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方圆和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然而过分强调规矩有时又不利于创新,请谈谈“规矩””和“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本意是说做事要讲究规矩,否则就不可能做好,这是多年来人们总结出的一种工作经验,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它强调了做事和为人必须要遵循基本的原则和要求,现实中的许多工作都证明了这一俗语的正确性,如参加本次面试,如果不按要求回答,不遵循制定的面试规则,就不可能被录用。
任何事物强调一方面就会走向极端,导致片面,这句俗语也是这样,如果过分强调规矩,就可能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紧箍咒,导致人们做任何事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毫无创新和发展,这将影响到我国提出的建设创新国家的目标。
所以处理好规矩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我认为,做任何工作,处理任何问题必须遵循必要的规矩,但是面对具体问题和工作中的复杂性,又要敢于打破常规,用于创新,只要能促进工作进步,有利于工作开展,想法和做法都值得肯定和赞扬。关键是辩证的运用,掌握合适的度。任何割裂两者关系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规矩”与创新有时看似矛盾,有时却是相联,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必须要辩证的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规矩与创新是相互联系的。创新不是漫无目的寻求新事物,新方法,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目的和方向,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造福社会的新事物,新理论。创新是发展,是在“规矩”这一基础上寻求新思路,绝非漫无目的肆意而为。所谓万层高塔不能凭空而立正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一条大马路的十字路口,如果没有红绿灯这个“规矩”,那场景定是事故穷生,混乱不堪,由此可见,离开规矩,创新无从谈起。
第二,创新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寻求新思路,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此,创新势必要突破原有的条条框框,解放思想,放开束缚,越过原先的障碍,打破原来的格局,才能取得新成绩,新突破。有如我国的发展,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又敢于人先,引进市场经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由此可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不仅要牢记“规矩”,更要敢于“创新”。
两者之间既有矛盾又有紧密联系,是辩证统一的。针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有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依有据,从社会道德到法律法规,无不体现了规矩的存在。只有事事都有依据,社会才不会乱套。
其次,过分强盗规矩,确实将阻碍创新。创新贵在创造新的事物,如果凡事都按既有规定按部就班的进行,就不会有创新出现。只有在遵守规矩的同时,合理的科学的打破常规才能有创新,有发展。
再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改革进入深水区,出现许多新的、从未遇到过的问题。按照原有的规矩,已经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在遵守规矩的前提下创新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
最后,这样让我想到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要做到无规矩不成方圆,按照既有措施方案解决好每一个问题;同时,也要注意在工作中科学、合理的创新,提供工作效果、效率!
第二篇:以规矩成方圆
以规矩成方圆,以纪律要求自己
8班班规如下:
1、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2、仪容仪表,穿奇装异服、梳怪发、染发、戴首饰、染指甲等,每一项出现一次扣该生一分
3、吸烟饮酒、出入网吧、出入台球厅、说话不文明,每一项有一次扣该生一分
4、在廊道、教室内大声喧哗,追逐打闹,每一次扣该生一分
5、上课不认真听讲,吃零食、说话、看杂志小说、玩手机等,每一项每一次扣该生一分
6、在任何公共场所乱扔乱弃,每一次扣该生一分
7、迟到、早退,(包括正常上课、上操、集会等)每一次扣该生一分
8、不按时就寝,不按时起床,每一次扣该生一分
9、打架(班主任处理的小矛盾)扣该生5分,情节严重者叫教导处处理
10、不尊敬师长,顶撞教师或校内工作人员,扣该生10分
11、有以上违纪行为的学生,屡教不改者,加倍扣分,每犯错误一次,该生要自觉为班级买花一盆。此班规尚不完善,待日后进行补充,特此声明此班规紧限于11届8班学生。
第三篇:规矩与方圆 演讲稿
《规矩和方圆》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山河路小学的何畅,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规矩与方圆》。“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者,正圆之器;矩者,正方之器。”无规不成圆,无矩不成方。这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告诫人们立身处世乃至治国安邦,必须遵守一定的准则和法规。日常生活中,真的看到有很多人就是习惯性的无视规则。
2016年7月23日下午,发生在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内的一起老虎伤人事件,造成了一死一伤的惨剧。其原因就是无视动物园管理规定而发生意外,看完这则新闻,除开对这名女游客的遭遇表示遗憾,对动物园以及伤人的老虎表示同情之外,更发人深省的其实是国人对规则的漠视,而这种漠视带来的是无法挽回的生命的代价!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乡村已变的越来越美丽,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的景象随处可见,然而由于小学生交通意识的淡薄,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上上演了一幕幕不可挽回的悲剧。我校五(3)班的一位同学,他本是一个活泼开朗、天真可爱的小男孩,和其他的同学一样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拥有灿烂的微笑。他喜欢在操场上踢球,他喜欢和同学在校园里嬉戏,他喜欢和风儿赛跑,可是在2014年暑假的一个下午,就在家门口的马路上,在一声刺耳的刹车声中,他永远的失去了双腿,再也不能奔跑,再也不能踢球,再也不能和同学们一起快乐的做游戏。
假如他遵守规则不在马路上乱跑,假如司机遵守规则不超速行驶,这一切也许就不会发生。在生命的面前,一切活泼都显得那么苍白,在痛不欲生的亲人面前,再多的悔恨都显得为时已晚。一起起事故的发生,一个个生命的远去,都在用鲜血来唤醒我们对规则的重视,这样的代价是不是太过沉痛?
其实,规则意识的建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环境的影响,从众的力量,以及侥幸的心理,都会影响我们规则意识的建立和稳固。但是,一定有一个更响亮的声音应该在自己的脑海里响起,这个世界最大的规则就是遵循自然界规律和遵守人类社会的规则,而遵循规律和遵守规则才是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堂堂正正而行走的正途。贪赃枉法者必将罗网,投机取巧者必将落寞,漠视规则的人一定会遭受到规则的惩罚。
在猛兽区打开车门的女子遭受到了自然界力量的惩罚;那些投机取巧的经营者会遭受市场规律的惩罚;就连开车不系安全带的驾驶员,在车祸发生的时候都会遭受惯性的惩罚。而遵守规则,首先就能让我们避免这种惩罚。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规则更加冷冰冰硬梆梆不讲人情的东西了。如果你不遵守它,它就会比老虎更可怕,但如果当你遵守它,它就是你最坚硬的盔甲和最温暖外衣。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校也有严格的校规校纪,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自觉遵守中小学生行为准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上守规矩,学习上守规矩,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做一个文明向上的好孩子。相信我们一定能用规和矩画出真正的方和圆!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四篇:有规矩才成方圆
有规矩才成方圆
英国著名科学家培根说过这样一句话:“习惯有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人从小养成的习惯和他的天性一样自然,这个时期养成的习惯是坚不可摧的。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生活中的一切细枝末节都要受到习惯的影响。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什么是习惯?所谓习惯,是潜意识的活动,《辞海》上解释为:在长时期逐渐形成的行为方式。我认为习惯就是人生旅途中你的方向盘。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我真切地感受到此比喻的精辟。
习惯的力量是一种巨大而顽强的力量。养成一种好习惯需要一个过程。习惯一旦形成之后,没有十倍百倍的力量,很难加以改变。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俗话说得好:“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保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内部动力因素。而低年级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好启蒙时期,能养成一个好习惯,将终身受益,因此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习惯的培养关系到他的整个学习生涯。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通过多年的低年级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习惯,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从“常规习惯”入手,培养良好的“习惯意识”。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首先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入手。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让其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从而就可以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打好基础。那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呢?
首先,教师示范至关重要。
在低年级的学生心中,老师是他们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们产生巨大的影响。《论语•子路》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肯定了教师身教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为人师表,严与律己。
其次,严格教育养成习惯。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并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再次,言行激励形成习惯。
适时表扬是最恰如其分的方法。当孩子出现积极的行为时,教师要不失时机的表扬,如果哪些学生上课坐姿端正,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等行为,教师要不失时机进行评价,让学生尝到优良行为的甜头。其他孩子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都会积极效仿的,这样孩子的良好习惯就会逐渐形成。
最后,榜样表率不可估量。
在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希望自己被表扬的欲望,低年级的孩子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在我我们的工作中,要常常用放大镜去寻找、去观察学生的优点。这样,学生行为习惯的每一点长处,都会得到及时的表扬,并要求全体学生向这些同学学习。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有了良好的“常规习惯”为内部动力,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便事半功倍了。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 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低
年级应着重培养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创设情境,让每个孩子都能踊跃参与,并能在参与中表现自我,提高自己。
1、读中品。
低年级语文教材的特点是:内容明显,事理简单,篇幅短小,易读易记。重要的一条则是多读,只有多读,才能品出味道。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教师一定要重视引导儿童进行读书训练,在读中悟,从读中达到理解、消化、吸收的目的,获得读书的本领——“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篇求其旨”。
2、说中练。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当指导学生看图讲故事,理清文章的层次,明白事物的经过,提高儿童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小蝌蚪)长长的尾巴→长出两条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成了青蛙)进行。这是小蝌蚪找妈妈的经过,也形象地说明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经过。这样的说话训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变“要我说”为“我要说”的学习态度。
3、演中悟。
组织儿童分角色表演,这是一种帮助儿童掌握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当自己化身为课文中“人物”时,要考虑到“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动作的特点。如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一课,学生扮演“小燕子”和“小燕子妈妈”,表演小燕子一次又一次到菜园观察茄子和冬瓜的不同。学生便在这样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体味仔细观察的重要性。
一句话,没有兴趣,学习习惯就是无从谈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创设机会,实施愉快教学,营造轻松、欢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成功学习的甜头。
其次,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学生的语文自学习惯是在实践中养成的。小学生要学好语文,必须勤于实践。而实践就是自学。也就是说,自学的习惯是在自学的实践中养成的。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使小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应注重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
1、识。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之一。低年级教材编排的目的明显强调学生大量识字,争取在儿童语言能力的黄金期尽早进入阅读的自觉状态。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我们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在低年级时,要教给学生恰当的识字方法,如加偏旁、去偏旁、加一加、减一减、编谜语、编故事等多种识字方法。学生们日积月累,渐渐地就提高了自己的识字能力。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校内,在家里,在社区„„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自觉地识记。
2、读。
朗读要根据课文的思想感情进行。具体做法有:①、多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阐明了“多读”的道理。可以给学生多提供独立阅读的机会,这样便于教师发现问题,进行个别辅导。②、互读。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你读我听、我读你听的读书活动,使“读、听”有机结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③、比读。在阅读之后,有意识地让孩子们以讲故事的方式与大家交流,如:演讲、朗诵、故事会等形式,在同学之间开展读书竞赛。④、评读。即同学评、小组评、老师评的读后评活动。这是有利于及时总结经验,纠正不足,肯定成绩,找出差距的督促激励法。
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还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列宁读书,都要写详细的读书笔记,在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光读书笔记就写了60多万字;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写
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读,还必须做到“四读”,其具体要求为:读通,即做到字词通、语句通、内容通,即读准字音,弄清词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意;读懂,即在读通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特点,明确中心,这是读书的根本要求;读熟,它是加强理解和记忆的主要途径,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手段。复述、背诵是读熟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读活,把学到的知识熟练地进行分析,甚至得心应手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上,这就叫书读活了。读通是基础,读懂是根本,读熟是深化,读活是升华,这四点是对阅读全过程的各个阶段概括化了的要求。我们读书,不仅要读通、通懂,还要读熟、读活。
3、写。
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界专家指出:“写好汉字,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是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加强学生情感、意志、心理品质培养以及身体机能训练的有效手段。”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小学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尤为重要。所以要让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想把字写好,就得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揣摩笔画的呼应、穿插,准确控制笔画的轻重,这样久而久之,就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镇静的习惯。
我们在教学生写字时,开始就要教给学生简单的写字要求。如做到横要平,竖要直,点像桃子、捺像刀。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写字,他们的可塑性大,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训练:(1)充分运用教师的示范作用。再教各种基本笔画时,尽可能先进行示范指导,并手把手辅导学生写好每种笔画;教师用”田字格“、帮助学生认识整字各个偏旁的比例大小,书写位置和结构组合规律。(2)自我心理准备。书写前,学生边背写字歌诀(头正、身直、肩放平,臂张、胸开、足踏稳,笔尖斜向左前方,三指拿笔留一寸),边调整姿势,边做好心理准备,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书写。(3)重视书写指导。教师范写过后,学生开始描红临写,此时,教师应巡视进行指导。要求学生描红时一笔一画认真描,且应一笔描成笔笔到位;临写时要按笔顺并看清笔画的位置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如发现有学生不认真或不按笔顺,及时纠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4、说。
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交流”的习惯要从低年级入手。教师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发言与交流的习惯。
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材更让学生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在教学中,我注重从低年级开始处处设置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有成功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表达和表现的欲望,特别是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活动中。如教《我该怎么办》,可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注意画面的内容;再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小男孩遇到了什么事?他该怎么办?由此启发学生注意画面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然后让学生个人自述,同桌互述,小组互说,班上介绍,最后让学生自己动脑,想想假如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办?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敢与想象,敢于创新,并把想出的办法说给同学们听。通过这种形式的尝试,给每位学生提供了表演、发挥的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表达实践,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想起教育家曼恩说过:”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智慧。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靠偶尔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逐步形成。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我们需要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让我们从点滴做起,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一个勤学、乐学、善学的好学生。
第五篇:没有规矩 何成方圆
没有规矩 何成方圆
树木成材需要修剪,人生之树应该修剪,这修剪过程就是用纪律来加以规范。
---------------题记
俗话说,没有“规”画不出圆,没有“矩”画不成方,这个规矩就是纪律,可以说,人类社会是在规矩的制约下生活和发展的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有规矩可循,有纪律约束。
一、纪律与自由的范畴及二者的关系。
(一)自由的范畴。
(1)自由的含义。
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权利,是有阶级性的,是相对的,是在历史上发生发展的。
(2)人类的自由是宝贵的。
自由的确是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字眼。为了追求自由。历史上有过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反抗斗争,人世间以谱写了多少气壮山河的慷慨悲歌!“宁为自由死,不作奴隶生”,这是古希腊寓言作家伊索的呼喊。为了自由,伊索选择了死亡。“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匈牙利爱国主义诗人裴多菲的诗句。为了争取自由、独立和解放,诗人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血与火的战斗,年仅26岁就牺牲在战场上。
(3)自由绝不是漫无边际的自由。
自由无疑是宝贵的。然而,自由的含义是什么呢?是否是无拘无束的、毫无限制的才是自由呢?不是,在伊索生活的古希腊、及其以后的古罗马时代,奴隶没有自由,奴隶之外的人称为自由民,自由一词的原意就是从被束缚、虐待中解放出来的,自由作为政治口号,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来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对自由的含义作了这样的表述:“在民主国家里,人们仿佛原意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是真的:然而,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国家里,也就是说,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其它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这说明自由也要遵守法律的限制,愿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是不允许的,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二)纪律的范畴。
(1)法律的含义。
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是有阶级性的,是相对的,是在历史上发生发展的。
(2)人们对纪律的理解。
在《伊利亚旅行记》这部书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话:“究竟什么是自由呢?自由是不是意味着有权为所欲为。甚至可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比方说盗窃和杀人呢?不!法律禁止这样做。。。。是不是有权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比方说可以任意不纳税,不服兵役?不!法律命令你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不是说自己有权在大热天一丝不挂地走在街上呢?不!风俗习惯不允许你这样做。。。是不是说自己有权随意狂吃暴饮或者摒弃饮食而不招至严重后果呢?不!自然规律不允许你这样做!“这段话有助于我们思考自由的含义。人是社会的人,人生活在社会中,其自由就必然会受到社会的种种限制。如果不理睬这种限制随心所欲,肆意而为。十个有十个要碰壁。
(3)我军历来是个纪律严明的集体。
如果说老百姓生活在纪律之中,那么军人则应加上个“更”字。“军中纪律严,至死无敢奔。”“兵行从纪律,敌溃自奔忙,”这些古代的诗句说明了军纪的重经性。大家都知道,军队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社会上特殊的团体。它的特殊性要求军队必须步调一致、统一行动,这就必须有严格的军纪做保证。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把严守纪律服从命令作为重要的建军内容。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同志在向井岗山行军途中,就针对当时情况规定了“三大纪律”。1928年初,毛泽东同志又规定了“六项注意”,1929年以后,又改成“八项注意”。在1947年的时候,毛泽东又吸取了全军的意见,以中国人民解放军训令的形式向全军颁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就是今天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几十年来,我军从高级将领到普通士兵,都以实际行动自觉遵守纪律,服从指挥。涌现出无数的先进的典型和英模人物。保证了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
(三)自由与纪律的辩证关系。
纪律和自由是一个统一整体的两个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我们不应当片面地强调某一个侧面而否定另一个侧面。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谁不想遵守纪律,谁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这好比火车在铁轨上可以自由奔驰,轮船在航线上可以自由航行,而一旦离开铁轨和航线,火车和轮船就失去行动的自由,造成车翻船沉的悲剧。我们部队是要随时准备战斗和执行其它任务的,没有严明的纪律就有能保证夺取胜利。一支部队千军万马,如果只讲个人自由,不讲令行禁止,谁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谁想怎么干就怎么干,那么,这支部队肯定不会有坚强的战斗力。因此,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纪律和自由的关系,坚决抵制和克服无组织无纪律现象,自觉地严守部队各项纪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部队的高度集中统一,增强部队战斗力。
二、严格的纪律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古今中外的军事家都懂得治军离不开军纪。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一书中,首篇即将军纪做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大要素之一(道、天、地、将、法)孙子认为,凡指挥作战,粮草供应,行军训练都必须处处依法,否则就无法纪控制部队。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岳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彪炳青史,无认走到哪里就受到父老乡亲的欢迎和爱戴,为什么“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就因为岳家军靠严明的纪律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其根基比大山更牢固。
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统率的戚家军也以军纪严整著称于史。凡有违反者无认是论谁,都严惩不待,而保持了战争取得的胜利,和人民的尊重。
我军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尊重,之所以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困难,党的坚强领导固然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也绝对离不开纪律的保障。
三、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应该说,对铁般纪律的不适应感是一般军人要经历的一个自然过程。它是痛苦的,却又是必要的。因为人的一切优秀品格无不是被纪律的砺石磨砺而成的。一位与我们一样曾讨厌过军纪的功臣说过这样的话,“看起来纪律是一位冷酷无情严父,实际它是一位爱意极深的慈母,是它给了我驱除邪恶的力量,给了我征服困难的勇气。树木成材需要修剪,人生之树应该修剪,这修剪的过程就是用纪律来加以规范。”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知识的积累是这样的,严格遵守纪律的优良作风也是这样,要从一点一滴入手,逐步的养成。要养成严格遵守纪委的优良作风,必须做到”四个一样“。
1、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
依据纪律条令规定,领导对部属执行纪律有一定的权力,这样,领导的印象、评价如何,对士兵的成长进步会有一定影响作用。由于这个原因,有的同志当领导在场比较注重遵守纪律,领导不在时,就不那么注意了,甚至背着领导做违反纪律的事情。这种行为是有悖于我军道德要求的。应该明确,我们遵守条令条例,既不是领导强迫的,也不是做给领导看的,而是部队 建设的需要,也是军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再者,单靠领导监督来维护纪律也是不
行的,重要的还是必须依靠每名同志高度自觉,无论领导在场不在场,都要自觉遵守纪律,特别是领导不在时,更要自觉按纪律的要求去做。
2、军营内和军营外一个样。
在我们军队内部,严格的条令条例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起床要按时,就餐要列队,外出要请假,熄灯要睡觉等。军营内这整齐划
一、令行禁止的环境,客观上为养成严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创造了条件,也使一些纪律观念较差的同志有所约束。但出了营门,有的同志就淡漠了纪律观念,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结果,在老百姓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所以不论何时何地、每名军人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关系着我军的形象和声誉,这客观上对军人遵规守纪提出了,要求我们在任何地方,任何场所都要有高度的自觉性。
3、单独执行任务时和集体行动一个样。
军人置身于集体之中,由于受集体意识的影响,制度的约束,相对来说,守纪比较容易些。单独执行任务时则不同,没有领导和同志监督,主要依靠自己管自己,这就要求我们在单独执行任务时,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严格要求自己,处处按条令条例办事。古人常驻讲的“慎独”,就是这个道理。古能做到的,相信我们革命战士也能做到。
4.平时和关键时刻一个样。有的战士常讲,“平时稀拉点儿,关键时刻只要能上得去,这就行了!”其实,这是不对的,向往自由自在,希望不被子约束,这是人的天性,谁都不愿意有条条框框来约束自己,更何况遵守纪律在许多时候,要求我们克服欲念,克服散漫无边际习气,严格制约自己的行动。毛泽东同志有句话大家都比较熟悉,就是“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事。。。”把这句引伸到遵守纪律上来,同样适用。一时一事做到容易,时时处处做到则难,而平时的遵规守纪更多是默默无闻的、司空见惯的、平凡得微不足道的,这种考验对我们来说是长久的,琐碎的,同时也是艰巨的、困难的。但是,难,并不是不能做到,关键是大脑里时刻有纪律这根弦。