交友,职场等等,都需要掌握方圆的技巧,才能无往而不利。

香港著名歌星,邝美云,曾参加香港小姐竞选,获得第三名。在竞选期间,记者提出了一个刁钻的问题:“你读书的时候成绩不好,你是否很笨?”这个问题的确棘手,可她的回答却发人深思,她是这样回答的:“你们注意到没有,读书时成绩一流的人毕业后干什么?可能当工程师,律师,医生等,而成绩二流的干什么呢?他们中有很多人却成了那些工程师,律师,医生的老板。”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成绩一流的同学过分专心知识,只注意到了为人的方,而忽略了处世的圆;而成绩二流的甚至三流的同学却在为人处世中掌握了方圆的原则,正如卡耐基所说的:”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

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的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 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必将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只有把“方圆之道”的智慧充分地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更好的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开发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塑造成功观念和锻造成功素质。无论是超进,还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不为世人的眼光和评论所左右。

方正做人可以让你面对诱惑时,保持清醒,可以让你在面对失意时,保持平静,可以让你在面对欲望时,保持刚强。人际关系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活和事业的成败,打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你做事圆融,营造一个和谐的交往环境,也需要你做事圆融。其实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只要你学会用变通的眼光去看待你周围的人和事,综合运用方圆的智慧,灵活的处理与人的关系和与事的境遇,那么在人际交往中一定如鱼得水。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一个人情大国里,对人情世故的通晓可以让自己处处坦途。一个人要想立身处世,必须懂的人情世故,得意须淡然,失意需坦然,糊涂做人,明白做事。。。如此,才能在人生舞台上站稳脚根,找对角色。画人画虎,知人知画,人生万难,识人最难。具有知人的本领,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时用不同的策略,这也是一种方圆之道,你可以在交往中掌握主动权,观其行而知其本质,做出最佳的应对之举。真正能领悟方圆的人,处世之道必然是刚柔相济,恩威兼施。刚柔平衡,外柔而内刚,遇事能进退,能屈能伸的人。人际关系中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方法圆融的沟通可以让你在,友情,亲情,爱情和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俗话说的好,出门在外靠朋友,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交朋友要会交友,真诚相对,把握交朋友的尺度,这样才能交到好友。和异性朋友交往更要把握好尺度。以免影响到和恋人的感情,甚至招来指指点点的“桃色事件”。

生活,做人,人际交往,处世之道,活到老学到老,有时说起容易做到却很难,对朋友,恋人,合作伙伴等等。要做到问心无愧。我们要学习的还太多太多。。

第二篇:感悟方圆

感悟“方圆”之理

----------读丁远峙《方与圆》有感

方为做人之本,圆为处世之道。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丁老师写的《方与圆》这本书,可以说是爱不释手,一气呵成的看完,边看边对照自己的历程,感悟很深。对于做人做事的道理心里感觉通透了很多,受益非浅。在此,将自己的一点感悟写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方圆”之说源于我国古代的钱币,一枚铜钱,外圆内方,朴实无华,但古代先贤却在这小小钱币中悟出许多的道理。

“方”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性,是做人之根本;

“圆”是做人做事的灵活性,是处世之大道。

我们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会时时要遇到“方”与“圆”,如何将“方”与圆”辩证的统一起来,这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

1、外圆内方。

“外圆”,就是讲究方法,注意策略,实现上下协调,内外通达,和谐平衡。“内方”是指光明正直,坚持原则,固守忠诚;外圆内方是坚定性与灵活性的结合,是原则与策略的统一。外圆内方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每个人都具有十 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们从事证券服务工作,懂得运用“方圆”处事之道,更是一种品质,一种素养。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我们过于“方”就会导致同事、客户的不满,但过于圆又会有圆滑之嫌,失去信任,失去原则。我们在不违背大原则的情况下,适当“圆”一点,从“圆”入手,而达到“方”的目的,掌握好“方”与“圆”的度。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出发点是好的,正确的,但由于在做的过程中过于“方”,过于讲究原则,而导致别人不满的情绪,最终好事变成坏事,好开端,坏收场,或是不如意的收场,特别对客户服务也需要因地制宜,因事利导,既讲原则又要灵活变通,就会皆大欢喜,在轻松、愉快中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这一点而言,对我的客户服务工作很有启发,特别是大客服的管理,既不能太原则化造成与客户冲突或不满,更不能有失原则而造成管理上混乱。

2、小圆大方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事当然首先想到的是:按原则办事,不可没有了准则。但在具体过程中却要求大同存小异。在整体和方向上不折不扣的按原则办事,但在细节和局部上应通情达理,宽宏大量。也就是在小事上要“圆”,在大事上要方,这样才能妥善处理好工作和人与人的关系。人际关系是门大学问,蕴含的知识也不是书本中能够学到了,必须经过多年的成长历程。我们在营销客户与客户服务中无处不使用这门学问,多站在客户立场考虑,换位思考,自然可以赢得客户的信任,并通过客户转介绍客户成为发展方向。

3、严于律已,宽以待人。

“我们很难改变别人,我们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别人;我们更不要抱怨别人,我们只能通过让自己变得优秀来征服别人”。也就是古人所说的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时,我们也往往会有看不起他人、抱怨他人的现象,殊不知,这样只能让身边的人远离我们,不尊重我们。每个人的能力自有大小,优势各异,宽容的对待他人的弱势,少指责、少抱怨,自己以身作责,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周围的人,别人自然而然也会尊重我们。殊不知,别人有缺点,才有我们

存在的意义呢!如果同事们都太完美了,那就不需要我了。所以宽容一点,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4、做人低调,“谦”字当头。

处世唯“谦”字了得,谦逊是一种美德,因为我们总是会涉及不断推出的新业务、新知识,要虚心向他人学习。没有谁能够一个人完成所有的工作,必须发动大家,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去共同完成。所以,做人要低调,处世要“谦”字当头。

5、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佛学里有:舍得,舍得!有舍才能得。如果我们处处只想到得,工作也好生活也好,以己为中心,处处为己利,要求人人为我,而没有我为人人的思想,你能得到吗?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点。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想想,在经历了地震的灾害之后,身处灾区的我们都已变得更加坚强,更加热爱生活了,是一次次温暖的问候,一个个关怀的眼神,让我们感受关注与被爱,天涯何处无温情哪!怀揣感恩的心,我们愿用自己的付出去回报那些给我们坚定信念的身影,因为给予比获得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和快乐感。“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其实归根结底,讲的是一种心态。佛家说:“心魔则魔,心佛则佛”。思路决定出路,改变了思想就改变了命运,我们要想把事情做得更好,要先让自己变得更好。以积极的心态去接受好的知识和信息,形成自己的思想,就能顺应时代,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就能走向成功。

愿我们都有好的心态,无论在我们身处何种岗位,以勇于适应积极应对的心态,正确处理好“方与圆”的关系,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江油营业部:杨艳玲

地址:江油市东大街北段152号

第三篇:作文:方圆

对于“方与圆”的含义,中华文化有其独特的阐释,可谓既深奥莫测又浅显明白。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圆地方”之说,中国古代的钱币大多是外圆内方——这也是中国古人做人的一个标准:为人当方,处世要圆。“方”,指方方正正,有棱有角,一个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外人所左右。“圆”,圆滑世故,融通老成,指一个人做人做事讲究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后,或者该前则前,该后则后,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此处的“方”是规矩,是准则,是框架,是做人之本。它规定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更规范。“圆”是通融,是弧线,是润滑,是处世之道。它要求人能适应,会变通,左右逢源。而圆是没有角的,因此不伤人,当然也不易自伤。无方,世界便无秩序,便无约束。无圆,世界负荷太重,便不能自理。只有方圆相济,当圆则圆,当方则方,这个世界才会和谐。因此,方圆人生,就是一种恰如其分的度,就是一门兼顾与情理的艺术。为人处世可以外圆内方,作官治公也未尝不可内方外圆。方与圆要各守疆界,恰到好处。

唐朝李沁有言:“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逞才,静若遂意。”意即行义当方正、正直;用智即圆滑、周全。文题中的“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它的意思即“我们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该方则方,当圆则圆”。真正的“方圆”之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威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真正的“方圆”之人能对大喜悦与大悲哀泰然不惊。真正的“方圆”之人,行动时干练、迅速,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真正的“方圆”之人,没有失败,只有沉默,是面对挫折与逆境积蓄力量的沉默。在强大的对手高压下,在面临危机的时候,采取藏巧于拙、装糊涂,扮作“诚实”的样子,往往可以避灾逃祸,转危为安。虽然面临险境,或遇到突发事件而装傻看呆。这比临危不惧和视死如归的壮烈要明智得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拙诚与对手周旋,确实不失为一种高明之术。历史上像曾国藩、周恩来这样一些政治家往往就是方圆之人。

当然,古人如果在强调“方”的正面含义——“正直”——的时候,往往也会否定“圆”的负面指向——“圆滑”。比如屈原就说“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方正之士:比如屈原嵇康鲁迅梁漱溟„„ 现实世界中,“圆”人太多,“方”人渐少,取“扬方抑圆”的态度也一定可以写出丽文佳作。

古人在强调“圆”的正面含义——“圆润”——的时候,也会否定“方”的负面指向——脆弱。比如老子云:“至刚易折,上善若水。”

古人在强调方圆共同的正面意义时,就会注重其“方者正,圆者融;方者钢,圆者柔”的互补互衬。

所以,考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确定一个角度写出自己对于“方与圆”的独特理解。参考题目有:

方圆人生

方圆有度

当方则方,当圆则圆

取方舍圆

人生自在方圆中

如方做人,如圆做事

何方圜之能周兮

2013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方圆之间写人生

古人喜欢把大智慧融进琐碎生活里。小小一枚铜钱,外圆内方,刚柔并济,说尽人生哲理。为人处世,应当有方的棱角,也该有圆的柔和。这样才能尽展才华,书写精彩人生。

方是人的节操与个性,圆是人的豁达与包容。没有方,圆便流于媚俗;失去圆,方则显得张牙舞爪,正如没有方孔和圆边的铜钱无法存世。

这外圆内方的铜钱该在子瞻的手中呆过。“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文士无法摆脱的宿命。苏轼的一身傲骨在乌台诗案中被折断打碎,却又在黄州圆融的月光下愈合重生。此时的苏轼依然不羁,依然清高,但他的个性已然抽枝吐芽,在名为豁达与包容的绿荫中坚定地伫立。“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泊,“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洒脱,他成长的温厚包容,内心却仍坚守那一份方的执著,这样的苏轼才得以真正不朽。

个性之方与包容之圆本就该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成就大写的“人”。

方是追梦的坚定不移,圆是方法的变通。圆成就了方的坚持与执著,方是圆的动力与方向。

罗崇敏的心中也有这么一枚朴素的铜钱。它是他改革之路最好的见证。“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他锐意改革,将“改革”二字写成梦想,挥洒间尽显“方”的棱角。但面对改革“深水期”的现实,又是“圆”的谨慎与变通引领他走得更远。大胆假设,小心下刀,他一点点切开城乡二元体制的弊病。而改革的理念也以温和而坚定的姿态,和小小的铜钱一样在社会中传递,在人心中成长,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处世之道也应当方圆共济,如此方可成就真实的“梦”。

个人需要方圆的相辅相成,一个民族亦如是。

纵观中华历史长河,有魏征大胆直谏的方,便有长孙无忌深谋慎思的圆;有张居正锐意改革的方,便有申时行调和中正的圆;有法家严冷不阿的方,便有道家清净自然的圆;有顾准“拆下肋骨作大炮”般悲壮的方,便有邓小平“三进三出中南海”般理性的圆„„盛世也好,乱世也罢,方与圆的对立统一是开创辉煌的大神,是驱散黑暗的星辰。铜钱的圆与方可以是贫寒者温饱的来源,富贵者家财万贯的根基,更是民族智慧的传递,在机遇与挑战共存的今天,这是我们应当深思的。

“上善若水任方圆”,方与圆缺一不可,殊途同归。它们是人格的两个方面,追梦的两个条件,民族生存的一种哲思。心怀光明,把握分寸,方圆之间,大可天地任我遨游,书我精彩人生!

第四篇:沈方圆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的和谐之美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内容摘要】我对现在数学课堂的理解是:重数学知识的教养性而忽视了数学应有的人文性,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是重知识传承,轻数学文化观念的教育;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学形式,轻教学价值;重认知,轻情感;重教材内容,轻课外认知,这明显违背了新课标提出的“四基”,离新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那么,数学教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应成为数学教师共同关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文化 策略

最近我因为参加了新课标的考试,所以对新课标有了更深的认识。现在的内容较以前的内容变动了很多,比如其中的“二基”变成“四基”,就标志着课堂的核心发生了改变。我国传统的数学教育一直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数学技能的训练,数学能力的培养,这种观念基于把数学定位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用工具,偏重数学的功利性价值。然而,新课标要求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教育应纳入到更广泛的文化领域中去审视,兼顾数学的人性化。不能让数学游离于文化之外而高不可攀,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历史,给大家带来的正能量。也就是要把传统的数学教育提高到数学文化教育的层次。数学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数学素养,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让每个学生喜欢数学,主动地去获得数学知识。

一、现在的数学课堂普遍存在以下情况:

现在数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下列现象:重数学知识的教养性而忽视了数学应有的人文性,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是重知识传承,轻数学文化观念的教育;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学形式,轻教学价值;重认知,轻情感;重教材内容,轻课外认知。我一直在思考、分析,可能是数学教师对数学的文化价值重视不够,和学生对“数学文化”及其价值的认识不深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其价值就更为薄弱。所以现有的小学数学课堂在体现数学文化方面又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体现数学文化的意识薄弱

如果教师把数学看成是训练思维的智力体操,或把数学当作是可应用的知识,或者把数学当成达到某种目的的“敲门砖”,那么数学教学就不可能带有任何的文化色彩。只有教师认可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牢固树立了文化型的数学教育观,教学中才有可能体现数学文化。2.教师对于数学文化的知识欠缺

如果教师对数学的本质没有清晰的认识就不能达到“提倡‘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的本质”的要求;如果教师没有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就不能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如果教师没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就不能向学生展示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揭示数学广泛的应用;如果教师不能领悟数学内容中蕴涵的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就不能带领学生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如果教师没有发现数学中的美的眼睛,又怎么能用数学的理性美感染学生呢? 3.教师缺乏体现数学文化的策略性知识

上面的调查结果显示,许多数学教师对在教学中体现数学文化感到无从下手,对通过哪些内容、什么方式可以体现出数学的文化价值还不了解。即使教师有体现数学文化的意识,并掌握了必要的数学文化知识,缺乏体现数学文化的策略性知识也会影响到教学中数学文化体现的效果。

4.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内容的呈现形式单一

目前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的基本上是以读一读或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还停留在“加入一点数学史知识,介绍几个数学家和数学故事”的程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缺少新意。这些不足都影响了数学文化体现的效果。

二、探索、实践数学文化教学的策略:

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专门组织了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认真讨论和分析研究,寻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途径,探索数学文化教学策略。

1.构建数学文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体系

数学文化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的建立要充分体现数学文化的科学价值与数学文化精神价值的融合。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文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体系应构建为:教养性目标(知识技能)—认识价值;发展性目标(过程方法)—实践价值;教育性目标(情意审美)—美学价值。

在知识与技能教学中,适时介绍知识形成的背景和过程,以及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学习数学家探求数学奥秘的精神。在方法和过程教学中,要有意提炼、感悟数学中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情意审美方法,要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和审美因素,让学生会意数学的辩证法思想,接受道德教育,浸润数学文化的雨露,品位数学文化的甘甜。数学课堂教学只有当知识升华到文化层面,才能使人铭记终身,激励终身,享用终身。2.营造数学课堂文化的教学氛围(1)倡导教学民主

在教学中,教师亲切、鼓励的眼神,细微传神的动作,热情洋溢的表扬,都能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做学生的朋友,要“用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教师学识的厚积薄发、人格魅力,以及对数学文化的感受和对教学美的追求,都会影响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数学文化素质的提升。

(2)强化自主活动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建构具有主体性的人。强化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活动,必须应用多种形式、途径和策略,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自觉主动的行为。

(3)创设学习情境

数学作为一门艺术学科,蕴涵着许许多多有趣而美妙、独特而神奇的知识奥秘,教师要积极地开发和应用,把情趣盎然的数学文化内容生动有趣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品位、去享受,无疑是一种乐趣。教学中通过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向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数学趣闻轶事,编制脍炙人口的儿歌谜语,组织妙趣横生的数学游戏,或向学生介绍神奇的麦比乌斯带、形形色色的幻方、梦幻般的“黄金分割”现象等等,都会引发学生对数学文化的神往。

3.揭示数学文化的内涵

(1)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比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可设计一些能让学生感受到“圆文化”的内容,以增强学生对圆的了解。

一是了解圆的历史: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是这样描述的“圆,一中同长也”。其意是“一中指圆有一个圆心,同长指半径或直径等长”。

二是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来历:早在3500年以前,巴比伦人就知道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古埃及人使用的圆周率是3.16,古罗马使用的是3.12。我国三国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公元263年,他创造了“割圆术”,推算出圆周率为3.14。约公元480年我国南北朝时期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算出了圆周率在 3.1415926~3.1415927之间,且用分数表示出“约率”为22/7,“密率”为355/133。直到1000多年以后德国和荷兰人才得出密率这个数值。现在月球背面的一个山谷就是用“祖冲之”命名的,表现了国际上对他科学成绩的肯定和景仰。

三是让学生了解圆与生活的联系。圆形拱桥等圆形建筑,景德镇制造的圆形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结、剪纸,交通等领域的圆形标志设计,充满神秘色彩的阴阳太极图等无不体现着圆的风采。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可以说圆装扮着我们的生活,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教学中让学生欣赏这些图片,定会激发学生对美好世界的憧憬。

四是介绍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关于圆的论述:“如果用小圆代表你们学到的知识,用大圆代表我学到的知识,那么大圆的面积是多一点,但两圆之外的空白都是我们的无知面,圆越大其圆接触的无知面就越多。”

以上教学能从数学史的领域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的博大精深和人类的智慧与文明,让数学文化滋润学生的幼小心田,成为数学学习的不竭动力和源泉。(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中比较重要的思想方法有公理化的思想、极限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归纳与演绎的思想、分析与综合的思想等等,正是这些从具体的内容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思想,才使得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小学生应该对重要的思想方法有初步的了解,并在学习中逐步地体会这些思想的内涵和应用。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相关的教学内容上升到数学思想的高度,利用这些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抽象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达到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的目的。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要有比较宽广的数学知识,了解和中学数学有关的扩展知识和内在的数学思想。(3)让学生欣赏、理解和创造数学的美

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初步了解“对称”与事物的联系,再让学生经历折一折、剪一剪、涂一涂、染一染等实践活动去理解和领会图形的对称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具有对称性的事物。如:数字、字母、汉字、标志、图案、国旗、树叶、动物甚至人体等都存在对称的性质。接着可以展示建筑图片、数阵、幻方、算式、平衡等内容,让学生去欣赏数学的对称美,体会对称的稳定、协调、和谐给人带来的舒适美观的感受。“厘米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做一把6厘米长的尺子,并要求学生在上面只须标出两个刻度(在1厘米和4厘米处)就可以量出1~6之间任何整数厘米长的物体(简称完全度量)。从而使学生通过“做数学”去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另外,让学生写数学故事、数学小论文、猜数学谜语、编写数学儿歌,参加一些数学知识竞赛、数学智力游戏,做一些数学小剪报,都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实践创作也能达到以美衍趣、以美激情、以美启智的目的。

(4)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闻、轶事

相传古印度人西塔发明了国际象棋,而使当政国王十分开心,便决定重赏他。但西塔不要重赏,只需赏一些麦子即可。要求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以后每格放的麦子数是前一格的2倍,直到放满64格。“区区小事,几粒麦子,这有何难,来人„„”国王命令道。然而一动起手来,国王就傻了眼。原来这些麦子能砌成宽40米,高30米,长1千万千米的城墙,可以围绕地球赤道25周,大约是全球两千年所产小麦的总和。

还有一些和上面故事相关的小故事都是数学文化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已成为数学文化生活中一道美丽的大餐,只要我们用好,肯定能让每个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并主动地去学习数学。在今后的课堂里,我会继续思考,用新课标的理念去生成课堂知识,普及数学文化知识。【参考文献】

1.薛世东.构建数学文化教学观,2008年11月5日.2.郑毓信.数学文化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3.张维忠.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生活教育[m]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633-634。

第五篇:方圆舍得 读后感

方、圆、舍、得。在这个竞争日俱激烈的社会里,学会怎样做人已经比在学校里学习知识显得更为重要,试想即使一个从著名大学毕业出来的大学生,学习成绩相当的优秀拥有相当高的IQ然而他的EQ却不如人意,那么他在社会上还是会遭受到挫折,遭受外界带来的压力,所以如何学会做人是他迫在眉睫所要解决的是,毕竟在学校里我们学到的往往只是理论的知识,单凭这些东西要想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里混好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要学会方圆舍得。

方,做人要方正。这使我想到一句话:身正不怕影子歪。我们不管在做什么事,只有挺起腰杆做人,才会问心无愧。靠那种歪门邪道得来的,终不会长久,而且,你自己的内心也不会心安啊。正,心正,人正。

圆,处事要圆滑。这个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天接触着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然而,我们要学会处理与他们之间的关系。要有着灵活善变的头脑,对待个性不同的人,处事的方法也会不同。但是,过分的圆滑只会让别人觉得狡猾,所以也要掌握一个度。

舍,烦恼要舍弃。每个人都会有烦恼,大小不同,然而,对待烦恼,有的人却一直纠结着不放,这样,最终只会自己给自己找罪受。其实有时候烦恼何尝不是上天给我们的一剂添加剂呢?它给我们的生活添加了色彩,添加了情感。人只有拥有不同的情感,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所以,我觉得,对待烦恼,舍去有害的部分,留下精华的部分。

得,快乐要得到。快乐是好烦恼相对应了一方面,生活有喜有忧,人生才会更精彩。其实快乐很简单,有时候,并不是一定需要什么特定的事情才能快乐,当劳累了一天,终于可以伸个懒腰的时候,;当连续阴天,突然放晴的时候;当无聊时,望着天空发呆的时候„„这些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大的快乐是快乐,小的快乐也是快乐。我们生活中其实更多的是小的快乐。把握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快乐,你的每一天都充满色彩。引用文中这句话:“生活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对你哭;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也许有的人会觉得无聊,但是,当你心情不佳或是一天开始之前,站在镜子面前,对着镜子笑一笑,心情会大有改变。这也是所谓的“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曾是我们高中班级的班训。

面对生活,不管你是快乐也好,忧愁也好,态度决定了一切。你想要过怎样的生活,那就看你的态度咯!

下载何为方圆(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何为方圆(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方圆超市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经过在卖场内近三个月的工作和学习,本人基本熟悉了家电科的产品性能和工作流程。对卖场内的产品介绍和库存管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此做一下方面的总结。 一、 家......

    浅谈方圆企业文化

    浅谈方圆企业文化 方圆认证---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这四个字的时候,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感叹集团取名绝妙、用心良苦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以及方圆人对企业未来的美......

    方圆和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然而过分强调规矩有时又不利于创新,请谈谈“规矩””和“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本意是说做事要讲究规矩,否则就不可能做好,这是多年......

    教案画方圆

    画方圆 (一)教学目标: 1、从兴趣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养成观察好习惯。2、学会捕捉精彩镜头,并运用想象把所见、所听、所想写进自己的文章中。 3、从片段描写入手,把片段描写写具......

    人生方圆之道

    方圆之道 古时候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有了天圆地方之说。而人立于天地之间,人道的玄机也就隐藏在这方圆之间。我们使用了两千多年的外圆内方的铜钱货币似乎早已阐释......

    何为大学

    何为是大学? 大学,何为大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我们心中的大学是什么样子,不能人云亦云,条条框框,没有自己想法也是不行的。 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或者说是看法,现......

    何为大学

    曾经一直困扰我的那些事 D-23刘欢 题记:事物本身并无好坏之分,真正左右心情的,是你如何看待所于种种。 一.大学为何物? 单纯可爱的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告知“将来一定要上......

    何为大学

    交设1502 姚春醒 何谓大学,大学为何 一、何谓大学?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校长就职典礼上说的这句话,言简意赅,完美地诠释了何谓大学。不仅如此,蔡元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